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儿是哪部戏的角色扮演 电影

李安的電影梦工廠--整理与轉介
李安的電影梦工廠--整理与轉介
李安的电影贡献
李安的电影贡献在于他充分接受西方电影技巧,以隐约的批判观点来表达个人自由的追求,重新与传统华人文化展开对话。
李安的电影具有浓厚现代感和生活感,与现今华人社会因经济巨变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更加吻合,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有非常细腻的体验。
《理性与感性》呈现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风情。
《断背山》描绘1960年代的美国西部牛仔之恋。...
这些电影都得到了西方影评界和观众的赞誉。更难能可贵的是,赞赏李安并非少数学院影评家,而是一般大众。
李安无疑是华裔导演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他的成功不像吴宇森一样在名气上风头盖人,而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路线,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李安的导演风格和东方是分割不开的。但是单靠这样的思想是无法在美国影坛占据一席之地的。李安的发迹是在台湾,但是他的事业颠峰却在美国。李安的发迹,用一位美籍华人的话说就是:李安把到了美国人的脉。
第一階段--所谓的李安父亲三部曲
所谓李安父亲三部曲即是李安早期在中国台湾拍摄的三部反映家庭矛盾的三部电影,包括《推手》(1992)《喜宴》(1993)和《饮食男女》(1996)。因为一脉相承的轻松的表现手法,和简单而充满浓郁情感的思想内涵,加上对父亲这个角色的精心塑造(父亲这一角色均由已故中国台湾著名演员朗雄饰演),故称为李安“父亲三部曲”。
不同的是三部影片在表达家庭矛盾这一主题的侧重面的各有特点:
《推手》是通过移居美国这一故事背景由中西放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
《喜宴》同样也发生在美国,但重点是由两代之间对性的观念不同而引起的矛盾,性取向问题成为影片探讨的家庭问题的主角;
而《饮食男女》更是在前两部作品的基础上有所上升,其主要是通过年轻一代对生活和婚姻的态度而产生的与老一辈的思想矛盾和隔阂,其表现手法更为轻松幽默。
这三部作品虽然是发生在不同的三个家庭的不同故事,但一样的是都发生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而同时都塑造出一个堪称完美的中国父亲形象。而且可以看出李安在这三部作品中刻意的表现出了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比如《推手》中的太极拳,《喜宴》中的中国传统式结婚礼仪,《饮食男女》中对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的概括表现等等都能很好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面,而李安特有的贯穿中西文化的特点更能让世界观众看到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这是一个电影导演除电影之外带给大家最好的精神文化。
第二階段--进军好莱坞,四部不同题材的影片
李安在接下来进军好莱坞的5年中,又拍摄了四部不同题材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绿巨人》和《卧虎藏龙》。
根据著名作家奥斯汀的著名小说《理智与情感》改编的同名电影,李安对中国家庭的描写经验使得影片更为细腻,而他对西方文化的熟悉也使影片没有在任何地方露出破绽。影片再一次大获成功,不仅获得柏林电影界金熊奖,而且还在奥斯卡竞争中获得七项提名。1997年,李安完成了一部检视美国70年代家庭伦理崩溃时期的作品《冰风暴》。以苦乐参半又不失风趣的眼光,检视七十年代小镇家庭的衰败颓落。这部片的结构严谨,气氛凝重,从小小几个家庭折射出强烈的历史感。
  《理性与感性》是継李安“父亲三步曲”后的第一部电影。再拍了三部华语片后,此时的李安很想找一部西片来试试,于是《冰风暴》的拍摄纳入了日程。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冰风暴》剧本尚未动笔之前,《理性与感性》剧本则找上了门来。李安从畏惧,犹豫,到最终接拍,还是考虑了一段时间。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是没有错误的。无论是电影,还是浓缩到个人,相信这部片子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家庭生活写起,从他最熟悉的题材写起,以“小宇宙”带出一个“大宇宙”。这个“大宇宙”,不仅给他带来了名和利,更让他在表现生活题材的电影里得心应手。
