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杰将军令服务号是什么什么意思

古城简介_什么是古城_古城指什么_古城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古城拼音:gǔ chéng 目录古城列表  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0个,其中: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4个:  西安、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后改为荆州)、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延安。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后改为雷州)、柳州、琼山(后改为海口)、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西安是国务院单独特批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有13个:  南通、无锡、山海关、金华、绩溪、泰安、濮阳、凤凰、吐鲁番、特克斯县、荆州(原江陵)、雷州(原海康)、海口(原琼山)。中国古城  世界历史名城,华夏精神故乡,中国第一古都―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运河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目前已经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国家AAAAA级景区。  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 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在景区运营管理上,叫响“天下第一庄”著名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品质,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运营管理,在经营体制、商业特色、管理服务上,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一块瑰宝。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但是这座美丽的古城却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 一九三八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曾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一直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权所在地,党和人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改山治水、战天斗地的运河治理、农田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直到改革开放时期,台儿庄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城市建设逐步向西部新区发展转移,旧城的老居民区依然保持着古朴自然的陈旧落后面貌,顺河社区居委会3000名尚未完全脱离土地的农民,依旧居住在环境恶劣的棚户区。开发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了台儿庄几代人民的梦想.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日正式开城,5月4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来台儿庄古城为泰兴楼奠基。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荆州简介  荆州古城,又称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荆州古城地处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历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城屡毁屡建,现在的荆州古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荆州古城总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为三层,最外层为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城墙四周原有东门(迎宾门)、小东门(公安门、水门)、北门(拱极门)、小北门(远安门)、西门(安澜门)、南门(南纪门)6座城门,除小东门外,其它五座城门都由两道门组成,有瓮城,建国后,又新开3座城门,分别是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均无瓮城,原来6座城门上都有城门楼,分别是宾阳楼、望江楼、九阳楼、曲江楼、朝宗楼、景龙楼等,其中以曲江楼和景龙楼最为出名。   荆州古城不仅三国遗迹遍布,而且文化底蕴丰厚,历史、神话传说众多,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得荆州古城名扬四海,享誉海外,是三国旅游线上的著名景点。   景点旅游  门票:古城墙15元/人   内部交通:荆州古城是荆州市老城区,交通较为方便,游客可选择公交车或出租车代步。   饮食: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有四大名肴“龙凤配”、“鱼糕丸子”、“皮条鳝鱼”、“冬瓜鳖裙羹”,以及著名的“八宝饭”、“九黄饼”等。  大理简介  大理历史深远,素有“文献名邦”美名。大理古城位于风光绮丽的苍山之麓,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是中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面临洱海,背靠苍山,至今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格局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城楼上“文献名邦”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最初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上有城楼,后毁。城内民居石墙青瓦、门窗雕龙画凤,显得古雅质朴。城西北的崇圣寺三塔和城西南的弘圣一塔,巷山脚下的无世祖平云南碑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更使古城显得别有一番情趣。  大理还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多彩的民俗风情,“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都为人们探寻南诏古国打开了一叶窥秘之窗。  影视相关  初识大理,大抵源于两处:金庸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诏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一曲“蝴蝶泉边来相会”,更将大理风光唱遍大江南北。  流水绕街巷 四季花常开  在州府大理市,还给我们繁盛喧闹的感觉,而到了大理城,却是古朴而幽静了。大理城的城区道路至今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城的古朴和别致。  清冽的泉水从苍山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养花种树,已成为大理人的传统和习俗,他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各种红花绿叶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弥漫了全城。