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维京人游戏的日程游戏为什么玩?

查看: 4502|回复: 5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与维京人的历次战役表
本帖最后由 光阴冢 于
09:36 编辑
作者平田元帅(百度冷兵器/拜占庭/兄贵吧吧主)个人整理,转载请注明
两张图,上图为8世纪南部英格兰形势图,下图为9世纪英格兰南部形势图
01.jpg (94.83 KB, 下载次数: 24)
09:27 上传
02.jpg (89.12 KB, 下载次数: 17)
09:28 上传
根据编年史记载,789年西撒克逊布尔特里克国王在位时出现了首次关于维京人入侵的记录:“789年西撒克逊布尔特里克国王在位期间第一次驶来3艘维京人的船,当地管事带少数人前往港口查看,全部被杀”。在没有更权威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我姑且以此作为统计交战记录的起点;至于统计终点,我设定为1066年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末代国王哈罗德获胜的斯坦福桥战役。789-1066年,跨度为277年。
另外再简要说明一下:英格兰在10世纪基本统一前,与维京人作战的主要是西撒克逊王国,所以这份记录表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如“肯特王国郡长”、“麦西亚国王”)的话,一般默认说的是西撒克逊王国的事情。
先是阿尔弗雷德大王即位前(789-871年)这段时间的记录。
794年维京人侵扰诺森布里亚,在抢劫唐穆森埃格弗里思修道院时遭到失败,其头目之一就地被杀,许多人淹死,很多活着的人上岸后也被杀。
836年西撒克逊埃格伯特国王与35艘船的维京人进行卡汉普顿之战,维京人据有战场,发生一场大屠杀。
838年埃格伯特在兴斯顿唐之战击败维京人与威尔士人的联军。
840年伍尔夫赫德郡长与33艘船的维京人进行南安普顿之战,获得大胜。
840年埃塞尔赫尔姆郡长率多塞特人与维京人的波特兰之战,战败,郡长被杀。
841年赫里伯特郡长在拉姆尼沼泽之战中被维京人击败并杀死。(维京人胜)
843年西撒克逊埃塞尔伍尔夫国王与35艘船的维京人进行第二次卡汉普顿之战,维京人获胜并据有战场。
845年恩伍尔夫郡长、埃尔斯坦主教与奥斯里克郡长与维京人进行帕雷特河口之战,获得大胜。
851年切奥尔郡长在威甘堡之战中取得对维京人的大胜利。
851年350艘船的维京人进攻坎特伯雷和伦敦,击败麦西亚国王布里特伍尔夫。
851年埃塞尔伍尔夫国王与其子埃塞尔博尔德率西撒克逊军队在阿克利之战中取得当时对维京人的最大胜利。
851年肯特阿特尔斯坦国王和埃尔希尔郡长在桑威奇之战中击败维京人,杀伤甚重并俘虏了9艘船。
853年肯特埃尔希尔郡长和赫达郡长率军与维京人展开萨尼特之战,两个郡长阵亡,维京人获胜。
860年埃塞尔伯特国王在温切斯特之战中击败维京人的船队。
867年诺森布里亚人在约克城之战中战败,维京人占领约克城并杀死两个诺森布里亚国王。
868年西撒克逊与麦西亚联军在诺丁汉与维京人对峙,双方议和而归。
870年东盎格利亚国王埃德蒙与维京人展开塞特福德之战,维京人获胜、杀死埃德蒙并占据征服东盎格利亚土地。
值得说说的是871年,在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东盎格利亚王国均遭重创的情况下,这一年西撒克逊人与维京人的交战频率很高,一年内共进行了八次大战(另说是九次),编年史记载了其中六次,账面看维京人四胜二负占明显优势,但实际上双方势均力敌,损失都十分惨重,维京人的损失还要略多一些。
