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怎么进入游戏,部落冲突游戏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文学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说明:部分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
复习整理笔记
结论()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 神话()第四章 民间传说()第五章 民间故事()第六章 史诗()第七章 民间长诗()第八章 民间歌谣()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 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 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 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1
2第一章 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2
3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系密切。 尽管这样,民间文艺学仍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地理方法等。因此,尽管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简单应用: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 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3
4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文学o包括散文的神话p民间传说p民间故事o韵文的歌谣p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p说唱文学p谚语p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最后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4
5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再次,在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形式。民间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体的演变,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由最初口语色彩浓重的诗歌到后来的词,曲,小说等。最后,民间文学影响了作家的审美个性,它改变了传统文人对民间的忽视,重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主张在庸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加以表现。然后我们再来探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首先,作家文学可以有效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保存和记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使得民间文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流传下去。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其次,提高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5
6力,使民间文学由俗变雅。使得民间文学产生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现手段,深化作品原有的思想内涵(甚至发掘出新的内涵),同时对民间文学起到保存挽救的作用。例如建国后,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先生就重写过《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作品,诗人公刘等人重新编写过长诗《阿诗玛》,于是上述民间文学作品就以书面文字形式更为世人了解、熟悉。但是,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不利影响,往往作家会过度追求“雅”而失去了民间文学本身的韵味,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合理化”使得为求美而失真我认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应循各自的创作规律,保持各自的风格特色,独立发展;又需相互汲取,互相渗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代小说家们自觉地走向民间,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对民间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提升,使民间素材的运用与艺术文化精神的表现紧相维系、互为表里,从而收到特殊表达的效果。5、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功能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重功能。民间文学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它是人民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民间文学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因而6
7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民间文学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娱乐、消除疲劳、恢复精神。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识记: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含义及表现(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 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历史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7
8(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采风”,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 如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刚健清新,结构单纯而灵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深入浅出; 多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 民众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只能使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作品,就是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 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从历史发展中看,不少口头作品,如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被传诵了千年以上,从地理条件看,许多口头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甚8
9至传到国外。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 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 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3)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①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②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③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9
10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④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4)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 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 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总之,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2、领会: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形成及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又因为是口头创作,不可10
