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我儿子三年级作文题目是我的题:有四个小朋友在玩游戏,一大人走上前问道:你们四个小朋友姓什么呀?小朋友说:

查看: 2006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21
查看: 2006
  【目录】
  第一章 大于负一,小于等于零
  第二章 大于零,小于等于一
  第三章 大于一,小于等于二
  第四章 大于二,小于等于三
  第五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
  第六章 大于四,小于等于五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4
  成长印迹
  1999年 6月底至 2000年 6月底,儿子从一岁成长到二岁。这一年,主要是在北京郊区那套大房子里度过的。
  妻子仍然 24小时陪着儿子,做全职妈妈。我这段时间做一份时尚刊物的主编。编辑部在北京城的西边,我每周有两至三天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上班。在家的日子里,还要编稿子、写书。虽然很忙,但与其后的几年相比,那段时间相对还算宽松,精神也不紧张。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在记录着与儿子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温馨絮语”,并且,这段时间儿子已经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了,这都体现在“成长印迹”中。本章收录的“成长印迹”还很少,而且大多集中于临近两周岁的时候。后面几章,随着儿子越来越大,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就会看到,这种记录也开始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5
  把菜刀当玩具
  家里住的是复式房屋,通往二层的楼梯很陡,装修的时候最担心的便是这楼梯,棱角分明,大人摔倒了都有骨折的危险,何况是小孩子呢?所以我的设想,应该在楼梯口拦上些什么,以便阻止儿子向上爬。但妻子却坚决反对。
  妻子的观点是:你越阻止孩子做什么,他就越要去做,而我们是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盯住他的。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教给他如何去做。儿子八个月大的时候从奶奶家搬回了自己的家,一进门便对楼梯发生了兴趣。当天他的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他爬楼梯:双手紧紧抓住栏杆,一级一级稳稳地上;只向上看,不向下看;转弯处要格外当心,等等。儿子很快学会了,爬上爬下成了他的游戏,前几天我们还在一旁扶着他,但他开始哇哇叫着不让人扶,我们便在后面紧紧地跟着,紧张地张开双手准备迎接随时会出来的险情。几天之后,这已经显得没有必要了,儿子能够相当熟练、迅速地爬上爬下。儿子从来没有在楼梯上摔倒过。事实是,我们大人也从来没有摔倒过。这说明,越危险的地方,往往是越安全的地方,因为我们时时警惕着危险,便回避了危险。
  两岁那年的夏天看着妈妈切西瓜,儿子便迷上了那锋锐的西瓜刀,哭着闹着要自己切。我们的观点是:不要因为一些非原则的问题阻止孩子意愿的满足,经常不能满足会使孩子产生受挫折感,影响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看法。所以,妻子便将西瓜刀交到了儿子的手上,同时教他应该如何切。但这对于两岁的孩子确实很难把握,事实上他根本无法稳稳地握住那把刀。看着他挥舞着闪光的刀向西瓜一下下猛砍,我们才真懂了什么叫心提到嗓子眼儿。刀很快成了儿子的玩具,他不仅用它切西瓜,还将一切能够拿到的东西都切上几下,不仅瓜果让他切得不成样子,连馒头也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再多的小心也没有用,儿子有一次果然切到了手指,鲜血直流,哇哇大哭。这事教育了儿子,从那以后,他还坚持玩刀,但总是自觉地把左手放得远远的,于是再也不存在切伤自己的问题了。妻子总结说:不要怕让孩子吃亏,受点苦头,他会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如何去做。
  妻子缝衣服的针,也是儿子的玩具。一开始我看着心惊肉跳,坚决反对,但妻子说:“扎了也没有什么,不就是流点血嘛,他就会学会以后不被扎。”确实,我们应该有勇气让 孩子在受伤中成长。
  因为小区的热水供应总是不好,所以家里每天还要插电热水器洗澡。儿子又迷上了这件事情,总要亲自插拔插头。我们小的时候,家长是绝对禁止小孩子玩插头的,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是本能地阻止,但没有用,越禁止他便越要做,每天都要为这事哭好久。于是妻子便转变了战略,教给他如何插拔插头,那以后,烧热水器便成了儿子的工作。他从两岁开始每天做这件事情,从来没有被电着过。孩子爱劳动的热情也受到了保护和培养。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5
  使劲儿地娇宠他
  没有儿子的时候,一天去朋友家吃饭,那家的小男孩儿在沙发脊上爬来爬去,他爸爸训斥他。我便劝:“他想爬就爬呗,这也不太危险。”那朋友便笑我:“将来你有了孩子还不知道怎么惯呢。”
  也许是因为读过太多的精神分析学著作,我坚信对幼小的心灵应该格外呵护,尽可能满足他的欲求,我还断章取义地找出阿德勒的一句话逢人便讲:“三岁之前怎样娇惯也不会惯坏一个孩子的。”而这一开始被妻子视为过分的宠爱了。但她似乎很快也接受了我的观点,于是我们两人便使着劲儿地娇宠儿子,常常让亲友们看了目瞪口呆。
  儿子有一张自己的儿童高椅,那成了他的腿,他整天推着在屋里跑来跑去,然后飞快地爬上去,踩到上面拿他想拿到的任何东西。有时还要爬到桌子上,爬到窗台上,最厉害的一次是要往冰箱上爬,吓得来串门的一位朋友连喊头晕。
  有段时间儿子对手纸发生了兴趣,一卷刚拿出来的手纸会被他迅速抖开,拉着满屋跑,铺得满地都是。有一次让奶奶看到了,抢着不让他浪费,我和妻子都说:“别管他,他玩完我们再卷起来,先让他高兴高兴吧。”儿子喜欢玩尿桶的时候,我们给他专门买回一个当玩具的干净尿桶;玩家里的水桶的时候,我们又去买了水桶回来。我们相信,任何能够带给儿童快乐的“玩具”,都将促进他智力的发展和对生命的热爱。
  儿子喜欢给人开门,有人敲门他便大叫着跑过去。可有一次还是让正在门边的妈妈先开了门,儿子哇哇大哭,我们只好请那位来拜访的朋友先出去,重新敲门,让儿子开。事后我们自己都觉得好笑,这也太惯孩子了。但是又一想,这又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为什么要让他为此而哭呢?何况,他毕竟只有两岁呀!
