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到当天报纸哪里买买

《中国科学报》找寻农业现代化“第一桶金”的人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罗剑朝和他率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张行勇 张晴
| 发布日期: | 阅读次数:
《中国科学报》 日&& 第8版
1.团队验收会议
2.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在团队验收会议上讲话
3.研究团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进行问卷调查
  人物简历
  罗剑朝,男,1964年1月生,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农业经济管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农村金融&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系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研究开拓人,曾是国内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一。
  11月5日,进入初冬。第22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在中国农业硅谷&&杨凌如期隆重开幕。虽然细雨蒙蒙、寒风凛冽,但农高会展馆内外仍然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在场馆外广场上,从周边聚集而来的农民朋友正排队等待进入展馆,一字形蛇队缓慢向前蠕动。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虽然天气微寒、空中还夹杂着细雨,但农民渴望拥有新技术成果并应用到农业生产、盼致富奔小康的心气和热劲已将身边的寒流冲到了九霄云外。
  与往届农高会一样,今年展馆里有全国部委、高等院校、国外机构、各省市等提供的1500多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出,但对广大普通农户来讲,如何有资本实力购买并在田里或农产品加工上采用更为关键。
  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何获得这起步的本钱,即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就必然成为关键所在。这也是世界性的现实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剑朝教授和他率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就是一支致力于寻找这一难题答案的人。
  瞄准现实,聚焦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基本上是按照&机构不足加机构、补贴不够增补贴、监管不力改监管&的思路进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现代金融支持之路,实践上依然没有&破冰&。
  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如何解决广大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和私营业主等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在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地&&杨凌,有一支长期着力研究、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专家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罗剑朝及其带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1992年6月,罗剑朝顺利完成本、硕、博10年连读的大学读书生涯,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并继续聚焦农村金融这一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只有打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提出的&银行悖论&铁律,才有可能解决农村金融难题。
  2006 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荣膺诺贝尔和平奖。格莱珉银行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服务 ,专门提供资金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从而打破了近百年的金融业运行&铁律&,一些弱势群体从而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格莱珉模式&。
  然而,由于国情的不同和农业发展的多样性等差异,格莱珉模式在中国可以借鉴,却不能够复制。&自古以来,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性生产资料。但是,当今中国大陆是土地二元制,城镇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在集体所有制下,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往往属于不同的主体,即三权分离。这就形成农户种地无法依靠土地资本获得信用贷款的现实困境。&罗剑朝说。
  中国大陆土地上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难题更具特色和难度。
  罗剑朝认为,农民从金融机构难以取得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满足银行需要的理想抵押品。
  为此,罗剑朝在读博期间及参加工作后20多年时间,重点关注农民手中最有资产价值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融资的可能性、可行性与方案设计问题。
  2002年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从农民自身的资产中寻找符合银行贷款安全性、赢利性、流动性等专有特点的抵质押品,走出一条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双赢之路&&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与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可以说,罗剑朝的研究方向与主攻领域与格莱珉模式原理具有高度一致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农地金融改革,盘活农民耕种的土地资源,撬动社会资本,统筹政府财政资金,形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已倒逼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理论研究创新和布点试验工作的开展。
  组建团队,协同攻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拥有很强实力和很高知名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创始人、老一辈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学家万建中、王广森等教授,不但以丰硕的成果闻名全球,更以优良的学风为学界所称道,学科积淀极为深厚。
  为了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推动&三农&问题解决,2006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农业经济管理&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村金融学科,设置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管理、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等特色研究方向,汇集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应用数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中青年教师,组建农村金融科研团队,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开展西部农村金融问题的协同创新研究。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2011年12月,&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供求均衡与产权抵押融资模式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开创了该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先河。
