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安县县附近有牧场吗?

华夏历史名人库——孙姓【中】
我的图书馆
华夏历史名人库——孙姓【中】
华夏历史名人库——孙姓【中】&&
馆藏&1201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迁安,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迁安,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令支国,秦时为离支县,西汉改为令支县,辽时取名安喜县,金又改为迁安县,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迁安县,设立迁安市。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的是(   )。A.迁安位于河北省B.迁安人杰地灵C.迁安历史悠久D.迁安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名称的变动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迁安,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主要考查你对&&扩展语段,压缩语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扩展语段压缩语段
扩展语段:
是指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内涵丰富含蓄、语言简洁凝练的语句,扩展成表达具体明朗,语言疏密相见的语句,是借题发挥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这一考点主要考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①情景演绎式扩展:指提供一个具体情景,要求考生根据这一情景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展。 ②添枝加叶式扩展:指提供一句简单的话语,要求考生为它增加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成分,使它变得生动具体、血肉丰满。 ③中心阐发式扩展:指提供一句话或一句诗作为扩展的中心内容,要求考生围绕这一中心内容进行阐释、发挥,使之明确、丰满,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或语段。古诗文佳句扩展,它提供的大多是写景的句子,要善于依据意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语言展开,使之更具体、动人。 ④续写补写式扩展:指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能根据所提供的具体语境补写或续写一句话或一段话。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文中心一致,文意相通,语境和谐,句式相似,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一致。
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简洁、凝炼,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句式整齐,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变换要求,继续拓展下去,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打开思路,同时使大家的语言表达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其实大家大脑中并不缺少存贮,之所以在运用时找不到所需要的资料,是因为找不到提取资料的路径,教给他们拓展的方法,即是教给他们提取资料的路径。解答扩展语句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确定扩展主体,不了解扩展主体,容易导致非主体内容宣宾夺主,偏离扩展主题及要求。
2、明确试题所提供的情景要求,进行具体展现和合理扩展。
同时,主体内容的扩展也要符合情景的要求。
例如:根据以下规定的情景,以"起跑线"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情景一:田径场上情景二:人生某阶段
本题的解题要求是:(1)符合规定的情景,体现出二者的差别。(2)以起跑线为重点。
参考答案是:情景一:今天,他又踏上400米决赛的起跑线,去年的今天在同一赛场的一幕浮现在他的眼前:就在起跑的刹那间,位于他右边一道的同学突然摔倒,他毫不犹豫地停下来,扶起摔倒的同学。有实力撷取金牌的他却与金牌失之交臂,他没有遗憾,在他心中,美好的品格比金牌发出更灿烂的光彩。情景二:1998年中日少年友好夏令营后,有人向社会发出沉痛的呼吁:“救救我们的孩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那次夏令营,国人还记忆犹新:我们的孩子娇气,缺乏毅力,缺少合作精神,缺乏环保意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让孩子不久能担负起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让他们在起跑线上站立起来。
3、增加描写性内容,强化细节性特征(可借用修辞手法)。
充分借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扩展语句。描写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具体、真切,从形象上丰富原文内容。细节描写可以使内容得到更为细致的描绘,有助于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例如:将“燕子飞翔”扩展。①在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闷热,觅食的燕子,一边欢快地叫着,一边在低空飞翔着。(拟人描写)②天空象罩着厚重的灰幔,树叶无精打彩地垂着头。这时,一只只燕子一下子似流星掠过地面,一下子又箭一般射上天空,欢快地叫着,飞翔着,那是生命的搏斗、是自由的呐喊、是苦难的抗争。(拟人、比喻的描写,排比的议论抒情)
4、突出情境和氛围的展现。
展现具体的环境,描写具体的符合情景的氛围,可以很好地增强内容的表现力。
例如:利用下列三个短语,运用描写扩展成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句子,使之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山丘上、缓缓移动、羊群。
思考时要抓住两点:1“小山丘上”的静景是什么样的。2“羊群”“缓缓移动”,而动景又是什么样。考生还可以调动一切描写方法,从色彩、形状、动态、声音、感受等方面着手描写。
答案举例:(1)在那长满青草,翠色欲流,线条那样柔美的小山丘上缓缓移动着的羊群,象给厚大的绿毛毯乡上了一朵朵白云的大花。(2)那小山丘长满青草,翠色欲流,线条柔美,在全上面缓缓移动着的羊群,远远看法,就像蓝天上飘动着的朵朵白云。扩展后的语句应体现完整而明确的思想,使原语句的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更丰富。并符合题目要求。①内容要前后衔接自然,连贯有序。扩展后的语句应很好地与原文保持基本意思的一致,做到话题的一致。叙述角度合理,并使语句间层次严密。若偏离了原话题或基本观点,都是不合要求的。②情感色彩一致,语境统一。扩展语句比原语句内容更丰富,表情达意更具体、真切,但必须注意情感色彩的统一,否则就会背离原句主旨。另外,有些原句表意单纯,或只有一个主干句,情感色彩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扩展语句中的情感要自然和谐,做到文意顺畅,情理通达。在这里,讲究语境的协调很重要。③语言形式符合要求。要做到扩展合理,语言连贯、得体是重要一环。语言连贯方能文意贯通,语言得体,才会情调氛围一致。有时,题目还会对语言形式有具体的要求,要结合这些要求进行扩展。解题技法:
1、步骤①认真阅读题面,仔细辨清题目要求。②仔细审查所给语句,搞清楚该句所蕴含的主旨③要根据要求和扩展方向,理出一条合理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拟一个合乎要求的扩展语段
2、具体方法就是给句子主干分别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使之形象丰富的一种方法。(1)添枝加叶法如:①乌鸦飞走了扩展:枯枝上的乌鸦突然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走了。(单句的扩展)②牧场上长着酥油草,溪水在漫流扩展:辽阔的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静静地漫流着。(复句的扩展)③鼓声传到远方扩展:鼓声像溪水,像暴雨,像白云,淌过草地,掠过村庄,飘过山岗,一直流到远方。(综合扩展)(2)拆分组合法是把所给信息按照要求分拆后再加以改造组合,使之完美的一种扩展方法。例:把杜甫的《漫成一首》中的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可以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神”进行扩展。扩展:一轮明月倒挂在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很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写在江面上(月色)时而,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月光)那银盘飘忽,好似一嶷睡莲不胜凉风的娇羞,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却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3)巧用修辞法是根据原句,巧用修辞方法,使语言更趋完美的一种方法。例:把“春草嫩绿夏草青”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扩展:春草冒出尖尖的脑袋,似针似线,点缀着初春的大地;脚下是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向远方延伸,仿佛一幅碧绿的画卷,舒展在游人的前方。
扩展语句的基本方法总结:
扩展语句是通过扩展语意或语境使简单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尽量丰富、形象、具体起来,它是近几年高考新出现的一种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这种题型,采用一题多练法,可以使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变得直观而有效。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三种基本形式:一、句意的丰富。二、情景的再现。三、话题的拓展。这三种形式可以使几种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得到训练,还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压缩语段:
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缩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和基本意思。它主要考察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语段即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意思的。说话人(或作者)在主要事件之外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繁复,从而达到具体、详尽、生动形象的目的。而压缩就是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撮取其主要意思,在语意明确的前提下使语言更加简练精省。压缩语段就是通过压缩、归纳等方式,概括出文段主旨,找出主要信息。主要考查对信息要眯的概括能力。语段压缩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而不同表达方式构成的语段,其主要信息的特点也不一样。
&压缩语段表现:
压缩语段,指的是在一定的字数限制内将一段或一个较长的句子进行筛选、提炼、压缩、概括。这类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表达等项能力;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如概括材料主要信息或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为材料续写一句话或一个结论,结合材料给概念下定义等,稳中求变的多彩题型既增强了考查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备考阶段,对这些题型要高度重视,不断摸索规律,寻求最佳解题思路。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在命题上,压缩语段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给出一段材料,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信息这类题目,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
如果是叙述性文段,叙述了一个事件(往往是会议、活动等),则要提取出事件的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按照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将主要内容整合;议论性或说明性的文段主要看哪句话是中心句、关键句,即主要信息,哪些句子是对中心句的具体解释说明,即次要信息。最后放弃次要信息抓住要信息,根据字数提炼概括成一句话。如果命题对概括的内容、范围有所限制,则一定要结合要求去概括。例1:要求: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8字)。钛合金强度大,重量轻,耐热性能好,适用于船只、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被人们视为未来材料。新型波音777客机采用了约9%的钛合金材料。然而,钛合金的加工难度极大,如加工一个钛合金船用涡轮压缩机轮需要50个小时,而加工一个铝合金的同样部件仅需5个小时。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一种专门热处理方法,将氢原子渗入材料,掺氢的钛合金相对软化。对软化的钛合金进行切削加工,加工设备所承受的机械和热负载明显降低,切削力仅需过去的50%,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加工完毕后,再经专门的热处理工序,材料的特性则回到原先状态。科学家称,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大批量的钛合金铸件加工。
分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全段共7句,其中第1句交待钛合金因其优势被人们视为未来材料,第2句是通过举例对前一句作具体解释说明,第3句出现“然而”表示转折,是新信息出现的标志,交待了钛合金的不足是“加工难度极大”,第4句交待“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一种专门热处理方法”,降低了加工难度,第5句交待了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加工成本,第6、7句具体解释说明这种热处理方法的过程及意义。根据“去粗取精”的原则,放弃次要的信息即解释说明的句子,留下主要信息即总结性的句子,就本题来说,可以放弃第2、6、7句,将1、3、4、5句的内容综合提炼,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注意“不超过48字”的要求。
参考答案:钛合金被视为未来材料,但加工难度大,德国科学家采用专门热处理方法降低其加工难度及成本。
例2:要求:用不超过25个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析: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纵观全段,共有5句。第1、2句是第一层,论点是第2句,“我们要虚心向西方学习”,第1句是提出该论据的原因,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落后于西方。第3、4、5句为第二层,两层之间出现了一个“但”字表示语意转折,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因为这预示着新论点的提出。第二层的论点是第3句,我们不能丢弃自我成为民族罪人,第4句属于事例论证,第5句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相似的观点,我们继承民族传统,发挥所长。最后,将两个中心论点合并,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我们必须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
例3:要求: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分析:这是一段社科性说明文字,与前两个例题不同的是,除了字数限制之外,有一句提示性话语“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这一要求实际向考生暗示了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代史分期”的,指出了两个内容要点即关于“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这样一来,题的难度实际上是降低了,我们只要找出这两个要点的答案即可。通过分析原文可以发现,第1句没有要找的答案,第2句提到了“战国封建论”,同时从第4句中可以得到这一理论的支持者是郭沫若,从第5句中得出范文澜、翦伯赞支持的是“西周封建论”,最后两句说得是尚钺支持“魏晋封建论”。根据字数要求将所得内容进行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一、拟标题:
拟新闻导语,写一句话新闻拟写一句话新闻,应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又因是“一句话”,所以要简短、明白,把相关内容要点组织在一句话之中。实际上拟写新闻导语,与拟写一句话新闻区别不大,因为导语是长篇新闻报导的开头,常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基本内容,一般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只不过“一句话”的要求并不严格。为材料写标题时,首先要抓材料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注意标题的特点,如标题一般为短句,有时为对称的两个短句(或对偶句),也可用人或物等的名称为标题;可直接表明主题,有时也可用比喻等方式给人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以促使人读完全文。这一类的压缩语题句灵活性较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得分上有相当难度。建议考生在平时应多读报纸,多接触一些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导语等。
二、续写:
一句话或一个结论要续写的这句话往往是文段的结尾,写一个结论也是对前面内容的分析或论述的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总结性。不同的是,若是对记叙类材料续写一句话,这一句话常常比较含蓄,能概括中心或揭示主题;若是对议论性语段下一个结论,则结论一定要鲜明,直接表明观点或点题。与第一、第二种压缩语段相比,既然是续写,就应避免材料重复罗嗦,就不可能像前两种那样,概括的句子大多可以从原文找到,而只能从已有的文字里去总结概括。
三、给语段中的概念下定义:
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表达一般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方式。
四、概括语段内容要点:
这种题目一般要求既要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又要概括各大部分大意,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思路。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迁安,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8943231631247269275469247073158338长足发展,农业经济相对萎缩。这时的蒙古高原,是各游牧民族纵马驰骋,相互拼杀,互相兼并、融合和彼此交流的场所。各游牧民族不断南进或南迁,继续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深浅不一地经历了汉化的历史过程;同样,游牧文明也给中原文明注入了新鲜内容。中原汉族则势力南缩,与进入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发生或和或战的关系,吸收了大量的游牧文化,融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v3世纪初至6世纪末,原来活跃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乌桓等),多已迁入内地,鲜卑则分化出许多部落,并且各部日益活跃,成为蒙古高原较为强盛的势力。最后拓跋鲜卑统一中国北方,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这一时期,随着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族的大批南迁入塞,在从东到西的蒙古高原上又出现了契丹、库莫奚、乌洛侯、室韦、柔然、敕勒—高车和突厥等族。
v公元6至10世纪末,约相当于中原的隋唐五代时期。前此活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有的已经衰落,融入其他民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继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力量,并在日后主宰大漠南北的政治军事大局;有的则建立了游牧政权,成为叱咤草原的民族。
v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奚、室韦—达怛、吐谷浑、党项和沙陀等,其中突厥、回纥等建立了统治大漠南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国家,契丹、奚、室韦—达怛等一度附属于突厥、回纥。唐中期以后,契丹、室韦—达怛势力日益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蒙古高原及其缘边地区的历史影响逐步增强,为辽金蒙元时期契丹和蒙古的崛起奠定了历史基础。
v总的看,公元前3世纪初至10世纪末,各游牧民族在中国古代北方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畜牧狩猎,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与周边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汉族发生了十分密切的交往;华夏族(汉族)建立的政权如战国燕、赵、秦、秦汉王朝、隋唐王朝等主要对内蒙古南缘地带进行经略和管辖,实施了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道路,迁徙人口,进行农业开发等措施。从事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这一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互相影响,相互吸收,谱写了中国历史独具华彩的篇章。
v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大草原建立国家的民族。匈奴雄踞蒙古草原数百年,为草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匈奴是历史上唯一对当时三大帝国(汉、波斯、罗马)均构成过直接威胁的种族,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
v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从前三世纪兴起(战国时期)至东汉初年,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v学界大多赞同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的观点,认为其来自商周间的鬼方、獯鬻(音勋玉),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即匈奴名称出现以前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经过长期分合聚散,因“匈奴”于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匈奴为称号的游牧民族集团。
