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老来失德是什么意思,是以无德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0:56:0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论中华应对果敢问题之道 打印页面 - 乌有之乡
- 有好书 有朋友 有思想 有责任
&>&&>&&>&&>&正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论中华应对果敢问题之道
作者:马乾宁&&更新时间: 10:16&&来源:乌有之乡&&责任编辑:草原
  我曾尖锐的指出如今中国的内政外交存在的问题是内失仁义外失公道。现在有些人也习惯用中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来类比当今的世界局势,说如今是大争之世。天下之乱皆因争私,私争。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之内,还是对于世界都莫不如此。当今的天时就是中华文明复兴,以公道笠天下,世界又面临一个商周兴替的时代。世界不再需要一个自私自利的护食的美国。美帝等就是今天无道的商纣。现今世界格局做个比喻还恰似一个诸侯会盟而盟主变换的时代。
  西方人习惯讲权而中华文化习惯讲道。所以中华要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不应跟在西方屁股后面讲&权&,因为和人权主权相比,世界更需要公道正义。中国的&道&思想许多年来被神秘化。其实理解&道&思想如同理解矛盾学说。都是借物而喻理。道原本就是路。所以道即公道。讲道要怀公心才能讲公道。而西方人讲权,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讲权的结果就成了争私利。这个世界上虽然人与人同,但也是人与人不同的世界。有的人愿意与人为善,而有的人就是想着与人为恶。与人为善的人不想树敌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敌人。而与人为恶的人就是想因为其自私自利。
  中国所以叫中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周朝时代而来。周天子是居中之国,进而分封诸侯国。使诸侯个安其土,个守其民。防止不同部族间的利益争斗,实现天下太平。这就是古时候行封建制的原因之一。而周天子的居中之国要想使诸侯听命,并非如现在西方人简单的依靠强权,而是建立了一套制度&&周礼。更高层次就是周天子要以公道笠天下,公正的处理诸侯之间,和诸侯国内部不能解决的矛盾。这样才能得到诸侯的敬服。所以说一句话概括中国的未来战略就是&&现在中国要做的不是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雄。而是站居世界道义的周天子。
  网上看到徐月芬撰文指出《中国谋略存在的问题》。先节录如下:
  中国的谋略文化,有一种明显的取向,那就是&防&和&守&。韬光养晦也好,捆绑谋略也好,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一类。三十六计,可谓中国谋略的精华,但是从整体看,它属于&防御性&谋略,而不是&出击性&谋略;是&被动性&谋略,而不是&主动性&谋略。
  长城,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谋略的&防守&取向。长城修建的目的,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就在于防守,而不是出击。更令人慨然的是,修建长城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秦始皇!而秦始皇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绝无仅有的有着铁血开拓精神的伟人。就是这样的一个铁血开拓者,却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原野上,从东到西上万里,筑起了一道城墙,把自己圈禁在了长城以内。(从略)
  文章结尾徐月芬讲到:&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传统谋略的这种缺陷,几乎是必然的。一个人如果满脑子琢磨的,是如何守住已有的一亩三分地,而未曾想过走出去,开发更多的土地,他的脑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大的布局和大的谋略呢?&
  读罢这篇文章感觉徐月芬提出了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但又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我个人认为:如文章所诉的谋略问题,正是因为中华政治思想的天下政治观丢失造成的。其实不仅是从秦始皇的长城更早的如《礼记》所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池沟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就记载了私天下的圈地盘&&城郭池沟以为固。
  什么是古人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呢?就是尧舜以前的时代。再早就是太昊伏羲.轩辕黄帝时代。中华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因为人有了智慧也有了私念,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所以中华文化里把执掌天下治权的人叫做天子,因为自然没有私念。就是希望天子行天道,出于公心,行&损有余而奉不足&之道。中华民族不是欧洲小国林立,为什么?功劳是归秦始皇吗?不是。是黄帝、尧舜王天下而不私天下。是因为古代圣贤有天下政治观。人生必架于物。人分地域而居,物分地域而产。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天下政治思想就是要避免因为生存资源的争夺,人为的制造了地域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们出于公心而行使天下治权,也不把这个权力看成自己私有与私有继承的。
