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自动检测 我命由我不由天(仄仄平仄仄平平) 问道身死又何妨(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家觉得如何?给

平平仄仄平-搜狐博客
平平仄仄平
请稍候,正在下载...
提示:您需要开启Javascript
检测到您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该功能已被禁用。
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用户界面,可以让您很方便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
如果您想体验这些新功能,需要开启浏览器的脚本(javascript)功能,然后。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d188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7)把握平仄规律   提升联对水平 (二)
我的图书馆
(7)把握平仄规律   提升联对水平 (二)
楹联知识辅导材料
&&&&&&&&&&&&&&&&&&&&&&&
&&&&&&&&&&&&&&&&&&&&&&&&&&&&&&&&&&&&&&&&&&&&& 钟胜天
四、对联的平仄在什么环境下必须从严?什么条件下可以从宽?
(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联脚从严、句脚从严、节奏点从严)
1、联脚从严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为联脚,联脚必须是平仄对立,且必须做到仄起平收,这是铁律,绝对不可违背。否则,将会留下笑柄。  例:杜甫的七律《秋兴·之五》中有一联: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
2、句脚从严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在上下联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即句脚,必须做到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平仄相对。
例:沅江县著名农民楹联家李曲江之天心阁联:
登阁上青霄,回首潇湘,是谁将衡岳洞庭和盘托出(平平仄)
举头近红日,寄身天地,待我把白云明月信手拿来(仄仄平)
3、节奏点从严  词组是中国文字的基本单位,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也有由三个字、四个字或多个字组成的。在一组文字中的最后那个字,就是我们在撰联中要特别引起高度注意的节奏点。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一副对联里,勤和苦是单字节,其它为双字节。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在这里,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其中 “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中的最后一个字,所以不仅要求平仄对立,而且必须是上仄下平。至于非节奏点上的字则是可平可仄。   
(二)非关键部位可以从宽  
1、非节奏点可以从宽
《联律通则》第九条还专门就节奏点的问题指出: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联律通则》提出“节奏点”这一概念,强调节奏点用字平仄替对,这就给非节奏点用字的平仄留下了余地。也就是说,非节奏点用字可以平仄不拘。即人们经常说的,对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言的联语,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如,清左宗棠自题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平平仄仄
经济南阳一卧龙平平仄
&“两司马”,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经济”,经国济民。“卧龙”,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人称“”卧龙。此联为自题述志联,表明作者师法西汉的文学主张和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其写法上这巧妙用典。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说在上下联中处于“一、三、五”数位上的字并非完全对立,如此平仄安排,并非违律。
例如,清梁章钜题酥醪观联:(钜jù音同巨;醪láo,音同劳;槛jiàn,音同见)
万叠烟云浮槛出()()
半天松竹拂窗来(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酥醪观,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西北的罗浮山幽谷之中。“万叠烟云”,指罗浮山的云气。“浮槛出”,从窗内浮出。“半天松竹”,指松竹浓茂,遮掩半个天空。“拂窗来”,拂动窗帘进来。联语幽深清静,高淡雅致,意境宏阔。此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一、三位置上的“半、松”二字就与上联中的“万、烟”二字并非平仄相对,但在这种状况下也还是允许的。
特别提示:在这里的关键是要把节奏点弄清楚,有的情况下,一字或三字为一个节奏,千万不能硬套。& & &
例如,中央电视台2011年春节晚会征联:
千百万条柳绿,千姿百态万般锦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是一比以数量词为主的出句,对句时一定要注意量词的对仗,且难点在于后一分句必须按顺序拆开前一分句的“五十六”一词。从内容来说前后分句语义顺畅,后一分句前四字为成语,与后三字衔接自然,形式上是描写自然景色,内涵上却表达了民族团结共创春天的内容。若要对上此出句,其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其节奏点。在这里其节奏点有六个:即朵、开、色、光、合、春。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上述这些节奏点,其对句有很有可能出错。
千百万条柳绿,千姿百态万般锦平仄仄仄 平仄仄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例如,清于右任题青城山黄帝祠联:& & &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 问龙跷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 & 此联中的“四百兆”与“五千年”就是以三个字为一个节奏,否则,就乱套了。(昧mèi& 翊yì)& & &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关于“领字”,它同元曲中的“衬字”一样,是一种修饰语法。领字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本身可以平仄不拘,但被领的词句则必须平仄协调。& & && & &