871年埃塞尔伍尔夫郡长在恩格尔菲尔德之战中击败维京人,杀死一名维京首领。
恩格尔菲尔德之战后四天展开雷丁之战,维京人胜利,杀死埃塞尔伍尔夫郡长。
雷丁之战后四天,西撒克逊埃塞尔雷德国王与阿尔弗雷德展开埃什顿之战并获胜,此役维京人的一位国王和五位首领被杀,还损失了数千人,他们遍布各处的尸体掩盖了整片埃什顿土地。在埃什顿之战中,敌军被杀的重要人物包括:巴格塞吉国王、“年长者”西德罗克首领、“年幼者”西德罗克首领、奥斯本首领、弗雷纳首领和哈罗德首领,整支敌军也都被赶跑。
埃什顿之战后两周展开贝辛之战,维京人获胜。
贝辛之战后两个月展开梅雷顿之战,双方均损失惨重,维京人获胜。
5月15日阿尔弗雷德国王与维京人展开威尔顿丘陵之战,维京人获胜。
871年交战总结:在这年内与异教徒的八次大战中,西撒克逊人也可说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地步。(当然,在这八次大战中异教徒方面也有一位国王、九名首领和不计其数的将士被杀。)除了这八次大战外,不仅是阿尔弗雷德国王,还有个别郡长们、许多国王的塞恩们都率领他们的部下专注于对异教徒们发起突击,这样的进攻不计其数且几无间断。但除了天主之外,我们并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千人的敌军(不同于在上述八次大战中被杀的敌军)在这些突击战中被杀。
总结一下,在789-871年这个阶段中的22场有明确胜负记载的战役里,维京人12胜10负在战绩方面居于上风,而此时他们也几乎占据了大半英格兰土地,形势很好。西撒克逊作为诸王国中唯一能持续对抗维京人的力量,付出惨重代价也仅能勉强自保。可以说,主动权基本掌握在维京人手里,英格兰人处于被压制状态。
阿尔弗雷德国王在位期间(871-899年)英格兰人与维京人的交战记录。把阿尔弗雷德在位期间单列出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这28年内的交战程度极高,有记载的战役就发生了20次;二是这一时期所谓“丹法区”(Danelaw)开始正式形成,英格兰人由上一阶段的被压制渐渐转向主动,失地得到收复。
874年维京人进入麦西亚,驱逐伯雷德国王,征服全部麦西亚土地。
875年维京人离开雷普顿,并且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人马由哈夫丹国王率领进入诺森布里亚,在泰恩河畔宿营过冬,随后征服了诺森布里亚。
875年西撒克逊阿尔弗雷德国王在海上与6艘船的维京人作战获胜,俘获其中1艘,并将其余的船赶跑。
877年阿尔弗雷德国王对埃克塞特的维京人展开围城战,并率领由120艘船组成的船队与维京人进行海战。维京船团一败涂地,所有船只都在斯沃尼奇沉没。
878年维京人进入奇彭纳姆,征服大部分西撒克逊土地。
878年西撒克逊与维京人展开康提斯伯里之战,维京国王伊瓦尔和哈夫丹的兄弟在德韦达屠杀了大量基督徒后,率领23艘船从那里前往德文。由于误判战场形势的缘故,在与驻守于康提斯伯里据点的阿尔弗雷德国王手下塞恩们的作战中,伊瓦尔与手下)名士兵一同战死。西撒克逊人胜利。
878年阿尔弗雷德国王与维京人主力展开埃丁顿之战,最终获胜并摧毁维京人主力。维京的古思伦国王率部下宣布皈依基督教,阿尔弗雷德国王亲自为他洗礼。
882年阿尔弗雷德国王率领船队出海,与4艘船的维京人作战获胜。他俘获了其中2艘,杀死了船上的所有人。另2艘船的人向他投降。
885年维京人进攻罗切斯特,西撒克逊人坚守并最终在罗切斯特之战中获胜。
885年两次斯陶尔河河口之战,第一次交战中西撒克逊人歼灭一支16艘船组成的维京船队,在返航时与维京船队主力再次交战,第二次维京人获胜。
886年阿尔弗雷德国王收复伦敦城,击败当地维京守军。
