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的阿里巴巴中国产业带带,经信委怎么看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第46期 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
梁勇:补齐劳动力与配套服务两个短板
新疆的最大特点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轻。重工业占了90%,轻纺加起来不到10%,新疆在纺织产业发展中最有可能成为西部发展中最有前途的产业。按照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新疆将建立“两城七园一中心”。其中“两城”即石河子纺织工业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一中心”是指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新疆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新疆没有形成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将本地少数民族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还存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第二,新疆对于出疆纺织品运输补贴还处于粗放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应该区别对待。第三,新疆还存在产业链联动不足,品牌建设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未来,新疆纺织产业一定会是中国纺织大板块里极为重要的一块。新疆的纺织产业也一定会形成以棉纺为主的发展格局。同时,还应看到,新疆服装市场的内生动力极大,在新疆10亿的服装销售额中国内产品仅仅占了1/10,90%的市场长期被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品牌占据。在发展服装品牌方面,企业应重点突出,全疆20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60%,因而要大力发展民族服装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46期
《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46期
《纺织服装周刊》2012年14期
《纺织服装周刊》2012年02期
《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07期
《当代畜禽养殖业》2008年12期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4年03期
纺织服装周刊
主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出版: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周刊
出版地:北京市常熟市经信委(常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您的位置: && && && 行业规划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9〕76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根据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7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年。&&&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435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0.8%,占全国比重近1/4,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262亿元。产品出口7504亿元,占行业的52.3%。外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8.1%。部分产品形成明显优势,我省生产的12项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列世界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43.1%,电力管理软件占全国的50%。集群发展特色鲜明,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80%以上,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现代通信、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下滑,销售收入增速下降,利用外资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软硬件比例不协调,基础软件和软件技术服务比重偏小,软件外包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和大尺寸液晶面板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少,自有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三是吸引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缺少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以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增长的机制还不健全。&&&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同时,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向国际产业分工高端延伸提供了机遇。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扩能、平板显示产业升级、第三代移动通信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应用培育、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品牌化、新型电子元器件增强等五大工程,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在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强省。&&& (二)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构建集芯片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软件业占比提高到12%,为打造万亿元级产业奠定基础。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份额进一步扩大,集成电路、软件、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50个省级产业基地(园)。&&&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100个创新平台。专利申请数量居全国前三名。核心技术有所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建成全国重要、全球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软件基地、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形成较大规模的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应用五大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6000亿元、19000亿元、23000亿元。 &&&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培育五大产业。&&&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和壮大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应用五大产业,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4000亿元。&&& 1.软件产业。&&& 实施软件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2800亿元。&&&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及中间件产业化,确保在电力、电信、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办公软件等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加快建设江苏虚拟软件园和软件产业服务中心,加快完善软件产业基地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南京“中国软件名城”、苏州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无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常州动漫游戏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沿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优势互补。&&& 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积极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增强“江苏软件外包联盟”服务功能,提升“江苏外包”品牌知名度。组织省内重点软件外包企业在国外重点发包地设立工作机构。建设5个产业特色鲜明、目标市场明确的软件外包示范园,整合软件外包企业资源,推进南京、无锡、苏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 围绕机械、纺织、船舶、电力、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嵌入式软件需求,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建软件应用联盟。