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秦朝士兵铠甲帽子编织方法

中国历代武士铠甲装备
我的图书馆
中国历代武士铠甲装备
商朝至秦朝(公元前1500-公元前20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A:商朝武士,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A1:步兵这是名蜀国的士兵或皇家的戟兵,其形象根据碑刻上文字中关于武士的描绘来重建。他携带一只原始的匕首式斧头和刷漆的皮盾,身穿粗鄙的麻布长袍。他的盾牌上的装饰表现了另一种匕首式斧头的形象。A2:夷人《尚书》描绘了经常作为商朝作战时牺牲的野蛮人所穿着的皮制服装的情况。图中这名来自淮河流域的俘虏大约将被作为在新城墙建立时敬神的牺牲被处死。他的会是一支矛或一支,当然他也可能显示为是一名商朝或早期周朝的同盟者。他的裤子的样式也是这一时期中原民族所没有的,一些资料则显示这些人最初穿的是商朝祖先所穿的那种服装。上古时期中国人的服装的三大风貌分别:代替裤子作用的长袍、左襟压右襟的奢华服装以及头顶挽起的发髻。A3:商朝贵族[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以众多今天得以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复原的这名男子展现了精锐的殷商战车武士的形象。他的袍子是丝绸的,复合弓也用同样的材料包裹。一整块青铜制作的单体胸甲也是可供选择的防身装备。护颈的样式让人想起起源自中东的早期的贯身铠甲,但事实证明两者没有直接联系。A4:斧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保存这样一只沉重的青铜斧头,它可能并不用于实战,而是用于斩首作为牺牲的活人的。同样类型但体量小些的斧头则被用于实战。步兵弓箭手是陆军中人数最多的兵种,他们的穿着也和图中人物的类似。B:战车,西周。约公元前800年根据考古发现重建的这幅图,它表现了周代早期主要的冲击武器——战车的情况,而人物的盔甲和马匹身上的饰物则依据《周礼》和《左传》上的描述来绘制。车手们的铠甲是上过漆的7层犀牛皮组成的,而类似的铠甲也披在马匹身上。事实上,至少在公元前500年时,今天已经非常稀有的苏门答腊犀在当时的中国仍然很常见。按照标准弓箭手站在左侧,矛兵或戟兵站在右侧,而有时候车上还会站第4个人。这些战士都是高级贵族,而车辆的指挥官可以是处于车上包括御手在内任意位置的一个人。一支部队指挥官的军旗被装饰上了铃铛和羽毛。盾牌上的图案设计是臆测出来的,但它们在商周时期使用的最普遍的主题是饕餮或者妖怪的面部形象。[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C:东周武士,公元前700-400年C1:诸侯王的卫兵这是一名王室统治者的精锐部队或突击部队中的一员,人物形象取材自公元前5世纪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尊雕像。他穿着丝绸,携带一把装饰华丽的宝剑;最好的宝剑在当时价格极其昂贵,剑柄上缠着丝绸并装饰着玉石。他的袍子上的装饰跟据今天保存下拉的织物碎片来描绘;其他的图案主题还可能包括方格、龙、凤凰或像图D2盾牌上画的那样的混合图案。C2:步兵弓箭手公元前5世纪的一尊青铜容器上的图案成为我们描绘这名人物形象的来源依据,而这些图案是表现周代军队等级和队列情况的有限资料之一。图中显示箭袋固定在腰间,但不清楚的是,它是通过图中显示的这种通过绳带悬于腰间还是依附于腰带之上。他的帽子的式样被设置成硬板帽子的外观,但实际上也许并非如此,其他的帽具样式则包括在一些浮雕和绘画中出现的图H2人物的那种帽子或至少是在南方使用的图F2人物的那种帽子。[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D:南方的武士,公元前600-300年D1:巫师楚国保留了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消失了的古代习俗,诗歌中就描绘了对军队的精神上起鼓舞作用的身着熊皮的“巫”的这一职业。战鼓和旗帜的图案设计都依据的是这一地区的出土文物,它们很可能具有宗教上的特殊意义。D2:楚国矛兵楚民相对贫穷,装备也往往比北方的简陋,虽然6世纪的精锐部队被描绘为在铠甲外面穿着富丽的丝绸外套。图中男子手持长沙墓葬中出土过的一种盾牌,带刃片的长矛头是铜制的,但在公元前300年时已经有“状如蜂针”的铁矛出现了。蓄胡子是楚国士兵的标志性特征,这一做法继承自吴国,因为吴人面部毛发非常发达。[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D3:吴国罪犯公元前518年时受雇佣的这其中一名“自杀武士”穿着囚徒的红袍,携带一只木制盾牌,而楚人手中较高级的那一只盾牌则应该是皮革制作的。E:公元前4-3世纪E1:将军根据秦兵马俑出土的一副将军铠甲和一只铜制头盔重建了这名人物的形象,他携带的象征权力的兵符被制成老虎的形状。一把小的斧子有时也作为类似的象征物来使用。[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E2:弩兵注意这支弩的尺寸,它基本按照在襄阳发现的一具实物来复原,如图所示它的拉弓方法在《战国策》中得到描述并出现在了汉代的浮雕画中。青铜腰带扣公元前5世纪末开始代替早期型的带扣,它的起源源自游牧民族的风俗。E3:剑士约公元前350年铁制长剑开始使用。图中人物穿戴皮制盔甲,携带汉代浮雕画中所描绘过的一种盾牌。早期铠甲上使用的红黑两色漆料这时已经增添了新的颜色,吴起描绘说皮甲被涂上了朱红色和蓝色并装饰上犀牛角和象牙之类的饰物。公元前3世纪赵国的宫廷卫士穿着的则是黑色制服。F:西方的武士,公元前300-20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F1:赵国骑兵一只公元前3世纪绘有图像的瓦片上显示了一名穿图中这种深受游牧民族影响的服装的骑士的形象,这种服装的采用是伴随着骑马作战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中国人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与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有了联系,但最初两个世纪,双方并未彼此进入对方的领地。在3世纪,赵国已经成为与大草原接壤的一个诸侯国,他们需要依赖强大的马上弓箭手去对付游牧民族的袭扰和秦国的进攻。3世纪初,类似的军队在北方列国中建立起来,比如地处远东的燕。中国弓骑兵因他们的“娄烦”而著名,后来他们成为游牧民族的一支。F2:滇国武士以来自云南的一尊铜像为依据描绘的这名斧兵来自于半野蛮的滇地,那是一个和巴国与蜀国一样,较少具备典型中原民族元素的地区。注意青铜制的“圆盘斧”,那是一种西南地区常见的古老武器。滇国骑兵的穿着与步兵类似,可能使用的武器包括剑和矛,虽然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强烈渗透到这一偏远地区,但马弓手仍然被排除在他们的军队序列中。昆明部落作为滇的敌人以他们著名的长尾辫而闻名,作为巴国人的一支,他们拥有特色武器“树叶型剑”,并在纹身和盾牌上表现老虎主题的图案。G:秦代的皇家卫队,公元前221-206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G1:弩兵和本图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这名弩兵也是根据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来描绘的。秦的弓箭部队很可能以前卫队列展开以屏蔽近战部队的进攻。秦兵马俑中至少出土了7种式样不同的铠甲,这和他们的发式一样,并非是每支部队标准化的象征。缺乏佐证的一种说法是,这些发式代表了士兵们来自于帝国的不同地区。G2:戟兵这名选择携带长矛的肉搏战武士在实战中也可能使用一只盾牌。一些陶俑提示我们青铜铠甲可能被涂成棕色;制服的颜色也是基于同样的残存的色彩证据来描绘的。秦帝国之前时期精锐的秦国士兵装备可能相对简单,另一些人的形象则可能和图E所表现的相近。在华夏地区,图中裤子的样式则是最早由赵国骑兵在公元前307年使用的。G3:散兵兵马俑中出土的不穿铠甲和不持武器的陶俑据推测是用来表现依附于重装部队的散兵的,他们很可能是来保护指挥战车或攻击敌人同样的战车的。长矛是用来戳刺而不是用来投掷,而他们还会额外持有的盾牌其样式很可能与图E3所表现的那种相像。另外其他类似陶俑的姿态显示他们是弓箭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H:秦代骑兵部队H1:骑兵兵马俑的另一种人物题材是这种重装骑兵;大多数秦代骑士的形象可能更类似于图F1。轮番作战中的白刃战显然让剑的使用最为普遍,但长矛、弓箭和戟同样出现。公元前202年,在不骑马作战时,骑兵们还携带上了盾牌。H2:车夫图中表现的这种铠甲连同应该使用它的战车御守佣一起出土于秦陵2号坑;其他战车部队也穿着附加的铠甲保护。秦军的旗帜是黑色的,其颜色代表了水,这出自星象学对王朝运势的解释。秦人的典型铠甲样式至少保留使用至公元前1世纪,这让刘邦和项羽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早期汉朝军队看起来很相像,特别是他们的装备最早掠夺自那些被刘项所击败的秦朝军队。然而,早自公元前209年,那些起义军就为了区分彼此作出了努力:楚国的军队戴蓝色帽子,刘邦的军队采用红色旗帜(建立汉朝之后被黄色旗帜所取代),当然,大量旗帜的出现也能起到夸大真实军队规模的效果。[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朝至南北朝(公元前200年-公元589年)A:汉代战车汉代军队继续使用驷马战车直到公元前1世纪,虽然它传统上仍然被视作是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角色重要性日益让位于骑兵。汉代时它更重要的功能很可能是作为高级军官的交通工具。以复原自汉代建立前不久修建的秦始皇墓中的战车为蓝本绘制了这幅图,但要说明的是汉代战车较之秦代没什么变化。早期的战车用马经常披挂铠甲,但这一习惯在汉代是否持续还缺乏证据。绘画作品中经常表现在非军事用途中马车上会带有巨大的圆形伞盖,但作战时则不曾见到。前文所述的战车也带有这种伞盖,但图中我们把它省略掉了。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开始采用黄色作为代表色以取代原来秦帝国的黑色,而到了东汉则改为红色。图中枪兵穿着用无数铁片串成的铠甲,其形象以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文物为素材。明显沉重且昂贵的整块铁板的甲胄很可能是供高级军官使用的。实战中,车上将有一名弓箭手或一名弩兵(参看图B3)藏在枪兵身后作战。[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B:西汉步兵本图以西安附近杨家湾发现的据信是公元前2世纪初由超过2000个陶俑所组成的缩小版“陶俑大军”为基础描绘的。B1:枪兵这名士兵穿在肩头带束结的皮片铠甲。