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求祖阿曼第三个箱子开的重铸的托儿贝恩资本爆率???还有那个箱子能开出什么?

&img src=&/50/v2-eaeaf21bc433_b.jpg& data-rawwidth=&1464&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64& data-original=&/50/v2-eaeaf21bc433_r.jpg&&&p&这些工具之前从来都没有推荐过,但是它们的实用性大过很多工具,所以把它们整理出来。&br&&/p&&p&使用这些工具我是有私心的,但是为了能让大家效率更高,我只有无私奉献了。&/p&&br&&br&&p&格式工厂&/p&&p& ? &a href=&/?target=http%3A///scree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reen.html&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50/v2-6ecac5e83bda932d8d9cca2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6ecac5e83bda932d8d9cca2_r.png&&&p&格式工厂是一款多功能的多媒体文件转换工具。&/p&&p&它几乎支持所有多媒体格式,比如像音频,视频,图片格式等等。&/p&&p&它转换速度很快,而且还能修复破损的视频文件,而且还能压缩文件,更节省你的空间。&/p&&p&它还可以转换图片,支持缩放、旋转、水印等常用功能,而且还支持不同语言。&/p&&p&而且软件完全不收费,看到它就像捡到宝,和你们分享我是很拒绝的。&/p&&br&&p&爱剪辑&/p&&p& ?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img src=&/50/v2-027be48ee1edc77fbcc7a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50/v2-027be48ee1edc77fbcc7a_r.jpg&&&/p&&p&爱剪辑是一款免费视频剪辑软件,它使用简洁,方便,也不需要你额外的学习成本。&/p&&p&它可能是最强的的国产视频后期处理剪辑软件了。&/p&&p&你可以很随意给视频添加字幕,调色,相框,加贴纸,去水印等功能。&/p&&p&它还自带琳琅满目的炫酷效果,可以为自制视频添加背景,它还自带多种滤镜效果,还有各种切换效果,你还可以用它来制作MV。&/p&&br&&p&ConvertIO&/p&&p& ? &a href=&/?target=https%3A//convertio.c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vertio.co&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50/v2-42b1c8c9c5d9c36b0db27a4_b.png& class=&content_image&&&p&ConvertIO 是一个在线的多媒体转换工具。&/p&&p&比如你想把视频转换成音频,视频转换成Gif,这些都是OK 的。&/p&&p&它不仅支持从本地上传,还支持网络的资源链接,同时还支持从Dropbox 和Google Drive 中的选择文件,它还支持各种办公文档之间的转换,还支持各种压缩文件之间的转换。&/p&&p&它也会保存最近几天的转换记录。它自己介绍是说:支持11727 种文件的不同转换,强大的不要不要的。&/p&&br&&br&&p&图好快&/p&&p& ?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p&&p&&img src=&/50/v2-49cf2fce48d7d0d085ee7aa6bae76d14_b.pn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50/v2-49cf2fce48d7d0d085ee7aa6bae76d14_r.png&&图好快是一款在线的图片转换压缩工具,它支持批量图片压缩,而且还可以设置大小尺寸,而且还支持高清压缩,让你的图片更小,依然非常高清。&/p&&p&而且它还支持文件压缩。&/p&&p&同时你还可以使用它将不同的文件格式相互转换。&/p&&p&你还可以将图片添加水印,艺术字等等。同时它还提供了简洁的图片编辑功能。&/p&&br&&p&智图&/p&&p& ? &a href=&/?target=http%3A//zhitu.isux.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hitu.isux.us/&i class=&icon-external&&&/i&&/a&&/p&&p&&img src=&/50/v2-fa2fb320e5aa14362cc91e_b.png& data-rawwidth=&1077& data-rawheight=&9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7& data-original=&/50/v2-fa2fb320e5aa14362cc91e_r.png&&智图是一个腾讯ISUX 团队开发的图片转换和优化的工具。&/p&&p&它支持不同图片格式的压缩,还可以帮你转换为webp格式,让你的图片更加小。&/p&&p&还自动将图片优化更清晰。它还支持不同清晰度的选择。&/p&&p&它有在线版,Win 和Mac 版。&/p&&br&&p&Snagit&/p&&img src=&/50/v2-2ffec742da1b26c6eab6e0e700e51cd9_b.png& class=&content_image&&&p&Snagit 是一款的可能是最优秀,最强大的截屏应用。&/p&&p&虽然一般的功能QQ 自带的截图完全可以胜任,但是遇到有些时候就比较尴尬,比如滑动截屏,视频录制,一般的截图应用就有点捉襟见肘了。&/p&&p&它还会根据光标自动改变所选的区域,更有抠图,重新选择截图,还可以显示截图历史等等。&/p&&p&Snagit 同时支持Win 和Mac。&/p&&br&&p&Faststone Capture&/p&&p&&img src=&/50/v2-09a4fd8f2f119440beec6e_b.jpg& data-rawwidth=&392& data-rawheight=&4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2&&Faststone 是一款Win 上的一款强大的截图软件。&/p&&p&你可以随意放置它的工具栏。&/p&&p&你可以随时捕获窗口,抓取控件,抓取全屏,自定义区域截屏。&/p&&p&同时它还支持滚动截屏,尤其是当你截取网页的时候。&/p&&p&同时它还自带强大的图片编辑器,还可以屏幕取色。&/p&&p&它还可以录制视频,保存为视频文件或者gif 文件。&/p&&br&&p&发现更多&b&高效率工具&/b&和&b&实用工具App&/b&,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b&高效率工具搜罗&/b&(ID: gongju006)&/p&&img src=&/50/affbdc7495_b.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
这些工具之前从来都没有推荐过,但是它们的实用性大过很多工具,所以把它们整理出来。 使用这些工具我是有私心的,但是为了能让大家效率更高,我只有无私奉献了。 格式工厂 ? 格式工厂是一款多功能的多媒体文件转换工具。它几乎…
&p&&b&写在最前面的话:&/b&毋庸置疑这篇文章触痛了某些人,毕竟很多人想要快乐地生活下去,靠的是创造与重复假象不断地麻痹自己,这也正是绝大多数人传播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动机。我本无意撕下他们的眼罩,无奈国内反智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侵犯到了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切身利益(例子太多了,转基因食品算一个吧),总得有人站出来发声。&b&在此授权所有公众号在标明作者的前提下自由转载此文,&/b&不用再私信询问我了,希望每一个读完这篇文章的人,下一次能够理直气壮地对高唱反智主义的LOSER们说:&b&“读书无用什么的,我们自谦的时候说说而已,你们别当真了。”&/b&&/p&&br&&p&另外我在评论里看到了至少好几十次喷什么中美差距,说我只会用国外数据,没有说服力的,&b&是不是瞎?&/b&我一开始就在后面放出了国内的数据,图表清晰、格式明了,怕有人看不懂还认真地解析了数据含义,这种文章都不看完就张嘴开喷的习惯到底是跟哪学的?对喷子而言,比没受过教育更可怕的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盲目从众的人生态度。&/p&&br&&p&以下是正文,&b&3月22日&/b&的更新在最后:&/p&&br&&p&&b&反对前面的几乎所有高赞答案,这种时候熬什么心灵鸡汤,直接干货甩一脸不就好了?!&/b&&/p&&p&&img src=&/3ecdfd41a3f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Table 1: Mean Earnings by Highest Degree Earned, $: 2009 (SAUS, table 232)&br&&/p&&br&&p&&img src=&/5a3e68cc8e346b985b318a386aede12b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1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Table 2: Unemployment Rates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 (BLS)&br&&/p&&br&&p&图一是美国社会收入和最高学历的关系,图二是美国社会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数据来自SAUS和BLS,够不够清楚了?&b&(后面更新了国内数据)&/b&&/p&&br&&p&&b&Basically,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higher the income. For example, people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s earned 6x as much as people who did not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in 2009: $128,000 vs. $20,000). &/b&&b&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且每个教育阶层都显示出明显的级差,这个差距称不称得上天壤云泥?&/b&&/p&&br&&p&这么清楚的问题,一张图就说明一切的问题,&b&扯什么时代变迁,扯什么人生追求,扯什么统计口径?&/b&&/p&&br&&p&我反正是越来越看不懂知乎的风气了,这题主写了这么一大段话,立场清晰,态度十足,处处暗指读书无用论,很明显他不是来虚心求教的,他是来传播观点的,说得更通俗点儿吧,&b&他是来带节奏的&/b&。带的什么节奏?就是如今中国社会上占主流的贬损知识分子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节奏,你们不认清他们问话的具体动机,答得越多,越让读者思想混乱,还自以为格调高雅,另辟蹊径。一言以蔽之,他写了那么多有的没的,就是等着你们入瓮呢。&/p&&br&&p&举个栗子,某个答主,放一张物理学家的合影,说什么受教育的追求不是为了高收入。首先你这个回答离题万里,人家问的是教育和收入的关系,问你人生境界人生追求了吗?他既然认为社会地位就是和收入挂钩,那你就向他证明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入更高呗。其次,除了众多知乎er脚下踩的这片&b&神奇国土&/b&之外,全世界还有哪个地方科研工作者过的跟苦行僧一样?&b&难道&/b&&b&基础科学研究者不应该是高收入群体吗?难道科学家就应该筚路蓝缕、甘于清贫,牺牲自己造福大众吗?&/b&令人庆幸的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b&正常&/b&的国家,科学家们平均收入都高得很,之前知乎有一篇分析big bang theory里面四位男主角收入的文章,讲得很清楚了,不再赘述。他们理应收入高,因为一个物理学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比一百个杀猪卖肉和卖洗发水的舅舅都大得多。&/p&&br&&p&答主是研究public health的,在社会统计领域,有无数权威统计资料证明&b&受&/b&&b&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指标都呈无可争议的正相关&/b&&b&。&/b&可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还能引起争议?换句话说,为什么这年头网上越来越多这样带节奏的人,大肆地鼓吹读书无用论和反智主义?&/p&&p&很简单,因为他们说出来的话,不是由脑袋,而是由屁股决定的。&/p&&br&&br&&img src=&/7caeb120fc69fdacbcf4fa_b.pn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7caeb120fc69fdacbcf4fa_r.png&&&br&&br&图来自新华网(日,数据是有点老了,后面有解释),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网民不到30%,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网民仅占3%,这还不考虑到统计对象出于虚荣心的瞒报,以及国内官媒条件反射式的造假。