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改成反问句改陈述句练习

【上一篇】
【下一篇】改成反问句_百度知道故乡的垂柳阅读答案 976字 投稿:田蒏蒐-范文大全-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故乡的垂柳阅读答案 976字 投稿:田蒏蒐
故乡的垂柳阅读答案 976字 投稿:田蒏蒐
读下面的内容,按要求做题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读下面的课文,按要求做题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tu$)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li…阅读短文,做后面的题目时间就是生命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从事写作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 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做题故乡的垂柳  我的故乡是淮北平原上的一座古城。在那里,垂柳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不论在河岸、坑边、大路两旁,还是在村庄周围,都种柳树。一到春天,地上是青青的麦苗,天地之间便是垂柳的绿色,远远望去,犹如绿色的烟雾在缭绕,在飘动。水边的柳枝一直垂到水里,宛如一道水晶垂帘,成群的白鹅、鸭子自在地穿来穿去。  故乡的人们对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农民家里的用具,许多是柳枝编成的。每到秋后农闲时节  老年人和妇女们便坐在温暖的阳光下  编啊  编啊  编成筐(p#)箩  簸箕  抬筐  饭篓  衣箱  灵巧的妇女们,有时还在上面编出美丽的图案。每逢大集和庙会,她们便拿出来出售。这不仅是个物资交流会,还是个手工艺品展览会。拥挤的顾客一边挑选,一边品评;谁家编的牢靠,谁家编的轻便,谁家编的式样大方、好看。  柳枝,不单是生活上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斗争中与人们结下了宝贵的情谊。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柳枝曾写下过自己的光荣历史。有一次,国民党军队为了修筑碉堡。砍下了树上所有的柳枝做材料,把树身埋进了土里。哪知没过多久,那被砍伤与掩埋的柳树,又生出新的枝杈(ch4),把碉堡的顶盖掀翻了。那青绿、坚韧的柳枝又在天地间摇拽了。柳树对敌人是无情的。然而,它对人民军队却是那样情意深深。在行军的时候,战士们把柳枝插在头上,枪上,于是那长长的队伍,便成了望不尽的树林,它遮住了敌人的眼睛,保护着人民的儿女。有时,它又成了一根根手杖,同战士们一道前进。  人们赞美苍劲的青松,歌颂挺拔的白杨。我却为故乡的垂柳写下一首深情的赞歌。1.给第二自然段中间加上标点。2.写出近义词。宛如(  )    特殊(  )灵巧(  )    品评(  )3.写出第一自然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________承上,________启下。5.找出两句打比方的话,抄写下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短文赞美了故乡的垂柳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阅读答案:答案:解析:  1.,,,,,,,,、,、,、,、,……,,,。  2.好像;特别;灵活;评比  3.我的故乡到处都是垂柳。  4.在生活中同人们结下不解之缘,在斗争中与人们结下了宝贵情谊  6.无私奉献,不屈不挠 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做题故乡的垂柳我的故乡是淮北平原上的一座古城。在那里,垂柳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不论在河岸、坑边、大路两旁,还是在村庄周围,都种柳树。一到春天,地上是青青的麦苗,天地之间便是垂柳的绿色,远远望去,犹如绿色的烟雾在缭绕,在飘动。水边的柳…读下面的短文,做后面的题目难忘的骑慢车比赛我参加过不少次比赛,也看过不少次比赛,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骑慢车比赛了。√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下午,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大操场上。只见操场上有6条白线,每条相隔一米,每条5米长,线的左右各摆5个篮球。同学们看着这…读下面的课文,按要求做题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读下面的课文,按要求做题。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像寄(j@)居在人家屋檐(y2n)下的燕子。扬科八岁就做了牧童。√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学课本原文——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 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 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 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华丽的分割线=============      质疑有四:      1.20小时行军240里山路,这样的红军就不是红军了,是奥特曼。红军哥哥不死的话,历届的马拉松冠军非我莫属了。      2.红军嗓门真大,隔着咆哮的大渡河能跟对面国军对话,莫非红军说话带着扩音器?      3.红军过大渡河去抗日,有北上抗日的吗?鬼子在华东,华北呢。      4.18勇士枪林弹雨中爬过铁锁链,这难度不是一般地小。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一定得体操冠军。      非正式文体的解释是这样的:      1.红军抓了老百姓带头路,然后22个红军就走过桥去。如同长春战役事出一辙。结论是刘文辉放水,根本没有战事。      2.来自陈云在对莫斯科汇报工作的言论是:敌人不打就投降了。邓小平1982年的言论是: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的战斗精神,其实并没有打什么仗。来自于布热津斯基在WJ百科上的原文:          In a speech give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former U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Zbigniew Brzezinski related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with Deng XP:           I even told them we went to Luding Bridge, which was the site of a special, important heroic battle in which the Red Forces were able to cross the river under very difficult and treacherous conditions. If they hadn’t they would have been wiped out. It was a great feat of arms to have crossed that bridge. At that point, Chairman Deng smiled and said, “Well, that’s the way it’s presented in our propaganda. We needed that to express the fighting spirit of our forces. In fact, it was a very easy military operation. There wasn’t really much to it. The other side were just some troops of the warlord who were armed with old muskets and it really wasn’t that much of a feat, but we felt we had to dramatize it.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实际情况是蒋介石想利用红军和川军相斗坐收渔利,    川军心里也明白红军只是过路的,    如果不敢快放过去的话,中央军就有了接口进川了,    贵州的王家烈就是榜样,     所以做做样子就把红军放过去了  
      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俺真的要去撞墙!    还有多少真相没有披露、在继续蒙蔽我们纯洁的心灵??????
