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成不成的》

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上传者:查字典论文工作室|上传时间:
本文是由查字典论文工作室上传的: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左方今年八十岁,最近出版了口述自传,回忆了他创办和主持《南方周末》的许多往事,读来意味深长。
我与左方相交于1994年。那时《南方周末》正准备从四版扩至八版,他四处寻访后继者加盟,邀我去广州恳谈。在他的主编办公室,一个细节引起我注意,进进出出的年青人一概称他为“老左”,不称“左总”。那时称领导为“×总”,已经从企业扩展至各行各业乃至党政机关,可谓时尚。我曾在上海电视台听记者当面称共产党任命的市级主官为“×老板”,后者闻之,甘之如饴。左方显然厌恶这一风气,反其道而行之,令属下一律称他为“老左”,同样是甘之如饴。此事虽小,却使我印象深刻。另有一事,亦见风骨:当时在京、沪两地,我见《南方周末》记者站青年人用奥迪轿车出入采访,而在广州总部,他身为主编,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左方解释说:“北京、上海高层大院门禁势利,如不乘轿车进出,总被挡在门外,是我破格批准,那是他们的工作需要。至于我自己,没这个必要。”两件小事,让我看到了左方早年所染理想、中年追求巴黎公社平等原则的底色。
我还问他:如何“降服”那些桀骜不驯的青年人,带出这样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左方如老顽童一笑,称自己为大“盗”,能拿到别家拿不到的新闻,但是他这个“盗”服的是庄子之“道”,“盗亦有道”,遂颂庄子九字诀:
先入,后出,均分,知可否。
二十年后,在这本口述自传里,我见左方详解这一“九字诀”:“先入”,身先士卒,见风险先上;“后出”,撤离时断后,检讨、降级、受处分,为首者担待,不委过下属;“均分”,当头不能拿大头,散财聚人;“知可否”,为首者须判断哪里是软肋,哪里是地雷,既要抢新闻,又要保护人。当年我就是被他的这一“九字诀”吸引,一见倾心,引为同道。二十年南北暌隔,见面机会并不多,但我始终惦念左方,关注《南方周末》,即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
“九字诀”早有所知,但此次读全书才知道还有更精彩的“六字箴言”。那是1987年,他问策于当时的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黄文俞。黄在当地被称为新闻界老祖宗,思想家型的报人,左方称其为“精神导师”。《南方周末》请他撰文,为创刊五周年纪念册增色。黄称封笔多年,只可以信代文。但在那封信里,他写下“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对不能讲假话”,这句话先成为《南方周末》报训,后成为整个南方报业集团的报训。“六字箴言”即出于1987年秋天左与黄的那一次夜谈:
左问:新闻改革的对象是谁?这个首要问题大家为何都不讲?
黄答:不是不知道,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敏感,大家不愿意讲,改革的对象就是《真理报》模式嘛。一解放,我就在新闻单位工作,知道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派人去苏联取经,毛泽东曾经指示先全部照搬过来。以后慢慢改。所以《真理报》的办报理念、宣传方法、规章制度、乃至组织结构全部照搬过来。所以全国的报纸都是一个模式,这就是《真理报》模式。
左问:《真理报》模式的本质是什么?
黄答:你没有办过解放前的报纸,只有对照才能看清楚。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问萧乾。
左再问:我们的报纸要怎么改?
黄答:你倒回去就行了嘛。
左问:倒回哪里去?
黄答:倒回到三十年代新闻进步传统中去。我们中国本来有很优秀的新闻传统,解放后把这些传统给扔掉。你的任务是要跟我们中国原来的新闻传统接轨。我也曾接过一次轨,但是偷偷接的。
左问:怎么偷偷接的轨?
