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一句诗对我的启示中我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秋日图景

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篇一:《描写春、夏、秋、冬天景色的诗句》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词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1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描写夏天的诗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1、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描写秋天的诗句: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描写冬天的诗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唐·卢纶《送李端》
离别的古诗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描写思乡的诗
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天净沙 秋思张 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描写爱国的诗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篇二:《描写春、夏、秋、冬天景色的诗句》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词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1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描写夏天的诗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篇三:《描写春、夏、秋、冬天景色的诗句北大》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北大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词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10、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王维.《相思》)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2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2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2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写夏天的诗
描写秋天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东汉.曹操.《观沧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描写冬天的诗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余华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篇四:《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
3、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杜甫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
7、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元&黄庚
8、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宋&胡仔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10、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唐&杜甫
11、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
12、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唐&李商隐
14、溪深难受雪,1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16、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
17、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
18、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唐&吕温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
2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唐&高骈
22、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
2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
24、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唐&孟郊
25、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
描绘冬天景物的一句诗 篇五:《描写冬天美景的》
1、出了门,我不禁得吸了一口雨后的空气,这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我只见上星期开得烂漫的棘树花被寒风吓得落了下来,小区的野玫瑰的刺也不像以前那样结实了,一按刺,它就掉了下来,粉红色的花瓣也纷纷落下来。
2、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描写冬天美景的。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都成了问题。那响声响得还把熟睡的人都能够吵醒。我也久久不能够入睡,静静地听着那考老虎怒吼一样的风声&&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4、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5、冬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美丽的似血杜鹃、鲜红艳丽的茶花、不怕严寒大雪的梅花、还有名贵的牡丹花,这些漂亮的花引人入胜,让人们驱走了寒气。
6、那雪晶莹剔透,纯洁无瑕,自然古朴,依依袅袅,既像天鹅弹落的华羽,又好似玉人摇荡的梨花。雪落到地上,轻轻的,无声无息,为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有时,雪小一些,芦絮般飘下来,覆盖在地上,薄薄的,像纱衣披在了大地上。
7、站在山尖上,低头俯视着下方的沃野,不由的感慨一番:冬天是洁白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天是上帝派来的一位穿着白衣服的天使。站在山坡上,仰望天空,雪花呈六角形向下飘,飘向大地;飘向田野;飘向我的村庄;飘在我身上,蓦地,我成了一个雪人。雪飘飘扬扬的落在大地上,大地正在构思着春天的图画,小草将会萌发,小花将会绽放,大地将会充满绿色的生机!
8、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