  约一岁半的时候,儿子学会了翻爸爸的提包,每逢爸爸回家,他便翻包。为了给他一个惊喜,我每次出门都买一些吃食带给他。后来儿子便开始盼着我出门了,因为我一出去,他便又有好吃的了。儿子的胃口越来越好,我的娇宠也越来越甚,每次外出都要变着花样给他买各种食品,看着他一样样翻出来时那快乐的表情,我们也快乐。
  但在另外的一些方面,我们又比许多家庭更不娇宠他。比如,很小的时候起,儿子便同我们吃同样的饭菜了,妈妈坚持不给他单独做饭菜。妈妈的理论是:看到爸爸妈妈也吃一样的饭菜,孩子才会有兴趣,才不会拗着不吃饭。越是特意给他做,效果越不好。
  有朋友说,你们太娇宠他了,将来会被宠坏的。但我以为一个缺点太多的孩子不是被宠坏的,而是父母自身有很多缺陷,上行下效的结果。我不相信爱心可以使人变坏。还是等时间证明吧。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5
  “我们爱你”
  我们正在吃早饭,已先吃完饭的儿子忽然跑进屋,把我的枕巾一把抓起扔到了地上。妻子没有训斥,只是平静地对他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捡起来给爸爸放回去。这道理你明白,好孩子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爱你。”儿子想了想,便一声不吭地照做了,然后跑过来说:“方一不淘气,妈妈爱方一。”
  妻子立即对我总结说:“这事你也可以写到文章里,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要训斥他,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全都会明白的。”
  千万不要以为训斥是好的教育方法,训斥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卑感,产生挫折感。孩子的心是绝对善的,他们如果做了什么错事,那一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是错的,所以,你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便可以了。你还要告诉他,做了对的事情,便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会爱他。
  “爱”也许是我们同儿子相处时使用得最多的语言了,我们会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便对他说:“爸爸爱儿子,妈妈爱儿子,奶奶爱儿子……”如果他坚持做错事,我们会说:“再这样,我们就不爱你了。”当不断重复“爱”的时候,“爱”的力量自然会提升,然后,你就可以用爱的名义要求孩子遵守他不得不遵守的某些规则。
  埃里克森将个人心理的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问题解决不好,便会影响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从出生到两岁之前,是一个人获得信任感的时期。这时如果他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护,便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会影响他整个的社会化进程。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6
  温馨絮语
  敬礼 一周岁时,儿子学会了“再见”、“欢迎”、“饿”、“睡觉”等形体动作,许多动作他只看一遍便会了。成人的笑声是最好的鼓励,大人一笑,儿子便知道自己学对了,这动作便会巩固下来。一天,奶奶教他学习“敬礼”。奶奶举手敬礼的时候,儿子高仰起头看,奶奶笑了,儿子又以为自己做对了。于是,大人再喊“敬礼”的时候,儿子便会立即高仰起头。大人的笑声更响亮,儿子的动作也更为巩固。阴错阳差,这个动作被我很好地利用了。给儿子洗澡的时候,我都大喊“敬礼”,然后借儿子仰头的瞬间迅速地洗净他的脖子。
  ◎……………………………………………………………………………………………
  小土匪 儿子未满一岁的时候,学会狠狠地咬人,抓住谁的手便咬谁。一岁多一点,竟然无师自通地会打人了。在小区院子里和小朋友玩,略有不高兴便扑过去狠狠地抓别人的脸,其“野蛮”是有名的。妻子称其为“小土匪”。我很老实,小时候总是被人欺负,所以实在无法理解儿子哪里来的这种“好战基因”。妻子让我回忆家族的老祖宗,我的祖上是清军入关的大将,战功显赫,后来战死于贵州。于是我恍然大悟,做心理分析说:祖上的好战基因一直传递着,在我这一代表现于思想里,而到了儿子这里,直接表现于行动上。
  ◎…………………………………………………………………………………………
  “猎艳” 儿子 11个月的时候,一次妻子抱他上楼,正巧邻家妈妈抱女儿下楼。那是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儿,很漂亮。擦肩而过的时候,儿子突然紧紧抓住小女孩儿的衣服,“啊啊”大叫着不撒手。无奈,只得请小女孩儿到家里玩,儿子抱着人家的脑袋一个劲儿地猛吻。小女孩儿很木然,儿子的情绪并不受影响,直到亲够了才松手。妻子笑称那女孩儿是儿子的第一个“女朋友”。13个月的时候,儿子会走路了。带他到院里玩,对男孩子睬也不睬,如果哪个男孩儿摸他的三轮车,他便使劲儿推开人家。但对漂亮的小女孩儿则完全是另一番样子,不仅任由人家骑他的车,还动不动便拉住狂亲。以至于有一个小姑娘见了他便跑,而儿子则在后面大叫着踉踉跄跄地追赶。朋友们听了儿子的“猎艳”壮举,都说:“一定是随他爸爸。”我则一脸羡慕地说:“我哪怕有他十分之一的勇敢也好呀!”