    哪位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反正俺是存疑的。对岸是机枪密集扫射,红军再勇敢,能过得了?    除非,对岸的机枪没子弹了,这个我信。      
  2.来自陈云在对莫斯科汇报工作的言论是:敌人不打就投降了。邓小平1982年的言论是: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的战斗精神,其实并没有打什么仗。来自于布热津斯基在WJ百科上的原文:  --------------------------------------  哪个造这种谣言哦  去找陈云的原文看看吧  哪有什么不打就投降的  楼主也真是容易上当    
    求求你们,不要让我们纯洁的心灵崩溃!!
  陈云就是在飞夺泸定桥之后被派到莫斯科去汇报长征情况的  他的几次报告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  课本描写的来源于事实    
    楼主啊,你真是太容易受人盅惑,太容易上当了。  脑子一定要长在自己的肩膀上。          
    不管怎样,20小时长途奔袭240里后,人毕定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要顶着枪风弹雨渡过已被抽掉桥板的铁索桥,窃以为……        我相信这事儿有夸大的成分,不过如果说是无中生有,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红军开始进攻后,川军抵抗了一阵子就逃了,然后红军占领泸定桥。      
    就像大跃进亩产多少斤?    你总不能说田里没粮食吧??    
  1.20小时行军240里山路,这样的红军就不是红军了,是奥特曼。红军哥哥不死的话,历届的马拉松冠军非我莫属了。  -----------------------------------------------  和死亡赛跑  奇迹常常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红军的长征基本上可以说是绝地反击            2.红军嗓门真大,隔着咆哮的大渡河能跟对面国军对话,莫非红军说话带着扩音器?  ----------------------------------  红军又不是只有一个人              3.红军过大渡河去抗日,有北上抗日的吗?鬼子在华东,华北呢。  ----------------------------  那时可没有人用飞机装载他们去东北              4.18勇士枪林弹雨中爬过铁锁链,这难度不是一般地小。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一定得体操冠军。  ------------------------------  难度确实不小  这也能成为质疑点吗  
  以我的历史经验感觉,我国中小学课本上出现一些夸张写法并不奇怪,这就象朝鲜课本上说金日成用手枪打下美军飞机一个道理,亩产万斤的笑话,绝对不是假的。    不过具体到这个案例上,咱们不是历史学家,估计是不能下定论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常识入手考虑一下,例如20小时行军240里这事。我个人认为楼主质疑的有问题。    我现地手头查不到红军急行军的路线,说是山路,但到底山路路况如何,基本没有交待。    正常体力的人,一小时走行12里,这个数字是很保守的,我很清楚我自己的体力,我可以一小时走18里,当然,是比较快速的走,但绝对不用跑。但我真的算不体力超常的人,我今年40岁,体重190斤,身高180,典型的中年男性,亚健康状态。如果让 我坚持这个速度走行的话,我估计或许可以坚持三个小时,再多的话,我就得累趴下了。    体力这东西是不成正比的,能走的人,比不能走的人要强很多,尽管看上去瘦骨如柴,但人家却完全可能急走一天都不用停下。    如果按我快的速度一直坚持下去,10小时就是180里,20小时就是360里,这个我估计也会有人能做到,但肯定是极少数人,就象楼主说的,得是马拉松选手或许可以。女子40竞走的世界纪录是一个半小时,15个小时,就是400里,20个小时,500里,简单加权一下,去除运动员女性的因素,那么估计20小时走200里或者再多一点,一般壮实的男性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我肯定不可能20小时走240里,走150里应该没问题,因为我曾经在五个小时内走行了将近70里,是我27岁时的纪录。    不过 说到山路,或许就有点复杂了,要知道山路是非常难走的,所以我说,夸张,有可能就夸张在这里了。  如果真是那种上下崎岖的山间小路,甚至没路可走,那样的话,估计是数据本身有问题了,要么不足240里,要么计时器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故意吹牛了。    我比较偏向于认为,可能在距离上有所夸张,事实也许远不到240里那么远,如果时间准确,而且是山路的话,我估计20个小时,走150里甚至180里的山路是有可能的,再远,可能就有夸张的成份了。我见识过最壮实的农民哥们,一天之内(整个白天),趴过一道道山梁反复数次,加起来有将近30多道梁,里程估计在60到70里左右。回家后依然大气不喘,活动自如,只是饭量大增。    所以,这第一点的质疑,楼主你的质疑语气太过,明显也有夸张的成份在里面,其实仔细想,它成立的可能性是挺大的。  我估计你是一位城市女性,没见识过农村壮年男性的体力,当年的红军,估计都是由一些青壮年农村轮动力组成,体力应该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    但我很赞同这种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真相,要是没有质疑,我至今还以为那个地动仪是真的古董呢。        
  那楼上你认为真的在机枪扫射之下能奇桥?
  对了,你的第二个质疑,估计也不行。    你大概不知道泸定桥的跨度,我告诉你,才103米。所谓咆哮的河水,我不知道是个什么状态,虽然我见过很疯狂的河水,但河水流过的声音到底会大到什么程度呢?  我感觉距离100米(人或许顶多150米距离吧),假如用点简单的集声器,几个人一起喊的话,声音从这头传到那头,应该不是问题。    你之所以提出这个疑问,估计又是受到课文本身的误导,确实,出现“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这样的话,如果它是真的,就算把河东狮吼那位叫来,估计对岸也什么都听不到的,涛声都“震耳欲聋”了,还能听到个屁?    所以,看来这是课本本身的矛盾描述所至,应该不怪你。  我不认为当时真的是涛声“震耳欲聋”,估计只是文人的扯淡而已,写这文章的那家伙明显错误地形容了当时的涛声强度,否则,情节就有问题了。  5月份,大渡河到汛期了吗?我估计肯定没到吧,谁听说过中国哪地方5月份发大水的吗?既然没到汛期,怎么可能会“涛声震耳欲聋”。
  我刚才查了一下长征史  是这样写的:  5月27日拂晓,自安顺场出发  5月29日晨经过160公里的急行军,到达泸定桥    楼主可以计算一下    另,红一军团长征期间的行军记录上记载的里程是300里
    作者:我是竖琴 回复日期: 21:19:37 
      那楼上你认为真的在机枪扫射之下能奇桥?
