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月卡什么意思惆怅啥意思

迷惘的一代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迷惘的一代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初侨居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迷惘的一代(TheLost Generation)又称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以后出现于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18991961)(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世纪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和沃尔夫()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首先是语言上的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迷惘的一代在战争期间深受战争宣传的欺骗之苦对所有崇高的字眼都弃之如敝屣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的屠宰场不同的是肉拿来埋掉罢了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时推崇文字上的简约主义海明威更是把这种简约风格推到了极致他采用式的语言通过简约的对话和细节用含蓄的间接的手法暗示人物内心的戏剧性变化而不是像传统的作法那样通过描述来铺陈人物内心结尾也常常是戛然而止绝不拖泥带水也不煽情作秀即所谓的零度结尾反而赋予了作品更为震撼人心的力量海明威因为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他的就是他现代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作家只写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仅通过暗示留给读者去补白这种创作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辈作家的创作倾向口语化成为一代人散文风格的普遍特色甚至在他的文学评论中也摒弃学究字眼选用口语词汇亨利·米勒在(一九三四)中把这种倾向推到极端成为用粗鄙的语言来表现道德冷漠和感觉精微的迷惘特征结果被骂作是为下流而下流(dirt for dirts sake)难登大雅之堂
迷惘的一代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上勇于创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正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时期这些青年作家们融合了战后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吸收了各流派的艺术成就并各自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浪漫精巧朴素遒劲宏观大气在的流放生涯让他们充分养成了对形式实验和的兴趣他们学习福楼拜客观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态度学他的作者隐退的叙述技巧学他的简练风格和反复修改的写作精神他们感到传统的文学叙述手法已无法表达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特征于是转向象征电影蒙太奇有限人物视角多重视角等创作手法多斯·帕索斯是形式试验的大师他在小说领域中开拓性的技巧试验也许比他小说本身的价值更令人瞩目他第一部令人难忘的试验小说(一九二五) 交叉运用了表现主义和新闻报道等多种艺术手法各种社会镜头和生活画面杂相交错水和火的隐喻表达了战后西方世界的荒原意识充分体现了多斯·帕索斯的实验精神此后多斯·帕索斯在其恢弘巨著美国三部曲(一九三七)中在小说常规叙述之外穿插了新闻短片(The Newsreel)摄影机眼(The Camera Eye)和人物小传(The Biography)等来揭示了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这种以美国社会为主角而不是以个别人物为主角的文献新闻手法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对诸如道格多罗等后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一九六零年代新闻报道(New Journalism)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源流和借鉴同时后现代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fiction)也能从他的寓非小说于小说之中的试验获取灵感虽然现在看来多斯·帕索斯的文学试验多少有些机械呆板摄影机眼的语言晦涩新闻短片已经成为湮没的历史让现代读者难以理解但他试图用现实的新闻材料与小说叙述部分相平行从而给小说创造一种时代气氛的尝试却是他的成功之处相比之下海明威保留了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还常能清晰地分出开头高潮和结尾但形式上的实验还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电报式对话的独创外他突破了福楼拜的人物内部聚焦常为第三人称的局限改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更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其主要作品中他也试验了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多种叙述技巧则是大刀阔斧的运作意识流在这方面的彻底性远远超过海明威他在诸多的作品中尝试多角度叙述方法和意识流以及神话模式即有意识地使他讲述的故事与神话故事平行展开从而创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纳帕塔法世界诗人肯明斯突破传统标点符号大小写句法的束缚创造了成为肯明斯标记的小写的第一人称单数I展示了语言更本质的活力此外他在诗歌的排字法上标新立异如把一叶落下/孤独竖排成数字1的形状更突出了孤零零的孤独意象使诗歌同时具有绘画般的视觉冲击力被誉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的更是以形式实验著称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前卫激进他在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一九三一)和孤心小姐(一九三三)中借由理性控制的梦境来讲述存在的寓言和充斥现实梦境的荒诞意象在创作意识和写作技巧方面直接影响了后起的美国作家如卡森·麦卡勒斯霍克斯和等人