9、骤雪初霁,冬日里的太阳似乎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显得格外地清晰,格外地耀眼。但阳光的温度却好像被冰雪冷却过似的,怎么也热不起来了。
10、其实冬天也和夏天一样,也是一个善变的季节。早晨还有一丝斜斜的阳光,渐渐地,天空中便会飘起闪着银光的雪花。开始时,雪花依稀可数,隐约难觅,仿佛天上有位神人,漫不经心地撒落了几个细碎的小雪粒。慢慢的,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飘飘、慢悠悠地往下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11、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12、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13、抬头望去,深蓝色的天空是那样迷人。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它们越聚越多,好像在蓝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眨着眼和我说话。啊!夜晚是那样的神奇,月亮刚爬上树梢,放出皎洁的光芒。夜,显得十分幽静。
14、冬天的美景毕竟是说不完的,因为它实在太美,太美,我爱冬天里的一切。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不同于别的季节的,所有的气息里都透着一股冬天特有的香甜。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个可爱的季节,其实冬天也是个温暖的世界。
15、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16、雪渐渐地停了,房屋。树木都笼罩在一片雪白之中,万里江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脚踩在地上,时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身后总会留下一串串美丽的脚印。风儿轻轻地吹过,停留在树枝上的白雪便&簌簌&地往下落,玉屑似的雪末儿在风中舞蹈。
17、校园里的水池旁几位小朋友正绕着水池嬉戏着,老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坐在水池旁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水波在荡漾着,映着四周的灯显得波光粼粼。来到了山北的竹树旁,只见它们毅然挺立在草地上,北风吹过,它们摇了摇头,似乎不怕这冷冷的寒冬。
18、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19、哇,只见天地间下着细小而密集的雪花,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好像无数的仙女向人间播撒花儿,传达着春天的祝福。
20、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21、下雪了,大雪覆盖着地面,地面上暗藏着危机,你一不小心,将会滑到,一个小孩在我前面欢快的跑着,在雪地上留下脚印,我踩着他的脚印向前去,他很勇敢,不怕危机,冬天是不会给勇敢者留下陷阱的,我努力学着那个小孩,努力的做着勇敢者,努力的快乐的奔跑,冬天是善良而残酷的,它将经受不住考验的花草树木都给予惩罚,将松树、柏树、腊梅开放,为这个单调的大千世界增加了一点色彩。我开始有点喜欢冬了。
22、我爱冬天,因为它白雪皑皑,能给我们带来乐趣。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冰冻三尺。那纯洁的白雪,都让人忍不住陶醉。大雪如鹅毛,飘飘洒洒地给大地装饰。
23、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冬天是心灵的年轮。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24、冬天,是那么的美,使人忍不住想高歌一曲。树轻轻摇摆着,孩子们哈哈地笑着,大地似乎是向雪花致谢。孩子们似乎是用他们天真的声音来回报冬伯伯。冬天,是那么的冷,大人小孩们都穿着棉服,可还是觉得格外的冷,都弯腰而过。而路上的冰呢?则像孩童一样天真,它戏弄着人们,经常让人们摔跤。这时,它似乎是咯咯地笑个不停。
25、冬天默默的给生命以考验,冬天锻炼强者,勇敢者。若没有了冬,那么生命将会一帆风顺,生命也会无味而索然,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弱者是会被淘汰的,冬天是位严历的老师,当你经受不住挫折、失败和锻炼时,它将会把你毫不犹豫的划掉。冬天是善良且公平的。当你在春夏秋中吃喝玩乐时,不要忘了冬天是会来考验你的。
26、冬天的雪慢慢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它犹如一个服装设计师,给大地穿上了洁白的裙子,把大地变得圣洁而美丽。雪把美丽洒向人间,也把寒冷带给大地,杨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冻得真发抖。这时的松柏仍在雪中亭亭玉立,没有丝毫的冷意。
27、初冬的早晨是美丽的。一层薄薄的雾在空中轻盈地飘荡着。行人的欢声笑语,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交织在这一片朦胧之中。这一切,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当并不太耀眼的阳光照射到山顶上的时候,雾气便像幕布一样徐徐拉开了,大地渐渐显现在冬日的温暖中。
28、冬天,是那么的静。寒冷使爱跳爱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的流水声,使奔腾的江河静寂下来,使无边无际的大海平静下去,让它们休息一下。
29、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30、描写冬天美景的句子精选:、雪发了疯似的施展着浑身的解数,铺天盖地地落下来,将大地冻得颤抖了起来。刺骨的寒风在耳畔狂笑。行人在猖狂的笑声中缩着脖子,艰难地挪到脚步,嘴里不住地埋怨老天爷的&冷酷无情&。
31、下雪的时候,一片片雪花从天上落下来,一会儿,山头白了,房子白了,窗外的一切都白了。雪花落在我们的手心上,正想看清楚它是什么形状,他它却化成了一滴水,真是&洁白无瑕,晶莹剔透&。
32、冬季我最想看的是树挂,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珊瑚,有的像盛开的桃花。为了迎接雾凇冰雪节的到来,大家开心地挂灯笼,刻冰雕。有的刻龙船,有的刻灯塔,有的刻迷你迷人的&东方明珠&,还有的刻巍峨壮丽的&灵霄宝殿&,真是让人大饱眼福。有些人还自找&霉头&,使劲摇树,让树挂往自己身上掉,如果树上雪多,差不多把那个人&活埋&了。
33、花坛上,一片片枯叶落上面,雨后成了一碗碗甘甜的泉水。走在梧桐道上,一片片梧桐叶堆在地上,北风吹来,他们像一群调皮可爱的小人蹦蹦跳跳地跑到了大路上,北风也在我的衣服里蹿来蹿去。
34、冬天,又是那么的体贴。许多冬眠的动物,都在睡梦中向冬伯伯致谢,让它们在冬天离开春、夏、秋的忙碌,从忙碌中解脱出来。冬天,又是快乐无穷的季节。许多孩子都喜欢在冰上打滑,抽冰尜,嬉戏,打爬犁。孩子的笑声是天真的,是无邪的,是纯洁的!他们的笑声,使冬天不再静寂,不再孤单。因为他们的笑声,好似天使一样,而雪花就是他们邀请来的使者。
35、每当滴水成冰的时候,冬便化做一场纷纷扬扬的雪,去轻轻搂住庄稼,让它们享受隆冬时节的爱抚和温暖。它毫不留情地冻死危害庄稼的害虫,使农作物安心的成长。一旦春意萌动,冬便悄悄地消融自己化为甘泉,无声无息地流入泥土里,让小苗儿尽情允吸。可当春意正浓时,就再也找不到冬的踪迹了。冬天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满园春色,它是无私的。
36、冬,纯洁美丽。它化做雪花,用自己洁白的生躯覆盖在大地上。此时,一切都是银装素裹,一副冰清玉洁的模样。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朵朵洁白的&梨花&,风一吹,花儿纷纷飘落,好似一只只银白色的蝴蝶在空中偏偏起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不正是赞美冬天的吗?