  --------------------------------------------  楼主要知道火力压制  对面打枪,这边也要打枪的  当时是集中了机枪压制对岸的火力的    楼主可能想象中22个突击队员就爬在铁索上干等对方打吧  呵呵,哪有这种打仗法呀  
  要命,你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不错。  但关键还是邓那段话的真实性,我以前读到过,没想到维基百科有布的原文。    如果没记错的话,邓是以军报(《红星报》)编辑身份参加长征的,至少在遵义会议以前他一直是红星报主编,负责宣传红军事迹,因此他对每次重大战役的实际情况都有直接的掌握。    泸定桥一役,事关红军生死存亡,邓不可能不了解。
      那楼上你认为真的在机枪扫射之下能奇桥?  ————————————————————    这个问题,关系到更多的细节:  1、机枪有几挺,是否能能构成交叉火力?  2、机枪的型号?  3、机枪的布位。    我转一份资料你看看:  ——————————————————————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用250个气球代表冲锋的士兵,将气球悬浮在一个不同的高度,每个气球相距2米,散布在一个100多米宽,纵深几米的范围内,由一名熟练的机枪射手在400米外用重机枪从正面射击,250发子弹。结果250发子弹仅仅打中了37个气球。很多子弹都打到了气球间的空缺中。并且射手在每击中一个气球后还要重新瞄准一次,在重新瞄准的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在真正的战斗中敌人会很快的冲上来的。   ——————————————————————  上面这种情况,应该和纵深分布在桥上的士兵类似,你应该同意吧?    当年使用机枪,一直到二战后期的苏德战场上,最厉害的机枪,不过1200发每分钟,我相信大渡河战役中使用的机枪肯定不是这款机枪,估计顶多500发的样子,而且500发也有条件的,能坚持多长时间,有多少子弹,这都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有支机枪,那纯粹是白费,相当于在一条线的某端点上去射击这条线上的几只蚂蚁。如果是几挺先进的机枪,并且分布合理,子弹充足,能构成交叉火力的话,我估计红军就算有上帝帮忙,也过不了这个桥。但事实能是那样吗?        
      无常,你说的对,我估计他对这次战争的说法是更可信的。那看来就是夸张成份比较大了。楼主提出的疑问,有几个本身就是文章自己的矛盾所至。就算他的疑问不成立,但首先也得是在承认文章中有夸张成份的前提下,例如那个声音的问题,我认为明显是作者在奉命编情节是时失误了,涛声震耳欲陇,明显和两岸对面传声有矛盾。      
  不错。书话真是有高人啊!
  要命,现在只有维基有邓的这段话,我们自己的档案解密了么,能证实邓真的说过这话么?    邓小平1982年的言论是: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的战斗精神,其实并没有打什么仗。     邓长征时负责军队宣传工作,他这样说,完全符合他当时的身份,甚至,如果这真是假的,更有可能是邓本人的授权,或运作。    但关键还是真实性。
  呵呵,其实,质疑那篇小学课文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细节是可以的  作为一篇记叙文,这种文章肯定是有渲染的  而所谓邓小平讲的话,是否讲,是否这样讲,有没有质疑呢    泸定桥战斗肯定的险恶和关系于生死存亡的  但它的具体战斗过程,并不长,也不复杂  这在当时的红军回忆中就写过了  当突击队员将要到达对岸桥头堡时,守军就已经失去斗志了  一部分投降,一部分放火后溃散了  陈云的记录中是说他们投降了    
        嗯,其实从历史看,红军的战斗力并非需要这次战役来润色,当然当时也许是需要的。    夸张一点,我可以理解,毕竟全世界的军队都会吹嘘自己的战斗力,美军也一样。只要不和历史真相有太大差距就行。例如明显是败了,却说成赢了,这就是太无耻了。    这文章真有夸张的话,可以理解,但建设根本历史再还原一下。    
    作为一篇记叙文,这种文章肯定是有渲染的  ——————————————————————————      西辞,这句话值得商榷,我认为可以改为“作为一篇中国特色的记叙文,这种文章肯定是有渲染的”    记叙文,本身就是记叙发生过的事件,渲染的话,那就有点小说的嫌疑了。还是不要渲染的为好。    当然,我上面说过,在这件事上,渲染一点,我可以理解,毕竟这个世界所有 的军队都会为自己吹牛打气的,在这一点,人类是相同的,呵呵。        
  长征,北上是目的,抗日是宣传。  北上哪儿?也是个谜。    历史太复杂,唉,不谈也罢
  要命,现在只有维基有邓的这段话,我们自己的档案解密了么,能证实邓真的说过这话么?  ————————————————————————————    我国政府不解密,只好先信人家的了:(      
  是这样,所有军队都羞于说自己的败仗  对于飞夺泸定桥,一些文章加以渲染,有些夸张,也是当时难免的  但楼主题目上说这是假的,显然就跑偏了  据说这样的所谓真相揭露在网上还传得很广,所以多罗嗦一下  
  我肯定不可能20小时走240里,走150里应该没问题,因为我曾经在五个小时内走行了将近70里,是我27岁时的纪录。  =========================  呵呵,要是你的70里好作数,那按照百米跑世界纪录的速度折算下,奥特曼算什么?    