网络没有学历门槛,所以大部分网络话语权是掌握在低教育程度群体手中的,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认同感,当然会极力贬低教育的价值。比如此前70%的网友要求高考取消数学,是因为数学没用,还是因为数学考试的存在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一目了然。&p&更重要的是,此前三十多年的急速发展中,很多人掌握了和他们能力极不相称的财富,这群人中有一部分掌控着社会的权柄,他们出于保护既得利益与社会认同的目的,当然也会极力贬损教育的价值。&/p&&br&&p&最为重要的是,在如今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中,&b&权力和财富的大蛋糕不是通过知识能力进行分配而是更多通过血脉继承&/b&,所以authority们不希望那些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没有享受到和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相符合的财富和权力。他们希望知识分子们安(gan)贫(yu)乐(yi)道(shi)、默默做(dang)贡(nu)献(cai),不吃草又可以跑得快。所以政治结构才是中国反智主义与读书无用论的最大推动力。这个问题展开了可以说得很清楚,但是答主有deadline,又怕被查水表,就不说得太细了。&/p&&br&&p&&b&总结一下,苍蝇不打自己不会死,虽然四面楚歌,但还是请知乎er们旗帜鲜明地反对读书无用论,下次再碰到这些带节奏的,干货图甩他们一脸就好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就是更有钱,就是更健康,就是更道德。知乎er们既然选择相信真理,就请把它大声地喊出来。&/b&&/p&&br&&p&&b&01/03/2016更新&/b&&/p&&br&&p&答主真的有deadline来临...但是眼看一千多赞受宠若惊,匆忙中回来更新一点内容。&/p&&br&&p&1.评论里最为关心的中美差距和中国数据问题,我找到了母校的统计数据,看图:&/p&&img src=&/d353dbfb5a03a5987ac3_b.png& data-rawwidth=&795& data-rawheight=&5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5& data-original=&/d353dbfb5a03a5987ac3_r.png&&&br&&p&这是2011年中国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关系。这里面详细统计了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和&b&大专以上&/b&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从图中明显可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比起高中文化劳动者有一个质的飞跃(超过&b&2.5倍的差距&/b&)。为什么没有把本科、研究生、专业人员和博士生单独细分?我的推测是,一是样本数量不多,统计难度较高;二是研究和揭示不同阶级收入差距在中国是政治不正确,研究者为了避嫌有意隐瞒;三是本科文化以上的劳动者比起未受高等教育者差距极大,甚至到了&b&触目惊心&/b&的地步,如果在研究中罗列出来还会牵扯到更深刻的社会问题,与研究目的不符,因此被研究者隐瞒。&/p&&br&&p&然而即使如此,仅看此统计数据,也可以明显感受到&b&中国&/b&不同受教育阶级之间的收入鸿沟。赵家人再愿意轻贱读书人,阿Q们再愿意自欺欺人,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使在中国这样一片轻视、歧视和敌视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地方,&b&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也仍然成立&/b&。&/p&&br&&p&2.上面新华网的那张图受到了质疑,有评论认为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没30%那么多,这是肯定的,上面那张图显示的是网民比例。真实的人口-教育程度比例如下:&/p&&br&&p&&i&全国总人口为人。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i&&br&&/p&&br&&p&这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径,&b&可以算出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左右&/b&。这也是读书无用论广为散布的群众基础——大部分人都没读过书,他们当然要目标一致地&b&宣称&/b&读书无用。另外想要吐槽的一点是,在我国,&b&人口-学历比例居然一直被称作人力资源分布&/b&...可见在authority们的眼中,&b&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非一个社会学问题&/b&,这很有代表性,在这里不细说了,大家在赵老爷们心目中地位几何心中都有数。&/p&&br&&p&3.读书无用论在中国多有市场?这个问题不太好定量回答,不太可能设置一个survey去统计人们对读书价值的判断。但是定性地答一答还是挺随意的。用坊间流传甚广的两个小故事来展开:&/p&&br&&p&&i&a.同一件事, 博士后花了90万, 农民工190块搞定。&/i&&/p&&p&&i&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90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1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i&&i&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2、学历不够的人很有创造力;3、能吹是多么的重要。&/i&&/p&&br&&p&&i&b.美国&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feM6WJdaWXoBm1AcJaxns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kADiXyck2%2B2RcKTPupG8dl/3guaHdYmPkhoxnwfn%2BwV%2BrNSBtwWWYPFgLZGzVSg7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宇航员&i class=&icon-external&&&/i&&/a&在太空很郁闷,失重条件下&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QYoe8WnwIedpXoTZdZsLm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KkbAzSGSNFWAP904becfubMVM8NN8eX%2B4ibodTd2zQGB1/%2Bu9cJYtxnKKcN%2BDV5161v03iEY0I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钢笔&i class=&icon-external&&&/i&&/a&和&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rrLfcembiVHBY%2BRpgsBU8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kADiXyck2%2B2RcKTPupG8dl/3guaHdYmPkhoxnwfn%2BwV%2BrNSBtwWWYPFgLZGzVSg7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圆珠笔&i class=&icon-external&&&/i&&/a&总是写不了字。美国科学家花费了10年&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oLpfKrYIwfS%2BwAKRarMJH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KkbAzSGSNFWAP904becfubMVM8NN8eX%2B4ibodTd2zQGB1/%2Bu9cJYtxnKKcN%2BDV5161v03iEY0I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时间&i class=&icon-external&&&/i&&/a&100 亿美元终于研制出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钢笔。而与此同时,&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NWXYXb2trJJsUzY7hnhWR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KkbAzSGSNFWAP904becfubMVM8NN8eX%2B4ibodTd2zQGB1/%2Bu9cJYtxnKKcN%2BDV5161v03iEY0I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联&i class=&icon-external&&&/i&&/a&宇航员在太空一直用铅笔。(辟谣请戳&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美国花好几亿造出太空圆珠笔后,发现苏联航天员用铅笔」的故事真实吗? - 发明&/a&&/i&&i&)&/i&&/p&&br&&p&这两故事吧,答主是听过不下三十次了,在火车上,在小学/初中同学聚会上,从爸妈的朋友那里,从同事那里...不一枚举。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在跟你说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定是用一种洋洋得意且双眼斜睨着你的秘之表情,只差指着鼻子对你说:“你们读书有什么用,越读越傻,文盲才是人类精英”了。&/p&&br&&p&不用想也知道答主对这两个故事有多么的&b&深恶痛绝&/b&。第二个故事辟谣很多,说说第一个故事,且不论联合利华可不可能摆个电风扇在生产线边上吹盒子,即使它也这么做了,那么多生产线,每一条雇佣一个工人捡箱子,一年的工资奖金加起来也不止90万。&/p&&br&&p&读过书的人稍微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故事有多漏洞百出,可是人们就爱说呀,不仅爱说,还要煞有介事地加上个123条结论,你们这些臭老九,看了怕不怕?说回到之前提过的动机问题。这样的社会氛围、舆论导向,如果不是&b&体系高层的默许与推动&/b&,会像今天这样甚嚣尘上吗?再联想到几乎每天都发生的医闹问题、袭杀法官,这个政治体系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态度是不是一目了然?&/p&&br&&br&&b&01/03/2016 晚上更新&/b&&br&&br&&p&4.论文可以不写,知乎不敢不更...2000多赞了,实在不忍让大家失望...&/p&&br&&p&为什么要揭示道德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实在是因为“&b&读书越多道德越败坏”是一种流传甚广的反智主义论调&/b&,它的危害比起“读书越多赚钱越少”还尤有甚之!不少读书无用论的拥趸,尽管嘴上叫嚣学历和收入无关,实际上自己内心深处是绝不相信的,比如评论里很多知友说的:“如果土豪们觉得读书无用,为何还要花大价钱送孩子上贵族学校、出国深造呢?“&/p&&br&&p&然而“读书越多道德越败坏”这一&b&流毒&/b&,很多人不仅嘴上说,心里也还真的相信,甚至打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大旗来。这句古诗,虽然怎么看也是某位痴男怨女&b&张口就来&/b&的杰作,但在它的那个年代,我想还是可能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因为封建时代阶级壁垒森严,知识被统治阶级所垄断,在这里你用统治者代替读书人,用劳动人民代替屠狗辈,朴素的阶级斗争情怀就扑面而来了。到了现代、到了今天,受教育群体并非和统治阶层重合,&b&这个阶级矛盾的锅,教育不背&/b&。&/p&&br&&p&说这么多还是要上干货,为什么说受教育程度和道德水平呈正比?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得出来,那些谦和有礼、体恤他人、尊重差异的人,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好吧定量分析才有说服力,这里引用Richard Xavier Headley-Soto的一篇文章,他是任职于华盛顿的社会学家,他在2013年6月的这项研究数据详实(美国人的样本数据都大得不得了),逻辑清晰,结论可信。这一块内容有点复杂,咱们深入浅出,感兴趣的看原文,链接奉上:&/p&&p&&a href=&///?target=https%3A//repository.library.georgetown.edu/bitstream/handle//HeadleySoto_georgetown_.pdf%3Fsequence%3D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repository.library.georgetown.edu&/span&&span class=&invisible&&/bitstream/handle//HeadleySoto_georgetown_.pdf?sequence=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p&Richard设置了很大的样本数据,对受访者询问了一系列用以衡量道德的数据。