他开始迈出他电影生涯的第二步,进军好莱乌。在美国拍片的华人导演也有不少,吴宇森、唐季礼、陈凯歌也都曾经是其中一员,而只有李安,走得最高,走得最远。究其原因,还是与他的稳重分不开,或者说是聪明。尽管在国内影坛盛名远播,可是要想立足于好莱坞,还并非件易事。因此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强项,《理性与感性》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类似“三步曲”中家庭里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伦理,类似《饮食男女》中的姐妹戏,女人戏,类似“那你对我的心又了解多少?”姐妹之间的对白。李安这第一部地道的西片拍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无疑将他这把剑磨练的更加锋利。就这样,在《理性与感性》大卖后,李安又开始了第二部西片创作《冰风暴》,有了前一次的与西方大牌合作的经验,加上仍是他擅长的“家庭”主题为背景的故事剧本,这次更是如鱼得水,后期剪辑中,这部片子剪了18遍才得以定稿。在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下,获得了9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至此,我们可以认为李安已经成功完成了电影生涯的第二阶段。
第三階段--得奬之後,中西合璧的大师进程,一山过後又一山
在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卧虎藏龙》共获得十项提名,最后捧走四项奥斯卡金像奖,李安成为将华语片引向世界的领路人。不过李安探索的道路仍未停止,反而越走越有信心,《绿巨人》里,直接面对好莱坞的商业与制作机制,挑战电脑动画,碰触美学领域,进而摸索父子间的紧张,触碰死亡与创作的关系。后来李安承认,“《卧虎藏龙》,《绿巨人》的探索过程是困难的,这当中,他耗尽了自己的一切,身心俱疲。”人到不惑之年,身体则不比以往,李安决定拍《断背山》,动机很单纯,就是想用它来修养生息。说李安的电影历程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也有原因在于此:众所周知,《断背山》又再一次为李安带去了奥斯卡的小金人。若不是这一路上李安的踏实,或许也步上其他一些导演的后程,拿完了奖便开始了倒退趋势,最后再也看不到好的作品了。最新作品《色·戒》,成绩依旧斐然,凭借过亿票房与极佳人气成为本届金马奖的最大赢家,摘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剧情片等奖项在内的7项大奖。
***************************************
李安的電影為什麼那麼易得獎?
筆者認為,李安擅長寫情,而寫情又往往有獨到之處,因而易於得獎。關於李安電影以寫情為基本風格、以及他在多部電影中寫情獨到之處,是本文重點,下面將會談到,這裏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擅長寫情,就易於得獎?
為什麼擅長寫情,就易於得獎?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現在的電影很少用心於寫情,像李安那樣用心描寫感情的,真是絕無僅有。因為用心寫情,電影人物的內心世界才可揭露,人物的性格才可以有發展,電影的意義才能深刻,而具有這些性質的電影,自然易於得獎。
當然,言情不一定可以獲獎,但重要的是,如果能在寫情的基礎上寫出獨特之處,得到影展評審青睞的機會就會大增。李安的電影正是在寫情的基本風格上往往能拍出獨特之處,因此得獎機會自然增加。
&李安電影在寫情方面的四種特色
整體來說,李安的電影在寫情方面有四種特色:
一是傾向於揭露電影史上沒有描寫過的感情
(「斷背山」、「喜宴」、「色,戒」),
二是以新角度去描寫感情
(「色,戒」、「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
三是對電影中的人物寄予深厚同情,因此對戲中主角的感情能予以全面描寫
(「斷背山」、「色,戒」、「理性與感性」、「綠巨人」),
四是把愛情與人生連繫起來,愛情因此不是獨立或無關於人生的,而是影響人生的最重要一環
(「色,戒」、「斷背山」、「理性與感性」)。
李安電影之所以能夠不斷揭露電影史上沒有描寫過的感情,之所以能為寫情提出新角度,是因為他對電影持有一種以電影去探究人性
(包括感情)的態度。在日前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後,李安說,人性複雜而意義豐富,他會不斷對人性進行探究,使他的電影能就人性提出新的思考角度,也唯有這樣,才能吸引觀眾。
(摘自世界周刊,9.29.2007)
***********************
时代周报的访谈选録
时代周报:你怎么来选择自己下一步作品?
李安:要看什么东西吸引我,是东西选择我而不是我选择它,不是我在做主,是我被驾驭。我喜欢换不同的风格,是因为一旦类型成功而一直拍下去,人家就会给你钱只拍这个,你那套东西就变成你的义务了。有种交货的感觉,我排斥交货,会不自由。可是你拍电影,最根本上为了自由。所以我定了东西就跑开,跑开的过程里又发现新的限制。没办法,人生就是自由和限制的围城。
时代周报:只有能让你突破限制的故事才可能吸引你?