  为了确保完成肩负的重任,创新团队坚持&倡导创新、协同攻关、追求卓越、服务三农&理念,制定出台《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度》《科研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学术交流管理制度》《研究生学术规则》等制度和规定,培养良好学术道德,树立科研诚信意识,强化团队的凝聚力、创新能力,形成了&科学严谨、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干高效&的团队文化。
  团队现有科研人员36名,其中团队带头人1名,方向带头人5名(包括团队带头人),研究骨干25名,引进人才6名。教授12名(二级教授2名),副教授9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团队总人数的58.3%;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1人,占比为86.1%。
  团队以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平均年龄为42岁。团队学科背景交叉融合,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是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研究队伍。
  团队骨干成员王静,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授、博导,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团队骨干成员、博士生导师孔荣教授,曾赴台湾中兴大学农业经济系访学,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系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10多项,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JSL基金项目&&&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研究&中方负责人,也曾获国际出版集团(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杰出论文奖。
  团队成员李滔,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获博士学位;他主持完成德国联邦政府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哥廷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5项,运用团队调查数据合作撰写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论文在权威期刊《管理世界》2015年第7期发表。该文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缓解了小农户贷款难问题,小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程度较大农户更为积极,将为中国农地金融试点改革向全国推广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经过3年多的协同攻关,目前团队成员表现出良好的学术素养与问题导向意识,团队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稳步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实地调查,成就卓著
  罗剑朝一直强调并着力践行这一理念: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更多地侧重深入农村,贴近农民,面对面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通过采访与扎实调研,取得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和鲜活案例,论文素材来自广大农村、农民,论文的政策建议体现在改革方案和政策设计中,最后的目标是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以对&三农&实际工作有前瞻性、预见性的现实指导。
  为了做好项目的调查工作,研究团队常常从调查方案形成、问卷设计,到数据整理、录入,都要反复进行论证。调查正式开始前,要对调查员进行行前培训,强调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调查开展过程中,更要克服心理、语言、气候等各种困难,化解被访农户的疑虑与担忧,迎难而上扎实细致开展工作。据介绍,这些年的寒、暑假期间,罗剑朝基本上都会组织团队成员及其研究生,并亲自带队深入陕西、宁夏等县(区)进行农村金融入户问卷调查。他们白天冒着酷暑或寒风走访农户,晚上一起汇总白天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模拟检验调查数据的客观性、代表性,讨论并完善第二天的调查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获得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该创新团队深入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样本数据调查,是一种经常性的基础工作。团队从2011年起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系、企业消除贫困国际组织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潜力与发展&研究项目的两年内,在白水、眉县等数个县组织开展了农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关于苹果、猕猴桃投入产出等问题的4套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收集样本数据10万多个。
  现在农村人口是留守老人居多,要对一个农户进行数十项系列问题的问卷调查,的确并非易事。问卷对象往往怕耽误农活或存有误解而不予配合。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取得真实、完整、有效的第一手数据。&罗剑朝说。
  &这3年,我们共调查、收集了1万份农户问卷,建立陕西杨凌示范区、高陵县、临潼区、宁夏平罗县、同心县等5个农村金融固定观察点和数据采集点,建成拥有数据点40万个的农村金融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数据质量较高、采集指标丰富的农村金融专项数据库。&在他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是团队执着的心力付出与辛勤劳动。
  &团队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建议教育部给予滚动支持。&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对教育部创新团队农村金融智库建设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肯定。
  今年6月17日,&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供求均衡与产权抵押融资模式研究&创新团队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评价结论为优秀,建议予以滚动支持。专家们一致认为,团队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研究进展顺利,取得成果突出,社会影响力彰显,全面圆满完成了团队预期目标任务。
  总结这支团队取得的业绩,主要有:第一,创新团队在罗剑朝教授的带领下,凝聚力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团队发展与平台建设、创新能力与社会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团队文化与管理运行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新突破、新进展,团队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持续拓展,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团队管理逐步规范,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
