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炮灰车怎么开启那两个炮和狙击镜

帖子主题:从细节看匠心——装甲车辆舱盖开启方向观察(原创,长帖)
共&33165&个阅读者&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从细节看匠心——装甲车辆舱盖开启方向观察(原创,长帖)
文章提交者:蜂带刀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
以前没太注意这个现象,直到有网友问起,才仔细看了下。PLA的辆在时都打开了舱盖(本业内叫“人孔”,更形象一些,呵呵~~),不仅舱盖本身千奇百怪,打开方向也百花齐放,让人摸不到头脑。相比火力、防御、机动、火控、网络四大性能,舱盖是个小问题,往往要为了“主战结构”而妥协避让,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乘员进出车辆的反应时间,尤其是驻营时被袭和击中后逃生(别跟俺卖弄底部的逃生门,那玩意受地形限制很大),往往事关生死,所以不妨来琢磨一下。因没有各型舱盖的详细资料,所以本帖全凭些粗糙照片进行想象。——————————————归入常规机械设备领域讨论的话,辆的舱盖属于“外向开启人孔”的范畴,这无非是因为内部设备堆砌,空间狭小;这也恰恰符合人性化要求,因为人出去时习惯“推”,而进入时习惯“拉”(别抬杠,你有特殊取向那是例外~~);同时,也能有部分防爆功能,受外部冲击波,反而扣得更紧,而受内部压力,则容易外泄(也即消防上所说的防爆门,但乘员肯定已经受不了了……当然,横转式舱盖例外),的舱盖则需内外皆能开启,这就不用废话了。就舱盖的形状而言,有圆形、半圆形、扇形、方型多种,圆形受力较好,也更易实现密封,有切削多铸造,方型加工容易,多为平板切削,常见于的乘员上舱口;由于平板受力不太好,所以多有起鼓、折边等结构强化。还有两个半圆组成的两瓣式舱盖,但开关动作和结构都复杂,中间的缝隙也难以处理,现仅见于一些轻型车辆(比如悍马的顶部)。本司的人孔直径为450mm,装甲车辆舱盖直径应该多在400(腰胯)~500mm(肩)之间(具体范围不知),太小容易被卡住,太大没有必要还降低了强度。(不得不说,苏式那种切边圆形挺让人佩服,切边安装铰链,后半圆考虑了臀部,尽可能的缩小了面积,呵呵~~)俺们不妨来计算一下舱盖可能的重量,为了计算简便咱把尺寸定成整数,假设是个直径500mm的圆形,厚度设为10mm(貌似不算厚吧),密度设为8,那么重量就是15.7kg,也即30多斤重。一般而言,一麻袋的东西(比如粮食、焦炭之类)大致就是30~50斤,被视为人力短距离拿起并搬运的极限了,就算偷井盖(另一种常见的“人孔”)的也显然是个力气活~~可能有人还会说,舱盖并不需提起和搬运啊,并且一端有铰链支撑嘛,但往往是单手开启(拉或推)舱盖嘛~~所以,人力舱盖的合理尺寸、位置、结构比厚度更加重要,幸好,想命中它并不容易,因为车辆在运动,又很难接近,那么舱盖就只是一个运动的小点了,也很难被从正上方命中,这应该是大多数装甲车辆的舱盖看起来都比较单薄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舱盖是围绕“铰链”(民用门上的“合页”)旋转一定角度开启的(以下简称“翻转式”),多采用两个短铰链,所以连接铰链的舱盖边缘多是直线型。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舱盖并非旋转180度完全打开,而是旋转成钝角露出舱口即可,180度开启不仅占用面积较大可能与其他设备、接口干涉,还不便于关闭。还有一些舱盖是向上一段距离后,再向侧面旋转,才能露出整个舱口,舱盖就围绕立柱旋转了(以下简称“旋转式”)。另外也有推拉式舱盖,需占用较为规整的较大面积,结构稍复杂,无导轨不易于快速开关定位,有导轨则增加了结构复杂性,一般只用于驾驶员那种太狭小的位置。————————————翻转式舱盖的优点是开启快速便捷,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结构简单可靠,几乎不占用额外的顶部面积,打开一定角度时也能起到部分防护作用。翻转式也有缺点,在开启时车辆轮廓变形明显(一般不作180度开启,即使180度的开启过程也很明显),就在告诉对方,俺要露头/出来啦,请瞄准~~同时,在伸手关闭时可能受到伤害(也可以用过铰链根部加小杠杆来解决,但舱盖重量就需较轻,或者与座位联动,用手摇、脚踏方式解决,但前面也已说了缺点);在颠簸和倾角路面,开启的翻盖易自动扣回(可以做一些小锁定机构,但使用时就会增加一个动作,或可增加末端的阻尼/摩擦力来锁定,比如斜坡啦、咬合啦)。旋转式舱盖的主要优点就是开启过程车辆外形几乎没有变化,敌方难以发现;缺点是不论操作还是结构都较复杂,且占用车辆上面积较大。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论翻转还是旋转,开启过程的轨迹和停止位置,均不宜超出车辆的长宽轮廓,否则在狭小空间(比如运输状态和复杂地形)可能无法打开,或者在开启后容易被刮蹭变形损坏,虽然这个几率很小,也是需要加以考虑的。————————————了解了上述这些,进入正题,即舱盖的合理开启方向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的限制条件:第一,开启轨迹和锁定位置不能与无法更改位置的设备和接口发生干涉,那就无法开启或遮蔽了接口了;第二,要本着简单、坚固、可靠的原则进行设计,尽可能减少动作步骤;第三,要符合人性化也即人体工程学,操作不能太别扭;第四,要尽可能做到标准化通用化;第五,翻盖式要考虑一定防护功能。下面将分驾驶员舱盖,炮塔舱盖,炮塔舱盖,乘员舱盖分别讨论。————————————驾驶员舱盖驾驶员舱盖分为和其他装甲车辆两大类。受到日益伟大前挺的炮塔影响,坦克驾驶员舱盖的开启空间非常狭小,就算旋转侧开,驾驶员也难出来,这就不得不给他找到从侧上方或正前方出来的途径。T72的炮塔需旋转一定角度才能让驾驶员出来的问题广被传颂,事实上,大多数进行前甲增强的所谓先进的坦克都有这个问题,比如不得不“切角”、“正前方开槽”,开个“豁口”之类,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坦克的炮塔在很多角度甚至绝大多数角度也无法开启舱盖,或者开启了也很难出来,驾驶员只能考虑从炮塔舱口“借道”,或从底部应急逃生门出去。T72的问题在于采用了底置弹仓加上猴版低劣的装甲因素很容易殉爆,且空间非常狭小,加上美军的宣传,让整个车组心理崩溃,弃车而逃~~(俺怀疑毛子当年如此设计就是为了防止驾驶员逃跑的,因为车开起来后难以转到那个特定角度,嘿嘿~~)由于炮管回转空间的需要,现代绝大多数坦克驾驶员舱盖(即使是偏驾)无法翻转而只能旋转或推拉。其他装甲车辆的驾驶员舱盖相较坦克更为灵活一些,因为这些车辆的发动机大多为前置,炮塔不得不靠后一些,而炮塔前装甲也不会太厚,就给舱盖的空间留有较大余地。这类车辆的驾驶员舱盖旋转、翻转都有,具体应用受车体结构、设计取向的影响。车体前上部的斜角对于舱盖是个关键的结构问题。如果角度较大,旋转式就难以使用了(向下旋转后难以拉回,向上旋转后容易“砍头”),需做成向后或向两侧的翻转式,而观察M2、武士类大角度车辆,其舱盖在正常开窗行驶时,是向后稍微翻转一个小角度(以下简称“微启式”),这个角度足以供驾驶员观察,但又不影响炮管回转,而在人员进出时,开启角度则可以更大。由于需要正面暴露,且受到结构影响,所以这类舱盖不得不做得较大较厚。如果角度较小,就和炮管的干涉而言,首选仍是旋转式,因为翻转式不论朝哪个方向翻,都会严重影响炮管的回转(不仅影响舱盖上方的位置,实际将影响其所在侧面半圆的角度和角速度)。可能有人会说,那俺线关上盖不就行了?但万一没关呢,尤其是初上战场的新兵仓促遭遇敌军时?注意是向内侧旋转,否则容易旋到车体轮廓以外去,容易被两侧的障碍物撞坏刮回。就翻转而言,首先排除向前翻的可能(那就啥都看不见了,哈哈),如果后面有车长席,后翻也是应避免的(会遮挡同样喜欢露头的车长视线),或做成微启式,还有就是向两侧翻,如果为左侧驾驶,那驾驶员在车内显然应该用右手向左翻,翻出后舱盖立于外侧,但显然,这遮挡了驾驶员左侧的视线。综上所述,驾驶员舱盖的开启方式主要由形状决定(决定它的往往是内部发动机的形状),如果角度较大,可以做成微启式;如果比较平直,可以做成旋转式或微启式;如果做成翻转,则应向外侧翻转。——————————————————炮塔舱盖炮塔舱盖是供炮长、车长、装填手使用的,除单人炮塔外,多为左右两个。这里又不得不说到毛子,一贯喜欢前翻式舱盖,只要此盖没安装手动机枪(机枪也喜欢朝侧后),那就一律向前翻吧~~毛子的绝大多数坦克装甲车辆都如此设计~~前翻的一个好处是能对正面起到一定遮挡作用,开关时有遮蔽,尤其是弃车而逃时~~至于其他方向,对于坦克交战而言,敌军出现的概率要低很多~~前翻的还有一个好处是,如果正面有枪弹袭来,受力自然是向后关上,虽然可能撞了人员一下,但总比直接命中,并把人员顶在后翻的舱盖上要好得多~~前翻的麻烦也不少,车长向前瞭望时不得不站得更高且斜着探出身来,而且座位与舱盖的相对位置必须考虑好,否则推盖用力比较别扭。但毛子胜在非常标准统一,只要是非驾驶位(驾驶位则绝大多数是旋转式,也很统一,不得不让人叹息,这确是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规范要求,也符合实战尤其大战需要,乘员换车培训省事不少),大多就是前翻,训练成反射,反射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毛子的前翻式会遇到手动恰恰也向前的问题,虽然可以设计成旋转的,但次舱盖显然在大多数时候会后翻,那么就成了车长炮长的舱盖一个后翻一个前翻了,看起来比较别扭,容易发生误操作。如果采用遥控机枪,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话又说回来,就毛子的打法和的协同突击能力而言,只是象征性的防身武器罢了(别跟俺争二战中的坦克缺乏机枪被步兵偷袭的战例,毛子的专门用来防止这事~~)。