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4化学计算题怎么做做

31,32,33,34题怎么做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ice-cream lunch breakfast vegetables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全国2007年高考卷I政治试题评析汇编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全国2007年高考卷I政治试题评析汇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 8:59:34
纵观今年的文综试题,整体结构与去年相比基本稳定,只是第二卷主观题部分略有变化,36、37题是地理部分,38题是历史部分,39题是政治部分,40题是三科综合题。整体难度从考生反映来看,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总体评价,今年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能力考查,试卷结构与难度上稳中有新、稳中有升,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达到了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
现就政治部分试题做如下粗略的分析。
选择题部分
1、突出基础知识。24题考查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25题考查的是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理论原因及结果,26题考查的是对消费品征税的目的,27题考查的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9题考查的是认识论中认识的过程,31题考查的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关知识,32题是对政府职能与性质界定的考查,33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及自由与法律的关系,34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权力机关的关系等相关知识,35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的基本活动准则。
2、稳中有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8题和30题上,28题较好地突出了生活性、灵活性,通过机器人的海底作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引发人们对人类活动及智能机器人的思考,涉及到哲学唯物论部分相关知识。30题考查对哲学联系部分相关的知识点,药物中配伍禁忌问题启示我们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事物在联系中的性质和作用",而不能由此得出我们要摒弃"分类研究的方法"和"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与在我们政治学科中涉及不多,不过在此与做题无关,考生完全可以根据排除法做出此题。
3、多项组合型选择题依然是重点考查形式,并大有增多趋势。在这套试题选择题部分12个选择题中有9个是多项组合型选择题,其中"四选二"的题型占了7个,分别是25、26、28、29、30、33、34题,"四选三"的题型占了两个,分别是32、35题。正如考前所说的,做好这类选择题关键是运用好"排除法"。一排错误项、二排大于小于项、三排无关项。正确地运用了这种解题方法做对此题并不难。
主观题部分
1、学科内综合题(39题)避开了大家共同瞩目的热点问题。
39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问题,要求考生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第三问要求"运用政治常识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这道题出乎了大家的意料,避开了和谐社会、民生问题、现代农业、节能降耗减排、长征精神等社会非常热的点。不过也是考查的我们经常运用理论知识点,主要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社会、我国的对外职能等。
2、最后的三科大综合主观题,突出了灵活性,突出能力立意。
此题也避开了社会热点,最后40题选取了一段古文"金迁都燕京"把三学科综合到了一起,政治学科部分主要考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理想";(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迁都观点。
此题突出了人文性,考查考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表面上看虽然选取的原理较为宽泛"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考生也应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来选取相关哲理分析,不可泛泛地随意选取知识点来分析。
2007年上海秋季高考政治试题评析――秉持以往风格融入新近思考
1、关注时政热点,盘活教材知识
高考政治试卷考时事政治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通则惯例。2007年高考政治试卷中,时政内容占有突出的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是否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发生在身边的政治生活。在这一点上,2007年试卷与以往相比似无大异。但是,有意识地将对时政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通过强调现实生活中政治分析的实用价值来盘活教材知识,则是2007年试卷重要价值取向之一。例如,共同部分单选题第8题,对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比重的变化,出了两个数据,如果没有以教材中的产业结构知识为依托,就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再如,B组单选题第2题, 2007年1月外交部发言人关于中国与梵蒂冈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讲话,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但却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宗教政策的一贯原则,只有熟悉和理解教材“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一章的有关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2、优化情景设置,增强理论内涵
优化情景设置是2007年政治试卷的重要特色。情景设置的重要功能在于提供或模拟一个原理应用的场景,引导考生根据所学知识重建该场景与相关理论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情景设置只是一个“引线”,目的是通过这个“引线”,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这里关键的是情景设置是否适当,是否合理。2007年政治试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B组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通过两则评述英国地方议会选举和工党内部选举的报道来设置情景,帮助考生回忆和重温英国政治制度的原理结构,并根据原理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又如,分析说明题第36题通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形势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一国两制”的理论和相关国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说明。
3、注重论述完整,强调逻辑统一
2007年政治试卷的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与论述题,所举材料(图表)、所拟情节(故事或格言)、所构设问的意图和方向等都充分注意到分析论述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分析论证的一致性、逻辑性。试题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37题讨论的是企业所得税法演进的合理性,其中两图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要较为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但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经济知识,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第38题“三大执政”的阐释,需要充分调动考生的综合理论知识(书本的和时政的,平时的和当前的),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思考,没有主动的学习和研究思考,是不可能完整揭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内涵,也不可能把握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坚持以热点问题为中心,突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试卷与2006年相比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又有微调,体现了稳上求变,稳中求新的总体指导思想。
  试卷构成及试题难度 政治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48分,主观题52分,分数分布较为合理。经济学分值为34分,哲学分值为36分,政治学分值为30分。经济、哲学、政治三部分,选择题各为4道,比例4:4:4,分布较为均衡;主观题经济2问、哲学2问、政治1问,比例为2:2:1。对政治常识的考查与去年相比有所加强,政治常识分值达到30分,是近几年来赋分最多的一次。文综政治试题,总体难度大于去年。
  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特点
