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aththe forest 迷失森林森林逃脱 素材

人物评价/泪腺战士
岚少奇葩游戏爱好者,游戏实况者,各种意义上的杂食主义者,厕所执念者。哉叔厨,无双厨。性格爱憎分明,容易开启教育小孩“慈父模式”,常说的话有:“嘿!”“好烦~”,“按照这个XX的尿性来看”等等......开场白:嘿!(早期)哟!(中期)大家好,我是岚少(目前)
微博名的由来
玩游戏容易代入剧情,由于太过入戏而常常被戳中泪点,泪点较低
拥有“技能”
嘿;好烦;存档;神CV(配音);神走位;狗屎运;避开所有正确答案;好了我不说话了;后期;唱歌时声音极其少女;笔记一下(咔嚓);作死;岚哨
其他资料/泪腺战士
幻梦の女王
被堵塞的废弃隧道(塞がれた廃トンネル)
Horror·AVG
被堵塞的废弃隧道
大海原与大海原
大海原と大海原
Titan ,Souls(, 泰坦之魂 ,)
Titan ,Souls
愉快的跑腿儿(Good,morning)
Horror·PUZ,或, ETC
愉快的跑腿儿
飞べば良いじゃん,(那就飞嘛)
Horror·PUZ
飞べば良いじゃん
花子 ,的失落日记
Horror·PUZ
花子的失落日记
焼豚ウンメェナ(烤猪真好吃)
焼豚ウンメェナ
いばらの城
Horror·PUZ
Mogeko, Castle
Mogeko, Castle
黑猫のK(黑猫K)
Horror·PUZ
4つのクソゲ1がひとつに(粪作4合1)
Puzzle·RPG
4つのクソゲ1がひとつに
ぬれる, レベッカ ,(湿润, 丽贝卡 ,)
ぬれる, レベッカ
赤ずきん ダクサイド(黑暗, 小红帽 ,)
Horror·AVG
赤ずきん ダクサイド
Papo&Yo(, 贫民区历险记 ,)
Tomb,Raider
もしも死ねぇ(, 死了都要爱 ,)
Horror·PUZ
もしも死ねぇ
みことにっき(命日记)
Horror·PUZ
みことにっき
Horror·PUZ
たむけの花に塔の祈りを(献祭之塔)
たむけの花に塔の祈りを
MIKU’n, pop
MIKU’n, pop
Horror·PUZ
Duck ,Tales2
Duck ,Tales2
Horror·PUZ
囚体Head, Less
ピルグリム(追寻者)
Horror·PUZ
ピルグリム
Horror·PUZ
The ,Corridor
The ,Corridor
廃病院とガスマスク(废气医院与, 防毒面具 ,)
Horror·PUZ
廃病院とガスマスク
Horror·PUZ
マッドファーザー
新, 猫里奥 ,
2(第二回散人)
Horror·PUZ
eversion(, 超级小花 ,)
Horror·PUZ
身代わり少女
Horror·PUZ
古代 , 遗迹大冒险
古代遗迹大冒险
Horror·PUZ
Tiny , Green
Horror·RPG
TINY , GREEN
Horror·PUZ
Horror·PUZ
童话 , 白日梦
Horror·PUZ
御伽の, 白昼梦
贽之, 刻限
Horror·PUZ
Horror·PUZ
生贽の屋敷
红发 , 怨灵
Horror·PUZ
赤髪の怨霊
Horror·PUZ
スクッテー
雷曼 , 起源
Rayman ,Origins
Horror·PUZ
Hash , Beat , Step
Horror·PUZ
Hash , Beat , Step
Horror·PUZ
爱霊の贽~アイリョウノニエ~
BLACK ,LABO(, 黑暗研究所 ,)
Horror·PUZ
BLACK ,LABO
Clown's,pavilion3(小丑馆,第三部)
Horror·PUZ
Clown's,pavilion3
ずるずるさん(自撸自撸桑)
Horror·ETC
ずるずるさん
Horror·PUZ
古墓丽影十周年纪念
Tomb,Raider,
10th,Anniversary,Edition
Skyrim, Test
The ,Elder,Scrolls,5,
爱丽丝疯狂回归
Madness,Returns
劳拉与光之守护者
Lara ,Croft, and , the ,Guardian, of , Light
古墓丽影周年纪念
Tomb,Raider,
10th,Anniversary
其他作品【翻唱等】
こちら,幸福安心委员会
不管谁都行请和我交往吧
每天回家都会看到我妹妹在装死
真夏之夜的吊针
自挂东南枝【十万个冷笑话】
sign0(short)【致人鱼沼清凛ED】
岚少语录01、嘿!02、尖叫【啊啊啊啊啊啊,我的妈啊】03、呀,大家好,04、喜闻乐见的岚厕所,05、我赌五毛钱,…………06、姐姐我错了,救命啊救命,07、第二次我肯定不会叫了!08、好烦!09、这不科学!10、诶,诶,难道不是这样的吗?11、坑爹啊!!!12、哈哈哈哈哈哈,这代入感。13、一本道啊~14、耶?15、还满亲切的嘛~16、好难!17、我进去了,我又出来了。我又进去了,我又出来了。18、罢罢罢~19、行不行啊!20、那就姑且试一下好了……21、歪歪~22、安心与信赖的XXX(多是存档点)23、还蛮有诚意的嘛~24、好的25.【解说星期一时】我认为这个不健康,这个追逐也不健康,这个游戏也,不健康26.【解说星期一时】总不可能有人会说,哇明天是周一,又可以上班了,耶!!
其他作品(翻唱等)/泪腺战士
这里是、幸福安心委员会
不管谁都行请和我交往吧
真夏之夜的吊针
自挂东南枝【十万个冷笑话】
sign 0 (short) 【致人鱼沼清凛ED】
中二城堡【左TFB右岚少】
YOU【水果探求者中翻唱】
小手拉大手
个人简介/泪腺战士
泪腺战士岚少,常用ID为泪腺战士, 人气游戏实况者。2011年7月开始在优酷发布个人实况,2012年4月开始在Bilibili弹幕网正式公开发布实况作品,以日文恐怖小游戏及经典动作游戏实况为主,以其自然而独特的实况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恐怖游戏经典实况作品选材新鲜,多取材于日本游戏业界新晋获奖作品,以游戏本身的优秀剧情,结合实况者强大而收放自如的声音表现力,对游戏对白的全情演绎,流畅的操作与互动性的解谜、精准的日文即时翻译,为观者完整深入而充分地诠释剧情,赋予人物角色灵动鲜明的形象与人格,如电影般在观者面前构筑起游戏作品所在的世界。实况者对游戏本身的深度投入与热情皆使观者身临其境,使观者同实况者共享游戏初见的乐趣。现居日本,游戏企画设计在读,无双厨,奇葩游戏爱好者,游戏实况者,各种意义上的杂食主义者,厕所执念者。性格爱憎分明,容易开启教育小孩慈父模式。
岚少语录/泪腺战士
01、嘿!02、尖叫【啊啊啊啊啊啊,我的妈啊】03、呀(哟),大家好,我是岚少~04、喜闻乐见的岚厕所,铝厕所……05、我赌五毛钱,…………06、姐姐我错了,救命啊救命,不要过来!07、第二次我肯定不会叫了!(救了个命)08、好烦!09、这不科学!10、诶,诶,难道不是这样的吗?11、坑爹啊!!!12、哈哈哈哈哈哈,这代入感。13、一本道啊~14、耶?15、还满亲切的嘛~16、好难!17、我进去了,我又出来了。我又进去了,我又出来了。18、罢罢罢~19、行不行啊!20、那就姑且试一下(存一下)好了……21、歪歪~22、安心与信赖的XXX(多是存档点)23、还蛮有诚意的嘛~24、好的,让我来记一下笔记(快门声)咔嚓——好的记(pai)好了~25、干!26、赶紧存一个赶紧存一个!27、几个意思啊?28、他问我要不要拿...要不要拿呢?当然要啊,为什么不拿呢!29、行不行啊?30、好耿直啊31、OK,那么32、切——33、按照游戏这尿性……34、刚才是什么东西……算了!待会看实况好了。35、啊——什么嘛!36、你来吧!37、这游戏能玩?38、拉倒吧你!39、你敢再亮一点么?40、不会吧!我又遇到bug了?!41、怕屁啊,反正我存过档了!42、看到这里呢,岚少(早期:阿婆主)表示啊……43、你来吧,这次你肯定吓不到我了……你来!你来!哎~要吓我也就一次我跟你讲~(救了个命)44、就是现在!就是现在!不是现在!不是现在!不是现在!不是现在!NONONONONO!NO!NO!NO!啊哈,好吧,好吧,好吧……就这样吧……就这样吧……(The Death Forest ~森林逃脱~)45、这什么玩意!46、作死还要排队呀?47、来战个痛啊~来战个痛啊!48、我来辣~(地方语)49、啊!我的头我的头!!!!(木偶历险记)50、我会服气哒?!(木偶历险记)51、我走(音“诌”)了52、小火切(车)(木偶历险记)53、要你有何用啊54、傻了吧,爷会飞55、粉五啊~粉五~56、嗯?等等……他是不是看了我一眼……57、万一掉下个泡菜石来......58、最近有点瞎59、这个不愧是...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40:35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p&&strong&谢邀&/strong&&/p&&p&&strong&超体的设定是错误的。&/strong&&/p&&p&“人类只用了大脑10%”的说法可能源于一些作家对早期大脑研究者科学论文的误解。这个说法经常在影视剧中被提到,因此也被更多人记住,并信以为真。&br&&/p&&br&&p&事情的真相是&b&哪怕就是傻逼,他的大脑开发程度也是基本完整的&/b&,&b&绝对不是10%这个水平&/b&。&/p&&br&&p&今天的脑成像技术更是证明了这一点&/p&&p&就像这样&/p&&img src=&/14ec9ec52_b.png& data-rawwidth=&179& data-rawheight=&1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9&&&p&为什么会有10%这种错觉,是因为,你激活大脑的时候,会发现,任何时候,看起来好像都只有一小块有电反应&/p&&img src=&/b3335e6aefe460f27e6a8f2eea1983f8_b.png& data-rawwidth=&196& data-rawheight=&2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6&&&br&&p&然而,如果你做一个连续的最终,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都有反应,只不过每个时刻打开一部分&/p&&p&就像玩星轨的人&/p&&img src=&/bf0bdb7d80eb1e9a9030_b.pn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bf0bdb7d80eb1e9a9030_r.png&&&br&&p&就像你手机电话界面有10个数字,你会同时按下这10个数字吗?(那你的手得多小啊)你会觉得这剩下9个数字全是浪费的吗?&/p&&img src=&/cdcacf83076d_b.png& data-rawwidth=&321& data-rawheight=&5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1&&&br&&br&但是,开发完整,并非意味着你的用尽了大脑的所有潜力。&br&就像一台电脑,配置都定下来了,你可以玩撸啊撸,你也可以写程序,你还可以用电脑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老司机开车,这就是不同人的区别。&br&&b&开发你的大脑&/b&,并不是说要把你的大脑的CPU占满,内存百分之百消耗,而是如何把这个大脑&b&用出花样和深度。&/b&&br&爱因斯坦把这部分内容用来开发物理和小提琴了,你呢?
