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索宝文中朵拉救狗狗画线版的两句话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语文学科考前大串讲-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高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
当前位置: - -
语文学科考前大串讲
语文学科考前大串讲(修改稿)
南京市中华中学  汪永亮
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
一、语  音
  多音字,是语音考查的重中之重,因为在汉字中,多音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记住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
【示例】1 选出各题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 假期(qī) 角(jué)逐 差(chā)强人意    B. 血泊(pō)
纰(pí)缪
相形见绌(chù)
&C. 勾(gōu)当 温馨(xīn) 蹉(cuō)跎岁月   D. 轶(yì)事
比较(jiǎo) 咄(duō)咄怪事   
【答案】A(B项&纰&读pī;C项&勾&读gòu;D项&较&读jiào)
【示例】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乘chéng       乘机             上乘             乘风破浪
    B.剥bō         剥削             剥皮             生吞活剥
    C.血xuè        心血             贫血             血淋淋
    D.削xuē        瘦削             削梨             日削月割
【答案】A(B剥皮bāo,C血淋淋xiě,D削梨xiāo。) 
二、字 形
&产生错别字,除了主观原因外,客观上,汉字的量多、难写、难认、难记,也是重要的原因。就产生错别字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1)因形近而错。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人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还有“已”、“己”、“巳”分辨不清,“戊”、“戌”、“戎”、“戍”区别不出。
(2)因音近而错。如将“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将“墨守成规”写成“默守成规”。
(3)受上下文的影响而错。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灯炮”、“清晰”写成“清淅”。
(4)因音近义通而错。所谓音近义通是指,读音相近或相同,意义上能讲得通。这一类情况主要出现在成语中。如将“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禁”是承受的意思,“经”有经受的意思。这些字放在词语中虽都能讲得通,但成语因其约定俗成,而不能随便更改其中的字。
【示例】1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络    渎职     重叠     无耻滥言
  B.赊欠    对峙     缅怀     过犹不及
  C.媒介    奏效     蔓延     再接再厉
  D.真谛    熏陶     挑衅     一蹶不振
【答案】A(“无耻滥言”应作“无耻谰言”)
【示例】2 &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理谩骂    优柔寡断       蜂涌而至       坦陈己见
    B.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出奇制胜       各行其是
    C.改弦更章    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无事生非
    D.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答案】A(A无理谩骂―无礼谩骂 蜂涌而至―蜂拥而至;B绿草如荫―绿划如茵;C改弦更章―改弦更张;D全部正确)
&避免错别字的方法
&掌握点汉字的构造知识。尽管高考已不考汉字的构造了,但我们知道汉字是表义体系的文字,它的字形与意义有一定的联系。汉字的构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字形和构造入手,理解一个字的意义。如“月”是肉的意思,有“月”组成的“肓”,古代医学上指的是心脏和隔膜之间;“目”是眼睛的意思,“盲”是瞎子的意思。“胫”指的是腿,而“径”是路的意思。“炙”是一个会意字,它的上半部分也是“肉”的意思,把肉放在火上烤,就是烤肉,而“灸”是一个形声字,是针灸的“灸”。由此看来了解汉字的构造对避免错别字是有帮助的。
三、词  语
  (1)实词
  考查题型:选择恰当的实词填空。
  考查重点:辨析、选用同义、近义词。
  解题方法:
  要想做好词语辨析题,最主要在于能正确理解词语,能“意会”某个词语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的词义;能准确辨析某个词语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适用程度,形成正确的语感。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①从词义的角度辨析。 &
  A、词义的轻重。如:“轻视”、“蔑视”和“藐视”,它们的词义由轻到重。
  B、词义的范围大小。如:“战争”、“战役”和“战斗”,它们的范围从大到小。又如“局面”与“场面”、“导致”与“致使”等等。  &
  C、词义的感情色彩。如:“故意”与“蓄意”,“谋取”与“牟取”,存在着褒贬之分。另外有些词无所谓褒贬,是中性词,那它的感情色彩就要看具体语境而定了。
②从词的用法的角度辨析。
  A、词语的搭配。不同的词往往有不同的固定的搭配对象。如:“发扬”与“发挥”,前者多与“传统”“精神”“风格”“作风”等词搭配,多指在原状态下的前进、发展;后者多与“作用”“特长”“优势”等词语搭配,多指原特点性能的充分表现。
  B、词性和句法功能。如:“节约”(动)与“节俭”(形),“充分”(形)与“充满”(动)等。名词或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句子的谓语,这也是词语辨析的一个角度。 &
③从词的语体、适用场合角度辨析。
  A、口语与书面语。如“溜达”与“散步”,“聊天”与“谈话”等。
  B、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如:“商谈”与“商量”。
C、主动与被动。如“敬赠”与“惠赠”,“征询”与“垂询”等。
【示例】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答案:B