  1.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是2007年文综卷政治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2.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总体来看,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考查,如消费税税目调整问题、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熊猫烧香”病毒问题、“十一五”规划、党的领导、外汇储备、艾滋病防治和管理办法、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的对外贸易等问题。对这些时政热点的设计考查了考生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强调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要求考生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重大热点问题,并对考生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方针提出了要求。以上所考查的社会热点问题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一指导思想紧密相连。
  3、突出能力考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高考文综的能力要求,在2007年政治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体现。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一要审题精准,二要把握好信息的有效性。基本上所有的试题都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总之,主观题对能力的考查是非常到位的,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此外,政治、地理、历史淖酆辖锨凹改暧钟兴忧浚乇鹗堑?0题根据历史史料回答政治问题,是今年文综高考命题的一大突破,应该引起今后高考复习备考的高度关注。(王基志)
在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之际,喜阅今年四川省自主命题的政治试卷。纵观这份试卷,试题区分度体现了大纲要求,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无偏题和怪题。作为第二次分省命题的试卷,充分吸取了去年我省首次自主命题的经验,试卷结构和试题类型与上年基本一致;重视基础知识,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立意、情境、设问、答案的内在联系,强化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考查方式,凸显社会热点,情境新颖;试卷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学科内及学科间融合自然。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主干知识,注重灵活运用  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产业、货币、银行、对外贸易、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现象和本质、认识和实践、人生观和价值观、联系的观点、物质与意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法治国、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对外政策等,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二、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试题围绕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们的国情和社会进步,考查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涉及的重大热点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发展、民生问题等。  比如38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出发,选取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物权法》为载体,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三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一重大热点问题的理解,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物权法》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9题在地理、历史和政治三学科考查的基础上,落脚到政治学科“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很好地反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选择的正确性。三、重视思维方法,突出综合能力  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 27题考查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28题考查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正确解答这些试题,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需要其具有学科思维方法。32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有关哲理的认识,又反映了其对漫画的解读以及对于题肢语句的理解能力,具备较好的综合性。  四、材料新颖、设问灵活、贴近生活  试卷选用了鲜活生动的典型材料,设置出贴近生活的问题。例如:29题以《孙子兵法》的名句为情境,生动而富有哲理;30题以“威客”这一新兴的网络现象为情境,新颖而富有内涵;33题以人大代表开“博客”为情境,反映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31题以爱因斯坦的轶事为情境,风趣生动,具有生活气息;32题以漫画《总做噩梦的“床”》为情境,以一组对仗工整的语句为题肢,设问巧妙,且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同时又引导学生鞭挞社会丑恶现象。  五、挖掘本土资源,体现四川特色  试题还注重了挖掘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事例。例如:34题以四川省政府在深圳设立了异地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受理点的事例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政府职能和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理解。  总之,该试卷命题科学规范,形式工整美观。
07年高考政治评析及08年复习建议
2007年高考政治评析及08年复习建议
一、07年试题评析
2007年浙江(即全国卷一)政治学科试题和去年相比总体感觉难度略有提升,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具有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体现时代主题,注重能力考查等特点。
1、分值分布
18(39-1、2)
20(40-5、6)
14(39-3)
整份试卷中政治学科总分为100分,其中政治、经济、哲学所占比例相对平衡,分别为30分、34分、36分,与2005年、2006年相比政治学部分分值有所提高(2005年政治学28分、2007年政治学26分),尤其是选择题部分则完全趋于平衡,年都是各占三分之一。
2、试题的呈现形式
1、热点新闻DDD有最新的,如《消费税税目调整细则》、台湾地震、关注民生、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也有以往的,如“十一五规划”的通过程序。有突发性的,如台湾地震、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也有长期性的,如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对消费税的考查)、对外贸易、科技自主创新等。
2、科普知识DDD对人们进行药物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关注人的生命健康。
3、表格与文字DDD直观清晰,要求比去年的要低一点
4、史学材料与地图DDD-结合文字与图示材料进行哲学分析,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而且这两问都是考察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这也是以前没有的。
5、组合选择―――数量上居历年高考选择题之最,占全部政治选择题的四分之三,共36分
6、不足:人文性减弱,美感下降。试卷缺乏生机与活力,和往年相比用诗化的语言组织的题干和选项减少。06年出现的反响较好的表格类选择题没有坚持下来,没有出现漫画题也是一大缺憾。
3、试题的取材主题 
1、教材中的基础知识――24、25、27、35
2、关注民生DD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 如29、30、31、32
3、新科技、新信息DD28、33
4、国家的政策、意志DD26、32、34、39
5、城市建设与规划DD40题第5、6小题
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民生问题、国际贸易的争端是当前我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各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通过以史为鉴,科学考察,哲学反思,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科学地规划与发展城市的重要性,这也充分印证了高考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4、试卷特点分析:
第一、试卷结构稳中有变,凸显学科特点。
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I卷在结构上和去年相比基本稳定,但也呈现出了细微的变化。最后一道大题以两段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政史地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将三学科有机地综合到了一起,是对往年“拼盘”式的一种超越。这一变化既避开了部分人用热点去猜题押题的弊端又体现了文科综合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把握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二、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在注重考查双基和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着重对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了考查。