  5月27日拂晓,自安顺场出发    5月29日晨经过160公里的急行军,到达泸定桥  ——————————————————————————————    这么说来,相当于40多小时走了160公里,应该是很正常的行军速度。    160公里,北京的三环线全长50公里,相当于三个三环那么远,书话上的北京人多,就用北京的地标来比喻吧。    用两天时间走三圈三环,就算路况很不好,估计体力好的人也可以做到。
  呵呵,要是你的70里好作数,那按照百米跑世界纪录的速度折算下,奥特曼算什么?    ——————————————————————————————    操,你小子这点数学脑袋,真是白给。    5个小时70里,你再算一下吧,丢人不能丢在算术题上啊,你大小也是关天版主嘛。    我1小时走了15里路而已,这有啥夸张的?
  我国政府不解密,只好先信人家的了:(  ——  这种事,目前是不会解密的。    但问题是,如果邓没说过,布热津斯基是何以造假?用得着么?  如果布没造假,那就是有人冒布名造假,为这个陈年历史,用得着么?    依我之见,邓或许真说过这段话,“没打过战”,意味着战争一点也不激烈,甚至太顺利了。  要知道,云贵川地方军阀并不唯蒋是从,跟中央军更矛盾重重,没有战事,或放红军一马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认为可以改为“作为一篇中国特色的记叙文,这种文章肯定是有渲染的”  -----------------  这么说也可以  我说记叙文的意思是说它是教小学生的课文,讲故事啊,有时候要添油加醋,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1:26:39 
      对了,你的第二个质疑,估计也不行。    …………………………  
5月份,大渡河到汛期了吗?我估计肯定没到吧,谁听说过中国哪地方5月份发大水的吗?既然没到汛期,怎么可能会“涛声震耳欲聋”。      =======================================  今年的一则消息: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4月底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多次出现的强降雨过程,具有过程频繁、雨量大、短时强度高、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致灾重的特点。持续强降水造成湘江、漓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赣江出现今年以来最高水位,北江支流滃江发生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大渡河径流补给上游以融雪水、地下水为主,中下游以降水为主。径流集中6—10月,占全年70%,尤以川西山地,是中国著名暴雨中心,水量大,汛期长,洪水暴涨。——渡河发生在五月二十五日,起汛是正常的。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2:23:57 
      呵呵,要是你的70里好作数,那按照百米跑世界纪录的速度折算下,奥特曼算什么?        ——————————————————————————————        操,你小子这点数学脑袋,真是白给。        5个小时70里,你再算一下吧,丢人不能丢在算术题上啊,你大小也是关天版主嘛。        我1小时走了15里路而已,这有啥夸张的?      ================================  呵呵,我没说你速度夸张啊。就算你喝了中华鳖精,1小时走了30十里路,和我说的也没关系。我是说,你这个换算方法本身就很有问题。    
      百米世界纪录,就算10秒100米吧,一分钟就是600米,一小时就是36公里,5个小时就是180公里。我5个多小时只走了70里,相当于35公里而已。  我估计你在算术时点错了小数点吧“)    关不羽,你就承认你只是个能胡扯文字的文科生就得了,你的脑袋逻辑性差得太远了,呵呵。
  依我之见,邓或许真说过这段话,“没打过战”,意味着战争一点也不激烈,甚至太顺利了。  -----------------------------  呵呵,实际上,但就那一场夺桥的战斗,倒真是有惊无险,可以说是顺利地拿下了  但这个战役的胜利,关键是胜利在行军的神速上,也就是楼主所质疑的那种速度  真是体现了兵贵神速  当时如果国民党方面彻底地破坏了这个桥,那就真可能要改写历史了,而它们完全没有想到红军会来得这样快.    
  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26:38 
      我认为可以改为“作为一篇中国特色的记叙文,这种文章肯定是有渲染的”    -----------------    这么说也可以    我说记叙文的意思是说它是教小学生的课文,讲故事啊,有时候要添油加醋,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  ==============  呵呵,把记事文写成了玄幻文,这的确是中国教材特色吧。    
  呵呵,要是你的70里好作数,那按照百米跑世界纪录的速度折算下,奥特曼算什么?  ——————————————————————————      你就是在强词夺理嘛,让书话的人看一看,你这句话,难道不是在嘲笑我夸张了速度?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26:38 
      我认为可以改为“作为一篇中国特色的记叙文,这种文章肯定是有渲染的”    -----------------    这么说也可以    我说记叙文的意思是说它是教小学生的课文,讲故事啊,有时候要添油加醋,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  ——  西辞,你在讨论记叙文还是历史?
  呵呵,把记事文写成了玄幻文,这的确是中国教材特色吧  ------------------  你才有点玄幻哦  呵呵,现在的小孩更喜欢玄幻  
  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2:30:09 
              百米世界纪录,就算10秒100米吧,一分钟就是600米,一小时就是36公里,5个小时就是180公里。我5个多小时只走了70里,相当于35公里而已。    我估计你在算术时点错了小数点吧“)           ===========================================  呵呵,那为啥你走五个多小时才70里,而不是从百米纪录折算过来的每小时36公里呢?    
  今年的一则消息~~~~~~~北江支流滃江发生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起汛是正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回头再看看你这三段式的论证过程,呵呵。      今年的消息(你考虑厄尔尼诺现象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吗?)~~~196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证明1935年5月发生汛情很正常?      
  西辞,你在讨论记叙文还是历史?