11能像作家创作那样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往往只能就眼前景、身旁事引发感概,即兴编创。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套路就应运而生了,且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 广义而讲,长期直接参与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活动的人们都属于群体传承人范畴。个体传承人,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和半职业民间艺人(如民问歌手、故事讲述家、民间说唱艺人等,也包括一部分在传播民间文学作品中作出贡献的宗教职业者)。 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个体传承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1) 、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2) 、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他们一般出身低下,个人经历坎坷,饱受磨难。迫于生计,有时不得不流落他乡,逃荒要饭、学徒卖艺、帮人扛活,从事过多种职业,因而见多识广。他们为人处世豁达开朗,人缘好,常常讲唱民间文学并在讲唱中全身心地投入.拥有许多听众,建立了自己的传承圈。(3) 、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11
12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即如此。木、石、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一种业缘传承。也有学者把上述传承方式大略地区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4) 、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杰出的传承人,在承继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上,也显示出传承者自己在传承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如在题材的选择、加工处理方式、讲唱技巧的发挥、地方化、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上,都显示出不同的传承风格。秦地女能把童话故事(幻想故事)道地的风格―诗的情绪,诗的语言和结构―给传达出来;藏族故事家黑尔甲的故事“充满着诗意和幽默,蕴含着惊人的机智与隽水的情趣”;刘德培老人的故事“脉络清晰,语言朴实风趣,结尾巧妙,笑料响亮”等等。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是由他们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由于他们是传承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良好的传承素质,在传承活动中起骨干、桥梁作用。因此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如金德顺老人不仅能一口气讲述上百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有其传承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典型性。它们和那些道听途说、残12
13缺不全的转述故事不同,往往保持了民间故事的原型,极少有紊乱的线索、断片的情节和多重的结构”。在民间文学自生自灭的旧时代,个体传承人对前辈作品的大容量贮存,准确地传递、承接,使得大量的民间佳作不致于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湮没,失传于世。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3、简单应用: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内容(P262) 第一口头程式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故事类型或范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结构具有程式化或模式化的倾向。这就是说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或者答第一三个关键概念。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13
14的情节单元或常见场面的铺叙模式。故事类型或范型指口头叙事长诗的基本而稳定的故事框架。 第二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中的创作”认为口头诗歌传统“诗即是歌”“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 第三口头程式理论除了采用田野作业方法研究活态口头文学文本的基方4、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的民间文学四特征来综合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第三章 神话1、识记:神话的含义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2、领会:神话的内容(分类)神话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可分为三种:一是创世神话。1、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神话。2、人类起源、洪水遗民神话(自然生人,人是从大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大神造人、洪水遗人)。还有各种感生神话,对于人从何而来的一种解释。 二是自然神话。1、日月星辰神话;2、雷电地震神话;3、春夏秋冬神话。三是社会生活神话。1、文化英雄(追溯某项文化发明的起源);2、英雄神战英雄神话(讲述神族之间的战争)。14
15有的是这样分的:一是自然神话,是反映自然现象和人们向自然作斗争的神话,它可分为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创世神话又分为开天辟地、造人、万物起源;二是人文神话,反映人们社会生活、集团之间斗争的神话。包括集团斗争、祖宗来源、生活劳动斗争。3、简单应用:神话的价值P43(1)文化史价值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如宇宙起源神话、天柱神话、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了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成果。(2)文学审美价值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非常独物的艺术价值。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4、综合应用:运用本章所学有关神话的基本知识分析神话作品第四章 民间传说1、识记:民间传说的含义、特征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15
16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还因为传说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在叙述该人物活动时,叙述者往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加重其内容的可信性。事件或人物活动背景或景物一般是客观存在或历史上出现过,并与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有关联不仅使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可信,而且在共同民俗心理作用下,广大民众也不自觉地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间来。如《太平寰宇记》中的“城陷为湖”的传说。(2)传奇性的情节如《白蛇传》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修炼得道的蛇精幻化成人间美女。(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如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民间传说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2、领会: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1)民间传说与民间神话的关系16
