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阳系机械模型机械晰蜴攻击力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晰蜴都有哪些生活习性_百度知道
晰蜴都有哪些生活习性
晚上也应保持24~27℃。睡觉时要给予黑暗环境、山地、树上或水中,需要温度较高的环境。适当的温度变化可以刺激它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增强它的免疫能力。蜥蜴生活于平原,所以喜热怕冷,需要经常晒太阳,也需要经常洗澡和饮水,也爱吃蔬菜、南瓜和水果等植物饲料。 此类动物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象石龙子等品种蜥蜴大多以昆虫作为主要食物,有食其他各种肉类,以满足生理需要,提温可以用灯泡照射,抵抗感染。白天温度30~32℃最适宜,最高可提至35℃
采纳率:4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正文
找好玩手机游戏,上&
全民飞机大战太阳神宠机械蜥蜴登场 福利相伴
在好游快爆上浏览
安装好游快爆,资讯随身看
扫描右侧二维码下载,您可以
· 掌握好玩新游资讯· 查找热门手游攻略· 强大工具助你成功
当你还深陷源源不断的任务福利中,第二波重磅惊喜却已悄然来临!电系宠物又添新主角啦~首款太阳级双技能神宠强势登场,为战斗力革新提供更多可能!多重缤纷好礼随活动轩轾,助力机械蜥蜴创造新的传奇!
机械蜥蜴见证奇迹 新宠升级藏大礼
活动时间:11月21日-11月24日
即刻坐拥机械蜥蜴,将其升级至45级,可得特级经验卡*2; 升级至60级,更有月亮装炽能炫光弹相赠!
任务新版加送千金 充钻返钻大回馈
活动时间:11月21日-11月24日
玩家每日累计完成4次日常任务即送5000金币。
商城充钻返钻同步开启,单次购买最高返1000钻,成为土豪不再是梦想!
疯狂道具全天绽放 限时翻倍二重奏
活动日期:11月21日-11月22日
全天疯狂道具关48小时不间断概率提升,一路暴走不商量,高分通通碗里来!
活动日期:11月21日-11月23日每晚21:00-22:00
金币、经验同时翻倍,财富值倍增、升级更轻松!
机械蜥蜴点评:
首位太阳级宠物,外表冰冷的机械蜥蜴拥有高达1200的满级攻击力,满级技能&狂暴强化&更为主机带来20%的攻击力伤害提升,令人恐惧的杀伤力可见一斑。另一满级技能&无极雷光&可实现每隔2秒释放闪电球,可触发伤害为4500的闪电链,最多伤害5架敌机,配合其跟踪型旋转子弹,颇有一种百步穿杨的溅射效果!
由于机械蜥蜴是攻击性相当强的宠物,所以在搭配上,另一个宠物的空间就相当大,可根据战机特性进行调整。而战机方面,蜥蜴更适合自身具有防御能力或回复能力的战机,小编测试中烈鹰的表现远比雅典娜好,当然也和我自身的操作能力有关。所以小编推荐使用的阵容是风暴烈鹰+蜥蜴+白虎+生命之源,蜥蜴的弹道很好地弥补了烈鹰集中的弹道,加以白虎或烈焰小汪的得分加成与回血战甲装备补给,防御性极好的战机也有了综合的战斗实力。闯关模式中可替换为路西法/灵魂战车+九尾狐/飞镰,好好躲子弹就好啦。
小一猜你还想看:
更多精彩攻略内容,4399小编推荐:
查看更多》
游戏下载4399手游官方微信(微信号:sj4399)要你好玩,要你好看!独家礼包,新鲜爆料!
热门游戏推荐
热门关键字
热门游戏专区
扫描二维码,关注4399手游微信生物资源大观
我的图书馆
生物资源大观
作品:作者:成都市锐腾龙分类:现代言情简介:生物资源就是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物群落。自然界中有着种类极其繁多的生物,它们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从赤道到两极,从陆地到水下,从平地到高山都有它们的踪迹。据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约有500-1000万种。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即已经鉴定定名)的生物约有21多万种。人们按其特性不同,一般粗略地把它们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其中,动物种类最多,约150万种,植物约50万种,微生物言约10万种。从生物量来说,自然界的植物量最大,约比动物量大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第1章 1  ##正文  ###序  生物资源就是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物群落。自然界中有着种类极其繁多的生物,它们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从赤道到两极,从陆地到水下,从平地到高山都有它们的踪迹。据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约有500-1000万种。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即已经鉴定定名)的生物约有21多万种。人们按其特性不同,一般粗略地把它们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其中,动物种类最多,约150万种,植物约50万种,微生物言约10万种。从生物量来说,自然界的植物量最大,约比动物量大几百倍乃至上千倍。  这些种类浩繁的有机体与人类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其中,绝大部分对人类是有益的,但也有某些种类对人类是有害的,还有许多种类目前尚未被人类认识。  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的范畴,它们在自然或人工的维护下可以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破坏也可以解体和衰亡。目前,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对生物资源超负荷的开发、利用和破坏,使得自然界的生物资源越来越短缺,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森林破坏、沙漠蔓延、生物减少、物种灭绝等,更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各国有识之士的重视。  这本书将动物和植物分开加以阐述,旨在向读者提供全面的生物资源阅读平台。而且,对于微观世界的生物资源我们也力求全面展示,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于地球资源保护的关注。  ###一、生机勃勃的地球  在日常生活中,你随处都会遇到生物,你会为大自然的魅力而倾倒。估计全世界的物种有500万-1000万,而现存生物与曾在地球上生存后又绝天的生物相比,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远不到1%父地球上如此众多的生物,究竟是从何处而来?从天上“掉”下来,海里“钻”出来,还是“上帝”创造的?  生命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从天外飞来的,而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如果“上帝”能创造生命,那么,为什么物种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说,宇宙一直有生命的胚种,它们以孢子的形式,靠太阳光的压力,不断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来,直到它落到地球上发育成生命,那么,星际空间的强烈的紫外线和破坏性的射线就不能杀死细菌的孢子。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已有了基本认识。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早期地球没有生命的任何迹象,最早的古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它表明生命的起源过程应该在32亿年前的十几亿年间。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阶段: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由有机小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由多分子体系发展为原始生命。  几个著名的实验为这种认识提供了诱人的证据。米勒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置了一套模拟原始地球的封闭实验装置,放电一周后,得到了11种氨基酸,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33种氨基酸。此后,其他学者也利用各种能源,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勃酸,可以说,天然蛋白质中所含的20种氨基酸,几乎都可以通过这种勃方式合成。甲醛与碳酸钙一起摇动可以得到核糖,氨与氰化物的溶液在烧瓶中回流几天,可得到腺嘌呤。磷酸二氢胺溶液与腺嘌呤、核糖,经紫外线照射可产生类似腺苷的物质。氮和甲烷反应可获得丙炔腈,丙炔腈与氢氰酸反应可获得嘧啶。这些核糖、嘌呤与嘧啶等,在无生物条件下,可演化形成核苷酸类化合物。氨基酸和核苷酸再转化成蛋白质和核酸。它们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积累,依靠一定的浓缩机制,形成多分子体系。再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赵玉芬教授和她的同事,在从事磷化学研究中,不仅发现磷元素在生命化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且用大量实验证明磷酰化氨酸具有自我催化作用。作为最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磷酰化植物诱病抱子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它自身既可以组装成多肽,又可以核酸的共同的起源。也就是说,作为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和核酸是同时形成的,蛋白依靠核酸进行生物合成,核酸依靠蛋白进行复制和转录,原始生上面的叙述,避开了争论激烈的旋涡,只是揭示了一些基本事实:  1.无机物在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简单有机物小分子可合成为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再形成生命。实际情况肯定是非常勃复杂的。生命究竟是起源于地球,还是起源于宇宙?究竟是在地球形勃成前诞生的,还是在地球形成后诞生的?这些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  俄、美科学家最近找到证据,证实远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就已经出现了生命。他们在陨石碎片中找到了一种极简单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与现在地球上的细菌形态相似,只能生长在有水的地方,但其年龄却比地球要老得多。因此,它们是远在地球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默奇逊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了左旋氨基酸(一切生命体中的氨基酸只以左旋形式存在),从而证明宇宙中有生命存在。最近的“第三类生物”的发现,更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球提供了证据。美国科学家在高温高压的深海海底发现了一种单细胞生物,他们甚至解开了这种生物的基因的1700个密码,这种生物靠二氧化碳生存,可吃掉氧、氮和高密度重金属。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无法生存。这种生物有别于以前所发现的生物,被称为“第三类生物”〔“第一:类生物”为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第二类生物”为异养生物,如动物和一些寄生和腐生细菌等。“第三类生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它们的出现使我们无法将生命起源的视线仅停留在地球上。  与核苷合成核苷酸。据此,她们认为磷酰化氨基酸是蛋白和命也就形成了。  有些科学家甚至还推想,生命可能存在于太空中。美国科学家运用射电望远镜在人马座82北星云中发现了醋酸分子的痕迹。  醋酸在生命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与已在星系间发现过的氨分子在太空中相互作用形成甘氨酸,而这种氨基酸又是许多其他氨基酸形成的基础,不能排除太阳系外的星体诞生并存在生命的可能。目前,各国科学家都在继续研究和探讨生命的起源,相信人类终归会揭开生命的起源之谜。  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科学家认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这一推断是根据深海海床、火山热泉和地壳深处发现原始微生物,它们并不需要阳光和氧气,而是靠那里的热量、水和岩石来维持生命。德国科学家卡尔,斯德特说,美国阿拉斯加北部土壤深处的生存条件与火星类似,在那里冻土深达400米的地方仍然生存着一些原始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很可能是现代生物的共同祖先。澳大利亚的波尔,戴维斯认为,在距今三四十亿年前,火星表面十分温暖,并且有水流动。