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亲人神仙道神龙上供技巧的鸡鱼还能食用吗?

股票/基金&
供品鸡须头脚齐全,刀鱼鲅鱼不上供
作者:张程 郭
本组漫画/杨飞 张怀博 任康平度东乡过年要贴"过门签"(资料图)。平度传统的家堂画在集市上出售。记者 郭微微传统的枣饽饽(翻拍自《平度民俗志》)过年时贴在畜禽圈的牛马王图(资料图)。  马上知年俗  轴子,一般分“家堂轴子(也叫祖影)”和“财神轴子”两种,是平度过年的重要习俗。除日上午,家中堂屋北墙张挂苇帘,然后在苇帘上覆挂轴子,轴子左右挂莲花、牡丹长幅花屏。财神轴子一般与家堂轴子并列挂置 ,家堂轴子居西,财神轴子居东 。若房间狭窄,则将财神轴子挂于东侧壁墙之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宗教的产生,人们需要在一些比较固定的日子里进行劳动休整、娱乐,或举行某种祭祀仪式,于是逐渐出现了节日。平度民间节日有与其他地方相同的传统习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过年要蒸饽饽、挂轴子、扎天地棚,有趣的是,给家堂的供品即摆“三牲”鸡、鱼、猪,鸡须头脚齐全的公鸡,鲅鱼、刀鱼等无鳞鱼不上供。  蒸饽饽家中蒸面食时忌讳外人进家  腊月廿六左右,平度市民陆续开始蒸大饽饽 、枣饽饽、巧饼、豆包、糖包、年糕等。饽饽有又大又圆的团圆饽饽,还有枣饽饽 、桃子形饽饽,其中大饽饽出锅前点上红点以示吉祥。年糕多是用粘米面做成,取“年年高”之意。包子多是用白菜加猪肉、豆腐、粉条及调味品做馅的发面包子。  蒸面食时,忌讳外人进家,据说怕“踩坏”了过年的饽饽等面食,不吉利,故常在天井内设专人应付来人来客。蒸熟的面食放在笸箩、面缸、竹篓内,用干净的白布盖好,放在阴冷处以防干裂。面食常常吃到正月十五,因此年前蒸制的面食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数量也多。  在年景不好、收成不济时,过年饽饽常用白面皮裹地瓜面、玉米面做成,俗称“假饽饽”。面食除了自家食用,还有专门用作“供祭”的10个年饽饽 、上坟用的小饽饽和正月初三以后走亲戚“压篓子”用的各色巧饼等。  今年 66岁的平度市民刘桂花告诉记者,以前,过了小年之后就开始忙活起来,买面、买枣、买豆子,准备蒸面食。到了腊月廿六,妯娌几个就开始忙活起来。因为面食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就需要忙几天。“现在,生活好了,外面什么样子的面食都有卖的,我们也不费这个劲了,过年一般都买面食吃。”刘桂花说。  挂轴子家堂轴子居西财神轴子居东  轴子,一般分“家堂轴子(也叫祖影)”和“财神轴子”两种,是平度过年的重要习俗。除日上午,家中堂屋北墙张挂苇帘,然后在苇帘上覆挂轴子,轴子左右挂莲花、牡丹长幅花屏。财神轴子一般与家堂轴子并列挂置,家堂轴子居西,财神轴子居东。若房间狭窄,则将财神轴子挂于东侧壁墙之上。  若年内家族中有人亡故,要在轴子的适当位置填上亡者名字或姓氏,以示为死者亡灵确立了牌位。有的乡村老人亡故后,当年不上轴子,供放牌位或用红纸写上名氏,附在轴子下沿,第二年再填到轴子上。轴子一般从年三十上午挂上,到正月初三早晨送走“老爹老妈”后请下。有的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早晨,与财神轴子一起请下来。  20世纪70年代,“破旧立新”,过春节曾一度不挂轴子。20世纪80年代后,习俗恢复,但形式上有了较大差异,有的只挂家堂轴子或财神轴子,有的仅供财神画像或已故长者牌位。  据平度家堂画传人韩海兵介绍,画家堂每一笔都不简单,每个人物的衣服、形态、表情等都非常讲究,一道工序也不能省,所以完成一幅画用时也比较久。“小的家堂大概也需要画十天半个月。”韩海兵说,对于画家堂来说,福、禄、寿都要齐全,作为吉祥物的小鹿和仙鹤也不能少,寓意“鹿鹤同春”,此外,琴棋书画也都要画上。“家堂中的一些因素,是可以根据市民的需要进行添加的。但是,不管是什么要求,家堂中一定要表现出人财兴旺的景象,因此,文官武将、书香门第等人物形象都必不可少。”  韩海兵告诉记者,对于画家堂来说,首先要了解人物数量,如32人、36人、38人等,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都以双数为主。其次就要画人物形象。