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子大全游戏 细对粗 羽对什么?

(可在服务器上查看具体错误信息)[转载]对联文化讲稿(一)文/孙爱国
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聪慧、勤劳、乐观的中华民族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吸收多种文化精华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五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流传于后世。对联文化,由自发到自觉,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联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举凡各色人等,无论是高踞庙堂之上的皇帝老儿,还是劳作于民间的凡夫俗子,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骚客,还是胸无点墨的贩夫走卒,无论是闺阁之裙钗,还是垂髫之孩童,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对联历来却被看作是文人们的雕虫小技,笔墨游戏,不登大雅之堂。诗、词、曲、赋不用说,俗曲、谣谚、弹词,都可以写入文学史,唯独对联却不曾见诸史传,甚或连个人的专集都未曾收入,比如,《郑板桥集》、《徐文长集》等等,作者都是题联名家,可是专集中却不曾收录对联。又如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张之洞,也是题联高手,其《张文襄公全集》的杂著类中曾收有不少对联,可是后来的增订本却将其删掉。这种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没有把对联看作正统文学样式,不可与诗词曲赋等同。其实,对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学体裁,它的体内流淌着诗词曲赋的血液,却不像诗词曲赋那样曲高和寡,让人望而生畏;它与歌谣、谚语、俗语、弹词也有着亲和的血缘关系,又不像歌谣、谚语、俗语、弹词那样,要么只适于演唱,要么只适于口语。说它是高雅文化,不像,说它是低俗文化,也不像,那它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它是一种雅而不高,俗而不低,介于雅俗之间的文化,姑且称它为雅俗文化,即不雅不俗,亦雅亦俗的文化。从对联的起源上去考察,它应该是雅文化,因为第一幅对联出自皇帝老儿后蜀主孟昶的手中,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实用价值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成为一种习俗,制作对联,欣赏对联,把玩对联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幸事,这样,对联就变成了俗文化。真正说来,能够传之久远的名联佳作大多还是出自文人之手,只不过文人并未把制作对联当回事罢了。自对联兴起以来,像宋代的苏子瞻、秦少游、王安石,明代的解缙、唐寅、祝枝山、徐文长,清代的纪昀、翁方纲、阮元、袁枚、郑板桥、俞樾(曲园)、金圣叹,近代的谭嗣同、王壬秋、林琴南、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都是题联的名家高手。当然,民间也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对联,有的还是经典名联,但作者已不可考。
第一节& 对联的含义和起源
一、&&&&&&&&&&&&
对联的含义&&
对联,顾名思义,首先是“对”,其次是“联”。“对”就是两两相对,上下相对,左右相对;“联”就是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件艺术作品。习惯上、大众化的叫法是“对联”,但“俗”一点的把它叫做“对子”、“帖子”,“雅”一点的就称“楹联”、“联语”。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不同,对联的单位叫“幅”。人们常说:“写一幅对联”,“贴一幅对联”,而不会说“一个对联”、“一条对联”、“一篇对联”就是这个意思。
对联分上下两句,上句叫“上联”,“出句”,“对公”,“对头”;下句叫“下联”,“对句”,“对母”,“对尾”。对联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必须是两句(或称两联)组成一个整体,全称一幅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无“对”即不成对联。据说,有位姓石的先生喜欢自我卖弄。一日,他想出一句“细羽家禽砖后死”,自以为是个绝对,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向蒲松龄炫耀,并要求对出下联。蒲松龄一看便想出了下联,但他有意想捉弄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人,于是没有直接说出,而是欲擒故纵地说道:“对对联要一字一字的对,我对一字,你写一字吧。”说着念道:“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石先生写完一看,竟是:“粗毛野兽石先生。”顿时,又羞又气。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联讲究在以下方面的“对仗”:字数相对,词性相对,句型相对,平仄相对,结构相对等。这样一来,在一幅对联中,上下联就必须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型相似、结构相符、平仄相对、内容相关才行,因此,用词精炼,对仗工稳,整体和谐,格律严谨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二、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这个就好像是现在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一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的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有一年除夕,他心情很愉快,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的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很不中意,于是亲笔题写了10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对联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就是余福。《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字数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镶嵌在里边。从此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曾这样记载“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就是说纪晓岚认为楹联最早是写在桃符上的,以孟昶的那个春联为起始。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①
第二节& 对联在形式上的特点
在讲对联的含义时,我已经将对联的特点说明白了,现在再强调一下,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型相似、结构相符、平仄相对、内容相关。或者说成是字数对等、词性对称、句型对偶、结构对应、平仄对仗、内容对接也行。
1、字数相等(字数对等)
——这没什么可说的,即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相对,这是最主要的条件,字数不相等、相对,就不是对联。在楚辞、诗词、骈文、曲赋等文学体裁里,尽管也有许多对偶的词句,但不完全是对联,尽管有的可作为对联应用,特别是律诗和绝句里的句子,但和对联还是有区别的。不可等同。
比如,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徐渭一生不得志,上联是说自个儿住的几间破草房,这是自嘲。下联的“南腔北调”,本指说话口音不纯正,北方话和南方话掺杂在一起。实际意思是,我徐渭跟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唱的不是一个调!