他的武器在最初的人俑中很少得见,但作为由古代的“戈”类武器衍生出来这种典型的汉代兵器具有枪和戟的功能。和图B2类似的盾牌也会被他随身携带。B2: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剑也是汉代重要的武器,步兵和骑兵都在使用它,并在司马迁的许多战争记载中得到描述。图中这把是以大英博物馆中的一把铜剑为蓝本绘制的。注意它的镀金的刀柄上的圆环,这也是汉代宝剑的惯有形制。另外,由于当时铸造工艺的改良,铁已经赶超青铜成为最普通的制作武器的金属材料。杨家湾出土的一些人俑配了图中这种式样的盾牌。B3:弩兵我们描绘士兵不带铠甲是为了表现他在平时所穿的长袍的式样,其实弩兵部队也是装备护甲的。当时弩在尺寸和拉曳力量方面款式多多,而汉代守墓人的雕像显示了一种拉簧更大需要用双脚压弓,双手拉弓弦的倒弩机齿槽的大型弩类武器。汉代和之后朝代的雕塑很少显示弩兵们装备宝剑或其他武器,一个反例出自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它们显示出随身武器非装饰性地装备着。为了满足汉代庞大军队的需要来制造大量充足的剑,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否定了这一点。C:汉代骑兵C1:枪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此图的人马形象以遥远西北的武威出土的铜制雕像为基础,人物的铠甲则参考了发现自杨家湾的绘画。这名男子表现了汉代轻装近战骑兵的典型形象。一幅浮雕文物向我们提供了实战中戟的使用方法的一个实例——在马上,骑兵用戟的横刃钩住对方弓骑兵的弓箭。C2:弓骑兵汉代骑兵的大部分可能都不装备铠甲,但中国和他们的“野蛮人”盟友(比如乌桓)的骑兵都具备娴熟的箭术。图中骑兵的装束参考了来自杨家湾的考古骑马俑的形象。他的回身射箭的姿势在无数的浮雕文物中出现。匈奴人的装备也与之类似,但他们往往拥有一头金发并且留着鞭子,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将头发包起来。汉代末期的艺术作品显示乌桓或鲜卑马弓手髡发并穿棕红色的服装。D:东汉步兵D1:弓箭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出自今天山东的武梁祠汉墓的汉代末期一幅著名浮雕描绘了武士们头戴帽子,身穿宽松平滑长袍的形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更有可能是出于艺术上的偏好而不是由于东汉时期在服装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另外,军人不披挂铠甲的情况在当时也非常普遍,1984年在狮子山汉墓发现的小雕像证实了这一点。背景中的瞭望塔则是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表现了汉代典型建筑形式的陶制模型文物为原型的。D2:越南人援军当汉朝向南扩张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越地(包括今天越南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武士,这些人即是敌人也是盟友。这一时期的越南墓葬里发现了中国和当地的武器,我们的图所描绘的这名半中国化的越南盟军在穿着上混合了汉朝和当地的元素。这名公元3世纪的越南人将头发盘起,穿着头部开口的一件式服装。竹子做的弓是很流行的武器,而他的“勺子型”的铜剑则是南中国式的,其依据是来自香港的同类文物。弩、矛和“靴子型”的斧子也在被他们使用。其他的南方部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外貌来加以区分的:西南地区的一些武士将头发束在“棒槌型”的发箍里,而昆明人则留长辫子。临近的Ai-lao人则在身上纹龙纹,并把耳垂拉伸直到肩部。D3:汉末或晋的铠甲步兵可能是3世纪的一件守陵人雕像证明了铠甲一直在被使用。我们复原的是圆锥形铁盔和鱼鳞式布局的铠甲,但铁制的护身甲一样在被使用。霍林郭勒发现的东汉壁画也出现了类似的头盔,其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面部风貌可能说明他们是来自异族的武士,而他们的通常姿势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准备投掷长矛——一种非中国式的独特动作。图中这名人物可能是像羌族这样的野蛮人部落中的一员,当时这一族大量渗透至东汉的西北地区,而之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式政权——后秦(公元384年-417年)。羌人以使用铠甲而著名,但和匈奴以及鲜卑不同,作战时他们大多都是步兵。羌族女性也配备武装,而据资料显示,汉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汉族女子受到羌人的影响也有成为武士的事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E:三国时期E1:装甲骑兵文字资料显示马匹所使用的铠甲在汉末开始出现,但最早保存下来的实物证据的年代则是公元302年,这显示出这段时间这类马具根本没什么发展。这幅重建图表现了一名在三国时代作战的某一少数民族铠甲骑兵的形象。单独的马镫只在上马时使用,真正的马镫仅在东汉的一幅孤立的浮雕中得到体现,但它直到公元4世纪才被广泛使用。骑兵的铠甲和装备则以嘉峪关的魏晋时代的壁画为原型的。高度磨光的铁甲的学名即著名的黑光铠或明光铠。嘉峪关壁画中的一个人物携带着长枪和弓箭,后者和图中一样是放在右手边的。E2:西北叛军公元211年,曹操在防卫一支来自于古代秦地的被称为“关中”的地区的军队时发现他们的步兵装备了异常长度的长矛。它的形制与战国时期的18英尺长的战车上用的长矛非常类似,但其详细外观则不详。重塑这名人物是依据了同样来自西北地区的嘉峪关的一幅画。“螺丝锥”型发型出现在洛阳地区,并在很多并非源自中国的雕塑中得到展现。E3:独轮推车[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独轮推车可能是中国在汉代时发明的,而蜀汉著名的诸葛亮先锋性地将它作为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援的工具。这些车辆也可以作为阻挡敌军的一种临时的路障。图中重建的车辆参考了相当晚期典型的中国传统独轮车的样式。F:北朝,4-6世纪F1:重装骑兵全身铠甲的马匹和骑手在4世纪的中国开始出现。反应这样装备的骑兵的雕像和绘画相当多,我们的图就是基于以下几件资料来描绘的:6世纪早期的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完整一体式马匹铠甲;公元582年的一座墓葬所出土的薄片铠甲;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所保存的可能是5世纪的鲜卑骑兵式上衣和铠甲护腿。长矛戳刺的情形也在敦煌壁画中得到体现(矛是最普遍得到描绘的武器),但文字资料证据显示剑、戟和弓也被骑兵们使用。也有证据证明一些人省去了这些防身用的武器,以便于更方便地使用弓箭。F2:穿盔甲的弓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一些表现弓兵形象的陶俑拥有与众不同的装备和面部风貌,据此推论它们表现的是一支特殊的非中国人的部队,但这也可能仅仅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所有这种亮镗(音译)或“双面”铠甲都由前后两片用肩带连接串起的铠甲所组成。这类铠甲多数都应该是皮制的,但梁朝的一首歌中提及了铁制的亮镗铠甲。G:北朝步兵G1:边防卫队,北魏以约公元前480年的山西的一件雕像为蓝本描绘的这幅生动的人物画像真实展现了北方前线戍边军人的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整个时代同类人物的形象。穿戴羊皮帽子和大衣的他所持盾牌的样式则参考自大英博物馆的一件模型。G2:穿盔甲的步兵,北齐[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这幅人物图的“模特”人俑来自于6世纪的一处墓葬,里面埋葬了北齐的建立者高洋的儿媳妇。北齐继承北魏在北中国的统治,而这个国家的重步兵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一人俑表现出来,其铠甲被描述成“带金属圆盘的亮镗(音译)甲”。所谓的“金属圆盘”的样式很难被解释,尤其是胸前的这种圆盘往往是凹进去的,它提示我们这种缝上去的额外保护也许并不能起到真实的效果。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这实际上是在外套上裁出两个圆洞以露出外套下面的金属胸甲,但这种所谓的金属胸甲缺乏考古证据加以证明。这名步兵穿着缝有额外胸前护片的漆皮护甲,这种不可否认的笨拙穿戴显然与中国铠甲的发展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G3:隋代卫兵根据安阳的一处公元595年的墓葬画描绘的这名人物表现了一名6世纪末期军官或宫殿卫兵的形象。虽然穿着典型的亮镗(音译)式铠甲——图中这种是在织物下面隐藏着薄片铠甲,但他身上其他的服装则都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图例般地阐释了在北周和其后隋时期本土传统的回归。带剑套的长剑是6世纪到宋末典型的卫兵用装备。H:南朝H1:装甲骑兵和马夫,梁朝[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在今天河南邓县(音译)发现的约公元500年的砖雕上表现出了这幅图的蓝本,而在中国南方装甲骑兵同样也被使用。和图F1中马匹的单体铠甲不同,图中的马匹铠甲由5片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护住马头、脖颈、胸部到肩部、腰部两侧以及臀部的护甲。臀部护甲上附加的长羽毛装饰在南北中国以及同时代的朝鲜都可以看到,但有关它的更详细的信息则不明。考虑到它的外观显然违背地心引力,所以我们猜测它并非由沉重材料制作,也就是说是由纯羽毛制成。野鸡尾羽的使用在涉及与军事有关的梁代诗歌中有所提及。H2:剑兵该图和图H1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相同。砖雕上展示了剑兵和弓兵混合列队的阵列。这样排列的阵势也许是艺术上的需要,也许是真实的存在(但这一时期的文学证据并不支持这一假设)。剑兵所使用的曲型盾牌也许是艺术上的表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紧密阵型下枪兵们使得更顺手的矩形或椭圆形盾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朝至宋朝 (公元590年-126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A:隋朝A1:卫兵蓄须、穿着斗篷、带着头盔的人物形象在隋代的墓葬画中频繁出现,这要归咎于6世纪早期统治北中国的“野蛮人”王朝遗留给这个新朝代的军事传统。