折点加氯去除水中氨氮对人有伤害吗?

折点加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当前位置: >>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见图。图中 OA 段投氯量太少,故余氯量为 0,AB 段的余氯主要为一氯胺,BC 段随着投氯量的 增加,氯胺与次氯峻作用,一部分成为二氯胺(见图),还有部分反应如下式:反应结果,BC 段一氯胺及余氯(即总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C 点余氯值最少, 称为折点。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按大于出现折点的量来投氯称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优点:①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味的物质;②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较好。 图中曲线的形状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时间越长,氧化程度就深一些,化合性余氯则少一 些,折点的余氯有可能接近于零。此时折点加氯的余氯几乎全是游离性余氯。折点加氯除氨氮,折点加氯一般氯比氮是 10:1 左右,pH 控到 7 左右。成本高、效果差。/吹脱法适用于 高浓度氨氮系统,折点加氯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系统。1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 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 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一、目的1、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OCl+HCl 2Ca(OCl)2+2H2O=2HOCl+Ca(OH)2+CaCl2 HOCl=H +OCl+―(5-1) (5-2) (5-3)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 HOCl 是中性分子,可 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 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 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 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余氯(mg/L)C H B A加氯量(mg/L)0图 5-1 折点加氯曲线 第一区 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消毒效果不可靠。 第二区 AH 段:加氯量增加后,水中有机物等被氧化殆尽,出现化合性余氯,反应式为: NH3+HClO=NH2Cl+H2O NH2Cl+HClO=NHCl2+H2O (5-4) (5-5)若氨与氯全部生成 NH2Cl 则投加氯气用量是氨的 4.2 倍,水中 pH&6.5 时主要生成 NHCl2。 第三区 HB 段:投加的氯量不仅生成 NHCl2、NCl3,同时还发生下列反应: 2NH2Cl+HOCl N2 +3HCl+H2O (5-6) 结果使氨氮被氧化生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逐渐减少最后到最低的折点 B。 第四区 BC 段:继续增加加氯量,水中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时的加氯称为折点加氯 或过量加氯。 三、设备及装置2 1、折点加氯消毒设备 1 台 2、水箱或水桶 1 个,能盛水几十升; 3、20L 玻璃瓶 1 个; 4、50mL 比色管 20 多根; 5、100mL 比色管 40 多根; 6、1mL 及 5mL 移液管; 7、10mL 及 50mL 量筒; 8、1000mL 量筒; 9、温度计 1 支 四、步骤及记录 1、药剂制备 ⑴1%浓度的氨氮溶液 100mL 称取 3.819g 干燥过的无水氯化氨 (NH4Cl) 溶于不含氨的蒸馏水中稀释至 100mL, 其氨氮浓度为 1%即 10g/L。 ⑵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 500mL 称取漂白粉 5g 溶于 100mL 蒸馏水中调成糊状,然后稀释至 500mL 即得。其有效氯含量约为 2.5g/L。 2、水样制备 取自来水 20L 加入 1%浓度氨氮溶液 2mL,混匀,即得实验用原水,其氨氮含量约 1mg/L。 3、进行折点加氯实验 ⑴测原水水温及氨氮含量(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见附录 1) ,记入表 5-1。 ⑵测漂白粉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取漂白粉溶液 1mL,用蒸馏水稀释至 500mL,测出余氯量,记入 表 5-1。 ⑶在 12 个 1000mL 烧杯中盛原水 1000mL。 ⑷当加氯量分别为 1、2、4、6、7、8、9、10、12、14、17、20mg/L 时,计算 1%浓度漂白粉溶液 的投加量(mL) 。 ⑸将 12 个盛有 1000mL 原水的烧杯编号(1、2、……12),依次投加 1%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其投加 量分别为 1、2、4、6、7、8、9、10、12、14、17、20mg/L,快速混匀 2h,立即测各烧杯水样的游离氯、 化合氯及总氯的量。各烧杯水样测余氯方法相同,均采用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 五、成果整理 根据比色测定结果进行余氯计算,绘制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的关 系曲线。 六、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投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为何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投氯量? 3、本实验原水如采用折点后加氯消毒,应有多大的投氯量?3 表 5-1 折点加氯实 验记录 原水水温 水样编号 漂白粉溶液投加量 (mL) 加氯量(mg/L) A 比色测 定结果 (mg/L) B1 B2 C 总余氯(mg/L) D=C-B2 余 氯 计 算 游离性余氯 (mg/L) E=A-B1 化合性余氯 (mg/L) D-E (℃) 漂白粉溶液含氯量 1 2 3 4 5 6 氨氮含量 (mg/L) 7 8 9 10 11 12 (mg/L)附:氨氮的测定 ― 纳氏试剂分光 光度法 附:余氯的测定―邻联甲苯氨亚砷酸盐比色法4 实验八折点加氯消毒实验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实验技术; (2)通过实验,探讨某含氨氮水样与不同氯量接触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水中游离性余氯、化合性 余氯及总余氯与投氯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水中加氯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原水中不含氨氮时,向水中投加氯能够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反应式如下:Cl 2 ? H 2O ? HOCl - ? H ? ? Cl ?HOCl - ? H ? ? OCl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倒细菌 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死亡。 水中的 HOCl 和 OCl 称为游离性氯。 (2)当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氯胺,反应式如下:?Cl 2 ? H 2 O ? HOCl - ? H ? ? Cl ? NH 3 ? HOCl ? NH 2 Cl ? H 2 ONH 2 Cl ? HOCl ? NHCl 2 ? H 2 ONHCl 2 ? HOCl ? NCl 3 ? H 2 O次氯酸和氯胺均有消毒作用,次氯酸、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又名三氯化氮)在水中均可 能存在,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含量比例取决于氨氮的相对浓度、pH 值和温度。 当 pH&7~8 时,1mol 氯与 1mol 氨氮作用生成 1mol 一氯胺,氯与氨氮(以 N 计)的重量比约 为 5:1。 当 pH=7~8 时,2mol 氯与 1mol 氨氮作用生成 1mol 二氯胺,氯与氨氮(以 N 计)的重量比为 约为 10:1。 当 pH&7~8 时,3mol 氯与 1mol 氨氮作用生成 1mol 三氯胺,氯与氨氮(以 N 计)的重量比为 大于 10:1,并出现游离氯,同时随着投氯量的不断增加,水中游离氯越来越多。 水中有氯胺时,依靠水解生成次氯酸起消毒作用,消毒作用比较缓慢,接触时间不能小于 2h。 水中的 NH2Cl、NHCl2,NCl3 称为化合性氯。化合性氯消毒效果不如游离性氯。 (3)氯还能与水中的含碳物质,铁、锰、硫化氢及藻类起氧化作用。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他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可以参见折点加氯曲线。5 (mg/L)D B余氯量CO加氯量 (mg/L) 图 8-1 折点加氯曲线 OA 段,投氯量太少,氯完全被消耗,余氯量为 0。 AB 段,余氯主要为一氯胺。一氯胺与次氯酸作用,部分生成二氯胺,部分产生下面反应:ANH 2 Cl ? HOCl ? N 2 ? ?3HCl ? H 2 OBC 段,一氯胺和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 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 CD 段,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游离性余氯越来越多。 按大于折点的量来投加氯称为折点加氯。其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和味 的物质,二是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好。 