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农场主的多少是有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经营的

三明民盟-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及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 &&
&&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及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及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
10:54:12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1104次
&                      陈国良 一、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背景分析   从农业经营体制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目前,我国农村有近2.7亿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已超过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从留在农村的近一半农业从业者看,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因此,如何培养农业接班人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二是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农业逐渐成为“副业”, “怎么种地”的问题难以回避。从三明看,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2元,其中来自家庭经营农业收入4225元,占40%,而来自种植业收入3045元,占28.9%(实际上来自耕地经营收入仅20%左右)。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解决好将来“怎么种地”的问题。   从加快“四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角度看,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培养农村中产阶级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概念 1.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经营体系   农业经营主体: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农户家庭和各类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这种多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社区性或行业性的服务组织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体系”泛指有关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这里既包括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又包括各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是各类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以理解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通过自发形成或政府引导,形成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生产性服务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一般来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构成。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及发展趋势 (1)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指那些种植或养殖规模明显大于当地传统农户的专业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大、土地流转关系稳定、集约化水平较高、管理水平较高。家庭农场基本上是专业大户,但专业大户不一定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由于兼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优势,近年来逐渐发展壮大,未来可能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成为商品粮和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2)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指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互助性生产经营组织。近几年合作社快速兴起,未来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者,但目前还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农业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社会投资主体,但存在与农民“抢地、争利”以及 “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主要在农业产前投入品、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发挥主体作用,并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竞争力方面起重要作用。 (4)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是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的经济组织,包括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目前,这类组织大多依托于农业企业、合作社或供销社系统。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首先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集约化的经营思路,以解决小农经济状态面临的单个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先进技术、设备、物资的投入应用和各生产要素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或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同时,集约化经营不但提倡农户内部的要素合理配置,也强调农户间的要素合理配置,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设备等要素实现农户间的合理流转,促进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 (2)专业化的经营方式,以解决农户生产小而全、兼业化问题。包括农户微观层面的生产专业化和中观层面的农业产业区域性优势布局。在农户微观层面,要实现生产经营农户的职业化与法人化,家庭农场便是农户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与典型代表。在中观层面,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与要素禀赋条件,实现土地、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向优势产业的集中合理流动与配置,实现某些农业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化、优势性生产。 (3)组织化的经营力量,以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散和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农户间在产业链中实现横向上的联合和纵向上的合作。农户间通过横向联合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与上下游主体间的议价谈判能力;通过纵向上的业务合作,拓展农业经营的效益空间。当前农业组织化经营的重点是发展多形式、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 (4)社会化的经营协作,以发挥农业产业的集群效应。不仅包括诸如播种、植保、收割等某些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还包括农业产业链条上下游主体之间、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业务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使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典型表现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成长。农业产业集群具体表现为在某一区域和产业范围内,上中下游各主体间基于产业链条要求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协同创新,同时也吸引外部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不断流入,并推动政府投入更多公共资源,改善产业集聚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最终发挥出农业产业的集聚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总体而言,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框架内,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这四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关联,需要辩证看待。尤其不能简单将集约化、专业化归结为农户层面的任务,也不能将组织化、社会化简单视为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 (三) 关键环节和政府角色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和改革的基础。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重点抓好“分”和“统”这两个环节,在“分”的环节要稳定承包关系、促进规范流转,在“统”的环节要加强创新、强化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二是“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三是积极促进农业经营组织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向“一主多元”转变。既要发挥公益性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组织,满足日益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世界上很多国家农业的历程是:农业时代,农业兴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农业相对出现一些衰败;农业走向复兴,关键是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靠职业农民。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重要的是保障土地经营权以稳定生产基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强化生产能力。具体地,政府作用要突出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稳定农民土地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关系保持稳定。通过土地确权颁证,完善法律法规,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物权化保护,消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担心和顾虑,并辅以社会保障、非农就业、流转收益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让不愿意种地的农民长期稳定地转出土地经营权。   二是适当加强引导扶持,改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和速度。在农业用地规划管制和用途管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政府要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三是强化重点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事情,不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发达的社会化分工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条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最大优势在于抓好生产管理,其他重点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可以由合作社、专业公司、公共服务机构等承担。政府需要统筹谋划、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推动建立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相互配合、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财政支农方式上,要逐步从农业普惠制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等。 二、关于家庭农场   引导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解决好地怎么种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积极稳妥地引导和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家庭农场角色   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对农户而言,家庭农场从中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并对其他农户在种植技术、产品营销等方面起示范带动作用。