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逃离房间游戏之路8号房间

(8)(99)(5)(8)
八本坊==全称北京八本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立与性质成立于日,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直属的北京分公司。==业务主要从事教育、人文、学术、艺术、生活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和行销推广,并为图书产品提供展览展示与新闻发布、会议等周边服务。==自述秉承福建教育出版社五十年出版薪火,以读者的需求为本,我们专注于图书的思想价值与大众阅读的契合,专注于图书的文化品位与人文关怀,专注于图书的视觉呈现与美感,专注于图书带给读者的综合阅读体验,专注于图书的传统蕴涵与时代气息,专注于当下的深切关怀与永恒的理想追寻。我们相信,专注成就品质。秉承一份厚重,期待一份空灵,致力于打造一个新的出版空间!一切为了读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冠城北&&&&&园6号楼4单元5C电话:86-10-传真:86-10-Mail:
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
(全三册)
少儿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
国学、绘本
书名: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
作者:刘佳& 郭兆云& 陆惠敏
责任编辑:张瑞霞&&&&&&&&&&&&&&&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
定价:45元(三册)&&&
中图法分类号:
主题词:核心价值观& 中国精神& 童心&
开本:24开&&&&&&
印张:6.75&&&&&&
装帧:平装&&&&&&
用纸:128克铜版&&&&&&&&&&&
页码:168&&&&
&&&字数:60千
该书是一套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读本。
全书选取12个中国古代经典小故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做出形象化诠释。
该书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以历史情节和人物对话有机结合的形式组织故事脉络。此外,每则故事还配有名人名言、知识宝袋和开动小脑筋部分,让小读者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体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
刘佳,女,博士,现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完成全国教育规划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教育研究课题、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率领全国重点团队“扬大——贵州反哺”两次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雷山大塘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得到了《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2011年5月率领“快乐马达工坊”团队发起“聋哑儿童快乐永动机”计划,获得第四届“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全国优胜团队。2015~2016年,指导“萌蒙绘”团队开发全国首部“立体化绘本教材”用于贵州地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获得全国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江苏省十佳团队、青年公益项目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受到《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2016年,因其在教育公益方面的贡献获得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殊荣。
郭兆云,女,硕士,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先后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三项,校级课题两项。多次获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校“最受欢迎辅导员”、校“最受欢迎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参与指导制定扬州大学文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指标体系”,该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2015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参与指导“萌蒙绘”公益创业团队,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2016年获得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陆惠敏,女,扬州大学文学院14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荣获“扬州大学校园实践先锋”、“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带领团队——“萌蒙绘”参加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评比、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评选、大学生“创青春”之公益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
小学生、小学老师、家长亲子阅读
上架与陈列建议
1.摆在国学或者传统文化类,或者青少类
2.看能否争取集中码放?
一套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书
全书配六七十幅精美的中国风插画,独具特色
本书卖点/广告语
一套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书
全书配六七十幅精美的中国风插画,独具特色
《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是一套面向少年儿童的德育绘本。该绘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选取十二个中国古代经典小故事,以历史情节和人物对话有机结合的形式组织故事脉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做出形象化的诠释,让读者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
&——奚广庆&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关键词:爱国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敬业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诚信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友善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自由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平等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公正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法治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富强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民主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文明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和谐
开动小脑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追求、创造与传承的价值目标与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共同坚守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国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和精神目标上的自觉追求,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弘扬中国精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也只有在中国精神的土壤中扎下深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拥有坚实的土壤。因此,用全民族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风尚,汇聚社会共识,构筑中国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确文化渊源和民族文魄,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是一套面向少年儿童的德育绘本。该绘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选取十二个中国古代经典小故事,以历史情节和人物对话有机结合的形式组织故事脉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做出形象化的诠释,让读者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
绘本中的每则故事配有名人名言、编者按、知识宝袋和开动小脑筋四个部分。“名人名言”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言辞论调导入故事情境,“关键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提炼故事立意,“知识宝袋”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开动小脑筋”则引导读者联系故事主题延展个人思考。
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哲思,后人以古典文化为镜,观照现代文明,反省个人得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所系。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方能开辟出一条长远的启蒙教育之路。
&&&&&&&&&&&&&&&&&&&&&&&&&&&&
2017年7月5日
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父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敬业素来是中国人推崇的一大美德。对你所从事的职业始终报以虔诚积极的态度,沉浸其中,你终将会有所收获,你的人生也会因此更加充实快乐。
黄道婆是中国敬业的典范。为逃避悲惨的命运,她逃到崖州,努力学习当地的纺织技术。她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这项新技术成功后,她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无私地传授给老百姓,为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道婆身上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后世的赞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宋末元初的时候,一个女孩出生在了松江一个小镇,她的名字叫黄道婆。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黄道婆很小就学会了洗衣,烧饭,干农活,揽下了大大小小的家务。
忙碌之余,黄道婆跟着乡里人学习纺织。别看她年纪小却非常机灵聪慧,又爱学好问,很快小黄道婆便入了门。她勤奋练习纺织技术,将弹棉絮、卷棉条、纺棉纱这些活干得得心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痴迷纺织的她终于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纺织娘。
黄道婆:我自幼可怜,家境贫寒,又被卖为童养媳,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还要承受婆家人的打骂。
然而天不遂人愿,因生活所迫,年仅十二岁的黄道婆被卖作童养媳。尽管她一直遭公婆、丈夫的虐待,但仍然任劳任怨,从未放弃自己热爱的纺织事业。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熬夜纺织。年幼的黄道婆常在心中想:“仅靠一梭一线手工劳作实在是太缓慢了,织出的布匹也不够精致美观,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有一天,黄道婆无意间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人民织出的布匹,那些针脚细密、花样丰富的精美布匹让黄道婆对黎族的纺织技术心生向往,暗暗生出了南游学艺的志向。
有一天,由于过度劳累,黄道婆织布时速度慢了些,丈夫以此为借口将她毒打一顿,并把她锁在柴房里。又累又痛的黄道婆躺在柴草上低声哭泣。她眼看着自己的生活毫无起色,又想到自己渴望学习黎族织布技术的心愿,下定决心逃出这个黑暗的家庭。半夜,黄道婆悄悄地在房顶上掏了一个洞,逃上了停靠在黄浦江上的一艘帆船,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黄道婆:我整日受到丈夫和公婆的虐待,如今背井离乡,一心只想远赴南方学习纺织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再也不用强忍痛苦了!
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技法精纯,深深地吸引着黄道婆。为了早日掌握黎族技术,她学习黎族语言,虚心求教。热情友好的黎族人民都很喜欢这个聪慧勤奋的姑娘,纷纷倾囊相授。不久,黄道婆不仅熟练掌握了黎族纺织的先进技术,还以此为基础钻研各种提高纺织效率的方法。
黄道婆:家乡的落后让我痛心,我不能把学到的技术白白浪费,我要用这些技术造福家乡的父老乡亲!
&岁月如梭,黄道婆已经在海南岛生活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在元朝的动乱中逐渐安定下来,她看着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不禁思念起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她心想,要是能够把这些好的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带回家乡,那该有多好啊!黄道婆无法抑制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作别了崖州与她朝夕相处多年的群众,带着先进的纺织技艺回到了家乡。
&& 黄道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家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纺织速度提上来了,乡亲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真令人欣慰!