892年250艘船的维京大军进入东肯特地区,袭击威尔德地区获胜,随后维京首领黑斯滕又带着80艘船进入泰晤士河,并在米尔顿和阿普尔多尔修建堡垒。
893年阿尔弗雷德国王率军对维京人的米尔顿和阿普尔多尔壁垒发动进攻,在法纳姆地区击败维京军队,缴获大量战利品。
随后阿尔弗雷德国王率军向西与驻守的维京首领黑斯滕部展开本弗利特之战,击败维京人并俘虏了黑斯滕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本弗利特之战后阿尔弗雷德国王集结帕雷特河以东、塞尔伍德地区、泰晤士河以北、塞文河以西的所有塞恩并联合一部分威尔士人,在塞文河畔与维京人展开巴廷顿之战,维京人被围困很长时间、饿死者众,西撒克逊人获得大胜。
巴廷顿之战后不久,维京人进入切斯特城固守,但西撒克逊军队对切斯特进行围城战,断绝他们的粮草,击败了这支维京人。
894年维京人进攻南撒克逊地区,在奇切斯特之战中被当地居民打败,维京人损失数百人和一些舰船。
895年伦敦城内的英格兰守军对城外的维京人堡垒发动进攻,战败,4名塞恩被杀。
896年阿尔弗雷德国王开始建造“长船”以抵御维京船队在海岸的骚扰。6艘维京船与9艘西撒克逊的长船在德文沿海地区交战,维京人先派出3艘船交战,除5人外其他人均被西撒克逊军队杀死;剩下3艘维京船与3艘西撒克逊长船交战,维京人阵亡120人、英格兰人阵亡62人,此外被俘的维京人在温切斯特被绞死。这年夏季,连船带人全军覆没的维京船至少有20艘。
总结一下,阿尔弗雷德国王在位期间的20次战役中,英格兰人以14胜6负的结果占据上风。在此期间,阿尔弗雷德的军事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西撒克逊组织起相当数量的民兵和精锐部队、并发动民众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在陆上很好地抵御了维京人的进攻;在海上,阿尔弗雷德则借鉴维京战船的样式建造了特殊的60桨长船装备海上部队,这种新的长船也抵消了维京战船机动性强的优势,从而使得这一时期英格兰人在面对维京人能居于较为主动的地位。在896年海战失败后,维京人就兵分两路回到东盎格利亚和诺森布里亚,至阿尔弗雷德国王逝世为止都再没发动过对西撒克逊的入侵。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尔弗雷德国王不愧为英格兰人真正的民族英雄。
而英格兰人在此期间损失同样十分惨重,除去战死者外,因瘟疫而损失的人员和牲畜也十分众多。更重要的是,阿尔弗雷德国王并没能彻底消除维京人入侵的威胁,化整为零的维京人掠夺行为仍然频繁发生,英格兰东北部的主要地区依旧在维京人势力范围内、丹法区的面积也要大于西撒克逊王国。但无论如何,这一时期英格兰人已经逐渐掌握主动,维京人势力的衰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10世纪英格兰的统一时代即将到来。
(789-899年间的战役记录统计,有记载的42场战役中英格兰人24胜18负,但考虑到维京人占领着更大的土地面积,其实英格兰人对维京人的优势并不很大,充其量平分秋色。)
照例上图对比一下878年前后维京人和英格兰人的状况。
下图为865年进入不列颠的“维京人大军”(350艘船)在865-878年间肆虐英格兰的情况,可谓是杀遍南北、纵横东西,所有的英格兰王国都没能幸免,尤其是870年前后,堪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黑暗时代”。
03.jpg (268.39 KB, 下载次数: 16)
09:34 上传
下图则是878年埃丁顿之战后双方重新划定的势力范围。可以看到西撒克逊收复了英格兰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失地。