对合作社而言,家庭农场对开展联合与合作具有旺盛的需求,是农民合作社的领办者或核心成员。对农业龙头企业而言,家庭农场是其规模较大、较为稳定的原料供应者,更容易与其建立长期、密切的利益联接机制。对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而言,家庭农场由于从事专业生产,是重要的服务对象,当然,一些拥有农机具、农业技术、销售渠道的家庭农场也可以同时扮演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总之,家庭农场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二)基本特征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以农业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认定提出以下几个条件,包括: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从事粮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50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100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应达到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到去年底我市共有家庭农场1989个,其中,粮食类596个,蔬菜类89个,果树类147个,茶叶类343个,食用菌类61个,畜禽养殖类370个,水产养殖类148个,种养结合类159个。有238个家庭农场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占初步认定家庭农场总数的11.9%。 家庭农场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主要特征有:   第一,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相对于专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核算单位。家庭农场在要素投入、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环节,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继承和体现家庭经营产权清晰、目标一致、决策迅速、劳动监督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家庭成员劳动力可以是户籍意义上的核心家庭成员,也可以是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大家庭成员。家庭农场不排斥雇工,但雇工一般不超过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主要为农忙时临时性雇工。   第二,以农为主业。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农产品商品率较高,主要从事种养业,实行一业为主或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家庭成员的主要劳动场所在农场,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是新时期职业农民的主要构成部分。   第三,以集约生产为手段。家庭农场经营者具有一定的资本投入能力、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能够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经营活动有比较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能够取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对其他农户的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其种植或养殖经营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但也并非规模越大越好(适度规模最大值应该是边际报酬为零)。其适度性主要体现在:经营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相匹配,确保既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潜力,又避免因雇工过多而降低劳动效率;经营规模与能取得相对体面的收入相匹配,即家庭农场人均收入达到甚至超过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引导和扶持重点 1.认清条件,因地制宜。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土地适度集聚分不开,而土地适度集聚又必须与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适应,不能人为超越。只有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流转出承包地成为可能,才具备家庭农场集聚土地的条件。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拔苗助长、一哄而上。 2.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家庭农场流转。家庭农场的重要特征是租地农场,其发展往往面临租金负担重、租期短且不稳定的约束。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不到位、权能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工商资本盲目下乡租地,推动租金过快上涨,都使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面临不少困难。 3.引导家庭农场形成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据农业部调查,现阶段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一年两熟制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制地区户均耕种100-120亩,就大体能够形成适度规模,使经营农业有效益,使务农取得体面收入。要防止脱离当地实际,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的倾向,人为归大堆、垒大户。 4.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养。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者。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农民技术职称。今年省厅将在25个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每个试点县认定100名新型职业农民,全省完成25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 5.健全对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稳定经营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等。建立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增强扶持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强化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家庭农场加强联合与合作。今年省上将制定家庭农场示范场评定标准,省、市将分别评选100家、50家左右示范场。 三、关于农民合作社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合作社角色   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制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领办农民合作社,发挥对一般农户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过去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龙头企业+ 农户”模式,实践证明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达到一致。要实现成功的农业产业化,要么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或演化为合作社性质的企业,要么在二者之间加上农民合作社这个中介组织。   在现实中,无论是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还是农业产业化模式,都离不开领办、演化或者引进合作社。可见,在新型经营体系中,农民合作社起到核心或引领作用。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其中,“基本主体”是合作社角色的关键内容,是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核心的内在表现,也是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新型实体”和“有效载体”都是农民合作社的溢出功能,是其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正效应。 (二)对合作社定位的新认识、新要求 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理念和思路。其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进农业合作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社成为显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概念”、“三个合作”、“三个允许”。 (1)三个概念:合作经济、合作经营、合作社。《决定》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还多次提及农民合作社。无疑,合作经济应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形态之一,合作经营应成为重要的组织化农业经营方式之一,而农民合作社则必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中主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2)三个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决定》提出“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难看出,既然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那么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并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更在情理之中了。《决定》还提出:“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这意味着鼓励开展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改造。《决定》还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这实际上指出了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其中“现代化”大致包括了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产业化、园区化、精准化、品牌化、农商化等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3)三个允许: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目的是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扶持局限和信用合作缺失,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合作社的鲜明态度和政策导向。 2.2014年中央1号文件。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发展农民合作社进一步作出部署,可以概括为“一个鼓励”、“两个引导”、“三个允许”和“五项政策”。 1.一个鼓励。强调多元化发展,对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合作社,都要鼓励支持。特别是在专业合作基础上开展股份合作,激发要素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对解决合作社发展中运作不规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很有实践意义。 2.两个引导。一是引导规范运行。解决好合作社发展中“共同拥有、民主控制”不够落实问题,防止“翻牌社”、“休眠社”的出现。二是引导发展合作社联合社。组建联合社是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国外合作社发展的普遍选择。 3.三个允许。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允许”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进行再部署再强调,有利于增添合作社发展活力。 4.五项政策。一是在财政支持上,提出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二是在配套辅助设施用地上,提出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合作社建设配套辅助设施。三是在金融信贷上,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四是在人才培养上,要求加大对合作社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五是在税收优惠上,强调要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这有助于引导促进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自身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 (三)合作社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1.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   第一,是一个企业,是共同拥有和民主控制的特殊类型的企业,这是合作社的最重要特征。合作社和一般企业一样,都要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共同拥有。