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四方2过关斩将玉带昭是做什么的

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过关斩将通关攻略
作者:来源:游戏攻略发表时间:评论()
内容摘要: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过关斩将通关攻略征战四方2,征战四方2过关斩将,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怎么过,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布阵,征战四方2过关斩将神亭对决关卡名称:神亭对决兵器等级:七星宝...
相关标签:
&&& 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过关斩将通关攻略
&&& 征战四方2,征战四方2过关斩将,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怎么过,征战四方2神亭对决布阵,征战四方2过关斩将神亭对决
&&& 关卡名称:神亭对决
&&& 兵器等级:七星宝刀7级、板甲6级、玉带昭5级
&&& 武将选择:陈猛、张角、华雄、孙坚、公孙瓒、庞德
&&& 策士选择:貂蝉
&&& 武将等级:32级
&&& 武将装备:无
&&& 配备宝石:无
&&& 第一局布阵示意:
&&& 布阵说明:华雄单人承担横排伤害,张角、公孙瓒、孙坚迅速击杀上路敌将。
&&& 第二局布阵示意:
&&& 布阵说明:华雄单人承担横排伤害,庞德吸血顶住中路,张角、孙坚迅速击杀上路和中路敌军。
查看更多征战四方2精彩内容,请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官方微博:
数据统计中!!
玩家评论共有11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Ctrl+Enter 快速回复
最新开服16:00 4399游戏吧16:00 93pk15:00 5155wan15:00 新浪游戏15:00 大黑14:00 663714:00 4399游戏吧14:00 93pk11:00 4399游戏吧11:00 新浪游戏
最新攻略05-13日05-13日05-13日05-13日05-12日05-12日05-12日05-12日05-12日05-11日清昭陵(北陵)导游,学习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理想之地
我认为游览文化遗产类景区贵在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建筑文化以及由其建筑文化特色反观当时的社会形态,并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来加深对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感知,切忌走马观花!以下主要从历史、建筑特色、建筑文化等方面写起。
昭陵,沈阳人习惯称之为“北陵”,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哲哲的陵墓,满语意思为额尔登额蒙安,汉语光耀之陵的意思。
大清皇陵分布:(清皇陵爱好者可看“徐广源”的著作,他参与过慈禧和乾隆地宫的清理过程,进过果亲王、香妃以及乾隆奶娘等地宫查看,找到了香妃(容妃)头骨。另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对清皇陵建筑包括地宫形式的研究最为权威,可查看)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关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
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规模、豪华、风水以清东陵为之最)
墓主人简介:
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
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
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
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
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入主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孝端文皇后哲哲:孝 端文皇后(日-1649年5月
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宫皇后。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正宫皇
后,居中宫。清世祖时尊为皇太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年五十一。顺治七年二月葬昭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
辅天协圣文皇后。无子,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注:是清初著名女政治家孝庄皇后的亲姑姑,由于她没有儿子,所以只能立孝庄文皇后的儿子
福临为太子,最后继承皇位)
旅游梗概:
游览昭陵的顺序:新修单檐歇山式正红门——皇太极塑像——下马碑——华表(与正红门内的华表有区别,以下说明)——石狮——玉带河、神桥——石牌坊——东
——正红门——华表——6对是石像生——神功圣德碑亭——大望柱——东仪仗房、果房,西茶膳房、涤器房——方城部分(隆恩门——东西配楼——东西配殿——
隆恩殿——二柱门——石祭台和五供——月牙城——明楼——宝城——宝顶——隆业山)
昭陵建筑概括:昭陵航拍图
陵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
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
(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由于时间跨度大,造成了相关建筑的风格差异,形象的表现出了清初的社会政治需求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满汉蒙藏文化于一体)以及清朝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的逐渐理解和认同(此点最为重要)。
地面古建筑样式:重檐歇山式、单檐外廊歇山式、歇山十字脊式、悬山式、硬山式
以下具体介绍(从下马碑谈起):
因为“神道”是贯穿整个陵寝的一条轴线,所以首先介绍一下“神道”。我的理解就是陵寝中轴线的核心部位。查阅资料可得:墓道。谓通向死者之道。
《汉书·传》:“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
李贤 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另外,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要受到处罚。
昭陵有六座下马碑,两对在陵寝前方,
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最早是
用木质的下马牌,乾隆东巡时将永、福、昭的下马牌全部换成了石制下马碑。中腰开光部分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
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玉带河、神桥:
所谓玉带河就是一个人工湖,我认为主要作用有二。一、阴雨季节,可使陵区的水流进来,避免积水。二、按
照古代皇陵风水学规制,在陵址的选取上首重所谓“前有照,背有靠”的地方,“照”就是河,“靠”就是山,例如福陵(东陵)面傍浑河,背靠天柱山,著名的盛
京八景之—“天柱排青”说的就是那里,遵化的清东陵陵区也是大同小异,还有河南巩义的北宋八陵(脚踩黄河,头枕中岳嵩山,足以看出皇家的气魄)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
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
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在嘉庆年间就已经损坏,现在的神桥式建国后重修的。
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
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
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起装饰之用。
& 佛八宝 相背而坐的石狮子和獬豸
昭陵石牌坊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典型的汉文化建筑,各部位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另
外,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向而坐的是狮子,东西的是獬豸。表情威严,意在在忠实地守卫陵寝。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
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01年)。大家稍注意看一
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东西跨院:
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xiang3声)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冬日的西跨院
西跨院为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 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
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汉字文化)。两侧的砖墙叫袖壁,壁上镶嵌着
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
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冬日的正红门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
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
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可能是出于对祖宗的敬畏。
进入正红门就是陵寝的核心部分,由正红门算起,陵寝为3进式院落(大院套中院,中院套小院),进了正红门直接看到的就是神功圣德碑亭,而不能直接看见方
