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仪陇县社保局宣汉县南坝镇社保局公共帐号是多少

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县市区动态
平武县人社局到南坝镇建筑村慰问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 1月18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勤带队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南坝镇建筑村村委会,对贫困党员、困难群众进行慰问。
在建筑村村委会,县人社局召开了慰问会。南坝镇和建筑村相关领导参加会议。王光勤在会上说,县人社局高度重视扶贫包村工作,一是正在协调相关部门对建筑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重点是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二是希望南坝镇和建筑村对县人社局的工作多提意见和建议,以便县人社局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以此推动建筑村更好地发展;三是春节即将来临,建筑村要做好安全工作,特别是安全用电和消防安全。
在走访慰问中,县人社局拿出现金4000余元,对19户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进行了慰问。(撰稿人: 胡平& 供稿单位: 平武县人社局)四川省“十二五”重点小城镇发展规划 - 射洪县人民政府网
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射洪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权威学法、用法、敬法、守法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政府立法以正,普法以明,执法以公,守法以诚欢迎光临,射洪县人民政府网站!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省“十二五”重点小城镇发展规划
  小城镇是城镇化最基层单元,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扩大内需、推动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指导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加快发展。规划期为年。
  第一章&小城镇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推进,全省小城镇实现了加快发展,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主要载体。随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完成,水磨镇、汉旺镇等一批灾区重点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全省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据初步调查统计,小城镇供水普及率提高了5.7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广电覆盖率提高了12.3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截止2010年底,我省有1821个建制镇。镇区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有294个,常住人口达到991万人,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的31%,其中镇区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有93个,常住人口达到677万人。成都平原地区共777个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43%,川南地区共有351个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19%,川东北地区共518个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29%,攀西地区共117个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6%,川西北地区共58个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的3%。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
  总体规模小,发展不平衡。2010年我省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为3.06万人,镇区常住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占了全省小城镇的84%,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全省小城镇密度为38.23个/万平方公里,高于全国22.36个/万平方公里的水平,小城镇数量偏多。占全省国土面积33%的成都平原和丘陵地区积聚了全省绝大多数小城镇,其中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镇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的小城镇总体上“小、散、弱”。
  缺乏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我省重点小城镇特色产业和服务广大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集聚人口和要素能力弱,城镇缺乏发展动力。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小城镇规划布局不合理,用地粗放,建设缺少科学规划指导,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控制性不够。“十一五”时期,全省小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例仅增加4.02个百分点,而全省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远远超过人口增长。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土地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小城镇实际发展的用地需要。
  投入不足,综合承载能力较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乡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偏低。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国家和省上的财政直接投入有限,地方财力不足,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欠账多。2010年,小城镇的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广电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37.1%、29.6%、59.8%、25.7%和32.5%,大部分指标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第三节&发展机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举措,成渝经济区是西部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同时成渝城镇群是国家城镇化发展大格局中的重点地区,这将带动四川省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国家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增强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这些国家宏观战略的出台,为四川省小城镇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机遇。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重点特色小城镇,这必将促进我省重点小城镇的加快发展。随着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在全省的深入推进,小城镇是连接城乡、辐射广大农村的重要节点,必将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扩大内需长期战略带来的机遇。扩大内需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省小城镇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薄弱环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繁荣重点城镇特色经济,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城镇功能完善的重点小城镇。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优先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小城镇,以覆盖广大农村的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农业科技服务业、特色工矿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为方向,加大支持力度,打造成为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的小城镇,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先行先试,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以点带面,以大带小,带动全省重点小城镇快速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原则。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行政管理一体化。立足解决“三农”问题,提高镇区服务水平,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镇建设、农田保护、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以富民惠民作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小城镇居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美好生活出发谋发展,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镇的有机统一,走和谐发展的路子。&
  坚持集约节约,集中发展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注重提高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严格限制分散建厂、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统一建设住宅,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鼓励重点小城镇采用节地、节能等新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绿色低碳小城镇。
  第三节&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时期,列入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点镇面貌得到全面改善,优先发展的140个重点小城镇要建成特色鲜明的示范小城镇,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提升重点小城镇经济综合实力。其中,工业镇建成“两化”互动的示范镇,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商贸镇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的县(市)域次中心,商业功能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旅游镇建设成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名镇,旅游收入大幅提高。