李安:要有新鲜的东西,先决的条件是我和它有感应。其实不是故事也不是角色,就是缘分,所有的解释都是事后追加的附带价值,原动力都是不可知的一些因素,就像被美女吸引,你很难说是因为五官、还是身材还是什么的,但就是被吸引了。
************************************
李安的電影大夢
作者:果子離
「我覺得電影最大的魅力,在於它顯現我們未知的部分,
 而非已知的部分。有時我真想留在電影世界裡不出來了。」
這本《十年一覺電影夢》真厚,幾近五百頁。沈甸甸在手,我試圖藉由閱讀,追索好奇多年的答案。
  我好奇,一個循規蹈矩的大好人,一個成長於保守士大夫家庭,個性不很叛逆的小孩,一個校長的兒子,怎麼拍得出複雜多樣的電影?拍電影和寫小說一樣,體內要流有邪惡的血液,才表現得出人性的深層、社會的多面。李安溫文儒雅,謙和有禮,怎麼看,都應該去拍社教短片。
  我好奇,這是什麼樣的性格,導得出如此寬廣多變的題材?怎麼可以從東方拍到西方,從現代拍到古代,文的也行,武的也成?
  我好奇,身為台灣的外省第二代,身為美國居民,既拍華語電影,又拍洋片,他有沒有身分認同的困惑?我甚至好奇,若片商找他拍《悲情城市》,會是什麼模樣?一如媒體所報導的,片商曾有意請李安導演第20集007電影(也就是現在的《誰與爭鋒》),那會是什麼德性?
想想也不是太玄妙的事。再害羞再自閉的人,進入自己熱愛熟悉的領域,輒生龍活虎,光熱散發。李安是天生的電影人,影像世界是他的天地,遨遊迴游,樂在其中,也就不難理解。有人說,電影圈複雜無序,他用自身經驗,打破這項成見,他駁斥道,人生裡亂七八糟的事更多,電影再複雜,就那些鏡頭,仍然可以感知,而人生的奧妙及疑難往往超出我們的感知。「我可以處理電影,但我無法掌握現實。面對現實人生,我經常束手無策,只有用夢境去解脫我的挫敗感。」李安說,「我對電影的憧憬,正是我心蠢動的根源。」
聰明的李安,總能在市場和藝術之間取得平衡,也聰明的了解,非歐美導演的電影要賣得掉,必須要有相當的藝術成分。
&好的創作者都有著不顧一切的痴与执着,及一股过人的敏銳。
这一回,我才真正看到那個难纏又执着的李安,他對问題追根究底,對創作纏鬥不休,對轉折处理细腻,又毅力、耐力过人。
一步一脚印,从现在看来,李安每一步之后,每一个脚印之下,都留下了优秀的电影作品,丰富的拍摄经验,高超的导演技巧。并且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就此停下,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电影佳作的诞生。
@@@@@@@@@@@@@@@@@@@@@@@@@@@@@@@@@@@@@@@@@@
推介冰風暴
片名:The Ice Storm
  译名:冰风暴
  导演:李安
  主演:凯文·克莱恩 Kevin Kline
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琼·艾伦 Joan Allen
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伊利亚·伍德 Elijah Wood
克里斯蒂娜·里奇 Christina Ricci
  年份:1997年
  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时长:112 分钟
  IMDB评分:7.5/10 (16,183 votes)
  获奖情况:199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主角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1973年的美国,班·胡德与伊莲娜是一对住在小区中的平凡夫妻,班为升迁无望而终日眉头深锁,而温情得不到回报的伊莲娜一心想跟上社会潮流。
  另外一方面,胡德家的小孩也有着年轻人的烦恼:16岁的保罗努力想成为一个吸引女生注意的帅哥,14岁的温蒂则自封为政治专家,每天粘在电视机前看水门案的公听会。