如清薛时雨题秦淮河水阁联:& & & 六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国豪情,西园雅集;
& 九曲清波,一帘风月,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部烟花。此联联语构思不凡,融情、景、人为一体,景随情移,情以人传。上联以“金粉”、“笙歌”渲染秦淮河的繁华景象,勾起旧游的豪情雅致。下联面对“楼台依旧好”的情景,有感于“清波”、“风月”而生发联想,耳畔丝竹,眼前春色,享受这如诗般的美景,倒觉得心旷神怡。联语中以上下联分别以“最难忘”、“且消受”为三字领,使得语言清新雅丽,节奏和谐,酣畅可诵。
请看其平仄:
    &&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
在上述这副对联中,领字“最难忘和且消受”及其他非节奏点上的字其平仄不拘,但其他节奏点上的平仄都对得十分工整。请注意,如果要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判断方法,则必须先将领字剔除后,才能开始寻找节奏点。
2、某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从宽
(1)专用名词、习惯用语、常用俗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专用名词、习惯用语,由三、四、五、六个字合在一起,早就成为固定词组了。如“天安门”、“库尔勒”、“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南水北调”、“雅鲁藏布江”,等等,它们已经成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看成一个节奏,除最后一个字要讲究平仄外,其它非节奏点的用字就姑且从宽。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2)部分常用成语。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其平仄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其自身平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因此,我们也可把这类的成语视为一个语言单位,看成一个节奏,即除最后一个字要讲究平仄外,其它非节奏点的用字同样姑且从宽。从而充分体现“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
(3)文言虚字。常用的有:之、乎、也、者、矣、焉、哉等。
3、某些巧趣联、游戏联可适当放宽
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了。   
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仄仄仄仄仄仄)& 全仄声  茶,喝茶,请喝茶 (平平平仄平平)& 孤仄声 &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平仄仄 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 &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平平平 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平)&&&
兴茶事,茶事兴,茶兴事惠五湖四海;
旺家业,家业旺,家旺业传万代千秋。
这是我县原编办李文洲主任为漆河某地一茶业有限公司题写的一副巧趣联。我以为此联特点有五:一是贴近时代;二是喜庆吉祥;三是通俗易懂;四是暗含巧趣(回环、重言、用数、因果、反复嵌字、当句自对)五是平仄欠妥。
平平仄 & 平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 & 平仄仄 &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上述这些对联,若按平仄交替来死板要求,必将就得打入地狱,可人们就是喜欢它,所以,对于这样的巧趣联的平仄要求就只得放宽。
4、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不可随便套用
这个规则由来已久,并被广泛应用。此规则的要领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三、五、七单言句中,并且不包括句脚字。换言之:三言句“一不论”(□平仄),五言句“一三不论”(□仄□平仄),七言句才是“一三五不论”(□平□仄□平仄),九言以上通常可拆分成有独立意义的两句以上联语,故另当别论。
举例说明:&&& 柳三变& □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实为:仄平仄&&& 张九成& □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实为:平仄平
&&& 明月几时有 □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实为:平仄仄平仄
&&& 孤云独自闲 □平□仄平。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此例实为:平平仄仄平
草亭闲坐看花笑&&& □平□仄□平仄。
竹院敲诗带月归&&& □仄□平□仄平。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此例实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例中,上联一、三、五字均作了变格处理;下联只有第一字为变格。这种情况造成上下联每个字的平仄没有一对一地作反向相对,这也是变格的表现之一。&&&
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其节奏点为第三、五、七字,如此状况下,我们就不可随便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了。
五、七言联的变格情况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变格处理应避免出现孤仄(孤平)或三仄尾(三平尾)。&&&
(1)五言律诗格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
& 仄仄平平平
(2)七言律诗格律(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七言律诗格律最多只能作“一三不论”变格处理。&&&
(3)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正格,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否则上联出现孤仄,下联出现孤平(这里“孤”的概念是不含第七字,即联脚字):&&&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种情况应该将第五字也作变格处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拗救”。看下例:&&
前途无限将来日(平平平仄平平仄。“限”字犯孤仄)&&& 再会有缘最可期(仄仄仄平仄仄平。“缘”字犯孤平)&&&
拗救(改第五字):&&&&& 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 再会有缘堪可期(仄仄仄平平仄平)
五、平仄相谐的禁忌有哪些?
