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铅笔画小人游戏大全告状游戏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_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全文阅读_良木水中游_新书吧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全文阅读
小说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简介:小说《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良木水中游/著,
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单位因人设岗招录公务员时小人物侥幸战胜内定的人,进入官场,麻烦随之而来,不断遭受打击报复,小人物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权色皆收,官场游刃有余......通过一个小人物在官场不断成长的故事,反映官场的潜规则,明争暗斗,权色交易等现象.Q:
作者:良木水中游|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为良木水中游)声明:
①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作者为良木水中游写的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小说在线阅读,实时同步更新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
② 如果小说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浏览,或对小说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请联系首页公告上的站务邮箱;
③ 书友所发表的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评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或者支持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读者阅读的此观点。
④ 通过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以转到《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上一页》或《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最新章节下一页》,回车可返回《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目录》;
⑤ 如果发现《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小说最新章节未及时更新请联系我们。如果您喜欢小说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请支持作者到书店购买正版图书。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⑥ 分享《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从我做起。数万网友在行动,《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分享得多更新就越快。从下面的图标分享投一票,每人每天只限一次哦多了无效。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一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二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三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四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五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六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七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八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九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二部第一卷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三部:小城风云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四部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五部
《小人物的官场路:升官指南》第六部洪河县
邻居小说推荐:(胆大包天的珠海珍珠米,在此“舞文弄墨”狂涂“金陵十二钗”,令天涯读者有赞有弹,莫衷一是。在下乃一好事之徒,不甘寂寞,故作下列文字,意图正人眼目。以往日之见,珍珠当容我之大胆,读者诸君细察之)    一部红楼从表面来看,写的全是风花雪月一等情事。其实则不然,内中多藏锋机,只是我等蠢浊,未知其妙而已。所以曹翁开篇不久便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且又于书尾处作结语: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你想,红楼从下笔到成书,大约是在雍正和乾隆年间,此正是大兴文字狱之时,曹翁敢写政治么?大才子胸中有事,不吐不快,没有办法,曹翁只好“曲线写作”,假借写一群裙钗女流的闺阁情事,一吐自己的胸中块垒。而且写女子可以随意调动人物身份,言语,行为;写男子必多多地考虑他们的社会身份,经济仕途等,稍有不慎,极可能落入文字狱。不信者,请看专做批注评书的金圣叹,他就是一不小心,被网入文字狱,屈受砍头的下场。其实如探春之敏,湘云之直爽,晴雯之敢作敢为,李纨之淡薄名利等等,难道就没有男子汉的某种气质么?    贾政是宝玉之父,在工部任员外郎职,后升郎中。其胞兄贾赦承袭荣国公爵位,同祖之侄贾珍承袭宁国公爵位。贾政妻王夫人亲生有两子,长子贾珠青春早逝,其遗腹子贾兰尚幼;次子宝玉,因含玉而生,为祖母史太君和生母所钟爱。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之子贾环,样貌既不出众,生性又愚顽不肖,人见人厌。所以,贾政对宝玉之希望实在不浅,故时时严加管责,然而在双慈之下,反而庇护更甚。  王熙凤原为贾政妻---王夫人之侄女,贾赦子贾琏之妻,贾政托之代理家事,从而一心务官,不理家内事务。凤姐善于奉承贾母和王夫人,贾政之长媳李纨寡居,宝玉年纪尚幼,所以,理家日久终成其专权无忌之威。    宝玉从小受惑,养尊处优,生成不好读书,终日沉溺于淫欲之性,甚恋贾母所赐的美貌丫环---袭人和晴雯诸人。晴雯虽然坚守女训,而袭人早已暗中引诱宝玉偷尝禁果。以凤姐之智,当然预先有所察觉,却不以堂嫂之长及管家之威,实行劝戒,反而借机迎合其意。凤姐阴思,为荣府大权若要不失,必纵宝玉于声色犬马之中,此阴谋瞒得贾母与王夫人一概不知,以为其对上既尊孝,对幼又怀悌。  贾母之女名敏,嫁盐官林如海,不久而早逝,遗下幼女林黛玉。贾母怜悯,接回家中爱惜异常,与宝玉同置于其居所之侧。初时两小无猜,久而形影不离,气味相通,拆分不开。但是,宝黛二人始终未曾有过越轨之举,以宝玉之性观之,令人奇而怪哉。    黛玉在贾府渐渐长成,遂显其绝代佳人之姿,及聪慧颖悟之智。凤姐何等的智力,怎会不察,故窃自忧畏。自度林黛玉倘或与宝玉婚配,定会自理其家,当前的管家大权必然丧失。不久,王夫人之胞姐薛姨妈远道而来,所携之女薛宝钗貌美绝伦,为人宽柔适中,又尚礼让,且又是王夫人的姨甥女。凤姐见之窃喜,以为“天助我也,不可轻放”,遂用宝钗以笼络宝玉,继而取而代之,所谓“移花接木”之计。风姐又见宝钗平日喜戴金锁,便散布与宝玉有“金玉良缘”,必互为婚嫁之说,每每赞于贾母和王夫人之前,令二人逐渐对黛玉有所误解。但宝玉对黛玉之心,不为所易。    后来,林如海病亡,黛玉痛失双亲,忧郁过甚,遂成不治之症。兼之贾母溺爱孙儿之心,又渐渐分予其亲侄孙女史湘云,以及贾政之庶女探春,贾赦之女迎春,贾敬之女惜春,以及李纨,宝钗等人。以林黛玉的小性子度之,对贾母此分爱之心,日益忧虑,其病症益甚;宝玉当然有所察觉,但亦无可奈何。贾政之长女元春为宫中贵妃,本自深爱宝玉,乘皇恩降幸,得准归省之机,欲为其弟择妇。观黛玉秀外慧中,心甚爱之。忽闻其疾,遂转而属意于宝钗,特赐宫制楠珠一串。黛玉何等聪慧,如何不知其意,由此,其病遂一日重于一日矣。宝玉不笨,当然日益忧愁,然亦无力补天,唯有对黛玉曲意迁就。    宝玉因爱情不称意,遂时常与侍婢优伶人等混游,以散郁闷。贾政闻知而狂怒,立以家法严加惩处,几置之其于死地,幸得贾母及时救免,逃出生天。此事后不久,袭人秘密向王夫人进晴雯之谗言,隐隐约约的暗示出“男女之大防”之意,及至貌若晴雯之五儿,继而涉及到黛玉。王夫人大怒,立睛雯和五儿等一干丫环逐出大观园,由是其厌黛玉之心益重。然而,真正需要“大防”的,正是引诱宝玉“偷试云雨情”的花袭人,此为“贼喊捉贼”,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例注解。    王凤姐自恃贾府为皇家亲眷,更加胆大妄为,张势贪婪,交通外官,收放高利,肆行威福,且暗中取宝钗以代黛玉之心更甚。黛玉本自悲于无家,又因凤姐等胁迫不休,遂决意自残,惟求速死。未几,黛玉病势急转剧重,宝玉亦染疯癫之症。凤姐乘机设诈,谎称迎娶黛玉,而实娶宝钗,贾母,贾政,王夫人俱准其计。其时,黛玉病笃临终,凤等还欲取侍女紫鹃充当伴娘,以哄疯症中的宝玉。然紫鹃泣守不舍,遂以小婢雪雁代之。雪雁才去一会,黛玉即直声而呼,“宝玉!宝玉!你好,,,,,,”,语未尽而亡,当时相守者仅李纨,探春和紫鹃三人。宝玉当时正处于疯癫之中,稀里糊涂地与宝钗交拜了天地。当洞房揭头盖之时,宝玉仍对新人口口声声地称“林妹妹”,令宝钗也十分难堪,幸得袭人从旁含糊遮掩,才不致大乱。一边是丧命,一边是结亲;一边是众星捧月的热闹,一边是三叶扶孤花的冷清。这是何等的强烈对比,令人不禁愤然而生慨,凤姐与贾母、王夫人其罪莫大焉。到了宝玉疯病痊愈,心中清醒之后,得知原由,情何以堪!    乐极生悲,钗玉婚后不久,元春在宫内失宠,突然薨逝,贾府少了一个天大的庇护,迅速衰落。贾政外任粮官犯事被告,撤职查办,加之贾珍凤姐等横残凶暴之行愈烈,突由御史监察部门参劾,锦衣卫即行抄家,宁荣二府顷刻之间,一败涂地。于是,物议尘上,凤姐上下无颜,贾母又已辞世,凤姐早失所恃,遂自行寻死。    贾母向来笃信佛道,大观园内设有由妙玉主持的“栊翠庵”,又让宝玉寄名张道士。遂令宝玉时与之往来,谈经论道,非止一日。当此家生大变之时,宝玉心中自然滋生出家之念,数次欲行隐遁,都被宝钗和袭人等拦阻。后来,宝玉与贾兰参与科举考试,试后突然随僧道离家出走。放榜之日,叔侄双双高中,然宝玉行迹无踪,王夫人和宝钗等悔之晚矣,以为僧道之属骗惑使然。而以我观之,其实是求黛玉为妻而不可得,且被蒙而误娶宝钗,故宝玉心内极度不满,又不能当宝钗之面言悔,先是怨气郁积,继而愤然出走,遁入空门。    其余故事人物尚多,大约有尤三姐耻情吞剑,天香楼秦可卿升天,大观园贾探春兴利除弊,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鸳鸯女誓绝鸳鸯偶,等等大小故事数十,皆属旁枝末节,在此略而不说。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米米先顶再看!
  读了。  果然强文。  如果金兄能展开去将每个人各写成数百字或千字的短文一一置于此贴,日后必当汇成一部价值不菲的力作!!
