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本估算方法102×59,把102看作多少,把59看作多少?结果大约是多少?

当前位置: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 一 课 时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 1 至第 2 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 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21 厘米、宽大约是 14 厘米、厚有 1 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1:因为 1 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 21 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 14 个指 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 1 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 1 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 1 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 1 厘米和 1 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 1 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 板出:1 厘米=10 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 3 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 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 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 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 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 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发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 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 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 值。第 二 课 时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 4―第 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2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 1 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 0 刻度到刻度 10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 1 分米。 板出:1 分米=10 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 分米。 4、用手比划 1 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1)一条裤子长 9 分米( (2)一张床长 5 分米 ( (3)小明高 14 分米 ( ) ) ) 3 ”,错误的打“ ” (4)一支毛笔长 2 分米也就是 20 厘米 ( 3、填空: 5 分米=( )厘米=( )毫米 )分米)30 毫米=( 2 米=()分米 )厘米40 毫米=( )厘米=(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 4 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 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设法为学生营造一 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我注意激 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 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 分米的表象。丰富了自己对 1 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第三 课 时千 米 的 认 识1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千米等于 1000 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 6 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 21 千米、灵山 23 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 6 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 1 千米,1 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 1 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 200 米,5 圈就有 1 千米。 4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 5 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 1 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 千米=1000 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 1 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 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 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 四 课 时千 米 的 认 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 8 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 1 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 1 千米有多长,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呢? 2、填空: 1 千米= ( 1 米= ( )米 )分米 1 米=( 1 分米=( )厘米 )毫米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 10 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00 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 100 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 1000 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 100 米,10 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 100 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 1000 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 1 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 千米有多远。 三、全课总结教学反思:5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 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 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 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 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第 五 课 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的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 国游玩! )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 (二把锁分别标上:400 厘米,5 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 分米、 4 毫米、5 毫米、4 米、50 毫米) ,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 千米、5000 米) ,下面这里有 4 把钥匙(3000 米、300 米、5 千米、50 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 5 千米-2000 米、1000 米+4 千米 6 把钥匙分别是:3 千米、5 千米、 3 米、5000 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 200 千米。他们早上 8 时乘汽车出发, 汽车平均每小时 50 千米,中午 12 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6 5 米、3000 米。 教学反思:这节课对于多数同学来说不是很难,但这一基础的切必须掌握的知识还应认真对待。学生有时候还说一千 米等于一百米,还有对于千米与米同时出现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如 1 千米-200 米=800 米的问题就较难了。 在解决问题的题中学生的问题更是很多,应加强练习与指导。第 六 课 时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 11 页至第 13 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 、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 、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 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 吨=1000 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 1 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 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7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 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 1 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 开始体验 50 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 1 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 最后达到共识,50 千克够重,1000 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 学中, 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第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1 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 1 克、1 千克、1 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 8 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 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 40 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 2 千米。 ?? 8 三、全课总结。教学反思: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 捕捉“生活现象” ,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总之,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的方法很多,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研 究,去探索。