v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包括赤狄、白狄、长狄等。从泛称“狄”的涵盖范围讲,匈奴属于狄集团的一支,可能是以春秋时期的白狄为主发展起来的。春秋时期,白狄主要活动于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河套地区。除了大漠南北的诸狄部外,散布于黄河流域的北狄部落大都逐步被中原各诸侯国兼并。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白狄中的一支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
v “胡”的由来:匈奴人自称为“胡”,中原人沿用作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v【例】:《汉书·匈奴传》载,孤鹿姑单于致汉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v其他称胡的民族:战国时代,华夏族称游牧于匈奴以东的部落集团为“东胡”,称活动于榆中(今鄂尔多斯市东北一带)的游牧民族为“林胡”。汉张骞通西域以后,称西域各族为西胡。魏晋以后,汉文献中“胡”这一称谓的应用更加广泛,活动于中原的各古代游牧民族大多被称为“胡”。如有“平凉胡”、“休屠胡”,“羯胡”、“支胡”,“山胡”、“杂胡”等。
匈奴发祥地
v初见于汉文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这里依山带水,草木茂盛,飞禽走兽很多,是理想的畜牧狩猎之地。
v鄂尔多斯草原
匈奴的活动区域
v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史记o匈奴列传》)
v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
v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而望燕、赵、秦诸国。
匈奴的活动区域(续)
v在今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桃红巴拉、阿鲁柴登、伊金霍洛旗公苏壕、准格尔旗西沟畔、玉隆太,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战国时期的匈奴墓葬和遗物。这些墓葬分布的地点,大都是“肥饶之地”。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匈奴历史阶段划分
v匈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v1)从上古至公元前三世纪(大约近一千年)
v2)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到公元后一世纪中叶(即公元49年,匈奴列为南北,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
v3)从二世纪到五世纪,匈奴入汉到消亡。
战国时期的匈奴(秦对匈奴的防御)
v秦长城:“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时筑成长城自守。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尽为匈奴所有。
v名将:战国打击匈奴的名将:赵将李牧。燕国将秦开。秦将蒙恬。
v秦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匈奴(赵对匈奴的防御)
v1)赵长城:“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匈奴列传》)
v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败了林胡、楼烦,二十六年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省蔚县),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全长约一千三百里。
v包头赵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匈奴(燕对匈奴的防御)
v燕长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v名将:战国打击匈奴的名将:赵将李牧。燕国将秦开。秦将蒙恬。
v燕长城遗址
匈奴与秦朝的对抗
v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v(《史记·匈奴列传》)
v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v(《过秦论》)。
v秦朝长城图示
匈奴建国前草原的形势
v东胡: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丁零:贝加尔湖以西以南的色楞格河流域;匈奴: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即“河南地(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v第一个见于汉文献记载的匈奴单于号头曼,公元前215年,秦朝将军蒙恬率30万(一说10万)大军,北击匈奴,战败后北退700余里,从此失去水草丰美、适宜畜牧并且军事地位重要的“河南地”
。又先后失去了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北石兰计山口,另说为今乌拉特前旗大坝沟口)、阳山(今临河市西北狼山)和北假(约当今乌加河与阴山夹山带河地带)等战略要地。
v三面受敌:在南面受困于强秦的同时,匈奴左邻东胡强而右邻月氏(音柔支,活动在今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史称与匈奴同俗)盛,处于三面受敌的局势。数年后,始皇死,中原大乱,戍卒逃散,边塞废驰,匈奴又渡过黄河,重新占据“河南地”部分地方,南部的危局得到一定缓解。
匈奴立国经过
v公元前209年,匈奴贵族内部火并,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
v1)初为人质:冒顿初为单于继承人,后来头曼又想改立所爱阏氏(单于妻、妾)之子,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做人质,然后突然袭击月氏,企图以背约之举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
v2)冒险逃脱:冒顿盗骑月氏良马逃归匈奴,头曼以冒顿勇壮,让冒顿做了万骑长。“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v3)鸣镝弑父:冒顿不满头曼所作所为,暗中积聚力量,严格训练属下。经过几次残酷清洗,集合了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亲信骑兵队伍。一次利用随其父头曼单于狩猎的机会,冒顿用鸣镝射向头曼,左右应声而射,杀死了头曼。又除掉后母、诸异母弟及不听命的贵族大臣,于公元前209年自立为单于。
v史载 “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v1)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
v2)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v3)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
v4)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後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国家历史时期的划分
v一般分为:极盛、衰微、分裂三个时期
v1)极盛:前209至前21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秦二世元年至汉武帝元朔元年。
v2)衰微、分裂: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91年,即匈奴伊雉斜单于(军臣单于的弟弟,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到再次列为南北的北匈奴的西迁。相当于汉武帝元朔三年至东汉和帝永元三年。
匈奴的扩张
v冒顿向东击破东胡,向西击走素称强大的月氏,占据河西走廊及以北广大地区,向南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为秦所夺河南地,与西汉以战国秦昭襄王长城为界,势力达到朝那(今甘肃平凉市)、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又北服丁零、鬲昆等族,统一了蒙古高原各游牧民族。
v“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彊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
v1)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
v2)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v3)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於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後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帝国的疆域(汉)
v冒顿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使贵族大臣深为折服,匈奴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得到了统一。匈奴东征西讨,南掠北攻,实力空前强盛,控弦之士达30万,统治版图东到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统治大漠南北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在蒙古高原上第一次建立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
匈奴的政治、军事结构(一)
二十四长制
v匈奴以“帐”为基层单位。“帐”就是帐蓬。《后汉书·西域传》说,“帐者,犹中国之户数也”。若干帐组成一个营盘,若干营盘组成一个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若干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
v匈奴丁壮尽编入“甲骑”。大约一帐有一丁壮(骑兵),约十个帐组成营盘,可出十名骑兵,设一什长(十骑长)率领。什长是基层带兵官,也是一营盘的行政长官。
v约十个营盘可集合百个骑兵,设百长(百骑长)率领,一百长是一个氏族的行政、军事长官。
v集十个氏族丁壮,可得千名骑兵,置千长(千骑长)率领,千长一也就是一个部落的行政、军事长官。
v集十个部落的骑兵得万骑,置万骑长(也称王)率领。他们是部落联盟的行政、军事长官。冒顿统一各部,领有二十四个万骑长。
二十四长(续)
v各万骑长又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pi,二声,辅佐的)小王、相、都尉、当户、且(ju,一声)渠等属官。
v匈奴十进位和左右翼的军政制度,对后来的游牧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程度不同的有所继承和发展。
匈奴的政治、军事结构(二)
v匈奴实行左右翼的行政军事制度。单于以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官职。
v统治机构分左中右三部分:单于是匈奴的最高行政军事首领,匈奴语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相当于汉语“天子”。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骨都侯由氏族贵族担任。
匈奴各部所辖范围
v匈奴败退漠北以前,单于庭当一直在内蒙古高原上。单于庭居匈奴辖地中部,南边对着汉地代郡(治今河北蔚县东北)和云中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主要指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
v匈奴人尚左,常以单于长子为左贤王,左贤王是匈奴左地(东方)的最高长官。权力和地位高于右贤王,并且常常是单于的?°储副?±。左贤王庭在上谷郡正北。诸左方王将驻牧于匈奴辖地东部,南边对着汉地的上谷郡(治今河北省怀来县),地域大体包括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大部。