04.jpg (380.31 KB, 下载次数: 19)
09:34 上传
92年的英格兰形势图,黑线部分是丹法区与西撒克逊势力范围的边界线。可以看到,这时的西撒克逊势力范围相较于878年又有所扩大了。
05.jpg (57.16 KB, 下载次数: 17)
09:35 上传
维京战船载人数的问题
编年史的作者似乎都没有明确记载两军具体数目的习惯,而更习惯用船的数目来指代。比如“35艘船”的意思指“35艘战船满载的人数”,但很遗憾,一船能载的人根本不是一个固定值,而且维京人使用几种规格不同的战船。常用的两种战船Snekkje和Skeid根据考古发现的推测,其规格大致如下:
Snekkje是在战时应用的最小的维京长船,至少有20名桨手。典型的snekkje至少长17米(56英尺), 宽2.5米(8.2英尺),吃水仅仅0.5米(1.6英尺)。这种船一般载有40-50人。
Skeid则是已发现的最大的维京长船。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推断,Skeid能装70-80人,长度上接近30米(98英尺),其中较大的船甚至能载100人。
但并非所有船的乘员都是战斗人员,如果刨掉划桨的水手,剩下的士兵还有多少?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里的推测大概是每船35名士兵:
01.jpg (38 KB, 下载次数: 15)
09:37 上传
编年史关于878年康提斯伯里之战的记载也可证明富勒的推断是基本正确的:
878年西撒克逊与维京人展开康提斯伯里之战,维京国王伊瓦尔和哈夫丹的兄弟在德韦达屠杀了大量基督徒后,率领23艘船从那里前往德文。由于误判战场形势的缘故,在与驻守于康提斯伯里据点的阿尔弗雷德国王手下塞恩们的作战中,伊瓦尔与手下0)名士兵一同战死,只有极少数人死里逃生。西撒克逊人胜利。
这段记载说的是伊瓦尔带着23艘船前往德文与英格兰人交战、战败身死的故事,关于不同的死亡数字,1200来自《阿尔弗雷德大王传》,840和860则是编年史不同版本的数据,姑且取中值850,综合阿尔弗雷德传记和编年史的数据,取平均值1025人计算,人左右,再把那极少数逃掉的人算进去的话,平均一船载45名士兵是可能的。其他一些史料的推断则一般在40人左右,综合来看,每船装载的兵员数一般在40人上下浮动,为便于计算我就取40人好了。
由此我们可以估算一下某些提及维京人船只总数的战役中维京士兵的数量了:
836年西撒克逊埃格伯特国王与35艘船的维京人进行卡汉普顿之战,维京人据有战场,发生一场大屠杀。(此战中的维京士兵约1400人)
840年伍尔夫赫德郡长与33艘船的维京人进行南安普顿之战,获得大胜。(此战中维京士兵约1320人)
851年350艘船的维京人进攻坎特伯雷和伦敦,击败麦西亚国王布里特伍尔夫。(这支维京部队约有14000士兵)
875年西撒克逊阿尔弗雷德国王在海上与6艘船的维京人作战获胜,俘获其中1艘,并将其余的船赶跑。(此战中维京士兵约240人)
877年阿尔弗雷德国王对埃克塞特的维京人展开围城战,并与由120艘船组成的维京船队进行海战。维京船团一败涂地,所有船只都在斯沃尼奇沉没。(此战中维京士兵约4800人)
882年阿尔弗雷德国王率领船队出海,与4艘船的维京人作战获胜。他俘获了其中2艘,杀死了船上的所有人。另2艘船的人向他投降。(此战中维京士兵约160人、死亡80人)
885年两次斯陶尔河河口之战,第一次交战中西撒克逊人歼灭一支16艘船组成的维京船队,在返航时与维京船队主力再次交战,第二次维京人获胜。(此战中维京士兵约640人)
892年250艘船的维京大军进入东肯特地区,袭击威尔德地区获胜,随后维京首领黑斯滕又带着80艘船进入泰晤士河,并在米尔顿和阿普尔多尔修建堡垒。(维京大军约10000人,黑斯滕部约3200人)