  秦可卿其人其事  秦,表字可卿,官名兼美,小名可儿,是贾蓉之妻,人称蓉大奶奶;在太虚幻境里,则是警幻仙子之妹。其养父名秦邦业,职任营缮司郎中,属官府内的中层干部。秦邦业五十岁时尚无儿女,故至养生堂(即孤儿院)抱养一儿一女,养儿夭折,只剩下一女,便是可卿。其弟秦钟,字鲸卿,为秦邦业五十三岁时所亲生,曾充当宝玉的伴读,未满十六就因病一命呜呼了。旧时民间说,中年无生养者,抱养女儿乃一大善事,上天见怜,多获亲生儿子;秦钟的出生,可能正是应了此说。其实,以在下之见,无生养者,盖因夫妇一方,或者两方一时有点生殖方面的毛病,越不生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是精卵清淡,整天怀着此心,毛病哪里得好。到了抱养他人儿女,以为做了善事,心安理得,生养之事全不放在心上,毛病自然向好的方向发展,结果反而就真有了“喜”。此话虽是科学,然而大家也不必多说,让人们多做善事,岂不更好。  关于人物姓名,红楼里是有个谐音讲究的。我的看法是:    秦父:,谐音是---情帮(作)业;业字有五个解,第五解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有造作之义,佛教称人的行为、言语、思念为业,分别叫做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三业,有善恶之分,一般都是指恶业;这里的业字作恶业解。    秦弟:秦钟,字鲸卿,谐音是---情种,情经(上吊又叫做自经)轻。    秦本人:秦可卿,字兼美;谐意是---情可轻,情兼美。    其父其弟的姓名谐音,都是为解释秦可卿本人服务。全部谐意为:情字可轻可重,她一人的用情用得广,既扒灰又养小叔子,故为兼美;滥情又会帮助她“造业”,加快了贾府的败坏;同时,她又是个情种,由于滥情败露,被迫上吊轻生了。  曹雪芹对其用墨不多,但颇费犹豫,最终只好用曲折隐晦笔法。关于她的命运,小说中有一词一诗画,以谜的形式予以揭示。  
《红楼梦仙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在下试解:  
这词最隐晦,说的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一位?红学界中颇有争议,本人认定是说贾蓉妻秦可卿。理由是,词的首句“画梁春尽落香尘”,一条白练搭上天香楼里的画梁,梁上飘下几缕灰尘,这不是说的悬梁自尽么?谁悬梁?为何悬梁?是何人所迫?小说里没有明说,脂研斋说,曹翁应某长者意见,写好了也删掉,但电视剧里明说了。书里的贾府下人焦大借酒骂嚷,“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乱伦的家族大丑事,曹翁太难下笔了,故隐晦而写。我们是旁人,说说无妨,扒灰的是贾珍,养的小叔子是贾宝玉。扒灰的罪责在贾珍和贾蓉,而养小叔子的罪责在秦可卿。贾珍父子不必说了;那时宝玉年幼,在秦的房间里午睡,稀里糊涂地被秦诱奸了。曹翁身为其家族中人,此为贾府中最脏最烂的丑事,不得不隐晦下笔叙述此事,隐晦曲折地写作宝玉午睡梦遗。有人不信,说我这是胡说。在这里我答,有书为证:秦可卿仙逝之时,有三处可疑点,一是尤大姐贾珍妻,贾蓉母,可卿婆婆,其早不病晚不病,偏在这时候又病了,还不是死因实是丈夫“扒灰”所致,故而借口生病,不理丧事又是什么?二是贾珍对一儿媳之死如丧考妣,不惜为此而购用原为王侯级的上等棺材,并多次说“愿代儿媳妇去死;三是贾宝玉一听闻可卿死讯,竟然为之吐血,黛玉死时他为何未见吐血?秦可卿何等的美丽温柔,只因了色和情,毁于一旦,惜哉!  
《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十二   
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  
诗: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在下试解:  
画中的美人是在高楼上自尽的,秦可卿悬梁处名“天香楼”,“天”够“高”了吧。诗的头两句中有两字值得注意,一个是“幻”,一个是“主”。“幻”字暗指秦在自己的房中,诱奸了年少无知的贾宝玉,事情发生在宝玉午睡梦游“太虚幻境”时。“主”字暗指这些乱伦丑事发生在“主”子们之中。后两句是说,不要老是说荣府出了个“不肖子贾宝玉”,比不肖还要丑陋的事出自宁府;而且还说,这类荒唐事宁荣二府都有,用柳湘莲的话说,就是贾府“只有门口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  
  可卿是红楼中最需要玩味的人物。  听说如果读不懂她,便不算真正读懂红楼。
  红楼人物年岁考   红楼第二回书冷子兴说,贾蓉今年才十六岁,贾宝玉七八岁(整理本说十多岁)。第五回书可卿说,宝玉与秦钟同年。第八回书说,秦父五十岁时抱养可卿,五十三岁得秦钟,并说今年十二岁了。第十三回书可卿逝时说,贾蓉为捐官所写的履历为年二十。由此推算,宝玉和秦钟小于可卿四岁,小于贾蓉八岁;可卿仙逝时年十七,贾蓉年二十,宝玉秦钟年十三。
  我找了半天找不出可卿的年岁,却在金兄这里找到了!
  珍珠:    不是找不出,而是你读书不精,可能还不愿记笔记。其实,只要细心找,宝钗,黛玉,湘云,三春等诸人的年龄是可以找出的。
  补充:第二十五回书说,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下咒,双双患上疯症,宝玉看看将死,原来的那个疯和尚来到,问贾家取出“通灵宝玉”,拿在手中说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由此可见,此时宝玉已年十三了。
  由《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及曲赋观之,宝黛以及其他女性结局并未为高程本续书中所言。期盼金兄细查《红》之各版本,为我等俗人不啬一一解说。
  支持!