包括对道德理念的认知、道德逻辑、个人行为、责任观点、对政府态度与对不平等现象认知等,涉及问题如下:&br&&/p&&p&&img src=&/f805b9c81e68add2c31c07e3db1867cc_b.pn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f805b9c81e68add2c31c07e3db1867cc_r.png&&这幅图中并未显示出教育对道德的影响,但Richard此后对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对以上问题的回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p&&br&&p&&i&The results of a variety of OLS regressions strongly &/i&&/p&&p&&i&suggest a link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dividual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i&&/p&&p&&i&of morality. Individuals with more formal education were 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the&/i&&/p&&p&&i&world is fundamentally evil (by two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of education), more likely&/i&&/p&&p&&i&to believe that human nature is fundamentally good (by 1.2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i&&/p&&p&&i&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morality is solely a personal matter (by 0.8 percentage points&/i&&/p&&p&&i&per year), and 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science breaks down people’s morals (by three&/i&&/p&&p&&i&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Parameter estimat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1%&/i&&/p&&p&&i&level or greater for each regression run within this category, exhibiting remarkable&/i&&/p&&p&&i&robustness to inclusion of controls.&/i&&/p&&br&&p&简单总结一下,&b&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以上道德问题越倾向于显示出道德水平较高的回答,且回答的差异性根据受教育年限的变动显示出非常明显的级差&/b&,例如,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回答‘相信人性本善’的比例提高1.2%,这是极清晰的趋势。&/p&&br&&p&&i&Education has long been presum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moral development. A&/i&&/p&&p&&i&variety of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i&&/p&&p&&i&policy would benefit from knowledge of whether such an association in fact exists, and&/i&&/p&&p&&i&what it implies. There are a multitude of channels through which education might affect&/i&&/p&&p&&i&morality: direct transfer
exposure to new (non-moral) information, &/i&&/p&&p&&i&concepts,
improvements in logical by&/i&&/p&&p&&i&generation of varied social interactions. Conversely, there ar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i&&/p&&p&&i&simpl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might not affect moral attitudes: It is possible that only the&/i&&/p&&p&&i&content of one’s education (and not the extent of it) determ attitudes&/i&&/p&&p&&i&may harden at a young age and be unaffected by non-school social&/i&&/p&&p&&i&interactions or other life events may dominate the shaping of one’s morality.&/i&&/p&&br&&p&此文中Richard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教育通过这几种途径影响道德水平:&b&直接接受到道德信息;减少暴露在非道德环境中的机会(这个很好理解,看看辍学的小混混就知道了);逻辑思考能力的提升;更多更好的社会互动(这个很多鸡汤经常提及,越受他人尊重的人,越懂得尊重他人)。&/b&相应的,较低的教育水平会显著降低人的道德水平。&/p&&br&&p&再上一张更直观的图片说明吧:&/p&&p&&img src=&/7cdbf4251e_b.pn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8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7cdbf4251e_r.png&&这份统计数据来自答主本校,显示的是英国的犯罪率与受教育程度关系,最后一行显示相关率,数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高,&b&可见在21-25岁的成年男子群体中,未受教育群体比受教育群体受徒刑率高出8.57倍&/b&,犯罪乃至受徒刑可以说是道德水平低下的极致体现了,8.57倍的差距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用先贤的话说,&b&教育剥离掉人野兽的一面&/b&。&/p&&br&&br&&b&22/03/2016 更新&/b&&br&&br&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这个回答了,其实经常在看大家的评论,很有启发意义。现在论文写完了,迎来了复活节假期,也来更新一些内容,算作统一回复。&br&&br&5.关于很多人提到的国内高考制度问题。&br&&br&有一些人,他们不直接说读书没用,但是爱扯国内外差距,然后顺势说起中国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顺便提一提国内参差不齐的高等教育质量,看得人眼花缭乱。其实这也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分支——&b&“在中国读书无用论”&/b&,典型的论调有”并不是我考不起大学,只是高考制度有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太差,我不愿意浪费时间“云云。看得人又好气又好笑,真是阿Q精神的活样板。&br&&br&这种论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混淆是非,把高考与某种技能等同了起来——“我仅仅是不擅长这种技能而已,并不说明我不如别人,就好比我篮球打得不好,但是我会踢足球啊。”&br&&br&问题在于,&b&高考并不是一种技能测试,高考是一种素质测试,它的出发点是把更优秀的人筛选出来&/b&。读过大学的人能清晰地认识到高考涉及的基础知识有多简单,以数学为例,最难只到函数的变形与应用,连微积分都鲜有涉及,要知道微积分学17世纪下半叶就被创立了,也就是说,高考所考察的数学知识仅仅是17世纪以前的研究成果而已,大学数学系一个学期学的内容,大概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就已经数倍于全部初高中内容了。整个高中阶段,教育部门不断地推陈出新,用更复杂、更诡秘的题目形式去强化考核的技巧性,而老师则配合地带着高中生们,翻来覆去地熟悉那一丁点知识点,掌握它的全部变换,这一切的&b&主要目的&/b&不是让学生把那点儿可怜的基础知识领悟透彻,因为大多数的&b&解题技巧&/b&在现实生产中毫无价值。高考的出发点,直白点儿的说,就是看看哪些学生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我已经告诉你该干什么了,你能干好吗?”),通过这种筛选,&b&完成社会分化&/b&(这个词可能让左派看着扎眼?换成社会分工也是一个意思,马克思和韦伯很多时候不过是用词不同罢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理论,其实一直在被应用,只是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不说出来罢了。&br&&br&此前知乎有一篇文章说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电子竞技,仍然还会是目前上名校的这些人上名校。我很赞同这种观点,高考只要还是素质测试(电子竞技还真的是素质测试),那么它考什么都一样,因为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的人,干任何事情都同样优秀。连高考这么简单的测试都通不过的人也敢说自己比他人优秀?!至于说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国不用LOL而是用数学物理等等来筛选考生,大概是想着把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高考、SAT的附加价值吧,毕竟三年时间呢。&br&&br&许多电子竞技游戏都对国内各学校的总成绩有排名,比如LOL、DOTA2什么的都有,放眼望去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名校。答主高中班上有许多各县市中考状元,上了高中之后通宵玩游戏的大有人在,其中最狂热的一位在高三时还通过比赛加入了WE.IGE战队,最后凭数学全国奥赛一等奖保送中科大。人家抽一丁点时间出来打打游戏就比某些沉迷者整天打要强很多,真是悲伤的现实。&br&&br&说回来,那些说“学历不等于受教育程度”的人,请等你们拿到高学历之后再说这话吧。我承认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塌糊涂,但&b&拿到学历的资格&/b&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比尔盖茨确实从哈佛大学退学了,但他申请哈佛时的SAT分数是1590分(满分1600),如果有人能在高考中拿到类似的分数,然后选择不上大学创业,我相信他也能一样取得成功。&br&&br&6.有一些知友质疑教育投资的回报性,觉得“那么多钱拿去投资早赚钱了”。我无意举出个例反驳这种论调,直接干货说话吧。&br&&img src=&/ac77b5cded6c5b9e3e26f010b86c4698_b.jp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ac77b5cded6c5b9e3e26f010b86c4698_r.jpg&&数据来自密歇根大学,原文请点击链接:&br&&a href=&///?target=http%3A//www.npc.umich.edu/publications/policy_briefs/brief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onal Poverty Cent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可见与股票、黄金、十年期国债与房地产相比,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都遥遥领先。&b&再强调一遍,质疑研究方法合理性的请看完原文,别张嘴就否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种行径很Low.&/b& 国内相关研究没找到,不知道有没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试着做一做。在目前经济硬着陆的大环境下,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优势只会更加彰显。&br&&br&7.关于收入和绝对财富的关系...&br&&br&说真的很不愿意写这一块,因为社会学领域收入和绝对财富呈正相关这难道不是常识吗?可是评论里居然真的有人认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b&收入可能更高但是绝对财富更少&/b&...