此外迷惘的一代之所以影响深远除了他们的创作成就之外传记文学和回忆录的空前繁荣也是原因之一三四十年代就有弗雷德里克·艾伦的就在昨天(一九三一)考利的流放者的归来(一九三四)罗伯特·麦卡尔蒙的天才济济(一九三八)以及菲茨杰拉德去世后由收集成册的崩溃(一九三五)等总结反思迷惘的一代的作品问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目睹了一股回忆热潮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或见证人纷纷推出回忆录或自传包括卡蕾斯·克罗斯比的热情年代(一九五三)西尔维娅·比奇的(一九五六)哈罗德·勒布的如此往事(一九五九)罗伯特·寇兹的追忆(一九六零),马修斯·约瑟夫生的和超现实主义者一起生活(一九六二)曼·雷的自画像(一九六三)莫利·卡拉汉的那个巴黎之夏(一九六三)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一九六四)多斯·帕索斯的最好的时光(一九六六)以及南茜·卡纳德的就是那些时光(一九六九)天才济济也由凯·博伊尔重新修订于一九六八年再版这些传记不仅有利于从其内部理解迷惘的一代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原则它们如此集中的出版也进一步深化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传奇使其影响超越了一九二零年代的短短时间而对后起文学持续地产生影响直到一九六零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以更反叛更激进的姿态崛起在美国文坛上马克·多兰认为迷惘的一代之所以能成为一九二零年代的文化象征不仅由于它是历史上颇为少见的由一群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例子还由于它是美国文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一群自传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例子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所谓迷惘即厌恶战争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内心感到失落惆怅空虚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出身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做过记者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前线曾几度负伤后来他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都受了很重的创伤由于他亲身经历过战争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住在刻苦学习写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一九二三年开始写作一九二四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 其中在我们的时代里描写主人公战前的生活情景及和平宁静生活被战争破坏与战后的迷惘心情很明显这篇小说带有作者自传性的色彩长篇小说(The Sun Also Rises ,1926)刻画战后一群青年流落的生活情景书中描写了战争给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和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相爱而又无法结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迷惘厌倦情绪和幻灭感这部作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A Farewell to Arms ,1929)描写了一个志愿参加欧战的美国青年与一位护士之间的恋爱悲剧揭示了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的痛苦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揭露较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这部作品强烈的动作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以及简练的对话和真切的内心独白标志着海明威艺术风格的成熟中海明威曾以记者的身份到过报道战事后来以为背景写成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这部小说叙述美国人乔顿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炸桥的故事乔顿在临死之前回顾了一生肯定自己为反法西斯而牺牲是光荣而崇高的作者赞扬了主人公的牺牲精神从民主主义立场反对法西斯主义这时的海明威已摆脱了迷惘的一代的桎梏比较注重现实描绘尽管如此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主张和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欧美的许多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为基调的二十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一九四九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作品士兵的报酬(1926),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在服役的飞行员头部受伤回家后成了瞎子最后死去的悲剧故事具有迷惘的一代的风格后来他的作品发生了变化多以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运用内心独白等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美国作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医疗队服务他的第一部小说三个士兵(1921),是美国最早的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小说着意描写一个名叫安德路斯的怎样在战争环境中被迫放弃音乐创作的理想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个人爱好与理想的摧毁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厌战和迷惘情绪一九二六年他参加新群众杂志编委会支持罢工斗争等曾被捕入狱他在迷惘中看到了一线生机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创作手法上他采用现实与史料结合的方法新颖奇特具有独创风格