初到古城,穿梭于大街小巷,叮咚水声不绝于耳,如奏三弦。“家家流水声,户户养花忙”果然名不虚传。  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大理古城北23公里的周城是一个村落,全村居住着1500余户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形式构建的白族民居。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青瓦人字大屋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眼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绘画。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山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图案。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  点苍山有灵 独生天竺石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期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滇西高原,群山间悠然升起的一列山屏,白峰幽峡,梦一般悬浮在流云高湖之上。这便是大理的苍山。  苍山有灵,生于此山的石头,或玉润明洁,或苍翠晶莹,或含云纳雾,或陷峰藏泉,似乎天地独钟这片山水,把大千世界万般情景,都凝结在大理石中,幻为永恒。  大理石石质细腻,既可用作建材,也可用于雕刻。经过打磨,光滑如脂,显露出奇美花纹,因而是一种上等的建筑、装饰、雕刻材料。自古以来一直被作为建盖宫殿、庙宇、御苑、花园的必备品。今天的北京故宫和十三陵,还可看到大量的大理石。我们发现,大理石也被本地人们广泛用作民房的柱只:“台阶等基石”就是体现。大理、剑川一带,盛产嵌镶大理石的云木雕花家具,就是因大理石具有解暑散热特性而制作的。用大理石车制的高脚酒杯、花瓶、笔筒、砚台、茶叶缸、烟灰缸、装饰屏风、挂幅等工艺品,就更不在话下了。  大理与风花雪月  大理自古以风、花、雪、月著称――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著名的四景。  下关风:每年春、冬两季是下关的风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风速达10级。由于下关地势特殊,风产生一种窜上而复下跌的自然奇怪景象。风口在天生桥峡谷口,它是洱海水出口处,又叫西洱河,河口有座黑龙桥,把下关(即大理市)分为关内关外,桥北为关内,桥南为关外。这里两山(点苍山、哀牢山)窄仄,中间形成槽形。关外是凤仪坝子,吹南风时候居多,而苍山是一座高大的屏障,挡住西南吹来的季风。风从南方来,灌入山槽,到槽口外,风势便由下而窜上,产生奇异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却反而落在人的面前。  上关花:实不在上关,而在离上关5公里余的沙坪街后的和山寺内。据《大理府志》记载:和山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润月则多一瓣……至今,白族人养花爱花已成习惯。  苍山雪:苍山山顶一年四季积雪不化。从昆明去大理,行至弥渡的定西岭头,就可以看到一排银笔插天,这就是苍山雪。由于冬季积雪较厚,加之长年积雪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洱海月:洱海的水透明度很高,湖面碧波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水光接天,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  大理历史溯源  大理城,又名叶榆城、紫城。早在3000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已生活着白族先民。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洱海地区与内地发生经济和文化交流。  现今的大理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滇西商业贸易交流的中心。大理城背靠苍山中和峰,面迎洱海,方圆6公里,城墙高8米,厚7米,墙体内部用土石,外表用特制的城砖修砌,十分坚固。城设有四门,城上建有敌楼群、垛口,城外有护城河。  信息介绍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平遥城墙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 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明清两代先后有26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平遥城墙建有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极,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宽3米。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  瓮城;建在城门外小城 ,又叫月城 ,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 10.04 米。造型古朴、典雅 ,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t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 , 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 霞 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城濠与吊桥: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角台与角楼:角台是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 。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维修工程中 ,每被列为重要项目。清道光 、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t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马面与敌楼;“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t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周城3000个垛口,72座敌楼,以数理与孔子“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历史典故相吻合。此番独特的建筑物表明,儒学思想贯串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各个领域,孔子的政教主张渗透到庞大的军事防卫设施中,希望唤起人们的良知,使其厌恶战争,鼓舞仁德之师,通过正义的战争去争得和平。  墙体与关城  平遥城墙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东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释古人&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之说,便是出自科学的建筑构思:除了圆形之外,最短的周边能围合成最大面积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为尊,但县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东15°偏向,正好顺应着常年的主导风向,每日沐浴着充裕的阳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远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机盎然。