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黑客帝国3游戏2城市追逐怎么没地图

二次元的资本地图 Bilibili为什么值17亿?
来源:三文娱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使用手机 二维码应用 扫描右侧二维码,您可以
1.在手机上细细品读~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免费秒领礼包
扫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benshouji关注“小笨评游戏”
回复“刀塔传奇礼包”即可免费领取刀塔传奇最新礼包!
回复“刀塔传奇”即可查看刀塔传奇最新资讯!
赶快扫一扫吧~
表羞涩嘛~喜欢就点我
<span id="dig-
分享吧~提高逼格:
剩余:70/100
有效日期:
剩余:139/200
有效日期:
剩余:350/500
有效日期:
剩余:68/100
有效日期:
剩余:1400/2000
有效日期:
剩余:339/500
有效日期:
剩余:51/490
有效日期:
剩余:69/100
有效日期:
剩余:350/500
有效日期:
剩余:69/100
有效日期:
童年手机游戏合集
体育类手机游戏合集
腾讯棋牌游戏合集
赛车类手机游戏合集
高智商手机游戏合集
夏日解暑必玩手游合集
僵尸手机游戏大全
末日手机游戏合集
密室逃脱手机游戏大全
小笨评游戏
Copyright (C)
笨手机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号-2求生之路2.....消逝,,,牺牲。。。。这三个游戏一样吗???是所有地图都一样吗??_百度知道老外开发现实版吃豆人 让街道变成追逐赛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任何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应该对吃豆人(PacMan)这款游戏十分熟悉,在这款街机游戏中,玩家使用操纵杆引导里面的黄颜色角色通过一个二维迷宫。种就是在整个游戏地图中随机移动,希望可以通过很突然的方式抓住玩家,其直截了当的使用标准算法来计算他们的路线。
任何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应该对吃豆人(PacMan)这款游戏十分熟悉,在这款街机游戏中,玩家使用操纵杆引导里面的黄颜色角色通过一个二维迷宫。当它移动的时候,角色会大口的咀嚼沿途所遇到的金币,同时还要避免被迷宫中&巡逻&的幽灵碰到。
吃豆人的普及程度和游戏性让它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标志性的游戏之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所以当各种团队都试图为现代世界重新发明这款游戏的时候,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如今Thomas Chatzidimitris和他的好朋友也尝试重新发明这款游戏,他们透露了是如何处理这个游戏的。他们已经共同开发了一款Android平台的游戏,这款游戏使用了智能手机的技术将吃豆人转换成了一个真实世界里的追逐游戏。
这款游戏被命名为PacMap,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GPS传感器来确定自己在OpenStreetMap里的位置。然后,游戏会在玩家200米范围内的本地街道上叠加一个吃豆人游戏中的网格,而且金币也会分布在整个地图中。游戏生成完成后,玩家只需要通过在这些街道中奔跑,收集硬币,同时还要避免由电脑产生的幽灵。
生成的幽灵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在整个游戏地图中随机移动,希望可以通过很突然的方式抓住玩家,其直截了当的使用标准算法来计算他们的路线。
第二种类型的幽灵其外观是红色的,实际上它会一直跟随着玩家。它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使用商业地图服务来确定追逐玩家的最短路线,然后按照路线前进。
但是,当玩家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幽灵以及其地图服务就会重新计算路线。不过这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这个游戏采用的地图服务的限制,单部手机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服务发送的请求数量是有限的。因此游戏本身也可以使用标准的最短路径算法来执行计算,从而制定出最短的路线。
PacMap并不是一个新的游戏。各种网站的数据显示,这款游戏在2011年就已经推出了,如今这款游戏并不再可供下载。