与毛氏对应,欧美式舱盖则大多后翻,前后翻的优缺点恰恰相反,后翻露头可以很低,前方视野不受影响,开启用力较为自然,但也就失去了遮蔽防护。后翻可以把机枪自然的放在前面,两个舱盖就都是后翻了。或者说,前翻好关不好开,后翻好开不好关(后文还会看到,欧美步兵战车的侧翻也是好开不好关的,个中原因先请读者自己领悟),呵呵~~当然,如果舱盖不重,可以在根部做个小杠杆,还能在前部做个小拉索,实现不露胳膊操作。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毛子坦克作为可能的大战进攻方,力求在行进间站得高看得远,前翻舱盖遮挡些无所谓,而欧美作为防御方,有其他观瞄辅助,暴露的肉体少些为妙,并且各舱口也很统一~~但只是个人揣测。当然,也有类似驾驶位的侧向旋转式舱盖,一般是提升一段距离后,再向侧面旋转露出舱口。因为它无需翻起太高,所以过程暴露少,也能做得较厚。旋转式需要炮塔本身有足够的面积,否则转动轨迹就不得不取道炮塔轮廓外了,而且动作速度会较慢,虽然关闭时往往有还算充足的时间,但应急逃生时并不可取,也没有泄压防爆功能,这就要指望坦克本身的防护足够强壮了。————————————————————步兵战车的班长舱盖要找到这个舱盖的原则、条件最为复杂,所以俺放到了最后。曾有个帖子问09轮战驾驶员后是谁的位置,很多回答是“步兵班班长”。在毛氏BMP01的编组中,步兵班班长要下车带领一个战斗组,副班长带领另一个组,那么就无法实现战车和车辆的有效协同了,班长必须独立出来作为全班的指挥者,才能整合徒步步兵和战车的目的,这样的班也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作战单位。对于比较先进的理念而言,驾驶员后应该是“班班长”的位置,往后就是车长(可能无)和炮长,再往后就是面对面坐着的步兵们,可见,除非特殊设计,否则其余位置都不具备布置独立的通讯、指挥界面(法国步兵战车号称和电子差不多的界面,所以别小看吧,它就是“电子化沙盘”)的条件。如此,一个机械化步兵班就有一个班长,一个车组和两个战斗组构成,而一个战斗组至少也得三人(分别是:组长兼步枪手,手,榴弹/狙击/手。如果只有两人,只要一人受伤就很难回来喽~~),一个班就是1+2/3+6人为底线。当然,班长位又要看整车布局的影响,比如德国轮式步兵战车,就将班长位放在了驾驶员斜后方,炮塔斜前方。这样有不少优点(下文再说),但一个前提是发动机舱要比较短,才能把班长挤在它后面,如果发动机舱很长,就必须把班长放在驾驶员后面了。就常见的驾驶员和班长前后串行布置而言,对于班长舱盖的开启方向就较难考虑周全。因为此位置距离炮管很近,如果侧开则会严重影响炮管的回转空间,实战中一紧张,很可能发生干涉而手忙脚乱~~如果做成侧向旋转式,又因距离驾驶位和炮塔都近,缺乏必要的横向空间,且容易和驾驶员舱盖、炮管都发生干涉~~如同前文所说,毛子的思路无比简单,只要不是驾驶位,就前翻~~(不得不说,毛子的很多想法貌似非常粗陋,但深思也令人佩服,而且设计重点把握的好,整合能力非常不错,但因为太过偏门,造成逐步落后)但显然,不得不冒着和炮管干涉的风险,而且在毛氏战车里,步兵班长位也没啥特殊的,就是见缝插针挤进去的~~再看LAV(变形车很多,特指步兵战车型号),为了炮管的回转空间,又为了防止和驾驶位舱盖相互干扰,干脆两个都向外翻180度吧(一些武器位置较高的车型,则采用了后翻式),这样舱盖比较统一还,因为车体小,都翻车体外边去了,关盖显然比较费劲些,而且可能被炮管阻挡,但优先考虑了火力的发挥。火线高的,用了后翻式舱盖。法国的也一样观察PLA几种战车:ZBD03履带式空降战车是驾左班左炮后;ZBD04是驾左班左炮前;ZBD05履带式两栖战车是驾后班后炮前;ZBD09轮
式步兵战车是驾后班后炮前。(可谓“百花齐放”~~)显然,中国特色的布置方式实际有两个原则,一是前后标准统一(除了轮战的两盖不同,其余两盖都想同),二是空间紧凑的左开,空间富余的后开。不过,俺作为一个PLA“砖家”,不得不对其开启方向提出怀疑:首先,这两种方式都严重干涉了炮管的回转(比毛子的BMP-1的驾旋班前式阻挡得更厉害些),因为都是开启到90多度就被限位了,虽然占用空间小,没有伸出车体外,阻挡炮管的问题。在俺看来,开盖一定要快,逃生时间很紧迫,但关盖却不必太着急,先把脑袋缩回来就行,因为舱口垂直向上,本身就不易被命中。第二,驾驶员舱盖如果不是有“微启限位”,那么就会遮挡班长的视野,两个都后翻,也增加了车体长度。当然,“幸亏”轮战和两栖的发动机舱有点长的过分,驾驶员和班长前后间距挺远,这个问题貌似就不太严重。第三,不知向左开式有没有什么锁定装置,如果有,那么操作方便性、锁紧可靠性、开锁灵活性又如何,否则以其开启角度很容易因颠簸和车体倾角意外扣回,拍了驾驶员和车长的脑袋~~并且这两位的左侧视野全被遮住了,尤其班长不得不探出很多,那么右侧就完全暴露了。说到这,俺再回过头来看看刻意设计成歪脖偏头的德国吧~~这两个位置距离很远,互相没有干涉;两者距离炮塔炮管较近,只需考虑与其干涉即可,那么微启式、旋转式、推拉式就都可以考虑了~~同时,得益于整体技术优势和结构布置技巧,整车结构非常紧凑强壮,炮塔与发动机略呈对角线,利于车体平衡。当然,该位置的左侧视野也有部分遮蔽,但不论是武器射击,还是开关舱盖都不成问题了。————————————肯定还会有人说,“可以通过训练,先关盖再开火嘛,也不差几秒嘛”。当年,某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总监——某法国佬——反复告诫俺:“不论经过怎样的训练,人,总是会犯错的”。之所以就舱盖这个小事儿写了这么多,就是常听说“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个细节既然到了可能危及子弟兵生命的程度,那么就应该“莫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俺常拍PLA的出发点。谢谢看完!欢迎转帖!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明朝末年,奸党当道,官场黑暗,道德沦丧,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从细节看匠心——装甲车辆舱盖开启方向观察(原创,长帖)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25094 工分:121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俺们不妨来计算一下坦克舱盖可能的重量,为了计算简便咱把尺寸定成整数,假设是个直径500mm的圆形,厚度设为10mm(貌似不算厚吧),密度设为8,那么重量就是15.7kg,也即30多斤重。一般而言,一麻袋的东西(比如粮食、焦炭之类)大致就是30~50斤,被视为人力短距离拿起并搬运的极限了"楼主这点有问题啊!一麻袋的东西(比如粮食、焦炭之类)大致就是30~50斤,太轻了吧,你写成公斤的话都还不够重,看来你是从来没搬动过超过50斤重的东西。你见过麻袋吗?你知道麻袋多大么?看来你对于麻袋不了解滴,对于一麻袋到底能装多重不同的的东西更不了解....不了解干嘛要拿他来打比方呢?本文内容于
14:53:12 被肚子空空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90843 工分:296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以下是引用youaremykid
在第9楼的发言:技术强帖,赞个!同意,收获不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17523 工分:10616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小民学习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18998 工分:2805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向前打开的是攻击型,向后打开的是撤退型,打不开的是报废型,打开关不上的是天窗型,关上打不开的是垃圾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04346 工分:4411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人孔盖够薄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764 工分:44825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3楼的发言:唉,早知道开头就写成大阅兵让PLA军工大现眼之类,估计就有人看完回帖喽
&以下是引用牧天安石
在第10楼的发言:好贴不火
此贴为证·呵呵·楼主要吸取教训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08638 工分:2476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翻盖太老土了现在滑盖才时髦直板就不说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蜂带刀,如果你认为你这战术确实存在,也可以找出论据。====================================================================蜂带刀,我害真给你找出一个靠车体调炮瞄准以及车体转向加调炮共同瞄准的装甲战斗车辆前者瑞士那一款无炮塔坦克,世界上仅此一家后者有二战的3突、4突、黄鼠狼、Su85等等没有炮塔的家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52978 工分:5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写得这么多,辛苦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03280 工分:112285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写得挺专业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08638 工分:2476