“最佳作画季节是春天 ,一般来说,夏天我不会画,因为天气太热,画面上色会晕色、返潮,所以高温季节要避开。”韩海兵说,很多人过年家里都挂家堂,可未必知道画家堂也很有讲究。  “画家堂其实很费神,首先得安排位置,门放在哪里,人放在哪里。根据所画的人的官位高低,还得考虑安排他有什么样的随从。然后就要构思人的形态,他在干什么,是在牵羊、打灯笼还是放鞭炮等。”韩海兵表示,为了画好一幅家堂,他每一步都力求完美,每一笔都画得很细。  一幅家堂画上各式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色彩,都经过了精心搭配。“你知道画家堂最后一步是画什么颜色吗?”韩海兵问记者。当记者表示不清楚时,韩海兵指着画中人物的黑色靴子说,黑色上色是画家堂的最后一步,“黑色颜色太重,如果画不好,万一滴在人物的脸上,就会破坏画的整体效果,整幅画就毁了,很难再救回来。所以,我一般都把黑色放在最后一步才完成,并且要十分小心。”  摆供品摆供品分四排无鳞鱼不上供  轴子挂好后,下置供桌,桌前围上“桌衣”,然后摆放供品。供品大致分四排摆放,由里及外的顺序是:第一排,摆新置的筷子、年糕、水果、糖块等。年糕要切成六角形(即将方形年糕的上端两角切去),插上7个或9个大红枣,站立摆放在供桌右上角。第二排,“摆碗儿”,即摆放6至8个碗,内盛小米、炸脂、豆腐和各种菜饼,碗上覆以菠菜(拨财)、油菜(有财)、生菜(生财)等“碗头儿”。  第三排,摆“三牲”,即鸡、鱼、猪。鸡须头脚齐全的公鸡,最好摆出昂首展翅之态;鱼须带鳞之鱼,平度旧时多供白鳞鱼,寓意吉祥如意,现多供黄鱼、鲤鱼,像鲅鱼、刀鱼等无鳞鱼不能上供;猪一般供猪头,也有供“方肉”、猪心、猪肝等。第四排,摆大饽饽、香炉、蜡台,其中香炉居中,蜡台渐外,大饽饽在两角,一角一摞,一摞5个。现也有摆钱币者。家堂轴子和财神轴子前要分别摆放供品。供品摆好后,要在桌前铺上谷秸草或草席等,以备叩拜之用。  扎天地棚棚中供奉“天地万神”  除日当天,在自家的天井中央或照壁后,用苇席扎天地祭棚。棚中供奉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天地万神”或“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牌位。  牌位下摆供桌、设香炉 、放供品。在屋内大厅北墙上挂家谱,家谱下的供桌北边,摆放写着近祖姓名的牌位,叫请神主。大人在家请神主时,要事先打发孩子到先人的坟上送“吊纸”(特制的可以剪开的彩纸,缠在谷子秸上),相当于戏台上的“马鞭”,请祖爷祖奶回家过年。  吃午饭前,给天地棚和供桌上年香,在门口放鞭炮,正式“请年”。午餐时,家长要亲自给各家庭成员斟酒沏茶、夹菜盛饭,全家气氛欢悦、互道祝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祭祀天地神灵的习俗在民间被禁止。如今,此俗渐又恢复。  贴对联平度东乡还贴“过门签”  年三十前一天下午(或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以大红纸底、黑字为主,讲究对仗。常见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内容,也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对联通常贴糊在临街大门、堂屋门的正中偏上,白边垂下(平度城区则多白边朝上)。门框两侧与门框上面贴吉祥横批,平度东乡还在上门槛粘贴“过门签”。  20世纪80年代后,城镇住楼居民渐多,大门多贴有梅花、荷花、鲤鱼等吉祥图案的红底金色“福”字;乡村住户照壁墙与门外的墙上贴“福”字时,一般带坠联,内容通常为“出门见喜”或“抬头大吉”等。贴福字也有倒贴者,寓意“福到”家门。畜禽圈栏墙壁上贴“牛马王”画像,栏门两边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语。民间有“割麦子、贴对子”的俗语,形容这天男女老少的繁忙气氛可与割麦子相比。  贴年画大门贴武门神屋门贴文门神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二十九,贴倒有”,在平度,腊月廿九前后,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 、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年画,图的是一种健康、喜庆、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也有很多的规矩。