黄答:那是1957年,陶铸叫我筹办《羊城晚报》,并交代说,如果你办成小《南方日报》就不要办了。我也很烦恼,全国的报纸一个样,你让我办一张区别于全国的晚报,那该怎么办?我去找了邬维梓,这个人解放前办过报纸,解放后调进《南方日报》,大家称他为“编辑王”,后来被打成大右派。他在深夜拿了很多解放前与香港的报纸,偷偷到我家里去。他告诉我,你要办一张新的晚报,要遵守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规则,你要敢于碰新闻,抢新闻,要搞点社会新闻,人家不敢弄,你要弄。晚报应该以副刊为主,每天要出两个副刊,一个文艺的,一个杂谈的。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办了两个副刊《花地》和《晚会》,另外再在一版开辟专栏《五层楼下》,全是社会新闻。没有想到,就凭这一个专栏、两个副刊,《羊城晚报》风行全国。我这是偷偷接了一次轨,你可以公开接轨了嘛。
左问:我们优良新闻传统的精粹是什么?
黄答:忧国忧民,关怀弱势群体。
左问:突破《真理报》模式阻力很大,突破点在哪里?
黄答:突破点在市场。如果领导批评你,你就说你们是要上报摊的,要读者掏钱买,而你又规定一年赚多少钱,我不这样报纸卖不出去,说不定还要赔钱呢。
那么,什么是黄文俞指点的《真理报》模式?左方后来果然到北京询问萧乾。萧乾说破四点:
第一,它只是根据红头文件办报,不依照社会实际办报;
第二,它只是对上负责,《真理报》模式是没有读者的;
第三,是用一种假、大、空的语言来写报道,文体也是“公式化”的,我们新闻界称为“新华体,人民语”,就是新华社的文体,《人民日报》的语言;
第四,它否定传媒的商品属性,谁说传媒是商品谁就要打成右派。
上述问答实在重要。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小说家或可以此为蓝本,创作出汉语版《基督山恩仇记》开头一章,城堡囚室中长老与新入狱者那段著名的狱中对话。但在我读来,它首先是珍贵史料,应该载入现代新闻史甚至中国改革史。
三十年来,《南方周末》被称为新闻改革的“黄埔军校”,培养的大量记者、编辑散播于各地,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过去和近段时间发生的风波,本身就是新闻热点,引起全国读者乃至世界同行的关注。以此为题的中外博士论文也已经多达数篇,其中以英文写作的一篇就在我们此次左方新书发行座谈会所在地香港大学。
“你倒回去接轨”,不仅点亮80年代新闻改革的方向,甚至说破整个中国改革的秘密。中国改革,80年代是黄金十年,而改革的轨迹却是一条双重复合线:既是外向的,又是内卷的;既是前卫的,又是退行的。纵观大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改革,乃至80年代稍有起步即被刹车的政治改革,哪里不是如此?连胡耀邦都说过,改革就是退步,要退够。这正应了马克思当年的那句名言:人们只有退至无可再退,历史才会念起它的魔咒――这里就是罗陀斯,这里才有玫瑰花,你就在这里起步,就在这里起舞!让黄文俞与左方说中国汉语,只须六个字――“你倒回去接轨”!却比“摸着石头过河”明确,也直白、坦诚得多。
从左方回忆黄文俞教诲,至萧乾说破什么是《真理报》办报模式,再“退行”至1957年那一天夜深人静,右派邬维梓带着解放前报纸来教诲黄文俞,三点接成一线,历史居然是在“退行中”前进?1983年左方在资料室冷冻六年后被解冻,再加另外两个多年被歧视的资深“老编”,受命创业,以致南方日报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是一个造反派加两个右派,创办一份《南方周末》!这让我想起在历史大关头钱钟书与李慎之痛心疾首相对无言的场景,沉默中钱钟书以诗代言:“星星不灭余烬火,寸寸难燃溺后灰。”一代人的时间过去了,“余烬火”犹在,“溺后灰”亦未死灭。后者确实“难燃”――一“溺”再“溺”;但它和前者同样顽强,一“燃”再“燃”,“一寸、一寸”地燃,“一寸、一寸”地接,“一寸、一寸”地向我们逼近。左方回首自己的后半生,借用文革后曾身陷“三种人”之冤屈,将这一特定概念扩而言之:这是一群少数人,如果在50年代,肯定被打成右派,如果活在60年代,他们将参与造反,如果活到80年代,他们一定会成为改革派,为自由,为民主,为平等,如地下水一再冲出地面,“三种人”其实是一种人!