谢邀超体的设定是错误的。“人类只用了大脑10%”的说法可能源于一些作家对早期大脑研究者科学论文的误解。这个说法经常在影视剧中被提到,因此也被更多人记住,并信以为真。 事情的真相是哪怕就是傻逼,他的大脑开发程度也是基本完整的,绝对不是10%这个水平…
&img src=&/50/v2-c1aa6aadbd3bb4d626d63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50/v2-c1aa6aadbd3bb4d626d63e_r.jpg&&&p&临近六月份,又到了考研大军出动的时候了,最近后台不少考研党非常疑惑:&em&&b&为什么我一整天都在学习,但效果却非常差?&/b&&/em&&/p&&p&经过交流发现,绝大数人都有一个习惯,即喜欢整天、整晚地复习一门课,比如数学。&/p&&p&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几位职场人士的疑问:&em&&b&正在准备职称考试,专门腾出大段时间专心复习,但总也记不住,是工作后记忆力下降了吗?&/b&&/em&&/p&&p&学习效率低下的成因非常复杂,但以上两类问题,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误区:&strong&长时间专注学习。&/strong&&/p&&p&前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将一些智力相同的孩子分成了人数相同的两个小组,分别去背诵同一首长诗。第一组孩子所采用的方式,是集中利用一段时间翻来覆去地背诵,直到背下来为之。第二组孩子采用的方式,则是分了三天去背,每天背诵一段。&/p&&p&最后的结果表明,第二组孩子所用的时间要比第一组少得多。&/p&&p&无独有偶,英国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巴德利在1978年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当时键盘已经风靡全英国,大有替代打字机之势。为了让英国邮政的工作人员更快地适应这一风潮,巴德利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是彻底放下手头工作不干,专门练习用键盘输入邮编,二是送信工作不耽误,每天自己练习两小时。最终统计数据时,边送信边练习的人员在输入正确率上完全碾压了专职练习的人员。&/p&&p&因此,巴德利在其所著的 《Memory》一书中,明确表明了自身的观点:&/p&&p&“这意味着,将学习任务打散到一段时间内,效果要比集中学习好得多。就学习而言,&strong&‘少学常学’(little and often)是一个很实用的原则”。&/strong&&/p&&p&我们每天需要摄入的营养是一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一顿把一天的饭都吃完,反而要分成早中晚三顿?&/p&&p&因为我们的胃承受不了。&/p&&p&大脑也是一样。事实证明,长时间对同一类材料进行学习,其效果是呈现递减态势的。这些具有相同性质的学习材料,刺激的是相同区域的脑神经。而长期被单一信息刺激的大脑,其相应区域很容易负担过重,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学习的时间越长、越集中,它的抑制作用也越大。&/p&&p&为什么我们本打算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可持续三四个小时之后,就不由自主地伸懒腰、打哈欠,越读越慢?原因就在这里。&/p&&p&如果此时能换另一种材料学习,就能转换兴奋中心,消除抑制状态,效率自然也就高了起来。&/p&&p&那么“少学常学”,是否就是万用灵药呢?&/p&&p&也未必。&/p&&p&理科生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明明自己采取了这种分段式的学习方法,可是学完物理之后再去学数学,往往会感觉自己脑子里满是各种小车、小球,看着数学公式,竟然觉得陌生起来。&/p&&p&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strong&少学常学”本身也是有着限制的,这种限制就是:如果整个过程从事的都是相关度较高的学科、任务,那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strong&&/p&&p&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将学习过程分为相对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置活动比如会对后面的学习活动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作前摄抑制。&/p&&p&如果刚打完游戏就去做作业,那么脑海里势必全是游戏画面,挥之不去。如果刚看完电影便去写作,那么写作思路势必会受到情节影响,越写越偏。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此时难以集中?&/p&&p&因为游戏、电影虽然表面上来看已经结束了,但是你脑中的神经活动却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从而使得随后的学习活动受到了干扰。前置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也越大。&/p&&p&相对应的,后置活动也会对此前的学习活动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倒摄抑制。&/p&&p&我们背单词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本来一个单词已经记住了,可如果接着背几个拼写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单词,反而会把前面已经记牢的单词忘掉了。再比如说,我们正兴冲冲地向朋友讲述今天读书的心得,结果没讲两句,朋友就将话题引到了另外一本书上。等到另一本书讨论完,我们再想回头讲述自己所读的书,却发现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就是由于后置活动所产生的兴奋,抑制了前面所进行的学习活动。&/p&&p&如此看来,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方面的干扰。而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不受前面的干扰,学习最后阶段不受后面的干扰。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p&&p&为什么早起背单词效果会好一些?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重要的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不受前面的干扰。&/p&&p&为什么睡前读书的效果会好一些?这是因为看完书之后,我们就直接去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p&&p&“少学常学”之所以能够有着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这种方法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使得精力更容易集中。&/p&&p&为了让这样的效果变成最大,就必须学会“跨界”。就好像,数学做累了,可以用英语调节一下。只有前后两项学习过程互不干扰,才能使“少学常学”的效果最好,而由于单次的学习时长一定,同时也可以规避大脑疲劳。&/p&&p&身体需要休息,大脑也需要休息。想要让我们的大脑长期有效地运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学习。&/p&&p&&strong&盲目地追求学习时长,只会让学习变得痛苦。&/strong&&/p&&p&可以负责任地说,以上内容非鸡汤,但可能仅仅对1%的人有用,因为他们会带着问题实践:&br&&/p&&p&1、少学常学(little and often)中的“少”和“常”,如何根据个人实际量化?&/p&&p&2、如何安排学习,以降低不同学科间的前摄、后摄干扰?&/p&&p&&strong&互联网时代,真理掌握在绝大多数人的手里,但成功永远只属于愿意实践的人!&/strong&&/p&&br&&p&&strong&————&/strong&&/p&&p&公众号“高太爷”,致力于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后台回复“学习之道”,获取《学习之道》读书笔记及思维导图,高效学习必然。勿忘点赞哦~&/p&
临近六月份,又到了考研大军出动的时候了,最近后台不少考研党非常疑惑:为什么我一整天都在学习,但效果却非常差?经过交流发现,绝大数人都有一个习惯,即喜欢整天、整晚地复习一门课,比如数学。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几位职场人士的疑问:正在准备职称考试…
发一个老段子:马屁股决定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br&&br&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br&&br&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br&&br&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br&&br&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 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 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br&&br&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br&&br&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br&&br&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 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br&&br&&p&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而这个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p&&br&&p&一旦人们做了某种判断,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路径依赖”。&/p&&br&------------------------------------------------------------------------------------------------&br&对于各种高速串行信号来讲,也有同样的“路径依赖”,源头是从哪里开始的,这个说不清楚了,我个人认为一个源头就是数据传输。&br&&br&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来了各种数据传输的协议,比如T1/E1载波系统(2.048Mbps)、X.25中继系统、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等,那时的速度还比较慢的,到了九十年代,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和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纤网)标准出现,其基本速度就是STM-1 155.520Mbps,STM-4为622.080Mbps,STM-16为Mbps,到更后来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技术,再到最新的OTN(OpticalTransportNetwork,光传送网),这里面最重要的个概念就是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br&&br&&b&时分多路复用&/b&(&b&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b&)是一种数字的或者模拟(较罕见)的多路复用技术。