本实验采用 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滴定法来测定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游离氯测定的原理是 在 pH 为 6.2-6.5 条件下,游离氯与 DPD 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总 氯测定的原理是在 pH 为 6.2-6.5 条件下,存在过量碘化钾时,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和氯胺与 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本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以 Cl2 计) 为 0.02mg/L,测定范围(以 Cl2 计)为 0.08~5.0mg/L。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1、实验仪器设备 (1)20L 水桶 1 个; (2)50mL 比色管若干; (3)10mL 酸式滴定管 1 支; (4)1000mL 烧杯 12 个; (5)250mL 锥形瓶若干; (6)温度计 1 支; (7)5mL 移液管,1 个; (8)2mL 移液管,1 个; (9)1mL 移液管,1 个; (10)50mL 和 100mL 胖肚移液管,各 1 个; (11)洗耳球,2 个; (12)1000mL 容量瓶 1 个。 2、试剂 (1)1%浓度氨氮溶液 100mL;6 (2)1%氨氮溶液 100mL; (3)约 1%(以有效率氯含量计)浓度次氯酸钠溶液 100mL; (4)碘化钾(AR)固体; (5)缓冲溶液(pH=6.5)500mL; (6)1g/L DPD 溶液 200mL; (7)2.5g/L 硫代乙酰胺溶液 50mL; (8)2.8mmol/L 硫酸亚铁铵溶液 1L 3、水样 取自来水 20L,加入 1%浓度氨氮 2mL,混匀,即为实验用水,其氨氮含量约为 1mg/L。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原水水温 2、水样配置 ①分别取 1000mL 原水置于 12 个 1000mL 烧杯中。 ②投加约 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分别为 0、0.2、0.5、0.8、1.0、1.4、1.8、2.0、2.2、 2.5、3.0、3.5mL,计算每个烧杯中的加氯量(mg/L) 。 ③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匀,静置 2h。 ④2h 后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化合氯和总余氯的量。 3、余氯的测定 ①游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 100mL 水样放入 250mL 锥形瓶中,立即加入 10mL 缓冲溶液,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立即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 A。 ②总氯的测定取烧杯中 100mL 水样放入 250mL 锥形瓶中,加入 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 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 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 分钟内 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 B。 ③取烧杯中 100mL 水样放入 250mL 锥形瓶中,加入 1mL 硫代乙酰胺,加入 10mL 缓冲溶液, 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 2min 后,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 C。 注意:如果 100mL 水样中含氯量超过测定范围,则水样应进行适当稀释。 4、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 1.0mL 的约 1%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与 10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盖塞,颠倒摇匀。准确吸取 50mL 稀释后的次氯酸钠溶液于 250mL 三角烧瓶中,加入 50mL 蒸馏水稀 释,加入 1g 左右的碘化钾固体,加入 10mL 缓冲溶液,5mLDPD 溶液,迅速混合,静置 2min 后,用 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无色,2 分钟内如还有红色出现,则再滴定至无色,记录硫酸亚铁铵溶液用量 V’。 次氯酸钠溶液含氯量=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原始记录表 实验时间 原水温度 氨氮含量 水样编号 1 ℃ 1 mg/L 2 3 4 实验地点 次氯酸钠含氯量 硫酸亚铁铵浓度 5 6 7 8 9 mg/L mmol/L 10 11 127C硫酸亚铁铵 V ' ? 