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机的游戏机名字

80后童年游戏经典回顾
80后童年游戏经典回顾
80后童年游戏经典回顾
  追求“游戏人生”的境界
  一个金秋的下午,带着几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我钻进了天津最老的胡同,以期在相似的画面中寻找到过去的儿时记忆。
  在斑驳的老屋檐下,我把伴随了自己整个童年的游戏教给他们——跳房子、杠老根、丢沙包、撞拐,还有那最最简单的“太平天国”……
  孩子们快乐地玩着。这些他们不曾玩过的游戏,带给他们很多的感受。跳皮筋的女孩们说,一个人不行,我们要相互合作才能升级;撞拐的男孩们说,我们得不怕摔倒不怕疼、敢于进攻才能赢!
  于是,我似乎找到了,那相同的快乐,那相同的单纯。
  但是,为什么又有些陌生的感觉?
  那银铃般的笑声和灿烂的笑脸,虽然穿越时空,呈现出不同时代里相同的快乐,但孩子们身上漂亮的衣服、白净的小脸和老旧的胡同所形成的反差,却清楚地提醒着我:时光永远无法倒退,历史终究不可复制!
  我找到一张跳皮筋的老照片,觉得,那,才是我的记忆。
  很难用一句话一个事物概括一个时代的童年,游戏也许是最接近的一种表达。
  童年,是人生最柔软的一部分,而游戏,使其有了快乐的颤动和甜美的记忆;有游戏的童年,不论手里攥的是白馒头还是窝窝头,都是幸福的。
  席勒的游戏是艺术的起源的学说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它告诉我们,我们认为极其严肃的高深的艺术哲学理论和美轮美奂的艺术表演,都源于人类最初的寻求快乐的玩耍,游戏是最不具功利的人类活动。
  然而,任何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童年的游戏,同样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那个已知天命的壮年男子,谈到打仗游戏,一直耿耿于怀的是自己为什么总是当坏人!他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当一次好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游戏的歌谣中,至今还能记起的是“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臭思想!”的批判词和“向前进!向前进!”的革命旋律!
  鲜明的政治色彩,曾经根深蒂固于上世纪80年代前所有的童年记忆。
  搜寻80后的童年,发现,不仅他们的游戏简单了很多,而且他们的游戏没有了年龄界限——他们说,一个全民游戏的时代到了!
  从“天黑,请闭眼”的杀人游戏,到“真人CS”的战争,更多的成年人在游戏中释放生活的压力,寻找生活的刺激。这时候的游戏,很难再用“简单”来诠释。
  一个人的童年有多长?一个人的快乐有多少?两者之间是不可以画等号,也不应该画等号的。
  “游戏人生”,一直被作为颓废的、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受到批评。而当我们翻开“游戏”这部“词典”,寻找游戏快乐的根源时,发现,也许能真正做到“游戏人生”的人,才是达到一定境界的人。
  因为,
  玩世不恭不是游戏的态度;不争上游也不是游戏的态度!
  包剪子锤!出慢手,不行!
  捉迷藏,趴电线杆子上偷看,不行!
  当英雄,倒下时不坚决怕疼,不行!
  网络战争,想偷懒升级,不行!
