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是个机器人与孤独婆婆,人间婆婆还未生是什么意思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小站!
借佛法斗架的武夫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个佛法重光的年月。在此之前,随着举国上下向西方学习,佛教大有倒运之势。西学东渐的副产品之一,就是佛教的式微。虽然佛教当年也是从西边来的,但在新的形势面前,已经变成东方的迷信,不仅西方的洋人看不上,就是中国的士绅也多拿它当祸国害民的累赘,辟佛的理学传统,在西学的接济下格外地强劲。打&戊戌维新&开头,新政变本加厉,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要是办学堂、开工厂,首先要拿佛寺开刀,全国上下,佛教庙产被侵夺者不知凡几,被迫还俗的和尚尼姑更是不知凡几。达官贵人,即使有心对佛慈悲,也是偷偷摸摸,一般不敢公开说话。&& & 不想十几二十年过去,事情突然转了过来。世上有钱有势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赳赳武夫们,不知怎么一来,对佛教又感兴趣了。和尚和居士,升为贵人的座上客,喇嘛与活佛,翻作武夫的帐中宾。大小法会东南西北一个劲地开,有求升官的,也有求发财的,更有求保命的。显然是军阀混战,命运多舛,大家不得不临时抱佛脚,管不管用暂且不说,至少能让自家的心里少点不安。&& & 不过,只要佛法重光,就不可能仅仅充当武夫和贵人们的心理安慰剂,总是要将光芒溢出来点,照到本来不该到的地方。湖南这个近代出兵出将最多,仗也打得没完没了的地方,武夫们争钱、争地、争女人、争烟土,在用枪、用炮、用光洋、用烟土打仗都分不出胜负的时候,突然之间忽发奇想,比斗起佛法来了。&& & 事情是这样的,20世纪20年代初,湖南的督军是赵恒惕。但是湖南这个南北冲突的四战之地,一向派系纷纭,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谁都没太把督军放在眼里,对赵恒惕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出身保定军校的唐生智。自从直系吴佩孚部撤出湘南,北上和皖系争天下去了之后,唐生智就占据着湘南小半壁江山,招兵买马,大力扩充实力,隐隐然有问鼎长沙之意。赵恒惕看在眼里,心里着急,但又没有胆子撤了唐的职务或者干脆派兵去打,最后花重金从康边请来了白喇嘛,在长沙开大光明法会,一方面打着为全湘祈福的名义收买人心,一方面借此拉拢湘中其他佞佛的军人,给唐生智好看。当然,如果佛真的发了慈悲,让唐生智从此倒霉,那自是再好不过了。&& & 主公在长沙开法会,唐生智当然不会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不过,唐毕竟占的是相对贫瘠而且久经战乱的湘南,迅猛的扩军已经耗尽了财力,花不起钱请一个更大的喇嘛或者活佛来跟赵恒惕对抗。但是法毕竟还是要斗的,不斗的话,也许他的部队明天就会土崩瓦解,为众多参加大光明法会的群狼所吞噬。这时候,他的好朋友,湘中著名的佛教密宗居士顾伯叙顶上用了。他们的主意是,干脆令他的部队全体受戒,变成一支佛军,在深度上下工夫。为此,唐生智和顾伯叙两个,不辞辛苦地一个营一个营地走,所到之处大治佛堂,全体官兵一律身披袈裟,合十顶礼,由顾伯叙摩顶受传戒,受戒仪式完了,每人发给&受戒证章&一枚,一面书&佛&字,一面书所受的五戒,同时,由唐生智演讲佛法真义,说三身佛的含义是,清净为法身,慈悲为报身,忠义为应身。不用说,忠义是最关键的&佛性&。&& & 还别说,虽然受戒之后,这群武夫该杀人还杀人,但凝聚力还硬是强了不少,在日后的竞争中,还真的就是唐生智占了上风。&& & 不知道释迦牟尼在西边的极乐世界里,会作何想。
“马桶将军”的用人术
王怀庆是在北洋军中老资格的将军,吃老米的时候,他已经是北洋军的协统(旅长)了。虽然此公长期以来位不过师长,但由于多年担任北京卫戍部队的首长,民国风云,什么事都赶上过,所以在民国史上还算有点知名度。北洋诸将很多都有外号,有好听点的,像吴佩孚叫&秀才将军&,冯玉祥叫&基督将军&,也有难听的,比如唐生智叫&和尚将军&,孙殿英叫&盗墓将军&,曹瑛叫&茶壶将军&(茶壶即妓院之杂役),王怀庆就属于有不雅的外号的一位,人称&马桶将军&。&& & &马桶将军&跟马桶的确有亲和力,无论在什么地方,没有枪可以,没有马桶不行,一具漆红烫金上面写着斗大的&王&字的马桶总是不离左右。办公桌后面放的不是椅子,而是马桶,办公就在马桶上公干。行军打仗,得有一个班左右的人马抬着马桶随行。只要看到那只硕大而且鲜艳的马桶,人们就知道这是谁的队伍了。攻山头的时候,他的士兵打着上书&王&字的大旗往上冲,他坐在&王&字的马桶上督战,风景好得紧。&& & 王怀庆喜爱马桶,是因为有便秘的毛病呢还是嗜臭如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公在他的部下和北洋圈子里,并不像他心爱的马桶那样臭。王怀庆从1905年当协统(旅长)开始,到1924年随着直系军阀的倒台而下野(属于跟错了人,非统驭无方也),在北洋高层混了近二十年,大旗不倒,比起他那些三五年就树倒猢狲散的同行来,简直可以称之为&长寿将军&了。这一点,说实在的,跟他的用人不无关系。&& & 王怀庆的用人之术,说起来其实也简单,就是非老实人不用,挑兵不要市井之辈,越是山乡的农民越受欢迎,要脚上有屎,手上有茧。这一点似乎跟曾国藩练湘军有点相似,其实不然,当年曾国藩虽然重乡农,是用书生带乡农,而人家&马桶将军&,却根本不要书生。进入民国之后,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一天天多了起来,其中不乏喝过洋墨水的,但王怀庆一个也不收,说是不好管也不好用,他提拔的人,无论张三李四,都是穿了军装的乡农。不管多么脓包,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就行,就是所有的军官都得无条件地忍受他的打骂。王怀庆每当要提拔某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无缘无故地当众将此人痛骂折辱甚至给一通拳脚,如果此人逆来顺受,唾面自干,那么第二天委任状就到了。时间一长,这个套路部下都摸熟了,只要谁哪天无故挨了打骂,其他的同僚就会赶紧让他请客,因为接下来人家就升了。&& & 在北洋军阀时期倒戈、背叛随处可见的情形下,王大将军的部队确实像他心爱的马桶一样,固若金汤,不仅没有倒戈的,连捣乱的都没有。只不过,这种军队是不能打仗的,充其量只配在北京城里给达官贵人看家护院,连看家护院也没有看好,因为当时的北京治安也不怎么样。&& & 稳定和效率是一对矛盾,如果过于追求稳定,结果自己所在的系统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只大而无当的马桶,里面还断不了有味儿。&
孙殿英和他的“麻将相术”
在近代的中国军阀中,孙殿英是个小角色,手下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三万人枪,不过,他的名气却和实力不成比例,大得很。那多半是因为此公指挥军队掘了清东陵,把西太后从棺材里拉了出来,将随葬的财宝洗劫一空。孙殿英此举,除了将溥仪赶出宫的冯玉祥别有用心地说他是革命行为之外,招来骂声一片。以&国军&军长身份去盗墓,无论怎么说都忒不像话。&& & 其实,此公本来就是个流氓,当年在豫西起家的时候,就盗墓打劫、贩毒走私、包娼包赌都干过,跟各路毒贩子和流氓都有交情。在他的军阀生涯中,有奶便是娘,谁的旗号都打过,但据他自己说,还是跟张宗昌的时候最惬意,估计是臭味相投,俩流氓碰到一块了。从1922年起家,到1947年栽在共产党的手里,孙殿英足足混了25年,其军阀寿命超过了大多数他跟过的人。其秘诀,用他的话来说,就在于他有一套过人的&麻将相术&(不是麻衣相术)。&& & 孙殿英大字不识一个,但赌技非凡,凡是赌的招数,他都会,于麻将最有心得。掷骰子可以随心所欲,想要几点是几点,从不失手,麻将往桌上一摆,都用不着手摸,马上知道各家都有什么牌。下回香港再拍什么赌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实在应该以此公为蓝本才是。孙殿英的办公桌上,没有文房四宝,也没有手枪匕首,一年到头,总是摆着各种各样的麻将牌,从竹木的到象牙的都有。此公抽足了大烟,有事没事就拿手摩挲着消遣,就像老葛朗台摸钱似的。一般人赌技高是为了赢钱,但是孙殿英不是,人家自有别的来钱的道。他玩麻将,就是为了交际和相人。&& & 用他的话来说,人在麻将桌上是最能看出秉性爱好来的。一圈麻将打下来,人是什么德行,爱好什么,吃哪口儿,弱点是什么,全都一目了然。反正不论是敌是友、上司下属、三教九流,孙殿英跟他们的交往过程都离不了麻将。饭后烟余,几圈下来,对方还蒙在鼓里,孙殿英可已是知己知彼了。这样一来,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只要用得着,人家好什么给什么就是,反正余下来的招数肯定招招冲着痒处下家伙,不着道的少。所以,无论是北洋时期的河南督军赵倜,还是狗肉将军张宗昌,以及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甚至蒋介石和日本人,任凭他坏事做尽,还都能让他平平安安地坐在他的位置上。应该说,孙殿英的相术是灵验的,用不着去验证史料,只要我们费点心观察一下牌桌上各色人等的表现,也就一目了然了。平常的时候,人人都有假面,可一坐到牌桌前,就不由自主地原形毕露,动作加手势将内心暴露得干干净净,连流口水挖鼻孔这种不雅的小动作都不会去掩饰。&& & 孙殿英玩麻将,不仅有相术,而且还有哲学,在他看来,政治跟赌博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把钱收进来,再把钱散出去。收得多,散得开,是玩大政治的;收得少,散得不开,就只好玩点小的。有没有道理呢?读者诸公自己琢磨吧。&
三不知将军”和他的诗