左箭头-小图标
翻盖太老土了现在滑盖才时髦直板就不说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66334 工分:6038
左箭头-小图标
汗 俺难得保持这么耐性 完整看完这么长的技术帖子 啊楼主太厉害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25094 工分:121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俺们不妨来计算一下坦克舱盖可能的重量,为了计算简便咱把尺寸定成整数,假设是个直径500mm的圆形,厚度设为10mm(貌似不算厚吧),密度设为8,那么重量就是15.7kg,也即30多斤重。一般而言,一麻袋的东西(比如粮食、焦炭之类)大致就是30~50斤,被视为人力短距离拿起并搬运的极限了"楼主这点有问题啊!一麻袋的东西(比如粮食、焦炭之类)大致就是30~50斤,太轻了吧,你写成公斤的话都还不够重,看来你是从来没搬动过超过50斤重的东西。你见过麻袋吗?你知道麻袋多大么?看来你对于麻袋不了解滴,对于一麻袋到底能装多重不同的的东西更不了解....不了解干嘛要拿他来打比方呢?本文内容于
14:53:12 被肚子空空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04346 工分:44114
左箭头-小图标
人孔盖够薄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764 工分:4482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3楼的发言:唉,早知道开头就写成大阅兵让PLA军工大现眼之类,估计就有人看完回帖喽
&以下是引用牧天安石
在第10楼的发言:好贴不火
此贴为证·呵呵·楼主要吸取教训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90843 工分:296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youaremykid
在第9楼的发言:技术强帖,赞个!同意,收获不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18998 工分:28053
左箭头-小图标
向前打开的是攻击型,向后打开的是撤退型,打不开的是报废型,打开关不上的是天窗型,关上打不开的是垃圾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17523 工分:10616
左箭头-小图标
小民学习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03280 工分:112285
左箭头-小图标
写得挺专业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52978 工分:5
左箭头-小图标
写得这么多,辛苦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4543 工分:84937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是高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蜂带刀,如果你认为你这战术确实存在,也可以找出论据。====================================================================蜂带刀,我害真给你找出一个靠车体调炮瞄准以及车体转向加调炮共同瞄准的装甲战斗车辆前者瑞士那一款无炮塔坦克,世界上仅此一家后者有二战的3突、4突、黄鼠狼、Su85等等没有炮塔的家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6167 工分:34969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发现——粗调——瞄准——精调——发射,这个全程的时间和精度的配合关系比如车体的原地转向+炮塔旋转共同构成的粗调,这样时间就短了很多,否则单靠炮塔就得等上一会了==============================================================================================================第一次听说居然还有这个战术Fox,你不是装甲兵出身吗?出来给他指出他这种游戏中得出的战术实际中为什么不可行蜂带刀,如果你认为你这战术确实存在,也可以找出论据。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47031 头衔:老虎的翅膀 工分:6150
左箭头-小图标
学习了 谢谢楼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5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4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40楼的发言:......
我就真不信就一个直瞄火炮的弹道99都解算不了
我就不信99的结算速度会慢于用486的M1A2
结算速度本身肯定不会差什么,但影响反应时间和精度的可不仅仅只有结算速度嘛
你说装弹速度?99和96的自动装弹哭泣中就通常的定装弹来说,120~130mm人工/自动装弹的分界点,120,125恰处于这个节点上。反应时间和精度特指一次射击,而非多次射击,没谁能扫射过去,击中对面一排坦克嘛~~发现——粗调——瞄准——精调——发射,这个全程的时间和精度的配合关系比如车体的原地转向+炮塔旋转共同构成的粗调,这样时间就短了很多,否则单靠炮塔就得等上一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沙特也有意向购买哈立德小巴准备出口沙特。。。——————————————————这个政治因素和价格因素也太大了吧?============================================85_III在小巴的对比测试中在火力和防护就胜于T-80UD.只不过不适应小巴的气候所以落选。但是在MBT-2000推出后,小巴就没有要T-80UD了。如果美国能把M1A2以哈立德的价格卖给小巴小巴也一定会买。话说想要96A和99可不止小巴一家。有些能买到美国装备的也透露出过这个意思,比如泰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4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41楼的发言:自动跟踪以什么条件来实现跟踪呢?形状?热源?
====================================================
热信号特征。
属于特征提取自动跟踪模式而非惯性跟踪模式。
如果进入遮蔽物后,则转为惯性预计?有纯粹惯性跟踪型,也有纯粹目标特征跟踪型不过实用的目标特征跟踪型都是复合有惯性跟踪功能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4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40楼的发言:......
我就真不信就一个直瞄火炮的弹道99都解算不了
我就不信99的结算速度会慢于用486的M1A2
结算速度本身肯定不会差什么,但影响反应时间和精度的可不仅仅只有结算速度嘛你说装弹速度?99和96的自动装弹哭泣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12203 工分:22
左箭头-小图标
图文并茂,好贴!!学习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7856 工分:2622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文章很长,看了个大概。说个题外话,为什么不把黑色车轮和白色飞弹,涂装成和车体一样的淡绿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MBT2000竞标全面胜出乌克兰T-80UD。。。。。怎么没有竞标——————————————————96、99和M1、豹2、勒克莱尔、挑战者2、还有韩国鬼子之类的比比好不好?而且排除价格因素再。毕竟很难玩全面战争了,更可能是小股遭遇,单车性能比较重要。PLZ-45竞标胜出M109A6——————————————————还是说坦克吧沙特也有意向购买哈立德小巴准备出口沙特。。。——————————————————这个政治因素和价格因素也太大了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41楼的发言:自动跟踪以什么条件来实现跟踪呢?形状?热源?