人们都喜欢贴《五子登科》、《观音送子》、《吉庆有余》等,寓意家庭美好,人丁兴旺。新婚夫妇过年时,家里老人要送给小两口一张大胖小子的年画。富裕人家贴年画更加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门神分文武两种,大门贴的是武门神,武门神多以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为原型。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是文门神,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在屋子里面的门上,还会贴上一对门童,寓意为“多子多福”。其他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车马神等,分别贴在锅灶、院墙、仓房和车马棚等处。客厅、窗旁、箱柜或盛粮食的升、斗上都贴。总之,过年时,富裕人家的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花花绿绿,一片喜庆,既用以表达主人的心愿,又烘托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冲击了木版年画,20世纪70年代,样板戏人物年画更是独家占有市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市面上的年画除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之外,还有国内外明星及祖国名山大川题材的照片,年画渐渐远离了传统氛围。上世纪90年代,比年画贵重的挂历风靡平度,一时成为春节人们互送的礼品之一。  禁忌烧火煮饺子不能拉风箱  平度地区还有一入腊月门,不说不吉利话的习俗:“年五更”烧火煮饺子时不能拉风箱,拉风箱寓意一年拉饥荒,又怕响声惊动神灵和祖先;说话办事要谨慎仔细、轻柔和蔼,不能大声吆喝,不打骂孩子;说话时尽量避开死、穷、病、输等不吉利言语和谐音;正月初三之前不扫地,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敬,也会扫走财运;出嫁闺女不能在家过年,馒头风干裂纹要说“笑了”,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吃年夜饺子可蘸醋、蘸酱油、吃芥末,但不能吃蒜。打碎家什器具要  说“岁岁(碎碎)平安”;“年五更”死人,要在街门封上黄烧纸,不报庙、不发丧、不哭泣 ,待过了初一以后再办丧事 。不过初三,脏水不外倒,不洗头,不洗脚,不洗衣。  初三前不扫地的的习俗也有来历。传说,平度有一对兄弟,哥哥天性贪财,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住的是宽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 ,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穷苦。除夕之夜,财神爷化装成一位老乞丐来到人间。财神爷先到哥哥的家,结果被赶出门外。后又来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热情地将他请进屋子,端了碗热粥给他喝。财神爷非常高兴,就对他说:“孩子,过年的时候,家里没用的东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扫,这些都会变成宝。”弟弟听了财神爷的话,每到过年的时候,从不扫地,不丢没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变成了地上的银子。后来,人们在过年,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扫地了,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本报记者 张程 郭微微(参考资料:《平度民俗志》、《平度县志》等)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有鬼节~多半在乡下或有的地方风俗~时间是农历的7月14日,一般是通过烧冥币还有放祭祀供品来祭奠亲人