真正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单元第 一 课 时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8+6+1= 5+5= 8+2+1= 6+8= 6+5+1=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学习新课 二、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 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 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 98+25 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 8 根和 5 根怎样加?给 8 根小棒凑几根就是 10 根? (8+2+3=13) 满了 10 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 个 1 根捆成 1 捆,也就是 1 个十,放在整 9 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 捆加 2 捆再加这 1 捆,一共有 12 捆小棒零 3 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 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 10 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 1 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 1 或忘加 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 85 元,书包 48 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全课总结。教学反思: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反应比较灵活。在计算 35+89 的计算中学生大致出现两种情况:第一 种,30+80=110,5+9=14,110+14=124;第二种是笔算。或许课堂太顺利了,于是我忽视了对计算方法 清晰的演示,只是利用学生的板演进行讲评,算理的归纳也显得简单,而作业则要求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为是 了解学生真实的计算水平和状态。 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够理想,错误情况 1:计算基础性错误;原因 2:除了做一做的第 1 题,其它计算全部 是看横式直接写得数;原因 3:有 4 个孩子方法未掌握。 提高措施: 1、巩固训练孩子 20 以内进位加法; 2、课堂上老师清楚的演示过程看似重复学生的板演,但这样的重复还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要有相应的激励手段。 4、个别困难孩子进行及时的个别辅导。第 二 课 时3 位数加 3 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3 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10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估算 599+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 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 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3 位数加 3 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教师以野生动物的话题切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提出问题,并通过“解决爬行类 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的问题,自主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在基本掌握 11 算理和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大量丰富的练习熟练计算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提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三 课 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 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 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 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教学反思: 在自修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板演、手演了一道笔算计算题,清楚完整地再现连续进位加 法的笔算过程,算法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效果非常好。一页的练习作业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正确率有明显提高,有一半多孩子全对,真的很是安慰。 孩子们作业正确率提高的原因或许还有两个:一是在书本作业批改中对于全对的作业老师 打上了笑脸, 并且告诉孩子们得 5 个笑脸就能评一个“作业优秀” 同时让书本作业得了第一个笑 , 脸的孩子举手示意。第二个原因或许是通过书本作业的操练,孩子们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12 算能力。好好努力,这是说给孩子们的,也是说给自己的。第 四 课 时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42-5= 35-8= 43-6= 63-4= 32-9= 26-7= 65-9=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 54-21=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 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 22 页的图与 23 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 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 2 师:现在我们把 517 改成 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 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若一名学 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13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 25 页第 1、4 题 4、判断对错: 321 -93 ( ) 238 628 - 473 ( ) 145 7324 - 2538 ( )
- 847 ( ) 675教学反思:这节课从旅游出发实施教学,但是旅游这个内容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于足不出户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旅 游知识缺乏认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在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时,我采用了先估一估(包括后面先估后算)在限有的 40 分钟课堂上耗去了近 10 分钟。从这堂课来说应该突出“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估算知识渗透环节应带过,而从整个小学数学阶 段对估算的要求,我不舍浪费任何可以提供学生练习估算的教学资源,尤其比较估算方法。本节课,估算与笔 算算理两头抓,而导致巩固练习无法展开。第 五 课 时退位减法----24 页例题 3(根据知识点有所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预设流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198=( ) )-( 87=( ) )-( ) 297=( 99=( )-( ) ) )-(提问:78 接近哪个整十数? 87 等于几十减几?99 接近多少?99 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 6 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 男生组: 748-97 女生组: 748-100+3 574+200 356-299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 453-300 456+198 725+79356-300+1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 (板书:加 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 14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 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 59 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 60 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 1?多加 1 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 1 要减 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 79 应看作多少?加 89 呢?加 99 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 2: 276 + 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2)为什么加上 100 又减 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 2 要减 2,师板书) (3)如果把 98 改成 97 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4)为什么减去 3?板书:多加 3 要减 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 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 □=□ 74+198=74+200 ○ □=□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 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 看作 100) (2)想看作 100 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 3 要加 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教学反思:我想对学困生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强化他们的成功体验,使其在成功动力的驱使 下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确立我能考好的心态。 15 2、跟踪反馈,巩固提高。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有些“学困生”的心智水平与生理发展没有同步,自控能 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稍微放松要求,学习就会掉队。因此,在复习中更要多关注“学困生”,严格 要求,对于其存在的知识缺陷,反复训练,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抓反复,反复抓。 3、帮助学困生补缺补漏,夯实学习的基础,提高学习成绩,消除不良学习心态。 4、对差生降底要求,可针对理解能力较弱,从计算题入手来提高成绩,如计算的准确性及速度。 我相信经过努力还是能把那些差生补上来的。第 六 课 时加减法的验算--教科书第 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 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师: (挂图 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 1 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 1:从图 1 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 135 元的运动服和一双 48 元的运动鞋。 