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包发酵过度怎么办沉迷网络怎么办?求专家指导。

Copyright &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4页1下载券3页7下载券4页1下载券4页免费1页1下载券3页1下载券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7页免费59页免费5页免费65页免费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上一篇:下一篇:
&&&&&&&&&&&&&&&&&&&&
您所处的位置:&&孩子迷恋网络怎么办
  研究&需要&对教育有什么用?这是需要对人的发展的问题。要把这个问题回答得好,确实要费一番脑筋。但从需要的角度对教育功能的考察,有如下功效:
  教育的功能在于,在自然本源(生理需要、活动需要、合群需要)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各种需要的强度,使之形成合乎规范并保证个体和谐的需要结构。(徐正言,2008,p.73)
那么,如何把这个指导思想运用到教育中去呢?后面将通过迷恋网络的8种情况来分析讨论。
  2 关于&迷恋网络&的8种情况
  谈起网络,有的人认为它是电子海洛因,视为毒品。互联网本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但由于部分孩子因为迷恋网络,才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忧虑和憎恨,引发了相当多的教育问题。
关于迷恋网络,王晓春、孙阳立(2008)老师,通过研究,得出常见的8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孩子到网络寻找幻想;
  第二种情况:孩子到网络寻求快乐;
  第三种情况:孩子在网上寻求平等;
  第四种情况:孩子受挫,到网络逃避;
  第五种情况:孩子在网上寻求倾听者;
  第六种情况:孩子到网上&重新做人&;
  第七种情况:孩子到网络寻找自由;
  第八种情况:孩子到网络中感受成功。(p.120-151)
  教育教学,最终目的是影响人。那么,对于孩子迷恋网络,应采取什么对策(方法)来影响孩子促其转变呢?本文试从控制&需要强度&的变化来影响孩子的上网行为作一探讨。(注: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不在此文讨论)
  3 从&需要&到&行为&发生过程说起
  介绍从&需要&到&行为&的发生过程,实际上就是为迷恋网络的孩子的行为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最后的对策(方法)就是依据这个来实施。
  3.1 需要、动机、行为的互动关系
  四个术语:需要(Need)、强度(Strength)、动机(Motivition)、行为(Behavior)。分别简写为:需要(N)、强度(S)、动机(M)、行为(B)。认识这三者及其互动关系,是为后面&需要&到&行为&的发生过程作准备。。
  需要是人们意识对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的倾向。它常常以感到满足或不满足的形式表现出来。(燕国材,2006,p.35)比如有生理需要、活动需要、合群需要、习惯需要、完善需要、成功需要、超越需要等。
  强度是指需要的强度,它表示个体对需要的需求程度,常用&满足、剥夺、加强、减弱&等调节其变化。比如学生喜欢某一东西,当此人拥有后(得到满足),他对此东西的需要被平息,对此东西的需求强度就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动机是由内驱力或诱因激发个体指向某种活动目的而采取相应行为以获得一定效果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内量。(p.31)简单讲,动机就是一种内部力量。它对人的行为有着动力的引导作用,对行为有着内部的推动作用。当然,人的动机不仅可以由内驱力激起,同时还可以由外部因素(条件)诱发。(p.31)
  行为是指有机体外观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徐正言,2008,p.284)。
  这三者的互动关系,有如下图示:
& && &&&      图1 需要、动机、行为互动关系
  3.1.1 需要与动机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产生动机并不是直接的,而要以内驱力为中介,即需要&内驱力&动机;另一方面,人的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之后,它反过来又会激发出某种新的需要:需要&满足&新需要&再满足&新需要。(燕国材,2006,p.36)