  顶上去
  红楼版本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有时不知,还真误人。
  看了楼主的妙论,真是醍醐灌顶,枉自读了那么久的《红楼梦》了……  
  金公做了好事,支持!
  作者:windysun 回复日期: 19:59:40 
    由《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及曲赋观之,宝黛以及其他女性结局并未为高程本续书中所言。期盼金兄细查《红》之各版本,为我等俗人不啬一一解说。  ---------------------------------------------------  上复:    红书版本多是真的,为讨论计,窃以为,关于红人之命运,就以前八十回书之诗词歌赋为据,以论续本之误;关于故事结局,当以高程续本为依据,否则无从讨论。而且还应当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作基础,别的可能有“秦邦业还是秦业”之差。
  我很喜欢红楼,并且看了您得网站,受益匪浅,还是请你再为大家详细解说,期盼~~
  支持!
  作者:isabelyu2002 回复日期: 11:37:17 
    我很喜欢红楼,并且看了您得网站,受益匪浅,还是请你再为大家详细解说,期盼~~  ------------------------------------------------  谢捧场。访问我的个人网站得在留言本上说说话,谈谈你的意见。要不,我怎知你到访过呢。  
  作者:isabelyu2002 回复日期: 11:37:17        我很喜欢红楼,并且看了您得网站,受益匪浅,还是请你再为大家详细解说,期盼~~    ------------------------------------------------    谢捧场。访问我的个人网站得在留言本上说说话,谈谈你的意见。要不,我怎知你到访过呢。    真不好意思,倒忘了这一点,我去了好几次,都没留下只言片语,下次一定“雁过留声”。  
  好象金兄那主页不能留言的,我以前也想留言,就是没发现留言的地方,也不知是不是真的不能留言。
  珍珠眼拙了,留言本就在首页的顶上。
  呵呵,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
  一一部红楼用一个“情”字贯穿,逐渐展开了数十个既独立又关连的故事来。“红楼梦仙曲”的“引子”开首便唱:“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以情开头,理应亦以情结尾。由张之先生续写的一百一十回本的结尾处,便是如此。话说:宝玉幻缘已了,回复为神瑛侍者之身,来到警幻仙子处,得见了一幅情榜。榜上一如小说前头的“正册,副册,又副册”,列出了红楼一干人等,并逐个标示名属何样的情种。本公藏书柜中现有此书,不敢自专,现抄写于下,或者诸君见爱。本不敢妄自加评,但想到若果原文照抄,张之先生可能反感于本公侵版,故大胆加列鉴评,以避嫌疑是也。     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遗香洞太虚幻境情榜    红 人 情 种 本公妄评     榜首:    宝玉 情不情 此不情二字当指宝二爷其实入不得情种一列     正榜:    黛玉 情情 用情既真又实,乃真情之情也    宝钗 情时 见机行事说话,上下亲和,真识时务之俊杰也    元春 情悱 有情想说而不能说,有腹诽(悱同非)也    探春 情敏 快人快语,才思敏捷也    湘云 情真 天真无邪,憨痴爽直也    妙玉 情隐 感情隐隐,深藏不露,是非无情也    迎春 情懦 懦弱而受欺,遇婿不良,命丧夭亡也    惜春 情洁 无力用情,故洁身自好也    熙凤 情才 才比天高也,若能用秋千格,变作才情就好了    巧姐 情惇 对情惇厚,故愿嫁田舍郎也    李纨 情静 寡妇门前事非多,非静无可立身也    可卿 情荡 淫而乱伦,荡字合当     副榜:    香菱 情愊 对情诚志也(愊读毕)    云屏 情惄 忧思重重而不敢用情也(惄读溺ni)    无双 情怊 悲伤失意之情也(读钞)    尤二姐 情悞 用情错误也(悞同误)    平儿 情权 身为侍妾,却又有点权力    佩凤 情憨 并不知情为何物,故痴憨也    佩鸳 情恣 并不知情为何物,故无拘束也    秋桐 情泼 泼妇也,何以言情    麝月 情恔 胸无城府,七情上面,以图快意(恔读笑)    待书 情惋 身为下人,令人惋惜    翠墨 情寂 身为下人,悄然无言    春纤 情朴 与世无争,了此一生     又副榜:    晴雯 情悻 受人诽谤,枉担勾引宝二爷之名,怎不悻悻而逝呢    袭人 情惓 对宝二爷用情也算拳拳(惓同拳),惜二爷并不领情    鸳鸯 情识 傍着老祖宗,拒绝老色鬼,倒也是有见识之大丫环    紫鹃 情慧 若无慧识,如何侍候得那老耍小性子的林妹妹呢    莺儿 情巧 巧心巧嘴,名如其人也    司棋 情肆 身处大观园,敢于恋爱自由,也太放肆了    红玉 情炽 贾府犯案抄家,探凤姐于囹圄 ,真热心之人也    入画 情惌 为丫环而无过人之能,不任劳任怨又怎地(惌同怨)    金钏 情烈 蒙冤莫辩,愤而投井,烈女也    玉钏 情平 与令姐性情相反,以平和而求自安也    彩云 情愔 无特别之才华,沉默是金(愔读阴)    彩霞 情挚 受命侍候劣主贾环,也能尽心尽力,真诚恳也    榜结。    
  顶起!