生 2:从图 1 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 200 元。 生 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1 8 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 1:我用 183-135,看得数是不是 48。 16 生 2:我用 48+135,看得数是不是 183。 生 3:我用 183-48,看得数是不是 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 27 页。 ③数学门诊部。 ④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 6 2 3 2 9 + 4 6 4 8 4 3 2 5 9 + 1 4 8 3 0 71 3 7 ●全课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教学反思:加减法的验算是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及时检查习惯养成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加减验算的方 法。因而我让学生观察计算与验算所需的几个数字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关系式变化了。第 七 课 时加减法的验算--教科书第 28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 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 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 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 165 元钱,爸爸付 200 元钱,阿姨找给爸爸 35 元。 生 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 (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 200 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 183 元,阿 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17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 1:我用 200 减 17,看是不是等于 183。 生 2:我用 17 加上 183,看是不是等于 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 28 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 0,1,2,……9 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2 8 7 8 0 5 1 7 3 9 4 6 4 - 2 2 3 2 4 11 2 9 ●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教学反思:在讲例 1 前先出示算式 45+56=101,56+45=( ) ,101-45=( ) 101-56=( )让学生独立填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填写结果计算法,意图让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做好知识 铺垫。接着出示有联系的两幅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计算。然后出示孩子的问题,组织学生讨 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找的钱对不对” ,也就是要加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引出课题。这样让学生在 熟悉的环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有主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 八 课 时加减法的验算--教科书第 29 页到 31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18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 ü 6 3 4 -1 8 4 5 5 2 ( ) ( 3 5 9 + 4 7 1 8 3 0 ) ( 6 6 3 - 2 8 2 8 4 5 ) ( ) 4 0 4 - 1 8 6 3 1 8 ( ) 8 6 9 - 5 7 8 2 9 1 ( ) 2 3 9 + 5 7 1 8 0 0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 、教科书第 30 页,6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5、教科书第 31 页,8 小精灵说:用 500 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6、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 7、作业: ①第 29 页,3、4 第 30 页,5、7 ②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696+241= 70+260=教学反思:“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 ,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 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 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验算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安排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试一试,目的是培养学 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减法的验算与加法验算相同易燃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 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 验算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 的方法,我们必须尊重个体的数学现实,无须把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算法强加于学生。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算法并 不表示可以让学生法人自流,不加引导,可以给学生尝试计算、选择优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中读出最适合 自己的最优化方法。第 九 课 时加减法的验算--教科书第 32 页、33 页。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9 ②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设计: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①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 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 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 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 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 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 0 的连续退位。 小组 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 习。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①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1 8 7 + 5 9 7 2 6 + 5 9 8 9 4 0 - 7 6 2 7 0 8 - 3 8 9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生 1: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 1。 生 2: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 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 1:我提醒大家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 生 2:我还提醒大家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 生 3: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生:能! ②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20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 旗。 (笔算加法、减法题各 4 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 8 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 44 2 3 + 3 4 9 7 6 2 5 0 0 - 4 5 3 1 5 7 5 0 1 + 3 8 9 8 8 0 3 0 1 8 2 2 4 7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①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 126 车,中层 157 车,下层 95 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课件出示 用 900 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 337 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 118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师:谁还有其他的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教学反思:先让学生用新学的验算方法计算基本的计算并验算的题目,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集中问题 及时订正。然后出示容易做错的题目,再订正的题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验算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会验算 的作用。 教学后,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在这节课的中,我让学生们自己提 出问题, 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 并且对探究出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 生区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 性的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 “再创造” ,学生才能迸发 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整节课下 来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 21 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第三单元第 一 课 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 34―36 页上的例 1、例 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 教育。 )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 1。 (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2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 2。 (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 36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教学反思: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 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 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 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 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 ;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 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 ,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 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 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第 二 课 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3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 37―38 页上的内容,完成第 37 页上的“做一做”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 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 (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 1―3 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 5 题。教学反思: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 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 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 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 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 24 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 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 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 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 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第 三 课 时周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 41 页上的例 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25 长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 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 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 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第 四 课 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 42 页―43 页例 2、例 3 以及第 44 页练习十的第 1、2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 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26 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 分米 8 厘米 2 厘米 1 厘米 3 分米 8 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 5 分米,宽 4 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 4 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 5 米,宽是 3 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教学反思: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 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 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第 五 课 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 44 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7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 44 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 2 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 2 分米,用 90 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 90 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 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 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 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 创造。第 六 课 时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 45 页例 4 例 5,46 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 的能力。 28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 8 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 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 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 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 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 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 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 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 10 厘米,高 5 厘米,蝴蝶结需要 40 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 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 70 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 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 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 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 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 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 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 29 识和习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 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 (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 P49 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 P49 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 4 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 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 4 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 5 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 3 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 ,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 (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 (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30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 15 个△。 1、每份 3 个,共几份? 2、每份 4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 5 个,共几份? 4、每份 6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教学反思:学生很难理解这样的余数除法,自我反思后有存在以下几点:1、学生对于除法的算式很难掌握,比如20÷ 4=5,学生20÷ 4会写好算式,但是对于4×5=20而且 写在原来的20下面学生就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写上去,总认为和以前的加减是一样的。而我在教学时也一 直强调,这里的20是分了几个。 2、学生对于有余数的竖式也许可以掌握,但是对于横式中总是习惯不写,以前是整除的没有什么尾巴。而现 在总是没有除完所以学生很容易忘记。 3、学生很难确定商几,总是随便写一个,然后在下面写上得数,可是余数又是很大的,没有真正的理解余数 比除数要小。我在教学时也强调了,如果余数过大,那还是可以分的。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 教材 P50~~P51 上的内容。和 P53 练习十二第 1、2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 (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 ) × 6 & 25 4 × ( ) & 23 31 13 3 × ( ) 2、计算: 8 ÷ 4= 二、新知。47 & ( ) × 6 45 ÷ 5 =( ) × 8 & 261、教学教材 P50 例 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 和 3 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 (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 2、学 P51 例 2。 (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 1 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 23 盆花,每组摆 5 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5/ˉˉ2ˉˉ3ˉˉ 2 0 ∶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 P51。 “做一做” 。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2 60÷ 7 = ( )???? ( )4、完成教材 P53 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教材较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例题从简单事实抽象出“7 里面最多有几个 3”,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初步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2.设立了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 方法。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教学内容: 教材 P52 例和“做一做” ,P53 第 2、4 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略) 二、新课。 