再如,“一条大路走南北,几家小店卖东西”。
2、词性相同(词性对称)——汉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在写对联时要求词性相对,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不能乱了套。
比如,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三光日月星)。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因为《诗经》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如果对成“三”,就和上联重复了。)
再如,1953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
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满座为之倾倒!
在词性上又有细化——名词分为①天文类、②时令类、③地理、④居室类、⑤器物类、⑥衣饰类、⑦饮食类、⑧文具类、⑨文学类、⑩植物类、⑾动物类、⑿形体类、⒀人事类、⒁人伦类、⒂科学类、⒃专用名词类、⒄人名类⒅建筑类、⒆⒇等;方位名词自成一类;天干地支自成一类;颜色词自成一类;数量词自成一类;褒义词贬义词自成一类;双声、叠韵词自成一类;同义、反义词自成一类;表示否定的副词自成一类。
比如,一日夜晚,寇准(莱公)与朝中百官在御花园同游,来到荷花池旁,他看到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荷花池中也有一轮圆月,天上的月亮与水中的月亮遥遥相对时,即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由于这个出句,壮物绝妙,一下子把百官难住了,没人能对得出来。恰在此时,大臣杨大年也来赏花,便来到寇准面前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臣齐声称妙。
3、句型相似(句型对偶)——所谓句型相似就是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要对偶。“五言”句式里,一般是“2——2——1”、“2——1——2”或“2——3”;在“七言”句式里,一般是“2——2——2——1”或“2——2——3”;骈体文的句式,多数是“4——6”节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对联,因其字数多寡不限,灵活自如,篇幅不拘一格,可长可短,所以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具体到每一幅对联来讲,上下两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对”,也就是说,不能算作对联。比如,表示宽容的绝佳妙联——
①、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②、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③、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北京谭拓寺楹联)
④、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四川乐正凌云寺楹联)
⑤、“宝鼎茶香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红楼梦》对联)这是《红楼梦》第17回曹雪芹拟贾宝玉题写的潇湘馆联语。宝鼎:指煮茶用的炊具;荼闲:茶罢;烟:指煮茶时所冒出水的水汽;棋罢:棋局结束。作者紧扣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却把竹写得神态毕现。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不下棋了,手指还觉得有些凉意。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的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之故。这里,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融为一体。联语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对仗十分工整。吟诵此联,“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见第26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的情景即可跃然纸上。
4、结构相符(结构对应)——我们知道,汉语的词组结构分为五种——主谓词组、并列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那末,一幅联语的上下联也必须得在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对列、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动补对动补上做文章。此外,上联是疑问句,下联就必须是肯定句或祈使句。这就是结构相符,或者说是结构对应。
比如,清代著名学者、翰林院编修俞曲园(俞曲园,名樾曾孙俞平伯),当他偕同家人游西湖冷泉亭时,见亭上原有一联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老妻道:“此联问得有趣,何以作答?”俞应声答道:“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老妻道:“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小孙女在旁,笑道:“可改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问:“‘项处’是何出典?”小孙女答:“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若不是他把山拔起,山安得飞来?”众大笑。
再如,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异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免予处罚。