然而Chatzidimitris表示,他们开发的这项绕过商业地图服务限制的技术,在未来可用于任何基于地图的追逐游戏。采用这些技术可以使程序员和设计师来开发位置/基于地图的游戏,可以涉及智能虚拟人物在游戏过程中根据玩家的运动行为进行动态地调整。
顺便说一下,PacMap并不是第一款尝试将吃豆人带到现实世界里的一款游戏。在2004年,一个新加坡的团队开发了一款类似的游戏,游戏中玩家使用增强现实的眼镜在当地现实的街道中畅玩,玩家可以选择当吃豆人或幽灵,但由于当时是智能手机时代的早期阶段,这款游戏需要专业的定位设备和众多的助手才能保证游戏的正常运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凤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游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2059
播放数:123730
播放数:173340
播放数:80199
48小时点击排行一张科幻地图,开启你的科幻阅读之旅
阅读科幻小说,并不在于其中的科技知识或是技术产品。更多的时候,在于其中超脱现实引力的想象和颠覆世界的震撼。今天三体社区为大家带来一张科幻地图,让你在科幻阅读之旅中不会迷路。
在你开始旅程之前,这里有一张涵盖了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地图,由 Ward Shelley 绘制。
0.png (318.77 KB, 下载次数: 3)
11:24 上传
从 19 世纪至今,泛幻想文学渐渐衍生出了「科幻」这个庞大的分支,光怪陆离的各种平行宇宙,英雄和冒险故事,家庭与生命延续、重力、时间旅行、死亡和复生。它变成了构想庞大的太空歌剧,连接一切的赛伯朋克,泛着金属光泽的蒸汽朋克,和其它无数个兔子洞。
我们生活在陆地上,却从未停止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所居的角落不过是宇宙一隅,因为生而为人。
「基地」「沙丘」「火星」和「三体」
「基地」「沙丘」「火星」,这是科幻史上最著名的三套三部曲,现在科幻地图上又要骄傲地加上一套三部曲:「三体」。
「基地」:宇宙是一部精心织就的编年史
「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噶声。」
——「基地」
即使你不熟悉科幻,大概也无法忽略阿西莫夫这个名字。他的代表作「基地」三部曲则直接跳过了花花绿绿的「幻想文学」书架,被分在经典类别下。
声称「基地」系列改变了一代人和整个科幻小说也许还低估了它,这部书的地位使得任何希望介绍它的人都要反复斟酌自己的词句。在我之前推荐过「基地」的人包括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使得我不得不谨言慎行。
然而这么说应该是公正的: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都试图猜测、拼凑过宇宙运行的规律,「基地」是我们对宇宙掷出的一个想法,也是你梦想中的那种书。它的背景设在帝国的衰落末期,为了避免衰落后的长期萧条,科学家谢顿试图设计历史。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大人的游戏」 在这套书里被具象化成谢顿对人类历史的精确计算和推测,帝国、独立星球和基地的军事和经济交锋,变成试图拯救人类的「千年计划」。
这种演算还有个全新的名字,「心理史学」。用克鲁格曼的话说,阿西莫夫提出的假想是「有可能存在一种严谨的社会科学数学模型,它可以预测社会如何改变,并可以推进这些变化。 」这个想法本身就让人激动,也涵盖了我们探索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尝试——试图找到一种精确的模式,试图找到某种计算模型,试图预测、被证伪、再度预测。
在有限的已知条件中,我们试图找出这个方程式的所有未知常量,试图拼凑宇宙这个无限大的谜题。「基地」是一个人想像中的史书,是一个星球与无数星系和生命周旋,试图建造一个乌托邦社会的搏斗。
阿西莫夫开始写「基地」时只有 21 岁,他的灵感来源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建议一读。
「沙丘」:一花一世界
「你,保罗·阿特雷兹,国王的后代,公爵的儿子,必须学会统治,这与你祖先所学的完全不同。」保罗睁开眼说,「那使我愤怒,我说我父亲统治着一个星球,可她说,『他正在失去它』。我说我父亲正要得到一个更富庶的星球。她告诉我,『他也会失去那个星球』。」
——「沙丘」
出于不知名的原因,「沙丘」在国内名气不如「基地」系列响亮。把它归在「三部曲」里也不完全公平——虽然前三部曾经被冠以「三部曲」之名,中文版也只出了这三本,不过赫伯特去世前完成了六本「沙丘」小说,他的儿子还写了一系列前传和后传。
「沙丘」和「基地」是两套非常不同的书。「基地」对于科技文明的想像是近乎线性的,技术的进步在未来既直接又理性,并且沿着一条计算好的轨迹向前发展。「沙丘」的世界里,一切都那么凭空出现。
比如说未来世界的技术完全摒弃了计算机;作为故事主角的香料能让人洞察未来;出产香料的巨大生物沙虫,恶劣的沙丘环境……