37、冬天,又是快乐无穷的季节。许多孩子都喜欢在冰上滑冰、嬉戏、打雪仗、堆雪人&&孩子的笑声是天真的,是无邪的,是纯洁的!他们的笑声,使冬天不再静寂,不再孤单。因为他们的笑声,好似天使一样,而雪花就是他们邀请来的使者。
38、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行人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扣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而大路两旁的松柏,却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傲迎风霜雨雪,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前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诗词鉴赏
中国招生考试网:
合作Email:examp1e20l3[@]qq.com查看: 7151|回复: 45
[一课一贴]古诗两首(2013年秋)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一楼:电子教材
二楼:教材简析
三楼:教学设计
四楼:精彩教学片段
《古诗两首》
1.jpg (81.7 KB, 下载次数: 5)
21:33 上传
2.jpg (74.87 KB, 下载次数: 0)
21:33 上传
3_jpg.jpg (78.3 KB, 下载次数: 0)
21:33 上传
4_jpg.jpg (67.8 KB, 下载次数: 1)
21:33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 【教学设计】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3.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4.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先学提纲、PPT
【先学提纲】
一、初读古诗要顺畅
1.诗中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你来读一读:径& 霜
2.再读读古诗,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些,试着划一划。
3.把下列字词的解释标注在书上。
远上:向山的远处延伸&& 径:小路&& 白云生处:漂浮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于:比
二、再读古诗明诗意
1.再读读古诗,结合加点字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用笔圈一圈。
3.诗歌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试着读一读,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共赏析
1.这首杜牧写的《山行》是传诵千古的描写秋景的名篇。
2.再找一首你喜欢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一读。题目是《&&&&&&&&&& 》
3.老师推荐杜牧的另一首诗歌《& 江南春& 》,你来读一读,背一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除了个别生僻的字意,学生基本能读懂。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
教 学 过 程
一、 激趣导入
1.这几天我们一起去北海公园荡舟游玩,又去了青岛旅游,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2.简介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
二、出示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要掌握以下内容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3.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4.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1.学生初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正音。
3.思考:课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小路上行走)
4.学习“径”“霜”
四、品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质疑,一起交流。
3.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霜叶
4. 感知各种景物在秋日的特点。
看图,说说是怎样的山?为什么称为寒山呢?
(深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为寒山。)
通向山顶的那条石径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弯弯曲曲、绵延向上)
(3)白云、人家
顺着石径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
(悠悠白云缭绕,云雾间隐约有几户人家,似是神仙在人间。)
白云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变化多端,具有动态之美)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山的高峻,石径的曲折。)
想象: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几户人居住的小屋,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象。诗人上山是为了寻访山上人家吗?
刚才我们观赏了深秋山上萧瑟的秋景,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枫树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迷人景象呢?结合图,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枫叶在夕照下更是红得热烈,红得醉人。)
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惊喜)
诗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弃车而行,融入这无尽的火红)
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爱)
走在这样的枫树林中,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为什么这枫叶越近深秋,越是这般绚丽?越是秋霜洗礼,越是更显妖娆姿态?