年,是中国最黑暗的时候,也是张宗昌最牛的年月。多年寄人篱下的他,终于占据了山东和河北、江苏的一部,成为国内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张宗昌的得势,令北方数省的土匪流寇欢欣鼓舞,纷纷前去投靠,害得张宗昌的部队番号一会儿一变,越变越夸张,不长时间,十几路军就出来了,更加坐实了张宗昌不知手下有多少枪的传言。&& & 在中国近代上千个大小军阀中,张宗昌要算名声最差的一位,文化程度最低,一天学没上过,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所谓的&不知&,实际上讲他这三样东西特别多。第一个&不知&,前面讲过,投奔他的土匪流寇太多,全凭投靠者自己报数,报一千增加一个团,报一万增加一个师,部队总是在扩军,确实没法统计得清。第二个&不知&也是货真价实,张宗昌的统治,是天底下最不讲规矩的统治,各种捐税和摊派,几乎无日无之,搜刮之酷烈,无人能及,而且没有其他军阀都或多或少都要顾及的乡土情谊,对自己的家乡也一样下黑手。过去相声界讽刺韩复榘关公战秦琼的事情,实际上都是他的原型(作为河北人的韩复榘,对山东倒还有几分怜惜)。除了搜刮以外,张宗昌还有一大宗来钱的路,就是公开地走私贩毒,其实这种事每个军阀都要沾,但都没有他张宗昌干得这样肆无忌惮。同样精于此道的小军阀孙殿英是个N姓家奴,跟谁都跟不长,就觉得跟张宗昌舒心。第三个&不知&自然也不是人家冤枉他,张宗昌的确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个小老婆。张宗昌随身&携带&的小老婆就很多,据说是&八国联军&,有日本、韩国、俄国等好几个国家的,此公走到哪里都乐意将他的姨太太队伍带着,甚至出入外国使馆也不例外,张大将军屁股后面的一队马弁和一队姨太太,这是上过外国报纸的。除此以外,他老先生走到哪里都要逛窑子,看上哪个窑姐就带出去给他做老婆,租间房子塞进窑姐,外面挂上&张公馆&的牌子,再派上个卫兵,他张宗昌就算又多一位姨太太。不过,几天以后,这个姨太太就被忘记了,卫兵开溜,姨太太再做冯妇,重操旧业。此地的闲汉再逛窑子,总会叫:走,跟张宗昌老婆睡觉去!这话传到张宗昌的耳朵里,他也就一笑置之。&& & 张宗昌虽说浑,但能在那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崭露头角,却也不能没有他的过人之处。头一条,有点歪心计。他张宗昌治军是一笔糊涂账,士兵既无训练,也无纪律可言,但他看准了那个年月中国军人都被洋人打怕了,看到高个子蓝眼睛的白人兵就打哆嗦,所以,趁俄国革命,东北充斥了流亡的白俄之机,收编了一万多白俄兵,每仗都令这些白俄打前锋,其他军阀的士兵,碰上这些丧家的洋鬼子也照样脚软,所以,张宗昌就总是赢,从东北一直打回自己的老家山东。其次是有点急智,当年在张作霖手下混事的时候,张作霖委托洋学堂出身的郭松龄整肃军队,郭早就想拿张宗昌开刀,一次视察张宗昌的部队,两下一碰,话说岔了,郭张口便骂,操娘声不绝于口。谁知张宗昌接口道:你操俺娘,你就是俺爹了!随即给郭松龄跪了下来,害得比张宗昌年轻好多岁的郭松龄红了脸,整肃也就不了了之了。显然,这种急智,还得配上过人的厚脸皮才行。
这样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粗鄙而且流氓到了家的军阀,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作过诗,而且还出过诗集,你信吗?别忙着摇头,这是真的,谓予不信,先抄几首在下面:
& & 其一,《笑刘邦》
& &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
& & 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 & 笔者注:奶奶应读作奶奶的,以骂娘的话入诗,真是狗肉将军本色。
& & 其二,《俺也写个大风歌》
& &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 &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 & 笔者注:起句妙,足以流传后世。末句开始拽文,估计是经过了王状元的修改,&吞扶桑&实际上是句当时流行的空话。
& & 其三,《游泰山》
& &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 &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 & 笔者注:此诗最合古人张打油风格,但有抄袭之嫌。
& & 其四,《天上闪电》
& &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 &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 & 笔者注:只有烟鬼才有如此想象力。
& & 据有关人士考证,在1925年张宗昌统治山东期间,曾经花重金,请出清末倒数第二科的状元王寿彭做山东教育厅长,并拜王为师,让这位状元公教他作诗,结果是出了一本诗集《效坤诗钞》(注:效坤为张宗昌的字),分赠友好。这位状元据说本来不该是第一,只因殿试的时候正好赶上西太后的生日,主事的人为了拍老佛爷的马屁,故意将个叫寿彭(寿比彭祖)的人提到前面,好让老佛爷第一眼就看见吉利的字眼,龙心大悦。按说,虽然清朝最后一科考的是策论,但混到了状元,帖试诗总是作得的,不知怎么,王状元待到教学生的时候,居然一色的薛蟠体。其实,就是不做这番考证,看着这薛蟠体的&诗&,读者大概也能相信,我们的张效帅,的确作过诗的。
其实,张宗昌当时不仅作过诗,而且还印刷出版过十三经,据看过张版十三经的印刷业人士说,那是历史上印刷和装帧都最好的十三经。在大印十三经的同时,张宗昌还让王状元整顿山东的教育,在学校里提倡尊孔读经,规定学校里必须设经学课,说是要挽回道德人心。看来,我们的张帅跟薛蟠确有不同,作诗不是和妓女戏子逗着玩,主要为了偃武修文。
& & 耀够了武的有权有力者,总是免不了要弄点文,从小的方面讲,是他们总以为自家应该能文,甚至作诗,隋炀帝不是说过,就是跟士大夫们比诗才,他也应该做皇帝的。从大的方面讲,修文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毕竟,在中国这个&诗之国&里,修文或者能文的统治者,总是可以获得更多的统治合法性,因为&文&在古意里,也包含道德,修文也意味着以德治国。退一万步说,至少让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心里感到踏实&&哦,原来上头的跟我们有同好!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杀够了人(对建文的忠臣夷十族),于是有了《永乐大典》;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清朝有了《古今图书集成》,有了《四库全书》。当然,到这个时候就用得着文人了,于是皇帝身边围了一群有能文能诗的&上行走&,有权的大臣身边有能文能诗的清客,人们围着一个中心诗酒唱和。传到我们的张宗昌了,身边来了一个状元公王寿彭,于是大家都不再稍逊风骚,不仅书编出来了,而且有诗传世。只是当年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四万多首(写了可能有上十万),而张宗昌才薄薄的一小册,难怪康乾盛世总是那么让人看好,说也不够,写也不够,演也不够。
& & 有权的人只要肯写,肯定会有人叫好,而且是哄然叫好,就像《红楼梦》里大观园刚建好,宝玉题诗的时候贾政的清客所做的那样,叫好必然搔到痒处。乾隆文思泉涌,逢事必诗的时候,自是喝彩声一片,当年张宗昌写出诗的时候,据说也反响异常,王寿彭就捻着胡子击节赞赏,还为之一一润色&&估计是改错字。大家一叫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也就难了,用不了多长时间,皇帝或者准皇帝都变了诗人,以为自己就是此中高手,再下去,天下的诗文好坏优劣,也都待皇帝的金口玉牙来评判了。于是,文网张开了,文字狱出来了。张宗昌虽然在写诗方面略逊于前朝的皇帝,但以言罪人的政绩,却不让古人专美于前,他和他昔日的主公张作霖,杀记者都有那么两下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武夫在忙于战事的时候,对那些乱嚼舌头的新派记者倒还能容忍,一旦开始吟诗作赋,偃武修文了,新派知识分子的脑袋也就有麻烦了。
& & 清朝有人因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句,丢了脑袋,那是冤枉的。我想,如果不是冤枉的,用来写成匾,挂在康熙、乾隆老儿的以及张宗昌的书房里,那该多好!&
军汉“韩青天”
古代,地方上没有专门司法官,地方长官的主要政务之一就是审案子。因此,传统戏剧演清官,少不了开堂审案:大堂之上,手持杀威棒的衙役站立两旁,一脸铁青,杀气腾腾青天大老爷案头高坐,蟒袍玉带,威严赫赫;原告被告则跪在下面,猥猥琐琐,哆哆嗦嗦。清官如果出行,也是八抬大轿,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之流前呼后拥,威风八面,而且免不了有人拦驾告状,青天大老爷走一路断(案)一路。&& & 进入民国之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小角色,军汉居多。这些军汉们,多是不通文墨的粗人,占了某个地方,除了时不时地火并开战,平日政务最喜欢做的事情,居然是坐堂审案。有的人甚至抢来戏班里的戏装,把自己扮成清官的模样,蟒袍而皂靴地前去断案。&& & 韩复榘的名声不好,因为抗战时不战而弃山东,而且还被艺人们编了段子说他不学无术,关公战秦琼。可是当年韩做山东王的时候,却有&韩青天&的名头。是真青天还是假青天不说,此公喜欢升堂断案可是不假。韩复榘主政山东前后将近七年,别的事情都可以不做,但只要他有工夫,山东的狱案他必定要亲自审理的,有时候还要巡行地方,一个县一个县地一路审过去。&& & 韩复榘审案跟戏里的包公、狄公之类的人物差不多,只是王朝、马汉换了卫兵马弁,衙役改了手持大刀的执法队。被审的嫌疑人,一个一个地过堂,审问,上刑,打板子或者军棍。韩复榘审案,法律是根本沾不上的,全凭他自己的判断。虽说比《水浒》上李逵断案好一点,但基本上也属于任性胡来。明白的时候,还有点常识;糊涂的时候,常识都没有了。如果赶上心情不好,就该着下面跪着的人晦气,无论情由,不死也是重刑。有一阵儿,韩复榘特别相信自己的相术,审讯&人犯&的时候,一句话不说,只盯着人看,看着看着,右手一挥,执法队就把这人拉出去枪毙;左手一挥,这人就无罪释放。当然,这种审案方式有时也会弄出一些戏剧性的效果来。比如,有次把前来送公文的人也当成&人犯&,一挥手给毙掉了,这是悲剧。有的时候抓来共产党人,如果审讯过程中,这人骨头特硬,坚贞不屈,任你怎么大刑伺候,死活就是不招,韩复榘钦佩这人骨头硬,是条汉子,结果很可能是无罪释放;相反,如果一上刑就熬不住招了,韩会特别鄙夷,往往将之拉出去毙了。这种情况,是喜剧。凡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国民党的特务机关最头痛的时候。&& & 明白的人都说,古代所谓的清官,其实都是酷吏,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只列&酷吏传&,不设&清官&一项。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由于酷吏杀的大多为官人,不管是否滥杀,大家还是喜欢,而且在不断的喜欢中,炮制出更加合乎自己需要的清官形象来,借这种虚幻的形象,一舒小民压抑的心境。做了军阀、统治一方的军汉们,其实个个都是戏里清官的&追星族&,不管他们实际的统治如何乱七八糟、横暴专制,但有意无意都喜欢模仿清官,既模仿清官断案时的威风,也效法清官断案时的专断。也许,在他们心目中,他们这样做,就是在为民做主,主持公道,也没准潜意识里就是想做个清官,但是这种司法过程(如果还算是司法的话)的实际运作给社会带来的,往往是真正的灾难。