这时火星应该可以诞生生命。20亿年前,火星开始变冷,大气逐步减少,水大量蒸发,这些河流干涸后形成了现在火星表面的河沟,火星两极仍存在着由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白色冰帽。在此期间,火星的生物很可能转移到了地下,靠那里的热量和水维持生命。  2.寻找生命的轨迹  自出现生物以来,在这漫长的30多亿年的历程中,生物界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能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物%人类的出现只有300万年左右的历史。在人类出现以前,曾经有许多生物在地球上生活过,它们有的延续到今天,但大多数种类绝灭了。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生命的轨迹?  所谓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其中大多数是植物的茎、叶和动物贝壳、骨骼等,这些都是生物的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石化(包括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的遗体、遗物和遗迹;也有少量是指未经改变的古生物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象、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一种记载古生物历史的特殊“文字”,它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人”,它能栩栩如生地告诉我们古生物发生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不同地层时期的古生物化石不同,它们可以反映出各类生物出现的时间顺序。  太古代是生命的孕育和初期发展阶段。在南非南部约35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层昂威斯特群中找到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在距今32亿-30亿年的无花果树群中也发现了球形和椭圆形的细菌,直径只有0.1-0.75微米,可以说这些都是生命最早的足迹。到了元古代,一个空前繁荣、面貌一新的海生藻类世界出现在地球上。我国元古代地层分布很广,从东北到华北,从西南到西北,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有元古代地勃层的出露,到处都有藻类化石,可以想象当时的海里漂着全是各色藻勃类,真正是一片“藻海”。随着藻类的进化和发展,地球上直到元古代晚期,特别是距今7亿-5.67亿年时,才出现低等动物后生动物,大量的后生动物化石已经被发现。在我国三峡震旦纪地层中就发现了软舌螺、海绵骨针、环节动物及其他一些微体带壳的动物化石。在湖南、辽宁、黑龙江等地还发现一些类似水母的化石。除了我国发现这类化石外,澳大利亚、英国、纽芬兰和前苏联等国都发现了后生动物群。晚期元古代后生动物群的发现预示着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距今57亿-44亿年的早期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和奥陶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寒武纪是三叶虫鼎盛的时代,所以又称为“三叶虫纪”。到了奥陶纪,三叶虫就大大减少了。在以后的一些时代只留下少数属种,随着古生代的结束,三叶虫也就绝灭了。在距今44亿-35亿年的古生代中期,包括志留纪和泥盆纪,是鱼类和裸蕨植物时代。地球上最早登陆的原始陆生植物是裸蕨类。裸蕨植物出现在志留纪,是早中泥盆纪最繁盛的陆生植物,到了中混盆纪末期绝灭。最早的鱼类是在奥陶纪出现的,在志留纪时有所发展,到了泥盆纪更加繁荣,因此,有人称志留纪、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在距今35亿-22亿年的古生代晚期,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是两栖类和蕨类植物造林的时代。晚期古生代是生物演化的一个崭新时代,它是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关键时期,是植物占领陆地的新纪元。那时的地球,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只有一些行动迟缓的两栖类在丛林的沼泽地中守着这无垠的绿色,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自然,偶尔,还有一些蜻蜒在低空飞翔,给两栖类增加一些欢乐。  在距今22亿-7亿年的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与古生代相比,中生代的海区逐渐减少,陆地不断扩大,从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气候变得十分干旱,从而使原有的动植物越来越不适应,必然由新的生物类型来替代。在植物方面,裸子植物因种子的出现和繁殖的进化以及植物本身其他器官的改进,成为植物界生存竞争的优胜者。由于裸子植物是中生代主要植物,因而,中生代又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银杏类是这类植物的代表。它们出现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特别是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是它们的全盛时期,属种众多,分布极广,但好景不长,到晚白垩纪就开始衰退,一个个退出植物界的历史舞台,目前,仅存全身是宝的银杏(又称白果树〕一种,所以称银杏为孑遗植物(孑遗植物是指在“大部队”走过“舞台”过后,被单独遗留下来的极少量植物种属。  在动物方面,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极其威风,尤其是恐龙,简直可谓不可一世,所以,中生代又称为“恐龙的时代”。爬行动物代替两栖类,动物受到水的限制而减少,增加了生存和繁殖能力,使它们迅猛发展。当时的地球几乎到处都有恐龙出没,它们有生活在陆地上的,也有游弋在海洋中的,甚至还有翱翔在天空中的。它们适应着各种生活条件,统治了这个时期的各个角落。可惜,现在人类却不能一睹它们的风采。电影《侏罗纪公园》引起多少人的感慨,如此强大的种群怎么就灭绝了?它们统治地球达1亿多年,在6500万年前却灭绝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化石。我国发现了很多恐龙化石,如云南的禄丰龙、山东的鸭嘴龙、四川的马门溪龙等。中生代的无脊椎动物逐渐向陆地和空中进军和发展,不仅出现爬行动物,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也在此时出现了,到中生代后期,随着爬行动物的衰落和恐龙的绝灭,这些动物开始走向繁荣。  新生代是现代生物类型出现和发展的时期,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被子植物是进化最高等的植物,相对于裸子植物来说,它们有着更优越的适应环境和繁殖机制。自从有了被子植物出现,加上勃鸟类、昆虫和脊椎动物的大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百花的争艳,百鸟争鸣,好一派生机和活力。大约300万年的地层中就已经发现了能制造工具的人类化石,从此地球的历史进入了人类时代。  新生代已经经历了7000万年的历史,现仍在继续着。  最大最凶猛的恐龙  一般的人都认为最大最凶猛的恐龙是霸王龙。其实,恐龙时代最大最凶猛的恐龙不是它,而是另有其“龙”。  1955年,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发现了一具巨大的恐龙骨骼化石。从而否定了霸王龙的冠军头衔。巨龙的脖子短而粗,身体十分健壮,四肢有力,善于奔跑,它的尾巴又粗又大,至少有4.5米长。如果有哪种倒霉的动物遭到它的尾巴的袭击,不死也会伤残。巨龙奔跑时,速度很快,张着一张大嘴,露出巨大的、又尖又锋利的牙齿,单它粗粗的喘气声就像现在老虎的吼叫声。  在它的化石旁边,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食草恐龙的骨骼化石,那可能是它食物的残骨。  如此巨大凶猛的恐龙,在那时,一定活得非常潇洒自在。  3、生物集中的生物圈  地球表层进行生命过程的圈层叫作生物圈。这个圈层,由土壤、水、空气和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组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进化的场所。简单来讲,生物圈就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总体。那么在生物集中存在的空间,应具备哪些独特的条件呢?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如果没有这种比较独特的自然环境存在,结果将正如其他星体上目前尚未发现生命现象一样,地球本身也只能是1片死寂的世界。归纳起来,大致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伴随有大量的水存在,而且,同时存在或交替存在着其固、液、汽三种状态,并在其间实行能量和物质的积极转换。  第二,必须具有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外来能源一太阳辐射,以满足在生物生命过程中所必需的能量,同时可为生物环境的改善提供基本动力。  第三,一定要具备充分大的三相物质界面,即具有固体的岩石圈,液体的水圈与气体的大气圈三者相邻接的界面活动带。例如,像大多数的农作物那样,它的根伸入固体的土壤中,茎叶充分伸展于大气中,液态水通过植物体联系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流通。如无这种三相界面的存在,要发展到高等植物是不可能的。因为包括农作物在内的高等生命形式,很少是只在一个单独的物质相中存在。  第四,必须有一个气压较为恒定,组成成分比较适宜的大气。它一方面为初始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二氧化碳源以及为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源'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生物体免受致命的紫外线辐射的保护层,并且是形成“温室效应”防止能量过分逸失的“贮能器”。  第五,必须具备全球规模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这种循环有助于能量物质分配的均衡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环境结构。这种环境结构执行着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生物本身的循环过程与无机界的地质循环过程、大气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紧紧交织在一起,而这种交织的空间,恰好只能位于地表界面附近狭小的范围中。因此在生物圈内是唯一允许这四大循环同时并存并产生复杂效应的地方。  第六,环境因素的变幅不太大,有一个比较精巧的组合,能满足生物生长和发育。  由上述6个基本条件衡量,地球上适于生物活动大量集中的空间范围是很小的。  距今30多亿年前,地球产生了生命,这可视为地表无机环境的第一次质变。由此开始,在原来单一的无机环境中分离出有机与无机两大部分,并产生了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这种原始的生物化学过程,显示了生命在地球的某一特定环境〔最初的生命只能在水中产生〕内,已经牢牢地奠定了生存的基础。同时随着生物化学过程的放氧反应,使原来地表环境所表现的还原性气氛,逐渐改变并趋于消失,氧化性气氛逐渐增强。大约进化到9-10亿年以前,地表环境已达到将还原性占统治地位反转到以氧化性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种改变对于生物来说,即将进入第二次质变。  在第二次质变以前,生物的存在事实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圈层。只不过在海洋这个庇护所内生存,以躲避致死的紫外线辐射伤害。这样从全球来看,生物的分布还只是一种不连续的存在。好气生物的产生和发展,光合自养生物数量的不断增殖,加速了氧气向大气的逸入,致使大气中游离氧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多。到了它的浓度占整个大气组成的10%左右时,就逐渐在大气圈的上部形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臭氧层。由于臭氧()能强烈地吸收来自宇宙的紫外线,阻挡了致命的紫外线大量到达地球表面,给水生生物向陆地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在大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终于实现了生物从海洋到陆地的飞跃。从这时起,由植物、动物、微生物所共同组成的生物界,才能遍布全球各处,生物圈名副其实地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圈层。  现在氧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21%左右。在一年当中,一公顷生长茁壮的森林,将产生10吨氧气并消耗30吨的二氧化碳。