  第四节&总体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一批重点镇。
  ——城市化地区的重点镇,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规划国土空间,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促进周边农村人口加快集聚,增强产业集聚能力。
  ——农产品主产区的重点镇,应科学规划国土空间,适度集中、集约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
  ——重点生态地区的重点镇,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镇区建设禁止成片蔓延扩张,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承接生态移民,建设节能环保的生态型社区。
  第三章 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综合分析小城镇区位条件、人口规模、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省重点小城镇中,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基础好、条件优越的小城镇进行优先发展(县或区、市政府所在的城关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均不在选择范围之内),培育形成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并加快培育以新型业态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实现点上突破、面上带动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第一节&工业型小城镇
  遴选标准:有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落地的建制镇;或者镇域范围内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或将设立有省级工业园区;且镇域人口总规模在3万以上。
  发展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道路,做好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建设城镇新区时,要将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统筹考虑。通过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功能的完善,逐步吸引人口的积聚,有效疏解旧区人口,旧区要加大工矿棚户区改造力度,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和工棚,梳理老街肌理,通过增加绿地、广场、配套服务设施,逐步恢复旧区的活力,既保护旧区原有风貌,又有效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按照集聚集群集约的要求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产业链条为基础,关联产业积聚发展,注重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强产业承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加强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到镇区就业、居住,进一步推动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注重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的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专栏1&工业型重点镇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彭州市隆丰镇、都江堰市蒲阳镇、邛崃市羊安镇、崇州市羊马镇、龙泉驿区西河镇、金堂县淮口镇、郫县安德镇、大邑县王泗镇、新津县普兴镇。
  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江镇、米易县白马镇。
  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泸县玄滩镇。
  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广汉市向阳镇。
  绵阳市:江油市武都镇。
  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青川县竹园镇。
  遂宁市:射洪县沱牌镇。
  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资中县银山镇。
  乐山市:犍为县石溪镇。
  南充市:南部县定水镇。
  宜宾市:高县月江镇。
  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大竹县石河镇。
  眉山市:彭山县青龙镇。
  资阳市:简阳市养马镇。
  第二节&商贸型小城镇
  遴选标准:镇域人口在3万人以上,或镇区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上,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中列入了三级城镇或中心镇,是区域内主要的商品零售集散地。
  发展方向:商贸主导型小城镇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能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和较充足的就业机会的区域中心镇,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要覆盖周边乡镇的广大农村。这类城镇发展应以服务业发展为动力,以交通为依托,以市场为纽带,以搞活流通为手段,促进城乡技术信息、人才及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设成为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城市。商贸镇要在提升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为现代生产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农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商贸城镇要科学布局综合市场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市场服务、市场监督等“软环境”建设。
  成都平原是全省自然条件优越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商贸镇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蔬菜、花卉、优质水果、奶牛、小家禽、特色水产和加工专用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川南丘陵地区是全省的传统农业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省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该区商贸镇主要发展为养殖业、种植业等服务的配套产业;川东北盆周山区水热条件较为充沛,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草坡面积大,该区商贸镇主要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名特优新经果林基地等配套发展;攀西地区是长江流域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主要发展南亚热带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亚热带优质水果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该区商贸镇主要发展商贸流通和特色农业加工,兼顾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专栏2&商贸型重点镇
  成都市:蒲江县寿安镇、新津县花源镇、彭州市濛阳镇、新都区木兰镇。
  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荣县长山镇、富顺县赵化镇、富顺县代寺镇、大安区牛佛镇。
  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泸县嘉明镇、泸县立石镇、龙马潭区石洞镇、纳溪区护国镇。
  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旌阳区黄许镇、什邡市师古镇、罗江县万安镇。
  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三台县芦溪镇、安县秀水镇、梓潼县许州镇。
  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
  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射洪县金华镇、大英县隆盛镇。
  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威远县镇西镇、隆昌县黄家镇、东兴区郭北镇。
  乐山市: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峨眉山市九里镇、五通桥区金粟镇。
  南充市:营山县回龙镇、仪陇县马鞍镇、仪陇县金城镇、南部县建兴镇、南部县伏虎镇。
  宜宾市:宜宾县白花镇、宜宾县观音镇、南溪区罗龙镇、江安县水清镇、江安县红桥镇。
  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岳池县罗渡镇、岳池县石垭镇、华蓥市溪口镇、武胜县烈面镇、广安区花桥镇。
  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渠县三汇镇、渠县临巴镇、大竹县庙坝镇、大竹县石桥铺镇、宣汉县南坝镇、宣汉县胡家镇、达县麻柳镇、达县石桥镇。
  巴中市:巴州区玉山镇、巴州区清江镇。
  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天全县始阳镇。
  眉山市:东坡区思濛镇、彭山县谢家镇、仁寿县汪洋镇、仁寿县富加镇、仁寿县兴盛镇。
  资阳市:简阳市贾家镇、安岳县龙台镇、安岳县石羊镇。
  凉山州:西昌市安宁镇、西昌市马道镇、西昌市礼州镇。
  第三节&旅游型小城镇
  遴选标准:有重要旅游资源,在城镇经济结构中旅游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品质优良,提供相关旅游产品;或重要旅游区的主要服务接待中心。
  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旅游名镇建设工程,统筹规划,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抓好城镇各类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景区景点景观建设。把旅游城镇建设与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档次水平。围绕旅游服务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强旅游小城镇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小城镇的可进入性,完善旅游小镇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设置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游人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览标识及环保设施。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是四川旅游小城镇最具魅力之处,在旅游镇的规划建设中加大小城镇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深入挖掘小城镇文化内涵,加大对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旅游形象、文化旅游产品、宣传营销,以及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注入文化特色,塑造小城镇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完善游、购、娱、吃、住、行旅游“六要素”,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延长旅游产业链,不断提升旅游城镇吸引力及竞争力。做活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实现旅游城镇建设和产业培育发展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专栏3&旅游型重点镇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大邑县安仁镇、彭州市白鹿镇、大邑县花水湾镇、双流县黄龙溪镇、崇州市街子镇、邛崃市平乐镇、都江堰青城山镇。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