5、平仄相对(平仄对仗)——这主要是“四声”的问题。“四声”是汉语音韵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字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不同的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划分声调略有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代汉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古代汉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去声”是一致的;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分别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现在写作,“平声”字就是“阴平”、“阳平”,“仄声”字就是“上声”、“去声”,和古诗一样,平仄规律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强调两点,第一、对联的上下两联内部,字的排列要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只有平声和仄声有节奏,、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出现,才能形成语言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铿锵有力;第二、上下联互相对偶的字,一般要求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平仄对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是平声,下联就应该是仄声;上联是仄声,下列就应该是平声。上下联在声调上互相交错,形成鲜明的对比。
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幅倡导保护林木的对联。相传他在当县令时,县里有座古寺,古寺的山门上只有一句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个上联一直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后来,郑板桥来到山里,见林木遭到乱砍滥伐,想起古寺的那副对联,心里突然一亮,很快对出了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再如,解缙是永乐初年翰林学士,自幼好学,出口成章。他的家门对着一富豪的竹林,一年除夕写春联,解缙借竹林之景写了一幅:“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那富豪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幅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削掉一截。解缙一见明白其意,便在上下联各加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那富豪恼羞成怒,干脆叫仆人将竹子刨掉,谁知第二天一看,谢缙的对联又添字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目瞪口呆,只好紧闭园门。为防人偷笋,也贴一对联:“闲人免进;盗者莫来。”解缙一看,这对联虽贴在竹园,却正对自家大门,于是又给加了字,变成:“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6、内容对接(内容相关)——无论以何种形式写的、应用于何种场合的对联,在内容上一定要有联系,即便是无情对,也不乏在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如果内容上失去联系,即使对联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绝不是形式决定内容,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破坏形式的束缚。如,
相传苏东坡与黄庭坚有一天在松树下弈棋,忽然一个松子落在棋盘上,东坡应景脱口吟道:“松下弈棋,松子每随棋子落。”并叫黄庭坚对下联,黄庭坚一时为难,环顾四周,见一人在柳树边钓鱼,灵机一动,对出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天然工整,情景交融。尽管是文人之间的游戏,但内容上是相关联的。
据说,明朝时,杭州有朱、牛、马三位秀才,听说祝枝山来到西湖游玩,便各人准备一条妙对,企图压倒祝枝山。马秀才一马当先,出一同韵字上联:“屋北鹿独宿”,祝枝山随口对出下联:“溪西鸡齐啼”。牛秀才见第一招没有达到目的,便抛出他精心准备的难度较大的同音连环上联:“童子打桐籽,桐籽落,童子乐”,祝枝山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在吃鸭头的小姑娘说:“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朱秀才见二位师兄败下阵来,连忙使出他的杀手锏——拆字上联:“大丈夫半节人身”,祝枝山在事先打招呼时已知他姓朱,便反唇相讥:“朱先生三个牛头”。这三幅对联,第一幅是建筑物、动物之间有联系,第二、第三幅对联是人物之间相关联。
第三节& 对联的类别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由于对联的自身复杂性,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光绪年间出版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二十类,显得繁琐而紊乱。近年来,关于对联的分类人们正在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讨,但意见也不很一致。分类的目的在于分别研究各类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总体来说,对联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分类:
一、从对偶方式上分,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借对、邻对、当句对、隔句对、流水对(串对)、回文对、双声对、叠韵对、顶针对等15种。
1、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例如:
阳春开物象;
丽日焕天文。
这两副春联上下联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这就是正对。
2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此联用“旧俗”和“新风”来反衬,上下联意思恰恰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3、工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偶要十分工整,妥贴。这在讲对联的特点是已经讲过,不再重复。比如——
①、“阅透人情知纸厚,踏遍世路觉山平。”
②、“山中石多真金少,世上人稠知音稀。”(电影《李清照》)
③、“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增广贤文》)