平遥城墙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东墙1478.48米,南墙1713.80米( 东西两墙南端的直线间距也不过1500米),西墙1494.35米,北墙1476.05米,东 、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顿缩逶移如龟状。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遥城三华里见方 ,显然是古代最低一级(即县城)中最大的城了。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 。从城内一户冀姓市民的先祖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 ,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 ,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么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九里十八步&的说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扩建重筑,奠定了现存城墙的基本形制,墙高&三丈二尺&,底宽8 米-12米,顶宽3米-6米。早期的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遗留的夯土层中有直径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夯土墙外侧有条石作基, 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挡土墙。挡土墙内侧每隔5米-6米筑有58厘米*80厘米的砖砌内垛,与夯土墙联接。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 ,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外檐墙头,砖砌垛口墙,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t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 53 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具有3000个垛口的垛口墙在平遥城头虚实相间,从造型上消除了高墙厚垣的刻板,在易学上满足了阴阳平衡的追求,战时的守城兵马则足以遮挡矢石,因而,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城墙顶以青砖海墁,散水于女儿墙下的水口,通过砖砌水槽,排往城马道&。  城门与城楼  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平遥城南高北低,四方开门,民间以朝向和地势相区别,将六道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上西门、下东门、下西门。其实,原本各有其名。据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载:隆庆三年知县岳维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 ,上刊二字,以壮伟观。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今存。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隆庆六年知县孟一脉城以砖,按察使梁明翰为之记。万历二十二年增筑,瓮圈拆废,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至清代 ,城墙在道光三十年后的一次大修中,知县刘叙将六门重新命名,并亲收匾额,分别为:迎薰 、拱极、太和、永定、亲翰 、凤仪。城池既面南而偏东,南门迎纳着东南方的和薰之风,是为“迎熏门”;古人以北极星作为北方的标志,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门称“拱极门”,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上东门地处朝气方位,取生机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门”;上西门命名“永定门”,期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下东门自古为本邑战略要冲,门匾书“亲翰”二字,意在告诫人们“戎事乘翰”,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下西门之取名“ 凤仪门”,似乎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来而有容仪,是吉祥的瑞应,令人进而想到德政惠民,国运隆昌。  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谓之“翁城”。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本邑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了为之修缮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门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在六道古城门中,东西四道 ,两两相对,上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的重门均向南而开,面对远方的山河,使之“纳气”;下东门的重门中轴线则与里门中轴线平行 ,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南门的重门虽与里门相错,但因势利导,仍然面南。北门的重门与里门呈90°而向东开,沐浴着东方的曙光。  城楼,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平遥的城楼,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城楼是t望所,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到了现代的守卫战中,其功能不足以为然了。  街道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平遥古城的南大街也称“明清街”,全长750米,宽5米。南大街自古以来就是平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晋商最主要的发源地和清朝中晚期全国的金融中心。南大街是古城的中轴线,大街以市楼为中心贯通南北。市楼南东侧脚下有水井一眼,相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朝时期被冠以平遥县十二景之一。   明清街两旁店铺林立,古票号众多。明清时期,街道上车水马龙,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旧时以该街为中心,被誉为“拉不完,添不满的平遥城”和“中国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迎熏门,在明清之际就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这里商贾云集,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鳞次栉比。  西大街与东大街为一条笔直贯通的交通主干线,连接着下西门与下东门。  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位于丽江坝中部,是一个以纳西族居民为主的古老城镇。它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和科学的布局艺术闻名于世。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曾是滇西最著名的商贸中心之一,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也曾是滇西北的政治、经济重镇。