「沙丘」在传统意义上是反技术的,它看起来其实更像一部奇幻小说。或者说,如果你抽开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它的主干情节其实是个老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可以发生在阿拉吉斯,也可以发生在古罗马,还可以发生在石油短缺的今天。
但「沙丘」的迷人就在它的细节。如果说「基地」想像的是宇宙的编年史,「沙丘」则以无数细节织就了一个构架庞大的异世界。要支撑一系列六本小说,对于这个世界的设定恐怕需要十倍于此,而它有完整的造物、宗教、权利和生态体系。这一切在系列小说中看起来都非常轻易,并不因设定宏大就只拘泥于世界的细节。「沙丘」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然后才是一个伟大的设定集。也因此,对于「沙丘」的衍生讨论总与宗教、人类制度和经济政策相关。
但「沙丘」也是一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关于生存、适应或者改变环境。
1984 年,大卫·林奇曾将「沙丘」改编成电影。另一些网友表示,更喜欢「沙丘」的原因是还没有恐怖组织用它命名。
「火星」:一个极具野心的人类学实验
「他们正沿着霍曼二椭圆轨道向火星挺进。这条路线虽慢但把握性大,是从众多的可供选择的线路中确定下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当飞船最终准备就绪的时候,两大行星正处于这条路线最恰当的位置。在黄道平面上,火星大约位于地球上方 45 度。在航行过程中,他们刚好环绕太阳半圈多,这样,他们与火星会合的时间就晚三百天。广子把这段行程叫十月怀胎。」
——「红火星」
不,我们推荐的并不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三部曲,尽管它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杰出科幻作品。
Kim Stanley Robinson 描述的火星是这样一个世界:一群地球上的精英背井离乡,移民到新大陆。他由此引出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关于人类适应或改造环境,建造一个新伊甸。听起来很熟悉吗?这就是数百年前美洲移民故事的翻版。
由「红火星」、「绿火星」和「蓝火星」组成的三部曲其实是个旧故事。它描述的不是一群新移民在火星上的文化和政治矛盾,而是我们在一个「新地球」上所会遇到的种种冲突。在这种极端的情形下,我们获得了从一个截然相反的角度检视人类社会的机会,以及在无人监视时考验所有常识和道德标准。任何试图关注整个人类命运的作品,野心都值得敬佩。
火星三部曲是一部经过精心演算的人类学实验。它的目标其实比「基地」系列宏大,也是最注重技术细节的科幻作品之一。然而因为这些特点,它也为自己的读者群设下了特殊的门槛。不过重要的是,Kim Stanley Robinson 的这个系列完全改变了火星移民系列作品的一贯路数。
如果你热爱火星(我们都知道你爱),Ray Bradbury 的「火星编年史」同样不可错过。
「三体」:一扇通向别的地方的门
「太阳接触二维平面的一刹那,跌入二维的部分就在平面上呈圆形迅速扩展开来,很快,平面上二维太阳的直径就超过了三维太阳,这一过程只用了三十秒左右,以太阳半径七十万千米计算,二维太阳边缘的扩展速度竟达到每秒两万多千米。二维太阳继续扩大,很快在平面上形成了一片广阔的火海,三维太阳就在这血色火海的中央缓缓沉下去。」
——「三体」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读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也都知道,有时候,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影响全世界。
「三体」的故事,就从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数学名词开始。
文革结束了,可是文革带来的创伤,早已藏在这个社会的心里,为这个世界埋下了一颗毁灭的种子。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使他们的文明经历了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为了顺利夺取地球,三体人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并派遣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地球上的人们通过截取ETO关于三体进军地球的消息得知了三体人将要夺取地球的消息,开始了备战。
科技被外星封锁,言语行动被外星监视,人类只能把胜利的最后希望藏进四个人的心里。面壁者,地球靠你们了……
面壁者穷尽心血抗衡了三体文明的入侵,可是当太阳系如瀑布般流入二维的图画,人类才意识到,面对茫茫宇宙,自己实在是太过弱小。星芒如剑闪寒光,漆黑的背景中,坟墓比星辰更密集。时空不过是荒野,生存与希望都是奢侈,人类如何安稳?当面临末日时,人类又当如何抉择?
