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拍卖了那些物品?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掉圆明园?_百度知道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掉圆明园?
说清楚,就像考试答题一样。
提问者采纳
英法联军在园明园抢劫过后,为了瞒天过海,就火烧园明园。但这不能掩饰其罪行,世人会永远遣责英法联军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破坏中国经济,以后侵略中国就没那么打难度了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是世界大文豪雨果证实的历史。一百多年后,一个叫伯纳·布立赛的人第一次重现了这场世界文明史上的灾难:《1860:圆明园大劫难》。我钦佩这位作者,因为即使在中国,至今也没有一本论述火烧圆明园的专著;因为他打破了西方100多年来没有人宣布对“火烧圆明园负责”的沉默。这本35万字的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国内从不曾了解过的。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揭开了中国人沉痛的记忆,让法国人和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了他们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布立赛的著作轰动了欧洲,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承认:“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为可耻。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 伯纳·布立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法国历史学家。他毕业于巴黎大学,攻读历史和艺术专业,毕业后曾供职于法国主要的报纸之一《费加罗报》。1974年,他进入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写作班子。 布立赛对中国的兴趣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尤其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在来中国之前,他参观过很多大博物馆,比如巴黎以收藏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品见长的吉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等。因为璀璨的艺术,他对中国充满了激情。 1979年,中国首次对国外普通游客开放,布立赛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至今已来过15次。 对中国的了解越深,他越爱中国。1979年,当他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时,他居然站在兵马俑前哭了。作为历史学家,他被中国文化深深震撼了。2000年,布立赛首次参观圆明园遗址,当面对一片片残留的遗迹,感受着那一片空旷和废墟时,他受不了了。“这就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干的,真是可耻至极!”身为法国人,他觉得非常羞愧。 回到巴黎后,布立赛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于是开始查阅图书资料,可他马上发现,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历史,人们情愿忘记它。他去图书馆,得到的回答都是:抱歉,没有。即使有,也是庆祝“胜利”、自我吹嘘的文字。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标榜的。再问周围的法国人,也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历史学家,他无法容忍历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更何况是这么惨烈的历史。既然没有,布立赛就决定自己来写这本书。 从那开始,光搜集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就花了2年多的时间。比如寻找参与火烧圆明园的军人、外交官、翻译官等回国后写下的回忆录等,有法国人的,也有英国人的。而这些是中国人很难了解到的。布立赛还在因特网上找到了大量珍贵的英文材料,然后在网上购买下来使用。其中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年、1861年、1862年写的,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稀少而珍贵。中国史学家评价,这其中有很多资料是我们未曾见过甚至从未曾听说过的。如果说雨果当年对火烧圆明园的评判用的是文学手法,那么布立赛用的就是大量的历史史实,后者更有震撼力,更让人无可辩驳。 据布立赛自己陈述,著书期间,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激情,或者说是愤慨。历史、事实、愧疚、记忆……这些词始终在他脑海中回荡。 这本书在法国引起了轰动。读者认为这本书“非常好”,媒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终于,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 法国人有他们所称的“记忆责任”,即必须承认和不忘记过去的错误和罪行,无论是他人或是自己所犯下的。在布立赛看来,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鲜为人知的强盗自述 我国也拍摄过《火烧圆明园》这样的电影,然而我们只能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我们无法知道从事劫掠的那些强盗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们何以能如此残忍地下手?布立赛为我们揭开了在中国鲜为人知的“加害国”的那一幕。 回到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看到了什么?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参与者之一阿尔芒·吕西赞叹:“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值3000万法郎的……珍宝财富中徜徉!” 在进入圆明园之初,法国方面的将领蒙托邦曾经装模作样地下令,士兵不能随意动园中的物品。但他们所见的东西太精美了,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无法抑制。终于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魔法破除了……法国军医卡斯塔诺承认:“对圆明园的抢劫是不可避免的。”法国统帅的翻译官埃里松伯爵断言,一切阻止抢掠的尝试都是不可能的,是枉费心机、注定要失败的。“将军能做什么?他手下的军官们又能做什么?毫无办法。……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的统帅所能做的只有把眼睛闭上,视而不见……蒙托邦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法阻止自己的部下进入圆明园的大门。正如拿破仑一样,凭他近乎神一般的威望,也没能在滑铁卢溃败时阻止住他的部队后退。”这段为将帅辩护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纵容抢劫的嘴脸。 于是抢劫变成公开的、疯狂的、得到允许的行为。令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两国的抢劫方式也不同。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埃里松伯爵说,“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英国人甚至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收集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物品,士兵必须把他们的战利品交给委员会,由委员会编制清单,组织公开出售。 对中国人而言惨烈景象再次出现:“军营变成了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但内格尼罗中尉居然有办法用军舰带回500件之多的中国瓷器。而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中国正不惜代价地收回她散失的遗产。2000年春天,中国一家集团公司就以345万欧元的价格拍下了原属圆明园的生肖动物头像。他们还声明要收回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它被杜潘上校带到巴黎拍卖,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也有人参与了抢劫 令人震惊的是,在洗劫圆明园的队伍中,居然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从天津开始,法军行军队伍后面就跟着一批强盗,法国人甚至用武力把他们赶走。可快到北京时,人数越来越多,法国人描述说“那些食客从北塘开始,我们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他们掠夺、偷盗,甚至破坏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损坏的东西……”很多中国犯罪团伙流入圆明园,能抢的就抢,带不走的就毁掉。 事实上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尚有少数宫殿和楼台残留下来,另有某些花园、石桥、雕像和装饰柱,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可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某些不争气的中国人自己也干起了破坏的勾当。当地的有些歹徒,甚至包括监守自盗的看守人员,不停地从园中取材用以烧火,盖房子,拿来换钱,有些尚能修复的建筑就这样彻底被毁了。可以设想,如果当初中国人能自觉维护遗址,也许今天留下的圆明园的景观还能多一点。 谁应对圆明园大劫难负责? 谁该对圆明园大劫难负责?谁该对中国人负责?一百多年来没有一个参与此事件的政府公开承认和承担自己的罪责。 应该说,布立赛在《1860:圆明圆大劫难》一书中,对自己祖国和英国共同犯下的罪行认识是深刻的:“必须毫不含糊地指出,1860年对华‘远征’,是殖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与19世纪帝国主义殖民掠夺完全一脉相承。