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 下德执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然后君子
我的图书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然后君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乘的德行不刻意“有德行”,所以它才是真正的有德行;差一层的德行孜孜以求、小心翼翼地力求不偏离德,所以反而算不得真正的德行。上乘的德行顺应自然地施为,没有任何主观目的;上乘的仁爱满腔热情地投入施为而不求任何功利;上乘的义理有人为的理论指导并要达到既定的;上乘的礼法如果施行而无人响应,就会诉诸武力地强制。所以说修行不够,达不到“道”的才称他“有德行”。不能达到“德行”才退而求其次地讲“仁爱”。功利心太重到连“仁爱”都失去后才论“义理”。“义理”都被迫退出时才会重用“礼法”作为民众必须遵守的。“礼法”——就是现在所说的“法制纪律”在社会上显得日益的时候,就是正直的教化日益衰落而灾难动乱即将到来的先兆。制定礼法等具体规范来约束民众,这只是勉强让人们保持善良美丽的外表,而不顾本质上的腐化迷乱,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最终必然会步向愚昧、虚伪。所以真正有德行的男子汉以厚道为本而不拘泥于礼法,浑厚朴实而不求华丽显赫。这才是真正的德行。
“德”是“道”在“有”——某个具体层次上的体现。“德”是有着是非善恶的评判的。 智慧人生www.rszh.net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最上乘的德行是发自真诚的内心的,是来源于“道”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尽管这种行为客观上起到了一定教化风俗的效果,但是有“德”的人并不是用这种行为来标榜什么。
馆藏&31760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拓展:语出自《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德不德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上德不德》这一章在通行本中被列为《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但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道经》与《德经》的分野和篇章次序安排,恐怕出於後人的踵事增华,并非原意。部分注解者认为老子主张“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本章後段所言&失道而後德&的意思。“道”是客观规律,“德”固然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但老子并不主张有意识的标榜德,乃至等而次之的仁义礼;更不主张任何违反自然之道的造作作为。
上德不德基本信息
【名称】上德不德
【拼音】shàng dé bù dé
【分类】道家思想
【作者】老子
【解释】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近义词】
【出处】《》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示例】《隋书·徐则传》:“可道非道,常道无名。上德不德,至德无盈。”
上德不德作品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注释译文
上德不德词语注释
①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②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③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⑤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⑥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⑦薄:不足、衰薄。
⑧首:开始、开端。
⑨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⑩华:虚华。
⑾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⑿薄:指礼之衰薄。
上德不德作品原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做事,顺应自然。上义之人做事,是有意为之。上礼之人有意为之,没人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浅薄虚华而取朴实。
上德不德作品鉴赏
《》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
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浅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上德不德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字,谥号聃,又称(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厉乡曲仁里(一说今河南鹿邑,另说安徽涡阳)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善复为妖”,“,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以其上求生之厚”;“?”。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在其《》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上德不德作品出处
《上德不德》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即,河南人)所撰写,是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6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德不德 下德执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