(枫叶比二月花更具生命力,不怕风霜,不畏严寒。)
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读出枫叶的火红,作者感情的热烈。)
5.诗人在枫林间徜徉,似乎觉得来到了那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春天,不由得心潮澎湃,爱煞了眼前的枫叶。
6.你能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7总结全诗,诵诗句背诗文。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快来读一读吧。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六、检测完善
1.“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中,“坐”的意思的是 (&&&& )
&A 坐下 B因为 C 一座& D 因此
2.《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杜甫& B杜牧 C& 李白&& D张继
3.默写《山行》。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是()。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行走时,所看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 )、(&& )、(&& )&&&&&&&&&&&&&&&&&&&&&&&&&&&&&& 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
5.用彩笔把诗人描绘的景色画一画。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教学实录】
“文包诗”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山行》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 在古诗《山行》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实际教学《古诗两首》时,我先讲的是《枫桥夜泊》,在教学时,我发现,就算你把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支离破碎。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这时,我想起了一年级的《咏华山》一课,编者巧妙地运用了“文包诗”这一形式,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于是我决定也用“文包诗”这种形式来教学《山行》,我把《枫桥夜泊》和《山行》分别编成了两篇文包诗的小故事来展开教学,教学后,觉得效果非常好,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一、复习导入,质疑激趣。
1.“文包诗”复习《枫桥夜泊》,体会诗人的满腹愁情。
&&& 【楷体字部分学生读】张继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江边的枫树黑乎乎的一片,只看见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粱燕飞去的空巢。在这充满寒意的秋夜,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飘到船上来了。既然无眠,张继摸黑写下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反思:第一次出现文包诗,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去理解诗意,师生配合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人张继那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同时也为新授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诗人张继借秋景抒发了自己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在张继的眼中秋景是凄凉的,一如他落榜后的心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秋景的诗《山行》。看看同样是枫树秋景,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山行》)
生(齐读):《山行》。
二、初读古诗, 在“拖腔”中体会诗的奏感和韵味。
师:读过之后,老师想问问,“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行走在山中小路上。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
生: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
师:杜牧,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写诗,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传诵千古《山行》。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
师:朗读古诗要讲究节奏和韵味,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师:谁来说说看,怎么才能读好古诗呢?
生:注意停顿、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师:一般七言诗,我们会怎么停顿呢?古诗的朗读跟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古诗朗读中,我们可以故意把一些字拖得长一点,以便体会出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味。下面再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师示范朗读。】
师:知道窍门了,下面自己试试吧。【生自由读】
指名一生读并让其他学生评价。
让学生齐读。
师:不错,有点节奏和韵味了。
师:杜牧诗中写的这座山就是现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最妙的地方。那年深秋,杜牧就来到了岳麓山……
【教学反思:古诗朗读技巧“拖腔”的渗透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在模仿“拖腔”中体会诗的奏感和韵味。】
三、创设情境,让领悟诗的意境。
师(出示文包诗并配合插图):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下面的这段话:
【楷体字部分学生读】看,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诗人杜甫赶路已经一天了,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在山林深处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杜甫发现了一片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杜甫太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停下车子不走了。只看见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杜甫尽情欣赏着枫林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诗人杜牧在岳麓山上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石头小路,白云,人家,枫叶。
师:诗中有写到吗?找出来。
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此处指导学生理解“寒山”“石径”“霜叶”】
师:看到这美丽的秋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生读】
【教学反思:通过文包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不理解的字词,再自己到“文”中去理解意思。】
师:读到这里,这首诗中还有那些字词你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生:生处、坐、于。
师:没有的话,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①“白云生处”是什么意思?【出示:在白云&&&&&&&&& 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让学生填)
②理解“坐”【用“因为…所以…”说话】
师:“停车坐爱枫林晚”这里的“坐”是“坐下”的意思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
【教学反思:在这里,学生提出了3个关键字:“生处”、“坐”“于”,理解“白云生处”时,运用预设的填空题帮学生解决了,“于”字的理解,让学生到到文包诗中去找那句诗意,学生也很快猜到“于”就是“比”的意思。只有“坐”字,因为,与现在的字义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为”。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