v右贤王是匈奴右地(西方)的最高长官。诸右方王将驻牧于匈奴辖地西部,南边对着汉地的上郡(治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及迤西,西面连接月氏和氐、羌,大致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北的巴彦淖尔高原和阿拉善高原。右贤王庭在上郡正北。
v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匈奴王后称谓
v阙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阙氏,也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阙氏、颛渠阙氏、大阙氏、第二阙氏、第五阙氏等等。在众多阙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阙氏”,胡三省则以为“颛渠阙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阙氏”。
  阙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阙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阙氏随军在旁。
v居次:匈奴“公主” 。
v在左中右三部地域内,匈奴政权封王置官,贵族们在各自的辖区内率部众从事畜牧生产,守护地盘。遇有战事,随单于出征。每年参加三次大型集会。正月,在单于庭集会,商讨一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宜。五月,大会茏城,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九月,大会蹛(音带,绕林木而祭,鲜卑之俗)林,清点核实人口及牲畜数目。匈奴退出漠南地区以前,对内蒙古高原大部实行了有效的政治统辖和畜牧经营。
匈奴显贵姓氏
v《史记o匈奴列传》无单于姓氏记载;《汉书 o
匈奴传》载单于姓挛鞮(luándī),《后汉书o南匈奴传》记作虚连鞮氏。实系一氏的不同写法。单于继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v呼衍氏(又作呼延氏) 、兰氏和须卜氏三氏最显,后有丘林、韩氏、郎氏等。
v高官要职由显贵氏族或家族世袭。骨都侯均出自三氏: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讼。裁决了的案件,用口头报告单于。呼衍氏、兰氏、呼衍、须卜、丘林四氏世与单于挛鞮氏家族姻亲。
v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坚固的盔甲,加上锋利无比的兵器。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再配上御马工具——马笼头和马鞍,大大增强匈奴军队的战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匈奴人的基本经济活动
v匈奴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牲畜以马、牛、羊最多,又有橐(音驼)驼、驴驘(骡)、駃騠(jueti,三声,骏马)、騊駼(音陶徒,良马)、騨騱(音单西)等奇畜。
v畜群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自单于以下皆食畜肉、饮湩(音重,乳汁)酪(用牲畜乳汁做成的奶食品)、衣皮革、披毡裘、住穹庐。狩猎业是重要的辅助行业。
v史载匈奴人自儿时就开始练习骑射,部众平时随畜群游牧,同时以射猎禽兽为生业。狩猎活动还是演练骑射的手段。“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
。” (《史记·匈奴列传》)
其他经济活动
v手工业有冶铁、铸铜、金银铸造,还有陶器、木器、毛皮等行业。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单一性,使其迫切需要与其他民族进行商业交换。匈奴与汉朝间有官方允许的“关市”,还有民间的商业往来。此外,与乌桓、羌、西域各族等均有商业上的交换。受汉人影响,匈奴也经营粗放农业。
匈奴考古示例
v青铜 整幅110×75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出土
匈奴考古示例
v高1.9厘米,厚4.5厘米,重8.2克1973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匈奴考古示例
v虎咬牛纹金带饰
v金质 长12.7厘米、宽7.4厘米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v匈奴人尚虎,故发现的金器多有虎的形象。
匈奴考古示例
v卧羊形金带饰
v主件长11.7厘米,宽7厘米,厚6厘米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一套四件。两件是卧羊形带饰,高浮雕的羊,安详静卧;背部原有铁质带扣,扣合时两个羊头相挨近。另两件是花叶纹带穿,分别在卧羊形带饰的两侧。整套带饰若系上后,金光灿然。
匈奴考古示例
v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1394克。金冠饰分冠饰和冠带。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周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搏斗画面。金冠带由黄金铸成,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榫卯插合连接,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相连接,组成圆形。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这套金冠饰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v鹰顶金冠饰
匈奴考古示例
v金玉耳坠(西汉-匈奴)
v玉坠长6.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金饰长3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旗西沟畔墓葬出土。
v描述:金珰上饰兽纹为对鹿,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金与白玉交辉,风格粗犷质朴。
匈奴考古示例
v阴阳青铜短剑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器物,通长32厘米,柄长10厘米,刃最宽4.2厘米,195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男性两臂下垂,双手护腹;女性曲臂,双手交叉于胸前。护手近似一字形,剑身两侧刃弧曲,柱状脊上有三道棱线。剑身整体厚重,铸造精良、,是曲刃剑中的精品。
匈奴语言、文化
v匈奴语属阿尔泰语系,主张突厥语族说者居多,也有持蒙古语族说的。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以言语为约束”。汉文文献记录下一首匈奴民间流行的歌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是匈奴人对公元前121年被汉军击败后,失去优良牧场的感慨。
v匈奴有自己的音乐,广泛流行的乐器有胡笳、鞞(音柄)鼓。在陶器、铜器和金银器上的造型艺术十分精湛。
匈奴习俗(一)
v匈奴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次集会,祭祠祖先、日月、天地、鬼神。
v战争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关习俗:出兵前先观察星月,月满则进攻,月亏则退兵。战斗中斩敌首级的,赐一卮(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酒;掳获的财物归个人所有,俘虏作奴婢;为战死者收尸归来,可尽得死者家财。为此,匈奴战士趋利若骛,征战勇敢。
v“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v“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长左而北乡。 ”
匈奴习俗(二)
v“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因为常年的战争,使匈奴社会中形成了的这种风气。
v匈奴社会对偷盗、伤人等行为用习惯法处置:“拔刃尺者死”,偷盗者没收家口财产,小罪辗轧骨节,大罪处死。
v婚俗保留有氏族社会的遗风,实行收继婚。父死,娶后母;兄弟死,娶其妻。具有稳定血缘关系和保留劳动力含义。
v考古发现证实,匈奴人实行土葬,有棺槨及金银铜铁器皿、马具、武器、牲畜、陶器、玉器、衣饰等随葬品,贵族死后有臣妾殉葬。有入殓、出殡、入葬等礼俗。
匈奴习俗(三)
v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
与呼韩邪单于盟誓,“昌、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
(《汉书·匈奴传下》)
v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径路,匈奴宝刀也。金,契金也。留犁,饭匕也。挠,和也。契金著酒中,挠搅饮之。”用宝刀“径路”、饭匕“留犁”搅酒,作血盟之饮,是汉时汉与匈奴间订盟的一种仪式。后以“留犁挠酒”谓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订立和约。
v“留犁挠酒”谓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订立和约。
汉匈初次交锋
v匈奴建国之初,利用汉朝国力较弱的机会,多次南下。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冒顿亲率大军围汉将韩王信于代郡马邑(今山西朔县),信投降,引匈奴南逾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攻至晋阳(汉太原郡治所,今太原西南)。
v前200年,冒顿用诱兵之计,把亲率32万汉军前来抵御的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v匈奴骑兵40万,以马色编队,西方白马,东方青龙马,北方乌骊(黑)马,南方赤黄马,阵容严整,以致围外汉兵束手无策,难以相救。七日后,冒顿以约定合兵的汉降将失期而疑有诈,于是接受受汉厚赂的阏氏之言,解围退兵。
史记-白登之围
v高帝先至平城,集解徐广曰:“在雁门。”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v(白登台在白登山上,朔州定襄县东三十里。定襄县,汉平城县也。)
v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
v青駹马,色青。 “骊,黑色。” 赤黄曰骍”。
白登之围(图)
v白登之围后,汉基于当时的形势,派使者刘敬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匈奴单于得汉朝公主为阏氏,每年还获得一定数额的絮、缯、酒、米、食物等。
v“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史记o匈奴列传》
汉匈重修和亲
v高后至文、景60余年间,匈奴贵族间或屡背约扰汉边郡;汉朝国弱,与民休息,仍奉和亲之策。
v公元前176年,右贤王毁和亲之约,侵扰汉边。冒顿致书汉文帝,对此行为进行解释。宣称匈奴新破降月氏,征服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国,“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方已定,愿意与汉重修和亲,“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前174年,汉文帝回冒顿书,同意与匈奴复故约。
冒顿与汉高后的来往书信
v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汉书o匈奴传》
v高后-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汉匈书信往来
v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v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 
v1)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然。”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v2)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々,冠固何当?”