70 .91 ? 2000 mg/L V待测水样 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mL 加氯量,mg/L 滴定 结果 mL A B C 总余氯00.20.50.81.01.41.82.02.22.53.03.5D?余氯 量 mg/LC硫酸亚铁铵 ( B ? C ) ? 70 .91 V待测水样游离性余氯E?C硫酸亚铁铵 ( A ? C ) ? 70 .91 V待测水样化合性余氯F ? D?E仪器名称及型号 实验小组成员 六、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根据余氯的计算结果,绘制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和总余氯与加氯量间的关系,即折点加氯曲 线。 2.讨论采用折点加氯,加氯量应为多少。 七、思考题 1.水中含有氨氮时,加氯量与余氯量关系曲线中为什么会出现折点? 2.有哪些因素影响加氯量?8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折点加氯及其应用作者:黄翔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2.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2.1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HO2+CL2i.52.5xd;HOCL+HCL;x=70d/52.5≈1.33d(mg/L)……;NH3+CL2177051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作者:黄翔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957
更新时间:
文章摘要:
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3+CL2=NH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
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3+CL2NH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 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2.1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d HOCL+HCL
x=70d/52.5≈1.33d (mg/L)
yQ=a+x≈a+1.33d (mg/L)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Q为:a+1.33d (mg/L) 2.2
水中含有b(mg/L)的胺氮,采用折点加氯法时: 2.21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时:
d NH2CL+HCL x1=70d/51.5≈1.36d(mg/L)
……③ yQ1 =a+x1≈a+1.36d(mg/L)
……④ z=17d/51.5≈0.33d (mg/L)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Q1为:a+1.36d (mg/L)。
由⑤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 bR0.33d(mg/L)
……⑥ 2.22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BC段的Q2点时:
在AB段氨与氯气反应,水中的氨全部被消耗掉:
& NH2CL+HCLz1
x2=70b/17≈4.12b(mg/L)
……⑦ z1=51.5d/17≈3.03b (mg/L)
即在AB段的耗氯量为x2≈4.12b(mg/L),产生的氯胺为:z1≈3.03b (mg/L)。
在BC段有z1-b (mg/L)的氯胺被氧化: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x3=213*(z1-d)/206≈1.034*(3.03b-d) (mg/L)
yQ2 =a+x2+X3≈a+4.12b+1.034*(3.03b-d) (mg/L)……⑩
即加氯点被控制在BC段的Q2点时,加氯量为:
yQ2 ≈a+4.12b+1.034*(3.03b-d) (mg/L)
……⑾ 2.23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CD段的Q3点时:
在AB段的耗氯量为:x2=70b/17≈4.12b(mg/L)
在BC段的耗氯量为:x4=213*z1/206≈1.034*3.03b≈3.13b (mg/L)
在CD段的耗氯量为:x=70d/52.5≈1.33d (mg/L)
加氯点被控制在CD段的Q3点的总耗氯量为:
yQ3= a+x2+x4+x≈a+4.12b+3.13b+1.33d≈a+7.25b+1.33d (mg/L)
比较式②、④、⑾、⑿可知,加氯量的大小与水中的杂质含量、胺氮含量、余氯的控制目标值和所选择的加氯点有关。当水中杂质含量一定,余氯的控制目标值相同时:yQ3> yQ2> yQ1> yQ,即水中无胺氮时的加氯量比有胺氮时的加氯量低,也就是说胺氮会引起加氯量的上升,上升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加氯点的位置。 3. 折点加氯时,加氯点的选择