菲兹杰拉德(18961940),美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曾入伍但没有直接参加过战争一九一九年退伍后业余致力于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的创作一九二零年发表这部小说描写一个名叫阿莫瑞·布莱恩的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幻想和失望体现了年青一代的美国梦的幻灭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大学生中的迷惘的一代他的代表作被列为二十世纪深受人们赞美的作品之一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创作手法上通常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富有浪漫气息
肯明斯( 18941962 ),美国诗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救护队在法国战地工作曾进过集中营后来他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这段经历写成长诗大房间(1922),描写一个好人怎样被当作间谍关进集中营的故事从个人在战场上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战争的罪恶表现了厌战和迷惘的心情他的诗形式奇特用词语法等别出心裁具有迷惘的一代的浓郁的色彩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缺乏积极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行动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作家后来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的大师所以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现代主义的文化冲锋
以往评论界倾向于肯定迷惘的一代突出的反战情绪及其对幻灭的刻画与揭露同时批评其消极逃遁的个人主义和悲观色彩但现在看来仅仅这些尚嫌不够可以尝试从文化角度挖掘它反叛旧文化的原因分析它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深层文化意义迷惘的一代从其崭露头角的那一刻起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反叛性这批青年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脱下军装冲上文坛凭着他们亲身参与战争的特殊体验以及流放欧洲亲身感受的欧洲现代艺术的启蒙他们的作品在表达反战情绪和现代青年的幻灭意识上独树一帜令中年作家难以企及早已成名的和辛克莱·刘易斯等人虽然只年长二十来岁但相比之下已经俨然老去他们的作品在年轻读者看来似乎过于温和平淡成了昨日黄花迷惘的一代作家迅速冲垮了这些中年温和派作家在文坛的统治以及其代表的高雅斯文传统(the genteel tradition)征服了编辑出版商和读者成为一九二零年代美国民族文学的主导声音
亨利·F·梅在其著作美国天真时代的终结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革命论点梅认为以清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理性为基础的美国文化传统自十八世纪形成之后历经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加固一直未曾大动根本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产生激烈的变革一战好像一条历史鸿沟割裂了传统的绵延和发展成为现代意识和新文化的起点沟的那边站着和亨利·詹姆斯而这边则是海明威和艾略特但是这一切的激变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战早在大战爆发之前支撑旧文化的三根支柱即对传统道德社会进步与绅士文化的信念已被进步主义改革所带来的政治与经济变化腐蚀并凿空了基础一遇上世界大战的强烈冲击整个旧文化轰然崩塌留下的残垣断壁便成为新文化各阵营的狼奔豕突之地
而迷惘的一代作家就担当了新文化的冲锋手的角色其社会影响远远超出文学范畴在文学和文化领域都触发了革命性的轰动影响了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太阳照常升起发表后青年男子试着像小说中的男主角那样沉着冷静地喝醉酒大家闺秀则像小说中的女主角那样伤心欲绝地一个接一个地谈情说爱他们都象海明威的人物那样讲话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精确纪录放浪形骸夜夜狂欢的名士派和摩登女(flapper girls)使这一生活方式一时盛行于美国社会挟着之势迷惘的一代文学在风靡美国的同时带动起文艺百家和大众生活方式上的现代主义潮流再加上哈莱姆文艺复兴女权运动和多种移民文化的兴起现代美国文化中斑驳绚丽雅俗并举的多元格局开始逐渐形成
科技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极大地便利了现代文化的传播电影汽车无线电新闻媒介和横越大洋的国际交通等为新一代的作家们提供了更多样更便捷的传播工具借着新兴的广告和推销术的魔力爵士时代的文化骄子们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或观众远非老辈作家所能奢望与新兴的社会科技进步相辅相成的是新的消费文化强调勤勉远见和节俭的生产道德观让位给了及时行乐的消费道德观迷惘的一代的自我流放及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皆与这种消费新观念密不可分正像所说的道德标准是在商业主义的促销努力下传遍全国的巴黎左岸是他们养成了新的消费习惯后又想延续这样的生活而不得不去的地方与其说他们走在时代前头领导了战后文化潮流不如说一九二○年代快速的经济发展怂恿了他们造就了他们而他们的言行又为勃然兴起的消费文化推波助澜
需要指出的是以青年文化的崛起和主导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推翻了清教传统和中产阶级的商业保守文化统治却没能实现关于美国成年的设想在整个一九二○年代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文化一直处于文化青春期的动荡状态充满文化骚动和间发性社会动乱