回首来时路,80年人生不算短,左方为什么用年青时心仪的那篇苏联小说勒编作结――《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又打上了一个问号?我问他何时想到这一书名,拍案叫绝。他说这是十几年前就想定的,这一生要么不出书,要出,就只能用这一书名,只有这一书名才能概括他少年立志,青年从戎,壮年办报,晚年反思的坎坷经历。6月27日香港大学与出版社联合举办新书发行座谈会,我试解其中三意:
其一,从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真理报》办报模式,至萧乾所言“新华体,人民语”,这是一条“以俄为师”的死路。这样的“钢铁”“炼不成”,在它的输出国以失败告终,在它的诸多输入国也同样“炼不成”。纵然有个别国家还在“炼”,外强中干地“炼”,结果还是怨声载道,注定“炼不成”。这是历史;
其二,正如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左方青年时代的志向,就是要成为保尔?柯察金式的钢铁战士。至中年参与文革造反,也是为追求实现巴黎公社的梦想,此后亲眼目睹政治斗争的卑劣,民生社会的残破,终于发现这一梦想纯属虚妄。文革后被冷冻资料室六年,反而给了他大量阅读,痛定思痛的沉思机会,他终于明白前半生是被什么东西耽误,必须突围而出,另寻新路。在这一层意义上说,“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不仅总结了历史,也凝聚着他的晚年反思,反思之后大彻大悟。这是人生;
最后一层,当然是忧虑《南方周末》的命运。所有人都知道《南方周末》的辉煌与遭遇,乃至奥巴马访华,指定只见一家媒体,那就是远在岭南的《南方周末》,这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新闻界绝无仅有。奥巴马作为二战后美国最为低能的总统,并不足道,此举能说明的是,《南方周末》已经突破《真理报》办报模式,获得世界性承认。1983年创刊时,只是一份软性副刊――星期六报,“穿墙破穴”30年,居然成为拥有百万发行量的时政大报,连奥巴马这种人都刮目相看,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史的奇迹。《南方周末》见证了新闻改革的起始,也见证了中国改革的颠扑。《南方周末》的命运不仅与左方、江艺平、钱钢等历任主编的业绩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与整个中国改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一层意义上说,又何尝不能感慨:钢铁还是炼不成的?
一本书凝聚三重反讽,“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有左方,这里有《南方周末》,这里就是《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可
想免费下载本文?
赠获查字典积分换实物礼品
免大量免费文档可下载
辑创建文辑分享文档
文档浏览排行榜钢铁怎么就炼不成?
