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新的任务南西诸岛水雷钢铁战队有几个星球的任务怎么完成

南西诸岛防卫线XX强化是艹BOSS五下吗?【舰队collection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5,834贴子:
南西诸岛防卫线XX强化是艹BOSS五下吗?
是月常还是一次性任务?
舰队世界collection今日公测,深海舰队夜间奇袭,提督赶快注册守卫港区的和平吧!
新手在渐渐消失
一次性任务,水雷战队1-4BOSS s胜5次
6cv的路过,不要问我到底有多爽
看到南西两个字我也以为是二图,然而南西都做完了这任务50%都没显示
6轻母 炸过去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全出于意外而不知所措,有几辆坦克想溜走,但立 刻被击中了,熊熊的火焰照耀整个战场,如同白昼。这就是德第 8 装甲团聚 歼英第 4
装甲旅旅部及其第 8 轻骑兵团大部的情景,这是对英第 7 装甲师一 支精锐装甲部队的致命打击。德非洲军团赢得了一次出奇的胜利,再次主宰
(五)柏林战役中的苏军坦克兵
1945 年 4—5 月的柏林战役,是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军在 1945 年初的作战中连遭失败后,退守奥德河——尼斯河西岸一 线,企图顽抗。其在 20—40 公里的纵深内,构筑了 3
遭防御地带,以柏林方 向的防御最强,柏林市为坚固筑垒地域。防御前沿和纵深有许多江河、湖泊
作掩护。德军防御集团为“维斯拉”、“中央”两个集团军群,1O 个摩托化 师,共 100 万人左右,10400 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苏军的战役企图是,歼灭德军防御集团,夺取棺林,迫使德军投降,并 前出到易北河一线。苏军参加战役的兵力有 3 个方面军,共 20
个诸兵种合成 集团军、4 个坦克集团军、7 个独立坦克军、2 个机械化军、4 个航空兵集团 军,计 250 万人,41600
门火炮,625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 架飞机。
  战役从 1945 年 4 月 16 日开始到 5 月 2 日基本结束,为期 16 天,分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4 月 16 日—4
月 25 日)苏军突破奥德河——尼斯河防线, 分割、合围了德军防御集团;第二阶段(4 月 26 日—5 月 2 日)歼灭被围德
军集团,攻占柏林,前出到易北河。
苏军参加此战役的有 4 个坦克集团军。坦克第 1、2 集团军组成白俄罗斯
第 1 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第 3、4 集团军组成乌克兰第 1 方面军的快速集 群。另外,参加此战役的 7 个独立坦克军和 2
个机械化军中,以 3 个坦克军
和 1 个机械化军组成白俄罗斯第 2 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其余各坦克军和机械
化军组成备合成集团军的快速集群。
  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 1 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分别在战役第 1 天下午和战役第 2
天早上进入突破口。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快速集群的任 务,是协同步兵突破德军奥德河防线,尔后向柏林东南和西北边缘实施包围 机动,战役纵深
80—90 公里。快速集群投入交战时,步兵仅突破了敌第 1 防御地带,因而便协同步兵突破第 2、3 道防御地带。在 4
天内,快速集群仅 前进了 30 公里,平均每天前进 7 公里,而在战役第 3 天只前进了 3—4 公里。
为了加快进攻速度,两个坦克集团军均组成了专门的梯队,昼夜轮流进攻。 突破奥德河防线后,快速集群又遇到了柏林外层防线的顽抗,因而又协同步
兵实施突破,未能充分发挥坦克的机动能力。只有坦克第 2 集团军的 1 个坦 克军由北面对柏林实施了包围机动,6 天前进了 85
公里,个别旅在机动过程 中脱离步兵 8—10 公里。由于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快速集群投入交战过早,
对加快整个战役进程未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乌克兰第 1 方面军快速集群的任务是,协同步兵突破尼斯河防线,尔后
向柏林的南缘和西南实施包围机动,完成对德军防御集团的合围,战役纵深
160—170 公里。
  快速集群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于战役第 2 天早上,分别在 9—10 公里宽的 地带内各沿 4
条路线同时投入交战。在两天内完成了对德军第 2、3 道防御地 带的突破,前进了 15—20 公里。从战役第 4 天起的 5
天内,快速集群向纵深 前进了 140 公里,平均每昼夜前进 30 公里。在坦克集团军突进“走廊”后。
有 3 个合成集团军配合行动,向两翼扩大突破口,其中有一个合成集团军直 接在快速集群之后跟进,保障快速集群后方安全。
  到战役第 9 天(4 月 24 日),乌克兰第 1 方面军坦克第 3 集团军的 1 个 摩托化旅在柏林东南的邦斯多尔福与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的坦克第 1 集团军
的部队会师,完成了对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的合围;战役第 10 天(4
月 25 日),坦克第 4 集团军的 1 个军在柏林以西的克特钦地区与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坦克第 2 集团军的部队会师,完成了对柏林守军的合围,两个被围 集团各有 20 万人左右。
完成合围时,在合围对内正面行动的坦克部队,有 4 个坦克集团军(欠
1 个军)和两个独立坦克军。这时,对外正面距离被围的柏林集团为 20—30 公里;距离被围的法兰克福——古本集团为 40—80
苏军坦克部队在向柏林围攻中,还进行了一系列渡河作战。 尼斯河在德军右翼防线的前沿前,河宽 40—45 米,深 2—5
米。苏军坦
克部队在炮火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各个先遣旅随第 1 梯队步兵帅之后渡 河,两个坦克集团军的主力各随 1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之后并利用后者的木 桥渡河,其自身的渡河器材没有动用。在战役第 1 天的一夜内,两个坦克集
团军全部渡河完毕,保障了在战役第 2 天早上投入交战。
  斯普累河在德军第 3 防御地带前沿前,河宽 40—60 米,河深 1 米以上。 坦克第 3、4 集团军于战役第 2
天日落抵达该河。坦克第 3 集团军一个军的先 遣旅前卫找到了徒涉场,并以配属的工兵构筑了徒涉场的出入口,对徒涉场
作了标志。旅的主力到达后在军炮兵群的支援下强渡该河,在河西岸占领了
宽 2 公里、纵深 1.5 公里的登陆场。随后步兵军的先遣部队渡河巩固已夺取
的登陆场。坦克军主力到达后,坦克徒涉渡河,摩托化步兵利用木筏和舟桥 渡河,炮兵和后方机关利用工兵架设桥梁渡河。军主力在两个小时内渡河完
毕。坦克集团军的其余两个军也利用该军的渡口在一夜内渡河完毕。
捷尔托夫运河在柏林内层防御的南缘,河宽 40—50 米,深 2—3 米,两
岸有 2 米高的水泥河堤,德军在运河北岸筑有坚固防御工事。坦克第 3 集团 军于战役第 7 天(4 月 22
日)日落前抵达该河。为了支援强渡该河和尔后对 柏林市的攻坚,方面军司令给坦克第 3 集团军配属了 1 个突破炮兵军、1 个
突破炮兵师、1 个高炮师、1 个步兵师和 1 个歼击航空兵军。坦克第 3 集团军 各军以一个炮兵师组成军炮兵群,集团军本身则以 3
个炮兵旅组成集团军炮 兵群。在 4.5 公里宽的主要突破地段上集中了 3000 门火炮、迫击饱和自行火 炮。经过一天的准备,3 个军在
12 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准备同时强渡。强 渡前,炮兵对敌岸进行了 55 分钟的炮火准备。坦克第 6 军首先强渡成功。该 军以 1
个摩托化旅利用木船和折叠舟强渡,在敌岸占领了登陆场。这时集团 军工程兵在河上架设了两座舟桥,各坦克旅用舟桥渡河,随后,加强的步兵
师渡河。该集团军的其他两个军由于强渡未成,随后也转到坦克第 6 军的渡 场上渡河。坦克第 3 集团军的全部兵力于战役第 9 天(4 月
24 日)的一昼夜 内渡河完毕。
  苏军在完成对柏林合围以后,除坦克第 4 集团军的坦克第 5 军展开在柏 林西南以保障对外正面外,坦克第 4 集团军主力以及坦克第
1、2、3 集团军 均参加了对柏林的攻坚战。
  在对柏林的攻坚战斗中,坦克集团军和坦克军都不组成绵亘的进攻正 面,而只沿几条平行街道的方向行动。机械化旅沿 3—4
条街道进攻;坦克旅
沿 1—2 条街道进攻。机械化旅一般派出强击队,强击队由加强有坦克、自行
火炮、炮兵和工兵的摩托化步兵营组成。为了攻占较小的目标,强击队派出 强击组,强击组由加强有 1—2 辆坦克或自行火炮、2—4
门火炮以及工兵和 喷火器手的摩托化步兵排组成。坦克部队的强击组由 1 个坦克连、40—50 名
冲锋枪手、1 个工兵排、1 个炮兵连组成。强击队和强击组在夺取每一目标前,
均以炮兵的直接瞄准射击破坏德军的工事。坦克部队在攻坚战斗中每昼夜前 进速度平均不到 2 公里。
  在对柏林攻坚的过程中,坦克集团军虽然都受领了单独的进攻地带,但 由于其本身步兵数量不足,坦克独立作战遭到很大损失,后来乌克兰第 1
方 面军不得不以 1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步兵加强坦克第 3 集团军,而白俄罗 斯第 1 方面军则于 5 月 2 日将坦克第 2
集团军从柏林撤出。
  在柏林战役中,各坦克集团军在分割与合围德军防御集团中,起了重要 作用。但是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在战役第一阶段一直协同步兵逐 次突破德军防御,未能充分发挥坦克兵的机动能力。战役第二阶段,4 个坦 克集团军(欠 1
个军)直接参加对柏林的攻坚战,坦克损失很大。
  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实施多路向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 4 月 27 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 日,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