汉匈书信往来
v1)孝文帝後二年(公元前162年),使使遗匈奴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当户且居雕渠难、郎中韩辽遗朕马二匹,已至,敬受。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进取之利,倍义绝约,忘万民之命,离两主之驩,然其事已在前矣。书曰:‘二国已和亲,两主驩说,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闟然更始。’
朕甚嘉之。圣人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长,各保其首领而终其天年。朕与单于俱由此道,顺天恤民,世世相传,施之无穷,天下莫不咸便。汉与匈奴邻国之敌,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于秫糵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朕与单于为之父母。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兄弟之驩。朕闻天不颇覆,地不偏载。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元元万民,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故来者不止,天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释逃虏民,单于无言章尼等。朕闻古之帝王,约分明而无食言。单于留志,天下大安,和亲之後,汉过不先。单于其察之。” 
v2)单于既约和亲,於是制诏御史曰:“匈奴大单于遗朕书,言和亲已定,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约者杀之,可以久亲,後无咎,俱便。朕已许之。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v後四岁,老上稽粥单于死,子军臣立为单于。既立,孝文皇帝复与匈奴和亲。而中行说复事之。
武帝初年的相安无事
v到汉武帝时期,双方以长城为界,各自从事生产生活。
v“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v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馀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馀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知汉兵谋,单于得,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以尉史为“天王”。汉兵约单于入马邑而纵,单于不至,以故汉兵无所得。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不敢出。汉以恢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自是之後,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於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汉长城的修筑
汉武帝时,起争端,“马邑之谋”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战落了空。从此,汉与匈奴关系破裂,以后20年中,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先后率军与匈奴进行了数十次战役,直至元狩四年(前119)的“匈奴远遁”为止。为防匈奴,修筑了长城。 
汉长城史料
v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在当时的平舒县(今广灵县)一带修长城,至今遗迹尚有80余里,以广灵县直峪关附近的长城为主,蜿蜒起伏,石筑而成,残高不足1米,底宽尚存3米。
v汉武帝修膳的秦长城,就在大同的西北边外,据载,元光二年(前133)派“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修缮秦城。东汉光武帝刘秀曾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36)、十三年(37)从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这些亭障的位置与现代明长城的位置很近。至今烽台密布,遗迹仍存,个别地段已为明长城所用。
v据《天镇县志》载,“汉长城遗址,位于平远堡与怀安县西洋河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5000米,高5至7米,宽4至6米”。
v《左云县志》载,“左云的汉长城段,从张家场乡猪八洼村起,分南北两支,北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村达宁鲁堡,长12公里;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宁鲁堡与北支会合,长20公里。会合后,沿五路山向西延伸。其延伸部分成为明长城的基础”。  
汉长城示意图
汉武帝的屯田实边
v汉把屯田作为发展生产积极备战的一项重要政策,自秦始皇筑长城、设郡,徙民实边起,汉承秦制,西汉诸帝都大力推行此政策,其时大同西北边屯田已有相当规模。
v西汉中期,匈奴呼韩单于附汉。东汉初,南单于降汉,于是匈奴人渐次迁入内地农业区与汉人杂处。长城已失去作用。
汉武帝的反击
v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发动一系列战争,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
v1)河南之战: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楼烦、白羊王在汉发动的河南之战中失败,失掉“河南地” 。
v2)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右地又受到汉将霍去病攻击,浑邪(音爷)王、休屠王二部损失惨重,怕单于兴师问罪,共谋附汉。后浑邪王杀反悔的休屠王,兼并休屠王部众共4万余人附汉,匈奴降众被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塞外,因匈奴故俗治理,为五属国。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汉武帝的反击
v3)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大将军卫青出定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北渡沙漠攻击匈奴,汉兵纵左右翼围困匈奴骑兵,单于领壮骑数百突围而走,失1万9千余人。左贤王与霍去病对战,亦败北,失7万余人。此后,匈奴远遁,基本退出内蒙古高原,主要在漠北地区活动,史称“漠南无王庭”。
v大规模战争,使匈、汉两败俱伤。此后,终武帝之世(前140~前86年),双方没有大规模交战。匈奴国力进一步削弱,益向西北发展,并频繁遣使向汉请和。汉已强盛起来,不愿再接受不平等的“故约”,反而欲借匈奴衰弱加以臣服;匈奴虽然积弱而一时难以复兴,但仍保持政权自主并主张重结“兄弟”旧约。
v狐鹿姑单于致书汉武帝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kai,三声,开启意)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糵(nie,四声,酿酒的曲)酒万担,稷(ji,四声,黍:黄米;或说粟:谷子)米五千斛,杂缯(zeng,一声,丝织品统称)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汉匈西域较量一瞥
v西域诸国(注:五十余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v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v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汉书o西域传》)
v前60年,匈奴内部争夺权位发生冲突。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己无力扰汉。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
v“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
v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v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汉书o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匈奴五单于争立
v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握衍朐提单于即立。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乘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
v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为闰振单于。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庭。
匈奴裂为南北
v数次匈汉间的战争中,匈奴均遭败绩。属部乌桓、丁零等也乘机脱离统治。在天灾人祸面前,匈奴统治集团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 
v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接受大臣“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的劝议,率众近汉边塞,遣子右贤王入侍。
v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于甘泉宫朝见汉宣帝,表示愿意驻牧汉光禄塞(今乌拉特前旗小召门梁古城)下,为汉保边。此后,呼韩邪与漠北郅支单于均不断遣使至汉,汉厚待呼韩邪使者而有意疏远郅支使者。呼韩邪有汉资助,不时向北征讨郅支;郅支自知不能统一匈奴,于是放弃漠北,留居右地。呼韩邪单于在得到汉朝允许后,与汉臣定盟约,而后北归单于庭,重新控制了漠北地区。
南匈奴附汉
v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朝见汉元帝,自言愿作汉家婿。元帝以后宫女王昭君嫁与为妻,号“宁胡阏氏”,匈汉和好关系得到加强。为此三次赴汉。
v至王莽擅政以前,60余年和平发展,匈、汉人民得以安定,出现了民众富庶,牛马布野的局面,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的牧业和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南匈奴附汉
v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朝汉,提出愿婿汉以自亲,娶王昭君与汉修好。呼韩邪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此时双方相安无事,局势安定,国力得到恢复,人口增加。史称“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汉书·匈奴传》)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直到王莽专政为止。
北匈奴郅支单于部的消亡
v1)郅支“自度力不能定匈奴,”
v2)“因北击乌揭,乌揭降。发其兵西破坚昆,北降丁令,并三国。数遣兵击乌孙,常胜之。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郅支留都之。”
