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点午时三刻还有别的叫法吗?

古人对12时辰的称呼??/_百度知道
古人对12时辰的称呼??/
就象&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
提问者采纳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建议你在百度搜一下,天干和地支,这样可以了解多一点一更是零点,以此类推子夜也是零点
一楼回答得很全面的。
一楼已经很全啦。
12时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弥勒内院看门人:中国古代对十二时辰(时间)的叫法
中国古代对十二时辰(时间)的叫法
望: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午时三刻到底是那个?
午时三刻到底是那个?
看到古时候常常说午时三刻处斩……可五十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于是偶百度了一下……结果发现了三个时辰……一:11点45,因为古时用漏,一昼夜分为大约100刻左右〔查书记载分为100、96、120、108等后来到明代才正式定位96〕每刻大约15分钟,每个时辰分为8刻钟分别为上四刻,下四刻,那么午时三刻是不是午时开始后过得三刻即11点45左右?问题:上四刻下四刻是怎么区分的呢?怎么没有记载下四刻的叫法?二:每个时辰4刻钟午时三刻即12点半左右,个人比较倾向这个说法,但是四刻之说无凭无据啊,三:2点半,也是说一刻半个小时,午时三刻是过了午时之后在过三刻钟也就是一点之后过一个半小时即点半,之所以把这个选上来是因为我后来又查了许多史书,书上关于行刑的记载与我们电视上看到的有很大出入,从唐朝时期的法律就规定行刑的行刑的时间是从未时到申时即下午一点至五点左右,其后的朝代一直延袭至明清时代才不分行刑时间的,从这方面看前面两点都在未时之前,极有可能不对,那么谁有什么可靠的资料或者证据分清时刻关系?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情节,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一情节确实富有戏剧性。雍正皇帝为河南生员罢考案,下旨将李绂(音fú)、陆生楠、谢济世三位大员问斩。后来,李绂被赦免。在赦免李绂死罪的过程里,该剧把“午时三刻”演绎成了“十二点四十五分”。剧情里,自鸣钟打了十二点后,三王爷与宝亲王恳求雍正皇帝赦免李绂。接着,自鸣钟又敲了一下,具体时间是十二点半了,雍正才从袖中抽出赦免令,交给宝亲王驰赴菜市口刑场。为了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强调一刻钟绝不可能赶得及,但因为行刑的官员同情李绂,把时间停在了两刻上,这样就根本到不了午时三刻,所以宝亲王才顺利地救下了李绂。 倘若就戏论戏当然很成功,也很让人惊心动魄。但是这个故事细节却是错误的。 过去的“午时三刻”究竟指什么时间?临写此文前,我还查阅了网络上一些人对于“午时三刻”的理解,大多数人可能受到了电视剧《雍正王朝》或者小说《康熙大帝》的影响,都错误地认为“午时三刻”是“十二点四十五分”,也有少数人以为是“近午时分”,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弄明白“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几分! 正确地说:“午时三刻”是指“正午十二点起到十二点半”这段时间。并不是十二点四十五分,更不是“近午时分”。 十一点交午时,十一到十一点半为午时一刻,十一点半到十二点为午时二刻,十二点到十二点半为午时三刻,十二点半到下午一点就是午时四刻了。计算的关键在哪里呢?从前的一刻是代表半个小时(三十分钟),今天的“刻”变化了,是指每十五分钟一个交接点,类似几何学里“线”与“点”的定义或者关系。只要了解了这一点,就会完全理解许多先生、女士的误解了。如果再啰嗦一句的话,一个时辰包括两个小时,半个小时是一刻,计有四刻。我们现在的却是,十五分钟为一刻,一个时辰分成八刻了。 该剧是电视剧中上品,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兴致勃勃,故而已经看过五遍之多了吧?因此鄙人对原著作者二月河的印象格外深。但是,佩服归佩服,尊敬归尊敬,谁也不能不出错?出错是非常自然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呢! 近来,又翻看了他的原著《康熙大帝》,《康熙大帝》的出版早于《雍正皇帝》,笔者发现二月河在那时就把十二时辰与“今天的序数计时”换算错了。 二月河《康熙大帝》中有如下描述:“从卯正时上朝,此时已近午时。八月的天,早已是酷热万分。”其实清朝皇帝都很勤奋,早上三点就上朝理政了。同时作为孩童的皇子们也得早上三点读书。早上三点到五点叫寅时,也称作五更;五鼓天明以后就已交卯时(五到七点)了。如果按照二月河所说的“卯正时上朝”,就到了六点整了。查遍清史,清朝皇帝还没有一个敢这么懒散的。所以,二月河是把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换算错了,这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好多时间概念屡屡出现了错误。