====================================================
热信号特征。
属于特征提取自动跟踪模式而非惯性跟踪模式。如果进入遮蔽物后,则转为惯性预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4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3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4楼的发言:你说的是静态射击精度吧?但动态实战水平就不好评估了,比如地形起伏%,车速km/h,目标投影面积,运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条件下,命中率是多少?
=================================================================
偶说的就是动对动射击命中率
实际上99在这个方面要超过M1A2,原因无他,99的火控是自动跟踪火控,M1A2不是。
如果地形起伏真的很大,还有考虑投影面积,99动对动射击M1A2的命中率要高于M1A2射击......
自动跟踪以什么条件来实现跟踪呢?形状?热源?
“不差于”没法争,因为99没跟M1真打过,国际什么比赛99也不去,怎么比?
我就真不信就一个直瞄火炮的弹道99都解算不了
我就不信99的结算速度会慢于用486的M1A2结算速度本身肯定不会差什么,但影响反应时间和精度的可不仅仅只有结算速度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6楼的发言:说99可靠性不行啊,去查查99是怎么实验的
本司的各个玩意也在家里试验,但到了现场一用,往往还得调试挺长时间,没有真实比较,没有实战,怎么让俺这样的无知军迷放心呢?说99、96牛x,出去竞标试试呗,把评标数据公布呗~~MBT2000竞标全面胜出乌克兰T-80UD。。。。。怎么没有竞标PLZ-45竞标胜出M109A6沙特也有意向购买哈立德小巴准备出口沙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3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3楼的发言:俺不大相信M1A2的火“控”,只是“显示”,而没有叠加一些“自动化功能”,因为有了硬件基础,软件只需“想到”罢了。
================================================================================================================
火控里面叠加自动化功能?貌似M1A2也没做到
引用它们经常说俺的那句,你开过M1A2啊?去找M1A2的火控资料看看我空间里有M1的火控资料,东进发的,应该比较权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6楼的发言:说99可靠性不行啊,去查查99是怎么实验的
本司的各个玩意也在家里试验,但到了现场一用,往往还得调试挺长时间,没有真实比较,没有实战,怎么让俺这样的无知军迷放心呢?说99、96牛x,出去竞标试试呗,把评标数据公布呗~~看看99从寒区到戈壁,从梅雨季节的江南到漫天沙尘的沙漠所进行的试车实验。很多资料上都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自动跟踪以什么条件来实现跟踪呢?形状?热源?====================================================热信号特征。属于特征提取自动跟踪模式而非惯性跟踪模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3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4楼的发言:你说的是静态射击精度吧?但动态实战水平就不好评估了,比如地形起伏%,车速km/h,目标投影面积,运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条件下,命中率是多少?
=================================================================
偶说的就是动对动射击命中率
实际上99在这个方面要超过M1A2,原因无他,99的火控是自动跟踪火控,M1A2不是。
如果地形起伏真的很大,还有考虑投影面积,99动对动射击M1A2的命中率要高于M1A2射击......
自动跟踪以什么条件来实现跟踪呢?形状?热源?
“不差于”没法争,因为99没跟M1真打过,国际什么比赛99也不去,怎么比?我就真不信就一个直瞄火炮的弹道99都解算不了我就不信99的结算速度会慢于用486的M1A2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6楼的发言:说99可靠性不行啊,去查查99是怎么实验的本司的各个玩意也在家里试验,但到了现场一用,往往还得调试挺长时间,没有真实比较,没有实战,怎么让俺这样的无知军迷放心呢?说99、96牛x,出去竞标试试呗,把评标数据公布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4楼的发言:你说的是静态射击精度吧?但动态实战水平就不好评估了,比如地形起伏%,车速km/h,目标投影面积,运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条件下,命中率是多少?
=================================================================
偶说的就是动对动射击命中率
实际上99在这个方面要超过M1A2,原因无他,99的火控是自动跟踪火控,M1A2不是。
如果地形起伏真的很大,还有考虑投影面积,99动对动射击M1A2的命中率要高于M1A2射击......自动跟踪以什么条件来实现跟踪呢?形状?热源?“不差于”没法争,因为99没跟M1真打过,国际什么比赛99也不去,怎么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33楼的发言:俺不大相信M1A2的火“控”,只是“显示”,而没有叠加一些“自动化功能”,因为有了硬件基础,软件只需“想到”罢了。
================================================================================================================
火控里面叠加自动化功能?貌似M1A2也没做到引用它们经常说俺的那句,你开过M1A2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说99可靠性不行啊,去查查99是怎么实验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军标本身是针对各个零件的可靠性,对于新型部件、加入软件后的综合,往往无法直接套标准来证明的。==================================================================================================行,就你牛。人家那么多专业人员研制了近20年,实验场地遍及全中国各个维度各种气候各种地形,结果还不如你行了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你说的是静态射击精度吧?但动态实战水平就不好评估了,比如地形起伏%,车速km/h,目标投影面积,运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条件下,命中率是多少?=================================================================偶说的就是动对动射击命中率实际上99在这个方面要超过M1A2,原因无他,99的火控是自动跟踪火控,M1A2不是。如果地形起伏真的很大,还有考虑投影面积,99动对动射击M1A2的命中率要高于M1A2射击99的命中率。想想高大的M1A2和低矮的99,再想想99的火控也还是不差于M1a2的,关键是99还能自动跟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俺不大相信M1A2的火“控”,只是“显示”,而没有叠加一些“自动化功能”,因为有了硬件基础,软件只需“想到”罢了。================================================================================================================火控里面叠加自动化功能?貌似M1A2也没做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29楼的发言:俺对于国产器材的精度、可靠性、反应速度不如你那么乐观......就算同样的硬件,软件的差别也将极大影响发挥,这个俺在工程中经历多次了。
====================================================
直瞄火炮的火控软件又不是啥需要强大计算能力的东西。
美国M1A2的火控计算机只是486水平,难道你认为99还比不上他?
至于火炮的立靶精度,我国125炮的成绩是1000米高低150mm,方位100mm
可靠性方面,别拿民用的东西来......俺不大相信M1A2的火“控”,只是“显示”,而没有叠加一些“自动化功能”,因为有了硬件基础,软件只需“想到”罢了。运算速度是一回事,发挥效能是另一回事。俺曾讽刺过某些国产战斗机的显示器,那么大的屏幕,就画着几个模拟表,有啥意义呢?本人一直搞本司的自动化系统的程序思路设计,第一代产品就是远程按钮,第二代开始加入程序连锁,第三代加入联动,但出现n多干涉问题,第四代由功能按钮直接替代具体操作按钮,第五代实现功能之间的自动转变,但由于国内条件限制,还没法真正一点按钮就全部从头到尾自动运行。而国内业内其他同行,现在仍处于俺们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水平。国内某些自控就是硬件配置很高,但实际功能不行,进口设备的一些硬件配置貌似很低,因为当年写程序时还没更好的硬件,或太贵,就一直沿用了,但人家早就实现俺第4代以上的水平了。你说的是静态射击精度吧?但动态实战水平就不好评估了,比如地形起伏%,车速km/h,目标投影面积,运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条件下,命中率是多少?军标本身是针对各个零件的可靠性,对于新型部件、加入软件后的综合,往往无法直接套标准来证明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24楼的发言:蜂带刀兄的积分够了吧,为什么还不是中校呢?这个俺就不知了,呵呵~~反正什么校就算将也不发工资,管它呢,哈哈哈哈~~俺习惯低级别的头衔,省得回帖的人心理有想法,在某网站俺是混到高点的级别就换马甲,结果整出好几个好级别的马甲出来,“蜂带刀”之所以没换,不过是因为方便对俺感兴趣的读者找到俺的帖子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个是在枪口上装定位传感器,然后投射光点到车长屏幕上,成本比较低,显示效果不错,可靠性还可以,但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别扭(不同轴);==============================================这一点实际中根本没有可操作性,你自己想想就好比坦克不能靠校炮镜投射的光点来瞄准一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俺对于国产器材的精度、可靠性、反应速度不如你那么乐观......就算同样的硬件,软件的差别也将极大影响发挥,这个俺在工程中经历多次了。====================================================直瞄火炮的火控软件又不是啥需要强大计算能力的东西。美国M1A2的火控计算机只是486水平,难道你认为99还比不上他?至于火炮的立靶精度,我国125炮的成绩是1000米高低150mm,方位100mm可靠性方面,别拿民用的东西来套军用的。知道什么叫军标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23楼的发言:似乎还真找着一款,可能也是唯一的周瞄兼作高机瞄具的坦克:M1A2獠牙
似乎这款还未必真正是周瞄当机枪瞄具,而只是周面的显示器键可以显示高机上那个瞄具的图像有两个办法实现,一个是在枪口上装定位传感器,然后投射光点到车长屏幕上,成本比较低,显示效果不错,可靠性还可以,但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别扭(不同轴);一个是在枪上单独装个瞄准镜,然后直接将图像显示在车长屏幕上,成本比较高,显示效果受限于枪上的瞄准镜,操作起来流畅些。如果接合起来用当然更好,车长镜此时低倍,枪镜稍高倍,能和炮长镜交互当然更理想,如果坦克炮此时闲着,车长炮长可以用坦克炮的模式打高机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2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2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19楼的发言:中国的人机工程好像既不是欧美思路,也不全是俄式思路,我们属于二混子,这是否在说明一点:我们的军事工程在产、研、造、人才队伍、系统、军工思想上还不成熟呢?