用迷惘的一代概括战后的一代文学青年其实是非常笼统且不确切的海明威在流动的圣节中颇为不屑地说让她说的什么迷惘的一代那一套跟所有那些肮脏的随便贴上的标签都见鬼去吧应该看到这批作家们虽然在反战自我流放等生活经历方面有共同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将他们简单地归于迷惘的一代的大旗下而忽略其个人特色相反个性和个人风格正是他们致力追寻的东西也是推动他们进行文化反叛的初衷事实上迷惘的一代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数已经湮没于历史到如今默默无闻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这些人的作品太符合迷惘的一代的共性而缺乏能垂名青史的个人特色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文化悖论一方面他们以其反叛旧文化的标新立异加入了迷惘的一代的阵营但是一旦这些标新立异被主流文化接纳他们的先锋性就迅速褪色终至湮没于迷惘的一代的共同话语中倒是海明威多斯·帕索斯肯明斯福克纳等作家不拘泥于迷惘的一代的束缚在一九三○年代之后逐渐转向不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从而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牢固而持久的位置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体现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这个流派的宣言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小说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马恩斯的形象带有作者自传的成份体现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经历和他战后初年的世界观以及性格上的许多特点他是个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的世界战中负了重伤战后旅居法国为美国的一家报馆当驻欧记者他在生活中没有目标和理想被一种毁灭感所吞食他热恋着勃阿施利夫人但负伤造成的残疾使他对性爱不能与自己所钟情的女人结合他嗜酒如命企图在酒精的麻醉中忘却精神的痛苦但是这也无济于事巴恩斯的朋友对他说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你嗜酒如命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者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转游都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但他们不是逆来顺受的小人物而是有着坚强的意志从不抱怨生活对他们残酷无情从不唉声叹气然而他们都只相信自己只领先自己来进行孤军奋战
小说的结尾笼罩着浓重的悲观主义和哀伤痛苦的情调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不能结合在一起只能幻想中求得安慰
海明威曾一再把自己的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部分只是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八分之七他从不直接披露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甚至对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也很少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只是客观地照相式地描绘出人物在某种感情支配下本能的乃至下意识的活动造成富有实感的画面使读者从这种直接经验中去体验隐藏着的思想感情这就使海明威的小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具有意在言外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太阳照常升起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的潜台词亦即潜在水下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过着病态的畸形生活没有理想没有光明他们回顾过去感到一片漆黑展望未来看到是满天阴霾只能在昏暗中沉浮在绝望中挣扎
太阳照常升起发表以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剧增迅速扩展到许多欧洲国家一九二九年是这个流派大丰收的一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有海明威的英国作家奥尔丁顿的英雄之死和作家埃利希的西线无战事这些作品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永别了武器对海明威个人来说标志着他的创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这里着重解决的是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历史条件问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的问题如果说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竭力回避人的命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那么在永别了武器中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个问题提到首位把揭露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战争但这部作品跟太阳照常升起一样也不免宣扬消极遁世的思想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这是迷惘的一代文学不可克服的矛盾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代表作1950海明威是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对迷惘的一代的反映以及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奠定了海明威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William Faulknerl897-1962
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福克纳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声音与疯狂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托马斯·艾略特
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生于美国1906年入学哲学续到英国上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伯纳德·海廷克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伯纳德·海廷克