  ◎………………………………………………………………………………………
  幽默 奶奶教给儿子家中每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考问他。答对了,“真奶奶便说:聪明。”答错了,便说:“多幽默呀。”
  ◎……………………………………………………………………………………………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我拿回家一本《白雪公主》的彩色图画书,妻子一页页给儿子讲。讲到王后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儿子便说:“妈妈。”
  ◎…………………………………………………………………………
  老虎与斑马是好朋友 妻子给儿子讲童话书: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过河的时候小鸭背着小鸡。儿子有很多硬塑的动物玩具,他便将斑马扣到了老虎的背上,嘴里说着:“背背。”在他的心目中,老虎和斑马同样可以是好朋友。
  ◎…………………………………………………………………………
  自己起小名 妻子最早发现,儿子经常自称“你你”,比如问他这件玩具是谁的,他便会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你你。”仔细一想,才搞明白,我们经常对他说“你如何如何”,他便误以为“你”是叫他,故此以“你”自居。我戏言:“你你”是儿子给自己起的小名。
  ◎……………………………………………………………………………………
  追随者 儿子很黏糊妈妈,总是跟在她的身后,一会儿不见便哭丧着脸满屋找。妻子得意地说:“我这一辈子,只有这么一个忠实的崇拜者,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我。”
  ◎…………………………………………………………………………………………
  忘年交 妻子每天两次带儿子到小区的院子里散步、游玩,儿子不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玩,却交了许多忘年交--同样来散步的爷爷奶奶们。有一位奶奶养了一条叫博博的狗,儿子每次见到那位奶奶,都喊她:“博博奶奶。”还有一位小朋友叫囡囡,儿子却总是抚摸着她家的狗,温暖地叫:“囡囡,囡囡。”
  ◎…………………………………………………………………………………………
  “会议明星” 因为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意,有一段时间,小区业主们经常自发集会,商讨更换物业公司的事宜。妻子每次都带着儿子去开会,儿子总是自始至终很安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看每一个发言的人。有邻居戏称儿子为“会议明星”。一次,一位业主在会上激动地发言:“电线裸露在外,出了事故,谁负责?!”不知道儿子正在想什么,适逢其时地响亮冒出一句:“妈妈!”
  ◎…………………………………………………………………………………
  伯伯?爷爷? 小区里住着一对老夫少妻,儿子第一次见他们,便准确地判断出年龄的差异,喊老夫为“爷爷”,喊少妻为“阿姨”。老夫忙更正:不要叫爷爷。“下“叫伯伯,”妻子也一再叮嘱儿子:次见了他,一定要叫伯伯。”但是儿子无法理解成人的心思,每次见那对夫妻,仍然顽固地叫:“阿姨,爷爷。”
  ◎………………………………………………………………………………
  “叛逆意识” 未满两岁,儿子已表现出“叛逆”意识。有一段时间,大人说了什么事,他都要加上一个“不”字。妈妈让他吃饭,他说:“不饭。”让他睡觉,他说:“不睡。”他一定觉得这样好玩,凡事想也不想便“不”掉了。一次,妈妈说:“吃糖吗?”“不糖!”儿子条件反射似的说完,立即意识到不对了,向放糖的柜子跑过去,一个劲儿地叫:“糖,糖,糖。”
  ◎…………………………………………………………………………………
  爸爸不爱 奶奶问儿子:“你是谁的小宝贝呀?”儿子边想边说:“妈妈的,奶奶的,爷爷的。”“还有爸爸呢。”奶奶提醒说。儿子认真地说:“不是爸爸的,爸爸忙,锁门,不爱。”儿子指的是我一整天扎在书房里,锁上门不让他进去。我听了便很心痛,那天和孩子玩了两三个小时。
  ◎………………………………………………………………………………………
  被老虎咬了 2000年 6月 12日,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
  零点 30分左右,他一声大叫醒来,哭着对妈妈说:“咬。”
  妈妈问:“蚊子咬你了?”
  “虎。”儿子说。妈妈问:“咬哪儿了?”儿子伸手去摸自己的脚:“脚,没。”又说:“威威。”威威是儿子的玩伴,可见威威也在梦里。妈妈问:“老虎怎么咬的?”儿子举起两手做饿虎扑食状,嘴里还发出声音:“嗷,嗷!”
  ◎……………………………………………………………………………………
  记仇 儿子似乎与老人有缘。在小区院里玩的时候,如果有老人过来,儿子都会跑过去喊“爷爷”或“奶奶”,如果那位老人对他热情,他便会对老人更加热情,下次见面时离一两百米便边喊边跑过去,如果人家对他冷淡,再见面时儿子便像没看见似的,睬也不睬。
  儿子好久没见姑姑了,两岁不到的时候回天津奶奶家,一天早晨姑姑上班的路上来看儿子,儿子高兴地想过去亲姑姑。姑姑刚化好妆,忙摆手:“你可别亲我。”儿子当即低下头,转身去玩玩具了,姑姑走时都不抬头,反而弄得姑姑很伤心。
  ◎…………………………………………………………………………………………
  “我不” 妻子看了育儿的书,告诉我,孩子两岁的时候正是说“我不”的时候,出现了反叛意识, 到了三岁,则说“我就不”。我便只余下哀叹了。
  ◎………………………………………………………………………………………
  讨价还价 儿子只会说两个数字:一和八。儿子两岁了,还吃母乳。妻子多次尝试要给他断奶,都在儿子的纠缠下没有成功。妻子招架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时,便无可奈何地说:“吃一口吧。”儿子会立即叫着:“八,八!”