已有 2866 次阅读
|个人分类: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好几代中国人。好几代中国人都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作为座右铭,立志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后来有一阵子,我们整个国家都成了革命的大熔炉,人人不仅要把自己炼成钢,还要举国大跃进全民炼钢铁,要赶英超美。
那是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 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
山西省故县&小土群&一角
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话
毛泽东在中南海看机关干部炼钢
1958年为大炼钢铁烧焦炭_王世龙
北京市居民将自己家中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家庭妇女也加入了大炼钢铁的行列
贺天健 1958年作 大炼钢铁
经突击蛮干,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钢没炼成,估计全国损失了大约200亿元。看来,搞建设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科学和理性。
那个疯狂的年代终于过去了。但体制的痼疾未除,国人劣根性依旧,干什么都要搞运动都要跟风。
官本位下的量化管理和钱本位下的大学扩招,迅速摧毁了改革初期刚刚复苏的学术。总有人在痛心地追问:几十年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大师?钢铁怎么就炼不成?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学术生态日益恶化。问题在教育,根子在体制。近期的一则报道令人不免唏嘘。
内地赴港就读的女博士生陈静,因为企图向任课老师贿买考试题和答案,近日被香港法院判刑半年。法庭上,辩护律师以陈静不熟悉香港法律为由请求法庭谅解,但法官认为这不能成为犯罪的借口,并指出被告所犯的行贿罪严重,影响很坏,必须判处即时入狱。她的辩护律师在庭上强调两地差异,以期减轻量刑;她的导师也认为她&可能受到法律差异、学术氛围差别等方面的影响&而犯案。也难怪,在陈静曾耳濡目染的环境里,这算不得大事,在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中,人们彼此心照不宣。哪曾想一不小心就让香港人民大开眼界,而香港律法竟也这般大惊小怪。(,/content//content_1617031.htm)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何会这样?看看有多少内地教授频频出轨,看看有多少内地教授为&师&不仁,原因便不言自明。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不仅被应试机器压成了平面人,而且还在为师者为父母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打碎了对真善美的信仰。看看这篇报道(/content//content_1619776.htm),你就知道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会有这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我们还要接着问:为师者为父母者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这样?钢铁要怎样才能炼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翟保平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左方今年八十岁,最近出版了口述自传,回忆了他创办和主持《南方周末》的许多往事,读来意味深长。
1994年,他曾邀我去广州恳谈。我问他如何带出这样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左方如老顽童一笑,称自己为大“盗”,能拿到别家拿不到的新闻,但是他这个“盗”服的是庄子之“道”,“盗亦有道”,遂颂庄子九字诀:先入,后出,均分,知可否。
二十年后,在这本口述自传里,我见左方详解这一“九字诀”:“先入”,身先士卒,见风险先上;“后出”,撤离时断后,检讨、降级、受处分,为首者担待,不委过下属;“均分”,当头不能拿大头,散财聚人;“知可否”,为首者须判断哪里是软肋,哪里是地雷,既要抢新闻,又要保护人。当年我就是被他的这一“九字诀”吸引,一见倾心,引为同道。此次读全书才知道还有更精彩的“六字箴言”。
1987年,时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黄文俞,《南方周末》请他撰文,为创刊五周年纪念册增色。他写下“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对不能讲假话”,这句话先成为《南方周末》报训,后成为整个南方报业集团的报训。“六字箴言”即出于1987年秋天左与黄的那一次夜谈:左问:新闻改革的对象是谁?这个首要问题大家为何都不讲?/黄答:因为敏感,大家不愿意讲,改革的对象就是《真理报》模式嘛。/左问:《真理报》模式的本质是什么?/黄答: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问萧干。/左再问:我们的报纸要怎么改?/黄答:要跟我们中国原来的新闻传统接轨。/左问:怎么偷偷接的轨?/黄答:那是1957年,陶铸叫我筹办《羊城晚报》,并交代说,如果你办成小《南方日报》就不要办了。那该怎么办?我去找了邬维梓,这个人解放前办过报纸,解放后调进《南方日报》,后来被打成大右派。他将解放前与香港的报纸,偷偷到我家,告诉我,你要办一张新的晚报,要遵守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规则,你要敢于碰新闻,抢新闻,要搞点社会新闻,人家不敢弄,你要弄。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办了两个副刊《花地》和《晚会》,另外再在一版开辟专栏《五层楼下》,全是社会新闻。没有想到,就凭这一个专栏、两个副刊,《羊城晚报》风行全国。我这是偷偷接了一次轨,你可以公开接轨了嘛。/左问:我们优良新闻传统的精粹是什么?/黄答:忧国忧民,关怀弱势群体。