网上祭奠,就是把已故亲人的生平资料、家谱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建立一座网上纪念馆。市民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到亡人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同时,还能在网上向已故的...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稻作民族的典型农耕祭祀&|&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黄绍文 何作庆  &(1.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云南 建水 .红河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云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主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关键词:哈尼族;
  节日;
  梯田祭祀; 农事历
  21世纪之初,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以元阳为核心区的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于2004年6月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笔者长期从事哈尼族梯田文化研究和田野调查可知,哈尼族的节日就是梯田农耕节令的依托和耕作程序的重要标志,揭示出稻作民族的农事历及其可操作性的文化事象。
  一、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祭祀
  哈尼族梯田农耕祭祀活动与节日庆典活动揉合在一起。现将滇南哀牢山区梯田分布较为集中的红河、元阳、绿春等县哈尼族节日与祭祀的几种主要内容加以描述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梯田文化的内涵和稻作民族的文化积淀。
    (一) 岁首节日
  哈尼族的岁首节日哈尼语称其为“扎勒特”、“干通通”、“嘎汤帕”、“车拉合什扎”等多种称呼。各地哈尼族对其称谓有所不同,按哈尼族的历法,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故将其译为“十月年”。元江(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一般在每年阴历十月第一轮属龙日始,至属猴日止作过年日期,历时5天。节日最大的特征是家家户户均必须做汤圆、舂糯米粑粑。有条件的杀猪过年。有的从市场上购买节期所需的猪肉、鸡、鱼等。节期不从事生产,不许把山上的青枝绿叶带回家中。
    绿春县哈尼族以阴历十月第一轮属兔日为除夕日,当天上午各村寨打扫卫生,洗刷餐具。下午各家各户舂糯米粑粑,以制成小圆饼的3块粑粑供祭祖先之后,人们方可食用。当晚各户舂好汤圆面。次日属龙日为大年初一,听见公鸡叫头遍,妇女们先到水井里以竹筒背新水回家,并做汤圆以新水烹制,男人忙着杀一只母鸡,待鸡肉煮熟,汤圆、鸡肉各分盛2碗,放在供桌的左右两端各一碗,意即左边祭本家祖先,右边祭外家祖先。祭毕,全家人围桌吃汤圆,以示新的一年全家和睦团圆。
   属龙日杀猪过年,有的地方全村杀一头肥猪用于祭祖,即便各自家中杀猪,也要杀村寨共用的这头肥猪。下午在家宴开始前,用饭、酒、茶、猪肉各2碗祭祖,然后又从其中各拣出一点,盛上半碗饭,泡上汤,拿到门外,倒于芭蕉叶上,打发不得上供桌的非正常死亡的亡灵。然后祭祖用过的酒和茶少许倒于灶边,祭祖所用的肉按年龄大小顺序分别每人吃一点,以示得到祖先的护佑。每一次祭祖,全家人朝向供祖台跪拜。