  分析:句中,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的地方,应该是“发祥地”,因为“发源”指河流开始流出,起源:而“发祥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的起源的地方。第二组词语的选择则取决于句中讲考古发现、证实一个事实,要用“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而“表明”的意思是“表示清楚”,在此句中不适用。“并存”较“共存”更突出两件事同时进行或同等对待。
考查题型:1、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常见的错误类型:重复使用、滥用、故意混淆关系
解题方法:
 &①从虚词的适用范围、词义轻重、特定语境等角度进行辨析。这要求我们准确地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如:中美关系  &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2000年高考题)
  “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解释都是“一次又一次”,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这种区别中有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上面的例子。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试题中的①句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动作行为,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所以这句中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②从词语的搭配角度辨析,根据不同的表达关系确定关联词。这需要我们记住不同表达关系的关联词的固定搭配。
  如: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2003年高考题)
  本句所给的选择有两个:不仅是/而且是;不是/而是。前者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后者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根据本句中前后分句的表达关系来看,显然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因此应选择不仅是/而且是。
(3)、成语 (包括熟语)
成语的考查是个难点。近几年来,高考都有相当难度的成语辨析。如:巧夺天工、差强人意、首当其冲、望其项背、美轮美奂、淋漓尽致等。这些成语由于社会错误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往往引起读者的误解,因而增大了辨析的难度。如“万人空巷”,错在社会,却打在考生的身上。高考正确使用成语的命题走向,有三个特点:一是从近年的常见常用的情况出发,增加材料的新鲜感,避免陌生感。二是尽可能采用当年的语言材料,提高可读性,增加模糊性(模糊考生理解能力)。三是利用望文生义增加考生的失误,从词义容易误解的角度命题,增强试题的相对难度与必要的区分度。
熟语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熟语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使用。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复习时首先应整理一下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熟语,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物以稀为贵”等等;还应注意积累一些群众广泛流传、实用性较强的熟语,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人做事一人当”等等。在积累的基础上再研究可能考查的题型,如在正确掌握字型中可以考查熟语的正确写法,比如“一言既出,四(驷)马难追”、“明枪易躲,暗剑(箭)难防”、“物竞天折(择),适者生存”、“是可忍,熟(孰)不可忍”等。再如在熟语使用是否正确一题中亦可加入歇后语,比如这样一个句子: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就应该从熟语是否准确,是否得体,是否符合语境来考虑。
【示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方面不想参加竞选政治游戏,另一方面又担心当选者会对自己不利,美国民众面对总统大选勉为其难。
B.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月15日,马家爵在海南落网,公安部A级通缉令上的其他6名嫌疑犯也必将在劫难逃。
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的两鬓白发,他不由得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D.各级统计部门一定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统计数据上做到丁是丁,卯是卯,绝不能想当然。
【答案】D(A项“勉为其难”,指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事。这里应用“左右为难”。B项“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C项“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D项“丁是丁,卯是卯”,意思是做事认真,毫不马虎)
四、标点符号
  今年的《考试大纲》去掉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的星号。2004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上,除了作文题原有的与标点符号使用相关的评分要求外,还将出现考查标点符号的题型。综合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单独列题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我们细心准备,一般不会丢分。以往考查标点的选择题,区分度都不好。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这些难点,希望认真准备。
【示例】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除另有规定外,2003年财政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发行的记账式国债的招、投标活动适用本规则。
  B.什么是艺术精品?深刻的思想启迪、鞭辟入里的人性揭示,精美的舞蹈编排、演出、动人的剧场艺术氛围等,怕是题中应有之义。
  C.火星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但科学家们至今未能解释为何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火星上却荒凉一片?