「三体」十年,成为中国最家喻户晓的本土科幻作品,现在即将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让中国人第一次在这片广袤的科幻地图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至今还记得读完「三体II:黑暗森林」时候的心灵震撼。「三体」三部曲最大的意义在于,是它给了无数个像当时的我一样的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扇通向别的地方的门。
「1984」、「美丽新世界」和「雪崩」
反乌托邦是科幻永远的主题。
「1984」:老大哥在看着你
「两行有着杜松子气味的泪水从他鼻侧流了下来。不过那样也好,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他赢得了跟自己的战争,他热爱老大哥。」
——「1984」
「1984」奠定了其后所有反乌托邦作品的基础,我个人对「反乌托邦」的最初概念则来自于乔治·卢卡斯的电影「THX 1138」。一个苍白、秩序第一的反智世界;技术先进,但被用来扼杀而非鼓励人性。
在这里对「1984」的推荐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的,引用王小波的这段话已经足够了:
「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
「美丽新世界」:人的命运从出生就决定了
「稳定,」总统坚持说,「稳定。那是第一也是最后的需要。因此才有了眼前的这一切。」
——「美丽新世界」
一个美丽的世界,「九十六个多生子女操作九十六部完全相同的机器!你们现在才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社会,本分,稳定。如果我们能够无穷无尽地波坎诺夫斯基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个新的世界,「我们也预定人的命运,设置人的条件。我们把婴儿换瓶成为社会化的人,叫做阿尔法或爱扑塞隆,以后让他们掏阴沟或是……」主宰世界。
一个世界,「『稳定,』总统说,『稳定。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闻名。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个人的安定。』」
「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也是理解以后科幻作品对于反乌托邦概念的基石。你可以在任何此类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通过复制人追求绝对精确的机器式生产,从出生起决定人的命运分配,通过控制情绪来保持社会稳定。
传统科幻作家通常是乐观的。一个文明的发展过程可以曲折,但他们认为技术进步一定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多选择。让「美丽新世界」成为科幻经典的原因则是,一切技术都在这个世界里成为虚假自由和虚假幸福的助力。睡眠教育方法为洗脑服务,胚胎分裂为机械劳动服务,炭疽疫菌杀死了自由主义。梦醒了,人类苦苦追求的技术不再是未来或希望。这个世界里的任何科技都被用以限制人的自由,并制造一种幸福的假象。
「美丽新世界」,一个看上去充满选择,却无法可选的世界。
「雪崩」:超级公司就是超级帝国
「『我们的事业』深入研究了各种专业问题:将在客户门前为送达时间而争执的发生频率画成图表,为早期的速递员装备跟踪仪器,记录并分析郊郡中产阶级白人使用的辩论技巧、声音紧张度的矩形图以及独特的语法结构。」
——「雪崩」
认真的科幻迷或许认为,「雪崩」该被放在下一页的赛伯朋克类科幻小说介绍,不过大部分赛伯朋克小说都同时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故事。
「雪崩」开始于一个超级披萨连锁送货员弘,他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超元域的创始人和最强黑客之一。尽管故事围绕弘和超级病毒「雪崩」展开,故事的主角却并不是弘。书中更多笔墨被花在构建超元域这个虚拟世界上。在「雪崩」出版的 1992 年,英特网尚未普及。它被视为科幻经典的原因就是预言了多个科技设想,比如一个近乎全息投影虚拟社区——在超元域里所有人都以「人」的形象出现、行走——一个拟真世界。
2003 年诞生的网络虚拟社区游戏「第二人生」看上去无限接近小说里描述的概念。「雪崩」的世界虽然是科幻和未来的,但因为把时间设在不久的将来,看上去熟悉可信。
「雪崩」的世界不仅关于英特网,也关于它所描绘的被超级公司垄断的世界——反乌托邦小说的又一主题。在「雪崩」的世界里,巨型经济体是毫不掩饰的控制人。法律让位于更赤裸的经济利益,公司之间的冲突成为社会矛盾及战争。「雪崩」对 1992 年的垄断和商业社会进行极端推演,结果是这个畸形又混乱的「乌托邦」。你几乎可以从文字里感到作者的极端厌恶和毁灭欲,因而有了与大公司和社会对抗的弘,因而有了超级病毒「雪崩」。
「神经漫游者」和「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赛伯朋克想像了未来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悲观的生活。
「神经漫游者」:习惯赛伯空间的人觉得现实无聊至极
「当年他可以将网络看成蛋白质环环相扣而成的各种细胞机能,如今身处莫名其妙的绝望困境,又可以借着药力将仁清街看作一片数据的田野,全身心投入高速的漂移滑动之中,既入世又疏离,身边是飞舞的交易、交汇的信息,还有黑市迷宫里的数据组成的肉体。」
——「神经漫游者」
1984 年 7 月 1 日——「神经漫游者」的出版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关于赛伯空间的想像却从未停止过。
1984 年的威廉·吉布森写出的是他关于互联网的极致幻想——一个我们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存在。他笔下的赛伯空间是一个由无数计算机连接的超级网络,也就是互联网的雏形。在这个网络中,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存在、排列成无边无际的矩阵。巡游赛伯空间的人类需要把自己「插进」网络,通过神经系统连接上网。(还记得黑客帝国吗?)