  4444444  秦可卿几岁时嫁入宁府  关于秦可卿几岁时嫁入宁府?在下略作推算推算:  第一,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贾蓉十六岁,当时并没有说他已娶亲。可卿长宝玉秦钟四岁,小于贾蓉三岁,也就是说明可卿十三岁时未嫁。  第二,到了第八回,说到秦钟作宝玉的伴读时,明示秦钟十二岁,则可卿十六岁,此时已嫁入宁府。  第三,古时女子年十五称为“及笄”,可将头发盘起来,表示此女子已长大成人,可以谈婚论嫁。  第四,第五回说到宝玉梦游太虚时,书中描写可卿住房十分香艳华丽,似是新婚娘之洞房,或者可卿嫁入不久。  以上四处说明:可卿嫁入宁府在十四到十六之间;以“及笄”之说论,当为十五岁嫁入为妥。
  55555  
红楼花榜  红楼假借裙钗女流的芳情逸事,吐自己的胸中块垒。红楼内中多隐谜,除了书中明写的人物故事里的灯谜之外,还用了大量的诗画词赋,以及酒令曲赞等,其中有花名若干,以暗示人物的特点和命运。今夜无事,搜罗得八花(未完之人与花,还望诸位续上),略作数字评语,公诸于下,以为消闲解闷,在下献丑了。    红人 花名 书评 翁评    黛玉 芙蓉 风露清愁 莫怨东风当自嗟 芙蓉国指古湖南,湖南简称湘,黛又号潇湘。整日的一脸愁容,是你自找,莫怨人    宝钗 牡丹 艳压群芳 任是无情也动人 牡丹是富贵花,又称花王,钗又富态。虽论情趣不及黛,毕竟也算美丽动人的。    探春 杏花 瑶池仙品 日边红杏倚云栽 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是杏花。瑶池在西方,暗示远嫁西边藩国。倚云栽探得够高了吧。    李纨 梅花 霜晓寒恣 竹篱茅舍自甘心 寒梅傲霜,无梅花之品如何    能守寡多年呢。她的居所真真是竹篱茅舍,名号稻香。    湘云 海棠 香梦沉酣 只恐夜深花睡去 她真有过醉酒睡卧于花丛中的事迹。    麝月 荼縻 韶华胜极 开到荼縻花事了 我想不出评语,何人代劳?    香菱 并蒂 联春绕瑞 连理枝头花正开 红楼仙曲对她的唱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故为并蒂。小时原名“英莲”,故有连和花二字。联春才有“瑞”,结果联上秋(金桂),她就不祥了,死了。    袭人 桃花 武陵别景 桃红又见一年春 桃花源是在武陵吧。书评说别景和又见等字,可能是暗示她改嫁蒋玉菡后,又是一番景致,开始了第二个春天。        
  金兄节日快乐!
  阿瞒:五一节快乐!
  提供一点小信息:  欧阳修有一句诗是关于荼縻的:最是风流堪赏处,美人取作浥罗裳。  荼縻色香俱美,色似黄酒,花茎有棱有刺。
  金兄研究红楼,看来成果不少,让大家开眼界了。
  金兄当不时丰富这贴儿,如此应该算是一大好事。  当然,米米也沾点小光儿。
  晴雯——芙蓉    凤姐是什么花?
  凤姐是花么?
  金兄实雅人也,之博学多才实令我等他吧叹为观止,佩服佩服。希望金兄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美文佳作。小生这里先谢过了。
  作者:看书人 回复日期: 11:07:49 
    凤姐是花么?  ~~~~~~~~~  当然了,罂粟好不好?艳红但有些单薄;媚惑,攻心计而少学识。  
  米米见过罂粟花,真TMD美!!
  说罂粟艳红、媚惑,本人同意,但是我却不认为凤姐攻心计而少学识,所谓学识,不单指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在生活中、社会交往中同样有无尽的知识可以学习。我觉得凤姐的学识也不算太少吧?  