那么,什么是黄文俞指点的《真理报》模式?左方后来果然到北京询问萧干。萧干说破四点:第一,它只是根据红头文件办报,不依照社会实际办报;第二,它只是对上负责,《真理报》模式是没有读者的;第三,是用一种假、大、空的语言来写报道,文体也是“公式化”的,我们新闻界称为“新华体,人民语”,就是新华社的文体,《人民日报》的语言;第四,它否定传媒的商品属性,谁说传媒是商品谁就要打成右派。
上述问答实在重要。是珍贵史料,应该载入现代新闻史甚至中国改革史。“你倒回去接轨”,不仅点亮80年代新闻改革的方向,甚至说破整个中国改革的秘密。中国改革,80年代是黄金十年,而改革的轨迹却是一条双重复合线:既是外向的,又是内卷的;既是前卫的,又是退行的。
回首来时路,80年人生不算短,左方为什么用年青时心仪的那篇苏联小说勒编作结——《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又打上了一个问号?我问他何时想到这一书名,拍案叫绝。他说这是十几年前就想定的,这一生要么不出书,要出,就只能用这一书名,只有这一书名才能概括他少年立志,青年从戎,壮年办报,晚年反思的坎坷经历。6月27日香港大学与出版社联合举办新书发行座谈会,我试解其中三意:其一,从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真理报》办报模式,在它的输出国以失败告终,在它的诸多输入国也同样“炼不成”这是历史。其二,正如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左方青年时代的志向,就是要成为保尔·柯察金式的钢铁战士。终于发现这一梦想纯属虚妄。反思之后大彻大悟。这是人生。最后一层,所有人都知道《南方周末》30年,居然成为拥有百万发行量的时政大报,连奥巴马这种人都刮目相看,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史的奇迹。《南方周末》见证了新闻改革的起始,也见证了中国改革的颠扑。
一本书凝聚三重反讽,“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有左方,这里有《南方周末》,这里就是《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新浪转朱学勤文)&()
链读:从今天起每天将转载俞敏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约分22次续完。敬请关注:新浪网(zhouren)&;&网易(dtjiang的博客)。(&)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俞敏洪
从小母亲就说在农村一辈子太苦了,能够当个先生最好。农村人嘴里的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所以我从小被母亲念叨得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憧憬,因此不管怎样被老师折磨,都认为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人物。还好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尽管上学成绩不好,但从不厌学。高中毕业时的1978年,中国迎来了全国第一次高考统考,我也参加了考试。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英语才考了33分。回到农村种地,我死心了母亲不死心。听说家乡的一所初中缺英语老师,她就拼命到校长家走关系,说我高考考的就是英语,英语水平很好,硬是把我塞进学校去当了代课老师。那一年我16岁,英语是勉强能背完26个字母的水平,哪里能够教学生。但农村的初一似乎怎么教都行,学生还很喜欢我。从当代课老师开始,我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结果又落榜了。之所以决定考第三次,也是母亲起了重要作用。我本来都打算放弃高考了,但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外语补习班,就拼命在城里请人帮忙让我进去。她一个农村妇女,在城里哪有什么关系啊,可她硬是找到了补习班的班主任老师,把老师感动得不得不收下了我。母亲从城里回来那天晚上,刚好下着大暴雨,路上她摔进沟里好几次。我在家里等着母亲,一看到她浑身泥水雨水,成了个落汤鸡的模样,立刻就明白这一次只有一条路了。拼命了一年,我终于走进了北京大学。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母亲一高兴,把家里的两头猪都给宰了,让全村人足足吃了两天。