其本质是所有成员都有合作社的股份,并且均等化或没有明显差异,不像股份制企业那样差异悬殊。如果股金相差过大,“共同拥有”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合作社也就变成了股份制公司。   第三,民主控制。合作社的民主控制源于它是“人合”性质的组织。既然是“人合”,成员之间的地位就是平等的。在欧美国家,一般基层合作社成员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即一人一票),而更高层次的合作社联合社大多按成员合作社的资本比例行使投票权。   第四,目标多元,即“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及理想”。在多元化目标中,经济目标是第一位的,其他目标从属于经济目标。 2.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1)从入社退社自由向合作社成员资格不开放变化; (2)从绝对的一人一票制向承认差别发展; (3)从公共积累的不可分割性向产权的明晰化发展; (4)从对资本报酬率的严格限制向实行按股分红方向发展; (5)从成员自我管理向聘用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   在合作社公司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合作社的质性规定应保留底线,也就是服务成员、民主控制。 (四)当前合作社发展应强调的几个问题 1.提高统一化、标准化程度。统一化是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是统一化的延续。互助性的核心是统一化,竞争力的基础是标准化。一个好的合作社,统一化、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2.鼓励多要素、多领域合作。多要素合作包括劳动合作、土地合作、资本合作等,有机整合各种要素的优势,增强合作社发展竞争力。这是一个趋势,但要注意由此带来的合作社内部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多领域合作包括专业合作、社区合作、信用合作等,其中社区合作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信用合作对于破解农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意义重大。 3.提倡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就是发展联合社、联合会,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规模效益。纵向延伸主要是合作社搞加工、搞直销,发展全产业链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业品牌化趋势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有利于品牌运作,提升品牌价值。 4.强化出资要求。一要人人出资,这是成员与合作社除产品惠顾以外最有效的联结纽带和最清晰的身份标志。二要出资差距不能太大,不能一股独大。当前,合作社的民主控制难以落实,其根源在于成员的经营规模、参股比例等差异很大,异质性太强。 (五)我市示范社建设“五化”提升工程   到去年底,全市已登记注册合作社总数达2743家,其中:粮油类248家,蔬菜类400家,果树类235家,茶叶类189家,食用菌类137家,养殖类426家,林业(笋竹)类323家,花卉苗木类152家,烟叶类98家,药材类82家,加工类22家,农机服务类227家。   当前我市合作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运行不够规范和竞争能力不强,产权不清晰、制度不健全、管理不民主、盈余不返还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示范社建设“五化”提升工程。 1.经营规模化 (1)土地流转; (2)跨区域发展; (3)开展信用合作: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风险可控; (4)鼓励联合、合作或兼并重组,组建规模型、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联合社,建立合作社联盟。 2.运作实体化 (1)出资要到位,形成法人资产; (2)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要做到有产业支撑、多要素投入。其中土地估价应参照当地的土地租金水平,同时看是否保底分红,有保底分红的,估价可低些。 (3)落实统一化服务,提高集约化、一体化经营水平; (4)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盈利能力; (5)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入承包制、成本核算制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生产经营机制。 3.产品品牌化 (1)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2)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注重品牌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3)加快营销模式创新,如连锁经营、直销店和电子商务等。 4.产权明晰化 (1)明晰与龙头企业等领办主体的关系,形成独立产权。对于公司牵头办的合作社,两者的产权要明晰、账务要分开; (2)明晰与成员的关系,建立成员账户,社员出资要让渡财产权,国家补助资金应平均量化到社员。 (3)明晰与非成员的关系,区别核算。 5.管理民主化 (1)有切合实际的“三会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如财务审批和盈余分配制度,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制度,会议记录制度等; (2)鼓励一般成员参股,防止“一股独大”。财政补助形成的财产必须平均量化到成员。通过鼓励公积金转增股本、按交易量返还部分留存形成股金等办法,为成员持股创造条件; (3)创新筹资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对于一体化经营或土地入股、难以落实按交易量返还的,可以按股份分红。鼓励按社员交易额比例认购相对应的股金,并按社员投入股金与交易份额相匹配的方式进行盈余分配。与成员没有产品或服务交易的股份合作社,可分配盈余应按成员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4)坚持规范做账、财务公开。
下一篇:没有了
15:17:48 15:03:18 15:30:21 15:16:40 10:54:12《热点经济问题》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Coqwmoo经济热点问题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十大热点问题1、世界经济将向何处去目前国际社会的主流看法是,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10年世界经 济有望继续保持缓慢复苏势头。但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主要 依赖各国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未来世界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复苏,关键还 在于金融业能否取得根本性好转以及私人需求能否真正启动。2、美元何时恢复危机前强势美元指数在日下探至15个月新低,但随后因迪拜债危机问 题引发风险偏好大降,令美元的单边贬值暂告一个段落转而走强,美元以大涨告 别2009年,但美元在09年全年走软的走势仍未改变。美元贬值,对美国来说, 既可以刺激出口,又可以“赖掉”部分债务。但对美国政府来说,由于在今后 10年必须大量举债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必须防范美元过度贬值,以免投资者 对美元失去信心。在2010年,美元走势如何,全球投资者将拭目以待。3、“退出战略”如何实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货币和财政政策,在09年 即将结束时,各国关于何时采取“退出战略”的讨论就层出不穷。相信在2010 年,有关“退出战略”的讨论会越来越多,因为紧急货币和财政政策毕竟不可能 无限期持续下去。“退出战略”实施过早,会危及经济复苏,但实施过晚,则会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甚至吹大资产泡沫,因此,实施“退出战略”的时机相当关 键,只有在恰当的时机退出才能保证经济复苏的成果不被破坏。4、全球股市如何超越“虚假繁荣”从2009年3月上旬开始,全球主要股市强劲反弹。这一方面是受世界经济形势改善推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市场充裕流动性的支撑。而今年只有世界经济 实现可持续复苏,进而带动上市公司业绩改善,全球股市反弹才可持续。否则, 过度依赖流动性支撑的股市繁荣往往会成为一种“虚假繁荣”。5、多哈回合能否“修成正果”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11月份发起以来,至今已拖延8年多, 仍未能达成协议。目前,有关各方正在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在2010年年底前 结束,并取得“有雄心和平衡的”成果。但鉴于类似的最后期限此前曾被一推再 推,因此展望2010年,多哈回合能否最终“修成正果”依然是一个未知数。6、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依旧高涨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发达国家经济严重下滑,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 头。欧美发达国家虽然口头上高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实际上却在国内政 治压力下,不断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在2010年,虽然爆发全球性“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但贸易和投资保护 主义措施仍可能以一种“低烈度、高频率”的形式出现。7、加强金融监管能否落到实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一度高涨,但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加强金融监管的进展十分缓慢。2010年加强金融监管关键 在于落在实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必须在加强自身金融监管的同时,注 意防范“热钱”等非正常跨国资金流动对其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造成的冲 击。8、世界经济格局如何变迁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其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由主要发 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参与的二十国集团,正逐步取代由主要发达经济体组 成的八国集团,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协调国际经济事务的最重要平台。在2010年6月和11月,二十国集团还将分别在加拿大和韩国举行峰会。二 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金融危机调整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应有忧患意识9、全球经济治理能否与时俱进伴随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此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世界经 济治理架构能否与时俱进。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达国家仍占据绝对优势,新兴经 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但话语权和投票权却明显滞后。2010年发展中国家仍需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提高自身话语权而努力。10、“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何在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渐减退,国际社会关于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 产业制高点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在2010年,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的 发展将越发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节能和环保技术将呈 现巨大商机。二、两会关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论述1、中国经济2010年走势如何?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政府今年还会继续保持积 极的财政政策,国内还有很多投资空间,国内需求也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此 中国经济今年保持8%左右的增幅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这样,中国经济今年对 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占到30%。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展望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 难是双重的。从外部环境看,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今年的经济复苏步伐会非常缓慢, 从而不利于中国出口。而且,由于面临高企的政府债务和失业率,发达国家会想 尽一切办法把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压力转嫁到其他国家去,中国可能会首当其冲。 从内部因素看,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庞大的刺激性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 了国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问题,如贷款规模发展过快造成资产泡 沫风险等。