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报名参加2015年元宵节锣鼓队员名单

为2015年元宵节培训的威风锣鼓表演团。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2015年元宵节放假安排
2015年元宵节放假安排
2015春节即将到来,小编的心情跟大家一样既兴奋又激动,我们都知道春节放几天假,但是元宵节放不放假呢?2015年元宵节放假安排是怎样的呢?相信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既然这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本文由聘才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大家浏览!
日 农历 正月十五 星期四 元宵节
国家法定假日2015放假安排:
一、春节:2月18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15日(星期日)、2月28日(星期六)上班。
二、清明节:4月5日放假,4月6日(星期一)补休。
三、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四、端午节:6月20日放假,6月22日(星期一)补休。
五、中秋节:9月27日放假。
六、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由于元宵节不属于法定假日,所以无放假安排。
元宵节拓展阅读: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节祝福短信:
明月霞光耀九州,星星点点缀银河;花灯祥光添喜庆,汤圆翻滚庆团圆;烟花璀璨增福气,短信传情增友谊;祝元宵节快乐!
元宵佳节倍添喜,锣鼓喧天问候你。烟花绚烂照亮你,彩灯排排祈福你,汤圆粘粘粘住你,明月温柔爱给你,福福无限缠着你,惊喜连连笑纳你。元宵快乐!
明月圆圆添思念,短信字字是真情;元宵节到了祝:鞭炮声声向你传好运!汤圆给你送来甜蜜的幸福!花灯盏盏照亮你的前程!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风清催归心,离家千里没空回,但愿短信传我情;祝远方的你:元宵节快乐!幸福甜蜜!前途似锦!
月儿洒下了吉祥,心情变得更敞亮。围坐着一年的憧憬,相聚着暖暖的情意。挂起幸福的灯笼,点亮明天的希望。元宵佳节,祝你合家团圆,幸福徜徉!
自家锅里的水最甜,融化父母的宠爱孩子的歌,父母煮的汤圆最粘,一年的辛苦都化成欢乐,和睦的饭桌绽放幸福的花朵。快乐多多。
元宵佳节快乐多,合家团聚围一桌。美酒佳肴味道美,圆圆的汤圆甜心窝。大街小巷音乐响,各色灯笼舞吉祥。灯谜竞猜人欢笑,谜底一出笑颜开。祝你马年元宵幸福到,美满生活到永久!
卖汤圆,卖汤圆,这里的汤圆圆又圆……熟悉的旋律响起,甜蜜的味道记起。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愿你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爱情甜蜜蜜,事业甜蜜蜜,家庭甜蜜蜜。
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伊人一脸笑。风景此时独好,明月照人间,千里婵娟好。灯影斜,人喧闹,花灯摇曳情昭昭。元宵节,祝元宵,心想事成乐陶陶。
烟花绽放着辉煌,爆竹合唱着欢歌,灯谜猜开了梦想,美酒飘散着情意,汤圆搓圆了团聚,月光洒落着吉祥,舞步扭出了欢乐,幸福在心地流淌。元宵节快乐!
正月十五,粘粘的汤圆,品着幸福的滋味;美美的花灯,赏着生活的美好;圆圆的月亮,看着人生的曼妙;深深的祝福,体验友谊的拥抱。亲,元宵节快乐!
用真心包裹汤圆,用快乐作为调料,用真诚的祝福作为炉火,煮一碗汤圆送到你的嘴边。愿你元宵节乐开怀,生活事业圆圆满满!
