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辅助中重打一次郭嘉能得多少镔铁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商贩霸三国
作者:&& 更新时间: 12:27&& 阅读最新章节
第二卷 转战北地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02回:泰山之颠现仙人 只为赎罪乱三国&第03回:刘备路过施援手 恶少欺女遭天遣&第04回:借尸还魂当修炼 二仙撒手言不管&第05回:人言世道太荒谬 恶少一夜变大孝&第06回:遇仙不淑自有罪 何故扭曲一臂力&第07回:涿县三英已归位 四雄威风人人畏&第08回:后院石阶四结义 天下将倾易谁手&第09回:剑刀矛杖乃天成 天下谁人与争峰&第10回:牛刀小试果然锋 陈彬首战立大功&第11回:刚立首功便讨官 大好河山更眼谗&第12回:大汉江山本可扶 只因私心有所图&第13回:陈彬有意瞒实力 孟德英明识内理&第14回:张角一命归西天 刘备斩贼首立功&第15回:白脸子龙对黑煞 共扶明主打天下&第16回:卢公有心挑雄意 无故埋下离间计&第17回:入京觅才言寂寥 遇尴尬得见张辽&第18回:进京面圣结义裂 半路喜得王佐才&第19回:面圣毕衣锦还乡 收重礼借花献佛&第20回:三人单骑救危急 刘备之心始回意&第21回:子龙死战报主公 关张得封杀人魔&第22回:陈少名真情流露 涿县兵誓死效忠&第23回:解兄结南下游江 逛扬州艳遇飞至&第24回:只闻关公前耍刀 未见文盲斗才子&第25回:要学当学少名扬 莫学霸王耍花枪&第26回:赵子龙忠心护主 鲁子敬论敌显才&第27回:刘备独食鲁冰花 少名子龙享二乔&第28回:游赤壁路遇锦帆 遭怒斥甘宁从良&第29回:经襄阳广交豪杰 司马寄语言天命&第30回:访颍川寻觅鬼才 拒出仕举荐徐庶&第31回:于文则慕名而来 陈少名大谈商道&第32回:扩疆顺喜上眉梢 喜上加喜迎二乔&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三国风云之龙翔三国
作者:&& 更新时间: 14:02&& 阅读最新章节
第二卷 谋河北 孤胆英雄建奇功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一章 收子义 北海被围&第二章 解围北海 虎痴战恶来&第三章 七结义 ,孤胆英雄领平原县&第四章 休生息 谋划南皮&第五章 火奴神枪营&第六章
南皮城外小试牛刀&第七章 平南皮收方悦&第八章 挑战书!&第九章 攻克德州 纵高览&第十章 结盟公孙 袁绍求和(上)&第十一章 结盟公孙 袁绍求和(下)&第十二章 掘地攻城&第十三章 破渤海 袁氏求和&第十四章 内部策反 还甄于袁氏&第十五章 部队番号&第十六章 久违了!&第十七章 徐元直&第十八章 归北海 出新政&第十九章 分田到户 包干到‘族’&第二十章 携美归渤海&第二十一章 新军纪出台&第二十二章 将军犯纪与兵同罪&第二十三章 意志之训&第二十四章 青州防卫战(一)&第二十五章 青州防卫战(二)&第二十六章 青州防卫战(三)&第二十七章 青州防卫战(四)&第二十八章 勇挫商青&第二十九章 破刘岱军&第三十章 奏凯歌 收良将&第三十一章 凯旋北海&第三十二章 挑逗&第三十三章 大胆的设想&第三十四章 成功或是失败?&第三十五章 三面并进&第三十六章 出兵邺城!&第三十七章 血站!!(今日二更!)&第三十八章 信都攻略&第三十九章 虎痴vs颜良(二更!)&第四十章 青缸宝剑&第四十一章 围点打援&第四十二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三章 文丑请战&第四十四章 双眼朦胧&第四十五章 约定&第四十六章 邺城攻略(一)&第四十七章 邺城攻略(二)&第四十八章 邺城攻略(三)&第四十九章 邺城攻略(四)&第五十章 死战夺城!!!&第五十一章 张合对淳于导&第五十二章 援助&第五十三章 邺城易主&第五十四章 见袁绍!&第五十五章 战斗吧,小白龙驹!&第五十五章 文丑归来!&第五十六章 黑山之贼&第五十七章 下魏郡&第五十八章 围困&讨厌不自觉的人!!&第五十九章 毒计&第六十章 玩火者必自焚&第六十一章 一触即发&第六十二章 触战!抢夺邺城控制权&第六十三章 实力对决,再战文丑!&第六十四章 滑稽的对白&第六十五章 创伤与新生&第六十六章 邺城会师&第六十七章 东瀛武士&第六十八章 高坐邺城(今日二更)&第六十九章 谋夺幽州&第七十章 某乃许仲康&第七十一章 平定冀州,轻巧爱人门&第七十二章 凯旋,享鱼水之欢!&第七十三章 用一生去爱&第七十四章 甄荣&第七十五章 双喜到邺城&第七十六章 司马仲达&第七十七章 天子有诏&第七十八章 幽州可取&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三国著名谋士演义-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我们在荀彧节已经对荀彧、郭嘉和诸葛亮做过比较。在曹操阵营中,荀彧和郭嘉堪称黄金搭档。《三国演义》中高度评价了郭嘉,诗云“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志.郭嘉传》中说郭嘉深沉通达,精于筹谋,通晓事物情理。(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曹操盛赞郭嘉,说“只有郭奉孝知道我的心思”。
  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时年38岁),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印迹会否使三国为之变色?我们甚至可以将曹操军事生涯以郭嘉的过世为分界点。有郭嘉在时,曹操势如破竹,以弱胜强,官渡之战赢得多么漂亮,奠定了自己老大的地位;可是郭嘉之后呢,以老大的军事力量,却是输得难看的赤壁之战,赢也只是赢了几个小战役。赤壁战船被火烧后,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致使孤至此。”《傅子》中曹操对痛失郭嘉追伤痛惜之意泼墨颇多,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这就是人才的力量。
  这就是郭嘉的力量?是呀,其他条件都没有变,黄金搭档中的荀彧也还在,可是战机和战绩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那只能说,郭嘉是强大的。
1.率性而为,不拘礼节的青年才俊
  郭嘉瘦瘦高高的,清瘦俊朗,如果在当代,应该属于长得酷酷的比较有型的那种帅哥。瘦削的脸庞上眼睛尤其有神,显得清澈深邃。
  郭嘉自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术数、兵法,奇门遁术更是他的最爱。他有着超乎常人的禀赋,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为异常的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不知不觉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自成年后,郭嘉就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很少参与当地的名门聚会这样的俗事。他也非常地清高。交友挑剔,一般人都看不上,只和自己喜欢的仁人志士来往。因而,当世人对郭嘉并不熟悉。只有少部分朋友知道郭嘉是个奇才。(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但是一旦他把你当作朋友看,他就会知无不言,真诚、热情,甚至于邀请你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喜欢喝酒,是狂才的象征,也为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了伏笔。)如果看你不顺眼,管你是王公还是大臣,从你身边走过,当你是空气,招呼都懒得和你打;他如果觉得你的发言没水平,即使你是达官显贵或者名门名士,一样会嗤之以鼻,一走了之。
  他就是郭嘉,一个率性而为,不拘礼节的书生。在当今,大凡有点才华的知识分子,都有点郭嘉的影子,他们率性而为,有的甚至不修边幅。自以为以技术为吃饭的本领,有点自命清高,也有点自命不凡。不过,总体来说,郭嘉能遇着曹操这种主公,也是相得益彰。否则,以他这么率性而为的性格,即使才高八斗,没有人用,岂不是历史的损失?