  ----------------------------  无常,我在讨论历史的时候顺便说到了记叙文    
        最好的办法,是去查一下当年的汛期,不过我估计以国民政府的统治水平,1935的当地县志上是不会有这种细节的。    汛期定了,再实地考查一下大汛时河水的声音到底有多大,如果真是很可怕的话,那隔岸用嘴传声的情节,估计就是编造的了。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2:37:08 
      今年的一则消息~~~~~~~北江支流滃江发生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起汛是正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回头再看看你这三段式的论证过程,呵呵。            今年的消息(你考虑厄尔尼诺现象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吗?)~~~196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证明1935年5月发生汛情很正常?      ===============================  呵呵,那条今年的新闻是让你知道五月的中国发洪水是听说过的即可。具体的大渡河问题,我另摘了一条。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39:31 
      西辞,你在讨论记叙文还是历史?     ----------------------------    无常,我在讨论历史的时候顺便说到了记叙文  ——  西辞,现在就有人质疑这个“故事”,质疑它的“添油加醋”,而你却说“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是西辞特色么  
  呵呵,那为啥你走五个多小时才70里,而不是从百米纪录折算过来的每小时36公里呢?  ————————————————————————————    靠,你应该洗洗睡了。  我又不是约翰逊,我为啥非得1小时走36公里?    
  西辞,现在就有人质疑这个“故事”,质疑它的“添油加醋”,而你却说“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是西辞特色么  ---------------------------------------------------  只有中国人才会添油加醋吗?  你说说吧    楼主的帖子不是质疑一般的添油加醋,而是说那是假的,是没有  你咋连这个都没有搞明白  
  总之,总结一下:    1、楼主的质疑,有他的道理,这文章里确实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2、和我们掌握的资料对比一下,似乎也有夸张的可能;  3、但基本事实,目前 看没有太大的出入,这场战役毫无疑问是红军取得了预定的目标;  4、夸张历史,发生在军队身上,我个人认为可以理解,除非有人能举出一个没有为自己军队吹过牛的;    5、但太夸张了,把败的说成赢的,这就太无耻了。我看关天上有一贴,叫”饿死人吗?,唉,发贴者我似乎还比较熟悉,没想到他会发这种无聊的贴,这基本就是在强奸历史,我没好意思回贴。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38:12 
      呵呵,把记事文写成了玄幻文,这的确是中国教材特色吧    ------------------    你才有点玄幻哦    呵呵,现在的小孩更喜欢玄幻       ========================  呵呵,现在的小孩喜欢什么,我不知道。不过,二十小时山路行军240里,确实是奇幻得厉害。     百度里的资料,不保证准确,当参考足矣。行军术语与行军速度有一些关联,一般在徒步行军情况下,“常行军”为时速4~5公里,日行程30~40公里;“急行军”为时速10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0公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奔袭速度与急行军速度基本一样。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我志愿军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退路的战例,就是典型代表。——装备条件、地形条件都好于大渡河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过是14小时150里不到。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2:45:55 
      呵呵,那为啥你走五个多小时才70里,而不是从百米纪录折算过来的每小时36公里呢?    ————————————————————————————        靠,你应该洗洗睡了。    我又不是约翰逊,我为啥非得1小时走36公里?      =============  那就算约翰逊,他能一小时走36公里吗?    
  呵呵  要命要结案了    对,夸张,和真假,还是要分清楚的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52:17 
      西辞,现在就有人质疑这个“故事”,质疑它的“添油加醋”,而你却说“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是西辞特色么    ---------------------------------------------------    只有中国人才会添油加醋吗?    你说说吧        楼主的帖子不是质疑一般的添油加醋,而是说那是假的,是没有    你咋连这个都没有搞明白  ——  你看明白了吗?  “添油加醋”前面有一个打引号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被质疑,那你还要添什么油加什么醋?  还记叙文的写法?!你就像一个没睡醒的人    
      作者:无常09 回复日期: 22:45:30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39:31            西辞,你在讨论记叙文还是历史?       ----------------------------      无常,我在讨论历史的时候顺便说到了记叙文    ——    西辞,现在就有人质疑这个“故事”,质疑它的“添油加醋”,而你却说“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是西辞特色么          =======================================  也不见得,我想西辞先生一定有相关的证据吧。总不能想当然、莫须有当家吧。呵呵。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2:30:09 
              百米世界纪录,就算10秒100米吧,一分钟就是600米,一小时就是36公里,5个小时就是180公里。我5个多小时只走了70里,相当于35公里而已。    我估计你在算术时点错了小数点吧“)        关不羽,你就承认你只是个能胡扯文字的文科生就得了,你的脑袋逻辑性差得太远了,呵呵。    ------------    小条子,为何不参照马拉松世界记录,大约每小时21公里
    呵呵,我讲西辞先生眼睛大如铜铃,那是夸张。若讲西辞先生的眼睛长达10cm,那显然是假的。如果连修辞的夸张和叙事的造假都分不清楚,那真要小学回炉了。    
  偶跑半程马拉松(21097.5米)用时1小时46分,村上偶像超级马拉松(100公里)用时11小时多
      楼主的帖子不是质疑一般的添油加醋,而是说那是假的,是没有  ——————————————————————————————    嗯,这一点就是我说的,楼主先入为主,语气有点过份了。  飞夺泸定桥,这和断喝长坂坡估计是一样的,几千年后如果还有流传,肯定会更神奇一些。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追寻历史的真相,个个都 跟真事儿似的,似乎真相就在那里,只是因为有人撒谎而已。    其实不然,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真相这种东西。      例如我说“在日22点53分,要命一条在天涯书话上发表了一个跟贴”,我估计大家都 认为这是一句描写真相的话吧,但真相果然如此吗?  谁知道呢,万一有人冒充我,万一你们全是冒充的,或者今天晚上的这个天涯网就是个冒充的,万一格林时间搞错了,本来应该是1月11日~~~反正很多因素都 决定了,上面这句话不可能是确定的、绝对的真相。    