更多相关内容:
10. 友情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意义。―― 梭罗 大家都觉得好,yjbys.com
下页更精彩:12015年社区元宵节主持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社区元宵节主持词
上传于||文档简介
&&21年​社​区​元​宵​节​主​持​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黄义孝:一个合格的“锣鼓先....,锣鼓一响,浑身痒痒_宇文网
当前位置: >
> 黄义孝:一个合格的“锣鼓先....,锣鼓一响,浑身痒痒
黄义孝:一个合格的“锣鼓先....,锣鼓一响,浑身痒痒
寿州锣鼓的传承人罗西林  高亢、清脆、紧凑的鼓声,时而似疾风骤雨震撼人心,时而又像微风拂面净化心灵&&作为寿州锣鼓的传承人,今年58岁的罗西林在饱满的情绪驱使下,正用鼓声&述说&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国庆节期间,记者来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寿县,感受了一个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非遗&情结,听他讲述关于寿州锣鼓的渊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些许困惑。  寿州锣鼓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文化,已延续了2000多年,由淮河地区传统的锣鼓谱精华改编发展而来,锣鼓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堪称楚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12月,寿州锣鼓被列为第一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时候,我经常能听到寿州锣鼓的声音,特别是丰收季节和逢年过节,总感觉那些锣鼓就像能说话一样,不知不觉地对它着了迷。&罗西林回忆说,他从12岁开始,跟着村里的老艺人练习锣鼓,而这一练就是46个年头。  1986年,寿县成立了寿州锣鼓队,罗西林成为其中一员。来自电力、卫生等部门的队员们,日常工作都很忙,锣鼓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平常他们隔三岔五来到县文化馆里的演练广场,互相琢磨着韵律,敲打中形成了默契、积累了经验。  尽管是一支不折不扣的业余队伍,却演出了&专业&水准。在罗西林和其他队员的带领下,寿州锣鼓队走南闯北,驰骋全国鼓坛,先后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会、全国心连心艺术团以及中国农交会等大型演出,并屡获殊荣。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那支锣鼓队的队员们因工作、年龄等原因,纷纷离开了队伍,锣鼓在传承中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困境。为此,2004年,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下,从单位职工中抽调60名年轻人充实寿州锣鼓队,并聘请罗西林传授技艺。  近年来,寿州锣鼓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参加的大型演出越来越多。队员们除了平常在一起研习锣鼓外,在每一次大型演出前,都会集中排练,快速练出相应的曲目。彼时的罗西林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每次演出他都会亲自担纲主演。  谈及40多年的从艺生涯,罗西林深有感触地说,寿州锣鼓之所以能赢得老百姓的认可,就在于它独具的文化影响力,在于它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不愧为&会说话的锣鼓&。一个人只要用心去打,就能打出真情,打出老百姓喜欢听的音乐作品。  今年1月,罗西林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果没有&生命不息、打鼓不止&的毅力,根本就打不好寿州锣鼓。&他说,如今虽然年轻人较多,却不完全来自民间,很难像他们这一辈如此热爱并研习了。若不拓展传承范围,寿州锣鼓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寿州锣鼓来自民间创作,就一定要走入基层、回归民间,要让更多的民间爱好者会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它传承下去。&罗西林充满期待地说。黄义孝:一个合格的“锣鼓先生”,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图)黄义孝在表演潮州大鼓。黄义孝年轻时的演出剧照黄义孝教潮州师范的学生打潮州锣鼓。  