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 室自杀。5 月 2 日,柏林卫戍区司令 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8 日,德军统 帅部代表
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
整个战役,苏军共消灭德军 93 个师,俘获德官兵约 48 万人,缴获火炮
8600 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1500 余辆(门),飞机 4500 架。苏军损失 30.4 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2156
辆(门),火炮 1220 门和飞机 527 架。柏林战 役中,坦克发挥了重大作用,充分发挥坦克的火力和突击力是苏军取得胜利
的重要因素。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 战争的终结。
由于坦克战在希特勒的闪击战中,在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
远东战场上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对世界各国的震惊极大,因此二战以 后,坦克几乎在历次局部战争中都有使用,并有较好的表现,促使坦克战迅
坦克战的运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坦克性能的提高,因而各国一
直把发展坦克的防护力、火力和机动力作为增强坦克战能力的基础和重点。 二战结束以来,坦克已经发展了 3 至 5
代,目前,已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如:
T—80Y 坦克(俄罗斯产):乘员 3 人;战斗全重 46 吨;发动机功率 1250
马力;在公路上 70 公里/小时,普通地面 48 公里/小时;装备一门 125 毫米 的滑膛炮、一挺机枪和一挺高射机枪。
艾布拉姆斯式坦克(美国产):乘员 4 人;战斗全重 63 吨;发动机功率
1500 马力;速度:在公路上 76 公里/小时,普通地面 48 公里/小时;装甲厚
度 500 毫米;装备一门 120 毫米滑膛炮和 3 挺机枪。
豹—2 式坦克(德国产):乘员 4 人;战斗全重 55.1 吨;速度:在公路
上 70 公里/小时,普通地面 40 公里/小时;装甲厚度 500 毫米;装备一门 120 毫米滑膛炮。
  挑战者式坦克(英国产):乘员 4 人;战斗全重 62 吨;发动机功率 1200 马力;最快速度 56 公里/小时;装甲厚度 600
毫米;装备一门 120 毫米线膛 炮和两挺机枪。
“勒克莱尔”式坦克(法国产):乘员 3 人;战斗全重 54 吨;发动机功
率 1500 马力;在公路上的速度为 75 公里/小时;装备一门 120 毫米滑膛炮, 还有一挺机枪和一挺高射机枪。
  随着坦克性能的不断提高,坦克战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 许多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中,坦克作为地面主要突击力量大量使用,对战争的
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双方投入坦克约 6000 辆,展 开了激烈的坦克大会战,曾在一天内就展开 1800
辆坦克会战,实力战争史上 所罕见。
  1991 年初的海湾战争,交战双方投入坦克近 1 万辆,其规模达到了空前
的程度。伊拉克坦克比多国部队坦克性能落后,且防护力较弱,因而在战争 中损失坦克近 4000
辆,这也是伊军地面作战及至整个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高技术局部战争,反映了坦克战新的两大发展
趋势:一是快速反应能力与高能量杀伤力合一的机电一体化趋势;二是立体
化趋势,即坦克与武装直升机、卫星等联为一体,构成立体突击、立体防卫、
立体机动力量。这些大大扩展了陆军火力与机动的范围和威力,进一步改变 了现代战争的面貌。
三、大显身手的潜艇战
  潜艇战,即以潜艇兵力在海洋战区进行的作战。海战样式之一。目的是 消灭敌舰船,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对敌实施封锁或反封锁,摧毁敌岸上重
  潜艇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是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和袭击敌 舰船。1916 年 2 月 4
日,德国进行潜艇战,使用大量潜艇兵力在广阔海洋战 区袭击英国运输砚船。1917 年 2 月 1 日,德国宣布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企图
严密封锁英伦三岛、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协约国共动用舰艇约 5000 艘、飞机
约 2000 架进行反潜战,击沉了大量德国潜艇,使德国潜艇战未能达到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潜艇击沉战斗舰艇 190
余艘,击沉运输船 5900 余艘,计 1300 余万吨。这一战果震动了世界,从而确立了潜艇战在战争中的
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各参战国潜艇总数己达 550 艘,潜艇在
海上又一次大显身手。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国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战争初 期,德国海军以单艘潜艇在接近英国基地、港口的航道上和舰船航行频繁的
海域进行阵地伏击。1940 年初,英国加强了近岸海域的对潜防御,德国潜艇 被迫到离岸较远的海域进行区域游猎。1940
年下半年起,德国潜艇逐渐采用 多艇集中攻击的“狼群”战术,以提高攻击的效果。但同盟国在大西洋战区 集中了 2000
多艘猎潜舰艇和数千架飞机,装备声纳和鱼雷进行反潜,使德国 潜艇战遭到失败。整个战争期间,被同盟国击沉的德国潜艇数量达 778 艘。
一直到德国投降时,潜艇数量仍然超过 400 艘,其中约 224 艘被艇员自沉,
156 艘被同盟国捣沉,剩下的 30 艘被英、美和苏所瓜分。德国潜艇共击沉英
美等同盟国商船、运输船 2828 艘,排水量达
吨。德国潜艇破交战
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此外,德国潜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一带还多次攻击大 中型军舰,共击沉、击伤同盟国驱逐舰以上的大中型水面舰只 110
艘和 5 艘 潜艇。
大战中,各国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共约 5000 艘、总吨位达 1400 余万吨,
占彼击沉总吨位的 68.8%。 潜艇战,按其任务性质和作战方法,可分为破交战、破潜战、袭击战、
伏击战、游猎战、截击战、反潜战等。这些潜艇战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
有许多实例,下面列举的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交通线上的抗争(破交战)
  破交战,即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的作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敌
交通线,是潜艇战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因而破交战是潜艇战的一种主要战法。 下面列举 1 例。
  1945 年夏季,日本在太平洋上各主要交通线被切断以后,就主要依靠日
本海从朝鲜、中国东北运入其必需的战略物资。为了保障海上的交通,日寇
在日本海各入口——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都布设了大量的水雷,
并认为这个地区非常安全,因此松懈了对潜艇的防御,警戒力量很薄弱。在 此情况下,美国潜艇司令部于 1945 年 5 月 27 日至 6
月 24 日组织了 9 艘潜艇 突破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进行破交活动。战役结果,共击沉日本运输船 27 艘,潜艇一艘,总吨位 57000
吨。美国损失潜艇一艘。战役经过如下:
  (1)组织准备情况。这次战役由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负责组织。参加 的潜艇共 9 艘。战役准备工作从 1945
年初即开始进行。战术技术准备主要包 括以下几方面:①使用声纳(有些资料称系水雷搜索器)的训练。美军认为
潜艇通过日本海的水雷障碍时,只有利用声纳才能发现水雷,保障安全。因 此,他们很重视声纳的试验,并设置了许多试验雷场,供潜艇练搜索水雷之
用。这一阶段训练完毕后,各艇还曾先后被派至东海、琉球群岛以北一带, 实际发现水雷及通过水雷障碍。②进行水雷侦察。曾先后派出 3
艘潜艇侦察 朝鲜海峡水雷情况,查明了水雷障碍的南部界限,标绘了水雷布设情况图,
为尔后潜艇通过创造了条件。③各艇出海前,都将原来在南方海区活动时的 伪装色——浅灰色变为深灰色,以加强潜艇在北部海区活动的隐蔽性。④出
航前各艇均安装了防雷导索,保障安全通过水雷障碍。
具体的战役计划于 1945 年 5 月开始拟制,制定后,曾由潜艇作战研究部
审查,其中包括:
  ①选择突入位置:计划规定,潜艇应由朝鲜海峡突入日本海,因朝鲜海 峡有经琉球岛及日本南部的北太平洋流(黑潮)流过,流速约 1
节,流向与 潜艇突入方向一致。因此,潜艇一方面可利用黑潮流速加快航行速度,另一
方面因流向与突入方向一致,即雷索倾斜方与潜艇运动方向一致,这就减少 了潜艇触雷的危险。此外,朝鲜海峡的水深比对马海峡大,万一声纳发生故
障,潜艇还可从水雷下面安全潜入,而不必担心声纳及测深仪受损。
返航时选定通过宗谷海峡,一则可利用中立国苏联船只的航道,二则该
海峡流向与潜艇返航航向一致。
  ②划分活动区域:在日本海内活动时,应避免进入日本海西北部及能登 半岛南部,日本海西北水浅,还不到 90