  楼上的名字好有趣哟!  妙公?宝公?  同意,是我错了。正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受教!福一个。
  作者:槛间人 回复日期: 13:06:06 
    说罂粟艳红、媚惑,本人同意,但是我却不认为凤姐攻心计而少学识,所谓学识,不单指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在生活中、社会交往中同样有无尽的知识可以学习。我觉得凤姐的学识也不算太少吧?       作者:草木cm 回复日期: 13:12:30 
    楼上的名字好有趣哟!    妙公?宝公?    同意,是我错了。正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受教!福一个。  ---------------------------------------------------------  谢上面二位的捧场。草木说:楼上的名字-----槛间人----好有趣哟。  我说:槛间人----犹豫于槛内槛外之人。大观园里的妙玉自称“槛内人”,宝玉因而亦自称曰“槛外人”。妙玉之意为,躲在水月庵内,莫管它世外之“夏冬与春秋”。 宝玉自以为“情种”,其意当为,姐姐妹妹一大堆,不管不行,只得屈居槛外,相对槛内唯有羡慕。这里的“槛间人”之意为何?窃以为,既向往于妙玉般的“脱凡出世”,又无奈于生活的需求。可能是囿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身份,虽不可成为宝玉式的“多情种子”,却真于世上有所牵挂与责任。我多嘴了,自打两巴掌,罪过罪过。
略谈尤氏三姐妹  关于尤氏三姐妹,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在下窃以为:  尤大:贾珍夫人,人称东府珍大奶奶。红书中对她的描画不多,给我的形象是,老实人一个,三从四德的典范。其夫之所作所为不会不察,然从未见有所反对之言行,唯有时不时生生病。说是生病,倒不如说“生气”----为夫的恶行而生气。  尤二:与大姐异父异母,是幼时随母----尤老娘----改嫁的“油瓶女”。未及长而继父丧,为生活所迫----由贾亲家接济----而忍受贾府长幼两代的轻薄,背上了“淫”的重枷。必须理解,她的本质是好的,是向往过平静夫妻生活的。当有机会脱离珍蓉二人,那怕是做妾,而且当能进一步走入大观园,远离二只禽兽的阴影,她当然会紧抓不放。于是,前日脱出魔门,后日进入鬼屋,终于力竭自尽。  尤三:是尤二的亲胞妹,同为“油瓶女”。只因为年较为幼,无姐的持家的责任,所以幼时不必如姐一样,过“当面笑,背后哭”的活法。但以身为此家中人,无奈地也背上了“淫”的恶名。其实,尤三是清白的,不过,耳喧目濡,她的言行举止,不得不有着浓重的“轻薄”的味。由于自以为清白无瑕,所以当被征询拣婿条件时,她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嫁就嫁侠客一样的柳湘莲。  
  更正:  妙玉之意为,躲在水月庵(打错字,就为栊翠庵)内,莫管它世外之“夏冬与春秋”。
  77777  
三位僧道的仙凡身份和书中作用  茫茫大士----下凡时称癞和尚;  渺渺真人----下世时叫跛道人;  这两位是携石头下凡的人,后来又多次救拔宝玉脱难。  空空道人----抄书人,从青峺峰下的大石头上,把红书全抄下来,所以红书又称《石头记》;其实,空空就是曹雪芹自己,把世间诸事百务都看“空”了。这三人是红书故事的起承转合者,很重要,不要搞混了。    
  回草木:金公对您所提问题解答均切本人所想,社会之中不免良莠不齐,有黑暗不可免,虽不甘心,却不得不生存。夹缝中人一个。  关于尤三姐,本人敬佩其捍卫清洁之举,在当时当世,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换在现世,不必用此激烈之举。  可敬!可叹!
  “夹缝中人一个”,槛间人这话用的最恰当!  米米也是这个意见。
  另:红楼版本不同,也引得大家对二尤的评价不同,居然是对三姐。
  8888  
关于宝钗入京参加选秀事  有人问,宝钗非旗人,怎有资格参加选秀?为此本人翻查读书笔记,经整理和加写议论,贴于此处,或者于大家读红楼时有所帮助。  清代选秀女,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由户部主办。先是初选, 挑出有残疾的,样貌身材较差的。然后由皇上亲自“相睇”,选中者,充入后宫“备用”。落选者,再由宫中皇后太妃太监等选。第二次入选者,充入宫内,任公主(或称格格)郡主的陪读,不入妃嫔之列。红书中指宝钗入京待选的,正是此职。    开始时,选看的范围很广,无论满洲、蒙古、汉军,只要在旗者,十三岁至十七岁的格格均得参加。过了十七岁的,谓之“逾岁”,可以免选。    嘉庆十八年上谕说:“八旗满洲、蒙古应行挑选女子,人数渐多,下届挑选时,除八旗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女子们照旧备选外,其各项拜唐阿、马甲以下女子,著不必备选,著为令。”以后,选秀女的制度基本沿袭下来,没有太大的变化。    宝钗的薛家不是满族,本不当参加“选秀”,但是在清代初,原只有满蒙两族设“八旗”,后来(记得是自康熙起)又加设“汉八旗”,一共二十四个“旗”。