&黄道婆回到故乡后,发现乡亲们的生活比她离开时还要贫困。尤其是纺织技术还停留在三十年前,乡亲们仍然用手剥棉籽,双手又红又肿,弹出来的棉花却几乎没有弹性,织出的布也十分粗糙。黄道婆心中百感交集,她决心把从崖州带回来的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们。
她先是教乡亲们把籽棉放在硬的捶石上,用一根光滑的小铁棍擀,这样挤出棉籽容易多了。然而总觉得还是费劲,她昼夜琢磨,跟乡亲们又实验制造更省事的方法。他们用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小,一人向两轴之间的缝隙装棉籽,两人摇动曲柄,棉絮棉籽迅速分离。这就是最原始的轧棉机。比西方的珍妮纺纱机早了几百年。
后来,黄道婆还改进纺纱工具,发明了三锭脚踏棉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新工具同时能纺三根纱,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的速度。
她汲取“被”的优点,与乡亲们一起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巾等花纹图案漂亮,色泽鲜艳,从此“乌泥径被”驰名全国。&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纺纱,教我织布,两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去世后,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一座祠堂——先棉祠,栽植青松翠柏,以纪念这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作出的贡献。
黄道婆(1245~1330),松江乌泥泾人(今上海华泾镇)人,宋末元初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在清代被尊为布业的鼻祖。她改进纺织工具,发明了三腚脚踏棉纺车,大大加速了纺棉的速度。
乌泥泾被,黄道婆经过长期实践发明的一套“错纱、、综线、絜花”等纺织技术。用了这套技术,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等,图案漂亮,色泽鲜艳。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淞江布声名远播,“衣被天下”。
1.黄道婆好不容易逃离了家乡乌泥泾,为什么又在掌握了纺织技术后回到了家乡?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2.现代社会中像黄道婆一样富有敬业精神的人,你知道多少?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3.你坚持过的最久或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
(全三册)
少儿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
国学、绘本
书名: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
作者:刘佳& 郭兆云& 陆惠敏
责任编辑:张瑞霞&&&&&&&&&&&&&&&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
定价:45元(三册)&&&
中图法分类号:
主题词:核心价值观& 中国精神& 童心&
开本:24开&&&&&&
印张:6.75&&&&&&
装帧:平装&&&&&&
用纸:128克铜版&&&&&&&&&&&
页码:168&&&&
&&&字数:60千
该书是一套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读本。
全书选取12个中国古代经典小故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做出形象化诠释。
该书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以历史情节和人物对话有机结合的形式组织故事脉络。此外,每则故事还配有名人名言、知识宝袋和开动小脑筋部分,让小读者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体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
刘佳,女,博士,现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完成全国教育规划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教育研究课题、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率领全国重点团队“扬大——贵州反哺”两次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雷山大塘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得到了《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2011年5月率领“快乐马达工坊”团队发起“聋哑儿童快乐永动机”计划,获得第四届“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全国优胜团队。2015~2016年,指导“萌蒙绘”团队开发全国首部“立体化绘本教材”用于贵州地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获得全国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江苏省十佳团队、青年公益项目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受到《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2016年,因其在教育公益方面的贡献获得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殊荣。
郭兆云,女,硕士,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先后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三项,校级课题两项。多次获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校“最受欢迎辅导员”、校“最受欢迎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参与指导制定扬州大学文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指标体系”,该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2015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参与指导“萌蒙绘”公益创业团队,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2016年获得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陆惠敏,女,扬州大学文学院14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荣获“扬州大学校园实践先锋”、“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带领团队——“萌蒙绘”参加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评比、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评选、大学生“创青春”之公益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
小学生、小学老师、家长亲子阅读
上架与陈列建议
1.摆在国学或者传统文化类,或者青少类
2.看能否争取集中码放?
一套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书
全书配六七十幅精美的中国风插画,独具特色
本书卖点/广告语
一套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书
全书配六七十幅精美的中国风插画,独具特色
《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是一套面向少年儿童的德育绘本。该绘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选取十二个中国古代经典小故事,以历史情节和人物对话有机结合的形式组织故事脉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做出形象化的诠释,让读者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
&——奚广庆&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关键词:爱国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敬业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诚信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友善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自由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平等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公正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法治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富强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民主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文明
开动小脑筋
关键词:和谐
开动小脑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追求、创造与传承的价值目标与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共同坚守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国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和精神目标上的自觉追求,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弘扬中国精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也只有在中国精神的土壤中扎下深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拥有坚实的土壤。因此,用全民族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风尚,汇聚社会共识,构筑中国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确文化渊源和民族文魄,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是一套面向少年儿童的德育绘本。该绘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选取十二个中国古代经典小故事,以历史情节和人物对话有机结合的形式组织故事脉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做出形象化的诠释,让读者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
绘本中的每则故事配有名人名言、编者按、知识宝袋和开动小脑筋四个部分。“名人名言”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言辞论调导入故事情境,“关键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提炼故事立意,“知识宝袋”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开动小脑筋”则引导读者联系故事主题延展个人思考。
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哲思,后人以古典文化为镜,观照现代文明,反省个人得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所系。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方能开辟出一条长远的启蒙教育之路。
&&&&&&&&&&&&&&&&&&&&&&&&&&&&
2017年7月5日
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父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敬业素来是中国人推崇的一大美德。对你所从事的职业始终报以虔诚积极的态度,沉浸其中,你终将会有所收获,你的人生也会因此更加充实快乐。
黄道婆是中国敬业的典范。为逃避悲惨的命运,她逃到崖州,努力学习当地的纺织技术。她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这项新技术成功后,她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无私地传授给老百姓,为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道婆身上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后世的赞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宋末元初的时候,一个女孩出生在了松江一个小镇,她的名字叫黄道婆。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黄道婆很小就学会了洗衣,烧饭,干农活,揽下了大大小小的家务。
忙碌之余,黄道婆跟着乡里人学习纺织。别看她年纪小却非常机灵聪慧,又爱学好问,很快小黄道婆便入了门。她勤奋练习纺织技术,将弹棉絮、卷棉条、纺棉纱这些活干得得心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痴迷纺织的她终于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纺织娘。
黄道婆:我自幼可怜,家境贫寒,又被卖为童养媳,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还要承受婆家人的打骂。
然而天不遂人愿,因生活所迫,年仅十二岁的黄道婆被卖作童养媳。尽管她一直遭公婆、丈夫的虐待,但仍然任劳任怨,从未放弃自己热爱的纺织事业。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熬夜纺织。年幼的黄道婆常在心中想:“仅靠一梭一线手工劳作实在是太缓慢了,织出的布匹也不够精致美观,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有一天,黄道婆无意间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人民织出的布匹,那些针脚细密、花样丰富的精美布匹让黄道婆对黎族的纺织技术心生向往,暗暗生出了南游学艺的志向。
有一天,由于过度劳累,黄道婆织布时速度慢了些,丈夫以此为借口将她毒打一顿,并把她锁在柴房里。又累又痛的黄道婆躺在柴草上低声哭泣。她眼看着自己的生活毫无起色,又想到自己渴望学习黎族织布技术的心愿,下定决心逃出这个黑暗的家庭。半夜,黄道婆悄悄地在房顶上掏了一个洞,逃上了停靠在黄浦江上的一艘帆船,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黄道婆:我整日受到丈夫和公婆的虐待,如今背井离乡,一心只想远赴南方学习纺织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再也不用强忍痛苦了!
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技法精纯,深深地吸引着黄道婆。为了早日掌握黎族技术,她学习黎族语言,虚心求教。热情友好的黎族人民都很喜欢这个聪慧勤奋的姑娘,纷纷倾囊相授。不久,黄道婆不仅熟练掌握了黎族纺织的先进技术,还以此为基础钻研各种提高纺织效率的方法。
黄道婆:家乡的落后让我痛心,我不能把学到的技术白白浪费,我要用这些技术造福家乡的父老乡亲!
&岁月如梭,黄道婆已经在海南岛生活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在元朝的动乱中逐渐安定下来,她看着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不禁思念起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她心想,要是能够把这些好的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带回家乡,那该有多好啊!黄道婆无法抑制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作别了崖州与她朝夕相处多年的群众,带着先进的纺织技艺回到了家乡。
&& 黄道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家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纺织速度提上来了,乡亲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真令人欣慰!