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师朴信永:中国经济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就业机会,需 要强化国内需求的基础,建设更强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通货膨胀压力,应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以防通胀上升太快抑制需求。2、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调整?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尔西奥·波赫曼:危机发生后经济活动减少,政 府采取应急性的反周期措施是有道理的。但一旦经济对这种措施有所反应,刺激 需求的机制就应该退出。实际上,中国的刺激性政策已经在调整,其目的是避免 通胀风险,并避免与其他经济体关系出现困难。朴信永: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表明中国正采取措施控 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我们相信,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大幅调整至紧缩 状态。林毅夫:对中国而言,外需虽有所复苏,但相对比较疲软。为启动内需,积 极的财政政策可能还需要继续保持。但货币政策,尤其是信贷发放,可根据国内 经济增长状况以及房地产发展情形作适当调整。日本东京财团政策研究部研究员关山健:如果继续不必要地放松银根,就会 面临产生房地产泡沫、通胀和不良债权这些副作用的危险。因此,中国经济将面 临的挑战是如何实施放松银根后的“退出策略”。3、人民币汇率升还是不升?马尔西奥·波赫曼:以前的贸易竞争是在企业之间,而现在更多的是在国家 之间。货币汇率是确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每个国家都有权制定自 己认为合适的汇率机制。阿根廷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短期 内可能会推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飙升,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收入有所增加。但 人民币升值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复苏出现反复,造成实际需求下降,从而引发 世界经济再次探底和初级产品价格泡沫破裂,这将是新兴市场国家难以承受的严 重后果。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是最有利的。比利时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邓肯·弗里曼(傅立门):贸易 失衡问题是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关系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但要纠正失衡, 让人民币升值只会起到很小的作用,真正需要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转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朴信永:单纯让人民币升值不可能改变全球范围内贸易失衡状况,也无法解 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 更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中国国内经济运行状况。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存在一些长 期结构性问题,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度、继续扩大内需,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 机制或许对中国进行结构性调整更为有利。4、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应对?英国广播公司中文总监李文:在全球经济仍存在许多隐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 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可能增强,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 成为与其他国家产生争端的引爆点。因此,如何避免发生贸易战,将是中国经济 今年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马尔西奥·波赫曼:在国家间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是难免 的。如果不能建立一套能够适当地威慑各国的公共管理办法,我们可能要面对更 多的争端和民族主义重新抬头。朴信永:许多贸易摩擦源自政治因素——发达经济体的国内政治问题。当国 内经济表现较弱时,发达经济体更可能从外部寻找理由。鉴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同发达经济体之间出现贸易摩擦的风险在增高。林毅夫:中国卖到美国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这种产品 美国已经几十年不生产了。对美国来讲,从中国进口是最合算的,价格最低,质 量最高。不过,在美国经济增长比较慢、就业率比较低的情况下,保护主义难免 抬头。但总的来讲,中美双方领导人都非常清楚,中美贸易互利共赢是基本格局。 三、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1、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 热点。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做出了“到2020 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承诺。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同时,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2010年4月,当各大国际会议开始 关注地球“健康”、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也开始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理念。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在确定上述目标前进 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该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他还认为,中国要注意在经济增长和承担气候变化责任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因为“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摆脱贫困,二是应对气候挑战。两个问题必须同时考虑,任何一个失败,都会导致全盘皆输”。他同时强调,在减排目标上,中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一定要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要求给予回应,不应由发达国家来告诉中国应该做什么;但同时,各方也必须从合作的角度来整体地看待问题,全世界需携手共同努力。2、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下 简称《通知》)下发,从政府监管、金融政策、交易税费、土地交易、房源供应等方面,首次亮出楼市调控“组合拳”,也是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新政。按《通知》规定,第三套以上住房将可能停止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可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接着,中国银行又率先宣布上调存量房贷利率……一场史无前例的调控风暴来临。然而,从9月份起,房价持续升温、开发商拿地再次增量、银监会严查78 家央企不退出楼市等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关注。12月7日、8日,中国社科院相继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和《住房绿 皮书》。蓝皮书指出,预计2010年全年住宅价格涨幅为15%左右,85%需购买 新住宅的城镇居民家庭无力购买;2011年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可能上涨 20%-25%,甚至会更高。有专家认为,房地产业无论如何调控,都不能离开取消土地财政、加大保障 房供应和出台房产税这三大主要措施。目前,已有消息称明年将会在上海和重庆试点征收房产税,然而,房产税应 该定在多大的幅度才能起到作用?征收税率多少,如何征收,征收对象如何定, 这些又将是难题。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富士康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人们对富士康的关注已从此前员工涨薪转到了企业迁移。目前,除了富士康,更多的企业也在积极走访内地,其中既包括民营企业, 也包含已在东部投资的外企,北移西迁寻求落地的机会。迁移还是留守?这个选 择题成为了今年沿海制造企业的新命题。不过,此次因为涨薪而渐次浮出的沿海企业内迁现象,除却劳动力成本上涨 因素外,其他诸如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 都是横在沿海企业面前的一道道坎。而据一些内迁企业显示,皖江城市带、重庆 “两江新区”等中西部地区获批的规划区域则备受青睐。在业内看来,富士康内迁所昭示的意义已超越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沿海制 造企业北移西迁的行为直指产业结构调整这个问题的核心。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就区域发展而言,产业升级与 产业转移是紧密关联的两个过程,有效地推进这两个过程可以使我国产业结构完 成升级的同时仍能保持劳动密集型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中西 部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后,东部沿海地区就能有更多的空间、更大的动力去 完成产业升级,发展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4、国美股权之争今年国美黄光裕和陈晓的股权之争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成为各大媒体报道 和议论的焦点。9月28日对很多关注陈黄之争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香港召开 的特别股东大会上,黄光裕提出的八项议案只有一项被通过,原本期待有一个结 局的故事才刚刚上演。经过双方博弈,陈晓做出让步。国美电器11月1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将于 12月17日上午10点在香港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审议邹晓春和黄燕虹加入董事会一事。此次是自9月28日之后国美再次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这也是国美电器 股权控制权之争以来,黄光裕、陈晓首次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谅解备忘录,于国 美电器是明显的积极信号。因为此时的国美,其家电零售龙头地位已经快要动摇。苏宁的步步紧逼,让 国美管理层不得不考虑“以和为贵”。撇开其中的是是非非及情理之辩,更重要的是,很多分析人士和学者认为, 经此嬗变的国美如能就此在法律的框架内理顺公司权力关系,会更有助于未来公 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也会为下一步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就国美事件的社会意 义而言,则有助于我们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诠释和理解当今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及 精髓究竟是什么。5、中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估算结果显示,虽然今年上半年中日两 国以美元计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日本仍高于中国,但仅从二季度数据来看,中 国已超过日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日本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曾一度认为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体。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的国 内生产总值为1.33万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虽然两者差距并不大,这个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超越会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促使其要求中国改善贸易不平衡问 题。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曾发表署名文章认为,现在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欧洲和美国必定会对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应更强烈。长期以来中日经济 一直并驾齐驱,但中国超越其高度工业化的邻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传达了 一个强烈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却只有日本的1/10,因为中国 的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有专家表示,仅仅按照GDP的排名,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有失偏颇。根据世 界银行数据,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排第124位,位于拉美和一些非洲国家之后。日本则排在第32位,美国排在第17位。中国的人均收入与那些极度贫困的国家 如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相等。中国拥有美国一样的土地面积,在资源匮乏的 情况下,还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所以,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 强国。