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知道的帮帮忙!最新最新超变态网页游戏戏?

求地狱学园、绝对服从命令这类的游戏,尽量汉化及攻略,一直下不到,请各位亲帮帮忙吧_百度知道
求地狱学园、绝对服从命令这类的游戏,尽量汉化及攻略,一直下不到,请各位亲帮帮忙吧
地狱学园、绝对服从命令也要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58%
来自团队:
已发送,注意查收。
没收到,垃圾箱也没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绝对服从命令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拥有1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41个小站
写在前面:从豆瓣小站扒的2012年老文一篇,最近越来越对数字版权的方面有点兴趣。一年过去,字节社、豆瓣阅读仍是朋友提起的最常用的电子书下载网站,当然不能忘了强大的亚马逊(虽然貌似真的花钱看kindle书的还是不多?),来出版社实习后发现多看也是重点谈判协商对象。至于云中,则没怎么耳闻了。贴这儿以记录和共享。
======================...&
写在前面:从豆瓣小站扒的2012年老文一篇,最近越来越对数字版权的方面有点兴趣。一年过去,字节社、豆瓣阅读仍是朋友提起的最常用的电子书下载网站,当然不能忘了强大的亚马逊(虽然貌似真的花钱看kindle书的还是不多?),来出版社实习后发现多看也是重点谈判协商对象。至于云中,则没怎么耳闻了。贴这儿以记录和共享。
===========================================================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至38.6%,比2010年上升5.8个百分点,41.8%的阅读者愿意接受付费下载,他们能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50元,比2010年的3.45元略有增加。
国内的数字阅读市场风起云涌,虽然一如国内往常新兴市场的混乱,但如今,唐茶的字节社、豆瓣阅读、多看及云中却开始凭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逐渐和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开始占据这块市场的中心和焦点。&
【字节社&&非同寻常不一般】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电子书成,它倾注了业者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字节社继承了唐茶一贯以来的优雅和用户体验至上的风格。
专门定制了香港的柯炽坚老师所设计的信黑字体;行内浮出注释设置;与唐茶帐号整合的同步功能,支持iPhone3GS及其以后机型、三代iPad,并特别针对NewiPad的Retina显示屏做了优化;方便的繁简切换;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版式设计。
如果说这些还是唐茶在界面上的用心的话,那么他们在图书内容上的新意则更能让广大用户体会到他们的诚意。
几乎与纸质书同时发布的《乔布斯传》,从KK的《失控》到如今的《科技想要什么》,从林贤治到《乌合之众》,我们看到的是字节社对图书品质的品味和选择。
尽管有着绝佳的用户体验,并且在iOS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基础和口碑,但对字节社还有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增加内容量。
即使现在,涉及到版权方面的关系等原因,字节社提供的图书内容还是嫌少,更新速度和频率远远跟不上读者的阅读喜好。在这方面,豆瓣阅读势必成为它在未来一个强劲的对手。
【豆瓣阅读&&文艺清新小众范儿】
在经历了阿尔法城、各种莫名其妙的改版之后,阿北终于回归豆瓣影音书的本质,推出了。
依靠近6000万用户,豆瓣将投稿、商城和阅读器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体系。另外一方面,或许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但豆瓣阅读架上的作品却与传统的阅读作品有不小的差别,豆瓣对作品的定位在于让读者在1到2个小时内阅读完毕的作品。
这意味着作品的门槛下降了,每一个豆瓣用户都有成为一个作者的可能性(但豆瓣还是对提供的作者设有一定限制)。
所以,字节社在内容方面的劣势在豆瓣来说反倒成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由读者创造并消费内容,而豆瓣只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一个沟通双方的平台,这个平台目前同时支持iPad、Android和Kindle。
同时秉承了豆瓣一直以来的文艺清新气质,豆瓣阅读的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至少不会输给字节社很多。
更重要的是字节社和豆瓣在社交方面态度的大异其趣,唐茶方面对社交化的分享功能知道目前还是持拒绝的态度,而豆瓣阅读的一个重要亮点即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互动,豆瓣的分享、评论和广播都和阅读结合在一起,&沙龙&更是让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
但一个不好的信号是,虽然现在豆瓣阅读上的作品尽管远远超过字节社,但也只有200部左右,而豆瓣自娱自乐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文艺范儿固然是豆瓣用户安身立命的基础,但过于小众与文艺则往往只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虽然在一个细化的小众市场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如果永远只是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里,在今天这样革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时代,或许对一个线上产品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多看&&多管齐下攒用户】
多看凭借着在Kindle上的口碑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口碑。
相对于其他数字阅读平台,多看曾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的搜索入口,虽然这样的功能让它之前饱受盗版帮凶的批评,但却赢得了不少用户的青睐。
但这些在iOS平台上都不起作用。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人对付费用户的消费习惯有着明确的概念,多看也不例外,但它还是以10万元的人工成本制作出了《公司的力量》。结果是在iTunes上,这本特价仅6元的书,仅售出8000册,而这已经是多看平台上图书最高销量,在整个iOS平台上的17本书总计也只有3万多次付费阅读。
虽然如今依旧无法盈利,但多看却不声不响地接连推出了Kindle、iOS、Android、WP甚至AppleTV版本。
多看仍然继续增加着内容,这样的优势是唐茶和豆瓣远远比不了的。同时,多看也渐渐开始改变,相比以前,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在不断扩展数量优势的同时,还在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
而且相比字节社和豆瓣阅读,多看在内容上的选择无疑更加自由,也留有更大的余地,这对它是一项独一无二的优势。
【云中书城&&书海无涯苦作舟】
或许上述三者的内容总和也比不过盛大的云中书城,后者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明显到不会有人想用内容的丰富程度去和它竞争市场的地步。
起点可以保证云中的内容明天都能更新,而这些按计划更新的又往往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并且以千字0.05元起价,使得每一个读者都能接受。而在起点之外,包括红袖、盛大文学、晋江等诸多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学集散地的加入更会让云中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加之云中和出版社保持的一贯合作关系,可以想见在将来,其在内容资源领域将占据巨大的优势。
而且目前看来,前三者都还没有推出自己硬件设备的计划,而云中书城却完全可以依托盛大的Bambook平台来发展,尽管Bambook的情况并不妙,但至少对云中来说,它的选择比另外的数字阅读平台要多得多。
2012年旧文作者:Lucius 来源:tech2ipo.com
前言: 随着社交媒体对网民日常生活的渗透,社交媒体不再仅仅是数字信息、人际关系的交互虚拟环境,更进一步成为电子商务的实现平台。社交媒体对品牌形象塑造和新客户吸引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像蘑菇街、美丽说等商务应用的同步上线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社交媒体直接对其销量亦有贡献。 以下是15个社交媒体的策略案例,也许会给我们以后进行相关的产品运营和宣传一些启...&
前言:&&&&&& 随着社交媒体对网民日常生活的渗透,社交媒体不再仅仅是数字信息、人际关系的交互虚拟环境,更进一步成为电子商务的实现平台。社交媒体对品牌形象塑造和新客户吸引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像蘑菇街、美丽说等商务应用的同步上线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社交媒体直接对其销量亦有贡献。&&&&&& 以下是15个社交媒体的策略案例,也许会给我们以后进行相关的产品运营和宣传一些启发。 
  1、每日促销 互
&&&&&& 这里的每日促销不是和团购模式一样的每日促销,研究发现,团购模式的每日促销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会损坏商业利益。让我们看看Woot的网站,在首页 上提供每日一款的优惠商品。这种优惠不管是24小时,或者是限制供应量,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客户参与量更大,所以事实用博客和 Twitter来促销吧。&&
  2、将促销信息添加到一个或若干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上。
&&&&&&& 在这些社交网站上,用户不仅仅讨论想要买什么,更包括许多购物的细节。ThisNext是这类网站中的老者,而Fab是新秀。
&&&&&&&& 3、鼓励客户参与生产销售过程。
  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制造过程,让他们选择生产的产品。Threadless在结合社交和销售方面功力深厚,他们让整个社区的参与者参与服装的设计。
Etsy 为社区手工制作者提供了买卖手工艺品的平台。&
  4、通过促销让潜在消费者加入社交媒体。
 &&& 鼓励客户加入到以Facebook为主的社交媒体中。但是促销和优惠活动只能让用户在促销期间停留。上图是1-800 Flowers的促销页面,这种促销让客户在平常日子也会去买一束花。
&&&&&& 5、鼓励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交易。&  在Facebook上加上交易功能,让用户在Facebook页面上就能完成交易。(Facebook的这个功能似乎不怎么给力,1-800Flowers已经关闭了这个功能。)&
&&&&&&& 6、视频促销。&  利用视频来丰富促销过程,最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Will It Blend》,这是一个将iPad搅拌的视频。在Youtube影响力爆发之前,一个捧红了John Cleese叫《The Institute for Back Up Trauma》的视频风靡网络,这个由代理商制作的病毒视频因为了解其目标受众对Monty Python的喜爱。&
&&&&&&& 7、用图展示商品。
&&&&&&& 用照片和图表向用户展示商品或服务,记住,图胜千文。许多蛋糕店使用Flicker来展示他们的创作。以上是organic bakery 的Flicker主页和他们烘烤的蛋糕。
&&&&&& 8、展示产品吸引消费者。
 对于不能仅仅以图片形式来展示的商品,使用Tumblr更能吸引用户。想要展示季节性的服装款式?以上是Kate Spade在Tumblr上的实践案例。& 
  9、在图片上添加购买链接。
&&&&&&&& 让产品的图片易于分享,这一点对那些以观感取胜的产品尤为重要,比如Pinterest上关于设计、婚礼、食物、服装和旅行的画板。&  所以在图片上加上购买链接吧,以上是纺织公司Lion Brand在Pinterest上的案例。&