  第二,团队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度与配置效率评价、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跟踪研究、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模式比较、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平台,对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第三,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任务66项,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4项。出版农村金融创新团队系列专著17部,英文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其中,权威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各1篇,SCI收录2篇,S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CSSCI收录51篇。提交政策咨询报告4项,其中,&关于警惕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关于加大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等4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批示、批复;4项研究成果被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陕西省高陵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采纳、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第四,项目执行期间,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1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6人,培育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获批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人;培养硕士学位获得者22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6人,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郭新明、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孙宗宽、杨凌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李林一致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村金融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罗剑朝所开展的研究都是紧密结合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的实际,因此,许多项目一经完成,其成果便很快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应用团队的研究成果,创设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区,实现了农村产权与现代金融的有效对接,初步解决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等农村金融难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国务院的肯定支持,被称为农村金融的&杨凌模式&。
  11月6~8日,第22届农高会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专题展暨集中签约仪式、金融服务现代农业新业务推介会分别举行,杨凌农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揭牌,农村金融的&杨凌模式&再次备受世人瞩目。
  志存高远,砥砺奋进
  日至22日,&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古谷周三社长、岡山信夫专务理事,韩国宏观金融研究室宋枓韩室长、金宰贤首席研究员,韩国农协中央会金柳泰常务理事,孟加拉农业大学Wakilur Rahman博士等主旨报告表明,各国农业经营主体都经历了由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的历程,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耕地闲置撂荒、农村资金外流、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相伴而生且愈演愈烈,为此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研究这些变量对农村金融的影响,采取得力措施纠正过度市场化偏差,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新的挑战。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教授、西南大学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学科带头人温涛教授等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农村金融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西部农村金融研究的中心。新形势下要做好中国的农村普惠金融任重道远,今后希望加强与该团队的合作交流,不断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
  汪应洛院士说,我国新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复杂,金融问题最关键,但对它的研究也最薄弱。这个硬骨头需要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创新团队这样的智库去&啃&。他希望创新团队继续挖掘宝贵数据背后的信息,深入开展持续研究,并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应对农村金融新动向、新进展、新趋势中提供决策支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形成特色明显的农村金融高水平&智库&。
  实践发展不会停息,学术创新从无止境。
  谈起今后的目标,罗剑朝表示,农村金融是一个系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开展理论创新研究。破解农民&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农村金融难题,需要从理论上澄清若干模糊认识,在实践上突破若干&禁区&,从行动上真正树立&普惠金融&理念,采取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才能形成&可复制、易推广、广覆盖&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后续研究要关注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农村金融供求均衡模式、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等前沿热点难点问题,持续跟踪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发现问题,提出系统完备、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与政策建议。
  面向未来,团队要继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完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力度,扩大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范围,补齐农村金融短板,推动解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难题,促进西部农业与全国农业同步迈向现代化,将团队建成学术水平领先、科研素质过硬、创新能力较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农村金融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空间科学学院专家与研究团队座谈交流
  原文链接:
& & 终审:
Copyrigh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版权所有 TEL:029-  新闻E-MAIL:《中国科学报》在京复名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科学报》在京复名
  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李吕军)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学时报》将于日起复名为《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等出席复名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分别代表科教界读者和媒体同行致辞。
  据介绍,《中国科学报》于1959年创办,最初叫做《科学报》,1989年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报》,日更名为《科学时报》。
电话:010-《中国科学报》小杂粮振兴要有“种”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胡璇子
| 发布日期: | 阅读次数:
《中国科学报》 日 第7版
  2016年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
  其中,杂粮不仅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而且因其营养健康价值高,越来越得到消费者青睐。特色优质杂粮在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应该如何发展?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柴岩。
  种植小杂粮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报》:曾有一段时期,国家对小杂粮的发展不够重视。但是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小杂粮,为什么重视和倡导发展小杂粮?