「赛博空间。每天都在共同感受这个幻觉空间的合法操作者遍及全球,包括正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人类系统全部电脑数据抽象集合之后产生的图形表现。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复杂度。它是排列在无限思维空间中的光线,是密集丛生的数据。如同万家灯火,正在退却…… 」
「神经漫游者」创造了之后很多赛伯朋克小说的基调。它们一般专注于一个不太久远的未来,科技往往在这时达到某种高峰,人类的生活却不因此美好——“高科技,低幸福感”似乎是赛伯朋克小说的特征。低幸福感催生了为制造幸福感而生的各种产业,混乱的地下社会、黑市交易。不因科技改善,或者恰因科技而畸形的社会,人与机器的冲突,极权、垄断,这些合起来构成了赛伯朋克式的想像。
这种混乱是人类面对陌生事物时的本能恐惧和衍生想像,但赛伯朋克的兴起也许可以被归咎于另一个原因:我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机器如何进步,人的问题始终是人的问题,幸福不能被批量制造。
尽管被认为是赛伯朋克的开山之作,「神经漫游者」其实不算是这个类别的第一本书。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出版于 1981 年,是最早以数字虚拟空间为核心的科幻小说。文奇的作品「深渊上的火」及「天渊」同样是最好的太空歌剧小说之一。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虚拟与现实又有什么分别
「只要把电流调得足够高,你醒来就会开开心心的。那本来就是情绪调节器的用途啊。调到 C 档,它就能克服自我意识之外的一切阻碍。我就是这样设定的。」他亲切地拍了拍她裸露在外的光滑肩头,感觉好极了——为了应付外面的世界,他给自己调到了 D 档。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你对赛伯朋克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银翼杀手」,尽管你看那部影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赛伯朋克是什么。这部影片改编自 Philip Dick 的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去掉了一些人物,把故事背景从旧金山搬到洛杉矶。
在大部分人已经移民火星的未来世界,地球是落后的代名词。人们依靠情绪调节器维持正常生活,有适合工作的频道,有的逗你开心,还有的让你——体验自我抑郁。故事用不同寻常的荒诞开场,里德从平凡的一天醒来,与妻子争执到底用调节器的哪一档。随后他爬上屋顶照顾自己的电子羊——因为负担不起一只真绵羊,里德养了一只电子羊,并且为此感到羞耻。
作为赏金猎人,里德的工作是消除仿生人。仿生人渴望自由,所以源源不断地从火星逃回地球。与人类高度相似的仿生人唯一无法做到的是产生「同理心」——同理心无法被编程,只能被模仿。但他们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存的权力,也不明白造物主——人类,为什么让他们成为没有同理心的缺陷品。
人无法分辨电子羊和真绵羊,那么它们还有什么区别?仿生人与人类的区别不过如此。在「电子羊」里,真实和人造的区别被刻意模糊了。仿生人被证明有感情,而人类也可能失去同理心。如果是这样,有谁能判断什么是人类,什么是仿生人?「电子羊」通过现实和虚拟讨论了一个传统命题:自由意志、存在和生命。
Philip Dick 也是电影「少数派报告」的原著作者。虽然大部分作品出版于 1960 年代,之后却很少出现和他一样精巧细腻的科幻作家。
改编后的电影「银翼杀手」其实是一部和「电子羊」相当不同的作品。除了主要故事情节重合,个人认为它所展示的世界更接近想象中的「神经漫游者」——一个阴冷、潮湿、拥挤的洛杉矶,肮脏的街道,三教九流混杂的迷人地下城市。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你一生的故事」和「接触」
好的科幻小说首先是个好故事。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当你遇到了另一个宇宙的自己
「显然,我将会写下这本书,并且据我所知,这是本半操作手册半自传的书。更准确地说,我已经写完了它。我现在要做的只是将它写下来,我需要行进到时间之流中我写书的节点上,然后穿梭时间回到过去挨枪子、把书交给我自己,好让我写书这些听着都挺合情合理的,除了一件事:我TM何苦要折腾这些事?」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这样的书通常被称为「稀饭科幻」。
如果你还不了解,那么就像红酒党看不起啤酒党,纸书爱好者看不起电子书一样,科幻世界也有它独特的鄙视链。一般来说硬科幻指那些名词概念满天飞的作品,软科幻则恰恰相反,用科幻的壳包裹一个情感主线。硬科幻爱好者嫌弃软科幻不够技术,软科幻爱好者喜欢说硬科幻没有情节人物纸片一般单薄。
比软科幻再软一点的就是游朝凯的这本「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又被称为「稀饭科幻」。这不是对这本书的批评——我恰恰认为,科幻界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故事,因为它独特的文风, 也因为它是一个用科幻外壳包裹的家庭故事。科幻宇宙是一个代指——它不过是一个手段,用以表现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的无限平行可能,也用来展示我们一生中的各种巧合。这其实是个古老的科幻概念:如果在时间点 α 你面临两个可能的选择,那么应当同时存在两个平行宇宙,你在其中一个做出了选择 A,在另一个做出了选择 B。
顺着这无限分叉的选择树而下,我们的生命应当是一个象限无穷大的幂指函数。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说的是父母、胶着的家庭关系、期待与承诺,也是把你的生命缩小到一条时间上的选择和自由意志。你有权利选择吗?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你是否有可能面对自己的生活?
