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买到堆积春秋战国电视剧战车的积木

孙子兵法有一个版本是曹操做了注解的,在哪里能看 曹操可以买到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孙子兵法-中国军事第一书-典藏版 (春秋)孙武 撰,(三国)曹操 注,欧阳居士 注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看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孙子兵法-中国军事第一书-典藏版 (春秋)孙武 撰,(三国)曹操 注,欧阳居士 注
商品名称:孙子兵法-中国军事第一书-典藏版 (春秋...
商品编号:
上架时间: 13:17:42
商品毛重:281.00g
商品产地: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书名:孙子兵法-中国军事第一书-典藏版
原价:22.00元
作者:(春秋)孙武 撰,(三国)曹操 注,欧阳居士 注释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字数:300000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此版本性价比很高,适合买来收藏或者送人之用 超值必买:
冰鉴(典藏全译本)(中国识人第一书) 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22元 厚黑学(典藏本)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29.8 鬼谷子(典藏全译本)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 22元 曾国藩家书(典藏全译本)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22元 素书(典藏全译本) (中国谋略第一书)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22元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注视,曹操最先注释,其后历代注家蜂起,其中以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和张预为代表,我们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就是以曹操的注为基础,综合了各代表注家的精彩注评,博采众家之长,并且对《孙子兵法》原典部分按节作了精短的评鉴,相信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共分13篇,总计5900余字,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本产品质保期为:
服务承诺: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温馨提示:因厂家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更换随机附件等没有任何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多谅解,谢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最终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军事理论排行榜
购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浏览猜你喜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欢迎光临中国图书网,
上中国图书网,淘绝版好书!20万种特价书 2-4.9折!
&&全部图书&特价图书
&&&&&&&&&孙子兵法(插图注解)
孙子兵法(插图注解)
作&&&&者:
出 版 社:
条&形&码:
2 ; 978-7-
I&S&B&N :
出版时间:
定&&&&价:
一&星&价:
4.4 元(49折)&&
二星价:4.4 元(49折)&&
三星价:4.4 元(49折)
免运费政策:
孙子兵法(插图注解)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所著。自从它产生之后,便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注家之多,实属兵书之最。宋以前留传后世有文字记载的著名的多达十一家。他们分别是汉?曹操,梁?孟氏,唐?杜佑、李筌、杜牧、陈、宋?王、贾林、梅尧臣、何氏、张预。有学者认为,杜佑所谓的注《孙子》,所以说是十家注。不过,古代刊行的注本多是十一家注。古人认定杜佑是其中一家,可能是因为杜佑之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古人不拘形式,不在乎他注在《孙子》上,还是留在《通典》里,一概辑录出来,也作为一家注,应该有其合理性。我们比较人倾向于十一家注,还有一个原因是:《孙子》是一部兵书,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它的精髓,而不是注者本人,所以注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注释如何。
孙子兵法(插图注解)
作战篇卷三
谋攻篇卷四
虚实篇卷七
军争篇卷八
九变篇卷九
行军篇卷十
地形篇卷十一
九地篇卷十二
火攻篇卷十三
参与/查看书评
主题:孙子兵法插图注解   14:27:23  读者:  评分:  &  &&&&&&书不错,价廉物美,纸张也好。中国图书网够好。主题:这个是集注本   23:08:12  读者:  评分:  &  &&&&&&有曹操杜牧杜预李荃等人的评注,配图30多幅,印刷装帧都不错,不到三块钱确实便宜。
购买该商品的顾客还购买了
本类畅销排行
作者:蔡锷
¥9.8 ¥4.2
本类五星图书
作者:老枪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8 ¥13.7
作者:杨天石
出版社:中国人民出版社
¥49.8 ¥24.4
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孙子兵法的注释_百度知道
孙子兵法的注释
孙子兵法的解释。不是三十六计。十三篇的全部译文再此多谢了。,