17联系:属于同一种文学体式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在远古时期传说和神话很难截然分开,甚至有一部分古史传说渗透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或者是从神话演变过来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神话与民间传说的界限十分模糊。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既要认识到传说与神话之间在发生学上存在的历史模糊性,也要确定民间传说和神话毕竟存在着的明显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民间传说和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民间传说的主人公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事情是大体真实的;而神话里的主人公则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各种社会力量神格化的结果,是具有超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神。其二,民间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 民间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是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再者,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功能不同。民间传说是由集体创造、流传的,它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作用;而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信仰有密切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发挥17
18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等等。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这些区别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传说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基准。(2)2、 民间传说与故事之间的关系联系:民间传说作为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讲故事,从这一点来讲,有时传说与故事很难分开。例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所谓“四大传说”《白蛇传》、《牛郎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无论在情节的构成上,还是在人物事件的可考性上,都应归于传说一类,但它们又显示出民间故事的性质,所以在研究界,时而被称为故事。但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在讲述方式、内容性质、体裁等方面迥然不同。不同之处表现在:首先,民间传说里的人物、事件、地点都必须以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作为叙述的真实背景,以此演化出生动、传奇的情节;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情节、母题等都是不确定的、泛指的,是虚构的产物。其二,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结构安排不同。民间传说在结构安排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情节的繁简取决于题材内容的需要,而民间故事的结构安排一般都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组织方式,往往在同类故事中出现一些反复使用的传统母题和模式。 其三,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同。民间故事的传承中讲述者有一套固定的语言和顺序,受一定叙述形式18
19的限制,基本上不准许有所改变。民间传说的传承没有特殊的表述方法,讲述者不受叙述形式的规定,讲述时围绕传说中心点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3、简单应用:民间传说的价值首先,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为“口传的历史”。其次,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生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再次,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4、综合应用:运用本章所学有关民间传说的基本知识具体分析民间传说作品
民间故事1、识记:民间故事的含义、特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民间故事是指“人民口头创作中叙事散文作品的总称,按历史发展的题材内容及流传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新故事七类”(见教材第41页);按狭义的分,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现实性较强的民间故事,主要指民间童话和生活故事。王娟《民俗学概论》云:“民间故事也19
20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有时候民间故事又称为幻想故事。”(第71页)我们赞成段先生的观点,认为神话、传说也是民间故事,具有其他民间故事类型的共同特点,因此应属于广义的民间故事。特征:(1)内容特征
民间故事主要借助幻想来构建内容与情节,即使是切近现实的生活故事,其中也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幻想与理想化虚构。可以说幻想是民间故事内容的重要特征。没有幻想与虚构,故事的生命力不复存在,故事也无从谈起。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其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若按故事的发展脉络来看,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第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2)艺术特征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十分突出 ,这主要因为故事的叙事多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建构的。美国学者汤普森曾对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列数出如下九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故事不能以最重要的活部分作为开端,也不能突然就结束,而是需要有一个从容的推进。故事往往经过高潮向轻松 、安定的方面变动。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故事给人以悬念,而且也使故事展开得20
21更充分,由些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这种重复大多是三叠式。但在一些国家,由于其宗教传统的象征性,这种重复也可能是四叠式。一般地说,只能两个人同一时间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如果有更多的人,他们中只有两个人是同时行动的。对立的角色彼此发生冲突---英雄和反派人物,好人和坏人。如果两个人以同样的角色出现,被描述得十分弱小,他们常常是双胞胎。当他们变得本领高超时,就可能成为敌对者。在一个群体中,最弱小或最差的一方往往会转变为最占优势的一方。最小的弟弟或姐姐常常是胜利者。性格是单纯的。正是这种特点的直接影响,人们注意到,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任何生活以外的暗示。情节简单,从不复杂化。一个故事一次就能讲完,如故事情节有两个或更多枝节的话,必定是多个故事捏合在一起的结果。第一事件都尽可能简单地处理。同类事件尽可能描述得接近于相同,不会试图使事件复杂化。2、领会: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二、传统生活故事的内容和分类生活故事内容丰富,凡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事情都是生活故事可以反映的对象。根据生活故事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1、长工与地主的故事故事主要反映旧社会地主对长工的残酷剥削和欺压、长工们的不幸生活和反抗斗争。《高玉宝》一书中的《半夜鸡叫》就是以实际生活中21
22的事件写成的。2、官与民的故事官和民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斗争。官和民的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和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很接近,多是表现封建统治者的凶残、贪婪、奸诈、昏庸,人民群众的受压迫、受奴役、贫贱、冤屈、不幸以及反抗和斗争。如《聪明的媳妇》、《只许州官放火》(79页)等。3、劳动故事这是生活故事中占主要部分的故事,其中有歌颂劳动能手的、总结劳动经验的、表达劳动的甘苦、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创造的伟大的。这在先秦著作中已有记录(如“庖丁解牛”、“匠石运斤”、“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类似于寓言。后世劳动故事就更多了。4、家庭故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最多的生活是家庭生活,其次才是社会生活。家庭成员之间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情感最深,同时矛盾也最多,因此这类故事内容就十分丰富,有反映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婆媳(尤其是童养媳)关系、夫妻关系、岳父岳母与女婿的关系、儿子与后母关系、嫂子与小姑关系、妯娌关系、邻里关系等等,其中较有名的如恶婆婆故事、后母故事、巧女故事、呆女婿故事、孝子故事等。这些故事有喜有悲,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状况、家庭伦理、人性善恶、人情冷暖都有帮助。许多著名的民间故事类型都是家庭生活型故事,如“狼外婆故事”、“两兄弟故事”、“蛇郎故事”、22
