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 凯文凯利利的《新经济的新规则》有出中文版吗

oldchen168的日志
推荐一本经典书《失控》作者:凯文凯利
已有 494 次阅读&
推荐一本经典书《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作者简介:& & 1952年,凯利生于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19岁,他从罗德岛大学退学。接下来,他做了8年左右的独立摄影师,去过亚洲十几个国家。1979 年,27岁的时候,凯利去中东的耶路撒冷,在那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然后,《连线》开始进入KK生命,并以一种预告未来的方式切入时代脉搏。凯文·凯利参与创建《连线》杂志,在前7年里担任执行主编。他在《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科学》、《时代》和《华尔街日报》以及其它许多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已出版著作包括畅销书《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 谁是网络时代的主角?& & 很多人一定会举出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亚马逊网站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或者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等互联网业界的大腕。& & 但谁会想到真正“蛊惑”人心的其实不是福布斯榜上的富豪们,而是他们幕后一批数字时代的“传教士”和“鼓吹手”。而被称为“技术狂热分子乐园”的《连线》杂志编委会就是这批鼓吹手的顶尖选手,他们堪称“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教父”。而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却是这些“精神教父”的领头人。& & 他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电影世界的领跑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参与创办了《连线》杂志、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创作《失控》……他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失控》讲了些什么?   《失控》第一章即开篇明义: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KK指出,人造物与自然生命之间有两种趋势正在发生:   1. 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   2. 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从第二章至第二十三章,均在阐述这一个主题。在全书最后一章即二十四章,KK总结了造物九律:   分布式状态   自下而上的控制   培养递增收益   模块化生长   边缘最大化   礼待错误   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   变自生变   光了解这些结论意义不大,意义在于KK是如何用二十多章共五十万字的篇幅阐述他是如何得出的这些结论的过程。   其实本书宣传语有一点点误导读者,因为《失控》并不仅仅是一本互联网著作,它涵盖范围极广,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比如它既解释和指明了社会组织、经济体应该如何组织、运转,又是一本“新生物学”(包括如我们所知的生物学+人造物)著作。当然,网络是这本书最关心的话题,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超生命体(生命体以及具有类似生命体特质的人造物,KK称之为超生命体)以及超生命体进化和超生命体间的联系都是网络。   KK在2010年出版的《技术想要什么》中,也明确提出他一个观点:“技术是一种生命体”。KK说:“我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新一种生命形态。”   未来,“天造物”与“人造物”将联系得更加紧密,现在已经发生的很多现象已经能看出端倪:美瞳除了有矫正视力的功效,还能改变眼球颜色(从外人看来),它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们使用,但它还只是人体附属物,需每天更换。未来是否会生产出这样的美瞳:它能完美地与眼球适应,不需更换——或很久才需要更换一次,比如三年、五年?答案是肯定的,时间问题而已。到那时候,美瞳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那人类还是纯粹的“自然人”吗?或者换个已经发生的例子:心脏起搏器。使用心脏起搏器的人,他还是“自然人”吗?   可是,这重要吗?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已经在发生,未来也将更快速地出现,我们所需要关心的是,我们是否能顺势而为?我们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了吗?   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这样的担忧:当机器足够智能之后,它们是否会取代人类?KK的答案是:“这些机器人是我们的孩子。由于机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机器人孩子成为好公民。要逐渐为他们灌输价值观,以便在我们放开手时,他们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这是KK的核心观点——其实这不是KK的观点,KK只是阐述了他观察到的自然法则。   从“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凯文凯利介绍了他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他暗示了科技是一种有自主意识的生命。这个论断对人们的常识构成了一个挑战。   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隐晦地做了一个类比,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被造物要求造物主给他同样的权利,什么权利?