  你看明白了吗?    “添油加醋”前面有一个打引号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被质疑,那你还要添什么油加什么醋?    还记叙文的写法?!你就像一个没睡醒的人  -------------------------------------------  没看明白,呵呵,我睡眼朦胧  我的理解是,添油加醋一般是指在基本的事实上,作一些渲染,比如夸张等  而事情的有无\真假,就是另一回事了  靠,这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啊  
        所谓的真相,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中的所谓真相,就是大家嘴里说的,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那个“叙述”。    关键在于认可的准则,符合准则的,受到质疑的可能性就小,不符合准则的,就可能更多的被人质疑。    
  作者:关不羽 回复日期: 23:01:01 
          呵呵,我讲西辞先生眼睛大如铜铃,那是夸张。若讲西辞先生的眼睛长达10cm,那显然是假的。如果连修辞的夸张和叙事的造假都分不清楚,那真要小学回炉了。  ------------------------------------  这个有意思  又要上上课  &眼睛长达十米&是假的,和&眼睛&是假的,意思不一样啊  李白同学最喜欢夸张,白发三千丈,三千丈是假的,白发是真的  所以,飞夺泸定桥这个战斗是真的,是事实,但那战斗里面,是否速度真有那么快,是否真有那么多枪跑声,则可能是夸张的.  知道了吗  
  作者:唧唧喳喳12 回复日期: 23:02:20 
      偶跑半程马拉松(21097.5米)用时1小时46分,村上偶像超级马拉松(100公里)用时11小时多      ==================================  当初我跑半程马拉松大概两小时,估计换塑胶道还能更快些。    
  偶跑半程马拉松(21097.5米)用时1小时46分,村上偶像超级马拉松(100公里)用时11小时多  ——————————————————————————————    唧唧,你这速度可真有点夸张了,21公里啊,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走或许可以,一直跑下来,我看玄,我是指一般人。
    呵呵,西辞先生,知道你会来这个“白发三千丈”。就是说,你认为我国教科书叙述历史的写法、数据引用可以和李白写诗一样啊。    
  俺彻底晕了!“飞夺泸定桥”原来是假的???    ===============================  你现在才知道啊?    出门左拐去煮酒论史,点击“沙梨熊”ID,以后你就不会再发这种帖子了。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57:33 
      呵呵    要命要结案了        对,夸张,和真假,还是要分清楚的          =============================  这里有个基本修辞问题,就是夸张的首先就是假的,不存在分辨真假的问题。然后就是哪些文本可以假、可以夸张,显然历史叙事是不可以假的。    
  就是说,你认为我国教科书叙述历史的写法、数据引用可以和李白写诗一样啊。      --------------------------------  这个是语文课文  关不羽飞也似的跑了  飞是假  关不羽则是真的  
  我觉得大家可以回到楼主的几个置疑点上,请大家再找找相关的史料,也请想想。。。感觉是听风就雨了,这个帖:    楼主的=======华丽的分割线=============          质疑有四:          1.20小时行军240里山路,这样的红军就不是红军了,是奥特曼。红军哥哥不死的话,历届的马拉松冠军非我莫属了。          2.红军嗓门真大,隔着咆哮的大渡河能跟对面国军对话,莫非红军说话带着扩音器?          3.红军过大渡河去抗日,有北上抗日的吗?鬼子在华东,华北呢。          4.18勇士枪林弹雨中爬过铁锁链,这难度不是一般地小。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一定得体操冠军。          非正式文体的解释是这样的:          1.红军抓了老百姓带头路,然后22个红军就走过桥去。如同长春战役事出一辙。结论是刘文辉放水,根本没有战事。          2.来自陈云在对莫斯科汇报工作的言论是:敌人不打就投降了。邓小平1982年的言论是: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的战斗精神,其实并没有打什么仗。      ——————————————————    尤其是非正式文体的翻译更有意思。那时候的红军,似乎同日军一样,行动遇到抵抗或障碍时,要抓几个当地老百姓带路、挡子弹。          
  作者:条顿骑士_ 回复日期: 23:12:42 
      俺彻底晕了!“飞夺泸定桥”原来是假的???        ===============================    你现在才知道啊?        出门左拐去煮酒论史,点击“沙梨熊”ID,以后你就不会再发这种帖子了。      ==============================  你很无趣,这里的看点是看为假历史辩护的表演,哪里是为了真讨论什么真假?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3:03:12 
      你看明白了吗?      “添油加醋”前面有一个打引号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被质疑,那你还要添什么油加什么醋?      还记叙文的写法?!你就像一个没睡醒的人    -------------------------------------------    没看明白,呵呵,我睡眼朦胧    我的理解是,添油加醋一般是指在基本的事实上,作一些渲染,比如夸张等    而事情的有无\真假,就是另一回事了    靠,这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啊  ——  你需要去补上小学语文课,学习怎么用渲染夸张去遮蔽事实的。    我早就说过,这件事最关键的是邓那段话的真实性。  邓说,“并没有打什么仗”,就是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至于怎么去渲染怎么去夸张,确实是记叙文的写法,但别忘了,我们在讨论历史。
  应该是语文课本吧  我很久很久没有看小学课本了  不知是否说错  
  作者:关不羽 回复日期: 23:14:49   
    作者:条顿骑士_ 回复日期: 23:12:42           俺彻底晕了!“飞夺泸定桥”原来是假的???            ===============================      你现在才知道啊?            出门左拐去煮酒论史,点击“沙梨熊”ID,以后你就不会再发这种帖子了。        ==============================    你很无趣,这里的看点是看为假历史辩护的表演,哪里是为了真讨论什么真假?    ==========================、  YES SIR !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3:14:17 
      就是说,你认为我国教科书叙述历史的写法、数据引用可以和李白写诗一样啊。          --------------------------------    这个是语文课文    关不羽飞也似的跑了    飞是假    关不羽则是真的          ===========  呵呵,语文课文影响这作为历史叙事文的性质吗?难道语文课文就一概视为诗歌?本不相干的。好比说西辞是微软员工,和西辞是男是女,本来就是两个问题。不能说微软员工有女的,那西辞也是女的啦。
  跟理科生谈话是互相搭台阶,跟文科生谈话是你给他台阶他都上不去.累死
  你需要去补上小学语文课,学习怎么用渲染夸张去遮蔽事实的。        我早就说过,这件事最关键的是邓那段话的真实性。    邓说,“并没有打什么仗”,就是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  ----------------------------------------------------------  我在给你补小学语文课  没办法,要提醒你  仔细地,更仔细地,看看你自己写的这句话:邓说,“并没有打什么仗”,就是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    是否有点问题?    邓说还是没有说,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姑且假设他说了,那么,是不是&没有打什么仗&就一定是没有打仗什么战斗也没有发生的意思?    这不仅是历史问题,而且是对于语言的理解问题.  OK  仔细琢磨琢磨.
