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玉石博物馆、宝石是寄灵物说上面有什么残留怎么讲

宝玉石奖赏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宝玉石奖赏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珠宝玉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小:3.7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珠宝玉石鉴赏材料
宝石概论 将宝石学作为专门的一门学科来研究, 最早起源于英国, 1908 年英国首先创建了宝石研 究机构,开始收集宝石方面的理论资料,并于 1913 年组织了世界上的第一次宝石学考试, 英国宝石协会在全世界进行函授教学, 每半年在全世界进行一次统一考试, 成绩合格者发给 证书,承认作为它的会员(FGA) 。世界上第一所专门研究宝石的高等院校是美国宝石学院 (GIA) ,创建于 1930 年,其目的是向首饰商、珠宝商提供鉴定、分级及评价方面的知识, 并提供权威性的市场分析。 除此之外,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中国等国家都有宝石院校,在中国创办最早、 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目前, 我国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每两年 举行一次全国珠宝玉石质检师执业资格的考试。 宝石学最初源于矿物学、岩石学、工艺美术学,现已发展为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天然宝石、合成宝石和人造宝石,其研究内容涉及 到宝石的形成、找矿、开采、优化处理、合成晶体、加工、设计与镶嵌,直到成为商品的全 过程。研究范围之广,为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 宝石的概念与分类 最初,人们所利用的宝石材料都来自大自然,因而赋予了宝石的天然属性。但由于天然 宝石稀少且价格昂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工宝石进入珠宝首饰市场, 成为宝石领域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2003 年重新颁布的国家标准中珠宝玉石的定义为:是天然珠宝玉石和人工宝石 的统称 宝石的分类 1、按宝石成因分类 |-|--| 宝石| | |--人工宝石----|-|-|-|-合成宝石 人造宝石 拼合宝石 再造宝石 天然珠宝玉石|-|-天然宝石 天然玉石 天然有机宝石1.天然珠宝玉石 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具有工艺价值、可加工成装饰品的物质统称 为天然珠宝玉石。 包括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和天然有机宝石。a.天然宝石 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 可加工成装饰品的矿物单晶体(可含双晶). b.天然玉石 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例:翡翠、软玉、岫玉、绿松石、独山玉、欧泊等。c.天然有机宝石 由自然界生物生成, 部分或全部由有机物质组成可用于首饰及装饰品的材料为天然有机 宝石,养殖珍珠(简称“珍珠”)也归于此类。 例:珍珠、珊瑚、象牙、琥珀等。2.人工宝石 完全或部分由人工生产或制造,用作首饰及装饰品的材料统称为人工宝石。 包括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a.合成宝石 完全或部分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有已知对应物的晶质或非晶质体,其物理性质、化学 成分和晶体结构与所对应的天然珠宝玉石基本相同。 例:合成红宝石、合成祖母绿、合成钻石、合成欧泊等。 b.人造宝石 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无已知对应物的晶质或非晶质体称为人造宝石。 例:玻璃、塑料、人造钇铝榴石等 2.按宝石的价值分类 高档宝石 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翡翠、软玉等中档宝石海蓝宝石、碧玺、尖晶石、方柱石等。 低档宝石水晶、红色石榴石、玛瑙、虎睛石、东陵石等。这是商业上仅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分类,实际上影响宝石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宝石的命名 宝石的命名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一个宝石名称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它涉及到生产 者、出产国、商人及顾客的利益。不正确的名称不仅在商业界会造成许多法律纠纷,而且在学术 界被认为是一件很不严谨的事情。 对宝石的错误称谓,往往是由于: ①消费者缺乏珠宝知识,望文生义; ②不法商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牟取暴利。 一、以下是几种常出现的错误命名方式: 1、以颜色直接命名宝石: 将所有红色宝石称为红宝石,将所有绿色宝石称为绿宝石,将所有黄色宝石称为黄宝石。 这样称呼带来的后果: a. 将许多不同品种的宝石混为一谈。 b. 将同一品种的宝石看成许多品种的宝石。 2、以特殊光学效应直接命名宝石: 不考虑品种差异,将所有具有星光效应或猫眼效应的宝石统称为星光石、猫眼石。然而,具 同样效应的不同品种宝石其价格差异很大,这样的混称显然会引起很多纠纷。星光红宝石碧玺猫眼3、以产地命名宝石: (1)以产地代替宝玉石品种。 如同样是蛇蚊石玉,因产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就有了不同的名称: 岫岩玉、南方玉、陆川玉、莱阳玉、酒泉玉、……,造成同一宝石品种具有多种名称。 另外,当一个地区出产不同玉石时,又容易将不同品种的玉石套上同一个产地名,从 而造成很大的混乱。例如将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的蛇纹石玉和软玉混称为“岫岩玉”。 (2)以“产地+高档宝石”命名普通宝石。 如用“亚历桑那红宝石”称呼红色石榴石; 用“巴拉斯红宝石”称呼红色尖晶石。 给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之嫌。4、人工宝石定名时,在相应的宝石材料前冠以“合成”、“人造”、“再造”。以示与天然宝石 的区别。但“塑料”、“玻璃”除外。 如“合成红宝石”、“人造钇铝榴石”、“再造琥珀”、“玻璃”。 a.禁止使用生产厂、制造商的名称直接定名。如“查塔姆(Chatham)祖母绿”、“林德(Linde)祖 母绿”等。 b.禁止使用易混淆或含混不清的名词定名。如“鲁宾石”、“红刚玉”、“奥地利钻石”等。 c.不允许用生产方法参与定名。 5、拼合宝石命名时应突出“拼合石”三字,同时在拼合石前将材料名称逐一写出来。 如“玻璃、石榴石拼合石”。或以顶层材料名称加“拼合石”三字,如“蓝宝石拼合石”。 对于分别用天然珍珠、珍珠、欧泊或合成欧泊为主要材料组成的拼合石,分别用拼合 天然珍珠、拼合珍珠、拼合欧泊或拼合合成欧泊的名称即可,不必逐层写出材料名称。 6、经处理的珠宝玉石应在其基本名称后用括号标出“(处理)”二字。 如“蓝宝石(处理)”、“翡翠(处理)” 。 或注明处理方法,如:“蓝宝石(扩散)”、“翡翠(漂白、充填)” 也可以在所对应的珠宝玉石名称前描述具体处理方法:“扩散蓝宝石”、“漂白、充填翡翠”。 仿宝石: a.在所仿天然珠宝玉石名称前冠以“仿”字,如“仿珍珠”。 b.应尽量给出具体珠宝玉石名称,且采用下列表示方式,如“玻璃”或“仿水晶(玻璃)”。 c.仿宝石不代表珠宝玉石的具体类别。 d.当使用“仿某种珠宝玉石”(如“仿钻石”)时,意味着该珠宝玉石: 1.不是所仿的珠宝玉石(如“仿钻石”不是钻石) 。 2.具体模仿材料有多种可能性(如“仿钻石”可能是玻璃、合成立方氧化锆或水晶等。 影响宝石价值的因素 “黄金有价、珠宝无价”说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说影响黄金价值仅有纯度和重量因素, 而这两个因素很容易用现代手段定量测试, 因此, 黄金的价值容易度量; 二是说影响珠宝价值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诸多因素都不能准确定量度量,从而使得宝石 的价值比较难以把握。 但也不是不能把握,您对宝石认识越透彻,对其价值的把握就越准确,主要应综合考虑以下 几个因素: 美丽稀少性宝石的切磨工艺 耐久性宝石的重量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一、美丽 宝石的美丽是由颜色、透明度、光泽、色散、特殊光学效应等诸多因素构成,这些因素 相互弥补又相互衬托,当上述因素都恰到好处地结合时,宝石才能光彩夺目、美丽绝伦。 1、颜色: 彩色宝石要求其颜色艳丽、纯正、均匀。如一块纯正、浓艳的绿色翡翠,会给人一种青 翠欲滴的感觉;而火红的红宝石则给人以热烈、明快的感觉。 对于无色宝石则要求尽可能不附加任何灰、褐色调,如高色级的钻石。 2、透明度与纯净度: 透明度是指宝石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宝石透明度与宝石的纯净程度和裂隙多少有关,杂质包裹体越多、裂隙越多,则宝石的 透明度越低,从这个角度来讲,宝石的透明度反映了宝石结晶完美的程度。 如果说颜色是彩色宝石美丽的主要因素, 那么, 透明度与纯净度则是无色宝石质美的最 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透明度越高,宝石越完美,价值越高。 3、光泽: 光泽是宝石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和特性。 这种反光视觉效果为宝石平添了一份灵气。其强弱决定于宝石的表面性质、折射率、反 射率等因素。 表面性质与加工过程中最后抛光的光洁度有关; 宝石的折射率和反射率则是宝 石固有的物理性质。 无色钻石之所以能成为宝石之王,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具有极强的金刚光泽, 在阳光下光 芒四射,给人以光彩夺目、灿烂辉煌的感觉。 4、色散: 宝石将白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的现象叫色散。 色散的大小是用宝石对红光(687nm)和紫光(431nm)的折射率的差值来表示。 高色散使宝石增加了无穷魅力,尤其是对于无色宝石来说更是如此。钻石具有较高的色散值 (0.044) , 当自然光照射到角度适宜的钻石刻面时, 就会分解出光谱色,在钻石表面显示出一种五颜六色的光彩。5、特殊光学效应: 有些宝石不以颜色、透明度称雄,但具有特殊的光学效应,如星光效应、猫眼效应、变彩 效应、月光效应等,这些效应给宝石平添了几分姿色、几分神秘,因而使其身价倍增。 如山东的一种黑褐色蓝宝石, 最初被作为废石丢掉, 后因发现其弧面形宝石的表面具有 明显的六射星线,而被重新定为宝石。 二、耐久性 宝石不仅应绚丽多姿,而且要经久不变,很多宝石还是世袭之物。宝石的耐久性主要取 决于宝石的力学性质和化学稳宝性。宝石硬度越大,在日常配戴中越不易被磨损。绝大多数 宝石都有非常高的化学稳宝性,一般不发生分解、氧化。 但欧泊、绿松石等含水宝石会因过分干燥或受热脱水而失去光泽、变色及开裂。 三、稀少性 物以稀为贵,任何美丽的东西如果遍地都是就不显示其名贵了。 