  初二(属蛇日)是已嫁姑娘回娘家拜年。她们背着用鲜芭蕉叶包好的糯米粑粑、酒、猪肉等礼品,分别送与娘家同宗的叔伯或兄弟,每到一家在供桌前跪拜叩首。然后娘家请姑娘吃饭,饭后有的当天回婆家,有的第二天才回去,并回赠礼品。
  十月年祭祀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举行,以祭祀祖先神灵为内容。一般由男性长者主持,有的地方也有女性长者主持。主要供品为猪肉、鸡肉、糯米粑粑、汤圆、茶水、酒,任何一次摆放供品的顺序是茶水、酒、肉类、饭或糯食、筷子。任何一种供品先由主持祭祀者均象征性地品尝,然后家人逐一品尝,其意义均得到祖先神灵的护佑。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以汤圆祭祖完毕后,在人们未食之前,取少许汤圆喂牛,对耕牛一年来与人同甘共苦的梯田劳作表示慰劳。反映了节日的梯田农耕礼仪。秋收农闲后过十月年,是以梯田庆丰为主题,与祖先共享大地的丰收;历法意义是秋季转入冬季的标志,梯田农耕程序意味着冬闲养田阶段。
  (二)& 昂玛突
  “昂玛突”,也称“普玛突”、“昂玛奥”,均为汉字音译哈尼语。“昂玛”是哈尼人为保护村寨的安康、发展而塑造的保护神,既是村寨精神力量及生命之源,也是村寨五谷、六畜之源。“突”意为祭。相传,昂玛是古代哈尼族为护寨而献身的母亲及其两位兄弟。故此节汉语译为“祭寨神”,是哈尼族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自然神灵祭祀与农耕祭祀相结合的一年一度的隆重节日。此节活动的时间与建寨之日选定神林、神树的日期有关。因此,各村寨举行的日期各异,但一般是在阴历正月或二月,祭祀地点在村寨上方的一片丛林中,以某一棵特定树木为神的标志。这里以元阳县小新街乡者台村哈尼族~13日的“昂玛奥”节活动作具体描述。
   封锁寨门:是哈尼族昂玛突节的前奏,目的是以防已被驱出的妖魔入寨。者台村封寨门是阴历二月第一轮属虎日(3月6日),中午2时许,主持仪式的“咪谷”(祭司)及助手共4人抱着一只红公鸡、一只公鸭前往封寨门处,此处是进村寨的西面。按传统祭祀牺牲尚需要一只狗,但由于狗的价格贵,为减轻村民的负担,以一小丛狗毛代替。村民每户出一男性成年人,每人顺手携带一两根干柴前往,并帮助祭司整理鸡和鸭,鸡皮连头脚皮剥下,与特制的木刀、木锤、木枪经过“莫批”施巫术,以一条结实的稻草绳作“铜链”,将寨内的妖魔、邪气驱出寨外后横挂固定在村寨东、西、北三面路口两端的树干上,一头挂鸡皮,以示护寨金鸡;草绳上吊着的木刀、木叉、木锤、狗脚爪,以示护寨兵器。
    祭祀水井:哈尼族认为,人们饮用的清泉永不枯竭,是龙潭或泉眼中的螃蟹和石蚌起保护作用,视其为水神,于是祭之。其实质是祭献梯田水源神灵。3月9日是属蛇日,早8时许,“咪谷”带着鸡、鸭、酒、姜汤、蒜汤等供品来到建寨时指定昂玛突节用的水井进行祭祀。祭毕,以刺棵将井口封拦,以示俗人暂且不能饮用该井水,待神林祭祀完毕方可撤刺。
    祭祀神林:9日,即属蛇日中午12时许,祭司和助手赶着已准备好的一头肥猪,背着大铁锅前往神林。村民每户出席一男性成年人,祭祀期间女性严禁入林外,男性也严禁穿鞋、穿红、白衣裤入林。大家齐动手杀猪、分割猪肉煮熟,猪头肉、猪肝、猪肚皮肉等切片盛入特定的土碗,用3碗茶水、3碗姜汤、3碗酒、3碗肉、一只整体熟鸡、一包染黄的糯米饭一起摆上篾桌,然后抬到神林树脚分3次祭献,每次祭献先拜3次,后叩首3次。祭毕,祭司将供品分给参加祭祀活动的众人食,以示在场的人均受昂玛神护佑,然后所有参祭人在神林中共食祭祀牺牲烹制的肉食品,此食物不能带回家中食用。
  属蛇日清早,各家各户还要祭祖。祭品是1碗茶水、1碗酒、1碗猪肉、1碗染黄的糯米饭。祭祖是家庭男性长者主持,祭毕,家庭成员朝向祖先神龛叩首3次后,大家可以食用染黄的糯米饭。
    10日,即属马日,另杀一头肥猪,以同样的方式祭祀小神林中的昂玛,参祭人也是就地共食祭品,不带回家中。
   11日,即属羊日,全体村民忌日,不事生产,不做针线活。青年男女可以上山玩耍。12日,即属猴日,在大咪谷家院子里举行“之着着”,意为邀请村内的男性老人、歌手相聚而设长街宴,席间歌手吟唱哈尼族迁徙、安寨定居、节日来历、梯田农耕节令等内容。年内出生的男婴儿父母也准备一桌酒宴前来庆贺,让村中长老来品尝酒菜,目的是男婴儿在昂玛神的护佑下平安长大。13日(属鸡日)起节日结束,村民可以到田间劳作。有的地方“之着着”是全寨性举行,即每户做一桌10个以上的菜谱,分作2组摆2天,如元阳哈播村等地。