公开承认的目标,就是以武力打开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对西方贸易的门户。”对圆明园的焚掠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犯下的不可补赎的罪行。”“此种罪过、罪行、罪孽永远抹不掉……不只在中国人心中抹不掉,在所有人类记忆中都永难磨灭。” 然而在英、法两国各自所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上,他似乎有些偏袒法国。他认为圆明园劫难中,英国人是罪魁祸首,法国人可以算随从。理由是侵华军队,英国人有12000多人,法国只有8000多人;英国有骑兵,法国没有;法国人曾经反对过纵火。因为英国想向中国倾销鸦片,而法国人来中国只是为传教而已。 这显然在为法国开脱罪责。事实上抢劫圆明园就是法国人先动手的;法军参战人数少,可战后同样得到不少于英国一分一毫的800万两赔款;法军统帅蒙托邦还妄想永远占据舟山群岛。可见,布立赛作为一个法国民族主义者的立场依然很鲜明。 不过也许我们对他不必过于苛求,毕竟他是一位法国人,能直面这段历史,需要有勇气和毅力,况且他对英法总体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无避讳。 中国人的集体创伤 火烧圆明园,英方居然认为只是“烧毁了皇帝所住的地方而已。”这仅仅是皇帝的个人住所而已吗? 恰恰相反,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圆明园被视为自己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根本无法忘记圆明园的毁灭。纵火者原以为打击的是皇帝本人,实际上他们伤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集体的创伤。 吕西安·博达认为:“没有比焚掠圆明园这一胜迹更使人对洋夷恨之入骨了!” 历史学家汪荣祖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认为火烧圆明园只是一场惩罚统治者的个人的行动;他们认为,这座巨大的皇家宫苑是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一疯狂的毁灭行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清醒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曾给恭亲王拍过肖像照的摄影家汤姆·约翰逊预言:这种仇恨可以很快显现出来。将成为中国人齐心协力将外国人驱出国土的共同行动。 火烧圆明园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对圆明园的伤悼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延续到21世纪,进而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对西方及西方自以为是的现代性的戒心与不解。至今,圆明园的废墟仿佛战场或墓地一样,仍然具有着圣地的意味,是缅怀凭吊的场所。它像一块流血的伤口一样,仍然刺痛着中国的记忆。 仇恨背后的思考 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圆明园除了留下仇恨和伤痛,还给我们留下什么? 有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队的组成是40多艘战船,4000多名士兵;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英法联军总共5500人,就攻入了广州城;1860年,英法联军包括后勤部队在内,总共只有2万人。 当时的中国人有多少?3~4亿。 满清政府杀自己的百姓时毫不眨眼,但面对外敌入侵时,却根本无力组织民众抵抗。这样的腐败政府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仇恨和伤痛之后,我们需要清醒、理性。当我们揭露和指责入侵者的罪行和责任时,是否还应该考虑: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否也该对圆明园承担责任?落后必将挨打,这才是圆明园悲剧的根源。 必须利用一切的手段富国强民,必须对我们自己及后代保证:这样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于1840年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 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呢?其实说到底就是&磕头外交&这样的&小事&引起的。当时双方所争的是什么呢?就是“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这是双方争执的中心当时,英法要求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但是满清们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但这一观念必须得到夷狄们的认同,满清的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现在的麻烦在于,夷狄拒绝磕头,而且他们还要长驻北京。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天下一统”观念的破产,英法联军当时要求和满清谈判,要谈判就要见皇帝,见皇帝,按照传统外国使节就要在见皇帝时下跪,但是就是为了这么一个磕头不磕头的小事。虚伪的皇帝为了面子就是不同意。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的戏弄别人。打又打不过人家,还死要面子。英法联军认为屡次受到了戏弄。另外满清政府一直把巴夏礼看着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根据“擒贼先擒王”的传统计谋,他们在通州谈判之前就计划诱擒巴夏礼,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英法联军群龙无首,必定自乱,然后乘机大举进剿,稳操胜券。通州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以“叛逆罪”投入大牢。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18人存活下来。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可以说是怒不可遏。为了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当时英法正与清方谈判《北京条约》),才另外选择了圆明园。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主因是什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当前位置:
【浏览字号: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英法联军入侵时京城旧照将拍卖]
这是费利斯·比托19世纪60年代拍摄的旧时京城照片
清漪园的文昌阁
拍摄者费利斯·比托
  苏富比拍卖行将于14日在英国伦敦拍卖一组18张摄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拍下的京城旧照,这些照片的拍摄者费利斯·比托1860年随着英法联军部队入华,留下了很多照片。
  园林被毁图片留影
  “这些照片使很多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苏富比负责书籍、手稿和照片方面的专家理查德·法托里尼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在今天,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北京的皇家园林曾经的样貌。”他说,“在当时,这些园林是不允许普通人进入的,而之后很多被(英法联军)破坏掉了,因此这些图片非常珍贵。”
  一张拍摄于1860年10月的图片显示的是当时清漪园的文昌阁。那座造型华丽的城关式建筑是一个三重檐的阁楼,二层有一座西洋大钟。这个建筑在比托拍完照片的几天后就被烧毁。后来虽又重建,但新建筑却没有原来的宏伟。另一个被毁掉的建筑是昙花阁。建筑有三层,设计精巧,呈六角形,宛如盛开的昙花。
[选稿]: 顾铭
有图有真相:
- - - - - -
[][][][][] []
·····
·····
爆料电话: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圆明园兽首拍卖,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归难?&
&&&&&&&& 急难&&& 流散瑰宝魂兮归来  战乱烽火加野蛮掠夺,致使百万计的圆明园金石字画等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流散四方。这不仅是历史之殇,更是文明之恸。侵略者的暴行固然令人愤恨,守土者的无能何尝不让人伤怀。正确对待和争取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既需要爱国激情,更需要政府和国人的理性智慧。这不仅关乎尊严,更折射一个历经磨难后崛起的民族应有的胸襟和气度。  圆明园兽首:一场事先张扬的&拍卖秀&  编撰 | 柳成荫  在圆明园数以万计的流失文物中,12只生肖铜兽首的艺术价值并不突出,但它们一旦被贴上&中国流失文物的象征&,&爱国&,&回归&等标签,原本默默无闻的装饰物,迅速升级为&国宝&,动辄在拍卖行以数百万、过千万的价格转手成交,&国宝保卫战&和&拍卖秀&随之粉墨登场。  &兽首&怎样拨动国人民族记忆中那根敏感的神经?&回归&如何被贴上&爱国&的标签?其中的台前幕后,颇为曲折而别有况味。对此,鉴藏家吴树在其《谁在拍卖中国》一书中,曾有详细披露。  从&水龙头&到&国宝&:圆明园牛首、虎首、马首之 &西行漫记&  1985年,美国古董商查尔斯在加州棕榈泉市,以每件 1500美元的价钱,从退休警察威廉&布莱克手中买走了牛、虎、马三只中国铜兽首。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普通的转让,日后竟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上,掀起巨大的纷争狂澜。  查尔斯购得的三只兽首,原为布莱克别墅里的装饰物。布莱克居住的别墅,&最早的主人曾经进过中国人的皇宫,屁股坐过中国皇帝的龙椅&。三只铜兽首中的马首和虎首被安置在别墅后院的水池边当作水龙头,牛首则被悬挂在盥洗室的墙上,充当挂钩。查尔斯认购时,牛首上面还挂着一条浴巾。  查尔斯得到三只中国铜兽首后,没有急于倒卖出去。他在 &捂宝&,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货。  时机似乎很快就到了。1987年,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中的猴首和猪首在遭劫后第一次在纽约苏富比拍场公开露面。