  游戏中的人活在自己的“真实”中,每一个孩子对输赢的斤斤计较,对游戏规则的一丝不苟,对得分失分的当仁不让,都不亚于甚至胜于成年人做事情的认真和执著。所以,那游戏过程中的认真、较劲,与游戏结束后的“归零”心态,都颇具大开大合的大家风范。
  正是有了上述的特点,游戏才是快乐的,童年才是简单的。而这简单而快乐的游戏童年,正恰恰吻合了人类本应顺乎的自然法则。
  新老游戏之最
  最无成本的游戏
  跳马:这个游戏不需任何的玩具辅助,两个人就能玩,所以是绝对的零成本。玩时,一个人蹲在地上把头抵在胸前,一排人从他头上跳过去,每跳完一轮便升高一点也就是站起一点,直到这个人完全站起来,谁要是不能从这个人的头顶上跨过去就输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先助跑再起跳的,因此跳不过去的人经常把当马的人撞得人仰马翻,这个游戏是禁止胖子玩的,因为当马的人谁都不愿意被泰山压顶。姚明小时候肯定也是被禁止当马的,除非有人练过轻功。
  最容易被请家长的游戏
  弹弓:孩童时代的男孩子们通常都是“尚武”的,而尚武不能赤手空拳打天下,手里总得有家伙才行!男孩子们最常规的“武器”莫过于弹弓了。其主要包括三个部件,即树杈、弹器、裹片。树杈成本最低,两个分杈均匀、线条流畅的树杈,橡皮筋或自行车内胎做的弹器,加上车胎、凉鞋或塑料制成的裹片,裹上一粒碎石子作为子弹,瞄准目标,把弹器拉开,猛一松手,石子就发射出去了。目标除了小鸟,剩下的一小部分就是邻居家的玻璃了,所以玩这个游戏通常要冒着被请家长的“危险”。
  最锻炼撞击力的游戏
  撞拐:两个人每人都把一条腿绕到另一条腿上,用手抱住,一条腿站立,然后互相碰撞,谁被撞倒就输了,主要是锻炼孩子的撞击力。最近这个草根游戏的比赛居然堂而皇之地上了中央五套了,开始还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想想也对,卡巴迪那样的比赛都可以进多哈亚运会,那么撞拐上个央视有何不可?想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那些“臭小子”们不都以此为乐吗?
  最回归自然的游戏
  摔泥巴:这是大家小时候都玩过的游戏,主要装备就是泥土,所以非常地回归自然。找一些黄黄软软的泥巴,把它们反复地往地上使劲摔,当泥巴变得又软又特别有弹性的时候,掰下其中一块儿,捏成锅的形状。然后丹田运气,全神贯注,眼瞧地上一点,嘴里喊着“新锅破锅大窟窿呀!”,把泥巴猛摔在地上,看谁的泥巴上漏的洞大,谁就赢了。记得小时候邻家的小男孩,简直绝了,每次都能把“锅”摔得七零八落。后来,小朋友们给了他一个封号,叫“泥巴王”。果然,“泥巴王”后来成了一名职业铁饼运动员。
  最能和外国玩家同乐的游戏
  魔兽世界:在“魔兽世界”中,玩家们都是为了力量和荣誉团结起来同敌人们战斗。因这款游戏是“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所以玩家通常能在这里交到不少全国各地的朋友,甚至是外国友人。一位“魔兽世界”忠实“追随者”有一次居然遇到了一位冰岛的玩家,虽然两人相隔千里,但配合得相当默契。
  最能锻炼智力的游戏
  魔方:四四方方六个面,要把六个面的图案全部凑成,才算过关。孩子们很喜欢玩,记得还出过一个动画片《魔方大厦》呢!一边看一边玩,真是不亦乐乎。为了让自己的魔方以最快的速度凑齐六个面,很多孩子都有秘笈,不过,一分多钟能对好六个面的人总能让大家佩服。
  我想当一次好人!
  40多岁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儿时十几个小伙伴常常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游戏里当“英雄”的总是当“英雄”,当“汉奸”、“鬼子”的总是在扮演着这些反面角色。如今当年的小男孩们都已经成为了40多岁的中年人,但打仗游戏在他们的记忆中,依然清晰。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童年时总是扮演反面角色的中年人,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扮演反面角色的那些记忆,他说:“我真想当一次‘英雄’!”
  45岁的孙龙回忆说,小时候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玩打仗游戏,那是最能吸引男孩子的项目了。玩打仗游戏通常是一群孩子按年龄大小和装备的好坏,分成“好人”和“坏蛋”两拨儿。人少的时候一拨儿四五个人,要是人多,每一拨儿能有十多个人。每个手里不是拿着木制的大砍刀,就是红缨枪或木棍儿,还有拿自制木头手枪的,就像电影里的小兵张嘎一样。不过,拿手枪的,大都是在这帮孩子里年龄稍大的,而且一定是要在这一拨儿当官儿的。“当官儿的才用手枪嘛,电影里就是这么演的。把枪往腰上那么一别,别提多威风啦!玩儿的时候,嘴里喊着‘冲啊’、‘杀呀’、‘缴枪不杀’,刀枪棍棒一通挥舞,场面特别热闹!”