开办新东方以后,我经济上宽裕了一些,就把母亲接来了北京。老太太闲不住,经常会到新东方来转转,结果新东方所有的人都开始跟她熟识起来。她也总是这样那样热心地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因此赢得了很多人的敬重,大家都热情地叫她阿婆。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宽厚,学到了退一步海阔天高的态度,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坚韧不拔、绝不放弃的精神。父母成就了我的个性,我的个性中融入了父母的优点,他们个性中的矛盾也结合到了我身上。今天我做事的风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几乎每一点都能够从我的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需要你,就像你永远需要别人一样。
有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请求上帝向他解释清楚,上帝一言不发,带他去参观天堂和地狱。他吃惊地发现天堂和地狱看上去一模一样,都有阳光和微风,都有绿树和草坪。不同的是在这两个地方生活的人。天堂里的人一个个健康快乐、相互关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地狱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互相厮打,眼中流露出的都是贪婪和仇恨。于是他问上帝,天堂和地狱里的人为什么如此不同。上帝带他去了天堂和地狱的餐厅,结果餐厅也是一模一样--设施一样,饭菜一样。不管是在天堂还是地狱,每个人都用一把比自己的胳膊长得多的勺子吃饭,而且手必须握着勺子的最远端,因为勺子太长了,所以没有人能自己喂自己吃饭。天堂里的人互相帮助,把勺子里的饭菜喂到对方的嘴里去,因此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而地狱中的人只想往自己的嘴巴里喂饭,结果由于勺子太长吃不到,所以饿得皮包骨头、痛苦不堪。
其实,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不需要等到死后再决定是去天堂还是去地狱。其实,我们每一天都面临着天堂和地狱的选择。当我们选择和别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精诚合作时,生活就变成了天堂;当我们选择贪婪、掠夺、霸道和自私时,生活就变成了地狱。(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朱学勤: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朱学勤: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朱学勤: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来源:作者: 2112次点击:
这样的“钢铁”“炼不成”,在它的输出国以失败告终,在它的诸多输入国也同样“炼不成”。纵然有个别国家还在“炼”,外强中干地“炼”,结果还是怨声载道,注定“炼不成”。这是历史;
&  左方今年八十岁,最近出版了口述自传,回忆了他创办和主持《南方周末》的许多往事,读来意味深长。
  我与左方相交于1994年。那时《南方周末》正准备从四版扩至八版,他四处寻访后继者加盟,邀我去广州恳谈。在他的主编办公室,一个细节引起我注意,进进出出的年青人一概称他为“老左”,不称“左总”。那时称领导为“×总”,已经从企业扩展至各行各业乃至党政机关,可谓时尚。我曾在上海电视台听记者当面称共产党任命的市级主官为“×老板”,后者闻之,甘之如饴。左方显然厌恶这一风气,反其道而行之,令属下一律称他为“老左”,同样是甘之如饴。此事虽小,却使我印象深刻。另有一事,亦见风骨:当时在京、沪两地,我见《南方周末》记者站青年人用奥迪轿车出入采访,而在广州总部,他身为主编,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左方解释说:“北京、上海高层大院门禁势利,如不乘轿车进出,总被挡在门外,是我破格批准,那是他们的工作需要。至于我自己,没这个必要。”两件小事,让我看到了左方早年所染理想、中年追求巴黎公社平等原则的底色。
  我还问他:如何“降服”那些桀骜不驯的青年人,带出这样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左方如老顽童一笑,称自己为大“盗”,能拿到别家拿不到的新闻,但是他这个“盗”服的是庄子之“道”,“盗亦有道”,遂颂庄子九字诀:
  先入,后出,均分,知可否。
  二十年后,在这本口述自传里,我见左方详解这一“九字诀”:“先入”,身先士卒,见风险先上;“后出”,撤离时断后,检讨、降级、受处分,为首者担待,不委过下属;“均分”,当头不能拿大头,散财聚人;“知可否”,为首者须判断哪里是软肋,哪里是地雷,既要抢新闻,又要保护人。当年我就是被他的这一“九字诀”吸引,一见倾心,引为同道。二十年南北暌隔,见面机会并不多,但我始终惦念左方,关注《南方周末》,即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
  “九字诀”早有所知,但此次读全书才知道还有更精彩的“六字箴言”。那是1987年,他问策于当时的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黄文俞。黄在当地被称为新闻界老祖宗,思想家型的报人,左方称其为“精神导师”。《南方周末》请他撰文,为创刊五周年纪念册增色。黄称封笔多年,只可以信代文。但在那封信里,他写下“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对不能讲假话”,这句话先成为《南方周末》报训,后成为整个南方报业集团的报训。“六字箴言”即出于1987年秋天左与黄的那一次夜谈:
  左问:新闻改革的对象是谁?这个首要问题大家为何都不讲?