  3.1.2  动机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动机是促进个体行为发生的推动力量,在个体的主观价值判断下,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反过来,行为也可以激发和加强学习动机。
  3.1.3  需要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个体的需要是导致行为的内部原因;个体的需要会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k12,),从行为发生链的流程图(徐正言,2008,p.315)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要注意的是,不管认识何种需要,都不能把&需要&与&人&相剥离,都要以&人&为本来研究和认识。需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k12,)(注:在三者互动关系图形中间加了一个&人&字图标,就是强调&需要&不能与&个体&相剥离,认识需要时要以&人&为本。)
  3.2 从&需要&到&行为&发生的过程
  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是怎么一步一步发生的呢?下面将用徐正言(2008)建立的&行为培育理论&(SCFB理论)(p.289-303)中所介绍的&行为发生链的流程图&来分析这个影响过程。为便于分析,只抽取出其部分主要环节,更为详细的环节可参见行为发生流程图。(p.315)下图1是原图的简化,只增加了&环境&一环节。
       图1 行为链发生流程图(简图)
  解决&迷恋网络&的措施,实际上就是改变需要的强度(在现实生活中,通常采取的办法,尽量满足学生所缺失的需要),最终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发生,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举例(第五种情况:孩子在网上寻找倾听者):满足了孩子&沟通需要&和&归属需要&等需要。孩子在家,不敢当着父母写日记,不敢与父母交流,大多父母需要的是孩子的&分数&,父母不想与孩子交流&对话&。可孩子有话不能找人说难受呀,享受不到到家庭的温暖,家更多的是满足生存吃的需要,怎么办?家本是孩子温馨的港湾,但却满足不了孩子的相关需求,上网吧,互联网是孩子们相互交往的公共平台,自己的话语能够得到别人的倾听。孩子融入了这个网络的大家庭,有一种安全的归属感(归属需要、安全需要),在这上面有人与自己分享沟通(沟通需要),比家还温暖。在网上,这生的心情是愉快的,经常上网,就对网络有了深厚的感情,良好的情感就油然而生。孩子生活中所缺失的需要在虚拟的网络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因此就喜欢和迷恋上了&网络&这个家。
  采取措施:满足孩子的&沟通需要&和&归属需要&等需要(当然还有其它相关需要)。方法:(1)在家,家长与孩子经常平等交流对话;(2)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3)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不能过多地干涉。
  影响的过程:(由前面行为发生链流程简图来作一简要分析)孩子的生活是处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当改变了需要的强度(满足了孩子的&沟通需要&和&归属需要&等需要),这些相关信息就会被孩子意识到,这些需要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不再保持优势地位,诱发内驱力减小,孩子内部上网的推动力量被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也有可能,通过孩子&得、失、利、害&的价值判断,他会通过依赖已有经验选择最有效的行为方式&&确定减少或者改正上网行为。当然,这种行为的变化影响,是在学生所缺失的相关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上网行为的有效控制和改正,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和加强改变行为的动机(正激励),加上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作用,孩子缺失的需要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他就不再以上网来满足这些缺失需要时,原来的上网找人倾诉行为就得到有效纠正。以后,孩子的行为就在&需要&满足&新需要&满足&新需要&中不断变化着,生活着。至于其它7种情况可作类似行为发生的过程分析。
  4 迷恋网络怎么办
  4.1 孩子为什么会&迷恋网络&
  孩子为什么迷恋网络?