如果我们认真查阅就可以得知:夜间十二点叫“子正”,晚间十一点到翌日早上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二点叫“午正”,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 古人把全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譬如,早上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到五点为寅时,五到七点为卯时,依序推断即可一目了然了。 再说“五更”。夜间是分为五更的,即是“戌、亥、子、丑、寅”这五个时辰。具体是这样制定的:下午七点“交更”,晚间七到九点叫做一更(即戌时),九到十一点叫二更(即亥时),十一到一点叫三更(即子时),一到三点叫四更(即丑时),早上三到五点称作五更(寅时)。五鼓天明以后就交卯时了(五到七点),卯时就不属于五更的概念范畴了。这个绝对不能弄错。 补充一点,历史书籍上还有“天色计时法”,如果我们把“天色计时法”与“地支计时法”还有“今天序数计时法”作一对应的话,是这样的:夜半——子时——23到翌日1点;鸡鸣——丑时——1到3点;平——寅时——3到5点;日出——卯时——5到7点;食时——辰时——7到9点;隅中——巳时——9到11点;日中——午时——11点到13点;日昳(音dié)——未时——13到15点;晡时——申时——15到17点;日入——酉时——17到19点;黄昏——戌时——19到21点;人定——亥时——21到23点。 我为什么要谈“天色计时法”?因为好多人——也包括二月河在内,是没有把它搞明白。诚然,历史书籍里是有“质明上朝”之说,但“质明”在“天色计时法”里是指“平”,这个“平”也包含有“平明”的意思。也就是说,“质明”属于寅时,是3点到5点。这个时间是清朝前普遍使用的上朝时间。二月河所说的“卯正时上朝”,到了6点了,是完全错了。即使清朝以前的皇帝也不容许这么懒。 另外,有读者引用二月河原文中的某个故事情节:有大臣对皇帝说“已是晡时,皇上早就饿了吧?”读者进而讥刺道:“我这时候真正认识了二月河!”意思是说,你二月河怎么了,让皇帝刚到下午3点就晚膳呀?其实,包括清朝在内,古代人一天只吃两顿饭的。鄙人在长篇小说《侯景乱梁》第二十三章的注释里就有对“饔飧不继”的注解:“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ōng),一般在隅中(太阳行至东南方)前就餐(上午七到九点)。第二顿饭叫餔 (bǔ),又叫飧(sūn),一般是申时(下午三点到5点)吃,古代生产率低下,也许只有贵族才能吃上三顿饭,士兵、平民能吃上两顿饭就不错了。”看来,这些读者对二月河指责错了,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古代的生产力状况和生活习惯,把今天的用餐与古代混为一谈了。 有章乃炜者,在1937年曾担任故宫博物院总务处第一科科员,借勤苦博览的机会著成《清宫述闻》一书,里面就写了内宫嫔妃们因为两顿饭,长夜难熬,偷偷派宫女到皇宫外面买点心充饥的事。当然了,这是犯禁的,可是由于第二顿饭安排在下午3到5点,夜里确实饿得够戗。老百姓忍就忍了,可以早早地睡觉呀。可皇帝是“龙体”呀,焉能让他老人家忍饥挨饿?所以,在这个地方,二月河的著作没有错,反倒是读者理解错了。 总之,看历史电视剧或者读历史小说,了解一些有关古代的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而写历史小说的作者或者电视剧的编剧、导演,更要多学一点儿历史常识。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化创作才能让人无可挑剔。譬如“午时三刻”这一时间概念就是如此。 源自新浪网刘福新的博客
其他回答 (3)
11点45是对的,午时三刻就是说离午时三刻
五刻的怎么说呢?午时五刻?还是还是午时下一刻?
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3.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古代午时是指现在几点
古代午时是指现在几点
是十一到十三点
其他回答 (18)
北京时间下午7点
也就是19点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11点到13点
古时候的人知道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古中国的时间单位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12点啊,。。
11点到1点
午夜时分是夜深人静睡得很熟的时候。
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11点到13点为午时
等待您来回答
脑筋急转弯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午时三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