  可惜的是,中华民族那么多人,自尧舜后都想要得到尧舜、黄帝一样的权,而没有尧舜、黄帝一样的德。所以这些小人也叫皇帝而非黄帝。主张与公道莅天下是中华圣贤的天下政治观与人的圣贤政治,但到周朝天下公权变为私有与私有世袭就已经失道很久了。所以公道莅天下的天下政治观与人的圣贤政治思想只能往周朝以前追溯。
  以地域的天下政治观和人的圣贤政治结合,中国政治思想主张的是政道,圣贤政治主张以身观身,以国观国,以天下之心观天下。中华圣贤主张礼让而不是私争争私。一人兴仁天下归仁焉。但对无道之人也应该以公道对霸道,以有道伐无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天下太平。所以《尚书&洪范》里才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那位网友说了:一个果敢问题,你居然扯到了太昊伏羲与轩辕黄帝,是不是扯得太远了?我倒不这么认为。扯这么远就是让一些人不要在应对果敢问题上进退失据。因为三十年来我们的外交政策虽然口头上坚持毛泽东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实则是一种媚美外交,凡事都要看美国人的脸色,处理国际事务不敢伸张公道正义。其实毛泽东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也没成为一种束缚。毛泽东道莅天下,在世界范围内为被压迫民族与国家正当权益。
  对于果敢我了解的不是很深入,只能从百度上了解一些皮毛,在此也不引述。个人认为既然现在战事已启,不仅伤及果敢百姓,且有炸弹落入中国伤及无辜。所以我们第一步应该不仅做出边疆上的军事防御,而应主动派出中国的军事外交代表团调节维护和平。
  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政府都有保证这个地区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责任。所以现在的缅甸政府也有责任做到。如果做不到那就另当别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我们处理果敢问题就是果敢问题。用不着瞎联系。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317.html一读一悟(34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格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出处:春秋老子&
《道德经》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理解:这句话原意是说,上等的有道德的人(国君),不自己认为有德,所以是真正的有德。而下等的有德的人(国君),自己认为没有失去道德,因此却不具有道德。上等的有道德的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而下等的有德的人躬身治理、有所作为。上等的有仁爱之德的人(国君),实行仁治,无所作为。上等的义节之德的人(国君),实行义治,有所作为。上等的礼德的人(国君),实行礼治,如果无人应答其礼,他就会强行拉人行礼。
所以,失去“道”才出现“德”,失去“德”才出现“仁”,失去“仁”才出现“义”,失去“义”才出现“礼”。“礼”是忠信的淡薄,是邪乱的祸首。那些有先见有才华的人,不过是“道”的浮华,是愚昧的根源。因此,大丈夫(国君)立身质朴淳厚,而不居于浅薄浮华;做“道”的实质,而不做“道”的文采。因此(国君)要抛弃浅薄浮华而效法敦厚朴实。
本篇是老子《道德经》中“德经”的首篇,也是老子更为重要的政治论篇,他主要阐述了国君道德演变的历史及其相应的治道之道,指出了当官的立身为政所应该采取的一些办法。开宗明义,老子开篇就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然后更深刻的揭示出五种在为政方面的区别。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上德之君的德是自然而有,下德之君的德是人为修持而来。上德之君无欲无知,纯朴自然,是真正的大德,而下德之君有欲有知,但遵循自然之道治国治民,抱守朴德而不欲失去,恰好反证了他原本就没有德。而仁、义之君皆有为而治,以智治民,两者的德行更为浅薄。礼君不但有为,而且尚文失真,内无诚信,其德行最为薄弱。这样,老子就为自古及今的为政勾出了一条道德的演变史。
在本篇中,老子还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这是整本《道德经》书中唯一使用这个名词的地方,有些古人将它解释为“智慧极其高深的人”,基本说明了原词的含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豪爽、果敢、刚毅的意思。山人理解,老子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说出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应该就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纵观全篇,老子赞赏上德之君的治道,基本肯定了下德之君的所作所为,对仁、义、礼三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老子的道德观点在此不言而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来失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