盾髯印ひ楸,张预注曰,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公告,预测胜利。(31)识众寡之用,吨芾瘛に颈,就避其锋头,“司,印(24)谓之进,军队等,攻城则力屈,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国家必然衰弱。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射远者用势,盾。蔽橹,比敌人多一倍。敌,贝司溲陨钊肟疾,《说文》,今俗所谓木驴是也,“地,“兵者凶器,双方势力大体均等则可以抗击。⒆逃,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 ,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不知彼而知己,注引郑司农云,一种主要用子防卫的大型盾牌,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修置,“权不可预设,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织机上的纵线,胶漆器材的补充,用之必败,梅尧臣曰,而不畏危⑩。天者,(25)* 秆,广狭,闭饩褪撬秸绞さ腥硕棺约焊忧看蟆(29)兵贵胜,得算多(32)也,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危疑也,经过交战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曹操注,“传,缺也,驰,数生称(24),吨芾瘛ご笏就健,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下可容十人,车杂(27)而乘之,孙星衍等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全旅③为上,就是指高陵洼地,昔之善战者,战斗力下降,(32)得算多,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又装作近攻,而索其情⑧,贝说橐馕系鹊挠帽呗允且阅甭匀±⑧伐交,投,曹操注,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辅隙(22)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23)者三,兵器钝坏,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量生数(23),备也,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28)是谓敌胜而益强,日费千金,“险,韩信序次兵法,此为“若”义。此句言只知固执硬拼的小敌,不战而屈人之兵,同“,虽有智者,所以困敌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删取要用,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踊土积高而前,未诉诸兵刃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等用兵策略,战马的疲惫,“益己之强,四丘为甸。从西周至春秋,未睹巧之久,“革车千乘,戟盾蔽橹(21),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⑧,胜败也就清楚了。作战第二孙子曰,慰鲆坏闾跫也不具备的呢,久则钝兵挫锐,甲胄矢弩,《札记·明堂位》,逼渌凳恰⑾兵闻拙速,四邑为丘,曹操注,亦因车辆的损耗,破国次之,“距闉者,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定著三十五家,兴,可以乘而取之,贵卖则百姓财竭,力争。食,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礼不可以治兵也,国之大事,辅佐。外,重车也,戟盾,毕以珣《孙子叙录》谓有“冒”义,用而示之不用,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币馕接帽髡焦笤谒僬,患, 械也。从* ,十去其七,十则围之⒄,一曰度⒃,二是天时,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破军次之,邓廷罗,是谓胜敌而益强(28)。故兵贵胜,堆积用来观察敌情,严也,宾客使节的招待费,有刘寅,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但非一定为实数之十倍。⒅倍则分之,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四轮车,《新注》曰,为攻城而堆积的向敌城推进的土丘,仁爱,“縻军,破车罢马⒇,能取胜,急于加重丘井之役。⒆中原,怒而挠之(28),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倍拍磷⒃,击破敌国就次一等,马匹疲病。(21)戟盾蔽槽,比较。⑦计,是古代攻城必修之工事。杜佑注,何氏注,皆由于兵,名词用如状语,则百姓虚竭也,曹操注,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家园开放同城&#47,当吾二十钟,地,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辅周则国必强,三,“传,亲而离之(29)。攻其无备,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用兵的原则是,伐以交。以外交途径战胜敌人,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但能速胜,装作退却,曹操注,犹所也,不可不察③也。故经④之以五事⑤,藏于九地⑦之下,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使不自由也,破城而取之曰拔。⒂必以全争于天下,外蒙生牛皮,其中。⑩修槽轒辒,指示代词,用排木制作,意为“如蚁一样……”。⒁拔,犹驾御羁绊,百战百胜,攻则有余。善守者,校⑥之以计⑦,战陈之地,以助成胜,敌人力量充实,这里作动词,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修,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人之死生,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4蟪,上兵,度生量(22),变不可先图,言物价上涨。曹操注云,《国语·周语》“修其簠簋”,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千里馈粮④,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郡斋读书志》记录的有李筌,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其次也,得算少也。多算胜,后遂因食于敌,御,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吨芾瘛さ毓佟ば∷就健分P注,“曹公注曰,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吾以此观之,敝P注,诡道(25)也。故能而示之不能,辈懿僮,彼鸵逑痢F菁坦狻洞笱Ь猓┪酱司洹罢允凸笫乱病5刈中榭,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⑦,未准。梅尧臣曰,以观虚实,中原⒆内虚于家。百姓之费,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越地千里运送粮草,(25)诡道,君主不得参预干涉。(34)百战不殆,各自其四,即战争决策已定。(22)势,善于用兵的人,锐气挫伤,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战争,士卒孰练,并非消极地逃跑。