每200万年左右,地球上就有15亿立方千米的水,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裂解并由呼吸作用再形成。裂解后所形成的氧暂时存留于大气中,约2000年的时间,它本身再循环一次。  地球上这个生物圈的垂直幅度,大约从最深的海洋(超过11000米)到达高出海平面以上9000米的距离内。科学家们已经在海平面以下7000米的地方,发现有鱼类。在海洋深度达6000米处,每立方米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量仍有45毫克。  根据对水生生物的考察,在超过10000米海深的底部(如菲律宾深海沟),每一克湿泥中仍含有10万个细菌,有时甚至达到100万个。而在地表以上海拔9000米的地方,也发现了细菌和真菌的孢子在大气中飘浮。  在距离地表界面较远的极为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只有这种极原始的低等生物才能存活,而生物物质总量中的绝大部分,仅仅只能生存于比上述所列范围要小得多的薄层内。  高等植物生存的高度可达海拔6200米左右。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可以见到少量蜘蛛类动物,一些大型的猛禽,如鹫也可在这样的高空中飞翔。可见生物在地球表层中分布是相当广泛的。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下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因此对于整个地球来说,这仅仅是很薄的一层“生物膜”。生物圈中的生物,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大气圈相互接触的地带。生物圈中具有生命的有机总体量还不足地壳重量的0.1%(其中99%为植物〕,但它却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与生物圈  太阳辐射能是生物圈维持整个生命系统的能源。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化学能,并通过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流通转化。靠生物体的呼吸作用,有机体细胞中的化学能被用来做功,以热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最终以热辐射形式从生物圈散到宇宙空间中去。太阳辐射能在生物圈的流通转化过程中,又有一部分以生物量的形式留存下来。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的和海洋的,每年生产1640亿吨的干有机质,其中的1/3在海洋中,2/3在陆地上。这种干有机质是维持植物在生活上所需能量以外剩佘的,也就是为消费者可能利用的能量。  有生命的生态系统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系统”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强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系统”不是各组成成分的简单拼凑,而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系统内部相互关联的各组成成分总是按照一定的规格和严密的程序,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那么,所谓的生态系统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态系统是一般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在自然界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周围环境(主要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也包括其他生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总是要取得它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以建造自身。同时,也要不断地排出某些物质归还到环境中去。例如,绿色植物利用日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和矿质营养合成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通过能量,营养物质和其他的联系把它们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能量不停地流动,物质不断地循环。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尽管边界是人为的,但明确边界可以确定系统的范围,研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使该系统相对独立于其他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成分;而它本身可以分成许多子系统。例如,一个池塘,一段河溪,一块草地,一片农田,都是1个生态系统;而1个包括农田、早地、河溪、居民点的区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农田是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农田本身又可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分成许多子系统。研究生态子系统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可以了解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更大的范围来观察,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口增长,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研究。诸如,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等等。  生态系统像一部机器一样,由各种部件相配合构成系统。不过生态系统是一部有生命的机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太阳光作为能源,于是这部机器就自动进行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人和其他有机体就是依赖这样的系统得以生存、发展和演化的。其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和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和季相〕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属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无论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都有空间的垂直分化和成层现象。如生产者依照光照的递减而占有不同的垂直位置,出现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它们的种类组成、种群数量和层次各不相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也同植物一样。如各种鸟类在森林里占据着一定的垂直空间,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垂直高度位置上寻勃食和建巢。各种节肢动物分布在丛林冠以下直到草本植物层和地面以下的不同深度。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也有适应于不同水深的垂直分化现象。地面以下的垂直结构,如植物根系在土壤不同深度的配置,构成地下部分的成层现象。与之配合的动物和微生物分布在根系周围和枯枝落叶层中,或穴居在土壤的不同深度。  生态系统中各个种的生态关系,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另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是重要的结构特征。每一个生态系统特殊的,复杂的营养结构关系,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和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生产者吸收,在光能的作用下,转变成化学能;通过消费者的取食,使物质发生循环传递'再经过还原者分解成无机物质归还给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这是一种物质循环的模式,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营养结构模式。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总的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处于经常不断地循环之中,而能量则在各营养组织间进行流通。当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后,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一草食动物一一级肉食动物一二级肉食动物流动。这种能量的流动是单方向逐渐流动的,它不会循环,只有消耗(转变成其他形式),物质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食与被食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食与被食的关系。如绿色植物创造的有机物质可以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又可以被肉食动物所食。这种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我国传统的民间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早就精辟地指出了这种关系。但是,食物链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却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于1942年提出的。  5正确理解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生态平衡呢?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处于1种稳定状态的标志。在顶极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达到平衡,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它的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具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和符合能量流动规律的金字塔形营养级。这时生态系统的有机体个体数目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这种生态系统内部平衡状态是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趋扩大,正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生物圈,  改变适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大生态系统。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破坏,超过了它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该系统物种及其数量的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结构和功能失调,物质  生机勃勃的地球  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了该系统生态平衡的破坏。  因此,生态平衡问题不仅涉及各种生物群体内部,生物群体之间以及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关联到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这也就是人们对生态平衡问题如此关切的原因。  保护生态平衡  生机勃勃的地球  怎样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何对待生态平衡,有不同的  看法。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环境阻力论,认为生物与环境是对抗的关系,生物能否发挥它在生理和遗传方面的内在性能,决定于环境阻力的大小。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承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承认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和相互平衡的关系,把生物与环境割裂开来。