伯纳德·海廷克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年轻时曾担任荷兰广播小提琴手在师从莱特纳培训一年之后1955年便当上了该乐团指挥四年后成为首席1967年受聘出任首席指挥1969年升任艺术总监直至1978年自1961年起海廷克便是北欧首屈一指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主要领导者30多年来他和这个乐团都极为活跃音乐会演出和唱片录音成果丰硕他们录制的交响曲和协奏曲全集李斯特交响诗全集尤其是乐队作品全集和交响曲全集都是爱乐人士乐于称道的佳作国&&&&籍荷兰出生地荷兰阿姆斯特丹主要成就首席指挥代表作品《大地之歌》
 宣布任命两位世界顶级音乐家伯纳德·海廷克和皮尔·布列兹海廷克被任命为首席指挥这一任命是为了填补担任这一职位15年的的辞职所留下的空缺
同时这也是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因为乐团还在继续寻找音乐总监在音乐总监的寻找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为的是选择一个最好的音乐领导人同时他也完全适合芝加哥交响乐团董事主席WilliamStrong说我们打算花些时间以做出决定因为这一人选将长期服务于乐团和我们城市
海廷克曾经在1976年首次指挥这次任命以后他将在每个演出季中带领乐团演出4-6周其中包括在芝加哥和巡演中已经计划的演出
虽然海廷克按照计划将在10月带领演奏马勒第三交响曲但是他将正式担任这一职务从年演出季海廷克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乐团它拥有非凡的遗产和传统成为这一传统的一小部分使我非常自豪
同时布列兹被任命为演出季荣誉指挥他和乐团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69年从1991年以后担任每年的常驻演出1995年被任命为首席客座指挥布列兹和录制了大量的录音其中8个获得格莱美大奖他的这一职务将包括每个演出季3-4周演出既包括巡回演出也包括一些幕后工作比如试演和培养人员声明中说他将在秋季带领演出马勒第七交响曲
布列兹说被任命为荣誉指挥我不仅非常高兴而且深受感动我的感激和快乐远远超越这一职位本身因为这意味着我将继续与这些卓越的音乐家团队和第一流的组织高效的合作唱片选粹
◎Philips小提琴协奏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Philips第四交响曲维也纳
◎Philips第七交响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Philips李斯特交响诗全集
◎Philips马勒第九交响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Decca第十五交响曲交响声乐作品马勒大地之歌海廷克
指挥伯纳德·海廷克
演唱詹姆士.金(男高音).贝克(女中音)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堂管弦乐团唱片
评价企鹅三星带花日出生于波西米亚是个酿酒场老板的儿子10岁那年他在家乡举行一场钢琴独奏会隔年他被送到布拉格念书但念了两年就因为他身体虚弱便休学返家在1885年一位听过他演奏的农场经理觉得他的天份非凡便建议且带他至维也纳音乐院接受当时有名的钢琴教授JuiliusEpstein的指导
但在他获得学校钢琴比赛的冠军後他反而想转往作曲方面发展同时他也在维也纳大学修读哲学课程并私下研读Bruckner()的文章两年後他在学校一面教授钢琴也一面在为他第一个作品写剧本而这第一个作品就是DasklagendeLied(悲伤之歌)
他指挥生涯的开始是从1880年在奥地利北部的小剧院1883年至1885年他又换到另一个地方在这里他与一位女歌手有一段没结果的恋情黯然离开到布拉格工作这时他还为这位歌手女友写下一组歌曲连歌词也是他写的
而在布拉格时他演出Mozart(莫札特)及Wagner()的歌剧深获J.Brahms(布拉姆斯)的赞赏在他三十一岁时便担任了汉堡歌剧院交响乐团指挥之後又曾在莱比锡担任当时最负盛名的ArthurNikisch的助理指挥以及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达十年之久而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灿烂活跃的时期但因为他广大的名声加上大力改革引起树大招风使得他不得不离开维也纳歌剧院
1909年他获聘为指挥并在同时也指挥大都会歌剧院後来因为心脏病加重1911年2月回到他的故乡5月18日便过世于维也纳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多首交响曲他的作品和声并非很和谐主题也变化多端伏很大并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许多民谣像在第二三四号交响曲皆有出现)圣咏调般的乐句第八号则采用一首拉丁赞美诗他的作品中的大地之歌(DasLiedvonderErde)甚至还使用了一组联篇的中国诗(cycleofChinesepoems)
目前现存的交响曲中最长的有几首都是马勒的作品在第三首交响曲便有六个乐章而第一乐章就有45分钟长第八首有千人交响曲之称因为当时在慕尼黑首演时台上就是这么多人而有几首交响曲乐团的规模也较当时其他作曲家所使用得庞大因此在音色变化情感处理也显得比其他作品家的作品来得不寻常完成于1908年当年作者来到奥地利西部一个叫杜布拉赫的村庄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无限感慨他读着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唐诗中国之笛东方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壮情怀激起这位西方作曲家的强烈共鸣逐选了其中的七首唐诗写成大地之歌这是一部加入人声的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其中包括李白孟浩然的诗作全曲共分六个乐章愁世的饮酒歌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歌词为李白的悲歌行乐章以古诗的歌词为基础作者将诗分为三段每段都用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作为结尾这首诗的原意为人的一生不过百年面对这一现实最好的方法是以酒浇愁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
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悲愤激越由圆号齐奏小号助奏出呼叫般激动的动机然后男高音独唱主部主题这是一段难度很高的乐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
第二呈示部基本是第一呈示部的变化重复由男高音唱第二段歌词展开部先由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交替奏出引子动机接着小提琴与单簧管构成充满美的幻想与和对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