&&&&&& 10、开产品博客。&  使用产品博客的反链是很好的介入社交媒体的方式,Marcus Sheridan 在经济低迷时期使用博客回答问题来维持游泳馆的生意,而其他商家对此不屑一顾。&  他甚至公开讨论售价问题,而对此许多营销人员更多是避而不谈。 互联网的一些事&  记住,在你充分解答用户的疑问之前,他们不会购买你的任何产品和服务。&  &
&&&&& 11、让客户畅所欲言。 一些事&&&&&& 如果你害怕用户会诋毁产品,那么首先你还要明白,相比于广告,客户更相信其他客户的反馈。&  亚马逊是超级用户评论集聚地,如果你不让用户在某一个地方评论,他总能找到另外一个评论的地方。比如Tripadvisor、Yelp以及其他本地化服务,如Google。& &
  12、回应客户需求。
&&&&& 利用社区论坛来回应购前疑问,特别是一些复杂的高科技产品。你需要理解的是,客户也能够回答其他客户的问题,以下是Intuit社区论坛。&
&&&&&& 13、参与问答社区互动。 yixieshi&  这种形式对B2B企业和个人创业者非常有意义。使用Linkedin和Quora等商业问题问答网站,通过回答问题,建立起与潜在客户的友好关系,这是软营销。&
&&&&&& 14、展示自己的案例。&  展示自己的服务案例并将其分享在Slideshare上,即使你之前从没有这样做过,也值得一试。你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听众面,并促使他们主动联系你。
&&&&&&& 15、让客户分享。
&&&&&&&& 这个建议适用于DIY类商品,客户都非常乐意分享他们的创作。剪刀公司Fiskars允许客户的自我作品展示,让社交媒体来促销,你必须考虑你的目标客户 参与度高的社交媒体,以及你的产品对目标受众有何吸引力。使用社交媒体来充分展现你的产品性能,移除阻碍客户购买的心理障碍。&原文链接via: 译文链接:
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84779一句话前言: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发掘教育资源和新兴的教育模式,将大大增加年轻人这一主要受众群体的用户粘度,从而使已有内容和平台得到新生。
TED 大会这十几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恪守自己的承诺,不断让非同凡响的人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传播有价值的思想&。 在国内教育界,尤其是高等院校, 不会对 ...&
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84779一句话前言: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发掘教育资源和新兴的教育模式,将大大增加年轻人这一主要受众群体的用户粘度,从而使已有内容和平台得到新生。
&&&&&& TED 大会这十几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恪守自己的承诺,不断让非同凡响的人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传播有价值的思想&。&&&&&&& 在国内教育界,尤其是高等院校, 不会对 TED 感到陌生。在广州,已经举办过几次 TEDxGuangzhou 大会,并邀请香港、台湾等地&非同凡响&的人来分享自己的感悟。而会上的志愿者,几乎都来自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最近 TED 又有新动作,发起了名为 TED Ed 的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在这个频道中,老师能够创建 3 到 10 分钟不等的视频,专门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教学,比如&(Pendulum Waves)&。
&&&&&& 在看完视频以后,TED Ed 会马上显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人在回忆视频的内容时,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在这里&Quick Quiz&是选择题,&Think&是问答题。&&&&&& TED Ed 拥有一个口号,&分享有价值的课程&。TED 的&监护人& Chris Anderson 在中解释了 TED Ed 的意义&&和
不一样,这个开放平台不打算取代教室,而是希望&为老师提供一个令人兴奋的新方式去使用视频&。&&&&&&& 实际上 TED Ed 可以视为 Flip Teaching 这种教学理论的实践产物。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与学生,只有&我教你学&的关系。Flip Teaching 将这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改变,首先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影片,读完课本的指定章节并思考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必须汇报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可以 运用网络工具);老师在上课前搜集每个学生发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针对学生疑问的部分制作教材;在课堂上使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即老师只是旁听或是适时加入 与个人或小组的讨论。这样就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老师则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为何说 TED Ed 是 Flip Teaching 的实践产物?因为每个 TED Ed 的视频页面中,都有一个 Flip 按钮,当按下这个按钮之后,老师便能够对该视频进行设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定不同的问题,然后将视频链接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家中或其它地方进行自学。&&&&&&&& 所以 TED Ed 是一个开放平台,老师可以自由使用上面的视频内容。&&&&&&&& 为了确保 TED Ed 的发展,TED 大会还请来了 Flipped Learning Network 的创始人 Jon Bergmann 与 Aaron Sams 、教育咨询师 Sir Ken Robinson 等教育先锋作为智囊团。&&&&&&&& 继 TEDx 、TED 开放翻译计划等项目之后,TED Ed 成为 TED 又一个开放项目。我们不能忘记,&开放&是 TED 得以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法宝:
2006 年,TED 决定将所有大会演讲视频统统搬到网络上,让所有人都能访问得到,由于 TED 优质的内容,迅速扩大了组织在网络世界中的名气,也让 TED 能够被世界各国的人所知晓;
通过 TEDx ,TED 允许爱好者在各地发展分支组织,既让当地人有了交流的平台,也有利于 TED 发挥影响力,发掘本地优秀资源。到 2012 年,已经可以在 126 个国家,800 个城市中看到 TEDx 的身影;
2009 年,TED 上马开放翻译计划,优秀的演讲资源被翻译为不同语言,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当 TED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能拥有更多更好的观众,有这样的观众,演讲者也就不请自来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好的演讲带来好的观众,而好的观众又能带来更多更优秀的演讲者。Chris 曾经创办了杂志《Business 2.0》,作为媒体人的他深谙此道。&&&&&& 而 TED Ed 对于 TED 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是不再满足于传播者的身份,而是真真实实的联合这群优秀的演讲者,去做一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事。
写在前面:
日,国内主要的两家微博运营商新浪和腾讯同时发布通知,以清理微博评论跟帖中出现的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为由,自3月31日上午8时至4月3日上午8时,暂停微博的评论功能。新浪和腾讯的这次暂停评论除了是一次官方管控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看作一场实验,实验受众对原有的小群体传播的渠道被阻断的反应,而先前Twitter和饭否本无评论功...&
写在前面:&
2012年3月31日,国内主要的两家微博运营商新浪和腾讯同时发布通知,以清理微博评论跟帖中出现的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为由,自3月31日上午8时至4月3日上午8时,暂停微博的评论功能。新浪和腾讯的这次暂停评论除了是一次官方管控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看作一场实验,实验受众对原有的小群体传播的渠道被阻断的反应,而先前Twitter和饭否本无评论功能。我们也可借此机会一并比较和研究下其中异同与随之带来的影响。
&下文是对霍炬发表的的&&
一文进行了截取和整理,推荐阅读原文。
感谢 田野君帮助翻墙提供twitter截图。
---下文较长 适合对此问题同感兴趣且时间充裕的无聊人士阅读------
前一段时间仔细的把国内的微博产品都研究了一圈。所以我终于可以写这篇文章了。&
这个话题说起来很复杂,我从信息架构开始说,后面涉及传播方式,社群,阅读负担和信息过滤,第三方和开放性几个方面。最后会使用我blog这几年的访问数据对新浪微博和twitter传播能力做一个简要分析。&
以下除特指某一家的产品,我用国内微博代表国内除饭否之外所有其他微博,因为他们产品都很相似。&&一 信息架构&
图为twitter的回复界面
twitter中所有信息是平等的,没有一些信息会比另外一些更加平等。这里没有所谓的评论,你可以选取喜欢的形式用RT的方式加上评论,如果不想被更多人看到,可以直接回复对方,如果只想转发,可以使用Retweet。(编:无论转发或者直接回复都会显示在自己的主页上)在twitter的架构中,只有这种层级完全一样的信息。twitter不提供 类似于国内"微博"的评论功能,因为一旦有评论,信息就不再平等。
图为饭否的回复后显示个人页面
图为饭否的转发后显示个人页面
而国内除饭否外,所有的微博都加上了评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做出的抉择,因为总有人会说"没有评论不方便"。加上评论看上去很好,也并不难。不过问题也出现了。评论让信息不再平等,发出的微博是主要的,其下所有的评论附属其上。一条微博一旦被删除,其下的评论也随之消失,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如果不特意展开去查看评论,一般情况下评论是不会被更多人看见的。甚至发出评论者的follower(墙内叫粉丝,关注者)都看不到。这样就严重降低 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在twitter这种信息平等的系统中,我用RT形式发出的评论会被我的follower看到,也会进入公共timeline。这些评论会再次引起讨论或被RT。这些RT同样帮助传播了我所评论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力度是在其他系统中没法实现的。
图为新浪微博的转发后个人页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微博同样也有了转发功能。转发又分评论和不评论两种,无论哪一种转发,转发过的内容都成为转发者的一条微博,这种微博同样可以被再次转发和评论。于是问题又出现了,这些评论是附属于被转发过的微博,而不是原始的微博,于是这些评论也很难被最原始的作者看到,只能被转发者看到。在转发的微博上的评论层级就更低了,不仅评论者的follower看不到,连本来应该看到的原始作者也看不到。&
在twitter的系统中,用户创造的任何信息都是属于用户的,都会出现在用 户的Timeline中,这些都是用户的数字资产,不应该被轻易丢弃。而在国内微博的系统中,评论只是二等公民,这些信息一旦发出,和创造者就没什么关系 了,创造者很难回溯,这些信息也会随着原微博作者的删除和消失。当然,在这些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便修改用户帐号,删除用户信息甚至禁言的产品中,让用户 创造的信息消失从来也不是什么必须考虑的问题。
图为新浪微博用户查看评论的界面,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收到的评论,而不能统一找到个人发出的评论。(还是我没找对地方?)