  D.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答案】A(B项第二个顿号改为“和”或“及”,C项问号应为句号,D项前一个句号改为分号)
五、辨析和修改病句
 常见病句的修改与辨认
  首先,读句子,凭语感看看有无不通之处。如果感觉不通,但还找不出问题在哪儿,可以先用摘取主干的办法压缩掉附加成份,这样如果主干之间搭配不当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注意联合词组作句子成份。当一种句子成份由联合词组充当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搭配不当。
  第三,注意介宾短语。句首使用介词,有时会使句子缺少主语。
  第四,注意否定词。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否定词,往往会把句意搞反。
  第五,遇到长句要细心。句子过长,往往前后照顾不到而造成残缺,搭配不当等语病。
第六,对句子中有“能不能”“是不是”这样的词语的要多加小心。
【示例】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答案】:C
【分析】:C项犯了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两处语病。“实现”与“工作”不搭配;“完成”后面应该加宾语中心词“任务”或“工作”。
高考对病句的考查不要求考生死记病句类型,只要会找出毛病并修改即可,因此应做练习,掌握辨析与修改病句的方法,下面简单介绍辨析语病、修改病句的方法。
辨析病句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
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
3、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二修改病句方法
修改病句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六、语言表达和运用
扩展语句的解题方法有四点:一是仔细研读原句,把握扩展的基点。扩展基点即是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二是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展方向。扩展语句要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领会扩展的目的,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审美情趣等的制约,明确语句明示或暗示的具有可能性的扩展方向。三是展开联想想像,适当添枝加叶。四是明确了扩展方向之后,要运用再现想像,复现原句所创设的情景,运用创造想像,进行合理扩展。或列举,或补充,或承接;选择恰当的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词语来修饰中心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述事物。
【示例】根据下列词语,分别写一段话,表现“润物无声”的意境。每段话不少于60字。(6分)
春雨               &
        
师生                        &
【答案】(一)春雨,轻轻地随风飘散着,树芽笑开了小口。雨,浸湿了马路,唤醒了沉睡的小草,落到人们的头发中,凉凉地沁人心脾。
(二)老师的话像绢丝一般的春雨,又细又轻,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丝毫感不到雨浇的淋漓。就这样轻柔地滋润我的心。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语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中筛选和概括等重要能力的体现。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
&【示例】阅读下面翻译过来一则“消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造成毒气泄漏的两条原因。(4分)
日前,美国的跨国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一个装有45吨剧毒气体的储气罐阀门失灵,毒气外泄,一小时后,毒气形成的浓雾笼罩了全市,面积达40平方公里。美国联合碳化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与其设在本国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环境的安全的维护上采用了“一公司两制度”的“双重标准”,后者除一般装置外,还有精良的电脑监控及报警系统,而前者只有一般的装置。
答:①                                   
&②&                                   
【答案】①管理不善&②美国不重视国外公司环境安全的维护。
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1、摘取主干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2、分层归纳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提取要点,连缀语句。3、合取同类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相同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三种方法在压缩过程中常常是综合运用,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选用和变换句式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通过句式的选用和变换,从而能更灵活、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
  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属修辞范畴。从结构上看,汉语的句子有多种形式,有些结构不同的句式,用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特定的句式,适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变换或选用句式,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以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准确性和感染力。训练变换和选用句式的能力要把握以下三点:1、掌握各类意义相同或相近而结构不同的句式的结构特点;2、理解变换或选用前后不同的表达效果;3、熟练运用不同句式的变换方法。
语句仿写,应注意以下问题:1.句式一致。试题往往给出了句式,或要求与某-画线语句句式相同。这样,句式的一致就成了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2.内容统一。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相对完整的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如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仿写题,所仿内容必须贯通一气,相互照应。3.修辞恰当。高考往往把句式与修辞结合起来,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出现的机率较高。修辞恰当这一要求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示例】仿照例句,从生活中任选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4分)
  例:事物――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_______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供参考) 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第二部分 名句名篇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常见的成语格言等。
 1.【示例】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九层之台,__________;千里之行,____________。(《老子》)
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⑶闾阎扑地,___________;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⑴起于垒土,始于足下。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⑶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每格1分,多写如有错,按错误扣分。)