  孙龙说,长得好看的经常能当上“英雄”、“好人”、“司令”等等。他那个时候个子小,肤色比较黑,所以总是在扮演反面角色,比如“鬼子兵”、“汉奸”,连个“翻译官”都没混上过。每次双方一遭遇大家就拿着手里的玩具比画,但只是象征性的动作,不会动真格的。扮演“鬼子们”的还要喊:“只要投降,皇军大大有赏。”快顶不住的时候“鬼子兵”的头儿就喊:“顶住,给我顶住。”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好玩。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坏蛋”全部被活捉,然后“好人”这一拨儿还要高喊“缴枪不杀”之类的口号。
  “每次我都是被活捉的对象,抱着头,就像没了精神的公鸡。”孙龙说,当初他弄不太明白,为什么每次分组他总是在扮演那些反面的角色,一直都不能加入到“好人”那一拨儿,要不小伙伴儿们就不带他玩了。后来,他渐渐觉得给大家增加一点乐趣也没有什么不好,当坏蛋就当坏蛋吧,反正也不是真的。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儿时那些打仗游戏的场面还保留在他的记忆之中,每当想起那些“厮杀”的场面,孙龙就觉得十分好笑,甚至还能笑出声来。他说,现在早已经不是玩打仗游戏的年龄了,不过对于小时候只能充当“坏人”多少还是有些不能释怀。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英雄也不都是高、大、全的人物,为什么长得黑就非要去当坏蛋呢?真想在打仗游戏里当一回‘好人’!”
 看孩子游戏也快乐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看我把六面先转齐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
  “我们胜利了”
  “该我跳了”
  “手心手背”
  “只许挑一根,别的不许动”
  童年的味道
  零成本游戏
  老游戏·你来说
  主要风靡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
  芭比娃娃、网游甚至动漫,这些都是近10年才出现的游戏范畴。在这之前,孩子(包括大人)们玩的游戏大部分都是成本低廉,有些甚至用废品做道具的,可是你还别小看这些零成本游戏,他们通常都能让一群孩子高兴地玩上一个上午。现在我们就来大致盘点一下这些游戏。
  拍烟盒
  玩法很简单,一般都是把烟盒叠成三角形,然后拍就行了。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烟盒应该是大前门了!20年前看见马路边一群男孩子一块儿低着头瞅着什么,八成就是在拍烟盒。
  吹泡泡
  这个谁都不陌生,包括现在的小孩子。当然,在街上买的和自己做的就是不一样,街上买的能吹出好多的泡泡,自己用洗衣粉做的就怎么也吹不出那么多泡泡。不知大家是否也有同感!没钱的孩子用肥皂水做,吹不出泡,还会误喝下去,那时候的儿童医院可没少接诊误喝泡泡水的孩子。
  拍洋画
  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游戏,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的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
  纸飞机
  为了让自己的飞机能飞得时间长,飞得高,每次都要爬很高的楼,有时不惜危险,跑到楼顶上去放。现在想想还真有些后怕!
  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两人一组,谁被拉倒谁输,那时为了不被拉倒,一般都会找胖一点儿的,结实一点儿的背自己,瘦子当然最受欢迎,背着不费劲啊!
  上发条的铁皮玩具
  一上发条就会动,虽然远远不及现在的电动啊,遥控啊之类的玩具,不过也筑就了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童年欢乐梦!相信有很多20多岁的人对那只铁皮青蛙记忆深刻吧!
  捉迷藏
  其中一个抓人的人蒙着眼睛对着墙从1数到30,其他人赶紧各自找地方躲起来,抓人的人数到30后便开始四处搜人。其他人这时候便可以躲开抓人的人,找机会到达刚才那个人数数的地方就算赢了,相反被抓住就输了。这个游戏只有在老居民区特别是农村才能玩,如今的住宅小区是没法玩的,不被保安和物业的当贼抓了就不错了。
  杠老根儿
  有人叫“拉叶茎”,有人叫“杠老根儿”,也有叫“拔老根儿”的就是比谁的树叶子梗更有劲儿,能把别人的拔断。也有技巧的,你要选择那些比较粗壮,又比较老的叶梗,不能选又细又嫩又脆的。此外男生们通常都把它塞到臭球鞋里捂,也相当有效。
  挑冰棍棒
  那个年代,都是找现成的玩,别说,这个游戏看起来枯燥,玩起来可有意思了。一把吃剩的冰棍棒撒在地上,一人挑一根,但是不能碰其他的冰棍棒,如果动了就算输。现在很多休闲吧里有一摞积木一根根往外抽的游戏,估计就是挑冰棍棒演变过来的吧!