今年的12道选择题虽然没有围绕明显的主题来设计但是却围绕社会生活这一隐含主题来设计的。试题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例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例:26,27,28,29,30,32,33,34题均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为切入点来考察学生对消费税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意识,认识的过程,联系的普遍性,政府职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党的领导与国家权力机关等的理解运用能力;40题对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考查。
试题在注重考查双基和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知识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例:25题对企业的兼并,破产,价值规律,市场作用等进行了综合考查;29题对认识的过程,矛盾等进行了综合考查;34题我国的决策程序中涉及的党的领导与国家权力机关等进行了综合考查;39题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自主创新,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等进行了综合考查。
第三、强调考查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注重考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今年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例:26题消费税的调整体现了合理消费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29,30,32,33分别以医疗,社会保障,民主法治等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39题通过我国采取的改善对外贸易结构的措施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时代主题,40题的(5)、(6)、两题则以史学材料为背景来折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时代主题。
第四、以能力立意为主旨在全面考查四种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描述阐释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今年的试题在全面考查四种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描述阐释和论证探讨能力的考查。高考着重考查考生四种思维能力: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通过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去发现,收集信息的能力;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根据试题设问动用原有知识储备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描述阐释能力即把试题中的对象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语言借助一定的逻辑顺序叙述出来和解释出来;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这四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建立在前一种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今年的高考在全面考查四种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后两种能力的考查。例:39题第一问,要求从“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货物分类表”中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储备揭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重视对发现收集和理解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等能力的考查;39题第二问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39题第三问,40题第五问,特别是第六问通过两种不同思想的交锋来考查考生最高层次的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主观题除39题第二问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外,其余的都考查的是描述阐释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五、选择题描述中没有出现“组题”的形式,但各题的考查还是以几个重要主题为中心展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组合选择题的考查。组合选择题是近年高考选择题的主体,今年全卷十二道政治学科选择题其中组合选择题达到了创纪录的九道。
二、学生失分点例举及理由分析
选择题:24题、31题失分较多。理由分析:24题考查的教材知识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同时又要借助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造成失分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复习中对这一基础知识的疏忽甚至遗漏,缺少对这类计算的训练,当然跟学生申题不清、科学思维能力差直接相关。31题考查的是民生问题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关系,对2007政治届备考来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的政治教师会不去关注民生问题的,而且都是花大力气搜集资料进行多角度准备的,但31题学生却失分很多,凸现的问题比较清楚:那就是我们在备考热点时倾向于注重罗列和搜集,缺少对热点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东西的概括总结和引导,结果学生只知道民生问题很重,而不知道民生问题为什么重要?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以至于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次要矛盾理解。
主观题:39题(1)提取信息不全,答案不完整。反映的问题有:一是图表题读题抓不到关键,忽视对“表题”的利用和表中内容“大方向”、“大趋势”的把握;二是不能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对书中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贸易顺差”、“贸易逆差”、“贸易平衡”等知识不能在具体情景中灵活运用,导致表达凌乱,用词不准确而失分;三是审题不清,对设问中“描述现状”“并指出问题”两层要求理解不清楚,导致答题笼或忽视其一而失分。第(3)小题失分主要是答题范围不清,对设问理解不准,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不少学生把政治常识答成了经济常识的,对“国际社会的知识”范围把握不准的,把“为什么”误解成“怎么办”的。
40题(5)、(6)小题失分有两种情况:一是搞不清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的,把辩证的唯物论等同为辩证唯物主义,结果第(5)小题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分数;二是清楚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的,但还是失分,其失分不是在第(5)题,而在第(6)题,主要原因在于离开问题去答题,用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各部分内容去“套题”,结果写了很多,却不着要点。其实这两小题在设问中都非常明确要求分析的内容,第(5)题就是针对“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去分析包含的合理哲学思想,第(6)题就是要求评析“阴阳五行说”和“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观点即可。
三、启示和建议
1.夯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考虽然以能力立意为主旨,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深刻而准确全面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否则只能是空谈能力。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要好高骛远,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双基”,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要做到“记死学活”(记死就是完整准确记忆,学活就是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这样在需要运用时才可灵活调用.常用的方法建议:一课、一个知识模块、一本书结束时经常让学生列提纲或看目录,效果不错。
2.全面培养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我们必须提高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运用所学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掌握学科主干知识,明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尝试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同一现实问题和用同一知识去分析多个不同的现实问题注意培养描述阐释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供参考的具体做法:
审题方面:文字类情境类的解读:一是找标点:根据标点,划分层次,分层把握题意;二是找链接点,即关键词句,根据情景找出关键词句,把它们转化为教材语言或时政语言,然后根据设问信息解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三是找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各句、各层意思加以综合分析,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图表类情境类的解读:一审标题,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审好标题有助于对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答题时应该准确运用“标题”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表达,偷换其他的概念或学生自己的语言就可能导致“走题”甚至完全出错。如39题的标题中出现的“制成品”、“进出口(实际上就是国际贸易)”;二审图表,要弄清图表有几个要素、几个层次,这样做有利于全面地组织答案,从而避免要点的遗漏。图表主要有表格、饼形图表、数轴等。不同类型图表提取信息方法也不同;表格题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对此可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变化发展的趋势,按项目类别横向比较不同项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饼状图主要体现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搞清楚整体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别代表什么,然后从一个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比较中,分析现象,揭示本质。如果是柱状型,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还要比较柱状体之间的异同,而且要特别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如果是曲线型,应把握曲线变化的情况,理解两变量的关系,尤其是曲线的转折点、顶点等。
设问信息的解读:一审设问对象,是针对什么发问;二审设问主体,是党、国家、公民、企业、组织或其他主体;三审知识范围(要建立强烈的范围意识),它包括设问所指向的知识区域是什么、这一知识区域的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与材料的结合点是什么。如今年的39题第三问、40题5、6、问的解答,能不能弄清问题涉及的范围对能不能的高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四审设问类型,是属于体现类、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依据类、说明类还是探究类。
答题方面:(1)分要点答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地方不要分要点,在同一个要点上。
(2).&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特别是哲学依据类,也要结合材料分析。
(3).图表题反映的经济信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先做到“看出什么写什么”,然后应该“透过现象到本质”。图表或材料说明了什么,要注意从中心思想运用图表中提供的概念和材料来概括,说明一定的理论观点或方法论。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不能把现象一一罗列,必须概括为书中的问题或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4)不同的设问应有不同的大致思路:一般来说& ,答原因题时,既要从主体如党、国家、企业、个人等角度回答,还要从设问对象的角度答必要性、重要性和时政意义;答影响类题时,要注意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影响,还要注意对什么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主体分层组织答案,对象要准确;答意义类题时,可以根据范围“有小到大”、主体“有近到远”的思路芬曾作答;答认识类题时,如果材料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要求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一定要注意对题中的观点一一加以分析,既要看到其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正确的观点;答经济学措施题,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两只手: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然后从微观上根据不同的主体去找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从材料中找方法和措施(经验和教训),往往材料中一个问题回答相应的一条措施;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常识题,如果是原因类:要从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的职能内容、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贯彻落实三个代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等方面回答。如果是措施类,则要从国家的职能(对内和对外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族宗教政策和外交政策等方面去回答;以党为主体的政治常识题,如果是原因类:要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领导方式、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等方面回答。如果是从为什么关键在党设问,则要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作答。如果是措施类,则要从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落实三个代表、实施党的治国方略、多党合作等方面作答;对于国际交流的题,要分清是经济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如果是经济常识题,可以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交易原则、经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作用、原则)、世贸组织的原则、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作答。如果是政治常识题,则要从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的对外职能、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如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的外交政策、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国际法、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作答;哲学题中,往往有“运用哲学观点去分析材料反映的现象”的题型,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论观点、唯物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或联系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发展的观点等知识去分析。还有一种“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做到)某一哲学观点的”题型,如: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何体现具体总问题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如何体现群众观点,如何做到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等等。这些题型都需要搞清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才能做好题。
以上审题和答题思路中无论哪一种形式还是那一种方法,都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定要根据材料去答案,根据设问去组织。切忌劈开材料和问题“乱套”。
3.关注人生,关注热点,养成“从现实中学理论,用理论去解释现实”的思维习惯。
现在的高考命题都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来看,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有:
1)长效问题: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示和反思;
3)有关人类发展的重大前途的社会问题;
4)国家决策和国家意志;
5)与学科主干知识有机结合的热点问题。
对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不仅要搜集了解现象,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背景、原因、和发生发展过程,把握其实质性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所以热点复习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必须做到切口小、情景新、设问能充分体现能力考查的要求。
4、精选试题和讲义,建议老师先做后选。对重要讲义进行精改精批,必要的进行个别辅导。引导学生利用好讲义和试卷包括保存和率选讲义、归类复习讲义等等。
此外,作为老师还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需求等非智力因素,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提高政治课堂的亲和力,尽量使学生喜欢你的人也喜欢你的课,这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文综政治试题分析及08年备考建议
一、对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分析
(一)从试卷的整体看
1、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难度比去年有所增大
2、试卷的大致结构有所变化,由过去的39个题变化为今年的40个题。
3、学科间的紧密结合。如40题,政治部分与历史部分采用了相同的材料。
4、“一托二或三”的题明显减少(29、30两个),多项组合型选择题依然是重点考查形式,并大有增多趋势,12个选择题中有9个是组合题,其中2个是“三三组合”,7个是“两两组合”。这一方面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试卷力求扩大知识覆盖面的特点。
(二)从试题来看
1、注重基础性
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如24题“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25题“企业的兼并和破产”、26题“征收消费税的目的”、27题“消费的反作用”、35题“政党制度”、40题“辩证唯物主义”。