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古城街市路面用丽江出产的五花石铺砌,雨季不泥、旱季无尘。清澈的玉泉水从城头分成三岔穿街过巷,城内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大小石拱桥、石板桥300多座,还有不少是排放。整个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大街小巷排列有序,向四方发展。民居全市土木结构的瓦房,古色古香。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凤凰简介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西邻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市,东与本省凤凰古城相连,北与凤凰县和吉首市接壤,东南与麻阳县为邻。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东西最宽50公里,南北最长66公里。全境划为9个镇22个乡,344个行政村。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37.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1万人。少数民族27.6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4.02%,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  凤凰历史悠久。地处湘黔要道,交通发达。钟灵毓秀,自然资源丰富。县境内水能蕴藏量3.64万千瓦,有大小溪河156条,总长709公里,最大的河流沱江长96.9公里,流域面积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533米。县内有长潭岗中型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1.2万千瓦,有中小型水库92座。矿藏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天然金刚石、汞、铅锌、水泥灰岩、无烟煤、石煤、大理石、硅石、锑等35种矿藏,其中汞的储量居全国第四位,铅锌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县城内盛产江竹豆、玉米、茶叶、油桐茶、生漆、崭獭謇酢⑩ê锾摇⒒瓢亍⒍胖佟⒑焐寡桃约跋盗猩揭啊>衬诿す偶P锹奁宀迹泄壹兜刂使埃匝胰芟抗取⒎辶帧⑷芏础⑵俨脊乖煨纬傻淖酆系刂室偶>肮邸S小跋嫖鞅咔健薄泄戏匠こ恰S惺〖斗缇懊で拇Γ唇ㄓ谔拼构澳昙涞幕扑壳殴懦恰⒒牡诙雌媪憾础⒎砷芏饭暗墓沤ㄖ艄⑸虼游墓示印W匀槐;で2处,即国家级的南华山森林公园、省级的两头羊自然保护区。县城建设古朴典雅,北门、东门城楼,沱江河畔的吊脚楼别具一格,还有那飞檐斗角的万寿宫、大成殿、天王庙、遐昌阁、万名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  名人志士  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特别是随着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出现,这里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景点旅游  凤凰古城内9景通票148元一人。  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古城景区面积20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城风貌依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是广大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学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  昭化以城为关,曰葭萌关。宋太祖于公元972年取“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始称昭化。俗语“到了昭化,不想爹妈!”  昭花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境内,地处川北嘉陵江畔,是剑门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蜀道三国重镇、山水太极奇观”之美誉,史称“全蜀咽喉,川北锁钥。”  这里有大山大水大文化,尤以三国文化为最。昭化是蜀汉政权的发祥地,蜀汉“丞相”的开府地,蜀魏征战的咽喉地,蜀先主刘备进驻葭萌创建西取益州的大本营,张飞挑灯战马超,蜀大将军录尚书事费t开府治事,姜维兵困牛头山……昭化上演了一出出三国历史舞台上精彩纷呈、气吞山河的故事。  阆中简介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  阆(làng)中市,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物华天宝,文化厚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阆中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3万,城区人口约20万。辖49个乡镇,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市区平均海拔328-888米,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亦有部分丘陵平坝地形。境内流长59.4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汉唐时期,阆中是我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0余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名人志士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涌现出众多的英才俊杰。《路史》传:中国远古帝王伏羲的母亲华胥居于阆中,并在此孕育了伏羲。西汉初,阆中宗民领袖范目,率勇猛善战土著宗民为汉王前锋,暗渡陈仓,还定三秦,被先后封为长安建章乡侯、阆中慈凫乡侯、渡沔侯。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与邓平等人创制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他还改制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完善了古代天文浑天说。《世界天文年表》评述:“公元前104年,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式仪器,定下赤道浑仪的基本结构。”西汉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能测风雨水患,言必有中。三国时,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巨,在宅院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周群被刘备封为儒林校尉。蜀将马忠,跟随诸葛亮平定南方四郡、复出祁山、南夷平叛,屡建奇功,被先后封为奋威将军、博阳亭侯、安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双中状元,时羡称“梧桐双凤”。北宋时,谏议大夫陈省华之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两状元一进士,尧叟、尧佐官至宰辅,尧咨为节度使,父子同朝,一门显宦,世人传为佳话。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爱婿张宪,随岳飞驰骋疆场,威震敌胆,后与岳飞父子同时被害,乡人立祠奉祀。元末,韩娥女扮男装从军12年,被誉为“蜀中花木兰”。清代女诗人王淑昭被《四川通志》列为才女,梁清芬首创女子小学。唐代至清末,阆中共出状元4人,文武进士115人,举人402人。  