23“孝子故事”等。5、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纯真情感,也是和婚姻紧密相关的情感。爱情题材是民间生活故事的重要方面。封建社会,恋爱、婚姻不自由,出现了很多爱情、婚姻悲剧,伤感故事。新时期爱情、婚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反映新的爱情观和婚姻生活的故事有了新的风格特征。有代表性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水素女》(田螺姑娘)、《牛郎织女》、《天仙配》等。3、简单应用:民间故事的价值(1)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猎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生态、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这部浩大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的复合形态。(2)教育价值
由于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3)心理补偿价值民间故事在讲述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价值。4、综合应用:运用本章所学有关民间故事的基本知识具体分析作品23
史诗1、识记:史诗的基本特征(1)、史诗的产生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要早,它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且大多出现在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2)、史诗在内容上所表现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关系到整个氏族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较之狭义民间叙事长诗,其题材更重大,主题更严肃,格调也更庄重;(3)、史诗在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其规模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宏大;(4)、史诗多以口头――书面――口头、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在口头性和书面性的关系上,体现得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密切。2、领会:中国史诗的多样性一、史诗概述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主要反映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是对自然、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解释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的记录,并且几乎把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都涵盖进去,可以视为某一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史诗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史诗承载并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可以教育年轻人不忘历史,开拓未来。如湖南土家族过去条《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这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24
25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古代的神话和传说给史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史诗的艺术表现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史诗一般都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及祭典时演唱,既有对祖先的信仰,也掺合有宗教的因素,因此演唱时给人以肃然起敬的感觉。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它们都以自己民族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以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主要人物,中间夹杂着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结构宏大,充满了幻想和神话色彩。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亚美尼亚的《沙逊的大卫》,芬兰的《卡列 瓦拉》等,中国的著名史诗有《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黑暗传》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珍宝。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吉尔伽美什》,这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创造的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产生于苏美尔时代,共有十二块楔形文字泥板,全诗约三千余行。二、史诗的主要类别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1、创世史诗创世史诗也称作“原始史诗”、“神话史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创世史诗,如彝族的《梅葛》、《阿细人的歌》,瑶族、白族的《创世纪》,纳西族的《祭天古歌》,以及《苗族古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史诗。25
26这类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古代人所设想和追忆的天地、日月、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各种农作物、家禽家畜以及人类的产生,充满了各种奇特美妙的幻想和天真幼稚的解释。比如纳西族《祭天古歌》对天的描述(详见《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第44页)。创世史诗既是对大自然充满人类童年情趣的一种解释,也是对民族祖先征服自然,创世立业的丰功伟绩的热情赞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民族成员进行历史、传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2、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英雄史诗产生的时代要比创世史诗晚一些,那个时候,氏族、部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足以与自然、异族敌人对抗的大集体,这个集体,就是英雄史诗中的真正主人公。高尔基说过:“征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唤起了人们的安全感、自豪心和对新胜利的希望,并且激发他们去创作英雄史诗。”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大迁徙。因此,英雄史诗所反映的某个英雄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是当时部落全体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某个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人民力量的集中代表。正如高尔基所说:“因为人民塑造了史诗的人物,就把集体思维的一切能力都赋予这个人物,使他与神对抗,或者与神并列。”(《论文学》)英雄史诗是历史人物与时间的艺术概括。 英雄史诗大都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人神相混,幻想奇特。史诗是说唱形式,所以韵文与散文相间。其中往往有格言、谚语。史诗可以说26