2.根据下列各句的内容填空(4分)(任选两题)
①宋代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明必须勤奋操劳,不能贪图安逸的句子是“        &
&②“    &&,不扶而直;      &
&,与之俱黑。”是荀子《劝学》里的句子。
③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写荷香的句子是                
【答案】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蓬生麻中,白沙在涅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衡量标准主要界定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词汇运用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非常用词和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极少运用。
  第二,语法结构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冷僻者一般不会出现。 &
  第三,体裁主要是记叙,一般以史传中的人物传记节选为主,其中穿插有简短的议论、抒情。  &
  第四,内容的涉及范围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其特点是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词藻,也不强求音节上的谐和。  &
  高考命题时对明显有悖于“浅易”标准之处不设题,对确实关涉到文意理解之处加注诠释。因此答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将文段的字句全部弄通,大致了解总体意思后即可针对问题答卷。
  在文言文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方面,较多地选用侧重于反映忠孝节义的内容,也选用反映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言与行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
文言文阅读的典型例题和能力层级简析: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从词义上看,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蜣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包括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也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
  “在文中”,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语境。由于文言实词绝太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具有确定某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达的是哪一个义项的能力。解题方法是将各个解释代入各句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其词义、词性解释符合文意的为正确,但应当注意的是,不可简单地以今推古,望文生义。一方面可利用文言实词知识和现代汉语构词法知识,考虑词义的引申线索推断,另一方面也可结合语境来做判断。 &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考查除侧重于语境意义的辨别外,还强调依据语感判断。不考语法理论。
  大多采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命题会涉及到那些并不在《考试说明》公布的18个虚词的范围之内,但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的虚词。 &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12题中的“会”和“无”。考生不必惊慌,只要细加辨析即可。  &
(二)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分析能力,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解题方法是,先将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分析编组。由于题目编制的不完全选项的特点,一般可以在确定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后以排除法确定答案。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考查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解题方法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在先按事件对选文进行分段的前提下,分析题目对文意、句意的概括、叙述,甚至于对词义的解释,从而辨别、筛选出错误项。因此类题目是按选文行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进行概括性叙述的,故可以在通读选文后先读此题,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依据整体理解的基础通过比较、辨别筛选出错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题目的提示读懂选文中的疑难之处。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候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要求较高,考查的也较少。   &
文言文翻译
从2002年起,高考采用了让学生直接翻译句子的主观题题型。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要全面理解所译句子的含意。高考试卷上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从字句落实的角度,要准确翻译每句中的考查要点,即关键实词;此外。还应注意句子语气、分句间的关系,以译出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文言文翻译今年8分。
1、古文今译的标准――信、达、雅。
2、古文今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古文今译的方法――留: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对:将已经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换: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增:将句子的省略成分补上;删:删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调: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4.解答这类题时学生易忽略“在文中含义”这一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无论理解并翻译哪种句子,都不要脱离语段的大语境,要注意作者在这个语段中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而且我们还要善于联系上下旬这个小语境,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
  (2)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对文结构、互文结构、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把握语句子意思的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
  (3)对不好理解的复杂的句子?最好作句子成分的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找到了切入口,再由简趋繁,翻译文句。