如此说来,宝钗也有参选的资格。    另外,红书中也说了,故事发生于何年何朝失考,并无指明是清代。书中第一回说,一日,有一僧一道在小石子(宝玉的化身)上刻了字(下凡历劫的事迹,即红楼故事),将石头袖了,竟不知投向何方;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三十年为一世,千年为一劫),才有个“空空道人(又名‘情僧’,实乃曹雪芹)”来到“青峺峰下”,抄下“石头”上的字,传给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红书;如此推算,那红楼故事究竟发生于哪个朝代,则更无从考究了。    综上所述,大家全然不必考究宝钗有无参选的资格。          
  99  关于钗黛哪个先临贾府的问题    作者:花梦楼
提交日期: 17:36:09
  本来这不是问题,书中明确交代黛玉先到贾府。可是根据作者随后的叙述,却又可推证出宝钗至少比黛玉早八个月到贾家。  推理如下:当日雨村、黛玉进京入荣府,两个月后雨村授应天府,上任即受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原告称“小的告了一年的状”可见案发时间是一年前,而案发后薛蟠全家随即上京,以当时的速度两个月就能到,算一算,是不是比黛玉早八个月?  -----------------------------------------------------    在下大着胆子“疗伤”:  一,先认了,呆霸王打死冯冤是前十二个月;  二,雨村送黛玉到府后两个月授印;剩十个月;  三,自京城赴金陵约两千里水陆,新官上任日夜兼程,用时一个月;剩九个月;  四,小人告状往往夸张,意图引起大官的重视,说是一年,实或八个月,多说四个月;剩下五个月;  五,书中说了,这个呆霸王“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上千里水陆,新官上任日夜兼程,尚且用时一个月,这个“阿呆”,逢山必登,逢码头必上。薛姨妈又是个“三从四德”的典范,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宝钗年纪尚幼,只得由着儿子慢慢一路行来。书中也说了,“在路不计其日”,行行用去半年光景。  结论:如此一算,宝钗一家子比黛玉晚到贾府一个月以上。     
袭人之为人和名解  以在下之见,花袭人是个小人,是个爱打小报告的小人。红楼作者爱以谐音和寓意来暗示书中人物,并以此来表明憎恶。袭人的原名叫“珍珠(独乙本作蕊珠)”,袭人这名是宝玉改的,用意何?大家可以再想想。在下认为,是曹雪芹与贾宝玉都恶其小人之所为,认为袭人当不起“珍珠”这个美名。同时又知她并非全是坏人坏事,故以“花气袭人知骤暖”一句来说明----她还有对自己知冷知暖的好处。  关于袭人是好人?是坏人?大家完全没必要一定得清清楚楚,红楼的迷人处正是上述的真真假假,大家大可以看出什么就认定什么好了。各位难道没看见书中的“梦与幻”等字?若是看不见的话,我再抄一联:假作真是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反复看了很多次,直到如今看了金公的旁述,方知自己看的肤浅。  虽说同一本书、同一篇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如同鲁迅的文章,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  甚至我自己写的东西,不同的朋友看了,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也许都认为自己说得中肯。其实,能有一两个知交真正懂得我所言及未言,我已很欣慰了!
  叹服。。。
  严重赞同楼住所言!
  不过,我还是喜欢这袭人。  有她如此,是宝玉的福。
  看了各位DX说的心痒痒的,找个时间我还要再看第四次啦!
  好!强烈支持!
  红楼这书就有这好处,  看了一遍,再看一遍,再再看一遍,依然有味。  而不少书,只一次过,便没什么味道的了。
  大家怎么都被金说动了?  
  因为金说的在理,所以就动了。
  111111  
槛外人妙玉之狂想   在红楼十二钗正册中,曹翁用墨最少的有两钗,一为可卿,二为妙玉。可卿让其早死,妙玉留其尼庵,令二人的出身行藏隐隐约约,藏头露尾,让读者如在“云里雾里”。我认为妙玉应是皇族出身,理由有三:  
一,妙玉在庵内设茶款客,其用水且不说,所用茶具之精美,之讲究,竟然令贾府诸人开了眼。给宝钗用的是晋富商王恺的,经苏东坡鉴赏并提了款的茶杯。给黛玉用的是精制的犀牛角杯。古之爵位排作“公、侯、伯、子、男”,贾府受封“宁国和荣国”二公,位不谓不高,家里用的茶具居然比之不及,且那么些茶具又系妙玉家里带来的。连为皇家诰封太君的贾母,对饮茶的讲究比不上这个尼姑,可见妙玉原家里的富贵可想而知。在中国古代,富而不贵之家,断不敢如此托大,“茶道”也未必会这么繁复和讲究。由此可断,妙玉父母祖上,应该高于贾府,比“公”高,难道是“王”么?    二,贾府上下包括贾母,对她清高性格的宽容与忍让,隐隐有敬畏之意。若仅仅由于她是亲友之娇女,而倍加怜爱的话,那么这个“敬畏”因何而来?难道又是一个失落的“王族格格”?  