  21岁时,郭嘉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相待。但只呆了几十天,郭嘉就深深地感受到,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他对同郡老乡辛评和郭图说:“聪明人应该审于量主,这样才可能有机会成名立万。咱们这个袁老大,只是空有周公那样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可惜啊,他根本就不知道用人的道理。他“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要想与这样的主公图谋天下霸业,是很难的。
  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直到六年以后出山跟随曹操,他一直在家赋闲了6年。就如同现在的青年,因为工作不顺心,跟的老板没有前途,毅然决然地辞职回家待业一样,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从中也可以看到,郭嘉是怎样一个率性而为的人。
  在这六年里,郭嘉除了偶尔和看得上眼的朋友聊天喝酒之外,就是看书、学习,尽己所能进行充电。他立志,找不到好老板就不出山。在择主方面,郭嘉与荀彧、诸葛亮都是要择明主而事的。
2. 主人、伯乐与千里马
  当然,许多人都不太待见这种人。这种有才而又不羁的人,就如同难以驾驭的千里马,非要有伯乐赏识不可。千里马也要择主而事。
  因为聪明过人,因为才识过人。
  这样的千里马,就需要伯乐的赏识。郭嘉的伯乐可以说是荀彧。荀彧比郭嘉年长7岁。在同一个文人圈里,而且是同郡老乡,两人都是才华过人的人,就算不是好朋友,也至少会是朋友的朋友。因而荀彧之前和郭嘉应该有过接触,也可能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对于郭嘉的应变谋略才情有所领略。但是,荀彧对郭嘉的率性而为的风格,有所保留。因此,荀彧并没有立即将郭嘉介绍给曹操。
  荀彧先是介绍了一个戏志才。戏志才也是颍川同郡老乡,他精于谋划,跟随曹操左右,很得曹操信任和器重。但是,戏志才跟随曹操没多久,于建安元年(196年)就因病去世了。(史书上对戏志才的介绍不多。)
  戏志才死后,曹操深感身边没有一个如戏志才般卓有见识的,可以出谋划策共同商讨对策的能人是多么的乏味和不方便。于是曹操给荀彧写信抱怨身边无能人的痛苦,也让荀彧给搜罗一下能和戏志才相媲美的人才。
  荀彧想到了郭嘉。郭嘉的确是个有才之人,但这个才高八斗的青年是有瑕疵的,他行为放荡不拘礼节。如果戏志才不死,直接把郭嘉介绍给曹操,估计双方会很难磨合,说不定还没等磨合好,郭嘉的少爷脾气一发,甩袖子走人都有可能。(假如曹操不够待见,这位兄台是有可能做出这种事的)
  而现在,一切水到渠成。郭嘉是时候出场了。荀彧在曹操面前盛赞了郭嘉。(但是,我在想,假如戏志才不死,郭嘉是否有被推荐的机会,或者何时才会被推荐?所以,即使是年少才俊,也不应该太轻狂,否则可能很难找到好工作啊,没有几个上司能够如曹操那样不拘一格请人才的。或者如郭嘉这样的人才,在诸葛亮那里估计也很难得到重用。)
  话说郭嘉接到荀彧的信,荀彧在信中自然将曹操一番夸赞,说曹操就是郭嘉可以献策的明主。荀彧就如同那牵线的媒婆,两头当然都要说好话的。
  赋闲六年之久的郭嘉决定出来考察一下,看看这个曹操是不是真如荀彧所说的那么英明。
曹操一听说郭嘉有如此大才,非常高兴。在郭嘉投奔他的那天,曹操以异常尊重的场面迎接了郭嘉:出行十里相迎。这样的初次见面场景,让郭嘉很受用。心里对曹操礼贤下士的表演高度赞扬了一把。
&第一次会面,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一个是渴望得到贤才的主公,一个是渴望得到明主的谋士。
  曹操将郭嘉引入自己的营帐,作亲切会谈,顺便聊一聊天下形势。此次会晤堪称郭嘉版的“隆中对”。曹操问:奉孝如何看待当前天下形势呢?
  于是郭嘉纵谈天下形势,对袁绍、吕布、刘表、袁术等人做了点评。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许多观点与曹操观点相近,甚至比曹操更加明了。因而在郭嘉高谈阔论时,曹操不时颔首,投给郭嘉赞许的目光。
  《傅子》上说,这次会谈中,郭嘉就提出了他的十胜十败论,我认为,以郭嘉为人,以及当时情势,应该只是点评天下形势,纵论英雄豪杰。十胜论应该在稍后一点提出。
  在品评天下之后,郭嘉建议曹操乘着袁绍攻打公孙瓒的空档,赶紧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后和袁绍对决时也少了一个侧翼威胁。
  曹操点头称是,对郭嘉的观点大加赞扬。
  话到最后,曹操握着郭嘉的手问,“奉孝,那你认为作为军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其实,在郭嘉的传记中,郭嘉如何临场应变反映的并不多,但是,通过曹操对郭嘉的评价以及郭死后曹操的追思之情,可以断定,在日常分析战事的交谈之中,郭嘉的应变分析能力应该比传记中记叙的多很多倍)。
  曹操和郭嘉相见恨晚,聊得很投机,曹操不失时机地表白:“能使我成大事的,必定是先生你啊。”
  郭嘉也非常高兴。通过和曹操一席话,他认为曹操有胸襟有抱负有见识,也会用人。(就像面试一样,面试官问什么样的问题,有没有水平,聪明有才的考生一听就知道)因而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主也。”  这次会晤,就像一次相亲事件,两个人互相都对上眼了。只要互相对上眼,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一个愿出策,一个愿采纳。千里马终于找到了可以驾驭自己的真主。&
  于是,曹操上表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自此,郭嘉将在曹操阵营服务,谱写自己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3.十胜十败之说
  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傲,他写了封信给曹操,措辞傲慢无礼。(同荀彧节)曹操应该是先听了荀彧的四胜说之后,颇有信心了。他还想听一下郭嘉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这次郭嘉提出了他有名的十胜十败之说。
  于是曹操又将自己的忧虑来询问郭嘉了。我想攻打袁绍,但他兵强马壮,地盘也多,我又恐怕对付不了他,你怎么看呢?
  郭嘉想的和荀彧一样,原来曹操为这个事情在忧虑呢。那么现在对于曹操而言,就是要坚定他必胜的信心。对曹操和袁绍的品行德智才能如何,郭嘉早在心底就已经盘算比较过了。
  于是郭嘉说:“刘邦是项羽不能战胜的,曹公您是知道的。汉高祖以智取胜;项羽虽然强大,最终却被刘邦所擒获。嘉私下认为,袁绍和您相比,他有十个方面必败,而曹公您有十个方面必胜,即使袁绍兵强,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曹操心里暗惊。这个郭嘉不会这么厉害吧,荀文若给我来了个四胜,他竟然能整出十胜?
  于是曹操饶有兴致地望着郭嘉,说:“哦,是吗?愿闻其详?”
  于是郭嘉接着说:
  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紹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恒灵以来,政失于宽,紹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  
  紹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 
  紹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紹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以德胜也; 
  紹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紹听馋惑乱,公侵润不行,此明胜也;  
  紹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  
  紹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郭嘉一气呵成,十胜十败脱口而出。(但十胜十败在《三国志.郭嘉传》中并没有记载,这个记录在《傅子》上。本文选取的是《演义》上精简版本)
  郭嘉最后来了句结论:“曹公,您有此十胜,袁绍有不败的道理吗?