&黄道婆回到故乡后,发现乡亲们的生活比她离开时还要贫困。尤其是纺织技术还停留在三十年前,乡亲们仍然用手剥棉籽,双手又红又肿,弹出来的棉花却几乎没有弹性,织出的布也十分粗糙。黄道婆心中百感交集,她决心把从崖州带回来的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们。
她先是教乡亲们把籽棉放在硬的捶石上,用一根光滑的小铁棍擀,这样挤出棉籽容易多了。然而总觉得还是费劲,她昼夜琢磨,跟乡亲们又实验制造更省事的方法。他们用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小,一人向两轴之间的缝隙装棉籽,两人摇动曲柄,棉絮棉籽迅速分离。这就是最原始的轧棉机。比西方的珍妮纺纱机早了几百年。
后来,黄道婆还改进纺纱工具,发明了三锭脚踏棉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新工具同时能纺三根纱,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的速度。
她汲取“被”的优点,与乡亲们一起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巾等花纹图案漂亮,色泽鲜艳,从此“乌泥径被”驰名全国。&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纺纱,教我织布,两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去世后,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一座祠堂——先棉祠,栽植青松翠柏,以纪念这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作出的贡献。
黄道婆(1245~1330),松江乌泥泾人(今上海华泾镇)人,宋末元初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在清代被尊为布业的鼻祖。她改进纺织工具,发明了三腚脚踏棉纺车,大大加速了纺棉的速度。
乌泥泾被,黄道婆经过长期实践发明的一套“错纱、、综线、絜花”等纺织技术。用了这套技术,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等,图案漂亮,色泽鲜艳。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淞江布声名远播,“衣被天下”。
1.黄道婆好不容易逃离了家乡乌泥泾,为什么又在掌握了纺织技术后回到了家乡?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2.现代社会中像黄道婆一样富有敬业精神的人,你知道多少?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3.你坚持过的最久或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
第一时间展示中国儒学探索性思想成果
学术|思想&
书名: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
主编:任重
责任编辑:江& 华
特约编辑:史开俊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定价:77.00元&&
中图法分类号:B222.05
主题词:①儒学-研究-中国
开本:16开
&&&印张:33.5&&&&
装帧:平装 &&&用纸:70克胶板纸&&&&&&&&&&&
页码:520&&&&
字数:463千&
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本书主要选辑2015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文化评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学最新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展示中国儒学的探索性思想成果。
本书作者主要是当代儒家的代表性学者,皆在学术思想界和社会文化界极具影响力。本书依托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大陆新儒家”思想平台儒家网出品,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任重,哲学博士,儒家网总编暨“儒生文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国学、儒学爱好者&
上架与陈列建议
本书作者主要是当代儒家的代表性学者蒋庆(阳明精舍山长),张祥龙(山东大学教授),李存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盛洪(山东大学教授),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何怀宏(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北京大学教授),唐文明(清华大学教授),曾亦(同济大学教授),陈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朝晖(清华大学教授),白彤东(复旦大学教授),任锋(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吴钩(知名评论家)等,皆在学术思想界和社会文化界极具影响力。& &
◆“大陆新儒家”
我不认同“大陆新儒家”(李明辉)
港台新儒家未必切近大陆现实(干春松、白彤东、李存山)
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曾亦、方旭东)
“回到康有为”与大陆台湾新儒家之争&&
(唐文明)
“大陆儒学新思潮”比“大陆新儒家”更具包容性(方朝晖)
儒者不能只定位为学院派知识分子——谈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任锋)
从余英时的“儒家的死亡之吻”到李明辉的“大陆儒学观”(任文利)
大陆儒学何去何从:要能安中国人之心,也要能安世界人之心(李存山、赵广明、黄裕生、罗传芳)
大陆儒学何去何从: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解释(干春松、陈静、方旭东、陈霞、赵法生)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看大陆新儒家(刘晨光)
大陆新儒家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都已经成型(陈明)
大陆儒学之新气象——《天府新论·儒学卷》(2013 ~ 2014)序言(姚中秋)
“文明论”视野中的大陆儒学复兴及其问题(陈赟)
关于“新儒家”的争论:回应《澎湃新闻》访问之回应(李明辉)
学者应如何参与政治(李明辉)
中国历史上为何没能开出民主制度?(李明辉)
驳李明辉:谈儒家,先跳出历史终结论(秋风)
大陆新儒家的“光谱”应更广(杨儒宾)
论“大陆新儒家”——有感于李明辉教授的批评(黄玉顺)
“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的“两行”反思(赖锡三)
王道政治优胜于民主政治(蒋庆)
◆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
中国改革的公羊学分析(曾亦)
公羊学视阈下的改革(郭晓东)
儒家思想不能主导中国改革(王小东)
儒家价值是中国治理体系本源(秋风)
儒家思想应主导中国改革(齐义虎)
儒家治理智慧与中国改革战略(姜志勇)
◆反思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唐文明)
新文化的偏差——20世纪前20年的“新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邵建)
重估新文化运动:它何以不是启蒙运动(秋风)
新中国的奠基石,有一块来自新文化运动(丁耘)
新文化运动导致今天“孝道不再”(张祥龙)
制宪时刻的启蒙迷思(任锋)
中国需要一场儒学启蒙运动来“重建孔家殿”(慕朵生)
中国文化终将回归尊德重礼的大传统——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反思(方朝晖)
反思新文化运动:个体自由还在路上,家庭价值倒没了(孙向晨)
对新文化运动人的观念的一个反省(何怀宏)
◆同性婚姻合法化
我对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陈明)
同性恋是现代婚姻观结出的毒瘤(曾亦)(方旭东)
同性婚姻不符合传统儒家对婚姻的理解
乐见反孔联盟遭撕裂,悲观同性婚无姻,后果超乎想象!(余以为)
在自由平等的火炬下骄傲地回归黑暗与野蛮(王进)
如何主张同性群体的权益?(何光顺)
儒家视野中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张祥龙)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隐忧(吴钩)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从儒家立场对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蒋庆)
◆儒家与女性
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蒋庆)
儒家如何才能令当代女性信服?(吕频)
儒家与女性之争,该理性地说说了(蔡志栋)
痛斥儒家神棍蒋庆“泼在地下的胡辣汤”(叶海燕)
现代女性岂能被陈腐观念“教化”(舟子)
我是信儒女性,我有故事对《中国妇女报》讲(胡晖莹)
儒家不但能安顿现代女性,也能安顿现代男性——我为什么支持蒋庆先生(张晚林)
我们是女研究生,我们对“儒家与女性”的看法(合集)
回归家庭是对女性最好的安顿(齐义虎)
我为什么批驳蒋庆的性别言论(张红萍)
当下的性别想象中,深刻地存在着“多妻制”幽灵(戴锦华)
谁在想象“多妻”?谁在捍卫自由?——回应戴锦华(白彤东)
◆复旦学生“驱逐刘清平教授”
复旦学生要驱逐本校教授刘清平,称其言论下流侮辱圣贤败坏母校声名(观察者网)
教授爆粗口:语言暴力还是自我主义(中国科学报)
敦请复旦大学严肃处理刘清平教授辱骂事件的公开信(复旦七博士)
就刘清平辱骂孔子致复旦大学公开信(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
关于抗议复旦大学教授刘清平侮辱圣贤的声明(中国儒教网)
关于复旦大学刘清平教授无口德、失师德一事之声明(济楚)
复旦学生为何要驱逐本校教授?(侯小兵)
言论自由的底线——从呼吁驱逐刘清平事件谈起(白彤东)
因复旦刘清平辱骂事件为同学诸君言(丁纪)
言论自由与道德——由复旦学生驱逐本校教授刘清平说起(米湾)
复旦教授辱骂孔孟,孟子是前科吗?(张晚林)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边界(张千帆)
刘清平是体制作恶的一分子——与张千帆教授商榷(余以为)
复旦学生驱逐本校教授,折射出师德危机(齐义虎)
曾几何时,有些人误以为儒学就是博物馆中陈列的服饰器皿、历史书上记载的嘉言懿行或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说教,与现时代的实际状况没有太大关联。其实,这是对儒学的误读、偏见和扭曲。即便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家也没有放弃“显诸仁,藏诸用”的务实精神。有的儒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有的儒者与时偕行,经纶世务;有的儒者独善其身,退藏于密。儒门广大,各人的抉择自然有所不同。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要立足具体的历史阶段,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不是巧言令色、曲意逢迎。前贤有言:“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之事”,这是何等的气魄!