  然而随着感恩节的到来,胡德家的问题也逐渐浮上台面:班与伊莲急欲在亲友间得到真正的定位,保罗想对班上的一位风云美女展开攻势,温蒂则为自己应不应该如此早熟而困扰;此时的地平线上乌云密布,一场超级冰风暴即将降临,所有人的问题、所有人的改变都会在风暴后尘埃落定……
  简评:
  《冰风暴》改编自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同名小说(“The
Storm”),也是李安对自己影片中最为满意的一部。李安运用娴熟的拍摄技巧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七十年代美国家庭关系的微妙的一面。七十年代是西方社会在文化观念、生活观念、道德观念,以及政治理念等等经历剧烈震荡的时期,在很多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生活在这个时代下人们乌七八糟的私生活和社会关系。影片在描述几个家庭生活危机的同时,也时常穿插着类似尼克松为水门事件狡辩的电视画面等历史镜头,时不时地提醒你该故事的背景。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家庭中发生的事情看作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正是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引发了人们被压抑许久的思想的大爆发。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整个美国都困惑迷失的时候,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家庭内,面对着平凡的社会上日益风行的“性解放”,孩子和大人们均试图在身边人身上寻求刺激。在这样一个几乎分崩离析的家庭里,隐藏着一个个足以摧毁这个家庭的种种矛盾:人到中年的男人面临着中年危机;正值青春斯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整日与爹妈针锋相对,且对异性的身体有种异常的渴望;夫妻间不可告人的秘密……。人们逐渐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变化。性和毒品的开放和放纵,使得这些一直过着保守生活的中年人们无法适应。而此时邻居们正热衷于进行互换宅门钥匙的“换妻游戏”。就在一个冰风暴即将降临到这个小镇的夜晚,李安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邻居家孩子死于暴风雪引起的电击,它使得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和精神冲击。所有的感情冲击均在这个晚上爆发,与这场冰风暴一样,当一切结束时,你就会看到结果。但在李安最后安排的结尾中,孩子看到在火车站接他的家人时,即使当时冰天雪地,但整个家庭却仍能感到一丝的暖意,这几个家庭成员似乎也在此时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但这个冰风暴之夜所带给他们的心灵震荡却远远无法平息。
三位年轻演员后都成了炙手可热的商业片明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三位年轻演员“鬼马小美女”克里斯蒂娜·里奇、“蜘蛛侠”托比·马奎尔、“魔戒主人”伊利亚·伍德日后都成了炙手可热的商业片明星。当然,他们在拍摄该片时尚未成名。但能找来这些日后荧幕中的一个个英雄美女共同来演绎这样一部耗资千万的家庭伦理片,也足以证明李安的慧眼识珠。
******************************************
《冰風暴》─李安首次侵入家庭價值的寒流 --
一向以家庭為電影核心,並擅長以好萊塢傳統「家庭通俗劇」(family--