v3)郅支单于自以道远,又怨汉拥护呼韩邪,遣使上书求侍子。汉遣谷吉送之,郅支杀吉。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瓯脱皆杀之。
v4)郅支既杀使者,自知负汉,又闻呼韩邪益强,恐见袭击,欲远去。会康居王数为乌孙所困,与诸翕侯计,以为匈奴大国,乌孙素服属之,今郅支单于困厄在外,可迎置东边,使合兵取乌孙以立之,长无匈奴忧矣。即使使至坚昆通语郅支。郅支素恐,又怨乌孙,闻康居计,大说,遂与相结,引兵而西。康居亦遣贵人,橐它驴马数千匹,迎郅支。郅支人众中寒道死,余财三千人到康居。
v5)其后,都护甘延寿与副陈汤发兵即康居诛斩郅支,语在《延寿、汤传》。
匈奴与乌桓的纠葛
v汉既班四条,后护乌桓使者告乌桓民,毋得复与匈奴皮布税。匈奴以故事遣使者责乌桓税,匈奴人民妇女欲贾贩者皆随往焉。乌桓距曰:“奉天子诏条,不当予匈奴税。”匈奴使怒,收乌桓酋豪,缚到悬之。酋豪昆弟怒,共杀匈奴使及其官属,收略妇女马牛。单于闻之,遣使发左贤王兵入乌桓责杀使者,因攻击之。乌桓分散,或走上山,或东保塞。匈奴颇杀人民,驱妇女弱小且千人去,置左地,告乌桓曰:“持马畜皮布来赎之。”乌桓见略者亲属二千余人持财畜往赎,匈奴受,留不遣。
王莽对匈奴的新政
v公元1世纪初年,王莽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引起匈奴单于不满,断绝和亲,并大举侵扰。
v“建国元年,遣五威将王骏率甄阜、王飒、陈饶、帛敞、丁业六人,多赍金帛,重遗单于,谕晓以受命代汉状,因易单于故印。故印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
v将率既至,授单于印绂,诏令上故印拔。单于再拜受诏。译前,欲解取故印绂,单于举掖授之。左姑夕侯苏从旁谓单于曰:“未见新印文,宜且勿与。”单于止,不肯与。请使者坐穹庐,单于欲前为寿。五威将曰:“故印绂当以时上。”单于曰:“诺。”复举掖授译。苏复曰:“未见印文,且勿与。”单于曰:“印文何由变更!”遂解故印绂奉上,将率受。著新绂,不解视印,饮食至夜乃罢。右率陈饶谓诸将率曰:“乡者姑夕侯疑印文,几令单于不与人。如令视印,见其变改,必求故印,此非辞说所能距也。既得而复失之,辱命莫大焉。不如椎破故印,以绝祸根。”将率犹与,莫有应者。饶,燕士,果悍,即引斧椎坏之。明日,单于果遣右骨都侯当白将率曰:“汉赐单于印,言‘玺’,不言‘章’,又无‘汉’字。诸王已下乃有‘汉’,言‘章’。今即去‘玺’加‘新’,与臣下无别。愿得故印。”
王莽对匈奴的新政
v天凤二年五月,莽复遣歙与五威将王咸率伏黯、丁业等六人,使送右厨唯姑夕王,因奉归前所斩侍子登及诸贵人从者丧,皆载以常车。至塞下,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等至塞迎。咸等至,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
匈奴再次分为南北
v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沿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了今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
v公元46年前后,匈奴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
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化,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的右薁(音玉)鞬日逐王比(呼韩邪单于之孙)南下归附汉朝,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v【史料】醢(hǎi)落尸逐鞮单于: “比为右薁鞬日逐王,部领南边及乌桓
”、“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号。于是款五原塞,愿永为籓蔽,扞(gǎn
)御北虏。帝用五官中郎将耿国议,乃许之。其冬,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
南匈奴近塞
v49年,南单于遣使至汉,“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西汉时呼韩邪单于附汉之约)”。此后,南匈奴每年末遣侍子入汉,单于等贵族受汉大批财物,成为东汉政治、军事上的附庸,文化上受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影响也越来越深。汉于南匈奴置使匈奴中郎将,允许南匈奴设单于庭于五原西部塞,随后又迁居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镇古城)。南匈奴部众分布于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北地、上郡、雁门、代郡、上谷等郡地,史称“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
北匈奴西迁
v南单于附汉后,为汉守御边境,协助汉兵攻击北匈奴。由于有汉的扶持和赈济,南匈奴生活稳定,而北匈奴国内动荡,部众纷纷南下投奔南匈奴,以致“降者岁数千人”。
v89年后,东汉发动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击。在汉将和南单于联军合击下,连年大破北匈奴。
v91年,北单于率领一部分部众西迁今伊犁河上游一带,后转徙中亚地区,曾经统治大漠南北的匈奴政权全部瓦解。
v残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余众,有十余万落加入鲜卑,另有一部分始终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至
5世纪初被柔然吞并。残留在今新疆的匈奴余众则在那里继续活动了60多年。一部分匈奴人继续西迁,进入欧洲,被称为huns(匈人)。
北匈奴西迁
魏晋之际的匈奴
v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贵者为帅,后改称都尉;以汉人为司马以监督。於夫罗(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之子,栾提呼厨泉之兄)子刘豹(刘渊之父)为左部帅。
  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数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而西晋因贾后乱政,引起了八王之乱,混战延续长达16年之久,给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机会。
匈奴后续历史
v南下的匈奴部众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西部、陕北、晋北地区。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南匈奴外,从中分解出名为
“屠各” 的一支活跃起来。
v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为最多最强。
v“汉—前赵”政权:南匈奴和屠各胡融合在304~329年,刘渊在山西和陕西建立。历三主,立国凡26年。
v从匈奴分解出来的另一支──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之间,于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北凉”政权。
v“北凉”政权:沮渠蒙逊
v由匈奴与乌桓、鲜卑等族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原先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407~431年,在今陕北及鄂尔多斯南部一带建立了“夏”政权。
v赫连勃勃。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随着上述各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匈奴史料及研究论著
v[1]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8。
v[2]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88年。
v[3]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v[4]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v二、若干论著
v(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1958年。
v林 幹:《匈奴通史》 人民出版社 北京1986年。
v刘学铫,《匈奴史论》,南天书局,1987。
v林幹:《匈奴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8.
v马长寿:《北狄与匈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v林斡:《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7
v陈序经:《匈奴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v武沐:《匈奴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5-03。
二、林胡、 楼烦
v大约在春秋至战国初期,我国北方居住着东胡、楼烦和林胡,史称三胡。
v有学者认为楼烦族属赤狄,现存考古遗址:凉城县崞县窑子墓葬可能属于春秋晚期楼烦人的遗存,毛庆沟墓地的一部分墓主人可能也与楼烦有关,时代相当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
v楼烦国古城遗址 (今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 )
林胡、楼烦的活动区域
v林胡、楼烦都在赵国西北部,与赵地交错杂处。林胡也称林人、澹(dàn)林、澹褴,分布在今黄河以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金霍洛旗一带。楼烦大体分布在今山西岢岚县
以北,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南。史称燕“北有林胡﹑楼烦”,林胡、楼烦处“岚、胜之北。” 赵“西有林胡、楼烦”,东邻赵国。
v战国时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故知林胡和楼烦活跃在晋北和内蒙古高原上。战国中期,中原诸侯国不断向北蚕食北方各族土地,林胡与楼烦的地域也随之向北移动。
林胡、楼烦与中原赵国的关系
v赵“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
v林胡、楼烦的骑兵则纵横驰骋于赵国西北山区。
v赵武灵王“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赵国与二胡的较量
v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今河北获鹿北)西略胡地,至榆中(胜州北河北岸也,今内蒙古与陕西相交处一带。)
。林胡王献马。”《史记赵世家》——打败林胡
v2)赵武灵王二十年,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v3)”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鴈门﹑代郡。”
——双破二胡
v4)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致其兵。” ——收降楼烦兵马