他的头盔显然是早期皮制款式的延续,但蓄胡子的样式则不是北中国的传统。图中的宝剑是根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保存的约公元600年的实物来描绘的。隋朝的官方历史记载军官们会使用带“狮头”装饰的金饰盾牌。这些盾牌可能类似于6世纪初期带动物头浮雕装饰的样式。宫廷军官的铠甲上有时也装饰金银或龟甲。A2:穿“辫绳”明光甲的步兵这种以复杂的辫绳系统为特征的铠甲的形象在6世纪的墓葬人俑身上最早得到表现,并在后来的唐代日益普遍。发展自早期的两裆凯的这种铠甲胸前胸后都用发源自肩部的绳索扣紧。胸前加上的护心镜加重了铠甲的重量,随着这种重量的增加,只用腰带固定的明光甲开始难以承受。套在脖子上的(有时也可能是臀部上的)绳索能有效地分散这种重量。另一个关于这种绳索的可信解释是它是用来在不可见的部位固定护心镜的。其他的墓葬文物显示隋代骑兵也有很类似的铠甲,并加上了皮护裙来保护腿部,马匹也经常使用皮护甲。A3:隋或唐无盔甲步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对隋唐军队的普通士兵的详细描绘普遍缺乏,但是像图中这种取材自8世纪早期墓葬壁画的人物应该能够代表这些人的形象。据推测每个200人编制的团都穿各自统一颜色的服装,虽然这缺乏艺术品的佐证。这些不同的颜色包括绿色、棕色和白色,而红色则是中国士兵服装的传统色。他们的武器包括弓箭或枪或者两者都有,当然还有宝剑。盾牌很少在唐人的艺术品中得到表现,但在之前或之后的时代,这种情况还是同样存在的。即使出现盾牌的形象也是类似于图F1的样式。B:唐朝骑兵B1:无盔甲马弓手根据一种常见的陶俑来描绘的这幅图展现了唐朝军队中执行侦察或作为散兵的轻骑兵的形象。他的长剑是这一时期骑兵的典型装备。吐鲁番发现的一件8世纪木雕加泥塑马匹艺术品保存了当时有关马鞍装饰情况的信息。B2:装甲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所保存的唐太宗昭陵六骏浮雕(展现一名军官照料太宗最钟爱的六匹马匹其中一匹的形象)让我们得以重建当时装甲骑兵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该图表现出皇帝和他的随从们在战场时的骑兵装备情况。唐太宗李世民在年轻时就是作为一名闻名天下的马弓手南征北战。唐代时,突厥风格的包裹薄片铠甲的长袍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中国式的长袍,一些往往被漆成红色或黑色的皮甲片现在已经被出土,但绘画中往往描绘这些铠甲是铁制的。C:唐朝精锐骑兵部队C1:军官以唐朝墓葬中出土的无数雕像中的其中一座来描绘的这名军官穿着正式的宫廷服装。他身内可能穿着老式的双面铠甲,也有可能在柔软织物制作的衣袍下面没有任何铠甲。C2:皇家卫队[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公元706年入葬的章怀太子,其陵墓中出土了几件基于同样的基本色彩设置下的不同样式色彩的皇家卫兵的小雕像。它们无疑表现了众多皇宫禁军和卫队中一支精锐部队的形象。这些人不带弓箭,可能在作战中他们才会使用。马匹护甲的使用在唐朝已经处于衰落的阶段,它只限于小型精锐部队之中。C3:9世纪和10世纪的卫兵图中人物形象是依据唐帝国在10世纪的继承者之一——南唐的一位皇帝墓中的浮雕来描绘的。如此长的宝剑研究认为使用于9世纪末,当时后梁太祖朱温的部队装备了它。带护肩及腰部护甲的鱼鳞式铠甲是同类铠甲的典型早期款式,同类铠甲直到19世纪的中国仍然非常普遍。盔缨的色彩和构造都是推测复原的,但类似的马身上的装饰物在稍后期绘画中出现.。D:沙陀突厥以晚唐时期的一幅卷轴画为基础所描绘的这幅图中,马队中骑马者反映了的大约应是当时统治北方各地的典型沙陀贵族的形象。他们穿的刺绣长袍和戴的头饰主要都是中国式的,虽然图D1的服装保留了很多沙陀人的传统。一些沙陀人的部队拥有自己统一的制服,比如军阀李克用的部队就是穿黑衣,以至于得到了“黑衣鸦兵”的绰号。另外,他们的铠甲应该是穿在长袍的下面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E:西夏E1:带侍从的国王依据一幅敦煌石窟壁画来描绘的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位西夏国王的风貌。他的刺绣的长袍是典型的中国式皇室用服装。E2:装甲骑兵同样来自敦煌,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一幅10世纪的绘画展现了当时几名步行的武士的形象。他们穿着与步兵作战不相称的盔甲装束,其中包括类似于突厥骑兵所穿的带薄片铠甲的长袍。这种类型的铠甲长袍也被同一区域的西藏人所使用。这些人装备着弓箭,但在骑马时他们还会使用长矛。头顶部被剃光的独特的西夏人的发型被李元昊强制推行。[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F:北宋F1:持剑士兵宋代的一只瓷枕的绘画上表现了四名持剑步兵的形象,他们之一穿着绣花的上衣和宽松的裤子,另一名则手中挥舞着盾牌。宋太祖时期有两种主要形式的盾牌——朴墙(音译)和旁牌——这是两种源自南方的防具。其中一些步兵使用铠甲,其中包括了唐代发明的硬纸糊铠甲,它们由部队自己制造并且产量巨大。宋朝的士兵以他们的长发和皮靴为特征。如果是长期服役的还有可能得到一身制服,但制服的材质却是多种多样。F2: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装备华丽的这名骑兵取材自北宋的一幅绘画。他和他的战马的头盔也是当时的军事学书籍中的插图中所描绘过的。种类庞杂的戟类武器最早是在宋代大规模地出现,它们是晚期中国部队的一大特征,步兵和骑兵都是如此。往往是圆形的骑兵盾牌也被同时代的书籍所提及,但在艺术品上鲜有展示。G:宋朝炮兵1044年的《武经总要》这部书中的一幅白描画展示了这种被称为“虎蹲”的抛石机。它的名称显然取自它的如同俯卧在地时刻准备跃起的猛兽样子的三角形基架。石头抛出的力量来自人力的拉拽,而由于它的尺寸让它成为宋军工程机械中威力最大的一种。11世纪中叶,这种抛石机所使用的用纸包裹住黑色火药填充物的原始炸弹已经被广泛使用了。H:一次辽人的战争会议[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H1:契丹斡鲁朵(宫帐)骑兵著名的《闻骑图》(音译)手卷的一部分描绘了这些“野蛮人”劫掠一处中国房屋的场景。虽然这幅手卷源自宋人之手,但它有契丹武士人俑作为佐证。这名没戴头盔的武士在不骑马的情况下戴着软帽。他的锤头棍在《辽史》一书中被提及,墓葬画中也有表现。这些人还会携带弓箭、长矛和戟。女真人,甚至蒙古人的重骑兵的风貌与契丹骑兵的装束也很相像。资料显示当时有深浅不一的棕色长袍和或蓝或棕色的裤子存在。女真人有权使用像红色、黄色和白色这样的明快颜色服装,它们大多由动物皮毛制作。作为先人的女真人将头法编成辫子,这和后来的满洲人一样,后者还将此习俗强加给他们所征服的汉人,让西方人误以为这是中国人的特征。金朝宫廷卫队据说穿着红色或蓝色的铠甲,其真实材料可能是漆过漆的皮革。H2:将军穿华丽的金质盔甲这名男性取材自《闻骑图》(音译)手卷,显然他是一位高级军官。手卷中这名没有配武器的人物在参加会议中仍然配着盔甲。这名将军也许表现的是辽代军队中的轻装骑兵的风貌。H3:蒙古援军[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一幅10世纪的绘画描绘了这名作为某位蒙古王子随从的人物形象。这位王子的部落很可能效命于辽人麾下进行作战。他仅有的武器是一把刀,但在作战中很可能还装备弓箭。————————————————————————————————————元朝至明朝中期 ()A:元朝时期骑兵,约1260年这幅图展现了在中国人和蒙古人的骑兵遭遇战中两大民族的各自不同的甲胄样式。两种样式在反对或帮助元朝战斗的军队中都能看到,甚至到了明朝也是如此。[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A1:蒙古重骑兵以明初描绘游牧民族骑士的绘画为基础描绘的这名人物穿着一种已经在亚洲流行了几个世纪的铁片制作的铠甲。马匹铠甲也是类似结构但却是刷漆的皮革制作;皮甲要比铁甲更为普遍,因为一名可汗使用的马匹铁甲暗示我们可能只有最强壮的马才能负重这样的金属保护物。就如D1所示,大多数蒙古人不使用铠甲。图中武士的武器是一把马刀和一支大约五英尺长的复合弓,后者放在弓弦套子里。另外,少数的蒙古人还携带长枪。A2:中国骑兵这名人物的铠甲和马匹的马具依据《武备志》书中的插图描绘,表现出唐以后所持续的传统。铆钉将表面织物和隐藏在里面的铁板铠甲固定在一起。E2人物的那种肩部铠甲也可以加上,但是这位骑兵并没有装备而且也没有使用盾牌。在书中骑兵的盾牌被描绘成圆形牛皮制作,但在艺术作品中它非常少见,也许在东亚它并不普及。骑兵使用一种被称为“梨花枪”的武器,也就是一种能发火的长枪。这是宋代中国很普遍的一种武器,并被记录在有关1276年扬州攻城战的描述中。B:元朝的中国人部队,约128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B1:卫兵以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一尊宋代雕像为依据描绘的这名人物穿长袍戴软帽,他可能是一名正在宫殿执行警卫任务的士兵。原本雕像只使用一只剑,但我们给他加上了一把斧头,这实际上是明朝的样式。和本图中的其他人物一样,卫兵的手上也有刺青,这是宋人用来预防士兵开小差的标准习惯,虽然元朝不再继续这一做法,但元朝的一些“新府”(音译)部队的成员保留下了这一具有特色的区别方式。另外,卫兵们也会在脸上被刺青。B2:弩弓手这名士兵穿着普通中国步兵的典型服装,除了证明军人身份的一双靴子外,这身服装与农民劳作时穿的服装基本接近。黑色和白色是宋朝法律规定的平民服装的颜色,但到了元朝,这套色彩系统成了军衔的识别标志,而实践中它又被忽略掉。当然,中国人仍然通过自己的服装来与那些“野蛮人”相区别,特别是他们的帽子和从左往右扎的腰带。这名士兵的武器是一支可反复发射的弩,它依现代实物重建,操作时竖起的拉杆下拉导致拉弩箭的栓子下弹,弹仓顶部的箭随即射出。当然,这一时期它的使用是很少有的事情。B3:步兵虽然他的纹身证明他曾经在宋朝服役过,但这名男子却可能是名被蒙古人称作“汉人”的北方人,他依据山西省发现一尊墓葬雕像来描绘。他的长袍和宽檐帽经常让人联想起奴仆,但长头发确是士兵的勇气的象征。他所携带的戟原型来自于《武备志》。[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C:元朝的南方雇佣军,约1300年C1:福建的部落男子马可波罗描述了来自南中国的外来部落臣服于忽必烈大汗的统治之下。“福州”(音译)的男子是使用刀和枪的步兵,并被形容为嗜杀的食人族。马可波罗没有告诉我们有关他们的盾牌的信息,这名男子的盾牌是依据日本卷轴画《蒙古入侵图》中元朝雇佣军所使用的盾牌来描绘的。他们经常被认作是朝鲜人,但他们看上去确实是像是来自中国的沿海省份的。C2:军官以与图B3类似来源的一尊雕像为基础描绘的这名人物头戴官僚们戴的硬顶帽,脚穿军靴。腰上围腰带是中国人很普遍的一种穿戴风俗;相比较图A2人物的硬化腰带更能起到保护作用。