买个总统当当
曹锟是北洋军阀将领中的憨包,投军前在保定府当闲人,人称曹三傻子,发迹之后,没人当面叫他傻子了,但背后还是当他是傻子。不过,傻人从来有傻福,此公不仅在袁世凯麾下的时候一路官运亨通,升到师长之后,虽然自己百无一能,手下偏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吴佩孚,两次军阀大战,居然连胜皖系的段祺瑞和奉系的张作霖,独自控制了北京政府。势大权大之后,人难免有非分之想,要当总统。按说曹三傻子闲人出身,偶尔出门贩点布,基本上是胸无点墨;投军后虽然被袁主公送到军校镀过几天金,但提起读书写字依旧头痛,据说平时动笔的话,只有一笔&虎&字写得还说得过去。以如此文化状况做总统,在他之前,中国还没有先例,漫说别人看了不像,就是他自己的部下,也大有不以为然的。&& & 不过,傻人多有股痴劲,一旦迷上了什么,不弄到手就很难歇下。据说当年曹锟之所以投军,就是因为跟着花轿,盯着人家新娘子傻痴痴地看,惹恼了有势力的新郎家要办他,才一溜烟跑的。而眼下的曹大帅,迷总统比当年迷新娘子还甚,所以,这事还非办不可。可是,总统是要选的,袁世凯有本事派军警组织&公民团&包围国会,不把自己选出来就不让议员吃饭。段祺瑞可以包办一次国会选举,再由自己人组成的国会选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总统。现在轮到曹锟,他既没有袁世凯硬干的魄力,也没有段祺瑞操纵选举的能力,于是只剩下一条路:买。&& & 是啊,可以买东西、买人、买官,为什么就不可以买总统?手下闻风而动,分设几个联络处,明码标价收买选票,凡是前来开会的每人500大洋,开会并同意投曹锟票的每人5000大洋(个别重要人物价要高些),所付支票,上面加盖经办人的名章,银行见章付款。幸好此时的国会议员,都是民国元年选出的,中间几经周折,不仅任期早过,而且意志已衰,大多见钱眼开。所以,重赏之下,大多欣然前来投票,曹家付出了500多张支票,届时得了480票,超过总票数的3/4,得以当选(有几十人拿了钱溜了,有一个人还将支票拍照登报,硬是要出曹锟的丑),总统买到了。&& & 民国以前,中国人本不懂什么叫选举,有本事问津最高统治者的人,也都是马上得天下。可是如今制度上共和了,皇帝没有了,大家不好意思让手下的武夫们将自家抬上宝座去,不得不指望国会来选。选可是选,但没有人能真正对选举放得下心,私下操纵是免不了的,操纵之外甚至还不放心,于是为求双保险用邪招。相比之下,曹锟的贿选,比起袁世凯派军警将议员包围在国会不管饭还是要好一点。有人拿了钱不投票,曹大总统也没有把他们怎么样。当时曹锟的亲信王坦就说,花钱买总统当,比要钱得个贪污的名声臭一生强得多,也比那个拿着枪把子命令选举的人强得多。&& & 其实,曹锟贿选,在当时是公开进行的,跟买珠宝首饰和萝卜白菜没有什么分别,也并没有在中国引起什么大的波动,只有上海这种风气较开的地方,才会有一些学生和知识分子有点激动。真正感到不满的是西方的媒体,正是他们的鼓噪,才使得中国的国会变成了&猪仔国会&,议员成了&猪仔议员&(&猪仔&一词,本无此特殊含义)。
貂蝉形象的蜕变
《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很少,貂蝉是极突出的一个,却又是过于理想化的形象:一个十八岁的歌舞美人,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到可以扮演一个置政敌于死命的女间谍了吗?看了之后,总觉得非血肉之躯,而具有偶像色彩。&& & 正史上一句两句话,被小说戏剧家看中后,就可以成为曲折离奇、锣鼓喧天的闹剧素材,而又多由倾国倾城的美女名姬作为金针来穿线,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吕布与貂蝉》就是一个例子。&& & 旧时曾将西施、昭君、貂蝉、杨贵妃称为四大美人,可是貂蝉却是个虚构人物,她的影子只出现在《三国志&吕布传》上:&& & 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阖(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 这说明董卓原是对吕布很信任,把吕布当做保镖,后来因为&小失意&,竟至以戟掷布,吕布赶快避开,董卓虽已息怒,吕布却由此心怀怨恨。但真正作为貂蝉故事核心的只是&布与卓侍婢私通&这句话,不过董卓并未发觉,吕布却在担心了。&& & 接下来写王允厚待吕布,吕布向王允诉说差一点被刺死事,于是定计欲除董卓。估计吕布不会向王允直言与侍婢私通事,这本来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情,陈寿却偏写上这一句,仿佛故意留给后人凑热闹,就像留遗产那样留给后人引出是非。&& & 《后汉书&吕布传》抄自《三国志》,但《董卓传》中记他被吕布刺死前,有这样几句话:&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有人以为这个少妻就是与吕布私通的侍婢。错的。少妻即妾,与侍婢有别,她大概已预感到外面的局势将对董卓不利。&& & 总之,吕布与董府侍婢一事,点了一笔,就此结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女,到了《三国志平话》里,却起了绝大波澜,丞相王允政治斗争的成败得失,就寄托在她身上。&& & 有一天,王允归宅下马,在后花园的小庭闷坐,忽见一妇人在烧香,自言不得归乡,故家长不能见面,在此焚香再拜。王允自念吾忧国事,此妇人因甚祷祝,便去问她,她连忙跪下,据实说道:&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丞相大喜:&安汉天下,此妇人也。&便对貂蝉说:&吾看你如亲女一般看待&,并将金珠缎匹送给她。&& & 王允因而请董卓赴宴,令貂蝉歌唱。后来又请吕布赴会,说:&老汉亦亲女看待。选吉日良时,送貂蝉于太师府去,与温侯完聚。&&吕布大喜,天晚告归。&这是王允定的计,存心使吕、董火拼。&& & 王允将貂蝉送至董府中,董卓便与貂蝉饮酒。吕布闻而大怒,便将董卓刺死,貂蝉与吕布夫妻团圆。后来吕布被曹操所斩,貂蝉下落不明。&& & 因为是平话,所以文字粗陋,层次凌乱,情节荒唐,只是据民间传说传抄凑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例如吕布之妻怎么会流落在王允后花园中?[吕布自有妻,《吕布传》引《魏氏春秋》曰:&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指陈宫)如赤子,犹舍而归我。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氏,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则吕布妻也曾有流失之忧,不知是否为《三国志平话》之据?]从故事看,王允固然想为国除奸,但和貂蝉本不相识,所以并非两人合谋,貂蝉只是一个夫妻失散、焚香默祷的思妇而已。但平话作者,从《吕布传》的一句话,请来了一位女主角,加强了传奇性,为后来的《三国演义》开了窍,还是有它开创之功的。&& & 在《三国演义》里,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一个十八岁的&歌舞美人&,即家伎。王允听到貂蝉于月下的牡丹亭畔长吁短叹,便喝问道:&贱人将有私情耶?&貂蝉立即正色跪于王允面前答道:&妾之贱躯,自幼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未尝以婢妾相待,作亲女视之。&&妾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妾不敢问,解大人之忧。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王允以杖击地曰:&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随我到画阁中来。&到了阁中,王允教貂蝉端坐于中,叩头便拜。
于是两人便密定连环计,&汝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分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也就是教貂蝉去做置政敌死命的女间谍了。
& & 《三国演义》中,塑造妇女形象的很少,貂蝉是突出的一个,却又是过于理想化的形象:一个十八岁的&歌舞美人&,政治上已经成熟到这个程度了吗?看了之后,总觉得非血肉之躯,而具有偶像色彩。
& & 旧小说传播的大多为传统的忠义思想,如《水浒》原名《忠义水浒传》。连环计也是这样,王允对国家尽忠,貂蝉对王允尽义;王允是司徒、大人物,貂蝉是家伎、小人物。反过来,董卓对国家不忠,吕布对董卓不义。
& & 《三国演义》第八回毛宗岗评云:&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笑颦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又云:&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妆(装)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最恨今人讹传关公斩貂蝉之事;夫貂蝉无可斩之罪,而有可嘉之绩,特为表而出之。&
& & 毛氏与金圣叹同乡,圣叹评《水浒》颇得好评,所以,毛氏的评语也是效法圣叹的。但从另一方面说,无论西施还是貂蝉,都是以美色而使人亡国丧命,那么,说来说去,还是替女祸论作了注脚。
& & 毛氏提到的关公斩貂蝉事,见于明传奇《连环计》:曹操使关羽擒吕布,貂蝉百计媚关羽,羽怒而斩之。王世贞诗曰:&心心托汉寿,语语厌温侯。&(引自《曲海总目提要》卷四)盖指此也。那么,貂蝉仍然没有好下场。关羽是英雄好汉,在这里代表忠义,因而成为貂蝉的克星,后人也有替貂蝉不平的,故亦作&关公月下赞貂蝉&。
关羽的神化之路