它们的起拍价都不高,仅为几万美元,一直拍到最后,成交价也分别只有16.5万美元和15万美元。  尽管猴首、猪首的成交价不是太高,若按照查尔斯当初购进牛首等三只兽首的单价来计算,却也整整翻了100倍。  令人意外的是,查尔斯并没有借助此场拍卖推出自己的藏品,在这场拍卖会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条重要的信息&&中国人进场了,并买走其中一只猴首,另一只猪首则被美国一家私人博物馆收藏。精明的查尔斯从中嗅出了更大的发财机会。  事后得知,这次进场竞买圆明园兽首的中国人名叫蔡辰男 &&台湾艺术品收藏机构寒舍集团董事长蔡辰洋的兄长。此后围绕圆明园兽首的历次&拍卖&和&回归&活动,或多或少都有这家台湾公司的影子。  1988年,由于古董店经营困难,查尔斯不得不提前将手里的三只兽首,以略低于苏富比第一次拍卖兽首的成交价转让给一个英国古董商。  1989年6月,由查尔斯转让的三只圆明园兽首,同时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亮相,并分别以牛首14.85万英镑、虎首13.75万英镑、马首18.15万英镑成交。这三件拍品的买主同出一人,那就是台湾寒舍集团董事长蔡辰洋。至此,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露面的5只圆明园生肖兽首,除开一只猪首以外,其中4只全部归属台湾蔡氏兄弟持有。  寒舍集团买回兽首后,于同年10月,在台湾举办了一次名为&圆明园国宝暨明清青铜器特展&。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会上,圆明园生肖铜兽首第一次被国人正式抬上了金光灿灿的至圣宝座,从而完成了从喷水头到浴巾架再升级为国宝的嬗变过程。  消息传出,各路媒体纷纷跟风炒作,将蔡氏兄弟的艺术品投资行为提升至&爱国&义举。此后,只要出现类似行为,就同样可以享受&爱国者&的荣誉称号。在各方推波助澜下,一场起始于商业目的、被标榜成&爱国行动&的圆明园文物回归热形成气候,以12生肖铜兽首为代表的圆明园流散物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海外拍场,并且身价节节拔高,屡创天价神话。  香港佳士得拍卖牛首、猴首,民众高呼&停止拍卖贼赃,立即归还国宝!&  2000年4月中旬,香港回归中国3周年之际。香港有媒体刊发消息:日,香港苏富比将举办《春季圆明园宫廷艺术精品专场拍卖会》,拍卖品是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乾隆年制的青铜虎头和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此外,香港佳士得也将在近期拍卖另外两件抢从圆明园的&珍宝&&&铜牛首和猴首。  这则看似普通拍卖新闻,刚一见报即引发一场罕见的政治风暴,瞬时牵动亿万中国人的神经。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纷纷发表社论: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屈辱的历史,拍卖行的行为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尊严,拍卖行以商业行为来作解释,难以令人接受!  一连数日,部分香港学生和文化团体先后来到两家外国拍卖行门前举行抗议示威,公开打出&抗议拍卖掠夺文物&,&归还中国国宝&,&强盗掠夺的文物必须归还祖国&等标语口号。  中国国家文物局也正式致函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要求他们能够明智地停止在香港公开拍卖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同时严正指出:这些文物在法律上的性质是&战争期间被掠夺的文物&,按照有关国际法规定,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4月30日下午,在一片抗议声中,佳士得&春季圆明园宫廷艺术精品专场拍卖会&在香港金钟万豪酒店如期举行,拍卖场大门口围满了示威人群,他们高举着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的标语,高喊口号:&停止拍卖贼赃,立即归还国宝!&  场外群情激愤,场内气氛同样紧张。先是佳士得工作人员宣布:一位原定要进场直接竞买两只兽首的大买家因故迟到,所以开拍时间向后推迟半小时左右,请各位谅解&&拍卖现场,保利集团博物馆艺术顾问易苏昊现身其间,并不时向旁边随行人员低声商量着什么。  保利集团北京总部临时决定不惜血本拿下牛首、猴首  佳士得此次拍卖的12生肖铜像一件是猴首、另一件是牛首。猴首先上拍,起价200万港币,每次竞拍加价20万港币。  现场竞买者原以为此次拍卖又将以港台人士为主,出乎意料的是,打一开拍,中国内地保利集团博物馆代表易苏昊就频频举牌。最初,保利集团并不是冲着这几尊兽首铜像来,而是要竞拍另外两件乾隆年间的瓷器。抵达香港后,易苏昊一看几件铜兽首闹得沸沸扬扬,舆论也已经政治化了,上升到国宝回归的高度,于是,他临时打电话请示保利总部,总部决定要不惜血本,拿下这几件铜像,避免国宝继续外流。同时,保利总部还把定价权全权委托给他。  兽首的买家并不多,几乎都是中国人。与保利集团叫板的,也只是几个台湾买家。几轮过后,竞价者只剩下保利集团代表易苏昊和另外一位电话竞买者。据了解,那位电话委托者是台湾人。为此,现场不少国人很是纳闷:怎么又是海峡两岸的人飚上了呢?既然政治化了,大家都是中国人,谁拿下它们还不一样?非得要拼出个鱼死网破?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替保利集团担心,担心他们跳进别人下的套。经过20几轮竞价,最后,保利集团以740万港币拿下了猴首,加上佣金一共是818.5万港币,高出起拍价4倍多。  接下来的牛首拍卖更是毫无悬念,保利集团易苏昊和台湾那位神秘的电话竞价者再次展开拉锯战。经过21个回合的较量,保利集团以700万港币的成交价又拿到了牛首,加上佣金共计774.5万港币,同样高出起拍价将近4倍。  拍卖师刚落槌,全场掌声雷动,持续时间长达三分多钟,门外甚至有人放起了鞭炮,香港的华人都为这两尊被称为&国宝&的铜兽首能归保利集团所有感到高兴。在大家心目中,有国企背景的保利集团,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意来竞拍这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的。  拍卖活动结束后,几乎所有的香港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发布了相关消息。街头巷尾,很多香港市民都在议论这件事,一些报刊上还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猜测,如有小报就骇人听闻地描述:&会场上,参拍的北京人带着十数个军人保镖&,&场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都讲普通话&等等。还有的报刊对易苏昊本人的身份进行演绎,说他是中共元帅陈毅的儿子&&事实上,陈毅的儿子名叫陈昊苏。  内地媒体同样连篇累牍地报道拍卖经过,庆祝国宝回归,把保利集团描述成像林则徐一样的民族英雄&&  拍卖乾隆年间瓷器,苏富比渔翁得利  日,苏富比拍卖会在香港金钟香格里拉酒店举行。  下午2点20分,拍卖开始,拍卖师刚念出拍品&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后排就有人打断拍卖师的介绍,连声高喊&拍卖贼赃可耻!&的口号。  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起拍价420万港币,拍卖师话音刚落,坐在头排的一位身着深颜色西装的男士便迅速举起53号牌。令人费解的是,与几天前佳士得拍场所经历的一样,53号先生的对手又是一位操着英语的电话竞买者。  两分钟后,经过40余次叫价,电话那边的竞买者才偃旗息鼓。53号先生以1900万港币的报价击败了对手,在一片爆场般的掌声中拿下了这件拍品。拍卖结束后,世人才得知,53号举牌者是北京市文物局的代表。  一小时后,圆明园铜虎首在众人的唏嘘声中被搬上场。  这次保利又拍得了虎首,但因拍卖时,杀出一位操着英语的、据说是台湾人的神秘电话竞价者,最后成交价不可思议地高达1400万港币,几乎是佳士得拍卖两只兽首成交价的总和。  澳门首富何鸿燊6910万港币拍回铜马首  2007年,香港苏富比重演了一场&恶作剧&:当年由台湾寒舍集团花18.15万英镑(202万元人民币)从伦敦苏富比买回的圆明园铜马首,以6000万港币的天价被重新悬挂上香港苏富比的拍台,并公开打出 &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专拍的刺激性标题。  于是,一段完全按照2000年那两场拍卖事件复制的闹剧,令人厌烦地开始重演:多方抗议&&抗议无效&&高价拍卖。唯一的区别是,此次拍卖没有公开进行,而是通过中间人的&撮合&,以包括佣金6910万港币的价格被澳门首富何鸿燊购得。  不久,何鸿燊将其赠送给保利集团博物馆存放。除这只马首之外,何鸿燊还曾于2003年以600多万港币从纽约买回铜猪首,也赠送给保利博物馆一并保存。至此,圆明园流失的12生肖铜像,除了5只未露面、两只在法国,其余5只,都保存于保利博物馆。  相对于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火热&的拍卖,中国文物界相关人士却异常冷静。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认为:&作为庞大的圆明园建筑无数构件之一,大水法中的12生肖本身价值并不重大,其工本、工艺等并不特别,价值顶多几十万元人民币而已。它们的价值,不是经济和艺术价值,而是政治价值,因为这是侵略者的罪证。将当年以强盗行径劫掠的中国文物用天价拍卖,无异于敲诈,既可鄙,也可耻!&  接二连三的圆明园兽首天价拍卖,一惊一乍、没完没了的神经刺激,让国人从狂热的&回归&炒作中逐渐趋于冷静,不少人开始思考:晚清以来,中国被抢、被盗、被走私出境的珍贵文物数以千万计,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文物的真正价值都要比圆明园铜兽首高得多,假若都像这样买下去,恐怕穷尽国库民仓也难以全部赎回。  只是不久,一场有关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跨国&兽戏&,在法国巴黎大皇宫渐渐拉开了帷幕&&  法国2亿天价拍卖圆明园兽首无异是二次抢劫  2008年10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发出公告:将于 日至25日在巴黎举办&伊夫&圣罗兰(法国时装大师)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拍品中两只来自中国圆明园的生肖铜像&&鼠首和兔首最令人关注,内部估价均为800万至1000万欧元,总价高达人民币2亿元。  两个多月后,由北京律师刘洋发动,国内80名律师组建了&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希望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阻止拍卖。他们虽得到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声援,但最终未果。  