==================================================================================
人机工程不是我国不重视,也不是我国的科研人员没学到位。关键是人机工程通常要为用三大指标(蜂带刀那个火控是属于火力这个指标的,并不是独力出来的)让步的。
只有在三大指标......
有时关键在于你这三大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就考虑到了人的问题,是不是把人这个因素太妥协了。
火控之所以单提,就是因其重要性的提高,并且和火炮本身相区分,比如同样的火炮,不同的火控,就差了很多。
衡量坦克的火力,包含有火力威力、火力射程、火力精度三个指标。
还有,99的火控不比西方的坦克差。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全数字化火控。无论是在系统精度、观瞄距离、夜视能力、视场还是在解算速度,支持弹钟,装表的最大射程方面都不比西方同类产品差。
99火控唯一不如西方的是99的车长周视瞄准镜还是微光夜视仪,美M1A2和法勒克莱尔则是热成像车长周视瞄准镜。不过豹2A5这个也似乎是微光夜视的。这个俺就没留意过了,不过德国的技术现在相对比较保守,也比较传统,不想美日那么喜欢冒进,呵呵~~被美国阉割过了嘛,呵呵~~观瞄好比以前车长和炮长的眼睛,而单车自控相当于二战车长大脑的一半,俺对于国产器材的精度、可靠性、反应速度不如你那么乐观......就算同样的硬件,软件的差别也将极大影响发挥,这个俺在工程中经历多次了。长期没有实战,就难以暴露和解决问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1838 工分:21359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真军迷!顶一个!不过似乎所有的车窗(旋开的例外,当然就我军而言旋开的车窗也有上抬助力的)都是有助力弹簧的,其实就一般而言与楼主说得恰好相反,是开启相当容易,关闭比较费劲!呵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3982 工分:11523
左箭头-小图标
技术强帖 顶你一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蜂带刀兄的积分够了吧,为什么还不是中校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似乎还真找着一款,可能也是唯一的周瞄兼作高机瞄具的坦克:M1A2獠牙似乎这款还未必真正是周瞄当机枪瞄具,而只是周面的显示器键可以显示高机上那个瞄具的图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2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19楼的发言:中国的人机工程好像既不是欧美思路,也不全是俄式思路,我们属于二混子,这是否在说明一点:我们的军事工程在产、研、造、人才队伍、系统、军工思想上还不成熟呢?
==================================================================================
人机工程不是我国不重视,也不是我国的科研人员没学到位。关键是人机工程通常要为用三大指标(蜂带刀那个火控是属于火力这个指标的,并不是独力出来的)让步的。
只有在三大指标......
有时关键在于你这三大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就考虑到了人的问题,是不是把人这个因素太妥协了。
火控之所以单提,就是因其重要性的提高,并且和火炮本身相区分,比如同样的火炮,不同的火控,就差了很多。
衡量坦克的火力,包含有火力威力、火力射程、火力精度三个指标。还有,99的火控不比西方的坦克差。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全数字化火控。无论是在系统精度、观瞄距离、夜视能力、视场还是在解算速度,支持弹钟,装表的最大射程方面都不比西方同类产品差。99火控唯一不如西方的是99的车长周视瞄准镜还是微光夜视仪,美M1A2和法勒克莱尔则是热成像车长周视瞄准镜。不过豹2A5这个也似乎是微光夜视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0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8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机械化民兵
在第74楼的发言:不管怎么开 舱盖是越少越好
太少除非不会中弹,不会损毁,而且进入时间也会很长。
就现在的普遍设计看,一个舱口最好最多能允许一次顺次进入/逃生两人,这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学原则的。
XX双双把XX?刚看到你这个xx,哈哈哈哈~~你大概知道一句常识,三个人就没有秘密可言,就是说两人容易协调,三人就相对麻烦,不可预见性就较多了,数学上就是多了一次幂,方程多了一个元,还有一句话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19楼的发言:中国的人机工程好像既不是欧美思路,也不全是俄式思路,我们属于二混子,这是否在说明一点:我们的军事工程在产、研、造、人才队伍、系统、军工思想上还不成熟呢?
==================================================================================
人机工程不是我国不重视,也不是我国的科研人员没学到位。关键是人机工程通常要为用三大指标(蜂带刀那个火控是属于火力这个指标的,并不是独力出来的)让步的。
只有在三大指标......有时关键在于你这三大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就考虑到了人的问题,是不是把人这个因素太妥协了。火控之所以单提,就是因其重要性的提高,并且和火炮本身相区分,比如同样的火炮,不同的火控,就差了很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中国的人机工程好像既不是欧美思路,也不全是俄式思路,我们属于二混子,这是否在说明一点:我们的军事工程在产、研、造、人才队伍、系统、军工思想上还不成熟呢?==================================================================================人机工程不是我国不重视,也不是我国的科研人员没学到位。关键是人机工程通常要为用三大指标(蜂带刀那个火控是属于火力这个指标的,并不是独力出来的)让步的。只有在三大指标都做到了,现在还要加个信息化,当这些做到了之后,在不付出大的代价就能做到好的人机工程,这些作战车辆上才会去做人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fdj7758
在第117楼的发言:很专业的文章啊~不过中国的步兵车为什么不用西方惯用的跳板门?而是喜欢延续老毛子的跨栏门~是不是要求步兵能再车辆行进中登车?跳板式进出方便,但开放时显然失去的任何后部防护,并且开关比较麻烦,密封也是个大问题毛式开门小,密封容易,两栖容易实现,即使开启时,想击中也比较困难。最关键在于两者的作战模式不同,毛式的大纵深进攻要求步兵乘车跟进战斗,只有必须/不得不时才下车,所以才开了不少车体射击孔,所以尾门要能做到行进间上下车;而北约是防御态势,要求进入伏击战场前就下车了,车辆和步兵相互掩护,分散毛子的火力,多扛些反坦克的玩意,所以车体一般无射击孔(北约也认为那玩意只是象征性的,根本射不中,哈哈),上下车是在作战前后而非当中,而且那么大的门有个好处是被击中时方便逃生,呵呵~~本来这个帖子也想说说乘员顶盖和尾门来着,但篇幅已经太长,就没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1713 工分:6695
左箭头-小图标
很专业的文章啊~不过中国的步兵车为什么不用西方惯用的跳板门?而是喜欢延续老毛子的跨栏门~是不是要求步兵能再车辆行进中登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0443 工分:55082
左箭头-小图标
有一定的研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54407 头衔:空军军士长 工分:3347
左箭头-小图标