关羽没有写过什么文字,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钱谦益却编出《汉寿亭侯关公全集》,冒辟疆与董小宛走避兵祸时,也屡求关羽护佑。随着历史的演变、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关羽摇身一变,神力无边。&& &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他对历史并没有什么贡献,也没有留下什么诗文,但他受到后人的崇拜,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他受到的称号全衔共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比历史上的任何帝皇都多,只有入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才比他多一个字。为什么后人对他的崇拜这样热狂?谁也说不清楚。这人就是关羽。&& & 四海之内,佛寺之外,供奉历代文臣武将的祠庙,最多的莫过于关庙。后世常以关岳并称,关只效忠一姓,岳则抗御异族;关作战阵亡,亦因其骄傲刚愎之故,岳则含冤而死。岳之事迹固高出于关,而岳庙却不如关庙之多。以蜀汉而论,诸葛亮的功绩远胜于关羽,而丞相祠堂更不如关帝庙之多。徐渭《蜀汉关侯祠记》有云:关侯之神与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祀孔子者止郡县而已,关庙则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妇女儿童,亦踊跃趋拜。&& & 杜甫《奉寄章十侍御》有&湘西不得归关羽&句,犹直呼其名,宋人注云&此人所讳者&,可见唐人对关羽并不尊敬,李白到过关羽军威所播的荆襄等地区,就没有咏关羽的诗。刘禹锡有《汉寿城春望》七律,题下注云&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也没有涉及关羽。&& & 关羽以勇武著称,但后人常将关张并提,如李商隐《筹笔驿》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崔道融《过隆中》的&可怜蜀国关张后&。郎士元《关羽祠送荆员外还荆州》,也是直呼其名,诗云:&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称为将军,倒是最符合关羽原来身份。郎诗当作于郢州(今湖北钟祥),也说明德宗时湖北已有关祠。周瑜曾密疏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这是同时代人的关、张并称。&& & 关羽的神化,当是始于宋代,王世贞《龙子求画关将军四事图》云:&宋政和中,解州解池盐至期而败,课辍不登,帝召虚静张真人询之,曰:&此蚩尤神暴也。&帝曰:&谁能胜之?&曰:&臣以委直日关帅可也。&已而池平若镜,盐复课矣,乃拜崇宁真君。&&& & 在这之前,对关羽自必已有种种神怪的传说,否则,张真人为什么会想到&关帅&?徽宗又是虔诚的道教徒,于是而有&崇宁真君&之号,道教符箓便称为馘魔上将。到了元代,又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关汉卿本人恰巧也姓关,他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的杂剧,对当时处于元人铁蹄下的汉族人民自必激起浩荡的波澜,而《三国演义》的原始作者罗贯中也是生活在元代。戏剧小说的传布,固然能够深入民间,道教势力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关羽是道教人物而非佛教或儒家人物,《三国演义》便是富于道教色彩,《水浒传》也是如此,王世贞所谓&迹故主于一锥莫立之地&,尤易为丧乱之际的人民所推心。&& & 旧时演关戏,报名时因避讳而自称关某,甚至有自称关公的,就像草台班演包拯戏自称&臣包老爷见驾&一样。演《走麦城》时,剧场还用大铜炉烧檀香、焚纸马,电灯套上绿纸,使场子阴森森的,空气神秘紧张,仿佛丧家在开吊。清代一度禁演关戏,最荒唐的是,乾隆时竟将关羽的原谥&壮缪&,在殿版《三国志》中改为忠义侯。&缪&通&穆&,武功不成曰穆(岳飞谥武穆,原意也是为此),原非美谥。易代改谥,原无不可,但怎么可以将书中的原谥妄改呢?&& & 清人在关外的祖先,因熟读《三国演义》而得用兵之妙,故对关羽尤为崇拜,可是《说岳传》却在禁毁之列,因为清人原为女真系统,在关外时一度自称&后金&,岳飞力主抗金,因而犯忌。关羽爱读《左传》,却不喜士大夫,而士大夫却竞相谀颂夸饰,例如他的生年,正史上未载,至今尚不知道他被袭杀时是几岁,但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六,有题为《五月十三日玉泉道中此日为关公诞日》的诗,居然连他的生日也知道了。钱谦益还编刻过《汉寿亭侯关公全集》,关羽何曾写过什么文字?据钱氏说,因&辛丑盗役之来,突遭焚如,赖关公之灵佑,得以不死&,于是觉得&辛丑八十以还之年,皆非大帝所赐乎,此不肖发愿厘正大帝集,以仰答神庥者所以不容一日缓&。(《致周亮工书》)牧斋原不失为通儒,这件事似欲与三家村学究、玄妙观老道争胜,实在令人骇怪。冒辟疆在与董小宛避兵祸时,也屡求关羽护佑,皆见关帝的魔力足以惑通儒名士。&& & 钱、冒皆曾得一代红颜,使我想起关羽也有一件夺艳疑案:《三国志&关羽传》的裴注中,记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启公(指曹操),布使(者)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不自安&是否妒忌拈酸之意?)&& & 这段注文写得很含糊,好像关羽要乞娶的是吕布之妻,胡应麟《庄岳委谈》即有此误会。实则为秦宜禄之妻杜氏,《魏志》有生沛穆王曹林的杜夫人,或即其人。&& & 此事颇出后人意外,似乎英雄必爱美人,因而有关羽好色之说。近读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中有云:&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字稚叔,河内太守),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意思是明白了,关羽欲纳娶的是秦宜禄之妻,但&妻无子&三字却很费解,如按照字面理解:关羽因为自己之妻未生儿子,所以想纳杜氏生子。&& & 但关羽传中明明记载有两个儿子,一为关平,和关羽同时被孙吴所杀,一为关兴,关羽死后袭爵,深为诸葛亮器重,怎么说是&妻无子&呢?也不可能理解为围吕布时关妻尚未生子。赵一清曾说:&此裴世期(松之)所谓底下(低下)之书,何足据乎?孟德自取其妻,乃欲以之诬污贤者哉?&(引自卢弼《三国志集解》)这推测也有道理,再就关羽平生和性格观察,也不大符合。&& & 关羽是武臣,其时又当天下大乱,他要纳异色,事亦寻常,只是本来不是他干的事,却不能算在他名上。&& & 《吕布传》引《英雄记》云:&布被擒时,对曹操说:&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所以吕布妻深怨吕布,曾有&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之语。吕布好色,原在意料之中,关羽夺艳,或尚属疑案
小乔夫婿是英雄
孙策与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乔与小乔这对姊妹花同是江东国色。周瑜纳小乔,孙策纳大乔,雄姿英发的天下豪杰,得与乱世佳人相结合,这么完美的故事自然要传为千古佳话了。&& & 我们在京剧里看惯了诸葛亮由须生(老生)饰演、周瑜由小生饰演的场面,并有周郎之称,总以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龄大于周瑜(公元175&210年),实则周瑜比诸葛亮大上六岁,但周瑜享年确实不长。后世又称两人才力匹敌者为&一时瑜亮&,这也是出于《三国演义》写周瑜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实则亮与瑜生前并没有多大的直接交涉。&& & 周瑜与孙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属安徽)时,扩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无相通。&& & 建安七年,曹操挟势迫使孙权委任子(以亲属作人质),大臣有犹豫不决者,孙权本人原不想遣质,便独领周瑜至母前定议,瑜力陈送质之弊,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可见周瑜之于孙吴,不仅有政治上的效忠,还有伦理上的比附。权母即孙坚之妻吴氏,也是孙吴的女主。孙策在世时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 谈到周郎,自然会想到小乔,如东坡《赤壁怀古》词说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但这位小乔,究竟是谁家的女儿?&& & 据《三国志&周瑜传》:瑜从孙策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北),&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乔&。乔、桥二字,汉代通用。&& & 当时孙、周年二十五。裴注云:&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则二乔正是乱世佳人,识豪杰于江湖,她们的身世却引起后人的怀疑。&& & 后汉末有一个桥玄,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太尉,颇为曹操尊敬,卒后,曹操曾撰文祭奠,中有&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语,后人遂以为二乔即桥玄之女,沈钦韩即说:&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赵翼以精博见称,其《桥公墓》诗也有&生有只鸡留戏笑,死犹两女嫁英雄&语。实皆附会之词。&& & 所谓&桥公&,原是尊称,并非仅限三公(太尉为三公之一)。卢弼《三国志集解》,举孙权呼张昭为张公、程普为程公之例以驳之,张、程就不是三公。又云:二乔之父为皖县人,桥玄为睢阳人,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说得很风趣,驳得很中肯。二乔若为桥太尉之女,何至流离于江东呢?桥玄有子桥羽,官至任城(今山东济宁)相,则桥羽姊妹更不会流离南方。&& & 其次,桥玄生于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享年七十五。他死时,孙、周只有九岁。桥玄即使在六十岁时,其侧室生下两女,年龄也要大孙、周好几岁。&& & 孙、周同庚,又皆少年英雄,二乔为江东国色,故后人传为佳话,历代吟咏其事的颇多,杜牧《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著名的一首。实则曹操建铜雀台,在赤壁之战以后。明代还有以&二乔观兵书图&为题的诗,如高启、汤胤绩等,倒真像不爱红妆爱武装了。&& & 《三国志集解》引云:舒州怀宁县有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今亭溪为双溪寺。王士禛《渔洋诗话》云:&二乔宅在潜山县,近三祖山,故山谷诗云:&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今遗址为彰法寺。余甲子过之,有诗云:&修眉细细写松山,疏竹泠泠响佩环。霸气江东久销歇,空留初地在人间。&&虽地以人传,然蛾眉故宅已废为头陀寺院,或亦可作色空之别解。&& & 袁枚有《周瑜墓》二律云:&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大母早能知国士,小乔何幸嫁夫君。能抛戎马听歌曲,未许蛟龙得雨云。千载墓门松柏冷,东风犹自识将军。&其二云:&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台遽束装?一战已经烧汉贼,九原应去告孙郎。管萧事业江山在,终贾年华玉树伤。我有醇醪半尊酒,为公惆怅奠斜阳。&周瑜卒于巴丘,后人因此又附会为今岳阳一中学内有小乔墓,但周瑜灵柩后即还吴,孙权曾迎之于芜湖。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载一联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十四字却雍容豪健,落落大方。