(4)理解和翻译文句,必须掌握必要的古汉语修辞知识,特别是那些古汉语所特有、富于古汉语特色的修辞手法,如借代、互文、用典、委婉等;必须抓住文言句式特点,对照现代汉语的造句规则,进行合理的调序、补充,疏通句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教育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等,才能更为确切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始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
登进士第,不就选①。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擢右正言。章郧渴欣ド矫裉锓=穑嵛獯窠馐停ú蹋┤钒仓菔越彩牢狡渲赋獬擞撷冢复蟛痪矗肓红獾燃壑苤轮荨T紫喾洞咳手劣谟肥耍栽凳侨ァU傥ξ母蟠啤⑹嗝芏汲兄肌范纯仁复相,吕大房白后欲令安世少避。后曰:&今既不居言职,自无所嫌。&又语韩忠彦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
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氩瘫褰刂弥溃蚴拐呷牒5褐锍卵埽硎拐吖彩愧郏彩棺圆谩S诌煌梁牢伺泄伲股敝E泄偌渤劢撩罚肥厍部屠慈鞍彩雷晕啤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
(选自《宋史》)
[注]①就:表示其种倾向,事情顺利达到或完成。&不就选&就是说虽然考中进士.却没有马上被选拔任命具体官职,只能候补。宋代以后科举选拔往往会有这种情况。&不就选&不可理解为&不去参加铨选'。②乘舆:本来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后来往往借来代指皇上③讽:用含蓄的话暗示章⒉瘫迨墙枵飧鍪拐叩目谝醢彩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世少时持论已有以识&持论:立论
B.窃以为未然&未然:尚未成为事实
C.胁使自裁&自裁:自杀,自尽
D.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经纪:经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教之以诚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且令自不妄语始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谗虽不行,犹徙梅州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安世忠正的一组是
①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见识。
②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
③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
④登进士第,不就选。
⑤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
⑥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之家事甚悉。
A.①②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少年时就很有远见,文彦博有事都会向他询问,并让他裁决。
B.对文彦博的退缩与推卸责任,刘安世从容坦然地加以反驳,指出事情其实就像翻转手掌一样简单,其为人的正直、刚毅与果敢跃然纸上。
C.刘安世的&忠正&赢得同情和尊重,所以政敌复出之后,皇太后也出面对他加以保护,这正从侧面表现了刘安世立身忠正的影响力。
D.&忠正&也带来迫害,政敌复出后不但使人威胁刘安世,更直接派人杀害,刘安世却不躲避,表现了他的&身正&;坦然就死,还要先安排好别人的家事,表现了他的&心正&。可见,刘安世的&正&是和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同仁的关怀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纯仁复相,吕大防白后欲个安世少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 。
                        
【答案】1.C(A持论:发表见解。B未然:不是这样。D经纪:安排,料理。)2.D(该组两个&因&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机,可译为&趁着&。A组两个&以&均为介词,但其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后&以&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B组两个&且&均为连词,均可译为&而且&,但其用法不尽相同。前&且&用在分句前,表示进一层;后&且&用在两个动词中间,表示并列,亦可译为&并且&;C组两个&虽&均为连词,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但其意义和用法又不尽相同。前&虽&所表示的已经是事实,亦即对事实的承认,以引起后一分句的转折,可译为&虽然&;后&虽&所表示的只是假设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比事实本身要夸张得多,可译为&纵使&、&即使&、&就是&等。)3.D(①是说刘安世少时就很有远见。②说的是文彦博的事。④是说刘安世虽然考中进士,却没有马上被选拔任用。)4.A&(&并让他裁决&,文中没有此内容。)5、(1)(刘安世)跟随司马光学习,询问为国尽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什么。(翻译此句,关键是对&咨尽心行己之要&的读法的判断。咨,询问;尽心,用尽心思;行已,做好自己的本分事,管好自己的言行;要,根本,最主要的。)(2)范纯仁(恢复原职)又做了宰相,吕大防禀告太后,想让刘安世稍微避一避嫌。(翻译此句,关键在对&白&和&少&的理解;白,动词,禀告,报告。少,稍微、略为。)(3)安世神色不变,和客人一边饮酒,一边谈笑。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方法
  1、形象:(1)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2)和小说、戏剧塑造的形象有别,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多地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的形象。叙事诗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利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来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现实生活,但诗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诗歌形象刻意求“神”的特点。抒情诗则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古典诗歌中还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的意境,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也是刻意求“神”的。(3)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白描勾勒,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烘云托月,也可以淡墨点染;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塑造形象。
  2、语言:(1)要注意从语言点出发,仔细推敲文句:①掌握活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和“惊”。②注意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③添补“节缩”,如“艰难苦恨繁双鬓”。④还原语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要注意从炼字炼意出发,抓“诗眼”和“词眼”,如“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中的“衔”、“喷洒”,“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中的“弄”。(3)要注意不同作家不同语言风格的把握:陶渊明的清淡自然,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等等。