因此,他们对待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态度只是利用,甚至是榨取,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眼前需求,不考虑保养,或者认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机械平衡论,即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成是静止不变的,以为如果发生变动就不能再恢复和重建。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不能进行改造和利用,机械地认为保持生态平衡,就得恢复到自然本来面貌。  这两种看法,前者割裂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后者把生态平衡看成是绝对统一的状态,否定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和进化,所以都是不符合自然客观实际的。  我们所说的平衡是指相对平衡,形成平衡的各种成分都保持一定限度的动态。自然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平衡,是建立在各种成分的特性,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的。  人类也参与和适应了这一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它的弹性  和可塑性,就是说,生态系统内的某一个环节,在允许限度内有所变化,整个系统可以进行适当调节,  保持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不遭受破坏,或遭受轻度破坏后,可再度自行修复。此外,对生物而言,生物体本身还具有一定限度的适应环嫩芽是生命的起点  境变化的性能,即通常所说的适应性。这样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就结合成了一个活的整体。  严格说来,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不存在绝对平衡的。我们知道,自然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生物总体而言,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之间都会增增减减。就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种群内部也有竞争、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发生,因而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衡。此外,即使有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其中的某一部分(或亚系统)也可能是不稳定的协调过程,这也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必然现象,所以说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总体而言的。  我们认为,生物生长繁殖不断影响着环境,受生物改变的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永远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过程中。人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过程,实际上就是协调过程中出现的稳定状态。协调机理包括多种物质的分解、合成、补偿、反馈、置换、协同、对抗等一系列的复杂过程。人们把这一观点称之为“生物环境的协同进化论”。这一观点曾引起生态学家的重视,但发展水资源枯竭成为大家所承认的理论,则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这种理论把生物与环境看成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认为生物既是一定环境空间的居留主人,又是环境的构成成分,作为主人,生物不断利用环境资源,作为环境成员,则又经常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使环境能够保持一定范围的物质储备,以保证生物再生。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导致环境质量退化,甚至资源枯竭。  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蜣螂是一种昆虫。它用自己有力的后足,推动着自己搓成的粪球前进,勤奋地帮助人们除污。在澳大利亚草场上,由于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那里只是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低级的哺乳动物的活动场所,那里的蜣螂只能专门清除当地特有动物的粪便。后来澳大利亚为了发展畜牧业,从欧亚大陆引进了大批的黄牛,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几亿堆牛粪,污染了上百万亩的草场。这就使绿色的草场出现了一块块秃斑。苍蝇滋生,危及家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态学家们立足于改善食物链,从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引进了若干种蜣螂,每年在300多个地点放养出去500万只,几年后成绩卓著,蜣螂把刚排出的牛粪滚成球团,最后以它们独特的本领,神速地推运到地下。这样不但疏松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养分,促进了牧草的生长,而且控制了苍蝇的繁殖、遏制了寄生虫和病菌的扩散,很快使几乎崩溃的草场生态系统又重新出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兴旺景象了。  ###二、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藻类资源  在海洋植物中,大多数种类属于藻类植物(简称海藻)。由于它们一般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因而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奠基者。你知道,海藻都有哪些种类,又有些用处吗?  海藻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态特性各异。全球大约2/3的藻类植物见于海洋中。小者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大者可长达100余米。有的营浮游生活,有的固着生长。  根据海藻所含的色素、形态结构和生态特性等,可将藻类植物分为11个门,即绿藻、褐藻、红藻、甲藻、眼虫藻、硅藻、金藻、黄藻、蓝藻、隐藻和轮藻门。其中大部分是浮游藻类,种类极多,几乎占藻类的99%以上。它们是海洋里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代表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但是,由于浮游藻类的个体小,不能被人们直接利用。能被人们直接利用的则是那些固着生长的个体较大的种类。它们主要包括褐藻、红藻、绿藻和蓝藻等这些个体大的定生藻海类。在这几类定生藻类中,生产价值洋最高的是褐藻和红藻。1500种褐藻中只有少数种类分布于淡水中,大多数生长于海洋中。如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绳藻和巨藻等。它们的资个体一般较大,资源种类最丰富。红藻约有4000多种,绝大多数分布于海洋中,如紫菜、石花菜等。绿藻约有5000多种,但只有大约1生活于海洋中。常见的绿藻有石莼、浒苔和礁膜等。由于红、褐、绿藻利用价值较高,所以一般也称之为经济藻类。海藻的分布范围多是在船岸浅海或光线能透过的海水上层。由于各种海藻需要的光强和波长不同,所以它们的分布深度也不一样。绿藻主要吸收利用红光,多分布于5-6米深的上层。褐藻吸收利用橙光和黄光,生活在水深30-60米以内。再往下是红藻和蓝藻,它们能吸收绿光和黄光,能适于真光层下部的光照条件,所以在百米深处也能生长。  海藻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现在已知有70多种海藻可供人类食用,其营养价值相当高。它们不仅含有许多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且还含有20多种维生素,其中如维生素812是一般植物所没有的。据统计,全世界收获的海藻约544%作食用,36.作琼脂类,9%为其他用。  早在2500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海带可以食用。我国沿海适于食用的海藻很多,常见的有20余种。例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昆布、鹿角菜和鹅掌菜;红藻中的紫菜、石花菜、海萝、蜈蚣藻、麒麟菜等,绿藻中的石莼、浒苔、礁膜等'蓝藻中的海雹菜等。它们有些是用于鲜食,更多的是晒成干品运往各地。  海藻中所含的多种化学物质在化学、纺织、食品加工等多种工业上有着重要用途。例如,用褐藻提取藻朊酸盐,世界产量估计为2.5万-3.0万吨,其主要形式是藻朊酸钙或丙二醇酯。它主要用于生产纸张、化妆品,以及纺织、金属和食品加工等工业,在其它工业上可用于制造油漆、染料、灭火泡沫、炸药等。再如,从红藻石花菜中提取的琼脂,不仅在微生物研究中有很重要的用途,而且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工业以及需要准确塑造的物品中,如做罐头的填充物,糖果的凝固剂,用于鱼、肉的保藏等。  藻类中可作药用的种类很多,据现有记载可直接作药用的就有近70种,主要属于绿藻、褐藻、红藻、蓝藻。如褐藻中的海带因含碘较多而能治疗甲状腺肿大已为人们所熟知。红藻中的海人草和鹧鹄菜是驱除小儿蛔虫的特效药。  因海藻体内含有很多氮、磷、钾,在农业上作肥料效果很好,对土豆、红薯、花生等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我国山东及福建沿海的农民常取海中的藻类植物直接散于田间,任其自行腐烂,增加土壤肥力。  此外,还有很多种类的海藻所具有的多种色素也是很重要的资源,在医药、食品工业和某些光学仪器制造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世界上海藻资源很丰富,但目前的生产量并不很大,至今在大约4500种定生海藻中只有50种左右被广泛利用。如现在从海藻中提取工业产品仅限红藻中的石花菜、江篱、琼枝等10多种,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马尾藻等20多种。这些海藻仅占我国已知的红藻类的0.,褐藻类的3.。可见,海藻资源还远远没有达到物尽其用,开发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  在开发利用海藻资源中,除了研究新藻种寻找新的利用途径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人工养殖,提高其产量。我国养殖海藻历史已很悠久,并且也很普遍,北起辽宁,南到广东沿海,都有海藻养殖区。养殖的种类较多,但最普遍的是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我国在海带养殖业中,已有一套成熟的科学方法,并培育出了高产、高碘的新品种,实现了海带南移。我国是世界上海带单产最高的国家,解放前全靠从日本等国进口,现在年产量已超过22万吨干品。紫菜的养殖是从1966年开始推广,现在高产的每田可达350千克。在1978年,我国从墨西哥引进巨藻,现已在我国海域安家落户。对海藻的人工养殖在国外也很普遍。  海藻的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筏式养殖,即在天然的海区、港湾,让海藻生长在网、绳索或竿上;另一种是在流动海水槽内大规模养殖,如美国把大规模养殖角叉菜作为废水再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的1部分,利用二级处理废水和海水的混合,以养殖单细胞海藻,再用这些单细胞海藻饲养牡蛎、文蛤和其他双壳类软体动物。  海中森林一一巨藻  巨藻是一种很重要的养殖对象。它主要生长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及南非等地沿岸也有分布。它是一种大型褐藻,一般长达数十米,长的可达百米,重180千克。在其生长繁茂的地方,有时几百平方千米的海面都被其叶覆盖,大片巨藻犹如海中森林,也为许多经济鱼、贝提供了好的栖息场所。它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一天可生长60多厘米,一年可长到50多米,而且全年生长。这种大型海藻的生产力是非常高的,每年净生产力可达克碳7平方米,简直可以和陆地上的热带雨林相比拟。  2.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  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相当繁多,约有16万种,目前已被发现经济价值较高并被利用的约有130种。例如,对虾、乌贼、海参、扇贝、海蜇、海蟹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海产品。那么,你知道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分为哪些种类吗?  