③请你对照这段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指名生说)
师:我们按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把诗句顺序变一下:寒山石径斜远上(指名说诗意。)
【教学反思:文包诗的出示到此处,我才告诉学生“聪明的小朋友应该猜到了,其实老师给的这段文字中的黑体字就是古诗的意思。”虽然我一开始就出示了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却在此处才告诉学生,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刻意地把每句诗的意思强行灌输给学生。】
师:现在这幅美景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是诗人杜牧,畅游在这火红、耀眼的枫林之中,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读】
师:好一幅美丽的枫林秋景图,好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吧。(播放枫树林的画面)
师(播放图片):枫树林是那样的美丽,特别是傍晚时分,在夕阳映照之下,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枫树林画面,大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师: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喜爱枫叶,喜爱这秋景,喜爱大自然。
师:你们喜爱这火红的枫叶吗?把你的喜爱之情带进去读读吧。
师: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把这美景深深刻在我们脑海中吧。闭上眼睛,带着赞美的语气,我们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引背】
四、由情及景,拓展升华。
【比较《山行》和《枫桥夜泊》,出示2幅插图】
师:这美丽的秋景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张继的《枫桥夜泊》,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一个是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另一个是枯枝老树昏鸦。同样是秋景,一个诗人表达了【指名说】(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另一个诗人则是【指名说】(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把这一爱一愁用朗读表现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范读两首诗。
指名生读,分组比较读。
【教学反思: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在学生无法表达心中所想时,干脆就给他一个范本,让他去模仿。教学结果显示,教师的范读效果非常好。学生模范着老师的节奏、语气,把“爱”、“愁”两种不同的感觉很好地演绎了出来。】
师:一爱一愁,看来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像这样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景物,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希望同学们留心去观察哪些语句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思考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多读,多积累,以后在你们的写作中用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教学反思:此处有个写作方法“借景抒情”的渗透,也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为以后的写作教学做铺垫。】
师:课后去搜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带来与同学们交流。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 刚才上来想搜一些关于《古诗两首》的资料,准备迎接开学工作检查,可惜没看到。就把手边的一些简单的资料贴上来。大家用得着的话就尽管拿哦!因为仓促,资料比较简单,大家手边有相关资料的话,就贴上来吧!
&&& 【教材简析】
&&&&&&&&&&&&&&&&&&&&&&&&&&&&&&&& &&&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解读】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在靠近枫桥的岸边停船过夜。枫桥,在江苏苏州市西郊。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  ③渔火——夜间捕鱼用来照明的灯火。  ④姑苏——苏州的别名。  ⑤寒山寺——枫桥西面不远地方的一座寺院,由于初唐诗人寒山和尚曾经住过而得名。  ⑥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简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客船,旅途中所乘的船只;愁眠,含愁而睡、难以成眠的人。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变化的刺激吧,远远近近有内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西,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扣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  古人写诗,最爱借景抒情,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首绝句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趣事。他说,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应试落榜以后写的。他虽然科场失意,却因这首诗而名传千古、蜚声海内外,而科场得意,甚至是中了探花、榜眼、状元的人却没有多大出息,他们所写的诗文很少有人能够记取,很少能够流传。由此可见,诗文必须有感而发,而应试之作大都平庸。  手捧此诗,题目——《枫桥夜泊》就值得用心琢磨。所谓题目,即是文章的额头,它通常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所以,认真地推敲诗题常可收到明意旨的效果。就拿《枫桥夜泊》来说吧,从整个题目看,我们可以推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因此,人们常说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枫桥夜泊”图。首先是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近景: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其次是运用了“设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二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再者是诗句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把近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穿夜空,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进入梦境呢?  说来有趣,不知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诠释:诗中的“江枫”是苏州二桥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桥,“枫”就是枫桥。而“乌啼”呢,就是乌啼山。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名称,是因为先有了名诗,尔后才因诗而得名的。大约在一年前,有一位学生家长来信谈到此事,我们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证之外,还专门派家住苏州的钱锡铭老师查找了苏州府志,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并写出了文章予以回复。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诗人为何而忧愁
&&&&& 学情
先学提纲、PPT
【先学提纲】
一、初读古诗要顺畅
1.诗中这几个生字都是翘舌音,你来读一读:愁 城& 钟
2.再读读古诗,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些,试着划一划。
3.查查字典,“泊”有几种解释,“枫桥夜泊”的“泊”又是什么意思?