  曹操抚掌大笑,奉孝不简单啊。为了宽慰曹某,竟然不惜牺牲这么多的脑细胞。
  这个十胜十败之说,和荀彧的四胜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郭嘉也够厉害的,竟然能整出十个对比出来。这个谋士的脑袋还真不是一般的脑袋。真对上了他的性格:和看不上眼的人话都懒得多说一句,对自己赏识的主公不惜花费这么多脑细胞来褒奖,看来曹操总是愿意听从他的意见,与他对曹操的一腔热忱、真心崇敬应该分不开。(假如他像狂士迩衡那样,对曹操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估计他郭嘉再有才,曹操也受不了)。
  但是,我也比较了郭嘉的十胜论和荀彧的四胜论,得出结论,这两个人的观点很相近。也就是说,郭嘉和荀彧两个人的确是一对好搭档,他们两个私下关系肯定不错,一块喝酒聊天纵谈天下形势,而且对于袁绍和曹操两人如何肯定交换过意见。至此,在同一个事件上说的,曹操的左膀右臂说出了相似的话语,对增加曹操的信心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郭嘉和荀彧也精于此道。郭嘉虽然行为乖张,却深得曹操信任和喜欢,与郭嘉对曹操真诚赞赏应该是分不开的。
  关于这个十胜十败之说,后世多有人称赞。但也有人认为,郭嘉的十胜说繁琐冗长,远不及荀彧的四胜说来得言简意赅。不管怎样,两人意见差不多,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不分伯仲。但是要是说它对战争起到多么大的作用,也无非是增加了曹操对袁作战的决心和信心。但有一点,这十胜十败之说奠定了郭嘉在曹操心目中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可以肯定的。拍马屁,要拍就拍在有用之人身上,对于那些无甚用处的人,也不用费唾沫星子去拍马屁了。记得看了本美国人鲍勃.比汀的畅销书《人脉》,其实讲的道理就是要认识、抓住比你更重要的人物,这些才是关键人物,才会产生关键性关系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郭嘉不仅智商高,情商也不还算高超啊。
4.攻伐吕布,水淹下邳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本来要攻伐许都,但手下谋士窝里斗,袁绍又发挥了“迟而不决”的作风,那一仗竟然没有打起来。后南征张绣,赐吕布官爵以施缓兵之计。
  攻寿春,战张绣之后,郭嘉建议,应该先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这个徐州先是陶谦的徐州,然后是刘备的徐州,现在是吕布的徐州。战机就在于,现在的吕布在徐州立足还不算稳,人心还没有收服。乘着袁绍现在还没有下手,我们要赶快解决掉吕布。否则,等和袁绍决战时,吕布养精蓄锐成了气候,到时他乘机攻击我许都后方,将为祸不浅啊。
  于是,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准备东征吕布。
  曹操下诏封袁绍为大将军、太尉。还秘书一封,说袁本初你可以去攻打公孙瓒,到时我会帮助你的。袁绍一看大喜,就先去打公孙瓒了。给曹操攻打吕布留下大把的时间空档。
  曹操利用陈珪、陈登父子为内应,轻松谋得小沛、徐州(见陈宫节),吕布逃到下邳坚守不出。
  大军围攻下邳,围攻两月有余,仍然攻不下来。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于是召集众人商议,想退兵还许都休养。
  这时,郭嘉想到用项羽来和吕布做比较有说服力。于是说:“项羽曾经在七十多场战役里,都不曾失败过;可是一朝失势就身死国亡,就是因为他恃勇无谋。现在吕布每战都被打败,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吕布的威力比不上项羽,但困败之势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乘胜攻击,必定能破城擒布。”(见《傅子》)
  荀攸也附和郭嘉的意见。&
  于是曹操决定坚守。
  可是,吕布在下邳城坚守不出,如何尽快解决?
  郭嘉通过观察下邳城的地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他要水淹下邳。
  下邳有两条河。沂水和泗水。
  一般的人只看到这两条河对下邳城的保护作用。吕布就是之一,认为下邳有沂、泗两河作为天险,牢不可破。可是郭嘉却不是一般人。他看到了这两条河的狰狞。
  当郭嘉将水淹下邳这条计策告诉曹操时,曹操沉吟低思。
  “水、火”是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常借助攻敌的手段,其破坏程度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
“水攻”之法较为简单,只要把水引入低洼的城池,其为水困,断绝了与外界联系,其以粮尽而坐以待毙,只有投降一条路。这比攻城的成本要小的多,在有条件运用水攻的地方,这一水攻法胜过千军万马。
&但是水攻法对城池、百姓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房屋损毁,修葺难道不要花钱花力吗?所以水攻不到万不得已,还是慎用为妙。
  但思前想后,利弊权衡,曹操还是采用了水淹下邳之策。
  于是传令三军,筑坝拦截沂、泗两河之水,然后决堤引水淹没下邳。下邳城三门皆被水淹,唯有东门还可以进出。水淹之后,下邳城内百姓军民人心惶惶,人心尽失,即使吕布想着仍能坚守,但部下人心思反。最后因魏续、宋宪、侯成叛变被擒。
  有史记载的水攻法,第一次应为春秋末时期。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发兵攻打徐国,采取了“筑堤聚山水灌徐城,城破,徐亡。”战国时期,较为著名的几次水攻记载有:公元前455年智伯以晋水灌晋阳城;秦白起攻楚水灌鄢城,致军民溺亡数十万;秦灭魏国更是用黄河之水攻陷大梁城。楚汉相争时,樊哙掘开“渭河”河堤以水冲城的“废丘城”攻守战。韩信伐齐楚联军,在“潍水”上堵河诱敌,在其半渡中冲其军队,而大胜龙且二十万军队。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知道水淹后的下邳城是如何进行善尾工作的。有多少军民伤亡?有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战争,是诸侯军阀的胜利,却是百姓水深火热的付出。谋士的嘴那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5.割发代首:郭嘉智全曹操之信用
  在平了寿春,往南阳征张绣的路上,有这么个“割发代首”的小故事。时值建安三年(198)夏四月,麦子快成熟的季节。在曹军经过麦地之前,曹操下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于是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然而曹操的马却由于一只鸟的惊吓,蹿入了麦地。
  曹操的马上蹿下跳,毁坏了大片的麦地。
  曹操和马立即成为了目光的中心。成千上万的官兵齐刷刷地看向曹操。看曹操如何处置刚违禁令的自己。
  怎么办?自己亲口下达的命令不遵守,还怎么叫其他人来遵守呢?
  曹操思谋着要如何演戏了。
  一个不守信用的统帅,如何统领千军万马呢?
  于是,他找来随军主簿来给自己定罪。
  随军主簿说:丞相要统军,怎么能定罪呢?
  “这怎么行?我传令损毁麦子的就要治死罪,怎么能不遵守呢?”于是曹操将剑架在自己脖子上,作势要自刎。众人自是急忙上前制止。
  在一片混乱之中,郭嘉走上前来,说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肩负统领大军的重任,岂可自戕?”