& & 史载孙策有一子三女,周瑜有二子一女,瑜女配太子孙登,子周循尚公主,早卒,周循弟周胤,封都乡侯,恐皆非二乔所生,故史中于二乔称为&纳&。孙、周之正妻皆不见于正史,反不如二乔之名传千古,而小乔以周郎之故尤著称于诗词。(古人早婚,孙、周于二十五岁纳二乔时,不可能尚无正妻。孙权在未为帝王时,即已有谢氏、徐氏、步氏三夫人。)&
卓文君的归宿
卓文君是寡妇,她的私奔行为又极叛逆,在父权社会中绝不允许,不会将她当做正室,很可能司马相如与她私奔之前就已娶妻了。他们佳话的流传,还是因为才子佳人、琴挑户窥的缘故。&& & 曹植的《洛神赋》,收录于《文选》后,李善为《文选》作注,加了一段感甄的故事,于是凌波的女神,遂成为邺下的艳妇,引起了千古的疑议、多士的歌咏。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正文前也有一篇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安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 此赋最初也见于《文选》,但序非李善所加,是好事者附会而加,而此事此赋,后人颇有怀疑。&& & 先引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六:&《索隐》曰:&皇后废居长门宫,司马相如为作颂以奏。皇后复亲幸。作颂信有之,复幸恐非实也。&明张伯起(凤翼)《谭辂》曰:&陈后买赋一事,千古以为美谈。予谓此事所必无,以武帝之明察,能读《子虚》而称美,则非不知文者,倘读《长门》,独不能辨其非后笔耶?究所从来,死有余罪矣,相如何利百金取酒,而冒为之哉?当是相如知后失宠,拟作此赋,一时好事者添为此说耳。&&(丛书集成本张凤翼的《谈辂》,无此一则。)说相如不会因百金取酒而冒这个大风险,说得很风趣也很有道理;说相如知陈皇后失宠,拟作此赋,未必正确,因为这同样是冒险的。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假设之辞》原注也说:&《长门赋》乃后人托名之作。相如以元狩五年卒,安得言&孝武皇帝&哉?&这是说,相如比汉武帝死在前,怎么会称武帝之谥?[《史记》记有人告发相如出使时曾受金,因而失官。受陈后黄金事,或由此附会。]&& & 我们再从《汉书&陈皇后传》来看,武帝废陈后事,为当时一件大狱,株连者达三百余人,怎么会因《长门》一赋而又幸陈后?《汉书》云:&后数年,废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可见陈后仍以&废后&而终其身。&& & 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金国永的《司马相如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朱一清、孙以昭的《司马相如集校注》。金氏指出,陈皇后罢退乃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事,正相如为中郎将使蜀之时,故与史实不合,但他以为陈皇后事固属不经,却不能疑此赋亦为伪作,并以为此赋当是相如失官后&自为文&,固不为无见,但《长门》与《上林》等赋风格大异,也确有可疑之处。&& & 朱、孙本也认为&陈皇后复得亲幸,与史实不相符,解释此赋创作缘起的序是后人所加&,而在前言中又说,《长门赋》&细致地描摹了陈皇后失宠后的复杂心理,开后世宫怨诗之先河&。陈后买赋事,最初仅见于这篇序文,今既说与史实不符,序为后人所加,前提不存在了,又怎见得此赋是在描摹&陈皇后失宠后的复杂心理&?&& & 然而最使我感到兴趣的是序中&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这句话。撇开序的真伪不论,却由此带来一个疑问,相如在西京写《长门赋》时,文君是否同在一起?说得明白些,文君与相如是否偕老?相如初见文君时,年约三十六岁,当时是否未曾结婚?&& &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拜中郎将后,奉使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卓王孙原是看不起相如的,这时也显得前倨而后恭了,而《汉书》所记文君事迹亦至此而止。后来相如回长安,《汉书》未明言文君同行,如果没有下文说的疑点,明言与否,本来不重要。&& & 后来相如因病免官,家居茂陵,武帝使人往其家悉取其遗书,&而相如已死,家无遗书。问其妻,对曰:&长卿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这个妻究竟指谁?《史记》、《汉书》皆未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当然指文君,那么,为什么不明白写出?前面都是明言文君的。另一种解释是,故意写&其妻&,以示有别于文君。《西京杂记》三:&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文君《白头吟》原词已佚(文君是否作过《白头吟》也是疑问),《西京杂记》中所记故事,原未可尽信(如记因昭君出塞而斩画工事),但说明后人也以为文君与相如后来不在一起,而相如曾有情变之意。两本《司马相如集校注》,都附有相如《报卓文君书》,金本是把它当做真品,朱、孙本断为&好事者之伪作&,甚是。文云:&五味虽甘,宁先稻黍,五色有灿,而不掩韦布。唯此绿衣,将执子之釜。锦水有鸳,汉宫有木,诵子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从文风看,也绝非西汉人之作。锦水指文君的蜀中,汉宫指相如的西京,同样说明伪托者以为文君与相如是两地分居,未曾偕老。所以,《史》、《汉》所记之妻,说不定是相如的发妻,如果是妾,不会随便称妻的。&& & 文君与相如的共同生活,只是临邛与成都那段时期,恐未曾到过长安,她的归宿之地当在故乡临邛。文君是寡妇,又是私奔,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不会将她当做正室的。他们佳话的流传,还是因为才子佳人、琴挑户窥之故。
关羽骄矜刚烈,因此而自大轻敌,尝到败绩,死后谥曰&壮缪&。根据谥法:&武而不遂、死于原野曰壮;名与实乖曰缪。&可谓名副其实,后世把关羽神化,并认为&缪&与&穆&通,是一种美谥,这完全是曲解。&& & 蜀汉臣子之谥,刘备时只有法正一人,谥翼侯。刘禅时,诸葛亮、蒋琬、费祎皆有谥。关羽则追谥&壮缪&,缪非美谥,因而引起后人纷纷议论,有的感到奇怪,蜀汉何以给他这个谥法?有的以为缪与穆通,穆为美谥。这是因为后人已把关羽偶像化了,已被尊为关帝关圣了,觉得这样的谥法不应用在关羽身上,也有些抱不平的意思。&& &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二云:&公于后主景耀三年追谥壮缪侯。宋徽宗崇宁元年,追封忠直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二年,又封义勇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壮缪武安王。淳熙十四年,加封为英济王。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而并传,殁为明神,并古今而不朽。可特封壮缪义勇武安王。&本朝万历四十二年秋,奉旨晋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大帝真君。&&& & 这里可以看出,对关羽封号的升格,始于北宋末期,但壮缪之谥仍未更改,徽宗虽崇道教,但尚未将关羽染上道教色彩,至万历时则成为道教人物。但在南朝时,关羽又已成为佛教的伽蓝神,所以有些关羽塑像,就很像伽蓝神。其实如真的出于尊敬,则以伏魔大帝、天尊、伽蓝神等封云长,恰巧倒是亵渎,如孔子所谓怪力乱神。云长的生平大节,恐还是始终忠于故主的国士之风。&& & 清人用兵,颇得力于《三国演义》,尤崇拜关羽,玉泉显灵之说,明清士大夫亦所乐道。王氏《东华录》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谕云:&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陈寿又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有私见,遂亦不为论定,岂得为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礼,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今当钞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旧习,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日久,民间所行必广,自属难于更易,着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卷末,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此旨,一体增入。钦此。&&& & 易代改谥,本亦寻常,有的由美谥改为丑谥(如秦桧),但已著录在正史上的原谥,怎么能够擅改?这其实是乾隆君臣的无知妄作,如同暴发户的增饰古玩。其次,将前代一个武臣称之为&大帝&,这主意如果出于普通文士而又在文纲森严之际,岂不又会大祸临门?关羽身后,也不知何以有此运气,竟成儒释道三门争附之红神,难怪舞台上要用红生来饰演了。&& & 关羽为人,刚愎傲慢,陆逊就对吕蒙说:&羽矜其骄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耽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这时正值吕蒙患病,便由陆逊致书于羽,以激关羽抗曹,书中盛称羽之武业,自己却极为谦卑,末云:&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这时陆逊尚未著名,羽览书后,就无所疑忌。卢弼《三国志集解》曰:&句句是推奖以骄之,卑屈以玩之。&又曰:&吕蒙、陆逊皆以术谲羽,而骄矜之武夫,遂堕其术中矣。惜哉!&于是中计被杀(擒关羽者为潘璋部下司马马忠)。&& &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曾严词责备关羽:&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篡,关羽安能逃其责哉?&又曰:&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之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所谓&私之也&,即指旧时&同起之恩私&。&& & 关羽轻敌败绩的经历及其性行的骄矜刚烈,蜀中诸臣自然知道,《三国志》也称为虎臣、国士。谥法:武而不遂、死于原野曰壮,名与实乖曰缪,所以谥为壮缪,还是恰当的。穆是美谥,而缪非美谥。古籍中的缪字也通穆,谥法则不可通。如果用宋以来对待关羽的那种着魔似的态度而评其谥,那当然是委屈了。