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举行例行记者招待会时表明立场: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希望有关方面慎重考虑。  2月17日,圆明园管理处宣称,圆明园不赞成流失文物进入拍卖市场,也不赞同以&回购&方式买回被别人掠夺走的中国珍贵文物。圆明园专家叶廷芳表示:英法把抢劫的文物拿到市场上拍卖是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国家不尊重,法国2亿天价拍卖圆明园宝物无异是二次抢劫。  就在中国各方积极抗议拍卖圆明园兽首之际,两兽首持有人皮埃尔&贝杰发表讲话,声称:&与其被两个兽首激怒,不如多关心人权问题,如果中国让达赖回西藏,我会将两个兽首亲自交还给中国。&这一言论公然以所持中国文物相要挟,挑衅中国主权,受到海内外华人强烈抗议。此场艺术品拍卖会进一步被政治化,引发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  2月20日,佳士得公司公开声明,由于将拍卖的铜首拍品拥有明确的法律持有证明,因此拍卖将如期举行。  一场有关圆明园兽首拍卖新的&人间喜剧&,最终还是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大皇宫粉墨登场。  巴黎大皇宫版&人间喜剧&  日,因兽首事件被世界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法国佳士得专场拍卖,终于趁热开锣。一连数日,许多法国报纸用&世纪拍卖&的字眼作为通栏标题,继续为这场拍卖会添上最后一把火。  25日下午3时30分,为期三天的最后一场拍卖正式开始,100多条电话线路也同时开通,场内场外无障碍竞争。  轮到两只中国兽首开拍了,起价就很高,鼠首900万欧元,兔首1000万欧元,竞价者远没有前面的一些拍品多,好像只有两三个买主通过电话竞价。约5分钟后,两件编号分别为677和678的生肖铜像迅速成交,落槌价一共28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个多亿。  历时3天的&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艺术珍藏&拍卖会,在皮埃尔张狂的笑声中落下了帷幕。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愤,中国圆明园学会再次致函法国政府,对佳士德公司高价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行径表示强烈谴责。中国文物管理和法律专家李晓东认为:圆明园兽首之所以拍出超出自身艺术价值的天价,完全是被炒作起来的。这些兽首只是建筑里边的构件,它一旦离开建筑群体,其自身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在拍卖会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两只中国铜兽首的神秘电话买家究竟是谁,成为各国记者们追问的热点。拍卖方以职业道德为由,拒绝透露买家的身份和国籍。  巴黎兽首拍卖闹剧&主角&蔡铭超:民族英雄还是搅局者?  正当世界舆论见风即雨、纷纷猜测鼠首、兔首买主为何方神圣之时,3月2日,一则爆炸性的新闻从北京发出&&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颇具戏剧性地宣布:该基金会收藏顾问、福建古董收藏家蔡铭超是巴黎拍卖会两尊兽首的最后竞得者。蔡铭超同时发表短暂声明,宣称此举只是&为了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故意搅局,决不会向佳士得交付一分钱。  一石激起千层浪。巴黎媒体因这一突发消息&炸了锅&,昼夜不停地播发新闻与评论,国内舆论也物议纷纷。支持者称赞是&爱国义举&,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对者则称此举是&痞子&行为,&有辱国格&。蔡铭超自称为了此次拍卖,放弃了自己所有信誉。  3月3日,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公开宣称:事先并不知道蔡铭超诈拍之事,认为&这完全是个人行为,非官方的,对此我们不发表言论&。  又一出圆明园兽首拍卖的闹剧,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下帷幕。一场有关中国圆明园被抢文物的国际纠纷也暂时告一段落,有关各方谁也没占到多大便宜。中国没要回文物,佳士得拍卖行在华一切业务受到限制。被绑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  对于关心兽首拍卖事件的国人而言,恐怕有的人会感到 &落寞&。  纵观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拍卖的全程,不啻为极其成功的商业炒作,幕后操纵者巧妙运用晚清那一段人尽皆知的历史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媒体的浮躁,充分调动了改革开放后国人近乎偏执的爱国热情,从而完美地猎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很明显,从一场又一场的拍卖纠纷中获取最大利益者,当然非佳士得、苏富比这两家拍卖行莫属。这两家拍卖行的方式并没有什么新鲜过人之处,无非是通过制造事端、引爆新闻点,然后挑动口水战、&金钱械斗&,进而坐享&渔翁之利&。将两家拍卖行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日本和中国进行的两次&战役&进行比照,也不难发现:他们在两个国家使用的手段几无二致,近乎整版复制,只不过在情绪挑逗的技巧上小有调整而已。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政治上声誉扫地,失去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一贯有着&小国大民&心态的日本人凭借坚忍的民族耐力,背负历史判决的重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经济腾飞。  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泡沫经济的出现,热钱泛滥,此时,佳士得和苏富比迅速抓住时机,在日本企业家的眼前上演一幕幕艺术品拍卖大戏,看得人眼花缭乱、趋之若鹜。  于是乎,投资艺术品很快就成为日本富豪的新选择。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的形式,日本人屡屡挫败西方买家,有效地宣泄了&二战&以来被压抑的民族自尊心,花上几十亿日元从伦敦买回一张毕加索的画,竟然能使大和民族集体狂欢数日,而且,投资者经常会被当作&民族英雄&来崇拜。  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老百姓普遍受惠,一部分人迅速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形成了一个以江浙、广东、山西为中心的新富豪阶层。这一人群有着超乎知识精英们之上的个人自尊心,在投资问题上往往极易受到舆论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佳士得、苏富比很快便把亚洲艺术品市场的重点转向中国。他们一方面竖起几只天价文物标杆,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等,让中国富豪们迷醉于艺术品投资的非常暴利,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抛售西方列强在历次侵华战争中抢掠去的中国文物,利用其间的激情故事,激发中国富豪们的&爱国热情&,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富豪们的艺术品投资方向。圆明园兽首等中国流失文物,一时间成了拍卖行和投机商的提款机。  拍卖圆明园文物,本质是西方人的狂欢节!佳士得、苏富比成功地绑架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圈去了中国人的巨额血汗钱。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第一次悲剧出场,第二次往往闹剧登台。闹剧之所以一再上演,&后来治蜀&者不可不深思。  (参考资料:《谁在拍卖中国》,吴树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圆明园文物流散天涯之旅  编撰 | 刘郴山  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烧以来,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历史谜题。  圆明园研究专家王道成根据档案研究发现,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曾留有&陈设清册&,详实地记载了勤政殿(现仁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设,精确到了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但圆明园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拥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国内则有专家估计,流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文物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圆明园文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曾介绍: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其中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法等欧洲国家最多,美国、日本也有不少。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当时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作为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300年前修建的圆明园已然走过了太多的沧桑。它的屈辱经历,其实就是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缩影。西方列强的入侵,撕开了圆明园的伤口。300年后,当我们试图寻找和抚摸这些伤口的时候,发现距离其真正的愈合仍遥遥无期。流失海外的无数中国国宝,至今仍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对历史低吟浅唱。和从圆明园被掠走的文物一样,在异国他乡看到源于中国的珍品,很容易在感触历史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  1905年,康有为在法国博物馆见玉玺、玉印、玉瓶等圆明园流失文物,不由在《法兰西游记》中伤心写道:中国积年积世之精华,一旦流出,可痛甚哉!