6、物价飞涨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2010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作为突出问题之一,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将“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物价上涨被列入今年调控的重要议程,而价格手段在货币政策中日益受到央行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 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 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 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曾表示,目前全球流动性都出现过剩,而 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无疑会助推全球的通胀水平。在主要盯住美元汇率政策 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中国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目前,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组合拳”已经频频出击。11月20日,国务院办 公厅发布“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 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民政部着手研究对低收入家庭发放 临时生活补助;农业部力争抓好冬季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工商总局要求 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 补贴、限价等措施,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7、“央企”话题2010年,“央企”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关键词。不管是部分央企上演的一幕 幕房地产“地王”争夺战,还是在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下,央企扎堆投资钢铁、水 泥、风电、太阳能等行业导致的新一轮产能过剩,抑或是许多央企海外盲目投资的失败,与央企有关的新闻总能触动民众敏感的神经。今年,在收入分配改革谈 论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舆论矛头再次指向国有企业,因为不用上缴红利手头资金 过多而导致的各种浪费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引起普通民众的质疑。22日,在获得批文8个月之后,被称为“中投二号”的国务院国资委资产运 营旗舰——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低调成立。该公司主要以资产运营为主, 并兼具不良资产处置和股权运营的功能。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此前设定的目标,到2010年底央企户数下降至100家以 内。但到目前,央企户数从国资委成立时的196户减少到122户,离既定目标仍 有不小的距离。重组进展与预期相比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明年央企并购重组或许将好戏连台,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将浮出水面。国资委明年将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经营公 司试点,构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央企重组的新平台。明年央企整体上市步 伐也将进一步加快。8、上海世博会2010年,应该是属于上海的,整整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 都集中在中国上海,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向世界打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谐城市则是上海世博会主题 的精髓。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预计将有55%居住 于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它与不同发 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 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 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 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上海世博会有24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吸引了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 参观,总投资达450亿元,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从而以最为广 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改革开放的中国举世瞩目,20多年来,中国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增长潜力 最大的国家之一,令世界刮目相看。世博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不仅对中国的经 济发展和繁荣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增强其他发展中国家申办的信心。
范文二:2014经济学热点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学热点问题?经济学热点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1.指当年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比如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债等;2.指经济学术热点讨论,比如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这两方面有可能重叠,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类似于时事,知识性强,后者类似评论,学术性强。这两点在考试中都有体现。二、经济学热点问题在复试中的重要性1.复试笔试,论述题多半涉及到经济学热点问题。比如,2014年人大国民经济学专业复试真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意”表现在哪里?分别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2014年人大区域经济学专业复试真题: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为什么要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复试综合面试,经济学热点问题是面试必考考题。三、有哪一些经济学热点问题?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4.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5.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走向6.新型城镇化7.中国版“马歇尔计划”8.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及其观点9.利率市场化改革10.上海自贸区11.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新走向及中国应对策略12.影子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四、如何准备经济学热点问题?1.如何找资料?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知网等学术期刊网络平台通过关键词搜索,下载相应的论文,最好是知名学者最近撰写的论文。另外,也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看杂志,如《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经济学动态》、《国际金融研究》等。2.如何对资料进行整理?按照目标导向对资料进行整理。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例,通过数据判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怎么办?五、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2014年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6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1.量化宽松的概念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是指中央银行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量化指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2.美联储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日,美联储正式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的房地美、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等政府支持企业所发行的债券以及5000亿美元由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 ”经济。从实际效果来看,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国金融体系有所企稳,目标初步达到。在此基础上,美国接连推出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益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意图,同时规模不断扩大。从这二轮开始,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原来的稳定金融体系变为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实体经济。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2014年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6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3.为什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之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是因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个“计划”,即持续进行逆回购,这就会使得居民和企业形成关于未来利率会降低的预期,因此会增加消费和投资。4.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好的影响①使得中国接近4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压力得到缓解。②以美元计价的包括石油、基础金融和一些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大大减轻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③人民币升值压力减轻,对恢复中国出口经济有一定帮助。(2)坏的影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流动性紧张,尤其是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很大。5.中国应对措施(1)加强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必要时可以实施汇率干预等调控手段,平抑金融市场波动。(2)尽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该淡化对美元的关联强度。(3)积极加强新兴市场自身之间的合作,解决克服共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金砖国家关于应急储备安排的建设。