  不过,二十小时山路行军240里,确实是奇幻得厉害。    ——————————————————————————      你这个说法,还算有点脑袋。  分析下来,如果是平路,20小时走240里,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是山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谁要是说可能,那就让他重新走一遍就是了。所以我说,最大的可能,是距离搞错了,要么就是作者没调查就瞎写。
    这课文,似乎就叫“飞夺泸定桥”。这里的“飞”,当指快、奇、想不到。  那时候的红军,真有枪的士兵、或有枪真有子弹的士兵(听当过八路的老人讲,他的子弹袋里装得满满的,其实是高粱穗梗裁剪成的子弹,让人见了以为这只队伍弹药充足),不会太多吧?他们的行军速度,当高于朝鲜战争时期。    红军那时候的行军,说起来不就是逃命?走得快,下死命令后要求队伍全速前进的事儿,不止这飞夺一件。      
  出门左拐去煮酒论史,点击“沙梨熊”ID,以后你就不会再发这种帖子了。  ——————————————————————————————    沙梨熊是谁,上帝?    
  小弟读过杨成武的回忆录,他当时是团长吧,里面有这么一段的,好像死了几个人,最后的奖励是搪瓷杯;红军好像有炮,对方没有,而且对方的装备主要是鸦片枪。这个记录似乎是可信的。
  呵呵,语文课文影响这作为历史叙事文的性质吗?难道语文课文就一概视为诗歌?本不相干的。好比说西辞是微软员工,和西辞是男是女,本来就是两个问题。不能说微软员工有女的,那西辞也是女的啦。  ---------------------------  不和你讨论这些了,会越说越糊涂的    简单地说,  飞夺泸定桥这个战斗有还是没有?这个战役打没打?是不是从铁索上强攻过去的?  你把这个问题明确下来就好谈了.  那些语文修辞,回家复习课文去吧  
  邓说还是没有说,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姑且假设他说了,那么,是不是&没有打什么仗&就一定是没有打仗什么战斗也没有发生的意思?        这不仅是历史问题,而且是对于语言的理解问题.    OK    仔细琢磨琢磨.  ——  我很质疑你对语言的理解,看来小学语文这课你一定得补补了。  &没有打什么仗&,不是否定语气么?就是大体否定战事的存在,所以老邓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的战斗精神”。  什么叫宣传,就是你说的渲染和夸张,懂么,就是你要的记叙文的写法。  
    根据这段叙述,关于战况的很多描述尽为不可信,那么是不是存在这场传奇战役当然可疑。并不因为到底是渡河了,便可证明了“飞渡”云云是成立的。否则宋徽宗的《复燕云碑》也足堪当信史了,呵呵。    假的就是假的,眼如铜铃、口若血盆的西辞是假的,而且也不能因为我这样的描述被视为夸张,就证明了西辞真是大眼、巨口吧。
      我不认为“飞夺泸定桥”这个题目有什么与历史相佐的地方,就是一个传奇性的历史故事而已。    真正的争端在这里“允许不允许在红军身上出现一此看上去比较传奇的故事?”    我们现在知道,南北战争中的李将军,就是一个被很多传奇包围的人,但是没有人愿意质疑这些事。还有二战时候的一些所谓著名将军,朝鲜战争一战就看出来了美军的那些传说中的狗屁将军的水平如何。面对共产党如此不堪的战斗力,竟然打了个所谓的平手。    如果你骨子里就不想让红军出现传奇,宁愿让迈克阿瑟继续冒充世界名将,那么就无话可说。我个人认为,这位阿瑟将军,十个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彭将军厉害。    只是在细节上,这故事明显可以发现加工的痕迹,这种加工图惹大家的笑话,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或者就算吹牛,也一定要把牛吹得完美一些。  
  作者:linyi518 回复日期: 23:26:23 
      小弟读过杨成武的回忆录,他当时是团长吧,里面有这么一段的,好像死了几个人,最后的奖励是搪瓷杯;红军好像有炮,对方没有,而且对方的装备主要是鸦片枪。这个记录似乎是可信的。      =================================  我觉得这个比较可靠。    
  &没有打什么仗&,这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打了仗,仗很小,打得不激烈;相比大仗激烈的仗死人多持续时间长的仗而言,就没有打什么仗了。      如邓真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能否定这个战役的不存在。
          过去的,死掉的那些前辈们,我认为比现在的傻B们要强得多,质疑他们是没什么意义的,与其质疑他们的故事,不如去质疑现在的故事。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3:00:57 
              楼主的帖子不是质疑一般的添油加醋,而是说那是假的,是没有    ——————————————————————————————        嗯,这一点就是我说的,楼主先入为主,语气有点过份了。    飞夺泸定桥,这和断喝长坂坡估计是一样的,几千年后如果还有流传,肯定会更神奇一些。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追寻历史的真相,个个都 跟真事儿似的,似乎真相就在那里,只是因为有人撒谎而已。        其实不然,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真相这种东西。      呵呵
原来要命也玩玄妙啊
不过撒谎也分两种
无意的    要知道
记忆力会撒谎
关于党的生日
不也曾经是有误差的吗
    我记得
好像是后来不是找到了一些相关文件
才最终确认了真实的日期吗
  我觉得这个比较可靠。    ————————————————————————    就是感觉而已,维基也不是天生不撒谎的料。  所以那个骑士说到沙梨熊是简直就象在说上帝一样,很让我好笑。就好象真有一个方程式证明了“飞夺泸定桥是个假命题”似的,这不胡扯吗?    飞夺,本身就是个夸张的修辞,这个我认为完全可以使用,这就和说“战无不胜的李将军”一个道理,操,我就不信他战无不胜。    