melodrama)形式的敘事電影為主軸的李安,在台灣的三部作品,都環繞著這樣的「家庭」與「親情」主題,一直到《飲食男女》展現傳統與現代兩難但又不得相互依持的成熟註腳後,便前往讓他如魚得水的美國發展。其首部作品亦不改他幽默沈穩的風貌。雖改編自文學名著,《理性與感性》從容不迫地將龐雜的鉅著理成姊妹情深與愛神捉弄交錯下的輕鬆小品,雖然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的改編應有關鍵作用,但李安倒把他談笑用兵、溫和圓融的態度與觀點做了不同文化上的移植。
成功之餘,這次的《冰風暴》(The Ice
Storm)雖然仍把故事上的焦點放置在兩個家庭的人物中,但其輻射出的格局卻是比前面任何作品都複雜;冷酷而疏離的影像風格,也顯得企圖心十足。
將時代設定在尼克森掌政(水門案)的美國1973年,政治上搬演的是荒唐醜陋的黑暗面;層次下拉到東北部一個小鎮,在這兩個比鄰而居的家庭身上,亦看到主流的中產階級,上一代外表光鮮、拘謹、保守,盡談些風花雪月之事;內在卻隱隱浮動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無能。下一代則在這樣的世代交替下,充滿不確定地兢自摸索尋找成長的苦澀與印記。《冰》片探討的是這樣的問題,是李安處理過最複雜也最深沈的家庭關係,其家庭成員的代溝與疏離,不止在同一世代中橫向發展,亦在縱向的上下世代中劃出深長的一道鴻溝。李安選擇乾淨簡約的電影語言:灰冷的色調、靜謐的空間、舒緩幽柔的配樂,與明顯地以自然環境作象徵來呈現這樣的主題內容,做出了異於過往的嘗試。
兩家人的婚姻關係都陷入僵局,在一開始共聚宴會中展現虛偽的假象後,緊接的是夫妻性關係的破裂(凱文克林與瓊艾倫)與相對衍生的背叛(凱文與雪歌妮薇佛)。成人的世界裡,「性」變成動亂的因子,有人「無能」以對,有人相對的「需要」更多。這兩對夫婦面對自身婚姻的不善經營,轉嫁到下一代身上的是另一個形式、而面對同一問題(性)的困惑。他們對青春期突如期來的「性」事變化充滿好奇,在得不到父母/師長(或其他媒介)所謂「正確」的引導與關懷下,以各種「另類」的形式抒發摸索,用身體行動及嘗試。失敗的父權與家長主義,尷尬地在自己偷情未果時威權式地面對未成年女兒與異性的親密接觸(包括風暴前的凱文克林與風暴後的瓊艾倫),所以無論是成人或青少年,兩個世代都在性關係/人際關係上遭受挫敗;但可怕的卻是彼此心靈間又是如此的失去交集,並且還失去溝通的可能性。
電影前半段以多條敘事線輪流交代每個人看似正常,卻又令人不解的生活片段,導演刻意的減少對白並拉長鏡頭的時間,使得電影前面的部份節奏緩慢而破碎。家庭成員的生活不論是有沒有試圖過,都好像無法試出真正溝通的可能方式,漸漸地我們才看出這些人之間的互動是這麼地無力。輔以伊格言老搭檔Mychael
Danna神祕而特殊的印度樂器獨奏,更顯得電影前半段的整體氛圍是冷硬而僵化的,並佈滿詭譎難理的線索。一直堆砌到風暴來臨的一夜,也是電影的高潮處,大人們聚集一堂,企圖玩著「鑰匙派對」的荒誕遊戲,它不僅代表中產階級內在的腐敗與陰暗面,更變成一種不可不為並合理化的生活樂趣來源。他們恣意妄為而忽略理會在家中的孩子,亦正陷入不同的危機之中(包括自然風暴的威脅與肉體關係的試煉)自生自滅。隨著幾個現場屋內整夜荒唐的行徑發展,導演交叉剪接屋外日漸嚴重的風暴,及冰雪如何凝結,造成大自然的劇烈變化。這個明顯的環境自然象徵,包括冰雪本身的寒冷凍結,及突如其來大變的戲劇效果,與所有人物在一整夜如催眠般激發反常行為的對照相呼應後,帶出激情過後真正的巨大變故──死亡。