27是民族语言与智慧的宝库。史诗在民众中不断地传唱、加工、补充、完善,最后成为鸿篇巨制,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三、我国的三大史诗1、《格萨尔王传》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聚居区。它以藏族地区一个称为岭国的格萨尔王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格萨尔原是天上白梵天王的三儿子,是为降服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被观世音投身下界的,成为一个弃妇的儿子,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直到十五岁,都是靠挖地鼠、猎取野兽作为食品。后来赛马胜利称王。第二年就开始南征北战,除暴安良,消灭了人间恶魔,安置了天、地、人三界,把王位传给侄子,最后闯入地狱,救出母亲和爱妃,一同重回天国。史诗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表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反映了人们的道德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据统计,《格萨尔王传》有百万行之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有说是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共20万行)。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2、《江格尔》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流传于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蒙古族聚居区,在前苏联的卡尔梅克人中间亦有传唱。该史诗大约产生于十三世纪。江27
28格尔是传说中蒙古族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为了创建一个人畜兴旺、没有贫穷、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严冬、四季长青、没有战乱、生活安宁的人间理想国――奔巴地方而战斗一生。他带领十二位英雄,三十二名虎将,八千个勇士,南征北战,抵抗外敌,惩处内奸,将奔巴地方的臣民解救出来,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整部史诗内容丰富,主题健康,艺术优美,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古代卫拉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语言、民俗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几百年来,它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历久不衰。近百年来,《江格尔》还成了中外蒙古学者的“热门”研究课题。3、《玛纳斯》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共分八部,长达二十万行。每部均以该部的主人公命名,第一部的主人公为玛纳斯,因而也就成了整部史诗的名称。《玛纳斯》大约产生于十至十三世纪。史诗开篇叙述了柯尔克孜族的起源,转而叙述了玛纳斯的生平:联合柯尔克孜族诸部英雄,反抗卡勒玛克贵族。成功后被拥立为柯尔克孜王,与卡拉汗的公 主卡尼凯依成婚。婚后继续率领诸部,为驱逐卡勒玛克贵族而征战。在取得节节胜利后,玛纳斯在与拉勒玛克汗王扎古尔巴依的大战中受伤身亡。他死后,其子孙后代继续与卡勒玛克贵族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史诗几乎囊括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所有样式,诸如传说、歌谣、谚语等。《玛纳斯》既是一部珍贵的文学巨制,也是一部包括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和音乐的百科全书。
293、简单应用:分析史诗文本4、综合应用:运用史诗的基本理论分析“活态”史诗
民间长诗1、识记:民间长诗的含义、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三大类。(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2、领会:民间叙事长诗的发展3、简单应用:在生活中应用民间抒情长诗第八章
民间歌谣1、识记:民间歌谣的界定、特征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民间歌谣的思想与艺术特色:(1)情意真切,袒露心声。如抒写旧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歌谣《两把刀》和《长工苦》;(2)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等;(3)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如用赋比兴等手法。2、领会:民间歌谣的分类、传承
30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民间歌谣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七类:1、劳动歌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的激发而产生的民间歌谣,是伴随劳动节奏而歌唱,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减轻疲劳等功能。也有描绘劳动场景,诉说劳动感受的歌谣。比如劳动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搬运歌、采摘歌、渔歌、叫卖歌等等。可以分为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和描写抒情式的劳动歌。前者如船夫号子,在不同的水面上唱不同的号子,如四川嘉陵江的船夫号子有“水平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下滩号子”,既协调动作,又鼓舞斗志,抒发豪情。后者节奏要求不是那么强烈,歌词比较长,旋律曲折婉转,主要起抒发劳动感情和生活热情的作用。如华北地区的《羊倌歌》:“一朵朵那白云呀天上哟飘,一群群那绵羊青草弯弯里跑。画眉眉那羊羔羔呀虎头哟头,柔软软的绒毛哟绵圪溜溜。”陕北的脚夫调《赶牲灵》:“走头头的骡子呀三盏盏灯,带上那铃子哟哇哇的声。”河北民歌《编花篮》、安徽民歌《采红菱》(播放CD乐曲)。2、时政歌时政歌反映的是劳动人民从切身的感受中对某些政治事件、施政措施、公众人物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有赞美,有讽刺,有歌颂,有暴露,不过传统的时政歌多是批判和暴露的,大多是锐利的匕首和投枪。这从《诗经》开始,几乎形成了连绵不绝的传30
31统。如:讽刺解放前国民党和各地军阀统治,表现普通劳动者的苦难和不幸的一首时政歌:养了儿子是老蒋的,喂了猪牛是队长的,有乖婆娘是乡长的,积了钱是保长的。再如一首戒毒谣:民国时期,在滇(云南省的简称)中流传《吹洋烟》的戒毒洋烟开花嘴朝天,我劝小郎莫吹烟。吹了银钱是小事,黄皮寡瘦不新鲜。洋烟开花嘴啄啄,吹上洋烟无奈何。不是爹娘坑害我,自搬石头自打脚。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的矛盾、某些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歌谣也给予批评、讽刺,如: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自行车乱停乱放,拖拉机横冲直撞,摩托车见逢就上,步行人胆战心慌。看着象研究生,说话象大学生,作业象高中生,做事象小学生。当然,时政歌对清正廉明的官员、农民起义和革命斗争,也会予以热烈的讴歌赞美,对人民群众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会大加赞扬。如: 三月子里来开了那桃杏花,贺司令员来到了我的家。三八式步枪我身上挎,我跟上贺司令员去把鬼子打。这是对开辟晋绥革命根据地的贺龙同志的热情赞扬。歌颂毛主席的湖南民歌《浏阳河》、陕北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播放CD乐曲)。3、仪式歌31
32仪式歌是指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歌唱或吟诵的歌谣。我国古代的节庆、祈年、祭祖、求神、婚丧、嫁娶、建房、生产等等活动,往往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一定的歌谣。(1)诀术歌: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和神秘力量的民间歌诀和咒语。如过去小孩生病,请人来解冲(平声)。在小孩的脖子上系上红线,解冲的人手持菜刀,在空中劈来砍去,并念《解冲歌》:“天解冲,地解冲,王母娘娘来解冲。解前心,解后心,解脚心,解手心,回头再解脑门心,浑身解得不留冲。呸!天护身,地护身,玉皇大帝来护身。护前心,护后心,护脚心,护手心,回头再护脑门心,浑身护得不透风。呸!”再如我老家在杀鸡时念叨的“鸡,鸡,你莫怪,你是杨家一碗菜。早早死,早早来。”(2)节令歌:在与岁时节日有关的各种民间节日庆祝和祭祀仪式中的歌谣,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如农历正月十五为添仓节,农家要在院心画一圆圈,表示圆圆的粮仓,在圆圈里放上米麦豆等五谷杂粮,而后焚香,嘴里念《添仓歌》:“添仓爷,添仓来,米麦黑豆驮将来。缸也满,瓮也满,大仓小仓溢出来。黑豆喂牛耕种,米麦蒸馍上供。供奉四季献添仓,年年岁岁来添仓。”再如单纯记叙时令的歌谣。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将农时、自然物候用歌谣唱出来,易记易传。过去还有用填梅花或添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L”)来数九的(见幻灯片)。有趣的是夏至也有“九32