米,日方运输船只较少,而能登半岛 西南部有美国 B—29 飞机设的磁性水雷和水压水雷,准确位置不详。此外,
潜艇受损遇难时,可赴海参威请求援助。
  ③确定兵力编组:9 艘潜艇共分为 3 个艇群。第一群为“海鲛”,“克
列威尔”、“铲鱼”,由“海鲛”艇长任群长;第二群为“金枪鱼”、“骨
鱼”、“鳐鱼”,由“金枪鱼”艇长任群长;第三群为“飞鱼”、“泥鱼”、 “廷奴沙”,由“飞鱼”艇长任群长。这 9
艘艇在海上航渡和通过海峡时由 “海鲛”艇艇长统一指挥。
  ④规定行动时间和会合点:3 艇群应依次于 5 月 27、28、29 三日由关岛 阿普拉湾基地出航。6 月 4、5、6
日黎明突入朝鲜海峡;突入后各群驶往自
己的战斗行动地域,进行侦察,保持隐蔽,于 6 月 9 日日落后统一开始行动。
6 月 24 日,三群在宗谷海峡以西会合,24 日夜通过海峡返航。上述时间是按 潜艇平均航速 13 节计算的。
  战斗任务布置后,各艇长一道拟制了协同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艇各群 的任务,确定了各种信号、会合点等。
(2)战役实施经过。①出航及通过海峡情况。3 潜艇群依次于 5 月 27、
28、29 日 15 时左右由关岛阿普拉湾基地启航。这一时期,出阿普拉湾的潜 艇较多,因此该 9
艘艇出航未引起特别注意。潜艇是在护航队护送下由水面 状态出航的。出基地后护航队即返回,潜艇单独向西北方向航行。在航渡过
程中,潜艇曾结合当前战斗任务操练了潜水、雷达和声纳的使用及射击漂雷 等科目。
  经过 5 于左右航行,各潜艇先后到达琉球群岛(西南群岛)附近,在该
地域内经常遇到日方飞机或发现日本雷达。潜艇进入东海时,是通过晋石岛 南部、利用夜幕掩护由水面全速通过的。通过时使用雷达观察周围情况,第
一群的“海鲛”潜艇由于雷达损坏,由“屯列威尔”艇用无线电话引导通过。
  6 月 4、5、6 日各艇干预定时间先后到达突入朝鲜海峡的展开线。然后 各艇群编成战斗序列,以 3
节慢速沿东北航向向水下潜入。之所以采取 3 节 航速,是为了减少螺旋浆骚音而又不影响操纵,同时又易于在发现水雷时立
即倒车抵消前进惯性。通过水雷障碍时,多数潜艇利用声纳从水雷障碍间隙 中通过。曾有数艇发现水雷,均及时转舵,倒车而避开。此外,有 3
艘潜艇 是由大深度通过的。经约 16 小时航行,9 艘潜艇均在预定时间顺利通过了朝 鲜海峡。
②在日本海的活动。3 潜艇群于 6 月 4、5、6 日先后通过朝鲜海峡之后,
即分别驶往指定的战斗行动地域。各群行动地域分布如下:第一群在本洲西 岸至北海道西北岸一带;第二群在日本海东南部,即由能登半岛附近起,经
若狭湾,沿日本海岸向南;第三群在朝鲜东海岸一带。各潜艇在驶在战斗行 动地域的途中,都曾发现大量日本舰船,但均未攻击。9
日日落后开始行动, 直到 24 日为止,各艇群在日本海内的行动经过如下:
第一艇群的 3 艘潜艇“海鲛”、“克列威尔”及“铲鱼”9 日分别在佐
渡岛北部、作角(40°35′北,139°50′东)外及小樽湾外占领阵地。
3 艘潜艇中以“海鲛”艇攻击次数最多,击沉日运输船数量最大。该艇 9
日 20 时 00 分在阵地内用潜望镜发现一艘日本运输船无灯火管制,无警戒。 潜艇测定了 4 次方位,于 20 时 15 分于距离
650 米时将其击沉,8 分钟后(20
时 23 分)又与另一目标取得雷达接触,接近至 2380 米时,进行了 3 枚鱼雷
齐射,命中一枚,未击沉,运输船改用变航向航行,潜艇继续接近,21 时 12 分潜艇再次进行攻击,以两枚鱼雷将其击沉。11
日“海鲛”潜艇于水下航行 时,发现一艘运输船,以直航向航行,接近过程中,潜艇与目标失去接触,
遂上浮至水面,以雷达保持接触。当与目标距离很近时,潜艇又潜入水下机 动,占领了有利射击阵位,最后于距离 1170
米时用鱼雷将其击沉。
12、15、19 日“海鲛”还曾击沉日本运输船 3 艘。 “铲鱼”潜艇战果也较大,共击沉日本运输船 5 艘。该艇于 9 日 22
雨天由水面状态突入小樽港外港,利用远处飞机场上的照明和岸上灯火,观 察了港内,因未发现停泊舰船,即以全速退出,之后至小樽港外,立即由水
面状态追击一艘已出港的运输船,消灭该船后不久,又连续击沉另两艘驶往
小樽港的运输船。击沉这 3 艘船一共只用了一小时。 “克列威尔”潜艇与上述潜艇情况相同。开始行动后,在 9、10、13 日
内连续击沉日本 3 艘运输船。之后于 13、14 日虽曾两次遭到敌人驱逐舰攻击,
但潜艇迅速离开近岸地域,加大潜水深度,依靠温度骤增层(温度差 8°), 成功地脱离了追击。14
日该艇得到群长许可,转移至津轻海峡附近活动。
  17 日,该群 3 艘潜艇于规定地点会合,交换了情况后,又分赴各自地域 活动。
  第二潜艇群活动地域内有朝鲜——若狭湾、朝鲜—能登半岛交通线。该 线航运频繁,3
艇中“金枪鱼”潜艇曾与敌人遭遇数次,均未能进行攻击或 攻击未遂,两次突入日港湾,利用岸上灯火观察了港内,未发现目标。“骨
鱼”潜艇击沉两艘运输船(是 9 艘潜艇击沉日商船中吨位最大的两艘)后,
于 18 日被日驱逐舰击沉。本群中以“鳐鱼”潜艇活动效果最大,共击沉 5 艘运输船和 1 艘潜艇。
  10 日,“鳐鱼”潜艇在能登半岛北部潜航机动时,用潜望镜发现 1 艘日
本潜艇在水面状态作蛇形运动。“鳐鱼”艇立即转右满舵,隐蔽向其接近。 距离 730 米时,齐射 4
枚鱼雷,日潜艇被击沉。之后“鳐鱼”潜艇即由东向 西绕过珠州岬向南方机动。
11 日 17 时 30 分,“鳐鱼”潜艇在南面水天线上发现一艘运输船由南向
北航行,航线紧靠海岸。这里虽然水深较浅,但潜艇仍然以 7 节水下航速向
目标接近。当时潜艇已在该地域水下巡航了一整天,电量已快消耗完毕,因 此在 18 时 34 分与目标接近至 320O
米时,决定进行远距离攻击,齐射了 4 条鱼雷,全未命中,因而未暴露自己。经继续跟踪,发现目标进入松下内。
潜艇从近距离观察,发现湾内另外尚有 2 艘运输船,因此等黄昏充电后买入 湾内攻击。22 时 45 分充电完毕,潜艇向湾年航行,15
分钟后实降大雨,夜 很黑,本应潜水以免被雷达发现,但因这里水浅,决定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
(下雨、黑夜)留在水面,尽量靠近海岸,以海岸为背景,使敌人不易发现,
或使敌人误认为是小鱼船。同时使用雷达接收器观察。潜艇原计划于黎明由 水面状态突入,后为大雨所阻。3 时 10 分潜艇潜入水下,直到 8
时 45 分雨 住,才由水下驶入湾内,湾内水很浅,约 36 米,龙骨下水深只有 4.5 米。入
湾后迅速升起潜望镜,测定了第一目标的方位(349°)距离(2300 米), 接着用舰首发射管在 70 秒钟时间内连续发射了 6
枚鱼雷(全部定深 1.8 米)。
2 分 20 秒后听到第一声爆炸。之后潜艇立即转向。这时潜艇遭到敌人火炮射
击,约 5 分钟后又用舰尾发射管连续发射 3 枚鱼雷,命中了其余两艘运输船。
8 时 21 分潜艇迅速离开,采用 5 小时放电制的水下高速航行。此时尤骨下水
深更小,测深仪已不起作用。敌护卫舰也赶至战斗行动地域,进行火炮射击。
9 时 57 分潜艇已快驶出湾外,这时听到两声深水炸弹爆炸声,但都离潜艇很 远。潜艇成功地袭击、并摆脱了敌人,共击沉日本船 3
整个第二潜艇群共击沉日本运输船 7 艘,潜艇 1 艘。 第三潜艇在朝鲜东海岸附近活动。9 日各艇在下述地域占领阵位:“飞
鱼”艇——清津港附近,“泥鱼”艇——东朝鲜湾内,“廷奴沙”——朝鲜 半岛南端。在上述地域内,日本多用平底船或小型运输船在沿岸运输;经常
有浓雾,能见度不良,有时沿岸众多的渔船甚至妨碍潜艇活动。
  “飞鱼”潜艇 10 日和 11 日在清津港外和向罗律港航行时击沉两艘运输
船。发现第二艘运输船时,潜艇正位于水面,潜艇估计日运输船没有雷达,
遂由水面全速接近,于 1450 米时,按雷达所测要素发射了两枚鱼雷,将其击
沉。此后曾游猎至罗津港入口进行雷达侦察,但未发现敌舰。后又进行过几 次鱼雷攻击,均未成功。15 日曾在清津港外用火炮击沉 10
艘运砖小鱼船。 “泥鱼”潜艇战果也较小,仅于 11、13 两日击沉过两艘运输船,此外用 火炮击沉 1 艘 20 吨的平底船。17
日因与本群潜艇会合未成,曾主动向“飞 鱼”潜艇活动地域游猎,但仍未取得战果。在一次攻击中,射出的鱼雷竟向
潜艇旋回,险些命中潜艇本身,由于潜艇及时潜水,才避免了危险。
3 艇中以“廷奴沙”潜艇战果较大,井击沉 4 艘运输船,9、12 日各击沉
1 艘日船,20 日又连续击沉两艘运输船。其中 12 日击沉的 1 艘是在昼间于水 面状态用火炮击沉的。12
日中午潜艇于水下状态发现一艘运输船,立即向其 接近。接近过程中浓雾聚起,潜艇决定浮起由水面状态接近,进行火炮攻击。
不久雾又突然消失,此时潜艇正在全速航行,离岸已很近(仅 3 海里),易 遭受岸炮和飞机的攻击。但潜艇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接近,至 20
链距离时,突 然用火炮开始射击,一开始就打坏了日本运输船上的火炮,使日舰未及还击 即被击沉。20 日 6 时 O5
分,“廷奴沙”潜艇在朝鲜海峡附近发现一艘运输 船,距离 60 链。潜艇开始是以高速由水面状态接近,至 5 时 39 分在目标前
方潜入水下,等候目标接近。当目标接近至 680 米时,潜艇发射了 3 枚鱼雷,
两枚命中。此外“廷奴沙”潜艇在一次攻击中,鱼雷也曾发生旋回现象。
③通过宗谷海峡返航。6 月 24 日日落后,8 艘潜艇(“骨鱼”沉没)按
规定时间到达宗谷海峡西南会合,准备通过海峡返航。 宗谷海峡水深不太大,布有水雷,水雷定深主要用以对付水下航行的潜
艇。此外,宗谷海峡有为苏联船只及日本防潜舰机动之通路。因此潜艇会合
后,群长决定由水面状态通过海峡,遇任何情况均不下潜,而以火炮还击。
24 日午夜,潜艇开始通过海峡,通过时 8 艇潜艇编成两列单纵队,每列
4 艘潜艇。纵队间隔 1800 米,各艇相距 1100 米,航速 16 节。各艇火炮都作
好战斗准备。当夜雾很大,飞机不能起飞,目力观察也很困难,加之日方警 戒薄弱,因此在整个通过过程中,潜艇除与两艘苏联商船遭遇外,未遇到任
何日方舰艇,平安地通过了海峡。通过宗谷海峡后,于 25 日 2 时 50 分各艇
分散,单独返航(其中“金枪鱼”潜艇曾在出口处停留两天,等候“骨鱼”)。 在这次战役中,美国 9 艘潜艇经 15
天破交活动,共击沉日本运输船只
27 艘,潜水艇 1 艘。取得上述战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潜艇几乎是在毫无抵抗
的条件下活动的。当时已是战争后期,日本无力组织严密的航运警戒;加上 麻痹大意,过分夸大了日本海的安全,甚至对力所能及的一些防潜措施也未
很好进行,如舰船多为单航向航行,无灯火管制,灯塔航标仍与平时一样, 港湾没有必要的警戒设施。此外,防潜舰艇的观察工具不好,人员训练水平
差,加之士气低落,以致发现潜艇后往往不能与潜艇保持接触,或攻击极不 准确,更缺少顽强迫击的精神。综上所述,可见美国潜艇取得上述战果是不
(二)突破对潜艇的封锁(破潜战)
  破潜战,即潜水艇突破敌人防潜地区的作战。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是潜艇战的一种基本战法。下面举的是 1942 年苏联“秀一