  曹操如释重负,这场戏终于可以完美地谢幕了。他投给郭嘉感激赞许的一瞥。其实,在演戏之前,电光石火中曹操的脑海中已经预演了情节,这情节中就已经有郭嘉的存在。他相信,有郭奉孝在,他肯定可以完美地出演角色。
  于是,曹操继续完成他的表演。“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那么死罪暂免,但我也不可逃过惩罚,那么就以发代首吧。”
  于是曹操挥剑割掉自己的头发,并传示三军,以表自己言出必践的作风。
  于是由一匹马引发的危机就这样体面地平息了。非但对曹操的名声没有丝毫损伤,反而被传为美谈。&
  郭嘉在这个事件中,虽然看似作用不大,但却是起到了传承转接的作用。没有他这句话,曹操如何过渡到“以发代首”上去呢?因而,可以说郭嘉的智慧成全了曹操讲信用的美德。
  这件事情,记录在《曹瞒传》中,但“《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这句话并没指明是郭嘉所说。《演义》十七回中写明是郭嘉所为。而我分析,假如真有“割发代首”这件事情,那么曹操自己不便于直说,还需要假借他人之口,做顺水推舟状,才能达到践行禁令的目的。主簿是执法之人,也不太好替曹操来说;那么随军之中,郭嘉急智,立即为曹操想出应对之策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在这件事情上,说出“《春秋》大义”这句话的,90%是郭嘉。
  看到这里,有人要说,既然要责罚,为何不让军士重打曹操几大板子?割掉头发有什么大不了的,还传示三军,还被传为美谈?但大家要知道,古时人们认为头发是自己父母所赐,轻易是不能舍弃的。因而,曹操割掉头发,已经算非常重的惩罚了。
6.郭嘉的遗憾:刘备宜养不宜杀,曹没参透“养“字诀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的徐州被吕布攻取以后,安于小沛一隅。可是,无奈小沛这个最后的根据地也丢了,他再次无家可归。于是,长耳刘备在走投无路之时,投奔了曹操。
  因为刘备在江湖上的名声,曹操对刘备是礼待有加。他希望以刘备仁义的江湖名声,吸引更多的贤人能士来为自己效劳。曹操还将刘备引见给献帝,无亲无故的献帝还认了刘备这个八竿子才打的着的亲戚为皇叔。
  荀彧看不下去了。这刘备的确是个有价值的人,但他绝对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刘备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有可能是将来与曹操势均力敌的人。这样的人,是潜龙,潜龙勿用,一定不能让他长成气候。
  于是荀彧向曹操进言了。他的主张最简单,咔嚓杀掉,世上再也没有这个人了,也就没有将来的威胁了。
  郭嘉在这件事情上,相对来说似乎要高瞻远瞩一些。他也看到刘备不是个寄人篱下的主儿,但是他看得更深远一些。他刘备的确是潜龙,杀掉潜龙很简单,但是养着潜龙,想法设法不让他养成气候,这就是高明了。
  他说:刘备不能杀,你现在杀了他,岂不是要背上一个不好的名声?丞相您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名声就有损了。但是这人要养着。不能让他变大。
  郭嘉的想法和曹操不谋而合。但可惜的是,曹操对郭嘉“养”字的理解出了偏差。郭嘉的意思是刘备不能杀,但也不能放,要养着。
  曹操自以为顶尖聪明的郭嘉也和自己的见解一样。于是他以自己的理解养着刘备。他让刘备做了豫州牧。在一起喝酒聊天时,有感而发,品评天下,竟然还整起了煮酒论英雄。论英雄的结果是,天下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其实狗屁都不是,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只有刘备和他曹操而已。
  炉上温着那醇酒,杯盏交错,品评英雄,快意人生。可是刘备心里一边快意着,一边却胆战心惊。这曹孟德一旦猜忌起我来,岂还有命在。还是得赶紧找个机会脱离他的控制最好。
  恰逢当时袁术溃败,于是刘备找到曹操主动请缨,要求前去截击。刘备能为我所用,曹操大喜,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时郭嘉恰好有事不在身边,等到郭嘉回来,刘备已经引兵离去。郭嘉急了,说,曹公怎可放虎归山啊。他只可养不可放啊。
  曹操一听,立即也后悔了,马上派人去追,但是已经追之不及。
  这件事情在《魏书》和《傅子》上都有记载,但具体的说法是有出入的。但可以肯定,对刘备的态度,郭嘉的“养”字诀,曹操没有参透,空留遗憾啊。悔不当初,不如咔嚓一刀简单。看来养比杀的确是难上百倍啊。
  历史的机遇就此一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失去,那只能空留遗憾。
7.能否分兵东击刘备?
  话说刘备从曹操处率领五万兵请战截击袁术,曹操同意后,刘备长舒一口气,领兵急行军而去。后曹操后悔,派许褚率五百兵追击未果。刘备的五万兵轻松就打败袁术,徐州太守车胄出城迎接了刘备。
  于是,建安四年(199)六月,袁术死了,死于穷途末路,吐血而亡,状极凄惨。
  徐州又成为了刘备的徐州。接下来刘备将五万兵马留下保卫徐州,而给曹操修书一封,让随军直接听命于曹操的监军朱灵、路昭带回许都。
  曹操见朱灵、路昭竟然傻呼呼地带着书信回来,为之气结,连杀他们的心都有了。幸亏得荀彧阻拦,才留得两人项上人头。本欲由车胄为内应夺回徐州,不想车胄却被刘备设计斩杀。至此,徐州又成为了刘备的徐州。
  曹操心里那个悔啊。这个刘玄德太会装孙子了,让我曹操放松了戒备。现在,其狼子野心终于还是暴露了。
  但,事已至此。后悔无济于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后悔,不是往后看,而是往前看。一个错误已经诞生,就要想着用正确的策略来弥补。人,万万不能沉浸在后悔的情绪中,一错再错,以致铸成大错。
  所以,如何应对才是王道。
  当时,袁绍已经给曹操送达了战斗檄文(见荀彧四胜论节),屯兵官渡。
  那么我曹操现在还能不能分兵东击刘备呢?
  程昱认为不可以。现在的徐州,易守难攻;而袁绍又屯兵官渡。我们若东击刘备,袁绍乘虚来袭许都,怎么办?