特別是在雨過天青,暖陽乍現的清晨,兩家人在最尷尬的局面下相遇,當外界的寒雪才剛因陽光而融解時,屋內的冰霜卻要以一個人的死亡為代價來換取化解的可能。敘事告一段落,前面如謎般的倒敘畫面這時才重溯出現,一向孤單在外就學的大兒子,剛經歷一個感情與友情衝折之下的可笑夜晚,由他主述的旁白中,我們在影片的開場就看到他用漫畫暗喻他對家庭關係的看法,彷彿置身事外,回家只是形式,非情感上真正的寄託。所以這時父母女兒三人並排在月台等待的畫面才出現了重要意義,他們呆板而笨拙地踏出第一步(方正而依序的並排僵硬動作),嘗試重新溝通或說是重新建構家庭價值的可能,大兒子的微笑在整段電影的「倒敘」後,抑發顯得悲愴而動人。而這份悲愴在全家人坐定車位,身為一家之主(並位於開車的核心位子)的凱文克萊,趴在方向盤上哭泣崩潰,而全家人面面相覷時,更顯得殘酷而現實。不僅是男性一貫堅強內斂與家庭中流砥柱的角色扮演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讓人感受到從內而外整個事件至此,予以角色/觀眾深刻的重擊作結。表面上好像是李安一貫對家庭價值的頌揚(回歸家庭的整合/全家同車?),但這卻是李安電影有史以來最犀利、最不留情面,亦最殘酷的尾聲。
李安在《冰風暴》裡,他不僅挑戰美國最黑暗的一年歷史為背景,還以簡約、冷靜的影像風格,戳破偽善的家庭神話,將其逼入一個殘酷而現實的境地中,不論在電影形式或內容上,這次的李安,都是對自己的一大突破與挑戰。只是撇去了幽默豐富的語言趣味,將流利明晰的敘事情節,換成大量的影像隱喻與象徵,《冰》片的李安雖然可能會讓充斥預期心態的觀眾有些失望,但事實上他還是繼續在「人倫關係」的探索與挖掘上有所進展:從題材的東方到西方,也從樂觀平和的肯定趨向現實犀利的懷疑。一路幾部片子走來,我非常興奮於他勇敢的轉變,畢竟享有一定盛名與資金來源再試圖突破,他還是個聰明而有自信的導演。
*****************************
從「色.戒」回想「冰風暴」
我對於李安的電影有著極深的情感,他每一部有上映戲院的電影我都看過(他學生時代的作品當然是無緣得見),他那本「十年一覺電影夢」也一直是我的枕邊書,睡前沒事都會拿起來翻閱一下。
前幾天看了「色.戒」,其實進戲院之前就讓我感動了。上映後兩週的週一的晚上竟然也排了長長的隊伍在買票,也只能說感動了。
對我來說,看「色.戒」整個過程總有一種又與一位長輩朋友見面的感覺,看到這位老朋友一貫的細膩風格,也看到這位老朋友令人驚艷的成長,但總是有種說不出的親切與熟悉。看完離開戲院時,真的就像李安所說,大部份的觀眾都是頭低低的若有所思。
我並不會將李安視為偶像或是將他神化,事實上我自己對於理性與感性實在沒太多感覺,這種小女生的戀愛故事真的很難讓我融入,即使是艾瑪湯普遜這位大牌演員的精彩演技,都很難讓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與魔鬼共騎讓我留下的印象真的太少,或許我該重新看一次。
但是冰風暴,對,就是冰風暴,卻是我看色.戒的過程裡不斷不斷回想到的電影。我想色.戒創下票房佳績,網路上也一片火熱的討論,關於色.戒我想說的也和網路上大部份的評論類似,而且或許還有許多人沒看過,透露劇情也不討人喜歡,實在不需要再多寫些什麼了。(只提一件:我最愛那把易先生打的麻將,兩張七筒,一吃一碰之間,各種心機與情感就這麼流竄,真是太高明的手法了。)
所以我想提一下冰風暴,這部距今十年前的電影。色.戒中引發我不斷回想到這部電影的,是那一層層的玻璃與鏡子,是那壓抑疏離的人際關係,是最後一幕易先生的影子映在床舖上,讓我想到瓊艾倫那隻會演戲的手。許多類似的手法,在完全不同的時空與故事中運用,卻只覺得游刃有餘甚至更加精湛,這是李安的成長與圓熟。
先說說冰風暴的卡司陣容吧,佛羅多小時候(伊利亞伍德/Elijah Wood)與蜘蛛人小時候(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都是在這部戲裡展露頭角,演技派演員凱文克萊/Kevin Kline、瓊艾倫/Joan
Allen、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佛羅多:講色戒怎麼會扯到我啊!!
蜘蛛人:看看我的身材,李安怎麼沒找我演色戒?
故事是在1973年十一月,尼克森正因水門案而下台,美國一個小鎮上,兩個中產階級家庭,不論是父母輩或是小孩,都正在各自經歷脫離道德束縛的過程,父母忙著偷情,或是參加換妻派對,小孩試著脫掉異性的衣服...隨著感恩節的來臨,問題逐漸浮出檯面,天空也開始烏雲密佈,一場冰風暴即將降臨,這些人們也將面臨人生中的冰風暴...