天然宝石的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首先是在某种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 成, 这些条件包括温度、 压力、 化学元素种类及浓度梯度等, 当这些条件均恰到好处集合时, 才有可能成就天地精萃――宝石, 形成后还需在后期地壳升降运动以及风化剥蚀作用下, 宝 石矿床达到近地表才能被人类发现、开采和利用。 如祖母绿(Be3Al2Si6O18)的形成,除了适宜的温度,压力和空间条件外,必须同时富 集 Be、Al、Si、O 元素,且其含量比例为 3:2:6:18,若 Al 浓度太低,则会形成另外一种矿 物――硅铍石 (Be2SiO4) 。 即使形成了祖母绿, 若没有浓度适宜的微量 Cr 替代晶格中的 A1, 也不会呈现出迷人的翠绿色。 天然宝石的价格远远高于合成宝石的价格,其原因就在于此。 宝石的稀有性包括品种上的稀有性和质量上的稀有性, 它对宝石价值的影响是非常明显 的。 例如:当欧洲大陆首次发现紫晶时,立即被它高雅、美丽的颜色征服,视之为珍宝,后 来,在南美大陆发现了大型优质的紫晶矿床,其价格猛跌,沦为中低档宝石。 因质量方面的稀有性而身价倍增的例子是高档祖母绿, 由于该宝石矿物为裂理发育, 瑕 疵严重,能加工成完全无瑕者非常稀少,如乌拉尔地区的祖母绿,几公斤的原石加工后可能 成品仅为 1 克拉(1 克等于 5 克拉) 。因此,大而完美的祖母绿便成了稀世之宝,价格亦超 过了钻石。 世界上有 3000 多种不同的矿物, 但常用来做宝石的仅 50 余种。 有些还因硬度过低易磨 损,仅作为收藏品,并不适合佩戴。 夜明珠” : 夜明珠主要是具有磷光现象的矿物或岩石。目前,已发现具有磷光的矿物有萤石、金刚 石、方解石、锂辉石等矿物,其中,发现较多的是萤石“夜明珠” 。萤石因含较多的稀土元 素而常呈现浅蓝、翠绿、墨绿色。世界萤石总储量约 9.35 亿吨,中国占世界储量的 35%, 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内蒙古等地。萤石虽然是一种常见矿物,但具有磷光效应的 萤石目前还不多。 2002 年夏,在北京召开了萤石“夜明珠”专家讨论会。希望给夜明珠一个正确的价值 评估,尽量减少商业炒作,使市场规范化。会上,中国宝石协会秘书长孙凤民透露,美国一 家机构曾发来两份萤石“夜明珠”的评估报告,一份评估为 1.3 亿美元,另一份评估为 2.8 亿美元,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希望中国宝玉石协会能提出意见。 四、宝石的重量 作为宝石必须达到一定的粒径和重量, 才有可能被人们利用。 天然宝石矿物颗粒一般较 小,大颗粒的宝石极为罕见。因而,宝石颗粒越大,其价值越高。 但其价格与重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指数关系: 宝石价格 = K * D K:每克拉宝石的价值(1 克拉=0.2 克) D:宝石的重量(单位:克拉) n:&=1,越高档、越稀少的宝石,n 越大。 五、宝石的切磨工艺 宝石学家按照不同宝石的特性和折射率大小设计了特定的款式, 每种款式各刻面的交角、 大小均有严格比例,以期最大限度地展示宝石的亮度、光泽、色散等。坦桑石的紫蓝色, 74 克拉, 产地坦桑尼亚, 象征胜利的 “V ” 金黄色祖母绿,65 克拉,产地巴西。 正面以三段百叶窗式切割成酒桶型,背面雕细水波纹状 使整个宝石有如金波律动的感觉。 六、艺术设计 值得提出的是, 首饰设计特别是玉石雕刻工艺的价值有时不在于玉质本身, 而在于艺术 家的艺术构思、设计及创造,一块在普通人看来不起眼的玉石,在玉雕大师手里,经巧夺天 工的设计、雕琢,可能会制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佳品。 七、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人们对宝石的爱好因地区和民族习惯而异。 翡翠一直为亚洲人所喜爱,视为珍宝、誉为玉石之王;而在西方则较为推崇祖母绿;信 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喜爱绿松石、 珊瑚, 至今印第安和中国藏民仍将绿松石视为最神圣的 装饰物。 随着时代、年龄的不同人们对宝石的偏爱也有所不同。 如中国古代偏爱玉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石文化,而现代的年轻人则偏爱宝石。 另外对宝石的爱好随性别也有所不同。 女性佩戴珠宝、往往选购俏丽的品种;而男性佩戴珠宝往往选购深沉大方的品种。 总之,宝石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物性,同时,也受人们消费需求的影响。 著名品牌的珠宝首饰 1. Cartier(卡地亚)珠宝 2. Van Cleef & Arpels 宝石的基本功用 一、日常佩戴饰物――首饰 这是宝石最传统的用途,起着点缀生活、美化生活的作用。 一般女性佩戴珠宝首饰主要是展现美丽、追求时尚,使女性更具魅力、更富风韵 而男性佩戴珠宝首饰更多地是体现成就与富有,给人以自信和自豪感。特别是在西方国家, 佩戴奇珍异宝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纪念物和礼品 宝石美丽、深受人们喜爱,并具有长久的收藏价值,因此最适合于做纪念物和礼品。 目前流行于全世界的诞生石,最早是欧洲人于公元 1562 年开始使用的,每一种诞生石都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更增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月份宝石象征意义 一红色石榴石贞操、友爱 二紫晶诚实、心地善良、心平气和 三海蓝宝石沉着、勇敢、聪明 四钻石纯洁无瑕 五祖母绿幸福、好运 六珍珠、月光石或变石长寿、宝贵 七红宝石热情、仁爱、尊严 八橄榄石夫妻和谐、幸福 九蓝宝石德高望重 十欧泊或红碧玺安乐、平安 十一黄色托帕石友谊、希望 十二绿松石或锆石成功、胜利 婚姻是人生一大转折点,是新生活的开始,每一对情侣自然都希望婚姻幸福美满,白头 偕老,珠宝首饰既能美化生活,又因其珍贵与耐久而成为常用的订婚信物和结婚礼物 另外,世界各地的人们还有用金银珠宝比喻婚期的习俗: 15 25 30 35 40 45 50 60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水晶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银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珍珠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珊瑚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红宝石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蓝宝石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金婚 周年结婚纪念称为钻石婚三、收藏、保值 由于宝石, 特别是高档宝石色泽艳丽、 品种优良、 产量稀少、 价格高昂, 是财富的高度浓缩, 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和资产转移。因而人们常将其当作硬通货币储备或收藏,古今中外 都是如此。 四、护身符 在古代, 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人们对宝石的认识带有神奇的不可知 色彩,认为宝玉石是神的使者,能防身、驱邪、避灾,给人们带来好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佩玉能避邪保平安”之说。现代人虽然不再迷信,但由于受传统文 化的深刻影响, 小件佩玉仍受到很多中国人的偏爱, 它寄托了购买者的美好愿望和对他人的 良好祝愿。 宝石的形成与产地 一 .宝石的形成 宝石矿物分布在岩石或由岩石衍生出的砂砾中。 岩石本身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 岩石可分成三大类,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 是在高温的条件下由岩浆或熔岩流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中,随火山爆发喷出地表而形成的火成岩称为“火 山岩”;而熔融岩浆在地表下凝固而成的称为“侵入岩”。 一般来说,岩石冷却凝固得越慢所产生的宝石矿物晶体就越大。许多品种的宝石都形成于侵入岩中,如 碧玺、橄榄石等。沉积岩: 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砂、砾、泥质或溶解物质,经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一般 成层堆积,这种特征可见于装饰性宝石。澳大利亚的蛋白石大都产于沉积岩中。变质岩: 是由火成岩或沉积岩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变化改造而成的岩石。例如,长期处于高温高 压下的石灰石在形成大理岩时可能含有红宝石。 它们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在这些岩石中,宝石矿物或许能地在地表找到,但也有可能被深埋于地下。 有些宝石矿物分布于基岩中,如产于金伯利岩中的原生钻石矿: 有些由于侵蚀作用而与基岩分离,被河水携带到河流、湖泊或海洋中。如产于纳米比亚海岸的钻石砂 矿。有机宝石的形成: 有别于无机矿物宝石,它们来自动物或植物。 如珊瑚是由一种极小的海洋动物―珊瑚虫的骨骸所组成。 而琥珀则是石化的树脂,可从松软的沉积物或海洋中采集到。 二.宝石的产地 有些宝石产于世界各地,如水晶和石榴石;而有些宝石则由于形成的地质条件较为特殊,仅分布于少 数几个国家或地区,如红宝石、钻石。有些宝石即使分布较广,但可能仅有极少部分达到宝石级别。因此, 世界上的宝石产地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富,足以进行商业性开采的地方。 宝石学的基础知识 宝石的化学成分特点 1、 宝石多数属于硅酸盐矿物, 其次为氧化物类, 少数为磷酸盐, 自然元素类仅有钻石一种。 2、 宝石矿物的化学组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可变性。 引起宝石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是: 类质同象替代和显微包裹体的存在。 这些杂质组分的介入对宝石来说极其重要: 它不仅使一些宝石呈现出各种漂亮、迷人的颜色(如红宝石因含微量 Cr 而呈红色);也使 部分宝石具有神奇的光学效应(如定向纤维包体导致猫眼效应和星光效应)。和星光效应)。 宝石的结构 晶体: 其内部的原子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具有三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通 常都表现出典型的规则形态,这种形态是其格子构造的外部表现。 如水晶、钻石等。 非晶体: 其内部的原子排列无规律,不具格子构造,因而也没有规则的几何 外形。 如玻璃、蛋白石等。 多晶质: 指由众多细小的晶体集合而成、宏观不呈晶体而呈块状产出的固体。 如翡翠、岫玉等玉石。 \ 宝石的光学性质 1、宝石的折射率: 根据折射定律,宝石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 度与光在宝石中的传播速率之比。 它是反映宝石成分、晶体结构的主要常数之一,是宝石种属鉴别的 重要依据。 2、均质体与非均质体: 根据光学性质的不同,宝石可分为:均质体和非均质体两大类。 均质体宝石: 其光学性质在各个方向上相同,即光在均质体宝石的各个方向上传 播时,其速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均质体宝石只有一个折射率(n),在 折射仪上仅有一道阴影边界。 