黄义孝:  1933年出生,潮州大锣鼓一代宗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8年2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遗&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创新代表作有大鼓独奏《强渡乌江》等,多年来致力于潮州大锣鼓的传承,先后培养了黄唯奇、陈佐辉、蔡琦、黄玉鹏等四百多名鼓手。  每周二、周三,吃过午饭,黄义孝会骑上脚车(自行车),从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凤凰台上沙洲村的家里出发,沿着韩江,骑上五六公里,到达位于西湖边的潮州师范,教该校艺术系的学生乐团打鼓。这个学生乐团有30人,由于乐感好、手感好,只跟他学了不到两个月,已能像模像样地演奏完整的《抛网捕鱼》等经典潮州大锣鼓曲目。  在黄义孝的工作安排表上,这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一周只有星期四是全休的,其余六天,或早或晚都有教鼓活动。有十个学生是直接到他的工作室来学,有的是他亲自上门去教。连周末的晚上,他都得到东门下塘村教村里的锣鼓班打鼓。  饶是如此,黄义孝仍是感叹,现在真正对传统潮州大锣鼓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了。师范里的学生,平时练得不错,一到大三大四,要找工作了,很多也就放弃了。但这位鼓师没放弃,他说几十个学生只要有一两个是真正感兴趣的就够了,他们就会把潮州大锣鼓传承下去。为此,不抽烟的他,将省下的钱买了锣、镲、深波、苏锣、嘀嗒(唢呐)等全套潮州大锣鼓乐器。他对每个来跟他学打鼓的学生说,一个合格的&锣鼓先生&,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必须是每样乐器都熟悉的。特别是嘀嗒(唢呐),他更是将他师傅邱猴尚先生的叮嘱转告每位学生:一位锣鼓先生,不会吹嘀嗒,只能算&半仙&。  十年前,黄义孝去过香港、新马泰的潮人社团教打鼓,不无感慨地看到,很多在潮汕民间已失传的传统绝活,竟然在海外完好地保留着。&很多我小孩时看过后来失传的东西,人家整套保留着。他们没被粗暴地干涉过、打断过啊!我心想若真要将这些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还真得去海外请他们回来教呢!&这话听来,多少有了些&礼失求诸野&的况味。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是粤东潮汕地区民间乐种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传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直接源于唐代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抛网捕鱼》是潮州大锣鼓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之一。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潮州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流  潮州音乐的形成年代久远,渊源可上溯至晋隋,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清末则演变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期,直至于今。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唐宋遗音、华夏之声、中原古韵,因此被学术界认证为研究中州古乐和考证潮乐的&活化石&。潮州音乐包括潮州大锣鼓、庙堂音乐、潮州弦诗乐、笛套音乐、潮州细乐、外江音乐(1933年以后改名汉调音乐)等六个乐种。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据专家介绍,&潮州大锣鼓&植根于潮州,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唐宋年代,后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有着&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瑰宝&的美誉。  1946年 独具天分被师傅选中学鼓  南都:你很小就跟著名鼓师邱猴尚先生学打鼓,能否先介绍一下邱先生?  黄义孝:我老师邱猴尚先生也是潮州人,南门的。他自幼家贫,但很喜欢潮州大锣鼓,每次听到别人演奏,他都能记住一些鼓点,回家就用筷子在桌子上练习。后来被当时著名的锣鼓大师欧细奴发现,招他进乐社,悉心培养。再后来,邱先生又拜在另一著名鼓师黄炳林门下,26岁就成为锣鼓师傅,开始收徒了,名震潮州城。邱先生他对潮州大锣鼓的发展和传承贡献非常大,著名的《抛网捕鱼》就是经他整理后大放光彩的。  