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布柯里昂家族族墓园礼拜堂su图

卡洛o斯卡帕和布里昂家族墓地
&&首推于&17.02.11
浏览(995)|回应(1)
卡洛o斯卡帕卡洛o斯卡帕生于1906年的威尼斯,于1978年逝世于日本仙台。15岁考进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美术。1922年,16岁的斯卡帕成为雷纳多建筑事务所公务助理,并娶雷纳多孙女为妻。18岁开始有了第一个独立的案件——为一个18世界的房子曾建一座仅80平方公尺的侧间。19岁除了继续学习外,同时接受委托设计一些小型的室内设计案,并与皮祖托教授合作执行了几座建筑的设计与重建。同年,与卡朋林那玻璃设计公司(Cappelin&Co)以及威尼斯知名玻璃制造区域摩鲁诺(Murano)工匠们接触,开始设计玻璃作品。从1927年21岁的斯卡帕开始,为摩鲁诺(Murano)设计,直到1931年至少设计了8件玻璃作品。年的十年间,斯卡帕为著名的维尼尼(Venini)玻璃品牌设计公司工作,设计的一系列作品甚至连建筑大师赖特都赞叹不已。传说1951年,赖特来意大利参观摩鲁诺玻璃工厂,他选择了几个他最喜欢的玻璃作品竟然都是出自斯卡帕之手。摩鲁诺玻璃设计成为斯卡帕对材料、制作过程转化为作品深入兴趣的原点。玻璃材料的流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复杂工艺制作过程,为斯卡帕塑造建筑细部和丰富的材料处理能力奠定基础。(图1)图1 卡洛o斯卡帕的玻璃作品1937年,斯卡帕开始其著名的展厅装置场地设计。1954年以后,可以说是斯卡帕的黄金创作期。1960年,逐步形成成熟的斯卡帕风格。其主要作品有卡诺瓦石膏雕塑艺廊、维罗纳古堡美术馆、布里昂家族墓地、威尼斯斯坎普利亚基金会等。斯卡帕的大部分时间在威尼斯度过,他大学时期刚刚经历过新艺术运动巅峰,所以他没有受到古典主义科班的培训,当时的校园大家都比较在意和崇尚自然,崇尚曲线和细节节点设计。他受到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的感召,从美术手工艺转向建筑。早期还曾受到莱特的有机理论和东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斯卡帕后期的作品中比较多地体现出东方色彩。比如隔断和墙体的东方元素运用以及对光线的理解。在其设计鼎盛时期去美国考察了赖特的作品失望后转向路易斯o康,他与路易斯o康对空间节点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并有一个共同的学生——马里奥o博塔。在艺术方面,斯卡帕受波提切利、蒙德里安、保罗克利的影响。斯卡帕酷爱绘画,立体派的布拉克(Braque)及印象派的塞尚(Cezanne)对他的影响极大。布拉克的曲线、几何构图,塞尚的半透明质感、流动交叠感为斯卡帕开启了一扇理解世界、转换世界、重新定义世界的窗。斯卡帕的学生在其专辑中评价他是运用光线的大师、是细部的大师和材料的鉴赏家。从本质上讲他并不是纯粹的建筑师,而是一名有着建筑房屋冲动的艺术家。布里昂家族墓地1968年,著名机械电机公司布里诺o维加(bvion veqa)遗孀找到斯卡帕,希望其在丈夫的出生地圣o维托(san vito)建造一座墓园。最初,斯卡帕的公墓设计仅限于东北角的一块长方形区域,1969年后,布里昂家族在沿着公共墓地北侧及东侧买了一块L型土地,斯卡帕的设计开始延展到2200平方公尺的区域。墓园平面布局呈L型,东北区域为布里昂夫妇墓,西区为家族墓区及小礼拜堂,南区则为入口廊及沉思亭。施工过程持续数年,直到1978年,斯卡帕过世那年才完工。