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传奇有没有结局武则天传奇的光盘

《武则天传奇》全集(1-86集)电视剧武则天传奇大结局剧情观看哪有?_百度知道
《武则天传奇》全集(1-86集)电视剧武则天传奇大结局剧情观看哪有?
提问者采纳
武则天传奇全集:百。度:【 崎瞄影视 】就有了。~~~~~~~~~我想知道我喝醉了会叫谁的名字,可惜我却醉不起来,我想知道我在身上纹身你会不会回来骂我一顿,可惜你没有回来,我想知道我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在想我,可惜一切只是我自作多情,武则天传奇全集我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所以我每天一遍遍的看你的空间有没有更新动态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还没播出呢
12月21号才播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武则天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她在位时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还有就是武则天时期有那些明臣…谢谢_百度知道
请问武则天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她在位时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还有就是武则天时期有那些明臣…谢谢
武则天最初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杀死了,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高宗大怒,于是起了废后的念头。
唐高宗这时已经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 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也默许了唐高宗“废王立武”的想法。    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当年起,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    麟德二年(666年)十月,武则天参加了泰山封禅,随后还提议高宗给大臣赐爵加价。通过这些举动武则天扩大了政治影响力,收买了人心。    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将唐高宗的皇帝称号改为“天皇”;自己则称“天后”,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改立李贤为太子,不久武则天又借故将其废黜,立三李显为太子。   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    嗣圣元年(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武后临朝称制,同年九月,徐敬业(李勣的孙子)在扬州会聚了十万人马,发动了一场针对武则天的叛乱,武则天派遣三十万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与此同时武则天诛杀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对派;她还设计逼反李唐宗室,借机大开杀戒;扫除称帝的障碍。为了打击潜在的对武则天不满的人,奖励告密,任用酷吏。    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后称帝后的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另外,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开始瓦解,武则天根据实际情况在募兵制度方面有所创新,在边疆地区招募“团结兵”(团练),“团结兵”具有一定雇佣兵的性质,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一定意义。
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武则天传奇 女人如何颠覆政治(组图)
中国网 .cn  时间:
  女皇之治
  公元688年,垂拱四年。武则天六十五岁了,她加快了称帝的步伐。一方面,告密运动和酷吏政治发展到了高潮,人心惶惶,无人敢言。另一方面,她大造祥瑞吉兆,使百姓相信改朝换代乃是天意。就这样双管齐下,武则天将忠于李唐帝国的臣民,逐渐改造成未来的武家王朝的支持者。这一年,李唐宗室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做些什么,不仅李唐王朝将被取代,连他们自己身家性命也会不保。一场风波已经在所难免……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为此深深哀痛,怪苍天过早夺走了她的国老。而此后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着狄仁杰生前所设计的那样,又回复到了李唐天下。
  调查民意,制造瑞祥
  对于武则天来说,刚过去的公元684年可谓是惊心动魄的一年,短短几个月内,她安葬了唐高宗,撤换了新皇帝,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又诛杀了首席宰相裴炎。政局如此动荡不安,或许让一向精力充沛的武则天都有些身心疲惫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武则天宣布改元“垂拱”,取的是“垂衣拱手,天下自治”的古训。
  改元垂拱的第二年,武则天表示愿意还政于睿宗李旦,李旦早就吓破了胆,坚决推辞。武则天也明白,有时候政治上的姿态,并非没有意义,它让天下人,甚至让朝廷当中的百官,了解武则天有一种动向,想缓和下来,大家先心闲气定一点,这个信号是放出来了。睿宗不敢接这个事儿,但是有人要出来说话。这就是武则天的心腹之臣,宰相刘祎之。
  他们这些人,在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他们可以支持她。甚至立了中宗,包括立了睿宗之初,他们也还是支持的,但是现在,刘祎之觉得超出他们的底线了。
  刘祎之说,“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武则天听到这个话以后,说这个人不能留了,所以就下令把刘祎之给处死了。