本来,儒家并没有新旧之分,只不过是针对新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形成了新的理论架构,开创了新的学术派别,这才引发了一些列的争论。历史上,以韩愈、李翱为首的儒者对佛老之学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开启了一支新的儒学力量。它立足华夏世界的文化传统,有鉴别地吸收域外文化的合理之处,推陈出新,最终汇聚为宋明道学。无论学界对宋明道学进行理学、心学、气学或其它方式的解读,但无法回避它的共通之处。后来有学者将宋明道学称为“新儒学”,藉以区别韩愈、李翱之前的儒学派别。&
二十世纪以来,儒家必须全面回应“现代化”的挑战。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新文化运动是儒家浴火重生的重大机遇。无论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右翼”重要人物梁漱溟,还是主张“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张申府,以及其他或左或右的学者文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的历史遗产。2015年,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可谓仁智互见。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有的学者认为它为新中国提供了奠基石,有的学者认为检验了“新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实力,有的学者希望以此作为契机“重建孔家店”,还有学者从“个人自由”和“家庭价值”的人为割裂入手反思新文化运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加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为儒学复兴提供有力支持。
有时候,刻板的学术研究会对学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构成干扰。现代新儒家内部的诸多分歧也源于此。从话语范式、方法论和理论导向等方面来看,海外新儒家有其创新之处。但是,他们的创新并不能成为评判一切的准绳。大陆新儒家有其生存空间、生活样态和实践方式,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远非海外新儒家所能完全理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统合“文化中国”的合理因素,这些是大陆新儒家关注的焦点。2015年,关于“大陆新儒家”的身份认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辩论。我们不能因为大陆新儒家没有援引海外的儒家学者惯用的西方价值体系,就质疑其儒家身份的合法性;我们更不能因为大陆新儒家激活诸如“王道政治”等古老观念,就质疑其应对“现代化”挑战的能力。旧的“冷战”已经过去,历史并没有终结,文明冲突此起彼伏,“新冷战”初见端倪。大陆新儒家以“常道”应对“变化”,视野开阔,志向远大,既要消除“亡国”的危机,又要杜绝“亡天下”的隐患,因而能够有效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
儒家讲求“合内外之道”,贯通天道、心性和礼乐,能够不失时机地推进“内圣外王”的事业。如果说“生生之德”是对“仁”的精准诠释,那么“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则是对儒家实践智慧的高度概括。经济全球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地球村”的许多问题早已跨越国界。大陆新儒家重任在肩,必须维护“父母之国”的安全、利益和“球籍”。只要这样,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远大理想。在探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陆新儒家能够紧扣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实现理论转换。当然,这中间有一个“政治地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在现实权力与自身处境之间寻求结合点,运用合乎时宜的言谈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儒家能否主导中国改革?儒家的治理智慧能否服务于中国改革战略?儒家价值能否继续成为中国改革的源头活水?儒家的伦理宽容能否为同性恋婚姻、女性主义等平权运动提供合理参照和有益借鉴?这些问题只能用实践来回答。任何漫无边际的解释或空洞乏味的假说都无济于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的涵义非常丰富。既可以指代众人,又可以指代老师。众人遵从正道,就能创造历史契机;学生追随良师,就能成就德业。反之,就会出现思想模糊、伦理失范和社会混乱。2015年,复旦大学出现了学生群体要求“驱逐刘清平教授”的重大事件。此事一出,石破天惊。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厌恶刘清平教授“无口德,失师德”,经常在网络平台发布淫秽猥琐的言论,严重败坏了复旦大学的名誉;自刘清平教授而言,嬉笑怒骂,用脏话谩骂孔孟,这属于自己的“言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原本是高校师生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后来逐渐演变为社会热点。各界人士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儒家同仁和孔子后裔表示强烈愤慨。有些人以保障“言论自由”作为依据,支持刘清平教授出口成脏、谩骂孔孟。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从净化网络环境、界定网络言论自由的角度对此展开讨论。尽管复旦学生群体要求“驱逐刘清平教授”的事件不了了之,但是师德、净化网络环境、网络言论自由等关键词成为2015年度儒家热点之一。放眼历史,刘清平教授微不足道,甚至连遗臭万年的资格都没有;心系世道,“无口德,失师德”则是对国法良俗的挑衅,有必要加以关注。自古邪不压正,公道自在人心。&
儒家成就大业,不离百姓生活日用。儒学蕴含盛德,能够日新又新。自古以来,许多贤能从儒学中找到了生命信仰、理想信念和治理技艺。世界在发生变化,儒家直面的问题也随之变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儒家有着自己的答案。只有要实践的机会,儒家就会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儒家网编委会
2016年8月2日
书名:中国儒学讲稿
作者:周桂钿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
定价:60.00
中图法分类号:B222.05
主题词:①儒学-研究-中国
开本:16开
&&&印张16.25&&&&&&
装帧:精装&&&&
用纸:70克胶板纸&&&&&&&&&&&
页码:249&&&
&字数:221千字&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国学、儒学爱好者,学者,大专院校哲学专业教师、学生&
上架与陈列建议
国学|哲学&
本书是著名学者周桂钿教授的儒学讲义,对儒学的开合发展、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做了深入浅出的综述,对儒学忠与孝,儒学在当代社会中是否妨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违背社会文明等也做了深广详审的厘清。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研究透彻,讲解起来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引言& 儒学概况&&&
一& 儒·儒家·儒学&&&
二& 儒家经典&&&&&&
三& 著名儒家代表及学派&&&
四& 儒学的基本精神&&&
五& 儒家重要遗址&&&&&&
六& 关于孔子标准像&&&
【上编】& 儒学历程简述&&&
第一讲&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荀子&&&&&&
一& 孔子生平&&&&&&
二& 孔子的贡献&&&
三& 孔子的影响&&&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五&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讲& 秦朝焚书坑儒&&&&&&
一& 先秦儒家独立精神&&&&&&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 焚书坑儒&&&&&&
第三讲& 汉朝独尊儒术&&&&&&
一& 儒学创新,服务政治&&&
二& 从《史记》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三& 从人才选用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第四讲& 汉唐经学&&&&&&
一& 经学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二& 五经简介&&&&&&
三& 汉代经学&&&&&&
四& 唐代经学&&&&&&
第五讲& 两宋理学&&&&&&
一& 二程“天理”&&&&&&
二& 朱熹理学&&&&&&
第六讲& 宋明心学&&&&&&
一& 陆九渊心学&&&
二& 阳明学&&&
第七讲& 传承革新与近代批判&&&
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二& 传承改革,综合创新&&&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四& 旧儒新潮,五四运动&&&
【中编】& 儒学关键词&&&&&&
第八讲& 儒家谈孝&&&&&&
一& 孝出于报答养育之恩&&&
二& 《孝经》的内容与孝的意义&&&&&&
三& 对应原则与孝的误解&&&
四&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五& 现代的孝德分析评价&&&
六& 关于孝的两大争议&&&&&&
第九讲& 儒家谈仁&&&&&&
一& 孔子论仁&&&&&&
二& 孟子仁政&&&&&&
三& 董仲舒说仁&&&
四& 对内德治&&&&&&
五& 治世以大德&&&
六& 对外德治&&&&&&
第十讲& 儒家谈义&&&&&&
一& 义与利&&&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讲义“功贤于耕织”&&&
四& 义者,宜也&&&
第十一讲& 儒家谈中&&&
二& 中庸&&&&&&
三& 中和&&&&&&
第十二讲& 儒家谈和&&&
一& 和而不同&&&&&&
二& 团体内部:家和万事兴&&&&&&
三& 国家内部:和谐&&&
四& 和为贵:和平共处&&&&&&
五& 齐物我: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 和谐与竞争&&&
第十三讲& 儒家谈礼&&&
一& 礼与乐&&&
二& 礼治与刑政&&&
第十四讲& 儒家谈德&&&
一& 重德轻才&&&&&&
二& 唯才是举&&&&&&
三& 无求备于一人&&&&&&
四& 德才须分析&&&
五& 亲近来远&&&&&&
第十五讲& 儒家谈教化&&&&&&
一& 教化为治国大务&&&
二& 太学为教化本原&&&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据&&&&&&
四& 儒术是教化的原则&&&&&&
五& 儒术的主要内容&&&
六&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七& 教师&&&&&&
【下编】& 儒学与当代社会&&&&&&
第十六讲& 批判儒学以后的反思&&&&&&
一& 儒学妨碍经济发展吗?&&&&&&
二& 儒学妨碍科技进步吗?&&&&&&
三& 儒学违背社会文明吗?&&&&&&
四& 儒学是否过时了?&&&&&&
第十七讲& 当代儒学与中国政治&&&&&&
一& 儒学不是一阵风&&&
二& 儒学就像一江水&&&
三&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第十八讲& 儒学与人的和谐发展&&&&&&