教学 P52 例 3。 1、现在有 15 盆花,每 5 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如果是 17 盆呢? 如果是 18 盆呢? 如果是 24 盆呢? 如果是 25 盆呢? 板书: (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33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 16 盆花,每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 (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15 ÷ 7 =[]??[] 16 ÷ 7 =[]??[] 17 ÷ 7 =[]??[] 18 ÷ 7 =[]??[] 19 ÷ 7 =[]??[] 20 ÷ 7 =[]??[] 21 ÷ 7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 A 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 B 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 A、B 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 P53 第 2 题。 (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 3、教本 P53 第 3 题。 (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 P52“做一做” (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 (独立完成) 教本 P53 第 4 题,用竖式计算。 (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B、14 ÷ 2 = [] 14 ÷ 3 = []??[] 14 ÷ 4 = []??[] 14 ÷ 5 = []??[] 14 ÷ 6 = []??[] 14 ÷ 7 = [] 14 ÷ 8 = []??[] 14 ÷ 9 =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在于原有的没有余数的出发掌握不错的基础上,所以学习这块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由此使我想到,教师的责任的重大,要上好每一节课,一步一步,为下面打基础!比方学生的 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更要求我们教师要二次修改! 34 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四)练习内容:教材 P54 第 5、6、7、8 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2 个。列式: (略) (2)有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3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2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 (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 ( ( 25÷7 ) ) ) 5、完成教材 P54 第 5 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6、当师傅。 (完成教材 P54 第 6 题:有 29 片扇叶,每台电扇装 3 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 (P54 第 7 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 8 边行,每边长 3 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 2 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 (略) 三、补充思考。 (与家长同学习) (1)把 10 枝笔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 23 个,如果每盒里装 5 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 42 个萝卜,每袋装 8 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教学反思: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学生,适当适时的表扬会起的意外的收获,今天就有个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无意中表扬了他,今天一整节很认真,而且课后主动来问问题.第五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 P55(例 4)~~P56 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35 教学道具:7 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 8 个、学生每人 1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24 C 6 18 ÷ 3 37 + 5 7 × 9 42 ÷ 6 5 × 8 56 ÷ 7 9 × 4 72 ÷ 8 49 ÷ 7 45 ÷ 9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 跟小棒,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几根? (2)拿出 8 根小棒,每 4 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 枝铅笔,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 2、教学教材 P55 例 4。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观察例 2 图 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 (2)把例 2 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 32 人跳绳,每 6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 1,口算:32 ÷ 6 = 5 (组)??????2 人 学生 2,笔算: 5 6 /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 5 组,还多 2 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 32、6、5、2 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 (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 P55“做一做” 。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 (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 P56 第 2、3 题。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有关现实生活问题一般都很好动,如何有效的控制课堂或者换言说是课堂驾御能力的提36 高是我值得研究与学习的,学生有个习惯就是会的题目会不由自主的站起来,这些需要我慢慢的耐心的教导, 也值得我思考!第六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六)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内容:教本 P57~~P58 上的内容,第 4~8 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P57 第 4 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P57 第 5 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 第 6 题。 (2)P58 第 7 题。 (3)P58 第 8 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 (略)教学反思:这节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的很认真,但有 5、6 个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对题目的理解能力比较差,需要平时对这些同学多下工夫。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 59 页至 61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准备: 37 钟表课件、主题图、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 59 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 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他们正在倒计时: 九、 七、 十、 八、 ?? 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 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DD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课本 60 页的情境图。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小明和妈妈来到钟表店,这里都有什么样的表?(电子表、手表、钟表和秒 表。) 2、 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 请同学们观察, 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还有秒针;有 12 个数字,有 12 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3、在钟面上怎样表示 1 秒呢?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 1 秒) 用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的动作。请同学仔细观察。 4、请同学谈谈对 1 秒钟有什么感受。 5、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 老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分针也在走,分针走一格是 1 分,所以 1 分=60 秒。)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 分=60 秒。 6、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 1 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 分钟比 1 秒钟长,但 1 分钟也过得很快) 7、出示课本 61 页做一做第 2 题,了解 1 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38 现在给同学们 1 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的同 学。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 9( ) 穿衣服大约需要 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 25(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 50 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作业: 1、填一填。 人 1 分钟脉搏跳( 1 分钟写( 2、填空: 深呼吸 1 次用( 从 1 数到 30 用了( 1 分=( )秒,15 秒内能深呼吸( )秒。 )分 )次。 )下,1 分钟做( )道题)个字。)秒,120 秒=(3、绕操场跑 1 圈,王刚用 59 秒,李月用了 1 分零 3 秒,谁快些? 五、请同学们在课外查找有关时间的名言。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 1 分=60 秒,还感受了 1 分、1 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 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教学反思:这节除了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外,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会提问了,提对课堂有关的问题了,其中一个:1 秒钟能干什么?学生的花样很多,问题也五花八门,我就此自然延伸 到学习时间的教育上,要争分夺秒!