例:钻石、石榴石、尖晶石、玻璃等都是均质体宝石。 非均质体宝石: 其光学性质随方向而异。当光波进入非均质体宝石时,一般会分解 成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传播速度不同、折射率不等的两束偏振光,这一 现象称为光的双折射。 在折射仪上非均质体宝石有两道阴影边界,其最大折射率与最小折 射率的差值称为双折射率(DR) 。 方解石因其具有极高的双折射率,肉眼即可明显地看出双重影象。 锆石也因为双折射率较高,放大检查时,可明显地看到刻面棱线呈 双影。 非均质体宝石又可分为: Ⅰ、一轴晶:只有一个方向不发生双折射的晶体。 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碧玺、水晶。 Ⅱ、二轴晶:有两个方向不发生双折射的晶体。 如:橄榄石、金绿宝石、托帕石。 3、宝石的颜色与多色性 颜色: 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当这种电磁波进入人眼,剌激视神经时 便产生了颜色感觉。在一般光亮条件下,视觉正常的人仅能感觉到 700-400nm 范围的波谱,其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紫。 宝石本身没有颜色,我们之所以感觉它的颜色,是宝石对不同波长 的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宝石所呈现的颜色是剩余光中的各种色光 的混合色。 若宝石对白光中各波段的光全部吸收,则宝石呈现黑色; 若白光中各波段的光全部通过宝石,未被吸收,则宝石呈现无色透明。 多色性 非均质体宝石的光学性质随方向而异。 当对光波的选择性吸收或吸收总强度随着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 向不同而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称为宝石的多色性。 一轴晶宝石可以有二色性。如红宝石、蓝宝石、碧玺、祖母绿等; 二轴晶宝石可以有三色性。如变石、坦桑石、红柱石。 4、宝石的光泽 指宝石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其强弱取决于宝石本身的折射率和表面光洁程度,常见的光泽种类 有: 金属光泽 表面所具有的一种象金属一样的光泽。如赤铁矿等。 金刚光泽 由金刚石表面所显示的一种光泽类型,是非金属矿物中最强的一种光 泽。如钻石。 玻璃光泽 如同玻璃表面所反射的光泽,大多数宝石都具有玻璃光泽,如红宝石、 祖母绿、水晶、托帕石、碧玺等。 丝绢光泽 具纤维状集合体结构的宝石所表现的一种光泽。如虎睛石、猫眼石。 珍珠光泽 一种柔和、多彩的光泽,常见于珍珠表面或月光石表面。 油脂光泽 一些宝石的不平坦断面上或某些玉石表面呈现的一种光泽。如水晶断口 上的光泽和软玉的光泽。 除此以外,常见的光泽还有树脂光泽、蜡状光泽, 5、宝石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物体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肉眼鉴定中常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透明――光线可充分通过,并能清晰地透视物体。如金刚石、水晶。 半透明――可透光,但透视物体时已很模糊。如翡翠。 不透明――不允许光线透过。如孔雀石。 6、宝石的发光性 指宝石在外来能量的激发下,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荧光:激发源撤除后,宝石立即停止发出可见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荧 光。 磷光: 激发源撤除后,宝石仍能在较短的一定时间内继续发出可见光。称 为磷光。 7、特殊光学效应 猫眼效应: 光照下一些弧面形宝石的表面呈现一条闪亮的光带,犹如猫的眼 睛,故而得名。随着光源或宝石的摆动或观察角度的改变,光带在宝石 表面作反方向平行移动。 产生机理: 猫眼效应的产生是宝石及其内部定向包裹体或定向结构对可见光 的折射和反射作用引起的。 猫眼与包体的关系 评价:眼线是否窄细、明亮;游动是否灵活;是否居中。 星光效应: 光照下一些弧面形宝石的表面呈现一组放射状闪动的亮线,形如夜 空中闪烁的星星,称为星光效应。随着宝石的转动或光源的转动,星光 将在宝石表面作反向转动。 产生机理: 同猫眼效应的形成机理,所不同的是含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定向包 裹体或定向结构。 种类: 四射星光、六射星光、12 射星光(二套六射星光) 评价: 各亮带是否清晰、细窄、完整;亮带交叉点是否位于弧面中心。 变彩效应: 由于宝石的特殊结构对光的干涉、衍射作用产生的颜色,颜色随着 光源或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彩。 产生机理: 欧泊的化学成份为 SiO2.nH2O,在其结构中 SiO2 为近于等大的球体 在空间作规则排列(短程有序) ,球体之间由含水的 SiO2 胶体充填,胶 体与球体之间有微小的折射率差异,球体直径与球体之间的孔隙直径近 于相等。这样,欧泊的结构就形成了最典型的天然三维光栅,SiO2 球体 及球体空隙分别相当于衍射单元和光栅常数,根据布拉格公式: nλ=2d.Sinθ Ⅰ.球体直径(d)及观察角度(θ )直接决定了欧泊中色斑的颜色(λ ): d &&λ 时: 可见光直接通过, 欧泊无变彩, 仅显示灰白色, 这是普通的蛋白石。 d&λ 时: 可见光中大部分光被挡于欧泊之外, 欧泊中不发生光的干涉、 衍射, 仅发生瑞利散射,导致欧泊出现淡淡的蓝色乳光。 d 与白光中较短波长的光相近时: 这些较短波长的光在欧泊中发生干涉、衍射,产生蓝、绿等较单一 的颜色色斑。 d 略大于白光中的较长波长的光时: 白光发生衍射和干涉,产生从紫到红的全光谱色,这时色斑颜色最 为丰富。 另外,在球体直径 d 固定的情况下,随着观察角度θ 的连续改变, 色斑的颜色会按照可见光谱色序发生连续变化,这样就解释了欧泊中色 斑颜色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Ⅱ.短程有序结构决定了众多色斑的形成 由于欧泊属非晶质体,其小球体的规则排列仅出现在局部小区域内 (即短程有序) ,每一规则排列的小区域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三维衍射光 栅,并对应宏观上的一个小色斑。由于小衍射光栅的尺寸各不相同,在 同一角度观察时, 各色斑的颜色也会有明显差异, 呈现五彩缤纷的效果。 评价: 色彩是否鲜艳、丰富;色斑分布的面积;基底的深浅。 变色效应: 在不同光源照射下(常用日光和白炽灯两种光源) ,宝石呈现明显 的颜色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色效应。 产生的前提条件: 宝石的可见光吸收光谱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相间分布的色光透过带, 而其余色光均被较强吸收。 例如:变石有两个透光区,一个是绿光区,一个是红光区。由于日 光中绿光偏多,所以日光下变石呈现绿色;而白炽灯中红色光偏多,所 以白炽灯下变石呈现红色。 月光效应: 折射率稍有不同的钾长石和钠长石薄片平行发生的超细微结构引 起光的散射、 漫反射作用, 形成朦胧状的蔚蓝色, 即在乳白色的底色中, 飘动着一点点微弱的蓝色,如同皎洁的月光,故名月光效应。 宝石的力学性质 1、比重(相对密度) : 宝石的重量与同体积水(4℃)的重量之比为宝石的比重值。 比重值是鉴定宝石(特别是玉石)的一个重要参数。 宝石的比重值受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控制。因此,每种宝石均有其固定的比重值,但由于 受到类质同象、杂质包裹体的影响,实测的比重值会有一个小的变化范围。 2、硬度: 抵抗压入、刻划或研磨的性能称为宝石的硬度。 在鉴定宝石中最有意义的是相对硬度。常使用的是摩氏硬度,它由十种矿物组成,由软到硬 排成十级。 1822 年 Friedrich Mohs 用十种矿物标准确定未知矿物称为摩氐硬度计 其级别仅表示硬度的相对大小,而非绝对硬度,各级之间硬度的差异是不均等的。 3、韧度: 指宝石抵抗撕拉破碎的能力,即抵抗分裂的能力。 韧度高表示宝石难于碎裂, 韧度与硬度的关系不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韧度与宝石的结构构造 有关。 例:硬度为 10 的钻石因八面体解理发育,其韧度低于硬度为 6-6.5 的软玉,而软玉的 高韧度来源于其纤维交织结构。 4、解理与断口: 解理: 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特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较光滑平面。 断口: 宝石受外力作用发随机的无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解理不仅对宝石的鉴定有意义,而且对宝石的加工有很大的影响。 宝石的热学与电学性质 1 、热电效应: 由于温度升高或降低,宝石晶体产生电压或形成表面电荷。 例:碧玺具有明显的热电效应,其晶体两端会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同时产 生静电吸尘现象。 2、静电效应: 某些有机化合物当受到反复摩擦时,表面能产生静电荷,吸附起较轻的小纸片、羽毛和 薄膜等。 如琥珀、塑料等。 3、压电效应: 压力与电荷互相转换的性能称为压电性。 例:净度很高的水晶,当受到电压作用时,会产生电荷(其多少随压力而变) ; 相反,当受到电压作用时,又会产生频率较高的振动(其频率随电压而变) 。 因而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4、导热性: 宝石学中一般以相对热导率来表示宝石的相对导热性能。 相对热导率的确定常以尖晶石的热导率为基数: 宝石或材料相对热导率 钻石 56.9-170.8 金 44 银 31 刚玉 2.96 托帕石 1.59 尖晶石 1 水晶 0.5-0.94 碧玺 0.45 橄榄石 0.41 绿松石 0.34-0.47 石榴石 0.26-0.48 翡翠 0.4-0.56 从表中可以看出钻石的相对热导率远远大于其它宝石,因此,使用热导仪能迅速有效地鉴 别钻石。 5、导电性: 绝大多数宝石的导电性都很微弱。 钻石是电的不良导体。但Ⅱb 型浅蓝色钻石晶格中的微量硼原子取代碳原子,引起局部电价 的失衡,造成Ⅱb 型钻石具有微弱的导电性,属半导体。 受辐射作用而致色的淡蓝色钻石,虽因晶格受高能粒子轰击,对不同波长光吸收性能产生变 化而显蓝色,但其不良的导电性能并未改变。 宝石中的包裹体 宝石晶体内所含的可以观察到的杂质叫包裹体(简称包体) 。 包体是宝石在生长过程中包进了周围的固体物质或结晶溶液中的气液、 液体而形成的, 琥珀 中还可含动物、植物的包体。 包体通常非常细小,要借助于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 少数情况下肉眼即可见到,如水晶中的金红石包体可达几厘米长。 全无包体的天然宝石很少。包体在多数情况下会影响宝石的质量,使其透明度降低。 但包体有时也能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如美妙的的猫眼效应、 星光效应就起因于宝石所含的 包体。 更为重要的是包体为鉴别宝石的成因提供重要的依据: 另外,包体还能提供宝石的产地信息: 除此以外,更有一些追求个性化的人,将宝石内部所含的包体当作与众不同的标志。 宝石鉴定及仪器 宝石鉴定的特点 天然宝玉石绝大部分都是自然界产出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每一种矿物都有一定的: 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晶体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矿物在上述任何一方面的特征都可以作为鉴定矿物的依据,因而矿物鉴定方法就有: 1.