可见,评论虽然创造了一些方便,但带来的麻烦也不少。不过国内的这些微博的产品定义也有不同,他们并没有想制造一个平等的信息生态,而是制造一种名人发言,普通人收听的信息系统,这比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略有进步,距离twitter这种完全平等,高效快速的信息系统差距仍然很大。鉴于其产品定位,名人会觉得更加满意,更有万人来朝的快感。而评论被传播的效率很低,也使名人在出丑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更多人知道,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
从本质上说,国内的微博都是BBS的变种,甚至可以是新闻评论的变种。对比一下网易新闻的跟贴,除了没有人物姓名,似乎也没多大差距。&
很多人号称新浪有评论,所以用户体验比twitter好。我觉得谈产品体验是一个专业的事,不是随便一个谁觉得什么好就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词因为太容易理解,使得评论起来毫无难度,其实多数人对产品体验的评价都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增加一个评论功能,这是多简单的事,无论twitter还是饭否, 想加上这种功能都毫无难度,为什么他们不做?这背后自然是有道理的。&
二 信息传播&
twitter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此之前,人们早有单中心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平媒),也有单中心带少量互动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 短信互动),也有多中心群组传播方式(BBS,邮件组),这些传播方式共有的好处是声音可以被放大到极大,缺点是信息传播途径被垄断,普通人乃至名人都没法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twitter创造了一种完全独立的信息传播方式,无中心,双向,无群组,所有信息都在一个层级上迅速流动。这是一个巨大的放大器,尽管twitter也存在fo数量多少而导致部分名人有中心化的趋势,但总体来说,这还是目前让最平衡的传播方式。&
国内微博和BBS类似,是多中心群组传播方式。&
在twitter,只要你的信息引起了别人讨论,在讨论的同时就被传播了,传播的同时又可以被引发新的讨论,信息顺着无数条链路快速传播开,边传播边分裂出更多分支,这是一种如同核爆一样的链式传播。&
在国内微博,如果所有人都采用转发+评论方式,一条微博发出之后的传播路线和twitter是类似的。但有了非转发的评论,一切都变得不同。假设有 1/4的人采用评论,而不是转发的方式发表自己对原微博的看法(事实上远远高于这个比例),那么就有1/4本来可以引发链式传播的机会被彻底消灭。原本这 些评论可能会引起更多评论,也可能引发其他特别事件,但是一旦进入国内微博的评论系统,他们就消失了,几乎没机会再进入传播流程。&
这简单概括twitter,即,一切归于Timeline,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无论是信息本身,还是传播方式,最终一切形成了每个人的Timeline,这些Timeline根据fo的关系不同千变万化,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生态环境。&
(最后一段的正确性有待商榷,分享之供以讨论)
三 社群关系&
twitter的社群关系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平等的信息架构和极快的链式传播基础上。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非常牢靠,信任度也更高。&
因为信息架构平等,所以信息更容易被重视。因为传播极快,也就更容易找到欣赏的人。一切都归于Timeline,哪怕是随便对什么事情发表的评论也都很容易被查到,通过Timeline就更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品味和趋向。&
平等的信息也带来平等关系,无论是不是名人,只要在twitter和其他人产生互动,就会促进社群的形成,社群的形成也一样是链式的,人们可以根据很多碎片信息而决定互相fo,进一步交流。最终形成无数虚拟社群。&&
这些基础影响的事情很多,几乎下面要说道的所有问题都是被这两个基础因素所影响。一个社区的关系形成和产品是有关的,一些逻辑的权衡最后会决定用户行为,最终改变用户关系。&&&&&
四 阅读负担和信息过滤&
微博类产品因为信息刷新太快,所以造成了比以往RSS更严重的阅读压力,让人们阅读负担大大加重。也在其上花费掉更多时间,节约阅读负担问题非常重要。&
twitter基础是140个字,其中可以加入链接,如果使用短链接能节约一些空间。但总体的140个字不会变。twtter没有评论,只能RT并评论,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信息非常规整,一般一条信息高度不会超过100像素,在屏幕上一页内可以显示更多内容,更容易用浏览方式扫过,重复信息,图片等干扰小的多。&
对比国内微博,因为有评论和转发的机制,导致一条140字的微博下面还要带一条原始微博,有的两者还都带图片。这样被反复转发之后Timeline会充满同样的内容,每一条还都占用了200像素以上的高度,这对Timeline破坏严重。阅读压力也就更大。&
换言之,在单位时间能我能完成阅读的twitter信息数量远远大于国内微博,阅读数量足够多,才能fo更多人,处理(RT或评论)更多信息,和更多人交流,整个系统也因此更加活跃。
对比两张图,左边是twitter官网和两种常用客户端,右边是新浪微博。可以看到右边同样的高度只能容纳很少信息,新浪微博一条信息高度轻松突破 200像素,转发如果带上图片能突破500像素。相对于twitter的100像素,新浪微博阅读效率低的太多了。换言之,微博控会比同样程度的 twitter控,花费更多时间或获取更少信息,能进行转发或交流的数量也同样有这么大的差距。&
图为twitter与新浪微博用户可见单页信息容纳量对比
twitter严格保证了140个字,不会耍把网址当作一个字符这种小聪明,也不会让你附带一张照片不算字数。在twitter世界里,一切都是有 价值的,写了链接放了照片或者视频,就只能少写几个字。这个原则来源于短信,既然人们用140个字的短信可以交流,那么140个字的tweet当然也可 以,何况中文140个字已经比英文表现力强多了。&如果要发表你的评论,对方又写的太长,那么你只能人工缩减一下,要么简化你的看法,要么就光写你的看法只附带上对方ID。这些用法不是 twitter设计出来的,是用户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自然形成的规则同样也降低信息过载机会,如果人工缩减内容,相当于人工减少垃圾信息,这是任何算法 目前都无法做到的,这里碰巧通过人工完成了。当然缺点也一样存在,比如会导致删改原文,会导致意思被误解...但就算有这些缺点,我也仍然喜欢这种方法, 加快信息流动速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降低信息过载机会,就能节约人们处理信息时间,最终又加快信息流动速度。&在产品设计上,twitter一直贯彻这个原则。&
twitter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很方便上传图片,但web版不可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twitter不是照片分享站,大多数情况你的图片对别人 意义不大,所以就不要上传干扰别人了,如果非要上传,可以随便上传到照片分享站,贴链接过来。而手机客户端分享照片需求很大,这些照片有实时性,具备分享 意义。国内微博都提供了网站直接分享照片功能,结果就是大量无用信息(很多是商业推广)下面贴上一张和正文完全不相关的美女图和搞笑图,以期望获得更多转 发。这种东西完全是破坏用户正常阅读,增加用户阅读负担。这本质是国内微博对富媒体滥用,导致富媒体信息更受欢迎,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们只关注带有 强烈刺激富媒体的信息,更为简洁有效的文本信息受到的关注度被严重降低,以至于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也得不到关注。再看前面的新浪微博,截图,看第一条中国企 业家所发的内容和图片,他们之间有关系吗?毫无关系。就是这种毫无关系的图片在新浪微博满天飞,白白浪费人们的时间。&用户能在web分享照片看起来确实方便,其实背后对环境破坏有多大,是没法衡量的。不过职业经理人们只关心前者,无法考量的后者他们并不在乎。管这个叫做"功能友好"的人们,何等浅薄。&&换言之,twitter的设计不强迫用户必须阅读富媒体内容,除非用户主动展开信息阅读。在信息严重过载的年代,这种设计非常有意义。如果文字内容有趣,我会愿意多看,但如果我不愿意看,也请不要占用我的页面空间浪费我的阅读时间。&五 一些原则和第三方软件&
twitter产品形成过程很奇怪。这个产品功能改造来自用户和社群,而不是来自twitter公司。今天人们看到的twitter和几年前我刚刚开始用的时候完全不同。原因是twitter只创造了信息架构和API,之后就不再管了。&阴差阳错也好,运气也好,认为twitter公司能力差也好,人手不够,偷懒也好,他们确实只是设计好信息架构和API,没做更多的事,之后用户登场了。这就是开放平台的好处,用户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完善。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完美产品,于是各种完全不同的客户端和第三方网站同时被不同的人使 用,最终所有信息对聚集回twitter的信息架构中。这也是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在twitter之后,从信息架构和API开始的产品设计逐渐成 为一种开发方法,影响深远。&说twitter刻意保持网站的简陋也不太对,不过twitter保持网站只能完成最基本的功能(可能只是偷懒),确实对生态圈完善有帮助。一方面 简陋的网站清晰演示了核心功能和信息架构,一方面也确实留给了第三方开发者更多空间。缺点也确实让新人不容易入手。(这几年有不好的趋势,twitter 对第三方开发者也逐渐收紧政策,希望以后不要变得更糟)&&&
twitter基础是公平的,信息可以安全保存,你可以信任他。新浪微博我们不谈敏感信息,涉及他本身的不敏感信息也一样被删,上次,结果不是被禁言了吗?没有公平信念,就不会有真正好的SNS产品。&&
微博的战争其实刚刚开始,目前的新浪微博只是恰好符合新浪的传媒特征,也和之前的名人博客有联系。这些名人本来就有话语权,让人们感觉新浪微博非常 火。其实距离战争结束相差很远。无论是腾讯网易和搜狐,最糟糕的策略就是跟随新浪,不幸的是目前这三家都采用了这个策略。真心希望各家以自己的特点为基 础,做出来有特色的东西,真正让micro blogging成为协议。就我的体验看来,无论用户质量,活跃度还是产品,饭否仍然很棒,希望饭否能继续改善产品,早日赶上。&
转载声明:
作者: 发表于
16:06 最后更新于
:按照by-nc-sa的cc协议可转载,拒绝采用&独家& 授权媒介(含网站和平面媒体)转载、引用、链接,除非获得本人许可。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更多阅读:
魏武挥 评论Vs转发 http://blog.renren.com/share/
写在前面:过去的观点认为,社会化营销倚靠的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营销者拥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去接近受众,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在社会化媒体发展日益成熟的当下,用户对产品的选择不再仅仅基于营销形式的多样和有效,而转而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学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简明阐释。转自 阿里研究中心 http://www.aliresear...&