解放后,担任省军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阆中籍老红军达40多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授予少将军衔的有汪易、宋烈、安东、安志敏、莫春和、宋献章、白崇友、梁天喜、蒋克诚,授予校级军衔的老红军共120人,其中大校25人,上校44人,中校30人,少校21人。目前,阆中有各类科技人员15000多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00多人,中级科技人员2000多人。还有一大批省以上命名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先进人物。  不同之处  ★阆中自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起,迄今2300余年仍保持原名。除隋初曾短期改名为阆内县以外,从未更改过县名,也没有搬过城址,全国罕见。  ★阆中历史源远流长,城郊兰家坝和朱家山遗址曾出土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和陶器,证明最迟在新石器晚期,阆中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据《路史》记载,伏羲之母华胥即诞生于阆中渝水之滨。  ★阆中作为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被誉为巴渝文化“活化石”的巴渝舞流传至今。  ★自东汉建安六年(公元前201年)在阆中设巴西郡起,历朝历代均为郡、州、府、路、道治所,为川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清初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10余年。  ★阆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七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四川北部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市老观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也是目前四川北部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阆中有许多“国字号”的头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名特小吃之乡、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每一个称号都足以让人自豪。  ★阆中古城是四川省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几座古城之一。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阆中拥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数量位列全省县级单位第一。  ★阆中城市选址完全依照古代风水学原理,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四面环山,被誉为中国风水学的教科书。  ★由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阆中自古便被誉为“阆苑仙境”,“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被诗圣杜甫如此赞美,阆山阆水之魅力可想而知。  ★阆中是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中心,在这里诞生了世界级的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及周群、周舒、周巨、任文孙、任文公等众多天文学家,并吸引了一大批天文、术数学家来到阆中,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袁天罡、李淳风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阆中是三国重镇,蜀汉大将张飞在此镇守多年并安葬于此,蜀汉名臣周群、马忠、黄权、谯周、程畿等均为阆中人,在三国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  ★阆中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文有唐宋时期尹枢、尹极、陈尧咨、陈尧叟四状元,武有南宋名将张宪、“蜀中花木兰”韩娥;论算学历法,有天文学家落下闳,论人文修养,有汉代名士谯玄;艺林中,有著名书画家赵蕴玉,政坛上,有原四川省省长肖秧。“傀伟倜傥,冠冕三巴”(《华阳国志》语)  ★阆中的灵山秀水,吸引着众多名人来此观光、寓居、出仕:汉有张飞、张道陵,唐有宋之问、杜甫、元稹、吴道子、袁天罡、李淳风、李商隐、吕洞宾、贾岛,宋有司马光、苏轼、文同、陆游,明清有杨廷和、杨瞻、王士祯、张之洞;近现代有张澜、丰之恺、张善子等,留下了许多珍贵遗迹和不朽诗文。  ★阆中是全国少有的“五教汇流之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在此活动并留下了遗迹。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近两万名阆中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有9人成为共和国将军。  ★阆中是中国名特食品小吃之乡,以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保宁压酒、热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锭子锅盔、糖烧馍为代表的地方名特小吃誉满全川。  ★阆中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巴渝舞、皮影戏、牛灯、羊灯、车灯、竹马、傩戏、川北灯戏、民歌小调流传千年,引人入胜。  ★阆中的蚕桑丝绸久负盛名,“莲花牌”生丝曾荣获1924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阆中丝绸(集团)公司曾是四川省最大的丝绸生产厂家,阆中蚕种场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蚕种生产基地。  ★阆中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市,在工业污染严重的今天这里仍然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42%,一江四河水质无污染,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真乃人居福地。)  湖北最大的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   我国已经发现了60多个史前古城,面积一般为10万至2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仅有三个,由小到大依次为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距今年左右),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距今约为4600年至4000年左右。因西城墙不存在了面积尚有争议)。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距今年)。   有关我国古代“城”的出现,古文献中就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造五城”;《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曰:“鲧作城郭”等。而对于城的解释,则为城本义为城墙,后引申出城池、城市等概念。垣,原指矮墙,也泛指墙。城垣,就是围绕城池的墙垣,广义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等。通常和护城河一起,构成严密的防线。体现在城的出现,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战争的需要,由最初的防御性土墙壕沟等发展而来。