城,这里又涉及到了复杂的风水学知识(按照明清皇陵的风水学规制,进入正红门以后不能直接望见方城,正红门和方城之间必须有建筑物阻断视线,象征着统治阶
级的江山万里,一眼望不到边,盼望江山永固。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就是在他们之间修建神功圣德碑亭或者龙凤门以阻断视线,这一点在福陵表现的最为明
显,因为福陵在天柱山,地理上的特点造成正红门与方城之间存在很大的高度差,所以因地制宜的修建了“一百零八蹬”,别说看见方城了,连碑亭都看不见,更是
“一眼望不到边”)。
另外,陵寝的主、次要建筑严格以中轴线上的神道为准,在神道上或者对称分布两边。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建成于顺治七年。石兽依次分别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
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当时都是木制的,把它竖立在交通
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
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开始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
正红门内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注意:在
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是面朝南。这里有一个典故,也就是面朝陵寝的这对叫“望帝归”,也叫
“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另一对的方向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
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
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恶,驱鬼怪。早期的墓
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
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使匈奴人闻之丧胆,从而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死后,
为了表达他的卓越战功,宏扬他威镇敌胆的英雄气概,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墓前竖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
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武勇壮烈形象。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为绝响。
昭陵石像生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
第二对是 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异兽志》
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
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是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
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
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
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
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的主人。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后来建陵时,把石雕骆驼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迹与主人同在;
最后一对为立象,高2米,长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另外据说象能辨忠奸,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和华表根相似,但也有区别,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须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它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位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神功圣德碑:(方形重檐歇山式建筑)
明清制度规定,大碑楼要在皇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
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
中间竖立一块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碑文1810个
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是由清代几位著名文臣撰写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为“神功圣德碑”。碑下有一
动物驮着辉,这只动物虽然相貌丑陋,却有一个十分高雅新奇的名号,叫赑屃(bixi均为4声),也叫“龟趺”。相传龙生九子,他是第六子,貌似海龟,喜爱
文学,好负重,力大无穷。因此后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赑屃的形象(这一点非常常见,是旅游古建必不可少的一个知识点)。在它的下部是一块刻满海水波纹
的“地袱”,“地袱”四角
各有一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虾蟹等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自有皇家的道理。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太子”,是龙的儿子,而龙
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们来效忠了。
在五凤楼上鸟瞰碑亭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
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部分:
隆恩门:(歇山式,三层,三滴水式建筑)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早在我国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
墙里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后于
最后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这个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
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没有供人登临的楼门。
进入方城:
经过隆恩门进入陵寝第二个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部分。方城是过去盛京城的缅影。据考证,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外,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
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前朝后寝”格局设计的。  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
的做法。所以陵寝是阴宅,也按阳宅一样,按“前朝后寝”格局设计。前朝后寝
对于陵寝来说,大殿、配殿所在院落为“前朝”,宝城、宝顶所在的院落为“后寝”,中间隔一道地宫门。
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单檐外廊歇山式建筑)
隆恩殿前丹陛石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隆恩殿的大台基有三路
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巨石浮雕“寿山福海”及“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
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台基为仰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隆恩殿门檐下铺设的翡翠玉石一块,石长6尺,宽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
玉石是淡黄色,半透明,中间还夹杂着
淡绿色及白色斑块。色彩斑澜,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时主祭宫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称此石为“翡翠玉
拜石”。翡翠玉石我国很少出产,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出产。特别是像这样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见。曾经有位欧美国家人士前来参观时说,此石是难得之品,价值
连城。台基的护栏也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贵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虽青色,里面间或有许多黄自色大小不等的颗粒。月台地砖也均为“金矿石”,石中有许多金
粒。在清代陵寝
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对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
隆恩殿两侧各有四棵松树。象征八旗大臣在护卫着隆恩殿,有文东武西之称。早些年这八棵松树参天蔽日,苍劲挺拔,后又枯死,现为新栽的。