当水中有胺氮时必定进入折点加氯,此时由余氯--加氯量曲线可知,对应同一个余氯值,可能存在三个不同的加氯点,这三个加氯点对应加氯量有很大差别。例如,由式④、⑾、⑿可知,加氯点分别在余氯--加氯量曲线的AB、BC、CD段的Q1、Q2、Q3点时,加氯量分别为:
yQ1 ≈a+1.36d (mg/L)
yQ2 ≈a+4.12b+1.034*(3.03b-d) (mg/L)
yQ3≈a+7.25b+1.33d (mg/L)
当d=1.0 mg/L,b=0.4 mg/L时,yQ1≈a+1.36(mg/L);yQ2≈a+1.87(mg/L); yQ3≈a+4.23(mg/L)。可见在曲线CD段Q3点进行游离加氯消毒的加氯量,远远高出在AB和BC段Q1、Q2点进行化合加氯消毒的加氯量。在我们的制水实践中,Q3点的游离加氯量通常可达到Q1点化合加氯量的2―3倍,因此从降低加氯量的角度出发,折点加氯时的加氯点宜定在加氯量-余氯曲线的AB段,此时的余氯是化合氯。
需要指出的是,折点加氯时采取上述化合氯消毒的加氯法是有条件的:
1、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R0.33d(mg/L)。由⑤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R0.33d(mg/L)。例如,当余氯控制值d=1.0 mg/L时,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R0.33 mg/L,否则余氯将无法达到控制值1.0 mg/L。
2、要保证化合余氯能够达到消毒的效果,即水的各项细菌指标不超标。为此须保证化合余氯的消毒时间在两小时以上。 4. 折点加氯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源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胺氮,因此在对自来水的加氯消毒时,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折点加氯法,只是因为平常很多时候由于胺氮的含量太小,为达到余氯的控制值,只能采用游离加氯,加氯点在加氯量-余氯曲线CD 段。此时采用目视法检测余氯,游离氯快速的显色反应掩盖了化合氯较慢的显色反应,以至于检测者没有注意到化合氯存在。
当突降暴雨或进入冬季枯水季节时,水中的胺氮急剧增加,此时若继续加游离氯,加氯量会迅速增加,增加的幅度可能达到平时的一倍以上,这样在加氯量的激增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两种结果:(1)出厂水的游离氯达标,但总余氯量大大超标,管网末梢的余氯过高,用户会闻到刺鼻的氯气味;(2)已有的加氯机满负荷运行也无法使水质达到预定的余氯指标。因此我们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将加氯点控制在加氯量-余氯曲线的AB段。综上所述,当因某种原因(如暴雨或枯水季节)导致水中的胺氮急剧增加,并满足式⑥的条件时,应考虑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将加氯点控制在加氯量--余氯曲线的AB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当源水胺氮的含量大于0.35 mg/L或加氯量增加到平常的一倍或以上时,就可以试着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折点加氯时,Q3点的游离加氯量可达到Q1点化合加氯量的2―3倍,因此在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取代游离余氯消毒法时,应先将加氯量减少一半,甚至更多(可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然后按下列步骤对加氯点的位置进行确认和进一步调整:
(1)检测到一个稳定的化合性余氯值d1,并作好记录;
(2)进一步适当减少加氯量,待余氯值稳定后检测到另一个化合性余氯值d2,并比较上述两次的检测结果。
(3)若d1> d2,则加氯点在曲线的AB段,此时只要微调加氯量,将余氯控制在预定值即可。如果此时无论怎样调节加氯量都无法使化合余氯值达到预定值,则是水中胺氮含量过低所至,此时不宜采用化合余氯消毒。
(4)若d1 d2,使加氯点落在曲线的AB段,再按步骤(2)将余氯控制在预定值。
在上述游离氯转换为化合氯的加氯过程中,应注意三点:
(1)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既检测不到游离氯又检测不到化合氯的现象,使人误认为加氯量太小产生脱氯。其实此时加氯点正好落在曲线的底部的折点C附近,应大胆地进一步减小加氯量,使加氯点前移到曲线的AB或BC 段后,就可以产生并检测到我们所需要的化合余氯。
(2)在曲线的AB或BC 段加化合氯消毒时,只要水中胺氮足够高,一般检测不到游离氯。
(3)如采用自动加氯,应先将加氯设备切换到手动状态后,再进行上述转换。等到转换完成且加氯稳定后,余氯分析仪一般检测不到化合余氯,此时只需调整余氯分析仪的量程(一般是余氯分析仪内线路板上的波段开关),就可以检测到化合余氯值,进一步将其校准后,便可投入自动加氯。
切换到化合加氯消毒以后,随着源水中胺氮的减少,制水人员会发现检测水中余氯时,逐渐地检测到游离性余氯的存在,并且游离性余氯值越来越大,化合余氯值越来越小,甚至无法将化合氯控制到目标值,这时应该考虑重新调整加氯点至曲线CD段,改加游离氯消毒。在此过程中水中胺氮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一旦胺氮的含量不能满足式⑥的条件时(实践中通常是胺氮的含量低于0.35mg/L时),就应考虑切换到加游离氯消毒。