303”号潜水艇在 芬兰湾突破德国的防潜区的一个实例。
  1942 年,德寇占领了芬兰和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基地和港口,3
月份占领了芬兰湾内的哥格兰德岛和大提尤帖尔斯岛,为了保障自己在波罗 的海的海上运输,德国人对驻屯在芬兰湾东部基地内的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实
施了封锁,在 5 月底 6 月初,他们利用小型舰艇和飞机在芬兰湾内进行了补
充布雷,并先后建立了两个强大的防潜阵地——哥格兰德阵地(位于哥格兰
德岛以东的水区,包括哈帕岛礁区,大提尤帖尔斯岛和库什加斯基角浅水区)
和那尔坚阵地(包括阿厄格纳岛、乃萨尔岛和波卡兰——卡尔博达灯塔)。 这两个阵地与原先设置的水雷障碍,再加上专门派出的舰艇巡逻队、航空兵
巡逻队以及海岸炮兵、声音测向站和观察哨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从拉温萨 里岛到芬兰湾口的防潜区。
  苏联波罗的海舰队为要消灭敌人在波罗的海和芬兰湾内的运输船和战斗 舰艇,就必须通过这一防潜封锁区。由于这一地区的各种防潜兵力和兵器与
日俱增,加之芬兰湾湾窄水浅等不利的地理条件,所以潜水艇要强渡这一水 区,必将遇到极大困难。
尽管如此,苏联潜水艇仍然多次通过了敌人的防潜地区,在波罗的海的
德国交通线上进行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942 年 9 月,“秀 303”潜水艇受领了通过芬兰湾防潜区的任务,立即
进行准备,详细研究了芬兰湾的情况(对舰队司令部提供的情报、航行归来 的潜水艇艇长所作的报告以及这些潜水艇的战斗行动登记簿,作了分析、并
与这些潜水艇上的军官进行了座谈),认真检查了艇上的装备和武器。
10 月 1 日,“秀—303”在扫雷舰和猎潜舰的护送下离开了克琅施培得,
次日抵达拉温萨里岛停泊场,在这里获得了有关哥格兰德地区的情报后,就
离开了拉温萨里。根据当时情况,“秀—303”艇长决定沿维卡拉浅滩和大提
尤帖尔斯岛之间的航线通过。通过时,按照司令部提出的航线由大提尤帖尔 斯岛向北航行,但向北航行 2
海里后,艇长机断地改变了航线,决定从更靠 近岛的北岸的地区通过,而不完全按照司令部提出的航线航行。因为,1、司
令部提出的航线曾经有许多潜水艇走过,敌人可能已经发现并在该区布设了
水雷;2、考虑到该岛附近的水雷情况不太复杂,曾经是敌人舰艇运动的地带,
那里可能没有水雷危险;3、了解判敌人在大提尤贴尔斯岛的声音测向站、已 稍稍移向岛的北方,岛的附近也许是个盲区。
  通过哥格兰德阵地时,潜水艇以最低速(1.5—2 节)在极限潜水深度航 行,龙骨距海底只有 3—5
米。在强渡中潜水艇曾停车上浮到潜望深度进行测 位,而且在预料有水雷的地方,还特别小心操纵潜水艇,采用这种方法可以
避免潜水艇碰上定深不大的水雷和减少暴露潜水艇的可能性,但这样测定舰 位只有在潜水艇均衡情况良好,艇员有很高的训练水平时才有可能。经过全
体艇员的努力,“秀—303”艇终于强渡了哥格兰德阵地,驶入了芬兰湾中部。
在强渡约明水雷障碍时,潜水艇由于水流的影响离开预定航线向东南方向偏 移了 4
海里,但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在通过乃萨尔区的水雷障碍时,潜水艇 也是在深水中航行的(离海底 2—3
米)。有一次,艇舷己与雷索相接触,由
于防水雷护板完好,使潜水艇避免了水雷爆炸的危险。 芬兰湾口的水雷障碍对潜水艇的威胁较小,而且潜水艇人员对这一带的
航道经过很好的研究,因此就在水面状态通过了这一障碍。在强渡时,潜水 艇特别注意到自己的位置,进行了周密的计算。顺利地通过芬兰湾口的水雷
障碍后,于 10 月 7 日进入了波罗的海的北部区域,在该地区积极进行了破坏 德国海上交通线的活动。
  在强渡芬兰湾的整个过程中,蓄电他的充电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通常 在夜间进行,而且为了避免触雷和遭到敌舰和敌机的突然袭击,潜水艇在每
次上浮以前,总是预先进行补充侦察,详细调查充电地区的情况,并用声音 测向仪仔细测听,以便及时发现敌人的防潜舰艇。充电通常是在慢速时进行
  11 月 8 日午夜,“秀—303”完成了战斗任务,从行动地域返回到芬兰
湾。当航行到哥格兰德阵地的维卡拉浅滩时,发现附近有敌人的快速舰艇, 正在保护某护航运输队航渡。
  10 分钟后,在离潜水艇很近的地方开始有深水炸弹爆炸。这时潜水艇已 坐沉在 45
米深的海底。忽然德国舰艇停止了投弹,向远方驶去。这时候,重 又听到强烈的爆炸声,艇长判断这是苏联飞机在哥格兰德阵地西边轰炸敌人
的巡逻舰艇,于是趁此机会将“秀—303”上浮,顺利地通过了潍卡拉浅滩, 并于 11 月 13 日回到了克琅施塔得。
1942 年 11 月起至 1943 年 4 月止,芬兰湾被厚冰封冻,苏联波罗的海舰
队的潜水艇停止了战斗活动。1943 年初春,敌人在原有防潜设备的基础上, 又在芬兰湾内增设了防潜网,加强了水雷障碍。
为了通过敌人在芬兰湾所设置的防潜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于 1943
年 3 月起即着手训练潜水艇第一梯队,该梯队由“秀 303”和其他两艘潜水 艇组成。支队司令部组织这 3
艘潜水艇艇长进行了一系列突破芬兰湾防潜障 碍的集团练习、并详细研究了该地区的情况。全体艇员在长期中断战斗行动
以后,进行了出航准备,修理了机械和装置,并操演了战斗训练的各种科目。 “秀—303”于 5 月 11
日首先由克琅施塔得出航,按照计划,应当弟一
个通过防潜区,同时还负责侦察,以保证其他潜水艇的展开。
  “秀—303”离开拉温萨里岛基地后就开始通过芬兰湾,按照计划规定从
涅乌浅摊以南的纳尔瓦湾通过了哥格兰德阵地。由于预先了解到这一区域内 有各型水雷障碍,所以在通过时,采用了最大的深度和最小速度(2
节), 潜水艇几乎挨近海底,有时甚至与海底相接触,并曾 6 次碰到雷索,但均未 爆炸。
  5 月 14 日,潜水艇抵达瓦因德洛灯塔附近,在夜间进行补充侦察后浮出
水面,开始充电,但不到一小时,发觉德寇飞机准备袭击,只得迅速下潜。 后又发现敌防潜舰艇向潜水艇驶来,并在离潜水艇很远的地方投下了深水炸
弹,显然敌人是不让潜水艇进行充电,艇长决定离开瓦因德洛灯塔向西北方
向驶去。潜水艇驶入预定区域后,于夜间进行了补充充电,并在向乃萨尔—
—波卡兰——卡尔博达阵地航渡以前,又进行了第二次补充充电,以便在蓄 电池比重最大的情况下开始通过。
  接近乃萨尔——波卡兰——卡尔博达阵地时,“秀—303”开始了详细的
侦察,沿着水雷障碍由南向北驶过,并不时停车用潜望镜进行观察,航行到 乌斯马达利克浅滩以北时,发现有 5
艘担任防潜巡逻的敌舰,同时辽发现了
许多浮标与水鼓,相互之间的距离约 50—75 米,从乃萨尔岛一直延伸到波卡
兰——卡尔博达灯塔。这说明这里设有阵地防潜网,根据情况判断,艇长决
定从防潜网下通黄昏时,“秀—303”潜水艇开始通过雷网障碍,突破时潜艇
先采取与障碍平行的航向进行侦察,通过侦察选择适当地点后,再采用与障 碍垂直的航向通过,曾 3
次以不同航向和不同深度试图通过(第一次航向 230
°,深度 60 米;第二次航向 280°,深度 75 米;第三次航向 250°,深度
82 米),但 3 次都陷入网障碍。由于潜艇采取了安全措施和慢速航行,这才 比较容易地以倒车的方法摆脱了防潜网。
  就这样侦察和试图通过一直延续了 22 个小时,潜艇还未能通过防潜网, 而在这段时间内,蓄电池已放电到
17°,只得离开网障碍,驶向克里灯塔以 北去充电。这时离天黑还有 14 小时,潜艇即潜坐在塔林纳马达耳浅滩以东
45 米深的海底,让艇员休息,并节省电能和氧气,可是潜坐海底仍被敌人发 现,并遭到 6
艘敌舰的轰击,不久就听到炸弹爆炸声,潜艇受到剧烈的颠簸, 几个蓄电池箱都出现了裂缝,升降口也开始漏水,照明也被损坏,全体艇员
迅速地排除了这些故障。
  虽然潜艇尚未失去战斗力,但情况是严重的,贮备的氧气几乎全部用尽。
由于缺氧,几名水兵已经昏倒。在蓄电池比重很小的情况下,潜艇要离开海 底和在航行中进行规避也不可能。这时处境十分危急,艇长召集除值更以外
的全体人员,要求他们严格执行中央部位发出的各种命令,保持和发扬勇敢 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下去,共同克服当前的困难。
在敌人连续 17 个小时的轰炸后,潜艇人员只听到两艘舰艇的声音,看来
它们是监视潜水艇的,其余的舰艇大概回基地补充弹药去了。艇长立即利用 这一有利时机,将潜艇驶进了预定的充电地区,天黑浮出水面,抓紧时间充
电,补充高压空气,并向首长发电报,报告该艇的情况。一小时以后,重被 敌舰发现,遭受炮火袭击。潜艇迅速下潜,几分钟以后,敌舰开始投弹,潜
艇只好又潜坐海底。这时蓄电池的比重已经很小,潜艇不能再进行机动规避。 轰炸又持续了 3 个小时,爆炸声却距离潜艇很远。接连 3
个夜晚,潜艇都因 不断遭到攻击而无法浮起充电。情况愈来愈严重。后来艇长考虑到,在出海
前了解到,在克里灯塔的东北面的水雷障碍是由电液触发水雷构成,而且密 度不大,因此断然决定驶入该障碍区充电。
潜艇进入雷区后,对选择的充电区(面积约一平方海里)进行了补充侦
察。天黑时,潜艇停车上浮到半潜状态,并开始充电。为了观测舰艇的流压,
投下了水流铅,并测了几次克里灯塔的方位。潜艇又发现了敌舰,但敌舰未 采取行动,估计是不敢进入水雷障碍区,或是没有发现潜艇。
  当天夜晚,“秀—303”潜艇用一个半小时进行了充电。次夜又继续进行 充电,因遭到两架敌机的袭击,只好下潜。在以后的 10
昼夜的时间内,终于 使蓄电池的比重达到 27°左右。
  德国人为了对付“秀—303”潜艇,继续增加兵力,在整个防潜区内进行 了不断的搜索和追击。
  至此,“秀—303”潜艇已在海上逗留了 20 多个昼夜,曾采取了一切措
施来通过敌人的防潜障碍,看来从水下通过防潜网已不可能,而在无其他兵 力保障的情况下,企图以水面状态独自通过防潜网也是轻率的,因此,在得
到舰队司令部的许可后,于 5 月 31 日开始返航。
当潜水艇刚驶出曾经充过电的水雷障碍时就发现数艘敌舰,其中一艘离
潜艇很近。这时要规避敌舰的搜索又不可能,于是艇长命令把潜艇转向最近 的一艘敌舰,并命令全艇绝对保持安静,注意倾听舷外的声音。敌舰开始向
右转动,“秀—303”也跟着它一起向右转动,可是经过多次机动,潜艇仍然 没有摆脱敌舰的追击,还不时听到深水炸弹的爆炸声。
  在这种情况下,用规避方法己不能摆脱敌人的追击,艇长决定重新驶入
从前充电的水雷障碍区,当进入这个区域,敌人的追击就停止了。以后“秀
—303”潜水艇再也没有遇到敌舰。
  6 月 9 日,“秀—303”潜水艇驶进了纳尔瓦湾,紧靠着纳姆锡浅滩通过
了哥格兰德阵地。在通过涅乌浅滩和纳姆锡浅滩之间的水雷障碍时,潜艇以
40 米的深度航行,龙骨距海底仅 2 米,虽然 9 次碰触雷索,但未发生事故, 一切都很顺利。“秀—303”从开始航行共经过了 37
个昼夜,才回到了拉温 萨里基地。
  这次航行,虽未能进入波罗的海,但是很有教育意义,它说明了尽管敌 人在冬季加强了防潜兵力和器材,而潜艇仍能通过敌人的哥格兰德防御阵