  黄答:不是不知道,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敏感,大家不愿意讲,改革的对象就是《真理报》模式嘛。一解放,我就在新闻单位工作,知道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派人去苏联取经,毛泽东曾经指示先全部照搬过来。以后慢慢改。所以《真理报》的办报理念、宣传方法、规章制度、乃至组织结构全部照搬过来。所以全国的报纸都是一个模式,这就是《真理报》模式。
  左问:《真理报》模式的本质是什么?
  黄答:你没有办过解放前的报纸,只有对照才能看清楚。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问萧乾。
  左再问:我们的报纸要怎么改?
  黄答:你倒回去就行了嘛。
  左问:倒回哪里去?
  黄答:倒回到三十年代新闻进步传统中去。我们中国本来有很优秀的新闻传统,解放后把这些传统给扔掉。你的任务是要跟我们中国原来的新闻传统接轨。我也曾接过一次轨,但是偷偷接的。
  左问:怎么偷偷接的轨?
  黄答:那是1957年,陶铸叫我筹办《羊城晚报》,并交代说,如果你办成小《南方日报》就不要办了。我也很烦恼,全国的报纸一个样,你让我办一张区别于全国的晚报,那该怎么办?我去找了邬维梓,这个人解放前办过报纸,解放后调进《南方日报》,大家称他为“编辑王”,后来被打成大右派。他在深夜拿了很多解放前与香港的报纸,偷偷到我家里去。他告诉我,你要办一张新的晚报,要遵守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规则,你要敢于碰新闻,抢新闻,要搞点社会新闻,人家不敢弄,你要弄。晚报应该以副刊为主,每天要出两个副刊,一个文艺的,一个杂谈的。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办了两个副刊《花地》和《晚会》,另外再在一版开辟专栏《五层楼下》,全是社会新闻。没有想到,就凭这一个专栏、两个副刊,《羊城晚报》风行全国。我这是偷偷接了一次轨,你可以公开接轨了嘛。
  左问:我们优良新闻传统的精粹是什么?
  黄答:忧国忧民,关怀弱势群体。
  左问:突破《真理报》模式阻力很大,突破点在哪里?
  黄答:突破点在市场。如果领导批评你,你就说你们是要上报摊的,要读者掏钱买,而你又规定一年赚多少钱,我不这样报纸卖不出去,说不定还要赔钱呢。
  那么,什么是黄文俞指点的《真理报》模式?左方后来果然到北京询问萧乾。萧乾说破四点:
  第一,它只是根据红头文件办报,不依照社会实际办报;
  第二,它只是对上负责,《真理报》模式是没有读者的;
  第三,是用一种假、大、空的语言来写报道,文体也是“公式化”的,我们新闻界称为“新华体,人民语”,就是新华社的文体,《人民日报》的语言;
  第四,它否定传媒的商品属性,谁说传媒是商品谁就要打成右派。
  上述问答实在重要。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小说家或可以此为蓝本,创作出汉语版《基督山恩仇记》开头一章,城堡囚室中长老与新入狱者那段著名的狱中对话。但在我读来,它首先是珍贵史料,应该载入现代新闻史甚至中国改革史。
  三十年来,《南方周末》被称为新闻改革的“黄埔军校”,培养的大量记者、编辑散播于各地,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过去和近段时间发生的风波,本身就是新闻热点,引起全国读者乃至世界同行的关注。以此为题的中外博士论文也已经多达数篇,其中以英文写作的一篇就在我们此次左方新书发行座谈会所在地香港大学。
  “你倒回去接轨”,不仅点亮80年代新闻改革的方向,甚至说破整个中国改革的秘密。中国改革,80年代是黄金十年,而改革的轨迹却是一条双重复合线:既是外向的,又是内卷的;既是前卫的,又是退行的。纵观大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改革,乃至80年代稍有起步即被刹车的政治改革,哪里不是如此?连胡耀邦都说过,改革就是退步,要退够。这正应了马克思当年的那句名言:人们只有退至无可再退,历史才会念起它的魔咒——这里就是罗陀斯,这里才有玫瑰花,你就在这里起步,就在这里起舞!让黄文俞与左方说中国汉语,只须六个字——“你倒回去接轨”!却比“摸着石头过河”明确,也直白、坦诚得多。