在全省钢铁、汽车等行业开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发展数字设计业,提升动漫与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软件及服务发展,加快发展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数据库业,建设统一的政府外网,加强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2.集成电路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产品”等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以材料和装备为主线的配套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全力打造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使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在规模、水平、发展速度和竞争力等方面形成新优势。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000亿元。&&& 依托骨干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芯片制造工艺水平,实现8―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规模化生产,形成65―45纳米工艺技术的加工能力。继续引导和支持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能力的跨国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江苏的投资,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的支撑服务体系,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推进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我省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发展多芯片集成技术、倒装焊技术、圆片级封装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跟踪研究数字信号处理(DSP)、高清晰数字电视(HDTV)的高端芯片测试方法和技术。&&& 3.新型显示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已有产业和技术优势,加快形成以自主品牌平板电视为龙头、可控面板为突破口、相对完善的平板显示产业体系,将江苏建成国际先进、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产品扩散基地。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4500亿元。&&& 重点突破面板生产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配套材料的供给能力。支持骨干企业建设6-8代薄膜液晶显示(TFT-LCD)和等离子显示(PDP)面板生产线,扶持平板显示技术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部分生产设备以及材料开发和产业化,推动家电企业与显示企业合作。推进中小尺寸有机发光显示(OLED)产品的生产及应用。&&& 4.现代通信和网络。&&& 以国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为契机,发挥我省创新优势,加快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的新业务、新技术,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200亿元以上。&&& 通过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宽带通信网络升级,大力推动相关应用技术,推进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加快光纤接入网络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推进以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交互式多媒体(IMS)为核心的多媒体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以及端到端网络保障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长期演进(LTE)、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后续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吸引大型通信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 推进城市宽带无线上网工程,重点城市、重点软件园区率先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拓展一批无线应用示范项目。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低成本优势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化,并纳入“家电下乡”支持产品范围,积极研究支持“计算机进校园”的政策措施。&&& 5.信息技术应用。&&& 突破核心产业关键技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到2011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形成4500亿元产业规模。&&& 加快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产品高端化。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丰富数字内容,加大高清节目播出量。推动基于国内标准的蓝光高清影碟机、(超)高清电视及其机顶盒、一体化高清电视等产品发展,推动卫星接收设备升级换代。积极发展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业务。&&& 培育新业务模式,促进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信息网络,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促进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研发设计外包、人力资源、客户支持等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大力扶持电子标签(RFID)、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产品的开发和标准研究。&&& (二)产业地区布局。&&& 1.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 进一步推进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建设,推动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集成电路、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设备及终端等领域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内最大、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到2011年,产业规模突破1.8万亿元,其中软件产业突破2500亿元。&&& 进一步推进苏州信息产业、无锡微电子产业、南京软件产业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建设10家以上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共性服务平台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苏中苏北产业承接和提升。&&& 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引导和支持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在符合产业政策、实现达标排放和污染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促进苏南产业加快向苏北转移。推进宿迁苏州工业园、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南通中新•苏通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为苏南信息产业协作配套。&&& 3.长三角区域合作。&&&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分工和协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推进区域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内及国际出口网络带宽。促进区域CA应用和数字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地电子口岸之间数据信息的对接和共享。以重大产业、重大工程为龙头,强化产业协调,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产业链有序衔接和合理配套。&&& (三)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在集成电路、软件、平板显示等领域,加快建设10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开展联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我省人才、科技、教育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公共技术平台资源,鼓励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享联盟,提高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内外资企业加强合作配套,提高产品的地区配套能力。&&&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大专利申请补贴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关键标准的制定,支持重要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度要求,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和数字电视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依托重大投资项目采购国产电子信息产品。