   哈尼族一年一度的昂玛突节活动,从其历法意义在于春季已至,冬季彻底过去。从梯田农耕方面意味着春播、春耕季节的开始。因此,者台村民属蛇日早饭后,必须到秧田里撒谷芽秧苗,并用染黄的糯米和染红的鸡蛋祭献秧田。玉米、黄豆等也必须在节日前后下播完。
  (三)& 康俄泼
  “康俄泼”汉字音译哈尼语。“康”意为五谷,“俄”意为门,“泼”意为开,故汉语译为“开秧门”。该节日一般选择在阴历三月栽插之际的属龙日举行,节期为一天,节日最大的特征就是家家户户都以七里香花染黄糯米饭吃。红河县哈尼族开秧门仪式在节日当天下午举行,人们穿上新装,特别是青年姑娘和新媳妇更是讲究,他们把这一天当作“秧姑娘”出嫁的日子,前来帮忙栽插的亲朋好友来到自家田边,首先由田主妇拔下第一把秧苗,然后请寨子里年纪大、威信高,又有生产经验的长者栽下第一丛秧,尔后,大家才纷纷下田栽插。他们认为第一丛秧能否成活,标志着所插下秧苗的成败,意味着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必须由有丰富生产经验的长者栽插第一丛秧,以保证来年有好收成。节日染黄糯米饭、染红蛋,一方面以黄糯饭、染红蛋在秧田的一角祭献天神派来的布谷鸟,感谢它给哈尼人报春,让哈尼人知道了栽插节令。同时以黄糯饭招待前来帮忙栽插的亲友。另一方面象征来年收成的稻谷象黄糯饭一样金黄、红蛋一样饱满。
    (四) 莫昂纳
  “莫昂纳”汉字音译哈尼语,意为息活计。过这个节,标志着这一年的栽插已结束,故得名,也有“关秧门”的含意。一般在阴历四月举行,具体日期与栽插结束的早晚有关,故各地选择的日期有异。这里以绿春县大兴镇阿落坡头村举行的莫昂纳为例。阿落坡头村是以该村咪谷家开秧门后满2轮(一轮13天)作为该村举行莫昂纳的日期。易言之,咪谷家在阴历三月第一轮属马日举行开秧门的话,阴历四月第一轮属马日即为该村举行莫昂纳的日期,期间刚好有2轮25天。
   日(阴历四月第一轮属马日)该村举行莫昂纳。全村杀一头肥猪户均分配作主要祭品,上午的祭祀活动首先在咪谷家进行,供品有3碗茶水、3碗酒、3碗米饭、3碗糯粑粑团、3碗熟猪肉(瘦肉、肝、粉肠)、1碗盐碟供在神龛上祭祖;祭祖毕又将供品搬至畜厩门口对牛进行祭献,并各取少量供品喂牛;最后对犁、耙、锄、砍刀等梯田农具进行祭献。对梯田农耕密切关系的牲畜和农具以示慰劳,意为此日起它们都休息一段时间。最后以鸣响编爆竹向寨人宣告咪谷家的祭祀完毕,各家各户也依照咪谷家的祭祀方式进行家庭祭祀。
  下午,进行祭梯田水源仪式。是各自家庭进行,地点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入水口处。主要牺牲是公鸡和母鸡各一只。在田边地角起火,支起锅灶,把鸡宰杀处理干净。以树枝叶在水源入口处搭一祭台。第一次祭献的供品有1碗茶水、1碗酒、1碗米并其上置1个鸡蛋、1碗盐、9颗小白石子。石子象征来年的谷粒像石子一样饱满实心。第二次祭献的供品有1碗茶水、1碗酒、1碗食盐、1碗熟鸡肉及内脏、1个熟鸡蛋,各取少许祭品置于叶子上,以示祭祀完毕。
  莫昂纳节日活动,其历法意义方面标志着季节由春季转入夏季。梯田农耕程序则标志着栽插季令的结束,开始进入夏季梯田的中耕管理,诸如薅秧除草、管理田水、砍除田埂草等程序。
  (五)& 等罗合
  “等罗合”,汉字音译哈尼语,意为祭田坝。日(阴历三月十三日)属龙日,红河县乐育乡尼美村举行等罗合仪式,也是该村开秧门后的第三轮属龙日。地点是在寨子脚能看得见梯田的一块草平上,此地必须要有一棵乔木树,若没有须特意栽培。牺牲是一头100多千克的肥猪,公鸡和母鸡各一只。主持祭祀者称“普师”,共3人,下午2时许,他们赶着肥猪、抱着鸡来到祭祀地点,临时搭建锅灶生火准备宰杀牺牲,同时每户派出一名男性成年人帮助普师宰杀牺牲。下午4时多祭祀供品已煮熟,以柳树枝叶、蜂蜜花枝叶等临时搭建的祭台上依次摆上供品,它们是:1碗麻椒水、1碗酒、1碗整体熟鸡、1碗熟猪肝、1碗盐碟、3块糯米粑粑。主持者在祭台旁念一段祭词后,率众面朝田野跪拜3次以示祭祀完毕。然后大家分组就地进晚餐,煮熟的猪肉按组平均分配就地食完。祭田坝的意义是把增神请回来守护田野稻谷丰收。从历法意义上也有春夏交替的标志。
   (六)& 矻扎扎
  “矻扎扎”,又叫“耶库扎”、“惹苦扎”均为汉字音译哈尼语,一般在阴历六月举行,故汉语译为“六月节”。此节的举行一般与梯田秧苗栽插结束的早晚有关,故各地哈尼族选择的日期各异。这里以元阳县攀枝花乡东林寨哈尼族于~28日举行的六月节作具体描述。东林寨六月节是8月26日,即阴历六月第二轮属蛇日始,至阴历七月第一轮属猪日早晨砍断秋千绳、抬下磨秋宣告节日结束,历时13日。但节日的主要是3天,即8月26~28日。