使用这种技术,两个以上的&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4%25BF%25A1%25E5%258F%25B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号&i class=&icon-external&&&/i&&/a&或数据流可以同时在一条通信线路上传输,其表现为同一通信信道的子信道。但在&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7%%25E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物理&i class=&icon-external&&&/i&&/a&上来看,信号还是轮流占用物理通道的。时间域被分成&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E6%259C%259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周期&i class=&icon-external&&&/i&&/a&循环的一些小段,每段时间长度是固定的,每个时段用来传输一个子信道。例如子信道1的采样,可能是&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AD%%258A%25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字节&i class=&icon-external&&&/i&&/a&或者是&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E6%258D%25AE%25E5%259D%25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据块&i class=&icon-external&&&/i&&/a&,使用时间段1,子信道2使用时间段2,等等。一个TDM的帧包含了一个子信道的一个时间段,当最后一个子信道传输完毕,这样的过程将会再重复来传输新的帧,也就是下个信号片段。来源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E5%E5%25A4%259A%25E8%25B7%25AF%25E5%25A4%258D%25E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6%97%B6%E5%88%86%E5%A4%9A%E8%B7%AF%E5%A4%8D%E7%94%A8&/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数字传输就像打包裹,最基本单元是一个小包裹,四个小包裹打成一个中的,再四个中的打成一个大的,再四个大的打成一个更大,然后再特大的。比如SONET的传输速度就是STM-1/-4/-16等这样叠加上去,以2的指数倍往上翻。其中TDM-16速度为MBps,就是我们通常说的2.5Gbps。&br&&br&上面说了堆协议,那总要具体的物理实现,一般选用铜线或光缆进行远距离传输。以光缆为例,数据先由电路中的并行数据变成串行传送出去,然后再经过光纤接口,变成光信号在光纤里传输,接收时先由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由串行变成并行到内部使用。其中由并行到串行/串行到并行经过的就称为SERDES PHY,高速SERDES的技术实现难度较高,得由模拟电路实现,在很多场合就是一块单独的SERDES PHY芯片,那就有专门的公司来做这个事情,比如在业界大名鼎鼎的TI德州仪器,其TI芯片就卖得很好。逐渐实现这样的产业链:做数字电路的、模拟电路的、测试设备的、生产制造的(包括PCB和SERDES PHY、光口、光纤等),已经定了个基本速率后,再往上的更新换代往往是X2地叠加,在数字电路上最好实现,在模拟电路上也有这样的动力,整个技术就一直这样往前走下去。&br&&br&回到标题高速串行接口由什么决定的来,PCI总线由Intel公司于91年提出,之后移交给第三方机构PCI SIG。PCI SIG由多家业内公司组成的联盟,别的公司也可以申请加入成为会员,TI也是早期会员之一。就像联合国一样,Intel等公司像常任理事国一样拥有更大的主导权;USB于94年由带头大哥Intel联合微软、HP、NEC等电脑公司组成USB-IF组织,96年推出USB 1.0标准;(同期还有Apple推出的FireWire火线,也红火了好多年)由此可见,Intel对PCI/PCIE和USB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拥有极大的主导权。&br&&br&2001年PCIE开始制定,决定以串行方式代替并行的PCI总线时,那时产业内2.5G PHY已经比较成熟了,PCI组织PCI-SIG决定直接借鉴此速度就很正常;等到PCIE 2.0发布已经是过2007年,就直接X2变成5G了; USB 3.0于2008年发布,直接借鉴业界比较成熟的5G方案也就很正常了; 而PCIE 3.0发布是2010年时(为什么PCIE 3.0是8G而不是10G,这算是个折衷吧,速度越快对PCB走线设计和生产、线缆、测试仪器等要求越高,3.0采用64b/66b或128b/130b编码方案,8G*64/66=7.88G,解码后的速度几乎就是2.0的二倍,2.0采用传统的8b/10b编码,解码后速度5G*8/10=4G)。&br&&br&等到USB3.1发布,也就是最近的事情(2014年),觉得10G PHY也比较成熟了,那也直接采用10G吧,USB 3.1采用128b/132b编码,效率与PCIE 3.0是等效的,它直接向PCIE借鉴了很多内容。&br&&br&而ThunderBolt,定位在更高速速度传输,其1.0速度最开始设计时就是一 路10G PHY(大约2011年),而后2.0就成两路10G PHY了,最近的3.0成两路20G PHY,为什么不直接成40G PHY,工艺做不上去啊。&br&&br&很早前,业界有个传说,铜界质PCB走线最高速度只能到16G,几年前就已经打破了,28G甚至32G以上跑铜界质的高速PHY已经有DEMO演示了,ThunderBolt 2.0推出两路10G PHY,自然也是业界有这样能力去推出成熟产品。&br&&br&不出意外的是,ThunderBolt定位在高端,从最先推出1.0接口的MAC电脑(2011年),到现在已经四年过去了,相对来说还很不普及,只在高端电脑上才有配备,其外设产品,比如支持该接口的外接存储和高清显示器见到过报道,但市场上卖得真不太多,比起这几年一下子普及开来的USB 3.0还是相差不少。与此类似待遇的是DisplayPort接口,显示器接口从最早的VGA到DVI,到同时支持声音图像传输的HDMI、DisplayPort接口,HDMI逐渐变得常见,尤其是电视接口上,而DisplayPort仍然不太多见。而ThunderBolt在外观上与Mini DP接口兼容,在功能上可认为是图像传输接口DP和数据传输协议PCIE的合体。&br&&br&这不,Intel一琢磨,那ThunderBolt 3.0改成USB3.1-C接口兼容吧,这样支持ThunderBolt 3.0的外设既可以连接对应的ThunderBolt 3.0 host,享受40G的高速,也可以接在USB3.1-C上,尽管只能跑USB 3.0 5G速率(注意,资料显示所兼容的控制器是USB 3.0,而不是最新的3.1; 也有人指出Intel推出的控制器是支持10G速度的。anyway,PHY通道是支持的,这主要取决于控制器部分),但是更常见啊,这样对于外设厂商也是一大利好,用户也可以放心地买啦,不用担心接口不支持啦。&br&&br&最后做个总结:高速串行接口速度由什么决定?当时协议公布时前代技术的积累与影响和已成熟技术,二者占重要因素。比如2.5G速率和STM-1 155M的关系,比如不同年代PHY技术的成熟度,再者还有业界领先公司在制定标准时的号召力及技术前瞻性,如Intel在多种协议上的主导力。&br&&br&这里顺便吐槽下动不动国产OS、国产某技术、国产CPU……试图与业界流行的产品和技术对抗,想另起炉灶,而其本质往往只是在人家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借鉴人家的思路,抄袭或模仿成类似的产品,尤其是ZF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这种努力往往失败,也许在某些不开放场合有一席之地,只要是开放市场,几乎无竞争力,不提其它,一个路径依赖就把你拍死了。那些号称的自主、国产,开发过程和产品里仍然有大量开放世界里的工具、成熟产品、思维、架构体系,那做出来的东西只是在某一个细节上对已有产品形成了可替代力,但其上游、下游还是与业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很难有所发展。&br&&br&-------------------------------------------------&br&前不久还写了个回答,也一起贴大这里:&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如何看待 Thunderbolt 3 改用 USB-C 接口?&/a&&br&手头正用的是Macbook Pro 2012年版,用的视频输出接口是Thunderbolt 1,接口与Mini DisplayPort接口兼容,现用HDMI接口外接显示器,要使用个转接器。&br&&br&为什么Thunderbolt 3要改成USB3.1-C兼容接口?因为它是Intel啊,这两家标准都基本以Intel为主导啊,PHY team的人碰碰头,小会议室一坐,说咱们做成一样的吧,就成啦!&br&&br&从商业角度来讲,统一标准有多少好处,Thunderbolt现在流行范围还不广泛且由Intel主导,阻力比较小等考虑就不多说啦,谈点技术上的实现。&br&&br&为什么插上去可以实现兼容?因为它们都属于高速串行传输协议,在技术上有很多共用的地方,且在速率上不同的代本身是匹配的(Thunderbolt 1的速度就是10Gbps,与USB3.1一致),再者不同的高速串行协议往往是上层协议不同,在底层实现上是通用的,也就是控制器不同,而PHY可以通用。&br&&br&我在S公司做过较长时间的PCIE原型平台验证,主要是数字电路部分的控制器代码烧录到FPGA中,已经流片成功被做过基础电学测试的PHY测试芯片做成单独的子卡扣在原型平台上,再与PC主板连接进行测试。最高支持10Gbps的PHY子卡不仅仅用于PCIE GEN3 8Gbps,同时还支持SATA GEN3 6Gbps和USB3 5Gbps(是否还支持USB3.1 10Gbps还要确认下,按理说支持),子卡上留有多种接口,PCIE金手指、SATA接口、USB接口等,哪个项目要测试了,直接从一个平台拔下来,换上接口放另一个平台就可。这个过程中,FPGA内的控制器代码是变化的,同时上电时会对PHY子卡配置一组向量去支持不同的模式。&br&&br&并且这些协议不同的代数间往往速率是成倍翻的,不仅是PHY的速率成倍翻,而且控制器内部的运行时钟或数据位宽也是成倍翻。比如PCIE GEN1 2.5G, GEN2 5G, GEN3 8G(编码方式从之前的8b/10b变成64b/66b或128b/130b,实现有效负载是翻倍的),而数字控制器内部有两种方法:如果数据位宽固定都是32bit,那GEN1时core clock的速率为62.5MHZ,GEN2时为125MHZ,GEN3时为250MHZ;如果是clock速率保持为125MHZ不变,则GEN1时数据位宽为16bit,GEN2时为32bit,GEN3时为64bit。GEN3的芯片同时支持在GEN1和GEN2模式下运行,并且最开始初始化时即从GEN1开始,然后硬件双方进行握手,看一起能支持的最大速率是多少,然后再调节到最大速率;如果在高速率下出现不稳定、自检错误过多,还可以自动回退到低速率上安全运行。这样的设计方式是非常合理的&br&&br&同样,对于Thunderbolt来说,GEN1是10Gbps X1,GEN2是10Gbps X2, GEN3是20Gbps X2,它本身是可以运行在GEN1 10Gbps,接在USB3.1-C接口上时,是以USB 3.0的控制器协议运行的,也就是5G的速度,并不是USB 3.1 10G,这点是最近几天看到资料才知道的。这么做应该是出于设计成本和稳定性的考虑吧,毕竟USB 3.1协议出来没多久,设计公司还没有成熟稳定的代码,那ThunderBolt 3.1就要使用USB 3.1的协议的话,设计ThunderBolt 3.1控制器部分时就比较困难了,还不如直接采用成熟的USB 3.0。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协议的设计是比较接地气的,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一昧地求新求快。&br&&br&也有网友留言说现在Intel推出的控制器支持10G。anyway,PHY通道是支持的,这主要取决于控制器部分。&br&------------------------------------------------------------------------&br&Thunderbolt可以看成是PCIE GEN3与DisplayPort视频接口的合体,Thunderbolt控制器一端接PCIE数据流和DisplayPort数据流,一端连接PHY接口。控制器对进入的数据经过少量的处理,仍基本保持原来的数据格式形式,比如其中的PCIE 3.0数据仍为64b/66b或128b/130b编码形式,而DisplayPort保持8b/10b编码形式。&br&&br&当同时连接PCIE设备和DisplayPort设备时,DisplayPort通道拥有更高的优先权,如下图所示,Data Only时,下行和上行数据速度最大为22G 当接一个5K高清设备时,下行数据速度减小为18Gbps,上行保持不变; 当接两个4K高清设备时,下行数据速度减小为8Gbps,上行保持不变。&br&&br&&img src=&/3d57a5b5e95c7f5c1ad64c27d81b3ba2_b.png& data-rawwidth=&1180&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0& data-original=&/3d57a5b5e95c7f5c1ad64c27d81b3ba2_r.png&&&br&&br&从上可见,Thunderbolt 3.0单通道的速率就是20Gbps,这个对物理通道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通常铜介质做到16Gbps就很困难了(目前还有做到28G甚至30G以上的铜介质传输的报道),想要完美地运行如此高的速率,官方认证的原装线缆必不可少,价钱也很昂贵罗。&br&&br&觉得写得不错大家点个赞,说错的地方请轻砸啊。