三,正册中的判词有“可怜金玉质”句,“金玉质”这三个字,曹公断不是乱用的,会不会是“金枝(王女)玉叶(王子)”?可作一比:迎春是“金闺花柳质”,惜春是“绣户侯门女”,妙玉的家族出身地位必比两位贾小姐高。曹翁写红楼极讲究等级,那三本“正册,副册,又副册”所写之钗,都是以各人的身份地位来列入,正册列主子,副册列小老婆,又副册列奴才,全不管其在“大观园”里的“政治表现”如何,实行的是“唯成份论”。  (以上文字与洞烛的雷同,纯属巧合)  
妙玉先前并不在“大观园”出的家,原在玄墓(玄武)的蟠香寺修练,“不合时宜,立足不下,随师傅上京”。先在西门外的牟尼院住,后贾府为“省亲”建大观园,园内修一栊翠庵,特邀她前来任主持,实为点缀。出家的理由书中明写是身体不好,但是这个“不好”比黛玉如何,黛玉都不出家,而妙玉出,这是为何?我以为是,出家是为了避开某种“势力”,而那“势力”又“追杀”而来,原来的普通尼庵藏匿不了,只得再次避到有所倚傍的贾府家庙“栊翠庵”来了。按古代俗世与佛道的一般“约规”,恶势力“追杀”是不大敢直追至“佛家清净地”的。以妙玉的身家世族之高看,非一般“黑社会”能欺者,且一避再避,足见“势力”之焰高万丈。何种势力敢于追咬不放?我认为极可能是这个势力带有“皇气”。当然,从红楼的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我一向持“林黛玉乃是在家的妙玉,而妙玉则是出家的黛玉”的观点,妙玉的入大观园,是为了对应黛玉的清高。在红楼一书中,有多处人物和事件是互为对应的影子,如有贾宝玉与甄宝玉,抄甄家与抄贾府及抄检大观园,尤二姐吞金与尤三姐吞剑,等等。这种文学手法,在多部长篇小说里多用,在《水浒》里用得更多。这是文学手法,而本文是“狂想”,也就不多说了。  
妙玉“带发修行”,表面看是不剃发,我看是为了随时准备还俗。书里说到,妙玉的师父精演先天神数,圆寂时对妙玉说,“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在此静候,候的是什么呢?不会是等“候”某势力发善心吧。前说了带发,后说静候,我想,一定是等着一个极特别的机会潜踪隐迹。书中说,妙玉是被江洋大盗劫持而去的,说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那事情经过是,先在惜春处为盗贼所发现,后回到栊翠庵才被劫走。在惜春处本已知有贼,回去当加倍警惕才是,谁知全庵竟一无动静就被劫去,其中有无“猫腻”?我以为有,是妙玉故意安排的,是有心离开那是非之地。要知道,此时贾府早已风雨飘摇,自身难保了,不走更待何时?  
妙玉之怪诞作为,是女儿式的放荡不羁。自称为“槛外人”或“畸人”。用与之早年在蟠香寺时的旧邻居,向她学过识字的邢岫烟之评语是,“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以书中第一次介绍妙玉时说的,“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来比,说她不男不女不僧不俗是没有道理的。这么大的反差,若无重大变故,断没有这个突变。关于这个变化,我遍查全书,找不到只言片语可以说明,只能凭空设想了。我的设想是,这个在俗时的才女必定追求者众,除了民间有“英俊小生”之外,或者有某“王子”或“贝勒”追求也说不定呢。可以想到,先有某小生与之情投意合,山盟海誓,私订终身。不料,又有王子贝勒横刀夺爱,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男的远循,女的为尼。妙玉在父母家时,富可敌国,掌上明珠,锦衣玉食;出家后,青灯古佛,麻衣淡粥,清风寒月,这么大的反差,怎能不性情怪异呢,这种怪异实是妙玉在向社会表达了一种反抗。而且还可以设想,妙玉本来可以看破,但又不知情郎的生死存亡,故尘缘难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矛盾极了。这位“文墨也极通”青春女尼,终于在茫茫典籍上找到了范大成的两句话:“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处于“铁门槛”之外与“土馒头”之间的妙玉,解脱似已得到而实际又未能得的深深痛苦之中。正是这样,她的身心行为也就不由自主地出现了许多,常常受到指责的“矫作”现象,引起种种非议,这种指责和非议的发出点,也包括了书中人和书外人。  
妙玉为苏州人,自幼带发出家。其祖上人品才学极有根基,声誉甚好,乃“赵松雪”一流人物。十四、五岁时由父母作主,许配远房亲戚山东军门严老爷公子严季良为妻。谁知另有冯姓权势人物强行争娶,当时严父出兵剿匪阵亡,严公随军生死不明。妙父无奈,只得由其嫡亲姨妈---蟠香寺住持了悟收入为带发之徒,后姨甥师徒又悄悄北上走避。冯府得知恼羞成怒,设谋陷害,使妙父母双双入狱病亡。第一个寺庵是玄墓(疑为玄武的误写或有意错写)的蟠香寺,是在金陵(即现南京),古时苏州亦入金陵地区,故她又入“金陵十二钗”。    据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张之所作的《红楼梦新补》说,来劫持妙玉的贼首就是她的初恋情人,循入江湖时落草为寇,由小头目混了数年,因靓仔兼有文化,由大头领招做独生女婿,岳父死后继承寨主之位。那次劫人,初并不知妙玉就是其初恋,至返回贼寨,勒逼妙玉做第二压寨夫人的当晚才相认。先妙玉并不信严公子,后严访得冯家仇人行踪,知冯父已死,便将冯公子劫回,当妙玉之面审问后,抛入河中淹死。妙玉此时只得认命,以为天意,遂自甘坠落入了伙。由于严公子久入贼帮,遂成匪性,好色如狂,寨外各地,广设外室,妙玉天知是第几压寨。此即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结局。          
  楼主是为《红楼梦》作评还是为珍珠米的《大话红楼》作评?
  应珍珠要求而作,他说,将写大话妙玉。
  得好好向金兄以及各位学习,快要写妙玉了,不知能不能写好。
  金公强人也,小女子读其文受教颇多矣。。。      
其实我是叫花子。。。 。。。
  怎么就没有了????????  才写了几个人而已·
  写的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官上任三把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