提供用地保障,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提高用地计划“点供”比例,引导产业向园区、基地集中。落实环保要求,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和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和企业,对重点信息产业类项目排污指标实行“点供”,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开展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试点,争取在全省推广。&&&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国家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以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政府采购、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三)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服务,合理增加对总部设在我省的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融资项目。支持金融创新,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对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的重点产业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增加直接融资规模。探索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短期融资券试点。促进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 (四)鼓励兼并重组。&&& 促进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拓展产业链,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建设成为百亿元级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核心专利、人才团队和营销渠道的海外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五)提升国际化水平。&&& 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在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推进电子口岸系统(EDI)建设,降低商务成本。鼓励境内研发机构和企业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促进外商投资技术外溢。落实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联席会议制度,由省人民政府领导牵头,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统筹协调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调整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 (二)注重规划引导。&&& 依据本规划纲要,抓紧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加强与国家、省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四)优化服务环境。&&& 针对我省产业发展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分析,切实加大跨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加快审批进度。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统计和国外对其产品补贴政策的跟踪,强化国际市场需求调研,及时发布产业安全预警信息。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五)强化人才支撑。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掌握关键技术和管理才能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我省投资创业。发挥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完善企业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激励政策。将本规划确定的五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列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发挥“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作用,面向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设立“江苏软件奖学金”,吸引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就业。&&& (六)发挥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在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市场规范、信息统计、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协会自觉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使协会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附件:1.关键技术&&&&& 2.重点项目&&&&& 3.工作分工
关 键 技 术
&&& 1.软件领域&&&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软件测试、架构技术。&&& 2.集成电路领域&&& SoC设计平台与IP重用、超深亚微米级芯片制造工艺、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无线射频技术。&&& 3.新型显示领域&&& TFT-LCD、PDP、OLED面板、模组制造、整机设计及背光、彩色滤光片等配套材料制造技术。&&& 4.计算机和通信领域&&&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及下一代通信技术协议、芯片、核心设备及整机制造技术,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等研发和制造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5.新型元器件领域&&& 光电子集成器件、光纤预制棒、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端功率器件和电路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制备与封装技术。&
重 点 项 目
&&& 1.大规模集成电路扩能项目&&& 推进8-12英寸、65-45纳米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重点扶持无锡海力士、华润上华等一批芯片生产企业,形成产能250万片/年。&&& 2.平板显示产业升级项目&&& 推进6代及以上薄膜液晶显示(TFT-LCD)等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建设,重点扶持龙腾光电、张家港彩虹、昆山维信诺、南京华显等面板生产企业,形成产能180万片/年。&&& 3.第三代移动通信培育项目&&& 推进第三代通讯网络、城市宽带无线上网工程建设,重点借助电信运营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培育新的增值服务。移动通信系统逐步由当前的第二代通信系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4.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品牌化项目&&& 推进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等产品发展,重点扶持梦兰科技、福中电脑、众志网络计算机等企业发展,加快国产CPU产业化,打造自主品牌。建成国际重要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设计生产基地。&&& 5.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增强项目&&& 推进光电子集成器件、光纤预制棒、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端功率器件和电路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扶持亨通、通鼎、中天、南京汉德森、南瑞、稳润光电、瑞声科技、可成科技等骨干企业,促进元器件的片式化、微型化、多功能化,以适应新一代数字技术产品发展的需要。&&& 6.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项目&&& 建设省骨干网和宽带城域网的(IP/ASON)双平台、下一代业务运营支撑系统(NGBOSS),加强终端技术的应用研究。&
相关链接:
----各地经信委(局)----
南京经济信息委员会
苏州经信委
无锡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常州经济贸易委员会
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盐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镇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宿迁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扬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淮安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连云港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徐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泰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常熟市级机关(含开发区)----