发一个老段子:马屁股决定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
我个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Chinese Room Argument,尽管它离它的原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还差了一些——驳倒图灵测试背后的想法,即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Behaviorism/Funtionalism),或者说,一切将心灵现象还原为物理现象的思想流派(Physicalism)。这个任务要等到1986年Frank Jackson写&What Mary Didn't Know&,提出Knowledge Argument,才更接近完成。我喜欢它的主要原因1.名字里有Chinese 2.简洁形象好玩儿,展现了哲学命题的力量。&br&&p&1980年,UCBerkley的哲学教授John Searle发表了一篇题为&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Searle旗帜鲜明地反对图灵:他认为一个计算机程序通过图灵测试并不意味着它具有智能,而至多只能是对智能的一个模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Searle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Chinese Room)的思想实验。&/p&&p&这个思想实验的内容大概如下。&br&&br&想象一个从小说英语但完全不会中文的人被反锁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盒中文字卡片和一本规则书(rulebook)。这本规则用英文写就,告诉房间里的人一些如何操作汉字卡片的规则,但并没有告诉这个人任何一个中文字或者中文词句表示的含义。(注意,这本规则不是汉英字典!只是一个操作特定汉字卡片的规程)这本规则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程序(任何一个图灵机上可运行的程序都可以被写成这样的一本规则书)。现在,房间外面有人向房间内递送纸条,纸条上用中文写了一些问题(输入)。假设房间内的规则书(程序)写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房间里的人只要严格按照规则书操作,就可以用房间内的中文字卡片组合出一些词句(输出)来完美地回答输入的问题。于是,这个人提供的输出通过了关于“理解中文”这个心智状态的图灵测试。然而,Searle指出,这个人仍然一点不会中文。更进一步,在无论是在这个房间中,还是考虑这个房间整体,都找不到任何理解中文的心智存在(There is no mental state of understanding Chinese in the room)。因此,通过图灵测试并不意味着拥有智能或者心智。&/p&&br&&img src=&/v2-e214f547c_b.jpg& data-rawwidth=&462&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2& data-original=&/v2-e214f547c_r.jpg&&&br&(是的这张照片就是Searle)&br&&p&下面是1999年Searle简写过的一个版本:&br&&/p&&p&&i&“Imagine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who knows no Chinese locked in a room full of boxes of Chinese symbols (a data base) together with a book of instructions for manipulating the symbols (the program). Imagine that people outside the room send in other Chinese symbols which, unknown to the person in the room, are questions in Chinese (the input). And imagine that by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program the man in the room is able to pass out Chinese symbols which are correc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e output). The program enables the person in the room to pass the Turing T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but he does not understand a word of Chinese.”&/i&&/p&Chinese Room Argument其实比表面上看要复杂。那篇80年的经典论文整整写了20页,这个Argument本身只占了1页。在后面的十多页中,Searle做了几乎所有20世纪欧美哲学家写论文时候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考虑可能的反驳,并试图将其一一消解。在这个时代做哲学,光有一个牛逼的直觉是不够的,还得擅长以别人信服的方式论证和捍卫自己的观点。Searle在发表这篇论文前已经在各学校的研讨会上和其他哲学家交流过自己的想法,对于各种质疑,Searle也是见得太多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Searle回应了对中文屋实验的至少六类不同的反驳:系统反驳(System Reply), 机器人反驳(The Robot Reply),大脑模拟器反驳(Brain Simulator Reply),组合反驳(Combination Reply),其他心智反驳(Other Mind Reply),多实现反驳(Many Mansions Reply)等。(这些都不太好翻译…见笑了)&br&&br&这六类反驳中,比较符合大部分人直觉的是前两个,System Reply和Robot Reply。Combination Reply其实是把前两个组合在一起。另外三个,Searle回应所用的篇幅相对较小,因为他认为这些反驳并没有驳到点上,对此我也同意。因此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主要讨论一下System Reply和Robot Reply。&br&&br&先来看System Reply。&br&&br&一个很直觉的想法是,虽然房间里的人不懂中文,房间里的书、卡片也不懂中文,但是,考虑这个房间作为一个整体的话,这个房间似乎可以说是懂了中文的。之前其它答主们的回答都是基于类似的直觉。正如 &a data-hash=&bed83a4a47cfba5ce683d& href=&///people/bed83a4a47cfba5ce683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居正& data-hovercard=&p$b$bed83a4a47cfba5ce683d&&@张居正&/a& 等知友提到,就像人类的脑细胞本身没有意识,但是大脑作为脑细胞的集合体是有意识的。这就是System Reply了:房间作为一个系统,总体来说具有某种心智状态。&br&&br&然而Searle嘿嘿嘿一笑,祭出了下一个更变态的思想实验。他说,想象房间里的这个人在房间里呆了足够久,已经把规则书和中文汉字的形状都牢记在心。于是我们打开房门让此人走出房间。现在,她走在大街上,自己本身变成了一间行走的中文屋。房间的其他部分,即规则书和汉字卡片,都已经被她内化了。Searle称此情景为Internalized Room。此时,如果别人传递给她中文字条,她还是能对答如流,但是她并不知道任何这些笔谈的&b&真正内容&/b&!如果我们问她,我送你一朵小红花吼不吼啊?她说吼啊!但她并不知道我们在谈论的任何一个词,比如“小红花”、“我”、“你”,“吼”等等的一丁点儿含义。即是她面前有一朵小红花,她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句子其实是关于这朵花的。这么一看,房间整体似乎也还是不懂中文的。&br&&br&Searle因此指出,通过图灵测试的中文屋和它背后的程序所达到的只是对于“理解中文”这个心智状态的模拟,而并不是真正的对中文的理解。(铁杆的System Reply的支持者会说,内化了规则书和卡片的那位同学虽然本人并不懂中文,但是她大脑中的某个子系统(sub-system)理解中文。这种反驳我个人认为有些勉强。)真正的对语言的理解,乃至任何一个心智状态的存在,都需要思维主体知道心中所想到底意指何物。这一点在哲学上被称为Intentionality(是不是翻译成意向性?但好像和现象学那个意向性不是一个东西)。Searle认为,计算机和程序无法达到意向性,它必须由人脑或者具有人脑类似的生理结构和组成的组织才能达到。我不太同意Searle在这里的看法,限于篇幅和主题,在这里暂时先放过。&br&&br&如果System Reply有问题,Searle的反对者们还有Robot Reply。&br&&br&有些人认为,意向性完全可以由电脑和机器来达到。既然这个房间作为一个系统不能把汉字符号和它们所对应的物体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想办法建立这种联系即可。把这个房间接上一系列传感器,比如摄像头、麦克风、触觉、味觉传感器等,以及一系列运动处理器,简单来说,把这个房间变成一个机器人的大脑。再修改一下规则书,使得这个房间不仅仅能处理中文文字的输入输出,而是可以处理整个机器人身上的声光电触热等传感器所受到的“感觉”信号,并且给出相应的输出,不仅有文字、声音甚至还有肢体行动。这个房间可能需要缩小,比如用蚁人的技术缩小后放入机器人脑中;或者不用缩小,我们让这个房间远程接收信号。现在,我们面对这个机器人,指着手里的小红花,说我送你小红花吼不吼啊?和System Reply里的姑娘不一样,机器人不仅仅会回复说吼啊,它的视觉系统就会锁定小红花这个物体,并且微微一笑接过花朵。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机器人知道了它所说的汉语句子的含义,从而也真正具有了“理解中文”这样一种心智能力呢?&br&&br&Searle依然不肯退缩。他说,还记得机器人脑袋里的房间里的歪果仁嘛?这个小人儿(Homunculus, 拉丁文homo的小词,直译即小人儿)在屋里收到的来自机器人传感器的信号,完全可能并非是直接的图像、声音等,而是一串数字化的数据。比如,机器人的“眼睛”,即摄像头,看到一朵花时,并不是说房间里有个屏幕上面反映出了小花,而是摄像头采集到了一串数据传送到房间里由我们的小人。此时,尽管小人给出了一串输出数据,引领机器人“说”出了中文的“花”这个词语,并且“伸手”去采摘,但小人仍然不知道他刚才的操作是关于一朵花儿。意向性似乎依然缺乏,因此真正的理解似乎还是不存在。此为Searle的Homunculus Argument。&br&&br&对于Homunculus Argument的回应方式之一是将System Reply和Robot Reply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的Combination Reply。