一& 经济上的调均思想&&&&&&
二& 政治上的仁义原则&&&&&&
三& 精神上的和谐观念&&&&&&
第十九讲& 儒学现代化&&&&&&
一& 什么是现代化&&&&&&
二& 儒学已经现代化&&&
三& 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四& 新儒家——以徐复观为例&&&
& 国际儒学联合会是由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倡议,1994
年在北京成立。十年后,谷牧先生年老退出,继任会长的是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叶选平先生。那一年,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工作机构进行大改组:杨波(原轻工部部长)
和刘忠德(原文化部部长) 担任常务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钱逊任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我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此时大力支持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企业家赵毅武先生提出办大学的想法,大家认为这是弘扬儒学的大好事。刘忠德对办教育很了解,认为民间办大学难度太大,要与大学合作办学,就容易得多。大家都赞成合作的办学方向。
&&要跟哪一所大学合作呢?首选北京师范大学。赵先生就派手下人到北师大调研,没有一个校领导表示支持。他们没有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研究的专家。于是,就去找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大学校领导表示支持
,派一副代表谈判。花一年时间,经过几轮谈判,谈成了,写了协议,双方签字。副校长回去汇报,校长不同意合作办学协议,只同意资助办学。没法合作,也就放弃了。
&&单纯(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说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对合作办学有兴趣。大家觉得可以试一试。三月二十五日开始谈判,赵先生同意五年合作期中出资一千万元。徐校长同意提供硬件,两间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和教室,并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真是一拍即合,过三个月就签协议,2006年6月就宣布国际儒联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创办国际儒学院。2006年6月19日在友谊宾馆举行签字仪式,6月25日成立大会,叶选平会长发表重要讲话。2007年就开始招收体制内硕士研究生。由于来不及发表招生简章,只是从外校招生中调剂过来的三名学生,这算是国际儒学院的首届学生。
&&我当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两届系主任,退休后又任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多次参加合作办学谈判。国际儒学院成立后,我就担任理事,并被徐校长任命为副院长,负责组织教学工作。对于第一届新生,我就先给他们开课讲“中国儒学概论”,同时安排其余课程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这个课程我一边备课,一边讲授,不断修改。讲完,讲义也形成了。定稿后,交给中华书局。招第二届学生时,第一课也是我讲这一课程。不同的是教材出版了,学生也多了。书名叫《中国儒学讲稿》。
儒学是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可谓博大精深。这本讲义只是个人浅见,挂一漏万,仅供参考。所有教材,都只供参考。每一位讲授者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不宜千人一面。
公元2016年10月25日
华历丙申年九月二十五日
于三枣红楼
书名:中国传统哲学
作者:周桂钿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
定价:80.00
中图法分类号:B2
主题词:①哲学思想-研究-中国
开本:16开
&&&&&&印张:22.75&&&&&&
装帧:精装&&&&&&
用纸:70克胶板纸&&&&&&&&&&&
页码:337&&&&&&&
字数:326千字&
本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全书共分二十四章,并收集周桂钿先生最新研究成果《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和《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作为附录。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哲学普及教材。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国学、中国传统哲学爱好者,学者,大专院校哲学、史学专业教师、学生
上架与陈列建议
国学|哲学&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奠基期、发展期、高峰期三大阶段。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哲学思维模式。本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
&&&&&&&&&&&&&&&&&&&
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一章& 天&&&
一& 天是什么&&&&&&
二& 天命论&&&
三& 天人相分说&&&
四& 天人感应说&&&
五& 天道自然论&&&
六& 天人交相胜&&&
七& 天人合一说&&&
八& 三种天说&&&&&&
(一)浑天说&&&&&&
(二)盖天说&&&&&&
(三)宣夜说&&&&&&
第二章& 气&&&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
三& 宋明气本体论&&&&&&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
(一)元气种子说&&&&&&
(二)“合三为一”说& 26
(三)“惟兹一气”说& 26
(四)“气无灭熄”说& 26
(五)“气为理本”说& 26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
(一)“虚空者,气之量”& 27
(二)“气弥沦无涯”& 27
(三)“动静者,气之二几”&&&&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
第三章& 阴阳平衡&&&&&&
一 阴阳论&&&&
二& 人体的阴阳&&&
三& 追求平衡&&&&&&
四&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第四章& 五行生克&&&&&&
一& 最初的五行&&&
二& 五行相胜&&&&&&
三& 五行模式&&&&&&
四& 五行相生&&&&&&
五& 五行与医学&&&
六& 对今天的启示&&&&&&
第五章& 人&&&
一& 天人之分&&&&&&
二& 性伪之分&&&&&&
三& 君子小人之分&&&&&&
四& 王霸之分&&&&&&
(一)隆&&&
(二)富&&&
(三)尊&&&
第六章& 宇宙论&&&
一& 宇宙本原论(天地起源说)&&&&&&
(一)创世说&&&&&&
(二)道生说&&&&&&
(三)气化说&&&&&&
二& 宇宙系统论(天人合一说)&&&&&&
(一)《管子》宇宙系统论雏型& 56
(二)《吕氏春秋》以四季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三)《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四)《淮南子·天文训》以方位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9
三& 宇宙本体论&&&
四& 宇宙本因论&&&
第七章& 孔孟之道&&&&&&
一& 孔子与“仁”学&&&
二& 孟子与“仁政”&&&
(一)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二)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
(三)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
(四)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
(五)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
第八章& 老庄之学&&&&&&
一& 老子和《老子》&&&
二& 《老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二)哲学思想&&&
三& 庄子和《庄子》&&&
四& 《庄子》的思想&&&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
第九章& 诸子百家&&&&&&
第十章& 经&&&
一& 五经简介&&&&&&
二& 经学的产生&&&
三& 经学的怪现象&&&&&&
(一)“微言大义”&&&&
(二)“皓首穷经”&&&&
(三)纬&&&
(四)天子裁决&&&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
五& 经学与传统&&&
第十一章& 玄&&&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
三& 三派玄学家&&&
(一)玄理派&&&&&&
(二)清谈派&&&&&&
(三)狂放派&&&&&&
第十二章& 佛&&&
一& 佛& 教&&&
二& 佛教传入中国&&&&&&
三& 佛教的发展&&&
(一)佛教中国化&&&&&&
(二)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
(三)佛教极盛&&&
(四)佛教“法难”&&&
四& 佛教哲学&&&&&&
(一)天台宗(法华宗)&&&
(二)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
(三)华严宗(贤首宗)&&&
(四)禅&&&
第十三章& 理&&&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
(一)理是什么&&&
(二)理有什么特性&&&
(三)理欲之辨&&&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一)理&&&
(二)理一分殊&&&
(三)格物致知&&&
(四)知行关系&&&
(五)一分为二&&&
三& 理学的影响&&&
第十四章& 心&&&
一& 陆九渊&&&
(一)心&&&
(二)立志为本&&&
(三)朱陆鹅湖之会&&&
二& 王守仁&&&
(一)心&&&
(二)知行合一&&&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
第十五章& 形神观&&&&&&
一& 原始鬼魂论&&&
二& 精气说&&&
三& 王充无鬼论&&&
四& 佛教传灯法&&&
五& 范缜神灭论&&&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
第十六章& 人性论&&&&&&
一& 天降善性&&&&&&
二& 性相近,习相远&&&
三& 性有善有恶论&&&&&&
四& 性无善无恶论&&&&&&
五& 孟子性善论&&&
六& 荀子性恶论&&&
七& 董仲舒论性&&&
八& 性情相应论&&&
九& 用气为性论&&&
十& 教扶善,法抑恶&&&
十一& 性三品论&&&
十二& 性善情恶论&&&&&&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
十五& 心性一元论&&&&&&
十六& 习成全性论&&&&&&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
十八& 气性一元论&&&&&&
第十七章& 义利论&&&&&&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