由于化合氯比游离氯的消毒能力低,消毒所需时间长,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要把化合余氯指标定得比游离氯指标高些,例如我公司的游离余氯指标为0.5―0.8mg/L,化合余氯指标为0.8―1.2mg/L。同时化合余氯消毒效果还受水温的影响,水温低消毒效果就减弱,因此在冬季应将化合余氯控制的高些。
前面已经提到化合氯比游离氯的消毒能力低些,在采用化合氯消毒时可能造成细菌指标超标,因此在采用化合氯消毒时需加强对出厂水和管网水细菌指标的检测。 作者: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折点加氯的方法91等内容。 
 12.2:1 投氯气后,用 NaOH 中和全部酸度 14.8:1 折点加氯法因加氯量大,费用高,以及产酸增加总溶解固体等原因,目前尚未见 以此为主要除氨方法的污水厂在运行...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_化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  氨氮的去除有以下方法: 1 折点加氯法 废水中含有氨和各种有机氮化物,大多数污水 处理厂排水中含有相当量的氮。如果在二级处理中 完成了硝化阶段,则氮通常以氨...  折点加氯法脱氨氮后余氯的脱除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用水质量...水处理过程中的氯投加量和处理后的余氯停留时间, 对水处理中的余氯 脱除方法 ...  折点加氯曲线的试验方法如下:用几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三角烧瓶) ,个 放入相同量得水样,各个瓶中的加氯量依次增加,在恒温下,放在暗处 30min 后,分别测定每瓶...  氧化成一些不 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N2 和 HCl) ,余氯反而逐渐减少,最后到达折 点 B, 此时余氯量最少, 加氯量超过折点 B 时的加氯方法, 称为折点加氯。 ...  三、折点加氯折点加氯是在水源污染比较严重情况下使用的一种特殊加氯方式。对于正常水源加氯量 满足需氯量后,剩余氯量随加氯量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成...  改善氯化消毒方法,如取消预氯化和避免折点氯消毒, 采用管网中途加氯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的形成;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以除去 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此外还可考虑采用...删除理由:
&广告/SPAM
还可以输入&120&字
还可以输入&120&字
他一定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别替他瞒着了,告诉我们吧~
关于折点加氯的问题
发表于&&6条回复&&878次阅读&&&&筑龙币+10&&&&&&
水处理中什么时候进行折点加氯?求解释!!!
Xixmy为【[分享]展柜】增加了20热度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发表于&&&&&
&&发表于&&|&
帮你加热!
点赞
&&发表于&&|&
点赞
&&发表于&&|&
&& &&筑龙币+5
看不懂什么意思!
点赞
&&发表于&&|&
&& &&筑龙币+5
氯气投加到水中后,会发生一个可逆化学反应,投加量控制在水中次氯酸(具强氧化性,呈中性,易接近带负电的细菌,可穿透细胞壁,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含量最高那一点时,消毒效率最佳。具体好像《给水工程2》中的消毒一节好像有!
点赞
&&发表于&&|&
&& &&筑龙币+5
折点加氯去除氨氮,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恶臭,在含氨的水中投加氯时,当氯的投加量与氨的摩尔比为1:1时,化合余氯即增加,当摩尔比为1.5:1时(重量比7.6:1),余氯下降到最低点,废水处理问题可到环保通进行探讨,希望对你有帮助。即“折点”,在折点处,基本上全部氧化的氯被还原,全部氨都被氧化。
点赞
&&发表于&&|&
&& &&筑龙币+5
点评 &&问问simle&&发表于&&1楼 &&&&水处理中什么时候进行折点加氯?求解释!!!折点加氯去除氨氮,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恶臭,在含氨的水中投加氯时,当氯的投加量与氨的摩尔比为1:1时,化合余氯即增加,当摩尔比为1.5:1时(重量比7.6:1),余氯下降到最低点,即“折点”,在折点处,废水处理问题可到环保通进行探讨,希望对您有帮助。基本上全部氧化的氯被还原,全部氨都被氧化。
点赞
后才能评论,评论超过10个字,有机会获得筑龙币奖励!
筑龙学社APP扫码
立即免币下载资料
:&400-900-80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折点加氯去除水中氨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