就是像造物主一样的权利。技术想要什么?技术想和人一样。这是凯文凯利给我们的回答。   凯文凯利为了更准确地阐述他的观点,杜撰了一个生词technium,用来扩大“技术”这一名词所包括的丰富内涵,除了技术原本所代表的那种闪闪发亮的硬件外,凯文凯利还把它扩大到所有智慧的创造物和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概念和思想,比如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艺术、社会机构、有形的、无形的软件、法律和哲学概念等等,就连人类社会发明的专利制度本身,也是technium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technium还有一种内生的冲动,不断把各种发现和发明变成实实在在的有用工具,这些工具还不断探索相互之间各种可能的链接、联系方式。   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就是工具在本身还没有获得自主相互链接的能力之前,是依靠嵌入人类社会生活来获得相互链接的机会的话,但是,使工具、发明能够相互连接、融合的环境和机制,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体制,人类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驱动的,而这些东西,本身又是 technium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technium成了能够自在、只为的一种有活力的生命。不是技术嵌入人类社会,而是人嵌入了技术(technium)这一复杂的无机生命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终端接入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这个人造的网络具有和生命一样的复杂性和自适应性,生命的意识、一种机器的智慧,将从这个混沌的网络中“涌现”出来。   凯文凯利的观察角度非常特别。他首先发现,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什么是生命?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轻松地判断,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但要非常精确地定义它,却遇到了困难。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是否有泾渭分明的区隔,一旦落入那个生命的区隔,一个了无生气的玩意就能立刻获得灿烂生命的荣光?在连接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部分是否存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状态,可以说甲比乙更接近一个有生命的活物,更接近是什么意思?究竟是生命还是不是生命?   一个实际的存在物需要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之为有生命的活物呢?能够自治、有思维活动、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初生的人类婴孩,不能自治,如果得不到照顾,很快就会死亡,但婴孩是有生命的。人有生命,因为大脑,能够思维。蚂蚁也有一个大脑,不过要小得多,只有大约100万个神经元,不过也能思维。一个生命体究竟要至少拥有多少个神经单元才能有思维呢?从分析生命开始,凯文凯利找到了立论的突破口,来证明即使不同时具备上面四个特征,“技术”也可以被看做是有生命的活物。关键是“技术”可以从任意其中一、二个特征出发,而与人类共同进化出另外二、三个特征来。   凯文凯利花了七年的时间来提出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这本书就记录凯文凯利的思考过程,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娓娓道来各种闻所未闻科技发展史的小故事的旅程,也是一个旁征博引、充满雄辩激情的高谈阔论。   凯文凯利首先从回顾技术的起源开始他的雄辩旅程。要回溯技术的发展,按照凯文凯利先生的逻辑,就不可避免地回到在没有技术以前,人作为一个物种所面临的情况。凯文凯利先生以一个人类学家的渊博知识,仔细梳理了人的进化是如何在工具的使用、语言发展的帮助下,大约在5万年前,智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人口数量激增,是因为我们进化出了不同与其它灵长类同胞的特别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迅速占领这个蓝色星球的绝大部分陆地。这其中对进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语言的发展。而语言,按照凯文凯利先生的定义,正是一门独特的技术,由人发展出来,而又改变人的技术。   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生存的智慧、技能得以保存和传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更加有力的工具,在严酷的环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繁衍开来。   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凯文凯利仔细地做了推理,引用权威的考古发现,说明大约也是在5万年前,人类的寿命突然延长了很多,在这之前,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语言,关于生存的知识和技巧不能代际传授,每一代人都要从头学起,人的发展受制于寿命的短暂。知识的积累成为不可能的事情。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类更好地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知识的运用,狩猎和采集活动的效率更高,人的营养改善,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和智力的进步,同时也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人口的密度大幅度提高。人口的密度的提高又增进了交流,更多的交流又激发了更多的知识和工具发明,人类的进化过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正反馈阶段。(全新正版)技术元素/:(美)凯文·凯利|译者:张行舟//...