范文三:Pnqbad经济热点问题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十大热点问题1、世界经济将向何处去目前国际社会的主流看法是,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10年世界经 济有望继续保持缓慢复苏势头。但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主要 依赖各国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未来世界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复苏,关键还 在于金融业能否取得根本性好转以及私人需求能否真正启动。2、美元何时恢复危机前强势美元指数在日下探至15个月新低,但随后因迪拜债危机问 题引发风险偏好大降,令美元的单边贬值暂告一个段落转而走强,美元以大涨告 别2009年,但美元在09年全年走软的走势仍未改变。美元贬值,对美国来说, 既可以刺激出口,又可以“赖掉”部分债务。但对美国政府来说,由于在今后 10年必须大量举债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必须防范美元过度贬值,以免投资者 对美元失去信心。在2010年,美元走势如何,全球投资者将拭目以待。3、“退出战略”如何实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货币和财政政策,在09年 即将结束时,各国关于何时采取“退出战略”的讨论就层出不穷。相信在2010 年,有关“退出战略”的讨论会越来越多,因为紧急货币和财政政策毕竟不可能 无限期持续下去。“退出战略”实施过早,会危及经济复苏,但实施过晚,则会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甚至吹大资产泡沫,因此,实施“退出战略”的时机相当关 键,只有在恰当的时机退出才能保证经济复苏的成果不被破坏。4、全球股市如何超越“虚假繁荣”从2009年3月上旬开始,全球主要股市强劲反弹。这一方面是受世界经济 形势改善推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市场充裕流动性的支撑。而今年只有世界经济 实现可持续复苏,进而带动上市公司业绩改善,全球股市反弹才可持续。否则,过度依赖流动性支撑的股市繁荣往往会成为一种“虚假繁荣”。5、多哈回合能否“修成正果”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11月份发起以来,至今已拖延8年多, 仍未能达成协议。目前,有关各方正在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在2010年年底前 结束,并取得“有雄心和平衡的”成果。但鉴于类似的最后期限此前曾被一推再 推,因此展望2010年,多哈回合能否最终“修成正果”依然是一个未知数。6、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依旧高涨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发达国家经济严重下滑,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 头。欧美发达国家虽然口头上高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实际上却在国内政 治压力下,不断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在2010年,虽然爆发全球性“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但贸易和投资保护 主义措施仍可能以一种“低烈度、高频率”的形式出现。7、加强金融监管能否落到实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一度高涨,但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加强金融监管的进展十分缓慢。2010年加强金融监管关键 在于落在实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必须在加强自身金融监管的同时,注 意防范“热钱”等非正常跨国资金流动对其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造成的冲 击。8、世界经济格局如何变迁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其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由主要发 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参与的二十国集团,正逐步取代由主要发达经济体组 成的八国集团,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协调国际经济事务的最重要平台。在2010年6月和11月,二十国集团还将分别在加拿大和韩国举行峰会。二 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金融危机调整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应有忧患意识9、全球经济治理能否与时俱进伴随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此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世界经济治理架构能否与时俱进。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达国家仍占据绝对优势,新兴经 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但话语权和投票权却明显滞后。2010年发展中国家仍需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提高自身话语权而努力。10、“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何在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渐减退,国际社会关于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 产业制高点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在2010年,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的 发展将越发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节能和环保技术将呈 现巨大商机。二、两会关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论述1、中国经济2010年走势如何?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政府今年还会继续保持积 极的财政政策,国内还有很多投资空间,国内需求也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此 中国经济今年保持8%左右的增幅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这样,中国经济今年对 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占到30%。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展望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 难是双重的。从外部环境看,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今年的经济复苏步伐会非常缓慢, 从而不利于中国出口。而且,由于面临高企的政府债务和失业率,发达国家会想 尽一切办法把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压力转嫁到其他国家去,中国可能会首当其冲。 从内部因素看,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庞大的刺激性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 了国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问题,如贷款规模发展过快造成资产泡 沫风险等。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师朴信永:中国经济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就业机会,需 要强化国内需求的基础,建设更强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是通货膨胀压力,应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以防通胀上升太快抑制需求。2、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调整?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尔西奥·波赫曼:危机发生后经济活动减少,政 府采取应急性的反周期措施是有道理的。但一旦经济对这种措施有所反应,刺激 需求的机制就应该退出。实际上,中国的刺激性政策已经在调整,其目的是避免 通胀风险,并避免与其他经济体关系出现困难。朴信永: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表明中国正采取措施控 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我们相信,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大幅调整至紧缩 状态。林毅夫:对中国而言,外需虽有所复苏,但相对比较疲软。为启动内需,积 极的财政政策可能还需要继续保持。但货币政策,尤其是信贷发放,可根据国内 经济增长状况以及房地产发展情形作适当调整。日本东京财团政策研究部研究员关山健:如果继续不必要地放松银根,就会 面临产生房地产泡沫、通胀和不良债权这些副作用的危险。因此,中国经济将面 临的挑战是如何实施放松银根后的“退出策略”。3、人民币汇率升还是不升?马尔西奥·波赫曼:以前的贸易竞争是在企业之间,而现在更多的是在国家 之间。货币汇率是确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每个国家都有权制定自 己认为合适的汇率机制。阿根廷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短期 内可能会推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飙升,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收入有所增加。但 人民币升值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复苏出现反复,造成实际需求下降,从而引发 世界经济再次探底和初级产品价格泡沫破裂,这将是新兴市场国家难以承受的严 重后果。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是最有利的。比利时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邓肯·弗里曼(傅立门):贸易 失衡问题是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关系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但要纠正失衡, 让人民币升值只会起到很小的作用,真正需要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转变以及中国经 济结构的转变。朴信永:单纯让人民币升值不可能改变全球范围内贸易失衡状况,也无法解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 更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中国国内经济运行状况。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存在一些长 期结构性问题,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度、继续扩大内需,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 机制或许对中国进行结构性调整更为有利。4、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应对?英国广播公司中文总监李文:在全球经济仍存在许多隐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 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可能增强,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 成为与其他国家产生争端的引爆点。因此,如何避免发生贸易战,将是中国经济 今年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马尔西奥·波赫曼:在国家间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是难免 的。如果不能建立一套能够适当地威慑各国的公共管理办法,我们可能要面对更 多的争端和民族主义重新抬头。朴信永:许多贸易摩擦源自政治因素——发达经济体的国内政治问题。当国 内经济表现较弱时,发达经济体更可能从外部寻找理由。鉴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同发达经济体之间出现贸易摩擦的风险在增高。林毅夫:中国卖到美国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这种产品 美国已经几十年不生产了。对美国来讲,从中国进口是最合算的,价格最低,质 量最高。不过,在美国经济增长比较慢、就业率比较低的情况下,保护主义难免 抬头。但总的来讲,中美双方领导人都非常清楚,中美贸易互利共赢是基本格局。 三、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1、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 热点。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做出了“到2020 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承诺。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同时,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2010年4月,当各大国际会议开始 关注地球“健康”、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也开始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理念。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在确定上述目标前进 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该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他还认为,中国要注意在经济增长和承担气候变化责任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因为“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摆脱贫困,二是应对气候挑战。两个问题必须同时考虑,任何一个失败,都会导致全盘皆输”。他同时强调,在减排目标上,中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一定要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要求给予回应,不应由发达国家来告诉中国应该做什么;但同时,各方也必须从合作的角度来整体地看待问题,全世界需携手共同努力。2、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下 简称《通知》)下发,从政府监管、金融政策、交易税费、土地交易、房源供应等方面,首次亮出楼市调控“组合拳”,也是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新政。按《通知》规定,第三套以上住房将可能停止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可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接着,中国银行又率先宣布上调存量房贷利率……一场史无前例的调控风暴来临。然而,从9月份起,房价持续升温、开发商拿地再次增量、银监会严查78 家央企不退出楼市等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关注。12月7日、8日,中国社科院相继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和《住房绿 皮书》。蓝皮书指出,预计2010年全年住宅价格涨幅为15%左右,85%需购买 新住宅的城镇居民家庭无力购买;2011年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可能上涨 20%-25%,甚至会更高。