二、再读古诗明诗意
1.再读读古诗,结合加点字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试着填一填: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 、&&&&&&& 、&&&&&&& ;有近处的江畔&&& 、渔舟&&&&& 、桥下&&&&& 。
3.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这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共赏析
1.这首张继写的《枫桥夜泊》也是传诵千古的描写秋景的名篇。和《山行》比较着读一读,你有些什么发现?
《枫桥夜泊》除了个别生僻的字意,学生基本能读懂。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2.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出示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要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三、初读古诗词
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泊、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重点提示:“愁、城、钟”是翘舌音,“苏、寺”是平舌音。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集体交流:“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院,因唐代一个名为寒山的和尚在真理住过而得名。“到”,送到、传到的意思。
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四、品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3.朗读训练。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 “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江边的枫树黑糊糊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5.朗读训练
6.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 “寒山 “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的夜半,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7.朗读训练,齐读全诗
五、总结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2.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检测完善
1.完成《补充习题》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3.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板书设计&&&&&&&&&&&&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闻
听到:乌啼、钟声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 愁
感到:寒霜满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19:48编辑过]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教学实录】
王崧舟老师简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王崧舟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教频道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他先后应邀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观摩课500多节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评为“2007年中国小语界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3:张继是谁?  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1: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2: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3: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4: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5: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生5: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生3:不眠。  生4:难眠。  生5:未眠。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愁眠”这个词语。  生:(齐读)愁眠。  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若隐若现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  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  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  生2:孤独。  生3:忧愁。  生4: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  ~~~  ~~~  钟声  ~~~  ~~~  ~~~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  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  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  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  最后板书:  经典!文化!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4 积分
至 博 而 约 于 精
         &&& ――王崧舟《枫桥夜泊》的文化张力
福州市教育学院一附小& 特级教师 林 莘
&&& 历史的年轮转到了21世纪,寒山寺的钟声却依然清晰,千古名篇铸就了不灭的传奇,于是,人们的仰望就成了不变的记忆。《枫桥夜泊》的教学是诗意语文的又一座高峰,在启、承、升、转、合中彰显文化的魅力,抒写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和涓涓的文化渲染。对于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我们须以平静的目光,平视的角度,探求其在历史长河中与枫桥诗人心灵的对话,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从而体验经典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力量。
&&& 一.“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①
&&& 《枫桥夜泊》家喻户晓,远及海外,对此诗历史上已有众多的名家提出质疑,比如欧阳修的“其如夜半不是打钟时”(《六一诗话》)之说等等。王老师解读文本有独到的功力,他不局限于文本,而是还原其本源,超越文本,找出文本的秘妙。他的文本细读,“其大无外”,我们可以借鉴的,不是就文本读文本,而是细察文本内涵、拓展文本外延的独特视角。《枫桥夜泊》共28个字,他从中读出的深度和广度,却是呈几何级数扩张的文化背景和意蕴。
&&& 首先,在文字层面上。王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诗中“对愁眠”的“对”字进行细读,在这个被无数前人忽略的字上,精研出新的品味。在给学生“对”字释义的四个选项中,重点解构“面对”和“配合”, 如果是选义项“面对”,则诗人面对的江枫、面对的渔火是孤立的,是用“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感受内心的愁绪;如果是选义项“配合”,则江枫、渔火的意象与诗人是互动的,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化为浓浓的物我一体的愁。这是一种交融和漫浸,这是“以我观物”的审美感受。让学生选义项是一种高明的引导,最终的选择则是还原诗人的本意,学生感受到了“以我观物”审美意境,在学生朗读时,“对”字就很好地读出了品味,读出了情怀,读出了不一般的味道。
&&& 其次,在文学层面上。唐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风花雪月”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古诗词中“月”的意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钟声”则寥若晨星、相对较少。但在《枫桥夜泊》中,钟声代表的文化意涵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却显得异常凝重。
&&& 对《枫桥夜泊》的解读,王老师从已知中发掘未知,给学生以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反差。《枫桥夜泊》之所以流传千古,无法为后人超越,有两“绝”,一绝为“愁眠”,一绝为“钟声”。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包含了6个意象,形成浓郁的“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集中于“钟声”,其意境疏朗空远,前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历代文学评论家及读者大多认为“愁眠”即诗眼。王老师则独具只眼,把视角落在“钟声”上,由钟声引出并以此为着力点铺张开去。以“钟声”为主线,在启承升转合中,表现了对愁的关怀、对愁的抚慰,使人在凄冷的愁眠中感受到心灵的温情和慰藉。此课既抓“愁眠”,更抓“钟声”,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
&&& “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笔下悠悠回荡。”
&&& 钟声不仅温暖了作者的心灵,同样温暖着一代又一代跟张继一样“愁眠”的心灵,不仅温暖了课堂上学生的心灵,徜徉开去,不也温暖了中华民族1200多年的文化历史吗?