南都:你跟邱先生学打鼓,也是因为从小就喜欢潮州大锣鼓?  黄义孝:也不是。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上沙洲村有四大姓,除了我们黄姓,还有翁、林、陈,每个大姓各有一个大祠堂,每年春节到元宵期间,祠堂前都会打小锣鼓,一般是一个鼓,四个锣,两个镲(钹),从三十夜(除夕)一直打到正月廿四,村里的小孩随时都可以去打,随便打,无论日夜,也不会有人干涉,也不管你懂不懂。当然,有些稍微懂一点的,也会教那些完全不懂的。老一辈人说是要不断地打,一直打到&地龙浮&,我都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大概是迷信说法吧。当时也说不上喜欢,小孩嘛,觉得好玩,我也就常常跟着去打。就这样,一直到日本仔投降的第二年,1946年,我们村才正式请邱先生过来教打鼓。  南都:你刚提到日本投降,你小时候打鼓的那段时期,应是潮汕被日军占领的时期,当时日军不干涉这些民俗活动吗?  黄义孝:没有,一点都不干涉。他们也听到锣鼓声,但都没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都:为什么到1946年,你们村要请邱先生来教鼓?  黄义孝:一个是为了游神赛会。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村是在潮州城外,当时进城常会被城里人欺负,走到人家地盘嘛,说难听话,扔石子等都有。我们学鼓,跟着邱先生的道前馆,全潮州城最有势力的,他们有游神赛会我们就去义务帮忙。这样,我们再被人欺负,他们就会出面去制止,有了靠山,以前欺负我们的人就会收敛,不敢了。  南都:你们村请邱先生来教打鼓,你就报名了?  黄义孝:不算什么报名。当时请了邱先生来,村里的大人就把我们这些平时喜欢瞎打鼓的小孩送去给邱先生挑选&&&不是所有小孩都适合学打鼓的,先生得看你有没有天分。  南都:就是现场打给师傅看吗?  黄义孝:不用,打鼓师傅自然有一套办法,能看出哪些小孩有打鼓的天分,值不值得教。比如,不能有&兄弟手&。  南都:&兄弟手&是什么?  黄义孝:就是左右手力气相差太大。一般人都是左手力气比右手小,但也有轻重之分。&兄弟手&现象比较轻的,就容易教,也容易上手;严重的就很难教了。  南都:那你应该是比较轻的吧?  黄义孝:对,我一出手,大概是&九一&,即左手力量是右手的九成。邱先生一看,说不错,这个小孩不错,是难得的&九一&,可造之材。  南都:就是力量比较平衡。  黄义孝:对。我们这些小孩里面,严重的,有相差四成的。三成、两成的比较多。像我这样&九一&的,非常少见。所以当时邱先生只选了两人,除了我,还有一个叫林厝。学费则分两半,翁、林、陈三姓合出一半,我们黄姓出一半。  南都:当时你多大?家庭情况如何?  黄义孝:虚岁15吧。我有四兄弟二姐妹,家庭情况很好,是富家,田地比较多。我被选上,也有这方面原因吧。  南都:在村里跟邱先生学了多久?  黄义孝:都是夜间学习的。说学三个月,其实算起来也就两个月多一点,因为有时候韩江水涨,邱先生就出不了城。  南都:当时都学些什么?  黄义孝:主要学三套传统锣鼓:《抛鱼》、《告官》、《追舟》。  1960年 在汕头曲艺团专职司鼓  南都:《抛鱼》就是后来的经典大锣鼓《抛网捕鱼》吗?  黄义孝:对。但《抛网捕鱼》只是从里面拈一段出来,整理成一套的。《追舟》也是传统剧目,都是从整出戏里搬出来的。我们那时候的大锣鼓,还有唱词的,一边学打鼓,一边学念唱。师傅教你,打到哪个地方念什么口白,边打边念。  南都:三个月后还继续跟他学习吗?  黄义孝:没有。但师傅看我学得快,去别的乡教的时候,也把我带过去。最早是去深田乡,他们的&锣鼓脚&(鼓手)去读大书(那时候读初中就是大书了),寄宿,无法参与乡里的锣鼓活动。年节到了怎么办呢?他们就跟邱先生商量说,帮他们找一个&锣鼓脚&来顶一下,带他们乡里的少年学打鼓,等那个本乡的人毕业回来再接。结果我就在那里呆了两个月,只是在夜间去,白天不用。每天吃过晚饭就去,或者去那边吃晚饭。教完就在那里睡一觉,天亮了再回来。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去现在的西湖山后,上埔仔村,这个近一点,早上去,下午回。  南都:这些都是没有报酬的吧?  黄义孝:没有。师傅才有。我主要是去帮师傅忙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乡里,我都去了。这么一来,我连书都不用读了,哈哈。  南都:学打鼓的同时你还在读书?  黄义孝:当然有。但为了打鼓,经常逃课,结果成绩很差,初中考不上,就只能去读私立的义安中学。私立学校分数要求不高,但学费也贵一些。  南都:读初中时还继续打鼓吗?  黄义孝:没有,那是五几年,闹土改的时候,政治气氛很紧张,有谁会学打鼓呢。1951年潮州城里还有游神赛会,当时在开元寺前面那条街。为禁止这次民间游神,当时政府甚至使用了武力。因为新政府要破除封建迷信,禁止民间游神,但当时百姓还不知道厉害,还想强硬对抗,新政府就只能使用武力了。当时也不是正规部队,是地方部队,公安局管的。大概相等于现在的武警。  南都:你印象中,将潮州大锣鼓跟民间的游神赛会一起列为封建迷信加以禁止,一直到什么时候才正式解禁?  黄义孝:那是到&文化大革命&后的事。  南都: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文革&结束,那岂不是有二十几年不能打鼓了?  