   8月 26日,即属蛇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清早各家各户自觉地去割一把茅草(约25千克,作更新秋房用),每户还至少派出一名男性成年人到村寨集体林中砍伐磨秋桩、秋梁,树种一般选择树干笔直、坚硬即可。中午12时许,各家各户把从山上割来的茅草带到建寨时指定的秋场,各户派一名男工,一些人盖秋房,一些人支秋千架、磨秋桩等。
  8月27日,即属马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秋场上杀牛祭秋。咪谷主持祭祀,牺牲必须是水牛。中午12时许宰杀牛,以一碗牛血在秋房大祭台上祭献后,开始分割牛肉,牛肉户均分配,带回各自家中煮熟后连续在各家祭祖台上供祭3餐,即属马、羊、猴日的上午。
  8月28日,即属羊日下午5时许,咪谷及助手到秋房祭献。咪谷扶着磨秋从顺时针方向转3圈,表示邀请天神威嘴、石匹来过节;咪谷在秋千上面朝田野荡3次,是祝愿梯田的谷穗粒粒饱满;咪谷在秋千上面朝寨子荡3次,是祝愿寨中的子孙像林中的竹笋一样密,六畜像石头一样多。咪谷祭秋毕,众人纷纷来骑磨秋、荡秋千,一直延续到阴历七月第一轮属猪日早晨由咪谷砍断秋绳、放下磨秋梁,以示节日结束。
  节日的来历是:相传远古时期,哈尼人开沟引水、烧山垦田时,得罪了山上和地下的野物,它们相约到天神哪里告状,蚯蚓、蚂蚁说,山上开沟挖田的哈尼人,挖断了它们的脖子;老熊、狐狸等野物说哈尼人毁了它们的窝。请求天神惩罚哈尼人,否则将使他们的庄稼无收成,生下的儿女不会长大。神宫里判事的是个聋子神官,见野物们短肢缺臂,不问清红皂白,就给哈尼人判每年六月杀人头来供祭野物亡灵。于是每年六月祭祀大奠时,哈尼人为失去亲人而痛哭,哭声惊动了天神“莫咪”,他得知聋子神官的错判,给哈尼人带来灾难,便由天神莫咪改了原判:告诉野物说,哈尼人杀了你们千万个,你们一年只杀他们一人,不解你们的恨,每年六月我把哈尼人男女老少吊在半空中,活活吊死,野物们高兴而去。天神莫咪又派威嘴、石匹2神到人间下达旨意:地上的哈尼人,每年梯田里栽插结束后,在村边支磨秋、系秋千高高地荡起来,只准杀牛,不准杀人,把牛头供上,这样梯田的谷子会丰收,儿女才会长大。从此,哈尼族按天神的旨意每年六月杀牛祭秋的古规沿袭至今。
   六月节活动,从其历法方面的意义在于节日标志着盛夏。此时,梯田里的秧苗开始抽穗、扬花。其节日活动的目的,除沿袭古规外,就是预祝田野稻谷丰收。从农耕程序则进入中耕和秋收前的准备阶段,如上山砍谷般、砍除田埂草、扩宽和平整田间小路,以便秋收运粮等。
    (七) 车拾扎
  “车拾扎”是哈尼族的庆丰节日,汉字音译哈尼语。 “车”意为稻谷,“拾”意为新,“扎”意为吃。故汉语译为“尝新谷”节。一般在阴历七月第二轮属龙日或八月第一轮属龙日举行,节期为一天。属龙日,哈尼语称其为“劳脑”,意为增加的日子。因此,哈尼族举行各种祭祀和节日将其作为吉日是取哈尼语义,并非取汉语“龙”字语义。由于各地谷子成熟时间的差异,因此,该节在各地选择的日期也有所不同,但最迟不超过阴历八月十五日。在元阳县东部上新城乡、小新街乡一带的哈尼族选择的日期相对统一,即在阴历八月第一轮属龙日。此时,梯田里稻谷已是一片金黄,部分早谷已开始收割,但不过此节不能吃新米。节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以烹制新米饭为主食,配以猪肉、鸡肉、酒、茶祭祖后,新米饭取少量先喂狗,尔后人们才可食用新米饭。
  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五谷庄稼被洪水冲走完,待洪水退位后,在天边的一只小鸟找到一穗稻谷,高兴地叼着谷穗停息在一棵树梢上,此时,被树脚下的一只狗发现,发出“汪、汪”几声,小鸟被惊吓了一跳,慌乱中谷穗掉到地上,狗把谷穗叼回家中,人们又有了谷种。从此,哈尼人过尝新谷节米饭先喂狗的习俗沿袭至今。尝新谷节的历法意义是夏季转入秋季的标志,梯田农耕程序意味着秋大忙的开始。
  (八) 祭谷神
  红河县坝美村哈尼族祭谷神的当天,首先要从自家的稻田里背回一蓬连根带穗的稻子,其苗株必须是单数。背稻穗的时候,要避开行人和其他动物。回家后杀一只公鸡煮熟,搓下新谷谷粒,在锅里炸出米花。连同煮熟的鸡肉一块祭祖。开饭前新谷米花先喂狗,然后家人按长幼顺序抓来吃。吃过饭后便到田间请谷神。请谷神祭词的大意是:
   “谷神娘娘啊!