片中大量使用玻璃、鏡子,映出角色的另一個性格,也表現了人情、情親的冷冽與虛幻,還有許多掛在樹上的冰結晶,「用冰風暴的變幻來比喻家庭結構的破碎是我的想法,家就像冰一樣,看似堅固,實際脆弱。在冰風暴的那天晚上,這兩個家庭歷經分崩離析,次日清晨,大家都覺醒了,重新面對一切。」在書中李安如是說。我很喜歡這電影的冷冽氣氛與荒謬衝突,過去看的時候感受到的是青少年的矇懂與直接,現在再看一遍,又看到了屬於中年的尷尬與無奈。
拍攝鏡子玻璃絕對是攝影師很痛恨的場景,不過效果也真的非常豐富。戲中一幕是男主角與另一個家庭的女主人偷情,女人感到厭煩而跑掉了,男主角獨自一個人只穿條內褲在四面玻璃的客廳中閒晃,正面的玻璃反射出外面光禿禿的樹林與陰暗的天空,而光源又是從屋頂一個半圓形的透明玻璃天空照射下來,「呈現出一個失序感的景深,十分抽象。」李安說。而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這個畫面,看似無聊的動作,其實一個畫面就透露了許多訊息。對應到色.戒中,易先生的家裡王佳芝暫住的客房也有面鏡子,最後一幕的鏡子與光影運用真是一絕,他們偷情的秘密公寓則是有面落地窗,雖無反射,但光是那扇半開不開的窗子都有些含意,還有在外國殖民地的咖啡廳、商店的玻璃也都很有戲。
冰風暴中另一個鏡頭是女主角的手關上門的畫面,這隻手真是戲感十足,把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情感、無奈、甚至恨意都演出來了,對照後面男主角癱在地上涰泣的模糊身影,真的是很高明的手法。而在最後一幕易先生離開王佳芝的房間,只剩下一張空盪盪的床舖,而易先生的側臉影子映在那張被易先生弄得縐縐的床單上,易先生的痛苦與空虛就在那個畫面演出來了。
李安一直擅長這種意在言外,不直接表達的手法,他說:「電影最後的完成不在電影本身,而是在觀眾的心裡。」在他的電影中,角色沒講出來的話,絕對都是電影最想表達的意思;鏡頭沒拍到的東西,遠比畫面中的影像更吸引人,這也許就是他的電影一直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我想在看完色.戒之後,回頭看看冰風暴,相信大家會看到更多我沒有講到的東西。
**********************
一部與災難有關的電影,《冰風暴》--1997年
  《冰風暴》的故事發生在1973年,當時的關鍵詞是水門事件、性解放,是更深的變革,也或許是更深的災難。風暴撼動了整個世界的最小細胞——家庭。康涅狄格州的小康之家,就在這個風頭浪尖上。一家人都在找自由,於是,換偶派對、少年性遊戲,什麼都沒落下。記憶裏最清晰的細節,是在換偶派對上,所有人把車鑰匙放到一隻盤子裏,抓到誰的鑰匙,就是誰。就在這個時候,冰風暴來了。劫後重逢,人們心有餘悸地找回往日的溫情。他們最終發現,能夠依傍的不過是身邊的家人,所以要格外珍惜。
  不知道2008年的新年,是不是有人在冰天雪地裏,有過類似的感悟。過去的幾年,是風頭浪尖上的幾年,讓人格外有身處大時代的快感,然而,突然間,冰風暴來了。強雨雪引發的災情幾乎成為那幾天的惟一新聞,人們最關心的就是政府如何解決影響數千萬人的民生問題。
  災難也有正面意義。不論是自然界的災難,還是人倫災難,都是積重難返的結果。它讓此前飛馳著的、昂揚的我們,稍微放慢了一點腳步,開始打量自己和自己所在的世界,開始細細琢磨,自己和這災難之間的關係,以及自己作為一隻蝴蝶,和這場風暴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災難是種免疫激活,是在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兜頭來的一盆涼水。只有在“冰風暴”之後,我們恐怕才能明白,我們能夠依傍的,只有身邊人,只有這個世界,所以要格外珍惜。
  所以,我們記住了風暴,也記著深圳打工仔杜登勇在零下四攝氏度的結冰路面步行100多公里,去找他失去音訊的女友;湖南衡東的一位村民將44名翻了的大巴車上的乘客帶回家去;還有車站維持秩序的那個士兵,抱著一個孩子微笑。
  猶如王菲《新房客》歌中所唱:“我見過一場海嘯,也見過你的微笑”。
李安自述:
这家人在風暴过後的清晨,情感凝聚的一刻,令人动容。家有缺点,但家人間相濡以沫的凝聚力,常讓人有著溫暖莫名的感动。
冰风暴和理性与感性正相反,後者是社會制约要你成为好人,但片中的主角都想越軌,追求自我。而冰风暴里則是社會開放,你被鼓勵判变,任性而为,但主角們又出於本性中的保守良善,重新思辨常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角色扮演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