896年阿尔弗雷德国王开始建造“长船”以抵御维京船队在海岸的骚扰。6艘维京船与9艘西撒克逊的长船在德文沿海地区交战,维京人先派出3艘船交战,除5人外其他人均被西撒克逊军队杀死;剩下3艘维京船与3艘西撒克逊长船交战,维京人阵亡120人、英格兰人阵亡62人,此外被俘的维京人在温切斯特被绞死。这年夏季,连船带人全军覆没的维京船至少有20艘。(此战中维京士兵约240人,896年海战维京人约有800名士兵阵亡)
从长者爱德华到殉教者爱德华期间(900-978年)期间英格兰人与维京人的交战记录。这一时期英格兰已经走上统一之路,“光荣者”阿塞尔斯坦时期实现了英格兰统一,埃德雷德时期则终结了“七国时代”、吞并了最后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诺森布里亚,建立起以西撒克逊为主导的英格兰秩序,自789年以来的维京人入侵至此终结,因此在948年卡斯尔福德之战后的30年间,编年史里没有任何维京人与英格兰人作战的记载,英格兰人此时的作战方向转移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并致力于解决国内统治问题。但由于“光荣者”埃德加及其继承人“殉教者”爱德华均早逝,英格兰失去了有才干的君主,978年“无备者”埃塞尔雷德即位后不久,强大的维京人又卷土重来。但无论如何,这是英格兰成功驱逐维京人的时代、也出现了数十年相对稳定的局面。
902年西撒克逊爱德华国王在奥法长堤与威西河畔之间的地区与维京人交战,获得胜利;但在爱德华撤军的时候肯特人没有听从部署,与维京人进行霍姆之战,此战中占领东盎格利亚的维京埃奥里克国王、与爱德华争夺王位失败的埃塞尔沃尔德及许多丹法区贵族都阵亡了,维京人损失更为惨重,但最终肯特人先行撤离,维京人惨胜。
909年爱德华国王派出西撒克逊和麦西亚联军对诺森布里亚的维京人发动进攻,掠夺和杀死甚重,并在维京占领区呆了5星期。
910年爱德华国王集结了100艘船的西撒克逊和麦西亚联军与维京人展开泰坦霍尔之战,联军获得大胜,杀死数千维京军队,被杀的有埃奥威尔斯国王和哈夫丹国王,奥特首领和斯库尔法首领,地方长官阿格蒙德、奥苏尔夫、本内辛、瑟弗思和古思弗里思,以及“黧黑者”安拉夫和“征收者”奥斯弗里思。此战后维京人再也没有侵略过亨伯河以南的地区。
913年来自北安普顿和莱斯特的维京军队进攻胡克诺顿地区,获得胜利并杀死许多人;维京军随后向卢顿进发,但卢顿当地居民将维京人击败,全部夺回了维京人的战利品。
914年维京首领奥特和赫罗尔德率部从布列塔尼进入不列颠,对阿琴菲尔德地区发起进攻,但赫里福德、格洛斯特及附近地区的英格兰守军击败了维京入侵者,杀死赫罗尔德首领、将敌军驱逐。
随后维京人两次试图进入内地,但分别在沃切特地区和波洛克地区被英格兰人击败。
915年爱德华国王向维京人控制的贝德福德发动进攻,获胜并占领堡垒。
917年维京人撕毁和平协定进攻托斯特地区,但西撒克逊人凭借堡垒坚守击退了维京人。
917年,进攻托斯特不利后,维京人向贝德福德进攻,但城内西撒克逊守军将其击退、杀死众多。
917年,进攻贝德福德不利后,从东盎格利亚和麦西亚来的维京军队向威因加米尔堡垒发起围攻,但西撒克逊人守住要塞,敌军在夜晚时撤离。
917年爱德华国王集结部队进攻维京人的坦普斯福德堡垒,杀死维京国王古思伦二世和两个首领,维京人损失惨重,英格兰人占领堡垒、获得胜利。
917年攻占坦普斯福德后,英格兰人进攻科尔切斯特堡垒,杀死大量敌军并攻占堡垒、获得胜利。
917年秋季,东盎格利亚的维京军队包围莫尔登的英格兰人堡垒,但得到增援的守军击败了维京人,杀死数百敌军。随后,东盎格利亚的全体维京人宣布归顺爱德华国王、愿意保持和平。
918年爱德华国王在获得麦西亚统治权并使威尔士地区臣服后,对丹法区的诺丁汉堡垒发动进攻,获得胜利。