33九歌”(见幻灯片)。(3)礼俗歌:出现在男婚女嫁、贺生祝寿、新居落成、送葬超度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等场合。如流传于上党地区的《嫁前歌》:“一岁在娘怀中卧,二岁在娘脚底爬,三岁学舌迈开步,四岁烧火带沏茶,五岁拎篮挑猪菜,六岁河边洗菜瓜,七岁手拿纺纱袋,八岁绞车纺细纱,九岁上机学织布,十岁织绸带绣花,十一女儿纳鞋帮,十二裁剪缝衣裳,十三学会唱山歌,十四本领赛过娘,十五女儿美名扬,十六媒人坐上炕,十七爹爹忙嫁礼,十八亲娘传私房,十九桩桩齐备当,二十出门作新娘。我的亲娘啊!”《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民歌,播放CD乐曲)――民歌(4)祀典歌:在重大祭祀或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一般比较庄重,常常在节日时演唱。如播种祭、收获祭、狩猎祭、捕鱼祭、祖宗祭、招魂祭等。祀典歌一般有固定的套式,歌词内容变化不大,常和一定的仪式一起进行。如上党地区的《入殓撒花歌》:“大(指父亲,如是母亲,则称娘)!大!看你银钱看你花,不要想咱家,大!大!从头到你脚底下,满盖金银花。大!大!金花银钱儿女撒,送您离咱家。”(5)酒歌:是举行酒宴集会时唱的歌。我国酒文化丰富多彩,酒歌也数量多,内容、功能多样。如一首苗族《劝酒歌》:“麻雀虽小也是肉,东西虽少一片心,请随便尝尝吧,你们吃了,我们的身子呀,象烤火一样暖;你们尝了,我们的心里呀,象装满阳光。”4、情歌33
34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在各类歌谣中,情歌的数量比较多,艺术性也比较高。在爱情的不同阶段,都有情歌出现,如初识歌、试探歌、赞美歌、迷恋歌、起誓歌、送郎歌、苦情歌、逃婚歌等。如反映生死不渝的爱情的:“生要死来死要恋,不怕刀枪等门边,砍头只当风吹帽,坐牢好比逛花园。怀里又揣一疙瘩儿纸,我和兰花一搭儿死。一搭儿死来一搭儿埋,一搭儿上那望乡台。”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湖北民歌《车水情歌》(播放CD乐曲)5、生活歌凡是民歌都来自生活,都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因此都可以叫做生活歌。狭义的生活歌是反映劳动群众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其中以劳动人民的生活歌为最多,这中间又以长工歌和妇女歌为多。如:《揽长工受的牛马罪》:“青山绿水山头高,从小小揽长工揽到老。房前房后种扁豆,一辈子挣下个破皮裤。撩起个底襟露出个肚,你看当长工的苦不苦。当了一辈子长工两手空,临死落了个断了根。下了一场雪刮了一场风,什么人留下个揽长工?”《秋香哭婆婆》:“招贤那个南沟刘家庄,有一个闺女呀叫秋香。十三岁上订亲十四岁上迎,十五岁上守寡呀到如今。一担担水来呀一串串泪,谁知道守寡是啥滋味?三伏里的日头数九的风,熬了那一春又一春。呼不应的天来呀叫不应的地,秋香我那搭搭得罪了你?”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播放CD乐曲)。封建时代妇女所手压迫与痛苦很多,如裹脚,就有很多民间歌谣反映34
35它,如浙江余姚歌谣说:一个大脚嫂,抬来抬去没人要。”河南彰德(今安阳)歌谣说:“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吃糠馍,就辣子。”四川蓬安歌谣说:“一张纸儿两面薄,变人莫变大脚婆,妯娌嫌我大脚板,翁姑嫌我大脚鹅,丈夫嫌我莫奈何,白天不同板凳坐,夜里睡觉各自各,上床就把铺盖裹??”以上歌谣反映了当时男子对于大脚女子的嫌恶。相反为了娶个小脚女子,歌谣里有所谓“卖田卖地要娶她”、“就是典了房子出了地,也要娶来她”等等,已经到了豁出身家性命、不顾一切的地步。(见高洪兴著《缠足史》9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翻身得解放,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婚姻自由了,因此生活歌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毛主席宣布婚姻法》:“北京城里开红花,毛主席宣布婚姻法。房前放炮房后响,各找对象自主张。得了解放翻了身,父母包办万不能。如今的媳妇儿活成人,好比鲤鱼跳龙门。”6、历史传说歌历史传说歌是指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歌,既包括反映历史上真人真事的歌,也包括反映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传说人物及其事迹的有关歌谣。这类歌谣与史诗、叙事诗不同,它一般比较短小,叙述比较概括,情节跨度比较大。如:(1)明朝末年闹饥荒,接闯王来迎闯王。闯王打到北京去,媒山吊死崇祯皇。(2)玉茭开花一圪鬃毛,张飞喝断当阳桥。杨宗保路过穆柯寨,穆35
36桂英拦路把亲招。7、儿歌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中国古代称为“童谣”、“孺子歌”、“童子歌”、“小儿语”等,“五四”以后,普遍使用“儿歌”的叫法。儿歌是劳动人民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以简洁生动的韵语所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儿童中的口头短歌。儿歌形式短小自由,易于儿童念说和记忆。儿歌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节奏鲜明,易于引起儿童兴趣。儿歌有的是成年人创作并唱给儿童听的,如摇篮曲。有的是大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如问答歌,有的是儿童们自己编自己唱的,如游戏歌。儿歌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游戏儿歌、教诲儿歌、绕口令。(1)游戏儿歌:主要是指大人与小孩游戏、小孩与小孩游戏时或唱或诵的歌谣,它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增添孩子们的兴味,它又是一种口头伴奏,能够统一游戏动作,使孩子们玩得尽兴生色。如大人拉着对面坐着的小孩的手,摹仿拉锯的动作一来一往唱的《拉大锯》:“拉锯,送锯,你来,我去;拉一把,送一把;娃娃快长大,长大骑白马。”在如儿童们自己演唱的一首《拍球歌》:“俺打一,一不算,俺打两个莲花瓣。俺打三,小镗锣,俺打四个够五个。一五二五,刮风起土;一六二六,淹淹河谷;一七二七,谷子大米;一八二八,马兰开花;爱开不开,一百过来。”唱第二遍时最后一句为“二百过来”,依次类推。36
37其他地区的儿童在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时,也有丰富多彩的儿歌。在与昆虫、小动物一起玩耍时,也要唱有关的游戏儿歌。如一首四川儿童捉蜻蜓时唱的《落下来》:“大麦秸,丁丁猫(蜻蜓),落下来;不打你,不骂你,玩玩就放你。”贵州侗族的孩子们在捉萤火虫时经常唱这样一首歌:“萤火虫,夜夜红;上天去,雷打你;下地来,火烧你;进洞去,蛇咬你;翻坡去,猫抓你;快快来,我救你。”类似的还有《小花狗》、《月奶奶》、《水牛儿》(即蜗牛,北京儿歌“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唉”。)、《花喜鹊》等。(2)教诲儿歌:偏重于对儿童的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它不但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学龄前儿童的重要教育工具。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这是教育小孩子要关心他人,不能自私自利。类似的是《小钩钩》:“小钩钩,铁打的,爷爷是个骑马的。我在院里玩耍哩,爷爷叫我喂马哩。爷爷掉了铜烟袋,我给爷爷拾起来。”这是教育儿童要尊敬老人。再如这首湖北儿歌《小老鼠》:“小老鼠,爬竹竿。竹竿滑啦,磕着老鼠的白牙啦;竹竿倒啦,磕着老鼠的光腚啦!”这是警告小孩子不要太顽皮。鲁迅先生曾搜集一首叫《跳花墙》的北京儿歌:“羊,羊,跳花墙;花墙破,驴推磨;猪挑柴,狗弄火,小猫上炕捏饽饽(BO BO)。” 再如一首传授知识的湖南儿歌《什么叫》(见张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第39页)。37
38颠倒歌通过有意识地违背生活常识和生活逻辑,来引发孩子的兴趣,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见下载的拙文《颠倒歌的两种民俗功能》)(3)绕口令:也叫“急口令”、“拗口令”,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汇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识地搭配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韵语,使孩子在急切之中不容易说清楚。一旦说错,就会引来笑声;说对了就会受到别人的夸奖,自己也会感到很自豪。绕口令具有锻炼说话能力,矫正发音部位,获得能力和快乐,因此颇受孩子们欢迎,甚至大人也喜欢说。如:吃葡萄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的倒吐葡萄皮。鼻说鼻的白,脖说脖的白,不知鼻的比脖的白,还是脖的比鼻的白。 开开门,走六步,碰见六叔和六舅。好六叔,好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送送夏,打打秋,再还六叔六舅六斗六升好绿豆。――这是流传在晋南、陕西、河南一带的绕口令,当地方言,“六”“绿”都发“陆”音,所以所快了很容易说错。出前门,走十步,拾着鸡皮补皮裤。是鸡皮补皮裤,不是鸡皮不补皮裤。――流传于北京地区。“补”、“裤”和“鸡”、“皮”之间分别构成叠韵关系。和尚偷羊,娘追和尚,和尚背着羊,娘追着和尚。高高山上一枝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另参考段著第173页)第二节
民歌的形式与风格38