  过家家
  这个基本是小女生玩,小男生也有玩的,当个爷爷爸爸什么的。通常女孩从家里拿来个娃娃当孩子,然后一家人“做饭啊”“洗衣啊”,不亦乐乎。现在想想,很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女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常玩过家家啊?
  翻手绳
  这个游戏已经很久没听说和看见过了,20年前央视1套午间的《做与玩》栏目还连续做过好几期相关的节目。就是把一根绳系成一个绳圈,然后套在双手不同的手指上,不停地翻可以翻出各种形状和图案,有的要一个人做,有的要两个人才能做。现在的小孩恐怕都没听说过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游戏。
  快乐与金钱有关又无关
  游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童年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的人没有没玩过“摔泥巴”的,80后们没有没听说过“丢沙包”的,而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没有玩过“奥特曼”的?
  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具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玩具一词不知从何而来,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玩具是理所应当。100元一个的芭比娃娃、200元一个的汽车模型,孩子舍得要,家长更舍得买;对于80后的童年时期,玩具是惊喜。10块钱一把的水枪,在当时可谓极品玩具,奢华无比,而父辈的玩具是模糊的,因为几个羊拐骨、一堆泥巴、一串算盘珠……这些用不着花钱买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最好的玩具。
  几十年来,游戏的形式在变化,从多人玩到现在的“单打独斗”;游戏成本也在增长,而且是翻天覆地的,从零成本到现在的高消费,玩具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他们幸福是因为有优越的环境;“过去的童年多快乐啊!”他们快乐是因为大家可以一起分享。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到胡同里玩玩那不用花钱的老游戏;掀开家里的百宝箱,找找小时候玩过的变形金刚;再走进商场,看看现代昂贵的玩具有多么的新奇,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多么的迅速!
  星期天,我和孙女玩“芭比”
  星期天是我和七岁的小孙女玩“芭比”过家家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小孙女都会不辞辛苦地把她装有近20个大大小小“芭比”的大箱子搬出来,然后确定今天玩的主题,是游泳,还是在卧室化妆;是买快餐,还是去商店买衣服。于是,“芭比”各式各样的装备摆满地板。你说这设计娃娃的人也真是会想,“芭比”就“芭比”吧,模样不一样,身份也不一样,有主妇,有医生,有公主,有舞蹈家,更可笑的是还有孕妇,弄得大大小小买了近20个还没齐全。
  主人公简介
  姓名:从秀娟
  年龄:62岁
  曾担任语文教师,退休后照顾孙女是最开心的事儿。
  难怪孩子总也玩不腻,这些玩具还真有意思,就说那卧室吧,叠好,合起来就是一个盒子,可以随意提着走;打开,则是床。床上用品,窗帘,梳妆台什么都有。更奇特的是卧室外还有一个洗澡盆,里面连洗浴用品都有,真不知道这人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再说服装店,合起来也能提着走,打开却有三部分。左边是鞋帽间,有衣柜,还有鞋柜。中间可以算是试衣间,有布幔。把小娃娃摆在门前固定位置上一按机关,小娃娃自己就进去了,再一按,竟换好了衣服鞋子出来了,难怪孩子爱玩,我也觉得新奇。还有“芭比”的房车,简直就跟现在大名星们的房车一样。家居式的大客车,里面有床、桌子、洗漱间等等。
  每当玩起来的时候,小孙女就陶醉在“芭比”的世界里。她给“芭比”取名字,把她们当朋友,当妹妹,当孩子,给她们换衣服,教她们跳舞,还给小的孩子喂奶,换尿布。多亏了这些玩具,不然,一家人都去上班,只剩我们一老一小,不得把孩子闷死。
  说起玩“芭比”,我都60多岁的人了却常常“露怯”,不是打不开房车,就是关不上商店的门,要不就是给“芭比”穿错了衣服、鞋子。弄得小孙女嘲笑我说:“奶奶,你真笨。你小时候没玩过吗?”