937年“光荣者”阿塞尔斯坦国王率领麦西亚和西撒克逊人的联军在与维京人和苏格兰人联军的布朗南堡之战中大获全胜,此战的胜利也稳固了西撒克逊王国主导的英格兰秩序。
940年维京人奥拉夫国王进攻塔姆沃斯,击败当地英格兰军队并占领塔姆沃斯,掳走大量战利品。
942年埃德蒙国王对麦西亚境内的残余维京人势力发动进攻,攻取5个市镇:莱斯特和林肯、诺丁汉和斯坦福,还有德比。
948年埃德雷德国王与维京国王“血斧”埃里克进行两次卡斯尔福德之战,第一战维京人突袭得手获得胜利,第二战中埃德雷德集中主力摧毁了卡斯尔福德挽回败局。随后诺森布里亚人放逐“血斧”埃里克,埃德雷德继承诺森布里亚,“七国时代”于954年宣告结束。
总结一下,900-948年的交战记录中,英格兰人以18胜4负占据绝对上风,其中还不乏泰坦霍尔之战和布朗南堡之战这样的大规模胜利。阿尔弗雷德时代奠定的基础终于在他的继承人长者爱德华、阿塞尔斯坦等有为君主手中得以充分利用,英格兰人也通过一系列的胜利增强了内部凝聚力,统一的英格兰国家也在此时产生。但谁也没有想到,10世纪的和平局面转瞬即逝,卷土重来的维京人甚至取得了比第一次入侵更大的胜果,自阿尔弗雷德大王以来八代君主辛劳缔造的统一英格兰将在下一个世纪分崩离析。
顺便补充一下编年史里关于布朗南堡之战的叙述,这也是书中关于英格兰-维京人的历次战役中记载最为详尽的一次,原文用头韵体诗歌写成:
这年,阿塞尔斯坦国王、众贵族的封君、众人的财富施赠者,还有他的弟弟埃德蒙王子,在布朗南堡一带,以其刀刃赢得了不朽的光荣。爱德华的诸子劈开盾牌之墙,以锤锻的利剑砍断锻木制成的盾,因为对于他们这种血统的人来说,频繁作战,抗击每个仇敌,保卫国土,保卫财富,保卫家园,乃是理所当然。敌人死了,苏格兰人和海盗灭亡了。从早上的时刻,当太阳,那辉煌的光体,那天主、那永恒之主的明烛,运转于大地的上空时起,直到那崇高的神造之物落下西沉,整天时间,战场被人们的鲜血染成暗色(?)。那里躺着许多被长矛毁灭的人,许多北欧战士的盾牌被刺中了,许多苏格兰人饱尝战争滋味,也一样毫无生气地倒在那里。
整个这一天里,西撒克逊人的骑兵队伍不断追逐敌人,以磨得锋利的刀剑狠狠地从背后砍杀亡命之徒。麦西亚人对于跟奥拉夫[古思弗里思之子,自934年起为都柏林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国王。——译者注]一起乘船破浪来到此地的任何人,一概不辞苦战,他们之来是注定要被打败的。5个年轻的国王死在那个战场上,他们死于刀剑之下;还有奥拉夫的7名伯爵,以及无数的水兵和苏格兰人丧生。北欧人的君主从那里被逼得落荒而逃,他带着一小股人逃到了他的船头。船只破水急行,国王在淡褐色的滔滔水面上离此而去,逃脱性命。
从那里,还有上年纪的君士坦丁、那满头灰白发的武士,也往北逃到了他的故土。在那场刀来剑往的交锋中,他没有理由欣喜若狂。在两军相争的战场上,他丧失了亲人,又被剥夺了朋友。他在战斗中失去了他们,还将他年轻的儿子留在互相杀戮的场地上,他是在作战时因负伤而死的。那头发灰白的武士、那个老奸巨猾,对于这场铿锵作响的刀剑交锋,没有理由自我吹嘘,奥拉夫也没有。他们经过与爱德华的儿子们在战场上一比高低之后,就无须乎以其残兵败将自鸣得意,说他们在战场上的武功方面,在军旗互击上,在长矛对刺上,在士兵相搏上,在武器交锋上,都占有优势了。
于是那些长矛下幸存的可怜的北欧人,乘坐他们打上钉子的船出航,前往丁海[其地不详。],横渡那深深的海洋,向都柏林前进,灰心丧气地返回爱尔兰。国王和王子兄弟二人也双双回到自己的国土,也就是西撒克逊人的土地。他们因这次战争而欢欣鼓舞,撇下的是那羽毛黝黑的东西、那嘴上带钩的黑鸦,去分享那些尸体,还有那长着暗褐色羽毛、白尾巴的老鹰,那贪吃好斗的隼,去享用死尸的腐肉,以及那灰色的野兽、森林里的狼。