  ◎………………………………………………………………………………………
  王后变成阿姨 妻子教儿子认扑克,儿子指着 Q上的王后形象叫“阿姨”,指着J、K上的形象叫“叔叔”。
  ◎…………………………………………………………………………………
  老虎吃草 我给儿子讲故事,讲到老虎吃小羊的时候,儿子急着摆手:“不吃,不吃。”我说:“老虎不吃羊,吃什么?”儿子说:“吃草,吃草。 ”幼小的心灵,容不得一种生命去伤害另一种生命。
  ◎……………………………………………………………………………………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6
  成长印迹
  2000年 6月底至 2001年 6月底这段时间,儿子仍然主要是在北京郊区家中度过的,妻子仍然每天 24小时陪着他。不同的是,我已决定转变人生的轨迹,辞去一切工作,以 30多岁的高龄在家奋力准备“考研”了,每天恶补英语,忙得晕头转向。
  2001年 5月,为了让儿子上幼儿园方便,我们一家三口迁到城里住,住在朝阳区的一个小区里。就是在这个月,儿子走入幼儿园小班,开始了自己的集体生活。
  儿子入托后,妻子开始了求职、面试的历程。她已经 3年没有工作了,而北京新闻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经历了一番曲折,妈妈重新回到怀孕前工作的报社。刚开始的时候,停笔已久的妈妈很不适应,但她十分刻苦,很快便胜任现在的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与难题,需要我们加倍认真、努力地面对了。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6
  入托前后
  儿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儿园,整整过了三个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一天,儿子度过了第一天没有哭泣的幼儿园生活。甚至于,他几次自言自语:“方一喜欢去幼儿园。”而与他同时入园的一些小朋友,还在哭哭啼啼着。
  三个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里,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孩子入托的经验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儿子从出生便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妈妈,偶然有一天妈妈外出办事,这几个小时的分离对“留守人士”应付儿子来讲也是个大难题。这种情况最难适应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长大的孩子,相对来讲会好一些。所以我们一直怀着一种恐慌:上幼儿园时,儿子怎么办?
  拖了又拖,儿子将满 3岁了,必须上幼儿园了。妻子也做了将近 4年的家庭主妇,想出去上班了。我们提前三个月便开始了一场“幼儿园运动”,旨在让儿子逐步接受去幼儿园的现实。
  第一次对儿子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妻子说:“每天早晨送你去,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儿子立即敏感而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妈妈去吗?”“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话未说完,儿子脸上的肌肉开始扭曲,嘴角已经咧向一边……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要一提到去幼儿园,儿子便大声喊“不”,那小脸上恐惧的表情让人看着心疼。
  “幼儿园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妻子带着儿子去选幼儿园。从加上赞助费每月平均收费高达三四千元的“贵族园”,到每月收费两百的军队幼儿园,先后看了十几家。儿子爱玩滑梯,每到一处便自己跑向滑梯,兴奋地玩起来,妻子叫时还赖着不走。妻子便伺机引导:“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儿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说:“你上幼儿园后,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妈妈送你上幼儿园吧。”
  儿子愣了一下,脑子里肯定立即回想起这意味着一天见不到妈妈,便转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说归说,他的小心眼儿还是活动了。
  儿子偶尔到邻居小朋友家吃饭,总是吃得特别多。我也抓住机会开玩笑说:“上幼儿园后,每天吃别人家的饭,多好呀。”儿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边不断讲解着去幼儿园的道理,一边终于选准了幼儿园。儿子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兴高采烈地向儿子祝贺:“你就要去幼儿园了,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爸爸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哈哈,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了!”
  儿子看着我的样子,脸上先是困惑,后是思考状,我们知道他完全被搞糊涂了,还没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儿园是如此快乐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气,手舞足蹈,边笑边唱:“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儿子最爱看我这样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气。此时,关于幼儿园的所有记忆,便也与快乐、喜事这些概念连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还是不够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妈妈一遍遍给儿子认真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妈妈要去上班了,上班回来可以赚钱给方一买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儿子进一步心动,又试探着问:“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吗?”
  “爸爸要读书呀。”妈妈说,又进一步解释在幼儿园做的事情: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还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师给讲故事,看电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幼师毕业的妈妈自己做过 7年幼儿教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了。而儿子也在妈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对幼儿园的恐惧感没有了,好奇与兴趣出现了。终于有一天,妈妈再问儿子:“送你去幼儿园好不好?”儿子认真地点点头:“行。”
  我对儿子说:上幼儿园是一件大事,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会去接送他,晚上爸爸还要送礼物给儿子做纪念。儿子的眼睛亮亮的了。
  送托的日期越来越近了,妻子开始逐步进行更多的教育:不许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他,不要还手,而要去告诉老师。
  儿子每次想解手的时候,总是说自己“胃口疼”,妻子便教儿子改口,说“去厕所”,这样便可以和老师沟通了。妻子还教了儿子几句特殊场景下的“常用语”,重复得多了,儿子偶尔会冷不丁地自言自语冒出一句:“老师,方一还要吃!”