39我国历史悠久,人文会萃,疆土辽阔,山河壮丽,民族众多,语言复杂,这就决定了歌谣形式极为丰富多彩,风格异常绚丽多姿。“山歌无本句句真”,民间歌谣是劳动大众的心声,是口头语言艺术巧妙的结晶。从内容风格来看,非常朴素、清新,毫无匠气。是现实主义的,是“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高尔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民歌是不追求表面的美丽,不追求形式的,而是善于用最简洁、因而也是最美丽的语言从心里说出来。”民歌正是大众心声的自然流露,因此劳动歌雄伟豪放,爱情歌缠绵悱恻,时政歌幽默讥刺,生活歌亲切平近,儿童歌风趣幽默。从艺术形式上讲,我国比较著名的歌种有山歌、爬山歌、信天游、花儿、民间小调、谐、欢、飞歌、对歌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形式。总体上看,南方的歌谣清丽婉转,北方的歌谣粗犷豪放。总体上说,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是单纯的,也是灵活多样的。使用的艺术手法有赋比兴、对偶、拟人、谐音、双关、摩声、叠韵等等。劳动人民把民间歌谣叫做山歌、山曲,野调,是他们自由抒发情感的最方便、最有意味、最朴素自然的艺术形式,正如一首民歌所唱的:山歌本是没梁的斗,多会儿想唱多会儿有。四方炉台安得一口锅,山曲虽小意思多。我们应多向民间歌谣学习,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为繁荣今天的民间39
40文学和作家文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今天有很多民歌已失传了,有一些已濒临消亡,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保护民歌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但愿大家在保护、抢救、研究、利用民歌等民间文化方面能多做一些贡献。(参考下载的有关民歌和民间文化保护方面的资料)3、简单应用:间歌谣的价值(1)社会衫价值: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情歌中所唱的:“恋爱不把苗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2)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怒抗议,呼唤革命,歌颂共产党、领袖人物及人民军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3)对现代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具有的研究价值;(4)在文学史上,曾给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的影响。4、综合应用:民间歌谣的基本理论分析歌谣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1、识记:民间谚语、谜语的界定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种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40
412、领会: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的分类、特色所有的谚语可以分为:生产谚语和社会谚语。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七类:①农业谚语:广义上说可以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业气象等方面。如,壮族:“饿死不吃谷种,馋死不吃菜秧”、 “宽种一尺,不如深耕一寸”、“种田不管理,人要饿肚皮”;②社会斗争谚语:反映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经验的谚语,真实反映旧社会的生活,也反映人民对党的忠诚。如千条万世条,党的领导第一条;富人镜子挂墙边,穷人镜子在碗间。③科学谚语:又叫劳动谚语,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总结经验的谚语,包括农、林、地理、风尚、医药。如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④道德谚语:表现人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高尚和道德情操。如人穷志不穷,真金不怕火炼;细水长流,吃穿不愁;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宁可叫嘴坏,不可叫心坏。⑤学习谚语:如人不学落后,刀不磨生锈;不怕不知,就怕不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⑥生活谚语:如人心齐,泰山移;快乐和汗水是兄弟,幸福和勤俭是41
42一家;靠着十座金山,不如靠着双手;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睛;蛇过道,下雨到;狗洗脸,天好转;雨前虹,落不停;雨后虹,天转晴。 ⑦交际谚语:如朋友多,福气多;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 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谜字“从言、迷”(《说文解字》),即它是一种具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其主要特征就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依据暗示所提供的根据、线索,经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谜语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谜面――谜底。谜面又叫喻体,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谜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是问题的答案。谜面与谜底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似点联系着。谜语就是通过这样的隐喻和暗示对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测的艺术作品,所以解谜,就是解难题,猜答案,故又叫“猜谜”、“猜谜谜”。谜语既是人民智慧的产物,也是用来检测和培养人们智慧、增长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艺术工具,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 很受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欢迎。如:(1)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老来分了家,衣裳都撕破。――大蒜(2)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星星谜语的题材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内容和种类都很多。根据谜底所属事物性质,可以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种。42
431、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有关宇宙万物、生产生活、人体器官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成为谜底,并据此制谜、解谜。谜语大多属于这一类。如: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一只黄鼠鼠,地上刨土土。――扫帚小小诸葛亮,坐在屋角上。摆下八卦阵,要捉飞来将。――蜘蛛
姊妹二人一个娘,一个白来一个黄。白的白在春耕时,黄的黄在秋收忙。――梨树有脸无口,有腿没手,又吃肉又喝酒。――桌子有眼看不见,有腿不走路,有牙不能咬。――针,桌子、梳子。 身穿红袍,头戴绿帽,坐在泥里,呆头呆脑。――红萝卜再如一组“茶谜”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茶叶。茶神----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羽(指茶圣陆羽)化而登天”。 山中无老虎----打一茶名,谜底是“猴魁(猴子称大王)”。2、事谜:以人们的某些行为动作和某些自然现象作谜底形成的谜语。如:四四方方一戏台,生旦净丑走出来,会演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上台。――演木偶戏人行千里脚不移,吃鱼吃肉肚中饥,银钱到手仍无有,下雨下雪不湿衣。――做梦43
44尖底船,盛白米,两枝桨,划到底。――吃饭十个和尚拉口袋,五个和尚往里走。――穿袜大哥把灯照,二哥天上叫,三哥流眼泪,四哥一路倒――闪电、打雷、下雨、刮风3、字谜:以汉字为谜底。汉字结构特殊,字谜也格外丰富。字谜根据汉字的形、音、义,利用笔画、字形的增损、离合等手法制作而成。解谜时也要考虑汉字的这些因素。民间字谜语言浅显生动,以熟悉的事物作比,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该字,谜底也多为笔画简单的常用字。而文人字谜除少数自然清新外,大多晦涩难懂,甚至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如:这个字真希奇,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也左看象不,右看象不,上看象不,下看象不。――米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谜底与谜面的巧妙结合民间谜语的最大艺术特点就是谜底与谜面的巧妙结合。如:头戴红帽,身穿白袍,走过黑墙,放出红光。――红头火柴2、谜语的表现手法,即谜面表现谜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描写法,一是诡词法。如:红梗子,绿叶子,开白花,结黑子。――荞麦、谜语的语言特点谜语不仅具有“谜”的性质,还具有“诗”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谜语最常见的是四句式,每句以五、七言为最多。有的很象咏物诗,如44