理由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读书读傻了所以只会拿死工资,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加敢闯敢拼,懂得投资、创业,自己当老板所以积累的绝对财富更多...&br&&br&我不是特别喜欢爆粗口,但是当我至少二十次在评论里看见这样的论调的时候我是这样一幅表情我跟你讲:&br&&br&&img src=&/f64a842dc826e89446f77e_b.jpg& data-rawwidth=&307& data-rawheight=&3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7&&&br&&b&收入和绝对财富的关系绝对是正相关,还不是线性正相关而是J型曲线,绝对财富随着收入增长呈指数增长,因为消费增长的速度并没有收入增长的快。&/b&&br&&br&&br&从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回报率都比GDP增长率高2-4个百分点,经济学上马太效应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现象。&br&&br&再来一张图说明吧:&br&&br&&img src=&/017cc45a3f3dc6d4ba864_b.jp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017cc45a3f3dc6d4ba864_r.jpg&&美联储St.Louis 分部(感谢 &a data-hash=&2c7b2fcad04a772b398ce& href=&///people/2c7b2fcad04a772b398c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2c7b2fcad04a772b398ce&&@不芥&/a& 细心指出)的统计数据,说明了家庭中受教育程度最高者(需大于40岁)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净财富超过100万美元的比例的关系。可见绝对财富的级差比收入级差&b&触目惊心&/b&多了。硕士学历以上家庭比高中学历家庭的百万富翁比例&b&高30倍&/b&,请感受一下。&br&&br&&p&写得比较匆忙,干货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出,谢谢。&/p&
写在最前面的话:毋庸置疑这篇文章触痛了某些人,毕竟很多人想要快乐地生活下去,靠的是创造与重复假象不断地麻痹自己,这也正是绝大多数人传播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动机。我本无意撕下他们的眼罩,无奈国内反智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侵犯到了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最后一次更新,我平时不怎么看电视,在答案中有人提到了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这个栏目中播出过这个知识,我去搜了一下在期中,大约在视频的26分提出来了这个知识,并解释到是某个顶级期刊刊登出的证据,应该是在心内科顶级杂志Circulation上2014年的一篇研究,自1976年开始跨度达30余年,对10000+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0.01。结论是这个征象和其他两个衰老征象一起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那期节目的嘉宾是阜外心内的大拿李建军教授,很多人提到的央视是真的吗请到的教授是阜外心外的一位。&br&可以看到一个观点的提出和受众是存在差别的,但是疾病的风险那是无差别的,决定权在于你自己。&br&&br&&br&从你的耳垂可以判断你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br&&br&
大概8年前还在见习阶段,心内科带教老师突然跟我们讲了这个冷知识,耳垂的折痕能反应出一个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位老师说这是他的一个中医老师教给他的,中医认为耳朵是一个倒立的人,耳垂根部的折痕和体内心脏相对应,因而这个折横的出现能代表心脏供血不足。接着他带我们见习,叫我们数一数心内科住院的病人中哪些是有耳垂折痕的人,结果令人惊讶,八成以上的住院病人(绝大多数都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存在这个征象。后来待我去神内见习的时候,再一次在脑卒中患者上发现了同样的征象。简而言之,如果存在这样的征象,那么说明你的心血管情况已经堪忧了,很大的几率在日后发展成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等疾病。当然,具体原理我当时暂不得知,因为中医本身理论是怎么讲都能讲圆了,只不过我们更青睐于实践效果。&br&
后来,在丁香园的推送中发现原来西医也有相应的研究,早在1973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就刊登出了这一征象( Frank ST.Aural sig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engl J Med,):327.),并命名为Frank征:&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Frank%2527s_sig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nk's sign - Wikipedia&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下图就是典型的耳垂折痕征:&br&&br&&img src=&/v2-3ef4eacb53adb48d3fe2670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2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img src=&/v2-2a1a006f04a47a380755_b.png& data-rawwidth=&288& data-rawheight=&3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8&&&br&&br&后续冠脉造影的引入更证实了这个观点&br&Kaukola S.Ear-lobe crease and coroanry atherosclerosis[J].Lancet,67):1377.&br&Evrengül H, Dursuno?lu D, Kaftan A, et al.(2004). &a class=&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produktedb/produkte.asp%3Ftyp%3Dfulltext%26file%3DDRM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rod&/span&&span class=&invisible&&uktedb/produkte.asp?typ=fulltext&file=DRM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但是也有研究称这是一个老龄化的过程,存在偏差。&br&Davis TM, Balme M, Jackson D, Stuccio G, Bruce DG (October 2000). &The diagonal ear lobe crease (Frank's sig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the Fremantle Diabetes Study&. &i&Aust N Z J &/i&&br&目前顶级的期刊上还是比较支持前一种说法,认为这两者是存在相关性的,也有一些机制学说认为这里是末梢血管,是动脉硬化最早的表现,末梢血管硬化-供血不足-终末组织萎缩-出现折痕。&br&不管怎么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象,至少我开始对身边的熟人审视一遍,很多人只是没有全面检查,但是身体本身的血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硬化了。以前学过只有通过检眼镜观察眼底的血管才能直视动脉硬化的程度,现在又多了一样指标,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就能反映出身体血管的病变,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注意,有心的人可以观察下,这样的人不少,很有可能就是自己身边的人。&br&PS:文献中说5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可是实际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很多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这样的表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事业蒸蒸日上的上班族,可惜肥胖,烟酒,不良饮食习惯,久坐,缺乏运动这样的现代问题或多或少在身上有体现,常规的体检根本提供不了血管硬化程度这样的结果,大多数人对于潜在的风险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殊不知金刚暴毙的多为这些人群,我们临床上脑干出血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人群,真正等到那一天,才知万事皆空。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压榨自己身体的剩余价值。&br&&br&更新一下,评论区有人指出央视辟谣,我点开链接看了看,恩,阜外的专家明确指出他搜索相关文献并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我就纳闷了,他真的点开Pubmed输入过Ear lobe crease? 或者Frank's sign? 新英格兰杂志间断都有相关病例报道。下面是2014年的一个病例报道(&a href=&///?target=http%3A//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icm121386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nk's Sign — NEJM&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v2-a90dc15c17c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v2-a90dc15c17c_r.jpg&&配图的文字说明:&br&A 59-year-old man with long-standing hypertension presented with exertional chest pain. An electrocardiogram and cardiac stress testing were unremarkable. Coronary angiography, however, revealed substantial stenosis, and two stents were placed. The patient's recovery was uneventful, and he has returned to the clinic with no further chest pain. The patient was noted to have bilateral Frank's sign, which is a diagonal crease in the earlobe that runs backward from the tragus at a 45-degree angle across the lobule to the rear edge of the auricle and may be a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rank's sign is thought to indicate premature aging and loss of dermal and vascular elastic fibers.&b& Although it has limited sensitivity, the sign is more useful diagnostically in person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f age than in older persons&/b&.(尽管敏感性不高,但这个征象出现在年龄小于60周岁的人中更有诊断意义)&br&&br&可能提出来的较早,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了这些极早期的文献研究,但是看看那些研究的质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Elliott WJ. Ear 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000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 J Med. 4–32.),尸检的研究(Lichtstein E, Chapman I, Gupta PK,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sclerosis. Ann Intern Med. –8),咱们国内的队列研究(Wu XL, Yang DY, Zhao YS,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BMC Cardiovasc Disord. .)&br&绝对不是没有相关文献支持的一个说法,估计为了省事,解释起来太麻烦,就没有在一个节目中专门讨论了。&br&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Mehta J, Hamby RI.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s a coronary risk factor. N Engl J Med. .),也有很多文献指出耳垂折痕和心血管疾病这是两个平行出现的征象,并非存在确切的联系。其实最有说服力的pathogenesis mechanism是不明的。&br&因而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观点,该相信那一边那就是智者见智的事情了。&br&在我的工作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例子,我是倾向于前一种说法的,尤其对于那些中壮年的男性,这个信号的出现足够值得你去反思了。&br&&br&&br&感谢大家捧场,没想到这个答案收获了这么多点赞,在交流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做一个统一的说明吧。&br&