  刘祎之的这个信息,让她有一个更大的担心,我能够清理朝堂,但是全社会人心怎么样呢,我要再走出一步的话,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
  要了解全社会的动向,怎么办呢,她要搞民意调查。垂拱二年,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铜匦类似我们现在的意见箱,也是一个方形的东西,它有四面,每一面以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就是青、丹、素、玄四色,接受的投诉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投进去以后,每天下班时候,专人拿钥匙去开开,直接送给武则天看。
  我觉得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也算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在皇帝和民间和社会的信息沟通渠道当中是一次创举。
  当然了,也许武则天一开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民生问题,以及民意问题。可是后来这铜匦的设置,竟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告密运动。
  中国帝制时代的传统里面,当政治有重大变革的时候,有祥瑞可以拿过来利用。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人捕抓到了这个风向。不断地有地方报告到中央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只母鸡变成公鸡了,当时的话叫“雌鸡变雄”。
  中国传统当中最大的祥瑞叫做河出图,洛出书。垂拱四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在一块白石头上刻上两句话,“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派人去到洛河里面把它挖出来。武则天得到这块石头以后,假装非常高兴,给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圣母神皇”。
  为称帝,武则天还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能够正面支持她称帝,这就是明堂。垂拱三年的冬天,就在东都推平了乾元殿,建起了一座别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建筑,明堂。明堂的圆顶上雕了一个大的凤凰,凤凰下面的衬托是九条龙。
  宗室起兵
  公元688年,唐垂拱四年。武则天已经六十五岁了,她加快了称帝的步伐。一方面,告密运动和酷吏政治发展到了高潮,闹得人心惶惶,无人敢言。另一方面,她大造祥瑞与吉兆,使天下百姓相信,改朝换代乃是天意,人力无法阻止。就在这一年,李唐宗亲们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做些什么,不仅李唐王朝将被取代,连他们自己身家性命也会不保。一场风波已经在所难免。
  垂拱四年的五月,武则天下发了一道诏令,为了庆贺明堂的建成,诏令所有的李唐宗室成员和各州刺史,在第二年年初齐聚洛阳,大享明堂。这个诏令一下达,原本正在谋划起兵的宗室成员,心里就很紧张了,如果我们去了洛阳,会不会被一网打尽呢?他们开始在私底下联络,秘密地往来书信,商议好我们怎么来对付这件事情,毕竟洛阳的命令下达了,我们要抗命不去呢,也是个死,那么我们去,结果又会怎么样。其中有一个人叫做韩王元嘉,他就开始秘密地致书各地的李姓诸王,跟他们说:“大享明堂以后,太后必尽诛诸王,不如先起事。不然的话,我们李氏无种矣。”
  所以在武则天要他们明年来洛阳祭享明堂这个命令下达以后,韩王元嘉就授意他的儿子,黄国公李撰给越王李贞和李冲父子写了一封信,在那封信中,就用隐语给李贞、李冲父子发出了信号说,“内人病渐重,当速疗之,若至今冬,恐怕痼疾”。意思是说,现在内人有病,内人指的是武则天,我们不能等了,等到冬天恐怕就来不及了,唐王朝要完蛋了。
  正当李贞和李冲父子在策划协同起兵的时候,元嘉的侄子李蔼自己琢磨了一下,觉得李贞父子必败,所以他最先跑到洛阳去,向武则天告发,说宗室要起兵。
  那么这样一来,所谓出其不意来合围洛阳,肯定没戏了。最着急的是琅邪王李冲,在他的博州境内开始派人去招募兵士,而且秘密地派人分别去联络韩王、鲁王、霍王、纪王、越王这些人,要他们响应,一起向洛阳进发。可是由于事起仓促,最后真正起兵的,只有李冲的父亲,因为是父子的缘故,才在豫州响应了他。越王父子这么振臂一呼,他们募集到的人马少得可怜,只募集到五千人左右,武则天为了平定李冲的叛乱,一派就是十万人。
  前后算来,李冲的起兵只过了七天,武则天十万大军还没开到博州呢,李冲就先不战而败了。他的父亲越王李贞也好不到哪里去。前后也只不过二十来天,就被彻底地剿灭了。
  现在武则天手头握有肃清李唐宗室的很好的借口,没有参与起兵的这些诸王,包括李元嘉、李灵夔这些人都统统被抓到洛阳,武则天下令逼迫他们都自杀了,那个时候酷吏政治已经起来了,从这以后,不管是否参与到起兵当中来,一批又一批的李唐宗室皇亲纷纷被杀。到了武则天称帝之前,690年的时候,武则天下一道令,把所有的原来李唐皇室成员的身份统统削除,把皇家的宗籍也废掉了,就是说,没有李唐皇室这么一回事儿了。
  李唐宗亲被剿灭得差不多了,这个李唐被武周所取代,也就不费什么事了,武则天六十五岁,终于要迈出这最后的一步了。
  接受称帝
  武则天当皇帝的步伐是不能够阻止的,但武则天真的不想那么名不正言不顺地来坐上这个皇位。她要做一个名正言顺的,有充分理论依据的女主。恰恰在这个时候,有人向武则天进献了一部佛教的经典。这部经书的全称叫做《大方等无相大云经》,一般就叫它《大云经》。《大云经》里面,讲了一个镜光天女的故事,她的前身是一位国王夫人,后来佛告诉她,你现在要化为菩萨,以女主之身将要当一片国土的国王。
  武则天大喜过望,当即下令,由进献这个佛典的人组织人员进行翻译。在武则天称帝的前夕,颁行天下,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舆论的气氛,
  天命找到了,当然还要有民意。我想她完全已经安排好了,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三日,有一个人叫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就是从长安带了九百多个人来到了洛阳,一起请求改唐为周,在洛阳就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武则天接到请愿书以后,很严肃地说,这不能接受,推辞了一番。