    守在泉水秀美的梯田里,
   不要到别家的梯田里去。
  别家的田是公的,
    我家的田是母的,
    母田才会兴旺发展。
   别家的稻谷是公的,
   我家的稻谷是母的,
    母谷才会开花结果。
  别家的田是冷田,
  我家的田是暖田,
    暖田稻子才会生长。
   不要到别家的田里玩,
  快到我家温暖的田里来,
  威嘴、石批神来保护你。
  念毕祭词后,把谷神从梯田里,沿着小路,一步一步引回家中来,再把她安顿在楼上的谷仓里。
    祭谷仓:哈尼语称“车机倮”。坝美村哈尼族一般在秋收入仓后,选属狗的日子晚间进行。主要祭品也是鸡鸭蛋和糯米饭。在天黑后。由家庭主妇点上松明拿着煮熟的鸡鸭蛋和糯米饭到谷仓里。把供品放在谷堆上,祈祷说:“吃的省,用的省,喝的省,愿谷神保佑今年的谷子能吃到明年新谷成熟,一年到头不断。”祭毕,把剥下的蛋壳装进碗里挂起来,再装一筒谷子放于谷仓的角落里。待第二年新谷入仓时,便把这筒谷子倒在谷仓的中央,然后把收回来的新谷倒在上边,表示旧粮接新粮,年年有余。[1]p125
  二、哈尼族梯田农事节日的升华
  哈尼族凭着哀牢山区的地理气候,总结出一套围绕梯田农耕活动的农事历,按照自然物候的不同变化来安排各种农事、祭祀以及家庭生活。根据《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或《翻年歌》来看,哈尼族农事历的基本内容和功能略似农历。其基本内容是:以自然物候变化的轮回周期纪年,以月亮圆缺轮回周期纪月,以十二生肖命名年、月、日。其推算方法是以阴历十月为岁首,哈尼族将十月命名为虎月,故其月序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日序又是以鼠为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3日称为一轮。一年分12个月,每月30日,一年360日,剩下的5日为过年日期。根据自然物候的变化,一年分为四段,即“窝巴拉”(干季:相当于阴历二、三、四月)、“惹巴拉”(雨季:相当于阴历五、六、七月)、“主巴拉”(热季:相当于阴历八、九、十月)、“从巴热“(冷季:相当于阴历十一、十二、一月)。有的地方一年分为三段,即“窝巴拉”(干季:相当于阴历二、三、四、五月)、“惹巴拉”(雨季:相当于阴历六、七、八、九月)、“从巴热“(冷季:相当于阴历十、十一、十二、一月)
  由于哈尼族的农事历是以自然物候变化为基础,因而梯田农耕活动的程序和安排对植物季相的变化和动物候鸟的出没特别敏感。月历的更替都有相应的节日祭祀活动和动植物作标志,如山上红红的野樱桃花盛开,意味着阴历十月已到,也标志着冬季的来临,梯田农耕安排是做好翻犁谷茬、翻新埂子,也是一犁一耙的农耕程序在十月年前后必须就绪。十月过了就是冬月,冬月的标志是气候转冷外,哈尼族认为这个月中有一日昼夜长短相等,哈尼语称“托子”,意为“节”,哈尼族认为这是太阳和月亮相好的日子,也是推算一年节气的开端,从这一日起过45日后是“雷神酒醒”的日子,也就是立春日,天上会响起第一声春雷。冬月过去又到了腊月,腊月的标志是举行“觉扎扎”仪式,并做汤圆祭祀祖先和火神。
  腊月过去翻新年,哈尼人认为正月报春的是2对天神鸟:第一对春鸟是“本苦阿玛”鸟(杜鹃鸟之一);第二对春鸟是布谷鸟。与此同时,河谷的桃花开了,村边的梨花也开了,“托子”后的第一声春雷响起,“昂玛突”节活动是催促人们进入春耕备耕的农耕程序。
  上述哈尼族的梯田农耕祭祀的日期,就是提示着月历季节的更替,这些节令的过渡日期,赋予某些特别的文化内涵,并将以梯田祭祀礼仪把这些日期凸现出来,久而久之转型成世俗的定期节日活动。比如,十月年节既是岁末与起首的标志,又是秋季转入冬季的标志。农耕程序是冬耕工作在十月年节前必须就绪,以便人们进入农闲阶段。昂玛突节是季节从冷季转入干季的标志,农耕程序是冬闲节令终结和春耕备耕节令的开始,其实质是春耕大忙的序曲。莫昂纳节是春季转入夏季的标志,农耕程序是春耕大忙的结束。矻扎扎节是进入盛夏的标志,农耕程序是进入夏季的中耕管理,同时做好秋收大忙的准备工作。总之,哈尼族的所有节日,既是梯田农耕祭祀的日期,历法意义上又提示着月历季节的更替,具有提示月历和农耕程序过渡的双重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云南玉溪地区文化局艺术研究室&哈尼族梯田文化[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5.(编辑:张鹏)[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祭祀亲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