赞一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们的军事工程在产、研、造、人才队伍、系统、军工思想上还不成熟呢?——————————————————————应该是这样,一方面以前都是仿制毛子,80年代学习欧美,后来试图走出自己的模式,但缺乏积累,缺乏经验,思路也不够清晰明确一方面技术人员缺乏实践,缺乏切身处地的感受,想当然的成分太多一方面正在完成工业化阶段,而英国在海军炮舰时代完成,俄在一二战之间到二战中期完成,日本在二战前完成一半,二战后完成一半,中国刚刚快要完成,不是中国人太笨,而是越晚要学的要做的越多,这个阶段是形成“思路”“特色”的重要过程。一方面就是缺乏实战了,很多缺陷不能暴露彻底,很多取舍无法明确判断,越战给了PLA很大警醒与启发,海湾和伊拉克虽然触动很大但只是隔岸观火,对战略层面影响大,但对于具体装备和结构触动还是太小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62183 工分:1133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如此耐心、细致雕琢出的文章,即使观点和想法完全错误,它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被称为精A。本人耐心拜读了,虽然已经读了一遍,但只是一个大概了解,恐怕还要再读几遍,不敢争论,全在学习。另要向楼主致敬,本文真的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精A,想想这几年的铁血,多发一些惹火的骚图和争议的话题就能当上将军,真的很纳闷,想想铁血的宋少将,那样勤奋和努力才换来一颗将星,而如今呢?铁血都在搞什么呀,将军满天飞,真是委屈楼主的这篇文章了,假如原创精A是5000分,我对此毫不多嘴,反要支持。楼主,您这类帖子肯定火不起来,所以就别管评论回复多不多了,关键是本帖为网友多开了一个观察本国武器装备的窗口,我始终有种感觉,中国的人机工程好像既不是欧美思路,也不全是俄式思路,我们属于二混子,这是否在说明一点:我们的军事工程在产、研、造、人才队伍、系统、军工思想上还不成熟呢?武器是干嘛的?对,是战争中人操作的工具,如果武器不在战场上检验,我们的军工永远只会模仿,而不会创新,且不可能长大成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4564 工分:181003
/ 排名:55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2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dlai228
在第13楼的发言:单人炮塔的,车长在驾驶员后面,班长靠边站,没独立窗口,双人炮塔的,传统车长位置就可以给班长用了。
使用单人炮塔的车辆,一般来说都是出于成本考虑,所以它基本也没有进行间精确射击能力,它的车载火力更倾向于静止或短停射击,从作战特点上说,它更多是在步兵下车后进行火力支援,而双人炮塔则都拥有双稳和先进观瞄手段,可以进行间准确开火,它更重视发挥平台的火力突击作用。
单人炮塔看武器口径、射速、自动化程度比成本影响更多吧
双人有观察/指示、瞄准分工的优势,但只要自控程度够高,口径又小射速又高回转速度也快,单人也能满足要求,这个好比....打电子游戏,哈哈~~
如果能达到战斗机火控那种同时跟踪几十个,同时攻击几个的级别,单人并不成问题。只是地面条件比空中复杂,仍难以及时判断目标和甄别威胁程度,但另一个思辨是,既然车长无非是靠周视仪,那么完全可以把观察面板布置到车体其他位置去了,全遥控炮塔也不成问题的。
而说到自动判断和标定,程序其实和数码相机的“脸部识别”功能相似。这个就说外行话了,单人炮塔比双人炮塔差就差在它里面只有一个炮长,因此无法同时拥有周视和瞄准两种观察能力,所以它的战场感知能力最多只有双人炮塔的一半而已。使用单人炮塔的车辆都是低成本的,一般不会配备高级火控系统,因为就算配了也难以发挥作用,而且炮塔内部空间太小,复杂的设备也装不下去。至于毛子的车长仓门么,我记得有部电影里给了个很近的镜头,那个东西是电控旋转的,车长门和高机对装,里面有个按钮或者什么东西,车长爬出来后可以把机枪转过来用,只是平时门朝前开,机枪就冲后头了,他要用机枪的话面朝要用的方向,然后转一下就行。毛子这个设计很巧妙的,他车长不出来,在里面也可以转动指挥塔周视,这时候机枪也能转,反而不存在高机挡住什么的问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10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03楼的发言:......
1.有必要随时都可以校枪么?啥玩意这么垃圾总是需要校枪啊?
2.周视仪不和高机联动。传统的坦克的遥控机枪多是通过连杆装置或者齿轮机构同指挥观察瞄准镜连接。
3.现在的坦克并没有用周视仪兼作高机的瞄准装置使用的,未来是否有,无从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
为了实时的精度,因为高机并不随时和车长周视仪联动,需要让自控系统感知其位置调枪口过来,并且在射击时得知其准确位置。
连杆和齿轮有局限性,各自独立虽然相对复杂,但用起来效果更好,并且为远程遥控和无人自主打下基础。
如果不用周视仪,就需在高机上再装一个观瞄。
你总是在现有结构上,俺则说得是未来趋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果瞄准镜和枪管不尽可能同轴,怎么保证单点校验能符合几乎整个球角度?而如果局限角度,高机怎么周向射击呢?
这个,本来就是以现有的装备来讨论,怎么总往未来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8183
左箭头-小图标
士大夫集散地解放时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8183
左箭头-小图标
g阿里山按时的旧喀什打开拉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8183
左箭头-小图标
舱盖没什么好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10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8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65楼的发言:......
枪炮这玩意不需要随时校正的,校枪都是在非战斗时进行,
联动的速率也不存在问题,不论是方向还是高地,因为很多都是机械装置联动。
俺说的“校正”是有枪口装置,能“随时”投射到车长观瞄显示器上,而不是提前将枪口和显示器做一次性归零。
联动速率是车长周视仪和高机之间交互的速率,和各自的3D旋转速率。
在大多数时候,显然并不需周视仪和机枪完全联动,而当发现甄别确定目标,则需要“调枪”,这和坦克炮是一个概念。
早期延迟在移动速度快时还是有的,还涉及在车辆和周视镜都在高速移动时,对目标的自动甄别的能力。
1.有必要随时都可以校枪么?啥玩意这么垃圾总是需要校枪啊?
2.周视仪不和高机联动。传统的坦克的遥控机枪多是通过连杆装置或者齿轮机构同指挥观察瞄准镜连接。
3.现在的坦克并没有用周视仪兼作高机的瞄准装置使用的,未来是否有,无从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为了实时的精度,因为高机并不随时和车长周视仪联动,需要让自控系统感知其位置调枪口过来,并且在射击时得知其准确位置。连杆和齿轮有局限性,各自独立虽然相对复杂,但用起来效果更好,并且为远程遥控和无人自主打下基础。如果不用周视仪,就需在高机上再装一个观瞄。你总是在现有结构上,俺则说得是未来趋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果瞄准镜和枪管不尽可能同轴,怎么保证单点校验能符合几乎整个球角度?而如果局限角度,高机怎么周向射击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9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canglangzy
在第82楼的发言:楼主辛苦,一下写了这么多。
不过楼主可能没有亲密接触过战车吧,告诉你一点知识:许多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炮塔舱门(别老说舱盖舱盖的,显得不专业)下面是有座圈的,能够旋转,你想朝哪个方向开启都行。高射机枪的下架也固定在座圈上一起旋转,不这样的话,怎么向后方和侧方射击?
但俺个人认为,应该规范此舱盖的“应该”的“相对固定”的“常方向位置”,要在战斗间隙养成“归位”的习惯,这样才能在紧急时刻一推就闪~~
要让坦克乘员断绝从顶部逃的想法,通常只需要让坦克乘员意识到远了的话,一样会被榴弹打,近了的话就是机枪弹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00976 工分:4254
左箭头-小图标
可以理解,慢慢来嘛人家美国、德国打了多少仗,花了多少钱才积累到现在这个程度啊,我们才刚建国60年,要有个过程打个比方,考试作弊,后桌卷子上的答案就算让你抄你又能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非洲火狐
在第9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70楼的发言:显示屏的延迟问题没有蜂带刀说的那么严重,毕竟延迟是毫秒级的,可是瞄准和射击却不需要到这个时间精度。
他们说的延迟不是指液晶显示时的延迟,是指光电设备将外界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所需时间,这是由于设备内部信号处理所需时间决定的,和显示器没有关系,显示器延迟只会造成拖影,而信号转换延迟就会造成信号不同步,意思就是你从显示器上看到的其实都是之前发生过的,虽然时间差很短,但毕竟存在,顺便说一句,越复杂的设备,这种延迟越严重,对精确制导武器影响很大!!