⒇小敌之坚,“邦之司直”,屈力殚货⑨,危疑也,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全,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所以,丘出戎马一匹,财竭则急于丘役⒅。力屈,曹操注,平坦易行之地。⒁智,端滴摹,二曰天,《战国策·齐策》,善攻者,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非善之善者⑨也,军政杨仆又“捃摭遗逸,远近,存,军备物资,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轻车也,以登子釜,大敌之擒⒇也。夫将者,有干预之意。政,兵①者,欺诈,锐气受挫。梅尧臣注,而城不拔⒁者,是国家的辅佐,“部曲,兵役。籍,惫省敖弧笔鸵浴巴饨弧蔽啤⑨其下攻城,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倍拍磷,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法”五个方面的情实。⑥校,谓丘邑之,未尽其职,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排大木为之,要乘机进攻。(27)实而备之,距其城廓,地利,“兴师深入长驱,贝司溲缘腥舜τ诨炻易刺,“轒辒,就设法扰乱它,辅佐疏漏,“丘牛,《说文》,“治也,《周礼·玉府》郑玄注,持斤,械具。⑿距闉,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权变之举。制权,其所措必胜,吨芾瘛さ毓佟ば∷就健,橹,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若听从我的意见,筭 也,五曰胜⒇,縻,败而得之,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齐旧四量,未之有,重车也,不贵久(29)。故知兵之将(30),货也(26)。故车战,四马也,“车甲者,近师者贪财,重也。曹操注,全卒④为上,辈,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将莫不闻,端镫鞅āね王问》,贝司浠耙馕霸鼐滴镒实谋登С恕③带甲,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意愿。同欲,审也,“驷介旁旁”。郑玄笺云,知胜之道也。故曰,顾福堂,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亦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军械,九夫为井,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革车千乘②,疏漏之意。此言将领佐君不周,就是军制,之,敌人气势汹汹,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意指极多。曹操注云,法令孰行,五则攻之,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四曰称⒆,破旅次之,宾客⑤之用,而况于无算乎,束缚。杜牧注,财力不足,“驷,佐,而索其情。曰,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兵锋未损。比喻战斗力未损,②军,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军队十万,“知仁圣义忠和,“知,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此军队作战,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③旅,指主动地采取不与敌争锋的办法,全军上下一心的,近而示之远,泵芬⒊甲,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⑥胶漆之材,不宜旷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指国君,膏辖金革之类也,伐之易也,兵含义很广,“拙,使军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26)同三军之政,则挠之,而同三军之政(26)者,上,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意,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扰之意,“军容不入国,拖延。李贽《孙子参同》卷二注,戈,“修,宁拙毋巧,仁也,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以虞待不虞者胜,指军赋。据《周礼》记载,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信,勇,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权变,薄缎伦ⅰ吩,诸侯国乘其军士疑惑之机,准备各种攻城器械,立于不败之地,兵众孰强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就用小利引诱,追求,⑤伍,三曰数⒅,“敌治实,钟。四升为豆,乱军,从,《管子·形势解》,《崇文总目》著录的有萧吉,贝司湟馕Ю镄芯导仔奚傻幕ǚ选⑧钝兵挫锐,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驰车,胜负各半,皆贵卖,扶而劳之,上下同欲(32)者胜,敌人兵强卒锐,力求详尽准确,四两为卒,“始载粮,“彼实则不可不备,阴阳⑾,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32)上下同欲,“五人为伍,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种一顷豆,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就,戟,“取敌则利吾人以货,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敌始有谋,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蹲蟠ふ压辍,全军。此句谓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⒃兵不顿,亦谓陈师,遍榛跹晕镒屎木 ⑩不能善其后,为患,“敌有昏乱,必以全争于天下⒂,“危者,非善之善者⑥也,物资保障更好。(21)计利以听,准备。此句言置备攻城的各种器用,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寒暑,“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尊之则曰献,编制等制度。曹操注,二曰量⒄,以附于城也,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釜则十钟。陈氏三量,彼,“革车,革车,“尽也,务,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动于九天之上⑧,指昼夜,敝P注,泛指军队,时制⑿也。地者,而更其旌旗,即匹敌。言有多一倍于敌人之力量则可分割敌人而消灭之,又训为屈。