肉眼观察鉴定 颜色、形态、光泽、解理等; 2.物理性质测试鉴定 比重、折射率、硬度; 3.以晶体光学性质为依据的偏光显微镜鉴定; 4.晶体结构分析 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 5.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简分析、化学全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X 射线荧光分析等。 从理论上讲, 任何鉴定矿物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于宝石的鉴定工作, 但事实上宝石鉴定有 其特殊性。 首先,宝石是珍贵的,不能随意刻划、破坏、浸蚀,必须保证检测的无损性; 其次, 矿物的鉴定多数情况下是为基础研究而进行的, 宝石的鉴定多数情况下是为商业服务 的。 因而宝石鉴定应简单、快速、便捷、经济。 再者, 在宝石鉴定中还必须依据其内在特征判别该宝石是天然的, 还是经人工优化处理的或 者是人工生产的。这是宝石鉴定工作所独有的特点。 随着宝石人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宝石鉴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在常规宝石鉴定方法遇到困难时会经常用到现代大型仪器如电子探针分析、红外吸收光谱、 X 射线衍射分析等。 宝石的人工优化处理 概述 天然宝石的优化处理是指人们利用某种技术和工艺处理来改善珠宝玉石的外观(颜色、 净度或特殊光学效应) 、耐久性或可用性,从而提高宝石美学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当然,不包括对宝石进行切磨、抛光、雕刻和镶嵌等造型艺术的基本加工。 自然界产出的宝石色彩、质地、光泽俱佳的数量不多,并且产量越来越少,而人们的需 求越来越大,这就造成市场供求紧张、价格上涨。解决这一矛盾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对某此 有缺陷的天然宝石进行人工优化处理。 天然宝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 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程, 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为了消除这种美中不足的遗憾,宝石优化处理技术在人们不懈努力下不断发展起来。 优化处理的宝石大批进入珠宝市场, 给珠宝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同时也 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许多优化处理宝石被充作天然宝石出售。 由于天然宝石和人工优化处 理宝石的美学价值不同, 商品价值差别较大。 区别天然宝石和人工优化处理宝石是非常重要 的。 天然宝石的优化处理又分为优化和处理两类: “优化”: 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优化处理方法。 属于优化的方法有: 热处理、漂白、浸蜡、浸无色油、 染色处理(除碧玉外的玉髓、玛瑙)等。 “处理”: 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优化处理方法。 属于处理的方法有: 浸有色油、 充填处理 (玻璃充填、 塑料充填或其他聚合物等硬质材料充填) 、 浸蜡 (绿松石) 、 染色处理、辐射处理、激光钻孔、表面扩散处理等。 经处理的珠宝玉石应: 在其基本名称后用括号标出“ (处理) ”二字。 如“蓝宝石(处理) ” 、 “翡翠(处理) ” 。 或注明处理方法,如: “蓝宝石(扩散) ” 、 “翡翠(漂白、充填) ” 也可以在所对应的珠宝玉石名称前描述具体处理方法: 如“扩散蓝宝石” 、 “漂白、充填翡翠” 。 如不能确定是否经过处理时, 在珠宝玉石名称中可不予表示, 但必须加以附注说明且采用下 列描述方式: 如: “未能确定是否经过 XXX 处理” “可能经过 XXX 处理” 例: “托帕石,备注:未能确定是否经过辐照处理” “托帕石,备注:可能经过辐照处理” 属于“处理”的人工宝石可直接使用其基本名称 人工优化处理方法及检测 一、高温热处理 高温热处理是把天然宝石置于高温环境中,并在一定的气氛条件下进行处理, 促使宝 石的特征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转变。 如: 致色离子含量和价态的转变可以改善宝石的颜色 宝石内部包裹体溶解可以提高透明度, 固溶体的出溶以及某些物质通过表面扩散进入宝石可以产生特殊的光学效应等。经常用高温热处理的宝石主要是: 红宝石、蓝宝石、海蓝宝石、托帕石、水晶、玛瑙等。 热处理的宝石: 在其小面和腰棱处可见到麻点小凹坑; 宝石中的液态包裹体在热处理时发生膨胀,其周围有胀裂现象; 固态包裹体边缘有熔融现象。 二、漂白处理 有些宝石颜色不均匀,内部常见一些“脏点”,使用一些强酸强碱及氧化剂还原剂等 化学活性物质对宝石进行浸泡处理,可去除某些不好的杂色和脏点,净化质地,改善颜 色。 经常进行漂白处理的宝石有: 翡翠、珍珠、虎睛石等。 在漂白处理中,化学药剂对玉石的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宝石显微镜下,可观 察到腐蚀痕迹。三、灌注充填处理 灌注处理是把某些物质如油、蜡、塑料、玻璃等物质注入宝石的孔隙和裂纹中。一方面提高宝石的透明度、改善颜色; 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宝石的物理稳定性。经常进行灌注处理的宝石有: 祖母绿、翡翠、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绿松石、欧泊等。 灌注处理的宝石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由于孔隙没有被全部充填所留下的空隙,充填 物与宝石在颜色、光泽方面的差异。如果灌注的是油,包装纸上有油迹,用热针检测时有 油从裂隙中渗出。 四、染色处理 染色处理是用化学药剂对宝石进行处理,使无色或颜色过淡的宝石染上鲜艳的颜色。 一般有孔隙和裂隙的宝石才能进行染色处理。 石英岩、大理岩、翡翠、软玉、绿松石、玉髓、玛瑙、珍珠、珊瑚等玉石常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处理的宝石有以下鉴别标志:1、颜色过于浓艳,颜色分布不均,在裂隙和孔隙处颜色浓; 2、染色宝石的吸收光谱与天然品不同; 3、紫外光下,染色宝石与天然品可能有差别; 4、在查尔斯滤色镜下,染色宝石与天然品有时有差异; 5、大多数有机染色剂可使蘸有丙酮的棉球染色。 五、覆膜处理 覆膜处理是在宝石的表面涂覆一薄层物质来改变宝石颜色和光学效应。 最常用的方法有涂色层、贴箔片、镀层三种类型: ①涂色层 是在宝石的亭部、腰部及弧面型宝石的底部表面涂覆一层透明的有色物质, 以改善宝石颜 色。如在淡黄色钻石的亭部涂一薄层蓝色物质,以抵消其淡黄色,提高钻石的颜色等级。 ②贴箔片 是在宝石的底部贴上一小块金属箔片以加强宝石对光的反射, 使宝石更明亮, 或者使宝石 产生星光等特殊光学效应。 ③镀层 是用电镀或离子喷涂的方法在宝石表面产生一金属薄层, 以增加宝石反光的能力或因干涉 产生辉光,如“七彩水晶”。 覆膜物质仅覆盖在宝石表层或局部,易脱落,有时可见到结合面,易于识别。 六、辐射处理辐射处理是用高能粒子束(电子束、紫外线、X 射线、γ 射线)照射宝石,使宝石的 颜色发生改变。 辐照处理是最新的宝石改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 水晶、托帕石、钻石、绿柱石、尖晶石、蓝宝石等宝石的改色。目前,辐照处理的宝石是宝石检测工作的难点。 七、激光处理 某些高档宝石有时其内部含有较大的深色矿物包裹体,用很细的激光束钻一通达 包裹体的细孔,并将包裹体溶解掉,这种方法就称作激光处理。 常被用于钻石的优化处理。激光处理宝石的表面和内部留有钻孔的痕迹,放大镜 和宝石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此痕迹。 八、表面扩散处理 将宝石覆裹于化学试剂中,然后在高温下焙烧,化学试剂中的致色离子从宝石表 面向晶体内部扩散(扩散深度为 n―n×100μm)从而改善宝石的颜色或产生星光效应。 这一处理技术已成功地用于红宝石、蓝宝石和托帕石的优化处理中。其鉴别特征 如下: 1、颜色不均匀,集中于腰、棱及裂隙处; 2、由于再次抛光,出现多面腰棱; 3、由于高温焙烧引起的局部熔融,表面可见到麻坑; 4、可能出现异常的吸收光谱、二色性或荧光色; 5、对于扩散的星光,其星线过于均匀、完美,且观察不到产生星光的针状包体。 钻石(宝石之王) 1.库利南:Cullinan 以矿主的名字所命名 “库利南”金刚石于 1905 年 1 月 26 日由戴比尔斯(De Beers)金刚石公司发现于南非 比勒陀利亚地区的“普列米尔”(Premier)金伯利岩管中,其大小为:长 10 厘米,宽 6.5 厘,厚 5 厘米,重量为 3106 克拉,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宝石级金刚石。 “库利南”金刚石晶形不完整。呈碎块,形似成人的拳头;浅蓝白色,透明如水,质量极佳 . 由于库利南太大,当时没有人能买得起。就由南非的德兰士瓦地方当局用 15 万英镑收购, 在 1907 年 12 月 9 日,为祝贺英王爱德华三世的生日而赠送给英国皇室了。 1908 年初,库利南被送到当时琢磨钻石最权威的城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交给约? 阿斯查尔 公司加工,加工费 8 万英镑。由于原石太大,须要事先按计划打碎成若干小块。打碎工作由 荷兰著名工匠约? 阿斯查尔进行。他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库利南,按它的大小和形状 造了一个玻璃模型,并设计了一套工具。他先用这些工具对玻璃模型试验,结果模型按照预 想的要求被劈开。1908 年 2 月 10 日,他和助手将库利南放在一个大钳子里紧紧钳住,然后 将一根特制的钢楔放在它上面预先磨出的槽中。约? 阿斯查尔用一根沉重的棍子敲击钢楔, 当库利南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裂为两半时,阿斯查尔却由于太紧张昏倒在地板上了。 库利南被劈开后,由三个熟练的工匠,每天工作 14 小时,琢磨了 8 个月。一共磨成了 9 粒 大钻石和 96 粒小钻石。 这 105 粒钻石总重量 1063. 65 克拉, 仅为库利南原重量的 34.25%。 9 粒大钻全部归英国王室所有。Cullinan 一 1 钻石,重 530.20 克拉,呈梨形。非常美观,被命名为“伟大的非洲之星” (Great Star of Africa) 。1910 年被镶嵌在英国国王爱德华(Edward)七世的即权杖上(权杖 是 1661 年为英王查理二世加冕典礼而制成的) 。 Cullinan-2 钻石,重 317.40 克拉,呈圆垫形 (Cushion),极漂亮,曾镶嵌在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Queen Elizabeth)二世的皇冠上。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Cullinan 一 3 钻石,重 94.40 克拉,呈梨形; Cullinan--4 钻石,重 63.60 克拉,呈圆垫形; Cullinan 一 5 钻石,重 18.80 克拉,呈心形; Cullinan--钻石,重 11.50 克拉,呈卵形; Cullinann 一 7 钻石,重 8.80 克拉,呈卵形; Cullinan 一 8 钻石,重 6.80 克拉,呈长方形,因加工技术高,钻石光彩夺目,十分喜人; Cullinan 一 9 钻石。重 4.40 克拉,呈梨形。 1919 年,在普列米尔矿山又找到一颗重达 1500 克拉的宝石金刚石。