  然而,我们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一次儿子十分淘气,我很生气,便吼道:“你就闹吧,我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话刚出口,我便意识到犯了大错误,这岂不是把去幼儿园与惩罚连在一起吗?我忙说别的遮掩,幸好儿子没有留意。
  正式入托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我们对儿子的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然而,事情远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此后的三个星期里,一波三折,我们感受着一个幼小心灵所经历的初次磨砺。
  二、入托后
  毕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儿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最初几天,只是哭了很短一会儿,便去做别的事情了。他已经懂得,这份新生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还有一份新奇感呢。
  前三天,我和妻子总是一起去幼儿园接送儿子,我是所有家长里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的人。儿子入托的幼儿园,园长每天下午开大门时,也总是让新入托的孩子的家长先进。我们都懂得,这对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先被接走了,心里会更难过。
  儿子看到我那一瞬间的表情总是十分灿烂,让我久久回味。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快乐地跳起来,兴奋地拍着手扎到我的怀里。
  教师对于新生的特别关照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天入园的时候妻子将儿子交到一位姓曹的老师手里,那一整天中,儿子便紧紧跟在曹老师身后,寸步不离,还几次要求老师抱他。每天早晨到幼儿园,也总会有老师甚至是园长走过来,一边俯下身笑着问他好,一边将他抱在怀里,说着话抱进教室。儿子以往睡觉总是抱着妈妈的脖子,让妈妈拍。在幼儿园睡觉的时候,老师便坐在他的床边,儿子摸着老师的耳朵,在这样一种安慰中安详入睡。而我们在家中更是不断教他一首儿歌:“幼儿园,真是好,老师待我像妈妈。”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对老师的亲近感觉,避免突然离开妈妈身边时会产生的被抛弃感。
  入托第一天,妈妈给儿子的口袋里放了一条小手绢,据老师说,他曾整天紧紧地握着那条手绢。这时,那手绢已转化为一种来自母亲与家庭的安慰,给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孩子以某种心理支持。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成功的,虽然儿子偶然也会哭几次,但没有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我们以为,儿子顺利地度过了这个过渡期。然而,事情在第一个星期五发生了突变。
  那天,妻子像往常一样下午 5点去接儿子,她吃惊地发现,幼儿园的门大敞着,而几间教室已经空荡荡了。妈妈急步走向儿子的教室,教室里只有儿子坐在老师的膝头,听老师弹钢琴。儿子看到妈妈,立即委屈得大哭起来,死拉着妈妈要去卧室拿枕头,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方一再也不来幼儿园了,方一再也不来了!”
  原来,星期五中午开始便可以接孩子了,而不必像平常那样到下午 5点钟。我们此前不知道这一点,以至于教室里只留下儿子,他那幼小心灵经历的折磨可想而知。儿子带着哭腔说:“方一都等妈妈好几个小时了!”老师说,儿子不断地问老师:“妈妈几点来?”老师说:“5点来。”儿子便会接着问:“5点是几点?”
  此后儿子每天早晨去幼儿园时都要大哭,哀求妈妈不要送他去。我们曾经几次动了恻隐之心,想留他在家待一天。但是,我们终于还是坚持着送他,一天也没有中断。我们知道,我们的一次妥协,可能就意味着此后将经历更多的曲折。要让孩子懂得,去幼儿园是一个原则,而原则是不能妥协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妥协的空间。美国一位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三种,至少是两种方案供他选择,不要将他逼到唯一的绝路。比如,当儿子哭着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妻子会拿出两套衣服供他选,问他喜欢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护与自我调整机制。这种时候,儿子往往会突然要求穿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他妥协了,而妥协的同时又给自己一种安慰:“瞧,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幼儿园,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爱我的。”于是,他会在这欣慰与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伤心。
  那些天,儿子总是在寻找到某种“让步”的情况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儿园。
  比如他会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条件,不妨答应他的这些讨价还价,因为孩子的心理正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享有这些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总是会顺从他,我们知道要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让他的心理有一个安慰。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7
  给孩子更多的爱
  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重要理由往往只是家长需要上班,幼儿园又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在我们看来,去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益处是,使他们进入最初级的社会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同时调整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突。
  因为受精神分析学影响较深的关系,我们此前对儿子采取的是尽情纵容的家教政策,总是尽可能不对孩子说“不”,以免使他幼小的心灵受伤。我们不惧怕让孩子认为他是“家庭中心”,我个人反对那种认为“中心感”必将导致自我膨胀的观点。我以为如果对“中心感”正确引导,可以确立一个孩子的充分自信,以及自我成就意识,形成“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这种人本主义理念。
  但是问题在上幼儿园之后出现了。在家庭中,儿子随时随刻都被关注着,被浓厚的爱包裹着。但到幼儿园后,一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盯着一个孩子。我以为缺少关注是影响儿子愉快接受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但是,这又是儿子必须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概念。
  一天,幼儿园肖老师告诉妈妈,儿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让他坐下后,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凭着对儿子的了解,我们懂得,突然跑起来的儿子实际上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多给他一些关注,甚至希望老师去喂他。这也是他平时在家里采取的方式。而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强烈的失落,委屈地哭起来。