其次,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如25、26、29、34题以及39题的第⑶小题、40题的第⑸小题等。
第三,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28题较好地突出了生活性、灵活性,通过机器人的海底作业解决中的难题,引发人们对人类活动及智能机器人的思考,涉及哲学唯物论部分相关知识。30题考查对哲学联系部分相关的知识点,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客观地分析物在联系中的性质和作用”,而不能由此得出我们要摒弃“分类研究的方法”和事 “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与在我们政治学科中涉及不多,不过在此与做题无关,考生完全可以根据排除法做出此题。
2、主观题隐性考察热点,避开了社会上非常热的重大事件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但是今年的全国卷1出乎了大家的意料,在学科内综合避开了和谐社会、现代农业、节能降耗减排、长征精神等社会非常热的点。不过也是考查的我们经常运用理论知识点,主要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社会、我国的对外职能等。
只在选择题部分考查了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如29、30、31、32、33、39题。
3、凸显人文性
最后40题选取了一段古文“金迁都燕京”把三学科综合到了一起,政治学科部分主要考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理想”;(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迁都观点。
此题突出了人文性,考查考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表面上看虽然选取的原理较为宽泛“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考生也应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来选取相关哲理分析,不可泛泛地随意选取知识点来分析。
4、突出思维性,直接切合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04年以前的考纲对文综考试提出的是“记忆、理解、运用”三方面的能力要求,05年考纲关于能力目标与要求有了全新的提法,主要提出了四个方面能力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目标,06年考纲和文综试题坚持和强化了这些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
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层次和水平的总体提高是今年政治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首先,在四个考核目标中后两个目标“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所涉及的题目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所有非选择题;其次,对每一考核目标的要求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如24、30以及39题第⑵、⑶问,尤其是40题的第⑹问达到了“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的最高层次要求。
5、注重上一年的热点问题、考纲变动的地方
如:第一,消费税改革问题,06年文综上海卷、政治广东卷、政治江苏卷都考查了这一问题,但07年26题仍然考查。第二,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是去年大纲新增的地方,去年全国卷没有考查,但政治江苏卷、政治广东卷都考查了这个地方,今年在全国卷1(25题)里又考查了这一问题。
二、08年备考建议
(一)对教学过程的建议
通过对07年试题特点的分析,对08年备考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把握主干知识,记死学活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知识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
复习课本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联系课本中的事例。往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要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字体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
2、选准热点,深入剖析
在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热点,选准重点热点专题,按专题对材料与相关理论进行整理,阐释这一专题包括的内容体系,指出这一专题涉及的原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另外,复习时不回避过去考过的长效性热点问题。
3、以人为本,启发人文思考
要准确把握人文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合理因素。
4、强化能力,培养思维方法
08年备考必须按照能力目标与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切实地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
当前的高考是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① 在做题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审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
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
三是多练近三年的高考题,明确考题思路,总结规律,要分析背景材料是什么、设问是什么、怎么组织的答案。
四是主观题答案的组织问题,答案组织要根据现实,尤其是课本上落后于现实的地方,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② 4月以后,要专练阅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告诉学生不要想再多学多少知识,这时重点是规范训练。
③ 在训练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追求题的原创性,要多进行试题的改造和创新。
6、注意学习新课标,尤其是关注新旧课程不同的地方
2007浙江省高考文科政治部分评析
命题方向和风格基本稳定,题型、题量、比分保持不变,选择题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非选择题难度略有提高。
1.试题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首先,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如25、26、29、34题以及39题的第⑶小题、40题的第⑸小题等。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如28、31、32、33题以及40题的第⑹小题等。
2.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的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如29、30、31、32、33、39题。
3.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层次和水平的总体提高是今年政治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首先,在四个考核目标中后两个目标“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所涉及的题目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所有非选择题;其次,对每一考核目标的要求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如24、30以及39题第⑵、⑶问,尤其是40题的第⑹问达到了“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的最高层次要求。
2007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评析及备考
一、 2007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部分命题构成、特点 1、试卷构成及试题难度 政治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48分,主观题52分,分数分布合理。经济学分值为34分,哲学分值为36分,政治学分值为30分。经济、哲学、政治三部分,选择题各为4道,分布较为均衡;主观题经济2问、哲学2问、政治1问,对政治常识的考查与去年相比有所加强,政治常识分值达到30分,是近几年来赋分最多的一次。文综政治试题,总体难度大于去年。2、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政治学科的命题总体上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命题严谨平和,与2006年相比是稳中有变。分值变化:主观题中政、经、哲学分值变化,哲学的分值减少了4分,最后一题由原来的政、哲学题变成了一个纯哲学题, 但在基础性、人文性、生活化等方面有较鲜明的特色。试题形式变化:试题较多的采用了组合式,比以往加大了难度。出题的角度和以往大不相同:去年很强调了小角度出题,无论是政、经、哲学设问都很具体,特别是哲学题,如2006年(全国卷1)38题要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说明材料,今年的政治题很笼统,特别是40题出了两个很宏观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这可以说是题型上最大的变化。3. 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知识点的考查 , 不强调知识考查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1) 对经济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如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是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可以说是课本难点知识的再现.但是由于这个题有几个关系换算出错率比较高。(全国卷1)24.