有专家认为,房地产业无论如何调控,都不能离开取消土地财政、加大保障 房供应和出台房产税这三大主要措施。目前,已有消息称明年将会在上海和重庆试点征收房产税,然而,房产税应 该定在多大的幅度才能起到作用?征收税率多少,如何征收,征收对象如何定,这些又将是难题。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富士康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人们对富士康的关注已从此前员工涨薪转到了企业迁移。目前,除了富士康,更多的企业也在积极走访内地,其中既包括民营企业, 也包含已在东部投资的外企,北移西迁寻求落地的机会。迁移还是留守?这个选 择题成为了今年沿海制造企业的新命题。不过,此次因为涨薪而渐次浮出的沿海企业内迁现象,除却劳动力成本上涨 因素外,其他诸如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 都是横在沿海企业面前的一道道坎。而据一些内迁企业显示,皖江城市带、重庆 “两江新区”等中西部地区获批的规划区域则备受青睐。在业内看来,富士康内迁所昭示的意义已超越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沿海制 造企业北移西迁的行为直指产业结构调整这个问题的核心。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就区域发展而言,产业升级与 产业转移是紧密关联的两个过程,有效地推进这两个过程可以使我国产业结构完 成升级的同时仍能保持劳动密集型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中西 部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后,东部沿海地区就能有更多的空间、更大的动力去 完成产业升级,发展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4、国美股权之争今年国美黄光裕和陈晓的股权之争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成为各大媒体报道 和议论的焦点。9月28日对很多关注陈黄之争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香港召开 的特别股东大会上,黄光裕提出的八项议案只有一项被通过,原本期待有一个结 局的故事才刚刚上演。经过双方博弈,陈晓做出让步。国美电器11月1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将于 12月17日上午10点在香港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审议邹晓春和黄燕虹加入董事 会一事。此次是自9月28日之后国美再次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这也是国美电器 股权控制权之争以来,黄光裕、陈晓首次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谅解备忘录,于国美电器是明显的积极信号。因为此时的国美,其家电零售龙头地位已经快要动摇。苏宁的步步紧逼,让 国美管理层不得不考虑“以和为贵”。撇开其中的是是非非及情理之辩,更重要的是,很多分析人士和学者认为, 经此嬗变的国美如能就此在法律的框架内理顺公司权力关系,会更有助于未来公 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也会为下一步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就国美事件的社会意 义而言,则有助于我们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诠释和理解当今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及 精髓究竟是什么。5、中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估算结果显示,虽然今年上半年中日两 国以美元计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日本仍高于中国,但仅从二季度数据来看,中 国已超过日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日本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曾一度认为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体。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的国 内生产总值为1.33万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虽然两者差距并不大,这个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超越会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促使其要求中国改善贸易不平衡问 题。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曾发表署名文章认为,现在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欧洲和美国必定会对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应更强烈。长期以来中日经济 一直并驾齐驱,但中国超越其高度工业化的邻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传达了 一个强烈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却只有日本的1/10,因为中国 的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有专家表示,仅仅按照GDP的排名,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有失偏颇。根据世 界银行数据,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排第124位,位于拉美和一些非洲国家之后。 日本则排在第32位,美国排在第17位。中国的人均收入与那些极度贫困的国家 如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相等。中国拥有美国一样的土地面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所以,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 强国。6、物价飞涨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2010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作为突出问题之一,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将“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物价上涨被列入今年调控的重要议程,而价格手段在货币政策中日益受到央行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 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 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 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曾表示,目前全球流动性都出现过剩,而 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无疑会助推全球的通胀水平。在主要盯住美元汇率政策 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中国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目前,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组合拳”已经频频出击。11月20日,国务院办 公厅发布“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 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民政部着手研究对低收入家庭发放 临时生活补助;农业部力争抓好冬季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工商总局要求 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 补贴、限价等措施,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7、“央企”话题2010年,“央企”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关键词。不管是部分央企上演的一幕 幕房地产“地王”争夺战,还是在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下,央企扎堆投资钢铁、水 泥、风电、太阳能等行业导致的新一轮产能过剩,抑或是许多央企海外盲目投资 的失败,与央企有关的新闻总能触动民众敏感的神经。今年,在收入分配改革谈 论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舆论矛头再次指向国有企业,因为不用上缴红利手头资金过多而导致的各种浪费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引起普通民众的质疑。22日,在获得批文8个月之后,被称为“中投二号”的国务院国资委资产运 营旗舰——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低调成立。该公司主要以资产运营为主, 并兼具不良资产处置和股权运营的功能。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此前设定的目标,到2010年底央企户数下降至100家以 内。但到目前,央企户数从国资委成立时的196户减少到122户,离既定目标仍 有不小的距离。重组进展与预期相比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明年央企并购重组或许将好戏连台,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将浮出水面。国资委明年将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经营公 司试点,构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央企重组的新平台。明年央企整体上市步 伐也将进一步加快。8、上海世博会2010年,应该是属于上海的,整整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 都集中在中国上海,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向世界打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谐城市则是上海世博会主题 的精髓。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预计将有55%居住 于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它与不同发 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 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 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 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上海世博会有24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吸引了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 参观,总投资达450亿元,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从而以最为广 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改革开放的中国举世瞩目,20多年来,中国经 济腾飞,文化繁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增长潜力 最大的国家之一,令世界刮目相看。世博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增强其他发展中国家申办的信心。
范文四:2016经济热点问题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时期。一、“十三五”上海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确定上海“十三五”发展主线,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充分体现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中央要求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海要全力贯彻国家战略,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二要放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谋划,把握全球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要立足国际视野,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潮流,特别是体现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不仅要紧跟世界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而且要力争在某些方面成为领跑者。三要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时期,上海处在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瓶颈。要瞄准未来发展目标,把顶层设计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探索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根据上述要求,上海“十三五”发展主线应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二、“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力争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十三五”时期,上海要着力加强“四个中心”与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度结合,争取在“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一是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为突破口,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积极探索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衔接联动,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深化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二是进一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能级业务,积极吸引国际航运功能性机构和高端要素集聚,优化与长三角其他港口和舟山新区的分工,加快发展江海直达、海铁联运,优化岸线资源配置。