地,证实了在克里灯塔区域内有供蓄电池充电的水区,同时还获得了关于敌 人在乃萨尔——波卡兰——卡尔博达线上防御体系的资料,从而给舰队其他
潜艇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秀—303”潜艇在芬兰湾通过防潜区的
尝试,迫使敌人派出更多的兵力来对付苏联的潜艇。敌人除设置阵地障碍器 材外,还不得不在整个防潜区内经常保持大量的巡逻舰艇与飞机,这样也就
起了分散和牵制敌人兵力的作用。
(三)水面舰艇的“克星”(袭击战)
  袭击战,一般来说是由海军某一兵种单独进行或两个以上兵种协同,对 海上敌舰艇编队、登陆输送队和护航运输队等袭击作战。这里讲的主要是潜
艇对水面目标的袭击及水面目标对潜艇的反袭击作战。
1、德 U—515 号潜艇击沉英 8 艘运输船
1943 年 4 月 30 日 21 时,英军一支由 14 艘运输船组成的慢速运输队,
在 3 艘驱逐舰、5 艘护卫舰警戒下,航行在弗里敦港以南 90 海里的海面上, 被德国 U—515
号潜艇发现。当潜艇查明运输队前方和侧翼警戒兵力配置较严 密,不易突破时,便利用当夜能见度很低,偶尔有闪电的有利条件,绕至护
航运输队侧后,实施突破。潜艇突击运输队中,先后对 5 艘货船和一艘油船 各发射一枚鱼雷,均命中。潜艇为了不暴露自己,发射后下潜到
170 米,撤 出警戒幕之外,装填 3 枚电动鱼雷。然后,继续追赶护航运输队。
  5 时 13 分,当时能见度很低,潜艇追上了护航运输队,并从其侧后再次 突进警戒幕藏于运输船之中。5 时 40
分,潜艇先后又对三艘运输船各发射一 枚鱼雷,将其击沉。5 时 49 分,护航运输队频频发射照明弹、信号弹,并有
2 艘驱逐舰向潜艇逼近实施反击,潜艇速潜后听到附近有深水炸弹爆炸声和
声纳发射信号,于是溜入跃变层下隐蔽,尔后离去。护航运输队两次被潜艇 从侧后突破警戒幕击沉运输船 8 艘,计 49196
2、德潜艇跟踪袭击护航运输队
  1943 年 3 月 1 日,一支由美英同盟国和中立国的 29 艘运输船和巴西 3 艘警戒舰艇组成的 BT—6
护航运输队,从巴西“萨尔瓦多”以 8 节的航速, 开往特里尼达岛的“西班牙港”。大多数运输船没参加过护航运输队,缺乏
编队航渡的经验。护航运输队由于备航时间比较仓促,没有认真研究和制订 保障航渡安全的措施等有关问题,便匆忙地起航了。在起航前有些高级船员
常和身份不明的女人来往,可能泄露了出航的秘密,所以在离港不久,就被 德国潜艇跟踪将一艘运输船击沉。两天后护航运输队航行到“里西菲”附近
的护航交接点,巴两护航群交班给美国护航群继续航渡。美国护航群是由“博
里”号驱逐舰、“卡里季”号和“田纳城”号炮艇、“pC—575”号和“PC
—892”号猎潜艇组成的。
  3 月 13 日傍晚,一艘运输船向护航群指挥官报告:“发现潜艇”。指挥
官立即准备向左转向规避,因没装备报话机,于是用信号灯发出向左转向的 命令,可是左侧所有的运输船都领会错误,而将航行灯打开,造成了严重的
混乱,幸而潜艇没实施攻击。
  3 月 5 日夜,BT—6 号护航运输队,发现有另一支护航运输队迎面而来,
为了避免碰撞,编队用信号弹下达转向规避命令,信号发出后,除两艘几乎 相撞的运输船略作机动外,其余的都没执行。这支护航运输队当通过“罗克
角”和“亚马孙河口”时,航行序列混乱,队不成形,各行其是。有的船一 会开航行灯,有的一会鸣气笛,一会发信号弹。护航运输队指挥官,虽三令
五申强调纪律,但都无济干事。后来护航运输队指挥官只得发出威吓命令: 如果谁再不遵守航行隐蔽规定,就对其炮击。这样才算制止了混乱的局面。
由于运输船不严格遵守航渡隐蔽规定,始终没摆脱潜艇的跟踪。3 月 9 日 2
时 10 分,在距“克恩”约 100 海里处,潜艇展开攻击,先后击沉运输船两艘、 重伤 4
艘,护航群虽然不停地搜索,但由于协同不力,始终没发现潜艇。这
支缺乏纪律的运输队,于 3 月 10 日分别到达“乔治汤”(英属圭亚那)和“西 班牙港”。
3、美英护航运输队遭德潜艇重袭
  美英 SC—48 号护航运输队由 50 艘运输船和 4 艘美国轻型护卫舰所组 成。
  1941 年 10 月 10 日,经贝尔岛海峡组成 9 路纵队横渡大西洋。起航不久,
天气突变,风雨大作,波涛骤起,护航运输队艰难地前进着。当时有 11 艘运 输船掉队,其中包括指挥船。10 月 15
日气象好转,编队重整序列,紧缩队 形,以 7 节的航速继续前进。当航至冰岛以南 400 海里处,遇到德国“狼群”
(多艘潜艇组成)的攻击。当夜就有 3 艘运输船被击沉。美国海军得到报告
后,立即派出驻“克雷雅未克”的军舰及护送向西半球行驶的护航运输队部 分军舰组成支援群,前往支援 SC—48
号护航运输队。支援群由美军上校锡博 里指挥,支援群中有 5 艘美国驱逐舰(“普兰特”号、“力弗摩”号、“奇
尔尼”号、“格里尔”号和“迪凯特”号),l 艘英国驱逐舰(“布劳德沃 特”号),1 艘法国轻护卫舰(“洛贝利亚”号)。
  10 月 16 日傍晚,这个支援群与 SC—48 号护航运输队会合。于是护航运 输队重整部署,组成环形警戒幕,警戒舰配置在距运输船
5—8 链处。当夜能 见度很低,潜艇在 22 时于警戒幕外击伤一艘编队侧翼的运输船。位于其附近
的警戒舰,为了急于发现潜艇,擅自发射照明弹,并盲目地投放深水炸弹, 结果造成了编队的混乱和紧张。23 时 15
分,潜艇又在警戒幕外占领发射阵 位,又击沉两艘运输船。这时护航群虽不停地搜索,仍不见潜艇的行踪。
17 日 2 时,护航运输队又有 4 艘运输船先后被潜艇击伤。此时警戒舰更
加紧张地在运输船周围穿梭不息地搜索。当法国轻护卫舰正穿越美国“奇尔 尼”号驱逐舰的舰首时,“奇尔尼”号为了避碰,而停车。其附近正有一艘
运输船起大火。“奇尔尼”号在火光的照耀下,成了潜艇的攻击目标,被命 中一枚鱼雷负重伤,数十名舰员伤亡。经抢修虽然还能机动,但己失去了战
斗力,在“格里”号护送下驶往冰岛。警戒兵力受到削弱,护航群更加繁忙 地搜索,而潜艇没有就此罢休,仍紧紧跟踪待机发起攻击。当 18
日夜幕降临 后,潜艇又一举击沉一艘驱逐舰。此外被派出为掉队的运输船担任警戒的一
艘美轻型护卫舰也失踪了。由于护航群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指挥官更加紧 张和担心,但幸运的是编队已接近目的地,得到反潜航空兵有力的支援,所
以潜艇再没敢轻举妄动。护航运输队于 10 月下旬到达目的地。
SC—48 号护航运输队,警戒兵力虽然增加到 11 艘,并组成环形警戒幕,
但在航渡中仍被击沉运输船 5 艘、伤 5 艘,击沉驱逐舰一艘、失踪一艘、伤 一艘,而护航群却很少发现潜艇。
4、“弗斯克”号攻潜遭反击沉没
  “弗斯克”号是一艘美国护卫舰,1944 年春被编入“威克岛”号搜索突 击群(22—6
特混大队)。突击群以“威克岛”号护航航空母舰为中心,另 配有 5 艘护卫舰。1944 年 8 月初,该突击群在大西洋上执行反潜任务。8
2 日晨接到通报: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与英伦三岛之间海域发现德国装有通气 管的潜艇活动。该突击群奉命前往搜索。11 时 57
分,搜索突击群的舰艇发 现编队侧翼有可疑目标,编队指挥官命令靠近目标的”弗斯克”号与“道格
拉斯”号两舰前去查明。两舰很快地到达发现目标点,使用声纳搜索,不久 即与目标发生接触。12 时 23
分,经辨别接触目标为潜艇,即向其接近。12
时 35 分,当接近到 5 链准备进入战斗航向实施攻击时,“弗斯克”号突然受
到猛烈的震动,随着一声巨响舰体很快倾斜,失去了机动能力。经检查发现 舰体中部中一雷。在此之前声纳没听到鱼雷航行的噪声,舰首了望人员也没
发现鱼雷的航迹,后经分析可能是被自导鱼雷击中。舰体受损严重,有的舱 室灌满了海水。
  12 时 40 分,受伤的“弗斯克”号舰首处内部,又发生了一次爆炸,舰
首又出现一个破口,首舱灌满海水并向它舱蔓延。此时舱室烟雾弥漫,舰员 已不能在舱内停留。损管队检查破损情况,认为舰体破损已到无可挽救的地
步,随时有沉没的危险,加之许多舰员负伤,于是舰长康姆利上尉命令弃舰, 将舰员有秩序地转移到前来援救的他舰。
  13 时 42 分,“弗斯克”号终于在汹涌波涛的颠簸下,从中部裂成两段,
舰首很快地沉入海底。舰尾部虽仍漂浮,但己无保留价值,故于下午由“霍 德华”号用火炮击沉。
  “弗斯克”号 183 名舰员中,有 33 人死亡和失踪,52 人受伤。落水者 于 14 时 20
分全部由援救舰捞救上舰。
(四)对水下目标的拦截(截击战)
  使用水面舰艇或潜艇,在敌潜艇运动的前方拦截并击毁之,可谓之潜艇
战中的截击战。美西太平洋舰队“英格兰”号等在日本“NA”巡逻线上拦截 日潜艇,先后击沉其 6 艘,便是一个典型的战例。
  1944 年 5 月 20 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丰田武宫海军大将根据侦察分
析,美国舰队可能从帛琉群岛方向一线出发向西南太平洋岛屿实施进攻,于 是下达了“准备实施 A—CO
战役”命令。计划把日本海军潜艇集结在苏禄岛 的塔威塔威岛,企图伏击美国舰队。
  日军参加这次战役的兵力中,有第七潜艇战队,战队司令是小和田海军 少将,司令部设在塞班。小和田少将根据联合舰队总的企图,决定派出第
51 潜艇分队,在加罗林群岛以南海域,美国进攻舰队的航路上建立巡逻封锁线。
5 月 17 日,第 51 潜艇分队长加藤海军大佐率吕—105 号(指挥艇)、吕—104 号、吕—109 号、吕—112
号和吕—116 号潜艇,离开塞班。同时,吕—108 号和吕—106 号潜艇分别于 5 月 15 日和 16
日驶离特鲁克港。
  以上 7 艘潜艇都是日本最新型潜艇,其长度 200 英尺、宽度 20 英尺、排 水量 525 吨、艇员 40 名、装备 4 个
21 寸的鱼雷发射管和 2 座双联装 25 毫米 高炮及一部声纳,但没装备雷达。
5 月 20 日晨,小和田电示第 51 潜艇分队:在北纬 01°30′至南纬 00°
30′东经 148°30′一线建立“NA”巡逻伏击线,待机袭击美国舰队,各艇 应于 5 月 21 日 0
时抵达各自阵位。这份电文同样出乎日军的意料,也被美军 情报机关所截获,并迅速通报有关部队。“英格兰”号于 5 月 20 日下午收到
电文如下:“据信有 7 艘日本潜艇正准备在马努斯岛和特鲁克岛之间的海域 设巡逻伏击线。命令你们分队前往搜索歼灭位于我辖区的 5
艘潜艇。除非对 确有把握的接触进行跟踪追击,否则不要越线(指区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 地区的分界线)。”
汉斯接到命令后,率护卫舰 39 分队(“英格兰”号、“拉比”号、“乔
冶”号)兼程北上。决心沿“NA”线逐个歼灭日本潜艇。5 月 20 日 3 时 50 分,编队主航向
32°,沿“NA”线以横队(舰间间隔 4000 码)向前搜索。
5 月 22 日 3 时 50 分“乔治”号报告:“雷达发现目标,方位 303°,距
离 8 海里。”30 秒钟之后,“英格兰”号也发现了目标,从回波信号分析目
标可能是一艘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于是汉斯命令:“乔治”号和“拉 比”号准备攻击,“英格兰”号加速向北迂回包围潜艇。“乔治”号全速前