首先,答案中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恐慌者,这绝非我本意,不过也并不以外,医学生在学完诊断学以后,很多人都会有段时间疑神疑鬼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甚至破费去检查,最后绝大多数都一笑而过。关于这个体征在上图的描述中有很详细的说明“which is a diagonal crease in the earlobe that runs backward from the tragus at a 45-degree angle across the lobule to the rear edge of the auricle and may be a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rank‘s sign 表现为起自耳屏,向后以45°走行横跨耳垂并终止于耳廓的边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指标)。 请广大年轻人不要自行对号入座,这个征象的目标最重要的人群是40-60岁左右的中壮年,男性尤其应当引起注意。并且我也再三强调了这个征象目前并非被全盘接受,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也存在,我分别给出了一些文献连接,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但是绝非电视上某专家说的毫无依据。况且,内行人看看那些文献的出处,所用的方法,以及新英格兰杂志,内科学年鉴杂志在现代医学的地位。我想说,质疑可以,也需要有依据,普通人能考虑到的问题,这些科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会视而不见的。&br&
人本来就存在偏见,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东西,甚至是无意识的,视觉欺骗的图片正是如此。因而我并不想尝试去说服一个人,改变是需要发自内心的思考,就如我曾苦口婆心劝诫我身边患糖尿病的亲属改变下生活习惯,最后都不了了之,可以说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最终结局,可是无力改变。冷知识的条目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如果能引起人的思考,那就行了。学医这么多年,本来就觉得人体是越来越奇妙的,不用说原理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很多问题我们连形都没有摸清,我自己几个月前开始健身,期间查血偶然发现CK及CK-MB高出正常上限近30倍,检验科直接报告危急值。我是下了一跳,我自己的知识告诉我这意味着横纹肌出了问题,最害怕的心肌问题用心脏彩超,肌钙蛋白排除了,剩下横纹肌溶解了,可是和我的表现完全不符,没有肌肉酸痛,其他生化也没有异常。我向我心内科同学求助,也没有一个所以然,只好观察,停了所有运动,监测肌酶,在一周以后就下降了70%,我只好自我嘲讽下,后来复查了多次其中再现过一次,检验科都认识我了,报告危急值后我过来拿结果,对方见我,说道原来是你啊,我也就回以苦笑。直到后来我上网搜索才发现有人提出过一个概念,高敏感型激酶升高,通常马拉松运动员跑完全程后有可能会出现激酶升高到我的水平,可是有少部分人在常规运动量下就能出现激酶急剧升高,机制不明,可能和某某基因的变异有关,和横纹肌溶解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我这下才落个踏实。你看,我们对于身体了解程度有多少?可能表面相安无事,体内已经风起云涌。&br&
关于这个问题没想到又引出了中西医的争论,在某些回答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耳穴诊断学,黄春丽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介绍是这样讲的“近30年来,我国在挖堀古代耳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耳诊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我国耳穴诊断的学术体系。”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在我能搜索到的资源中,这个耳垂折痕被命名为冠心沟,怎么也不像古代的名字,而且在耳穴诊断的图谱上,心脏的投影区是耳甲窝而非耳垂。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我以前很好奇如果这确实是我们祖先提出来的,在古代平均寿命不到40岁,信息交流闭塞的条件下,我国传统医学对于冠心病这种当时的罕见病是如何总结出这样的结论?73年提出来的Frank's 征是不是被化用在了我国的耳诊上让我们以为是传统医学的东西?&br&
我无意参与论战,知乎是一个分享见解看法的地方,不同的声音都需要参考,古人提出来认识自己,就是一个不断去反思去思考的过程,而教育的意义就如西塞罗所说是为了让你去认识到世界的局限性,从而去改变而不是努力去适应。我能分享一些见解看法让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足以。
最后一次更新,我平时不怎么看电视,在答案中有人提到了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这个栏目中播出过这个知识,我去搜了一下在期中,大约在视频的26分提出来了这个知识,并解释到是某个顶级期刊刊登出的证据,应该是在心内科顶级杂志Circulation上2014年的…
&b&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br&6万年前,人类一批一批走出非洲。&br&4万年前,人类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br&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时代,人口爆炸。&/b&&br&&br&&b&我读的这些是从DNA的角度分析人类迁徙。不得不说,生物科技的发展不断地给我们惊喜,我们居然可以&u&从基因的角度来分析史前的事情&/u&!并且这个方法&u&很科学、很直接、还很便宜&/u&!&/b&&br&&br&这半年读了挺多人类迁徙的书,最近也检索了很多汉民族的DNA分析文献,中国人的历史教科书大概忽略了史前迁徙这一段,我写下这篇回答也算是这学期的读书总结吧。&br&&br&&u&&b&为什么我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因为我从我们的教科书上只读到了我们3000年的历史,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我们究竟是怎么在这大地上繁衍至今的。&/b&&/u&&br&&br&&br&&br&与其谈论人类迁徙的具体细节,咱们不如聊聊一些有趣的话题。&br&&br&&b&本文略长,不过每个话题都标了序号,不感兴趣的知友就可以&u&跳过&/u&不感兴趣的小标题。&/b&&br&~*~*~*~*~*~*~*~*~*~*~*~*~*~*~*~*~*~*~*~*~*~*~*~*~*~*~*&b&&br&【1】人类起源于非洲吗?&/b&&br&&b&【2】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吗?&/b&&br&&b&【3】这些说法都有没有证据?&/b&&br&&b&【4】人种有优劣之分吗?&/b&&br&&b&【5】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亚当与夏娃&/b&&br&&b&★&/b&&b&★&/b&&b&★&/b&&b&★&/b&&b&★&/b&&b&★&/b&&b&★&/b&&b&【6】如何从现代人的DNA分析上古时代的迁徙? &/b&&b&★&/b&&b&★&/b&&b&★&/b&&b&★&/b&&b&★&/b&&b&★&/b&&b&★&/b&&br&&b&【7】澳洲土著以及海上高速公路&/b&&br&&b&【8】欧洲人的祖先——夏娃的七个女儿&/b&&br&&b&【9】日本人的来源&/b&&br&&b&【10】日本和西藏的渊源&/b&&b&&br&【11】古人类化石&/b&&br&&b&【12】欧亚大陆只是非洲的一个省?&/b&&br&&b&【13】黑人为什么这么黑?&/b&&br&&b&【14】尼安德特人&/b&&br&&b&【15】农民的冲击&/b&&br&&b&★&/b&&b&★&/b&&b&★&/b&&b&★&/b&&b&★&/b&&b&★&/b&&b&★&/b&&b&【16】汉族的形成&/b&&b&★&/b&&b&★&/b&&b&★&/b&&b&★&/b&&b&★&/b&&b&★&/b&&b&★&/b&&br&&b&【17】人与人的差距能有多大?&/b&&br&&b&【18】中国人的3个超级先祖&/b&&br&&b&【19】汉族由北向南的扩张&/b&&br&~*~*~*~*~*~*~*~*~*~*~*~*~*~*~*~*~*~*~*~*~*~*~*~*~*~*~*&br&&br&&br&&br&先回答题主的问题,再聊别的。&br&&br&&b&【1】人类起源于非洲吗?&/b&&br&&b&全部都是,非洲人是,欧洲人是,亚洲人是,澳洲土著是,美洲土著也是。&/b&&br&&b&&u&有证据吗?有,有铁证,而且是各种各样的铁证。&/u&&/b&事实上非洲起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生物学领域的学者们已经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世界各地人的迁徙历史。&br&&br&我尽量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切入点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非洲起源。&br&现在的DNA分析技术已经很发达,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基本完成。好,那我们分析一下世界各地人的DNA,有一个发现是&b&非洲人的DNA多样性远远大于欧亚人&/b&。打个比方,随机抽取两个非洲人,他们的DNA序列10000个中有6个不同,而欧亚人10000个只有1个不同。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6万年前(为什么是6万年前下面再解释),欧亚人只是非洲人的一小部分,只不过他们跑出去繁衍成了很多很多人占领了很多很多地方。具体的解释在“【11】欧亚大陆只是非洲的一个省?”。&br&除此之外,&b&考古上也有证据,1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只有东非才有&/b&。你说北京猿人?但北京猿人根本不是是我们的祖先。&br&&img src=&/a098ae0a6a26fba899a4fd7_b.jpg& data-rawwidth=&2298& data-rawheight=&2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98& data-original=&/a098ae0a6a26fba899a4fd7_r.jpg&&&br&上图摘自张振《人类六万年》。把人类的演化画成一棵树,很容易就可以发现,&b&非洲人是树干,欧亚人(非非洲人)只是后来分出的一支小树枝&/b&。&br&&br&&b&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b&&br&&b&4.1万年前,第一批东亚人和非洲人分离。&/b&&br&&b&3.3万年前,欧亚人和非洲人分离。&/b&&br&&b&2.1万年前,第二批东亚人和欧亚人分离。&/b&&br&&br&当然,这个时间点的估计还并不是完全准确,人类的迁徙也远复杂的多,但完全可以作为参照。&br&&br&&br&下面的图均拍自《人类六万年》,图侵删。可以看看大致的迁徙过程。