常熟市政府
安全生产监督局
劳动和社保局
行政审批中心
-------镇场(含碧溪新区)------
---重点企业---
太仓经济信息委员
昆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张家港经济贸易委员会
常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江阴市经济贸易局
顺德区经济贸易局
南海区经济贸易局
萧山区经济发展局
武进区经济贸易局
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常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常熟市中小企业局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金沙江路8号&&&&邮编:215500&&&&
技术支持:
您是本网站第 6828845 个访问者省经信委出台《四川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指南》
自贡经济门户 自贡人民的生活网
权威 ? 主流 ? 公信 ? 热度
新闻热线:
投稿?建议邮箱:
首 页-&-园区经济-&-园区经济
省经信委出台《四川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指南》
时间:&11:46 
&&& 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网成都讯(记者 李远驰)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近日正式出台了《四川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指南》,其内容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产业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主要开发模式、四川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定位等,对自贡市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极具指导作用,特发表供全市各产业园区参考。
新闻链接:
四川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指南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一章& 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
&&&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努力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总体思路:落实 “两个加快”战略部署,突出“两化”联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布局调整,着力推进“五向发展”,深入推进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集中度和产业特色,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着力推动运行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发展方式集约化,使产业园区成为我省壮大提升“7+3”产业和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为全省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 我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必须坚持“五向发展”基本原则。
&&& 一、关联发展原则&&&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 二、成链发展原则&&& 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7+3”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 三、集聚发展原则&&&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 四、集约发展原则&&& 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 五、合作发展原则&&&& 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第二章 “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产业布局调整
&&& 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在突出“五向发展”基本原则的同时,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奠定产业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一、在产业园区产业定位上注意把握“五个结合”&&& 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切实推进“五个结合”。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定位与市(州)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相结合,与区域主导产业链建设相结合,与产业调整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与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与科教资源的整合配套发展相结合。
&&& 二、“一园一主业”的核心是突出产业关联和产业特色&&& 对调整产业园区布局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停留在改变传统分散、沿路、沿江的粗放布局方式而推进工业集中发展的阶段,而应从强化产业技术经济联系、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产业生态环境的高度去认识。即要着力推进产业构建方式的转变,努力将这种转变聚焦在优化布局方式(产业间空间布局)、优化关联方式(产业内关联布局)和优化结合方式(技术与产品生产方式)上,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为此,应坚持以规划建设特色专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基本取向,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品)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布局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形成特色产业带。通过产业的关联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尤其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接轨,形成园区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强化园区定位、园区定位优化城镇功能、城镇功能带动工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具体而言,就是说一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原则上只能确定1―2个主导产业,必须明晰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客观上要求各地在综合审视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细分的要求,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强化产业发展特色,培育区域产业品牌,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要求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进一步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定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力促园区主导产业的产值占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第三章& 产业集群建设
&&&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提供者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 产业集群内部一般有比较清晰的产业链。在产业集群出现以前,产业链呈分散的网状结构,而产业集群出现以后,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的产业链就成为一种集中的、密集型的网状结构。产业集群形成的在区域上的集中,使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更快地获取信息,进行技术交流与生产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更好地发挥了产业链的功能。&&& 产业集群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在产业集群内部,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等通过产业链相互链接成为紧密的合作依存关系。它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的机构以及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等。
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