假定去年生产l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l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l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去年新增知识点)、消费税的作用,这个知识点选用了消费税税目调整为背景,知识点完全在课本上。生产和消费的作用等。(2) 对哲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如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认识,真理,联系,主要矛盾,辩证唯物主义等(3) 对政治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如 :国家机关的职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党的性质、政党制度、国际社会等。3. 以社会生活材料为情景设置试题 , 。既考查了课本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体现试题的生活化,人文化。 涉及经济、科技、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 ,试题涉及有 : 消费税税目调整、台湾南部地震机器人的使用、头孢曲松纳药品问题、民生问题、社会保障、网络病毒等更加切近人们的生活。(全国卷1)28、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点评:机器人海底作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引发人们对人类活动及智能机器人的思考,涉及到哲学唯物论部分相关知识。 33、日,全国首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号称2006年度互联网“毒王”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某等人落入法网。这表明: ①公民在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不受法律约束  ②公民自由总是在法律规范内的自由  ③公民是现实社会的权利主体,但不是网络世界的权利主体   ④公民有使用网络的权利,也有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 点评:今年文综题一改过去跟着时政走的倾向十分明显。今年文科综合涉及民生话题、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外贸易摩擦、“熊猫烧香”案等热点问题,无一例外服务于对学生基础与能力的考查,没有为热点而热点。因此,不能借时事热点投机押题。三、 2007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命题的不足之处1、主观题过分回避热点,缺乏时代感。主观题40题背景材料延习了06年高考题最后一题的模式用了文言文背景,这个题用意是让政治、史、地三科结合,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但是从政治学角度看,设问角度给比较陈旧与06年相比缺乏创新,再说我们也不是考语文。06―07年那么多的热点背景不用实在是可惜。2、缺乏层次感 ,多角度化。2007年总体讲政治题是平和的,没有波澜不惊。注重知识点的考查,只要课本知识复习扎实,就可以得分。三、政治学科备考建议1. 实行政治学科知识大盘点 , 强化知识过关 , 尤其知识的记忆关。& 针对 2007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命题趋向 , 在以后复习中,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 , 穷实基础 , 尤其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 在逐一掌握考纲考点的基础上 , 适时进行学科内相关知识的整合。 & 针对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对考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向 , 需要对学科内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创新。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而 2006年全国卷一39 题第6问,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打开国门有何本质不同 , 则运用了第五课知识跨章节的整合。这个题就具有代表性。3. 时政热点的学习要以学生平时学生为主 , 热点专题少讲多练,主要是热点带知识的训练。&& 从06年到07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可以看出 , 热点问题仅是一个载体而已 , 不影响学生做题。对热点问题应让学生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以热点背景带动学科知识。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加强学科内综合的训练 , 提高学生应试水平。4. 平时练习要强化 " 卷中卷 " 的训练。&&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虽说强调了综合能力 , 但学科间的综合几乎没有 ,只保留了试题形式的综合。 ( 如第 39 题 ) 因此 , 三科综合的试卷只是为了协调好高考时间的搭配问题 , 更多的是要强调 " 卷中卷 " 的训练 , 即政治、历史、地理3科按高考文综试题中的题量分布而设计试题、专科训练。 但要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 , 尤其在学年的后半学期要每周强化训练一次 " 卷中卷 " 。&& 总之,在复习中要按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4种考核目标和要求,注重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练习。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着重提高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总结方法,掌握规律,提高应试能力。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政 治 学 科 试 题 评 介
  在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之际,喜阅今年四川省自主命题的政治试卷。纵观这份试卷,试题区分度体现了大纲要求,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无偏题和怪题。作为第二次分省命题的试卷,充分吸取了去年我省首次自主命题的经验,试卷结构和试题类型与上年基本一致;重视基础知识,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立意、情境、设问、答案的内在联系,强化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考查方式,凸显社会热点,情境新颖;试卷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学科内及学科间融合自然。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主干知识,注重灵活运用  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产业、货币、银行、对外贸易、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现象和本质、认识和实践、人生观和价值观、联系的观点、物质与意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法治国、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对外政策等,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二、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试题围绕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们的国情和社会进步,考查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涉及的重大热点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发展、民生问题等。  比如38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出发,选取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物权法》为载体,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三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一重大热点问题的理解,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物权法》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9题在地理、历史和政治三学科考查的基础上,落脚到政治学科“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很好地反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选择的正确性。三、重视思维方法,突出综合能力  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 27题考查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28题考查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正确解答这些试题,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需要其具有学科思维方法。32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有关哲理的认识,又反映了其对漫画的解读以及对于题肢语句的理解能力,具备较好的综合性。  四、材料新颖、设问灵活、贴近生活  试卷选用了鲜活生动的典型材料,设置出贴近生活的问题。例如:29题以《孙子兵法》的名句为情境,生动而富有哲理;30题以“威客”这一新兴的网络现象为情境,新颖而富有内涵;33题以人大代表开“博客”为情境,反映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31题以爱因斯坦的轶事为情境,风趣生动,具有生活气息;32题以漫画《总做噩梦的“床”》为情境,以一组对仗工整的语句为题肢,设问巧妙,且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同时又引导学生鞭挞社会丑恶现象。  五、挖掘本土资源,体现四川特色  试题还注重了挖掘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事例。例如:34题以四川省政府在深圳设立了异地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受理点的事例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政府职能和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理解。  总之,该试卷命题科学规范,形式工整美观。