&br&&br&&img src=&/252f5e827c72ee087dea_b.jpg& data-rawwidth=&3136&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36& data-original=&/252f5e827c72ee087dea_r.jpg&&&img src=&/9c3bbbc467_b.jpg& data-rawwidth=&3104&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04& data-original=&/9c3bbbc467_r.jpg&&&br&&img src=&/8dc1687c7fcecc5600fa_b.jpg& data-rawwidth=&3072&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72& data-original=&/8dc1687c7fcecc5600fa_r.jpg&&&img src=&/857c89de0cbd345a7533_b.jpg& data-rawwidth=&3104&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04& data-original=&/857c89de0cbd345a7533_r.jpg&&&img src=&/fd2f5ab8b6fe08246cfe76dd64ba0921_b.jpg& data-rawwidth=&3104& data-rawheight=&1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04& data-original=&/fd2f5ab8b6fe08246cfe76dd64ba0921_r.jpg&&&br&&img src=&/e4943ebcebcf89288eff58ddf2401ce2_b.jpg& data-rawwidth=&3040& data-rawheight=&1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40& data-original=&/e4943ebcebcf89288eff58ddf2401ce2_r.jpg&&&img src=&/78a3a4f464ba4b48a44b607a94ab91a4_b.jpg& data-rawwidth=&3072& data-rawheight=&1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72& data-original=&/78a3a4f464ba4b48a44b607a94ab91a4_r.jpg&&&img src=&/bb3e281bf1da3a9a8539_b.jpg& data-rawwidth=&2944&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44& data-original=&/bb3e281bf1da3a9a8539_r.jpg&&&img src=&/c00dabb4a441d1dc9c40932_b.jpg& data-rawwidth=&3008& data-rawheight=&1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8& data-original=&/c00dabb4a441d1dc9c40932_r.jpg&&&img src=&/d133d53e1f4e02cc10a1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d133d53e1f4e02cc10a1_r.jpg&&&img src=&/9be69bf1fdef27168f10d_b.jpg& data-rawwidth=&2912&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12& data-original=&/9be69bf1fdef27168f10d_r.jpg&&&br&&br&&br&&br&&br&&b&【2】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吗?&/b&&br&不是,完全不是。北京猿人比人类更早走出非洲(70万年前),目前已经发掘的北京猿人化石是70万年前至20万年前。而现代人类5万年前才到达东亚。&br&从化石发掘来看,东亚人类化石的发掘有一个明显的断层——&br&&img src=&/ae1d8d0fdced1aacf257be_b.png& data-rawwidth=&1779& data-rawheight=&18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79& data-original=&/ae1d8d0fdced1aacf257be_r.png&&而事实上,&b&早在现代人到来之前,其他古人类早已灭绝。&/b&&br&当然,除了化石证据,我们还有更多更科学的证据&br&&br&&br&&br&&br&&br&&br&&br&&b&【3】这些说法都有没有证据?&/b&&br&有,有科学的证据。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的研究在最近30年有了海量的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和各种人类学杂志上。&br&~*~*~*~*~*~*~*~*~*~*~*~*~*~*~*~*~*~*~*~*~*~*~*~*~*~*~&br&中国科学家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院士就是领军人物之一。之前曹操墓身份认定就是他们做的。&br&~*~*~*~*~*~*~*~*~*~*~*~*~*~*~*~*~*~*~*~*~*~*~*~*~*~*~&br&&br&&br&&br&&b&【4】人种有优劣之分吗?&/b&&br&没有,人种有区别,但绝无优劣。&br&200年前流行的是世界各地起源说,也就是说世界各地的猿类分别独立地进化成人,所以当时的白人说白人比黑人进化更完全,而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而现在所有证据都指向人类只不过在6万年前出非洲,这在进化史上实际上非常非常短暂,根本不足以进化出多么更智能的东西。&br&打种族歧视的脸!打种族歧视的脸!打种族歧视的脸!&br&&br&&br&&br&&br&&b&【5】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亚当与夏娃&/b&&br&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是XX,生育下一代时各拿出一支再组合成一对。因此男性继承了他爹、他爷爷、他太爷爷、他爷爷的爷爷…的Y染色体。&br&线粒体是一种细胞器,人类细胞里平均有&a href=&///?target=tel%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个线粒体(红细胞没有线粒体)。而DNA不仅仅细胞核里才有,每个线粒体里都有线粒体自己的DNA(分子小得多)。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因为精子的线粒体少的可怜并且受精时绝大部分随尾巴一起扔掉了。&br&好,总结一下,&u&&b&男性的Y染色体传承下去,女性的线粒体DNA传承下去&/b&&/u&。&br&线粒体DNA由于数量多、分子小,因而更容易分析,人类线粒体DNA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而Y染色体的研究稍微晚了十几年。&br&&b&而这两条路线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并且他们得到了非常一致的结果!&/b&&br&现代人的线粒体来自于约15万年前的一位女性,这位母系祖先被称为&b&&u&“线粒体夏娃”&/u&&/b&,也就是我们所有人外婆的外婆的外婆的…的外婆。&br&现代男性的Y染色体都来自于6万年前的一位男性,这位父系先祖被称为&b&&u&“Y染色体亚当”&/u&&/b&,也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的爷爷。&br&&br&&br&&br&&br&&br&&br&&b&★&/b&&b&★&/b&&b&★&/b&&b&★&/b&&b&★&/b&&b&★&/b&&b&★&/b&&b&【6】如何从现代人的DNA分析上古时代的迁徙? &/b&&b&★&/b&&b&★&/b&&b&★&/b&&b&★&/b&&b&★&/b&&b&★&/b&&b&★&/b&&br&打个比方。&br&这一部分是本回答最重要的部分,想往下读下去的知友一定要读懂这一段,不清楚的地方请随意提问。&br&~*~*~*~*~*~*~*~*~*~*~*~*~*~*~*~*~*~*~*~*~*~*~*~*~*~*~*&br&&b&20万年前非洲出现了第一个人类部落,这个部落的酋长举着代表部落的一根长杆子,长杆子上面有100个白色的布条。&br&过了几十年,这个部落人口多了,有一部分人要离开去建立另一个部落。这个新部落的酋长复制了这个长杆子,然而复制会有随机的变化,第68个白布条变成了黑色,我们把这个部落记成M68。&br&人类不断迁徙,不断繁衍,于是现在世界上的各个部落都有了自己的五花八门的长杆子。而从长杆子上黑布条的分布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部落的迁徙的信息。&br&这个长杆子就是我们的DNA,长杆子的每一次复制就是父母亲的生育,长杆子上布条颜色的随机改变就是基因突变。&/b&&br&~*~*~*~*~*~*~*~*~*~*~*~*~*~*~*~*~*~*~*~*~*~*~*~*~*~*~*&br&&br&&br&大家都喜欢看图,放几张图。&br&&img data-rawwidth=&3067& data-rawheight=&1586& src=&/a6580d93ffcd3cadca2bfbb9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67& data-original=&/a6580d93ffcd3cadca2bfbb9_r.jpeg&&上图里的M168、M89、M122之类的数字代号是Y染色体种类的代号。&br&~*~*~*~*~*~*~*~*~*~*~*~*~*~*~*~*~*~*~*~*~*~*~*~*~*~*~*~&br&&b&&u&M168是绝大多数欧亚人的祖先,所以M168也叫作“欧亚亚当”。&/u&&/b&&br&~*~*~*~*~*~*~*~*~*~*~*~*~*~*~*~*~*~*~*~*~*~*~*~*~*~*~*~&br&&br&&br&&br&&br&&br&&img src=&/1f8dbc449d8dd3cba1118f_b.png& data-rawwidth=&1092&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2& data-original=&/1f8dbc449d8dd3cba1118f_r.png&&&b&&u&上图是从A到R各种类型的Y染色体,从A到R是根据他们的古老程度(分化出的时间)来编次序的。&/u&&/b&&br&比如说最古老的&b&A和B(20万年)&/b&还在非洲,&b&中国人大部分是O&/b&&b&(一万年)&/b&,算是比较年轻的,而大多数美洲土著&b&Q(1万年)&/b&都很年轻。&br&&b&&u&注意两种DNA类型命名方法的对应关系,M130是第130个发现的单倍群,而为了更方便地判断其古老的程度就用C标记(相当古老)。&/u&&/b&&br&&b&&u&上面的M130就是这里的C,M122就是O,M3就是Q。&/u&&/b&&br&&img data-rawwidth=&1266& data-rawheight=&951& src=&/cbeafd4aeead36b5bdfe15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6& data-original=&/cbeafd4aeead36b5bdfe15_r.jpeg&&全世界男性Y染色体分布,从中也能读出人类迁徙的信息哟。一些细节的分析在下面讲。&br&&br&&img src=&/d510c968beae7c389c10f_b.pn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d510c968beae7c389c10f_r.png&&&br&&br&上图是更具体的迁徙路线,看不清不要紧,你只要知道这些都是有根据的Y-DNA的科学的分析结果就够了。&br&&br&&br&&b&【7】澳洲土著以及海上高速公路&/b&&br&&img src=&/6d7b54ec6dcee453b15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8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d7b54ec6dcee453b15d_r.jpg&&上图是澳洲土著,很像非洲土著嘛。没错,事实上也是如此。&br&他们是如何从非洲跑到澳洲的?再放一下这张最简单粗暴的图——&b&“海上高速公路”&/b&&br&&img src=&/c7c7d9edf9155bb63ebd78_b.png& data-rawwidth=&1401& data-rawheight=&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1& data-original=&/c7c7d9edf9155bb63ebd78_r.png&&&b&M130也就是C型(途中蓝线标出的那一支),在5万年前沿着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印尼,一路到达了澳洲大陆。(实际上D型与C型基本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路线)&/b&&br&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第四纪冰期(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大面积冰盖的存在改变了地表水分的分布,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00米。也就是说,当时日本四岛连在一起并与朝鲜半岛相连,印尼千岛连在一起并与澳洲大陆相连,而红海最窄的地方只有2公里(可以肉眼看见对面)。