同时,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枢纽中转换乘效率,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三是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强与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营运中心集聚,促进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动,大力发展离岸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质量和货物贸易附加值,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努力推动消费升级。三、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实施前瞻性战略举措“十三五”时期,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必须顺应国际上最新趋势,实施前瞻性的战略举措。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联动。既要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分五类:对战略性产业(如大飞机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关联产业带动效应;对可弯道超车的产业(如互联网等),要营造浓郁氛围,集聚人才,涌现更多优秀企业;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如钢铁、造船等),要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基础研发平台,持续提升技术优势;对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的产业,要培育潜在竞争力,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强研发、品质和渠道管理,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二是技术路径选择要保持一定的弹性。新技术革命往往带来对现有产业的颠覆性重塑,但如果技术路径选择失误的话,可能导致致命打击,美国底特律的没落就体现了这一点。上海在这方面必须慎之又慎,技术路径选择要留有适当空间,不能过于固化。三是在打破资源分割、各自为政上下更大力气。上海有不少宝贵的科技资源,但分散在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没有发挥整体效应。要以科创中心《意见》出台为契机,着力打破产学研分割、管理僵化的体制机制,构建多方协同互补的创新链条。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我国仍处于通过深度融入全球化获得开放红利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将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二是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引领持续增强;四是人民币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有望成为全球三大货币之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应跳出地域范围的局限,争取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性、功能性作用。一是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功能;要高举自贸试验区大旗,按照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的目标,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不断拓展改革新领域,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将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带一路”战略标志着我国从向东开放转向东西并举,在面向发达国家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开放。上海作为“一带一路”最大首位城市,应以经贸投资为突破口,以金融开放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三是在引领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发展上要有新思路新突破。特别是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长三角协同发展上要有新举措,与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形成呼应。五、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应实施“五大战略” 实现“三大转变”未来30年,受新技术革命、消费需求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将发生深刻转变。一是新技术革命将改变传统产业形态;二是产业跨界融合将极大深化;三是平台经济日益成为主流模式;四是绿色生产和消费成为普遍潮流。“十三五”时期,上海应结合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力争实现“三大转变”。“五大战略”:一是智能化战略。加大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投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传统产业,让生产更加智能、便捷、柔性。二是高端化战略。推动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环节攀升,强化对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融合化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形成跨产业、跨领域的产业形态,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四是平台化战略。把握大数据机遇,发展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为众多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大平台服务。五是绿色化战略。积极采用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倡导形成低碳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三大转变”:一是从依靠传统产业向依靠“四新经济”和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二是从依靠股市、房地产向依靠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转变;三是从依靠外资和出口拉动向扩大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和产业发展转变。六、构建网络化、多中心、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将逐渐向“巨型城市区域”(Mega-city Region)演变,以这些巨型城市区域为代表的空间单元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未来30年,长三角地区将发展成为巨型城市区域,上海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共同构成区域内的核心节点,不同节点之间密切联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上海本身也将发展成为巨型城市。 “十三五”时期,上海应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在更大范围优化区域产业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网络化、多中心、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一是要大力推进城市多中心化和扁平化发展。在中心城区建设更多的副中心,并进一步加快发展郊区新城,建设若干个节点城市,在市域范围内构建网络状的城市空间体系。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将非核心功能和人口向郊区新城和周边城市疏解。二是优化产业分工协作。上海今后产业发展应更加突出高端引领和创新力提升。要围绕强化核心优势,优化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形成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三是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上海与外省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对接,提升长三角“同城效应”。强化长三角机场群协作,打造上海国际航空大都市。上海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决定性时期。要把握中央精神,结合上海实际,以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定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三、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新动力全面提升“四个中心”整体水平。注重优环境、促联动、强功能,围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市场定价权、贸易便利化水平、航运枢纽功能,全力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四、推进协调发展,整体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协同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五、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下决心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用更大力气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建设和整治生态环境。完善体制机制法治保障。六、推进开放发展,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建设高度开放的自贸试验区。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七、推进共享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提供更加普惠便利的养老服务。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用好用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建更好的城市。供给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来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实现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改革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从需求侧来看,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几年是住房和行为主导的需求。从供给侧来看,我们的供给结构的结构性发展并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产能过剩,是制约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表象是需求不足;在07年以来,中国经济逐年增速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过去三年零增长,中国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内需中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实质是在消费领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央行降息降准、发改委增加基建项目对投资刺激效果甚微。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国外消费持续高涨,这说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因此中国供给侧改革应通过改革是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应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因此,供给侧改革应从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劳动力:两孩政策,户籍制度改革,促扶贫,重教育;土地:加速确权流转,提升土地要素流动性资本: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创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优化劳动力配置:1、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二孩政策,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2、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旨在促进劳动力要素跨地区流动,加快提高城镇化率)3、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跨部门流动)4、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旨在提高劳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产阶级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