2007年高考政治科第Ⅱ卷考生答卷评析及教学建议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文川
今年政治科高考试题第二卷的难度很大,全省平均得分还达不到22分,得分率只有41.7%,为进入文科综合考试以来的最低,比去年下降了5分以上。
&&& 一、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审题不精准,分析不到位。考生心理浮躁,读题不认真,导致信息获取不足,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和关键,答题时偏离主题。如39题(1),部分学生不能抓住设问中对外贸易的“现状”和“问题”,而是回答“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意义”,许多学生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贸易现象的归纳不完整,无法看到“贸易发展不平衡”。由于上述问题未能抓准,第(2)问的回答更是无从下手。又如在40题(5)、(6)问中,大量考生误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唯物论”、& “唯物主义”,导致该小题失分。其中的第(6)小题,相当部分的考生只是分析“阴阳五行说”和“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两种观点,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建都问题进行评析。
&&& 2.基础知识薄弱,文化素养较低。一是考生学科知识不够扎实,放松了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导致答题时无从下手或言之无物。如39题(3)中,许多考生不懂得应该回答哪些知识点。还有不少试题出现了空白卷,如40题的两个小题,放弃作答的都在8%以上,其中第(6)问的答案中,相当部分考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都表述不清,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于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在回答主观题时多数考生只会就事论事,不会立足于课内的知识平台,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答题时虽有长篇大论,但通篇找不到几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如在39题(1)的答案中,“顺差、逆差”、“出超、入超”,“自主创新”和“贸易不平衡”等术语表述错误十分普遍。三是答卷中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别字、答题错位越位,读不懂材料中的古文,文化素养比较薄弱。
&&& 3.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足。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弄不清答题的知识依据和设问指向,不少学生出现了经济、政治、哲学三块知识运用错位问题;有少量考生误解问题指向,混淆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者的区别,出现错答。二是考生不会从多个角度综合地审视试题要求,在问题面前思路打不开,缺乏全面性,答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对39题材料分析不到位,相当多的学生在回答第(1)问时只是笼统回答问题,没有对表格中所列项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发现其中所透露的我国外贸存在的问题;又如在回答40题(6)时,只是简单判断,而不会一分为二地分析两种建都观的是与非。三是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提供的背景出发来组织答案,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而是习惯性地套用过去做过的习题答案。如在回答39题(2)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时,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调节关税,调整人民币汇率,甚至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等内容均写上,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 4.答题方法缺乏有效训练。一是不会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如39题(2)中,多数考生看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但不会从材料反映的问题
中反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二是不善于运用题中已有的素材答题,答案中只有原理,没有分析,甚至只是大量罗列原理。如40题(5)的答题中罗列了大量哲学原理,却少有结合材料进行论证的案例。三是缺少对重大时事的学习和思考,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不善于运用社会实际来分析佐证自己的观点,使答案苍白乏力。四是答题缺少必要的构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导致语言混乱、顺序颠倒、因果不分。
&&& 二、教学建议
&&& 1.加强知识教学,打好学科基础。基础知识薄弱是这几年高考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三教学要从中吸取教训,克服因强调综合能力而淡化“双基”教学的错误倾向。一要重视在平时学习中对课内一个个知识点的理解突破,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主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过好知识关;在总复习阶段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学会灵活运用课本语言和思路分析问题、表达思想。二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建立重大时事与这个网络的联系,并掌握在这个网络中搜索相关知识的方法。三是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会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不同模块、不同板块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2.坚持能力立意,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政治课高考坚持“能力立意”,因此,在把握“双基”的基础上,应始终贯穿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分阶段的训练,训练内容要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着眼,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富含思辨性的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材料和事实的阅读审辨能力、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对知识的筛选运用能力、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对已有知识和结论的创新能力、答案论点论据的组织表述能力和必要的实践探究能力。要特别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运用哲学所提供的诸如联系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方法来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训练。要改变过去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课本条条和教师提供范题答案来学习政治课的方法。政治科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后,试题主要是要求考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要求考生要更加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关怀人生。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时政学习和热点分析,重视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剖析,重视对自身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认识,了解和接触更多新事物、新知识,通过情景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会理解、学会判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 4.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基本素养。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日常要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许多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作答方式,如对待问题缺乏耐心,审题马虎、一目十行,不加深思、不讲文理、逻辑混乱等。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考生相当薄弱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狭窄的知识面,是近几年来高考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考生成绩的提高。