(图2)图2 布瑞恩家族墓园平面图入口门廊是真正死之仪式的开始点。在昏暗外部光照映衬下,两个联体双圆符号被突显出来,两者交集部分的“橄榄形”在宗教意义中象征生命,圆环左粉右蓝的镶边象征着“死与生”、“火与水”、“阳与阴”。斯卡帕认为所有的“原型”都需要被赋予动量才能表现生命,因此单独而完整的“正圆”会看起不够完美,充满力量的双圆相交——“动态圆”形象征着生与死之间的轮回。(图3-1、3-2)图3-1 墓园入口 摄影:党杰图3-2 入口门廊 摄影:党杰斯卡帕在建筑中曾多次运用“动态圆”这一母题,它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在瓜里尼基金会项目中,两个圆的圆心间距刚好是它们的半径。而布里昂家族墓地入口的“动态圆”则包含“11”的模数,即一个圆的圆心在距离另一个圆的圆心有2/3半径处,这样若架设圆的半径为3,则两圆圆心的最远距离为11。从实际现场来看,布里昂家族墓园入口的双圆并未像上文说的在圆心外2/3处,而是位于大概1/3的位置。同时,我们也能在其中找到形式1的存在。(图4-1、4-2)图4-1 入口门廊两个相交的动态圆,象征着生死轮回 摄影:何嘉图4-2 动态圆示意图当人们选择进入双圆门廊右侧通道,则会停止在一座被铁框围起的玻璃门前,这是一座由墙面外复杂滑轮组引动的机器装置,它是通往沉思亭的必经通道。为了克服这道玻璃屏障,身体必须聚集力量压下装置,直到它彻底消失在地下才能走到沉思亭。跨出玻璃门后,人们脚下开始发出轻鸣声,这是因为脚下的混凝土板开始由落在土地上转变成浮在水上,震动引起中空的回音。(图5)“这是一种进入的动态形象,一种逆向的分娩形象。这里,身体仿佛成了胎儿,努力想要重新进入母亲的子宫。包围着亭的水池,因此,是一个母亲般的世界,那个亭,就是一处胎儿可以漂浮的地方。”这个过程产生了强烈的仪式感,表达了一种非凡的意义。图5 墙上的复杂滑轮组机器装置 摄影:何嘉在沉思亭中凝聚了斯卡帕最多心力与时间的投入。布里昂家族墓地设计中,一共有超过1000多张图和这个小小的亭子有关。顺着门廊及混凝土板地面走进沉思亭,你会发现,人如果直立则完全看不到地平线,必须以蜷缩成一团的姿势望向水池、草地和布里昂夫妻墓,它们构成了家族墓地的前景,围墙、远处的小礼拜堂钟楼、金黄色的田地和湛蓝天空组成的远景,好似回到母体中沉思人类的自然起源。沉思亭由拆下的混凝土线角模板拼接组合,奇怪的金属铁件和铜块构成四组支架,他们支持起如同飘拂在水面上的沉思亭。这里,一方面在视线上掌控大部分墓园景致,另一方面将视线延伸至深远世界。(图6-1、6-2)图6-1 在沉思亭中,人的视角分析图沉思亭 摄影:冯晔在沉思亭中,远眺钟楼和田野 摄影:党杰在沉思亭中,远眺钟楼和田野 摄影:何嘉图6-2 沉思亭细部 摄影:何嘉水是生命之源,沉思亭面前的荷花池里的水则源自夫妇二人坟墓旁一眼静谧的泉。“从死亡之地流出,可以逆着生命时间之流向高处爬去的河,它为湖补给着水源,保护着生的谜。”如果顺着入口门廊左侧通道前行,就可以看见一道混凝土浇筑的水流沟槽导引着泉水由布里昂夫妇的墓座前延伸而来,顺着水槽走到水源尽头,两个串联的圆形水渠里盈盈的清澈泉水潺潺流淌。(图7)图7 泉眼 摄影:何嘉而夫妻墓上,一座混凝土线角装饰的桥拱成为视线的交点,从桥拱下向上望去,一道缺口将其划分为两个构造体,两边各以蓝、绿相间的马赛克覆盖拱桥下表皮,也许这座表面装饰有相对关系为5.5和11魔术关系的锯齿线角的拱桥正是象征着生与死之间的桥梁。这对夫妻的墓座位于桥下下沉的圆形平台上,这样的安排使得夫妻墓有如戏场一般可被观看。夫妻墓是以白色及深棕色的大理石砌造,在它的上方有黑檀木包裹,并以象牙镶入他们两个人的名字。若由正面望去,他们互相向对方倾靠,斯卡帕解释说:“如此相爱的两个人,仍然深切地向对方鞠躬。”