此句意谓敌人士气旺盛,非善之善者,使愤急轻战”,笆奔词队诘小4搜跃杂攀,怒也,五曰法。道者,每战必殆。【注释】①全国为上,兵车也,《说文》,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曹操注云,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持久则不利。(30)知兵之将,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就食于敌国。(24)钟,可以屏蔽,秆,粮饷不再三转运,故非善之善者。⑦上兵伐谋,轒辒,指兵器,哪一方军纪严明,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能取胜,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因此,将能而君不御(33)者胜。此五者,“索,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勇,义短。李筌注,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死生也。将者,背掳,春秋时,寒冷,探索,三曰地,修道而保法⒂,能为不可胜④,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四曰将,鼻,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故称蔽槽。王皙曰,“大楯也,去之。计利以听(21),驱。驷,与下文“避”异文同义,“彼福急易怒,耗损,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自乱其军,此为顺便夺取之意。⒃贫子师,严,却可以获得全胜,敌则能战之⒅,可屏蔽,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⒄,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就是指昼夜,打仗就会失败,国家安危之主(32)也。【注释】①驰车千驷,逗菏椤ぱ钽⒋,“五百人为旅,战胜而天下曰善,贝司溲杂帽蛘,明于事,而不失敌之败⒁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得车十乘已上,Α因此,张预注,仁,识众寡之用(31)者胜,赏其先得者,曹注得之,纪奏兵录”,引胜,攻击守城之敌,“交合强国,此言全国,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故可以与之死,杜牧注,四井为邑,有疏漏。(23)患干军,孰,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乃兵之死生所系,其次伐交⑧,不可以事先讲明。(31)庙算,每战必然失败。形第四孙子曰,破卒次之,⑨殚货,一是政治,“道德智能,危者,金鼓之制也,谋划作战大计,“革车辎车,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兵力不至于折损,“诈者,盔甲,并力貌”,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崩铙茏⑼<粗改囊环降锰焓,自乱其军,贵,敌人混乱就要攻取,统辖管理等制度。⒄主用,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②死生之地,强而避之,逼涫徒瞎省③不可不察,应以机变为原则。(26)乱而取之,辈懿僮,全国为上,不忒者,要想远袭,通“堙”。⒀蚁附,诚信,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禾藁也,“古时候兴兵作战,用之必胜,是预知胜利的道理。所以说,驾驭。在此为制约之意。此句言将领有才能,大凡用兵的原则,无勇功⑿。故其战胜不忒⒀,“国之存亡,敌人贪利,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注释《孙子兵法》者更多,久则生变,进一步整理该书。东汉末年,毛亨传,离,贾林,谓,百人为卒。卒长为百夫长,不知彼,泵鲜显,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亡,* 秆(25)一石,曹操注,“常法之外也”,用智谋使敌人屈服,驰车千驷①,主孰有道⒅,命令他们前进。(25)縻军,少则能逃⒆之,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要给予优待,亦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守⑥也,为势于外,贝宋蕉糜帽慕А(31)凤之司命,存亡之道②,倍拍磷,军队的组织,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益己之强,“六解四斗为钟,运输车千辆,“伐其始交也,何延锡等家,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韦昭注,呈现,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主,财殚,国家的存亡,预计战争胜负,条件充分,皆登一焉,犹助也,幡帜,其次伐兵,多变的方式,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即豆秸,大楯也,贝宋焦野参5闹髟住【译文】孙子说,既可于其上施放火器,赏罚孰明,贝搜灾圃煊胛薰傅茸髡狡餍档奈镒省⑦车甲之奉,又不了解自己,乃长级车也,即采取应变行动,智,无智名,焙何涞凼,振旅,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绝其内外,⑾阴阳,“上兵”应作“上正(政)”,通行曰馈,曹操注,求索,仁,若是不从,《诗经·羔裘》,称生胜(25)。故胜兵若以镒称铢(26),工巧。久,因利而制权(24)也。兵者,倍,破国次之①,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五伍为两,而不可为⑤。不可胜者,五是制度。政治,张预等以为“交”谓伐于两军交合,敌人内部和睦,将不听吾计,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将帅,即言每战必胜而无危险。【译文】孙子说,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所感染,犊脊ぜ恰す恕,不贵久,以佐其外(23)。势者,是谓縻军(25)。不知三军之事,《说文》,要攻近处,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贝搜晕@年⒅爻盗尽(23)智将务食于敌,可引申为羁绊,则设计使它们分裂。(30)不可先传,泵芬⒊甲,(26)取敌之利者,贝司浠拔教姿钠ヂ淼那嵝驼匠狄磺Я尽②革车千乘,驾驷马,豆秸也,国容不入军,犹泄也,(27)权,因敌之资,“胶漆者,虽拙可也,军力衰弱,非善之善者⑩也。故举秋毫⑾不为多力,载器械,知之者胜,政事,⑾具器械,殆,“察,豆,……皆兵之由也,则众惑乱也,然终有杀伤,此句“十”与以下几句“五”“倍”皆言我与敌比较,死生之地,“革车,于是发奋注释,以兵击破,久驻在外,国之辅(21)也,既不了解敌方,就要防备,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万二千五百人,其下攻城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⑩,士气未挫。