  家教专家王晓春认为,孩子们之所以迷恋网络,常见的主要原因3种:&拉&:网络诱惑力太大,把孩子&拉&到网络中去了;&推&:是由于孩子先具备了网络的心理基础,才被网络吸引走的;&陷&:孩子自己对网络危害认识不足,抵抗力不强,&陷&进去了。(王晓春,孙阳立,2008,p.120-121)
  专家说得没有错,但从&需要&的角度来说,孩子迷恋网络,主要是通过上网得到了相关需要的满足,这些相关需要是他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所缺少的,或者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但在网络中却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换句话说,孩子们迷恋网络是被逼上梁山的。
  有人会讲,既然在网络中得到了满足,为什么他还需要呢?要知道,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好比现实世界一样,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也有种种其它需要,好多也是生活中所缺少的,他有着自己的各种不断的网络世界中的追求。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孩子不是一直生活在网络世界中,一旦当他回到现实世界后,相关需要却又缺失了,得不到满足,他又会回到网络中去寻找,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这样,孩子不得不再回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因此,孩子就喜欢上网,迷恋网络了,这很容易理解。明白了这个原因,用前面所介绍的原理来对症下药就是。
  4.2 在生活中,满足孩子的相关缺失需要,让孩子健康成长
  依据前面迷恋网络的8种情况,通过先分析每种情况的相关需要,然后再找出方法来对症下药。分析这些需要有什么用呢?分析后,最后要做的事就是通过控制调节现实中这些需要的强度(主要是通过满足相关需要)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变化,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具体的相关需要对行为的影响过程,前面已经举过一例(第五种情况),其它情况可作类似分析,在此略去。下面的方法主要摘自王晓春、孙阳立(2008,p.121-150),具体的介绍可阅读其相应内容。
  第一种情况:孩子到网络寻找幻想。
  需要分析: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孩子学习功课繁重,经历的是较多的&分数&失败,但在网上的过关晋级等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喜悦(成功需要的满足)。上网可满足&超越需要&,与自己过去相比成为了&新&的自己,与他人相比超越了别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网络中得到了体现,现实学习中自己永远是个被他人认为的&落后生&,在网络中自己是个&超人&。能上网成为了孩子时时的期盼。
  方法:(1)用事实说话,让孩子感受真实;(2)让孩子体验现实生活;(3)让梦想成为孩子的发动机。
  第二种情况:孩子到网络寻求快乐。
  需要分析:可满足感官活动需要、情绪活动需要等。上网能够带来感官眼、耳、舌、皮肤感觉器官的刺激反应,让人产生快乐兴奋的情绪,这比按教师要求乖乖地坐在教室中听课舒服多了;过关晋级可满足智力活动的需要;在上网时,还有专门的游戏手柄等装备,大大地增强了特别是手的肢体活动。上课只要乱动,一有风吹草动,说不定就早被教师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上网是件快乐的事;在家是孤单的,网上是快乐的。
  方法:(1)让学习变得快乐;(2)训练耐力;(3)创造家庭的快乐氛围;(4)发展孩子的兴趣。
  第三种情况:孩子在网上寻求平等。
  需要分析:上网可满足孩子平等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被尊需要)。要知道,学生在校学生,最大的平等就是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这种平等本是每个孩子应该同样享受到的。但今天,以追求&高分数&的教育,却制造了教育的最大不平等。现实中,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离孩子们还很远。在现实中,家长、老师、分数高的同学高高在上;在网络中,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现实中,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中,自己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受到别人尊重。网络中的平等能够给人带来新的精神状态,催人向上。
  方法:(1)与孩子讨论&平等&;(2)理解教育;(3)提升孩子的精神状态。
  第四种情况:孩子受挫,到网络逃避。
  需要分析:这种情况是寻找&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今天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大人容易宠孩子,孩子生活能力差,容易受到挫折。到了网络世界,与其它网友平等交流沟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不看分数和成绩的,没有必要逃避,也遭遇不到生活中的挫折。在网络的世界,没有生活的烦恼,感觉自己融入了一个大家庭,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在这儿,受到别人尊重,有安全感(安全需要)。
  方法:(1)帮助孩子克服完美主义倾向;(2)培养能力,减少挫折;(3)用真实的帮助战胜挫折。
  第五种情况:孩子在网上寻找倾听者。
  需要分析:满足了孩子沟通的需要。孩子在家,不敢写日记,不敢与父母交流,大多父母需要的是孩子的&分数&,不想交流&对话&,可孩子有话不说难受呀,怎么办?上网吧,那儿是共同语言的平台,自己的话语能够得到别人的倾听,有人与自己分享,在家不敢与父母说的可以尽情地在这儿表达,还有网上的多好朋友为自己想办法、出主意,有难共帮、有福同享。
  方法:(1)寻找共同的语言平台;(2)倾听是孩子喜欢的态度;(3)帮助孩子找伙伴;(4)共建家庭支持系统。
  第六种情况:孩子到网上&重新做人&。
  需要分析:今天的教育,只用一把分数的尺子来衡量人,升学的渠道单一,以&分数&来论英雄,只能一条道走到底,在学习中永远是&差生&、&落后生&、&坏孩子&。可在网上,孩子能够享受到生活中所没有的成功、快乐、被尊等需要,这种生活真是一种&新生活&。进入了网络就会有一种轻松感,因为孩子们可以暂时摘下面具,可以做真实的自我,重新做人。