黄义孝:也不是,其实&文化大革命&之前十年,是相对宽松一点的。那时我在民间乐团和曲艺团里,都一直在打鼓。在民间,那二三十年里,也是一直有偷偷摸摸地进行那些民俗活动的。  南都:你读书读到什么时候就去民间乐团了?  黄义孝:初中毕业我就没再读了。那时候,能读到初中毕业很了不起了,一村没一两个。1953年我初中毕业后就去教书。  南都:那你教书教了多久?  黄义孝:两年左右吧。两年后文化馆成立民间乐团,他们就跟教育局商量,调我回城。  南都:进了民间乐团,不再教书了?  黄义孝:也不是,依然还是教书,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民间乐团里学锣鼓。  南都:你那时候还得学吗?是教吧?  黄义孝:不不。我刚才跟你说过,我小时候跟邱先生才学了三套传统大锣鼓。经典曲目有十几二十套呢,哪学得完?所以还得继续学。再学多十几套,一套一出戏。学到后来,我再去剧团&&&汕头曲艺团,那是专业团体,我才没继续教书。  南都:你在汕头曲艺团专职司鼓吗?  黄义孝:对,专门打鼓,大鼓,小鼓,都打。那是1960年。去的时候,我抱着两个目的:第一,学戏棚锣鼓;第二,学传统整理。当时林毛根(著名潮筝大师)等老师也在,他带着我们一起整理传统曲目。三年多,就学了戏棚锣鼓和怎么整理、写大锣鼓谱。&文化大革命&一来,曲艺团没解散,但不能提&音乐&,只说&曲艺&。音乐不要,我就只能走了。  南都:为什么只要曲艺不要音乐?  黄义孝:说传统音乐是大毒草。曲艺可以宣传革命,宣传先进人物。鼓不能再打,我就回潮州了。回来后,上面就说,要不你去杂技团吧。当时我就想,杂技?我什么都不会,怎么能去?他们说不是叫你去表演杂技,是让你去打鼓的。  南都:杂技团也需要打鼓的?  黄义孝:对,当时的杂技表演,都是用潮州音乐伴奏的。所以需要有人会打鼓。我就去了杂技团,打了三年多的鼓,给他们伴奏。  &文革&期间 到农村教人打鼓渡过难关  南都:&文革&期间,潮州大锣鼓受冲击厉害吗?  黄义孝:当然。我们民间乐团珍藏的曲谱,全被搜出来烧掉了。  南都:人会被批斗吗?  黄义孝:人倒不会。只是不敢再继续演奏了。全面停止。只是好在还有工资拿,我还能在文化局领工资,不然我一家好几口就得饿死了。  南都:那整个&文革&十年,你就再也没打鼓了?  黄义孝:不,我刚才说了,农村还有。我在文化局领工资没多久,1968年,&五&七干校&一创办,我就被弄到工厂去&&&为什么是去工厂呢?文化局革委会的人叫我去&五&七干校&,这是硬性规定,一定要去的,而且我的家庭成分是富农,更加得去。我就说我不去。他们说怎么可以不去,你是国家干部啊!我说干部身份我不要了,我当职工就行。他们说那你得去劳动局申请,劳动局同意才行。我就去找劳动局局长,我说我不要干部身份了,你把我转为职工,并开张证明给我,我就不用去&五&七干校&了。我拖家带口的,进了&五&七干校&那我一家怎么办?局长说,天底下就你一人想从干部转为职工,转就转吧。就给我开了一张证明。我拿回来给革委会,说你们看,我是职工。他们拿我没办法,只是在介绍我去工厂工作时,证明材料上在&职工&后面打个括号,注明&原干部&。  南都:那你去了什么工厂工作?  黄义孝:水泥厂,干体力活。一天两万多斤石头过我的手,从车上抱下来,抱去粉碎。当时年轻力壮,还挺得住。但是,当时口粮配给太少,按政策,一个月每个大人8斤米,小孩4斤,我一家人加起来差不多30斤,刚好够我一个人吃!那怎么办?就到农村里面教人打鼓,义务的,但我有一个条件,你一个月借我一百斤稻谷,我写借条给你们,领了工资,就买谷来还。我连收了三四个村来教,有时候借东村还西村的。那时人心好,我借了谷,每到谷价便宜时,村里的锣鼓班负责人就跟我说,黄老师,镰刀响,谷价跌,你赶紧去买来还吧,有划算。刚开始请我去的是潮安县的铁铺坑门、割柴、浮洋等,还有相临的澄海程洋冈等村,我都去教过鼓,借过粮。  南都:在当时的环境下,农村还打鼓干吗?  黄义孝:当然还是为了游神啊!  南都:当时民间还敢游神?  黄义孝:民间的信仰还一直存在,所以农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秘密地游神。当然,也经常受到干涉,公安局、派出所的人常去,车辆、乐器都被砸了很多。  南都:当时水泥厂的工作也很繁忙吧,你怎么利用时间去教?  黄义孝:忙是忙,也有休息日,一个星期一天。当然,也利用夜间去教。  南都:那这期间有没有教出一些比较得意的弟子?  黄义孝:几乎每村都有。汕头曲艺团的玉鹏、蔡琦、维明、汉庭等,就是那个时间我教出来的,当时他们都小,十来岁,后来都学得很好,都能独当一面。还有我的大儿子,现在星海音乐学院打击乐系当教授的黄唯奇,也是在那时候开始学锣鼓的。那时他十岁左右,在家里我就逼他学打鼓。当然,他自己本来也是有兴趣的。只是学着学着觉得太难、太苦了,就想放弃,我不同意。我女儿也学了锣鼓。她现在潮州师范学校当音乐老师。  传承 要创新,更要继承传统  南都:那你在水泥厂呆了几年?  黄义孝:我从1968年进水泥厂,一直工作到周总理死那一年,1976年,8年左右时间。然后就回来,工作关系回到市文化局。当时文化局领导问我说想去哪里工作,我说哪里收入高我就去哪里&&&因为我要养一大家人,儿女四个,还有一位老母亲,口粮远远不够吃。领导说那就去戏院吧。当时刚开放,戏院可以上演古装戏了,群众多年没看过好戏,你可以想象,常常是一票难求!所以戏院是收入不错的单位。