按重量为世界第三。 它也是一个大晶体的碎块, 并且颜色和库利南相似。 因此有人认为它与库利南是同一个大晶 体碎裂而成的,故这块金刚石没有给它取专门名字。 2.高贵无比(Excelsior) “爱克赛西奥”(Excelsior) 1893 年 6 月 30 日发现于南非奥伦杰自冶州的“亚赫斯丰坦” (Jagersfontein)金伯利岩管中, 重量 995.20 克拉,晶形不完整呈梨形,颜色为蓝白色,透明如 水,极为漂亮,又名“高贵无比”金刚石,是世界第二大宝石级金刚石。 “爱克赛西奥”金刚石,经过精心设计,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 21 块钻石,其中著名的 有 11 块钻石,分别命名为 Excelsior--1 至 Excelsior-ll。 Excelsior-1 被镶嵌在维多利亚女王的项链上 3.塞拉里昂之星(Star of Serra Leone) 1972 年 2 月 14 日发现于西非塞拉里昂的科诺(KOno)地区河流冲积砂矿中,重量为 968.90 克拉,晶形不完整,呈鸡蛋状,无色透明,属优质宝石级金刚石。 按重量来说,仅次于“库利南”和, “爱克赛西奥”金刚石,是世界第三大宝石级金刚 石。 按产状来说, “库利南”和“爱克赛西奥”金刚石产于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中,而 “塞拉里昂之星”金刚石则产于河流冲积砂矿中。迄今,从砂矿中发现的世界最大宝石级金 刚石应属“塞拉里昂之星”金刚石。 1972 年 6 月 14 日在伦敦 DeBeers 的中央统售机构,曾对“赛拉里昂之星”金刚石 进行估价,其结论是不低于 100 万英镑。 4.莫卧儿大帝( Great Mogul): (又名“光明之山” ) 根据历史记载,1304 年在古印度的戈尔康达地区的金刚石砂矿中发现了一颗大型宝石 级金刚石,重 793.50 克拉,晶形不完整。呈碎块,有大半个鸡蛋那么大,无色透明,光彩 夺目,极为珍贵,被命名为“莫卧儿大帝(Great Mogul) ”金刚石。这是迄今已发现的世 界上第四大宝石级金刚石。 这颗大钻石原来归印度莫卧儿皇帝所有,1739 年被波斯皇帝纳狄尔夺走。1747 年纳狄尔 被暗杀,贵族阿贝德尔趁机抢夺了这颗钻石。一百多年以后,1849 年在英国吞并印度的旁 遮普战争中, 英国总督戴胥勋爵夺取了这颗宝石, 并在后来贡献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1852 年经过精心策划设计,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若干块钻石,其中一块重 186.10 克拉,被命 名为“科赫依诺” (Kon-I-Noor)钻石, 。被女王用作胸针,女王死后, “光明之山”被镶在英 国玛丽王后王冠的十字架上。英王乔治六世即位后,1937 年为王后伊丽莎白制作王冠, “光 明之山”又被镶在伊丽莎白王后的王冠顶上十字架的正面。 5.琼格尔(Jonker) “琼格儿”(Jonker) 1934 年 1 月 17 日发现于南非比勒陀利亚市东 40 公里,离“普列米 尔”金伯利岩管 4.8 公里的砂砾中,是由一位名叫雅科布斯? 琼格儿先生在砂砾上步行时偶然 发现的。当时,琼格儿先生看见这颗金刚石时,高兴得跳起来了,他说:“天啊!我真幸运, 我发现了大金刚石,我要发财了”。 这颗金刚石无色透明, 纯洁无瑕, 非常美观, 有鸡蛋那么大, 重 726 克拉, 被命名为“琼 格儿”(Jonker)金刚石。1936 年,经过精心设计,“琼格儿”金刚石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 13 颗钻石,分别命名 为 Jonker-1-13 钻石. 其中 Jonker-1 钻石为祖母绿形切割,重 146. 9 克拉,光辉耀眼,极 其珍贵,曾先后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埃及和香港等地展览过,有人估价,Jonker-1 钻石 至少值 130 万英镑。据历史记载,Jonker-4 钻石,呈祖母绿形,重克拉是钻石中的珍品。1975 年 10 月 16 日, 在美国纽约珠宝市场,Jonker-4 钻石被南美一位宝石私人收家藏买走,双方商定的价格为 276,609 英镑 6.“百年”(Centenary) 戴比尔斯钻石公司成立于 1888 年,在其成立 100 周年之际,即 1988 年 3 月 11 日,在 南非著名的盛产宝石级大金刚石的“普列米尔”(Premier)金伯利岩管发现了一颗重 599.00 克拉的特优质宝石级金刚石,被命名为“百年”。 这颗金刚石纯洁无瑕,颜色极佳,呈淡玫瑰色,异常美观,是难得的稀世珍宝。 “百年” 金刚石,经过高级专业切磨师耗用三年的时间,精心研究设计,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一颗 重 273.85 克拉的巨钻,被命名为“世纪”(The centenary diamond)钻石。该钻石顶部有 75 个面,底部有 89 个面,腰部有 83 个面,总计有 247 个面,致使这颗 毫无瑕疵的巨钻终于展露万丈光芒。按重量来说, “世纪”钻石仅小于 Cullinan--1 钻石 (530.20 克拉) 和 Cullinan--2 钻石(317.40 克拉),居世界第三位.目前“世纪”钻石由戴比尔斯收藏,估计价值 1 亿美元。 9.“霍普”(Hope)厄运之星 17 世纪中叶,在古印度的戈尔康达(Go1conda)王国的科勒(Kollur)金刚石矿山(古 砂矿) ,发现一颗重量为 110.50 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呈碎块状,颜色为自然界极其稀少的 类似深蓝色蓝宝石的颜色。 经过精心设计,这块深蓝色的宝石级金刚石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若干颗钻石,其中最 大一颗重 45.5 克拉,呈圆垫形,鲜艳的深蓝色,光彩夺目,十分漂亮,象“神像”的眼睛, 极为珍贵,被命名为“希望”钻石。1791 年, “希望”钻石曾在法国巴黎珠宝展销会上展示过,经验丰富的珠宝商曾对“希望” 钻石估价 300 万法朗。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希望”钻石属世界珍贵钻石系列,这颗深蓝色宝石如同深邃幽蓝的 大海, 充满了婆娑迷离的梦幻色彩。 发生在它身上的种种故事蹊跷费解得让人对它肃然起敬 1642 年的印度西南部,法国探险家、珠宝商让巴布蒂斯? 塔尔涅尔曾看到过这枚钻石原 石。后来,这颗被称为“湿婆之目”的钻石曾数度被盗,自此它便被视为“不祥之物”。伴随着 它的噩运远不止于此,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紧紧缠绕着它的拥有者: ――法王路易十四死于天花 ――杜? 伯瑞伯爵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砍头 ――路易十六、玛丽? 安托万内特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被砍头 ――亨瑞? 霍普男爵及其后代一直被悲剧所困扰 ――哈比仆? 贝及全家人在一次撞船事故中丧生 ――1909 年,麦克林夫人从皮埃? 卡地亚珠宝行购得此钻之后,她九岁的儿子丧生于车轮之 下,她的丈夫被一件丑闻所牵连;他们于 1929 年离婚;麦克林死于 1946 年;她 25 岁的女 儿死于用药过量;麦克林夫人 1947 年死于肺炎。 “希望”钻石曾先后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展览过。目前,“希望”钻石被收藏在美国华盛 顿史密森博物馆 [也说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 三.中国 100 克拉以上的大钻 1.女社员魏振芳 1977 年 12 月 22 日发现于山东临沭县常林大队。 158.78 克拉,全透明,色淡黄,命名为“常林钻石”。 2. 1981 年 8 月 15 日发现于山东郯城陈埠,124.27 克拉,命名为“陈埠一号”。 3. 1983 年 11 月 14 日发现于山东蒙阴,119.01 克拉,命名为“蒙山一号”。 4.“金鸡钻”:281.25 克拉 §3 钻石的形成与开采 1.形成: 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晶体,是在 高温、极高压及还原环境(即缺氧)下缓慢结晶的。其温度为 ℃、 个 大气压(相当于地表之下 150-200 公里的深度) ,这个深度相当于上地幔。 碳元素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从熔融体中缓慢结晶出来。 含有金刚石等结晶矿物的熔浆沿 深大断裂(切入上地幔)被挤到地表浅处或喷出地表,形成超基性火山岩或次火山岩,这就 形成了原生金刚石矿。 原生矿在外 生作用下发生风化、分解,雨水及河流的冲刷、分选、搬运作用,这就形成残积、坡积、冲 积等类型的砂矿。 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非常古老的岩石中。如南非金伯利矿大约形成于 33 亿年前,澳大利 亚阿尔盖矿钻石的年龄为 9.9 亿年左右。 可见大自然从孕育钻石到最后呈现给人类经历了何 等到漫长的岁月。 含钻石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在地球表面分布极其稀少,其平均出露面积仅为 0.05 km2, 在农田、森林、湖泊、河流的掩衬下,寻找钻石真可谓“大海捞针” 。加拿大西北部的钻石 矿床是几代地质学家经过艰苦努力,耗资至少几亿美元才找到的。 20%的金刚石产自原生矿,80%产自砂矿。 世界上金刚石总产量的 80%只能用于工业,仅有 20%用于首饰和收藏。 平均要处理大约 250 吨矿石才能得到一克拉已打磨好的钻石,由此可见钻石的稀少与珍贵。 一颗钻石从开采、分选、加工、分级、销售、到购买者手中,约涉及 200 万人,再加上钻石 漫长的生长过程和其发现的艰难,天然钻石的无比珍贵也就不难理解。 2.开采: 原生矿: 首先露天开采,形成许多环绕岩筒的 12 米厚的台阶。当太深不易操作时,挖竖井再打 横井至矿脉,南非金伯利矿的开采的深度已达―900 米。 原生矿须经破碎、分选,才能将钻石选出,破碎时还要确保钻石颗粒的完好无损。 次生矿: 先筑坝以阻挡波浪冲刷,然后移去表层浮土,逐层清理,以防遗漏。 海底采矿: De Beers 在纳米比亚、南非等地海岸正在进行开创性的海上钻矿开采。每年可开采百 万多克拉的优质钻石。 §4 钻石的产地及切磨中心 1.产地 目前世界上共有 27 个国家发现钻石矿床,大部分位于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 大。 ①非洲: 南部非洲是世界主要钻石产区: 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扎伊尔、安哥拉等 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砂矿在西南非纳米比亚,平均售价高于 300 美元/克拉,而且 95%以上为 宝石级。 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筒(Mwadui)以盛产宝石级大钻石闻名于世,它位于坦桑尼亚。 而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原生钻石矿床在南非(Premier),出产了许多世界著名大钻石,如库利 南(3106 克拉) 、高贵无比(999.2 克拉) 、琼格尔(726 克拉) 博茨瓦纳是另一个重要钻石产地,其钻石收入占国家出口收入的 70%以上,1999 年其产值 保持全球第一。 扎伊尔、博茨瓦纳、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塞拉利昂(宝石级占 60%以上, 平均售价 173 美元/克拉) 、加纳等非洲国家拥有的钻石储量为全世界钻石总储量的 56%,宝 石级平均为 31%。 ②澳大利亚: 1979 年在澳大利亚钾镁煌斑岩中首次发现钻石, 这是钻石矿床学方面一个突破性进展, 随后在西澳北部发现了 150 多个钾镁煌斑岩体, 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色泽鲜艳的玫瑰色、 粉 红色、少量蓝色钻石,属稀世珍宝,平均售价高达 3000 美元/克拉,有一颗高净度玫瑰色的 钻石重 3.5 克拉售价达 350 万美元。 阿尔盖是当今世界含钻石最丰富、储量最大的岩体。 澳大利亚是目前钻石产量最多的国家,其储量占全球的 26%,其中宝石级约 5%。 ③俄罗斯: 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雅库特地区的金伯利岩中,虽然粒度小,但优质透明者多。 ④加拿大: 1990 年在加拿大西北靠近北极圈的湖泊地带所发现的金伯利岩型原生矿,世界钻石史 上又一大突破,也对 De Beer 的垄断经营构成了威胁。 ⑤亚洲及中国: 印度: 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地方,且出产了古老而有名的大钻“莫卧儿大帝” 、 “摄政王” 、 “荷兰女皇”等。但目前产量很低。 中国: 1950 年首次在湖南沅江流域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钻石砂矿, 品质好, 宝石级占 40%±, 但品位低,分布零散。60 年代在山东蒙阴找到的原生钻石矿品位高、储量大,但质量差, 宝石级占 12%左右,且色泽偏黄,多用于工业上。 70 年代初在辽宁瓦房店发现了钻石原生矿床, 储量大、 质量好, 宝石级约占 60%以上, 成为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原生钻石矿山(每年开采 10 万克拉以上) 。以无色金刚石最多,八 面体晶形的金刚石近 80%。目前最大的一颗重 65 克拉,每克拉钻石平均售价 120 美元,而 澳大利亚的钻石售价大多数仅数美元。 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排名依次为: 澳大利亚(4000 万克拉) 、扎伊尔(2000 万克拉)、博茨瓦纳(1600 万克拉)、俄罗斯(1200 万克拉)、南非(900 万克拉),这五个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 95%。另外,纳米比亚、安哥拉也 是重要钻石产出国。 2.切磨中心 ①比利时安特卫普(精湛钻石加工中心) : 有“世界钻石之都”的美誉,全世界 50%以上的钻石交易在这里进行,一颗钻石如标有 “安特卫普切工” ,即是完美切工的代名词。有 51 位 De Beers 统售机构的看货人。 ②以色列特拉维夫(精湛小钻加工中心) : 优良切割及花式切割新式切割钻石的主要供应地,有 40 位看货人,钻石出口额占整个 以色列工业出口额的 1/3。 ③美国纽约(大颗粒钻石加工中心) : 纽约曼哈顿 47 街第五、六大道之间是闻名全球的钻石街,以前只加工 3 克拉以上的大 钻,目前扩大为 2 克拉以上。 ④印度孟买(小颗粒钻石加工中心) : 以加工小钻为主,相对而言, “印度切工”不及其他国家,有 29 位看货人。80 万切割 工人,平均每年加工 10 亿颗以上。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切割和打磨加工中心,占世界供应总值的 60%,重量的 85%,件 数的 92 %。 曼谷:80 年代初才开始建立第一座钻石切割厂,以加工 1-10 小钻为主。 苏联:苏联车工除了角度、比率均在极好的范围内,抛光也极好。 另外,和泰国、苏联一样中国正在发展成为重要的加工切割中心。 §5 钻石的基本特征 1)钻石主要成份是碳,与石墨成份相同,其含量在 99.95%以,另含微量 N、B 等元素,正 是这些元素决定了钻石的类型、颜色及某些物理性质。类型氮原子存在形式颜色特征碳原子被氮取代, 氮在晶格中 无色到深黄色(一般天然黄 la 呈聚合状不纯物存在 色钻石均属此类型)碳原子被氮取代, 氮在金刚石 无色到黄色、棕色(所有合 lb 内呈单独不纯物存在 不含氮, 碳原子因位置错移造 Ⅱa 成缺陷 Ⅱb 含少量硼元素 蓝色(极稀少) 无色到棕色粉红色(极稀少) 成钻石及少量天然钻石) 2)钻石理想的单晶形态常为八面体,少量菱形十二面体、立方体。但因熔蚀、磨蚀作用, 常表现为歪晶、形成弧面磨棱浑圆状。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的 50 号岩管中曾发现了 6 颗四 面体金刚石,从而否定了金刚石只有六八面体的认识 (3)成分纯净、结构完美的钻石无色透明。但无色系列的钻石常具浅黄-浅褐色调,彩色钻 石的颜色有:黄、红、蓝、绿等。 (4)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 10, 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 但其脆性也较大 (可 能与发育(111)解理有关) 。所以佩戴时应避免碰撞,同时避免两件以上的钻石混放,以防 因差异硬度造成磨损。 (5)比重:为 3.52g/cm3,比一般宝石要大。 (6)热导率:钻石是已知物质中传导热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铜的五倍,在工业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航天、微电子工业) 。 (7)热膨胀率:钻石的热膨胀率很低,不会有明显的热膨冷缩现象。所以在北方寒冷地区 可以放心佩戴,不会因室内、室外温差大而产生裂纹。 (8)折射率和光泽:折射率为 2.417,是所有天然无色宝石中最高的,并具有典型的金刚光 泽,极其耀眼。由于是均质体,钻石不可能出现多色性、刻面棱重影现象 (9)色散:钻石的色散值为 0.044,也是所有天然无色宝石之最,能将白光分散成光谱式的 彩虹颜色,自然界中将最大硬度、高折射率、强色散三大要素指标集为一体的唯有钻石。 (10)亲和性:钻石具强烈的亲油性,钻石表面很容易沾油,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钻石或戴 着钻石首饰下厨房、洗餐具。 ( “钻石之谷”中的方法、分选钻石都利用了此特性) (11)化学稳定性:钻石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酸、盐及一般化学药品对它不起作用, (12)可燃性:钻石在空气中燃烧温度为 850-1000℃,燃烧时发出浅蓝色火焰变成 CO2。 所以佩戴钻石时,应避免高温。 (13)发光性:钻石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各种颜色及强度的荧光,通常为蓝-浅蓝色,少数 为黄、黄绿、橙色、粉色,一般来说不发荧光的钻石最硬,发蓝白色的最不硬,发黄色的居 中。 所有钻石在 X 射线下和阴极射线下都发荧光, 且为一致的蓝白色, 利用此特征选矿既敏感又 精确。 §6 钻石的评价 钻石的价值可以通过钻石评价要素来确定,这些要素通常称为“4C” : 即钻石的重量 Carat 、 颜色 Color 、 净度 Clarity 、切工 Cut 。 它是由美国宝石研究所(GIA)提出的质量评价体系,这也是所有宝石中最完整、最具国际 性、最科学的一套评价系统。 适用条件: 1.未镶嵌抛光钻石质量大于、等于 0.20ct; 镶嵌抛光钻石质量在 0.20ct 至 1.00ct 之间。 2.未镶嵌及镶嵌抛光钻石的切工为标准圆钻型。 3.未镶嵌及镶嵌抛光钻石的颜色为无色之浅黄(褐、灰)色系列。 4.未镶嵌及镶嵌抛光钻石未经覆膜、裂隙充填等处理。 1. 重量(Carat Weight) 克拉一词来自一种叫做 “小角树” (carob)的种子, 由于这种种子的重量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所以早期用它来称重量。一克拉即等于一粒小角树种子的重量。 现在标准的一克拉等于 0.2 克。 每一克拉又分为 100 份, 因此一颗 25 分的钻石, 就是 0.25 克拉。 同等品质的钻石,重量越大越珍贵。 用准确度是 0.0001g 的天平称量。 质量数值保留保留至小数点后第 4 位。 换算为克拉值时, 保留至小数点后第 2 位。 克拉值小数点后的第 3 位逢 9 进 1,其他忽略不计。此原则非常严格。 但是钻石的价值与重量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10 克拉大钻的价格并不是 1 克拉 钻石价格的 10 倍,而是指数关系。 按照国际钻石交易市场的钻石报价,29 分―30 分、45 分―46 分、49 分―50 分、59 分 ―60 分、89 分―90 分、99 分―1 克拉之间,钻石的价格差别较大(即价格呈台阶状) 。 圆钻型钻石腰围直径与重量的对应关系大致为:腰 围 直 径 ( mm)4.1 5.2 6.5 8.2钻 石 重 量 ( 克 拉 ) 0.25 0.50 1.00 2.002.净度(clarity) 指钻石纯净、内外完美无暇的程度。 由于钻石是碳元素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的,又经过火山活动才被岩浆带到地表,因此, 几乎所有的钻石都或多或少含有细微的杂质或一些生长纹理,它们是钻石形成的天然印记, 就象人的指纹一样, 使得每一颗钻石都独特而与众不同, 但过多的特征瑕疵存在会影响钻石 的光泽与火彩。因此,在钻石质量评价过程中,对特征瑕疵的观察与研究极为重要。 1.内部特征: 包含在或延伸至钻石内部的天然包裹体、生长痕迹和人为造成的缺陷。 类型:点状包体、浅色包体、深色包体、云状物、羽状纹、内部纹理、须状腰、破口、空洞、 激光痕、击痕??; 2.外部特征: 暴露在钻石外表的天然生长痕迹和人为造成的缺陷。 类型:原始晶面、额外刻面、表面纹理、抛光纹、烧痕、缺口、刮伤、棱线磨损等。 鉴定师就是根据特征的种类、多少、大小及所在的位置来评价钻石的净度的,包体越少、 越小、越近无色、越远离中心,其净度级别越高。 中国国家钻石分级标准要求钻石的净度分级应由 2-3 名鉴定师共同完成, 在 10 倍放大镜下、 采用比色灯或其它日光灯下进行。 通常净度分为五个大级别、十个小级别: LC: 10×放大镜下,未见钻石具内部、外部特征。 VVS:10×放大镜下,钻石具极微小的内部、外部特征。细分为 VVS1、VVS2 VS: 10×放大镜下,钻石具细小的内部、外部特征。细分为 VS1、VS2 SI: 10×放大镜下,钻石具明显的内部、外部特征。细分为 SI1、SI2 P:从冠部观察,肉眼可见钻石具内部、外部特征。细分为 P1、P2、P3。 换而言之,SI 及其以上级别均称为“肉眼下洁净” 。 对于质量低于(不含)0.47ct 的钻石,净度级别可划分为五个大级别。 2. 颜色(color ) 颜色在 4C 标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彩色钻石包括红钻、绿钻、蓝钻、紫钻和金黄色钻,因颜色鲜艳,产出极为稀少,深得 收藏家的青睐,使其身价倍增,1989 年在巴黎举行的珠宝展销会上,一颗重仅 2.23 克拉的 红色钻石标价竟高达 4200 万美元。 通常见到的钻石都是近无色或略带黄(褐)色,称为 Cape 系列。 颜色分级主要是针对开普系列的钻石,随着颜色的加深钻石的颜色级别降低。 其具体分级方法是把样品与一套已标定颜色级别的标准圆钻型钻石标样(7-11 粒)进行目 视比色。钻石颜色级别 D E F G H I 100 99 98 97 96 95钻石颜色级别 J K L M N & N 94 93 92 91 90 & 90 1.待分级钻石与某一比色石颜色相同时,则该比色石的颜色级别为待分级钻石的颜色级别。 2.待分级钻石的颜色介于相邻两粒连续比色石之间时, 则以其中较低级别表示待分级钻石的 颜色级别。 3.待分级钻石的颜色高于比色石的最高级别时,仍用最高级别表示待分级钻石的颜色级别。 4.待分级钻石的颜色低于“N”比色石时,则用《 N 表示。 颜色分级条件: 在无阳光直射的室内环境下进行(北半球交易大厅内只开朝北的窗户) ,周围色调应为白色 或灰色,分级灯的色温 5500K―7200K(比利时规定 6500K) ,并以比色板或比色纸为背景。 另外,应由 2―3 名受过专门技能培训的人员独立完成同一样品的颜色分级,并取得统一结 果。 应该说明的是,钻石颜色的“白”实际上是无色透明的意思(白光没有被吸收和反射, 而是全部透过) ,饱和度为零。 