④、“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对联。注释: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⑤、“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⑥、“贫立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⑦、“闭门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⑧、“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
⑨、“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更高。”
(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
⑩、“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仪廉没有铜钱可做来。”
⑾、“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万家。”
⑿、“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漂母和吕后)。”(霍山县《韩信墓》对联)
4、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就是不必讲究小类词的工整对偶,只要大类词的词性相对就行了,但在特殊情况下,只要词性、结构、平仄大体上、或者说一幅对联中多数的字句对仗就行了,个别字句对不上也是可以的。特别是在一些长联中,甚至有半对半部队的情形。但是,宽对是有限的,富国两句话,在词性、结构、平仄上完全不对或者大部分对不上,就不成其为对联,至多只能说是一句语句完整的话。例如——
①、“君若满意请告诉朋友,君若不满请告诉我们。”(董竹君《锦江饭店》联语)
②、“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三家村”平反后,廖沫沙挽邓拓联语)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流水对,又叫串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
①、“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这是一副棉花店联。上下联是因果关系,上联是因,下联是果。
②、又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撰写的一副联。上下联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假设,下联推出结果。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界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录瞿秋白联)
6、当句对,也叫互成对。这种对偶形式的特点是,上联和下联内部的分句相承自对,同时上下联之间又构成对偶,于是,便成了“双对偶”,比仅仅是上下相对的“单对偶”来说,写作难度更大一些,但同时,包含的内容又更丰富一些,一般适合于字数较多的联语。例如,①、“妻子莫痛,朋友莫悲,且尊遗嘱,管自己的事,越专越好;
民族将亡,奴隶更苦,若求生存,学先生一样,不屈不挠。”
这是施佳挽鲁迅的一幅对联,。上联中的“妻子莫痛,朋友莫悲”、下联中的“民族将亡,奴隶更苦”便是当句对,上联中的“越专”与“越好”、下联中的“不屈”与“不挠”,也是一种“紧缩句”式的当句自对。当句自对之后,上下联又形成对偶。十分工整。这种情形,在一些较长的对联中比较多见。
在闽浙分界处的枫岭上,有一幅对联,也是这种情形——
②、“远看疑画,近看是诗,及至身到期间,又觉诗画都无着手处;
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竟皆非异物,须知神鬼出在自心头。”&
当句自对只表现在几个词语或词组上,只有少数对联的上下联内部的分句能够全部形成自对;而全句都能够成自对的,多见于八言对联、特别是以“集句”手法制作的八言对联。
③、“林气映天,竹荫在地;
日长似岁,水静于人。”(集《兰亭集序》字联)
④、“闭门自精,开卷有益;(任彦升句)
&垂露在手,清风入怀。”(柳宗元句)
当句对的形式,由于艺术效果比较好,所以在对联中是比较多见的。
7、隔句对,又叫扇面对。特点是,上下联的前后分句互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来自自律诗,但在律诗中并不多见。可在对联中却处处可见。凡是上下联内部分成两个以上分句的,一般采用的都是隔句对,只有极少数半对半部队的对联,才不是隔句对的。例如,
①、高阁逼层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祁门黄山高台联)
②、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咸阳荆轲墓联)
二、从内容上分,有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明理联、评论联等。
1、叙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例如,武汉古琴台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此联陈述了春秋时俞伯牙在龟山鼓琴与钟子期交为知音的故事。上联写泊牙鼓琴时,忽而“志在高山”,忽而“志在流水”,意指情趣高雅;下联则写对伯牙鼓琴的客观反映,知音者“听琴”入迷,不辨者“荷樵”而去。联语仅十六字,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惜联语有平仄失对之处。
2、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例如,昆明黑龙潭联:“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此联上联写了黑龙潭的梅花和水,点出这个风景区的特殊景物;下联又抓住黑龙潭的另一种景观烟云来呼应,把人们带进奇妙的神话世界之中。
3、抒情联,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例如,周恩来早年撰写的一副自题联:“与有胆肝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联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读书要注重实践,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胆略。
4、明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桥凉亭联:“桥下清溪,看你浊时有几久,亭前大路,劝君邪径莫须行。”