这是本双关笑话特别过瘾、也时常精确地击中你的书。有几本科幻小说能做到这样呢?
电影「环形使者」以这本书的时间旅行设定作为灵感来源,也是部值得用来打发时间的电影。
「你一生的故事」:当语言能同时代表因果,预知未来
「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体验七肢桶的世界观,以它们的方式感知世界。如果真是那样,我可能会像它们一样,觉得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并且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它们一定是这样的。相反,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件所裹胁。」
——「你一生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提「华人科幻」这个概念,特德·蒋是个不能错过的名字。他的产量很低,作品大多篇幅不长但获奖无数。特德·蒋区别于大多数科幻作家的特点是,他真的能讲一个好故事,他的故事永远有令人难忘的人物。
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难点。当你把关注点扩大至宇宙、星系和人类命运时,「人物」看起来不过是被历史玩弄的傀儡。「三体」的人物描写被评价为「纸片般单薄」,大多数科幻小说甚至没有像样的对话描写。
特德·蒋不是这样。他的作品首先是好的小说,其后才以科幻概念取胜。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部作品,你很难既介绍故事背景情节又不毁掉读者慢慢探索的乐趣。这篇介绍能做到最低级也最直截了当的其实是,指着它说:快去读,你不会后悔的。
在这里引用著名科幻译者丁丁虫的一句书评,「这篇小说,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情感,然而真正让它成为神作的却是里面的科学思想。」
「接触」:最严谨,最令人信服的外星文明交流故事
「我,比如说我自己,就有一个愿望,想知道这个信号究竟是什么意思,想知道织女星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切对地球有什么意义。很有可能其它国家的科学家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也许我们需要他们的数据。也许我们需要他们的智慧,头脑和想法。我能够想像的到,所有这一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仅仅凭借他们自己的能力,是难以胜任的。」
——「接触」
要推荐「接触」的第一个原因是,「三体」这么走红,同题材同类型的「接触」却很少有人提及,甚至连中文译本都已经停产多时。
「接触」说的是一个现在看来有一点老套(而且相当熟悉)的故事。搜寻地外文明多年的人类接到了织女星的信号,一个素数,一段地球对外播出的信号和一张机器蓝图。科学家于是按图制造机器,穿越虫洞去寻找外星人。
这样一个听起来单调的故事在卡尔·萨根的小说中被赋予了两层更丰富的骨架:对于人类社会的描述,和对于太空知识的科普。「接触」是较早一批点燃天文学和搜寻地外文明热情的小说,萨根的科学家背景让整本书充满丰富的太空和天文技术细节,甚至被人抱怨「太硬」阅读有障碍。另一方面,外星人的故事不过是一个观察人类社会的契机。在这个背景下,他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人的反应——惊恐和期待的普通人(降临派和拯救派),国家和宗教团体博弈,不同民族的文化。「接触」其实是一部 1980 年代的社会史。
&If humans were the only life in the universe, it would be a terrible waste of space.&
卡尔·萨根的「接触」几乎算是硬科幻入门教材,最早写地球对于外星文明从发现到追寻的小说之一。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非常好看,推荐。
科幻的世界没有边界,一张地图远远不能涵盖完整。
无论你的心飞向哪个方向,三体社区,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好似三颗太阳燃烧的光芒
点个赞【【1984&3
9,542,86 人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客帝国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