  柴岩:因为在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中,为了追求粮食高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主抓了大宗粮食生产,忽视了小杂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如轮作倒茬、土壤培肥、病虫害防控、抗旱救灾),忽略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往往采用一些短期行为,以牺牲环境条件、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即玉米生产。
  现在粮食生产发生了问题,如&粮食三高(产量高、库存高、价格高)、两进(国产的进库房、进口的进超市)&,不得不重新审视粮食生产或农业生产政策,纠正过去出现的问题。恢复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科学种植模式,提倡在北方种植抗旱的小杂粮,采取与小杂粮轮作倒茬,或实行粮豆轮作,进行土壤培肥,恢复地力,病虫害防控,减少地下水汲取,保护水资源,减少地膜覆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发展小杂粮不仅能给社会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资源,同时种植小杂粮(包括豆类),有利于实现合理轮作倒茬,有利于用地养地,土壤培肥,有利于病虫害防控,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同时有利于确保食品安全,而且可以保护地下水资源,有利于粮食或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
  《中国科学报》:在当下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背景下,小杂粮应该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柴岩:小杂粮生产主要依靠市场带动,目前整个小杂粮市场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出口数量下降,进口数量增加,国内消费平稳或者低落。今年小杂粮种植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种什么,种多少,都是一个未知数。面对当前情况特别是玉米跌价,对小杂粮来说很难成为一种机遇,因为国家没有小杂粮储备政策,种得多了一样会给农民造成损失。如果种植小杂粮的收入与跌价后的玉米相当,农民才有可能选择种植小杂粮;或者说政府给予小杂粮一定的补贴,农民也许才会种植小杂粮。市场对小杂粮需求有限,发展小杂粮同样也有风险。
  发展杂粮主食化加工
  《中国科学报》:我国小杂粮的主产区应该如何将产区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
  柴岩:我国小杂粮主产区多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在这种条件下小杂粮产量普遍较低,其产品又多以原粮销售或者初加工米面豆销售,人们食用需要二次加工。种植小杂粮效益普遍较差,加之产区远离大中城市,经济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小杂粮食品加工跟不上,生产优势、资源优势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要想把小杂粮主产区的区域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只有靠发展小杂粮食品加工,把原料转化为产品,为市场提供食用方便、具有特色风味和营养保健的小杂粮传统食品才能实现。传统食品消费多了,需要小杂粮原料就多,原料需要多了,原料价格自然会上涨,原料上涨就可以促进小杂粮生产,这样才有可能将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报》:小杂粮的精深加工和杂粮主食化,您更看好哪种发展路径?原因是什么?
  柴岩:小杂粮首先是粮食,尽管它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我想它的保健作用是建立在吃的基础上的,我不主张搞什么提取呀,精深加工呀,把小杂粮搞成药品一样的东西。
  小杂粮缺乏面筋,不具备小麦面粉那样的加工品质,如果按照流行的食品加工做法只能添加食品添加剂,那样的食品失去了小杂粮食品的风味、特点、特色。
  我的建议是进行小杂粮传统食品开发,把各地传统小杂粮食品经过技术改进,进行标准化生产,可以当主食或者上餐桌。传统小杂粮食品如水饺、粽子、汤圆一样,通过冷链运输,进入人们的餐桌,既保持了传统小杂粮食品的风味特点,又完全是真正意义上小杂粮食品,而且方便,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
  完善小杂粮产业链
  《中国科学报》:想要大力发展小杂粮,必须解决哪些问题?瓶颈是什么?
  柴岩:我国小杂粮一直不受国家重视,存在问题很多:首先,小杂粮育种单位都在小杂粮主产区,各方面条件非常差;其次,是过去国家对小杂粮育种支持甚少,在过去十几年中,在全国农技中心的支持下通过国家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出一批优良品种,基本解决了我国小杂粮品种缺乏问题;第三,小杂粮没有繁供体系,又没有政府支持,大多数品种因育种单位没有经费不能繁种供种,解决不了新品种的生产用种而得不到示范推广。
  现在大力发展小杂粮,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小杂粮品种种子问题,种子问题是目前小杂粮生产发展的瓶颈。小杂粮种子生产问题不是只要政府重视、给钱就能马上解决,而且种子生产需要一两个生产周期才能完成。其次是小杂粮品种利用评价问题,小杂粮品种很多,过去评价是以产量高低为标准,现在是以市场需求为标准,需要重新对现有的小杂粮品种进行营养品质、加工品种、适口性评价,筛选出优质专用适口性好的品种,供小杂粮生产和加工企业选择与利用。
  《中国科学报》:您对小杂粮的下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议?