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名官员,精心制作的紫色长袍证明了这一点。军官的金银牌组成的腰带上面装饰着珍珠,这象征了他的军衔。[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C3:南方海盗应征的私盐贩子和海盗成为了元朝在南中国重要的一项兵员来源。感官粗劣的铠甲是塞满几层纸的棉花制成的,这是一种轻便的保护措施,而实践也证明它能够抵消箭头的穿透力。这种甲胄并不适合长距离行军,但它们在水手和驻防部队中却很普及。他的武器是一支先进的发火长矛,它非常受那些以船为家的反叛者们的宠爱。D:红巾军起义,约1350年D1:蒙古骑兵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保存的一幅明朝绘画展现了这身蒙古人的装束,相比于传统的毛皮服装它更能适应中国中部的潮湿夏季。后来,明朝皇帝们要求他们的蒙古臣服者采用汉族服装的法令并没有完全得到执行。装饰着红缨穗的马具也与明朝时期使用的样式类似。[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2:红巾军的起义者由大量农民组成的红巾军在最初作为区别自己身份的标志只有他们的红色头饰。图中这名男子没有任何武器,不得不依靠各个秘密社团中传授的武术技艺来保护自己。一些权威人士相信中国北方徒手武术中著名的高踢腿最初是为了对付蒙古骑兵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蒙古人骑马时采用短马镫,所以在受到重击时非常容易从马上摔下来,进而成为步兵们的靶子而很难逃脱。——————————————————————————————————二楼继续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102本帖已赚金币: 0
中国历代武士铠甲装备---商朝至清朝相关文章
军号:5532913 工分:1092
左箭头-小图标
2楼&明朝时期[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E:明朝军队,约1400年E1:刀兵以《武备志》为依据描绘的这幅图可能展现的是14到17世纪步兵的典型形象。人物的长盾牌是以同一基本形状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多种版本中的一种,盾牌上的粗劣绘画显然是出于心理战的考虑。出于同样目的另一做法是拴在大刀刀刃上的一串穗子,也就是在挥动时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不清楚的一点是这些部队是否戴软顶帽或头盔;后者上面带有羽饰的情况经常在插图中出现,但是缺乏文物实例的证据。E2:军旗手这名男子穿戴的盔甲都是早在宋朝就已出现的在《武备志》中有图例显示的传统款式。头盔顶端固定一面小旗子的做法可能源自中国的一种习俗,进而通过蒙古传播到中东,并在西方被人所知。明朝军队中使用了无数面旗子,既可用于信息的传递,也有鼓舞士气恐吓敌人的功能。旗子上的“大明”字样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E3:手铳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有图例展示出这名枪手所穿的这类长袍的样式,而长袍里面可能隐藏着铠甲,尽管这看来与这名男子所进行的类似轻便行军的人物并不相称。大多数保留下来的火铳都和图中这一支类似,它们采用青铜铸造,而且小型号的非常典型;然而它们相当沉,只因为枪管壁由相当厚的金属制成。点火通过顶端一个小洞来完成,扳机技术直到16世纪才传入中国。绘画中还没有有关这种手铳发射和携带它的弹药的描绘,但我们可以假定弹药可能放在袋子或盒子中,这可能是出于让弹药与发火的手铳保持安全距离的目的。甚至是在16世纪,中国军队还被描绘为一只笨拙的手铳部队,经常因为操作不熟练和粗心大意引得自己的弹药爆炸而自损严重。F:“火箭发射器”,约1450年在独轮车(这本身也是中国的发明)基础上的不断发明中最富创意的一种要算是机动的火箭发射器了。本图依据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中的比例模型和《武备志》中的描述重建。6个箱体的火箭发射器携带在车上,上面一排四个,下面一排两个;几秒钟内,成百发的火箭便能喷射而出。注意车子框架上的火炮和矛刃一并突出于车子挡板的前部,从而面对前方形成对操作人员的保护。两名炮兵负责点火,也就是点燃从每个火箭箱体突出来的保险绳,另两名打杂的负责推车。另外制服胸前所配有白色补子可能是从明代开始采用的。G:明代的精锐部队,约150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G1:骑兵在艺术作品中士兵表现出不穿铠甲的风貌,实际上在他们的长袍下面可能穿着薄片铠甲或铆钉固定的铠甲。这名男子装备一支《武备志》中所描述的长枪,它是蒙古式弓箭的替代品或是额外加上的与弓箭相辅相成的攻击武器。斩首的头颅可以换得奖赏和晋级军衔,而具体能获得多少利益要依据推测敌人的头颅属于哪一民族来决定,第一等的是蒙古人和满洲人,之后是藏人,三等的是西南的土著民族最后则是中国自己的反叛者。G2:火箭兵这名男子的皮条制成的外套是依据在伦敦塔中保存的一件满洲时期的服装文物来描绘的,显然,它非常接近蒙古人的式样,可见这一类服装的传统影响了它之后的很长时间。图中的“手持火箭发射器”出现在15世纪以前的一些文献的插图中,它可以单兵携带并发射,但有效射程不超过200步。它们的使用数量相当庞大,举个例子,宣府的守军有1449人,但能够使用的火箭达到9万只。G3和G4:鼓手鼓、锣、铙钹和喇叭是明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旗帜一样,它们兼具鼓舞士气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些人穿着《武备志》中所列举的典型的步兵服装。[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H:明代军队的指挥官和工作人员H1:文官明朝军队拖累于他们庞大的文职人员系统,这一系统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对将军们的监督和保证他们的忠诚。本图以一幅18世纪的绘画为依据来描绘,他的穿着包括了士大夫阶层的传统长袍和软帽。H2:明代的将军通往北京郊外的明代皇陵的神路两侧矗立着几尊高级军官的雕像,我们这幅图就是依据它们来描绘的。他的做工精细的铠甲显示出这一时期中国式铠甲的特有风貌,并与将军的装备一起明显与图A2所展现的非常相像。铠甲由一片片小铁片组成基本结构,并辅以护肩甲和头盔下垂的护颈部分的薄片长条甲。绕肩披的短斗篷是很普通的服装元素。取代原来宝剑的是一种日本武器,这种刀通过挂钩悬挂在腰带上;15世纪中国开始大量进口这种卓越的刀剑类武器给军官,数量极其充足。[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H3:旗手伴随将军的旗帜上通常带有汉字“领”,这意味指挥信号旗。古代周朝的旗帜分区系统仍在使用:右翼的部队旗帜上画有白虎,左翼的则是青龙,先头部队是朱雀,后卫部队则是玄武,识别中军的则是绘有北斗七星的旗帜。《武备志》的插图还描绘了许多带有其他动物、三角形或黄道图案的信号旗帜。————————————————————————明朝中期至清朝中后期 (1520年-1840年)明朝中后期[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A:明朝部队,16世纪A1:军旗手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卷轴画描绘的这幅图表现了行进的皇家队伍中一名骑手的形象,他的年代可能是嘉靖朝时期(1522年-1567年)。部分部队会使用这种蓝色外套和红色帽子。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外套上的铆钉是否是为了钉住外套下面掩盖的铠甲还是纯粹只是虚张声势的做法。一些护甲在身背后的中心位置扣住铁盘,这种做法出现在清初或更晚,明朝的实例今天并没有保存。图中被称为“虎旗”的旗帜上所画的动物更像是一只豹子,而与这种旗子对应的是类似形状的“龙旗”。他们的样式丰富多彩,步兵和骑兵们都会使用它。A2:刀兵,约1590年现藏于旧金山的一幅明代卷轴画展现了1592年到1598年时的援朝抗倭战争中的几个场景,图中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典型形象。除了个别情况外,他们的外衣都是红色或白色的,绿色和黑色布料的外衣也偶有所见。至于帽具,无论是图中展示的这种,还是将头发扎起的软帽无一例外的都是白色。当时大多数步兵都携带弓箭,但是双手持握的刀在军官和他们的护卫中更为常见。[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B:戚继光的部队,约1560年以戚继光自己的手绘说明画册为基础绘制的这幅图展现了一组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击败侵扰南中国地区的倭寇的农民军的形象。他们没有盔甲,穿的实际上是中国贫下阶级日常穿着的服装。图B1人物的武器只是简单的竹木,但保留了上端的分叉。它的作用是绊倒敌人,随后跟上的长矛手会立刻上来解决敌人。至于戚继光部队的旗帜图案则都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占卜术中的一些元素。图B2人物显示了基于戚继光自己设计的一个特例。早期的明朝军队规定红色服装是精锐部队和骑手穿着的,但如图所示,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坚决地执行。C:满洲骑兵,约1625年这幅图主要基于有关努尔哈赤的一部传记——《太祖实录》(1635年)中的一系列插图来绘制。[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C1:满洲精锐骑兵图景中努尔哈赤在他的黄罗伞盖下视察战场的情况。他和他的护卫穿铁片串起的护甲。虽然当时的马匹护甲已为人所知,但并没有资料证实这一点。当时的满洲骑兵多数装备弓箭和刀,但也有部分人使用长矛。C2:铠甲骑兵17世纪,几乎大多数骑兵都身披铆钉固定的铠甲,满洲骑兵当时就一直穿着这类铠甲。像图C1那种薄片组成的护甲很常见,但其他的部队,包括骑兵和步兵在内,在太祖实录中都表现出身穿一种布满铆钉的战袍的形象。这无疑只是铆钉铠甲的一个变种,因为就在大衣表面的织物下面隐藏着铁制的护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图中的战袍是根据位于英国利兹的皇家武器博物馆(Royal Armouries)中的实物来绘制的。清朝时期[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桂林围攻战,1647年D1和D2:清朝步兵《太祖实录》中描绘了一些在战场上推动的可机动盾车,他们由一些弓箭手和火枪手来推动和操作。图中外观原始的这种多管火枪在努尔哈赤后期的战役中出现。它们非常类似明朝的版本,所以我们怀疑这是缴获或仿制自明朝的。而清军还期望得到在中国北方猛烈的风中更可靠并且更现代的火枪,而这些武器也要能在骑兵行进中方便装填。