  3、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尽其妙: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诗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对偶等。(4)运用典故: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诗歌用典分语典和事典两种情况: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件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诗歌以典入诗,往往能收到语约意丰、化熟为新的效果。要注意联系典故的原始意义去揣摩典故的“语境义”。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倾向、作者主旨、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并评说。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大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了解作品蕴涵的政治倾向(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②区分作品情感触发的类别(或由社会触发的,或由人生触发的,或由自然触发的等)。③探索作品思想内涵的层面(或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或结合作家的身份、身世、思想了解作品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或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家的思想主张、思想信仰、人格信念,或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等)。
(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①注意从诗歌形象、意境所营造的总体氛围中寻找诗歌蕴蓄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②注意把握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③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④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的已有的认知内容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⑤注意结合诗人的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                                  &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                         
                               
【答案】①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②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
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现代文阅读(示例略)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天地生化、环境保护、生命科学、能源材料、发明创造,无所不包。大多是前沿性的科技动态,内容高度集中,信息密集度大。
  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必须注意和明确的是
前沿科技,因文解析
精心阅读,把握整体
细辨语义,关注信息
正确推断,合乎逻辑
  多年来,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检测题都是标准化题。标准化题无论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选出错误的一项,总要设计一定数量的错误项。一般说来,错误选项的设计往往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化失误、浮于表面、将无作有(把尚未出现的看作已经出现的,把正在研究的看作已经成功的,把部分使用的看作全面推广的等)、缺乏依据、义不完全、因果颠倒、先后错乱等。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理解,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与自然科学类文章一样,往往不是一般的语词,而是重要的科学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是靠查工具书,抄词语解释,而是应善于根据上下文把握概念的含义和适用的对象,在其与上下文的适应性中明确词语自身特有的属性。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理解句子,关键还是理解词语。
从多年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要理解其意思的句子不少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
阅读社会科学类论文,要注意吸收其中关于社会、人伦、民风、政事、军旅、外交、教化、经济事各方面的信息,根据一定的需要加以提取,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常常成为测试的内容。
&4.分析、概括、整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社会科学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主张、态度,这些是阅读文章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分析、概括、整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1)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2)要把握关键句子的意思,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
  推断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内容出发进一步推出新的判断,它丰富了阅读的收获,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
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十分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句句不可放过。
  △掌握基本的社会科学概念(通过文、史、哲的学习)并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结合语境并根据句式及修辞作用的分析,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敏于发现新知识、新材料,并着眼于与作者观点的关系,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着眼于全文并把握关键语句,忠于文章的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作者明示或暗含的观点(无论是证明肯定还是反面批判)和态度,正确地进行推断。  &
三、文学作品阅读
做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题目可能以考查一词一句的形式出现,答题必须立足全文,做到居高临下。
  2、以段的阅读为重点,训练分析和概括能力。段的分析和概括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要养成分析段内层次,进而概括段意的习惯。
  3、重视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能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标志。不善于转换,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只会一字不易地照搬原文,是失分的原因之一。可通过一题多做,即根据不同的限定字数,为同一个问题拟出多种答案,来提高语言转换能力。 &
4、加强鉴赏评价的思路训练。鉴赏评价是难点,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整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表达方式方面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知识,表现手法方面象征、烘托、对比的知识,布局谋篇方面过渡、照应、详略的知识,以及修辞手法方面各种辞格的知识等;二是善于思考,不这样写会怎样?这样写会怎样?