&&写在前面:过去的观点认为,社会化营销倚靠的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营销者拥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去接近受众,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在社会化媒体发展日益成熟的当下,用户对产品的选择不再仅仅基于营销形式的多样和有效,而转而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学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简明阐释。转自 阿里研究中心 http://www.aliresearch.com/index.php?m-cms-q-view-id-71681.html&&&&&&&&&&&&&&&&&&&&&&&&&&&&&&知名公关博客和社会化媒体分析师&Brian&Solis近日在快公司网站(Fast&Company)上分享了他曾经提到的&社会化营销的六大支柱&观点。这些观点与SocialCommerveToday的主编Dr.&Paul&Marsden两年前首次在他的文章《社会化商务如何运行:社会化购物心理学》的概述有关。这六大支柱于去年晚些时候因为Facebook&app提供者Tabjuice制作的一个信息图而火了起来。Brian&对这个信息图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凭借着对社会化媒体更深刻的理解对这六大支柱进行了阐述。以下是对Brian观点的概述及对消费者购物旅程的描述:1.社会化媒体与社会科学有关,与技术无关。2.社会货币的交换为每个网络内的资本产生贡献。3.一些商业领袖认为在社会化网络有所表现最终会损害品牌的控制力,因为他们多年来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4.你觉得由于你对在线参与者开放而失去的控制力实际上给了你控制感。5.在社会化媒体和在线参与行为中,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经济学、人类地理学在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互惠行为。6.与传统网络不同,社会化媒体是充满情感因素的,人们在一个社交网络里可以建立起以他们为中心的生态网络。你必须设计一个情境可以牢牢抓住用户的心,就像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要有能够影响用户相应行为的情感。他认为,消费者的旅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预想阶段(产生意识、有所关注、瞄准目标);购买前准备(考虑、评估);产生购买行为(决策执行);购买后行为(形成经验、享受购买乐趣、产生忠诚度,与品牌绑定)
&在这篇文章里,Brian通过他自己的评论对这六点经验进行引申。
1&社会认同&&跟随大众。在新的消费者旅程中(又叫做决策周期),一个消费者会发现他自己在一个优柔寡断的地位。当消费者不确定下一步做什么,社会认同会驱使他们看看别人都做了什么。
2&权威机构&&指路明灯。在不断变化的消费者旅程中,权威机构在消费者进行有效决策时的作用如同夏尔巴人对游客的价值(夏尔巴人:昆布地区主要是夏尔巴人和Rai族的聚居地,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为普通登山客提供背包服务。)
3&稀缺性&&物以稀为贵。考虑到供需的调节,价值越大的越被认为是是越难得到的。
&& 4&喜欢&&建立纽带和信任。我们有一个很自然的倾向就是模仿我们所喜欢的、崇拜的,并且发现有吸引力的,这些属性也有助于我们促进自我认同。
5&一致性。当面对不确定性时,消费者不太喜欢冒险。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根据以往的经验行事。
& 6.&互惠性&&爱心预支。作为人类,我们有本能去分享爱心来帮助他人而不去考虑是否有什么样的回复。这也就是所谓的&认知盈余&。&
&从Brian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揭开社会化商务秘密的钥匙不在于工具、平台和电子商务,而在于对于社会心理的深入把握,以及什么能够让我们铭记在心。&&&&&
继Facebook发布了以时间线格式组织内容的功能后,时间轴这一概念便在国外社交网站中大面积开始流行,如Timetoast、Lifehaps、Capzles以及国内近期上线的钥匙网、腾讯空间&时间线&等,本文将对此进行简略梳理,以为我们的资源整合构思提供一点资讯储备。   
1. Facebook时间轴应用数量达3000款
时间:...&
&&&&&& 继Facebook发布了以时间线格式组织内容的功能后,时间轴这一概念便在国外社交网站中大面积开始流行,如Timetoast、Lifehaps、Capzles以及国内近期上线的钥匙网、腾讯空间&时间线&等,本文将对此进行简略梳理,以为我们的资源整合构思提供一点资讯储备。   &
1. Facebook时间轴应用数量达3000款&
时间:日&&& 资料来源:网易科技
原文链接:&
&&&&&& 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周一在SXSW大会上宣布,Facebook信息实时分享平台Open Graph推出仅仅两个月后,时间轴应用就已经增加了将近3000款。
  时间轴应用让用户可以与Facebook朋友分享他们的各类活动,创建一个动态的时间轴主页。例如,用户可分享他们在哪里跑步,或者在做什么菜。时间轴功能最初推出时,只有60个应用。
  Facebook项目经理奥斯丁&豪根(Austin Haugen)周一在SXSW大会的一个应用展示会上表示,时间轴应用数量目前已经接近3000款,那些应用也使得开发商获得了更高的参与率和增长。他谈到其中的一款应用Pinterest ,Pinterest日活跃Facebook用户增长率达60%。另一家初创公司Goodreads也能够将其日流量提升77%。
2.从钥匙网看&时间轴&形式社交网站&
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原文链接:
  自Facebook在F8大会上,发布了以时间线格式组织内容的功能后,时间轴这一概念便在国外社交网站中大面积开始流行,像Timetoast、Lifehaps、Capzles等等。而国内第一家基于时间轴的社交网站钥匙网也于近期上线,并首创了公共轴概念,其中的标签筛选功能也深受用户好评。
  钥匙网
  钥匙网()是国内首家时间轴型社交网站,以横版时间轴为界面。清新简单,容易操作。并首创了公共轴概念,所有钥匙网的用户在私人时间轴上发布的公开信息,都会汇总到公共轴上,形成一条庞大的时间轴信息流。并且时间轴和信息流两种浏览模式并存,使用户浏览更简单和精准。
转播到腾讯微博
  钥匙网时间轴上的时间可进行任意拉伸,并能精确到秒。你可以在任何时间点上发布包括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在内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钥匙网的扎堆功能无需用户任何操作,只需要在注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标签,便能实相同标签用户群的扎堆,这对于喜好交友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个惊喜。除此之外,近期上线的标签筛选功能让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可以迅速的提取出需要的内容,并按时间顺序全部呈现在一条时间轴上,犹如幻灯片似的美妙体验。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Timetoast(http://www.timetoast.com)的&时间轴&基于flash平台,时间显示与切换十分的流畅。同时Timetoast操作较简单的,可在类似flash的时间轴上任意选择时间,也可以为每个事件定义时间、名称、图像、描述,最终使时间的发生按照时间先后在时间轴上。
  值得一提的是Timetoast除了通过链接直接观看,Timetoast还提供了博客嵌入支持,只要点击&Embed/Share&获取代码,粘贴到博客的代码里面就可以了。不足的是Timetoast功能相对简单,不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彩的服务,并且博客嵌入不支持缩略图形式,仅以点状表示。遗憾的是Timetoast暂不支持中文服务。
  Lifehaps &
转播到腾讯微博
  Lifehaps(http://.lifehaps.com)不同于普通的时间轴在线制作服务,是用来记录在你生命中发生的所有的大事,简单地说就是你个人的&生命之线&。在Lifehaps用户可选择在你生命中不同的年份添加相应的事件, Lifehaps底栏预设了一些常用的事件按钮,如baby、教育、罗曼史、家庭、事业、健康、旅行、其它等等,只需要点击拖放到相应的年份中,并对该事件进行描述或添加图片。
  Lifehaps主要用于个生中重要时间的记录,多在家人和朋友中分享,因此,Lifehaps并没有提供常用的分享方式,而是需要你建立自己的朋友列表后分享。如果你仅仅用于私人时间的记录,不妨试试Lifehaps。
  xtimeline
转播到腾讯微博
  xtimeline(www.xtimeline.com)不同于Timetoast和Lifehaps的简单时间轴而是一个社区类型的时间轴网站,在xtimeline上用户可以创建不同主题的时间线Timeline,对每个事件设定时间和详细的内容描述,包括图片和文字说明可以拖动时间轴来快速浏览。
  除了普通的时间轴功能外xtimeline同时其还具有强大的社区功能,包括评论,评价,分享等等。而且也包含了一般的web2.0特色,像分类,Tag,搜索支持等等。同时也可以采用iframe引用。
  但不是所有主题都是开放编辑的,大部分的主题都只能由创建者来编辑或者加入新的编辑用户,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主题是开放编辑的。同样遗憾的是xtimeline也暂不支持中文服
转播到腾讯微博
  Plurk(www.Plurk.com),中文名称为噗浪,Plurk类似于twitter可以发表评论、有针对性地回复好友更新的消息,所有的这些更新和回复将被显示在一条时间轴上,并且时间轴可以被随意拖动,一条更新消息称做一条Plurk。
  Plurk状态更新形式和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支持页面登录更新,也可以像twitter那样支持手机短信更新,目前Plurk对每条更新限制字数在140以内,更新可以插入表情,且更新支持加密。
  然而正是因为Plurk仅仅能输入140个字,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的局限性,并且时间轴的预览界面相对简单,功能单一仅仅支持当下时间点的发布。使用户之间的共鸣与信息交流造成了困难。整体来说更倾向有一条时间轴的于微博,plurk 在中国大陆地区2009年4月起已经无法使用。
  虽很多网站都陆续将时间轴概念应用于社交网站,但因其固有的产品形态限制,都还未专注,钥匙网则在这方面做得更进一步,将时间轴的概念使用的更透彻。老大哥facebook:对于时间轴的运用,只是用到了个人档案中,用时间轴了解对方,但对于时间轴的各种社交功能性、专注性方面都还未将时间轴对于社交网络的特色发挥到新的高度;而具有代表性的噗浪则是比较早用到时间轴的,但是它的应用只是专注于微博,装饰性更强,并没有摆脱微博的框架,对于时间轴的利用程度优先。钥匙网在这方面则是将时间轴与社交最大限度的结合,全面提升应用高度,目前的钥匙网时间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强的时间流逝感。