  那天晚上,我和他妈妈的心情十分不好。我们知道老师们都是十分尽职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态度与社会群体生活的冲突上。我甚至问自己:“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观点错了?”转天,妈妈去向园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冲突。园长安慰了妈妈,告诉我们,儿子的情况在同期入园的孩子之中还算好的呢。
  那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们显然给了儿子格外多的关注,妈妈再接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哭了,快乐地笑了,甚至有几次说喜欢去幼儿园。当奶奶问他哪个老师对他最好的时候,他竟然会说:“肖老师!”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事情到此便顺利了,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是需要经历多种反复的,而且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但我们开始学会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我们知道这都是儿子成长所必需的。
  有意思的是,妻子一直没敢告诉老师们,她自己也是幼儿师范的毕业生,当过多年幼儿教师,还获得过优秀教师的称号。妻子怕老师们笑话她,自己是幼师,还不懂得如何带孩子。但问题是,理论是一回事,现实是一回事;对别人家的孩子是一回事,对自己的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
  儿子最激烈地反对去幼儿园的那一个星期,每天早晨都要在家吃些早点,而幼儿园的老师并不反对。妻子回忆说,自己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这是不被允许的。老师们告诉家长,这不利于养成孩子在幼儿园充分进餐的良好习惯,不利于孩子成长。但我们的亲身体验是,这种说法至少在孩子初入园的一段时间里是不足取的,早餐时孩子们还可能在哭泣,往往不会很好地吃饭,所以应该允许在家中提前吃些东西。
  每天下午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站在园门口聊天。有家长说,在美国,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在幼儿园里度过最初的一个月。这一个月间,孩子适应了幼儿园里的一切,从而避免了中国幼儿园中所必见的哭哭啼啼。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据说北京某大学的幼儿园也已实行这一方法,允许家长陪伴半个月,我以为有在全国幼儿园进行推广的价值。
  但这里还有一个隐患,不是所有新入托孩子的家长都有这个条件,那些没有家长陪的孩子,他所体验的被抛弃感注定比现在还要强烈。但这又可以通过分置于不同教室中而被避免。所以,肯定是利大于弊。
  妻子回忆说,当她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曾回家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今天对我笑了!老师摸我的头发了!”任何一点细小的关怀,都可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温暖。
  孩子是真正的弱小者,所以世界各国的任何一种社会理论,在充分保护儿童这一点上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这种保护绝不仅仅是充分的食品与医疗,更重要的应该是使他们的心灵一直在温暖的爱的阳光中成长,使他们成年后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人类已有的教育理论,实际上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而这首先便要向孩子学习,因为他们最有权利告诉我们什么是他们需要的。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7
  不开启的贺卡
  2000年底,我给儿子写了一张贺卡,然后封到信封里,写上儿子的大名,从家里送到邮局,邮递员盖个章又送回了家。
  我和妻子商定,这信不拆封,直到儿子长大了,让他自己拆。因为信已经封死了,所以记不清准确的内容了,大意是:“儿子,在这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你又长大了一岁。你的存在带给我们太多的快乐,我们以欣喜的目光注视着你的成长。我们将这世纪之交的祝福投送给未来的你,等待成年的你亲自开启。我们希望成年的你是这样的:热爱生活,追求智慧,崇尚真理,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我们将为你而骄傲,我们将为你而感到幸福。永远爱你的妈妈、爸爸。”
  我说,今后每年都要给儿子寄一张“不开启的贺卡”,等待他长大后开启,看看父母对他的期望实现了多少。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7
  老奶奶的承诺
  上幼儿园后,儿子真正开始接触社会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便也多了起来。
  每天下午幼儿园放园后,许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会在院子里玩一会儿才走,就这样,儿子便和一位小朋友的奶奶认识了。一天,那位老奶奶抱了儿子,临走时说:“奶奶明天给你带糖来。”
  第二天放园后,老奶奶的心情肯定变了,只给了自己的孙子糖果,没理睬也在一边玩耍的儿子。但儿子还记着前一天的承诺,拉着老奶奶的手说:“奶奶,方一要吃糖。”老奶奶说:“我没有了。”
  与此同时,妈妈也忙着将儿子拉开,告诉他不能向别人要东西。
  但是玩了一会儿,儿子又突然跑到老奶奶面前,张着手说:“方一要吃糖。 ”老奶奶这一次很尴尬,终于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给儿子。
  回家后,妻子向我讲这件事,我严厉地教训儿子:“不许向别人要东西!”儿子满脸困惑,说:“老奶奶说要给方一的,不是方一要的。”
  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在儿子心中,老奶奶既然说要给他糖,便是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向一个不满 3岁的孩子解释成人的心理与成人世界的种种微妙之处。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8
  批评名著
  儿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坐在妈妈爸爸的腿上听他们讲故事,儿子甚至拥有比许多孩子更多的故事书。儿子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的爸爸经常一边讲,一边批评那故事书中的内容。
  《灰姑娘》中,王子仅仅因为灰姑娘的美貌便爱上她,立即要娶她。我告诉儿子,爱情不应该这么容易就产生,美貌不应该是爱情的唯一理由,婚姻更不应该如此轻易缔结,这个故事有误导之嫌。
  《白雪公主》是最受批评的了,我告诉儿子,女人的相貌在这里仍然被视为女人唯一的价值,而白雪公主为七个小矮人收拾房间、做饭,则塑造着女性家庭主妇的社会性别角色形象,而这是有碍于女性在社会中与男子持同等地位的。
  儿子似懂非懂,眨着眼睛。
  我几乎从每一本故事书中都能找出一些可批评的内容,我感到遗憾的是,不得不给孩子买这些故事书,因为没有更好的书可以选择。
  有一次,儿子深刻理解了我的批评。那也是一本外国童话书,讲一个善良、勇敢的农夫偷了一个魔鬼的财宝。我说,可能原来的故事是好的,但做出图画书时也许受篇幅所限,既没有交代这个魔鬼到底做了什么坏事,也没有说明这个农夫如何善良和勇敢,只是描述他偷别人财宝这个情节。我说,单从书的内容看,这个农夫是个小偷。
  转天,妻子再要给儿子讲那本书的时候,儿子立即将书扔得远远的,说:“这是坏孩子的故事,方一不听。”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8
  赞美他
  虽然我 30多岁了,但别人称赞我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喜笑颜开。我认为夸奖是最好的老师,对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可以鼓励人上进,所以,我总是和妻子一起寻找一切机会夸奖儿子。
  儿子刚会数到5,我便夸儿子:“你真聪明!”儿子学会说“Yes”,我又称赞他简直是一个英语天才。儿子被夸了便眼睛冒光,美滋滋地再找事情做,让爸爸妈妈接着夸。有时做了某事,如打开一个结,剥开一粒糖,便自己跑到妈妈或爸爸面前汇报,然后问:“我聪明吧?我是天才吧?”