它位于方城内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建筑,它相当于汉唐陵寝中的献殿。即是用来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朝祭大典的场所。在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即东配殿和西配殿,这三殿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场所
东配殿:(单檐外廊歇山式建筑)
东配殿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使用有两项:首先它是用来存
放祝版和制帛的。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为国家大典,绝对不可稍有懈怠。每当正殿大修时,要将殿内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两座神
牌由隆恩殿请到东配殿供奉,所有祭礼照常进行。虽东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礼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后,再将神牌请回。恭请神牌是昭陵的一种大礼,皇帝要钦派盛
京将军主持,其它人无资格随便请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东配殿曾两次移动神牌,皇帝弘历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后才回京师。从这些足可以
看出嗣皇帝对祖宗的敬畏。所以说东配殿在陵寝中的地位仅次于隆恩殿。。
西配殿:(单檐外廊歇山式建筑)
与东配殿相对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场所。西配殿除做为佛事之地,从不做它用。
焚帛亭:(仿单檐歇山式石雕建筑)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庙宇样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炉”、焚帛炉。它是一座用汉白玉雕
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
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官员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二柱门与石祭台、五供:
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门两侧有二根三丈高
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门。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前朝后寝规制所决定的)。在两根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座南朝北的石鲁,形似狗,圆头夹
目,而且都用铁链子锁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鲁就是护卫陵寝的,人们叫它护陵兽。
石五供是一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石五供始见于明代永乐帝长陵,后为定制,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清代陵制:凡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位于二柱门以北的正中&神
道上。由石祭台和一个炉、2个花瓶、2个烛台组成。五供上雕刻着云、龙、兽面纹。祭台上雕刻八宝、暗八宝以及柿子、如意、净瓶等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把所有
宝物奉献给陵主,祝愿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炉的炉顶,花瓶内的花和烛台上的蜡均为石制,虽不能实用,但它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
开。长眠于地宫内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的供养(典型的汉文化特征)。
石五供虽然是象征性的,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举行祭扫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举行展谒礼,奠酒、行礼、举哀,随驾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两边,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最后一个院落: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我对这种形式建筑的理解就是它是由民间坟墓发展而来的,也就是把老百姓坟的土丘放大再用砖圈起来,再给墓碑建一个巨大的亭,避免墓碑直接暴露在外。)
由于在昭陵忘记拍摄,故借用福陵月牙城,二者基本一致,琉璃影壁不一样,尺寸差异不算太大。
穿过明楼券洞门券就是月牙城也称哑巴院。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
“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象征着昂贵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
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
明楼:(重檐歇山式建筑)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置于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
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碑的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
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现在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另外,明楼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满文星为“光耀之陵”,以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
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
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碑”,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
宝城和宝顶:
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
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
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关于昭陵地宫有很多传说,例如,据传宝顶内有正殿一个,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
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井御葬是也”等等也叫金井悬棺。而且还把地宫说的的神乎其神,例如弩箭、流沙阵,毒气等等,电视剧《国家宝藏之觐天
宝匣》演的就是关于昭陵被盗的故事,什么地宫的梅花锁、子午鸳鸯芯……….说的神乎其神,根据明定陵和清东陵裕陵地宫的考古发掘,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机
关,只有防盗的石门。拿裕陵地宫来说,建筑格局为9券4门,形成一个“主”字,每个门由一个自来石顶着,用拐钉钥匙就可轻易打开。后来修建的昭陵地宫也绝
对不会超过裕陵地宫。
巨大的宝顶尖上长着一棵榆树。这种做法是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从何时起,在宝顶上也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
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上长没过树权,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
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权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
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帝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权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
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这是一段不经的传闻,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受命于大”。而且几乎历代王朝崛起之际均有类似传说相伴。清朝统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说。
隆业山:(宝顶后面的人工山)
清朝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把每处陵区所靠依的山峰都赐一个很吉祥的名字(赐陵山以佳名),叫起来,很顺耳好听,似乎这样就会使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隆业山于顺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山高20米,东西长503米。《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条载:以永陵为启运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隆”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隆业寓意大清王业兴隆昌盛。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
参考资料:《清皇陵探秘》——徐广源
《中国古建筑屋顶》
《多民族文化特征的清昭陵建筑装饰》——闫宝林
《清昭陵建筑的文化特色浅析&》——闫宝林
《昭陵的特色》王贵生
《清昭陵导游》
《清昭陵》
&&&&&&&&&&
众多名词的百度百科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征战四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