魏吴的“血滴子”:校事
曹操设置&校事&,到处刺探隐秘。这些校事情报灵通、身手轻捷、忠诚任事;但这些校事逐渐演变成为所欲为、滥用权力,终至肆行淫威、陷害无辜,严重地破坏了朝政与体制。&& & 三国职官,大都因袭汉制。建安元年,曹操拜司空(三公之官)。三年,回到许昌,初置军师祭酒。这是司空的僚属,也是曹操置官之始。&& & 后来出现一种特殊的官员,其职司类似明之东厂、近代的密探(也即秘密警察),这就是校事。曹操所以设置此职,就为了广耳目、刺隐秘,和他的性格诡诈残忍、善用权谋的特点正相符合。校事的头目有卢洪、赵达,当时军中就有这样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这就反映了他们的可怕面目,也是属于鬼见愁一流人物。这些人的来历,正史上都没有记载,常常是忽然出现,当初想必也是用秘密方式搜罗到的。他们的情报灵通,身手轻捷,对人主绝对忠诚,人主也给他们以特殊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予取予求,然而朝廷的正常职权也给他们破坏了。&& & 高柔为曹操的法曹掾时,就向曹操进谏说:&设法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法曹掾管的是司法上的案件,自然会与校事的活动发生冲突,曹操却回答说:&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事无大小皆能侦悉),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曹操的话倒很坦率,似乎也不算错,例如将全副精力用在&刺举&上,贤人君子能做得到么?这中间还有一个德操问题,贤人君子不能不考虑,校事却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 高柔对校事一直在斗争着。曹操逝世,曹丕登帝位后,猎法甚严。有个宜阳典农(校尉)刘龟私自在禁苑内射猎,这当然是违禁的,刘龟的功曹(助手)张京便到校事那里去告发,校事也立即向曹丕&刺举&,曹丕故意隐匿告密者的名字,高柔就上表要求公开告密者的名字,这当然也是故意这样做的,曹丕大怒说:&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送龟廷殿,廷尉便当考(通&拷&)掠,何复请告者主名,吾岂妄收龟邪?&高柔说:&廷尉,天下之平也(按,此本张释之语),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高柔认为,曹丕这样做,不是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曹丕只得将告密者的名字公开,并将各人处以应得之罪。&& & 张京的告发并没有错,但应该到执法部门去告,不应告到校事那里。这一程序,张京应该是知道的,现在这样做,无非想谄附校事,因而也是错的,高柔也看到了这一点。&& & 在黄初初期的数年间,吏民被校事刺探的案件多至以万计,高柔估计其中必有诬陷,便上表要求核对虚实,有些因过失而犯禁的,高柔即用罚金处分。&& & 从曹操到齐王曹芳时是第四代,而校事愈加猖狂,黄门侍郎程晓乃上疏痛陈校事之祸,大意说:远览典志,近观秦汉,从无校事之官干扰朝政的。当初武皇帝创置校事,原是权宜之计,然检御有方,尚不至放纵。后来渐蒙信任,便成祸患,上察宫庙,下摄众司。他们的权力,没有什么界限名分,只是随意任情,唯心所适。法造于笔端,狱成于门下。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如今朝廷各个职官,都是从贤才中选拔出来的,&若此诸贤犹不足任,校事小吏,益不可信。若此诸贤各思尽忠,校事区区,亦复无益&。&& & 这是论校事罪恶最痛切的一篇,也是密探史上的重要资料,一般读《三国志》的人不一定注意到。疏中提到曹操创置此职,似也隐讽其作俑之过,程晓传中就只载这篇疏文。当时因为司马氏专权,任校事的都是曹魏旧人,因而便撤销校事之职。&& & 可是曹魏之外,孙吴也有校事(亦名典校郎),因为这种秘密活动,效果自然比公开的强,光凭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的官员们能够得到多少情报?特别是对大臣的隐事,更要用秘密手段。吴国校事中的著名人物为吕壹,《吴志&孙权传》云:&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这里且举两个故事。&& & 吕壹诬告前任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孙权怒而收刁嘉于狱。但&谤讪国政&云云,原是一句极为抽象的浑话,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所以还要追究有没有听到过的人。受株连者因害怕吕壹的淫威,都说听到过的,独有侍中(皇帝的顾问)是仪说&无闻&,于是穷追数日,诏旨亦特别严厉,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因而&据实答问,辞不倾移&,即仍不改变他原来的&无闻&答辞。孙权没法,只得罢休。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八云:&若辞有倾移,亦并得祸,巧者不皆可幸也。&说得很深刻又很风趣,意思是,如果胡乱承认听到过的话,是仪本人也会得祸的:身为大臣,怎么不先来举发?&& & 由于校事横行,连丞相顾雍也被举发,并被禁止进入殿省,行动不得自由。黄门侍郎谢宏与吕壹交谈时,曾问道:&顾公事何如?&吕壹答道:&不能佳(不妙)。&宏又问:&若此公免退,谁当代之?&壹未答,宏曰:&得无潘太常乎?&壹良久曰:&君语近是也。&宏调曰:&潘太常切齿于君,但道远无因耳。今日代顾公,恐明日便击君矣。&吕壹害怕了,只得不再陷害顾雍。何焯云:&此宏之巧于解元叹(顾雍之字)之结也。&但丞相任免,权操校事,亦见吕壹这时的声势。&& & 潘太常指潘浚,当时与陆逊同驻武昌,举奏百官之罪非太常职分,所以谢宏这样说。《通鉴》卷七十四,此句作&但道无因耳&,无&远&字,意思是:潘太常对你切齿痛恨,只是他现在的职权没法收拾你。&& & 但潘浚确实想为国除害,甘愿以身抵偿,准备在大宴群僚时手刃吕壹,吕壹得知后,便托病不赴,可见他情报之灵通。&& & 那么,吕壹最后又是怎样的下场呢?&& & 孙权嘉禾时,始铸大钱,一当五百。这时驸马朱据任左将军,他的部曲(私人部队)应该可以受钱三百缗,却被工匠王遂诈欺而得,吕壹疑心是朱据实取,便拷问朱据的军吏,后者就此死于棍下。朱据哀其无辜,厚棺殓之,吕壹又告发这个军吏必替朱据隐瞒,所以朱据这样厚待他。孙权多次责问朱据,朱据没法说了,只好坐在草堆上待罪。数月(《通鉴》作&数日&,当是)后,典军之吏刘助了解这一案件的内幕,便向孙权上言,说是被王遂诈欺,孙权大为感悟,说:&朱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吕壹之罪,赏刘助钱百万。&& & 吕壹下狱后,顾雍因为要断狱,前往探问,和颜悦色,问吕壹情状,又对他说:&君意得无欲有所道?&壹叩头无言,这时尚书郎怀叙当面辱骂吕壹,顾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顾雍究不失大臣风度。&& & 顾雍已看到吕壹心事,吕壹为什么叩头无言?&& & 由于孙权多疑,吕壹不敢将话向顾雍全盘说出,生怕说出后,一些大臣衔恨吕壹前事,像他那样向孙权告发,反而加重处罚,因为他还是想活命的(最后是被斩)。也就是说,当初吕壹受到孙权宠信,怂恿他刺举大臣时,一定向他拍过胸、给他壮过胆的,不然的话,吕壹不过一校事,怎敢这样胡作妄为?是仪、朱据等,差一点不就成为冤案中人?可是这时他已沦为阶下囚,什么话也说不响,还敢说到孙权头上吗?&& & 孙吴校事的祸患,并不下于曹魏,所以左丞相陆凯病重时,上书孙皓,中有&夫校事,吏民之仇也&语,至孙亮时,诸葛恪为太傅,乃将校事罢废。&& & 由于校事对什么都不放过,连酒业也要垄断,因而常常发生&侵官&事件,与大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但人主又需要大臣同心辅政,如果大臣纷纷怨恨离心,影响朝政,人主也是害怕的,何况错在校事,曹操也只得杀校事以谢高柔,这也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吾乡俗语所谓&酱里虫,酱里死&。校事这一职务本身,注定他们要犯众怒。但无论宠信或惩罚,只有极峰的君主能操生杀之权,像潘浚那样欲手刃吕壹,自己就要准备送掉老命。
小昭:爱只是付出不图回报和独占