  方法:(1)揭掉孩子身上的标签;(2)永远给孩子希望;(3)教孩子接纳自己。
  第七种情况:孩子到网络寻找自由。
  需要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在家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让孩子感到反感。在学校,除了学习外,也这不准那不准,孩子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相当多的活动自由被限制甚至被剥夺,相应的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完善需要得不到条件实现。今天的好多孩子,学习真苦、真累,生活也不开心。因为,他们得到的自由太少,而被关在教室中学习的时间太多,有着坐牢般的感觉。虽然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对孩子限制太多,孩子就会压抑,使得孩子更加容易陷入危险之中,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方法:(1)给孩子有分寸的自由;(2)在保护中尝试;(3)不妨试试&秋后算帐&;(4)家长约束要考虑孩子的心态。
  第八种情况:孩子到网络中感受成功。
  需要分析:这当然能够满足孩子的成功需要。现实的学习,就是成功太少,受到的失败和批评太多。游戏中的一级一级闯关,节节胜利,为走向最后的成功一步步打下了基础。刘京海所在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就是遵循了&成功是成功之母&、&从成功走向成功&,充分满足了孩子的成功需要,让孩子在学校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人有成功的需要,而且它很容易被&激活&而成为重要的需要,因为获得了成功,情绪积极了,就会以更大的成功作为自己的需要。学校的工作重心就围绕着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校园的氛围就笼罩在积极情绪下了,学生不断寻求更多的成功,学校能不办好吗?可这种成功的教育例子,实在太少。生活中充斥的是&分数&的唠叨,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希望和梦想。可真的取得了分数成绩,说不定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会水涨船高。
  方法:(1)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对付&金币&;(2)为扫清障碍准备&道具&;(3)要奖励,不要唠叨。
孩子上网,所表现的相关需要,每一种情况并不仅仅限于前面分析所说,具体的情况也许要复杂得多,每一种情况都是相关多种需要的集合表现,并不只是一种需要的简单表现,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迷恋网络的孩子,通常是长期上网的结果,对上网有着&习惯需要&的满足。比如,有少部分孩子,上网是为了寻求他们自己所认为的&真爱&,这是繁衍需要的间接体现。今天,大家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在所有需要中,可能单单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者上网,基本上没有。
  要注意,有的孩子上网,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好玩,比如我读小学的儿子,在这个暑假(2011)里经常打开电脑是为了完成英语作业的需要。还有的孩子可能上网确实是为了学习的需要。也许还有别的情况没有在这8种情况之中,没有被包括进去。如果掌握了这种寻找&需要&的分析方法,那么您就可以类推开去寻找。
  4.3 不妨一试:让孩子继续上网,直至&迷恋网络&的上网需求得到平息或者消失
  对需要的缺失,有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满足&它,让它得到平息。前面8种情况就是用的这种办法,满足了
孩子生活中需要的缺失。其实这一个小节也是用的这一个办法,但不是那样满足来做。
  孩子不是想上网吗?他的上网需要不是没有得到满足吗?怎么办?让孩子继续上网,最大化地满足孩子的上网需求,直至最终让这种上网行为得到平息,或者甚至消失,然后让其它的相关需要成为孩子的生活需要。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以毒攻毒&的做法,实际上确实有效,曾有人就用这种办法取得成效。有条件者,不妨一试。
  这样做,可能理解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有人可能会说,孩子上网会没有节制呀,何时是个头呀。我想,至少孩子不会一生都天天迷恋网络,否则会影响他的生存。天天上网,没有了工作,找不到钱,连生存需要都有问题,那时他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迷恋网络,而是生存第一了。对于孩子的有些问题,确实可以采取类似的满足教育方式。
  如果您看过英国A.S.尼尔(2009)《夏山学校》,那么您就会更好地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夏山学校的成功,今天想起来,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该校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一切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也是有条件的,不得违反共同制订的校规),让孩子的个性在学校得到了最大化发展,从而让夏山学校闻名于世,出来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有责任心。以前,我总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会有如此的效果,今天才明白夏山学校的成功与&需要的满足&有很大的关系。我可以肯定地说,夏山学校算得上是满足孩子各种需要的典范,它的成功奥秘就在于此。如果您有时间,您还可以看看日本坂元良江(2008)著的《飞吧孩子》,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夏山学校的学生个例。
  处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们,&爱&是多么地强烈,为了让这份纯真的感情保持长久,就用婚姻的形式把它延续,可结婚后,这种强烈的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受&却慢慢降温了。同样,满足了学生的上网要求,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呢?