进,在距 4000 码的距离上开探照灯照射潜艇。吕—106 号潜艇发现“乔治”
号采取紧急下潜。“乔治”号的声纳很快地与潜艇建立了接触,并测得潜艇 向左规避。于是“乔治”号向左转向进入战个航向,在 4 时 15
分实施刺猬弹 齐射,但没命中,声纳也失去了接触。这时汉斯以一种急燥的声音命令:“英 格兰”号攻击。4 时 25
分,“英格兰”号声纳在方位 193°距离 2500 码获得 可靠接触,又接近一段距离,便转入战斗航向实施刺猬弹齐射,由于潜艇规
避也没命中。这时潜艇向“英格兰”号接近,企图穿越舰底利用尾流逃脱。 “英格兰”号识破其企图,当即避开,迅速转入战斗航向实施第二次刺猬弹
齐射。数十秒钟后,听到了数枚深弹爆炸声。5 分钟后,当“英格兰”号与
潜艇恢复声纳接触准备再次攻击时,人们又听到了那熟悉的闷雷似的声音—
—轰!随后编队检查攻击效果,黎明时发现海面有一片直径约 600 码的浮油
层,燃油还源源不断地向上喷冒。“乔治”号发现了木甲板和软木等碎片, 判断潜艇已被击沉了。当时正大雨滂沱,能见度很差,也就没有进一步查找
证据,编队继续向前搜索。“英格兰”号考虑到潜艇往往夜间要浮出水面充 电和调节空气,于是向汉斯建议,夜间搜索应扩大舰间间隔,以提高发现潜
艇的可能性。汉斯采纳了建议,把间隔扩大到 16 海里。黎明时编队又恢复昼 间有效搜索宽度。
  5 月 22 日 6 时许,编队沿“NA”线向东北方向搜索(“乔治”号位于搜
索队形中央、“拉比”号位于乔治之左、“英格兰”号位于“乔治”之右), 主航向 36°。不久“拉比”号通报:“雷达发现潜艇,方位
85°、距离 8000 码。”汉斯命令:“拉比”号立即进行攻击,“英格兰”号向“乔治”号靠 拢,准备支援“拉比”号。
当“拉比”号向潜艇接近时,被潜艇雷达侦察仪发现,于是潜艇在离该
舰 6000 码的距离上下潜了。“拉比”号高速前进,于 6 时 10 分声纳获得接 触,7
分钟后实施了刺猬弹齐射,结果没有奏效。汉斯马上命令“拉比”号 撤出,“乔治”号攻击。7 时 07
分,“乔治”号进行刺猬弹齐射,然而它不 仅没命中潜艇反而把潜艇也丢失了。当“英格兰”号驶近现场时,“乔治”
号和“拉比”号正在围着投弹点焦急地进行搜索呢,3 分钟后,“乔治”号
恢复了声纳接触,发现潜艇已处于编队包围圈之外,正悄悄向西北方向逃走。
“乔治”号冲上去先后又进行两次齐射,可是都毫无战果。两个小时的反潜 战没有任何收获之后,汉斯以一种不高兴的口吻命令“乔治”号撤出,让位
给“英格兰”号。“英格兰”号根据命令马上投入攻击。由于潜艇不规则地 机动,也没有命中。随后又恢复了声纳接触,精确测定潜艇运动要素和计算
攻击要素,高速转入战斗航向,于 8 时 34 分实施第二次齐射。数十秒钟后,
从 300 英尺水中传来了嘣嘣深弹爆炸声。大约有 10—12 枚深弹爆炸了。接着
又传来了猛烈的爆炸声,震得“英格兰”号有些起伏摇晃。“英格兰”号围 着投弹点检查攻击效果,好久不见漂浮物。10 时 45
分,第一批碎木片终于 上浮了,同时燃油不断向水面涌出。据此“英格兰”号得到证实潜艇葬身海 底了。事后了解该艇是吕—104
号。到这时,“英格兰”号已取得击沉 3 艘 潜艇的战果了。全体舰员精神上得到了无限的安慰。该编队继续向东北方向
搜索,至黄昏时,转向西南方向搜索并扩大其横队的间隔。
5 月 23 日 8 时 15 分,第七潜艇战队司令官收到一份截获于一架美国巡
逻飞机发出的电文:“发现潜艇,位于北纬 1°25′东经 149°50′”对此小
和田断定可能是他所属的一艘潜艇偏离了阵位。于是下令:吕—106 号、吕
—105 号、吕—104 号自原阵位向 135°转移 60 海里。看来吕—106 号潜艇是 在转移过程中被击沉的。
5 月 24 日 1 时 20 分,“乔治”号报告,雷达在正前方发现目标,距离
14000 码。编队遂即高速驶向目标。这时吕—116 号潜艇雷达侦察仪也发现了 “乔治”号,并在距“乔治”号 9000
码的距离上下潜了。这时“英格兰”号 正位于潜艇以东 8.5 海里处。1 时 47 分,“英格兰”号靠近“拉比”和“乔
治”号,编队减速以密集队形搜索。1 时 55 分,“英格兰”号在方位 307°、 距离 1750 码获得声纳接触,潜艇的深度约为
200 英尺,止不断变向变速地机 动规避并用声纳实施干扰。“英格兰”号从潜艇上方通过时没进行攻击。潜
艇乘机尾随“英格兰”号尾流企图逃避。“英格兰”号当即避开,紧接着进
行第二次接敌机动。此时,潜艇也突然转向直奔“英格兰”号而来,再次企
图穿越舰底利用尾流逃跑。“英佑兰”号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情况下的攻击 行动。在 700 码的距离上进行刺猬弹齐射。不久,在 180
英尺深度上有 3—5 枚深弹爆炸,传来了嘣嘣的声音,紧接着又传来了闷雷似的巨响。“英格兰”
号围着弹着点进行检查攻击效果,但一无所获。直到 7 时 02 分天亮时才在海
面出现一些零碎的木甲板和大片的油迹,同时在碎片的附近还有活跃的鲨鱼 群。根据经验,这足以说明潜艇被击沉了。于是编队在 8 时 17
分离开现场继 续向前搜索。翌日晨,编队返回击沉潜艇的海域时,油迹和碎木片等物已覆 盖了数平方海里的海面,进一步证实吕—116
号潜艇沉没无疑了。
  5 月 25 日,吕—109 号潜艇向战队司令官小和田报告:“NA”线可能已 暴露,它正在向北转移 60
海里。这种没经许可的、机智的转移,为日本海军 减少损失一艘潜艇。
  美国为了对“NA”线加强搜索,于 5 月 22 日由哈尔西海军上将组建派出
一支以护航航空母舰“霍加特湾”号为核心,包括驱逐舰“麦克德”号、“黑 则伍德”号、“希尔曼”号和“霍尔”号等 5
艘舰组成的搜索突击群。该突 击群由“霍加特湾”号舰长 w·桑德斯海军上校指挥,任务是开往“NA”线 海域协同 39
护卫舰分队搜索消灭潜艇。
  当搜索突击群于 5 月 26 日抵达会合点时,由于汉斯执行在返港前不准报 告的命令,所以桑德斯上校对 39
护卫舰分队的情况一无所知。为此,汉斯在
26 日 2 时派出“英格兰”号于黎明时与“霍加特湾”号会合,以便向其作详
细的报告。“英格兰”号按照命令向“霍加特湾”号作了详细报告后,并报
告 39 护卫舰分队燃料和弹药即将耗尽,已奉命前往最近的港口西南太平洋海 区的马努斯岛进行补给。
由于 39 护卫舰分队经批准在开往马努斯岛途中,可以越过“分界线”,
所以该编队没有直接开往马努斯岛,是主动乘此机会先开往“NA”线两南端 进行搜索,企图在消灭该海域的日本潜艇之后再驶往马努斯岛。5 月
时 30 分,39 护卫舰分队展开成夜间搜索队形搜索,主航向 220°。23 时 3
分,“拉比”号报告:“雷达发现潜艇,方位 180°、距离 14000 码”。一
分钟后,“英格兰”号准备以照明弹照射,实施主炮和鱼雷攻击。为防止被 潜艇及早发现,编队停止声纳工作。当“英格兰”号改变航向驶向潜艇时,
潜艇调转头来直冲“英格兰”号开来。“英格兰”号准备在 300 码的距离上 发射鱼雷,但吕—108 号潜艇在距 400
码时速潜。“英格兰”号当即使用声 纳搜索,于 23 时 18 分在方位 277°、距离 1700 码声纳获得可靠接触,实施
第一次刺猬弹齐射。齐射后,“英格兰”号的舰员们以紧张的心情期待许久 未闻的深弹爆炸声,正当有些失望准备进行第二次齐射时,忽听 250
英尺深 处有 4—6 枚深弹爆炸了。20 分钟后,又传来了隆隆声,从第一次雷达发现 目标到最后一次深弹爆炸历时 19.5
分钟。黎明时海面浮着许多零散木甲板碎 片,在潜艇沉没点燃油如泉水般往上涌,浮油层覆盖了约 2 平方海里的海面。
这些证据充分说明吕—108 号潜艇已葬身海底了。编队取样后,即开往马努
斯岛,于 5 月 27 日 15 时到达。经过紧张的补给,于次日补给完毕。
  28 日 18 时,“斯潘格勒”号也加入了第 39 护卫舰分队,编队又返回“NA” 线继续对潜艇搜索。5 月 26
日,位于塞班的第 7 潜艇战队截获从一架美国飞 机上用明文发送的电文:“正对一艘日本潜艇攻击。”小和田得到通报后,
分析“NA”线可能己暴露,于是命令:“该线所有潜艇向西转移 60 海里。” 但此时命令己晚,“NA”线上的 7 艘潜艇中的 4
艘永远也收不到它了。
  5 月 30 日,桑德斯所属的搜索突击群中的“黑则伍德”号于 1 时 56 分 在距离 1000
码处雷达发现了潜艇(事后了解该艇是日本第 51 潜艇分队长加 藤所在的吕—105 号潜艇)。不久潜艇也发现了“黑则伍德”号,于是迅速
下潜。“黑则伍德”号立即使用声纳搜索,不久声纳与潜艇建立了接触,及
时转入战斗航向,实施舰尾深弹攻击,但没命中。“黑则伍德”号请求支援。
汉斯命令靠近的“乔治”号和“拉比”号前去支援,并命令“英格兰”号和 “斯潘格勒”号继续沿“NA”线向西南搜索。从 4
时起“黑则伍德”号和 2 艘护卫舰进行 6 个多小时的攻击,但不管攻击舰从那个方向攻击,潜艇往往
都位于他们的舰后。汉斯不了解他的对手是一名日本潜艇人员中的“老手”,
正运用其全部经验和指挥艺术进行顽抗。又过去了许多时间,“拉比”和“乔
治”号虽相继发射数次刺猬弹,但仍没有命中潜艇。这场斗争持续了一个昼
“英格兰”号和“斯潘格勒”号搜索至“NA”线西南端后返回,于 31
日 3 时返回到当初与“乔治”号、“拉比”号的分离点时,电台收到他们一
些不完整的电文中,得知他们和潜艇获得接触,但不清楚他们所在的位置。 “英格兰”号准备前去助一臂之力,而询问他们的位置时,却招致汉斯粗鲁
而厉声的回答:“我们的位置不准备告诉你们,我们已把潜艇击伤,而且将 要把它击沉,你们不要靠近我们”。由于遭到了拒绝和冷漠,“英格兰”号
打消了支援他们的念头,继续沿“NA”线向前搜索。
这时吕—105 号潜艇,已在水下机动达一昼夜多,由于在水下高速机动
现避,电量即将用完,氧气也将耗尽,不得不上浮充电和调节空气。当吕—
105 号潜艇浮起时,正位于“乔治”号和“拉比”号两舰之间,两舰的雷达 都在 2000
码的距离上发现了它。疲惫的潜艇指挥官,机警地操纵潜艇使其保 持在两舰之间,以妨碍它们使用火炮。此时汉斯命令两舰迅速错开彼此的射
向并指示用探照灯照射潜艇进行火炮攻击。当“拉比”号上的信号兵使用 24 英寸探照灯照射时,由于操纵滑脱,光束向上射出,被在该舰西北
30 海里的 “英格兰”号发现。于是“英格兰”号等两舰主动地向光束射出方向急驶。
当“乔治”号和“拉比”号错开彼此射向时,潜艇已在水面停留了 5 分 钟而又下潜了。随后两舰相继进行两次模拟投弹练习和一次刺猬弹齐射,但
都没有成功,并且还丢失了目标。4 时 15 分汉斯正准备离开时,“乔治”号
声纳恢复了接触。汉斯决定继续由“乔治”号对潜艇保持跟踪,待天亮时再 行攻击。同时要求高速赶来的“英格兰”号和“斯潘格勒”号在距现场
5000 码以外待命。天亮后恢复攻击,首先由“乔治”号打头阵,于 6 时 19 分进行 齐射,但没有命中。接着“拉比”号实施攻击,于
6 时 59 分进行齐射,同样 也没有命中。汉斯又命令“斯潘格勒”号攻击,“斯潘格勒”号虽尽最大努
力实施一次刺猬弹齐射,但仍然没有获得效果。
  7 时 29 分,汉斯拿起话筒无奈地说:“好啦,‘英格兰’号该轮到你们
攻击了!”“英格兰”号接到命令后立刻接敌,很快就获得声纳接触,回音 清晰。“英格兰”号在准确地测定了潜艇的运动要素之后,于 7 时