虽然屋内小人不理解中文,但机器人作为一个整体似乎真的具有了某种心智理解能力。至少在外观、行为、功能上,这个机器人不仅可以用中文对答如流,而且处理一切事物似乎与正常中国人无异了。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说这样完美的机器人不具有智能,就像《西部世界》里的Hosts,或者机械姬:他们看着像人,摸着像人,说话做事儿都跟人一摸一样了,有什么理由拒绝承认他们具有心智呢?&br&&br&关于这点,John Searle给出的回应不是很令我满意。至少在我看来,他只是反复强调某些特定的意向性只能由人脑的生理结构给出,但对于这个断言本身他没有提供更深层次的理由。大家可以自己把他的论文找来看看,自己得出自己的结论。&br&&br&至于Chinese Room Argument是否成功否决了图灵测试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和所有哲学问题一样,其实是见仁见智。我个人的倾向于认为,Searle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图灵测试及其背后的Functionalism是不对的。不过Chinese Room还是离真正的核心问题差了一步。完美执行人类所有功能的机器人仍然可能缺乏真正的意识,不过这里的理由在Chinese Room Argument里并没有涉及。如前文所述,意识的真正核心问题,至少在当今大多数哲学家看来,可能是Frank Jackson在1986年的论文中指出的Qualia。然而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挖个坑,以后填。 &br&&br&不管Chinese Room Argument是否驳倒了图灵,我还是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关于它的讨论也集中了许多最优秀的当代哲学家的工作。然而比较讽刺的是,这个叫做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中国被讨论得并不多。在这里做了一些微小的介绍,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多多批评指正。&br&&br&&br&1/15/2017补充 这幅漫画的最后一格反映了很多评论中的朋友们的感觉 :P&br&&img src=&/v2-d022ba1b3cb_b.pn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d022ba1b3cb_r.png&&&br&&br&参考文献&br&1. Searle, John. R. (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 (3): 417-457 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论文原文,有免费的pdf在这里可以找到:&br&&a href=&///?target=http%3A//cogprints.org/.1.1.83.5248.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ogprints.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1.1.83.5248.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2. &a href=&///?target=https%3A//plato.stanford.edu/entries/chinese-ro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Chinese Room Argu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上关于Chinese Room的介绍,写得非常好,把主要流行的各大Reply都总结进去了。&br&3. Block, N., 1978, ‘Troubles with Functionalism’, in C. W. Savage (ed.), &em&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Issues in the Foundations of Psychology&/e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这是我校老师Ned Block写的一篇文章,在Searle的文章之前,也谈到了类似的想法。图灵测试背后的想法即是functionalism,而Block这篇文章也是从一些角度指出了functionalism可能存在的问题。巧合的是Block也想到了一个跟中国有关的思想实验,叫The Chinese Nation。文章很短,而且Ned Block写东西很好玩,即使为了Chinese Nation也值得一看。&br&4. Turing, A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em&Mind&/em&, 59: 433–460. 图灵自己对于图灵测试的阐述。
我个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Chinese Room Argument,尽管它离它的原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还差了一些——驳倒图灵测试背后的想法,即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Behaviorism/Funtionalism),或者说,一切将心灵现象还原为物理现象的思想流派(Physicalism)。这个任务…
&p&包饺子馄饨的时候留俩饺子的馅,买俩鸡蛋&/p&&img src=&/v2-8df0e63a0f3cf0dbe9c099f9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8df0e63a0f3cf0dbe9c099f9_r.jpg&&&br&&p&一个摊个蛋饼包上馅&/p&&img src=&/v2-dc53f92cffbe819c6359032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dc53f92cffbe819c6359032_r.jpg&&&br&&p&蒸个蛋卷&/p&&img src=&/v2-589bb6b7f4bfb63402bfb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589bb6b7f4bfb63402bfb_r.jpg&&&br&&p&下班去超市买打折剩下的虾,五块钱的就够&/p&&img src=&/v2-ec27a57f123a0e58a9bd192adf997afe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ec27a57f123a0e58a9bd192adf997afe_r.jpg&&&br&&p&剥皮去线弄直&/p&&img src=&/v2-b683885dcba4bec9e2e3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b683885dcba4bec9e2e3_r.jpg&&&br&&p&用另一个给虾上浆,粘上油炸的面粉水凑合当面包糠&/p&&img src=&/v2-a542f9aac19dd762c370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a542f9aac19dd762c370_r.jpg&&&br&&p&炸&/p&&img src=&/v2-fa45ff2fbb5ada98a65432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fa45ff2fbb5ada98a65432_r.jpg&&&br&&p&虾头熬个汤,放一块豆腐,盖一片波力海苔&/p&&img src=&/v2-eedaad33ce5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eedaad33ce5_r.jpg&&&br&&p&发朋友圈,啥啥天妇罗炸虾丼&/p&&img src=&/v2-b4e77b1ff5de50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b4e77b1ff5de50_r.jpg&&&br&&p&成本不超过十块,还想咋的&/p&&p&~~~更新的分割线~~~&/p&&p&先做面,加碱加蛋切细点的叫日式拉面,加盐加水切粗点是乌冬面。&/p&&img src=&/v2-29b646b4c6bcaff15fedeedf57ef1d34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v2-29b646b4c6bcaff15fedeedf57ef1d34_r.jpg&&&br&&p&做好面放冰箱饧一宿,都弹牙。&/p&&img src=&/v2-05809fafecac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05809fafecaca_r.jpg&&&br&&p&对媳妇好一点买一块猪前胛,九块五&/p&&img src=&/v2-90f9c2efaeef354a6ef0e4c6225ea82e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90f9c2efaeef354a6ef0e4c6225ea82e_r.jpg&&&br&&p&切大刀片再刀背锤松&/p&&img src=&/v2-42fcf53c38e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42fcf53c38e_r.jpg&&&br&&p&把肉卷起来跟妈要点线sm一下&/p&&img src=&/v2-24f25aea74b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24f25aea74b_r.jpg&&&br&&p&略煎&/p&&img src=&/v2-7519804bcd86cad74086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7519804bcd86cad74086_r.jpg&&&br&&p&葱姜蒜大料大酱备好&/p&&img src=&/v2-ee3bb71f64f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ee3bb71f64f_r.jpg&&&br&&p&放锅里煮,小火半个钟。头天剩的蘸酱菜丢里边最好。注意日料的精髓~不入味&/p&&img src=&/v2-b3a5cedfba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b3a5cedfba_r.jpg&&&br&&p&备好香菇鸡蛋,肉拿去冷藏一下好切。&/p&&img src=&/v2-e432239adcfb9aaa3fac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e432239adcfb9aaa3fac_r.jpg&&&br&&p&摆盘后抓紧拍照发朋友圈,波力海苔容易化汤&/p&&img src=&/v2-5da041a66ccb7bbc61abc0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5da041a66ccb7bbc61abc0_r.jpg&&&br&&p&最后来一大瓢油泼辣子就可以吃了,哦一嘻!