  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
  德阳市:绵竹市汉旺镇。
  绵阳市:安县桑枣镇。
  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镇。
  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
  南充市:阆中市老观镇。
  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翠屏区李庄镇。
  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
  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南江县光雾山镇。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
  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洪雅县柳江镇。
  资阳市:简阳市三岔镇。
  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汶川县水磨镇、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县卧龙镇、理县古尔沟镇、茂县叠溪镇、松潘县川主寺镇、小金县日隆镇。
  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泸定县磨西镇、康定县新都桥镇。
  凉山州:西昌市安哈镇、盐源县泸沽湖镇、冕宁县泸沽镇。
  第四章 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提高重点小城镇规划水平
  充分发挥规划对重点镇发展的指导作用,编制好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规划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切实做到保护耕地。强化规划对空间的指导和约束,注重城乡风貌建设。重点镇规划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新编规划尤其是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要处理好城乡结合部建设布局,坚持紧凑连片发展,防止乱铺摊子和出现“城中村”现象。
  第二节&加强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延伸。
  交通设施。积极完善小城镇路网体系建设。以公共交通为重点,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并与周边乡村以及大中小城市形成空间对接,提高道路通畅能力。
  市政设施。加强供电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鼓励、支持使用清洁能源,加大节电、节能力度,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建设集中供水系统,或通过与城市联网和区域联网的方式建设清洁可靠的饮用水设施,提高安全供水覆盖率。
  通信设施。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等网络,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重点小城镇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
  防灾设施。合理安排小城镇各项功能用地布局,避开自然灾害高发地段。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和避灾应急场所建设,保障应急和救援物资储备。合理确定各重点小城镇的防洪标准、抗震设防标准,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严格按照抗震标准建设小城镇重要设施和重点工程。重视小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体系。规范设置和合理布局消防站点,加强消防队伍和消防设施的建设。
  第三节&完善重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重点镇的人居环境质量,降低进入门槛,提升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的能力,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服务,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目标,加大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小城镇行政管理、教育科技、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社会福利等七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镇要为当地居民和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相对完善的文化、教育、卫生、宣传等设施与服务,承担起把现代社会文化观念引入农村的重任,推动农村人口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逐步提高。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根据需求建设保障性住房。
  第四节&加强重点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增强小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管控;统筹建设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提高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推动产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财政投入和政策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设立制度化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府对敏感区的发展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
  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小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加强小城镇环境监测能力,加大城镇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应加强环境意识的公众教育,强化社区公众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督的积极参与。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推进全国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建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小城镇。&
  第五章&保障机制
  第一节&建立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重点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推动重点小城镇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点镇的供排水、生态堤防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建设。现有省级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将优先支持重点小城镇的规划工作。省级财政将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逐年加大投入。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探索贫困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新途径,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持,培育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能力。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开发建设及产业发展。各地要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的县域经济融资中心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中心镇和重点镇经批准可以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也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分批次转用或征收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保、环卫、燃气等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节&改革完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积极探索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精干、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积极转变镇级政府职能,重点转到社会事业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在合理确定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增强镇政府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镇区建设、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要严格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执法,依法规范各项小城镇管理活动,一些经济强镇还可建立市政、环保、环卫、绿化、城管监察等日常管理队伍。加强小城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三节&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积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逐步优化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改善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节约用地。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对城镇旧区、旧村庄的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第四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转移,重点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管理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为在小城镇落户的基本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的就业机制、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等,实现落户农民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小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