45荷花、公鸡、青蛙等谜语。谜语的语言通俗明净,音韵和谐,读来很象儿歌,尤其是“三三七”式或“三三三三”式的谜语,儿歌意味尤其明显。如小公鸡,钻篱笆,过来过去拿住它。――织布梭3、谚语的艺术特征:①形式短小。谚语是高度浓缩的口头语言的艺术,最短的一句,一般二句,多则几句,寥寥数语,概括出深刻的道理。如众人是圣人,道出人多才智高的道理。财主铜细,穷人性命(财主剥削穷人);②形象生动。常用比喻、烘托、对比、对偶、借喻等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说得很生动。穷人的汗,富人的饭;用比喻手法,人多力量大,水大能撑船;用押韵的手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③语言通俗,这是区别民间谚语和格言的重要条件;④音韵和谐,富于音乐性。句式整齐,押韵;有的句型虽不整齐,但易上口。极富哲理性。如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绳,讲做事必须把握关键,抓住要领;形象活泼,铁公鸡,一毛不拨。一青一白是一年,一黑一暗是一天。3、简单应用:民间谜语、谚语的特色(新)民间谚语的特色:从语言形式上看,民间谚语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简洁;二是口语性;三是定型化。从思想内容上看,谚语还具有经验性和哲理性。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从社会功能上看,民间谚语的特点主要是传播经验和知识,起一种潜45
46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民间谜语的特色:从结构上看,谜语由谜面和谜底两面部分组成。
从语言特色上看,谜语的词句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谜底作比喻描写。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1、识记: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的概念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2、领会: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的分类、特征从民间说唱的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同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分为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三个类别。(1)所误用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2)说故事类,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3)说笑话类,主要为相声,它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形式。民间说唱的特点:(1)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46
47的特点。(2)民间说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3)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民间小戏与中国戏曲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与正宗戏曲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在创作演出上,是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2)在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3)在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乡间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民间小戏从剧种来说多达360余种,我们根据民间小戏的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把它分六个系统:“花灯戏系统、花鼓戏系统、采茶戏系统、秧歌戏系统、道情戏系统、道具戏系统”。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1、识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都发端于某种民间文学体裁样式的发现.(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伤口的融入。或为生动地描绘人物,或为活跃叙事,或为铺张叙事、结构情节,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入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3)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在保持民间文学生态平衡的47
48意义上,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首先,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影响的第一个特征在于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其次,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烨和历史化;再次,作家文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2)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1)历史文化背景对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制约作用。大体上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一体到分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2)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3)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2、领会: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特点
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1、识记: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2、领会:各族民间文学相互影响的特点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1、识记:语境的含义与构成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48
49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就具体的表演事件来看,时间、空间、传承人、受众、表演情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不同因素共同构成了表演的语境。2、简单应用:在现在语境中分析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1、识记:田野作业的含义、忠实记录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指走向田野,深入实际地向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面对面地进行搜集采录。2、领会:田野作业的规则、形式、全面搜集田野作业的规则:明确任务,有的放矢;抓住机会,创造环境;尊重讲唱者,融洽感情;运用现代设备,确保科学记录。田野作业的形式:按其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专题调查、专访调查等形式;按其采录的方式又可分为随机采录、定居采录和采风队采录等形式。全面搜集:各种体裁的作品俱收;各种内容的作品俱收;不同时代的作品俱收;多种异文的作品俱收;口头和书面作品俱收;讲唱、表演的“情境”俱收;与作品相关的材料俱收。3、简单应用: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写定4、综合应用:进行田野调查
50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1、识记: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1)缘事而发的原生性;(2)天籁之音的率真性;(3)多元交融的复合性。2、领会:民间文艺的审美功能(1)净化与情感渲泄功能;(2)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愉悦身心的功能。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1、识记:历史地理研究法2、领会: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法、历史地理研究法3、简单应用:比较研究法、历史地理研究法4、综合应用:民间文学作品鉴赏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1、识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2、识记:世界民间文学中的散文类、韵文类作品
503)娱乐与 (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落冲突游戏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