  郭嘉却偏偏说:“可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然后,郭嘉开始分析为什么可以东击刘备。
  第一,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反应迟钝,他手下的那些谋士又都自以为是,相互嫉妒,很难形成有效决策。所以,我断定,袁绍不会有所作为。
  第二,刘备新得军兵,众心尚未服,立足尚未稳,羽翼尚未丰。如若迅速进攻,则一战可定矣。
  所以,曹公应该当机立断,迅速分兵东击刘备,然后再回师全力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要失去。
  曹操本有东击刘备的想法。听完郭嘉的分析,感觉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浩浩荡荡直扑徐州。
  果然,袁绍继续发挥了贻误战机的优良传统,以自己小儿有病为由,坐失袭击许都之机。
  未等袁绍作出反应,曹操已大败刘备,并俘虏了刘备的妻儿,关羽因要保护嫂夫人,因而归顺曹操,为以后曹关之爱恨情仇埋下了伏笔。止有刘备杀出血路投奔袁绍而去,张飞则下落不明。
8.孙策之死:郭嘉的神机妙算?&
  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亮点,是三国历史上最有看头的几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也有历史的偶然,但是,被易中天捧到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郭嘉,在最值得书写的官渡之战中却并没有出奇的制胜谋略。
  但曹操在郭嘉死后的表文中有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意思就是说,每当有重大决策的时候,郭嘉总能临敌随机应变。曹操的决策还未作出,郭嘉的谋划已经成熟。那么,郭嘉的随机应变和善于谋划,在曹操的日常决策中应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随机应变和在谋划中和曹操思路一致的谋略,许多事情曹操心知肚明,但是历史的记载者们却没有办法捕捉到这些内容。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往往就是有异常态的事情比较多,而习以为常的事情却比较少。就如同《郭嘉传》中记载的事情,几乎没有反映出郭嘉的随机应变之事,倒是对他的神机妙算,识人看人之事着墨颇多。
  话说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有一个小道消息传到曹营:孙策准备发兵偷袭许都。孙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转战千里,几乎占据了整个富饶的江东地区。他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乘机偷袭许都不是没有可能。
  不管消息是真是假,许都都是曹操的根据地,大本营,都应该认真对待。
  这时候,曹操在与袁绍的相持中相对处于劣势,如果再抽掉兵力去保卫许都的话,则官渡之战可能败得摧枯拉朽。可是,如果不回防,若许都有失,则曹操可能就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了,落得和刘备一般的下场了。
  真是头疼的决策啊。
  曹操愁眉紧锁,众位谋士、将官也都不知所措,议论纷纷。甚至有的人动了要暗通袁绍,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心思。
  但是,郭嘉却口出怪论。
  他说:曹公不用为此事忧虑,我料定他孙策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渡江偷袭许都的事情。
  曹操立即问道:奉孝为什么下此断言?快说来听听。
  郭嘉接着分析: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有生死相随的门客。然而,孙策这厮轻率而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如果有刺客埋伏,他就如同一个人在战斗。我看他必然死于刺客之手。
  因而,曹公根本就不用忧虑,更不需要考虑需不需要抽调兵力。
  孙策的确想暗地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因而他秘密地训练军队,部署诸将。但是还没等孙策发动战争,便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藏在长江边,乘孙策单人匹马外出时,果断出手袭击,重伤孙策,当夜孙策便与世长辞,时年二十六岁。
  但是,各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孙策之死于刺客之手,是必然事件;但是,何时死于刺客之手,却是偶然事件。就如以上郭嘉的分析,也只能分析到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却不能肯定孙策一定会在要准备偷袭许都之前就死翘翘。如果仅仅是顺其自然的话,鬼才知道孙策什么时候才有人寻仇,而且寻仇成功。
  所以,如果这段历史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发展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听了郭嘉之言,低头沉思,和郭嘉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
  屏退众人之后,曹操和郭嘉如此这般地秘密商议:赶紧去张罗,看谁人和孙策有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对孙策行踪的分析,成功的概率分析等,让仇家伺机干掉孙策,以绝此次许都之患。于是,郭嘉建议找许贡的小儿子,提供资金和信息支持以助他报杀父之仇。
  因为有这样的部署,所以曹操欣然大胆接受了郭嘉的建议,根本没有抽调一兵一卒去保卫许都。
  于是,没过几天,就真的传来了孙策被许贡家的门客所害的消息。
  众人都称赞郭嘉神机妙算,唯有曹操与郭嘉不动声色地相视一笑。这个只有曹操和郭嘉二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否则传将出去,他曹操的名声必将有损;江东找到借口来找麻烦,却也是个棘手的事情。所以,历史的尘埃落定,将曹郭联手除掉孙策的真正历史面目掩盖了起来。
  有人据史载认为这是郭嘉的神机妙算,也慨叹曹操也真敢接受郭嘉的险招,却殊不知聪明的曹操和郭嘉却是如此这般地成全了一段传奇。
9.攻人心,郭嘉巧破袁氏二兄弟
  官渡之战,曹操劫乌巢后大败袁绍,袁绍只带着八百余骑仓皇逃回翼州。
  逃回翼州后,挑选接班人的事宜提上日程。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出守幽州;三子袁尚,是袁绍后妻刘氏所生,也是袁绍最喜爱的儿子,因而留在身边。
  刘氏开始吹枕头风,希望袁绍选袁尚为接班人,不为别的,只为那是自己的亲骨肉。
  犹豫不决当然是袁绍的拿手本领,于是他召来审配、逢纪、辛评、郭图四位来商议。这四人已经分成了两派,各自站好了队伍。审、逢二人支持袁尚;辛、郭二人支持袁谭。
  袁绍本来想立袁尚为嗣,但也希望获得支持。于是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商议一下立嗣之事。长子谭,为人性刚好杀;次子袁熙柔懦难成;三子袁尚,倒是很有英雄气概,很合我的心意,我想立他为嗣,诸位意见如何呢?
  袁绍的意思清楚明了。可惜的是,四人各为其主,那袁谭的利益代表辛评、郭图说话了:袁谭是长子,主公如果执意废长立幼的话,必定会引起兄弟相争。现在官渡新败,曹操大军压境,如若父子兄弟之间有争乱发生,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于是袁绍踌躇复踌躇,不知道到底立谁为好,只好悬而未决,为日后兄弟之争的灭亡之旅埋下了种子。
  之后,曹操大军在仓亭大败袁绍。不久,袁绍愤懑交加 ,咳血而亡。
  袁绍到死也没来得及明确接班人的问题。因袁尚近水楼台先得月,被立为大司马将军,领翼、青、幽、并四州牧。任袁谭为车骑将军,袁谭自然不服。
  但曹操如影随形,大军压境黎阳,兄弟二人虽然貌合神离,但大敌当前,兄弟之间握手言和,一致对外是硬道理。所以,袁谭屯兵黎阳城中,袁尚屯兵城外,互为掎角之势。但曹军仍然势如破竹,屡战屡胜。袁氏兄弟败走黎阳,坚守冀州不出。
  曹军连日攻城不下,战事陷入僵局。只要兄弟连心,患难与共,则堡垒就会固若金汤。这是团结的力量。
  曹操与众人开始商议对策。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一鼓作气,乘胜攻城。
  郭嘉发言了,又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说:主公,我们现在应该立即退兵,去攻打荆州刘表。
  大家都很惊讶。当然,郭嘉发言的时候,大家经常都很惊讶,已经习以为常了。于是,大家都睁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睛,准备聆听高论。
曹操当然也被撩拨起了兴致。奉孝,那你快把你的理由摆出来给大家听听。
  郭嘉见大家的求知欲望被挑起来了,于是缓缓道来:
  袁绍在生前最大的憾事应该就是没有确定好接班人了,只在撒手人寰之际才匆匆传位于幼子袁尚。袁谭身为长子,必定心存怨恨。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我们攻打得急,兄弟二人必定会联手对抗,这样攻城就必定要大费周章;但如果我们暂缓攻城,那么,此兄弟二人必定心生争主之心。
  我们不妨先退兵去攻打刘表,静观袁氏兄弟之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等二人自相残杀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回来各个击破。咱们先坐山观虎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妙哉?请主公明鉴。
  曹操和众人听后,都认为郭嘉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曹操退兵南征。
  袁尚和袁谭见曹操自行退兵,非常高兴,大摆庆功宴。
  但是,在失去敌人的日子里,人的欲望也就开始滋生。所谓饱暖思淫欲,可能是颠扑不灭的真理。而郭嘉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真理。
  袁谭内心的不服气开始露头了。我身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父业;他袁尚是后母所生,却继承爵位;想着实在是不甘心啊!