v赵惠文王时,大将李牧”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v赵武灵王在破林胡、楼烦之后,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东端起于赵国代郡所辖的今河北省张北县南,向西沿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下,在乌拉山西端某谷口高阙塞)。
v赵长城遗迹(包头市辖区中部)
林胡、楼烦与燕、赵、匈奴
v1)燕文侯在位时期(前361~前332),林胡、楼烦在燕国的西北,活动地区包括今呼和浩特平原和乌兰察布南部丘陵地带。
v2)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8年在位),赵国强盛起来,向北击破林胡、楼烦,迫使其从呼和浩特平原向西边的鄂尔多斯高原迁徙,林胡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区活动。
v3)前297年(赵惠文王二年),武灵王在西河(汉代西河郡地,主要指今内蒙古黄河西岸的鄂尔多斯地区)降服了楼烦王。赵孝成王时(前265~前244年在位),赵国破降林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林胡和楼烦归属了赵国。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林胡、楼烦与燕、赵、匈奴
v3)前297年(赵惠文王二年),武灵王在西河(汉代西河郡地,主要指今内蒙古黄河西岸的鄂尔多斯地区)降服了楼烦王。赵孝成王时(前265~前244年在位),赵国破降林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林胡和楼烦归属了赵国。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v东胡是一个古老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v族名:?°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是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对活动在匈奴(胡)东面的(今内蒙古东部及东北西部地区)许多族属、语言和习俗等相同或相近各部落的统称。族他称。
v关于东胡祖先,有屠何、山戎、土方诸说。从历史时期北方民族势力的强弱、物质文化遗存的时代和地域分布以及民族称谓的演变看,东胡起初可能被中原史家称作山戎,由于匈奴的崛起,中原人又因它居于匈奴(胡)以东而称东胡。
东胡人的活动地域
v《山海经·海内西经》:“东胡在大泽东”。“大泽”,有贝加尔湖、呼伦贝尔呼伦湖、赤峰达里诺尔、西拉木伦河流域等说法。赵国“东有胡
v春秋时期,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大致在今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东胡及其后裔历史民族区。
v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东胡人的活动地域
v据《魏书·序纪》记载,东胡系部族鲜卑拓跋部的祖先远古时代就在大鲜卑山一带以畜牧、射猎为业。可见,另有一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呼伦湖以东的呼伦贝尔高原。
v20世纪80年代,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发现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嘎仙洞。这部分东胡人曾经拥有36个部落,99个氏族,威振北方,控地广阔。
v右图为嘎仙洞遗址
东胡人的活动地域
v夏家店上层文化:过去考古学者多认为有可能是这部分东胡人的物质文化遗存。可知还有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从该文化分布地域看,东胡人地域的南界最初大致达到河北滦河及辽宁大凌河流域。
东胡国家的形成
v东胡各部周代活动在近西拉木伦河流域,东胡族何时建立国家文献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可说明。
v“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都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v这记载表明东胡一度达到了燕长城以南近千里地,为秦开破后,始北撤到燕长城(今赤峰附近)以北地区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v从燕将秦开曾为质于胡、及东胡以有王的记载,或可推断东胡在燕、秦时已经建立了国家,因此同时也形成了东胡民族。
东胡强盛时期的国势
东胡强盛之时,“控弦之士十余万”,以每户五人出一控弦之士计算,东胡盛时的人口达到一百余万。这一百余万人的分布范围,大约东到辽河,南到赤峰附近,西到泺(?)河,北到乌力吉木仁河。
东胡与燕的和战关系
v战国时代的东胡人南邻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v“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昭王在位时(公元前311~公元前279),东胡强大起来,给燕国造成很大压力,迫使燕国送将军秦开作为人质,换取和平。后来东胡为燕所败,主要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活动。
燕拒胡长城
v“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张北县)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v西起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人辽宁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折而南至朝鲜清川江北岸。
东胡与赵的抗争
v东胡与其西南部的赵国也发生过战争,东胡被赵多次攻破,失去一部分土地。赵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 “取东胡欧代地。”
源于东胡叛赵,驱略代地人众以叛,故取之。
v东胡与燕、赵诸国的和平与战争,是游牧和农业两种文明间的交融和碰撞,在不同文明的交往和冲突中,双方开始互相加深了了解和认识。
东胡败于匈奴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屡次挑衅匈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东胡考古依存
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这与东胡的活动范围是一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存在的时间是周初至战国,也与东胡活动的时间相当。
东胡史料及论著
v1)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8。
v2)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2007。
v二、若干论著
v1)林幹:《东胡史》,内蒙人民古出版社,2007-07。
v2)席永杰 任爱君 等:《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北方文明讲坛)内蒙古人民出版,2008。
v族名由来:《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者,本东胡也。”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v乌桓是东胡后裔。汉初以前,乌桓与鲜卑具在泛称东胡名下。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以后,部分余众据保乌桓山,因山名族。
v乌桓山:学界多从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之说,认为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140里处。
乌桓活动区域
v乌桓部众初游牧于饶乐水(今赤峰西拉木伦河)一带,受匈奴役使,每年需送马、牛、羊等畜产,逾时不贡,则妻、子均要被匈奴罚没为奴隶。
v《史记o货殖列传》:“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依附
v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作为属部的乌桓也被征服。
v为削弱匈奴势力并不再使乌桓为匈奴所用,汉迁乌桓部众于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
右北平(治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黑城古城)、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治今辽宁辽阳)五郡塞外,使其为汉侦察、防御匈奴。为便于监督管理乌桓,西汉朝廷专门设“护乌桓校尉”一职,开府幽州(今北京市附近),拥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和传达皇帝意旨。但乌桓在汉与匈奴之间依附不定,或助汉攻匈奴,或从匈奴掠扰汉边。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依附
v西汉昭帝时(前86~前74年),乌桓为报匈奴攻破祖先东胡之耻,派骑兵进入匈奴腹地,大掘单于墓而归。匈奴单于闻听后大怒,发兵二万余骑东击乌桓。
v西汉闻讯后,派遣度辽将军范明友也率二万骑兵出辽东郡邀击匈奴,到时匈奴已退。范明友于是乘乌桓刚被匈奴攻破而衰弊之机,发动攻击,乌桓惨败。此后,乌桓更不与西汉和好,数度侵犯汉朝边郡,掳掠人口财物,也屡为汉军击破。汉宣帝时(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汉匈关系较为和睦,乌桓又转而在一定程度上附于汉,为汉防卫边塞。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与匈奴的争端
v1)汉颁四条之怨:王莽执政时,试图割裂匈奴与乌桓的联系,彻底改变乌桓为匈奴属部的局面,因此向匈奴颁布四项条款,其中有不得接受乌桓投降之人、不许向乌桓征税等内容。
v匈奴无视王莽限定,依惯例派出使者向乌桓索税,乌桓以“奉天子诏条,不当予匈奴税”为由而拒绝交纳,匈奴使者就拘缚乌桓酋豪逼税,招致酋豪兄弟怒起而杀匈奴使者及其随从官属,并收服掠夺了同来乌桓贸易的匈奴民众。匈奴单于知道后,派左贤王出兵攻击,乌桓部众败散,或逃入山中避祸,或依附于汉边郡县。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与匈奴的争端
v2)征兵之怨:王莽篡汉建立“新”政权后,为攻击匈奴,强征乌桓等族骑兵作战,乌桓骑兵要随诸将屯驻代郡等边地,妻、子则被拘于郡县作人质。由于乌桓骑兵不服水土,又怕久屯不休,以致多有逃叛;而诸郡尽杀乌桓人质,乌桓遂与新莽结怨。匈奴乘机诱引,乌桓转附匈奴。
v东汉初年,乌桓与匈奴频频连兵侵扰东汉边郡,致使郡县损坏,百姓流亡。至46年匈奴因“五单于”争权夺势而导致国内动乱,又逢连年旱灾蝗灾,人祸天灾,纷至沓来,致使匈奴整体实力锐减。乌桓等属部借匈奴衰弱联合出击,迫使匈奴撤出漠南地区,史称“漠南地空”。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附汉
v自乌桓由东胡分出后,多依附于强大的匈奴,汉强后则视局势变化而依违于匈汉之间。匈奴的衰弱,使乌桓势必要同东汉政权建立较前更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东汉适时利用匈奴对乌桓控制力、影响力的减弱,用币帛等物招诱乌桓,乌桓酋长一时争相归附东汉。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乌桓派遣使者到洛阳“朝贡”,并称愿意作为东汉的藩属。次年,乌桓辽西大人等922人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弓、虎、豹、貂皮等物。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附汉