此联上联通过“清溪”“浊时”不会长久的规律,给人们揭示了挫折只是暂时的道理;下联则成了规劝人们循章守法的箴言。
5、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此联摄取了“理冤”和“赈灾”两宗大事,评价包公清明廉政、秉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崇高品格。
三、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例如,最短联为一字联: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文宗帝以“墨”字为上联征对,众臣多以“笔、纸、书”等字应对,均不合其意。唯某臣以“泉”对之而获嘉奖。奥妙何在 请看,“墨”和“泉”的上半部分别为“黑”和“白”,为颜色相对;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同属五行之中。匠心独运,对得工稳无比。
又如,二字联:
又如,三字联:
2、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例如,十字联:
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
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又如,十一字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方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车轮飞转,东南西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又如,二十一字联:
几幅画图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馨香鸟不叫笑杀学士;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足炮无烟火象无牙闷死将军。
3、长联,一般地说,是指全联超过四十个字的对联。把四十字作为长联的起点,是清人梁章鉅提出的。至于平时有人把二十多字至三十多字一副的也叫“长联”,这也未尝不可,但那只是与更短的相比而言。
例如,八十二字联:
对崔巍古堞,凭吊南朝。有平湖清梵,野寺疏钟。胜迹易消魂,叹纷纷棋局掀翻,都付与流水声中,夕阳影里;
趁闲散工夫,来游东郭。听莲外渔歌,芦边樵唱。群情差解意,把处处山灵唤醒,齐送到穿林软翠,涉浦寒烟。
此联为南京玄武湖联。
又如,一百字联:
瞻小平小道,纪生辰十秩。赞立志从戎,建国创殊勋;虽几番落职,仍挚爱黎民一世;以改革经纶,特色兴邦,挥写春天故事传千代;
览洪范洪都,观胜迹三洲。叹鸣枪起义,擎旗留旧址;且南浦飞云,更相邀夜月东湖;还龙沙夕照,西山叠翠,恋怀杰阁名篇耀四方。
其它,如文山五夫子祠联一百九十字;李大钊挽孙中山联二百一十二字;屈原湘妃祠联四百字;长沙天心阁联四百五十六字。又如,五百字联:
星辰熠熠,聊揽九万里神州山川。思于泰岱盖地,紫金蟠龙,恒岳衔日,雁荡走瀑,笔架弄潮,秦脉纠烟,崇珠峰威群峦乃谓脊。扬子倾莽溟,黄河纡回谷,钱塘孕沃畴,湘赣卷朝霞,嗟瑞丽奔涛,澧水之急,犹横大渡索桥。胜形嵌镶绵联,楼阁刹院棋布,赏圣寺之殿,虎丘藏亭,登木塔,访晋祠,谒孔庙,觐定陵,且嘉峪穿隘,钟鼓入韵,又敦煌摩崖呈玮廊。游园林妙境,览薮壑锦绣,殊不知滇池停舟,鼋渚移步,柳浪闻莺,洞庭穷目,趵突听泉,北海舒心,还流连阳朔摹绮影。吟留感慨,堪铭焜焜瑰宝此存。凭遗产承绪,弘人文蔚起,擢庆霭贯故宫,秀色阗青城,峨嵋纳雪界,士俑随皇墓,况宏村古淡,武当谧幽,八达岭嵬崔逦迤,咸奕奕倩姿傲未来,偕神州楚焕;                    
岁月悠悠,再寻五千年华夏史实。溯自轩辕开天,尧舜让禅,禹王奠基,盘庚迁殷,诸侯争霸,卫鞅变法,仰嬴政扫六合斯称雄。汉高御匈奴,赤壁演鼎分,魏帝融民族,隋唐讴盛世,赞昭君出塞,贞观之治,更辟丝绸商路。军阀割据迭次,宋元明清替兴,叹澶渊之盟,鹏举破兀,下西洋,攘倭寇,收台湾,驱胡虏,虽太平揭竿,康梁维新,惟辛亥革命废专制。秉马列真诠,擎锤镰红旗,最难忘画舫启碇,井冈会师,长征越险,遵义挽澜,边区抗战,中原逐鹿,遂肇造共和展鸿猷。阅尽沧桑,试问滚滚俊豪谁在 藉善谋运筹,促事业升腾,看蘑云蒸沙衍,鉴湖现三峡,港澳归宗祧,飞船绕碧穹,尤社稷昌禔,黎庶祥煦,前程图灿烂妖嬈,正泱泱风范惊寰宇,引华夏荣怀。 
另外,还有钟云舫六十自寿联八百九十字。目前为止,公认最长联是一千六百一十二字,是钟云舫拟题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
四、从联语的出处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1、集句联,是指全用古人诗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
例如,朱德、彭德怀寿冯玉祥联:
南山峨峨,生者百岁;
天风浪浪,饮之太和。
“南山峨娥”,“生者百岁”语出自司空图《诗品"旷达》。“天风浪浪”语出《诗品"豪放》。“饮之太和”语出《诗品"冲淡》。
又如,伊秉绶扬州平山堂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
“衔远山,吞长江”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语出欧阳修《醉翁事记》。“送夕阳,迎素月”语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语出苏轼《放鹤亭记》。
2、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
例如,集王羲之《兰亭集序》字的两副对联:
丝竹放怀春未暮;
清和为气日初长。
静坐不虚兰室趣;
清游自带竹林风。
这些联所用之字,全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联语典雅俊逸,得古人之趣。
3、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
例如,1980年春,徐向前摘书明代诗人富好礼的诗句成联,寄赠峨眉山。联为:
山中奔日月;
地底激风雷。
此联摘自赵朴初《忆江南"峨眉山记游》词中的句子。
又如,1962年9月,毛泽东书赠毛岸青、邵华联: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联语摘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句子。
4、创作联,是指作者通过自己的构思,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对联。
例如,孟繁锦会长为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而作:
展雄风,登高望远;
庆盛典,饮水思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粗中有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