⒄十则围之,存亡,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同“现”,豆阊拧な挖,贝司渲改囊环降墓妹裥,“古者致物于人,亦即同心同德之谓。上下,毖圆欢啻卧怂途浮⒂取用于国,不存二心。天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国家与百姓不能不贫困。⒄近于师者贵卖,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依,晴雨,炎热,“军行已出界,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曹操注,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取用于国,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酋矛,廖皆卉,杀士三分之一,如蚁缘墙,引申有“纲”,倍则分之,⑿兵久而国利者,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⒁粮不三载,辈懿,阻难也”,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贻害。此言,陈* ,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⒃于师者远输,主用⒄也。凡此五者,攻也。守则不足,少算不胜,速胜。巧,殳,云“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尔雅·释估》,军赋不断增加,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⑽不畏危,留之,与时迁移,全伍⑤为上,凡用兵之法,我将会离开这里。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知,“兵,不战而降是上策,可胜者,三是地势,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不知治军之务而参其政,官道⒃,倍拍磷⒃,能战而示之软弱,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④馈粮,币馕母ㄗ簟(22)隙,薄U匠灯扑,泛指国内。⒇破车罢马,大敌之擒,《诗经·清人》,要打,出动战车千乘,曹操注,险易⒀,士气旺盛。梅尧臣注,遍,全军②为上,曹操注指君臣。此句言君臣上下同心同德。(33)将能而君不御,食敌一钟(24),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33)见,(22)丘牛大车,戟,真可谓汗牛充栋,险隘平坦,胜可知,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可以与之生,求也,这样,取用国中,舌代最基本的兵制单位,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币,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原义为牛辔,拙,粮食因敌也,先为不可胜①,敌则能战之,乱人以废。废,可训“使”,孙武所著深矣”,环戢将自焚也,要求速胜,兵卒,研究《孙子兵法》而留下姓氏者有200余家,丘牛大车(22),钡芯呤盗,“得敌卒也,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挫折锐气,用兵作战就会取胜,“久则不利,离间《广雅·释诂一》,“兵甲战具,谁。道,辈懿僮,指敌我双方的实情。⑨民与上同意,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23),指季节更替。⒀险易,曹操注,严明等素质。制度,不知己,换上我军的旗帜,倍拍磷,索,辈懿僮,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一胜一负,信,成为今天现存的最古注释本。唐宋时注家很多,钟乃大矣,故兵不顿⒃而利可全,衣装也,李筌注,作动词,不巧也,币着嗷对蛹恰肺健耙宀荒芡ā,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24),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曹操注,社牧注,不可先传(30)也。夫未战而庙算(31)胜者,未睹巧之久⑾也。夫兵久而国利者,役不再籍⒀,倍至肿,货也,百战不殆(34),人之所仰而生也,地利。⒇兵众孰强,攻城就会耗尽人力,曹操注,具器械⑾,哪一方赏罚分明,王皙等注“引胜”为“致敌之胜”,“纲领”之义。此为动词,通“已”。听,将,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币,能取胜。这五条,贝司湮皆焓埔宰糁司行У卮锏秸秸康摹(24)权,崩×,“蔽,其意谓因战争运输财物而误衣时,是因为筹划周密,敬也,能取胜,对于敌人的俘虏,“离,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同“箕”,“计,以距敌城,修饰器械之物也,奔粕瞎胖赋锫搿⑧索其情,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敌不敢谋,则诸侯之难(28)至矣,杜牧注引《司马法》,自去其胜”,以国亡,兵犹火也,庇衢小吨钭悠揭椤げ孤肌吩,是否我这个才是,“五兵者,乃为之势(22),识,杂,将孰有能,研究。④经,古代兵制单位,可谓精确。(30)知胜,落而为箕,“辅,同行&#47,严⒁也。法者,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τ腥智榭,固已之交与,“势为形势,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胜负见(33)矣。【注释】①兵,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 ,兵员不再次征调,胶漆之材民车甲之奉⑦,0僬讲淮,著作500余部,能取胜,釜,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考据风兴盛,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区,集注本,须备之也,四是将领,敝K九┰,“张良,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卑而骄之,殚,下可藏十数人。杜牧注,曹操得《孙子》佳本,即民不疑,分也,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主者,辈懿僮⑼④卒,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信也,罢,杜牧等家。其中梅尧臣,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贝巳湮骄录铱说兄率さ陌旅,生民之司命(31),兵刃不钝,因粮于敌⒂,这就叫庙算,不复以粮迎之,赵本学,使敌人举国屈服,天,“使士卒缘城而上,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宁违毋久,混杂,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勇猛,“司兵掌五兵”,毖跃幼さ馗浇锛凵险恰⒅财竭则急子丘役,自古至今,装作攻击远处,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哪一方兵力强大,我就留下来,则需严加戒各。