无忌初识小昭,只是见小昭周身残废,便心下生出怜悯,出手相救和回护。这最见本心,丝毫不掺杂其他半点功利因素的举动,当然最是感人,难怪小昭从此便死心塌地跟了无忌。小昭说:&我的性命是你救的。&小昭在此时就已放弃了自己,一心一意地为无忌的存在而活着了。小昭刚出场时五官扭曲,驼背跛脚,是个丑怪的残废,后来忽然一变,居然雪肌碧眼,修眉端鼻,是个秀美无伦的西洋美人,无忌是一惊一喜,读者也是一惊一喜。小昭问无忌,为何两人素不相识,而且自己还是个&低三下四&的奴婢,无忌会这样地对她好?无忌答不出来,这是无忌的最本色的好处:敬畏生命,对生命有一种朴素自然的新生和热望,众生平等,无论是谁,无忌都会这样做,都会有这样一种和善的心肠。小昭有几分像《鹿鼎记》中的双儿,但小昭的身世际遇却比双儿复杂得多。双儿是个极可爱的丫头,小昭却更让人怜惜。小昭并不是真正的丫头,她一开始在光明顶为杨不悔做丫头,是另有秘密的目的,后来心甘情愿给张无忌做丫头,却是为了亲近张无忌。小昭对张无忌的那份情意,和双儿对小宝一样,都是清纯可人,尤其是那种朴素热烈的关切爱意,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不作虚饰。小昭和双儿一样,那种爱只是付出,不图回报和独占,把自己的位置摆在后面。小昭对主人的感情纠葛很清楚,&峨嵋派周姑娘,汝阳王府的郡主娘娘,将来不知还有多少&,不过不要紧,她的要求只是很少很少,只要能和张无忌在一起就行了。小昭终于离张无忌而远去的一段文字委婉伤感,缠绵动人。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处终。令人扼腕叹息和悲凉苍茫的意绪,浸透着一大篇文字,一种诗意般纯粹销魂的境界,带着读者的心灵在精神的空间沉静和飞翔,清冷的光亮闪烁着醉意的幻美,接近于透明的神圣,敏锐的感觉被痛苦的离别一再地提醒。最后张无忌激动得忘乎所以,冲破理智的枷锁,做出与他平日举动不太协调的狂热举动,将小昭搂在怀里,吻了又吻。小昭的嘴唇上沾着泪水,又是甜蜜,又是苦涩。无忌捶胸顿足的痛悔,已是为时太晚,他此时的激情又有何益?只不过是徒然让小昭日后增添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罢了。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张无忌错待小昭,真让人看不过去,真让人为小昭不平和抱屈。小昭甚至还不如双儿。双儿的痴情还有回报,还有韦小宝真心的关切和疼爱,张无忌却连小宝都不如,对小昭空自相负。
阿朱:最能慧眼识豪杰
&琴韵&小筑中,看她一会儿扮八九十岁老头,一会儿扮五十来岁管家,再一会儿扮老夫人,天真无邪,活泼烂漫,机智狡黠,聪明伶俐,真可谓我见犹怜。阿朱的易容,并非是要对付鸠摩智等人,更多的却是为了好玩。读阿朱,颇觉有几分红拂女的味道,有胆识、有见地、有担当,最能于风尘中慧眼识豪杰。阿朱扮萧峰救丐帮弟兄,身心已与萧峰合了一回。少女对英雄由衷崇拜敬慕的情怀,遮也遮不住。阿朱扮萧峰,愈是音容笑貌无不宛然,愈见萧峰在阿朱心中已是刻骨铭心,暗中不知向萧峰心神驰往过多少次。阿朱为萧峰霸道掌力误伤,两人的命运如彗星一样在命运的天空中奇特地交会,发出最为绚丽夺目的光芒来。萧峰为阿朱解去胸衣治伤,写得本色之极。此等情节,金大侠在其他书中也用过,如杨过给陆无双疗伤一段。两相对看,尽见萧峰胸中一片磊落情怀,光明胸襟,大丈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哪里去在乎世俗行为规范。萧峰实是金大侠书中第一人,杨过是不能比的。患难之交,最见真情。萧峰在内心最为困苦迷茫孤寂之际,忽有阿朱这样善解人意,对他死心塌地崇拜的好姑娘作伴,略解心中烦忧。阿朱在生命垂危之时,更是小鸟依人,以萧峰为自己所有的梦想和希望的寄托。两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俗套的男女相悦,情欲成分占多,故此有好基础最能长久。萧峰与阿朱患难之后重逢,喜极之际不觉相拥,阿朱忽然娇羞无限,萧峰道:&咱俩是患难之交,同生共死过来,还能有什么顾忌?&大英雄的爱情,是如此的霁月风光,爽朗脱俗,绝不作卿卿我我儿女之态。此金大侠小说中第一等境界之爱情,之前从未有过此写法。阿朱和萧峰,确是一对。萧峰傲气,阿朱也傲气;萧峰视死如归,阿朱也说得出做得到,说要跳崖就能跳崖;萧峰真汉子不会扭怩作态,阿朱也极豪爽,心中有爱就说出;萧峰幼失父母,阿朱也从小没了爹妈;萧峰要救阿朱性命,不管她是小姐还是丫头,阿朱对萧峰好,也不论他是汉人还是契丹人。真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妻相竟是天生的。在困厄中英雄意志最坚定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内心最脆弱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被柔情打动的时候。阿朱对萧峰感情的发展,是由敬慕到崇拜,到依恋,到非他莫属的爱;萧峰对阿朱感情的变化,是由怜惜到认同,到感激,到此情不渝的爱。看他们终于定情的一段,欢笑中尽是泪水,酸楚中又是甜蜜,让人读之,不知是喜是悲,异样滋味,别上心头。悲剧虽能给人大震撼,大启迪,却实是太伤读者善良之心。读者心中不忍,却又舍不得不看,真为难读者,真为难作者了。生活中最残酷和荒谬的游戏与英雄神秘的宿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了,传达出事物的阴影的背后那既使人厌恶又使人恐怖的魔鬼般冷漠的最本质的秘密。误会构成悲剧,摧毁来自内部,过度力量的生命内在亢奋和病态的痛苦,忽然被戏剧性地揭露,它其实是谨严的理性自身的私生儿。阿朱向萧峰许诺的美景是多么的诱人:塞上牛羊,风吹草低,骑马并驰,无忧无虑。幸福竟是这般的生动,这般的鲜活,这般的伸手可及,高于新绿的嫩叶,低于灿烂的云彩。只要放下心中的执念,只要抛开外在的恩怨,一切就有了,一切就可近于完美。不要去报仇,不要去种下孽因,这就离开吧,读者心中,忍不住要这样向萧峰绝望地诉求,不要失去阿朱!蓦地闪电,蓦地霹雳,连鬼神也为之惊恐!为化解这误会中的世仇,阿朱易容扮作段正淳,赎罪和放弃地承受了萧峰天地风雷般凛然生威的一掌,萧峰亲手毁灭了自己的真爱!伤心无比,悔恨无穷,造化是如此嫉恨英雄,萧峰这心头的巨痛,怎生消受!阿朱死去了,她却在这一瞬间永生于萧峰和读者们的心中。她动人的美丽和善良将永远不会因岁月流沙的蚀刻而褪色,她已在完美的悲剧中永葆圣洁之青春。萧峰再次坚强起来,还是仇恨,还是对真相飞蛾扑火般毁灭激情的执着。痛苦之后火焰继续将他超人的意志百炼成钢。他继续踏上义无反顾的不归路,继续去完成他英雄悲剧的史诗。
赵敏:爱情产生了惊人的改变
赵敏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出场,已是在后半部书的事情,但却使故事的重心向新的兴奋点上转移。在赵敏与张无忌斗智斗勇的复杂纠葛中,明教与蒙古统治者之间的大冲突也得以从侧面反映,历史背景虚化但不即不离。腐败没落的元朝蒙古统治者中,赵敏无疑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明眼人,而且她还在尽其所能地想挽回这不可逆转的局面,要想有所作为,建立奇功。赵敏这个人物很复杂,不太容易把握,性格和行事前后都有些矛盾之处,所以虽然她的戏份很重,在书中与张无忌对戏,是第一女主角,但她的形象却并不清晰,并不能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赵敏首先是个政治人物,然后才是一个对爱情怀着朦胧的幻美渴望的思春的美女,而她的行事举止,正是在这两个方面动摇和转换,两个方面时强时弱,各有占优势的时候,一直到最后,她才痛下决心,抛弃了政治的一面,为追求和张无忌之间的情爱而甘愿转变政治立场,抛弃尊贵地位和背叛父兄。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赵敏,赵敏的性格才更能够统一一些。那就是赵敏的政治的一面只不过是一个太有才气的女孩子的青春的游戏和消遣,其本心内并没有多少在乎,所以最后才能够为了情爱而很容易地转变立场和放弃。即使是才女的消遣,赵敏在政治上的谋略和手段也是太厉害了,期望要达到的目标也太大了。赵敏竟要毁灭中原的各大门派,剿杀明教这股强悍的反叛力量,以此来维持和稳固蒙古的统治。写赵敏的美,也是不同于一般的美人,而是十分美丽中更带三分英气,三分豪气,而且雍容华贵,不容侵犯。也许这与《红楼梦》中爱玩弄权术的王熙凤有几分相似,而张无忌对少女惊心动魄之美又最善于感受,所以不管赵敏是什么样的人,他照样为之心动,在赵敏面前时不时地脸红和&心中一荡&。赵敏对张无忌和明教众高手设计,使他们在绿柳庄中不知不觉便身中剧毒。无忌回来抢解药,对赵敏动手动脚施以刑求的一段,写得十分好看,又带有一点暧昧的情欲意味,真是让人&心中起了异样的感觉&。此处的施虐与受虐,赵敏竟十分的受用,她似乎在受虐中更能得到快感,也就对张无忌更另眼相看。赵敏继续她的政治阴谋,充当着恶势力的发言人。她的阴谋诡计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有效,她不仅让少林受到重创,又派人假冒少林僧人&空相&,借着向武当派报凶之时,向张三丰突施偷袭,让武当派的领袖遭受重伤,无力抵御赵敏带领的众多高手的进袭。幸好张无忌和明教众高手适时赶到,援救了武当派的困境,化解了一场大劫。张无忌此时虽已是明教新教主,但还是一般的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这个教主当得甚是勉强。他惟一可以倚凭的只是他那一身绝世的武功,在关键时出手可以摆平场面。赵敏用毒药制住诸派高手并将其囚禁起来,并逼迫他们与手下人过招,自己得以偷学各门各派的精妙招数,想尽取诸家武功之所长,以招数的精妙来弥补内力的不足,成一代高手后,再与天下英雄一较短长。赵敏心机很深,很投入,干得有声有色,确是中华武林的劲敌。无忌的智力其实相当高,他只是在美貌的女人面前才变得有些迟钝,以前在朱九真面前如此,现在在赵敏面前也如此。赵敏问他要是她杀了周芷若他会怎么样,这本来是个暗含着无穷的情意的暗喻,他却老老实实回答出许多空泛的大道理来。他只想大家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这种简单的泛爱理想主义真是幼稚,亏他说得出口。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敌人的仁慈,也就是对朋友的伤害。阶级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张无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积极的人生目标,而赵敏却完全不同,她坦然向张无忌承认自己的政治野心,她希望自己要像男人那样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也就是说,她将是中华武林的敌人,是张无忌的敌人。接下去赵敏更直接主动地向张无忌示爱,更让张无忌心中怦怦而动,意乱情迷,更加被动,更没主意。但是爱情使赵敏产生了惊人的改变,她从一个野心勃勃事业心极强的政治人物,完全转变为爱情至上的痴心女子,为了追求那可疑的缺乏坚实基础的与张无忌的爱,她已甘愿抛弃尊贵的身份和荣华富贵,甘愿背叛父兄冒天下之大不韪,她选择了人生中新的角色。张无忌身边的四位美女中,赵敏最主动,也是善于撩拨和挑逗起张无忌的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渴欲,所以张无忌一时认为他最爱赵敏,也是合乎他的思维惯性的,但这并没有深刻的内在基础。假若当年小昭、殷离也像赵敏这般主动投怀送抱,结果真的难说。
苗若兰:像春阳一般将人照暖照亮