&/p&&img src=&/v2-567a544eab6af0119dae1b8c28820abb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567a544eab6af0119dae1b8c28820abb_r.jpg&&&br&&p&以上食材是两碗的量&/p&&p&~~~哥只能帮你到这儿了~~~&/p&&p&买一条最小的星斑,十九块八&/p&&img src=&/v2-af8b05ba0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af8b05ba0_r.jpg&&&br&&p&破腹取出鱼油,拆干净&/p&&img src=&/v2-8c8591cabcb8f3a695c3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8c8591cabcb8f3a695c3_r.jpg&&&br&&p&鱼油剁馅塞油豆腐里&/p&&img src=&/v2-a6b03d3ecbd9b366eee2bd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a6b03d3ecbd9b366eee2bd_r.jpg&&&br&&p&吃完的冰棍棍开水烫一下劈两半,讲卫生么不是&/p&&img src=&/v2-8f8e0bf40ca254d921cf129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8f8e0bf40ca254d921cf129_r.jpg&&&br&&p&家里有的蔬菜啥的都穿上,尤其是海鲜&/p&&img src=&/v2-5606cea594e62afa7b5af4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5606cea594e62afa7b5af4_r.jpg&&&br&&p&和鱼头鱼尾鱼骨全丢昨天的面汤锅里&/p&&img src=&/v2-d06ea43c312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d06ea43c312_r.jpg&&&br&&p&解锁成就“一份关东煮”&/p&&img src=&/v2-3f7bbd8d0dc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3f7bbd8d0dc_r.jpg&&&br&&p&鱼肉去皮&/p&&img src=&/v2-50fe5d812be347c8177ec3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50fe5d812be347c8177ec3_r.jpg&&&br&&p&刺身吧骚年!&/p&&img src=&/v2-65cbe92bb0a3bff5cc33f387b9f5fa37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65cbe92bb0a3bff5cc33f387b9f5fa37_r.jpg&&&br&&p&哥只能帮你到这了,未来的逼自己要继续装下去啊!&/p&&p&再不吃火锅你嫂子要揍我了,保重!!&/p&&br&&img src=&/v2-248ccf2aff3ebdfe4f59b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248ccf2aff3ebdfe4f59ba_r.jpg&&&p&~~~万赞大爆照,福利高能预警~~~&/p&&br&&img src=&/v2-ce6ebc2d1663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ce6ebc2d16631_r.jpg&&&p&是不是很绅士吖~~~~~~&/p&
包饺子馄饨的时候留俩饺子的馅,买俩鸡蛋 一个摊个蛋饼包上馅 蒸个蛋卷 下班去超市买打折剩下的虾,五块钱的就够 剥皮去线弄直 用另一个给虾上浆,粘上油炸的面粉水凑合当面包糠 炸 虾头熬个汤,放一块豆腐,盖一片波力海苔 发朋友圈,啥啥天妇罗炸虾丼 成…
&img src=&/50/v2-79439fde67a8e241d86b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50/v2-79439fde67a8e241d86b_r.jpg&&&img src=&/v2-385687fcc9598bfdc2f775dd75a557ea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385687fcc9598bfdc2f775dd75a557ea_r.png&&&p&撰文/林心
编辑/徐卓君&/p&&br&&br&&p&在我家中,老公购买了维生素 C,维生素 D,钙片等诸多膳食补充剂,我想,如果可能,他会买齐26个字母排列的维生素种类。&/p&&br&&p&尤其是发现我吃了过多肉时,他会建议我搭配一些维生素 C。&br&&/p&&br&&p&人的一生是「向死而生」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面临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的追求,是延缓这一恐惧的心理安慰剂。&/p&&br&&p&&b&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现代人的丹药,是在科学和理性包装下的膳食补充剂。&/b&&/p&&br&&br&&p&&strong&一. 掀起全民狂热的补剂运动&/strong&&br&&/p&&br&&p&超市往往是对应当地人群日常生活习惯的。在家中更是如此,两个不同生长背景的人,一旦进入一个屋檐下,对食物的磨合成为关键的一环。&/p&&br&&p&老公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公婆擅长烹饪,他自小在意食物的口感。上大学后,身边的朋友同学很多科学狂人,又养成了他对食物的成份非常在意的习惯。&/p&&br&&p&他的一个多年好友,是严格的理性饮食者,我曾见过这位朋友把一大堆鸡胸肉放在锅里煮,不加任何调味品,他会连续几天吃这种健康但味同嚼蜡的食物。&/p&&p&庆幸老公还未到达这样的极端程度,他做鸡胸肉还是会研究如何保持鸡肉口感上的鲜嫩。&/p&&br&&p&美国的食品生产商也会把食物分解成一目了然的成份——几乎每个食物都标注卡路里和详细成分,含有花生等某类人群过敏源成分的食物,更会有显眼的标志。&/p&&p&标注出成份还不够,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还把植物中的有效成份直接提取出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每个大型超市,总有 2 - 3 排货柜,像药店一样,摆满了膳食补充剂等瓶瓶罐罐,不同的维生素营养补充剂,藻类产品,DHA,深海鱼油等产品像日常食物一样,不需要任何医生处方,可供人们随意购买。&img src=&/v2-59cbbd8b9eacd2f0c9705daabdd77707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59cbbd8b9eacd2f0c9705daabdd77707_r.jpg&&&/p&&br&&p&但一直不能理解的是,美国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对膳食补充剂的热爱。少吃一点食物感觉自己还是人类,但用膳食补充剂替代食物总觉得自己变成了机器。&/p&&br&&p&在我们家中,老公购买了维生素 C,维生素D,钙片等,我想,如果可能,他会买起26个字母排列的维生素种类。他每天都会「建议」我吃一些,尤其是发现我吃了过多肉时,维生素 C 一定会成为食肉后的标配。&/p&&br&&p&水果中的维生素 C 就靠膳食补充剂里的维生素 C 代替。甜甜酸酸汁水满口的美好过程,就被几秒钟吞进喉咙里的药片代替了。&/p&&br&&p&当偶尔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时,膳食补充剂更成为生活必备品,几片下肚,心理上顿感安慰,少吃一顿饭的负罪感立马减轻。&/p&&br&&p&「这真的那么有用吗?如果有用,这样的人生值得吗?」&/p&&br&&p&看着花花绿绿包装精美的膳食补充剂,我总发出这样的疑问,而现实,已将我这种追随本能而非调研的质疑拍死在沙滩上。&/p&&p&当我开始看调研结果的数据时,吓了一跳,对补剂的热爱,已不是一个小家庭的习惯,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运动。&/p&&br&&p&全美成年人服用膳食补充剂的比率在 50% 到 75% 之间,如果考虑到季节性、间隙性服用者,那么膳食补充剂的普及率应该约为 66%,即在一个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使用此类产品,这是什么概念呢?做个类比,中国人口有 55% 是城镇居民,相当于全中国的城镇居民都在服用。&/p&&br&&p&&b&被这股潮流劫持的不只美国人,国内的朋友们也纷纷问我在国外购买补剂的事。&/b&&/p&&p&好友怀孕,她在生活上一向细致、严谨和理性,为孕期营养搭配做足了功课。在研究了诸多资料后,她发现孕妇吃 DHA 能够对胎儿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但担心国内的此类产品不过关,让我从美国帮她购买。父母也让我帮他们买深海鱼油带回去。&img src=&/v2-0db1fb4c52f45e7cc104f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0db1fb4c52f45e7cc104f_r.jpg&&&/p&&br&&p&我这时才发现,中国的膳食补充剂市场在 2016 年已达到 200 亿美元,每年高达 10% 的增长率,有望近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这个惊人的数据还不包括因为担心国内的食品药品安全,不敢在国内买同类产品的海外代购人群。&/p&&br&&p&北京大学营养学博士张召锋谈到中美加三国生产补剂的不同时谈到,加拿大和中国的审批非常严。但中国规定的膳食补充剂的有效含量非常低,例如维生素 C,中国的一份规定不超过 100 毫克,但美国的可以达到 2 克。所以, 美国的产品有效成份含量更高,国内的人群也更愿意走出国门购买。&/p&&br&&br&&p&&b&二. 理性还是非理性?&/b&&/p&&br&&p&经过精密计算的健康生活,充满这样的物品,并遵循以下的路线:牛奶,燕麦,牛肉,羊肉,绿叶蔬菜,豆制品,每天 5 公里的跑步或其它运动,还有维生素类、鱼油或矿物质的膳食补充剂。&/p&&br&&p&每天跑步时,经过大片绿色植物,扩张的肺叶被清新的氧气清洗时,每一个细胞都感觉充满活力。我承认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让人感觉非常安全。&/p&&br&&p&但这条路线需要充足的时间和坚决的执行力保证,生活并不是每一天都会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在非常忙碌的时候,或一时兴起和朋友们大醉后,立马感觉和健康生活脱了轨,身体和心理状态会下降到一种低落的水平。&/p&&br&&p&这个时候,往往会补充更大剂量的膳食补充剂。扭开瓶盖吃维生素等补剂时,我们往往伴随着这样的谈话:「今天来不及买青菜了」,「这几天吃肉太多了」……&/p&&p&&b&我隐约感觉,当一颗追求健康的理性心灵,伴随着不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时,膳食补充剂却在你人生中出场更多次。&img src=&/v2-c62a649e9d5d319eeff48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c62a649e9d5d319eeff48_r.jpg&&&/b&&/p&&br&&p&我们为什么越来依赖膳食补充剂?在和中国、美国专家交谈中,得知两国对补剂的追求有相似之处。&/p&&br&&p&北京大学营养学博士张召锋谈到这肯定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当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后,开始践行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而且近年来慢病越来越高发,从老年人群体逐渐提前至中年人甚至青年人群体,也会促使人们寻求补剂等保健品。&/p&&br&&p&美国 CRN(膳食补充剂行业贸易协会)也曾委托 IPSOS 公共事务调研公司从 2000 年开始进行了持续性调查,从使用膳食补充剂的理由来看,最普遍的原因是为了永久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58%),其次是为了填补饮食中营养的不足(42%),提升机体的免疫力(32%)也是一个原因。&/p&&br&&p&另一项调查显示,在遵循健康生活的人群中,膳食补充剂的使用比例更高:只有 48% 的肥胖人群选择使用膳食补充剂,在正常体重与超重人群中,这个数字分别是 56% 和 57%,也高于不做任何运动的人群(43%);服用补剂比例最高的是,日常进行适度或激烈健身运动的人群——为 58%;43% 的吸烟者服用膳食补充剂,这个比例远低于戒烟人群(61%)和非吸烟人群(52%)。&/p&&br&&p&&b&可以说,现代人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自以为服用膳食补充剂是最便捷和简单的方式,带有一种快速达到梦想的乌托邦色彩的功利主义。&img src=&/v2-e9c61fbbcdff23e5622d59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e9c61fbbcdff23e5622d59_r.jpg&&&/b&&/p&&br&&p&美国服用补剂的风潮,就是被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莱纳斯·鲍林鼓吹维生素 C 的效用掀起的。