&&& 二、产业集群的六大基本特征&&& ――产业特点突出。产业集群成员围绕着某一特定领域,如某一特定行业、特定产品或特定的细分市场开展经营活动。&&& ――经济活动关联性强。产业集群成员具有广泛的前向(下游)、后向(上游)、横向联系,通过这种相互联系,集群企业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合作。&&& ――相关支撑机构较为发达。具备一系列专业化的供应商或服务机构。&&&& ――空间集聚明显。产业集群成员分布在相对集中的地域范围内,集群成员之间可以便捷、准确地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使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呈现显著的本地化倾向。&&&& ――专业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集群成员可以共享公路、铁路、通讯网络以及物流仓储、污水处理设施、专业产品展销场所等。&&& ――拥有自己的社区资产。成熟产业集群一般拥有自己的社区资产,包括集群行业协会、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质量控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职业培训学校等,这些共享的社区资产成为联结不同类型集群成员的重要节点。
&&&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产业竞争力,也称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使分工细化,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高,并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推进区域品牌的形成,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 现代的竞争模式,在大范围的区域上看,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的竞争,一群企业与另一群企业的竞争。产业集群具备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快速反应能力。包括对供求与需求的短期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出价值延伸产品的能力。&&&& 2.调整适应能力。包括对不合格合作伙伴随时替换的能力;对市场/技术的结构性变化,产业链重新设计调整能力。&&&& 3.制度化的学习能力。包括鼓励公开交流商业知识的能力;建立专职于创造知识机构的能力。&&&& 4.协作/联合能力。包括在产业链伙伴之中建立相互加强的激励机制的能力,自由地交流信息的能力,澄清集群各方的作用、任务和责任的能力,从增加的投资/行动中平等地分摊风险、成本和收益的能力。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形成
&&& 产业集群具备以上各种能力,使产业集群在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①集群能够加速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建立制度化的知识积累模式,促进对高端技术的获得能力;②通过降低投入、培训、生产、运输、营销等各环节的成本,能够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效率;③通过降低进入壁垒、资本/投资壁垒,缩短企业从投入到开工的时间,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存几率;④集群“专精特新配”和柔性化的生产特点,提高了以差异化为基础的竞争能力,使市场拓展目的性更加明确,提高集群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一)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1.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深化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促进新企业衍生成长。在集群内部,由于有大量关联企业和相应的支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同时,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中小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所体现。&&&&& 1.便于产生知识、技能、信息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 2.降低企业学习成本。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三)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柔性集聚体与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所获得的优势。&&& 1.柔性专业化特征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关联中小企业的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 2.柔性集聚促进创新功能和竞争力的提升。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然后从整体利益中分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并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理想的产业集群模式
五、四川产业集群的构建路径
&&& 路径一:产业链延伸整合型。以工业“7+3”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轴,促进关联项目在优势特色产业链的某些环节集聚和优势产业链条的整合与延伸,在优势特色产业链的构建完中培育育发展产业集群。&&& 路径二:龙头企业带动型。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壮大,按照其供应价值链,依托其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加强产品、技术、标准扩散,带动相同、相近和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和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路径三:特色产业园区构建型。规划建设特色专业园区,突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统筹区域产业项目布局,强化产业关联和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节点,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
&&& 路径四:专业市场带动型。以商贸平台为支撑,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集聚产业要素,形成新型“前店后厂”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生产性服务功能的集成,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路径五:技术进步提升型。以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企业呈集群化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引入与发展。&&& 路径六:产业转移承接型。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契机,发挥区域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市场、区位等比较优势,整体承接发达地区的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形成植入型产业集群,并融入国内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的外向度。&&& 路径七:“一县一品”型。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技艺为突破口,依托地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誉度,培育“一县一品”的地方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集群。&&& 路径八:企业“孵化器”型。以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体,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孵化器(标准厂房),引进同类关联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基础,助推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四章& 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 一、特色产业园区的内涵&&& 特色产业园区既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产业发展特征。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特色产业园区作为以制造业为主体、产业特色明显、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能够突出产业园区建设的产业主题,高效地吸引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要素,推动大量同类产业、关联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能够优化结构、降低成本,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 二、特色产业园区是构建产业集群的有效捷径&&& 特色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项目集群式组合、产业链条化延伸、资源循环式利用,使资源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一)突出产业关联和产业特色。特色产业园区必须将产业关联和产业特色放在产业布局的第一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应在打造特色中彰显优势,从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产品优势、核心技术、区位优势、人文特点出发,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发展定位,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聚集与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 (二)突出产业链构建完善。