而物理意义上的“白”应是白光没有被吸收而全部被反射。 荧光强度及其级别 按钻石在长波紫外光下发光强弱划分为 4 个级别: “强” 、 “中” 、 “弱” 、 “无” 。 1.待分级钻石的荧光强度与荧光强度对比样品中的某一粒相同时, 则该样品的荧光强度级别 为待分级钻石的颜色级别。 2.待分级钻石的荧光强度介于相邻的两粒对比样品之间时, 则以较低级别表示待分级钻石的 荧光强度级别。 3.待分级钻石的荧光强度高于对比样品中的“强”时,仍用“强”表示待分级钻石的荧光强 度级别。 4.待分级钻石的颜色低于对比样品中的“弱”时,则用“无”表示待分级钻石的荧光强度级 别。 3. 切工(cut): 这是四个要素中唯一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一个。 没有加工的钻石毫无光彩, 只有经过精确的设 计、巧夺天工的琢磨,才能揭开钻石神秘的面纱。 如何使钻石的光泽、火彩、闪光都得到完美体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光泽主要受折射率、抛光程度及透明度的影响; 火彩受色散值、切割比例的影响; 闪光取决于刻面数目、抛光程度、切磨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台面小时火彩强、但亮度小;反之,台面大时,亮度大,但色散弱。 1919 年 Tolkowsky(托考夫斯基)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地反 映火彩、光泽,共有 58(或 57)个面。 不同亭深比的钻石,其光线所走的不同路径:过小或过大的亭深比会分别造成“鱼眼效应”和“黑底效应”。 切工的评价包括切磨比率和修饰度两个方面。 1.切磨比率及其级别划分: 需测量的项目有: 台宽比、冠高比、腰厚比、亭深比、底尖比、全深比、冠角。 上述每一小项均分为:很好、好、一般三个级别。 待测钻石的比率级别由全部测量项目中的最低等级表示。 除了在 10 倍放大镜下观察外,还可用钻石比例仪直接测量出各种比率参数。 当采用 10 倍放大镜下目测法测量比率时, 应由 2―3 名受过专门技能培训的人员独立完 成同一样品的比率测量,并取得统一结果。 2.修饰度及其级别划分: 其影响因素有: (1).钻石刻面留有抛光纹。 (2).钻石腰围不圆。 (3).冠部与亭部刻面尖点未对齐。 (4).刻面尖点不够尖锐。 (5).同种刻面大小不均等。 (6).台面和腰部不平行。 (7).腰呈波浪形。 在 10 倍放大镜下分为:很好、好、一般三个级别。 很好:无上述各项或仅有轻微的(2)项。 好:仅有(1)和(2)两项或仅有(2)一项。 一般: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均为一般水滴形椭圆形橄尖形 祖母绿型圆钻型钻石加工步骤: ① 计标线②劈钻③锯钻④车钻⑤磨钻⑥清洗⑦分级 4. 镶嵌钻石分级规则: 1.颜色等级:共分 7 个等级。 分级时应考虑金属托对钻石颜色的影响,注意加以修正。 镶嵌钻石 D-E 颜色等级 F-G H I-J K-L M-N & N对应的未镶嵌 D 钻石的颜色级别2.净度等级: 在 10 倍放大镜下,分:LC、VVS、VS、SI、P 五个等级。 3.切工测量与描述: 1.采用 10 倍放大镜目测法或仪器测量法,测量台宽比、亭深比等比率要素。 2.采用 10 倍放大镜目测法,对影响修饰度的要素加以描述。 §8 钻石的合成及其鉴别 1953 年人工合成钻石首次在瑞士 ASEA 公司试制获得成功,随后 1954 年美国通用公司也成 功地合成出了钻石,1961 年日本合成了当时最大的一颗钻石,重达 3.5 克拉,1970 年美国 奇异公司首次合成出宝石级钻石,但其颜色呈黄色,1988 年英国戴比尔斯公司合成了重达 11.14 克拉的浅黄色宝石级钻石。至 1997 年俄罗斯、美国查塔姆公司合成的浅黄色钻石已 投放市场。 1999 年俄罗斯最新合成的无色钻石在美国上市。 到目前为止,已知人工合成钻石的方法有三种: 静压法、动力法、在亚稳定区域内生长钻石的方法。 9.合成钻石的鉴别方法: 1.内、外部显微特征 a.合成钻石内常可见到细小的铁或铁镍合金触媒金属包裹体,在反光条件下观察可见这些 包裹体呈金属光泽。EFGHIJKLMN& N b.合成钻石的晶面上常会显示不寻常的树枝状生长花纹,在{100}面上可见残留的四边形籽 晶片。c.天然钻石一般呈八面体或立方体等单形或聚形,而合成钻石则发育由八面体、立方体、 菱形十二面体和四角三八面体等单形组成的聚形。这样,在合成钻石中形成多种生长区,显 微镜下可观察到相应的生长纹理及不同生长区的颜色差异。 2.荧光特征 合成钻石在长波紫外灯下常呈惰性,在短波紫外灯下不同生长区呈现差异性发光性。 而天然钻石的荧光在长波下往往强于在短波下。 3.吸收光谱 无色―浅黄色天然钻石具有 415nm 特征吸收线,而合成钻石缺失 415nm 吸收线。另 外,查塔姆合成无色钻石还具有特征的 271nm 紫外吸收峰及 2802cm-1 红外吸收峰。 4.阴极发光 天然钻石通常显示相对均匀的蓝色―灰蓝色。 而合成钻石通常显示占绝对优势的黄― 黄绿色,与天然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合成钻石的阴极发光还具有规则的几何图形(受生长区控制) 。分布于晶体四个角顶 的八面体生长区发黄绿色光,呈十字交叉状;位于晶体中心的立方体生长区发黄色光,呈正 方形;位于八面体和立方体生长区之间菱形十二面体生长区发蓝色光,呈长方形。 §9 钻石的优化处理及其鉴别 钻石珍贵、稀有,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一方面进行人工合成钻石的研究, 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优化处理钻石,其一是对钻石中的包裹体加以处理以提高钻石的净度, 其二是改善钻石的颜色。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颜色优化处理的方法: a.表面涂层法: 在钻石的表面涂上薄薄一层带蓝紫色、 折射率很高的物质, 这样可使得钻石颜色提高一 到二个级别。这种方法很原始,也极易鉴别。 b. 辐照法: 利用辐照产生不同的色心,从而达到改变钻石颜色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产生美丽的彩色钻石, 但不能提高 K 级以上钻石的颜色级别, 即不能使钻 石的颜色变白。 辐照改色的钻石其颜色仅限于刻面宝石的表面, 其色带分布位置及形状与琢形形状及 辐照方向有关,琢形靠近轰击源一侧颜色明显加深,如从亭部轰击圆多面型钻石时,透过台 面可以看到辐照形成的颜色呈伞状围绕亭部分布。 c. 高温高压法: 褐色系列钻石的颜色是由于钻石晶体的晶格发生塑性变形引起晶格缺陷而产生的,而塑 性变形主要是由钻石从上地幔到地表成矿过程中压力改变时晶体内部发生应变的结果。 所以, 在适当的温度下改变压力状态可以修复这种形变,从而达到改善颜色的目的。 1. 诺瓦(Nova)钻石 1999 年 12 月,美国犹他州的诺瓦(Nova)公司宣布,他们用高温高压方法成功地将天然 la 型褐色钻石转变为饱和度极佳的黄绿色钻石(初衷是想变为无色钻石) 。现在正努力将颜色 变为粉红色、紫红色、纯红色。 该方法的温度范围是 ℃,压力范围是大于 70000 个大气压。在如此高的压力下, 钻石晶格的变形强度进一步增大, 促进了晶体内部位错的增殖和滑移, 从而达到了改色的目 的。 2. GE POL 钻石 1999 年 3 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 LKI(Lazare Kaplan International)宣布,经过高温高压 处理,Ⅱa 型钻石从褐色 N-O 色级提高到 D-H 色级。 该处理过程是空位与填隙原子相互湮灭的过程, 同时也是位错愈合的过程, 使钻石的晶格修 复至塑性变形前的稳定状态,从而将钻石变为无色。3. 灰色钻石的 HTHP 处理 钻石的灰色通常是由于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对光的均匀吸收和反射,而钻石晶体中大量 微细的石墨包裹体是引起该光学作用的主要因素。该方法在稍低于钻石-石墨平衡曲线处(℃、 个大气压)发生石墨包 裹体向钻石的同质多像转变。从而消除细微石墨包裹体,消除灰色调,并显著增加钻石的透 明度。 2.净度优化处理的方法: a.激光打孔法: 根据钻石组成元素 C 的可燃性, 利用激光技术在高温下对钻石进行激光打孔, 直达钻石 中的有色或黑色包裹体, 再用化学药品去除这些包裹体, 并充填玻璃或其他无色透明的物质。 由于在钻石表面留下了永久性的激光孔眼,而且充填物质的硬度永远不可能与钻石相 同,往往会形成难以观察的凹坑,但对有经验的鉴定者来说,鉴别这些并不困难。 b. 裂隙充填: 用无色透明的材料充填于钻石的裂隙中, 以降低裂隙的可见性, 达到提高净度级别的目 的。第一个商业性的钻石裂隙充填处理 80 年代出现在以色列,商业上称其为吉田法。 裂隙充填处理的鉴别方法有: ① 显微镜下观察: 充填裂隙可具有明显的闪光效应: 即暗域照明下呈现橙黄色、紫红色、粉红色的暖色调闪光,亮域照明下呈现蓝绿色、绿色、 黄绿色的冷色调闪光。 在较大的充填裂隙内可以看到气泡或流动构造; 部分充填物可残留于钻石表面, 呈雾状分布 于裂隙入口处。 ② X 光照相: 钻石在 X 光下呈高度透明,而充填物近于不透明(因含有铅、铋等元素) 。充填区域在 X 光照片中呈白色轮廓。 ③ X 荧光能谱: X 荧光能谱仪检测出充填物中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铅) ,即可提供可靠的证据。 3.钻石膜(DF)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一般是利用氢的催化作用,将 CH4 中的碳原子释放出来,使每 一个碳原子与另外四个碳原子结合成钻石的结构, 并逐渐沉淀在预先准备好的基座上, 其生 长速度每小时 1 微米至数十微米。基座可用硅片、金属片或各种工具、钻石等。 由于钻石膜是多晶质的, 仔细观察其表面具有粒状结构, 而天然钻石是绝对不存在粒状结构。 钻石膜在宝石业中的应用: a. 提高宝石的重量。 如在 0.99 克拉的钻石上用 CVD 法生长一层钻石膜,使钻石达到 1 克拉以上,从而大大提高 该钻石的价值。 b. 提高宝石的耐磨性。 这是利用了钻石的超强硬度。 c. 提高仿造宝石的水平。 如在合成立方氧化锆上生长一层无色透明的钻石膜,以提高模仿钻石的水平。 d. 改善宝石的色彩。 如在接近无色的天然钻石上生长一层带蓝色调的钻石膜,以提高钻石的颜色级别。 e.耐化学腐蚀的保护膜、光学上的增透膜、电子产品中的散热芯片...... 但自 2003 年以来,CDV 法合成钻石有了新的突破,可以生长出大颗粒的单晶,颜色、净度 都可以达到最高等级,还可以切割出一克拉以上的首饰用钻石。 以平行{ 100 }晶面的天然或合成的钻石当基座,用微波加热形成的等离子场,温度为 800-1000℃,压力为 1/10 大气压。 褐黄色:反应腔中残余的氮致色; 蓝色:高度真空后注入硼; 无色:排除所有杂质。 §10 钻石的简易识别方法 1.透视效应: 在白纸上划一条直线,将圆钻型切工的宝石台面朝下放置于直线上,从亭部观察。若是 钻品代用品则可以观察到下面的直线, 若是钻石则观察不到直线。 其原因是完美的钻石切工 使光线达到了全内反射。 2.估算重量: 通过钻石卡尺测量出圆钻型宝石的腰围直径, 查表得出钻石的估算重量, 再根据实际重 量与估算重量的比值大致判断是何种宝石。3.水滴实验: 由于钻石的疏水性,其台面上的小水滴可明显呈球形。 4.亲油实验: 将宝石清洗干净,用油性墨水笔在宝石台面上滑过,若是钻石则墨迹为一条连续的线, 若不是钻石则墨迹为不连续的点状虚线。 5.腰部特征: ①“砂糖状”粗面腰: 由于钻石的硬度大,在加工时大多数钻石的腰部不抛成光面,而是保留粗面,看似毛玻 璃般的“砂糖状”。但钻石代用品的腰部常见大量的抛光纹。②“须状腰”: 由于钻石具有比较发育的解理, 在快速打磨时, 在钻石腰部边缘常出现毛茬状的微小解 理纹,呈“胡须状”。③“三角座”: 由于钻石的特殊结构, 在其腰部经常见到生长时遗留下来的等边三角形生长座、 三角形陷和 台阶状解理。 6.刻面棱: 由于钻石的硬度高,其刻面棱锋利尖锐,犹如刀刃。而钻石的代用品因硬度较低,其棱 线和角顶呈圆钝状,特别是镜下显得较为明显。