D3和D4:葡萄牙步兵桂林当时在明朝的盟军——一只葡萄牙人远征队的控制下。被围的葡萄牙殖民军当时已经揶揄不堪并处于半饥饿状态,而其中有些人还非常年轻。但毕竟他们是难缠的对手,而且在火器的使用技术上对明朝人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这支部队中的非洲裔奴隶出人意料地忠诚,并被认为是这支部队中的精锐,虽然在17世纪时他们大多还只装备戟、剑和圆盾。[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E:骑兵,18世纪E1:满洲马弓手虽然高级军官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铠甲直到19世纪,但到了18世纪上半叶放弃它们已经成为大多数满洲骑兵的选择。图中这名马弓手的形象取材自一幅1774年的雕版画,这幅画由天主教传教士绘制底图,它描绘了1759年在阿尔楚(Altshur)的战斗。在那幅图中没有一个人穿铠甲,并且只有少数军官戴头盔。满洲的骑手部队通常穿自己的制服,它们在骑兵中以黄色和白色最为普遍。孔雀羽毛的顶戴装饰则是奖给战斗中表现勇敢的军人的。E2:穆斯林火枪手依据同图E1一样的史料我们描绘了与满洲作战的一队骑兵火枪手中的一员。这些人是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和卓的穆斯林追随者。注意他的火枪枪管上附着的支架,那是便于下马时固定瞄准射击用的装置。E3:驼载炮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轻型火炮有时被绑在骆驼背上以利于机动。当时的史料显示在19世纪,沉重的抬枪或被称作jingalls的轻型火炮比明朝时的轻便的青铜制或木制加农炮更为普遍,有时这些武器甚至需要四轮马车负重。这些武器的零件经常用植物纤维捆绑并用丝绸包裹好,因此它们得到了“丝绸火炮”的称号。F:西藏,17和18世纪西藏从1720年时已经臣属于清朝了,在1792年西藏的部队还曾追随清军参加了对廓尔喀人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前结束的为庆祝五世达赖喇嘛即位的莫朗木节的欢庆活动中,那些表演者所穿的服装和装备被认为真实可信地反映了西藏军队的风貌。主要基于欧洲访客的照片描绘的这幅图还参考了来自西藏以及中亚的皇家铠甲部队的资料。1792年,在中文的《卫藏图志》中的一份档案也对当时西藏人的装备情况进行了描述。F1:步兵大多数西藏步兵或是弓箭手或是长矛兵。虽然在莫朗木的游行中一些人携带了燧发火枪,但这些武器开始使用的年代不详。他们的长矛矛杆经常用金属条缠绕起来,因为当地木材做的杆子质量差易折断。竹编的盾牌巨大到足够在撤退时背在身后保护住大部分身体。根据中国的资料,这些盾牌有时附着铁甲并在上面画老虎图案。[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F2:骑兵虽然《卫藏图志》所提及的骑兵武器只有刀、枪和火炮,但这名骑兵和大多数莫朗木庆典的参与者一样,携带了弓箭和火枪。在18世纪时,和一些满族人一样,火枪可能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弓箭的使用。柳叶甲和铠甲在当时共用,后者很可能是从波斯或印度进口的,而前者可能传播自中亚或受到蒙古人的影响。最后多层网状的马匹护甲也很知名。G:乾隆皇帝和他的护卫这些人的形象是基于意大利耶稣会士伽斯底里奥内(Castiglione,即郎世宁,译者注)的一幅表现在箭术比赛中的皇帝形象的绘画来描绘。最迟到18世纪末的时候,满族皇帝们仍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练习他们的箭术,然而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之后,他们就不再在野外中亲历这种传统了。清人帽子的上彩色纽扣系统指示出使用者的等级,这可说是乾隆时期的一项革新。然而当时不同颜色的长袍上动物代表武官,鸟代表文官的补子系统却是延续自明朝的传统。[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H:步兵,18和19世纪H1:满洲卫兵,约176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幅画像中展现了配备弓箭手装备的帝国卫兵呼尔察(音译)的形象。作为身份重要的人物,他在作战中很可能是骑马的,但在18世纪末,很多满洲骑手实际上不能再依赖于骑术,而是被迫步行。H2:刀兵,约1790年基于1789年的一幅雕版画描绘了这幅图中士兵的服装,这名士兵正从进攻越南时的一艘船上登岸。他的武器是一把刀,这种单刃武器利于砍杀。他的盾牌带有凶恶的面孔图案,在这张面孔的额头上还写着“王”字。这种盾牌经常被穿着条纹图案服装的“虎兵”所使用,但也不仅限于他们使用。在原来那幅雕板画上,携带这种盾牌的士兵们穿着普通的服装,并在一排火枪手前形成一排保护队列。像“虎卫”这样的部队名号可以最早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时代,但是像“虎兵”这样的部队可能只是18世纪军事改革的产物。作为旗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只步兵连队中都会有一个小队的成员负责旗手的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与骑兵作战时攻击骑兵的战马。其他的满洲步兵通常穿蓝色、白色或灰色的外衣,具体的款式可能有无数种。汉族人组成的绿营部队也穿类似的服装,他们也梳辫子,并戴满洲式的帽子。H3:苗族部落男子[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19世纪,在中国南方和西南的非汉族人并非完全平静,他们频繁地发起反对清政府的叛乱。众多不同的苗族起义军中的这名男子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穿着和发型。他穿着一身皮甲外套(皇家武器博物馆收藏)。这种护甲一直到20世纪早期仍在被使用,虽然面对火器它是无效的,但对于到了19世纪40年代仍然是中国军队中最普遍的发射性武器的弓箭来说,它还是能起到保护作用的。苗族人很快就开始采用并熟练掌握火枪这种武器了。这种武器在他们家乡的浓密树林和陡峭山崖间使用非常有效,尤其是在黑色火药炸断山区通路后的伏击中效果甚佳。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64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61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汉代以王莽新政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汉(又称西汉)的军戎服饰基本上沿袭秦制。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东汉时期,武吏还有在平巾帻外加沙冠的习惯。汉代戎服外一般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以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军、兵种和战略战术也不断复杂,于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军事家,形成了实际上的专职武官。区别官兵身份的不仅是服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汉代的徽识,主要有章、幡和负羽三种。章的级别较低,主要为士卒所佩带,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牺牲后识别。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负羽则军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骑兵在汉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马鞍、马镫的发明。[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48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秦士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38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饰有四类。一类为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一种为军吏的。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第三类为帽。第四类是发髻。靴履也有四种,根据形象定名为高统靴、方口翘头履、方口齐头履、方口尖头履。靴和履都用带缚于脚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带用皮革做成。带用带勾系接。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秦将军(上面的蝴蝶结型的带子相当于军衔)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37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继承的斗争而引起了诸侯的叛变,他们联合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杀了幽王,灭了西周。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甲。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服开始采用深衣。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出现必然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35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铜冶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西周初年开始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51333 / 排名:1012
左箭头-小图标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戎服开始出现。[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军号:1296080 工分:1603
左箭头-小图标
韩国人画的?