开&&&&&&本:开
页&&&&&&数:408页
字&&&&&&数:0.0千字
I&&S&&B&&N:1
售&&&&&&价:44.00元
原书售价:55元
品&&&&&&相:
运&&&&&&费:浙江省杭州市其它区
快递:10.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10件)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基本信息书名:技术元素原价:55元作者::(美)凯文·凯利|译者:张行舟//...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日期:&ISBN:1字数:页码:408版次:1装帧:开本:16开&商品标识:bookuu2243070编辑推荐&&&&《技术元素》是《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硅谷网络文化观察者和发言人凯文·凯利继《失控》后的又一力作,全球首次出版发行。书中,作者谈到了文明进化、数字出版、免费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生活等热议的话题。内容提要&&&&&技术元素(technium)一词是凯文·凯利(KK)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凯文·凯利编写的《技术元素》继承了《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的思考体系,谈到了文明进化、数字出版、免费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生活等热议的话题。而更深层次的是,KK希望借此讨论:技术元素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拥抱还是拒绝它?人类对它本身的未来发展究竟有多少把握?&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博客专栏里,他说:“我会将我不成熟的想法、笔记、内心论争、草稿以及对其他文章的回应上传到这儿,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技术元素》一书便是基于此专栏编撰而成。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技术元素》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而阅读这样一本书,将能最贴近地了解到KK在思考什么。&&&&&&&显示部分信息目录第一章 技术元素&&我们所从事的&&世间至强之力&&一切还没有运行完好的事物&&每个生物都是黑客&&文明的生物性&&人类的身份危机&&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技术与电影&&造就*机器&&城市化石&&人类应该成为什么?&&进化的技术,进化的进化&&不可避免性的窄门&&技术的美妙天平&&技术跨越的神话&&连接的技术&&递归的创造&&不可滥用的技术第二章 商业&&一千铁杆粉丝&&依靠铁杆粉丝的现实&&一千铁杆粉丝的反例&&战胜免费&&比拥有更好&&技术想要免费&&满意悖论&&书籍的未来&&后实体的出书&&森林火灾营销&&你的关注很廉价:2.5美元&&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中国的DNA&&如何靠盗版兴盛&&盗版为何?&&复制兴衰史&&搜索付费,你愿意吗?&&城市不朽,公司终殆&&当一切便宜到可忽略不计&&特点、产品、公司&&自由经济&&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隐秘的匿名市场&&摆动爱的长尾第三章 互联网&&两种形式的联结主义&&统一体机器的规模&&全球超有机体存在的证据&&物联网的四个阶段&&云文化&&相信天方夜谭&&一万亿个小时&&亿万差级&&默认——事关选择的意外成功&&数字社会主义&&知识地图&&拜托,搜索中立不可能&&谷歌式科学&&支持-行动原则&&上行创造&&图灵化 &&为什么不可能更经常发生&&到2100年,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你不是个玩意,你是个机器人第四章 生活&&你的两样设备&&我们被技术忽悠了?&&自我追踪?你也会的&&记录生命日志,一种必然趋势&&无尽升级的艺术&&极端乐观主义&&数位人生&&科技购物经验法则&&科技生活指南&&技术迷信&&可回放媒介&&对称与非对称技术&&世界上的信息量&&信息的速度&&火人节的艺术&&2008年国际火人狂欢节&&拓展无知&&阿米什的工匠第五章 未来&&未来的一天&&未来学家的两难困境&&绑定在此刻的不确定性&&梅斯-加罗点——奇点“临近”&&缺失的不远的未来&&潜意识材料的收藏&&麦克卢汉诞辰100年&&永恒之书&&当纸质书消亡的时候&&实用图书馆&&线性与指数的交叉&&预言现在——《连线》杂志创刊五年引文集锦&&&显示部分信息作者介绍&&&&
&凯文·凯利,1952年生于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19岁,他从罗德岛大学退学。接下来,他做了8年左右的独立摄影师,去过亚洲十几个国家。1979年,27岁的时候,凯利去中东的耶路撒冷,在那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然后,《连线》开始进入KK生命,并以一种预告未来的方式切入时代脉搏。凯文·凯利参与创建《连线》杂志,在前7年里担任执行主编。他在《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科学》、《时代》和《华尔街日报》以及其它许多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已出版著作包括畅销书《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显示部分信息文摘暂无媒体推荐暂无
购书评语;好店、好书、好人,合作愉快
收到,新书,品相很好。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12月1日,《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y)在当天傍晚抵达北京,旋即在其下榻的清华大学校园寓所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独家专访。
凯文&凯利因其英文姓名首字母皆为K,故常被人亲昵地称为&KK&。年,KK担任著名杂志《连线》(Wired)的首任主编。在当时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连线》,培养了大量崇尚技术的年轻人&&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上世纪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凯文&凯利就预见了Web2.0时代的到来、预见了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并提到了云计算、物联网、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概念&&这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概念如今都是炙手可热的话题。
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KK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KK的著作《失控》则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如今,作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KK仍在思考互联网世界的现实和未来。
《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y) (骆海涛/图)
&万器归一&
南方周末:在2007年,你曾对未来5000天的互联网科技发展有过展望:互联网会实现&万器归一&--形成&一台虚拟的机器&。现今距离你作此展望的时间过去了三年。你此时对这一预判有何评价?