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全是圆明园珍宝  法国枫丹白露宫位于塞纳河左岸,距首都巴黎仅60公里。枫丹白露意为&蓝色美泉&,因有一股八角形小泉而得名。该地泉水清澈碧透。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在泉边修建了这座宏伟、供打猎时休息用的城堡。  这座著名的王宫中,设有一个中国馆,馆门前有俩石狮,馆中收藏文物一千余件,展出了320件,全部是1860年从圆明园掠夺去的。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后,法国&中国远征军司令&孟托邦将军曾将一串清朝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欧也妮。但王后并不为此高兴,因为她早已风闻这些&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口袋装满了金银珠宝,于是孟托邦决定另送给她三车掠夺而来的礼品(总共计有七车)。欧也妮王后正是以此为基础,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中国馆。  在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佛塔,高约2 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这座塔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世所罕见。据史料记载,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梵香楼有两座金佛塔,其中一座与故宫慧曜楼佛堂内的金塔相仿。  该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制造艺术精湛。下部须弥座有金刚承托塔体的造型,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金塔左右放置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同样形制,似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  金塔前有一对鎏金编钟和一只景泰蓝麒麟。鎏金编钟是圆明园安佑宫的一套十六枚编钟中的两枚,可惜其余十四枚不知散失何处。景泰蓝麒麟躯体浑圆,栩栩如生,长长的双耳,短短的四肢,形态可爱,受到欧也妮王后的青睐,她原来的王宫房室中就曾摆放过这只麒麟。  三幅巨大的乾隆年间&缂丝&制品占据了整个天花板空间。三幅图案看似相同,但有细微差异,同为藏传佛教内容,即三世佛和他们的弟子十八罗汉及四大金刚。从内容上看,这三幅巨作应是圆明园较大的佛堂或寺庙之物。  该馆天花板上挂着一只巨大的景泰蓝吊灯,下方是一只巨大的兽足兽纽景泰蓝方盒。据分析这应是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内放置冰块和水果用的器物。馆内橱柜间置放着巨大的景泰蓝五供,中间是香炉,两边对称摆放的是烛台和花瓶。国内现存这样大的景泰蓝已很少见,应是乾隆年间的艺术珍品。五供都有环形图案,颜色有玉蓝、黄绿、翠绿、玛瑙红和明黄色等。  中国馆室内金漆桌案及多宝格上,则陈设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重要瓷器有宣德青花莲花大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五彩和粉彩瓶、罐、花盆等),明景泰蓝熏炉(宫熏)、尊、吊灯,各种玉雕,各种如意、盔甲和丝绣等物。除成对大象牙、成对大犀角外,尚有翡翠、玛瑙、珊瑚、水晶、雕漆等工艺品。宫廷肩舆(辇)一抬。据说,此肩舆被劫运法国后,欧也妮王后曾乘坐过。  巴黎东方博物院藏圆明园玉印  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说,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三十日,饭后去参观巴黎东方博物院。他发现在中国展室中&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 &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法国军事博物馆藏乾隆盔甲  法国军事博物馆建于1671年,由法王路易十四兴建,是欧洲最大的军事博物馆,原本是赡养残疾军人的国家福利机构,近代变为军事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基本有4个展馆,步兵轻兵器发展史馆,重兵器馆,&二战&馆及拿破仑墓,时间跨度为1540年到1945年。  现在法国军事博物馆内展出有欧也妮王后送给拿破仑三世的清朝皇帝御用军刀、盔甲等,应为圆明园遗物。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康熙玉如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康熙玉如意&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康熙玉如意& 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这是臣子吴敬进献之物,表达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祈愿,更主要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下部的铭文写道:&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  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如意就已经成为帝王将相手中的喜爱之物了。古人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坚润比喻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双重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最高水平,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质、工艺及纹饰。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历次拍卖会上的拍卖价格非常惊人,玉如意动辄以百万论身价。不说皇家御用如意,就连普通如意端头如同灵芝草形状,图案呈心形或云形带长把的,按玉料成色分,价格都在数十万之间。  英国所藏圆明园文物  当过光绪皇帝英语教师的张德彝 (),曾任清朝驻英、意、比等国公使。1866年,他作为中国第一位赴欧旅游团成员出国游历,回国后写了日记体游记《航海述奇》一书。他在书中写道: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初四的早晨,一位姓突的朋友来拜会他,约他出去游玩。他们坐车走了十多里路,来到一个地方,室内非常宽阔洁净,看见货架&上下罗列者,皆中国圆明园失去之物,置此赁卖。&有&龙袍、貂褂、朝珠、太后朝珠、珠翠、玉石、古玩、诸般画轴、神像、金鸡。其中天马、银鼠等衣,皆御用之物&。  法国巴黎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包括正大光明、勤政亲贤、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等。《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是根据乾隆皇帝旨意,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冷枚等于乾隆九年(1744年)绘制而成,前后历时十一年。  40幅分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上盖有&圆明园宝&等99 颗图章。全图原安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  1860年,圆明园罹难,被认为唯一能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珍品《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法国军官杜潘上校掠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成立了战利品挑选委员会,以便挑选最漂亮的礼物晋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皇帝。杜潘是这个委员会的法方代表,他&先为自己挑了一份&,《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成了他的私人财产。  回到法国,1862年2月底到3月初,杜潘把自己的收藏品进行了四场拍卖,当时的《箴言报》上做了报道。《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在拍品目录上编为329号,配有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的说明,保留底价被定为3万法郎,但拍卖上叫价没有超过1万法郎的,拍品被收回。  日再次拍卖,仍没有达到预期价格,最终,杜潘以4000法郎将这个稀世珍宝卖给了一个巴黎书商。此后,法国国家图书馆版画部主任从书商处,以4200法郎买入。这件孤品就这样进入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2500号,这是版画部当年最昂贵的入藏品。  (参考资料:《圆明园流散文物》,圆明园管理处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内圆明园流散文物今安在?  编撰 | 刘香楠  圆明园文物因遭抢掠流失海外的境况令人痛心,其散落国内和民间的遭遇同样不堪回首。旧时王谢堂前&燕&,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走在圆明园长满荒草的土山,难免不让人心生&黍离之忧&,&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或许就在一座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或许就在莘莘学子朝夕相处的校园中,或许就在空气中都弥漫着古书气息的图书馆内,曾经的皇家物件沉默地流落其中。  继英法联军1860年洗劫、焚烧圆明园后,民国时期,军阀、官僚、政客又大量盗走园内文物,修建私人别墅。&文革&期间,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搬取圆明园内石件。