    要命,等你死掉了,肯定也是“过去的,死掉的前辈”,我这是预作恭维。呵呵。    问题是,这个假的离谱的记述,和那些打仗死掉的前辈其实没啥关系,并不是他们记述的、造假的(或云夸张的),死者为大是挨不上的吧。    
  如邓真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能否定这个战役的存在。  
  作者:关不羽 回复日期: 22:58:20 
              作者:无常09 回复日期: 22:45:30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2:39:31                西辞,你在讨论记叙文还是历史?         ----------------------------        无常,我在讨论历史的时候顺便说到了记叙文      ——      西辞,现在就有人质疑这个“故事”,质疑它的“添油加醋”,而你却说“这个恐怕也不止是中国才有的特色”,是西辞特色么                =======================================    也不见得,我想西辞先生一定有相关的证据吧。总不能想当然、莫须有当家吧。呵呵。      ==================================  西辞先生,这儿还欠着一题,你可别让我失望啊。    
    作者:关不羽 回复日期: 23:33:24 
          根据这段叙述,关于战况的很多描述尽为不可信,那么是不是存在这场传奇战役当然可疑。  --------------------------------  呵呵,是个问题  你认为这个战役存在还是不存在?  杨成武的回忆录我也看过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23:34:46 
      过去的,死掉的那些前辈们,我认为比现在的傻B们要强得多,质疑他们是没什么意义的,与其质疑他们的故事,不如去质疑现在的故事。    +  要命,去质疑钱云会吧
        华盛顿确实是个伟大的人,不过 当他虐待黑奴的丑闻被揭发后,这种伟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颜色呢?谁能站在所谓的“公平&立场上,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我很质疑你对语言的理解,看来小学语文这课你一定得补补了。    &没有打什么仗&,不是否定语气么?就是大体否定战事的存在,所以老邓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的战斗精神”。    什么叫宣传,就是你说的渲染和夸张,懂么,就是你要的记叙文的写法。  -------------------------------  对你也是一样  先明确一下,你以为夺取泸定桥的战斗打还是没打?  语文问题,以后再讲吧  晚安再会  
  作者:湖北青蛙 回复日期: 23:40:04 
      如邓真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能否定这个战役的存在。  +++++  邓是大体否定。  当然不排除放过几响冷枪,就如linyi518说,杨成武的回忆录指认对方的装备主要是鸦片枪一样。
    以我的理解,我认为“飞夺”是存在的。  红军当时一定认识到了巨大的危险在,必然飞夺这唯一的通道。但作为敌对的一方,并无加强守备,让具有战斗意志力的守备力量来固守,而是弄了一帮子鸦片枪守这个关口。    一帮鸦片枪守桥,一触即溃是可能的。  如攻的一方死了几人,则更能说明,打了,很快就搞定了。      
    作者:湖北青蛙 回复日期: 23:40:04 
      如邓真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能否定这个战役的存在。  -----------------------------------  在某些人看来  只要把谎言写成英语,特别是美国英语,就一定是真理  呵呵  晚安  
  问题是,这个假的离谱的记述,和那些打仗死掉的前辈其实没啥关系  ————————————————————————————————    你怎么确定没啥关系呢?    到目前 为止,我们掌握的资料,以及分析下来,最多只能基本确认:20小时行军240里估计是错了。  你剩余赖以确认的证据,全部是依据你更愿意相信的证据做出的而已。    如果有更多的证据来佐证,例如当时机枪型号、布防集团等,或许会对揭开事实真相更有帮助。随便相信任何一个人的说法,我 认为都 不可靠。      
  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3:42:31 
          作者:关不羽 回复日期: 23:33:24                  根据这段叙述,关于战况的很多描述尽为不可信,那么是不是存在这场传奇战役当然可疑。    --------------------------------    呵呵,是个问题    你认为这个战役存在还是不存在?    杨成武的回忆录我也看过       ===============================  第一,我认为有可疑的地方,别人质疑的角度,我能理解;    第二,我看过杨的回忆录,我个人觉得他记述的比较平实,较为可信,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几种说法中较为倾向的一个观点。    第三,即使从杨的记述看,这一战术活动的规模很有限,很难讲是不是符合战役在“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小战斗的总和”的定义。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反问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