军号:2329418 工分:12496
左箭头-小图标
还是比较详细的啊
军号:5532913 工分:1055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不错呦!各朝代的兵种,都有了,我喜欢。宋朝的兵其实也挺好看的,装备也算精良,是皇帝无能。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军号:7339368 工分:1742
左箭头-小图标
明朝时期E:明朝军队,约140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E1:刀兵以《武备志》为依据描绘的这幅图可能展现的是14到17世纪步兵的典型形象。人物的长盾牌是以同一基本形状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多种版本中的一种,盾牌上的粗劣绘画显然是出于心理战的考虑。出于同样目的另一做法是拴在大刀刀刃上的一串穗子,也就是在挥动时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不清楚的一点是这些部队是否戴软顶帽或头盔;后者上面带有羽饰的情况经常在插图中出现,但是缺乏文物实例的证据。E2:军旗手这名男子穿戴的盔甲都是早在宋朝就已出现的在《武备志》中有图例显示的传统款式。头盔顶端固定一面小旗子的做法可能源自中国的一种习俗,进而通过蒙古传播到中东,并在西方被人所知。明朝军队中使用了无数面旗子,既可用于信息的传递,也有鼓舞士气恐吓敌人的功能。旗子上的“大明”字样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E3:手铳手有图例展示出这名枪手所穿的这类长袍的样式,而长袍里面可能隐藏着铠甲,尽管这看来与这名男子所进行的类似轻便行军的人物并不相称。大多数保留下来的火铳都和图中这一支类似,它们采用青铜铸造,而且小型号的非常典型;然而它们相当沉,只因为枪管壁由相当厚的金属制成。点火通过顶端一个小洞来完成,扳机技术直到16世纪才传入中国。绘画中还没有有关这种手铳发射和携带它的弹药的描绘,但我们可以假定弹药可能放在袋子或盒子中,这可能是出于让弹药与发火的手铳保持安全距离的目的。甚至是在16世纪,中国军队还被描绘为一只笨拙的手铳部队,经常因为操作不熟练和粗心大意引得自己的弹药爆炸而自损严重。[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F:“火箭发射器”,约1450年在独轮车(这本身也是中国的发明)基础上的不断发明中最富创意的一种要算是机动的火箭发射器了。本图依据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中的比例模型和《武备志》中的描述重建。6个箱体的火箭发射器携带在车上,上面一排四个,下面一排两个;几秒钟内,成百发的火箭便能喷射而出。注意车子框架上的火炮和矛刃一并突出于车子挡板的前部,从而面对前方形成对操作人员的保护。两名炮兵负责点火,也就是点燃从每个火箭箱体突出来的保险绳,另两名打杂的负责推车。另外制服胸前所配有白色补子可能是从明代开始采用的。G:明代的精锐部队,约1500年G1: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在艺术作品中士兵表现出不穿铠甲的风貌,实际上在他们的长袍下面可能穿着薄片铠甲或铆钉固定的铠甲。这名男子装备一支《武备志》中所描述的长枪,它是蒙古式弓箭的替代品或是额外加上的与弓箭相辅相成的攻击武器。斩首的头颅可以换得奖赏和晋级军衔,而具体能获得多少利益要依据推测敌人的头颅属于哪一民族来决定,第一等的是蒙古人和满洲人,之后是藏人,三等的是西南的土著民族最后则是中国自己的反叛者。G2:火箭兵这名男子的皮条制成的外套是依据在伦敦塔中保存的一件满洲时期的服装文物来描绘的,显然,它非常接近蒙古人的式样,可见这一类服装的传统影响了它之后的很长时间。图中的“手持火箭发射器”出现在15世纪以前的一些文献的插图中,它可以单兵携带并发射,但有效射程不超过200步。它们的使用数量相当庞大,举个例子,宣府的守军有1449人,但能够使用的火箭达到9万只。G3和G4:鼓手鼓、锣、铙钹和喇叭是明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旗帜一样,它们兼具鼓舞士气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些人穿着《武备志》中所列举的典型的步兵服装。[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H:明代军队的指挥官和工作人员H1:文官明朝军队拖累于他们庞大的文职人员系统,这一系统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对将军们的监督和保证他们的忠诚。本图以一幅18世纪的绘画为依据来描绘,他的穿着包括了士大夫阶层的传统长袍和软帽。H2:明代的将军通往北京郊外的明代皇陵的神路两侧矗立着几尊高级军官的雕像,我们这幅图就是依据它们来描绘的。他的做工精细的铠甲显示出这一时期中国式铠甲的特有风貌,并与将军的装备一起明显与图A2所展现的非常相像。铠甲由一片片小铁片组成基本结构,并辅以护肩甲和头盔下垂的护颈部分的薄片长条甲。绕肩披的短斗篷是很普通的服装元素。取代原来宝剑的是一种日本武器,这种刀通过挂钩悬挂在腰带上;15世纪中国开始大量进口这种卓越的刀剑类武器给军官,数量极其充足。H3:旗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伴随将军的旗帜上通常带有汉字“领”,这意味指挥信号旗。古代周朝的旗帜分区系统仍在使用:右翼的部队旗帜上画有白虎,左翼的则是青龙,先头部队是朱雀,后卫部队则是玄武,识别中军的则是绘有北斗七星的旗帜。《武备志》的插图还描绘了许多带有其他动物、三角形或黄道图案的信号旗帜。————————————————————————明朝中期至清朝中后期 (1520年-1840年)明朝中后期A:明朝部队,16世纪[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A1:军旗手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卷轴画描绘的这幅图表现了行进的皇家队伍中一名骑手的形象,他的年代可能是嘉靖朝时期(1522年-1567年)。部分部队会使用这种蓝色外套和红色帽子。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外套上的铆钉是否是为了钉住外套下面掩盖的铠甲还是纯粹只是虚张声势的做法。一些护甲在身背后的中心位置扣住铁盘,这种做法出现在清初或更晚,明朝的实例今天并没有保存。图中被称为“虎旗”的旗帜上所画的动物更像是一只豹子,而与这种旗子对应的是类似形状的“龙旗”。他们的样式丰富多彩,步兵和骑兵们都会使用它。A2:刀兵,约1590年现藏于旧金山的一幅明代卷轴画展现了1592年到1598年时的援朝抗倭战争中的几个场景,图中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典型形象。除了个别情况外,他们的外衣都是红色或白色的,绿色和黑色布料的外衣也偶有所见。至于帽具,无论是图中展示的这种,还是将头发扎起的软帽无一例外的都是白色。当时大多数步兵都携带弓箭,但是双手持握的刀在军官和他们的护卫中更为常见。B:戚继光的部队,约156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以戚继光自己的手绘说明画册为基础绘制的这幅图展现了一组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击败侵扰南中国地区的倭寇的农民军的形象。他们没有盔甲,穿的实际上是中国贫下阶级日常穿着的服装。图B1人物的武器只是简单的竹木,但保留了上端的分叉。它的作用是绊倒敌人,随后跟上的长矛手会立刻上来解决敌人。至于戚继光部队的旗帜图案则都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占卜术中的一些元素。图B2人物显示了基于戚继光自己设计的一个特例。早期的明朝军队规定红色服装是精锐部队和骑手穿着的,但如图所示,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坚决地执行。C:满洲骑兵,约1625年这幅图主要基于有关努尔哈赤的一部传记——《太祖实录》(1635年)中的一系列插图来绘制。C1:满洲精锐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图景中努尔哈赤在他的黄罗伞盖下视察战场的情况。他和他的护卫穿铁片串起的护甲。虽然当时的马匹护甲已为人所知,但并没有资料证实这一点。当时的满洲骑兵多数装备弓箭和刀,但也有部分人使用长矛。C2:铠甲骑兵17世纪,几乎大多数骑兵都身披铆钉固定的铠甲,满洲骑兵当时就一直穿着这类铠甲。像图C1那种薄片组成的护甲很常见,但其他的部队,包括骑兵和步兵在内,在太祖实录中都表现出身穿一种布满铆钉的战袍的形象。这无疑只是铆钉铠甲的一个变种,因为就在大衣表面的织物下面隐藏着铁制的护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图中的战袍是根据位于英国利兹的皇家武器博物馆(Royal Armouries)中的实物来绘制的。清朝时期D:桂林围攻战,1647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1和D2:清朝步兵《太祖实录》中描绘了一些在战场上推动的可机动盾车,他们由一些弓箭手和火枪手来推动和操作。图中外观原始的这种多管火枪在努尔哈赤后期的战役中出现。它们非常类似明朝的版本,所以我们怀疑这是缴获或仿制自明朝的。而清军还期望得到在中国北方猛烈的风中更可靠并且更现代的火枪,而这些武器也要能在骑兵行进中方便装填。D3和D4:葡萄牙步兵桂林当时在明朝的盟军——一只葡萄牙人远征队的控制下。被围的葡萄牙殖民军当时已经揶揄不堪并处于半饥饿状态,而其中有些人还非常年轻。但毕竟他们是难缠的对手,而且在火器的使用技术上对明朝人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这支部队中的非洲裔奴隶出人意料地忠诚,并被认为是这支部队中的精锐,虽然在17世纪时他们大多还只装备戟、剑和圆盾。E:骑兵,18世纪[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E1:满洲马弓手虽然高级军官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铠甲直到19世纪,但到了18世纪上半叶放弃它们已经成为大多数满洲骑兵的选择。图中这名马弓手的形象取材自一幅1774年的雕版画,这幅画由天主教传教士绘制底图,它描绘了1759年在阿尔楚(Altshur)的战斗。在那幅图中没有一个人穿铠甲,并且只有少数军官戴头盔。满洲的骑手部队通常穿自己的制服,它们在骑兵中以黄色和白色最为普遍。孔雀羽毛的顶戴装饰则是奖给战斗中表现勇敢的军人的。E2:穆斯林火枪手依据同图E1一样的史料我们描绘了与满洲作战的一队骑兵火枪手中的一员。这些人是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和卓的穆斯林追随者。注意他的火枪枪管上附着的支架,那是便于下马时固定瞄准射击用的装置。E3:驼载炮兵轻型火炮有时被绑在骆驼背上以利于机动。当时的史料显示在19世纪,沉重的抬枪或被称作jingalls的轻型火炮比明朝时的轻便的青铜制或木制加农炮更为普遍,有时这些武器甚至需要四轮马车负重。这些武器的零件经常用植物纤维捆绑并用丝绸包裹好,因此它们得到了“丝绸火炮”的称号。[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F:西藏,17和18世纪西藏从1720年时已经臣属于清朝了,在1792年西藏的部队还曾追随清军参加了对廓尔喀人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前结束的为庆祝五世达赖喇嘛即位的莫朗木节的欢庆活动中,那些表演者所穿的服装和装备被认为真实可信地反映了西藏军队的风貌。主要基于欧洲访客的照片描绘的这幅图还参考了来自西藏以及中亚的皇家铠甲部队的资料。1792年,在中文的《卫藏图志》中的一份档案也对当时西藏人的装备情况进行了描述。F1:步兵大多数西藏步兵或是弓箭手或是长矛兵。