(图8)图8 布瑞恩夫妻墓 摄影:何嘉由沉思亭回望入口门廊,东方园林漫游式的布局,墙面素雅绵长的线条以及日式庭院内的多彩枫叶都充满东方情结。(图9)沿位于L型平面交集处的布里昂夫妇墓座向西侧行走,便会经过布里昂家族成员的集体墓地并通往小礼拜堂及“后院”的室外景致。集体墓碑埋葬在由一个不稳定的倾斜混凝土构造体下,构造体体量十分巨大,但中间的缺口形成天井般的空间,阳光可以照射进家族成员的墓碑前,而雨水却只能浇灌墓碑前的植被,这个沉重的构造体中空的内部空间使得这个看似“沉重”的人生终点转化成了壮丽的轻盈。散置的墓碑与裸露的沙土平台上,参差的植被与墓碑共存,为这个家族的兴盛留下一笔充满生机的见证。(图10)图9 日式庭院布局 摄影:党杰图10 布瑞恩家人的墓地 摄影:何嘉沿着脚下的绿油油草坪,一道连续但被锯齿细部主宰的墙面与开口长廊区域共同构成的一条轻重韵律的墙体,将人们引入一个清澈的水池边。(图11)池中一座有着锯齿线角的园区内最高的建筑物——小礼拜堂便呈现在眼前。小礼拜堂外立面上每一个锯齿细部的边界都形成了斯卡帕口中的装饰要素,他说:“装饰要素便是个人风格之所在。”(图12)图11 墙面锯齿细部图12 小礼拜堂入口 摄影:何嘉小礼拜堂入口的两个门,一个通往器物室,另一个通往小礼拜堂正室的侧面开口。在小礼拜堂入口门厅和正室之间设有一座圆形的门洞,门洞边镶满了小块花岗石的拼贴及蓝色色带。小礼拜堂正室是一个方形平面,与墓园L型轴线形成近似45度角的走向。小礼拜堂正室室内方形一角是圣坛,被刻意地抬高地面区域所界定,圣坛头顶是金字塔型层叠收分的屋顶及采光天窗,天窗洒下的光线让整个小礼拜堂的锯齿细部线角显现出丰富的光泽以及阴影机理,成为小礼拜堂参观者愉悦的观赏元素。抬高圣坛的地面与墙面交界处,两个低矮的方形窗开向静谧的室外水面,将室外的池水反光收集进室内,好似为寻求安宁祈祷的灵魂提供一个私密的“出口”,人与灵魂各自有着往生的途径。圣坛侧边悬挂的十字形蜡烛架是个有着复杂节点处理的工艺作品,它可以围绕着水平衡杆做180度旋转,玻璃和银件组合的蜡烛架被固定在金属和木头组成的烛台架上。位于圣坛另一侧的门的则通往室外停车场的墓园出口,预示着这个小礼拜堂不仅仅为家族内部人使用,人们可以便捷地从墓园出口到达小礼拜堂而不“惊扰”墓园内部的安静。(图13)图13 入口门厅进入正室的门 摄影:何嘉图13 圣坛 摄影:何嘉圣坛边上的门以白色灰门板和铁件划分组成,为门的设计植入东方元素,尤其让人感受到日式“棉窗门”的意象。(图14)“棉窗门”出去进入一片由石板、水面、柏树以及沉入水下的混凝土锯齿线角构成了这块“后院”区域,没入水中的混凝土布满青苔,似乎暗示着已经尘封的过去。(图15)图14 小礼拜堂 摄影:何嘉图15 后院观小礼拜堂 摄影:党杰斯卡帕死后的墓地也葬于布里昂家族墓园中(图16),出口一处转角为变形的“双喜”字体,灵感源自他的广州学生带去的中国红双喜烟盒,这一元素为墓园中“死”的含义增添了一个反向新意的注解。(图17“红双喜”图案的后院围墙)图16 斯卡帕葬在墓园里的墓 摄影:黄巍图17“红双喜”围墙 摄影:党杰布里昂家族墓地更像一个花园,老人、小孩都可以在墓地中嬉戏。斯卡帕希望“这个为死者建造的空间是一个花园。这是一个可以沉思冥想的空间,平和也很美丽。我很喜欢待在那里。这样的安排可以让你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拜访死者。”这种设计理念贯彻到了整个墓地设计流线中。在这个项目中,斯卡帕做了很多隐喻,而水系联系着生与死,是布里昂家族墓园里不断出现的主题,它也是生命之源和情感的表达。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里昂家族墓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