五& 何必曰利&&&&&&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八& 义利之辨&&&&&&
第十八章& 心力论&&&&&&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
第十九章& 德才论&&&&&&
一& 德重才轻论&&&
二& 才重德轻论&&&
三& 才德殊用论&&&
四& 才德相资论&&&
五& 德才体用论&&&
第二十章& 知识论&&&&&&
一& 知识的来源&&&
二& 知识的证明&&&
三& 知行关系论&&&
(一)知行先后之争&&&
(二)知行难易之争&&&
(三)知行轻重之争&&&
第二十一章& 历史观&&&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
二& 历史的动因&&&
(一)天命史观&&&
(二)圣人史观&&&
(三)理势史观&&&
(四)民生史观&&&
第二十二章& 大一统论&&&&&&
一& “大一统”的由来&&&&&&
二& “大一统”的发展&&&&&&
三& “大一统”的作用&&&&&&
四& “大一统”的命运&&&&&&
第二十三章& 分合论&&&
三& 董仲舒&&&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二十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
(一)整体与个体&&&&&&
(二)统一和多样&&&&&&
(三)模糊和精确&&&&&&
(四)守旧和创新&&&&&&
(五)人治和法治&&&&&&
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
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
1981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就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先任助教,过两年转为讲师,1985年破格提为副教授。刚到师大,我只上一门课,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国哲学史课,每周三节课,上两个学期。
我在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只研究王充哲学,听一些讲座,没有系统听过哲学史的课,现在要系统讲中国哲学史,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先买七种通行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多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先综合各种说法,再看学术界的论文,细读历代哲学家的原著典籍,再进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的认识,逐渐产生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讲课中,我经常将所讲的问题与前后相联系,以说明这种思想的渊源和对后代的影响。例如对气,元气的发展过程,对义利关系的争论,对人性的认识,都作了系统的介绍。为了适应教材的需要,每一章的字数要相对平衡。在九年教学中,每一次都有重大修改。最后,应北师大出版社的约请,修订整理定稿出版。第一版在1990年7月,陈元晖先生作序,张岱年先生题写书名,德才论一章用了我的同学张祥浩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比我的原稿强。首印8000多册,1991年3月又加印5000册。以后又印多少册,我也不知道了,只知道此书一直可以从书店买到。此书曾被评为北师大优秀教材,也被韩国翻译出版。
过了十年,到2000年,应出版社编辑要求,修订再版,封面改了,张岱年先生的题签改为宋体字书名,原来的五行图改为六贤图,陈元晖先生的序保留,增加“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两章,去掉两章。最后加上一个附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这是我今后研究的重点。其他内容基本不动。
这一次第三版将新研究的成果《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和《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作为附录,原有的董、王两章不动,以便读者比较。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讲义。以后给研究生讲方法论,又写了《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退休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任教,给研究生讲了许多课,写成讲义的有《中国儒学讲稿》《十五堂哲学课》《秦汉哲学》《董仲舒研究》,没有写成讲义,只用学术专著当教材的课还有《王充哲学》《研究方法论》《国学概论》等。现在从中选四种作为文集出版,分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儒学讲稿》《中国国学讲稿》。
2016年元月20日
华历乙未年十二月十一日
于三枣红楼
书名: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
作者:韩 星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
定价:68.00元&&
中图法分类号:B222.25
主题词:①孔丘(前551-前479)
-思想评论
开本:16开
&&&印张:26.75&&&
装帧:平装 &&&用纸:70克胶版纸&&&&&&&&&&&
页码:418&&&&
字数:394千字&
本书以同情理解之态度,以崇敬仰慕之心情,以希贤希圣之志趣,带领读者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精神境界。全书围绕孔子的思想学说与人格境界及其历史命运与各种争议,长时段、大跨度地展示了孔学的内涵、精髓与价值,注重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应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问题,是集学术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专业性与通俗性为一体的著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合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联理事及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作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
国学、儒学爱好者
上架与陈列建议
本书揭示了孔子即凡而圣的伟大人格及其形成的历程,反驳了于丹等人把孔子凡俗甚至庸俗化的言论。本书还论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围绕孔子和儒学的争论,勾勒了孔子和儒学的现代命运,反映了一个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
&&&&&&&&&&&&&&&&&&&&&&&&&&&
第一编& 孔子的思想与人格
第一章、孔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意识……………………………………(7)
一、对道的自觉与对道统的承传…………………………………………………(7)
二、对学术的自觉与对学统的开创………………………………………………(10)
三、政治的意识与对政统的开创…………………………………………………(12)
四、孔子与教统的形成和现代转换………………………………………………(14)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体系…………………………………………………………(18)
一、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18)
二、孔子之谓集大成…………………………………………………………(18)
三、道、德、天(命)、性与天道层面……………………………………………(25)
四、仁、礼、中庸层面…………………………………………………………(29)
第三章、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36)
一、正己正人,德风德草——为政的首要前提…………………………………(37)
二、民无信不立——为政的基本原则……………………………………………(38)
三、德、礼、政、刑——为政的总体构架…………………………………………(39)
四、王道政治——为政的理想模式………………………………………………(42)
五、天下大同——为政的最高理想………………………………………………(43)
第四章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45)
一、孔子教育教学思想是以成人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教育………………………(46)
二、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平等意识……………………………………………(48)
三、孔子教育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50)
四、孔子教育教学方法的启发式…………………………………………………(52)
五、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现代价值………………………………………………(54)
第五章、孔子的祭祀观念及其人文精神…………………………………………(55)
一、春秋时期中国文化精神的转换………………………………………………(56)
二、对鬼神的看法……………………………………………………………(57)
三、重人事轻鬼神……………………………………………………………(59)
四、心理情志的人道反省………………………………………………………(61)
五、报本反始的道德教化………………………………………………………(62)
六、崇德报功的人文意蕴………………………………………………………(63)
七、亲亲尊尊的伦理秩序………………………………………………………(64)
八、丧祭之礼的仁爱精神………………………………………………………(65)
第六章、孔子的中和之道与君子人格……………………………………………(66)
一、儒家中和之道的思想渊源…………………………………………………(66)
二、孔子的中庸与中和…………………………………………………………(68)
三、孔子论人格的层级性与君子人格……………………………………………(71)
四、中和之道在君子人格建树中的多样化体现…………………………………(73)
五、君子人格的现代意义………………………………………………………(82)
第七章、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83)
一、即凡而圣、超凡入圣、人格境界……………………………………………(83)
二、儒家人格层次的划分………………………………………………………(84)
三、圣人、凡人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教主的比较……………………………(85)
四、孔子是怎样超凡入圣的……………………………………………………(86)
五、后人对孔子圣人人格的肯认和争议…………………………………………(93)
第二编& 孔子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
第一章、世纪之交思想交锋中的孔子……………………………………………(98)
一、中体西用…………………………………………………………………(98)
二、康梁维新派………………………………………………………………(100)
三、顽固派…………………………………………………………………(102)
四、革命派的订孔与排孔……………………………………………………(102)
五、国粹派…………………………………………………………………(103)
第二章、清末民初围绕孔教问题的争论………………………………………(104)