虽然在莫朗木的游行中一些人携带了燧发火枪,但这些武器开始使用的年代不详。他们的长矛矛杆经常用金属条缠绕起来,因为当地木材做的杆子质量差易折断。竹编的盾牌巨大到足够在撤退时背在身后保护住大部分身体。根据中国的资料,这些盾牌有时附着铁甲并在上面画老虎图案。F2: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虽然《卫藏图志》所提及的骑兵武器只有刀、枪和火炮,但这名骑兵和大多数莫朗木庆典的参与者一样,携带了弓箭和火枪。在18世纪时,和一些满族人一样,火枪可能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弓箭的使用。柳叶甲和铠甲在当时共用,后者很可能是从波斯或印度进口的,而前者可能传播自中亚或受到蒙古人的影响。最后多层网状的马匹护甲也很知名。G:乾隆皇帝和他的护卫这些人的形象是基于意大利耶稣会士伽斯底里奥内(Castiglione,即郎世宁,译者注)的一幅表现在箭术比赛中的皇帝形象的绘画来描绘。最迟到18世纪末的时候,满族皇帝们仍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练习他们的箭术,然而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之后,他们就不再在野外中亲历这种传统了。清人帽子的上彩色纽扣系统指示出使用者的等级,这可说是乾隆时期的一项革新。然而当时不同颜色的长袍上动物代表武官,鸟代表文官的补子系统却是延续自明朝的传统。H:步兵,18和19世纪[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H1:满洲卫兵,约176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幅画像中展现了配备弓箭手装备的帝国卫兵呼尔察(音译)的形象。作为身份重要的人物,他在作战中很可能是骑马的,但在18世纪末,很多满洲骑手实际上不能再依赖于骑术,而是被迫步行。H2:刀兵,约1790年基于1789年的一幅雕版画描绘了这幅图中士兵的服装,这名士兵正从进攻越南时的一艘船上登岸。他的武器是一把刀,这种单刃武器利于砍杀。他的盾牌带有凶恶的面孔图案,在这张面孔的额头上还写着“王”字。这种盾牌经常被穿着条纹图案服装的“虎兵”所使用,但也不仅限于他们使用。在原来那幅雕板画上,携带这种盾牌的士兵们穿着普通的服装,并在一排火枪手前形成一排保护队列。像“虎卫”这样的部队名号可以最早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时代,但是像“虎兵”这样的部队可能只是18世纪军事改革的产物。作为旗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只步兵连队中都会有一个小队的成员负责旗手的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与骑兵作战时攻击骑兵的战马。其他的满洲步兵通常穿蓝色、白色或灰色的外衣,具体的款式可能有无数种。汉族人组成的绿营部队也穿类似的服装,他们也梳辫子,并戴满洲式的帽子。H3:苗族部落男子19世纪,在中国南方和西南的非汉族人并非完全平静,他们频繁地发起反对清政府的叛乱。众多不同的苗族起义军中的这名男子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穿着和发型。他穿着一身皮甲外套(皇家武器博物馆收藏)。这种护甲一直到20世纪早期仍在被使用,虽然面对火器它是无效的,但对于到了19世纪40年代仍然是中国军队中最普遍的发射性武器的弓箭来说,它还是能起到保护作用的。苗族人很快就开始采用并熟练掌握火枪这种武器了。这种武器在他们家乡的浓密树林和陡峭山崖间使用非常有效,尤其是在黑色火药炸断山区通路后的伏击中效果甚佳。商朝至秦朝(公元前1500-公元前20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A:商朝武士,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A1:步兵这是名蜀国的士兵或皇家的戟兵,其形象根据碑刻上文字中关于武士的描绘来重建。他携带一只原始的匕首式斧头和刷漆的皮盾,身穿粗鄙的麻布长袍。他的盾牌上的装饰表现了另一种匕首式斧头的形象。A2:夷人《尚书》描绘了经常作为商朝作战时牺牲的野蛮人所穿着的皮制服装的情况。图中这名来自淮河流域的俘虏大约将被作为在新城墙建立时敬神的牺牲被处死。他的会是一支矛或一支,当然他也可能显示为是一名商朝或早期周朝的同盟者。他的裤子的样式也是这一时期中原民族所没有的,一些资料则显示这些人最初穿的是商朝祖先所穿的那种服装。上古时期中国人的服装的三大风貌分别:代替裤子作用的长袍、左襟压右襟的奢华服装以及头顶挽起的发髻。A3:商朝贵族[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以众多今天得以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复原的这名男子展现了精锐的殷商战车武士的形象。他的袍子是丝绸的,复合弓也用同样的材料包裹。一整块青铜制作的单体胸甲也是可供选择的防身装备。护颈的样式让人想起起源自中东的早期的贯身铠甲,但事实证明两者没有直接联系。A4:斧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保存这样一只沉重的青铜斧头,它可能并不用于实战,而是用于斩首作为牺牲的活人的。同样类型但体量小些的斧头则被用于实战。步兵弓箭手是陆军中人数最多的兵种,他们的穿着也和图中人物的类似。B:战车,西周。约公元前800年根据考古发现重建的这幅图,它表现了周代早期主要的冲击武器——战车的情况,而人物的盔甲和马匹身上的饰物则依据《周礼》和《左传》上的描述来绘制。车手们的铠甲是上过漆的7层犀牛皮组成的,而类似的铠甲也披在马匹身上。事实上,至少在公元前500年时,今天已经非常稀有的苏门答腊犀在当时的中国仍然很常见。按照标准弓箭手站在左侧,矛兵或戟兵站在右侧,而有时候车上还会站第4个人。这些战士都是高级贵族,而车辆的指挥官可以是处于车上包括御手在内任意位置的一个人。一支部队指挥官的军旗被装饰上了铃铛和羽毛。盾牌上的图案设计是臆测出来的,但它们在商周时期使用的最普遍的主题是饕餮或者妖怪的面部形象。[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C:东周武士,公元前700-400年C1:诸侯王的卫兵这是一名王室统治者的精锐部队或突击部队中的一员,人物形象取材自公元前5世纪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尊雕像。他穿着丝绸,携带一把装饰华丽的宝剑;最好的宝剑在当时价格极其昂贵,剑柄上缠着丝绸并装饰着玉石。他的袍子上的装饰跟据今天保存下拉的织物碎片来描绘;其他的图案主题还可能包括方格、龙、凤凰或像图D2盾牌上画的那样的混合图案。C2:步兵弓箭手公元前5世纪的一尊青铜容器上的图案成为我们描绘这名人物形象的来源依据,而这些图案是表现周代军队等级和队列情况的有限资料之一。图中显示箭袋固定在腰间,但不清楚的是,它是通过图中显示的这种通过绳带悬于腰间还是依附于腰带之上。他的帽子的式样被设置成硬板帽子的外观,但实际上也许并非如此,其他的帽具样式则包括在一些浮雕和绘画中出现的图H2人物的那种帽子或至少是在南方使用的图F2人物的那种帽子。[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D:南方的武士,公元前600-300年D1:巫师楚国保留了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消失了的古代习俗,诗歌中就描绘了对军队的精神上起鼓舞作用的身着熊皮的“巫”的这一职业。战鼓和旗帜的图案设计都依据的是这一地区的出土文物,它们很可能具有宗教上的特殊意义。D2:楚国矛兵楚民相对贫穷,装备也往往比北方的简陋,虽然6世纪的精锐部队被描绘为在铠甲外面穿着富丽的丝绸外套。图中男子手持长沙墓葬中出土过的一种盾牌,带刃片的长矛头是铜制的,但在公元前300年时已经有“状如蜂针”的铁矛出现了。蓄胡子是楚国士兵的标志性特征,这一做法继承自吴国,因为吴人面部毛发非常发达。[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D3:吴国罪犯公元前518年时受雇佣的这其中一名“自杀武士”穿着囚徒的红袍,携带一只木制盾牌,而楚人手中较高级的那一只盾牌则应该是皮革制作的。E:公元前4-3世纪E1:将军根据秦兵马俑出土的一副将军铠甲和一只铜制头盔重建了这名人物的形象,他携带的象征权力的兵符被制成老虎的形状。一把小的斧子有时也作为类似的象征物来使用。[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E2:弩兵注意这支弩的尺寸,它基本按照在襄阳发现的一具实物来复原,如图所示它的拉弓方法在《战国策》中得到描述并出现在了汉代的浮雕画中。青铜腰带扣公元前5世纪末开始代替早期型的带扣,它的起源源自游牧民族的风俗。E3:剑士约公元前350年铁制长剑开始使用。图中人物穿戴皮制盔甲,携带汉代浮雕画中所描绘过的一种盾牌。早期铠甲上使用的红黑两色漆料这时已经增添了新的颜色,吴起描绘说皮甲被涂上了朱红色和蓝色并装饰上犀牛角和象牙之类的饰物。公元前3世纪赵国的宫廷卫士穿着的则是黑色制服。F:西方的武士,公元前300-200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F1:赵国骑兵一只公元前3世纪绘有图像的瓦片上显示了一名穿图中这种深受游牧民族影响的服装的骑士的形象,这种服装的采用是伴随着骑马作战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中国人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与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有了联系,但最初两个世纪,双方并未彼此进入对方的领地。在3世纪,赵国已经成为与大草原接壤的一个诸侯国,他们需要依赖强大的马上弓箭手去对付游牧民族的袭扰和秦国的进攻。3世纪初,类似的军队在北方列国中建立起来,比如地处远东的燕。中国弓骑兵因他们的“娄烦”而著名,后来他们成为游牧民族的一支。F2:滇国武士以来自云南的一尊铜像为依据描绘的这名斧兵来自于半野蛮的滇地,那是一个和巴国与蜀国一样,较少具备典型中原民族元素的地区。注意青铜制的“圆盘斧”,那是一种西南地区常见的古老武器。滇国骑兵的穿着与步兵类似,可能使用的武器包括剑和矛,虽然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强烈渗透到这一偏远地区,但马弓手仍然被排除在他们的军队序列中。昆明部落作为滇的敌人以他们著名的长尾辫而闻名,作为巴国人的一支,他们拥有特色武器“树叶型剑”,并在纹身和盾牌上表现老虎主题的图案。G:秦代的皇家卫队,公元前221-206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G1:弩兵和本图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这名弩兵也是根据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来描绘的。秦的弓箭部队很可能以前卫队列展开以屏蔽近战部队的进攻。秦兵马俑中至少出土了7种式样不同的铠甲,这和他们的发式一样,并非是每支部队标准化的象征。缺乏佐证的一种说法是,这些发式代表了士兵们来自于帝国的不同地区。G2:戟兵这名选择携带长矛的肉搏战武士在实战中也可能使用一只盾牌。一些陶俑提示我们青铜铠甲可能被涂成棕色;制服的颜色也是基于同样的残存的色彩证据来描绘的。秦帝国之前时期精锐的秦国士兵装备可能相对简单,另一些人的形象则可能和图E所表现的相近。在华夏地区,图中裤子的样式则是最早由赵国骑兵在公元前307年使用的。G3:散兵兵马俑中出土的不穿铠甲和不持武器的陶俑据推测是用来表现依附于重装部队的散兵的,他们很可能是来保护指挥战车或攻击敌人同样的战车的。长矛是用来戳刺而不是用来投掷,而他们还会额外持有的盾牌其样式很可能与图E3所表现的那种相像。另外其他类似陶俑的姿态显示他们是弓箭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H:秦代骑兵部队H1:骑兵兵马俑的另一种人物题材是这种重装骑兵;大多数秦代骑士的形象可能更类似于图F1。