  说起我小时候,别说没玩过,就是连听也没听过。那时候娃娃都是一个模样,就那,一般人家也买不起,大多都是用布头和棉花自己缝一个:圆圆的头,方方的身子,圆滚滚的胳膊、腿,再用毛笔画上鼻子、眼睛,就行了。
  不过,我们也有现在的孩子们体会不到的乐趣。就说“跳房子”吧,花上两三分钱买上一挂珠子(类似现在人们戴在手腕上的平安珠),有块“画石猴”(一种可以画出白印儿的石头,因大多刻成猴的模样而得名)画上格子,再在格子里标上数字,准备工作就算大功告成。不过,这个游戏一个人玩不了,最好找上三五个人轮流把珠子丢到格子里面,然后再依次单脚踢出格子,当然要规定步数,按规定步数踢出的为赢家,可以占一间房子。别人再跳时还必须越过这间房子,故而得名“跳房子”。
  每当放学后或学习小组解散后,几个小姑娘便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胡同口,画上“房子”大战起来。任凭爸爸、妈妈喊破嗓子也舍不得回家。现在想起来脚都痒痒。
  “什么?你说下雨玩不了。那也没关系,下雨有下雨的‘玩意儿’。”花上五分钱到羊肉铺买上4个剔干净的羊拐骨,回家用水把油煮出来,煮得白白的,四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再用布头和沙子缝个布包就齐了。玩法是把布包高高抛起,趁此时机把4个羊拐骨依归定次序翻过面去。然后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拐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当然,一个人也玩不了,人越多越好玩儿。你听吧!“沙”——布包响,“哗啦啦”——羊拐骨响,“哈哈”——是姑娘们的笑声。这沙沙、哗哗、哈哈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曲,它伴着我们走过了美妙的孩提时代。
  说起来,还是现在的孩子们有福啊。我们小时候,买玩具也不过几分钱,有的还不用花钱,像和黄泥“摔破锅”一分钱都不用花也能玩半天。现在的玩具发达倒是发达了,先进也是先进了,可是每件都在百元以上也真是够吓人的。为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吓人也得买,谁让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了呢!不过,我们这些当“老家儿”的还真得时不时地给孩子们讲讲过去,要教他们懂得珍惜幸福,知道感恩,这才是正理儿!
  每月两成收入给孩子买玩具
  算笔账
  25岁的鲁萌有个7个月大的男孩,这个小家伙的降临给家人带来了无穷的欢笑。不过,花在孩子身上的费用,也让年轻的父母有点儿招架不住。“就拿玩具来说,我们家大约每个月得花1000块钱给孩子,相当于我们俩收入的20%左右吧。”鲁萌说。
  鲁萌夫妻俩同岁,都是80后,也同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别看我家宝贝才7个月,看见汽车模型就爱不释手,这点特别像我。”鲁萌说,“现在的玩具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就拿变形金刚来说,虽然人物形象都一样,但材料、做工相差很多。有时候孩子的玩具,我们大人也会玩玩。”虽然已经有了孩子,但是小鲁夫妻俩还是童心未泯。“孩子的爷爷奶奶也给买玩具,几百块钱一个的玩具我们说买就买。”鲁萌的爱人小王笑着说。
  上世纪50年代:玩具都用不着花钱
  人物:朱广苓 年龄:50岁
  最骄傲的事:我有辆自行车
  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玩具的概念还很模糊,小伙伴们在一起跳跳房子、摔摔泥巴,就是最快乐的事了。说起自己的童年,朱广苓觉得最骄傲的事就是她家的那辆小自行车,那是爸爸从上海买的,先是大姐玩,后来其他的姐妹陆续长大了也开始玩,就这辆小自行车家里的孩子们玩了七八年。这还不算,这辆小自行车还成了胡同里孩子们的宝贝,大家也都争着骑。
  “我们那时候的玩具和现在的可没法比,玩的都是抽陀螺、滚铁环、摔泥巴,根本不用花钱。”朱女士说,“对了,我家原来还有两个8块的拼图,一个是猫的图案,另一个是狗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不过和现在几百块、几千块的拼图可差远了。”
  现代宝宝:最新玩具我都有
  人物:天天年龄:7岁
  最骄傲的事:我是最棒的陀螺战士