  但由上线不足一个月,跟方面性能还不稳定,后续的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3.腾讯空间&时间轴&开始内测&&
时间:日&&& 资料来源:热腾
原文链接:&&&&&&& QQ空间&时间轴&终于开始进行内测,据悉现在&时间轴&属于放量内测中,等测试改进后,Qzone时间轴会呈现在大家面前,腾讯自诩这&将是QQ空间在2012伊始最华丽的动作&。&&&&&& 现在大家就跟着我来感受一下QQ空间&时间轴&吧。&&&&&& 大家请打开空间首页-我的主页-时间轴(图中红圈处),如果没有,请耐心等待;如果有此图标,恭喜你,已经获得内测资格!&
&&&&&&& 没错,这就是QQ空间时间轴的主界面了,非常的清新干净。&
&&&&&&& 界面右上角有个&小齿轮&的图标是&界面设置&,支持摄影预设的背景,也支持自定义背景。&&&&&& 在左侧就是时间轴,轴上从你出生开始,点滴可以记录在内。人的一生就是一根线段,延续长短的就是代表生命的&时间戳&,来自每个人的大大小小时间轴,最终汇聚、交叉成为了我们五彩的人生。&&&&&& 鼠标经过&时间轴&上时,会显示&过去&、&现在&、&未来&的日期,你可以在某个&点&上轻松的记录一些事件或者一段故事(图上方的小图标分别代表要写的内容的分类,依次是:随想、饮食、旅行、娱乐、影音、运动、大事件。&
&&&&&&& 光标移动到&现在&以上的话,将会显示&未来&(如图左上角所示),你可以给未来的自己既定一些目标或者计划,到时候再看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 QQ空间&时间轴&,就像是一部可以被随时随性更改的&时间旅行&。你可以随处看到你和朋友的过去、现在、未来。只需要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你也能立马在自己 感兴趣的时间点上&插上&自己的感慨。给予用户无限放大的&时间自主权&,让用户可以自助的经营自己&一生&,按照自己意愿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你现在是不是也很期待QQ空间推出的&时间轴&了呢?&&&&&& 一个全新的信息聚合方式即将来临,敬请期待。&&&&&& 百度百科的&百科名片&是这样介绍&时间轴&的----通过记录生活、记录文化、记录历史,来实现自己传承文化的梦想。时间轴正是实现梦想的基础。想要传承,必须先有系统、完整的记录。而时间轴就是依据文化分类和时间把事物归类和排序,以最适合的形态展示给用户,让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我们的障碍,只需一条线,就能够回到从前。&&&& &时间轴&名词解释----通过互联网技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时间足迹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
4.回顾&&腾讯新闻时间轴:事态进展一目了然&
时间:日&&& 资料来源:热腾
原文链接:&
  新版腾讯网新闻时间轴日正式上线,事件发展可以通过时间轴进行全程预览观看。据观察,目前时间轴并不会出现所有新闻中,只会在一些重点新闻的底部或者中间进行呈现。
&&&&&& 进入带有时间轴的新闻页面。点击新闻时间轴上的新闻文字,就会弹出该新闻的详细页面。
&&&&&& 腾讯网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爽的新闻阅读模式,此次新版腾讯网新闻时间轴上线,可以省去寻找相关新闻的麻烦,同时事件发生时间与动态可以一目了然,尽情阅读。&
感谢09级骨干殷芙蓉
11:47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注意力涣散、浅薄、重口味、不耐烦……   网瘾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关于互联网对人类影响的最新课题是&&&网络在怎样修改我们的思维方式?《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畅销 书《浅薄》里提出,&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这在...&
感谢09级骨干&殷芙蓉
11:47 分享 来源:  注意力涣散、浅薄、重口味、不耐烦&&   网瘾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关于互联网对人类影响的最新课题是&&&网络在怎样修改我们的思维方式?《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畅销 书《浅薄》里提出,&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这在美国引发了一场互联网如何改变人类思维的广泛探 讨,109位哲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热议其中。而美国科技作家麦琪&杰克逊写了本书,悲观又绝望,叫《分神:注意力的涣散和黑暗时代的来 临》,他认为人类很可能沦为半人半机器,因为我们被各种信息吸引,永远处于走神状态,他甚至认为网络造成的分神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  网络时代,信息早就超载,人类不得不更新自己的大脑运作方式来适应这种快速运转的节奏。有人甚至下结论,互联网已经把我们变成了新的人种。我们以为自己在 刷微博、刷豆瓣、刷贴吧,但其实被刷的,很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想想看,你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是不是已经被网络改写了?  注 意力涣散、三心二意、趋同思维、浅薄、道德底线降低、创新能力减弱、不耐烦、重口味&&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跟海量信息的冲击有关,更值得警惕的是,我 们已经逐渐适应甚至是&享受&起在海量信息中玩快闪的状态,有必要对这种倾向做出反思,网络只是工具,而不该成为人类思维的设计师。&
  随时更新的信息让我们频繁走神   有专家说,网络让我们从信息的农耕时代切换到狩猎时代。狩猎?不错啊。但搞清楚,信息不是猎物,我们才是。我们不断被信息化浪潮冲击,淹没在海量信息 中,随时担心错过什么消息,我们不断上微博,上MSN,上QQ,似乎要与时代同步,又好像希望超越时代,其实呢,我们不过是信息时代的标准产物。还是《浅 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够狠,他就直接说,&在机器的世界,我们是机器的性器官。&  人类发明了网络,网络发明了新人类   本报曾经策划过一个&七天不用手机,送你一部手机&的活动,报名之势风起云涌,不少人表示,&又不是七天不用电脑&,没手机我还可以Q Q、MSN、邮件&&怕什么?一项大型调查,在&一个月不上网&和&一个月不做爱&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后者。&可以戒饭,不能戒网&&&& 不少人以行为验证,对网络终生效忠。  对网络的依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只是这种依赖程度总能超乎你的想象。前段时间,2010年 《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3个人中就有1个网民。这与中国内部的比例一致:中国13.3亿人口当中,网民 数量4 .5亿,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网民。此前,深圳网络媒体协会发布《2010深圳互联网应用暨网络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称深圳网民人数已达到698.5万, 网民普及率达78.34%。也就是说,八成以上的人上网。而网民每天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汪洋?《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做出描述:截至2010年12月 底,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电子邮件用户数量为18 .8亿,平均每天发送2940亿封,其中89.1%为垃圾邮件。  美国一项最 新研究显示,一名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是11万个英文单词的信息量,相当于电脑硬盘存储量的1/5.而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一生仅能处理 1730亿个字节的信息,约等同于173G。照此推算,如今美国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已达到一生能处理的1/6.  &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畅销书《浅薄》中指出,他曾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文章《谷歌是否让我们变笨了?》,两次都引发美国知识界对互联网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深度反思。  尼古拉斯&卡尔担忧的是,因为网络,我们已经逐步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能力,没耐心进行深度思考,思维被片段切割,&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有时我也会困惑,到底是我们在上网,还是被网上了?&  豆瓣上,&我又荒废了一天&、&拖延症小组&等都有大量同类表述,中心思想就是,&只要一上网,我就什么正事都干不了&,但同时,大家又适应甚至&享受&这种在海量信息中玩快闪的感觉。  我们以为自己在刷微博、刷豆瓣、刷贴吧,但其实被刷的,很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想想看,你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是不是已经被网络改写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还在被改写的过程中,而下一代人类基本上已经改写完成,&进化&为无障碍适应网络的新人类了,他们不再纠结于打字替代书写是否丧 失汉字之美感,不再困惑于情书传递和网络表情哪个更浪漫,不再遗憾电子阅读无法带来纸质印刷品带来的触感和神圣感,更不会在意自己的思维像生日蛋糕一样被 切割成一块一块&&  &网络让我们变聪明了&可能只是幻觉  美国一个科技作家麦琪& 杰克逊《商业周刊》上发表文章中讨论&分神&成为网络化生存的主流状态。他说,普通职员的注意广度只有麻雀的那样大,差不多3分钟,小隔间里的职员就会放 下手头的事情去干别的,接电话、查看邮件、回短信、点击视频或往FA C EBO O K上贴有趣的东西。他甚至把这种现象上升到国家发展的高度:不停地分神是美国信息经济的要害。  事实上,分神只是互联网对我们思维模式修 改的一个内容。&互联网让人变笨这个句式后面根本用不着加问号,这有什么疑问吗?看看微博上,都是些废话;图书市场,笨蛋横行;电视剧,山寨和脑残是主 流;电影?更不说了,让人觉得智商这件事就像个冷笑话。&一位传媒界资深人士很不客气地下了结论,&看看现在人们都在关注什么吧,看芒果台的脑残剧《宫》 和网上人气很高的抄袭剧《爱情公寓》,不是还有90后看了韩剧《宫》和《我的公主》,以为韩国确实有王室的吗?我们这代还好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毕竟网络盛 行的时间还不长,下一代的思维方式就更是进一步被网络格式化了,重口味、嗜血、肤浅、浮躁&&这些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就像尼古拉斯& 卡尔所写到的,&互联网正在切除我专心和沉思的能力,我的大脑现在期望像网络散布信息那样获取信息&&&迅速移动的粒子流。