  于是他将心声吐露给郭图和辛评听。为主分忧是谋士的分内事啊。于是郭图献了鸿门宴之计。他认为,做大事就是要大义灭亲,要心狠手辣,即使亲兄弟也不可放过。项羽当年就是因为心太软,所以才失败的。
  我不喜欢郭、辛、审、逢四人,其中最讨厌的就是郭图。为谋己之私,全然不顾大局,离间兄弟骨肉,俨然一奸诈小人嘴脸,纵然再有谋略,也必然败北。
  于是果如郭嘉所料,兄弟俩祸起萧墙。袁谭采纳了郭图之计,袁尚因有审配指导,打上门来。
  自相残杀的结果是,袁谭不敌袁尚,于是派辛毗来找曹操做外援。曹操大喜,正中下怀。于是曹操引兵先击败袁尚;后破袁谭,并斩首示众。袁尚、袁熙弃幽州引兵逃到乌桓。
  至此,曹军轻松破袁氏二兄弟。纵然有郭嘉对兄弟嫌隙入木三分的分析得功劳,但是,袁氏二兄弟及其谋臣的倾情本色表演,却是最根本的贡献。倘若此兄弟二人能兄弟连心,或者谋臣也能尽弃前嫌,不起内讧,不为自己的小利益盘算小九九,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功绩,最起码也是三分或四分天下之一,岂能败得如此轻而易举?
  我不喜欢郭、辛、审、逢四人,尽管审配至死也表现出了对袁氏的忠诚,但在辅佐袁绍及袁氏二兄弟时,四人表现得如同奸邪小人般,以己之私,败了主公的事业也败了自己的事业。
10.力排众议,远征乌桓
  郭嘉一直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在消灭袁氏二兄弟的战役之后,郭嘉因功被封为洧阳亭侯。
  袁氏家族中,袁谭已死,袁尚、袁熙引兵投奔乌桓首领踏顿。要不要将袁氏趁势一举消灭干净?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给了袁尚喘息坐大的时间和机会,到时会不会仍然成为一支有威胁的军队?
  乌桓因居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乌桓山得名,当地人属于东胡种,在三国时被称为乌丸人。献帝初平年间,蹋顿成为辽西、辽东三郡乌桓的领袖,他帮助袁绍打公孙瓒;袁绍“承制”以献帝的名义把他封为单于。因此,袁绍算是有恩于踏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引兵投奔他不是没有理由的。
  曹操想继续征讨袁尚和北地三郡的乌丸人。但是又怕刘表会偷袭许都。
  于是,建安十二年(207年)二月,曹操召集众位谋士将领商议。
  曹洪等许多人表达了反对意见。反对意见归纳起来有三点。
  第一,乌桓地处偏远,道路崎岖,我军长途跋涉,将是很艰难的一仗,得不偿失;
  第二,袁尚新败,势穷力尽,犯不着费这么大周折去打他。
  第三,我们引兵西击,倘若刘备、刘表乘机偷袭许都,我们回救不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我们还是不要西进攻打乌桓,回许都休养生息才是良道。
  当然,这是好几个人七嘴八舌凑起来的意见,大家表达了自己对西进乌桓可行性的担忧,这如同反头脑风暴法,大家穷尽了不可行的理由。
  郭嘉知道曹操很想攻打乌桓,将袁尚斩草除根。只是对这些不可行也的确担忧。
  于是,郭嘉开始逐一驳斥这几条反对意见。
  首先,乌桓地处偏远,他们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来进攻,所以不会有任何防备;这样,乘其不备而突然袭击,是很容易就击败他们的。
  第二点,大家认为袁尚已是势孤力穷,不堪一击;但大家不要忘了,袁绍生前对乌桓有恩,现在袁尚、袁熙兄弟二人投奔乌桓,
假如我们现在不征,就等于给他们大把的时间做大做强。袁氏借助乌丸的资助,召集愿意为之死战的部下,如若再得到当地汉人、胡人的响应,必定坚定他们侵吞中原的计划,到时,恐怕我们苦苦打下的青、冀二州,只不过是帮他们代管了几天,又得奉还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除掉袁尚,决不能给他做强做大的机会。
  最后,主公也不必忧虑刘表、刘备偷袭许都。刘表就是一个空谈家罢了,自知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用刘备又怕不能控制他;不重要刘备吧,刘备又不会为他出力。所以,他们两个人永远不会穿同一条裤子。所以,即使我们出动全军远征,我算准刘表、绝不会有所作为。
  郭嘉分析得很透彻,驳斥得有道理,而且刚好讲到了曹操的心坎上。曹操的担忧,都被郭嘉的一番话给挥洒在风中了。
  当然,让曹操下定决心远征乌桓的,还因为有郭嘉说话那轻描淡写,成竹在胸的态度。他气定神闲,似乎这就是捏死一只蚊子那么简单的事情。郭嘉有这样的气场,曹操也跟着有了出征的气场。
  当然,这场远征的困难程度却远远超过曹操的想象。打仗可能就像捏死蚊子那么简单,可是追击蚊子的过程,却是非常的艰难。只见狂风四起,黄沙大漠,道路崎岖,人马难行。五月,走到无终县;走到易县的时候,已经到了夏七月。这时,碣石山一带阴雨连绵,秦皇、汉武使用过的驰道泞滞不通。曹军到了前进也不是,后退也不是的地步。
  而且这时,行军最重要的人物——郭嘉病倒了。郭嘉由于水土不服,身染恶疾,只能躺在车上。
  曹操甚至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行军至此,胜利已经在望,若后退,则更加得不偿失。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曹军这一次远征,一定要走到底。
  “只要曹公的心够坚定,就一定能够成功。”在行军的路上,郭嘉和曹操不断讨论这个问题,为之打气,才一路前行。
  可是现在前进的道路受阻,怎么办?
  经过一夜的思考,郭嘉建议:兵贵神速。现在我们远行千里偷袭敌人,带的军用物资太多,难以迅速推进而把握良机。不如留下辎重,轻兵兼程而进。这样,道路阻塞也不成为问题。我们可以找个当地熟悉道路的人做向导,抄小路星夜兼程,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曹操认可了这个方案。现在离敌人已经很近了,轻易放弃绝对不是最好的决策。于是曹操决定亲领轻兵,孤军深入。
  当地有个叫田畴的人毛遂自荐来为曹操引路。田畴曾为刘虞旧部,刘虞后被公孙瓒所杀。刘虞被杀后田畴就领族人隐居在徐无山一带。对当地地形大路小道都非常熟悉。
  曹操领田畴到郭嘉病榻前共同商议。郭嘉问田畴,此间大路被雨水浸淹,很难行走,可有其他路可到达柳州?