一、废止读经与孔教运动……………………………………………………(104)
二、康有为、陈焕章孔教思想…………………………………………………(106)
三、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的态度…………………………………………………(108)
四、围绕孔教问题的争论……………………………………………………(109)
第三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同声音…………………………………………(111)
一、新文化运动批孔思潮……………………………………………………(111)
二、辜鸿铭与“新传统主义”……………………………………………………(115)
三、学衡派……………………………………………………………………(117)
四、甲寅派……………………………………………………………………(118)
五、早期马克思主义派………………………………………………………(118)
六、自由主义西化派…………………………………………………………(120)
七、东方文化派………………………………………………………………(121)
第四章、三、四十年代国共分立与现代新儒家崛起………………………………(123)
一、国共两党关于孔子儒学的意识形态之争…………………………………(123)
二、蒋介石与毛泽东…………………………………………………………(129)
三、中国文化本位派…………………………………………………………(132)
四、第一代现代新儒家………………………………………………………(132)
五、全盘西化论………………………………………………………………(137)
六、新启蒙运动………………………………………………………………(137)
七、“古史辨”派………………………………………………………………(138)
&第五章、孔子儒学在海外………………………………………………………(139)
一、海外新儒家………………………………………………………………(139)
二、海外自由主义西化思潮……………………………………………………(143)
三、国民党在台湾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
……………………………………(144)
四、海外华人孔教思想与活动…………………………………………………(145)
&第六章、1949年以后孔子在中国大陆的曲折命运……………………………(146)
一、“文革”前十七年关于孔子儒学研究和争论………………………………(146)
二、“批林批孔”运动…………………………………………………………(149)
三、拨乱反正重评孔子………………………………………………………(153)
四、大陆80年代自由主义西化思潮……………………………………………(156)
五、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论…………………………………………………(157)
六、90年代后大陆的儒学研究………………………………………………(158)
七、大陆儒学复兴思潮………………………………………………………(160)
八、和合学的文化战略论……………………………………………………(162)
第三编& 孔子儒学的当代价值
第一章、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164)
一、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危机…………………………………………………(164)
二、中国文化的近代危机……………………………………………………(165)
三、“五四”以来批孔批儒的反思………………………………………………(168)
四、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170)
第二章、孔子儒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建…………………………(172
一、精神、精神家园、民族精神家园……………………………………………(172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74)
三、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178)
四、儒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181)
第三章、三纲六伦:反思与转换………………………………………………(182)
一、问题的提出………………………………………………………………(182)
二、“三纲”的历史演变………………………………………………………(182)
三、六伦的基本蕴涵…………………………………………………………(186)
四、三纲六伦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189)
第四章、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192)
一、忠恕之道的诠释…………………………………………………………(192)
二、忠恕之道作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
………………………………………(198)
三、 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200)
第五章& 东南亚的儒学和孔教
一、从儒教文化圈说起………………………………………………………(204)
二、新加坡儒学和孔教…………………………………………………………(204)
三、印度尼西亚的孔教…………………………………………………………(210)
四、马来西亚的儒学和孔教……………………………………………………(213)
五、海外孔教与儒学、孔教发展道路的反思……………………………………(215)
孔子的思想与人格
孔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意识
孔子所处的春秋季世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又是一个德礼思潮勃兴的时代,是自夏商以来中国上古社会发展到成熟所面临的一次空前的大调整时代。从文化的视角看,这是一个社会文化剧烈震荡、转型,传统社会主流文化陷入困境的文化嬗变时期。孔子面对这个时代王权衰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等级不分的现实,一心复兴周礼而不行的艰难体验,一种深深的忧患涌上心头,促使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开新的历史使命感,对礼乐文化进行理论反思,对传统的礼乐文明加以人文理性的诠释,以建立思想学术的基础;另一方面,他具有承当中国上古以来文化更新发展的意识,要修旧起废,积极进行礼乐文化和道德理想的重建。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一、对道的自觉与对道统的承传
孔子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对道有了自觉的意识,这就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悟道”的,所体悟出来的是历史之道、人文之道。比较起来,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也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悟道”的,然而他悟出的则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这样说当然只是一种方便说法,很容易被人误解,所以更确切地说孔子应该是以人道为主而下学上达,通天地人,而老子则是以天道为本,上道下贯,涵天地人。这样的差异体现在思想体系中,儒家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而道家则是以天为本的自然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体现在人格建树上,儒家和道家都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儒家的圣人是以古代圣王为理想模式的伦理道德楷模,而老子则是以大道自然为基调的顺应自然,崇尚无为的“圣人”。
孔子出身于殷商贵族家庭,其先祖正考父曾辅宋戴、武、宣三世,精于礼乐,校过《商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少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成年后又长期生活在“周礼尽在”的鲁文化环境中,深受礼乐文化传统的熏染,又谦虚谨慎,勤学好问,积累了丰富的礼乐知识。为了生活,他曾从事相礼活动,以礼乐知识谋生,后来又“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在当时很有影响。面对礼乐越来越趋于形式化的局面,他一方面在行动上坚持遵守这些形式化的礼,对于任何小的仪式细节都固守不放,关于拜上拜下的选择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乡党》篇的记载足以说明孔子是怎样笃守小节、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从理论上极力提倡充实礼的精神实质,力图给思想化的礼注入新的内容。孔子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这段话显然是孔子考察了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结论,是站在道的高度为社会的评判。要复兴礼乐,他认为不能光讲礼乐本身,还要追溯礼乐背后的“道”——用今天的话可以说就是一种历史规律、文化精神、社会理想、政治理念。“道”的失落意味着文化价值理想的失落和价值标准的失范,是儒者的文化良知促使孔子走到了历史的前沿,立志改变“道之不行”的现状,重新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孔子苦心孤诣要找回的“道”,就是指儒家孜孜以求的古者先王之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它代表着儒家文化的价值理想和最高典范。孔子的“道”自然是承继春秋以来中国文化由天道转到人道的这一历史趋势而进一步探讨的,其传统资源主要是礼乐文化,其价值指向基本上是人文精神,其最后的归宿大体上是社会政治秩序的重建。这就使他的“道”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弄清了中国文化的来路和源头。
孔子以周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他声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自觉地担当起延续历史文化的使命与职责。孔子通过对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的对比研究,首先认识到礼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损益增删的,是随时世变化而变化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因此,礼中小过不及之类的规范是可以损益的,如“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但是礼乐文化中那些有关上下、长幼、尊卑等涉及宗法关系根本的规定,是不能因时代改变而变化的,故“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这说明孔子透视到了礼乐文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宗法)的实质。历史上,周公“制礼作乐”,从而使礼制得以完善,所以孔子特别推崇周礼。在《论语》中,孔子屡屡称赞周代的礼乐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对于周礼的制定者周公更是钦佩有加,以至于连做梦也想着他:“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对于孔子的道的自觉,朱熹注解说:“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也,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论语集注·子罕》),后来又强调:“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