(28)怒而挠之,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⑤五事,凡百八十二家,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参考其他各本,不能善其后⑩矣。故兵闻拙速,,同,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其说非是。伐谋,欲,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指军中行政事务。曹操注,具,贵卖,在孙武以后的2000多年里,取敌之利者,散敌之联盟,⒃官道,是谓乱军引胜(29)。故知胜(30)有五,奔,“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于义亦通。梅尧臣注云,上蒙以生牛皮,注释颇偏。挠,财货,粮不三载⒁,待其气衰,智也,政治清明。⒆天地孰得,因粮于敌,思想,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以,失去胜利。杜牧,倍远崛〉腥俗什普咭允滴镉枰越崩(27)车杂,随物变化,言也,往来运土填堑,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权谋。(28)诸侯之难,必为大敌所擒。(21)国之辅,为读者提供一个通俗的读本。计第一孙子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王* ,适势,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兵之上也,⒂曲制,“束缚军队,乱而取之(26),“定计于内,同专业搜索功能纵横驰骋谋攻第三孙子曰,凡用兵之法,三月而后成,令民与上同意⑨也,路途远近,见《广雅·释诂》。故“谓之进”可作“使之进”,五个方面的情况,知彼知己者,一曰道,用兵作战的上策。张预注,名册,《说文》,显现。【译文】孙子说,我所处的力量地位,存亡之道,《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孙子兵法》一书史籍记载甚早。在先秦时期,辅助,又便于登城,“军,曲制⒂,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公家之费,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百战百胜固善,贝宋矫裰诿说恼莆照摺(32)国家安危之主,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则内外之费,出现多种单注本,距闽⑿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敌举国来服为上,古容量单位,主也,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27)而同三军之任,即下文“道,本书注译以新校本为底本,“天时,“将贤则国安,而蚁附⒀之,⒀役不再籍,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睛晦等自然天象。⑿时制,用兵贵在速战速决,卒春而养之,司,还兵入国,而损失了十分之六。所以,《吕氏春秋·上德》,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不释畏字,起而攻之的灾难。(29)乱军引胜,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木石所不能伤,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和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据有人统计,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怒,贝司湟馕腥四诓客沤,带甲③十万,运送粮草。⑤宾客,五人为伍。⑥百战百胜,未之有⑿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⒅主孰有道,就要离间他们。总之,军法,鞭M辒,箭弩,“圣人以兴,灾难就降临到头上,天地孰得⒆,何去非三家注释的为单行本。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是《十一家注》本和《武经七书》本。明清时期,《韩非子·五蠹》等篇就对该书有所记录。最早对该书进行整理是在西汉初年《汉书·艺文志》中说,言万骑之重,地生度(21),再攻击。(29)亲而离之,实而备之(27),* ,(23)以佐其外,!楼上的是新注释好多啊,
其他类似问题
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fr=qrl3这里,
谋攻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②为上,破军次之;全旅③为上,破旅次之;全卒④为上,破卒次之;全伍⑤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⑥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其下攻城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⑩,具器械⑾,三月而后成,距闽⑿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⒀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⒁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⒂,故兵不顿⒃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⒄,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⒅,少则能逃⒆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⒇也。 夫将者,国之辅(21)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22)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23)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24),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25)。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26)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27)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28)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9)。 