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对象之一。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头足类  头足类主要指乌贼、章鱼、短蛸等一类动物,因其头部有很多起手和足作用的腕手,故而得名。全球头足类大约有500种,但各地大规模捕捞的仅有10-30种。大西洋西北区是世界上捕捞、消费头足类的中心,年产约百万吨。大西洋中东部是第二个捕捞区,年产量约30万吨。我国北方黄海、东海是以日本枪乌贼和火枪乌贼为主,南方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也是我国产量最高的一种。  头足类肉质肥厚而细嫩,富含蛋白质,可食部分占60%-90%,自古以来为人们所食用。此外,头足类还可作药用及其他一些用途。  如乌贼入药可治胃病、止血和皮肤病等多种疾病。乌贼墨囊中的墨汁可作墨水,是著名的绘画原料。然而,头足类大部分还未充分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利用前景。  (2)贝类  贝类是指软体动物中瓣鳃纲和腹足纲的种类,它们的体外都有美丽而坚实的贝壳,故称贝类。其中瓣鳃纲的种类具有对称的两片瓣状贝壳,故也称其为双壳类;腹足纲的种类大多具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常见的双壳类有牡蛎、贻贝、扇贝、蛤、蚶、砗磲、珍珠贝等。其中牡蛎、贻贝、扇贝占该类渔获量的90%。牡蛎共100多种,我国沿海有20多种,南北方都有生长。砗磲是贝类之王,大的壳长可达18米,壳厚5-10厘米,体重263千克,寿命长达几百年,我国南海诸岛及台湾省有其分布。腹足类中常见的有鲍鱼、红螺、海兔等。鲍鱼称海味之冠,因其形状像人的耳朵故又称之为“海耳”。全世界约90余种,我国南北方都有,而北方最多的是皱纹盘鲍,南方常见的是杂色鲍和耳鲍。  贝类的用途也很广泛。虽然它的可食部分比例较小,20%-50%,但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如牡蛎肉含蛋白质4-57%,脂肪7%-11%,肝糖19%-38%,有海中牛奶之称。它的干制品叫蚝干,还可以制造蚝油,是名贵的调味料。贻贝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被称为海中的鸡蛋。许多种类可作药用。鲍鱼壳在中药中称石决明,有平肝明目之效,主治肝风眩晕、青盲内障等症。砗海磲壳有镇静、安神、解毒的功能。用红螺、海蛤粉、海螺蛸、海藻等洋制成的四海舒郁丸可治疗甲状腺癌。珍珠贝产生的晶莹的珍珠,不仅生是名贵的装饰品,而且在医药上也有很多用途,出口1000克珍珠相当,于数十吨大米的价值。富含碳酸钙而美丽的贝壳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资在古代曾被做成刀、铲、斧等工具。色彩美丽数量很少的某些贝壳还曾作为货币使用。现在可用来烧制石灰、作水泥和提取金属镁。贝壳:粉可作油漆的调和剂,用贝壳的天然花纹和色彩雕制各种工艺品。  (3)甲壳类  海洋里的甲壳类动物大约有2万多种,但经济价值较大,已被开发利用的种类主要是虾类和蟹类。2007年世界年产甲壳类233万吨,其中海产的为228.5万吨,占全世界渔业总产量的3.2%(虾类163万吨,蟹类45万吨,其他海产甲壳类20.5万吨夂虾、蟹的可食部分占20%-70%,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既可鲜食也可制成干品。  捕虾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渔业,世界上的主要产虾国家是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巴西和墨西哥等,其中美国不仅是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虾消费国。虾类中产量最高的属  对虾,2007年世界对虾产量占世界虾产量的90%。虾的渔场主要分布于南美、中美、欧洲南部、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外海等地的热带、亚热带海域。  而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的寒带性虾类%真虾,产量所占比例很小。南极海域分布着著名的南极鳞虾。  蟹类也是著名的海味,它的种类很多,我国就有600种,绝大部分属海洋种类。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蟹资源集中区是太平洋北部,自日本到白令海以及沿北美沿岸到加利福尼亚中部,有30多个蟹制品出口国,主要消费国有美国、日本、泰国、法国等。  (4)海参与海蜇  海参属棘皮动物类,海蜇属腔肠动物类,其中海参的价值最高。海参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一种高级滋补品和上等的宴席佳肴。海参在医药上有延缓溢血、治外伤出血、止痛及催乳的功能,提取的海参素有抗癌作用。海参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100种,可供食用的约40种。我国海域中约有100种,北起渤海湾南到南沙群岛都有出产,特别是西沙群岛就有20多种。世界上著名的种类,如黑乳海参、蛇目白尼参、辐肛参、刺参以及可长达1米的梅花参等我国都有。海参的再生能力特别强,身体切成两三段放回海中每段都可再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海参也是重要的养殖对象。  海蜇又名水母,是1年生动物,在世界各海洋里都有,种类虽多,但经济价值较大的我国有4种,如北方沿海常见的海蜇、面蜇、沙蜇三种,南海的黄斑海蜇。我国的海蜇资源很丰富,每年都有出口。海蜇可加工成蜇皮和蜇头,可作煮食、腌食、炸食,生熟都可以吃,营养价值也很高。同时也有药用价值,治疗高血压、妇人劳损等多种疾病。由于它们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人们也把它作为主要的捕捞对象。海参和海蜇二者的年产量全世界大约5万吨。  特大的海蟹  一艘日本渔船在日本附近海域捕捞上一个怪物,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大海蟹,一米长的大螯还在颤动。船上的渔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那些老渔民,也没见过这样大的海蟹,它的重量有15千克,两螯伸开有两米多长。捕到这样大的海蟹,不仅在当地渔民中成了轰动一时的消息,就是在动物学界也是前所未闻的。  海洋脊椎动物资源  海洋脊椎动物是海洋生物贫源的主体,在海洋中极为半富,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海洋脊椎动物捕获量7000万吨左右,其中鱼类占90%左右,而其他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贝类等〕和藻类共占10%。你愿意跟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些海中的朋友吗?  全世界范围内的鱼的种类大约近30000种,其中海洋鱼类大约20000种,我国海域中约有2000种。有些种类数量很少,真正成为捕捞对象的约有200种,其中产量高的为緋科鱼类〔緋鱼、沙丁鱼鳕科鱼类(鳕鱼、黑线鳕、牙鳕、狗鳕〕、鲭科鱼类(鲭〕、金枪鱼科(金枪鱼等鲽科鱼类〔鲽鱼、星鲽、鳎鱼)等。  根据各种鱼分布纬度的高低、适应水温的情况,可将海洋鱼类分为:热带性鱼类,如金枪鱼、旗鱼、蝶鱼、鲣鱼、沙鱼、飞鱼等'温水性鱼类,如緋鱼、鲷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鳓鱼等'冷水性鱼,如鳕鱼、牙鲆等。  根据海洋鱼类在海洋中分布的水层,可将其分为浮游性鱼类(或称中上层鱼类夂如鲭鱼、鳓鱼、金枪鱼等'底栖鱼类(或称中下层鱼类〕,如鳕鱼、蝶鱼、牙鲆、海鲤等。此外,还有一些是时上时下的,如小黄鱼、带鱼等。  海洋鱼类是优质蛋白质、重要矿物质和主要8族维生素的最好来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分析,它含蛋白质10%-30%,其中包含了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有易被吸收的脂肪和钙、磷等重要矿物质。单就蛋白质含量接近于牛羊肉和鸡肉,而远远超过鸡蛋和鲜牛奶。与其他动物肉相比,鱼肉最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内的转化率也最高,如牛肉10:1、猪肉4:1、家禽2.5:1,而鱼类是1.5:1。所以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把鱼作为主要食物来利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普遍开展鱼类综合利用的研究,“鱼的一身无废物”的论点已日益被人们接受。它除了食用之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几乎全身都有用。鱼鳞可以制咸鱼鳞胶、盐酸、尿素、磷酸钙、鳞光粉等,其中鱼鳞胶是电影胶卷的重要原料。带鱼的鳞可制成咖啡因,是多种药品的原料。鱼皮可熬胶,作木材加工的黏合剂。鱼的尾和鳍也可制胶。某些软骨鱼的鳍是名贵的海味“鱼翅”。鲨鱼的皮可制革,其肉还可制成人造羊毛。鱼的头、骨及其他废弃物可加工成鱼粉,用作家畜的饲料和农业肥料。鱼油可以制造肥皂和润滑油,并用以鞣制皮革。鱼肝营养丰富,鲨鱼、黄鱼、鳕鱼、鲽鱼等的肝脏可制取鱼肝油和提取维生素八和维生素0。鱼鳔既可作美昧的“鱼肚”,也可炼制鳔胶或作外科手术的缝合线。  此外,海产鱼类中有不少可作药用。例如,从黏盲鳗神经鳃中提取的盲鳗素,它是一种较强的心脏兴奋剂和升血压剂,同肾上腺素、毛地黄糖苷相似。海鳗肉主治痔瘘疮、杀诸虫。海马、海龙有补肾壮阳、镇静安神、散结消肿等功效,素有“南方海马、北方人参”之称。  在已知的500多种毒鱼中,有些具有毒腺,如赤虹等,有些是内脏、血液等部分有毒。毒性最剧者要算河豚,有“舍命吃河豚”之说,其肝脏、生殖腺及血液中含有毒素,但在研究兴奋现象时甚为有用,临床上可作为肌肉松弛剂、镇静剂和局部麻醉剂。河豚肝中提取的毒素可作癌症后期疼痛的缓解剂。有些有毒鱼类可为研制新的药物开辟新的途径。  世界上由于各个海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如水温、盐度和水深等互有差异,因而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也是互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凡有不同海流、不同水团相遇的地方,以及有涌升流的海域,由于海洋底部因生物体分解而产生的大量营养盐类被带到海水上层,使那里的水质肥沃,浮游植物得以蓬勃发展,形成生产力高的水域,偁料丰富,那里的鱼类就必然会多,这种海域就会成为很好的渔场。  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附近的北太平洋,英国、挪威、丹麦、德国、荷兰等国所围绕的北海以及北美洲纽芬兰岛附近的底拖渔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被称作世界的三大渔场。随着渔业技术的发展和新渔场的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渔场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太平洋的渔业资源最为丰富,是世界各大洋中渔获量最大的海域。  2007年产量为3259万吨,占世界总渔获量的51.9%。主要的渔场有秘鲁渔场、千岛群岛至日本海的北太平洋西部渔场和我国的舟山渔场等。秘鲁渔场盛产秘鲁鳗鱼,该渔场范围长约1300千米,宽约50千米。范围虽然不大,但那里有沿垂直方向向上流动的海流,因而水质肥沃,生产力高,形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鳗鱼渔场,成为世界第四大海渔场。2000年其产量达历史最高峰洋0305万吨夂占世界渔获量的  生20%。北太平洋西部渔场盛产重要的鲑、狭鳕、太平洋緋、秋刀鱼等鱼种,产量最高达1861万吨,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297%,居世界各海区的首位。  大西洋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渔场有挪威沿岸到北海的大西洋东部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等。  印度洋的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但印度洋国家渔业不发达,产量不太高。  从整个渔获量在海洋里的分布看,绝大多数渔产品捕自大陆架,虽然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76%。从垂直方向看,在100米以上的表层中,每平方千米的渔获量为12.5千克。随着深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减少,在100-200米水层中,逐渐减少到每平方千米为54千克,300米以下减至每平方千米只有1千克,1000米以下则数量更少。  鱼类的洄游  在海洋中,鱼类的分布不仅有相对集中性,而且大多数还有独特的洒游规律。大多数鱼类,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本身内在的生理要求,每年都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大体一致的方向,故群体性的迁徙运动,改变它们的栖息场所,这种行为就是鱼类的洒游。由于洒游有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所以每隔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地方,就有鱼类成群结队而来。这种大量出现鱼群的地方,就叫渔场。鱼群在渔场大量集中的时期,就叫作渔讯。