&&& 第三,在文化层面上。文化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枫桥夜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经过千百年的反复传唱,影响远及海外。正如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说:“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王老师在教学中披露的正是人类的“某一种心情”,他对“愁眠”的处理,妙在不点破,于是,这“愁”便成了某种抽象的抒情。于是,人人都能从中感应到自己的“某一种愁情”,乡愁、思愁、旅愁、仕愁、忧愁、哀愁、浓愁、浅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王老师不是去把这种“愁绪”坐实,而是让其泛化、虚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钟声”,这钟声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钟声,是文化的表象和意涵。“钟声对张继说”的环节,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传扬、扩大和强化,让孩子真切意识到,人类的共有情绪、精神母题,是可以一起分享的,是可以与前人、今人、后人一起贯通的。这是王老师力图营造的课堂中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他对文本解读的独到之处。正因如此,学生才会被感动,会想看枫桥,会想到张继,会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才能铭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 二.“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②
&&& 王老师的《枫桥夜泊》,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化渲染上的独到功力。他从细微之处引领,用细腻的方法浸润,不仅让学生学会,让学生能够体会,而且让学生意会。有人说:“别人是学不来王崧舟的,因为你不是王崧舟。”但《易经》有言: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③如果说文本解读要不厌其大,力争发散思维,那么课堂策略则要不厌其小,尽力聚焦成点,让学生从一个个小的环节中接受大道理、大文化。王老师不是把大的、抽象的概念整个灌输给学生,而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把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浓缩于一首诗,一个个意象之中。
&&& 细处摄神渲染。在王老师看来,钟声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渲染是其主要目标,但是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小学课堂中不可能大而化之,因此,在细微处着力是必然的选择。
&&& 一是深挖字眼。王老师选取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从“无眠”处展开,让学生理解“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由此引出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是钟声,在“对愁眠”的“对”字分析中同样体现了细节的因素,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蕴。
&&& 二是注重对比,在文章结构上“启”与“合”的对比,在“钟声”意象上历代诗人不同意境的对比,在情感表现上张继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诗句的对比等等,强化浓浓的情、淡淡的愁,使课堂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 三是创设语境,体会诗人的所感所思,重建诗人创作时的环境,感受孤独诗人的惆怅与温暖。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王老师激情澎湃,激扬文字,同时,又婉婉而叙,仿佛如歌的行板:愁眠啊愁眠……如行者的叹息,倘佯于千年诗的时空,这是诗的音乐,音乐的诗。王老师已是一位杰出的指挥,“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体验,声调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反反复复、曲径通幽、浅呤低唱,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 潜移默化渗透。文化是非常大的概念,要能达到渗透的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宏大的“文化场”。 王老师以温润的眼光、感性的语言,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追述诗人的悲欢,解读诗人的作品,理解诗人的生命,称得上是对于祖国历史文化和古典诗学传统的一次深情回望。由“无眠”到“愁眠”,由“愁眠”到“钟声”,意象密集叠现,又一一消弥,最终,板书定格在“愁眠”和“钟声”这样两个相隔遥远又相融一体的意象上。“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王老师在情感堆积到极致处戛然而止,强烈的对比、落差,使学生感受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王老师创设了一场集体与诗人的心灵对话,以时间换空间,这个空间浓缩于几十分钟的课堂,浓缩于徐徐展开又徐徐卷起的画卷中,实与虚交替,起与落来回,在一节课中,丰富地呈现出落月沉寂,霜天凄清,渔火幽明,钟声空灵……可慢慢地,不知什么时候画卷又悄然合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此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进入到艺术和美的境界。
&&& 层层推进升华。易经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④超越千年时空的钟声在王老师巧妙的引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美辛亥革命的一句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