  如果说80后生在了好时候,那20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可谓是掉进了“蜜罐”里,他们拥有所有最新出的玩具。
  虽然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但7岁的天天还是有孩子爱玩的天性。“我最喜欢玩的是‘陀螺战士’,我有七八个呢,有的是攻击型的,有的是防御型的,和伙伴们比赛时我总赢。”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还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高女士说,“天天三四岁时爱玩汽车模型,差不多每个都100元以上。现在孩子们普遍最喜欢的玩具就是奥特曼,有关奥特曼的光盘、书、面具、模型、粘贴几乎班里的孩子们都有,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奥特曼已经成为他们这个时代的象征性玩具。”
  上世纪80年代:有炸炮枪胡同称王
  人物:胡颜
  年龄:25岁
  最骄傲的事:爸爸北京捎玩具
  1982年出生的胡颜是典型的80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首先想到了炸炮枪。“知道吗?我那时候拿出一把炸炮枪炫耀,胡同里的小伙伴们都喊我‘老大’,那才叫一个风光。”胡颜得意地说。
  80后们的童年时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玩具陪着度过的。那时候,胡颜最高兴的就是爸爸出差给自己从北京捎回玩具,那样他就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有一次,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汽车模型,新奇的款式让小伙伴们羡慕了很久。
  一起玩的快乐
  老游戏·你来说
  游戏名称:丢手绢
  危险程度:*
  技术难度:***
  受欢迎人群:女孩
  风靡年代:至今,但范围大大缩小
  游戏规则:男女一起围成一个大圆圏,然后推选丢手绢的人。选中的人往往都不太乐意,他(她)会恶作剧地跑起来,然后在你身后绕啊绕的,大家伸长脖子,直勾勾地看着,每个人都能看到他(她)丢给谁,而往往看不见他(她)丢给自己,当他(她)悄悄地把手绢丢在你的身后,丢完后还不能马上跑,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往前走,等你觉察出来,他(她)已经跑回原位蹲下了。你只能站出来,给大家表演节目,唱一首歌,或者跳一支舞要不然学狗猫叫一声。
  玩家说法:王女士今年32岁了,她说:“我记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带我们玩的就是丢手绢的游戏,现在我女儿在幼儿园也玩,有时候我去接她放学,看到她和小朋友们玩,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小时候。”
  游戏名称:跳皮筋
  危险程度:**
  技术难度:****
  受欢迎人群:女孩
  风靡年代:六七十年代
  游戏规则:跳皮筋是女孩的最爱,最简单的高度只到脚踝,最高的以高举一臂为准;最窄的时候只有一只脚宽,最宽的时候扯绳人仿佛在地上写“一”字,充分体现了少女的柔韧和轻巧。跳皮筋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配合歌谣,跳出各种花式。
  玩家说法:“放学后,写完作业,从书包里拿出皮筋,喊上几个小伙伴,按人数平均分成两队,轮流跳,技术好的就能多玩一会儿,技术差的就只有撑皮筋的份儿了”如今25岁的小烨子在社区院里看见小女孩们玩跳皮筋时,经常有想和她们一起玩的冲动。
  游戏名称:打陀螺
  危险程度:**
  技术难度:*****
  受欢迎人群:男孩
  风靡年代:六七十年代
  游戏规则:比赛陀螺的直径和高度都要求在10.2—10.8厘米之间。陀螺比赛用鞭的线绳长达6—8米。比赛时先由防守队员在防守区将陀螺甩到胶垫上,然后进攻队员在进攻区用同样方式将陀螺甩向防守方陀螺,力争将其击倒。
  玩家说法:今年已经年过40岁的刘先生说他小时跟伙伴们玩的游戏就是打陀螺,“口袋里总要装着,那时候看着一只小小的陀螺在桌面上飞速地旋转着,我就总在想,为什么陀螺旋转的时候不会倒?