渔场和渔讯的判定是渔业上的重大课题之一,判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鱼产量的丰歉,而它与有关鱼类的洄游规律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基本上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海龟类属于爬行动物,是珍贵的海洋生物,全世界共有7种,它们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其中海龟、玳瑁、螭龟和棱皮龟等4种常栖游于我国海域,以南海、东海最多。  海龟平时觅食生息于海洋中,但在生殖期间,一定要爬上陆地产卵,  海龟就是在上岸期间被捕获或被其他兽类伤害的。全世界有时一年捕获海龟达3万吨,合33万只。海龟体长可达1米,重450千克,棱皮龟有的长2.5米,1吨多重。由于大量捕获,世界上的海龟数量越来越少,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不致使其灭绝。  龟的全身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它的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龟甲制成的龟股板是高级营养补剂,滋阴壮阳,能治疗多种疾病。龟掌有润肺、健胃、补肾、明目之功效。龟油、龟血可治疗哮喘和气管炎。玳瑁的背甲是名贵中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还可制作工艺品等。另外,海龟航海万里不迷途的本领在仿生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⑵海鸟  海鸟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350种。有的除生殖期外可常年洋不着陆,以海为家,称其为大洋性鸟类。这些真正的海鸟大约有150种,如信天翁、海燕等。较多的种类则是以距岸40海里以内的沿岸为生活圈的鸟,常见的有海鸥、鹈鹕、鸬鹚、鲣鸟、军舰鸟等。此外,南极的企鹅是一类丧失了飞翔能力的鸟,最大的王企鹅体高达120厘米,重40千克,它们游泳速度很快,皮下脂肪很厚,御寒能力很强。有些地方海鸟群非常密集,在那里鸟卵甚多,这些鸟卵可以食用。  大多数鸟类以鱼虾为食,所以密集的鸟群对渔业是一种危害。海鸟栖息处会铺盖一层厚厚的鸟粪,如我国西沙群岛上鸟粪有1-2米厚,秘鲁沿岸有的地方厚达几十米,这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含磷量高达20%。有些海鸟如绵袅,毛柔软而保暧,用来做绒衣被非常好。海鸟的肉也可食用。我国南海著名的金丝燕用唾液等做的巢被称作燕窝,它与鲨鱼翅和猴头(真菌)一起称为三大名菜。  ⑶海兽  海洋生物资源  海兽是指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它包括鲸类、海豚类、鳍脚类、海牛和海獭等。  海兽中鲸类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大,与人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为海兽资源的主体。全世界约有90种鲸〔我国海域中已知有30多种久分布很广,从赤道到极地,从近海到远洋,都有它们的踪影。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前者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有两个鼻孔;后者口中无须而有齿,有一个鼻孔。须鲸有10余种,体形巨大,是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是最重要的捕鲸对象,如蓝鲸、长须鲸、露脊鲸、灰鲸、座头鲸等。齿鲸种类较多,约80多种,如抹香鲸、独角鲸、喙鲸、虎鲸、拟虎鲸等。该类鲸除抹香鲸外,一般体型都较小。习惯上常把须鲸和抹香鲸这些大型鲸称作鲸,而把体长在几米之内的小型齿鲸称为海豚。  鲸的全身都是宝,皮可制作皮鞋、皮包和皮大衣等。鲸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造肥皂、蜡烛、润滑油或鞣制皮革,尤其是抹香鲸头部的油,是精密仪器如天文钟和宇宙火箭所必需的高级润滑油。鲸油在食品和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鲸的脂肪层厚度可达十几到几十厘米,占体重的20%-3。一头蓝鲸一般可产油30多吨,相当于1700头猪或8000只羊的脂肪总量。历来各国捕鲸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鲸油。鲸肉占体重的40%-5,  一头蓝鲸的肉在40吨以上。须鲸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无论煮、烧、烤皆可,还可做熏肉干、火腿、香肠、罐头等。尾鳍和背鳍是上等佳肴。骨可炼油、制骨粉。内脏可提药、食用或作饲料。须或牙齿可雕刻各种工艺品。鲸肝可制维生素制剂,对治疗恶性贫血具有特效。脑下垂体中可提取20多种激素。其他如胰脏、甲状腺、副肾、睾丸、卵巢等,可制多种营养剂、消化剂,提取胰岛素和多种激素等。  鳍脚类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它包括海獅、海象和海豹。它们身体呈纺锤形表密被短毛,四肢都呈鳍状,所以称其为鳍脚类。该类在世界各海区都有分布。海豹类主要分,多数种类体布在北冰洋、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南极海域和地中海等地。海象是北极特产。海獅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南极海域。它们适于在水中游泳,速度很快,潜水本领很强。它们的视觉和听觉也都很敏锐,也有回声定位的能力。  2007年全世界猎捕各种鳍脚类动物达332394头,其中被捕量最多的是鞍纹海豹,为176201头,南美毛皮海獅02头。猎取鳍脚类动物的目的,一是为了获得皮毛,一是为了油和肉。用小海狗或毛皮海獅的皮做出的皮氅称为“千金裘”,  在欧洲一件价值3000美元。其他海兽的皮还可制作皮鞋、皮帽、皮包、雨具等。它们的脂肪所提炼的油是重要的工业、医药和食品用油。海牛共有4种,我国南海常见的一种叫儒艮,体形很像海豚,生活在海边,有人誉为“美人鱼”。海牛类都是以水生植物为食,这在所有海兽中是个少有的例外。它可以长到3米多,近500千克重,其肉好吃酷似小牛肉。从其脂肪中提炼的油,营养价值很高,在医药上比鳕鱼肝油还好。其皮鞣制的皮革很耐磨,牙齿可用以雕刻。但是现在猎捕过度,濒于灭绝。  海獭是海兽中最小的一种,长仅1.5米,重约45千克,它对海洋的适应性最差,从不远离海边。它主要以毛皮珍贵而久负盛名。海獭皮的毛比貂皮的毛密4倍多,比有名的毛皮兽%海狗密2倍,因此,可称得上是“王中之王”。  巨兽蓝鲸  不同种类的鲸其个体相差悬殊,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重数十千克;最大的可达几十米长,重百吨以上。如蓝鲸已知最大的达33米长,190吨重,它的一条舌头就有3吨重,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曾出现过的所有动物中无与伦比的巨兽,力气巨大。它刚一生下就有7米长,7吨重。一天能长4厘米,100千克重。须鲸以鳞虾等浮游动物为食,食量惊人,一天能食四五吨食物。而齿鲸多以各种鱼类和头足类为食。  各种鱼、虾、贝、藻等生物资源,都栖息在一定的海域内,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只有满足了它所需要的条件,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殖。然而,由于捕捞技术的提高,不少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性生产,在渔业上拼命加强捕捞强度,不顾生物本身的恢复能力,“酷渔滥捕,竭泽而渔”,使许多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濒临灭绝。所以,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环境,合理捕捞已被利用的资源,有计划地开发新资源,就成为当前海洋开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呢?  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生物,都栖息在一定的海域内,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只有满足了它们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所谓环境条件一般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水温、盐度、溶解氧、光照、海流等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水质物理条件,而后者主要指饵料生物、竞争对手和敌害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鱼、虾、贝等海洋动物的发育早期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最大。如果破坏了海洋环境,即恶化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它们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就会下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相反,为它们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它们可向人类长期提供丰富多样的生物食品。  然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每年产生大量的废物排入海洋中,或因生产过程中使某些天然物质大量泄入海水中而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在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目前每年大约有几百万吨至上千万吨的石油溢入海洋,造成海水污染。遭受石油污染的地方,因石油膜覆盖而海水中缺氧使鱼类窒息或使鱼类中毒而死亡。沿海工厂或沿入海河流两岸的工厂将未予以净化的有害废水排入海水中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报废料排入海洋中是另一污染源。有些国家将大量放射性有害物质投入到海洋中,使海洋中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排入到海洋中的各种污染物不仅可直接危害生物有机体,而且有些有害物质可在生物体内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的破坏,尤其是防止或减少污染,是永久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保护好鱼类的产卵区与育幼区的生态环境,对维持多种经济鱼类的生命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的发育早期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最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这些生境区常常位于江湾河口区,易受河流上游工业区所产生的废物污染。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使其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水产品,除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尽量预防和消除污染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漏油导致海洋污染的悲剧。  合理捕捞,做到既要使鱼、虾产量达到最高限度,又要使鱼类资源有所增长。若捕捞过度,使成鱼或幼鱼大大减少,资源就会衰减。若捕捞过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海洋生物资源都具有自身的繁殖一发育一生长一成熟一繁殖的无限循环规律,不断增长新的部分,以弥补由于死亡而减少的部分,使群体数量保持与生活环境动态平衡。但是,这种调节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便不能适应,数量逐渐减少,甚至会绝灭。因此,如果捕捞适度,海洋生物资源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有限的种群数量提供无限的累积捕捞量,持续不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海产品'如果过度捕捞,超过种群的调节能力,资源会曰渐衰竭,遭到破坏。  世界上某些海洋生物资源的变化已证明了这种情况。全世界许多传统性经济鱼类,1949年还只有几种呈现捕捞过度,到1968年至少又增加15种。如太平洋沙丁鱼,在20世纪初开始捕捞,捕捞的增长速度相当快,1937年到达顶点,在圣地亚哥和温哥华之间的地区捕捞量达85万吨,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繁荣。从1942年以后,捕捞量急剧减少,到1953年被迫停止了商业捕捞,该年只有一只拖网渔船捕获了80吨,使许多鱼罐头工厂纷纷倒闭破产。  秘鲁鳗鱼储量的枯竭是另一个过度捕捞的例子,秘鲁鳗鱼在20世纪50年代初渔获量微不足道,但到1968年上升到1000万吨,1971年竟达1250万吨,1972年急剧下降至400万吨,1973年下跌到150万吨,从此之后再也超不过这个数字,虽然这与自然环境变化有一定关系,但过度捕捞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怎样才算是合理捕捞呢?