我就去了戏院当了三年检票员。这三年期间,我还是利用休息日继续下乡去教人打鼓。一年一个乡。戏院红火了几年,渐渐没以前那么风光了,我就去了电影公司。在电影公司上班就上了近十年。然后又回到了文化局,专门搞民间乐团,一边打鼓,一边教鼓,一边还写新的锣鼓曲目。  南都:这期间你到海外演出过吗?  黄义孝:演出倒没有,我主要是出去辅导别人打鼓。从2003年开始,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等,教他们的潮乐社、锣鼓班打鼓。那边的乡亲都很欢迎我去。  南都:潮州音乐在海外的传承情况怎么样?  黄义孝:也跟我们这里一样,很多地方都有乐社、锣鼓班。还有一个特别要提出来的,海外潮人中保留了全部的传统民俗,很多现在我们这里已失传的,还能在海外见到,因为他们没中断过。比如游神赛会中的攀刀梯、坐剑轿、走火路等,相当完整。这些绝活我小时候看过,后来就没有了,没想到现在七八十岁了,还能在海外再见到。我想,如果真要全面恢复这些民俗,只能反过来到海外寻根了。  南都:就你这几十年来对潮州音乐,特别是大锣鼓的研究,你觉得潮州音乐大锣鼓在艺术上有什么变化没有?  黄义孝:变化是有的。1949年后,大锣鼓、弦乐都有创新。60年代末,我写了一个新的大锣鼓独奏《强渡乌江》;一位叫汉荣的写了一个新弦乐,叫《银球传友谊》。小锣鼓有林立勤写的《喜送丰收粮》,都是不错的新作品。还有根据传统整理的大锣鼓曲目《抛网捕鱼》。  南都:这是作品内容的创新。在风格、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变化吗?  黄义孝:有。比如我的大锣鼓独奏,纯曲乐,一人打五个鼓,气势不亚于整个锣鼓班。  南都: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创新?  黄义孝:当时我是受舟山锣鼓的启发,我想人家是小鼓,几个鼓就能演奏那么长时间,我们潮州大锣鼓为什么不可以呢?刚开始我用四个鼓,后来觉得热气不够,就加到五个。演奏过程中,有模仿飞机轰鸣声、大炮爆炸声、轻机枪声、步枪声,还有乌江怒涛的声音,气势磅礴。当年我儿子就是靠演奏这首作品考上星海音乐学院打击乐系的。  南都:现在潮州各地民间潮乐社多吗?是不是只有在传统节日(比如游神赛会)时才有活动?  黄义孝:跟以前一样,为了游神赛会,一村一个锣鼓班,整个潮汕地区就有几百班。潮乐社搞弦乐,自娱自乐为主,也有一些老板赞助,有时游神赛会也会请他们帮忙。不过,现在的年青一辈,愿意学锣鼓的少了。一个锣鼓班三四十人,最多三两个是真正对大锣鼓感兴趣的。现在潮州戏校也有打击乐专业。  南都:你想对这些学潮州音乐的年轻人说什么?  黄义孝:我常对那些跟我学习的年轻一辈说,一定要学传统艺术。传统曲目是基础,基础打好了,你怎么创新都没问题。不打好传统基础就不要谈创新。锣鼓一响,浑身痒痒 邢传佩坚持每天练习上跷1小时  年近六旬的邢传佩刚参加完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颁奖仪式,就带团赶到了辽宁沈阳,参加省里举办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对于这样的奔波,邢传佩早已习惯。当被问及获奖感受时,邢传佩坦言:&心里很激动,虽然大大小小的奖也拿了不少,但这次获奖感觉责任更重了。&  出身高跷世家  邢传佩自幼喜爱高跷秧歌,他的父亲邢立财是一位优秀的高跷秧歌艺人,在高跷秧歌表演中专门从事反串表演,也是邢传佩的启蒙老师。邢传佩说:&小时候家里住的是五间大瓦房,还有个很大的院子,有时省里的舞蹈培训班就办在我们家,我没事就看大人们在那练秧歌。&和吃饭、睡觉一样,自儿时起高跷就成了邢传佩每天都不能缺少的东西。  16岁时,邢传佩又师从伯父,专攻&头跷&(高跷队中指挥的角色)技艺。&我伯父邢立巨是当时辽南颇有名气的高跷秧歌艺人,他手把手教我,我跟他学会了很多踩跷的高难度动作,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参与正式演出了。&邢传佩说。此后,邢传佩又先后得到了王广让、胡藻文、郭丽华等人的指点,技艺不断提高,成为了海城地区小有名气的&头跷&演员。  回忆起往事,邢传佩饶有兴致地说:&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在学校的文艺队,每次活动都少不了我。后来,中学还没毕业,马风公社文艺队就找到了我,看我秧歌扭得不错,就接收了我。&在公社文艺队的时候,邢传佩每天以练习秧歌、外出表演为主,有时候也需要去矿山上劳动,一个月工资30多元,这在当时的农民中收入算很不错了。说起这些邢传佩表现得很开心:&后来,有关领导看到了我的表演,说我扭的好,就把我调到了海城县文工团,那时我才21岁,一年后正式转为国家干部,我很知足。&  牵头组建艺术团  在海城县文工团扭了5年秧歌,邢传佩被派到文工团下属的剧场做业务工作。由于头脑灵活、点子多,邢传佩很快当上了剧场的业务经理。他回忆说:&当时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不少人,这也为我以后组建艺术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不久,邢传佩产生了组建高跷艺术团的念头。