以前我像潜水员一样潜入语词的 海洋,现在我像是驾驶着水上摩托艇在语词之海的表面飞速移动。&你看,我们都练就了思维上的&跑酷&特技,在信息上面飞速跳跃、穿梭、蜻蜓点水,不做任何 停留,看上去真帅啊,但实质上呢?三心二意、趋同思维、浅薄、道德底线降低、创新能力减弱、智商受损、不耐烦、重口味&&这些特质分析起来,网络都脱不了 干系。互联网的&邪恶&在于,它制造了海量诱惑&&&给一个色鬼发大把惹火美妞,这不是考验人性么?而人性的本质就是,除了诱惑,什么都能抵抗。  但也有人反对,说网络并没有让我们变笨,我们每天浏览大量信息,对世界的认知的广度大大提高,范围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开阔&&事实上,这就是网络带来最大的危险,我们已经基本放弃了自省,甚至陷入一种&每个人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网络上埋伏着大把诸葛亮&的幻觉。   &我不觉得自己因为24小时挂在网上就变笨或者变肤浅了,我资讯更新多快呀,说电影吧,我没看过也知道是怎么回事,《3D肉蒲团》不是情色片而是恐怖 片,《战国》是某煤老板为某女星倾情打造的个人宣传片,韩寒不都发博文说了嘛,这就是&爱的代价&;说图书吧,重口味&巨著&《肠子》曾经把几十个外国人 看到晕倒,《海底捞你学不会》和微博上有张海底捞往深山里送外卖的图相映成趣;至于微博,那我更是任何热点都没错过&&&外企白领张西的观点很具代表性, 不少人认为自己掌握了大量资讯,离&渊博&都不远了。但问题是,如果试图跟她深入讨论其中任何一个话题,都会受阻,因为她脑子里只有浮光掠影的信息碎片 &&&什么都能谈一点,什么都不能深谈,这就是所谓的变聪明吗?  这种自负是互联网带来的更深层的负面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认 知都产生了偏差。心理学家列昂罗森布利特和弗兰克凯尔发现,人们常常会受到一种知识幻觉的影响:&将表面的熟悉误认为是深入的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可 以获取,这种熟悉的感觉不断增长,而知识的幻觉也不断增长。随时能够获得大量数据也会欺骗我们,让我们将能够迅速获得的知识误认为是我们已经拥有且能够运 用的知识。而如果这种幻觉导致我们忽略了对真正知识的获取,我们作为个体将最终变笨。&  同时开多个窗口、处理多项任务、跟数个对象聊 天&&这也让我们陷入另一种幻觉,我好厉害,好聪明,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我们自认为在专注于并处理更多的信息,而实际上并没有,你只不过是做这件事 2分钟切换到另一件事上再做3分钟,在同一个时段内,你连手头这件事都没有处理好,所谓一心多用,只不过是七拼八凑地糊弄了多个任务而已。  我们高估了海量信息的正面能量,也高估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也就放弃了对深度思索的渴求,这可能才是网络带来的最大危险。
  1、网络改写思维之注意力分散
一入网页深似海,你会在这种发散性的设置中迷路。就像中学老师刘玫那样每次本来只是想打开邮箱收信,却先点开了右下角《小S老公出没夜店》的八卦,图片里那个辣妹的发型不错啊,多点了两下就链接到了台湾购物网站,结果买了双鞋。邮件呢?当然还没有看。
  2、网络改写思维之重口味  我们过分迷恋于钱、性和暴力等&狗血&资讯     超出正常的强度和频率的重口味刺激,对更新思维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并非完全无益。网络重口味其实是与信息量成正比的必然选择,当资讯不发达的时期,一个 《餐厅炒菜油回收再用》的新闻,就能让全国人民震惊,并讨论上一年。但正如中年文青王耀鑫所说:&毒奶粉、染色馒头、墨汁粉条,知道的越多我反倒冷静了, 不是说我们摊开来都是一张元素周期表么?作为一张敬业的元素周期表,我在等着看下次该轮到那个元素出场。&  网络信息的庞大基数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海选,在这场信息选拔赛中,一条消息,一张照片,想要被人看见,除了越来越匪夷所思,越来越耸人听闻,放弃尺度,它们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包 装。当和拦路救狗出现在同一新闻首页上的时候,对幼儿落入石灰池、未成年人入室偷窃之类的新闻,大多数人应该都会像大二学生苏童童的反应一样&完全没看 见&。  钱、性、暴力,这三大元素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吸引注意力的镇山之宝。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曾说刻画常态对所有艺术家都极其困难,反 之描写变态、犯罪、强奸、酷刑却非常容易。虐恋的情节往往比浪漫的戏码更容易突破,重复率更低。显然,重口味是强调快速反应、强大互动的网络生态界自然选 择的结果,至于是否会&成也重口味,败也重口味&,同时作为它的接收者和始作俑者,我们只有自求多福一条路可走了吗?  自助式治疗  戒掉低智商三俗,多跟聪明人聊天   深度思考和严肃阅读属于古代?  互联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它的弊端的认识,通常我们停留在网游、黄色网站等领域,并没有换一种角度,来探索网络对我们思维模式的修改。海量信息确实很丰富。但2000年前的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就说&无所不往就是无所往&。我们以为海量信息增加了各种可能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写《送你一颗子弹》的刘瑜就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海阔凭鱼呛,天高任鸟摔呢!  网络改写思维之不耐烦
  1分钟的视频和140字以上的文章都嫌太长  &如果一部电影到第3分钟还没有出现爆点,如果一本小说用了三章还没有亮出包袱,如果文章超过300字还不分段,那么,它就不值得我在上面继续花时间了。&自由撰稿人米兔承认自己就是《新周刊》所形容的,被按了快进键的中国人。   在网络上,急躁人士的电脑键盘上最先磨坏的就是F5(刷新键),他们最先学会使用的就是快捷键,依然要为抢到了&沙发&欢欣鼓舞。他们永远在催促,购物 网站上卖家催促买家快点付款,3天还没收到货,买家就要发飙;视频网站上的留言,几百万条其实只有一个意思:什么时候更新?每一个聊天对话框都是一个战 场,打字稍微慢点,几行问号惊叹号就咆哮着抛过来了;最后连打字都放弃了,直接语音短信,玩T alkBox。  在他们理想中,最好所有 的新闻都能在140个字之内解决,其实,只要有标题就行了,他们都是标题党。银行经理钟鸣说,别说文字了,他甚至连1分钟的视频都觉得太长,就愿意看图 片。22岁的蓝妹妹则很认真地问:有了微博,还有人需要看报纸吗?她说,她觉得网上最有效率的就是段子和语录体,短小精悍,并且方便流传。急着获取更多信 息的意义好像就是可以借此向其他人炫耀:我来过,我看过,我知道,你知道吗?不过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网络知道分子其实都在为此提供服务。  于是又回到选择这个问题上,因为网络提供的选项多到令人发指。比涨潮还迅猛,每一秒钟都在更新交替的信息制造出一个时间悖论,为了不错过最有价值、最值得炫耀的信息,为了把时间浪费在最有意义的事物上,所以需要更多时间做选择。一边急不可耐,只争朝夕的样子,一边又缺乏耐心,精力分散而拖延。表面上我们的着急是在为节省时间而焦虑和谋划,但事实上,正如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所说,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  《连线》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让我们抓狂的33件东西》,复印机、打印机、电话、电脑都被列入了会让我们着急的物件名单。这些东西发明出来原本是为了让生活更便捷,最后反而让人们更加不耐烦。
  自助式治疗 每天看一张碟片看一篇长文  甄弥,企宣人员  我发现自己在玩的时候特着急特焦虑,总是怕浪费掉时间,总是不耐烦;而做正事就变得无比拖沓,所以我必须训练自己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  看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我会选口碑不错的,有营养的片子,选好一批,放在豆瓣想看电影的清单上,每天看一张碟片,看的时候禁止自己做其他任何事,专心从头到尾看完,很多片子开始确实闷,但忍下来,总会发现爆点,连《国王的演讲》我都一个镜头不拉地看完了。  看完电影,我会上豆瓣,坚持看影评,哪怕是3000字长文&&&听上去这简直称不上训练,但你要知道,对于网络急躁症患者来说,能完全不按快进键看完一张碟、一个字不漏地看完一篇长文,简直是高难度任务!  心理学家不是说,再难的事,只要坚持2周,就会成为习惯吗?现在我慢慢地可以接受耗时长的事了,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网络里乱撞。  网络改写思维之浅薄
  不思考、不记忆、不创新成为普遍习惯  我们的思维正在跟数码产品一起,展开轻薄透大赛。你上一次静下心深度思考某个问题、深度阅读一本书、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是什么时候?   早在去年初微博刚刚兴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就提醒,我们的思维可能被微博切割成碎片,丧失深度思考的功能。这个预言如今基本实现 了。我们不仅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掐断了这种需求,甚至认为深度已经是文物了,应该放到博物馆。&利用网络代替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是,我 们将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里说。  &有了搜索引擎,还要知识干吗?百度知道就行了,我不需要知道,如果百度 搜索不到,我一般就不管了。&大学生艾米以自己的不求甚解为荣。确实,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使一些人认为不仅对知识的记忆不必要,连了 解都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大家干脆以浅浏览代替深阅读&&&浅阅读在强化我们的反射反应、视觉处理能力的同时,损失了我们深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文学评论 家、美国人斯文&伯克茨在《古登堡挽歌》中,他认为电脑和其它电子媒介正在摧残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他的学生,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而变得习惯略读, 扫读,他们已无法像自己那样沉浸在一本小说中。
阿尔法城写在前面:
2010年 年末,豆瓣社区里到处都是求阿尔法城入住邀请的帖子,阿尔法城入住邀请码一时&一码难求&。这在以文艺、低调著称的豆瓣并不常见。跟风使然,我也求了个 &码&进&城&一探究竟。当时的阿尔法城人声鼎沸,各条街道都是投票选街长,起名字的讨论,也有许多用户对开小店(可以进行虚拟/实 际物品的买卖和线下交易)充满兴趣。但一段时间过去后,...&
&&&&&&&&&&&&&&&&
&&&&&& 阿尔法城&写在前面:&