戴震说:“周道衰,舜、禹、汤、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焕乎有文章者,弃为陈迹。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使人于千百世治乱之故,制度礼乐因革之宜,如持权衡以御轻重,如规矩准绳之于方圜平直。”
“周公之制礼是随军事之扩张、政治之运用,而创发形下之形式。此种创造是广度之外被,是现实直组织。而孔子之创造,则是就现实之组织而为深度之上升。此不是周公的‘据事制范’,而是‘摄事归心’。是以非广被之现实之文,而是反身而上提之形上的仁义之理。……现实的周文以及前此圣王之用心及累积,一经孔子勘破,乃统体是道。是以孔子之点醒乃是形式之涌现,典型之成立。孔子以前,此典型隐而不彰;孔子以后,只是此典型之继体。”
可见,孔子正是通过礼乐文化的反思达致对儒家之“道”的自觉。
在“道”的自觉的基础上,他把道放在一个不可动摇的很高的地位,要求“士人”必须作为“道”的担当者、固守者。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要求士人们能够超越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但这样以来,个人在“道”的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便异常沉重。所以,为了确切保证士的个体足以挑此重担,走此远路,道德修养就成为关键。从孔子开始,“修身”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一个必要条件,修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修道,故而后来《中庸》第一章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其中“修道之谓教”是儒家经过自我修养(修己)基础上安人、修己安百姓、正己正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在“教统”上的体现。
孔子是儒家道统谱系中的承前启后的中心人物,他观殷夏所损益,追迹三代之礼,删定《六艺》,仁体礼用,仁智双彰,“尽人道之极致,立人伦之型范”
。孔子不但是其前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积累的集大成者、守成者,也是上古三代历史文化的反省者,还是其下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演进的开新者。虽然,孔子未有道统之言,但他谓天之历数尧、舜、禹递相传授,亦实启发了孟子的道统思想。上古三代圣圣相传之道,因孔子而点醒,而显彰,而守而不失,绵绵常存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当年朱熹的话:“此道更前绍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些说法并不是夸大其辞,而是深刻的见解。也许正是朱熹对道统的深刻把握,他才第一次提出了“道统”的概念。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但道统之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按照韩愈的意思,“道”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一般认为,韩愈这个传承系列可能受到了佛教“法统”之说的影响。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朱熹提出道统的概念,历来解说道统者都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即前者是哲学的,后者是历史的。而哲学又来源于历史,是历史的升华和提炼,并与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西方哲学与历史的相对独立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上的道统比较清楚,近代以来在中西古今文化的冲突中思想家、学者对道统进行了解构和重构。解构不说,重构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文化的视野中对传统道统论进行了新的发挥和发展。余英时有一个总体上的概括,认为现代新儒家有三种道统观:一是为钱穆先生所批评的由韩愈首先提出、由宋明儒学加以发挥倡导的“主观的”、“一线单传的”道统观,它表现为某种具体的传道谱系;二是钱先生本人所主张的是从历史文化大传统言的“此一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的“思想史家的道统观”;三是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的思想中表现为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证为标准的“哲学家的道统观”。
由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认为中国历史文化中道统之说乃源于中国文化之一本性。关于中国文化的“一本性”,他们认为就是以心性学说为儒家道统的本原。作为中国文化存在其一脉相承的统绪的文化道统意识,并不因政治上的分合而有所易变。正是由于道统的存在,中国文化才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中国未来的民主建设需要把道统从它和政统的纠缠中摆脱出来。这个认识当然是存在可以讨论的地方的。
近代还有学者和政治家试图把握和延续道统。孙中山自称继承了儒学道统,并在革命斗争中加以提倡和发扬光大。他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孙中山深知“道统”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帝制可废,道统不可废;深知以民国政统取代两千多年的帝王政统可能带来的隐患,所以,明确宣告:国民革命的目标,就是继承并光大这个正统思想。但是,孙中山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民国成立以后,道统被作为封建意识形态打倒,政统方向不明确,特别是不明白政统以道统作为依据,在孙中山逝世之后,中国政治就发生了大裂变,传统道统断裂,国家政治分裂。
在现代的儒学思想中,还存在着一种与现代新儒学截然不同的理路,这就是民间大儒段正元对道统的推定。他一反宋明理学在道统中的地位,把道统理论建立在先秦儒学元典之上,以《大学》、《中庸》为基础推定“一以贯之”之道:
“《大学》一书,乃万教之纲领。天所以广大道之传也。首明大道全体,次明入道之功。至能得而天道已尽,所谓先天大道与后天大道,贯而一之也。”
关于《中庸》,段正元认为:“大道之发源,中而已矣。人事之全善,庸而已矣。庸者中之用,中者庸之体。体用兼赅,斯为大道中之真宰,人事中之万能。试观天地之大,万物之繁,人事之杂,其所以并存并理而不相乱者,孰为之主宰耶?无他,中宰之也。换言之,即道也。……欲知变化之道者,不可不知理之变化,欲知理之变化,非研究中庸之道,践中庸之行,又何能知之。”
因此,他强调:“中国文化即在‘中道’二字,其意义极深。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汤、伊、文、周、孔、孟,或见或闻,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师道’之文化。得中道之大圣人,即文化之代表。”
段正元的“中道”道统观对于中国文化的道统现代传承意义巨大,一方面是为了反拨近代以来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儒批孔这样极端的文化思潮,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化在“矫枉过正”之后回归大中至正的道路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道统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文明历史经验的升华,也是哲学思想的大本大源。
书名: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
作者:周桂钿
书号:978-7-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
定价:85.00
中图法分类号:B2-3
主题词:①哲学-研究方法-中国
开本:16开
&&&印张23.75&&&&&&
装帧:精装&&&&
用纸:70克胶板纸&&&&&&&&&&&
页码:362&&&
&字数:337千字&
本书是作者给研究生讲“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的讲义。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提、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哲学论文写作。作者从文字语言、校勘考证入手;进一步则是了解历史,研究现实,锻炼理论思维;然后是发现问题,加以论证、阐述和解决;最后讲到中国哲学的论文选题及论证、叙述等。全书是作者自己研究的体会和讲授的内容,给读者以亲切、生动、具体、可靠之感,同时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扎实研究的意味。&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国学爱好者,学者,大专院校哲学专业教师、学生&
上架与陈列建议
国学|哲学&&
本书是作者向研究生传授哲学研究方法的著作,涉及哲学学术外围和基础的一些知识,如文献文本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背景、论文写作方法,等等,重点在中国哲学的背景问题,所以较多涉及中国历史文化问题,知识面比较广。作者知识渊博、学问功底扎实深厚,对诸多问题驾轻就熟,讲解游刃有余。本书有旧版基础,又加校订,基础好,质量高。
&&&&&&&&&&&&&&&&&&&
再版前言&&&&&&
第一编& 中国哲学研究的基础&&&
一、汉字的三要素&&&&&&
二、古文假借字&&&
三、避讳须知&&&&&&
四、训诂&&&&&&
五、查字四法&&&&&&
第二章& 词&&&
一、实词与虚词&&&
二、单字词与复合词&&&
三、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
四、名词、概念、观念、范畴、命题&&&&&&
五、词与哲学体系的关系&&&
六、句读&&&&&&
第三章& 校&&&
一、古书校勘的必要性&&&&&&
二、校勘方法&&&&&&
三、校勘与治学&&&
第四章& 传&&&
一、传注的产生&&&
二、传注的形式&&&
三、利用传注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传注的难易&&&
第五章& 考&&&
一、考证范围&&&&&&
二、考证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二编& 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提&&&
第六章& 了解历史&&&&&&
一、历史是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七章& 研究现实&&&&&&
一、现实是历史的特殊阶段&&&&&&
二、研究现实是打开历史的钥匙&&&&&&
三、活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
四、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差别&&&&&&
五、研究方法举例&&&&&&
第八章& 理论思维&&&&&&
一、理论思维需要锻炼&&&&&&
二、理论思维的关键——辩证思维&&&
三、理论思维与其他技能的关系&&&&&&
第九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关注社会政治&&&&&&
二、人际对应关系&&&&&&
三、修身为本&&&&&&
四、模糊性&&&
五、整体性&&&
六、历史性&&&
七、辩证法&&&
八、现代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倒霉熊逃离房间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