他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很多老艺人、老朋友的支持。1980年邢传佩组建了&海城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并担任团长。&艺术团成立之初几乎没有经费,队员们也没有跟我计较过报酬,你听过那句话吗,&锣鼓一响,浑身痒痒&。我们就是因为有这个瘾,才成立了这个艺术团。&邢传佩和他的海城高跷艺术团慢慢扭出了名气。第一次比较正式的演出是组团去北京参加龙潭杯庙会,一举拿下了&飞龙奖&,并引起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注意。1989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赴欧洲参加了在奥地利举行的第11届克雷姆斯国际民间艺术节和在匈牙利举行的第5届克拉根福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历时30多天的访演中,遍访30多个城市,演出50多场。邢传佩和他的艺术团用古老的高跷艺术征服了欧洲观众,获得了&东方木棍上的芭蕾&的美誉,这是邢传佩没有想到的。&我和队员们当时感觉好像做梦似的,每次演出都特别卖力气,感觉很骄傲。&  以身作则带队伍  从国外演出归来,虽然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是艺术团能公开演出的机会非常有限。&没有人来邀请,我们就要自己走出去。&于是,邢传佩带着艺术团奔走于全国各地。他还自掏腰包带团参加各类比赛。&得几等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观众和专家了解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艺术团成功了。2007年,参加 CCTV全国舞蹈大赛,获得二等奖;200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获得最高荣誉&太阳神鸟金奖&;2011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就这样一步一步,更多的观众、专家看到了独树一帜的东北秧歌艺术。  在邢传佩的心里,他觉得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带出了一支技艺水平过硬、训练有素的艺术团。&从事高跷表演的艺人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都自由惯了,如果遇上什么困难,可能一急眼就不干了,这怎么能行?&于是,在成立之初,邢传佩就给艺术团定下了纪律,要求每名队员必须遵守。每次演出,队员们都要统一着装,他还要求队员们演出时要生龙活虎,体现出海城高跷的火爆、热烈、惊险、刺激等特点,要有敬业精神。邢传佩也经常以一身迷彩服、行军包、黑皮靴出现在大家面前,不怒自威。带团演出的早上,邢传佩都会比队员们早起1个小时,挨个打电话要求大家必须准时&待命&。  邢传佩平时看起来特别严厉,但是私下里对队员们却十分关心。哪个队员有事儿找到他,他都尽力帮助,队员们都很信服他。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一个30多人的艺术团带得行动起来&跟一个人似的&。  邢传佩一直用&酷爱&这个词形容自己对海城高跷的感情,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邢传佩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传承高跷艺术的使命。邢传佩说:&下一步我想把海城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打造成辽宁非遗的品牌!&面对未来,邢传佩充满了信心。(栾 芳)蔑编工艺传承人徐建元  2010年9月,徐建元开始用竹子编织《清明上河图》,预计画长23米,宽1.1米,大概要用1万根篾丝。编织《清明上河图》难度很大,主要是人物多,场面大,画中共有人物800多个。这些人物形态各异,每个人物头像在他的竹编画中只有1.5厘米大,只能通过穿、刺等技法才能编织出来。而最难编织的是看似简单的瓦。因为瓦有不同的走向,有横沟、直沟,还有侧沟。目前,徐建元已编织好7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街道、小桥、流水场景逼真。此外,他还在画面上精心编织了古城墙图案,显得更加古朴典雅。其精湛的手艺令人叫绝。  今年45岁的徐建元是临川区罗湖镇良溪村人,做篾匠已有29个年头了,至今已编织出大小竹席上千床,完成《百福迎奥运图》、《五牛图》、《虎啸山林》、《八仙过海》、《云游普度图》等竹编画上百幅,颇受收藏者的青睐。2011年,他被正式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蔑编工艺传承人。  经过一年多的编织和探索,徐建元已经完全掌握了《清明上河图》人物、场景的编织规律,并在前人的技法上有所创新,他相信自己在未来两年内能完成这幅竹编巨作。