  田畴说他知道有条山间小路,并将自己知道的路线详细说给曹、郭二人听。郭嘉略加沉思,就对曹操说:主公,我们大路军马辎重浩浩荡荡,踏顿耳目可能也已经知道消息。现在刚好道路受阻,我们可以假装道路不通而退军之状,然后让军队依田畴所引路线秘密前进,这样可以麻痹踏顿,趁其不备,必可轻易取胜。
  曹操依计而行。
  此时郭嘉病势日益严重,已经不能再随军作战,于是曹操决定让郭嘉留在易县养病。
  曹操就留下辎重,亲领大军,让田畴作为向导官,前行引路,上徐无山,出卢龙塞(今喜峰口),取道一条盘山路,经白檀(今河北省宽城县)、平冈(今河北省平泉县),直扑乌桓首领蹋顿的大本营。
  踏顿大营里,探马来报,曹操大军在易县前进受阻,已经自动退兵了。踏顿和袁熙、袁尚大喜,于是放松戒备。
  八月的某一天,曹军在白狼山附近遭遇了乌丸军队。乌丸人果然毫无准备,官军正在帐篷外饮酒作乐。曹军出其不意,如从天降;乌丸人大惊失色,仓促应战,有的人还没有骑上战马,就身首异处。乌桓铁骑在东汉期间都非常有名,可惜了许多马背上的英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动进了天堂。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将白狼山战役演没了。《武帝纪》中说曹军在白狼山仓促遭遇敌兵,对方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而曹军穿战甲的人都很少。可是乌丸军却一触即溃。因而我认为这个太不合理了。曹军轻兵兼程,就是要打得出其不意,否则,乌丸铁骑名满天下,怎可一触即溃?这明显是正史作者拍曹马屁的行为。)
  曹军大败乌丸军,斩杀了踏顿等许多将领。袁尚和袁熙引数千骑兵逃往辽东。此战大捷,胡、汉投降的人多达二十几万,还收得骏马万匹。曹操整编了乌丸骑兵,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建立了许多奇功。
  曹操此战行军路途异常艰辛,从二月出发到八月到达,路上消耗近半年光阴。但是抵达后的胜利果实却非常丰盛。这一战尽管很艰苦,但从战术上讲确实精妙绝伦,整个战役过程完全如郭嘉预设的那样,乌桓人数虽众,但因出其不意,一战而胜。而刘表因猜忌刘备,也的确没有采纳刘备建议进犯许都。惟有路途艰险程度超出预料。
12.郭嘉遗计定辽东?
  话说八月灭了踏顿之后,夏侯惇等人前来请命要去攻打公孙康。公孙康是辽东太守。如今,袁尚、袁熙投奔了公孙康,我们应该乘胜追击,乘热打铁,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作为武将,他相信拳头里面出英雄,战场上立战功。
  曹操却端坐太师椅上,大手一挥,说:不劳诸位费心,公孙康不用打,过不了几天,他自会送上二袁首级。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按兵不动,耐心等待,准备退兵。
  众位将领都很惊讶。夏侯惇心里也很纳闷。不用出兵,二袁就会死翘翘?他不太相信。但众人看曹操成竹在胸的样子,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他们准备拭目以待。
  话说公孙康在营帐里,也坐如针毡,不知如何是好。
  现在袁尚、袁熙兄弟带了数千士兵不由分说投奔自己来了。他到底是接受呢还是不接受?曹操如影随形,踏顿瞬间就被他给灭了;他袁氏兄弟这不是把祸端带到我这儿了吗?
  他的亲信公孙恭开始分析了:袁尚、袁熙二兄弟走投无路跑我们这儿,必不甘于久居主公之下,时间久了,必有鸠占鹊巢之心。我们现在收留他,无异于引狼入室。我们不如杀了他们,将其头献给曹操,曹操必定会重待我们。
  可是二袁他好歹也是帮手啊。杀了二袁,假如曹操乘我们没了帮手,乘机赶尽杀绝霸占辽东,那岂不是还不如留着二袁?
  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任何事情都有几种可能。这个也不例外。有时候做事做人,想左右逢源,还是比较困难的。
  公孙恭思索了片刻,有了主意:咱们派人去探听曹军动静,如果曹军来攻,就留二袁为助;如他们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操。这叫什么,这就叫看米下锅,左右逢源。
  现在公孙康就是骑在墙头的草,往哪边倒就看曹操如何行动了。
  曹军这边谨遵军令,按兵不动,并在做退兵准备,没有丝毫进军辽东的意思。
  当公孙康探得曹军没有异动之后,袁熙、袁尚的人头也就没有再在项上存在的意义了。
  于是趁设宴之机,命刀斧手埋伏,果断砍下二人头颅,并命人将二人首级献给曹操。
  曹操见二人首级,大喜,说:果如奉孝所言啊。
  夏侯惇等大惑不解。于是询问曹操原因。我们准备退兵,公孙康这厮怎么会反而砍了二袁的脑袋呢?
  曹操展示了郭嘉的信。原来,郭嘉差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夏侯惇等人不得不感叹佩服。这个鬼才郭奉孝,即使重病在身,也能计定辽东,了不起啊!
  他们一直崇尚武力,认为武力才是解决征伐的硬道理。可是,这些风度翩翩、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们,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武力并不是最厉害的。顶尖谋士的谋略胜过千军万马。有时候,不服不行啊。
  在《郭嘉传》中此计并没有交代是郭嘉所为,在《武帝纪》中直接是曹操的语言。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这个计策演义为郭嘉遗信所言。
《演义》中说在曹操回军易州的时候,郭嘉已经死了几天了。《郭嘉传》中却说,“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也就是说,郭嘉是从柳州返回后,病势沉重,曹操还派许多人频繁地去打探他的病情。那么,也就是说郭嘉是在从柳城返回后才死的。
  那么,这个“遗计定辽东”就不成立了,因为那时郭嘉还没有死。但是,罗贯中做此演义,定是认为这个计策的风格与郭嘉非常相似。我也深以为是。
  我们再做一个逻辑分析。曹操回军到易县的时候,假定如罗所言,郭嘉已死,得到遗信,也已经过了做如何应对公孙康的时间了。《魏书》中记载曹操上表郭嘉功绩有“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的记录,那么以此为依据,计定辽东应该是郭嘉所为了。那么,如果真是郭嘉所为,那这封信可能存在,就是郭嘉写好信,差人送交给已在柳州取胜的曹操。这个还是有可能的。
  即:罗贯中演义的郭嘉遗计定辽东,其分析思路,完全有郭嘉的影子,所以,罗氏才作此演义。我也非常地赞同。但我更倾向于是当时郭嘉并未死,而是抱病做书派人交给曹操,以不动一兵一卒计定辽东。
  曹操在这次西征乌桓战役回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门行》(又名《碣石篇》)组诗,《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记叙了当时碣石山一带的景象。其中《观沧海》和《龟虽寿》最为有名,录如下。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曹操回程慷慨高歌这一行为分析,我也更倾向于郭嘉在回程中也还只是抱病躺在车上,并没有去世。
  曹操回去后重奖了先前劝诫西征的人。为什么?我想一是这次西征路途的艰险的确超出意料,太过冒进;曹操已不是当年的小军阀,如此剑走偏锋,的确有失妥当。以现在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五阶段创业期、上升期、成熟期、平稳期、衰退期来做比,在创业期、上升期,创新冒进是可以的;可是现在的曹操集团应该处在成熟期、平稳期,那么这种激进冒进的做法,就不合适了。
  所以,那些劝阻不进兵的人是对的,他们的意见是万全之策。所以这一仗虽然侥幸赢了,却赢得叫人胆战心惊。所以,曹操的赏罚分明,也说明他的确也是个善于管理的谋略家。难怪这一帮牛气哄哄的谋士要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第二,窃以为,他认为此次西征,牺牲了郭嘉,得不偿失,也是原因之一。
13.死后的光荣:兼总结
  自柳州回来后,郭嘉的病情没有好转的迹象,而是越来越重。尽管请了最好的大夫,尽管曹操每天派几拨人去探问病情,也没有从阎王手中夺回郭嘉的命。
  郭嘉,走了,在风华正茂的时候,不知老天有没有为他哭泣。但我们知道一个人——曹操,为他恸哭。在吊唁的时候,曹操拍着郭嘉的棺木,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奉孝啊,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啊。这是老天要灭我啊!”