1、忌古今四声混用
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目前,《联律通则》明确规定,虽然古今四声可以并存,但在同一联文中则不得混用(即要么用古声,要么用今声,二者只能居其一)。例如下面这副对联就是一副古今四声混用的病联:
祖国山河美丽
当今民众幸福
&这副联若按古四声读音,则“福”(仄声)犯律;若按新四声读音,则“国”(平声)与“河”(平声)犯律。只能上联按古四声,下联用新四声读音,才算合律,而这又是绝对不允许的。
2、忌联脚违律
凡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的联脚均属违律,若此类对联投稿参评,无疑必遭枪毙。
3、忌句脚违律
凡上下联句脚失对,也属违律,若此类对联投稿参评,也会被评委视为硬伤,予以淘汰。
4、忌同声落脚
这里的同声落脚是指在有着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对联中,其上联或下联中,连续三个句脚出现同声,但若属于巧趣联的重字句脚例外。
教之有道,兢兢业业,培育满园花朵,甘愿献身祖国百年大计;
学以致用,勤勤恳恳,练就浑身解数,努力打造淮阳一流品牌。
这是二○一○年高考时汉寿县某校悬挂的一副对联。联中“培育”与“练就”、“献身”与“打造”在词组结构上失对,“兢兢业业”与“勤勤恳恳”、“有道”与“致用”声律失替。其中最为出格的是,联中前三分句句脚皆为仄声,如此“同声落脚”也是联律所不允许的。
下述同声落脚的对联可视为特殊情况,区别对待,不算违律。
例1 连续重言的句脚和联脚
碧空走月,招惹嫦娥奔月、青莲醉月、东坡咏月、阿炳奏月,堪羡当今盛世平湖看满月 (仄仄仄仄仄仄)
黄叶知秋,引来宋玉悲秋、梦得喜秋、永叔赋秋、小川颂秋,难忘华诞同仁良夜闹中秋 (平平平平平平)
例2 连续重言的句脚
流水含情,红树动情,对苑传情,福地燃情情胜火;
青山溢彩,桃花飞彩,联旗飘彩,仙源焕彩彩追云。
例3 押韵的句脚,即句脚有规律地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如何淡如先生题广东佛山“春色赛会”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这副对联,象一首曲。上联句脚全押仄(入)声,下联句脚全押平声,皆无平仄交替,虽然与马蹄韵无缘,但并不违律。
5、忌三尾仄、三尾平
《联律通则》第十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上联最后三个仄声字叫三尾仄,下联最后三个平声字叫三尾平)。在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对于这些特殊的专用词组,就必须放宽,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就将被永远打入冷宫。
桃花水,泡野茶,仙境味道 (平平仄 平仄平 平仄仄仄)
太阳山,揽明月,武陵风光 (仄平平 仄平仄 仄平平平)
这是几年前由联友出句,本人对句而合撰的一副对联。然而,一不小心,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三尾仄和三尾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硬伤,去年,我对此联作了较大的调整,才避免了上述问题:
&桃花水,泡野茶,又品仙源味道 (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柳叶湖,映云鹤,重温梦得情怀(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桃李聚仙源杏坛,凭济济名师,激励四千学子,勇当时代健者
文明兴盛昌国运,为泱泱华夏,谨奉一瓣心香,勤育湖湘俊才
这是文昌中学于二○一一年元旦悬挂的一副大门联。经过仔细推敲,我觉得此联中存在如下问题:“桃李”与“文明”、“ 时代”与“湖湘”组词结构失对;在音步关节点上,“源”与“昌”同平,“励”与“奉”同仄,如此安排,音律欠谐;更为严重的是,上联三尾仄违反联律。鉴于上述问题,至少此联不能称之为妙联。
再举一例:
藏龙卧虎地&
定国安邦人&
这是某位联友题写的一副对联。此联言简意赅,气势不凡,本是一副好联,却触犯了联律大忌三尾仄和三尾平。不过只将其稍加调整就完全可以了。
卧虎藏龙地  
安邦定国人  
6、忌五言联或七言联孤仄、孤平
馆藏&25700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对联格式的要求
对联格式的要求对联格式的要求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 结构一致; 平仄对应、 音韵协调; 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 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 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 构等。下面先看一副对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 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 谓宾句式。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 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 ,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 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 出毛病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 死、活对活”。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 会明白。 实字(名词)天、地、人、树、鱼、花…… 活虚字(动词)打、吹、腾、升、进、出…… 死虚字(形容词)高、矮、长、短、大、美…… 助字(动词)乎、耶、哉、也、焉、兮…… 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一名士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 克勤克俭,小于勉之 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 “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 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二) 第二讲: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之二) 主讲:王永川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 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 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 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 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 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 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 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人们把阴平、 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 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 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古代汉语平、仄的划 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 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 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 知识。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 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对联属于 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下面我们通 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 对江楼阁 参天 立 全楚山河 缩地 来 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 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 这样读起来具有 明显的节奏感。