第五部分  作文
 连续四年来,高考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法。考生作文平平,就只能在基础等级中评分;若能达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则要给发展等级分。实践证明,这一改革鼓励了考生写作个性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包括“两个等级”要求在内的《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迎考的依据。
 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由注重政治、道德转向注重人文、哲理。我们认为,今年的高考将会沿着这个方向。鉴于此,我们在考前应准备了一些这方面的题目,供大家参考。
                (一)
请以“窗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窗外”的世界是五彩斑澜、纷繁复杂的。写“窗外”自然要写窗外的景象,窗外的人,窗外的世界。把窗外的这一切有机地联缀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安排,恰当的选材,巧妙的分析和议论,便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要注意: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窗外的世界很精彩,也很复杂,要确定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进行选材;要注意发现窗外世界的真善美或假恶丑,要给予赞扬或批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你有一个主意,我有一个主意,交换之后,每人都有了两个主意。现代生活中,整个世界都在进行着交换,自然界在交换,社会在交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交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有商品(物品)的交换,这是一种不带感情的交换;但高明的交换者还是给它渗入了情感的因素,他会让你再次与他交换,让你成为他的忠实的交换对象。情感也可交换,以己之心换取他人的爱心。有思想的交换,其交换的结果是对双方都有益处,这种交换没有失去,只有更多的回报。交换是一种流动的美,是自然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中要学会交换。可以科普的形式写自然界的各种交换,也可写生活中的交换。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有一对兄弟,经常跟随父亲去牧羊。一天,他们躺在草地上,仰望着蓝天,突发奇想,要是自己也能长出翅膀飞上蓝天,那该多好。这时,一群大雁飞过他们的头顶,他们从草地上一跃而起,跟随着大雁“飞”起来,可他们怎么也飞不起来,他们沮丧的问父亲,为什么大雁能飞,而他们不能飞?
“只要你们想飞,就能飞起来。”父亲肯定地告诉他们。
“可我们想飞,为什么飞不起来?”
“那是你们想得还不够。”……
这对小兄弟就是飞机的发明者美国的莱特兄弟。
今天,在美国宇航中心的大门上,写着人类迈向宇宙的一句豪迈宣言“只要人类能够梦想的,就一定能实现。”
生活中,请呵护孩子的每一个飞翔的梦想吧,也许那就是他们飞向成功的第一缕阳光。
请以“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高考作文经历了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过程。1999年,开放性话题作文的出台,给应试作文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应该说,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有利于考生独抒心灵,表现写作个性,也有利于考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因素,如宿构作文、抄袭作文时有发生。为此,2003年高考作文,增加了限制条件,增加了审题难度。
这个话题作文,首先应弄清材料的限制,材料中的“想”,是“敢于去想”“应鼓励大胆地去想”,可以先运用联想,找几个近义词进行比较。如“幻想”、“理想”、“思想”、“想法”等。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材料和话题中的“想”是“梦想”“想象”的意思。如写成“想法与实践”“想和做”“理想与实践”都是不切题的。
阅读下列一则寓言,按要求答题
狮子无意间帮助老鼠摆脱了困境,老鼠感激涕零,对狮子许诺:“我定会报答你的!”狮子认为老鼠太弱小了根本不可能帮上自己的忙,也就没有把老鼠的话放在心上。然而时隔不久,狮子不小心落入了猎人的陷阱,狮子绞尽脑汁仍不能逃脱。这时老鼠远远跑了过来,用自己锋利的牙齿咬破罗网,使狮子躲过了一劫。狮子大悟,是自己当初选择了善意待人,才会在今天被别人救了命。
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或认识吗?请以“善意待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个话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材料是一则寓言,狮子的庞大,老鼠的弱小;狮子的无意,老鼠的有意;老鼠的尽力挽救,狮子的大悟。都启示我们,不论对象的大小、强弱,都应该始终善意地去对待别人。话题“善意待人”,根据材料应把重点放在“善意”这个词上,应始终友善地对待别人,不求回报。这才是正确的审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黑格尔,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大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这是黑格尔从神学院毕业时老师写给他的评语。这个评语十分有特点,也许黑格尔后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与这一评语不无关系。其实,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被别人评价,也会去评价别人,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呢?如何正确的评价别人或评价自己呢?请以“评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四部分组成。材料是话题的源头,本题的材料是黑格尔的老师写给黑格尔的评语,评语当然也是“评价”的一种,这则评语公正、客观,不贬低,不矫饰,有个性。提示语说:“也许黑格尔后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与这一评语不无关系。”其实,这个评语正源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又是建立在爱和真诚的基础上的。“其实,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被别人评价,也会去评价别人,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呢?如何正确的评价别人或评价自己呢?”这一提示语,减缓了写作的难度,指明了写作的方向,明确了立意行文的要求。可见,认真解读提示语对审题帮助很大,不可小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在word中画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