&&& 5.改进复习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总复习中要讲求策略,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少而精”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构思、作答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审读能力、关键词句的提取能力、答题方向的判断能力、相关知识的搜索能力、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知识与材料的联系能力、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文字的组织和书写表达能力等,从而使考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顺利地外现,促进考试成绩的提高。要处理好学习与考试、读书与练习的关系,改变“考试应付多,主动学习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练习做得多,学生思考少;平时训练多,有效讲评少”的不良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益。在部分学生生源素质差异性较大的学校,可以探索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学匀方式,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2008高考政治热点:把握高频考点&&&决胜08高考
&&& 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风向标,是复习备考的依据。从06年高考大纲到07年高考大纲,保持了高考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突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它将引导教学、复习、应试、选拔走向科学化,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统观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总共涉及的考点有167个,其中经济常识56个、哲学常识67个、政治常识44个。这是从国家层面对教师教学难度、学生学习范围的统一要求,是教师与学生均应高度重视、牢固掌握的。
&&& 高考则是教学的指挥棒,是莘莘学子的练兵场。高考试题既有规范于高考大纲的共性的一面,也有反映高考题型的新特点、新趋势的一面。高考题以其规范性、权威性及适当的区分度有效的引导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从理论上讲,凡是列入大纲的知识点都在高考考察的范围之内;从操作上讲,能力立意、问题导向的高考命题思路使每个知识点的考察具有现实可能性。但是也有这样一个事实,提请大家注意:高考试题考察的知识点虽然分散,但是历年高考面向重难点进行考察的倾向还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 在2008年备考复习之时,我们选取04、05、06、07高考政治全国卷及各省市的命题试卷为标本,从考察的知识点、考察频率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利于广大师生从中总结高频考点,为轻松迎战2008年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一、高频考点分布状况
&&& 统计结果显示,大纲所列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高频考点分布状况如下。
高频考点经济常识分布图
商品的价值量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国民收入的分配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外汇与汇率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高频考点哲学常识分布图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高频考点政治常识分布图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二、高频考点状况分析
&&& 通过对高频考点的统计,我们大体掌握了高频考点的分布状况。下面我们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审视和反思,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粗浅的认识。
&&& 1.高考试题中考点的考察并不均衡。虽然每年的社会热点时有变换,考点的选取富有变化,但是对大纲考点的考察仍有密集扎堆的现象。部分考点则很少涉及甚至根本未曾涉及。考点的考察确有冷热不同,高频考点本身是教学与学习重难点的现象非常突出。如经济常识中“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的考察达到了17次,哲学常识中的“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在四年高考中达到了17次,而政治常识中的“我国的国家职能”的考察达到了19次之多。
&&& 2.高频考点的设计题型多种多样。选择、简答、辨析、论述各种题型往往轮番出现,名言熟语、图表漫画各种材料不一而足。总之,对同一考点,考察方式是灵活的。
&&& 3.对高频考点考察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有独立考察的现象,有两两组合甚至多个考点综合考察的现象,题目的设计有简单并列式的有分层递进式的,问题的设计有关联度很高的,有比较弱的,由此导致了题目的综合程度不同,难易程度不同。
&&& 三、研究高频考点的相关理论问题
&&& 1. 研究思想政治课高频考点的教学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思想政治课高频考点的教学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 (1)研究高频考点,抓住教学重点,就能较好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使知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 (2)研究高频考点,抓住教学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如学习国家的理论知识,以国家的职能为重点,由现象把握本质,进一步理解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的设置、外交政策的贯彻、国家利益的维护等等。
&&& (3)抓住重点,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思想政治课教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有层次、有联系,抓重点就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和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 2. 思想政治课高频考点的确定
&&& 思想政治课高频考点即教学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 3. 高频考点即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关键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知识内容。教学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这三者的关系,有的是重点、难点和关键三者重叠(即三点一致)。有的是三者散列。这三者的关系,不少内容是三点中只有二点或是一点。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 四、高频考点教学对策分析:突出高频考点,抓好教学重点
&&& 1.面对考试大纲,在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到边到沿,勿有遗漏,扎实推进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保证大纲所列考点的巩固与落实。
&&& 2.在一轮考点面向全部考点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点拨工作应凸现对高频考点的关注,尤其是二轮过程中的复习教学工作中,知识点的备考选择应由面向全部知识点走向重点透析。依托高频考点为导向,大胆取舍,慎重选择。通过精心设计针对性练习,加大模拟演练力度和强度,达到对高频考点的通透理解。
&&& 3.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考虑符合其命题的准则和策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出适合于本校学生水准的复习迎考方案。以培养和落实学生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根本,注重“试卷”效果,提高复习课的效能。
&&& 4.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高频考点的教学。
&&& (1)要突出高频考点即教学重点,切忌平铺直叙。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舍得花时间,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内容,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花精力解决。
&&& (2)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要在多种联系和反复渗透中突出重点。要集中较大精力抓好重点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对一般知识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使其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 (3)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情况,便于调节教学活动,保证信道畅通,使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
&&& (4)要对重点知识内容及时强化。如通过讨论、辩论以及材料探究、观看相关音像资料,使学生视听结合;通过提问、讨论、练习、边讲边练,使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重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及时巩固。
&&& (5)要对重点知识归纳整理。学完一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时,要把重点知识整理成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概括、系统,以利于形成一个优化的系统和知识结构。
&&& 5.值得注意和提醒的一点是,高频考点的选取是相对而言的。社会热点是不断变化的,信息来源日益丰富,高考题的设计日趋多样。由于高考命题秉承落实能力要求、问题导向、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每年的考点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异甚大。往年试题的统计给予我们的教学一定的指导,但并不代表就是明年高考命题考点的必然选择,更不能只抓几个重难点而放弃了对其余考点的扎实掌握。
点击数:&&&& 文章录入:zzbjlzm&&&&责任编辑:ycy02&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哲启示题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