KK:在2007年,互联网诞生了5000天。我当时认为,互联网在下一个5000天的变化,要比它头一个5000天要多得多。其中一个主要出现的变化就是&一台虚拟机器的形成&。我所说的这&一台机器&,是全世界20多亿台上网的个人电脑,加上超过40亿部手机,再加上所有的数据服务器。这些数十亿的机器通过线路和无线电连接起来,耗去了这个星球5%电力,构成了一台庞大的虚拟机器。这是我们所&制造&的最值得信赖的机器,至今它还没崩溃过。有些人称之为&云&,也有些人称它是&Web 3.0&,还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外脑&&&也就是我们的外部记忆,因为我们不需要再记住事实细节,只需要向网络查找、询问。不管怎么称呼它,它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都变得更重要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再也离不开它了。
南方周末:在实现了 &一台机器&后,又会怎样呢?
KK:那就会变成&两台机器&,一生二,二生三嘛,哈哈。我这不是开玩笑,当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的时候,一旦这台庞大的虚拟机器&死机&了,甚至崩溃了,后果会很严重。所以,未来会有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为目前这台虚拟机器进行备份。倘若目前建立的全球网络将来遭到毁坏,&另一台机器&就可以帮助恢复运行。
南方周末:早在二十年前,你就提出了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想法,到了今天,这些概念正在兴起或大热。当这些都在逐渐成为现实时,你作何评价?
KK:你提到的这些概念,现在都仍然处于婴儿期的初始阶段。现在我们甚至连他们未来成型的10%都还没看到。我们也还没看到这些概念有多彻底地改变了现有的事物。
南方周末:这是否意味着创新进步得太慢了?那么你预期这些概念实现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KK:我不认为进步得慢。这些进展都是需要过程的,不能一蹴而就。其实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上世纪90年代,我们虽然预测到互联网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当时认为必须支付很多很多的钱才能利用互联网的好处;事实是,现在的网络是这么的便宜,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的。这是我当年所无法预见的。
至于未来,我们会置身于&云环境&之中:届时你不再需要提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也不需要装着一台手机在口袋里&&你再也不必携带这些物理层的东西来连接网络,而是只要你一进入这个云环境,这些东西就知道你是谁。例如,电视机会认得你,电话机也会认得你&&知道你的特点和喜好。
从此,你不再真正拥有这些东西,你只需要一个访问网络的&入口&而已。你也只是为了&访问&云环境而付费,而不是为了像现在这样&真正拥有&而购买&&你买的是访问权,而不是所有权。
南方周末:当网络的访问权取代了财产的所有权后,那网络的访问权又归谁所有呢?到最后,还是有一个所有权的问题。
KK:嗯,我也不知道。究竟谁应该拥有这些网络访问&入口&的所有权呢?是政府,企业,还是整个社会?或者说,究竟谁可以决定云环境入口的归属?那么,谁又可以决定谁来做这些决策呢?这似乎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我目前也不知道答案。
南方周末:看看现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无数前所未有的体验,促进了平等、自由、民主,但随之而来的是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重复的不可靠的知识、降低智识的娱乐和被金钱控制的民意。你如何看待这些因互联网而生的现象?
KK:互联网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好的。但只要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仅仅比负面效应多出1%,我认为这1%会年复一年地滚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合产生收益。所以,为了长远获得正效应的复利,现在互联网产生的正面效用,必须要比负效应哪怕多那么一点点。
数据&海洋&改变世界
南方周末:今年8月,《连线》杂志刊载了《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Web Is Dead,Long Live the Internet)一文,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多。结合对此文的评价,你是怎样看待未来互联网的趋势的?
KK:这份&宣言&,是由我的同事克里斯&安德森(Christ Anderson,《连线》现任主编,长尾理论的创始人)所撰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讲述网络的生死问题,而是认为:在实现网络的交流功能当中,静态的万维网&网页&所占的比例正在变小。因为网页是不会&流动&的,所以互联网的发展重点从过去的&网页&转变为&数据流&方式,例如,现在兴起的Twitter、Facebook,以及全球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还有视频网站Hulu和YouTube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网页,而都是数据流的交流方式。人们在这些网站上可以实现上传、下载等多种方式的交流。
南方周末:那实现了数据流之后呢?
KK:汇小流成大海&&数据流模式充分发展后可能形成一个&海洋&。也就是说,不仅是目前看到的数据流,而且连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点一滴都会被记录,汇聚起来。例如,每个人的血压、心跳等所有个体的数据都会被记录进去。当所有人的所有数据都被记录后,形成了庞大的数据&海洋&,人类与网络的融合跟现在大有不同。就像当全球60多亿人都人手一台手机时,这个世界就会完全改变了。
这也是Google Wave想做的事情。虽然这款产品今年8月宣告失败了,但开发Google Wave的研究者,跳槽到Facebook去继续完善这项研究。
&你永远不会迟到&
南方周末:今年11月期的《连线》杂志刊载了 《Google遭遇Facebook威胁》一文。科技企业的竞争会带来什么?