  幼儿园开了英语课后,我们总是为他学会的每一个单词称赞他,儿子便更喜欢学英语了,每天晚上都缠着妈妈帮他复习学过的英语单词。
  老师上课的时候,让学习好的同学坐到第一排。儿子被安排在第一排,兴奋得很,回家说:“我以后还要坐在第一排。”
  称赞与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真正热爱学习。
  我自己也一直在学习英语,儿子便常翻我的书,问:“爸爸,我长大了也可以看你这本书吧?”言传胜于身教,父母自己的作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当 3岁的儿子整天捧着英语书当“红宝书”的时候,一位朋友的年长他 4岁的孩子却最不爱学英语,朋友又在少年宫给孩子报名上了一个周末的英语班。然而,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或低头摆弄偷带的玩具。朋友很生气着急,有时打骂孩子,有时则向孩子哭诉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对他寄以厚望。不要对孩子讲述那些他们尚不能理解的东西,责难只会使孩子将学习与不愉快的情绪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可怕的后果是永远焕发不出学习的热情。这朋友的孩子不可能一个单词都没记住吧?家长不应该责怪他为什么没有记住某些单词,而应该夸奖他记住了哪些单词。幼小的心灵更需要肯定、鼓励与呵护。
  后来我读到一本台湾出版的畅销书《赏识你的孩子》,作者的观点与我异曲同工。书中有两个例子让我过目不忘。作者的女儿做作业,十道数学题只做对了一道,爸爸当即高声夸奖她:“你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题都做对了一道。”一个男孩子用煤球将教室的墙涂上一片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所有的墙都是白的,多么单调呀,你真是天才,竟然想到要将墙涂黑,真有创造力。我相信你可以涂黑它,也就可以涂白它。”……
  夸奖你的孩子,不要吝啬赞美的词汇,同时又引导他的自尊到正确的方向,他必将出类拔萃。常被夸奖的孩子也会自然地去称赞别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天,儿子对我说:“爸爸,你写了那么多书,多了不起呀。我觉得你真伟大!”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8
  我在电话边放了一个来电话时作札记的本子,没过几天被儿子看中了,自己拿着放到他的写字台抽屉里了。我同他协商后,他一度愉快地还给了我。一天我回到家却发现,那本子又跑到他的房间里去了。因为上面记了很多重要的电话与杂务,我便有些着急。我同他讲:“这个本子对爸爸很重要,我用别的本子同你交换好不好?”儿子拒绝交换,但他同意我将记了事的几页撕下。我便撕走了那几页,放
  回自己的写字台里。儿子在我身后大喊道:“你还没谢我呢!我让你撕你还没谢我呢!”“谢谢”是我们家中的习惯用语之一,但这次我却不愿意说,我回敬他:“原本是我的本子,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儿子便很委屈的样子,追到我的房间,在我身边用鼻子一个劲地重重地“哼”,这是他表示极端不满的方式。儿子又一副受气包的样子质问:“我让你撕,你为什么不谢我?”
  无奈,我说:“好吧,爸爸谢谢你。”
  儿子高兴了,说:“爸爸,我也要谢谢你,你把那个本子给我。”
  也许,不是为人父母者,是无法真正体会这其中的种种乐趣的。
  父母只有真正尊敬孩子,孩子才会尊敬你。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9
  一大于二
  儿子最兴奋的时候,便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听说有人要来,他便忙着穿衣戴帽,大叫着要同我一起到小区门口去接。客人进来了,他便一直紧随其后,也不管人家的态度如何,自作多情地纠缠到走。
  简爷爷是我的书在台湾的出版商,第一次刚进家门,儿子便拉着人家要求同他“玩玩”。那以后简爷爷每次同我通电话的时候都会认真地说:“一个孩子太孤独,再生一个吧。”简爷爷还说,台湾近年才开始实施“家庭计划”,但还是鼓励生两个,宣传口号是:“男孩女孩都一样,两个孩子正合适。”
  当时,我和妻子都属于“无业人员”,所以不必担心再生一个孩子会受到单位的处罚,于是真的动了再生一个的念头。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一个孩子太孤单,而是我们陶醉于孩子带来的幸福感,觉得生儿育女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再生一个孩子,岂不是将这快乐双倍地享有了吗?