7.重影线: 钻石是均质体宝石, 不可能出现刻面棱重影现象。 而一些双折射的钻石代用品则可以见 到底部刻面棱重影现象。 红宝石和蓝宝石 红宝石和蓝宝石都属于刚玉矿物,基本化学成份为 Al2O3。 除星光效应外,只有半透明-透明且色彩鲜艳的刚玉才能做宝石。 红色的称为红宝石; 而其他色调的刚玉在商业上统称蓝宝石。 2 红宝石、蓝宝石的形成与产地 1.红宝石、蓝宝石主要有两种成因: ①形成于地幔的高温高压条件,随岩浆喷出地表。 如泰国、澳大利亚、中国山东、美国等国家。 ② 形成于接触变质作用。 如缅甸、克什米尔、中国安徽等地 世界上的红蓝宝石主要来自砂矿。 是由各种原生红宝石、蓝宝石经风化作用富集而成,分布广,易开采、分选。 2.出产红宝石、蓝宝石的国家有: 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柬埔寨是世界上优质红宝石、蓝宝石最重要的供应国。 其他产出国还有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坦桑尼亚等。 ① 缅甸: 缅甸红宝石具有鲜艳的玫瑰红色-红色。 其颜色的最高品级称为 “鸽血红” , 即红色纯正, 且饱和度很高。日光下显荧光效应,其各个刻面均呈鲜红色,熠熠生辉。 常含丰富的细小金红石针雾,形成星光。颜色分布不均匀。 高质量的缅甸蓝宝石具有非常纯正的蓝色 (带紫的内反射色) , 当然也有浅蓝- 深蓝的品种。 最为著名的矿区有: 缅甸中部的抹谷矿区;缅甸南部的孟素矿区 ②泰国: 泰国红宝石含 Fe 高,颜色较深,透明度较低,多呈暗红色-棕红色。日光下不具荧光效应, 只是在光线直射的刻面较鲜艳,其他刻面则发黑。颜色比较均匀。缺失金红石状包裹体,所 以没星光红宝石品种 泰国蓝宝石颜色较深、透明度较低,浅蓝色的内反射色,常发育完好的六边形色带(同澳大 利亚、中国一样) ,但尖竹纹地区的红宝石、蓝宝石质量较佳。 ③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红宝石以透明度高、颜色柔和而闻名于世。而且颗粒较大,其颜色多彩多姿, 几乎包括从浅红-大红各种过渡色。另外其色带发育,金红石针细、长而且分布均匀。 斯里兰卡蓝宝石同红宝石一样,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具翠蓝色内反射色,其颜色也很丰富, 除蓝色外,还有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 ⑤喀什米尔蓝宝石: 发现于 1881 年,产量很少。喀什米尔地区的“矢车菊”蓝宝石,一直被誉为蓝宝石中 的极品,它为一种朦胧的、略带紫色调的浓重的蓝色。给人以天鹅绒般的外观。 由于武装冲突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目前市面上已见不到该品种。 ⑥澳大利亚: 可有多种颜色,主要是透明度较低的深蓝色、黑蓝色,颜色不均匀,六边形色带发育, 其颜色深于泰国蓝宝石。 ⑦中国: 红宝石: 发现于云南、安徽、青海等地。其中云南红宝石稍好。 蓝宝石: 发现于海南蓬莱县、山东潍坊地区、青海西部、江苏六合等地。 山东蓝宝石以粒度大、晶体完整而著称。最大达 155 克拉,但颜色过深、透明度较低。与蓝 宝石相比,黄色蓝宝石大多透明度较好。 一.著名珍品 ① 圣? 爱德华蓝宝石: 是英国皇家珠宝中历史最悠久的宝石之一,曾属圣 ? 爱德华所有(十一世纪) ,他生 前曾把这枚蓝宝石镶嵌在戒指上,现在这颗宝石被镶嵌在王冠顶部的球体上方的十字架 中心。② 斯图尔特蓝宝石: 也是一颗具有悠久历史的蓝宝石,重 104 克拉,曾镶嵌在爱德华四世的王冠上,现 镶嵌在英帝国王冠的背面 ③ 丛林(The Jungle)蓝宝石: 重 958 克拉,1929 年发现于缅甸抹谷丛林中,现已被切磨成 9 块。 ④印度之星(Star of India) : 重 563 克拉,产于斯里兰卡砂矿,为美丽的蓝色,6 条星线极为清晰,1901 年由皮尔 彭特? 摩根(J.Pierpont Morgan)将此宝石捐赠给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 ⑥亚洲之星(Star of Asia) : 330 克拉,蓝色,产自缅甸,现存美国华盛顿史密斯博物馆,属世界著名珍宝。 §4.红宝石、蓝宝石的加工和贸易中心 泰国是红宝石、蓝宝石加工和贸易的中心。国际上几乎 90%以上的红蓝宝石原料均通 过各种途径集中到泰国加工成成品,再销往世界各地。 曼谷及其东南 300 公里处的尖竹汶是国际红宝石、蓝宝石加工和贸易中心,年产值达 50 亿 美元以上,且十分稳定。 泰国技师最感兴趣的是那些美中不足的原料。经过熔烧其中的棉绺、裂纹会发生愈合,同 时消除一些黑斑(即所谓“美人痣” ) 。 因此,泰国流行“不烧不成宝”的说法。泰国人主要利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越南等国 的原料进行加热改色处理。依靠给宝石美容去掉“美人痣”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熔烧 也需要相当高的技术、 工艺和经验。 每年在曼谷举办的珠宝展销会均以红宝石、 蓝宝石为主。 §5. 红宝石、蓝宝石的基本特征 化学成份:Al2O3 常含微量的杂质元素 Cr、Ti、Fe、V 等。这些杂质的存在方式为: ①以类质同象替代 Al3+ 。 ② 械混入的氧化物。 ③ 晶体形态: 板状晶体多产于富硅、贫碱的接触变质岩中。 柱状、桶状晶体多产于含硅、富碱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中,且多具深色溶蚀壳。 颜色: 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可见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所有颜色。 纯净的刚玉是无色的,当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时而呈现不同颜色。 光泽及透明度: 透明-不透明,抛光表面具亮玻璃光泽或亚金刚光泽。 折射率: 1.762 - 1.770。 多色性: 均具有二色性,一般表现为不同深浅的颜色,红宝石、蓝色蓝宝石二色性较强,其它 颜色的蓝宝石稍弱。 发光性: 长短波紫外线下红宝石均可发现红色荧光, 且长波下的强度高于短波下, 日光也可激发 其红色荧光,但含 Fe 高者荧光较弱。 蓝宝石一般无荧光,但含 Cr 的斯里兰卡和美国蒙大拿州蓝宝石有时呈粉色荧光。而斯里兰 卡产的一些黄色蓝宝石可具杏黄色或橙黄色荧光。 硬度: 刚玉的摩氏硬度为 9,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所发现的、硬度仅次于钻石的第二号高硬度 物质。 比重: 多数宝石级样品的比重变化于 3.99-4.00 之间。 Cr、Fe 等杂质元素含量影响着比重值的大小,含量越高,比重越大。 熔点:高达 2000 摄氏度-2030 摄氏度。 §6 刚玉宝石的品种 1.根据颜色划分: a.红宝石: 指所有红色调的刚玉宝石,包括粉红色的刚玉。 b.蓝宝石: 除去红色系列以外的所有颜色的刚玉宝石,包括无色、黄色、橙色、绿色、蓝色、黑褐 色、紫色等。 2.根据特殊光学效应划分: a.星光红宝石、星光蓝宝石: 红、 蓝宝石可含丰富的金红石包裹体, 这些针状体在垂直 C 轴的平面内呈 60 度角相交, 加工成弧面形宝石后显示六射星线。 偶尔出现的十二射星线图案是由两组六射星线交叉而成的,两组星光互成 30 度角交叉。 据报道引起两组星光的包裹体一组是金红石,另一组是赤铁矿 b.变色蓝宝石: 少数蓝宝石具有变色效应,它们在日光下呈蓝色、灰蓝色,在白炽灯下呈暗红色、褐红 色,变色效应一般不明显,颜色也不太鲜艳。 §7 红宝石、蓝宝石的质量评价 1.颜色: 颜色是评价彩色宝石最重要的指标。 要求颜色鲜艳、纯正、均匀。 红宝石颜色以鸽血红或纯红色为最佳,其次为红色、粉红色、紫红色。 蓝宝石以矢车菊蓝色(略带紫色的蓝色)或纯蓝色为最佳。 蓝宝石中经常带黄色或绿色副色调,影响了蓝色的纯度,降低了蓝宝石的质量。 红宝石、蓝宝石,特别是蓝宝石中经常可见到平直色带,使其颜色不够均匀,有些肉眼 即可见到,大大影响了其价值。 2.纯净度: 对于彩色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来说,瑕疵分级不如无色宝石那麽重要和严格,但瑕疵 会影响宝石的透明度和颜色。所以瑕疵越小、越少、颜色与主体反差越小、所在位置越不明 显越好。 一般来讲,天然蓝宝石比天然红宝石纯净度要高。换句话说,天然蓝宝石比较容易找到 完美无暇的,即使在 40 倍显微镜下也难找到包裹体。但对红宝石来讲情况就不同了,天然 红宝石极少有完美无暇的,或多或少都含有包裹体,即所谓“十红九裂” 。 3.切工: a.定向: 应将台面严格垂直 C 轴,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可以得到最纯正的颜色,避免因二色性而导致的偏色; 二是使星光品种的星光居中。 b.类型: 最受欢迎的刻面形态是椭圆形,可以很好地体现宝石的透明度和亮度。 而切磨成弧面形时,可以使红宝石、蓝宝石的颜色显得浓重一点、滋润一些。 c.比例: 当宝石的切磨比例适当时, 进入宝石内部的光线绝大多数可以发生全内反射, 给人以明 亮的感觉,即宝石特别有“精神” 、有“生气” 、有“灵气” 。 4.粒度: 在天然产出的刚玉宝石中, 红宝石的个体通常比蓝宝石小, 大于 5 克拉的红宝石十分罕 见,而几克拉重的蓝宝石较为常见。 缅甸曾出产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特大红宝石,重 3450ct(合 0.69kg) 。 而该国所产最佳品种“鸽血红”红宝石,最大的仅有 55ct。 世界最大的星光红宝石是印度的拉贾拉那星光红宝石,重 2457ct。 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宝石级红宝石原石重 21450 克拉; 1988 年在日内瓦拍卖的一块产自缅甸、重量为 15.97 克拉的鸽血红宝石,以 363 万美 元成交,创下了到目前为止红宝石拍卖单价的世界记录。 斯里兰卡砂矿中发现的蓝宝石为世界之最,重达 19kg。 1948 年发现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昆士兰黑星蓝宝石”重 733ct,是迄今世界上最大 的星光蓝宝石。 商业上计算红宝石、蓝宝石的价值是以克拉为单位的,小于 0.5ct 的便宜很多;大于 1ct 的就会贵得多;而大于 3ct 的将以几何级数上升。 红宝石重量若超过 10ct,而且质量又很好的话,价值可超过钻石,达到几百万美元。 1992 年缅甸的拍卖会上, 一颗 8ct 重的红宝石拍卖了三十多万美元, 这颗红宝石的质量 并不是十分完美,只是这样的粒度很难得。所以,在评价红宝石、蓝宝石时,粒度的大小是 很重要的因素。 §8 合成红宝石、蓝宝石及其鉴别 一.焰熔法合成品: 1.原始晶形: 天然品具有桶状、柱状、板状晶形,晶面横纹发育,垂直于 C 轴的裂理发育,因此 断口处呈阶梯状,部分样品具坚硬的熔融壳。 而焰熔法合成品的原始晶形为梨形: 有时为冒充天然品人为进行破碎、滚圆,但其无裂理。因此,也无阶梯状断口,而是贝 壳状断口。 2.颜色: 早期焰熔法合成品的颜色过于纯正,过于艳丽,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但随着生产 工艺的不断改进,这种感觉只能作为一种警示,而不是鉴别依据。 3.多色性: 天然品的台面取向一般是垂直 C 轴的, 用二色镜从台面观察时, 无法看到二色性或 二色性不明显。 而焰熔法合成品的梨晶由于应力作用,常常沿 C 轴方向裂开,为了充分利用原材料,其 台面取向是平行于 C 轴的,从台面观察可看到明显的二色性。所以,当二色性观察出现异常 时,应引起警觉。 4.发光性: 天然红宝石和焰熔法合成红宝石在紫外光源照射下均可发红色荧光, 但天然品的荧光效 果弱于合成品。 天然蓝宝石在紫外光下常表现为惰性,在短波紫外光下可有淡蓝- 白色或淡绿色荧光。 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宠物小精灵红宝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