根据书本和我们的古圣先贤所告诉我们的,自从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渡过宽阔的大海,自东方来到这里,侵入不列颠,而那些自豪的攻击者、那些热衷于荣誉的武士征服不列颠人,赢得一个国家以来,在这之前,这个岛上还从来没有过一次凭着刀锋剑刃杀死过更多的战士。
37年布朗南堡之战的那首头韵体长诗,为对照阅读的需要我把原文以截图的形式也一并附上来吧。左半边是古英语,右半边则是现代英语的翻译。(原文更精彩)
02.jpg (61.17 KB, 下载次数: 22)
09:42 上传
03.jpg (198 KB, 下载次数: 17)
09:42 上传
04.jpg (205.38 KB, 下载次数: 20)
09:42 上传
05.jpg (203.25 KB, 下载次数: 18)
09:42 上传
05.jpg (203.25 KB, 下载次数: 20)
09:43 上传
06.jpg (74.28 KB, 下载次数: 23)
09:43 上传
Henry Percy:维京人的胜利在某程度上和英格兰的不稳有关系,10世纪英格兰的继承问题还是一个很大的隐忧,给维京人钻了空子.在11世纪初时艾德蒙和父亲对抗,也帮助了丹麦人征服英格兰
平田元帅:直到诺曼征服以前都没有确定长子继承制,而且实际上从光荣者阿塞尔斯坦之后英格兰君主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多说一句,如果殉教者爱德华没有被刺杀的话,也许10世纪末局势能稍好些?
Henry Percy:哪怕是诺曼朝,长子继承还没有确立,第一个以长子继承的是狮心王,但他父亲并没有指定他为继承人.第一个父亲指定同时又是长子身份继承的是亨利3.爱德华的被刺杀是由於党争关系,而10世纪英格兰又为党争困扰.我对这段时期涉猎不深,不太敢妄下定论.不过从1066的事件看出,一个较为团结的英格兰足够抵抗维京人的全面入侵(但不知道housecarl在这场战争的作用)AEthelred之所以会失败。不知道会不会是因为旧有的英格兰体制已经不胜负荷?不过以AEthelred和哈罗德2世作比较,都可以发现他们的伯爵/郡长的管治地较以往的大,至於为何会有不同结果,我也不太肯定.如果有更多关於AEthelred时期的变革就好了.可能个人能力也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平田元帅:基本上早期英格兰的继承制度是混合型的,不过还都以血亲继承为主。我之前做过一点探索,父子和兄弟间的继承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但在选定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御前会议和教会的影响也很大,国王还做不到随心所欲地指定继承人。
Henry Percy:记得之前看书,作者 Pauline Stafford(一个研究这段时期颇有声誉的历史学家)在 Unification & Conquest: A Political &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in the Tenth & Eleventh Centuries说到埃德加和AEthelred统治方法差不多(除了个人性格和郡长的领地)后者之所以失败很可能是新一轮维京入侵的威力以不是旧有体制能承受,换著是埃德加,可能他的下场也和 AEthelred一样.不过老实说,埃德加还真是很幸运的,在他的任期内居然没有维京骚扰。
平田元帅:在丹麦王朝时期,原有的英格兰体制还是很有用的,克努特的统治也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上的郡长和塞恩维持,不过相比于诺曼的封建体系,英格兰的郡长-塞恩制度就要差些了,至少在军事方面,诺曼人的军事体制是比英格兰人更为优越的。