&br&&br&&img src=&/89fb2bd7d2f_b.png& data-rawwidth=&535& data-rawheight=&5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 data-original=&/89fb2bd7d2f_r.png&&上图红色是现在的大陆,绿色是当时海平面较低(100米)时的大陆,橙色即为M130的&b&海上高速公路&/b&。&br&&br&&br&人类最早生活在森林(黑猩猩至今还生活在森林),然后是草原,然后是海边。当年的撒哈拉还是绿色的森林,然而气候变化使得其变成沙漠,人类被迫迁徙。聪明的人类发现海岸是个不错的地方,甚至捡拾贝类什么的就能吃饱哎。&br&于是M130愉快地沿着舒服的海滩向前进发。&br&&b&考古证据:东非海边就曾发现古人类的垃圾场(有大量的贝壳和一些人类打磨过的石器),去往澳洲的必经之路斯里兰卡也发掘了大量的旧时代石器—&/b&—&br&&img src=&/2f2f5b9d3dac6f2bfc111_b.jpg& data-rawwidth=&2959& data-rawheight=&21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59& data-original=&/2f2f5b9d3dac6f2bfc111_r.jpg&&&img src=&/970912cfd878f19cf34a64f_b.pn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970912cfd878f19cf34a64f_r.png&&&br&&br&&b&M130(粉红色,C型)5万年前出现在南亚,然后他们沿着&u&海上高速公路&/u&飞驰。&/b&&br&M130在5万年前沿着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印尼到达了澳洲大陆。&b&有考古证据吗?有。&/b&斯里兰卡岛上有4万年前的石窟痕迹,澳大利亚的石窟也在5万年前。然而大部分海滩上的痕迹已经沉入海底,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了100m,而海岸线可能变化了几十公里,这使得海岸线上的考古格外困难,然而我们还有我们的办法——分析现代人的DNA。&br&&br&为了证明上面这幅图的正确性,我要放大招了,从之前给出的Y染色体世界地图中抠出下面这张澳洲Y染色体地图————&br&&img src=&/f1b0a240b9fec925a17e_b.png& data-rawwidth=&1113& data-rawheight=&7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3& data-original=&/f1b0a240b9fec925a17e_r.png&&&br&注意图中的粉红色,也就是M130(C型),你会发现澳洲土著中C型的比例如此之高。他们就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探险者。&br&我们仔细读一下这张图,可以得到非常多有趣的信息:&br&1.首先C型是第一批移民,他们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澳洲大陆。&br&2.然后4万年前在伊朗出现了K型,他们中的一部分也紧跟着慢慢迁徙到了澳洲。&br&3.O型是K型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M9→M175),在亚洲东部或者中部,之后O型也开始向东南亚扩散,途中的婆罗洲就有很高的比例。&br&4.最年轻的M型出现在1万年前,他们也是K型的后裔,M型主要出现在婆罗洲——苏门答腊地区。M型也随着水稻在各个海岛上传播,当时中国和中东的农业正在发生。大约4000年前,水稻技术传播到婆罗洲——苏门答腊地区,然后这里的群体携带着大量的淡水和水稻,航行到太平洋上的各个岛屿并定居下来。&br&&br&&br&咦,好像蒙古人(MO),布里亚特蒙古人(BU),哈萨克斯坦人(KZ)中M130也出奇的高嘛!没错,DNA分析的结果就是如此。可以假想一下,当初蒙古人也是第一批到达东亚的M130,不过后来被汉人赶到更北的地方去了,这一点咱们之后再聊。&br&&br&&b&总之,澳洲土著五万年前出非洲,而且是出非洲并且存活至今的“&u&第一批”&/u&。&/b&&br&&br&&b&请注意C型是第一批成功的殖民者,实际上除了沿着海上高速公路前进,他们也会停下来向陆地扩散,因此他们也是东亚第一批成功的移民,只不过后来被新的移民O型抢去了地盘。&/b&&br&&br&&br&&br&&br&&br&&br&&br&&b&【8】欧洲人的祖先——夏娃的七个女儿&/b&&br&97%的欧洲人的血统,全部来自7个母系先祖。这是线粒体DNA的研究结果,由牛津大学教授布莱恩·赛克斯发表。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欧洲人的线粒体DNA都可以归入7个类型,对应几万年前的7个母系先祖。&br&&img src=&/5726ced1fc6f163bc84912_b.jpg& data-rawwidth=&2368& data-rawheight=&26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8& data-original=&/5726ced1fc6f163bc84912_r.jpg&&&br&上面是线粒体DNA氏族,下面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从Y染色体类型来看——&br&&img src=&/634e346bbac3af8d407ce73bf6ff3c97_b.pn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634e346bbac3af8d407ce73bf6ff3c97_r.png&&&img src=&/4ac8fdff2a_b.jpg& data-rawwidth=&963& data-rawheight=&7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3& data-original=&/4ac8fdff2a_r.jpg&&仔细看上面两张图可以得到非常多的信息。&br&首先第一张图是欧洲的Y染色体类型分布,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仅仅关注E3b、I、J、R1a、R1b这5种类型,因为他们占了绝大多数。&br&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I与J很接近,R1a与R1b更接近,而E3b(YAP矮黑人种的一个分支)很早就跟他们分开了。&br&下图我就画出了这4种(R1a与R1b合并记为R1)的迁徙路线(颜色仍与上图相对应)。&br&&b&&br&R1a(红色)与R1b(黄色):Adam→M168→M89→M9→M45→M207→M173&/b&,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类型,R1出现在&b&3.5万年前&/b&。R1a与R1b的分化可以看做是东欧与西欧的分化,这种分化在3万年前。需要注意的是,&u&东欧人的R1a也是印度人的主要成分约35%。&/u&&b&这可以算是第一批成功到达欧洲腹地的现代人,注意他们都是从中欧草原过去的,必经之地就是伊朗高原和哈萨克斯坦。这个时候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并不容易通过或者说那边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b&&br&&br&&b&I(粉红色):Adam→M168→M89→M170&/b&,出现于&b&3万年前&/b&,也是&b&中东氏族M89&/b&的一部分,后来向巴尔干迁移直至扩散到欧洲的中部,在2.1万——2.8万年前,这些群体在欧洲的西部创造了格拉维特文化(Gravettian Culture)。冰河期结束之后,I的后裔在重新殖民欧洲时期担任了重要角色。&br&&br&&b&E3b(亮蓝色):Adam→M168→YAP→M96→M35&/b&,&b&2万年前&/b&出现在中东。冰河期结束,气候变暖之后,人类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8000年前,这个农业团体开始向欧洲扩散。&br&&br&&b&J(绿色):Adam→M168→M89→M304&/b&,&b&1.5万年前&/b&J诞生于新月沃土,这个地区包括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现在J最高频率的地区包括中东、北非、埃塞俄比亚。在欧洲,J原先只分布在地中海附近,农业出现后人口激增,J开始扩散。&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9】日本人的来源&/b&&br&那种侮辱性的3000童男童女的说法我就不吐槽了,咱们讲证据是吧。&br&先放上这张图,【8】中提到当年海平面低100米时的日本岛与欧亚大陆相连,本身日本四岛也是相连的,所以当时不存在跨海的问题。&br&&img src=&/4f925a3ebbeee73ad74f7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4f925a3ebbeee73ad74f7_r.jpg&&&br&&img src=&/c7c7d9edf9155bb63ebd78_b.png& data-rawwidth=&1401& data-rawheight=&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1& data-original=&/c7c7d9edf9155bb63ebd78_r.png&&M130也就是C型,之前用来分析了澳洲土著的路线,&b&实际上D型和C型一样老,当初C和D基本同时沿着同样的海上高速公路前进。&/b&&br&我们再关注上图蓝色路线,你会发现除了去往澳洲大陆,还有&b&&u&像北进发&/u&&/b&的路线。&br&讲澳洲土著的时候已经提到,&b&第一批到达东亚的移民就是他们——C型和D型。&/b&&br&然后我们再将Y染色体类型分布图放大一下,看一下日本(JP,Japan)和西藏(TB,Tibet)。&img src=&/546b61aaec448bcea62f87_b.png& data-rawwidth=&1333& data-rawheight=&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3& data-original=&/546b61aaec448bcea62f87_r.png&&注意一下这张图里的浅黄色,浅黄色的是&b&D型(也称为YAP型,矮黑人种)&/b&,D型的古老程度(5万年)仅次于非洲人A型B型和澳洲土著的C型,当年他们和C型同时出非洲(5万年)。&br&你会发现日本人和西藏人的D型基因占了几乎一半,而后才有更年轻的、新的移民O型混血其中。&br&&br&&b&C型和D型作为第一批出非洲的探险家,他们在3万年前就到达了日本。&/b&&br&&b&之后O型作为更年轻的殖民者,在2000多年前开始也从朝鲜半岛登录到日本岛,开始新一波的混血。&/b&&br&&br&&b&现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岛的原始土著绳文人(3万年前到达的C型和D型)和来自东亚大陆的弥生人(2000前到达的O型)混血形成的&/b&。&br&&br&在这一点上,Y-DNA的分析结果和日本考古史不谋而合,说服力就更强了。&br&然而日本人现在并不矮,更不黑。说明肤色变浅的速度很快,平均身高随着经济发展也会快速增长。&br&&br&&br&&br&&b&【10】日本和西藏的渊源&/b&&br&在上面日本人来源的部分我们发现日本人和西藏人中有非常高的&b&D型(也称为YAP型,矮黑人种)&/b&比例,超过了50%。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安达曼群岛,他们D型占了100%。&br&&img src=&/29b1b4cc78f5571ffc6e_b.png& data-rawwidth=&1526& data-rawheight=&8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6& data-original=&/29b1b4cc78f5571ffc6e_r.png&&&br&所以说,日本和西藏人群中D型的成分是沿着上图路线迁徙的。&br&但是,如果再将D型仔细划分的话,能够发现日本和西藏分化的也很早,&b&可能在3万年前就在东南亚分道扬镳了&/b&。&br&&img src=&/a1ba313eaf4be132b39f2_b.png& data-rawwidth=&986& data-rawheight=&8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6& data-original=&/a1ba313eaf4be132b39f2_r.png&&这个图细节很复杂,但是呢,粗略读一下也很容易。我们就把它当成一棵&u&&b&family tree&/b&&/u&。&br&另外上图里也有一些苗瑶族、傣族、汉族、藏缅族的信息。&br&&b&虽然日本和西藏中都有很高的D型,但是实际上西藏是D1、D3和D*,日本是D2。并且他们分化之后(3万年前)很少再有基因的交流(地理上也隔得很远)。&/b&&br&&br&&br&&b&【11】古人类化石&/b&&br&首先,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类化石,但是相当多的都是不是我们的祖先,我们中国人最了解的就是北京猿人,1927年北京猿人刚被发现时中国人格外自豪,因为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人在当时是相当古老并且轰动全世界的。&br&然而随着东非以及南部非洲一批批更古的人猿化石出土,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发现于南非),180万年前的能人(发现于塔桑尼亚),还有各种直立人(北京猿人实际上应叫做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的名气也就没那么大了。