而湖北目前发现最大的城址为天门石家河古城。   石家河古城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距天门市城区约16公里。是迄今为止湖北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发现于1957年,年代为距今年。遗址群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三房湾、谭家岭等数十处遗址构成。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余米,城墙高3~8米,墙底宽30~50米。城外侧有护城河,宽60~100米,深4~6米。城的中心部分是谭家岭遗址,是居住区。西北部的邓家湾发现许多塔形陶器,估计是宗教用品。有几处用大陶缸相套排列成弧形,其中有的陶缸上刻有刻划符号,估计与宗教活动有关,包括猪、狗、牛、羊、鸡、猴、象、长尾鸟、龟、鱼等陶塑,还有成百件人抱鱼像,显然是一处宗教活动中心。西南部的三房湾遗址发现大量的红陶杯,达数十万件之多。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发展序列。   石家河古城遗址群中心区还有一座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构筑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城和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周城址。其中遗址群的中心为一座由城墙、城壕和外围台岗构成的古城。古城南北长米,东西宽近千米,城址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若以城外环壕所围面积计算,则已达180余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即在地面上平铺夯实而成,墙体坡度仅25度左右),城墙外有围壕,东有河,西、南有围沟,防御性能较好。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艺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铜块等,证明石家河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日,石家河遗址由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古城  当今世界有许多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例如东京、芝加哥、纽约和迪拜,但早在几千年前,这个世界上就出现了伟大的城市和伟大的文明了,有些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有些是建立在政权之上。虽然现在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市只剩下一片片废墟,但它们展现了独特的古代建筑艺术和一些历史上最杰出的技艺。  桑吉是印度一座不朽的历史遗迹,其上有50座佛塔。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奇大塔,它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早期佛塔和世界最精美的一座建筑物。这些巨大的佛塔其实是巨大的半圆形球形结构,它中央的小室用来盛放佛陀的遗物。桑奇大塔还是佛陀由生到死的人生轮回的象征。桑吉是佛教艺术和建筑学经历兴起、发展和死亡的地方  古罗马城市。庞贝城是意大利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公里,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庞贝在当时属于中小城镇,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古城略呈长方形,有城墙环绕,四面设置城门,城内大街纵横交错,街坊布局有如棋盘。据记载,庞贝城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庞贝城人口超过2.5万人,成为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重要建筑围绕市政广场,有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等,还有剧场、体育馆、斗兽场、引水道等罗马市政建筑必备设施。作坊店铺众多,都按行业分街坊设置,连同大量居民住宅,构成研究罗马民用建筑的重要实物。富裕之家一般均有花园,主宅环绕中央天井布置厅堂居室,花园中有古典柱廊和大理石雕像,厅堂廊庑多施壁画(见庞贝壁画),是古典壁画重要的遗存。这些壁画都有较高水平,它们被发现后,对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影响甚大。  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  帕尔米拉古城遗址是叙利亚境内“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称为叙利亚沙漠的新娘。挺拔的神庙、气派的凯旋门、两侧高耸的石柱、精工细作的雕刻、美轮美奂的壁画,加上金色阳光的渲染,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它昔日的辉煌。  帕米拉古城遗址盛产椰枣,“帕米拉”就是“椰枣林”的意思。  帕尔米拉曾经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于叙利亚沙漠中部绿洲的国家,曾有过较高的文明,以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独霸西亚。公元1世纪末,这里就已成为连接波斯王朝与罗马的交通发达的贸易中心,并一直维持着地中海东岸重要商业城市的地位,达到持续繁荣300年之久的高度文明。当时那鼎盛繁华的文明如今就积淀、浓缩地集中反映在了绵延1100多米的帕尔米拉大街上。1957年,在叙利亚沙漠地带的石油管道工程中,施工人员偶然地发现了一处地下墓穴,历史便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敞开了它深邃的大门。簇拥的石块,耸立的圆柱,碉堡般的坟墓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光。它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这里的文明曾经是多么的伟大。这座集叙利亚、阿拉伯、希腊、罗马风格为一体的古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神秘的马丘比丘遗址可能是世界上最让人捉摸不透的谜一样的古代遗址。它是一座新大陆发现之前就存在的印加遗址,位于秘鲁印加圣谷上方的山脊上。它的建筑风格属于古典印加风格,周围分布着很多天然温泉、梯田、很多寺庙、储藏室和其他美丽的宫殿。整个马丘比丘城令人赏心悦目,感觉像个绿色天堂。  这座古代纪念碑位于英格兰,它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精湛工程学技艺。英国的国家标志――巨石阵是古代实力强大的文明社会的象征。对当今研究人员来说,这些巨大的环形垂直岩石结构和数百座古墓都是个谜,它们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公元1250年到1450年间,大津巴布韦由非洲本土人建造。大津巴布韦遗址与众不同,它是一座令人敬畏的综合建筑物,由矩形花岗岩和高墙构成,一条狭窄的道路由花岗岩石条铺成。它充分显示出非洲古代的精湛建筑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卫城,它是撒哈拉沙漠南部最大的一座远古建筑物。相关音乐  古城之恋   作词:和文军 作曲:和文军   曾经忧伤的你在这里找回了自己  欢乐的舞蹈一起跳起来,跳起来  曾经忧伤的你在这里找回了快乐  欢乐的舞蹈一起跳起来,跳起来  我最爱的姑娘今夜会出现吗  古城丽江,温暖的家  我最爱的那首歌今夜我还要唱  古城丽江,快乐天堂  嘿呀哈哩。相关词条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军令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