一种鱼的资源,每年补充的数量减去其自然损失的数量,所得出的差值就是每年适宜捕捞的数量。其中补充的数量包括每年因个体长大和幼鱼补充而增加部分的数量,而损失的数量包括每年因疾病死亡、被捕食或被捕捞等而损失部分的数量。若捕捞量超过了二者的差值,就超过了该鱼的自然补充能力,资源量就要减少。若小于这个差值,资源量就增加。当每年最高捕捞的数量使该鱼的资源保持稳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时,这个量就叫最高持久渔获量,也就是合理的捕捞数量。  要达到最高持久渔获量,正确捕捞一定年龄组的鱼是重要的一环。幼年、青年、老年不同年龄组的鱼其生育能力和生长速度都不相同,幼年和青年鱼个体小但生长速度快,具有很大的潜力。若过多捕捞这些年龄组的鱼,不仅因个体小而产量低,而且是对资源的浪费,长期下去就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因为切断了产卵鱼的补给来源。老龄鱼个体大,基本停止了生长,年老体衰对繁殖后代不利,与后代争食,甚至会“大鱼吃小鱼”,进行自然淘汰。因此,捕捞老龄鱼和大鱼对维持最高渔获量是有利的,而捕捞幼鱼和青年鱼(小鱼〕是不利的。因此,不少国家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不仅规定了捕捞的数量,而且还规定了兼捞幼鱼的定额,用网具的网眼大小来控制捕捞鱼类个体的大小。  我国渔业资源的捕捞过度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由于捕捞过度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开始衰退。70年代近海拖网船马力数比60年代增长了2.47倍,而捕捞量只增长57%。大搞底拖网而且网眼越来越小,把大量刚开始生长的幼鱼都捕上来,因此,捕捞的成鱼减少了而幼鱼增多了,在全国海水产品中,幼鱼和低质鱼占了一大半。更有甚者,在产卵季节大量捕捞未产卵的鱼,使不少鱼种濒临绝境,使优质鱼比例下降,劣质鱼比例上升。海以往捕捞经济鱼类一般占40%-50%,而现在仅占20%-30%,许多洋重要经济鱼类遭受破坏非常严重。现在,渤海的经济鱼类已经基本绝生迹〔本海区底层鱼类的实际产量已经超过它的可捕量的一半八黄海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已形不成渔汛,东海的大黄鱼和小黄鱼产量大幅度下降,南海渔产中绝大多数是幼鱼。  海洋海产养殖处的发展  世界渔业的潜力是有限的,而且目前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传统的捕捞对象已开发得相当充分,许多种类已经出现捕捞过度的趋势。  仅仅依靠增加捕捞强度来维持海洋产品的稳定高产是不行的。例如,年6年间,国外100吨级以上的渔船年年增加,从12302艘发展到18923艘,增加了1/3。但海洋渔获量却基本保持在6300万吨上下,有的年份还下降。很显然,捕捞能力增强不仅产量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单位捕捞能力的捕捞量在下降,即投入产出比在下降。这说明目前提高捕捞强度的方法其经济效益是低下的,不是最好的措施。  因此,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除积极开发海洋捕捞渔业外,已大力注意对本国沿海和专属经济区的科学改造利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人工控制的办法,发展鱼、虾、贝、藻的人工养殖事业,以期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人们认为这是今后渔业的一条根本出路,也是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海产养殖业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栽培渔业”、“海洋农牧化”、“海洋农场”、“海洋牧场”等。海产养殖有很多优点,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潜力也很大。饲养海洋动物,与饲养陆地上的动物相比,其优点在于:由于鱼类是冷血动物,因而同陆地上的许多动物不一样,不需要耗费食物中很大一部分营养来使体内保持比环境温度更高的体温,这样就比较节约能量'鱼类在水中靠浮力来支持自己的身体,因此,它们没有那么重而又不能食用的骨架,也无须用很大的力量来支持身体和进行活动;由于海洋动物占有的不仅是面积,而且是一定深度的体积,因而每公顷的养殖密度就可以比陆地上高很多。海产养殖的收入,要比农业上的收入大。  在同一水面上可以同时养殖多种生物,充分利用空间,立体开发。如在水面可以养殖海藻,中层养殖鱼类,海底养殖贝类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牡蛎养殖者每年从每公顷水面上就能获得80吨可食肉,这个数字超过每公顷牧场上家畜饲养最佳成绩的15倍。  目前,世界水产养殖的产量占世界捕鱼量的10%或稍多一点儿,其中鱼类占2/3,贝类和藻类各占1/6,甲壳类所占比例很小。有人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英亩的沿岸沼泽地,若开发其中的1/10用来养鱼,就可生产1亿吨鱼产品,差不多等于现在海洋捕鱼量的2倍。也有人预言,水产养殖提供的食用鱼和海产品,甚至会超过海洋捕捞业。世界上海产水产养殖的品种,30多年来,已增加至100多种。仅在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养殖的就有75种,其中鱼类20种,甲壳类25种,软体动物20种,藻类10种。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有以下3个基本方向。  一是进行人工繁殖,生产健壮的海水养殖苗种。这是一切海水养殖的基础。现在大规模人工繁殖的鱼类有鲷、鲆、鲽类等'贝类有牡蛎、扇贝和鲍鱼等'甲壳类有几种对虾和大鳌虾'藻类有海带等'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和半生产性人工繁殖的品种有鲻鱼、鳗鲡、大菱、鲆、鲳、金枪鱼等。  二是采捕天然种苗或从人工繁殖场引进苗种放养成体。这对海水海养殖的产量来说是主要的。有些养殖场靠天然饵料饲养成体。这类养洋殖场由于工艺简单,投资较少,所以在很多国家大量发展起来;另一生些养殖场用人工饵料饲养,如鲑鳟鱼类网箱养殖,大菱、鲆、鲳、鲽、鳎、对虾、大鳌虾等的水池养殖和池溏养殖。这类养殖采用较复杂的资养殖技术,投资也较大。  三是人工培育亲体,进行全人工繁殖。这是对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周期进行养殖的全人工养殖,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方向。  改造经济专属区的鱼类组成,即抑制或消灭肉食性鱼类,发展生长快、成熟早、食物链短、营养级较少的鱼种,也是一条重要的增产途径。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有2000万亩港湾与滩涂,可以管理和利用的海域面积约有二十几亿亩,自然条件无比优越。又有4个多世纪的海产养鱼历史,所以进行海产养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产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养殖的鱼类有海马、鲷、鲻、梭、鲆、鲽、鳎、非洲鲫、遮目鱼等'虾有对虾、斑节虾等'棘皮动物有海参;海藻类有海带、紫菜、裙带菜、麒麟菜、江篱等;贝类有牡蛎、贻贝、扇贝、鲍鱼、珍珠贝、蚶、蛏等。  开发新渔场和新资源  为了提高渔获量,除开展人工养殖外,还需要继续开发新的渔场,向外海、深海及南极海域等远洋进军,开发利用潜在的生物资源。  远洋和深海中鱼类分布密度同大陆架相比要小得多,但是由于海洋面积辽阔,所以鱼类的总量是可观的。有人估计,大陆坡海域的渔获量可增加到600万吨,也有人估计,可捕量约为1300万吨,主要种类有蓝牙鳕、长尾鳕、黑鳍鲽、金眼鲷、灯笼鱼、水珍鱼等,这些种类还未充分开发利用。深海鱼类数量很少,其蛋白质含量仅为大陆架鱼类蛋白质的1/2,而且捕捞技术尚待提高,因为捕捞这些鱼类所需用的技术比现在使用的技术复杂得多。经调查发现,南极海域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除盛产前述的鲸类、鳍脚类以外,已查明还有90多种鱼,大部分可供食用。  ###三、陆地植物资源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在所有生物贫源中,森林占的比重最大。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支柱。过去,人们仅仅把它理解为有形的木材资源。现在,人们对森林在陆地表面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而世界各国对它作为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越来越给于更加深切的关注。你知道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又会产生哪些经济效益?  分布广、生物总量大,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面积为50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陆地植物资源积的9.,占陆地总面积的32.6%,超过草原和农田面积的总和。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例,不同的生态类型,它的生物量是不同的,亚热带和热带荒漠的生物量最小,为2.5吨公顷;极地荒漠、温带荒漠为2.5-5吨公顷;冻原为12.5-25吨%公顷;北方针叶林为300-400吨义公顷;温带阔叶林、亚热带森林为400-500吨公顷'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最大,为500吨公顷。可见森林拥有最大的生物量。  据估计,在整个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的有机物约为8310%吨。其中,海洋约占总量的36%;而陆地约占64%。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以森林为主,为283101吨,其余由草本植被和载培植物所制造。从陆地生物总量来看,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总重量为180吨。其中,森林生物总重量即达160101吨,占整个陆地生物总量的90%左右。大陆表面的1/3是森林,每公顷的生物总量可达100-400吨(干重久约为农田或草本植物群落的20-100倍,而且林木又是多年生植物,对周围环境能持续地发生较大的影响。  多样性高,空间结构复杂  在生物圈内,森林是绿色植物中最大的群体,这是草原、农田和其他绿色群体难以相比的。从植物种的多样性上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余种或二十余种;草原比农田要多一些,有几十种;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则有几百种或上千种。拿热带雨林来说,在1平方千米内可多达1100多种的植物,1200多种的不同的昆虫。当然种的多样性,随着热带、  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森林而逐步降低,但即便是温带森林,种的多样性也比同一纬度的其他生态系统要高得多。正是因为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在生物圈内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森林具有最复杂的空间结构,  其分层性和空间的异质性非常明显。不管是什么样的森林类型,都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生长在一起,根据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不同,在林内各得其所,而形成了多层结构。一个简单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它的绿色植物部分,至少也有3个层次,即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暧温带的落  叶阔叶林至少可有四五层'而热带雨林的层次就更多了。森林中的动物也是分层的,草本层的生物数量最多,种的多样性也最高,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和小哺乳动物。昆虫和鸟类虽然可以在层次间自由活动,但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复杂,所以各成分间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大,对付外来的干扰和灾害侵袭的能力也较大。  茂盛的灌木丛  0物质能量循环转化效能很高  能量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的。据计算,每年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约为5102。千卡。尽管绿色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很低,一般为02%-0,但是被它所聚集的能量,仍然是相当可观的。每年地球上光合作用能同化360亿吨的碳,这相当于储存了310千卡的能量。在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的数量是不同的。