KK:竞争会使 Google和Facebook都变得更好。最终的赢家是用户。从历史得到的经验来看,在这场竞争中,未来的赢家既不是Google,也不是Facebook,而是现在还处于创业期的第三家企业。记得几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微软与苹果公司如何打得不可开交&&当时Google和Facebook的名气还不大。但仅仅过了几年,我们讨论的IT企业竞争的焦点就完全变了。因此,每当两个巨人在决斗时,微小的、刚创业的第三方会最终崛起成为赢家。
科技创业,你永远不会迟到。因为你会有机会胜出的。
南方周末:1992-1999年,你担任《连线》杂志的首任主编。其间《连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时也正值美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时候。请谈一下这二十年来你对互联网企业的观察。
KK:旧的赢家是如此快地变成输家,而新的初生牛犊又是如此之快地成为行业领袖。这让我感受颇深。在科技领域中,主要参与者的浮沉速度表明:那些拥有影响力的企业巨头,他们的影响力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而已。没什么是确定不变的。如果你现在是成功的,但你不能停止努力而&坐吃山空&。好的想法并不足以长时间地维持领导地位,对想法的实施执行比想法本身更重要。据我所知,在创新领域,能超过二十年地保持第一,是很罕见的事情。
南方周末:中文版《失控》刚刚发行,实际上是你在1994年完成的作品。但你认为企业依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吸取养分?
KK:是的,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创新的复杂系统跟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当你想做得越来越好,尤其做到极致的时候,那你就被困到极点上,很难退回去。就像现在的大企业做大后,就不得不考虑利润的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等问题,不可能容忍&不完美的状态&,而创新偏偏是在不完美状态下发生的。
举个例子,日本的本田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从生产摩托车起家,将摩托车做得越来越好,尤其后来擅长生产微型发动机。这让它后来在小汽车生产上创新突围。所以,创新都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不是中心地带。
&不可能&会变成&可能&
南方周末:说到中国企业,近两个月来,在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中,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腾讯与360公司之间的 &战争&,导致广大用户受到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一情况?
KK:他们构成了&共同进化&。他们既在相互进行&军备竞赛&,但也需要对方才能存活下去。他们相互&打架&,他们也不会停止出击,因为他们各自的进化已经与竞争对手的进化紧紧捆绑在一起了。
南方周末:事实上你对亚洲、中国都相当熟悉。早在1972年,你读大学一年级就退学,到中国台湾、日本等亚洲地区游历了八年。直到1979年你返回美国。你怎么评价这段经历?
KK:在亚洲的经历让我变成一位乐观主义者。当时,我亲眼看到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将自己的生活从贫穷提升到富裕。这些就发生在我的面前。这种崛起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壮举,但我偏偏目睹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所以,对亚洲的见证,让我从此以后都相信其他&不可能&的事情会发生,例如互联网、万维网,以及维基百科等等。
南方周末:在未来的科技创新中,你认为中国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KK: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目,将来拥有15亿人口的中国,肯定会越来越重要。尽管现在很多创新来自美国,但实际上美国并没有处于垄断的地位。
在我上面提到的,无论是&一台虚拟机器&中,还是云环境中,用户数量是决定性的因素,尤其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移动手机用户。
南方周末: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有人说,中国科技的抄袭严重,创新不足。
KK: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很多的科技创新都是中国发明的,我并不认为中国人缺乏技术创新的文化基因。
二十年前,我们认为日本制造的东西是最便宜的;但二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制造的东西是最好的。中国也会走过类似的轨迹。所以,先模仿,再创新,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就像小孩子学习数学一样,先学会符号,然后再学会计算、思考。这发生在以前的日本,也会发生在未来的中国。
南方周末:那你认为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面临最大的问题有哪些?
KK:以美国为例,美国有不同的创新集聚地,例如,好莱坞是娱乐创新的集聚地,纽约是金融创新的集聚地,圣地亚哥是生物技术的重镇,而硅谷则是互联网科技创新集聚地。
中国呢?应该找到合适的创新领域。可能是智能材料科学。但我还是无法预测,毕竟发展得太快了。
上一页1下一页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琼 杜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控txt下载 凯文凯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