  这想法渐浓的时候,妻子真的怀孕了。我们着实兴奋了几天,认定那是一个女儿,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方零。随后便幻想着方零出生后的种种快乐体验,并拟定新的生活计划。但问题也就在这时出现了。
  我们发现,如果妈妈仍然像对待方一一样全天候陪伴方零到 3岁,她不得不再次辞职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不得不从儿子身上移走很多时间和精力,无法实施许多关于儿子的原计划,如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或陪他去上英语夜校,每个周末去博物馆,假期去各地旅游,等等。我们不得不从儿子那里抽出至少一半的时间放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儿子将从我们这里获得打折了的关爱。甚至于,我们的经济开支也必须做很大的调整,花在儿子身上的钱,要分出一半花在女儿身上。奢望可以将爱心与精力成倍地付出在两个孩子身上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是肉体凡胎。而这些,无疑都将影响儿子计划中的成长。
  直到此时,我们才忽然意识到:拥有两个孩子不等于便付出了双份爱,一加一小于二,而一大于二。
  妻子将儿子的小妹妹方零送走了。我们心中对她有很多的愧疚,但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我们的愧疚将更大,对他们也将是极大的不负责。既然命运将儿子交给了我们,就让我们全身心地爱他吧!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2-5 16:39
  “贵族幼儿园”
  一位同是写作圈的朋友,她的丈夫是拥有多家连锁店的富人,这朋友的儿子与我儿子同龄,所以也几乎同时入了幼儿园。一天,朋友来电话,其间问道:“你儿子上的是每月收多少钱的幼儿园呀?”我说:“300元的。”不用问便清楚,她的儿子上的是几千元的“贵族幼儿园”。
  放下电话,我凝视了儿子很长时间,心里闪过一丝愧疚。
  儿子入幼儿园前,我们便四处打探各种幼儿园,从收费每月两三百元的传统国办园、企业办园,到每月三四千元的私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因为收费高,又有“贵族幼儿园”之称。
  儿子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出身,实地一考察,便知道其中的差异。那收费高出十几倍的“贵族幼儿园”,确实不是白白交那么多钱的。室内是地板、地毯,夏季有空调,衣服脏了老师给洗,玩具、图书的配备也都非低收费的幼儿园可比,每个老师带的孩子少,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呵护与关照,甚至连每天吃水果的次数都比收费几百元的幼儿园多。而最吸引我们的,则是几乎所有私立园从小班起便配备了外国人做英语教师,实施双语教育。
  但是,那高昂的收费还是让我们望而却步。我虽然被视做自由写作圈中的相对富有者,仍然困窘于负担那么多的托儿费。曾从事过幼儿教育的妻子心里清楚,教学质量与收费标准虽然不会成严格的等级递升关系,但 3000元与 300元比起来,在提供的软硬件上,肯定会有天壤之别。
  儿子最后还是进了一所研究院的附属幼儿园,每月仅需交三四百元钱。
  即使将儿子送入每月 300元的幼儿园之后,妻子还几度陷入自责中,她曾对我说:“我的梦想就是多赚钱,一年后将儿子也转到‘贵族幼儿园’。”于是,我便更为愧疚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妻子认真、细致地为儿子做玩具,我的负疚感才获得彻底的解脱。
  那是妻子从一本儿童书上学来的方法,拿张纸剪出一个圆、四个小长三角形和一个大长三角形,可以通过摆放组合出几十种人和小鸟的不同姿态。妻子剪得极认真,用一块纸夹板剪出那几个图形后,又找出几张不同色彩的彩纸,剪贴到那组纸夹板的两侧,这样,便可以拼组成穿着不同色彩服饰的小人了。
  妻子做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整个下午都在忙这件事。
  我一开始还埋怨她费时费力做这不值钱的小玩意,后来却被她的投入所感动。她哪里是在做玩具呀,分明是将一个母亲的关爱与幻想全部注入这手工中。虽然我们没有钱给儿子买商场里那琳琅满目的几百元、几千元的玩具,但是,这精工细做的拼图玩具,在妻子的细心引导下,同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助益。
  我又想到服饰。为了答谢一位帮了我大忙的朋友,我曾给她的孩子买了三套名牌童装。当时我便想,我们自己从来舍不得花钱给儿子买这样的名牌,心里不免有些心酸,再次对儿子感到愧疚。但回到家,看到儿子身上他妈妈亲手做的衣服,我的心中又升起一丝温暖。
  儿子有好几身衣服都是妻子熬到夜里两三点钟做出来的,很精致。曾为服装报的编辑和记者,妻子对服装颇多感悟。她用一些很便宜的布头,自己边设计边裁剪,竟然给儿子缝出几身极精美的服装,好多人问是从哪里买来的。
  我们虽然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但已尽力为他提供富足的爱。我相信在这样的关爱下长大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同样是富足的。
  一天,还是那位与儿子同龄的孩子的母亲,在电话里谈起孩子的时候抱怨说,丈夫从来没有时间和儿子一起玩,即使周末也忙得全天不回家,回家的时候孩子早已睡了,所以对于这位父亲来讲,抱一抱孩子都是难得的事。
  相比之下,我的儿子却要幸福得多。无论多么忙和累,我每天也都会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和儿子在一起,整天陪儿子玩的时候,同样很多。不到 4岁的儿子已有近百本书了,而这些书都是我买回来的,每一本我都给儿子讲过了,其中许多本还讲了好几遍呢。让我想起便欣慰的是,入幼儿园第一天,当别的小朋友都大哭着说“想妈妈”的时候,儿子则在说:“想妈妈和爸爸。”傍晚幼儿园外等候接孩子的人群中,我是为数极少的几位男性之一。
  我们虽然无法让儿子享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享受更多的爱与关怀。无论父母多么贫穷,都可以给孩子充分的爱。
  不能在幼儿园里接受正规的双语教育,我们就为儿子报名参加了幼儿园里的英语班。我们总是用夸奖来激励儿子的学习兴趣,儿子的英语是全班学得最好的,每次上英语课后都带回几朵“小红花”。来自父母的细心而正确的关爱,确实可以弥补环境上的欠缺,使孩子同样迅速地成长。
  我特意保存起妻子给儿子缝的一套衣服,我希望他长大之后可以懂得,从另外的意义上讲,他同样是一个小“贵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