经过百余年的破坏,圆明园里的文物,除了部分断壁残垣,其他基本已荡然无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散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约有500 件,最著名最为大家熟知,并已经列为国家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大型石雕、湖石及碑刻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颐和园及中山公园等知名文化景园内。除此之外,部分圆明园碑刻拓片、瓷器等,也散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等处。  前几年,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特意到北京大学去开了一场讲座,讲的就是关于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到北京大学去讲,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十件东西来自于圆明园。张文彬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对于张文彬的呼吁,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一位教授当场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圆明园文物回归之难。国内尚且如此,国外追讨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圆明园学会一直有想法,要把圆明园推向全世界,让更多人都来保护和研究圆明园。  多年以来,到底有多少圆明园文物流失了?如何建立健全文物回归的法律保障体制?政府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流失文物回归后如何妥善保存并发挥其历史、艺术价值,仍然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如果圆明园流散在国内的文物尚且难以妥善回归,就很难为海外文物回归奠定基础,甚至为他国不愿归还授以口实。  保护文物,匹夫有责,文物保护法总则就明确表示,所有的人都有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义务。只有全民参与,圆明园流失文物才能最终有一个完美归宿。  北京大学  安佑宫华表  北大校址现在很大一部分是过去燕京大学的校址,对于圆明园文物,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北大在一份《北大校园引导参观资料》中对校园各处的圆明园文物大大方方地进行了一一介绍:石麒麟、翻尾石鱼、龙云石都是当时的燕京大学向这些物件的拥有者&&光绪帝的四弟载涛买下的。至于北大西门内、办公楼前的华表,北大也说明,这是当年燕大强行从圆明园拉走的。  圆明园安佑宫门外,原竖有两对华表,除北大那对外,一对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安佑宫华表为汉白玉石雕,刻蟠龙云气,柱围316厘米,通高约8米。下为八角须弥座。其规制与天安门前华表相仿。  1925年,燕京大学的翟博牧师派人跑到圆明园强行支架、起运安佑宫前的两对华表。当时的北郊警察分署署长亲自到现场阻拦也无效。  安佑宫两对华表被运走,三根到了燕京大学,另一根则由京师警察厅运往城里,一度被闲置在天安门前。1931年,北平图书馆在北海西岸建文津新馆,才将燕京大学多余的华表和天安门的那根一块搬到了那里。因为搬运时候阴差阳错,两对华表都没成对,现在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的华表都是一根粗一根细。  安佑宫石麒麟  安佑宫石麒麟原在圆明园安佑宫门口,现在北京大学办公楼前。这一对石麒麟,早先安置于圆明园大宫门前,刻成时间不晚于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安佑宫时,此石麒麟被移至安佑宫,大宫门则新做铜麒麟一对。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建校时,这对石麒麟被移至校园中,今为北京大学西校门内办公楼前装饰物。麒麟高174厘米,另有98 厘米高的须弥座。石料坚实,刻工细腻,体态逼真,至今线条、纹样仍十分流畅清晰。  谐奇趣翻尾石鱼  在北大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一尾翻尾石鱼同样也是圆明园遗物。此石鱼原位于圆明园谐奇趣楼南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正中,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口内喷出水柱,可达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内,还有铜羊、鹿、鸭以及石刻花瓶等喷水机关,一齐喷水时,蔚为壮观。如今,红褐色、扬头翘尾的石鱼,已然成为未名湖一景。冬天时,为了防止滑冰的人踩踏石鱼,北京大学会用笼子把石鱼罩起来。  颐和园  长春园铜麒麟(1只)  无论何时,颐和园里总不乏熙熙攘攘的游客,他们的目光被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所吸引,却不曾留意身边一掠而过的排云门前的一对铜狮。那铜狮子硕大圆满,雕工精湛,稍加关注便知不是一般建筑应用之物品。这正是原本位于圆明园正门处的铜狮。  由于同是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旧物&寄居&颐和园,倒也并不扎眼。如东宫门口的丹陛云龙石,原为圆明园安佑宫台阶石,1937年6月,颐和园修改东宫门外石阶时,由圆明园移来此并加配古铜栏杆。  长春园铜麒麟原为圆明园长春园宫门饰物,现存颐和园东门内仁寿殿前。该铜麒麟造型雄伟,刻工精美,长约167厘米,须弥座高120厘米,通高340厘米。它的一只右腿,曾被毁掉,移到颐和园后配上。这只&狻猊(Suān& n&)&系长春园宫门外旧物,1937年6月运至颐和园。  水木明瑟诗刻石等五峰湖石  颐和园东门内仁寿殿前,今矗立着五峰大型湖石,高 350至450厘米不等,皆为圆明园旧物。位于仁寿殿前西南角的湖石,刻有乾隆甲子(1744年)夏日御题《水木明瑟&调寄秋风清》词一首。词曰:&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其余三峰湖石,分别为文源阁前门二峰,兰亭八柱一峰。1937年6月,这五峰湖石用料车由圆明园运到颐和园。当时福园门尚完好,因湖石太大,出不去门,结果就把福园门给拆毁了。  圆明园影壁  据《颐和园志》记载,清漪园北宫门广场外面的三孔石桥迤北原有一座低矮绵延的小土山,山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乾隆皇帝曾在此检阅八旗部队的军事演练。1947年为扩展道路,施工者将土山铲平并把圆明园废墟上的一座大影壁挪建在正对宫门的位置。影壁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1.48平方米,歇山顶,过垄脊,筒瓦,前后檐灰色砖边,红墙心,下为青石须弥座,高 1.15米。  中山公园  坐石临流兰亭八柱和兰亭碑  兰亭八柱及兰亭碑都是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之旧物,现为中山公园内&景自天成&亭重要组成部分。  坐石临流亭,位于同乐园西北,建成于雍正五年 (1727年)前,仿自绍兴古兰亭意境,时称流杯亭,亭为重檐三开间,乾隆命名为&坐石临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乾隆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为了&一永其传&,乾隆下令将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在石柱上每柱刻帖一册,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  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中有一石屏(即兰亭碑),屏由屏身、屏座两石组成,屏高200厘米,阔167厘米、厚33.3厘米;须弥座高约50厘米。屏的正面镂刻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兰亭修楔》图,碑阴刻乾隆御笔&坐石临流&诗,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年&题兰亭八柱册&。  圆明园被毁后,兰亭八柱于宣统二年(1910年)被移到颐和园,后置于耶律楚材祠中。1915年,江朝宗致函溥仪内务府,请求拉运圆明园兰亭碑及山石,以供社稷坛开拓公园之用。后来,兰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别于1917年前和1941年之后运到了中山公园,直到1971年,才用八根石柱,在唐花坞西侧新建成重檐八角亭,匾额题为&景自天成&。兰亭碑也置于亭中。如今,兰亭碑仍完整,字迹清晰;八根石柱之兰亭帖,多有风化,半数帖尚好,仍可辨读。  别有洞天时赏斋&青云片&石  青云片石原放置于圆明园秀清村(即别有洞天)河北岸时赏斋前,现存中山公园南门内东北原来今雨轩正南。  青云片石与万寿山的青芝岫石系姊妹石,同属于明代米万钟从大房山采得的奇石。乾隆年间,先运其大者至清漪园乐寿堂,名曰&青芝岫&,后运此石到圆明园,赐名&青云片&。二石合称&大青小青&,大青以&突兀& 著称,小青则以玲珑通透见长。  青云片石,有御笔题名,并刻乾隆题诗七首,即丙戌 (1766年)&青云片歌&、&时赏斋作歌&、&新月&诗,丁亥(1767年)&题时赏斋&、&再题青云片&、&时赏斋&诗,庚寅(1770年)&时赏斋&诗。  圆明园被毁后,青云片石于1925年春天,被运往中山公园。该石长440厘米、宽约200厘米、高约300厘米,底盘为椭圆形须弥座,高70余厘米,总重量约20吨。是将3辆料车摽在一起,用32头骡子,加上30多个壮小伙子,拉了7昼夜才运到城里的。  如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均完好无损,御题诗中,第三首、第七首字迹仍清楚完整,第二首似为&文革&中被锉毁,其余四首均有程度不同的风化,字迹依稀。  达园宾馆:大宫门外&前湖&碑  原在圆明园大宫门外前湖西岸的&前湖&诗碑,如今只能在达园宾馆内一寻&芳踪&。  圆明园宫门外,有一东南走向辇道,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前后,辇道两旁相继疏浚成湖,亦曰前湖。因形似扇面,俗称扇面湖、扇子湖。同年御制&前湖&诗,记其原委,并镂刻于碑。圆明园被毁后,民国年间,军阀王怀庆在圆明园宫门外扇面湖东部及其北岸慧福寺、善缘寺一带,历时三年修建了一处私人花园&&达园,&前湖&诗碑随即&迁&入。王怀庆建园时,曾由圆明园运去大批精美石雕、湖石。今达园内所存14根石笋,个个瘦俏玲珑,高3至5米不等,也是圆明园旧物。另在达园门内、长廊北侧,慧福寺故址前,今各有一座单孔石平桥,颇似圆明园移来的旧物。达园内殿前还摆放有镇水兽,雕工精美,与圆明园现有镇水兽极似。  西交民巷87 号  圆明园文物建&苏州园林&  近几年来,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和北京西交民巷 87 号院和北新华街112号的产权单位&&石化机关服务中心协商,希望他们能将那里所收存的二十件散落的圆明园文物捐赠给圆明园。  