  从左方回忆黄文俞教诲,至萧乾说破什么是《真理报》办报模式,再“退行”至1957年那一天夜深人静,右派邬维梓带着解放前报纸来教诲黄文俞,三点接成一线,历史居然是在“退行中”前进?1983年左方在资料室冷冻六年后被解冻,再加另外两个多年被歧视的资深“老编”,受命创业,以致南方日报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是一个造反派加两个右派,创办一份《南方周末》!这让我想起在历史大关头钱钟书与李慎之痛心疾首相对无言的场景,沉默中钱钟书以诗代言:“星星不灭余烬火,寸寸难燃溺后灰。”一代人的时间过去了,“余烬火”犹在,“溺后灰”亦未死灭。后者确实“难燃”——一“溺”再“溺”;但它和前者同样顽强,一“燃”再“燃”,“一寸、一寸”地燃,“一寸、一寸”地接,“一寸、一寸”地向我们逼近。左方回首自己的后半生,借用文革后曾身陷“三种人”之冤屈,将这一特定概念扩而言之:这是一群少数人,如果在50年代,肯定被打成右派,如果活在60年代,他们将参与造反,如果活到80年代,他们一定会成为改革派,为自由,为民主,为平等,如地下水一再冲出地面,“三种人”其实是一种人!
  回首来时路,80年人生不算短,左方为什么用年青时心仪的那篇苏联小说勒编作结——《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又打上了一个问号?我问他何时想到这一书名,拍案叫绝。他说这是十几年前就想定的,这一生要么不出书,要出,就只能用这一书名,只有这一书名才能概括他少年立志,青年从戎,壮年办报,晚年反思的坎坷经历。6月27日香港大学与出版社联合举办新书发行座谈会,我试解其中三意:
  其一,从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真理报》办报模式,至萧乾所言“新华体,人民语”,这是一条“以俄为师”的死路。这样的“钢铁”“炼不成”,在它的输出国以失败告终,在它的诸多输入国也同样“炼不成”。纵然有个别国家还在“炼”,外强中干地“炼”,结果还是怨声载道,注定“炼不成”。这是历史;
  其二,正如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左方青年时代的志向,就是要成为保尔·柯察金式的钢铁战士。至中年参与文革造反,也是为追求实现巴黎公社的梦想,此后亲眼目睹政治斗争的卑劣,民生社会的残破,终于发现这一梦想纯属虚妄。文革后被冷冻资料室六年,反而给了他大量阅读,痛定思痛的沉思机会,他终于明白前半生是被什么东西耽误,必须突围而出,另寻新路。在这一层意义上说,“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不仅总结了历史,也凝聚着他的晚年反思,反思之后大彻大悟。这是人生;
  最后一层,当然是忧虑《南方周末》的命运。所有人都知道《南方周末》的辉煌与遭遇,乃至奥巴马访华,指定只见一家媒体,那就是远在岭南的《南方周末》,这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新闻界绝无仅有。奥巴马作为二战后美国最为低能的总统,并不足道,此举能说明的是,《南方周末》已经突破《真理报》办报模式,获得世界性承认。1983年创刊时,只是一份软性副刊——星期六报,“穿墙破穴”30年,居然成为拥有百万发行量的时政大报,连奥巴马这种人都刮目相看,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史的奇迹。《南方周末》见证了新闻改革的起始,也见证了中国改革的颠扑。《南方周末》的命运不仅与左方、江艺平、钱钢等历任主编的业绩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与整个中国改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一层意义上说,又何尝不能感慨:钢铁还是炼不成的?
  一本书凝聚三重反讽,“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有左方,这里有《南方周末》,这里就是《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责任编辑:黄南
发表评论:
馆藏&23393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