举例说明,如果延迟时间达到了0.01秒,那么对于再入段速度达到15-25马赫的洲际导弹弹头来说,你在显示器上看到的位置显示与此时弹头实际位置就会有(15-25)*320*0.01=48-80米的误差,对于使用动能弹拦截来说那就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失误,如果再考虑自身速度的误差,后果就更为严重。对于弹道导弹这类东西当然要尽量减少一切误差不过对于一个用于数百米内瞄准镜的机枪用瞄准装置,这个问题就不影响本文内容于 10/13/:55 PM 被wlqnshy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8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65楼的发言:......
枪炮这玩意不需要随时校正的,校枪都是在非战斗时进行,
联动的速率也不存在问题,不论是方向还是高地,因为很多都是机械装置联动。
俺说的“校正”是有枪口装置,能“随时”投射到车长观瞄显示器上,而不是提前将枪口和显示器做一次性归零。
联动速率是车长周视仪和高机之间交互的速率,和各自的3D旋转速率。
在大多数时候,显然并不需周视仪和机枪完全联动,而当发现甄别确定目标,则需要“调枪”,这和坦克炮是一个概念。
早期延迟在移动速度快时还是有的,还涉及在车辆和周视镜都在高速移动时,对目标的自动甄别的能力。1.有必要随时都可以校枪么?啥玩意这么垃圾总是需要校枪啊?2.周视仪不和高机联动。传统的坦克的遥控机枪多是通过连杆装置或者齿轮机构同指挥观察瞄准镜连接。3.现在的坦克并没有用周视仪兼作高机的瞄准装置使用的,未来是否有,无从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8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机械化民兵
在第74楼的发言:不管怎么开 舱盖是越少越好
太少除非不会中弹,不会损毁,而且进入时间也会很长。
就现在的普遍设计看,一个舱口最好最多能允许一次顺次进入/逃生两人,这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学原则的。XX双双把XX?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8674 工分:10062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大才,mark了,细细研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2554 工分:5812
左箭头-小图标
感觉比较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2126 工分:59463
左箭头-小图标
顶了写这个东西还真是要费些眼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hilou
在第96楼的发言:感觉盖子前翻比后翻在逃生的时候要好吧前翻对于前面有遮蔽作用是优点,但座位需比较靠后,因为人自然用力是向前上方的。俺倾向前翻,也不排斥后翻,但对“百花齐放”比较郁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canglangzy
在第82楼的发言:楼主辛苦,一下写了这么多。
不过楼主可能没有亲密接触过战车吧,告诉你一点知识:许多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炮塔舱门(别老说舱盖舱盖的,显得不专业)下面是有座圈的,能够旋转,你想朝哪个方向开启都行。高射机枪的下架也固定在座圈上一起旋转,不这样的话,怎么向后方和侧方射击?但俺个人认为,应该规范此舱盖的“应该”的“相对固定”的“常方向位置”,要在战斗间隙养成“归位”的习惯,这样才能在紧急时刻一推就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93835 工分:3999
左箭头-小图标
感觉盖子前翻比后翻在逃生的时候要好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为什么123
在第81楼的发言:楼主研究的挺透彻的啊 恰好前些时候刚标准化了本司绝大多数设备上的人孔安装位置和开启方向,哈哈~~不过比这个简单多了,比如罐类设备的顶部安装人孔,俺只标准成两个位置,分别对应两个开启方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57028 工分:37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70楼的发言:显示屏的延迟问题没有蜂带刀说的那么严重,毕竟延迟是毫秒级的,可是瞄准和射击却不需要到这个时间精度。他们说的延迟不是指液晶显示时的延迟,是指光电设备将外界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所需时间,这是由于设备内部信号处理所需时间决定的,和显示器没有关系,显示器延迟只会造成拖影,而信号转换延迟就会造成信号不同步,意思就是你从显示器上看到的其实都是之前发生过的,虽然时间差很短,但毕竟存在,顺便说一句,越复杂的设备,这种延迟越严重,对精确制导武器影响很大!!举例说明,如果延迟时间达到了0.01秒,那么对于再入段速度达到15-25马赫的洲际导弹弹头来说,你在显示器上看到的位置显示与此时弹头实际位置就会有(15-25)*320*0.01=48-80米的误差,对于使用动能弹拦截来说那就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失误,如果再考虑自身速度的误差,后果就更为严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52129 工分:2504
左箭头-小图标
文章写的比较专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houhua00
在第80楼的发言:不明白门盖为什么开启方向和方式各异,是你对装甲车的使用特点和总体布置不明白。确实每个门的开启方向和方式都是有讲究的,门盖的形状也是根据总体布置和环境要求设计的。
比如坦克的三个门:
炮长门,是半圆型的,因为前面是炮长镜,炮长门紧挨其后,所以门的前面是平的,后面就设计成半圆形,这样,前面充分利用空间,后方又使人出入方便,门盖向前开启后,厚实的门盖还是炮长的防护,门盖上的圆形是在潜渡时固定通气筒的,同时门盖铰链装有很强的扭簧,关门盖时比较费力,开启时就会自动弹开。
车长门,老式坦克是半圆的,因......貌似阁下只看了标题,没看俺帖子内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indlike
在第7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2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猎户座
在第7楼的发言:楼主观察的蛮仔细的,赞一个!
后开前开各有优缺点,只是中国的军工体系目前并不是很统一,毕竟大发展只在最近的10年,我想到19年阅兵的时候,这种细节问题一定会被解决的。
俺比较赞赏毛子的一贯式思路,以前只发现过其他设计思路,写这个帖子搜索图片式,又惊讶的发现其各型装甲车辆的舱盖方向惊人的统一,例外很少,不论是设计设计时间还是加工成本都能节省。
舱盖向各个方向都有利弊,关键是能否尽可能避免弊端,比如前开,就不宜超过90度太多,也不能太高大,毛子的设计达到了这个要求。
俺常说一句话,技术人员的一个好处在于,一个问题解决清楚了,几乎一辈子就不用再琢磨它了~~毛子显然也是这个想法,哈哈~~
而PLA貌似也考虑了,但俺看来没有思辨得太深入,比如是先发挥火力,还是先关盖的问题。
除非平移舱盖,否则任何打开方式都会影响战时可能的火力发挥。楼主的假设只能设定于战场突然发生的时刻,这样的假设更应该用于装甲侦察车辆,而非所有的装甲车辆。个人觉得有点吹毛求疵了。文中说了,180度开启的舱盖不影响火力的发挥,只是关闭时比95度舱盖麻烦一些,但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机构来解决,而且既然命中率不高,先低头,再找机会关盖就可以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d1217
在第76楼的发言:楼主写的这篇文章看了半天,没有明白到底要说什么?是说PLA的车辆设计有问题还是就舱盖的问题阐述个人意见?迷茫中本帖是技术讨论的方式,先介绍普遍现象,找出一般原则,理清思路,再针对PLA几种新式战车,分析利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机械化民兵
在第74楼的发言:不管怎么开 舱盖是越少越好 太少除非不会中弹,不会损毁,而且进入时间也会很长。就现在的普遍设计看,一个舱口最好最多能允许一次顺次进入/逃生两人,这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学原则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叶子飞多远随风
在第73楼的发言:既然楼主写了这么多,但后面还来了句名言,那我也套一句默非的名言:只要有可能出错的,那肯定会出错。
装甲车就那样,火力,防护,机动是个三角关系,如果都要照顾到,那就只会有一种性能平平的产品出现。所以以色列的就追求防护,苏式的就追求火力加数量。这都是研究人员研究时要考虑到的。所以,我不支持楼主说的匠心说法,因为这些都是无法全面达到的。舱盖会影响到整车造成“平平”吗?现代坦克必须具备:火力、防御、机动、火控、网络5大性能,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突出与妥协”的关系,而是来自很多限制条件本身。比如火力,要求需能在大多数交战场合能够摧毁对方的主战坦克,低了就没用了,但也无需更高,这是必须满足的;比如防御,和上述对应,能正面装甲能基本防得住敌方主战坦克的攻击,前侧能防步兵战车级,前底能防常见的反坦克地雷,妥协的是尾部和顶部;机动就不用说了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突出与妥协,比如加强防护,就不免降低了一些机动,等等。而火控越远越精越好,最好只受限于地球曲率,哈哈~~网络更不用说了~~它们往往只受限于技术、可靠性、成本。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6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4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lqnshy
在第45楼的发言:......