西交民巷87号院是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创办人郝升堂的住宅。1913 年,郝升堂从圆明园拉走了许多太湖石、汉白玉石雕栏板、石笋、石刻匾额、石雕花盆等,建成一座仿苏州式花园宅院。宅院占地面积虽不大,但小巧玲珑、意境颇佳。  花园的西南为一座山石堆叠的假山,假山上安置高矮不一的10根石笋,挺秀俊雅,实属假山石上品。假山上有三个山洞,山前有两座喷水鱼池,据当地居民讲该池塘里还埋了两个石雕怪物。三个石洞上方和喷水池边有5 块匾额,分别为:乾隆御笔&普香界&,原为长春园法慧寺西城关刻石。该刻石为汉白玉石质,在该院中山洞上端;一为嘉庆御笔&护松扉&及&排青幌&,原为绮春园含辉楼城南关之南北石匾,后安放于该院南山洞上端。另有乾隆御笔&屏岩&和嘉庆御笔&翠潋&汉白玉石刻。  1961 年该宅院由化工部使用,现由石化机关服务中心作为居民住宅管理使用。现在院子里很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要么风化浸蚀得厉害,要么被随意放弃一边。目前,有9 件回归圆明园,还有11件目前仍在协商。  苏州拙政园石雕柱础  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特别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圆明园内残存的建筑和文物等被军阀官僚、闲杂人等肆意盗掠,园内的古木、石材等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人为流失。  当时,一苏州籍陶姓京官在京城弄到9只圆明园内置放花盆等用的汉白玉石雕柱础。退休时将其携至苏州老家,以作传家之宝。五十年代初,由其后代陶永年捐赠给国家。  1951年11月,拙政园得以整修,1952年开始对社会开放。同时展示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圆明园汉白玉石雕柱础。此后这些石雕柱础被存放到拙政园内的盆景园。1962年被移至慕园。&文革&期间,盆景被视为&封资修&的宠物,石雕柱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革&后,某工人奉命去拉盆花,发现石雕柱础均倒伏于地,其中一只粉碎。遂自发用小板车将其余8只拖回拙政园,保存至今。  这些保存在拙政园中的石雕柱础雕刻精美。均刻西洋蕃花图案,造型为两种,一种为四方直上直下形状;另一种为四方束腰形状,底边为46厘米,高88厘米。与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现展陈的石雕柱础相同。现拙政园远香堂北面有两只,玉兰堂前庭院内有两只,盆景园内有四只。  南京谭延闿墓前石雕围栏  在南京名胜钟山灵谷寺后边的半山坡上,有一座风景优美、气度恢宏的墓地,这里鸟语花香、碧草如茵,但墓地前的石器更为引人注目:石牌坊、华表、经幢、花坛、花缸、祭台、石狮、石马等,均为汉白玉石雕制而成,工艺精美,气势雄伟,颇有皇家风范,这便是谭延闿墓。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谭延闿1930年于南京辞世,被蒋介石以国礼葬于此。谭延闿,湖南人,光绪年进士。辛亥革命时曾任督军和省长,1927年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他在南京建墓地时,从北京圆明园运去许多石料。其中一龙云纹石雕围栏应为圆明园之旧物。  保定市动物园假山石  据史料记载,时任北洋军政府巡阅使的曹锟,于1921 年从圆明园文源阁运走数十车假山石,由西直门火车站运至保定,用于其保定府私家宅园建假山。该假山保留至今,现为保定市动物园中一景。由于曹锟本人园林欣赏品位不高,该假山堆叠艺术水平极为一般。但该假山之高大,却为冀中第一。  (参考资料:《圆明园流散文物》,圆明园管理处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敢问路在何方  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归难?  文 | 刘火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下,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难。山高水迢,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数以万计的国宝级圆明园文物,如何回归祖国,着实令很多人伤透了心。  &只有与流失国宝面对面的时候,对于历史的回忆,残缺的艺术及其依旧微芒绽放的文化之光,才会有彻底的觉悟和生动的灵感,这不啻为一个悲喜交加的魂魄打击。&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零距离直面流失的中国国宝后,颇为伤怀:&原本应该在国内的膜拜和厮守,却要远赴万里之外只求惊鸿一瞥&&如果真的在乎,谁都不应该心安理得。&国家文物局资深专家罗哲文,过去几十年经常到国外博物馆参观,提起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他也是&看一次,难过一次&。  促成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中国流失海外国宝回归,任重而道远。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我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打击文物走私,追索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对于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或低价卖向海外的文物,将根据国际公约,在道义上进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样发文&&《把无可替代的遗产归还给他的创造者》。  国宝回归难的法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谈及圆明园文物回归,很喜欢说,根据国际公约,被抢掠的文物都应归还原属国,然而实际执行起来,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其中存在诸多法律和政治上的技术性困难。  在国际保护机制中开流失文物归还先河者,首推&海牙公约&。1954年,在国际法庭所在地荷兰海牙,制订了《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及其议定书,这是海牙会议首次制定的旨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予以保护的全球性公约。  对被劫掠文物的归还,议定书规定:每一缔约国应在敌对行为终止时,向先前被占领领土主管当局返还处于其领土内的文化财产。由于在具体规定上失之模糊,如对于请求返还的途径没有任何规定,其法律上的实际操作性并不强,相关条款内容的解释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议不断。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迄今已有90多个国家批准加入该公约,这是目前最重要的控制文物非法流转的国际公约。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组织专家组研究草拟草案,并于1995年6月在罗马外交大会上通过了《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此公约的适用范围包括:国际范围内返还被盗文物的请求和归还违反文物出口法律走私出国的文物的请求。公约确立了被盗文物返还的三个原则:非法挖掘的文物也视为被盗;被盗文物的持有者应该归还被盗文物;被盗文物的善意取得人在归还文物时,有权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与前两个公约相比,该公约在实施细则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遗憾的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文物回归相关的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海牙公约&虽没有特别规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却明确指出:&仅适用于本公约对一国家生效后在该国提出索还请求&,且是在&本公约对缔约国生效以后从该领土内被盗&的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这意味着对于公约在有关国家生效以前的流失文物,不能依据公约要求返还。  由于圆明园文物大多是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走而流失的,事件发生在1954年以前,因而不能依据&海牙公约&提出索还请求。同样,我国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也是公约通过一年之后的事情,依据公约,只有1996年以后的流失文物才可以提出返还请求,这显然也不能依据该公约提起返还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诉讼。为此,中国于当年签署该公约时,只能声明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  另外,以上公约基于自愿原则而缔结,一般仅在缔约国之间才产生约束力,按国际惯例,&条约不拘束第三国&。事实上,英国等主要&文物流入国&,并没有加入公约,它们奉行所谓的&文物国际主义&,鼓吹&人类共同享有的遗产&,为自己获得抢掠而来的文物珍宝辩解。收藏流失文物的一些主要国家如法国等,则以公约与其本国法律冲突为由而拒绝加入。流散文物原属国因而不能依据国际公约,向没有缔约的&文物流入国&提出返还文物的要求。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时候掠夺走的,这占绝大多数;二是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借着考察的名义从中国掠夺的,这也是非法的;还有一些就是因走私等非法出境的。因此每一次追索文物的时候,须对追索的文物定性,看它们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搜集足够的证据资料,寻求法律依据,并与政府的外交手段相配合,以证明流失文物为非法出口,理应归还。但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文物什么时候流出去的,出境时的情况是怎样,确切的证据资料很难搜集,这也成为法律技术上的瓶颈。  鉴于国际公约毕竟不像国内法那样,有警察、司法机构等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能够推动国际公约得到践行的仍是&国家道义&。 