2010年 年末,豆瓣社区里到处都是求阿尔法城入住邀请的帖子,阿尔法城入住邀请码一时&一码难求&。这在以文艺、低调著称的豆瓣并不常见。跟风使然,我也求了个 &码&进&城&一探究竟。当时的阿尔法城人声鼎沸,各条街道都是投票选街长,起名字的讨论,也有许多用户对开小店(可以进行虚拟/实 际物品的买卖和线下交易)充满兴趣。但一段时间过去后,城内日渐冷清,我发现阿尔法城当时的城市结构并不清晰(容易迷路),互动性也不如期望中良好,很多 时候讨论甚至不如在小组中有效。可以看出,阿尔法城是豆瓣在小组基础上,期待更多互动可能性(甚至是以此实现网站盈利)而建立的虚拟社区。但其实际效果, 却差强人意。所以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再登陆阿尔法城。&前 些日子与朋友讨论产品内容的组织架构形式,他对虚拟社区(及相关类游戏功能的设计)很感兴趣。我便又想起了豆瓣的阿尔法城,再次登陆却发现这&城&早已重 修翻新。很多新功能还有待发现和体验,也在下文中整合了些资讯方便之后的使用。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思考和探讨出一种更有效的线上互动交流模式。新版阿尔法城已开放入住,但是否要缴纳入住租金(小豆)尚不清楚。&&
登陆阿尔法城界面&
老版阿尔法城界面&
新版阿尔法城登陆后首页&
阿尔法地图&
阿尔法地铁站&
需要25颗小豆(豆瓣社区的一般等价物)才可以开店&
小店内的留言板界面&
小店内发言界面&
用户入住页面&
(自主选择街道,街道一侧是公寓一侧是小店)&
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暨2011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中,豆瓣阿尔法城获得了&最佳模式创新产品&奖。()&
2&豆瓣的实验性项目阿尔法城(alphatown.com),于2011年9月1日凌晨正式上线2D图 形化 新版,用户可以在新版的阿尔法城中逛街、开小店、挑选喜欢的公寓居住、发言、以及认识志趣相投的人。相比刚上线的网页版,新版的阿尔法城更具备线上城市社 区和线上游戏的要素,引发业内人士揣测豆瓣是否也要进军游戏领域。对此,豆瓣创始人杨勃表示,阿尔法城未来的生长方向由用户决定。&阿尔法城是豆瓣于2010年12月上线的一个虚拟城市社区,同时也是独立于豆瓣的一个实验性项目。上线之初,即由用户自己投票决定坊名、街道名等,是一个由用户决定生长方向的产品。据介绍,阿尔法城上线至,已经拥有6.2万居民和144条街道,&城市自发生长&的想法和机制得到验证。也因此,9月初阿尔法城图形 版上线。&新版阿尔法城的上线,引发业内揣测豆瓣是否要进军游戏领域。对此,豆瓣创始人 杨勃表示,阿尔法城是游戏还是虚拟社区,都由用户说了算。在杨勃心目中,阿尔法城是一座&非常多样、富有活力的城市&,未来有多种商业模式的可能。同时, 阿尔法城的基础设施将与其自然增长相结合,下一步将会推出地铁的功能。&据了解,这也 是豆瓣第二个向IE6说不的项目。此前不久,豆瓣实验室的音乐游戏项目doublo也不支持IE6浏览器。杨勃认为,作为一个实验性的项目,需要推动新技 术的发展。在豆瓣广播的升级版&豆瓣说&中,杨勃用&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 move on&来回答用户的疑问()3&
&36氪:门开啦,豆瓣阿尔法城开门迎客。(http://www.36kr.com/p/44208.html)
&&&&&&&想看长文请继续 or 点击窗口右上角小叉叉&&&&
这是一个实验中的虚拟社区。你可以自由选择街道居住,和气味相投的人厮混,发现各种有意思的人和事。&
豆瓣阿尔法城目前有6个坊(之下又分甲乙丙丁等),每个坊一般为6条或9条街,每条街人数上限为1500人,进城的人可以在所有街道讨论区发言,很多牛人都在里面占街盖楼。每条街道的设施包括:公告栏、投票、公共讨论区、受居民欢迎的(线上)活动、公共相册、留言板等。&
它的功能与原本的豆瓣兴趣小组相似而又不尽相同。&
最引人注意的是街道内容和名称的决定权以及社区管理者的选拔,都完全由用户以投票的方式进行,而非小组长命名。&
原本的豆瓣小组内不可以发表图片,发起的话题有新回复也不会提示,而阿尔法城则功能更完善,话题与图片于街道首页一览,发起或参与的话题有新回复也会有提醒。&
运营分析&&&
造城者对阿尔法城有细致而长远的规划。&
第 一步是把用户放到无序的环境中做实验,让他们自行聚集,像是在模拟城市的起源,又像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城市生态。比如,建城第二天新闻社便产生了,可见虚拟 城市居民对信息的依赖犹如现实生命之于食物;再有,非本城居民不能参与各种&投票&以及上传照片,类似于现实中你可以参与讨论其他城市的事情,但是不能投 票决定&&也有人说,阿尔法城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都好奇着、盼着想进去,而且必须与人牵手(获得邀请)才能进去,一旦出来又恢复孑然一身。&
然 而,正如豆瓣网深度用户堂小溪所分析的,阿尔法城就算再富于人文气息、再理想化,本质上还是一个游戏、一个产品,它的未来属于商业,脱离买卖交易,城市无 以为继,即便是虚拟的。有业内人士指出,豆瓣网未来或将通过阿尔法城来探索盈利之道。精准营销在阿尔法城最是行得通。想知道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和喜好,看看 他在什么街道就知。这样,不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就完成对网站用户的细分,让用户自己把队站了:要是音乐相关广告商,就投B区二坊,齐刷刷都和音乐相关;要是推销摄影器材,奔&小孔成巷&去就行;要是为东野圭吾的新书打广告,直接上贝克街。在城中日落大道可以看见,一间名为&电梯里的磁场&的小店已经开张营业,店 招上写&我们在升降中贩卖电影驻留在内心的时光,以及那些画面旋转而起的放射线,伏在瓷上的光阴&,其实是推出一系列瓷砖订制产品,在瓷砖上手绘电影海 报;另一家&人生海海照相馆&出现在了时光隧道,店主们因为一首五月天的歌《人生海海》辞掉原来复读机一样的工作与生活,开始全国巡回拍摄青春写真、毕业 纪念册;乌衣巷的&念才&叨咕着想开一个诗歌店铺卖诗,街坊&夜月晨霞&还热心为他出谋划策:&既是铺子,应有交换。在下有一提议:客人以自身物换铺中诗 歌,主人诗歌或应其物之趣,或视客人所需,勿要一倾全集&&&如是商业化的渗透似乎并未受到阿尔法城居民的抵制,在他们看来,贩卖理想还能挣钱的确是个挺 美挺好的梦。&
@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
你用过豆瓣阿尔法城吗?怎么看豆瓣的这个产品?&
阿尔法城是广场的图形扩充版,想依靠单纯数量的限制引发一场社区革命;
阿尔法城是阿北拿着风投玩票和理想主义式设计出来的产品,有创意够噱头,但不简单;
是很多想法的打包实验;
作为普通用户,最初玩阿尔法城,充满希冀,曾专门表示,&必须寄希望于阿尔法城的下一个新变化&。但后续呈现出来的环境设定与产品引导思路,让我感到困惑;
做虚拟社区的人都想做一个虚拟社会,阿尔法城可是是在这样的理想下产生的;
需要耗费用户很大的时间与气力,或者靠机器学习;
激励机制不给力;
阿尔法城应该是豆瓣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要有地理地形地貌的概念;
应该把友邻广播搬到街道上来,街道/社区广播会很有用;
豆瓣人手有限不够折腾,后续的细节没做打一枪换个地方。
很久没买报纸了。上周搜狗的同学说《经济观察报》已经涨到五块时,我都震惊了。往小了说经观是我阅读新闻从事新闻最初的引路者,往大了说,经观是我20岁之后树立价值观所阅读的最重要的一份报纸。可就是这么一份报纸,我竟然那么久没有买。更可怕的事情是,可日子依旧那么过,并没有少什么。
当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开始不再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新闻时,新闻的未来在哪里?新闻总归要看...&
很久没买报纸了。上周搜狗的同学说《经济观察报》已经涨到五块时,我都震惊了。往小了说经观是我阅读新闻从事新闻最初的引路者,往大了说,经观是我20岁之后树立价值观所阅读的最重要的一份报纸。可就是这么一份报纸,我竟然那么久没有买。更可怕的事情是,可日子依旧那么过,并没有少什么。
当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开始不再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新闻时,新闻的未来在哪里?新闻总归要看。不买报纸就看网络,于是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是报纸的终结者。互联网的海量新闻、及时更新特征都让报纸望尘莫及,渠道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报纸对抗互联网的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往专业里做,面向细分人群走高端市场,但更多的都市报纸开始做社区,做服务,以本地化对抗互联网。我对报纸的未来相当悲观,无论拼时效性还是拼创意设计,报纸都只会继续走下坡路,更恐怖的是从需求方的读者来看,萎缩大势已定,回天乏术。但我同样不看好互联网,加个定语的话那就是中国的门户互联网,因为门户新闻的海量特点也让其没有节制,让读者迷失在比特海洋之中,最终就是孔子说得,学而不思则罔。每天我从门户的后台看到浏览新闻的网民每个独立访客(UV)停留时间时,我没有不绝望的理由。互联网的应对方式是2.0,强调UGC,强调互动,但基本上,这样的方式仍然是一种封闭的方式,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相对看好杂志,杂志不拼时效,在设计方面优势明显,而更重要的是阅读杂志时的&不期而遇&,下面我们就说说这种&不期而遇&的Eureka时刻。感谢《外滩画报》的折子同学给我一直寄杂志,去年年底外滩从大开本改小后,每期我都能找到有趣的文章读,今天我选取的这幅图片就是外滩画报介绍的插画师大卫&唐顿(David Downton)的作品。用句绕口令说就是:互联网2.0那些RSS和UGC都是在推送&我知道我会喜欢的内容&,但强调这一点,我就错过了那些&我不知道我会喜欢的内容&,而这种内容在杂志上最多。大卫&唐顿的插画就属于我不知道我会喜欢的内容。而这是任何的UGC,任何的SNS都搞不定的事情,中国的UGC缺少新鲜感,SNS则如同互联网一样没有节制。
杂志自身的属性需要去探寻读者&我知道我喜欢的&和&读者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内容之间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因读者而定。因为杂志要卖,迎合读者见效最快,所以杂志发展就失去了探索的想象力。这和罗振宇说得&王利芬悖论&很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渐渐也不看明日风尚了)
曾经在《环球企业家》供职的张亮在知乎上评价一财周刊商业上成功时说&恕我不敬,我始终认为媒体应该有更高的诉求,如果一群以其思考、识见和文字为生的人最终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做成了快销品,那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妥协。即使这妥协可能换得不错的商业回报。&这样的话,一财周刊那个&商业就是这样&的板块,就应该变成&商业应该这样&。可是让一群年轻记者去说&商业应该这样&又显得没有底气。其实,满足读者需求也是一种诉求,如果一个媒体能持续不断的向读者提供&知道自己会喜欢的内容&的话,这个媒体已经相当不错了。但离一流媒体还差得太远。杂志要Inspiring,一财现在只不过是interesting而已。
我觉得未来的媒体,应该重点是去传播那些&读者都不知道自己会喜欢&的新闻。这个就是我对新闻未来的看法。互联网终将会被海量信息所牵绊,这个(黄继新2006年在思维的乐趣网站上写得文章依然值得一读),而杂志向下迎合读者,端不起来身段。
最后,我看好移动新媒体,这是个有节制的平台,应该用有限的阅读去引导充满无限想象的事情。在移动互联网上重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形态是没有前途的,如何用有限的阅读激发无限的想象,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话题。Less is More.