  游戏名称:滚铁环
  危险程度:**
  技术难度:*****
  受欢迎人群:男孩
  风靡年代:六七十年代
  游戏玩法:铁钩好解决,但铁环不太好解决,于是小家伙们在自家翻箱倒柜,翻遍所有旮旯,寻找铁家伙,那个时候的孩子们考试得一百分也赶不上有只铁环的自豪感。男孩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
  玩家说法:40岁的老杨回忆起童年滚铁环的游戏说:“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甚至可以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羡慕的份儿。那时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啦哗啦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游戏名称:玩羊骨拐
  危险程度:*
  技术难度:*****
  受欢迎人群:女孩
  风靡年代:七十年代
  游戏规则:一般经常是到羊肉铺买上几个剔干净的羊拐骨,回家用水把油煮出来,四面涂上不同颜色。再用布头和沙子缝个布包就行了。把布包高高抛起,趁此时机把4个羊拐骨依归定次序翻过面去,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拐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
  玩家说法:这个游戏手小的人玩不好,只能玩最低级的阶段,始终只会抓一个,接一个,抓到第二个肯定就落败。所以,30岁的晓玲小时候永远只会蹲在地上,崇拜地看着那些小辫儿摇摇的丫头们。“那时候,小伙伴们都是在户外玩,蹲在地上,手脏脏的,就是我对这个游戏最深刻的印象了。”可在晓玲心目中并没有什么趣味性的游戏却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
  游戏名称:跳房子
  危险程度:**
  技术难度:***
  受欢迎人群:女孩
  风靡年代: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游戏玩法:在平地上画并排五六个大方格,二人或四五人参加,依次出场。用算盘球串成的“子儿”抛于第一格,单脚跳动,蹴“子儿”向前,一格一格跳过,按规则跳完一个来回,即算跳完一格,再抛“子儿”于第二格,由第二格蹴“子儿”向前。跳完全部格子,取得资格,背对房格,将“子儿”由头顶向后抛出,“子儿”落在哪一格,哪一格即为胜者的“房子”,胜者在这一格画上记号,名为“盖房子”。
  玩家说法:儿时老旧的胡同里,孩子们玩着古老的跳房子游戏,当曲终人散,地上的粉笔痕消失殆尽,只有对老游戏的一份特殊情结。已经当妈妈的小梅回忆起儿时和小伙伴们跳房子的情景,她兴奋地说:“小时候我个子小,腿脚最灵便,玩起来其他小伙伴都不是我的对手。”
  游戏不只属于童年
  曾几何时,我们为赢回那满满一抽屉的玻璃球而自豪不已;曾几何时,跳皮筋、扔沙包是所有学校活动课上的“必选项目”;曾几何时,滚铁环、摔泥巴、打弹弓、玩羊骨拐……那些专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乐趣无穷的传统老游戏留下了我们孩童时代多少美好的回忆与欢笑,而这些传统游戏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已经显得太陌生了。
  传统游戏是人与人交流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一些社会意识,比如伙伴意识和规则意识。滚铁环可以训练人的平衡能力,玩羊骨拐可以训练手指的灵巧度。传统游戏所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也正因为这样,孩子才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一定历史时期,儿童的游戏中也充满了政治色彩。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孩子们分成两派人物玩的打仗游戏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在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有趣的回忆,但那时却足以考验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承受力。
  儿时的游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近些年兴起的杀人游戏、真人CS已不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却成为新时期社会意识的另一种体现——在日益强大的生存压力下,更多的都市人将此作为释放压力的方法。
  角色随着时代变化
  年轻人拼杀“真人CS”
  “前方有敌人,小心!”“快!包抄!”“冲啊,我在前,你掩护!”“撤退”……随后,“嗒嗒嗒,嗒嗒嗒”扫射和点射的枪声不断传来,这些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发生的场面,如今在“真人CS”中是常常可以遇见的情况。随着电脑游戏CS的风靡,一种在成年人中开展的射击游戏渐渐被大家所熟知,因为与电脑游戏CS颇为相似,大家给它取名“真人CS”。