轮番作战中的白刃战显然让剑的使用最为普遍,但长矛、弓箭和戟同样出现。公元前202年,在不骑马作战时,骑兵们还携带上了盾牌。H2:车夫图中表现的这种铠甲连同应该使用它的战车御守佣一起出土于秦陵2号坑;其他战车部队也穿着附加的铠甲保护。秦军的旗帜是黑色的,其颜色代表了水,这出自星象学对王朝运势的解释。秦人的典型铠甲样式至少保留使用至公元前1世纪,这让刘邦和项羽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早期汉朝军队看起来很相像,特别是他们的装备最早掠夺自那些被刘项所击败的秦朝军队。然而,早自公元前209年,那些起义军就为了区分彼此作出了努力:楚国的军队戴蓝色帽子,刘邦的军队采用红色旗帜(建立汉朝之后被黄色旗帜所取代),当然,大量旗帜的出现也能起到夸大真实军队规模的效果。[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朝至南北朝(公元前200年-公元589年)A:汉代战车汉代军队继续使用驷马战车直到公元前1世纪,虽然它传统上仍然被视作是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角色重要性日益让位于骑兵。汉代时它更重要的功能很可能是作为高级军官的交通工具。以复原自汉代建立前不久修建的秦始皇墓中的战车为蓝本绘制了这幅图,但要说明的是汉代战车较之秦代没什么变化。早期的战车用马经常披挂铠甲,但这一习惯在汉代是否持续还缺乏证据。绘画作品中经常表现在非军事用途中马车上会带有巨大的圆形伞盖,但作战时则不曾见到。前文所述的战车也带有这种伞盖,但图中我们把它省略掉了。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开始采用黄色作为代表色以取代原来秦帝国的黑色,而到了东汉则改为红色。图中枪兵穿着用无数铁片串成的铠甲,其形象以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文物为素材。明显沉重且昂贵的整块铁板的甲胄很可能是供高级军官使用的。实战中,车上将有一名弓箭手或一名弩兵(参看图B3)藏在枪兵身后作战。[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B:西汉步兵本图以西安附近杨家湾发现的据信是公元前2世纪初由超过2000个陶俑所组成的缩小版“陶俑大军”为基础描绘的。B1:枪兵这名士兵穿在肩头带束结的皮片铠甲。他的武器在最初的人俑中很少得见,但作为由古代的“戈”类武器衍生出来这种典型的汉代兵器具有枪和戟的功能。和图B2类似的盾牌也会被他随身携带。B2: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剑也是汉代重要的武器,步兵和骑兵都在使用它,并在司马迁的许多战争记载中得到描述。图中这把是以大英博物馆中的一把铜剑为蓝本绘制的。注意它的镀金的刀柄上的圆环,这也是汉代宝剑的惯有形制。另外,由于当时铸造工艺的改良,铁已经赶超青铜成为最普通的制作武器的金属材料。杨家湾出土的一些人俑配了图中这种式样的盾牌。B3:弩兵我们描绘士兵不带铠甲是为了表现他在平时所穿的长袍的式样,其实弩兵部队也是装备护甲的。当时弩在尺寸和拉曳力量方面款式多多,而汉代守墓人的雕像显示了一种拉簧更大需要用双脚压弓,双手拉弓弦的倒弩机齿槽的大型弩类武器。汉代和之后朝代的雕塑很少显示弩兵们装备宝剑或其他武器,一个反例出自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它们显示出随身武器非装饰性地装备着。为了满足汉代庞大军队的需要来制造大量充足的剑,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否定了这一点。C:汉代骑兵C1:枪骑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此图的人马形象以遥远西北的武威出土的铜制雕像为基础,人物的铠甲则参考了发现自杨家湾的绘画。这名男子表现了汉代轻装近战骑兵的典型形象。一幅浮雕文物向我们提供了实战中戟的使用方法的一个实例——在马上,骑兵用戟的横刃钩住对方弓骑兵的弓箭。C2:弓骑兵汉代骑兵的大部分可能都不装备铠甲,但中国和他们的“野蛮人”盟友(比如乌桓)的骑兵都具备娴熟的箭术。图中骑兵的装束参考了来自杨家湾的考古骑马俑的形象。他的回身射箭的姿势在无数的浮雕文物中出现。匈奴人的装备也与之类似,但他们往往拥有一头金发并且留着鞭子,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将头发包起来。汉代末期的艺术作品显示乌桓或鲜卑马弓手髡发并穿棕红色的服装。D:东汉步兵D1:弓箭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出自今天山东的武梁祠汉墓的汉代末期一幅著名浮雕描绘了武士们头戴帽子,身穿宽松平滑长袍的形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更有可能是出于艺术上的偏好而不是由于东汉时期在服装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另外,军人不披挂铠甲的情况在当时也非常普遍,1984年在狮子山汉墓发现的小雕像证实了这一点。背景中的瞭望塔则是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表现了汉代典型建筑形式的陶制模型文物为原型的。D2:越南人援军当汉朝向南扩张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越地(包括今天越南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武士,这些人即是敌人也是盟友。这一时期的越南墓葬里发现了中国和当地的武器,我们的图所描绘的这名半中国化的越南盟军在穿着上混合了汉朝和当地的元素。这名公元3世纪的越南人将头发盘起,穿着头部开口的一件式服装。竹子做的弓是很流行的武器,而他的“勺子型”的铜剑则是南中国式的,其依据是来自香港的同类文物。弩、矛和“靴子型”的斧子也在被他们使用。其他的南方部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外貌来加以区分的:西南地区的一些武士将头发束在“棒槌型”的发箍里,而昆明人则留长辫子。临近的Ai-lao人则在身上纹龙纹,并把耳垂拉伸直到肩部。D3:汉末或晋的铠甲步兵可能是3世纪的一件守陵人雕像证明了铠甲一直在被使用。我们复原的是圆锥形铁盔和鱼鳞式布局的铠甲,但铁制的护身甲一样在被使用。霍林郭勒发现的东汉壁画也出现了类似的头盔,其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面部风貌可能说明他们是来自异族的武士,而他们的通常姿势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准备投掷长矛——一种非中国式的独特动作。图中这名人物可能是像羌族这样的野蛮人部落中的一员,当时这一族大量渗透至东汉的西北地区,而之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式政权——后秦(公元384年-417年)。羌人以使用铠甲而著名,但和匈奴以及鲜卑不同,作战时他们大多都是步兵。羌族女性也配备武装,而据资料显示,汉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汉族女子受到羌人的影响也有成为武士的事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E:三国时期E1:装甲骑兵文字资料显示马匹所使用的铠甲在汉末开始出现,但最早保存下来的实物证据的年代则是公元302年,这显示出这段时间这类马具根本没什么发展。这幅重建图表现了一名在三国时代作战的某一少数民族铠甲骑兵的形象。单独的马镫只在上马时使用,真正的马镫仅在东汉的一幅孤立的浮雕中得到体现,但它直到公元4世纪才被广泛使用。骑兵的铠甲和装备则以嘉峪关的魏晋时代的壁画为原型的。高度磨光的铁甲的学名即著名的黑光铠或明光铠。嘉峪关壁画中的一个人物携带着长枪和弓箭,后者和图中一样是放在右手边的。E2:西北叛军公元211年,曹操在防卫一支来自于古代秦地的被称为“关中”的地区的军队时发现他们的步兵装备了异常长度的长矛。它的形制与战国时期的18英尺长的战车上用的长矛非常类似,但其详细外观则不详。重塑这名人物是依据了同样来自西北地区的嘉峪关的一幅画。“螺丝锥”型发型出现在洛阳地区,并在很多并非源自中国的雕塑中得到展现。E3:独轮推车[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独轮推车可能是中国在汉代时发明的,而蜀汉著名的诸葛亮先锋性地将它作为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援的工具。这些车辆也可以作为阻挡敌军的一种临时的路障。图中重建的车辆参考了相当晚期典型的中国传统独轮车的样式。F:北朝,4-6世纪F1:重装骑兵全身铠甲的马匹和骑手在4世纪的中国开始出现。反应这样装备的骑兵的雕像和绘画相当多,我们的图就是基于以下几件资料来描绘的:6世纪早期的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完整一体式马匹铠甲;公元582年的一座墓葬所出土的薄片铠甲;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所保存的可能是5世纪的鲜卑骑兵式上衣和铠甲护腿。长矛戳刺的情形也在敦煌壁画中得到体现(矛是最普遍得到描绘的武器),但文字资料证据显示剑、戟和弓也被骑兵们使用。也有证据证明一些人省去了这些防身用的武器,以便于更方便地使用弓箭。F2:穿盔甲的弓兵[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一些表现弓兵形象的陶俑拥有与众不同的装备和面部风貌,据此推论它们表现的是一支特殊的非中国人的部队,但这也可能仅仅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所有这种亮镗(音译)或“双面”铠甲都由前后两片用肩带连接串起的铠甲所组成。这类铠甲多数都应该是皮制的,但梁朝的一首歌中提及了铁制的亮镗铠甲。G:北朝步兵G1:边防卫队,北魏以约公元前480年的山西的一件雕像为蓝本描绘的这幅生动的人物画像真实展现了北方前线戍边军人的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整个时代同类人物的形象。穿戴羊皮帽子和大衣的他所持盾牌的样式则参考自大英博物馆的一件模型。G2:穿盔甲的步兵,北齐[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这幅人物图的“模特”人俑来自于6世纪的一处墓葬,里面埋葬了北齐的建立者高洋的儿媳妇。北齐继承北魏在北中国的统治,而这个国家的重步兵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一人俑表现出来,其铠甲被描述成“带金属圆盘的亮镗(音译)甲”。所谓的“金属圆盘”的样式很难被解释,尤其是胸前的这种圆盘往往是凹进去的,它提示我们这种缝上去的额外保护也许并不能起到真实的效果。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这实际上是在外套上裁出两个圆洞以露出外套下面的金属胸甲,但这种所谓的金属胸甲缺乏考古证据加以证明。这名步兵穿着缝有额外胸前护片的漆皮护甲,这种不可否认的笨拙穿戴显然与中国铠甲的发展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G3:隋代卫兵根据安阳的一处公元595年的墓葬画描绘的这名人物表现了一名6世纪末期军官或宫殿卫兵的形象。虽然穿着典型的亮镗(音译)式铠甲——图中这种是在织物下面隐藏着薄片铠甲,但他身上其他的服装则都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图例般地阐释了在北周和其后隋时期本土传统的回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帽子的编织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