如海洋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储存的能量为5.71108千卡义平方千米;陆地上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储存的能量平均约为10.23108千卡/平方千米,其中又以森林生态系统储存的太阳能为最多,累计达到6410千卡/平方千米以上。  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效率一般决定于叶面积系数,叶面积系数大,意味着单位面积上叶绿%素含量大。高产农田的叶面积系地数在1-5之间或更高些,而具有植高大乔木层的森林叶面积系数可达75。草原的叶面系数仅为农田资的几倍,也远远低于森林。  森林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也是最高的。生物圈的平均光合利用率为0.2%-0.,:一般不超过,亩产1000千克的高产农田可达26%,而热带森林可:高达3。在地球上所有生命物体中,植物最为重要,所有植物生:物量约占地球总生产量的90%,而森林又占植物生物量的90%以上,:可见森林的生物生产力是最高的。  绿色植物  维护陆地生态平衡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浩瀚的森林是陆地最大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在维护陆地生态平衡中起着枢纽作用。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单位生产量和最高的生物总量。因而森林在推动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森林是个多功能多效益的系统,它的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枢纽作用,还表现在净化环境、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动物资源等方面。  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农田保护林网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在城市,树木调节气温的作用人人都能感受到。根据南京市的资科,夏季的南京,在同一时间观测,绿化街道为36.51,没有绿化的街道为39.51,绿化居民区为36.74,未绿化居民区则达40.51,两者相差都在31以上。所以现在各国都很重视城市绿化问题。  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约为6亿吨,严重地毒化着环:境。而森林是天然的过滤器,不少树种对主要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臭氧、氟化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和吸:收能力。例如,氟化氢通过20米宽的林带以后,平均浓度比通过无林:地带低3倍多。每克树叶吸收氧10毫克,每克垂柳叶能吸收硫20-30毫克,每克泡桐叶吸收氟100毫克。  1.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森林效益评价时,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很少注意。在考虑经济效益时,也只较多地注意直接生产效益,对派生经济效益不够重视。森林采伐量过大,蓄积量日趋下降,覆盖面积不断缩小,造成了严重后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森林效益问题进行全面的估计,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森林的生态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公益成就,称为社会公益效益,也叫作现存的价值或森林环境保护价值。日本的科技人员首先进行了复杂的调查计算工作,得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数字,使人们从定量上认识到,森林在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生态效益,远远高于森林的直接生产价值和派生经济价值。其计算结果是,涵养水源每年经济效益为16100亿日元,防止土流失为22700亿日元,防止土石崩塌作用为500亿日元,供氧作用为48700亿日元,鸟类保护作用为17700亿日元,休养保健作用为22500亿日元。仅以上几项就达128200亿日元,相当于日本2002年全国财政预算的总值。森林在调节气温,净化环境大气,降低噪声等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目前还难以作出经济评价。如果把这一部分再计算进去,其价值要更大些。  还有些国家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也进行过计算。如俄罗斯,全境森林覆盖率为34%,其环境保护价值占森林资源总价值的3/4。芬兰也进行过类似的计算。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采用森林社会公益效益的概念,少数有条件的林区也展开了这方面的调查和计算工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的生态效益比经济效益不仅价值要大得多,而且也重要得多。可以说,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基础。只有当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通过其功能得以地充分发挥时,森林才能获得最大的直接生产能力。如果单纯追求直接植生产效益,并因此破坏了森林的生态效益,那么森林的经济效益或迟物或早必将受到影响。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在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我们也必将十分重视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世界上把木材同钢铁、石油、煤炭并列为四大原料,木材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每年从森林中采伐的木材超过25亿立方米,木材出口值大约300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木材生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几十年来,累积生产木材为9亿立方来,比新中国成立时提高七八倍,为国家积累资金120多亿元。除树木生产外,森林还可提供纤维、淀粉、油脂、鞣料、芳香油、树脂和树胶、饮料、饲料、药材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原料,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森林的派生经济效益也不可忽视。所谓派生经济效益是指森林直接生产过程以外的经济效益。例如,用于避暑、旅游、疗养、观赏等:的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的这种效益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是很可观的。像奥地利这样一个国家,其森林覆盖率为44%,有“世界公园”之称,利用森林开展旅游业的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10%。我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遍布全国,名胜古迹比比皆是,这些往往同优美宜人的森林环境联为一体,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应该努力开掘,为国家增加收入。同时,更要看到,与绿色森林相伴生的新可提炼芳香油的植物鲜空气、幽静的风景,也和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物质财富一样,是很需要的。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中心,每年因烧荒垦殖而使12000万公顷的森林被釆伐或烧掉。全世界用于烧荒垦殖的面积,包括林闲地在内相当于印度的国土面积。  该组织最近调查表明,供流动耕作的森林达2.5亿公顷,每年增加了300万公顷;已经变为裸露地的林地达7亿公顷,每年增加约350万公顷的裸露地,其中热带林变裸露地的最多,占总数的两成多。发展中国家森林毁灭的最大原因,是当地居民的烧荒垦殖和釆伐薪材。同时发达国家从天然森林中掠夺性地釆伐大径木和放弃迹地更新的滥砍方式,也在加剧了森林破坏世界草场资源的分布及类型一般认为,所谓草场就是可用于放牧家畜和割草后饲养家畜的植被地段,包括天然的草原植被和人工种植的牧草地。草宝贵的畜牧业资源,同时,在土壤肥沃、有一定防止风蚀和水土资流失措施、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也适源于各类作物的种植。可以说草场是进行农业和牧业活动的基地,它像一个工厂,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肉、奶、毛皮革和其他畜产品。那么,世界上的草场资源分为哪些类型?又是如何分布的?  据报道,全世界现有草原面积2966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24%,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自东欧的匈牙利中部开始,向东经前苏联的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到我国的内蒙古及东北大草原,形成一条宽阔的草原带。在北美,草原的分布也相当宽广,从加拿大到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跨越了约30个纬度,从东到西,跨越了约20个经度。此外,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以及巴西也有分布。在非洲南部以及澳洲等地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的分布地区大陆性气候较强,降雨少,冬季寒冷。最为典型的温带草原如北美草原、我国的内蒙古和俄罗斯平原的干草原等。这些草原占优势的草本植物群落是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此外菊科、藜科和其他杂草也占有一定地位。在禾本科植物中,丛生禾草针茅属最为典型。该属植由于草原区水热条件的差异,可根据草原植被生态外貌特点,划物分为以下3个主要类型。  草甸草原:最湿润类型,建群种是中旱生和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并经常混生大量的中生或早生杂草类。如贝加尔针茅、白羊草、羊草、地榆等种类组成丰富、覆盖度大、生产量较高。典型草原〔干草原、建群种是由典型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主要建群种有大针茅、克氏针茅、长芒草、针茅,羊茅、冰草等。典型草原种的丰富度不如草甸草原、覆盖度也减小,生产量也降低了。荒漠草原:最早生的类型。建群种由旱生强度较高的丛生禾草组成,经常混生大量强旱生小半灌木。主要种类有戈壁针茅、沙生针茅、丛生多根葱、蓍状亚菊、驴驴蒿等。荒漠草原在种的丰富度、草群高度、覆盖度以及生产量等方面都比典型草原有明显降低。(幻稀树草原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大体是在热带森林的猴面包树,它是稀树草原一种特有的高大乔木。草本植物由禾本科植物构成。主要有须芒草属、黍属等。在南美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等地。禾草是红苞茅、密须芒草和雀稗等。乔木主要有擦枪木、包地豆和哥白尼棕榈。另外在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中南半岛、东南亚以及我国的云南和海南岛也有稀树草原的分布。  热带稀树草原的种类、覆盖度、草的高度和生产量都是比较高的。  高山草原和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区,面积虽然不大,但也独具特色。高山草原属于草甸类型,分布于山地森林上界以上地段。其高度不等,决定于纬度,坡向和湿度等条件。它又可分为亚高非洲的稀树草原主要类型是伞状金合欢的稀树草原群落,其中生长着著名和半荒漠之间,主要位于赤道南北5。-20。的范围内,以非洲的面积最大,且多种多样。这些地区降水并不少,主要是不均匀,湿季多雨,而在旱季降水很少。但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全年内保持相对高的温度和降水显著不均是形成稀树草原的一个原因。  山草甸和高山草甸两类,亚高山草甸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高山,海拔为米,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海拔为米。  这类草甸是以茂密高大的禾本科植物为主,其中杂以许多双子叶植物,多为多年生的中生植物,草丛高2-3米。其下尚有1矮早本层,土壤表面有苔藓地被物。高山草甸是在亚高山草甸之上,环境条件是温度很低、风强、日照强烈、富于紫外线、降水颇多。因此,植物表现为植株低矮,营养繁殖旺盛、密铺地面,当然生产力是最低的。  地高寒草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机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