如果从法律上考察,文物索还需服从法律的技术性规则,因而在现有国际法框架下,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索还问题要付诸法律解决,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日,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价值的声明》,表示拒绝将文物艺术品归还原属国,并故意模糊了一个重要事实:它们收藏的大量文物艺术品是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依靠掠夺等非法手段获取的。国际公约对此无异于形同虚设。  按照大英博物馆方面拒绝归还文物的说法:&将一个国家产生的东西归还给原地的承诺,将把大英博物馆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馆掏空。& 早在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馆之初,就确立了&为世人收藏整个世界&的原则。他们对收藏来自不同国家的稀世珍品的解释是:&将不同国家的藏品放在一处,是为了显示各国人民的联系。&  对此,中国文物管理和法律专家李晓东认为:困难在于过去被侵略者掠夺走的东西,他不会承认是掠夺而来的,他要归还就不得不首先承认这是掠夺所得。这点很难做到。西方国家很多博物馆藏有大量的中国文物,如果这个头开了,那么只需给他打一个电话,说他们博物馆的东西就都要被拿回去了,对方显然不会愿意。  国际上,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埃及、希腊、意大利、秘鲁等国。比较而言,埃及在追讨、索还流失文物方面,颇见成效,其中的经验,可为借鉴。  埃及十年追回3.1万余件被盗文物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拥有无数珍贵文物。但从 18世纪开始,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大量窃掠埃及的珍贵文物,加之走私活动猖獗,埃及文物逐渐散落于世界各地,仅法国卢浮宫就有4.5万件,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极品。鉴于此,追索流失在外的古文物,成为埃及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埃及政府曾为追索一段狮身人面像的胡须,前后历时百余年。1817年,一个殖民主义者掠夺下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部分胡须送给英国表示&忠诚&。这段长75厘米、直径约40厘米、重量超过百斤的胡子,此后长期&存放&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  埃及一直向英国提出归还这一文物,但英国执意拒绝,担心&这个先例一旦打开,以后的事就难办了&。1982年,埃及文化部长访问英国时,再次正式提出追索要求,迫使英国于1983年将其归还。埃及花费了 166年的等待和努力,终于追索成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埃及成立了追索流失文物的专门机构,在全国各海关口岸设立反文物走私检查机构,并与国外一些大博物馆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随时向他们通报埃及国内文物被盗事件和新发现的埃及文物流失的线索,举行会谈协商,寻求协作破案或结案。  此外,埃及文物归还管理局对世界上约40家主要经营文物的网站进行追踪,一旦发现有埃及文物参与拍卖、展览等,会立即联系拥有该文物的机构或个人,要求其出示拥有该文物的合法文件。如果对方非法持有埃及流失文物,埃及将通过外交手段施压、追索。如果所在国拒绝合作,埃及将考虑终止与其在文物发掘、展出等方面的交流活动。  2006年,一个法国人在网上拍卖埃及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头发。原来,30年前,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因受到真菌侵害而损坏,被送到法国修补。主持修补的人正是此拍卖者的父亲。他在修补完后,顺手把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头发私自留了下来。在得知头发下落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下设的文物追讨部门就一直与法国有关方面接洽,并通过埃及外交部与法国外交部进行交涉。起初法国方面不愿意归还头发,险些引起两国间的外交风波。2007年4月,这绺头发最终重新回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身上。  近年来,埃及在追讨文物方面之所以一次次成功,离不开一位灵魂人物&&扎希&哈瓦斯。他就任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近10年来,埃及已成功追回3.1万余件被盗文物,这着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在追讨文物过程中,哈瓦斯向来以强硬著称,他似乎永远都在为埃及的文化主权而战,为此不惜与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大动干戈&。  2009年10月,埃及方面宣布,中止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一切合作关系,直到该博物馆归还4件流失的古埃及文物。哈瓦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4件被盗文物原本位于埃及南方卢克索著名的帝王谷内,是古埃及法老陵墓中用作装饰的壁画。1980年,这4幅壁画被运出埃及。随后,卢浮宫在明知其为被盗文物的情况下仍然购买了这些壁画,并且拒绝埃及提出的归还要求。  根据哈瓦斯的声明,由卢浮宫资助的开罗南部吉萨地区考古发掘工作将不再被允许,同时埃及也将退出卢浮宫组织的各项会议。哈瓦斯强调说:&我在一年前就向卢浮宫去信,要求归还29年前被盗运出埃及的这些文物。&他表示,埃及决定与卢浮宫断绝合作关系,只是希望促使法国方面归还埃及流失的文物。  在埃及方面的强大压力下,10月9日,法国文化和通信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表示,法国将归还这几件文物。为此,一些西方媒体把哈瓦斯称为&埃及考古界的法老&,哈瓦斯则怒斥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是&金字塔白痴&。  继成功索回法国卢浮宫数件法老时期的壁画后,尝到甜头的埃及人在&文物战&中愈战愈勇&&他们再次把目光对准了收藏在德国新柏林博物馆的纳芙蒂蒂半身像,这位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肯那顿的妻子被认为是古代埃及&最美丽的王后&。大英博物馆所藏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因是解开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钥匙,埃及方面就石碑回归事宜也一直在斡旋。  被劫文物只能追讨,决不能买  通常来说,流失文物回流原属国,大致有依法追索、国家或民间回购、捐赠交换等方式,其中以追索难度最大。近年来,不时可听到圆明园国宝回流的消息,大多是在某场拍卖会上花高价购回。如保利数千万元竞拍圆明园 12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等。但是,与数以万计的流失文物相比,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2002年,国家文物局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每年拨款5000万元人民币,用以购买具有代表性、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一件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就花去2999万元人民币。事实证明,如果只凭借高价回购方式追还圆明园文物,这将是一项不堪重负的工程。  随着中国私人收藏家兴起,中国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允许私人收藏艺术品,这一藏宝于民的政策,促使了海外文物回流潮流。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家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主的民间机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也于2002年宣告成立,并启动了 &国宝工程&,希望能够协助政府,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回赠、回购、讨还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  促进并推动建立国际文化财产维权组织,乃至联合埃及、希腊、秘鲁、柬埔寨等世界流失文物主要受害国,建立&流失文物回归国家组织&,形成追讨流失文物的国际力量与国际氛围,对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追讨来说,也是可行之举。  为更好掌握圆明园流失文物情况, 日,圆明园管理处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了&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远赴欧美寻访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于文物追索这一任重道远的工程,中国圆明园学会的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表示:对于那些明火执仗抢的文物,只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底下通过法律、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追索,绝对不能买,如果要买了的话,反而变非法为合法。流失的文物也不是一定非得全拿回来,比如有些艺术价值一般的文物,就没有必要劳民伤财追讨,追索的重点在于那些珍贵的文物,或者是被掠夺的文物。因外国博物馆不可能把所有掠夺文物归还中国,谢辰生认为:在国外博物馆借展可以,但所有权的回归什么时候也不能放弃追索。而近些年来被偷盗、走私流散出去的文物,同样触目惊心,一边在不停地追讨,一边又偷偷地走私,这更需要加强法制惩罚和群众监督的力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面对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痛心伤怀之余,国人也渐渐认识到,多关注当下愈演愈烈的文物走私风潮,似乎更具建设性意义。有些东西,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贵,时间,文物,莫不如此。&&&--来源:新浪网&&&&
&【本文被阅读2888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