在测试的各种project management tool和groupware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团队合作的在线平台: Asana!牛逼的产品来自于牛逼的团队,Dustin Moskovitz和Justin Rosenstein,前Facebook的核心工程师。这款产品真的可以让你的团队也变得一样牛逼!他们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束Email时代。如果你...&
在测试的各种project management tool和groupware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团队合作的在线平台: !&牛逼的产品来自于牛逼的团队,Dustin Moskovitz和Justin Rosenstein,前Facebook的核心工程师。这款产品真的可以让你的团队也变得一样牛逼!他们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束Email时代。&如果你和你的团队还在使用email沟通,使用dropbox分享文件,甚至使用Basecamp或者Freedcamp管理整个项目(并交钱),你们out了!Asana真的给你全新的体验!下面是Techcrunch去年的一篇介绍文章:&&&&&&&&&&&& 两年前,当Dustin Moskovitz宣布要离开Facebook,和另一名Facebook员工Justin Rosenstein创业时,大部分认为他不是和Mark Zuckerberg结下了梁子,就是疯了。还有什么比Facebook更拉风呢?&Moskovitz是Zuckerberg的大学室友和Facebook共同创始人。在Facebook早期发展过程中,他的角色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Asana将获得更多关注和审视,甚至比任何其它商业软件创业公司更引人注目。&但牛逼不是吹的,Asana有两下子。Moskovitz 和Rosenstein有一个伟大的想法:改进人们项目合作方式和团队工作方式。尽管人们已经花掉数十亿美元来开发和部署协作和沟通软件,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解决问题。&但Asana的处女秀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你可以看看文末的视频介绍和截图,或者使用穿墙术去看看这段产品介绍。公司目前尚处在封测期,目前已有1200家 公司等待邀请。Asana目前已经获得1000多万美元投资,投资者包括 Benchmark Capital 和 Andreessen Horowitz。&Yammer在企业软件消费化的路上比其它商业软件走得更远,但大体上是把Twitter那一套变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企业应用。&但Asana和其它协作软件截然不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时机。&我认为网络科技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节点:你在浏览器中能获得更好的体验,胜过桌面应用体 验。Asana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开发幕后框架和技术,充分利用那些几年前尚未出现的东西。&& Benchmark的 Matt Cohler 说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Asana是首批由20多岁的年轻人从头开发的企业软件之一,他们没有传统企业销售的背景,坦白说,缺乏在工作场所使用企业软件的 经历。&你能看出Asana是由Facebook创始人之一创建的。近乎傲慢的使命:修复人们的协作方式,让全球的工作场所变得更好、效率更高、更加鼓舞人心。 Moskovitz 说他离开Facebook的前提就是他不会仅仅为了赚钱而创业。Asana有着Facebook般对效率的着迷,通过消息速递(newsfeed)、更新 和简洁的设计来让混乱的东西变得井井有条。实用主义和基于数据的决策统治着整个公司。节俭非常重要,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Asana每名工程师都有1万美 元预算归自己支配。Moskovitz耸了耸肩说他认为应该给工程师更多预算,但目前还想不出更多预算能用在哪里。&和Facebook早期迷恋于成为一个日常应用一样,Asana也想让人们在所有的工作时间内活在Asana里面。正如Facebook抛弃 myspace上的那些频繁、没必要的页面浏览点击一样,Asana对速度也非常痴迷。他们知道,哪怕软件有一点不好用,员工就不会使用。和 Facebook一样,Asana的最终用户群也是人类,而不仅仅是企业员工。Moskovitz称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仍在Facebook工作,因为他仍 在尝试解决在Facebook工作时打算解决的问题。是的,他在努力帮助全球的每一家公司解决问题。&但是Asana并不是企业版Facebook。没有好友列表,没有活动,没有照片分享。Asana并非想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并不想帮你阻止你的社交图 景。Asana想帮助人们进行高效合作,减少对Email的依赖,减少对源源不断的会议的依赖,在一个地方轻松地布置任务、跟踪任务,即时更新,因为人们 都生活在Asana里面。Moskovitz和Rosenstein坦白: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些,他们就已经失败了。&&
【搜狐IT消息】 北京时间2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Adobe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平板杂志已经获得用户的认可。读者经常阅读平板杂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为这些内容付费。  Adobe调查了600家使用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DPS)开发平板内容的出版商。目前,大约1500份刊物通过DPS开发,平台横跨iPad,...&
&【搜狐IT消息】&&&&& 北京时间2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Adobe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平板杂志已经获得用户的认可。读者经常阅读平板杂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为这些内容付费。  Adobe调查了600家使用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DPS)开发平板内容的出版商。目前,大约1500份刊物通过DPS开发,平台横跨iPad,Kindle Fire, Nook,三星Galaxy等Android平板,在iPad报刊亭20大最热卖刊物中,DPS刊物就占到其中12份。&  据Adobe统计,56%的DPS内容读者月均阅读时间为25分钟至2.5小时。9%的读者每月阅读平板刊物的时间可达5小时。除了互联网,互动性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板刊物通常融入幻灯片,视频和360度全景图片,并且不断通过网络更新内容。&  过去一年,DPS数字刊物下载量高达1600万。毫无疑问,平板产品已经给传统出版商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于在线出版商而言,以利润为先的经营策略已经宣告失败。多数的付费墙毫无效果,而且在线广告业务不足以抵消出版商打造高质量内容所需的运营成本。平板刊物将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总裁德克兰-摩尔(Declan Moore)表示:&当我们将内容放到网络上,我们就通过免费精美的内容吸引在线用户。这款平板应用很快吸引到大量的注册用户,这是我们从未有过的。&&  另据Adobe统计,68%平板读者选择为内容付费:其中15%购买一份刊物,26%选择付费订阅,27%购买多种印刷刊物和数字刊物。&  尽管付费读者比重较大,广告销售仍然是平板杂志出版商的主要来源。Adobe发现,平板刊物读者的广告参与度与印刷刊物相当,1/5平板页面浏览量为广告。(Edward)&&&&&&&&&&&&&&&&&&&&&&&&
From Yahoo.com (Business Wire)Adobe Technology Powering Massive Growth in Digital Publishing
Data from Nearly 1,500 Tablet Publications and 600 Publishers Shows Latest Trends in Tablet ReadershipBARCELONA, Spain--(BUSINESS WIRE)--&&& At Mobile World Congress,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today announced that more than 16 million digital publications were powered by 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across tablets over the last year. The company also released key insights about digital magazine and newspaper application usage, based on anonymous data aggregated from nearly 600 publishers worldwide who have created around 1,500 tablet publications using 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In addition, Adobe announced new innovations that add more enterprise-class functionality and extensibility to th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helping organizations drive digital revenue and brand engagement through digital publications. Key enhancements include new in-app merchandising, provisioning of targeted content based on user role, and accelerated app creation.&The anonymous, aggregate data is derived from publications delivered using 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and shows shifts in reading pattern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ablet applications, accelerated purchase funnel and advertising engagement. Tablets are driving new revenue for publishers as consumers pay for digital media content.&Business publishers are also using tablet applications to drive awareness of their brands as well as the purchase of goods and services. Specific data points include:
Sixty-eight percent of readers worldwide currently pay for digital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built with the 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This is made up of single issue purchases (15 percent), subscriptions (26 percent) and bundles of print and digital issues (27 percent).
Readers are highly engaged with both editorial and advertising content. Every fifth page view in a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magazine app is an advertisement. Interactivity, which includes Web views, videos, slide shows, audio clips, image&sequences, hyperlinks and other overlays can als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 reader&s digital content consumption&and engagement, with readers interacting with nearly half (48 percent) of all interactive features in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apps. Out of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ve overlays included in applications, Web views and videos are the two types most frequently accessed by readers.
Over half (56 percent) of readers spend between 25 minutes to 2.5 hours a month reading their digital titles. Time spent consuming content has increased 70 percent over the last six month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more sophisticated and engaging content as well as the continued adoption of tablets. Consumers tend to open a Digital Publishing Suite application up to five times per month on average, and nine percent of readers spend more than five hours per month reading digital title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are frequently engaging on a tablet with the brands they love.&&&We saw 16 million digital publications downloaded over the last 12 months, with no signs of fatigue,& said Zeke Koch, senior director of product management, Digital Publishing, Adobe. &As digital issues grow significantly, Adobe will continue to fuel this evolution by providing innovative features that allow publishers and corporations worldwide to drive digital revenue, accelerated readership and purchase of content.&&Publishers like Rodale Inc. and Active Interest Media and companies like Sotheby&s have recently published magazine, merchandising and customer loyalty applications. Similarly, enterprises now have the opp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新国光帮帮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