苗若兰出场,简直就是公主一般的排场,气派大得惊人。小姐未露面,先上来的丫鬟、奶妈、厨娘,咭咭呱呱,??嗦嗦,只顾自说自话,全不管那剑拔弩张,真枪实弹的紧张危急局面,就已先声夺人,让雪山上座中群雄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发作不出来。又写鸟笼、狸猫、鹦鹉架、兰花瓶,写书籍、皮裘、衣柜,丫鬟奶妈只顾着收拾,商量要这要那,这样行那样不行,实在与座中场面不相称。雪山上群雄舞刀弄剑之处,忽然翻作温柔儿女之乡,此意外之笔调,轻松幽默,调节了故事情节推进的节奏。及至苗若兰亮相,真是遮也遮不住其高贵脱俗的世外仙姝的气质。一身黄衣,清秀之极,明珠美玉般的人品,让人不能逼视。这是真正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大小姐,柔而不弱,大气得体,手无缚鸡之力,却有主见,有担当。一上手就像春阳一般将人照暖照亮,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转,听她的主张和安排,她根本不管场面是如何的紧张危急,只是按自己的大小姐脾气行事,&别打架了,我最不爱人家动刀动枪的&。她已经习惯了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她去内堂拜见伯母,换衣裳,喝茶,用套着锦缎套子的白铜小火炉暖手,吩咐丫头去点香,还要挑剔香用的不对,一切都是旁若无人,只是出于自然,丝毫没有矫饰作态之处。她自作主张,但是却出手大方,又机智又聪明伶俐,送给两个小僮玉马,使得小僮回嗔作喜,这才解决了局面的紧张和难堪。有这样出色的女儿,又映衬了父亲金面佛苗人凤是何等世间少有的龙凤般人物。雪山上一帮自许豪杰的武林人物没有担当,敢于出头露面的却是不会武功的千金小姐苗若兰。任他天大危急场面,苗若兰只是镇定自若,视若等闲,给人以信心和安宁。苗若兰和胡斐一照面,给人的感觉恍若是胡一刀夫妇再生,两对之间竟有惊人的相似和暗合:胡斐是胡一刀的翻版,满脸虬髯,根根如铁,浓发散乱,粗豪恶猛,只不过胡斐文武全才,更多一些书卷气和洒脱潇然的随意;苗若兰文秀清雅,弱态生娇,娇滴滴的一个美人,与胡一刀夫人惟一不相同的只是不会武功而已。胡斐一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苗若兰也想错了,她本想怜惜悲悯这个身世漂零的苦孩子,不料这英武的大汉却反能让人信赖和依托。苗若兰还是依着自己那大小姐身份脾气行事,哪怕胡斐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见了胡斐,先取酒菜出来,要与胡斐饮上几杯。胡斐是飞狐,狡黠多智应是他的本色,和其父胡一刀又有不同。他并不一味相信人,并不卖弄盲目的坦荡大方,他暗中相试苗若兰会不会武功,又口中含有解毒药丸,所以根本不在乎酒中是否有毒。血的教训,教会了他防备和多疑。但他能坦言自己这样&倒是我胸襟狭隘了&,是他的真处,他一点没让人觉得&狭隘&。酒还不足以助兴,还要雅琴相酬,苗若兰把胡斐完全当成客人,先入之见的好感,已油然而生。这有些像《神雕侠侣》中风陵夜话的那一段,先是心慕其人,及至相见,更是从此割舍不下,美人爱英雄,古今皆然。诗酒对答,胡斐的豪侠之气中更多了些风流。倏然而来,飘然而归,真如神仙般人物。凝望着胡斐远逝的背影,苗若兰若有所失,芳心已跟随斯人而去。
白阿绣:善良又体谅的好姑娘
阿绣是个好姑娘,一出场其温柔文雅,婉和有礼的形象就已经确立。阿绣的眼泪流到了石破天的脸上,她也要说对不起。她善良又体谅,这才是与石破天像一对。仅仅是听了阿绣叫了几声大哥,石破天就感到说不出的慰贴舒服。他将剥了皮的柿子喂阿绣吃,阿绣满脸羞得像红柿子一般,石破天又何尝不是心旌摇动不已。石破天和阿绣之间爱情表白的一场戏,写得温婉细腻,阿绣只是哭,石破天只是情急于剖白,甚合书中二人的身份和性格。对于阿绣,她有过心灵上的创伤,对所爱之人,她又是想亲近,又是不敢把握。阿绣梦见石破天用金乌刀法将她杀了,此中就有许多婉转暗示。梦见石破天对她凶,其实是石破天对她太好,她担心石破天会负情变心。梦见石破天使用金乌刀法,是阿绣对家庭中变故的焦虑,史婆婆白自在的关系,还有她的父亲,她的母亲的不明处境,她口中没有说,其实是极放不下。梦见石破天杀她,是她受创的心灵当初痛不欲生的影射,她的心灵伤口还没有完全复原。石破天则是初阅人世,又在叮叮当当那儿受了一些男女爱情上的启蒙教育,所以他虽质朴,却能自然而然地说出甜言蜜语来讨阿绣喜欢,而且还敢于情不自禁地吻了吻阿绣的手指,做了唐突举动,石破天又心下忐忑不安。两人之间,终于心事挑明,蜜里加糖起来。石破天问阿绣,为何人人见了他都会误认为他是那个石中玉,而阿绣却没认错。阿绣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实是难堪。阿绣有过锥心刺骨的痛恨的经验,她当然对石中玉的认识比其他人都要深刻,所以只凭直觉,她就可以分出孰善孰恶来。
银川公主:足够的聪明和足够的执著
银川公主是个痴心人,张榜招婿,只为了那陌生得尚未能见面,熟悉得已融为一体的梦郎。银川公主显然是个很有主意和主见的女子,有足够的聪明和才学,也有足够的执著。她心中想一件事,就不只是想想而已,便会动脑筋想办法,一定要把事情做成。张榜招婿,出三道问题,别出心裁,果然收到了奇效。酒罢问君三语,三问三答,不同人有不同回答,各见本色。包不同所答尽见其精灵刁钻,幽默风趣。段誉情有独钟,自得其乐,却最见其素心质朴,一往情深。第一问,最快乐逍遥之处,段誉答是枯井中,烂泥里,再无此第一答了。第二问,最爱之人,段誉本欲答王语嫣,但经巴天石朱丹臣的点醒,不能失了王子体面,便答&爹爹妈妈&。此答一出,段誉胸中自然而然动了情,决不做作,这是本色。第三问答后,段誉忽然觉得自己不像爹爹,此作一大伏笔。宗赞王子三答,有其机智讨巧之处,但却流于轻浮和俗套,不入品。慕容复之回答,最绝,他竟没有过真正的快乐,又没什么最爱之人,做人做到了这个地步,真是可怜了。慕容复已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爱憎,都奉献给了他复辟的事业大计,作了祭坛上的牺牲物。萧峰三问而不答,悄然而去,极好。此乃真伤心人,其心中的一段隐痛,又何忍提起。虚竹之三答,这才出现真命天子。那宫女道:&先生尊姓大名?&虚竹道:&我么&&我么&&我道号虚竹子。我是&&出&&出&&那个&&决不是来求亲的,不过陪着我三弟来而已。&那宫女问:&先生平生在什么地方最是快乐?&虚竹轻叹一声,说道:&在一个黑暗的冰窖之中。&忽听得一个女子声音&啊&的一声低呼,跟着呛啷一声响,一只瓷杯掉到地下,打得粉碎。那宫女又问:&先生生平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虚竹道:&唉!我&&我不知道那位姑娘叫什么名字。&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均想此人是个大傻瓜,不知对方姓名,便倾心相爱。那宫女道:&不知那位姑娘的姓名,那也不是奇事,当年孝子董永见到天上仙女下凡,并不知她的姓名底细,就爱上了她。虚竹子先生,这位姑娘的容貌定然是美丽非凡了?&虚竹道:&她容貌如何,这也是从来没看见过。&霎时之间,石室中笑声雷动,都觉真是天下奇闻,也有人以为虚竹是故意说笑。众人哄笑声中,忽听得一个女子声音低低问:&你&&你可是&梦郎&么?&虚竹大吃一惊,颤声道:&你&&你&&你可是&梦姑&么?这可想死我了。&不自由主的向前跨了几步,只闻到一阵馨香,一只温软柔滑的手掌已握住了他手,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耳边悄声道:&梦郎,我便是找你不到,这才请父皇贴下榜文,邀你到来。&虚竹更是惊讶,你&&你便是&&&那少女:&咱们到里面说话去,梦郎,我日日夜夜,就盼有此时此刻&&&一面细声低语,一面握着他手,悄没声的穿过帷幕,踏着厚厚的地毯,走向内堂。梦姑终于找到了梦郎,梦郎终于再次拥有了梦姑,童话和梦境般的爱情,正要在此神秘和浪漫的场合下发生。虚竹给段誉的便条上写:&我很好,极好,说不出的快活。&这也只有段誉能真正理解。二兄弟一个在黑暗冰窟里,一个在枯井烂泥中,品味到人生的极乐,一般的呆气,一般的运气,一般的福气。虚竹终于做不成和尚了,童姥给他的人生课程,虚竹终于毕业了。
焦宛儿:聪明能干的好姑娘
《碧血剑》中,焦宛儿的戏路虽然不多,但她办事周到,应对得体,十分有分寸感,给读者留下极好的印象,评选十大可爱女,焦宛儿不应该被遗漏。焦宛儿显然对袁承志很有好感,依温青青的脾气,她不可能不感觉焦宛儿的分量,所以焦宛儿也是温青青一向疑忌和吃醋的对象之一。冰雪聪明的焦宛儿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她并没有勇于争取,只是更加注意和避嫌,退居幕后。焦宛儿之父焦公礼遇难身亡,焦宛儿娇楚可怜,哭得梨花带雨,但她却很有主见和担当,精明干练,做事周到。寻访到仇人的踪迹,她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安排好了之后,再来请袁承志一行人为其主持公道。焦宛儿虽然报仇心切,但没有鲁莽行事,事实上证明了她的小心没有错。本来以为焦公礼是被闵子华暗杀的,后来她探明真相,闵子华是被陷害的,凶手另有其人,原来是卖国求荣的太白三英。袁承志和张无忌一样,虽然没什么主见,拿不定什么主意,但艳遇却是不断,一个个好姑娘都暗地里爱上了他们,焦宛儿也不例外,虽然她嘴上没说,虽然她行动上处处注意,但一些细微小节上还是披露了她内心的隐情和难以言说的秘密。焦宛儿硬朗刚强,内心虽然有软弱和隐痛,但在外人面前还是苦苦撑住。只有单独面对袁承志之时,她不再假装,她会轻轻的啜泣,把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暴露在袁承志的面前,这是对袁承志意味深长的信任,也是一种欲说还休的诉求和求助。她希望她所欣赏和所爱的人能给她以支持、鼓励和分担,她决不愿意一个人那样刚强地支撑着。对于焦宛儿这些含蓄和秘密的示爱,袁承志的表现却粗糙和麻木,还有几分道学的迂腐气。看到焦宛儿轻轻的哭泣,袁承志竟然问出&焦姑娘你不舒服么&这样愚蠢的话来,与袁承志少年的聪明伶俐相比,长大后的袁承志确实少了许多的灵气,也许是被温青青的小性子和吃醋管得怕了,袁承志的内心也在有意和无意的疏离和逃避。父债子还,何红药恨上了温青青,要拿温青青发泄自己的怨气。袁承志救出了温青青,温青青却大发脾气,当着焦宛儿的面闹了起来,摆明了是在争风吃醋。焦宛儿冰雪聪明,心思细腻,怎么可能听不出温青青指桑骂槐的疑心?焦宛儿知难而退了,她温宛的性格决定了命运的悲剧,她刚强硬朗的性格又使她勇于承担伤心和烦恼,焦宛儿马上找来了师兄罗立如,当着温青青的面,要求袁承志作主将自己许配给罗师哥。虽说焦宛儿敬重师兄的为人,也知道师兄对自己的暗恋,嫁给师兄说得过去,但这样做摆明了是委屈自己。当温青青明白她的用意而向她道歉时,焦宛儿忍不住泣然泪下,这真实的眼泪,把一切难以言说的秘密都暴露无遗。和温青青相比,焦宛儿其实要可爱得多。通情达理,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好姑娘实在是很难得。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的e是什么伤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