36 分发射 了刺猬弹。不久之后,便从约 200 英尺的水中传来了数枚深弹的爆炸声。又 过了 5 分 43
秒,从水下传来潜艇爆炸的轰隆声。“英格兰”号在检查攻击效 果时发现,在距攻击点 500 码处,燃油正在向水面喷冒,随后漂起许多碎甲
板和软木片,以及其他杂物等,鲨鱼群又活跃起来了。吕—105 号潜艇虽然 有加藤大佐坐阵指挥,仍然没有摆脱覆没的命运,编队于 5 月
31 日下午离开
现场,继续向前搜索。“英格兰”号在 12 天的连续搜索中,先后击沉日本潜
艇 6 艘(含运送食品的伊—16 号潜艇),从而彻底摧毁了日本潜艇的“NA” 线。
(五)来自水下的突袭(伏击战)
  伏击战,即潜艇预先隐蔽配置在敌舰船必经航路上的阵地内,待敌通过 时,对其实施突然袭击的战斗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是潜艇战的一
种基本战法。下面叙述的两个事例,是德国潜艇伏击英国水面舰艇的两次精 采战斗。
1、德潜艇在 75 分钟内伏击 3 艘英巡洋舰
  1914 年 9 月,德英双方的陆军在比利时境内作战。英国利用比利时的俄
斯坦德港,从本土向作战地区运送增援兵力和补给物资。
  德国为了切断英同海上补给线,决定在俄斯坦德港和马尔加得之间海 域,以 U—24 号、U—8 号和 U—9 号潜艇设置伏击阵地。9
月 20 日,各艇进 入指定的阵地。由于遇上暴风雨,U—9 号潜艇只好坐沉海底待机。22 日夜 1
时许,风暴停止,潜艇上浮,没发现目标,U—9 号又潜入水中。22 日 6 时许 又上浮,发现水天线出现 3 个桅杆,U—9
号立即下潜到潜望镜深度进行观察。 不久查明是 3 艘英国巡洋舰成横队,“阿布吉尔”号居中、左为“克力西” 号、右为“霍格”号,舰间间隔
20 链,正以 10 节的航速迎面面来。U—9 号 当即决定发起攻击。7 时 20 分对编队中间的“阿布吉尔”号发射一枚鱼雷命
中。25 分钟后该舰即沉没。在该舰右侧的“霍格”号巡洋舰见“阿布吉尔”
号沉没,未查明情况即驶向沉没地点,援救落水人员。当“霍格”号停车放 救生舢舨后,正准备开车时,U—9 号抓住战机,在距 350
米的距离上,齐射 两雷,全部命中,这时是 7 时 55 分。“霍格”号被命中后 10 分钟沉入海底。
在右侧航行的“克力西”号见两舰均遭潜艇攻击,没敢前去支援,而采取在 远处停车发求救信号。U—9
号击中“霍格”号后,又迅速向“克力西”号接 近。8 时 20 分接近到距“克力西”号 1000 米时,又对其齐射两雷。此时“克
力西”号既看到潜望镜,也听到了发射鱼雷的噪声,但由于距离近,规避不 及,结果被命中一雷,另一雷从舰尾下方穿过。U—9
号听到爆炸声,即上浮 观察战果,见“克力西号”虽已倾斜,但没沉没。“克力西”号见 U—9 号上
浮,即以火炮射击,但因舰体严重倾斜,再加上舰员慌作一团,没有命中。 潜艇见“克力西”号不仅有招架之功,尚有还手之力,于是又补射一雷,命
中,15 分钟后,即 8 时 35 分,它也陪同前两舰沉入海底。3 舰覆没前后仅
  2、德国潜水艇“U—47”潜入斯卡巴湾伏击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 号”
  斯卡巴湾位于英国北部的奥克尼群岛,是英国海军最大的个基地,战时 英国舰队的很大一部分兵力通常都驻屯在这里。这个基地处在许多岛屿之
中,基地可供各种舰艇抛锚停泊,它有 9 个出入口。有大量的栅、网障碍和
沉船等一套完整的防御潜艇的器材,还有稠密的海岸炮兵和高射炮兵阵地及 观察哨。此外还有剧烈的涨落潮现象。因此,潜水艇要突入斯卡巴湾是相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德国统帅部就企图突击斯巴湾内的英国大 型水面军舰,以削弱英国舰队实力。1939 年 10 月 14
日,即大战开始后还不 到半个月,德国潜水舰“U—47”就潜入了斯卡巴湾,击沉了战列舰“皇家橡 树号”(29150
吨)——英国海军战列舰第二混合舰队的旗舰。这次战斗的 经过如下:
  德国海军潜水艇司令部自 9 月 8 日就开始仔细研究潜入斯卡巴湾的各种
方案,在拟定潜入计划时,分析了奥克尼群岛的航海地理和水文气象特点,
并研究了群岛接近地特别是斯卡巴湾各出入口的警戒和防御配系。
  确定以荷母莎文特海峡最北边的通道——刻尔莎文特海峡作为潜入口, 因为这里的防御相对比较薄弱。突破时间选择在 10 月 13
日夜晚,这天夜里 无月光,较暗,便于潜艇在涨潮时由水面状态驶入港口。
  与此同时,德国侦察兵力还对港口和英国大型水面军舰驻屯的地点组织 了系统的侦察,以便察明湾内英国舰队兵力的实际编成,保证在突入基地时
有“值得”攻击的目标。但在此时期,驻在各北方基地的英国海军兵力经常 出海遂行任务,特别是在 10 月 8 日至 10
日,英国舰艇实施了很大的调动, 因此要察明湾内的兵力编成是相当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德国统帅部派出
了几艘水面军舰出海到挪威南部进行佯动,引诱英国军舰从驻泊地出航巡 查。尔后,德国兵力又返回自己基地。英国军舰不知是计,也分别向备基地
返航,其中战列舰“皇家橡树号”等舰于 11 日进入了斯卡巴湾。这样,德国 就察明了湾内英同兵力的编成。
  潜水舰“U—47”于 10 月 11 日傍晚,接到情况通报,10 月 12 日上午(当 时天空有微云,风力 6—7
级)从东南方向接近了奥克尼群岛,并用潜望镜观 察了荷姆莎文特海峡的接近地。之后,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潜艇在中午时潜
到 90 米的深度,约在 21 时 30 分浮起,向海岸靠近,利用岸上的灯光,准确
测定了自己的舰位。 半夜时,潜艇仍然在奥克尼群岛以东,这时海上起了东北风,风力达 3
—4 级,有微云,能见度良好,在水天线上出现了北极光。13 日 4 时 37 分到
16 时,“U—47”一直在水下 90 米的深度上,艇员都进行了充分的休息。从
17 时开始准备潜入斯卡巴湾。19 时 15 分,潜艇浮出水面,夜晚并不像预期
的那样黑暗,可是艇长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原订的行动计划。潜艇开始向刻尔 莎文特海峡驶去。
23 时 07 分,潜艇在海峡入口处发现航向前有一艘不明的舰只,立即潜
水规避。经过 24 分钟以后,潜水艇浮起,利用涨潮流由水面状态驶入刻尔莎 文特海峡。航向
270°。涨潮流显著增加了潜艇的航速。在通过海峡时,潜 艇曾在离艇数米,315°的方位上发现一艘抛锚停泊的双桅帆船,从其旁边安
全通过后,又发现了沉于海峡内的用于作障碍的船的锚链,潜艇从北侧绕过 时,曾突然被潮流冲向右侧。这时,在艇首的前方发现了该船的锚链,成
°伸入水中,艇长为了避免挂到锚链和触到岸边,立即停住左机,以“左满
舵”右机慢速前进,潜艇轻轻地触到了海底,而后艇尾又触到了该船的锚链, 接着继续向左驶行。绕过该船以后,潜艇又回到原来的航向上。14 日
0 时 27 分,潜艇通过刻尔莎文特海峡进入斯卡巴湾的内停泊场,先驶任大军舰经常
停泊的锚地(这个地域南西两侧都没有栅栏障碍及防鱼雷网),但是没有发 现任何舰船。于是潜艇向左转入反航向,向明林岛的海岸驶去,并继续进行
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在港湾北部约 340°的方位上发现了两艘大军舰的侧
影,在靠近海岸处还有数艘不大的舰艇。艇长立即进行补充侦察,利用北极 光,查明其中靠南的一个侧影是战列舰“皇家橡树号”,距离 3600
米,艇长 决定对该军舰进行攻击,于是立即由水面状态,直对军舰前进。这时潜艇左 侧是广阔的水面,右侧约
米的距离上即是海岸。O 时 58 分,从 舰首鱼雷发射管实施了 3 雷齐射。齐射后,潜艇向右旋回,转到靠岸的一边。
转向以后,又从艇尾发射管发射了一枚鱼雷。第一次齐射后,过了 3—5 分钟, 一声爆炸,一枚鱼雷命中了“皇家橡树号”。
  进行两次鱼雷攻击之后,“U—47”潜艇艇长本已决定退出基地,因为他
考虑到攻击是在水面状态实施的,在有北极光的夜晚,潜艇很易被敌人发现。
如果转由水下攻击,则夜间使用潜望镜观察比较困难,攻击把握不大。加之,
再向北去便有敌人的驱逐舰停泊。但是,使艇长奇怪的是鱼雷爆炸之后,英 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任何防潜措施,而只发出了空袭警报。看来英国人认为斯
卡巴湾防潜较强,军舰不会遭到潜艇袭击,因而把鱼雷爆炸当作了飞机投弹。 艇长根据这种情况,立即决定再进行一次齐射,于是潜艇向右转到
310°的 航向上,用 20 分钟时间对艇首鱼雷发射管重装完毕,于 1 时 22 分在约 12 链的距离上对战列舰又进行了一次 3
雷齐射。过了 3 分钟,战列舰上发生了 剧烈的爆炸。
  30 分钟后即沉没。这时,英国人才开始惊慌起来,从舰艇上和海岸哨所
发出无数信号,打开了探照灯,发射了照明弹,担任搜索的舰艇进行频繁的
无线电通话,并有一艘驱逐舰向“U—47”接近。但“U—47”没有遭到一次
攻击,毫无损伤地仍然按进来时的航道驶出斯卡巴湾。在出航时潜艇曾遇到 很大的落潮流,开足最高速度才能勉强前进。由于水深不够,潜艇航线不得
不稍向南移,航向 58°,并不得不数次变更了航速。2 时 15 分潜艇安全地驶 出基地。
(六)在游动中攻击(游猎战)
  游猎战,即潜艇在一定的海域巡逻或游动,当发现敌水面舰船后予以消 灭。
1、美—游猎潜艇击沉日 4 艘油船
  1944 年 2 月中旬,由 5 艘油船和一艘驱逐舰组成的日本护航运输队,满 载着汽油航行在新加坡至台湾的航线上。2 月 19
日,一艘游猎的美国潜艇发 现了这支护航运输队,跟踪一昼夜,查明 5 艘油船仅有一艘驱逐舰担任警戒。
于是潜艇避开驱逐舰,机动到没有警戒舰的一侧,占领有利发射阵位,先后
进行 3 次攻击,结果 4 艘满载的油船被击沉。 此次护航是一次不成功的护航,其主要教训是:警戒兵力太少,顾此失
彼。组织护航运输队配置警戒兵力时,应当根据任务的重要性、运输船数量、
敌威胁程度以及海域条件,派出相应的警戒兵力,按照常规,警戒舰艇与运
输船配置的数量比例为:重要物资(重要装备、易燃品)1—1.5:1;一般物
资 0.5:1。可是此次护送 5 艘油船仅派一艘警戒舰艇,只能算作象征性的警
戒,遇到潜艇,必然要顾此失彼,难以保障运输船的安全。
2、美游猎潜艇击沉 2 艘日舰
  1944 年 11 月 2 日,日本由 2 艘战列舰、3 艘巡洋舰、3 艘驱逐舰组成的
战斗舰艇编队,通过台湾海峡北上。其配置是:重巡洋舰为先导,随后是 2
艘被警戒的战列舰,殿后是巡洋舰。战列舰左侧是一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 右侧是两艘驱逐舰担任警戒。
2 日 0 时 20 分,正在台湾海峡北端游猎的美国潜艇“海狮—2”号,发
现了该编队。2 时 46 分,潜艇艇长查明日编队警戒舰配置在距战列舰仅 8—
10 链位置,决定立即在警戒幕外从水面占领发射阵位,先以艇首发射管攻击
队列中第二艘(即第一艘战列舰),然后伺机转向,再以艇尾发射管攻击。 当前导巡洋舰过去后,潜艇转入战斗航向,2 时 56