传统的使用指挥观察瞄准镜的坦克,可遥控射击的高机的射表画在指挥观察瞄准镜上。当车长旋转指挥观察瞄准镜时,也就一同旋转高机。高机有俯仰驱动装置,同车长的指挥观察瞄准镜连接。
99之类有吗?如果没有枪口装置随时校正,准确性如何?联动的速率如何呢?
枪炮这玩意不需要随时校正的,校枪都是在非战斗时进行,
联动的速率也不存在问题,不论是方向还是高地,因为很多都是机械装置联动。俺说的“校正”是有枪口装置,能“随时”投射到车长观瞄显示器上,而不是提前将枪口和显示器做一次性归零。联动速率是车长周视仪和高机之间交互的速率,和各自的3D旋转速率。在大多数时候,显然并不需周视仪和机枪完全联动,而当发现甄别确定目标,则需要“调枪”,这和坦克炮是一个概念。早期延迟在移动速度快时还是有的,还涉及在车辆和周视镜都在高速移动时,对目标的自动甄别的能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441 工分:9219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fn86526
在第62楼的发言:受教了~~
不过咱们应该走中国特色,不一定非得跟外军统一么中国特色并非如此“百花齐放”嘛~~技术这个玩意没有国界,你不妨去查查GB有多少直接引用了ISO?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70462 工分:154674
/ 排名:6927
左箭头-小图标
好文章,强烈支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houhua00
在第80楼的发言:不明白门盖为什么开启方向和方式各异,是你对装甲车的使用特点和总体布置不明白。确实每个门的开启方向和方式都是有讲究的,门盖的形状也是根据总体布置和环境要求设计的。
比如坦克的三个门:
炮长门,是半圆型的,因为前面是炮长镜,炮长门紧挨其后,所以门的前面是平的,后面就设计成半圆形,这样,前面充分利用空间,后方又使人出入方便,门盖向前开启后,厚实的门盖还是炮长的防护,门盖上的圆形是在潜渡时固定通气筒的,同时门盖铰链装有很强的扭簧,关门盖时比较费力,开启时就会自动弹开。
车长门,老式坦克是半圆的,因......确实如此。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65022 工分:163
左箭头-小图标
亲爱的朋友 希望你帮个忙!!!请您抽出一点点的时间去百度贴吧的 李铭佳 吧里去看下 那些棒子跟鬼子的XX 写的一些辱骂我们祖
国与民族的帖子你可以去看下里面的文章我是满含愤怒的看完里面的文章的 看了3个多小时 就气了
3个多小时!!这是我一个朋友给我看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我真的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一群 背弃自己的民族与国家的人存在···因为我在铁血军衔不高认得朋友不多 所以只有到这里发言请大家帮帮忙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7064 工分:1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辛苦,一下写了这么多。不过楼主可能没有亲密接触过战车吧,告诉你一点知识:许多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炮塔舱门(别老说舱盖舱盖的,显得不专业)下面是有座圈的,能够旋转,你想朝哪个方向开启都行。高射机枪的下架也固定在座圈上一起旋转,不这样的话,怎么向后方和侧方射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00467 工分:33565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研究的挺透彻的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6733 工分:10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不明白门盖为什么开启方向和方式各异,是你对装甲车的使用特点和总体布置不明白。确实每个门的开启方向和方式都是有讲究的,门盖的形状也是根据总体布置和环境要求设计的。比如坦克的三个门:炮长门,是半圆型的,因为前面是炮长镜,炮长门紧挨其后,所以门的前面是平的,后面就设计成半圆形,这样,前面充分利用空间,后方又使人出入方便,门盖向前开启后,厚实的门盖还是炮长的防护,门盖上的圆形是在潜渡时固定通气筒的,同时门盖铰链装有很强的扭簧,关门盖时比较费力,开启时就会自动弹开。车长门,老式坦克是半圆的,因为车长门座是旋转的,门盖的前半圆处要装车长观察镜,门座的后面是高射机枪,当门盖转到后面时,高射机枪就转到前方,射手打机枪时,门盖就是射手的背部依托。正面开启时车长伸出车外时,门盖是车长的前胸防护。新式坦克是椭圆的,因为门座不再转动了,前方是周视车长镜,车长镜后是高射机枪。驾驶员门盖是先升起,然后转动到侧面,再落下到车体上,是因为炮塔就在驾驶窗的侧上方,开启时不能和炮塔相碰,开启后还不能影响炮塔转动。装甲车的门的开启方式和方向都是有讲究的,有的是功能要求,有的是结构限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42338 工分:87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2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猎户座
在第7楼的发言:楼主观察的蛮仔细的,赞一个!
后开前开各有优缺点,只是中国的军工体系目前并不是很统一,毕竟大发展只在最近的10年,我想到19年阅兵的时候,这种细节问题一定会被解决的。
俺比较赞赏毛子的一贯式思路,以前只发现过其他设计思路,写这个帖子搜索图片式,又惊讶的发现其各型装甲车辆的舱盖方向惊人的统一,例外很少,不论是设计设计时间还是加工成本都能节省。
舱盖向各个方向都有利弊,关键是能否尽可能避免弊端,比如前开,就不宜超过90度太多,也不能太高大,毛子的设计达到了这个要求。
俺常说一句话,技术人员的一个好处在于,一个问题解决清楚了,几乎一辈子就不用再琢磨它了~~毛子显然也是这个想法,哈哈~~
而PLA貌似也考虑了,但俺看来没有思辨得太深入,比如是先发挥火力,还是先关盖的问题。除非平移舱盖,否则任何打开方式都会影响战时可能的火力发挥。楼主的假设只能设定于战场突然发生的时刻,这样的假设更应该用于装甲侦察车辆,而非所有的装甲车辆。个人觉得有点吹毛求疵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75234 工分:5145
左箭头-小图标
老毛子和TG战车此盖多数是前翻式.进攻时当防弹挡箭牌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20789 工分:889
左箭头-小图标
看楼主的贴子不回实在说不过去,学习一下,支持一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684 工分:21948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写的这篇文章看了半天,没有明白到底要说什么?是说PLA的车辆设计有问题还是就舱盖的问题阐述个人意见?迷茫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13919 工分:3501
左箭头-小图标
观察的仔细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4173 工分:9018
左箭头-小图标
不管怎么开 舱盖是越少越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3889 工分:390
左箭头-小图标
既然楼主写了这么多,但后面还来了句名言,那我也套一句默非的名言:只要有可能出错的,那肯定会出错。装甲车就那样,火力,防护,机动是个三角关系,如果都要照顾到,那就只会有一种性能平平的产品出现。所以以色列的就追求防护,苏式的就追求火力加数量。这都是研究人员研究时要考虑到的。所以,我不支持楼主说的匠心说法,因为这些都是无法全面达到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重装图腾
在第71楼的发言:我们是沿袭的前苏联的造车工艺吗
往前开可以正面的直射攻击
但是这种东西说不准的
必须要根据实战而随即应变的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队不就是用了全向防御的措施吗 搞不懂你说的是什么东西?是否为航向机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9653 工分:67185
左箭头-小图标
我们是沿袭的前苏联的造车工艺吗
往前开可以正面的直射攻击
但是这种东西说不准的
必须要根据实战而随即应变的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队不就是用了全向防御的措施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左箭头-小图标
显示屏的延迟问题没有蜂带刀说的那么严重,毕竟延迟是毫秒级的,可是瞄准和射击却不需要到这个时间精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9986 头衔:铁血小学徒 工分:1082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蜂带刀
在第5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ah_ss
在第55楼的发言:......
你要达到的就是现在顶置武器站的概念,西方和以色列产品出了很多,但是目前观瞄系统需要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处理后显示在车长或炮长面前的显示器上,受技术限制有一定的延迟时间
PS:有时候,可发现在伊拉克不少striker的车长爱拿这望远镜探出身子观察,而不是用武器站。
现在的延迟一定很小了,对吧?以前连电脑液晶屏还延迟呢
而且也有习惯问题,让80后90后玩这个肯定比70前要容易很多。
只有这么成熟了,才能再加上多种功能进去,以后才能无人化趋势嘛像素所代表的角度精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67条记录]&分页:
&对从细节看匠心——装甲车辆舱盖开启方向观察(原创,长帖)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素骑士团商会开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