  两天以后,九月初五,洛阳城里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请愿,一定要武则天当皇帝,据说这一次达到了六万人之多。武则天当然表示我不能接受,你们回去吧。
  在请愿的人群当中,竟然出现一个巨头大腕,这个大腕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的儿子,睿宗李旦。李旦也加入到请愿的队伍中来,而且自请赐姓为武氏,说我再也不姓李了,我叫武旦,现在是武家该有天下了。第一次请愿在九月初三日,第二次请愿在九月初五日,后来由于睿宗的加入,达到了新的高潮,到九月七号,武则天正式地接受。
  公元六九?年九月初九武则天登基改国号“唐”为“周”。武周帝国建立。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六十七岁了。从十四岁进宫,三十二岁当皇后,五十岁晋升天后,六十岁成为皇太后。如今,她真的成了一国之君,她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来奋斗。
  告密运动
  公元685年,武则天登基前夕,社会上出现了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全国各地,哪怕你是种地的砍柴的或者是囚犯,不管是谁,只要说一声,咱要告密,立刻就可以上一趟京城。到那儿有人管吃管住,告得不对也不罚,平平安安送回家。一时间,人们是绞尽脑汁,没密的也想着法儿整点密出来告。武则天可忙坏了,天天亲自接见告密者,告得有理,马上升官,告得纯属子虚乌有,武则天也是和颜悦色,赏赐后让他走人。史称“告密之端,自此兴矣。”
  告密给下层的人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武则天也实现了她的几个目的,能够把官僚集团当中的这些利益关系搅乱,把他们改造成忠于武则天的大臣。再说,武则天尤其需要一些专门的司法人才,来帮助武则天对付告密运动当中被揭发出来的反对派。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要说的酷吏。据说当时武则天在进行酷吏海选的时候,有这么几个标准,被后人总结为叫“四无三有”。“四无”是无出身,无道德,无依靠,无出头之日。“三有”是有野心,有胆量,有“破”力,破坏力。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去查一下两唐书当中开列的那一份酷吏的名单,二十几位酷吏当中,大部分是流氓无赖。武则天重用的酷吏当中,有两个人最为狠毒,历史上知名度最高,那就是周兴和来俊臣,这两个人早就成了刑讯逼供的代名词,只要一提起他们的名字,人们都会不寒而栗,那武则天却掌控着他们,帮助自己打击了潜在的政治敌人,巩固了统治地位。
  贤相狄仁杰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人的故事不得不说,他就是狄仁杰。民间传说狄仁杰那是明察秋毫的一代神探。而后来的唐朝朝廷,认为他是“再造李唐”的上等功臣。然而他偏偏又是武则天晚年最信任最眷顾的国老。当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不仅失声痛苦,还亲自为他举哀,下令废朝三日。
  狄仁杰究竟依靠什么本事,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和赏识呢?
  垂拱四年,宗室起兵,博州、豫州都起兵了,二十多天武则天就平定了这一场叛乱。可是,要做很艰难的善后工作。武则天想到了狄仁杰,就派狄仁杰接任豫州刺史。那个时候裹胁到李贞叛乱的队伍里面的有一些当地的百姓,有五六百人,已经被平叛的军队给抓起来了,武则天也派了一个行刑使来催促,赶快就地处决。狄仁杰接手了以后,很痛苦,因为那个问题非常敏感,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狄仁杰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给武则天写一封密信,说这些人确实是无辜的,被裹胁进去了,如果我就把他们杀了,那么对不起良心,也辜负了陛下爱民的宗旨,可是如果我公开地说要救他们,放过他们的话,那一定会给我扣上一顶庇护这些叛乱分子的帽子,所以我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很难处理,所以我真的把我的想法,我连我的心都托出来,陛下,我还是请求您放过他们吧。
  武则天看到他这封密信之后,也觉得这个人太真诚了,也确实是有爱民的心思,所以呢,这五六百个人全部赦免了。
  狄仁杰就这样化解了一场屠杀啊,其实这里面我觉得他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他做得那是让武则天感觉到很有面子,很舒服。这就叫做政治智慧。
  在晚年武则天最大的矛盾当中,就是到底立儿子作为接班人,还是立侄子武家的人来做接班人。这是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来处理的一个难题,狄仁杰在这个阶段是非常睿智的。狄仁杰的立场非常明确而坚定,坚决主张武则天要把皇位传给李家的子孙而不是武家的侄子。
  当武则天跟他商量这个事情怎么办的时候,狄仁杰就跟她讲有没有侄子做皇帝,而在太庙里面给姑姑立牌位的?
  有一次退朝之后,武则天找来狄仁杰跟他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大鹦鹉两只翅膀都折断了,您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然后狄仁杰就给她解释说,鹦鹉就是一个武字,这就是陛下您,而两翅就是您的两个儿子,当你把两个儿子都复位的时候,鹦鹉的翅膀自然也就恢复了。
  狄仁杰这是在借解梦的机会,在替李显和李旦说话。狄仁杰敏感地捕抓到了武则天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面,还是倾向于传位给儿子。这狄仁杰还算是武则天的心理医生了。
  最后李显被立为太子,与其说是狄仁杰他们的劝谏,到不如说是狄仁杰让武则天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狄仁杰于公元700年去世。武则天为此深深哀痛,怪苍天过早夺走了她的国老。而此后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着狄仁杰生前所设计的那样,又回复到了李唐天下。
文章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 老北
         2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妹妹武则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