分,当右侧担任警戒的第 一艘驱逐舰通过瞄线后,在射距 15 链处,对第一艘战列舰“金钢”号齐射 6
枚鱼雷。然后潜艇向右转向,准备以艇尾发射管攻击第二艘战列舰。
2 时 59 分,潜艇在射距 15.5 链处对第二艘战列舰又齐射 3 枚鱼雷。3
时 00 分,潜艇艇长发现第一次齐射命中第一艘战列舰 3 雷,不久又发现第二
次齐射的鱼雷有一枚爆炸,但命中的不是第二艘战列舰,而是右侧第二艘“风
浦”号驱逐舰。齐射后潜艇即高速撤出战斗。此时,日舰编队发现遭到潜艇 的袭击,但不知潜艇所在的位置。驱逐舰在编队右侧紧张地进行搜索,并盲
目地投放了许多深弹,但始终没发现潜艇的行踪。“风浦”号受到攻击后不 久即沉没。战列舰“金钢”号受到攻击后起大火,虽采取援救措施,但无济
于事,于 5 时 13 分爆炸,也葬身海底。
(七)对付潜艇的作战(反潜战)
  反潜战,是同敌潜艇兵力作斗争,粉碎其潜艇战的作战。海战样式之一。
包括消灭敌潜艇的进攻作战和限制敌潜艇活动的防御作战。主要任务是运用 反潜兵力兵器,搜索和攻击敌方潜艇;设置反潜障碍和反潜封锁区,阻止或
限制敌潜艇活动;组织实施反潜护航、巡逻、警戒,防止敌潜艇袭击。目的
是消灭或削弱敌潜艇兵力,保障己方的安全和作战企图的实现。
1、美英 ONS—5 号护航运输队挫败德国潜艇“狼群”攻击
  1943 年 4 月 22 日,由运输船 43 艘、拖网船 2 艘(担任救护)和 B—7 护航群(2 艘驱逐舰、5
艘护卫舰)组成的美英 ONS—5 号护航运输队,由英 国克赖德河口起航。其运输船编成 11 路纵队,取 偏北的航线避开德国潜艇经
常活动区,横渡大西洋开往加拿大、美国等港口。
  4 月 28 日 7 时,德国潜艇为袭击美英北大西洋运输线,在下述海域展开 完毕。其具体部署是:由 15
艘潜艇组成的“惊岛群”在告别角以东 420 海里 处,沿南北方向一线,占领伏击阵位,艇间间隔 20 海里,遮拦宽度达 300
海里,企图拦截美英为避开德国潜艇经常活动区而向北绕过的护航运输队;
由 19 艘潜艇组成的“啄木鸟”群在告别角和弗勒密史沙滩的中间,沿西北西、 东南东方向一线占领伏击阵位,艇间间隔也是 20
海里,遮拦宽度近 400 海里;
由 13 艘潜艇组成的“画眉”群展开在“啄木岛”群的东南。这样,德国以
47 艘潜艇(后增加到 51 艘),把其估计美英在北大西洋可能航行的航线都 遮拦住了。
第一阶段的战斗:4 月 28 日日出不久,当护航运输队从“惊鸟”群最北
端两伏击潜艇之间通过时,当即被德国 U—650 号潜艇发现。该艇将此情况上 报并通报了本伏击群。“椋鸟”群 15
艘潜艇在向护航运输队集结过程中,由 于一些潜艇按规定于黄昏向柏林报告当日情况的时候,被英国驱逐舰上的高
频无线电测向仪发现,而遭到护航警戒舰的反击,因此,迫使其他的潜艇不 敢浮出水面报告当日的情况。因为柏林收不别潜艇完整的当日情况报告,不
能进行正常指挥,造成潜艇协同不利,只能各自为战,进行单独攻击,影响 了潜艇攻击的效果。直到 29
日黎明时,才击沉一艘运输船。
第二阶段的战斗:德国潜艇由于第一阶段战斗的失利,随即调整部署,
准备再战,并计划于 5 月 5 日 8 时,在告别角至弗勒密史沙滩之间截击 ONS
—5 号护航运输队。
  5 月 4 日,风浪减小。德潜艇接到柏林“不要过高估计敌人,要把它捏
死在告别角至弗勒密史沙滩之间”的电示后,即迅速向护航运输队集结。5
月 4 日夜,气象更加好转,风停了、浪静了,护航运输队在微波起伏的海面
前进。在北极光的背景下,运输船的轮廓显得很清晰,造成对潜艇攻击极有
利的条件。此时,德潜艇已把护航运输队团团围住,并采用“狼群”战术,3 艘一群、两艘一组地从水面蜂拥而上,实施鱼雷攻击。由于 B—7
护航群对潜 艇的进攻顽强反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结果,潜艇虽向护航运输队发射 许多鱼雷,但仅击沉 7
艘运输船(含掉队的)。
5 月 5 日 9 时,护航运输队又与德潜艇展开激战,其结果运输船又被击
沉 5 艘;但潜艇也被 B—7 护航群击沉 2 艘,击伤数艘。
第三阶段的战斗:第二阶段战斗结束后,因柏林方面考虑到护航运输队
越接近纽芬兰,得到空中掩护将越强,则对潜艇更加不利,故命令潜艇在 5
月 5—6 日进行最后一个阶段战斗,并电示:当发现对方反潜机临空,不要下 潜,应在水面以火炮抗击,以保障潜艇在水面对运输船攻击。到 6
日早饭时 间,已有 15 艘潜艇展开完毕,并对护航运输队发起攻击。这时正逢浓雾,能 见度降到 100
米左右,护航群冒着碰撞的危险,进行顽强的抗击。在这场激 战中,由于潜艇失去了隐蔽突然性,虽多次攻击,均没奏效。而 B—7 护航群
却击沉潜艇 4 艘。此时柏林方面预感到战斗该结束了,若待中午雾散,反潜 机可能要临空,潜艇的后果更不堪设想。所以,6 日 9 时 15
分命令潜艇撤出 战斗返航。
  护航运输队于 5 月 7 日到达大西洋西会合点,交班给加拿大护航群护航。 运输船分别于 5 月中旬到达各自的目的地。
  ONS—5 号护航运输队,在海上航渡历时 20 余天,与德国潜艇展开 30 余 次激烈的战斗。德国投入潜艇 51
艘,采用“狼群”战术,在兵力数量上处于 绝对优势;而 ONS—5 号护航运输队 43 艘运输船,只有 B—7 护航群 7 艘警戒
舰艇的掩护。由于警戒舰艇需要进港装油、装水,能在海上经常保持鲁戒的
仅 5—6 艘,因而警戒兵力的数量处于绝对劣势。在此种情况下,斗争结果, B—7 护航群毫无损失地击沉德国潜艇 6
艘,击伤数艘。护航运输队以仅损失 运输船 13 艘的代价,挫败了德国封锁大西洋北航线的企图。所以,此次护航
是比较成功的,就连德国海军总司令邓尼兹也不得不承认潜艇遭到了失败。
2、英护航群反德潜艇不成损失 6 船
  1940 年 3 月,一支由驱逐舰“沃克”号、“文诺克”号、“志愿者”号、
“萨多尼斯”号、“镰刀”号和轻护卫舰“柏露贝”号、“哈德兰基”号等
7 艘舰组成的英国护航群,在护送 50 余艘运输船,从大西洋西部开往英国本
土的航渡中,遇到德国潜艇的跟踪。
  3 月 10 日,反潜战开始了。当警戒舰发现 U—47 号潜艇向护航运输队接
近时,立即对其发起突然的攻击,用深弹一举将其击沉。之后,护航运输队 附近暂时平静了。3 月 12
日,德国潜艇在击沉几艘掉队的运输船之后,又于
14 日追上了护航运输队,使护航群又紧张地忙碌起来了。
  14 日夜,有一艘潜艇从水面接近了护航运输队,在距警戒舰 10 链处, 对着一长串互相重迭的舰船侧影,齐射 4
枚鱼雷。二分钟后,一艘一万吨的 “埃罗多纳”号油船被击中,霎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天明后海上无情况,
暂时又平静下来,护航运输队指挥官预料到激烈的战斗将在后头,于是护航 群调整了部署,加强了编队前方和侧翼的警戒,作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以对
付潜艇新的威胁。
  果不出护航群所料,当夜幕降临后,德国潜艇不断向护航运输队逼近, 多数潜艇被警戒舰逐入水中,不敢轻易浮出水面。22
时,“沃克”号在追逐 一艘潜艇后,返回警戒阵位约 6 分钟,在该舰的另一侧,发出耀眼的火光,
随后传来一声巨响,又有一艘运输船被击中。在此后的一小时之内,又相继
有 5 艘运输船被鱼雷击中沉没。在这期间,护航群虽然疲于奔命地在运输船
周围穿梭不息地紧张搜索,但都是徒劳的,各警戒舰均没发现潜艇。由于一 时弄不清楚潜艇是在哪里发起攻击的,故无法制止潜艇的攻击,使护航群几
乎处于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的窘境。这时虽然有些运输船被击沉,但护航运
输队仍保持较好的队形继续前进。护航群在运输船周围焦急地搜索着。不久,
在警戒幕外发现二艘潜艇,一艘被“沃克”号逐入水中,另一艘被“文诺克”
号撞沉。“文诺克”号撞沉潜艇后,在潜艇沉没点附近声纳又与目标发生接
触并报告了编队指挥舰“沃克” 号。但指挥官对这个报告产生了怀疑,于是令“沃克”号前去辨别。当
“沃克”号确认该目标是潜艇时,随即发起攻击,迅速从舰尾投下 6 枚深弹。
待其驶出危险距离后,准备恢复声纳接触,判明攻击效果时,发现潜艇已在 投弹点附近浮起不动了。在“文诺克”号探照灯的照射下,两舰火炮一齐开
火,进行猛烈的轰击,很快地就把这艘负伤的潜艇击沉了。包括潜艇艇长在 内的幸存者,都当了俘虏。
  事后从战俘的口供中得知:这艘被击沉的潜艇是德国 U—99 号“王牌”
潜艇。并证实该艇因从侧后突破警戒幕,藏于运输船之间,时而水面状态, 时而潜望状态与运输队保持同向同速航行,因而未被发现,十分安全地占领
了有利发射阵位,先后击沉 6 艘运输船。U—99 号潜艇是在鱼雷用完后,在 返航途中,意外地被追逐的驱逐舰发现击沉的。
3、德 U—371 号潜艇被歼
  1944 年 5 月 2 日夜间,一支由同盟国 80 艘运输船组成的 CUS—38 号护
航运输队,正航行于地中海布日依以北海面,被国 U—371 号潜艇发现并跟 踪。3 日 1 时 10
分,护航运输队的一艘驱逐舰发现了该潜艇,在向其接近、 正准备攻击时,被潜艇发射的一枚自导鱼雷击中,螺旋桨受损。潜艇反击后
速潜。于是护航运输队派两艘扩卫舰追击。潜艇发现后即潜到 150 米深度,
驶向岸边,企图摆脱护卫舰的追击,护卫舰抓住不放,紧紧跟踪,两舰相互
引寻实施舰尾攻击,终于将潜艇击伤。虽然潜艇有的舱室进水,但仍带伤潜
到 200 米深度规避,由于潜艇下潜深度超过深弹最大定深,所以护卫舰只好
对其跟踪,当护卫舰距潜艇约 700 米的距离时,声纳失去了接触。此时护卫 舰呼叫支援兵力支援。
3 日 6 时 30 分,潜艇机动到岸边,坐沉海底企回避开护卫舰的追踪。编
队指挥官根据当时潜艇机动情况和海区特点判断,潜艇不会逃得过远,于是 命令两护卫舰在失去接触点附近继续搜索,不给潜艇以喘息机会。到 12
时左 右,基地派来一艘英国军舰、两艘法国护卫舰和一艘美国扫雷舰前来支援。
它们到达后,按命令以潜艇最后一次失去接触点为基点,一艘法舰向岸边方 向搜索;另一艘法舰向深海方向搜索;美英新到两舰向西搜索;原来两舰向
东搜索。潜艇坐沉海底 21 小时,到 4 日 3 时氧气耗尽,电量也已不足,艇长
认为只有上浮在水面避开搜索是唯一逃走之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潜 艇被迫上浮,在浮起前艇尾发射管备好一枚自导鱼雷,准备反击用。潜艇刚
一浮起,即被向西搜索之法舰发现,随即以火炮攻击。此时潜艇见已陷入绝 境,便下令向法舰发射自导鱼雷反击,然后自沉海底。
4、美反潜搜索突击群诱歼德 U—490 潜艇
  1944 年 6 月,美国一支反潜搜索突击群,由护航航空母舰“克罗坦”号 和护卫舰“弗罗斯特”号、“英奇”号、“休兹”号等 4
艘舰组成,在大西 洋业速尔海区执行反潜任务。
  6 月 10 日,搜索突击群接到大西洋舰队总司令的通报:“一艘德国潜艇 在业速尔群岛附近活动”。
  12 时 31 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饿鲨专业扫水雷器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