梳理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链,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按照产业链整合延伸的基本原则,推进关联配套企业集中布局,优化产业工艺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应在产业布局和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突出园区产业相近、相连和配套,鼓励园区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产品配套、技术合作、产销衔接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突出产业分区和项目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园区的构建要充分贯彻“舍得”思想,必须忠实于特色产业的构建,通过“园中园”的办法,积极推进“挑商选资”,并严格按照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分区进行项目布局,严防只顾眼前利益、短期利益而“来者不拒”或杂乱布局。&&&& (四)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特色产业园区规划中要着重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突出产业园区特色经济概念策划。要把握产业特征,突破行业概念,树立国内外知名、体现区域特点的园区品牌,以特色占领竞争市场制高点,逐步在同行业中形成较强的向心力。特色产业园区可从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园区中选择,提高土地利用率。&&& (六)突出差异化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引导和协调特色产业园区合理分布、发展有所侧重,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园区布局。
&&& 三、产业集群实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发展和协调发展。&&& 1.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施产业关键共性平台技术攻关,促进研究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重点推进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提供工业设计、测试评价、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项目,推进产业集成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3.加快建立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种方式和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仓储物流、职业教育、专业市场、融资担保、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第五章& 产业园区主要开发模式
&&&& 一、国际国内产业园区主要开发模式&&& 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创建及其演进的各个阶段中,存在着政府或其代表机构、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体行为的企业或民间组织、教育研究机构三大主体。在产业园区(开发区)的经营管理中,何种类型的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对产业园区(开发区)的治理模式选择和效率发挥产生影响。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将产业园区(开发区)治理模式分为:&&& □& 政府主导型 &此类产业园区属于后发型,政府主导建设过程中,资金有保障,风险由政府承担,政府调控干预力较强,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宏观调控,具有权威性、集中性和统一性。如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新加坡的肯特岗工业园区、我国的苏州工业园区、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是由政府或当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投资的。这类模式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的特点,但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的缺点,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 □& 市场主导型(企业治理型)& 资源配置比较灵活,市场竞争力较强,充满活力。缺点是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集中不够,容易产生外部不经济等公共治理问题问题。&&&& □& 混合型 &这类产业园区既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民间和市场的作用,把政府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具有政府主导型所具有的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的特点,又有市场主导型所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竞争力强的特点,总体效果较好。&&&& 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市场发育不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备,实行市场主导型模式的条件不具备;而单纯的实行政府主导型模式,又因为经济实力不够,财政负担不起。以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园区,必须探索实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 二、产业园区建设各阶段的治理模式&&& (一)产业园区创建初期的治理模式。&&& 政府管理在国内外产业园区创建初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对产业园区创建成长的支持主要体现在:&&& 1.立法保证。这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最为突出。如日本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和《技术城法》,韩国的《高技术工业都市开发促进法案》等。
韩国立法促进产业园区建设
&&& 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推力,便是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韩国国家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韩国工业的根基,政府产业技术政策在这里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体现。1977年,韩国制定了《工业布局法》,把工业过度集中的地区划为“搬迁促进地区”和“扩充限制地区”,从政策上鼓励工厂向国家指定的地区转移或建设,为了把“首都圈”的人口和工厂疏散到地方,制定了“首都圈人口再配置计划”,并开始建设半月等大规模工业园区和新工业城市,以吸纳流入“首都圈”的人口。 & 上个世纪80年代,韩国第四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开始从“高度成长”型转向“安定、成长、均衡”,重点放在国土的均衡开发和疏散人口的地方定居,通过重化工投资调整,产业园区开发政策转向在地方建设中小规模的产业园区,开始着手大佛、群长(群山、长项)等大规模产业基地的开发。在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得到较全面的贯彻,企业内所属研究所的研究活动特别活跃,民间主导的产业技术开发体制开始确立。&&& 通过以上产业政策调整的基础积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明确将产业结构从加工组装生产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开始将重点放在建设光州、大田、等尖端技术产业园区、外国人专用园区和海外工业园上。这一时期的技术改革定位为产业技术政策最有限的课题,通过技术改革体系的建立、新技术开发和新技术利用的有效结合,推进技术开发政策、技术推广政策和技术基础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摘自《中国工业地产》?2009年9月
&&&& 2.财政支持。国外对产业园区的财政支持规模大、方式多。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常采用直接投资或计划项目的方式支持产业园区发展。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政府更是大量直接投资、统一规划来促进产业园区的发展。此外,国外还采用就业补贴、科研合同补贴、亏损补贴、搬迁补贴、设备与建厂折旧补贴等补贴方式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3.优惠政策。主要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巴西政府规定科技投入超过企业利润5%的企业可免交产品税,允许企业把所欠税款的80%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促进产业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外国政府还通过银行或基金会的方式向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4.风险投资。实行比较宽松的金融管理,鼓励各种创新,为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是各国产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普遍做法。美、英、日发达国家均有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积极解决产业园区内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美国硅谷有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还有发达的纳斯达克市场(NASDAQ),为风险投资流动提供入口和出口。&&&& 这一阶段,建设产业园区的关键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因此,产业园区在管理体制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和政策上优势,迅速确立建设发展规划,在明确主导产业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资金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出台优惠政策,尽快形成主导产业和产业链。