&br&&img src=&/bce13d334fbaf9b_b.jp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bce13d334fbaf9b_r.jpg&&&br&事实上,几百万年以来就有一批一批的直立人从非洲走向全世界,然而他们中的全部都,注意是全部,灭绝了,除了现代人类这只奇葩。&br&灭绝最晚而且曾经分布而且很有名的尼安德特人呢,三万年前也灭绝了。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现代人的屠杀(三万年前现代人已经到达欧洲),可能是疾病,更有可能是气候的变化。&br&来自德国、美国、克罗地亚个和芬兰的科学家,利用高通量454测序技术,得到了一个尼安德特个体完整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br&而人类自身,也并非一帆风顺,前段时间一篇文献就指出,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少时甚至只有 200 人,也就是说地球60亿人都只是这200人的后代,可见你我之间,白人黑人之间的联系是多紧密。&br&&br&&br&&br&&br&&br&&b&【12】欧亚大陆只是非洲的一个省?&/b&&br&是的,从人种上来说,是的。欧亚人的多样性(从基因上来说),只有非洲的1%。、&br&&b&打个比方,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有100个现代人类愉快地窜这窜那,其中1个人跑出了非洲大陆。然后这1个人繁衍成50亿欧亚人,而另外99个繁衍成10亿非洲人&/b&。&br&而我们简单粗暴地把非洲人因为肤色稍深就归成一类——黑人。而实际上我们欧亚人才是占少数的民族,我们是非非洲人。&br&非洲的体育天才很多,臃肿肥胖各种病的人也多。&br&马拉松冠军是丹尼斯·基米托,100m冠军是博尔特。这两个运动有多大区别不用我说了吧?&br&&im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1500& src=&/c3ced067b08fcd70baf7fa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c3ced067b08fcd70baf7fa_r.jpeg&&他俩都是黑人,但是他俩像吗?除了皮肤偏黑,但其他地方真的不太像。&br&马赛人平均身高1.9米,桑人平均身高1.5米,他们都生活在非洲。&br&&im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1500& src=&/2bac3f2c2fc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2bac3f2c2fc_r.jpeg&&桑人(San)是最古老的人类,他们没那么黑?的确,非洲人本来就没那么黑,桑人似乎跟我们也差不多嘛。&br&总之,黑人的多样性非常丰富。&br&&br&&br&&br&&br&&br&&b&【13】黑人为什么这么黑?&/b&&br&首先,非洲人没那么黑。&br&我们对非洲人的印象大概是这样的————&br&&img src=&/583cabcc81f6d_b.jp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583cabcc81f6d_r.jpg&&然而曾经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桑人是这样的————&br&&img src=&/1c327cb59ae7de3460caf485a9d94845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1c327cb59ae7de3460caf485a9d94845_r.jpg&&&b&请允许我再一次放上这张图片表达我的敬意,对这个最最古老的民族——桑人&/b&。&br&&b&他们是最最接近我们祖先的那一支&/b&,尽管他们现在已经被迫从东非迁移到南部非洲的一隅。&br&他们有最最独特的语言,许多发音靠舌尖与口腔唇齿摩擦而成,也可以说,桑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语言之一。&br&言归正传,20万年前人类生活在非洲的时候,赤道附近紫外线很强,因此皮肤中的黑色素有利于吸收紫外线。&br&但是当人类往北迁徙的时候,问题来了,人体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而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晒太阳。黑人奴隶最早被运往北美的时候,黑人女性就容易缺钙而导致盆骨发育不足,最终难产的概率非常高。当然现在人类已经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b&因此往北迁徙的人类迫切需要肤色变浅,这些都是自然选择、生物适应的结果。&/b&&br&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内眦赘皮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br&其实肤色变浅的速度非常快,之前在某直播平台看到一个布里亚特蒙古人妹子卡佳身高178CM,49KG,腿长109CM,她长这样子——&br&&img src=&/f7cbc5fbc5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f7cbc5fbc5_r.jpg&&&b&布里亚特蒙古人有60%的C型基因,与澳洲土著一样!!&/b&请问她矮吗?黑吗?&br&&img src=&/725b16e791e04e4fb569b24cde762982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725b16e791e04e4fb569b24cde762982_r.jpg&&&u&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实肤色只是简单的随纬度分布而已,与人种关系不大。实际上大部分中国人都比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希腊人更白。&/u&&br&&u&&b&人类迁徙过程中肤色变化,身高变化都比我们想象的快的多。&/b&&br&&/u&&br&&b&&u&我们对于非洲人肤色黑的刻板印象也不准确,班图语系群体(3亿人)的确特别黑,我们的黑人印象主要来自他们,然而最早的在非洲人类只是像桑人那般浅浅的棕色而已!&/u&&br&&/b&&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14】尼安德特人&/b&&br&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尼安德特人这么有名。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即使是&u&欧洲人从感情上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祖先在非洲&/u&,所以就像中国的北京直立人一样,尼安德特人自发掘出那一天起就被默认为欧洲人的先祖。&br&然而真相总是打人脸,尼安德特人并非欧洲人的祖先,欧洲人也发源于非洲。&br&&br&尼安德特人跟现代人有共同的先祖,分化时间在五十万年前左右,与现代人很可能没有生殖隔离。&br&&img src=&/cfedbc2f24f1_b.png& data-rawwidth=&804& data-rawheight=&6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4& data-original=&/cfedbc2f24f1_r.png&&&img src=&/314ccc3cce69512ddf99dac_b.jpg& data-rawwidth=&924&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4& data-original=&/314ccc3cce69512ddf99dac_r.jpg&&&img src=&/48665eaff8e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48665eaff8e_r.png&&&br&(图片来自维基百科)&br&&br&尼安德特人从12万年前开始统治欧洲、北非、西亚,4-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现代欧洲人先祖)到达欧洲,又过了至少1.5万年,也就是2.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消失了。&br&(之前普遍的看法是尼安德特人彻底消失,但2010年有一篇文章说现代人有1%至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不过未被完全认可。)&br&尼安德特人身高约 1.5-1.6 米,颅骨容量约 1,200-1,750 cm?(现代人约 1,400-1,600 cm?)。身体特征:额头平扁(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不如现代人前突。骨骼强健,身体耐寒。其具体特征是肱骨、尺骨、桡骨之间的比例,和股骨、胫骨、腓骨之间的比例大于现代人。此为适应寒冷气候的典型。(摘自维基百科)&br&&b&实际上尼安德特人从体型、脑容量上来说,并不比现代人差。他们甚至更高大强壮,拥有更大的脑容量。&/b&然而事实就是他们消失了,我仅猜测分析原因:&br&1.现代人的屠戮。我认为这个不成立。首先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农人共存了1.5万年,当时并没有什么社会组织,顶多就是小部落聚集在一起,不存在文明社会时期的种族屠杀行为。另外就是现代人很早就不再食用自己人的尸体,但是尼安德特人通常会吃自己人的尸体(骨头有啃食的痕迹),所以说现代人并没有直接的需求去捕杀尼安德特人,最多只是竞争对手而已。&br&2.流行病。也不成立。致命的传染病基本都是农业时代的产物,猎人的人口密度很低,传播不了流行病。&br&3.没有语言。 尼安德特人能不能说话还没有定论,如果尼安德特人没有语言的话,这将是他们最硬的硬伤。如果没有语言,哪怕再进化几百万年,他们的智力成果也无法传播,他们也永远是渔猎采集。&b&也许,现代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b&&br&4.恶劣的气候。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气温比现在低很多,他们的生存也艰难许多。也许是一次延续几年的严寒,也许是赖以生存某些食物的消失导致尼安德特人的消失。&br&&br&&b&人很脆弱,也许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常态,而现代人类的存活是万幸中的万幸。&/b&&br&&br&&br&&br&&br&&b&&br&【15】农民的冲击&/b&&br&农业,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没有之一。&br&当然,也许用发明这两个字也不合适,毕竟农业的形成也是缓慢的,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哪一个人的独有的贡献。&br&农业意味着什么呢?&b&农业意味着更高的人口密度,足够高的人口密度才能诞生文明。&/b&&br&很明显,相比于猎人,农民可以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人类其实是很大只的动物了,又不能像牛啊羊啊吃草长大,这就导致渔猎时代的人类的人口密度很小,可能平均方圆几公里上才能养活一个人。&br&你可以想象一下,渔猎时代的人类在低人口密度情况下之间的交流是多么少,这是非常不利于文明的传播的。直接点说,&b&&u&有了农业,才可能有文明。&/u&&/b&&br&&img src=&/17d7fd0c1125_b.jpg& data-rawwidth=&2965& data-rawheight=&22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65& data-original=&/17d7fd0c1125_r.jpg&&(上图拍自《夏娃的七个女儿》,侵删)&br&&u&不得不说,新月沃土是老天爷偏爱的地方,最早的驯化的农业植物和最早驯化的动物都源自新月沃土。&/u&&br&无论农业产生的细节如何,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先进的“科技”在当时的统治力远远超过现在的核武器。&br&&b&问题又来了:既然农业在当时是伟大的无敌的,那么,是农民取代了猎人,还是农业技术取代了渔猎技术?也就是说,是农民杀光了猎人,还是农业技术的传播让猎人改行当了农民?&/b&&br&好的,这又是一个遗传学可以解决的有争议的难题。&br&我们再回头读一下第八部分&b&【8】欧洲人的祖先——夏娃的七个女儿&/b&,可以得出结论:&b&大部分欧洲人的先祖远远超过新石器时代,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包括取代尼安德特人的第一批克罗马农人。毫无疑问,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农民们也进入了欧洲,但是他们并没有取得压倒性优势,最多只占到了20%。&br&&/b&&br&&br&&br&&br&&b&★&/b&&b&★&/b&&b&★&/b&&b&★&/b&&b&★&/b&&b&★&/b&&b&★&/b&&b&【16】汉族的形成&/b&&b&★&/b&&b&★&/b&&b&★&/b&&b&★&/b&&b&★&/b&&b&★&/b&&b&★&/b&&br&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br&&u&这一部分我是引用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的博士生蔡晓云的博士论文。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