当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时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再现部较短每唱一次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时都移高一个调音乐显得暗淡无光乐曲在高昂但却有些单薄的旋律声响中结束寒秋孤影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原歌词已无可考证诗句描写了秋日的景象花儿枯萎叶落飘零它是一首孤独凄凉的情诗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是小提琴奏出的无穷动式的流动旋律几乎贯穿全乐章在这平淡得甚至有些呆板的背景上双簧管奏出那悲戚的孤独者的忧郁暗淡孤单凄凉的主部主题接着单簧管奏出副旋律和之女中音用缓慢的曲调饱含辛酸地倾吐出心中的惆怅副部主题由第一圆号独奏第二呈示部基本上是第一呈示部的重复没有出现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而直接用女中音独唱主题的变化重复句经过短小的展开部双簧管与歌声交织一起辛酸忧伤的旋律更加重哀怨与痛苦的情绪催人泪下最后双簧管又吹起那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音乐回到充满疲惫怅惘之情的气氛之中青春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但原诗已无处查对这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是整首交响曲在多灾多难的人生旅途中一首美好的插曲
乐曲的引子是长笛双簧管演奏的流畅跳跃轻松活泼的五声音阶旋律表达了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中国情调接着男高音轻快潇洒的唱出了以李白诗句为词的清新喜悦的主题描写了一群青少年在亭中相聚欣赏着池中倒映的美景他们谈笑风生饮酒赋诗
中段在木管与小号顿奏第一主题后木管以轻快的顿音与之对奏由男高音唱出了平稳而豪壮的主题当小提琴变化重复上面主题时使人心情特别充满青春活力并对美好幸福的未来寄予希望但后面的歌声尤其是弦乐下行大跳的动机反复给这种希望蒙上了一层灰纱使之带上虚幻的色彩
再现部较短那清新的曲调还是那样明快那些忘却现实的书生们依然吟诗对答但这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美女复三部曲式原诗是李白的一首采莲曲乐曲在长笛平行三度活泼的颤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动机小提琴高音区的演奏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长笛吹出五声音阶的旋律引出了第一部分女中音缠绵悠闲而甜蜜的歌声这是一个不紧不慢的五声音阶的旋律歌中唱到英俊的少年在岸上绿柳中骑马奔驰副旋律是在小提琴分解和弦音型伴奏下的女中音独唱细腻地刻画了少女的内心世界使人仿佛看到东方少女的音容笑貌
接着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变化重复描绘了少女少男们在醉人的风景中相遇的情景中间部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展开几个器乐段落充分调动了动机发展转调等手段还加入曼多林钢片琴铃鼓的配器把空断肠的情绪描述得近乎绝望的程度再现部在主旋律与副旋律间插入了一个展开句展开句前小提琴以深沉含蓄的音调再一次表现了采莲女的妩媚与多情
最后音乐渐渐平静地结束在很不稳定的四六和弦上使断肠之感更加强烈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少年陷入无际的遐想之中春天的醉汉复三部曲式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为了体现描写醉酒者姿态的意图乐曲一开始就由木管乐器奏出满是装饰音的音型运用了很不稳定的速度与调性打破了前一乐章结束时的寂静主题呈示的是一首大自然春意盎然的迷人旋律紧接着是发展句简单的变化与重复中间部分得到充分的展开独奏小提琴一会儿活泼轻快一会儿抒情抑郁随后男高音演唱了坚定有力的人生如梦曲调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在梦幻一般的世界里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态作曲家把他们对生活的咀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织在各种旋律调性和配器之中同时还以其精湛的配器技巧使我们感到了微寒的春风嗅到了沁人的花香不时听到几声流莺动人的歌唱再现部中加进一些木管上行下行的流动音阶进一步描写醉酒者的神情音乐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好象醉汉又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拿起酒杯狂饮不止永别双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歌词前半段来自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后半段来自的诗送别
乐曲的开始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低沉压抑阴森恐怖的大锣与低音声部长音和弦的背景上引出双簧管反复吹奏的极度凄楚痛苦的回音音调在引起小提琴感慨共鸣后女中音首先唱出冰冷失神和痛苦忧郁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凄凉的木管不时在上面飘动更添愁情表达了主人公与朋友告别时的彷徨不宁的心情双簧管在单调的不规整的节奏音型伴奏下以较长的经过句引出副部主题
展开部的第一部分女中音继续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是器乐段落感情变化幅度很大基调虽未变但却很有生气充满温暖和人间的爱它是对美和生命的热烈赞颂不过很快被大锣阴森的音响毁灭乐队音响由高而低把人推向幻灭的深渊虽然对人生还有所眷恋但命运却使人不得不抛开尘世去寻找栖身的地方
再现部的歌词用的送别这是辞别尘世的断肠哀歌葬礼进行曲似的节奏一直贯穿其间音调充满悲凉凄切的情绪乐章的结束部是马勒自己写的一段歌词用来抒发他对人生对大地的眷恋之情
当歌曲唱到永远二字时反复了七遍似乎主人公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将离开人间转入另一个世界从而和大地诀别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不知不觉地消逝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出菜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