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 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 者类推。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单音步者即本字)处在节奏点上,可展现语音特色,尤为重要。 明白了语音节奏是什么,再谈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2.对联平仄要求 为方便创作,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对联平仄格式(为表示音步所在位置,中间留出空 格): 三言联:平平 仄 仄仄平 例联: 重阳谷 端午桥 四言联: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例联: 风舒柳眼 雪积梅腮 (注意,凡是本章例联中下标有“?”符号的表示古读入声今读平声。) 五言联: (一)平平 平仄 仄 仄仄仄平 平 例联: 渔歌随浪涌 海货与山齐 (二) 仄仄 平平 仄 平平仄仄 平 例联: 生意春前草 财源雨后泉 六言联: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 例联: 紫燕黄莺布谷 红梅绿柳迎春 七言联: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平 平 例联: 秋月春风常得句 山容水态自成图 平平仄仄 平平 仄 仄仄平平 仄仄 平 例联: 东风气暖来阳鸟 细雨春深发杏花 八言联: 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 平平 例联: 爆竹一声,人间改岁 梅花数点,天下皆春 由以上所例举的平仄格式可以看出,四言联加上三言联即:“平平仄仄”加“平平仄”; “仄仄平平”加上“仄仄平”可以得出七言联的平仄格式。 而五言联的平仄则是上例七言联前边去掉“平平”、“仄仄”的结果,同理,九言联的联 律实际等于四言联“平平仄仄”加上五言联“平平平仄仄”,得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加上“仄仄仄平平”,得出“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余此类推,十言联等于四言联加 六言联。这是一条规律,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边例举的几种平仄格式就可以了,再长的联也可 以用上述方法推知。 平仄在实际应用中有几条原则需要掌握住,第一,上联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尾字必 须用平声;第二,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须平仄声字对立,否则就叫做“失对”;第三,凡处在 节奏点上的字不能变更平仄,否则就叫“失替”。根据以上所讲的原则,我们不妨找几副病联 诊断一下病因何在。 山墅深藏,峰高树古 湖亭遥对,桥曲波皱 很明显,下联最末一个“皱”字读去声,属于仄声字,违反了上述的第一条原则:“下 联末字必须用平声。” 三春细雨滋苗壮 一方净土育花红 联的病症在于,上下联节奏点上“春”对“方”、“雨”对“土”、“花”对“苗”三处失对,出 现了平对平、仄对仄,违反了第二条原则。 志登高山求精进 刚下学海莫畏难 这副联的立意不错,但上下联都有“失替”之处,若将 “山”字换成一个仄声字,“海” 字换成平声字就可以了。 3.关于对联平仄变格和其它 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些对联, 甚至名家的对联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平仄 格式,这牵涉到平仄的变格问题。例如: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末尾“仄平仄”是常见的一种变格形式, 已被大家认可, 在实际创作中可以这么用。 还有的对联音步结构与前例形式不同,如: 于此寻孔颜乐处 超然得山水真机 其音步是二一二二式: 仄仄平 平平 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这种音步形式虽不多见,但既已约定俗成,可以备作一格。 此外,关于古今四声的运用问题,当代联家的一致主张是,二者可以并行,但在一副 对联中不可杂用。也就是说,同属于古读入声今读平声的字,不允许在一副联内有时当平声 用有时当仄声用,必须达到联内的统一。 (转自中国楹联报) 对联很有讲究,除字词意工整相对外,还讲究读音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就出来 了平仄问题。 对对子如果忽视用词的平仄,其他再好,仍会被行家笑话为“对联盲”。其实对联平仄 很容易掌握。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以普通话的四声为标准。就是:阴[―]、阳[ / ]为平,上[ ˇ ]去[、]为仄。 二,基 本规则简说 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很大比重,因此就有了两两 交替的规则 。很多联句套用了此规则。 上面说的“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是指上联,那么下联呢?下联相反即可,就是“仄仄平 平两两交替”。记住,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 三,“平仄杆”规则(仅指上联而言,下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 …… 平仄仄平平仄 。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此两“平仄杆”极有用处,具体使用方法是: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 “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对于只讲句脚[句尾]平仄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 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四,句中平仄规则举例 旧(仄) ,新(平)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 ,看水(仄 仄) ,听泉(平平)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 ,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 , 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 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 (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 , (仄 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 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 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 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五,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 爆竹知人意, 声声悦耳; (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 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 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 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 (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 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 (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 推,不再举例。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命由我不由天纹身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