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目的的治理模式
工业地产模式
&&& 一种运用社会资金加快园区建设的模式――工业地产模式&&& 工业地产――指工业类土地使用性质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该类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属物。作为有别于住宅、商服和综合类用地以外的第四种性质用地,工业类土地上的可建建筑物用途有较大的范围,其中包括工业制造厂房、物流仓库及工业研发楼宇等。在我国,工业地产土地的批租年限为50年。&& 工业地产作为一门产业,有其独有的商业模式,包括工业地产开发商筹措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开发经营项目并提供工业地产产业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基本程序: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或其他地方获取工业土地项目,在进行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管理。&&& 工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基本程序:
&&& (二)产业园区转换升级阶段的治理模式。&&& 产业园区转换升级阶段,由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选择确定治理模式关键是要对政府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进行妥当的制度安排,适时推进产业园区的企业化运作进程,以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加坡裕廊开发区的建设与服务最初由裕廊镇管理局提供,并通过下属分支机构负责开发。随着竞争环境变化,裕廊开发区抓住转换升级时期的各种有利机遇,对管理体制相应做出调整,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在解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回收成本周期长的问题上,裕廊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是:政府适时的干预和恰当的引导。即:先由政府通过贷款或提供税收补贴支付,满足先期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而后再实施资金投入主体多元化政策,包括银行贷款、发放债券、处理资产收益和国家补贴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公共产品外部性问题。&&& 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在加速园区升级和调整过程中,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社会招标,实行企业化经营,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政府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提高了工业园区的经营效率。政府在补贴土地开发的同时,重视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工程建设基本上采用招投标形式。
产业园区转换升级阶段的治理模式&&&
&&& (三)产业园区发展成熟阶段发展的治理模式。&&& 随着产业园区进入成熟阶段并具有一定规模以后,产业园区功能分区逐步完善,可用土地相对减少,产业园区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增量的增长,更主要的是对存量进行升级。因此,这一时段的产业园区管理构架,更偏重于协调和服务,构建服务专业化的大管委会。
产业园区发展成熟阶段的治理模式
&&& 三、 产业园区管理体制
&&& (一)产业园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1.“管委会+开发建设公司”管理体制。&&& 该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有利于资源高效集聚、产业功能快速形成。&&& ――产业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获得政府有效授权,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 ――开发建设公司。主要负责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任务。&&&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因政企关系不同又可以分两种模式:&&& □& 政企分离模式。产业园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开发公司承担,这种体制的机构精干、权责明确。&&& □& 政企合一模式。产业园区管理委会与开发建设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职。这种模式办事效率较高,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但容易导致政企不分、机构膨胀、内部职责还清的弊端。&&& 2.“功能区+管委会+开发建设公司”管理体制。&&& 该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是对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乡镇)联运发展体制设计和积极探索。&&& ――功能区。接受政府授权委托承担区域内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能,如区域内项目审批、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兼具有对乡镇的管理权限。&&& ――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接受政府授权,负责产业园区内项目审批和规划建设。&&& 3.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管理体制。&&& 该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有利于市场化动作和经营效率提高。&&& 通过设立一个企业来规划、开发管理一个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公司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进行公共事业开发。这种体制首创于蛇口,也称之为“蛇口模式”。&&& 开发建设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二)国内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模式的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由单纯生产区转向工业、生活和商贸结合的综合区,由分散管理逐步转向集中管理,由依靠优惠政策为主转向制度创新、政府效率、服务体系建设。&&&& (一)北京中关村管理体制的特点&&&&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为的第一家高科技园区。目前,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等在内的“1区10园”,总面积232平方公里。2009年3月,国务院发文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1.协调有力的领导小组。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由北京市市长、科技部部长、教育部长共同担任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等近10个部门领导人进入领导小组,共同负责统筹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落实各项专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中关村管委会,相关委办局如土地规划、发改委、科委是办公室的成员单位,重大事件部委相关司局也参加。大管委会通过与领导小组的直接联系,保证了协调的力度。&&&&& 2.服务专业化的大管理委会。中关村管理委会是北京市政府派出机构,又称大管委,没有财税收入功能,园区管委会并不从企业的税收中提取留成。大管委会主要负责总体发展战略、政策、条例和规划制定,没有行政审批权,不负责招商,也没有经济指标考核要求,直接定位于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包括产业规划,政策和帮扶企业。大管委会下设规划协调处、产业发展促进处、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处、中介服务体系处、人力资源处等,履行政策供给、资源集成和创新引导3大服务职能。&&&& 3.统筹规划、分散管理。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确定了“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内容,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权全部下放到10个园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为所在区政府派出机构,又称“小管委”,多以区领导兼管委会主任,如海淀区区长兼任主任。10个园区在发展中涉及用地、规划、审批均由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大管委在上报过程中起协调作用。&&&& (二)天津滨海新城管理体制特点。