  记者曾经目睹了一次“真人CS”的全过程。在游戏前,所有参与游戏的成员来到野外,他们都换好迷彩服,头戴面具,手拿AK47等式样的步枪。40名队员在组成两队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真人CS”对抗之中。随后能听到双方指挥官发出的战斗指令。“前方有敌人,小心!”“快!包抄!”“冲啊,我在前,你掩护!”“撤退”……动作娴熟,端着沉甸甸的枪,摸爬滚打,围追堵截,或藏匿,或匍匐,或射击,通过默契的配合竭尽全力地去完成战斗任务。在一方消灭另外一方以后,战斗宣告结束。
  从电脑游戏走进“真人CS”
  参加战斗的队员小陈告诉记者,他是电脑游戏《反恐精英》(CS)的忠实粉丝,每天他都会在网上打一会儿,游戏模拟出的真实性让他痴迷。游戏中各种枪械的切换、跑步的音效、无线电通讯的声音都让他就得这款游戏很有生命力,就连走在雪地上发出的“咯咯”的声响都一清二楚。玩“真人CS”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陈在朋友的带领下,观看了一次游戏,他觉得这种现实的游戏比电脑上的CS还要真实,自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每次换上迷彩服,拿上自动步枪小陈就觉得自己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战场”上冲杀很有一种当英雄的感觉,也把自己当成了一位穿插在“敌阵”中的英雄,如果自己被消灭也会十分懊恼不已,发誓下一次还要报仇。
  在“战斗”中释放压力
  游戏参与者小李说,现在的工作十分忙碌,压力也很大,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真的很希望在节假日能使自己彻底放松下来。现在的“真人CS”不但可以满足自己参加战斗的欲望,也能在战斗后与队员们总结得失,大家的沟通和交流是自然的,这也许是游戏以后更大的收获吧。
  满足爱好又能认识朋友
  据了解,参与“真人CS”游戏的大多是一些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在玩“真人CS”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抢占先机的能力。这种对抗性活动令人兴奋不已,在取得胜利中获得的成就感,是在都市工作环境中完全体验不到的,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真人CS”的队伍。这种游戏能吸引他们,不仅是能满足年轻人爱好军事,在“战场”拼杀的梦想,更多的是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了很多有着共同爱好的新朋友,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在彻底放松自己的同时还可以与新朋友交流沟通,满足了现代社会年轻人与人沟通的需要。
  就地取材“藏蒙个”
  那天看一篇介绍天津俗语的文章,总算是把我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界定清楚了,原来,它的正根就叫“藏蒙个”,我再也不用像小时候写作文一样,拧着劲地叫它“捉迷藏”了。小时候的作文里,记录了N多次这个游戏的细节,虽然文字稚嫩,但的确记录了不少童年的欢乐与体验。
  农收是“藏蒙个”最佳时节
  那时,我随父母住在津郊的一所中学的家属院里。一帮小伙伴都是教师子弟,大伙有很多可以共同玩的游戏,“藏蒙个”是我们的最爱之一。那时,学校里有学农课,当真种了麦子、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操场的一角就成了晒谷场。而这时,正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玩“藏蒙个”的最佳时节。
  游戏从“锛铰裹”开始
  最多的时候,能凑上七八个孩子,大的十一二,小的六七岁,我一直是年龄小的,所以一直习惯于听大孩子发号施令。游戏从“锛铰裹”(有的也叫“石头剪子布”)开始的,一群孩子“锛”到最后,剩下的那个就是找人的,他先转过身去蒙上眼睛,高喊“1、2、3……”到底喊几,要事先大家商量好,根据大伙四下散开藏起来需要的时间而定。
  个大的孩子常照顾个小的
  通常,我们这些个小的孩子还被照顾不去“蒙”的。大孩子先把麦秸搬开,让小孩子坐进去,大孩子再迅速把麦秸盖上,随后,自己再躲起来。一般情况下,因为麦秸的模样长得都一样,虽然找人的明知道里面会有人,也不会费力气去找,而那些打掩护的大孩子通常就成了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英雄,首先被找到,从而成为下一个去“蒙”的孩子。记忆中,从这个简单的游戏里,我们这些孩子都增长了合作意识,培养了牺牲精神,体验到了团结和友爱的甜蜜。
  在游戏中慢慢长大
  年龄再稍大些,我尝试着独自找个地方藏起来,而不仅仅是依靠大孩子把我藏起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胆子开始渐渐变大,乃至后来可以一个人藏到一个久置不用的黑屋子里躲上半天。游戏是孩子们的乐趣,孩子也在游戏中慢慢长大。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时候玩的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