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杨洛书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曾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潍坊市杨家埠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的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这里的年画作品乡土色彩浓郁,艺术风格淳朴鲜明,以题材广泛、工艺精湛、产销量大闻名于世。杨洛书自幼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18岁就熟练掌握朽稿、刻版和印刷等全部技术,特别是潜心研究刻版技艺,以首创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而着称于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击,仍一直坚持年画创作。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目前国内刻版最多的年画艺人,刻出各类木板几千套,被誉为&中国年画王&。仅仅四大名着题材,他就刻出了2000多套板,常年握刻刀的右手生出了一个大疙瘩。  现年85岁的杨洛书谈及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发展仍十分富有激情,他说自己已经制定好了五年计划,计划于明年将《水浒传》40篇的木板全部刻好,争取多出新的产品,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财富。同时,他还将一部分经典的老古板重新拿出来,总结整理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发展历史和创作工艺等,希望集结成书。  为了将杨家埠木板年画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杨洛书在国内广收徒弟,向他们悉心传授创作技艺。同时,他还收了许多国外徒弟,力争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  杨洛书的大女儿今年已经60岁,但还是每天协助父亲创作年画,累得右侧肩膀酸痛不已。针对目前许多年轻人嫌年画刻版辛苦不愿从事的情况,杨洛书迫切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大家都来做,把杨家埠年画弄得像民国时候那样,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那么繁荣才好。杨家埠年画如果消失了实在可惜,我们必须牢记保护这遗产,并且改革创新,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钱小萍  钱小萍,常州武进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丝绸专家、研究员。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的创始人。首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  为抢救、保护、展示和弘扬中国丝绸传统文化和技艺,自1981年起,钱小萍募集资金,征集文物,呕心沥血,经过十年艰辛,终于在1991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这是一座多功能的博物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之后又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与国家博物馆合作,近20年来她带领科技人员主持研究,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20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  2006年,她成立了&苏州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继续为传统丝绸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发挥作用,重点致力于传统宋锦的研究与传承。  钱小萍现任苏州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并被聘为台湾中华化馆技术顾问和法国维也从丝绸博物馆名誉主席。同时,还被法国布尔昆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在日本群马丝绸博物馆的序厅,介绍了世界上有影响、有成就的四位丝绸专家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元宵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