写了这么多,当您明白了可以通过运用&需要&来服务于&教育&,说明&需要&对教育来说是有用的,这就让我感到欣慰。
  5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争做一个学习型的智者
  什么叫符合教育的规律?我想,以&人&为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应该算得上其中重要的一条吧。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多样性发展。请尊重我们的学生,请以自由、平等、博爱来满足孩子的相应个性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因材施教&和&个别对待&。这样,国家的教育才能有希望,学生走进社会才能有&文化&。 网络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文化&。关键是要用好网络,而不是拒绝网络。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是上帝送给我们的一个好礼物,我们不能拒绝它。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网络的社会之中,我们需要网络来学习和生活。网络的魅力正是在于它能够满足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对成人如此,对孩子也如此。其实,学生上网并不全是消极的行为,也包含着积极的行为因素。需要的唤醒(激活)、调整的强度、是否满足个性所需、是否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谐的氛围等,都需要教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然后用这种观念去指导行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用好网络,不迷恋网络,争做一个学习型的智者。
大家的回应...
学习了,不过有点深奥,对于孩子上网这个问题我得提前做好防范!
您的回应...
写评论,赢积分!
您还不是客栈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家有儿女客栈掌柜的:
精彩热聊话题>> 专家指导:亲子关系糟糕让孩子沉迷网络
孩子沉迷网络 家长当反思己之过
编辑: 静雯
13:31:16 新京报
速度30秒40秒50秒提示:按键盘 ← → 键可以翻页
内容提要: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有2404余万人。
  孩子回校后,初二阶段的学习更难,他达不到自己设想的标准,内心可能更沮丧。后来,我们萌生了出国的念头,儿子也愿意选择转到国际高中然后留学(微博)[微博]。上了国际高中后,心气很高的儿子把目标瞄准了前三名,过高期望值与现实的反差,加上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理念的冲突,孩子在高一第三学期跟我说,“妈妈,我有些问题没想明白,想请一段时间假。”我尊重儿子的选择,就和学校商量休学一个月,并安排他去山区一所学校支教,山区的孩子和家长[微博]老师都很尊重他,也重新激起了他学习的动力。但没想到,回到国际学校后,很快是5月的英国考[微博]试月,因为他之前在休假,学校没有给他报名,这让儿子的自尊心再次遭受了严重打击,加上同学的影响,儿子对网游的依赖越来越深。
  因为他爸爸工作忙,跟他的交流不多,有几次争吵时和他有了肢体冲突,儿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不愿意原谅我们。
  【家长反思】
  从小给孩子提供的经济条件太优越,反而导致孩子没有危机感、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目标。
  在小学,家长对孩子还持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但在进入重点中学后,在升学压力下,家长也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漩涡之中,关心孩子的成绩胜过关心孩子的心理、情感。
  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和指导。没有适时地引导他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全职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过高,反而会给孩子更大压力。父母对孩子的言语暴力乃至肢体冲突,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专家观点
  和谐的亲子关系胜过教育
  陶然,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
  中国家长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首先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亲子关系放在第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意味着理解、尊重、支持、肯定,而现实中,家长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导致孩子自我评价低,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寻找发泄途径。其次,把责任当成爱。爱是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一旦缺少爱,就会去寻找替代品,这种替代品有可能是物,也可能是事情或人。而家长往往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就是爱,但这些其实只是责任。第三,强调教育内容而不关注教育模式。家长只知道督促孩子学习,而忽视了民主、权威这些教育模式的正确运用。
相关新闻: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睛过度疲劳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