&&&&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和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司、常住人口达到202.88万人,生产总值3102.24亿元。滨海新城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完善的工作推进组织机制。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为最高层次的协调机构,中层为新区管委会,下层为开发开放各个组成机构,如各区、开发区等。领导小组组长为市委书记,市有关领导任副组长,负责统筹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滨海新区内各区人民政府、各功能经济区管理机构,负责各自辖区行政管理工作,接受新区管委员对经济建设工作指导。&&&&& 2.政资分开的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为了理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天津市通过实施“三公”原则提高投资效益,公共产品的公告价格规定每年12月31日公布第二年基础价格(单位计量价格)、公开补贴。补贴有三部分:一是运营成本补贴;二是国有资本补贴折旧费,保持资本金不损;三是利润补贴,若为上市公司,按照设立好的利润率补到6%左右。优点是政企彻底分开,界定清楚。&&&& 3.新型的社区管理方式。开发区内有8个新型社区,每个社区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下,人口1~2万,成立一个社区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编制4~5人,由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经费招聘大学生管理,对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社区委员会日常管理社区事务,包括法律援助和协助人口等普查。&&&& (三)苏锡昆园区管理体制的特点。&&&&& 1.苏州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干部高配。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在园区的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一是管理扁平。苏州工业园区的工商、国税、国土、房产、海关都是由江苏省垂直管理,与苏州市平级。二是统管乡镇。将默默几个镇成建制的划入工业园区的行政管辖范围,管委会将乡镇统一一体规划,并负责3个镇所有社会事务,乡镇负责具体操作。&&&& 2.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特点:体制灵活。昆山开发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贴近市场的体制,不受政府职能部门的捆绑,敢于创新。一是交叉兼职,昆山开发区的管委会主任由昆山市长兼任,劳动人事、环保等各部门都有交叉任职,同时使用了二号章等“土办法”来减少矛盾,提高效率。二是财政独立,昆山开发区以2006年为基数标准核定上交昆山市财政,留成部分用于开发区滚动发展。&&& 3.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特点:统管乡镇。无锡新区现辖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空港产业园、吴越文化功能区、商务商贸功能区、国际生活社区等六大功能区,以及2个镇、4个街道。管委会视作一级政府,包括社会事务也由管委会来行使。财权事权匹配,管委会一级经费,以2000年基数为标准核定上交苏州市财政,超收部分上交31%,管委会留69%,乡镇税收基本留在乡镇,大量社会事业由乡镇完成。区镇共同招商,区镇两级都有招商引资职能,对引进项目依各项指标打分,得分高的入驻国家级开发区,得分低的乡镇工业园区。
第六章& 四川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定位
&&&&& 按照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围绕打造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我省各地在建设产业园区时,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基础、资源特点、要素禀赋,围绕构建“八大工业产业带”,确定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
&&&& (一)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发挥科教、人才比较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军事电子、网络通信、软件、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等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集聚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实力。
&&& 环保成套设备以及机车车辆、数控技术及设备、航空及空中管制系统成套设备等8大产品链,建设龙头带动、协作配套、关联发展、开放合作的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四川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
&&& (三)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 发挥零部件配套力强的产业优势,构建完善以轿车、货车、客车、专用车整车和发动机等总成部件为链核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建设 “一带、六园区”(即:加快建设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园、资阳南骏汽车产业园、绵阳汽车产业园、德阳汽车产业园、南充汽车产业园、内江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壮大提升四川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
&&& (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 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稀土资源,着力推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突破钒钛、稀土矿的采选、分离、加工应用技术,推进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发钒精细化工产品、高档次钛白粉、海绵钛和高档钛材、稀土汽摩排气催化剂、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蓄光发光材料、稀土电机、稀土农用材料等产品,努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
&&& (五)成乐绵硅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 依托硅材料科技、研发、生产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多晶硅、单晶硅和光伏光电项目,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构建完善硅材料产业链,重点在光伏、半导体材料的后续生产环节上取得突破,形成以硅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应用企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合作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知名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 (六)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依托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的综合交通物流条件,充分利用泸州、宜宾、自贡、内江、乐山等川南地区的天然气、氯碱化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整合延伸天然气、氯碱、煤化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提高工艺水平和产业层次,支撑川南制造业城市群和沿江产业带建设,巩固提升四川基本化工产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
&&& (七)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 充分发挥川东北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推进资源就地利用转化,提高资源转化效率,规划发展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建设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 (八)成遂南达服装鞋业产业带的产业园区定位 && 发挥综合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服装鞋业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服装鞋业产业转移,引进知名品牌服装鞋业生产企业,加快配套体系建设,在服装鞋业生产及丝、棉制品印染和后整理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建设西部服装鞋业研发生产和综合物流基地。
(编辑:何丽娜)
[] - [] - [] - []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传递我们我们身边的新闻.......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传递我们我们身边的新闻.......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传递我们我们身边的新闻.......
请输入验证码:
 -  -  -  -  -  -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版权所有
自贡经济门户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闻信息登载备案号:川府新办(2006)第11号 川新备 06-000026
ICP备案号: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