  大家都知道曹操会做秀,有的时候简直可以称为曹秀秀。可是,在场的人也都知道,曹操这次是真的伤心,真的悲痛。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许攸等人说:你们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奉孝最年轻。我本来打算等天下战事完毕,还要将军国大事托付给他,而他却先我们而去,真是天命啊。
  于是曹操上表:“军祭酒郭嘉,随我征战有十一年。
每当有重大决策事宜,他总能临敌随机应变。我的决策还未做出,郭嘉往往已经谋划成熟。在平定天下的大业中,郭嘉参与谋略的功绩很高。不幸英年早逝,远大的事业尚未完成。追思郭嘉的功勋,实在不可忘却。可以增加他的封邑八百户,连同以前所有,共一千户。”《傅子》中记载的奏表对郭嘉的功绩记载更清晰,“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
  曹操的奏表,给郭嘉很高的赞誉。当时给郭嘉增加封邑800户,加总1000户,也说明了郭嘉的地位。在众多谋士中,截止死时的封邑,郭嘉是仅次于荀彧的。
  谥号为贞候,由他的儿子郭奕承嗣。
  《傅子》中还记载有曹操给荀彧写信追思郭嘉“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曹操痛失知己。
  我们可以联想,当今许多领导的发言稿是谁撰写的?幕前的官员,幕后的秘书。高明的发言稿的背后,往往站立的是一个高明的秘书。而郭嘉,则正是曹操那许多高明决策幕后的高明幕僚。许多时候,他都不会去和他的主公争功。建言是自己的,荣誉是主公的。或许曹操也是聪明睿智的,他往往有某种想法,但是郭嘉可能更技高一筹,将一些东西分析得更透彻,思考得更全面。所以,郭嘉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只有曹操心里如明镜。
&郭嘉短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矛盾的一生。他不像荀彧那样十分的完美,外貌人品智慧都无可挑剔。但是,郭嘉是独特的,他活得潇洒、洒脱,他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在一般凡夫俗子眼里,郭嘉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衣着随便,总是口出狂言,待人不礼貌,看不起人,说话总是带着讥讽,喜欢喝酒,十足一个酒鬼;不遵纪守法,经常违反宵禁,甚至经常出入于花街柳巷。总之,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曹操还很器重他,纵容他,还经常对他是言听计从,宠爱有加。这就给人无限的遐想。这人的智慧和机敏得高出常人多少,才能足以弥补他那明显的短板,不至于让人反感?
  也许对于同样是智慧超群的曹操、荀彧、荀攸等人来说,都是很喜欢郭嘉的。一是郭嘉对他们以朋友之礼相待,二是许多人其实是很羡慕郭嘉的。这样仅凭自己兴趣率性而为的人生是多么精彩的人生啊,不用为了外界世俗的看法、自己内心的修为的束缚而压抑自己的天性。其实当时许多身边的人就是羡慕郭嘉的,只是没有模仿他的勇气;当今许多人喜欢他,是不是也有这一层意思呢?
  史载陈群多次指责郭嘉。陈群就是一个干纪检的官员,他属于那种秉公办事,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还嫉恶如仇,他就很看不惯郭嘉的作风。经常,在朝廷上朝的时候,陈群都要弹劾下郭嘉,数说他违法乱纪的事情,指责郭嘉行为不检点。郭嘉却总是神情自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照样不给陈群面子,下次照犯不误。曹操听了陈群对郭嘉的指责,往往就是做个和事佬,既不责罚郭嘉,也并不让陈群难堪。
  郭嘉总是屡教不改,屡说屡犯,恨得陈群牙痒痒。但曹操偏袒郭嘉,非但不治他的罪,还更加器重他。所幸,曹操因为陈群能够秉公执法,也很欣赏陈群。
  郭嘉和曹操应该算是互为知己。曹操的悲恸无以言表。他曾经说过:“只有郭奉孝最了解我的心思。”人生在世,知己难求,尤其是如曹操这般世之枭雄。对郭嘉来说,能遇到曹操,也算是幸运。郭嘉要出谋,他愿意听;郭嘉喜喝酒,他愿意给;郭嘉随意放肆,他能够宽容。曹操,成就了三国时代追求自由生活的知识分子郭嘉。&
  易中天对郭嘉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神机妙算,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出奇制胜,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还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我的观点是,仅以郭嘉生前的功绩,还是不足与诸葛比较的。要比较也应该是荀彧、郭嘉、诸葛三人间的比较。
  我也对郭嘉来个总结:善于识人(识袁绍、曹操、刘备、孙策、刘表本质)、善于攻心(二袁之争、公孙康之心),善用险招,用兵出奇(算死孙策、纵二袁相争、西征乌桓、计定辽东),谋划周全思虑快捷(曹操语);善于临阵随机应变(曹操语),为人率真、崇尚自由、生活作风有点瑕疵(陈群指责)。如此的一个形象,因为展示的空间只有十一年,所以就有人热望,假如郭嘉再多活十年,是怎样精彩纷呈的人生?与诸葛对决,孰胜孰负?是否让三国谋士的舞台,更加光辉绚烂?
写在最后:假如郭嘉不死
  有人认为,自从易中天将郭嘉与诸葛亮相比较以后,郭嘉的地位被人们无限地放大。于是有人认为,郭嘉就是一个被易中天夸大的人物。当然,从史载郭嘉的功绩来看,的确没有荀彧、荀攸、贾诩厉害。在三国志作传的作者心目中,其实已经做出了排序。
但是,郭嘉死后的种种迹象,却可以有这样一个话题。&
  郭嘉死后,曹操扶着他的棺木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他一边拍着棺木,一边大哭:天丧吾也!
  在赤壁战败之后,曹操仰天长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中记载曹操还曾长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对曹操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去想象。郭嘉在世的时候,曹操在许多决策中是如此的睿智;郭嘉去世之后,曹操却越发的愚蠢。其中的缘由,大家尽可以去揣测。
  而且人们发现,曹操的事业显然以郭嘉的去世为分水岭。 有郭嘉随军的时候,曹操斩吕布、平袁术、逐刘备、降张绣、灭袁绍、算死孙策、击踏顿、定辽东、谋灭二袁,统一了北方大部分疆土领域,成为伫立中原的NO1。可是郭嘉死后不久,曹操就大败于赤壁,在之后的岁月,军事上几乎再无大的建树,成全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应该是个假相关。学过相关的同学应该懂)
  于是,人们无限的遐想就可以倾注在郭嘉身上。
  易中天评价比较郭嘉和诸葛亮时说两人都“谋攻为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部中国,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见《品三国》,p132)我想,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还比较靠普;但说“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部中国”,曹操阵营的许多谋士可能都要从棺材里跳出来和易老师打口水仗了。在郭嘉死得时候,我们比较一下有多少谋士比郭嘉的俸禄高,我们就知道最起码曹操身边还有多少谋士在出谋划策着,许多决策都是集体的智慧。只是,曹操和郭嘉比较有默契,曹操自己本身就是谋略出众的军事家,郭嘉往往能和他想到一起,能促使曹操作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说,郭嘉的作用往往就如同那化学催化剂一般。
  也许,有郭嘉在,赤壁之战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也许曹操在有生之年真就统一了中国,也许就没有了三国……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即使有如果,历史也不会轻易为一个人而改变。历史是偶然中的必然,虽然也有必然中的偶然。
  但也因为了郭嘉的早逝,让人对其嘘唏叹息之余,有了无尽的遐想。
  生命因遐想而优美。郭嘉没想到,他身后会有如此多的粉丝。郭粉们也尽可以去遐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乱世辅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