v最终,各部乌桓附汉,表示愿为汉戍守边境,首领80余人得到侯、王、君长等的封赏,部众也随即迁居东汉北部边塞以内,分布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缘边十郡北界,协助东汉防御匈奴、鲜卑,随汉军出征。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附汉
v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光武帝采纳班彪建议,重新恢复护乌桓校尉这一军政建置,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西北万全县)立屯营开府署,乌桓的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等事务并受管理。东汉末年以后,为加重护乌桓校尉的权力和提高他的地位,开始以“使持节”等名称作为官号。东汉适时利用匈奴对乌桓控制力、影响力的减弱,用币帛等物招诱乌桓,乌桓酋长一时争相归附东汉。
v此后半个多世纪(东汉明、章、和时期),乌桓为东汉戍守北部边地,政治上附属东汉政权,经济上接受汉地物资赈济,军事上服从东汉调遣,文化上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叛附
v1)1世纪末2世纪初,鲜卑逐步取代匈奴掌控蒙古高原大部地区局势,与鲜卑族源相同的乌桓不甘心受东汉控制,开始多次与鲜卑等联合抗汉。
v2)东汉安帝时期(107年~125年),渔阳、右北平、雁门乌桓等与鲜卑、匈奴联合,掳掠代、上谷、涿、五原诸郡,被击败后仍旧归附于汉。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叛附
v3)顺帝、桓帝时期(126年~168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建立鲜卑军事行政大联盟,进一步影响了乌桓与东汉的关系,乌桓屡次反汉。
v4)汉灵帝时(168年~189年),东汉诸郡塞外乌桓大人割据一方,各自称王。各部乌桓首领沿东汉北方边郡拥众自守,不时掠夺汉地人口财物充实本部实力,并接受东汉叛逃官民,介入东汉北方军事集团的争斗。
乌桓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卷入中原混战
v1)献帝初平(190年~193年)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代立,统摄三郡乌桓,开始卷入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
v2)建安(196年~219年)初,蹋顿遣使向袁绍求和亲。袁绍时为冀州牧,与公孙瓒连战不决,难以取胜。蹋顿派兵助击,大破公孙瓒。袁绍见乌桓兵可为所用,矫诏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乌桓诸酋长单于称号,加以笼络。后难楼、苏仆延率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而蹋顿实掌计策。
乌桓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卷入中原混战
年(建安十年),蹋顿接纳战败来投的袁尚、袁熙,尚、熙企图借助乌桓及为避战乱进入乌桓的10余万幽、冀二州吏民之力,东山再起。
v4)公元207年,乌桓与亲率大军来征的曹操激战,蹋顿阵亡,死者被野。苏仆延、楼班、乌延等逃至辽东,也被杀死,余众皆降。近塞乌桓万余落,全部被曹操迁入中原,青壮年被编为骑兵队,随曹军四处征战,“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乌桓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贸易
v《汉书·地理志》云:“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隙乌丸、夫余,东贾真番之利。”
v东汉为了保持正常贸易,在沿边设立胡市以进行监督保护。护乌桓校尉所属的上谷宁城(今河北省宣化市西北,或云万全县)为重要胡市,并修筑南北两部质馆,收留乌桓与鲜卑人质,以保证互市的正常进行。乌桓主要以牛马等牲畜求市,交易量相当大。而乌桓换回的除“精金良铁”外,还有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如粮食、布、帛、踩、缯等以及其它“珍货”。
乌桓与其他族的融合
v1)作为两汉时期较强大的一支游牧民族,乌桓从内蒙古高原东部逐步南迁,东汉末年一些部落已分布到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
v2)魏晋时期,又与匈奴、拓跋鲜卑等发生密切关系,“乌桓”名下的民族构成与两汉已有很大变化。《魏书·官氏志》称“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乌桓一名已代指塞外“杂胡”。迁入中原的乌桓人与汉、匈奴等逐渐融合。雁门郡乌桓与匈奴混血成为铁弗氏和独孤氏。
乌桓与其他族的融合
v3)隋唐时代,文献已少见内地乌桓的记载,《旧唐书·室韦传》记录
“那河(今嫩江)之北有古乌丸之遗人”,唐时仍自称“乌丸国”。
v4)辽初,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北讨乌丸。此后,乌桓不再见于历史记载。
v总之,迁入内地的乌桓人的血缘关系、民族构成等有了较大变化,汉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原先游牧社会的许多制度、文化逐渐削弱、变异直至消失,虽然对农耕文化也产生过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最终融合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
乌桓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生活
v1)乌桓社会由部、邑落、落(户)组成,数百千落组成一部。《后汉书·乌桓传》载:“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干落自为一部。”
v部落首领称大人,邑落称小帅。均由推举产生,死则另选,不世袭。勇健而能公平合理解决纷争聚讼的人,常常被推举为部落大人或邑落小帅。大人掌握了很大权力,有事召呼部众,则刻木为信,在邑落传行,部众不敢违犯。违背大人的话,罪可至死。姓氏无常,多以大人勇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大人平时管理氏族部落的公共事务,处理氏族部落成员间的纠纷;遇有战事,则率部众参战。
v2)乌桓人居无常处,随水草游牧,以畜牧业为主;擅长骑射,弋猎禽兽为事,狩猎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产品多辅属于畜牧业和狩猎业,史载乌桓男子能制作弓矢鞍勒,锻造铜、铁兵器,妇女能纺毛织物。有原始农业,农作物有糜子(音梅,即穄子。形状与黍近似,但子实不粘)等,除食用还能酿酒。穿畜兽毛皮,住穹庐,饮食乳酪畜兽肉。
乌桓的语言、习俗、法律、医术
v1)乌桓语言属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支,应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乌桓没有文字,刻木记事。首领有事,则刻木为信,传行各邑落,部众遵照执行而不敢违抗。
v2)俗以东方为贵,穹庐东开向日。敬鬼神,用牛羊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祖先,祀毕焚烧。
v3)流行习惯法:违背大人的话,罪可至死;偷盗不止,处死;部落间仇杀,实行血亲复仇,仍未解决,找大人调解,获罪的人,可用马牛羊赎罪;杀伤自己父兄,无罪;叛逃者捕归,邑落不得接纳,放逐沙漠之中。
v4)有母系遗风,除争斗之事,计谋皆从妇女。贵少贱老,怒则杀父兄,因母有族类可相复仇而终不害母。
v5)有简单的治病知识,用艾蒿针灸,或用烧石自熨、烧地伏卧、用刀决脉出血的方法止痛。
乌桓的习俗--婚姻、发式、丧葬
v1)有抢婚、服役婚、收继婚习俗。男女皆先私通,然后男略女去,或半年或百日后,派媒人送马、牛、羊作为聘娶之礼;婿随妻还,服役一、二年,妻家置办丰厚财物送归夫家。父死,妻后母,兄死,报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为妻;小叔若无子,再轮及其他伯叔。
v2)乌桓男女皆髡(kūn)头,女子出嫁时开始蓄发,作髻,佩带饰物。
v3)丧葬,俗以战死为贵,有棺木,行土葬,始死哀哭,葬时歌舞相送。至葬日,夜聚亲友环坐,牵肥犬、马至死者灵位,有歌哭者掷肉喂食,二人口诵咒文,祈祷死者灵魂能在犬、马保护引导下顺利到达赤山。然后杀犬、马,并取死者衣物用具一起焚烧。
v乌桓的主要姓氏
v  郝氏、审氏、鲁氏、桓氏、王氏(乌丸氏、乌桓氏、乌氏)、渐氏、薄氏(薄奚氏)、展氏(辗迟氏)、库傉官氏(库褥官氏、库褥管氏、库氏)
乌桓史料及研究论著
v1)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8年。
v2)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88年。
v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v4)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2年。
v5)魏收:《魏书》 中华书局 ,1974 年。
v丁谦撰:《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民国4年(1915)。
v马长寿:《乌桓与鲜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6。
v族名由来:鲜卑也是东胡后裔。汉初以前,鲜卑与乌桓同被中原人称作东胡,遭匈奴攻破后,一支迁至辽东塞外鲜卑山,以山名族。
v一度隶属匈奴:公元前119年,匈奴左地(东部)被汉军击破,役属匈奴的乌桓一度附属汉朝,被迁到上谷、 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则移牧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附属匈奴。因为南隔乌桓,势力相对弱小,没有派出使者与汉建立联系,所以,一直不为中原史家所知。
v拓跋鲜卑:是汉代鲜卑另一部,活动在“大泽”(今内蒙古呼伦湖)周围地区,在首领第一推寅的带领下从大鲜卑山(今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北段)一带迁移南下得名拓跋鲜卑。
v鲜卑遗迹: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额尔古纳市、鄂温克旗伊敏和孟根楚鲁等地的墓葬群是这部分鲜卑人的遗迹。
v通过对比研究,嘎仙洞的遗物和札赉诺尔等地的随葬品在文化面貌上既有很大一致性,又存在一定差异,这正是这部分鲜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发展的反映。
鲜卑对东汉的隶属
v东汉光武帝初年,鲜卑附属匈奴,屡随匈奴侵犯汉边。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势力衰弱后,鲜卑迫于大漠南北游牧民族势力暂时处于劣势的局面,派遣使者出使东汉,与中原政权建立了联系。
v1)49年,鲜卑大人受财物诱引,到辽东归附,此后连年为汉出击北匈奴,大获赏赐。
v2)54年,鲜卑多部大人至洛阳朝贡,分别被封为王、侯,获得大量财物。为获得丰厚的经济补偿,鲜卑各部一时乐于为东汉政权讨伐所谓叛逆或来扰边掠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平府迁安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