Henry Percy:教会改革某程度也影响了继承权,比如说埃塞斯坦按当时罗马教会的观点是私生子,而他哥哥才是合法继承人(好在他哥哥死得正是时候)同样地,埃德加早期也是一个anti-king.埃德加个人因政治原因多次结婚/离婚,使继承问题更复杂,殉教者爱德华事件大概也是因此而起
平田元帅:埃德加无论是享国还是年寿都不算长,16岁即位、16年国王,他的主要功绩在内政方面,应该说统一英格兰的行政基础是他确定的。他的个人能力是要强于“无备者”埃塞尔雷德的。说起来埃德加的教会改革倒不完全为了解决继承权问题,最开始是为了革除教会腐败的现状,弄了一堆修道院化的措施,970年编写了英格兰修道院的Regularis Concordia,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治事务重要的参与者,埃德加在位期间坎特伯雷大主教就是他很重要的政治顾问。
Henry Percy:很有可能,不过就是不知道 埃塞尔雷德是不是和约翰王一样,后者其实颇有能力,可惜因对手太强(加上自己性格确实有些问题),最后成了笑柄.经提点后我也发觉这段时期英格兰君主寿命出奇地低,刚刚算过,有埃塞斯坦至 Harthacnut的英格兰君主平均寿命只有约30,这也制造了相当的不稳定
平田元帅:就我看的材料里,关于埃塞尔雷德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见,他为人诟病的就是对抗维京再入侵的失败、缴了七次丹麦金,至少在军事上他是不合格的。英格兰王权不稳的表现除了平均寿命短之外,君主在位时间也不长,七国里最长的东撒克逊平均18年,最短的诺森布里亚平均才8年
Henry Percy:我一直对诺森布里亚王国有兴趣,感觉他是众国家中最易崛起(相对之下,sussex,essex这2个国家十分悲剧)8世纪的伦敦的地位还不高,而约克,班堡则是北方重镇.诺森比亚可以向北扩张,在南方,只有守著humber河就行(事实也证明麦西亚无意在humber以北扩张)可惜诺森比亚后期也因内讧而自我毁灭,后来维京人入侵时,那2个王位竞争者才合作,最后以双双战死与约克的喜剧收场
平田元帅:就地理位置而言,诺森布里亚确实很好,周边邻国不多、压力不大,可以据守一方安心发展,用不着跟南方其他六国频繁交战…867年的约克战役我这里也提到了。。一战失败导致被维京人占了近百年…
Henry Percy:,南方有humber河作防线,只要和麦西亚结盟就保证南方安定(实际上对双方也有利),至於苏格兰当时为3个互相攻伐的国家,诺森比亚大可以远交近攻,慢慢吞并.帕斯至洛锡安一定土地较肥沃,比较有价值.而当时英格兰南北差异还没有14世纪时大,可惜了....
西欧直到中世纪之后才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你那些中世纪及之前的数据都哪里来的?
本帖最后由 光阴冢 于
17:10 编辑
西欧直到中世纪之后才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你那些中世纪及之前的数据都哪里来的? ...
原作者表示整理来源主要包括《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阿尔弗雷德大王传》和其他一些关于盎格鲁-撒克逊英国史的史料(前两本是商务版),就不一一列出了,如有错漏,欢迎指正。另外请教一下您说的“确切的历史记载”的定义是什么?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落的维京人怎么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