&/p&&br&&p&对媒体有着重大影响的鲍林在科学界反对的情况下,不断鼓吹维生素 C 可以减少 10% 的癌症死亡,他还宣布同时服用大剂量维生素 A、维生素 E、硒、胡萝卜素、维生素 C,不仅能够预防感冒治疗癌症,还可以治疗几乎所有人类已知疾病。&/p&&br&&p&&b&尽管科学界的研究不支持他的学说,并得出大量补充维生素会导致某类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但乐观的学说比悲观的研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b&&/p&&p&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补充维生素的鲍林最终死于前列腺癌,他的学说却被维生素厂商利用,使服用补剂成为美国大众的一个延续至今的风潮。&/p&&br&&br&&p&&b&三. 质疑的声音&/b&&/p&&br&&p&&b&科学和宗教有时并不是对立的,在某种条件下甚至有相似的特征。&/b&&/p&&br&&p&迷信科学的人群,在面对科学有限性的情况下,科学对他们而言,就成了宗教的化身。科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不断证实和证伪自己的过程。尤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有限性,加上各方利益的不断掺杂,以科学的外衣制造的迷惑大众的障眼法。&/p&&br&&p&&b&美国制糖业在 60 年代控制科学家,发表脂肪对心脏危害远远大于糖的观点,此学说影响大众近半个世纪之久,在舆论上让脂肪成为危险心脏罪魁祸首,目的是让糖业市场迅速发展,直到 2016 年,制糖业的谎言才被戳穿。&/b&&/p&&br&&p&在膳食补充剂成为大众日常必备品的同时,对补剂的危害和真实效用的研究依旧在开展。&/p&&br&&p&科学界早有一些不利于补剂的研究。&/p&&br&&p&补剂的负面作用大致分为三类:&/p&&ul&&li&一是服用会导致某种疾病和增加死亡率;&br&&/li&&li&二是对某些特定人群,补充某种膳食补充剂会对身体有危害;&br&&/li&&li&三是过量服用会导致身体的损害,例如对维生素 C,如果超大剂量服用,会引起中毒。还有一些补剂,虽然服用无害,但很容易被人体排出去,对人体也无益。&img src=&/v2-67bc7ec1ae00e23bfbc1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67bc7ec1ae00e23bfbc1_r.jpg&&&/li&&/ul&&br&&br&&p&《大西洋月刊》在一篇文章中《维他命神话:为什么我们需要膳食补充剂》中提到: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补充复合维生素的女性要比没有补充复合维生素的女性有更高的死亡率。&/p&&p&几天后,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食用维生素 E 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而且文中指出,这些发现并非刚刚出现。之前有七项研究已经显示维生素会增加罹患癌症、心脏病以及减少寿命的风险。&/p&&br&&p&华尔街日报发表了《这是维生素热的终结吗》一文,也指出了维生素的危害。&/p&&br&&p&一些抗氧化剂, 被吹捧为有癌症预防能力,并能保护大脑,预防老年痴呆症。但在 2017 三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有 7500 名男性被分成了四组,分别给予维生素 E、硒、或安慰剂,试验共 5 年。结果表明,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没有显着差异 。&/p&&br&&p&最近的研究也在证实一些补剂并未有所宣传的功效,只是无害但也无益。&img src=&/v2-80b4a361deac00de1222_b.pn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80b4a361deac00de1222_r.png&&&/p&&br&&p&前几天在《纽约时报》健康版发表了医疗组织 cochrane 协作网刊登的一篇系统性的文章谈到的最新的研究证明,孕妇在怀孕时补充的 DHA 并不能增加婴儿的智商。&/p&&p&我把这一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的一些对 DHA 痴迷的孕妇好友,她们依旧认为既然无害,吃一些也无妨:「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至少要尽些努力。」&/p&&br&&p&&b&既然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膳食补充剂过量服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即使无害但也无益,但为何以严格监管著称的美国 FDA 依旧对它们的风靡无动于衷?&/b&&/p&&br&&p&美国 DxTerity 公司科学家、生物科学专业博士潘柳柳告诉我说,膳食补充剂的监管方是 FDA——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但&b&它们属于保健品,在美国不属于药品,所以不受严格监督。&/b&&/p&&br&&p&根据 1994 年美国颁布的《美国饮食补充剂保健与教育法》,保健品上市虽然需向 FDA 提交产品安全性的论述,但 FDA 只会考虑补剂的食用安全,不会监管其有效性。&/p&&br&&p&对于补剂的食用安全监督条例远异于药品安全性和严格实验评估,要宽松许多,更接近于一般&/p&&p&食品药品安全 。&/p&&p&&b&「根据厂商规定的量服用维生素,也很难引起中毒。另一些很容易排出身体的补剂,吃了后就排出去了,没有功效,也不会有危害。」&/b&&/p&&br&&p&张召锋介绍,中国和加拿大的膳食补充剂监管较严,厂家生产之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p&&p&&b&据资料显示,在中国,一个保健品从试验到完成审批,需要 2 年以上的时间。膳食补充剂的有效成分也经严格限制,往往造成产品有效性不足——在人们对膳食补充剂的迫切需要面前,这一点是造成中国人海外代购膳食补充剂的一个重要原因。&/b&&/p&&br&&p&但媒体和科学界的种种质疑,已不能扭转大众对维生素的迷信,补剂的销量依旧节节上升。&/p&&br&&br&&p&&b&四. 你真的需要膳食补充剂吗?&/b&&/p&&br&&p&如果膳食补充剂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心理安慰剂,那么人们为了自己的心理安全付出的代价动辄几百亿美元的规模,也放弃了部分对食物口感的享受,这个性价比实在不高——这也是一种被科学的外衣包裹的「非理性」。&/p&&br&&p&「对膳食补充剂的使用,要在均衡饮食和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有足够的判断去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某种膳食补充剂。」张召锋认为。&/p&&br&&p&谈到如何正确地使用膳食补充剂的问题,潘柳柳举了一个例子:&/p&&p&「例如螺旋藻,它富含氨基酸,在贫困地区推广螺旋藻会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营养摄入。但对于正常及富裕地区,膳食结构早已摄入足够营养,螺旋藻对这种地区的人们已不会有额外价值。对于一些身体虚弱的人,补充氨基酸也许会有好处。」&img src=&/v2-79439fde67a8e241d86b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79439fde67a8e241d86b_r.jpg&&&/p&&br&&p&美国的知名科技媒体《Business Insider》在《大多数膳食补充剂是无效的,但这里有适合你的一种》一文中谈到了几类膳食补充剂,逐个分析你是否需要它:&/p&&ul&&li&蛋白粉,可以使用坚果、豆腐、鱼和肉类取代它;&br&&/li&&li&锌,服用它,它可以让感冒提前痊愈;&br&&/li&&li&氨基酸,可以吃肉代替;&br&&/li&&li&抗氧化剂,会增加某类癌症的风险,可以食用浆果代替;&br&&/li&&li&叶酸,当怀孕时可以遵医嘱服用;&br&&/li&&li&绿茶提取物,可以一试,它可能会有益于你的健康,并证明是安全的;&br&&/li&&li&鱼油,你可以食用三文鱼取代;&br&&/li&&li&人参提取物,科学家认为需要更多试验证实它的安全性;&br&&/li&&li&银杏提取物,研究证实它无效,请忽略……&br&&/li&&/ul&&br&&br&&p&当然,如果你没有时间吃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也可以服用维生素 C 聊以自慰,补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不健康饮食的一个调节。&/p&&p&但一想到有一天我的生活忙碌到没有时间去吃饭,没有时间去菜市场看饱满新鲜,色彩赏心悦目的蔬果,这种不能静静享受一蔬一饭的人生又有何意义?&/p&&br&&p&&b&细细想来,科学的理性有时让你的生活清晰一些,但它也总是阉割生活本身的意义。&/b&&/p&&br&&p&它的基因决定论已经很残酷,我在美国医院填表时,会有一栏让你详细填写家族疾病,是否有亲人得癌症死亡,是否有亲人患高血压或糖尿病,整个过程会让你回忆整个家族的生老病死,不断提醒你基因的缺陷或许在你出生的一刹那就埋伏在你的生命中,这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命运的一环。&/p&&p&&b&而膳食补充剂,是在基因决定论和人生有限的大悲观中的一点小虚妄,是在人生的浮沉中一株脆弱的稻草,而不是让你上岸的诺亚方舟。&/b&&/p&&br&&blockquote&这是丁香医生新开的专栏「偶尔治愈」(微信公众号:to-cure-sometimes),我们希望记录这个时代人和疾病、衰老、死亡相抗争的故事,虽然医学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但在被这三个终极敌人战胜之前,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和它相处的方式。&br&&/blockquote&&img src=&/v2-ef1bf94bae6af3e0e26e448d16a0e01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ef1bf94bae6af3e0e26e448d16a0e012_r.jpg&&
撰文/林心 编辑/徐卓君 在我家中,老公购买了维生素 C,维生素 D,钙片等诸多膳食补充剂,我想,如果可能,他会买齐26个字母排列的维生素种类。 尤其是发现我吃了过多肉时,他会建议我搭配一些维生素 C。 人的一生是「向死而生」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面临对…
知乎不支持的是父母对子女有恩,但没有人反对父母对子女有爱。恩的两端是不平等的个体,恩是一种施舍并天然带有需要回报的潜台词。爱才是两个平等灵魂的互动,父母的爱或源于血缘本能,或源于收养之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建立起的扯不开的牵绊,有爱的人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是一种最纯粹最美好的感情。&br&我不希望我赡养父母是因为要报恩而必须赡养,我希望赡养父母是因为我爱他们,生活中离不开他们,所以我希望他们过得好,希望他们健康长寿。把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当成一种恩才是亵渎吧。&br&----------------------------------------------------------------------------------------------------&br&我的意思是说赡养父母的原因很多,但我希望我赡养父母是因为爱他们。评论中有人从我的意思推出不爱父母就可以不赡养,明显没有逻辑常识好不好。赡养父母可以因为爱,可以因为报恩,甚至可以因为法院的判决书,我并没有否认别的原因。&br&你觉得你是为了报恩来赡养父母当然可以,我肯定表示尊重,但我不认同报恩的观念,因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报恩一说都从本质上把亲子关系变成了一场交易。&br&我总感觉父母的养育不是一个单方向付出的行为,而是一种互有所得的双向互动,所以更符合爱,而不是施恩。父母确实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但我认为孩子也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父母,只不过孩子无法通过给予物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而已,等到孩子有能力的时候,父母老了,不就正好是孩子表达自己的爱的时候了吗?所以我理想中的亲子关系是这种模式的。