随时随刻一秒钟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要抓住它,那就要好好珍惜!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 课本第 62 例 1、例 2 及练习十四。 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 1 时=60 分,1 分=60 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钟表。 教学过程: 一 、教学过程 口答: 1、 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2、时钟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3、1时=( )分 二 学习新知 )个小格. ) .秒针走一圈是( )分.)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 分=( )秒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老师提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少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60加60,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是120分. ) 老师板书:2时=120分 (3)练习:3分=( )秒,你是怎样想的?(1 分是 60 秒,3 分就是 60 加点 60 再加 60,也就是 180 秒,所以 3 分等于 180 秒) 2、学习例 2。 (1)出示例 2: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几点离家,几点到校?(小明 7:30 离校,7:45 到校。 ) 40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你是怎样算的? 独立完成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分针从 6 走到 9 走了 3 大格, 每大格是 5 分, 所以一共是 15 分; 也可以这样想: 减 30, 45 也就是 15 分。 ) 三、巩固练习: 1、3 时=( )分,4 分=( )秒2、小红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她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 9:00 开门,晚 8:00 开门,她又 看看自己的手表,心想: “现在才 8:40,到开门的时间我还要等多久呢?” 师问:你能帮助小红计算一下,还要等多久呢? 用钟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 8:40 到 9:00 要经过多长时间。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十四第 2 题。 2、练习十四第 4 题。 3、练习十四第 5 题。 4、练习十四第 3 题。 五、思维训练: 1、体育课上跑 400 米,小强用了 1 分 48 秒,小力用了 1 分 54 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他每天早晨要在 7:35 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 3、儿童游泳队测试 100 米蛙泳成绩。小强用 2 分 28 秒,小刚用 3 分 5 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时间经过的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和很好地珍 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教学反思: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 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第三课时时、分、秒的练习课41 教学内容:课本 64 至 66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 分=( )秒 2 时=( )分 )分。2、上午第一节课( )时()分开始,一节课是( )。3、张小琴跑 60 米的成绩是 9( 4、完成练习十四第 6 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 7 题。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 8 题。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 40 分。 (2)下午 2:10 同学们在上第一节课。 (3)我最晚 7:00 起床,学校要求 7:40 到校,我最晚 7:30 从家出发,那么 7:00 起床到 7:30 这段 时间我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大约用 15 分钟,再洗漱和吃早饭大约用 15 分钟。 (4)不能提出许多问题,如: A、中午 11:30 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B、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到放学大约间隔多少时间? C、中间休息多少时间? 三、课堂作业: 1、4 时=( 5 时=( )分 )分 3 分=( 8 分=( )秒 )秒 42 2、在( 48 秒( 1 时()里填上“>、<或=”。 )1 分 )55 分 1 秒( 3 分( )60 分 )3 秒 )。 1 时( 2 分( )60 秒 )120 秒3、吃一顿饭大约要用 15( 四、思维训练: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 直角时是( )时整。)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时整,时针与分针成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 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 的钟正好也是 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 就会有意义。教学反思: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来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 p68 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 p68 的主题图。 (1) 、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 p68 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 、各小组代表汇报。 (4)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43 (5) 、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 ,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 、学生汇报。 (略) (2) 、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SSSS ⊙ ⊙ ⊙ ⊙ ⊙ SSSS ⊙ ⊙ ⊙ ⊙ ⊙ SSSS SSSS¤¤¤¤¤¤¤¤¤¤¤¤¤¤¤¤¤¤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略)教学反思:如何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用于教学,是值得我今后努力的。第二课时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 p68――69,练习十五 1、2、3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 个十是多少? 10 个十是多少? 12 个 10 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 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 1。 坐旋转木马每人 2 元,9 人要多少钱?10 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 1:9 个 2 的和是 18,再加上一个 2 是 20。 44 ② 8 个百是多少? 10 个百十多少? 12 个百是多少? ② 40 是几个十? 1200 是几个十? 800 是几个百? 生 2:10 个 2 相加是 20。 生 3:也可以把 2×10 看成 2 个 10。 。。。 。。。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 人要 18 元。10 人要 20 元。 ⑵、出示情境图 2。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 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 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 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 2、3 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教学反思:口算乘法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口算方法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在交流反馈中,引出学生不同 的口算方法,意在通过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运用。再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 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但算理的理解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能理解。另外课堂的机 智度还不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经后应该在课上后,课后多看些有关的书籍,不断的总结经验,以求进步。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0 页例 2,练习十五第 4,5,6 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 、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 80 分,有的邮票一枚 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 78 元,一双皮鞋 164 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 15 元,夜场一张电影票 20 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 2 米,小袋鼠蹦跳 33 次。 45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 120 个,每包日记本 25 本。 2、出示教科书第 70 页例 2 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 29 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 8 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 250 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 250 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 8×29 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 29 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 8×30240,所以 8×29 的积比较接近 240。我们可以列成 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 250 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70 页“做一做“中的 4 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 4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 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 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 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第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上册数学估算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