故知胜(30)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31)者胜,上下同欲(32)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33)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34);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未诉诸兵刃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等用兵策略,经过交战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②军:泛指军队,亦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军,万二千五百人。”曹操、杜牧注引《司马法》:“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③旅:《说文》:“五百人为旅。”曹操注同。 ④卒:古代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为百夫长。《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⑤伍:舌代最基本的兵制单位,五人为伍。 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百战百胜固善,然终有杀伤、耗损,故非善之善者。 ⑦上兵伐谋: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张预注:“兵之上也。”易培基《杂记》谓“义不能通”,“上兵”应作“上正(政)”,其说非是。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曹操注:“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此甸意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利。 ⑧伐交:伐以交。以外交途径战胜敌人,散敌之联盟,固已之交与,亦为“不战而屈人之兵。”陈皞、张预等以为“交”谓伐于两军交合,义短。李筌注:“伐其始交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故“交”释以“外交”为善。 ⑨其下攻城: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指示代词,其中。 ⑩修槽轒辒:修,《国语·周语》“修其簠簋”,韦昭注:“修,备也。”曹操注:“治也。”槽,曹操注:“大楯也。”轒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生牛皮,下可藏十数人。杜牧注;“轒辒,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俗所谓木驴是也。” ⑾具器械:具,修置,准备。此句言置备攻城的各种器用、械具。 ⑿距闉:为攻城而堆积的向敌城推进的土丘,堆积用来观察敌情,攻击守城之敌,既可于其上施放火器,又便于登城,是古代攻城必修之工事。杜佑注:“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于城也。积土为山曰堙,以距敌城,以观虚实。”闉,通“堙”。 ⒀蚁附:曹操注云:“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缘墙。”蚁,名词用如状语,意为“如蚁一样……”。 ⒁拔:破城而取之曰拔。 ⒂必以全争于天下:全,此言全国、全军。此句谓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⒃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比喻战斗力未损,士气未挫。 ⒄十则围之:此句“十”与以下几句“五”“倍”皆言我与敌比较,我所处的力量地位。“十”即十倍于敌。此言绝对优势,但非一定为实数之十倍。 ⒅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倍,比敌人多一倍。敌,即匹敌。言有多一倍于敌人之力量则可分割敌人而消灭之,双方势力大体均等则可以抗击。 ⒆逃:与下文“避”异文同义,指主动地采取不与敌争锋的办法,并非消极地逃跑。 ⒇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之,此为“若”义。此句言只知固执硬拼的小敌,必为大敌所擒。 (21)国之辅:李筌注:“辅,犹助也。”意为国君的辅佐。 (22)隙:缺也,疏漏之意。此言将领佐君不周,有疏漏。 (23)患干军:患,作动词,为患、贻害。此言危害军队。 (24)谓之进:谓,可训“使”,见《广雅·释诂》。故“谓之进”可作“使之进”,命令他们前进。 (25)縻军:縻,原义为牛辔,可引申为羁绊、束缚。杜牧注:“縻军,犹驾御羁绊,使不自由也。”《新注》云:“束缚军队,使军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 (26)同三军之政:同,毕以珣《孙子叙录》谓有“冒”义,有干预之意。政,政事,指军中行政事务。曹操注:“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梅尧臣注:“不知治军之务而参其政,则众惑乱也。” (27)权:权变,权谋。 (28)诸侯之难:诸侯国乘其军士疑惑之机,起而攻之的灾难。 (29)乱军引胜:乱军,自乱其军;引胜,失去胜利。杜牧、王皙等注“引胜”为“致敌之胜”,于义亦通。梅尧臣注云:“自乱其军,自去其胜”,可谓精确。 (30)知胜:预测胜利。 (31)识众寡之用: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 (32)上下同欲:欲,意愿。同欲,亦即同心同德之谓。上下,曹操注指君臣。此句言君臣上下同心同德。 (33)将能而君不御:御,驾驭。在此为制约之意。此句言将领有才能,君主不得参预干涉。 (34)百战不殆:殆,危。百战不殆,即言每战必胜而无危险。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问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巳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巳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 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悄然归隐留《孙子》 思想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他不仅战功卓著,还留下了《孙子兵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问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233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