知乎不支持的是父母对子女有恩,但没有人反对父母对子女有爱。恩的两端是不平等的个体,恩是一种施舍并天然带有需要回报的潜台词。爱才是两个平等灵魂的互动,父母的爱或源于血缘本能,或源于收养之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建立起的扯不开的牵绊,有爱的人的付出…
我想说几种知乎上常见的喷子,知乎上的人有个特点,骂脏字的人少,觉得必须要阴阳怪气的表达自己的鄙视才够牛逼,所以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喷人方法,不骂脏字,同样给人添堵。总结总结,试举几例。&br&&br&1.无限求真。&br&&br&常存在于时事评论类题中。因为新闻事件发生时,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不在现场,因此无论谁回答都经不住喷子无限求真。&br&&br&举例:如何看待秦始皇焚书坑儒?&br&喷子:题主怎么知道这事是真的,题主在现场么?这样吧,你说说点火的那个人姓啥叫啥高矮胖瘦吧。&br&回复:点火的那个叫张麻子,一米八高,150斤重。&br&喷子:呦呦呦,世上就一个张麻子么?张麻子一直叫这个名么?&br&回复:。。。&br&喷子:你说不出来!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br&&br&2.随意质疑。&br&&br&这种方法在方舟子大战韩寒之后开始广泛流行,质疑者仅带一张嘴,你不能回应我的质疑你就是胡说八道。&br&&br&举例:法院判决书证明,张三确实杀了李四。&br&喷子:你这个判决书是假的,你怎么证明法官没有徇私枉法?&br&回复:法官被评为十佳法官,从来没有违纪违法记录。&br&喷子:你怎么证明不是官官相护啊?&br&回复:。。。&br&喷子:哈哈哈哈哈还以为自己姓赵呢你!&br&&br&3.一味求全。&br&&br&诚然,即使是全国人民齐动员调查某件事,仍然会有调查不到的地方,更何况某些答主自己的调查。&br&&br&举例:安徽人酒量好,把我喝挂了。&br&喷子:答主啊我就是安徽人,我的酒量就不好,你怎么能以偏概全呢?&br&回复:安徽人那么多,我即使和1000000安徽人喝过酒,不也是以偏概全?&br&喷子:知道以偏概全还说?呵呵!&br&&br&4.一损俱损。&br&&br&知乎上有没有做过坏事的大V?有。那就否定他的一切。&br&&br&举例:一笑风云过说他是男的。&br&喷子:呵呵他拿百度的黑钱,他说他是男的你就信?这次说自己是男的又是拿了谁的钱了?&br&回复:他还说……&br&喷子:他说啥你都别信!&br&&br&5.特例为王。&br&&br&不知道为啥交通和网络这么方便,还会有人认为他周围的人就是世上仅存的人类,他的那个小街就是诺亚方舟。&br&&br&举例:四川人饮食会放辣椒&br&喷子:巧了,我邻居就是四川人,他吃饭从来不吃辣椒,答主你不要代表四川人好么!&br&&br&6.强刷存在。&br&&br&这一点吴亦凡的粉丝就做得很好,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吴亦凡出演王家卫的《繁花》?我的答案是不看。就这么俩字加一个句号。凡凡的粉丝直接举报到折叠,但是没有在评论区留一个字的废话。心里话,我太希望都这样利索了。&br&&br&举例&br&喷子:反对+举报+没有帮助。&br&回复:????是希望我说谢谢么???&br&&br&7.爱好识人。&br&&br&我喜欢的人事物,你不喜欢就是low。&br&&br&举例:如何看待张三?&br&喷子:low逼,居然不听周杰伦!&br&回复:可是张三是聋人啊!&br&喷子:周杰伦也是你们能评论的!&br&&br&加一句:知乎三神,张国荣,周杰伦,周星驰。前一个喜欢,后两个无感,喜欢的不觉得自己逼格高,也不觉得你们不喜欢就是土。希望知乎把我这个观点加到注册时“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里。&br&&br&还有一些就是大家都这样的了。&br&&br&比如强行总结出答主没有的意思。&br&答主:向东走好,有阴凉。&br&喷子:你的意思就是西南北谁走谁死呗。&br&&br&比如诅咒攻击。&br&答主:好好拴狗不就不被压死了。&br&喷子:如果是你的父母被车压死了你也这么说?&br&&br&比如道听途说。&br&答主:从来没听过部队里有死亡名额。&br&喷子:我在火车上听来的,我跟他没有利害关系,难道萍水相逢他会骗我?!&br&&br&&br&嗯,不足之处,慢慢补充。
我想说几种知乎上常见的喷子,知乎上的人有个特点,骂脏字的人少,觉得必须要阴阳怪气的表达自己的鄙视才够牛逼,所以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喷人方法,不骂脏字,同样给人添堵。总结总结,试举几例。 1.无限求真。 常存在于时事评论类题中。因为新…
&p&篇幅很长,但它值得你停下来读一读,也许你的思维方式会就此改变。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不会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p&&p&&br&&/p&&p&这是喵关于学习策略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a&;第二篇讲了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困难但又不得做的学习任务&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 知乎&/a&。这一次我们来系统地谈一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p&&p&&br&&/p&&p&本篇内容的主要参考的是我在 “拆书训练营”课程的过程中记录的学习笔记,经过整理、总结得到的,加入了一部分个人见解。因为觉得受益匪浅所以分享给大家。&br&&/p&&p&&br&&/p&&p&&br&&/p&&p&&b&提高学习能力的本质是学会思考。&/b&&/p&&p&&br&&/p&&p&首先,我们来区分两种学习。一类叫“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类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p&&p&&br&&/p&&p&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属于第二种学习的范畴。&/p&&p&&br&&/p&&p&“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p&&p&&br&&/p&&img src=&/v2-783eca9efeb49b3cfc4fc695269fea5e_b.pn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v2-783eca9efeb49b3cfc4fc695269fea5e_r.png&&&p&&br&&/p&&p&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并且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p&&p&&br&&/p&&p&&b&这篇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学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给出了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第四个部分是个人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两种不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b&&/p&&p&&br&&/p&&img src=&/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p&&br&&/p&&p&&br&&/p&&ol&&li&&b& 内化和应用知识&/b&&/li&&/ol&&p&&br&&/p&&p&《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3张便签来帮助实现“内化与应用知识”的方法:&/p&&img src=&/v2-3715adc8efb_b.png& data-rawwidth=&1206&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6& data-original=&/v2-3715adc8efb_r.png&&&p&&br&&/p&&p&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私信,满满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听了你的建议去读了《学习之道》,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里面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还是学习不好。” &/p&&p&&br&&/p&&p&“XXX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b&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b&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来源于在学校中学习时老师教给我们的习惯:总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过去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错,我在之前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过联系新课程与旧课程,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推导得到教材给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这个推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从旧知指向新知的箭头。&/p&&p&&br&&/p&&p&&b&附会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止步于附会。&/b&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学习者则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对细微的知识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p&&p&&br&&/p&&p&市面上常见的提升人际关系与执行力的畅销书,比如卡内基《人性的弱点》,比如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人说前者是“提升人际关系的圣经”,也有人说它“讲得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根本没用”;有人说后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有人说它“老生常谈,名不副实”。&/p&&p&&br&&/p&&p&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呢?除去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种人显然更多地附会旧知。提出新的理论的人少之又少,但同类的书中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老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eforest森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