  柴岩:小杂粮生产发展取决于小杂粮产业发展,即小杂粮产业链的完善与衔接,任何一个链条有问题都能影响小杂粮生产发展;小杂粮生产要按照小杂粮市场需求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小杂粮生产发展也一样,更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我建议:
  第一,要加强小杂粮优良品种的种子繁殖:建议给予小杂粮育种单位立项或经费支持,谁的品种谁负责种子繁殖,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第二,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作为项目支持:建议给予小杂粮主产区推广立项,支持主产区农技部门有钱开展小杂粮推广工作;
  第三,开展小杂粮品种营养品质加工品种适口性评价:建议立项给予支持,满足小杂粮加工需要。
  第四,政府补贴支持旱区粮豆轮作:杂豆产量低,但有利于用地养地和土壤培肥,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建议给予政府补贴,扩大豆类种植面积。
  原文链接:
& & 终审:
Copyrigh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版权所有 TEL:029-  新闻E-MAIL:生意宝检测通,检测认证一站式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 &
& 中国科学报:科研人员为何用“酱油钱”“买醋”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起步较晚,主要分为强制检测与自愿检测两部分其中强制检测市场主要由国有检测机构参与...[]
中秋明月,普天同赏。在这佳节欢乐之际,“天宫二号”飞上青云端,开始了新的探月之旅。...[]
GB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被称为“史上最严”农残限量标准。...[]
&&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世通仪器检测
&&东尊华美达广场酒店(泰安市迎胜东路16号)
&&广东广州
中国科学报:科研人员为何用“酱油钱”“买醋”
中国科学报 时间:
  春季来临,自然处于萌发之中。这个季节,也是研究人员写本子、申请科研经费的关键期,经费申请是他们所有事务中的重中之重。
  “手里的一个大课题明年结题,后年的科研经费还没有着落呢。如果申请不到,我就‘死’了。”2月26日,南方某科研机构研究员张磊(化名)在回答记者电话提问“是否正在申请课题”时,如此作答。
  “你有没有用现在课题的钱为下一个课题做些前期准备呢?”
  “以前一定会,但现在不行了。根据有关部门规定,这个课题的钱到明年年底必须用完,不然就会因预算不准确,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这还会影响新课题的申请,因为其说明本人科研诚信有问题啊。”
  “那你打算怎么办?”
  “只能想办法四处筹钱,先做一些新课题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如果没有前期基础,是很难申请到新课题的。”
  实际上,用已有课题结余经费做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是科学界长期以来的习惯动作。北京某科研单位刚从国外回来的研究员陈虹(化名)告诉笔者,科学家用“打酱油”的钱“买醋”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内外都如此。
  他举例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后,为了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该课题组用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结余经费,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研发。而这些新技术手段研发所使用的经费,并不是每一项都在项目申请书中列出的。”
  可见,研究人员若想开展新研究,势必用“打酱油”的钱“买醋”。但没有任何一位研究人员敢站出来公开这个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因为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条例都不容忍这种经费使用方法的存在。谁若公开承认曾经使用了这种方法,就表明自己已承认了违规操作,将负法律责任。
  然而,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研究人员若不用“打酱油”的钱“买醋”,则有意义的创新工作就难以起步。
  张磊介绍,一般而言,在已有课题基础上申请新的经费支持,只要研究有进展或者有成果,难度并不是很大。
  而困难的是,如果在不曾有人涉足过的新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当课题申请时,评审人可能会问,
“发达国家都不曾有人做过,咱们是否有能力做?”还有评审人可能会问,“没听说过这类研究,是不是天方夜谭?是不是想用异想天开的幌子骗钱?”这样的疑问,已经足够“枪毙”这个新课题。
  其实,科研管理者也有自身的难处——如果支持这类研究,必须考虑“能用国家的钱冒险吗”“做不出来谁承担责任”等问题。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大部分科研经费的管理者,更愿意把国家的钱用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所以,科技创新与科研经费管理陷入了一个跳不出的怪圈——科技发展需要新思维、新思想和新方法,但科技经费的支持需要成功、安全和效率。对研究人员而言,没有创新则无法发展甚至生存;对经费管理者而言,支持创新则意味着承担风险。而深藏其中的最佳解决方案即是,研究人员用“打酱油”的钱“买醋”,用已经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做尚未申请到的新课题的前期探讨。
  有院士认为,对于少量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监管部门不妨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无需像对待工程那样管理每一项经费。管理者可督查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如果用于科研,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默认;当然,如果这笔钱进入了个人口袋,则必须给予当事人惩处。
中心的测试服务已取得多个国家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指定测试项目载于相关的认可名册
爱斯佩克测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关注检测通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报关委托书哪里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