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天赋不多少级学习双天赋的方法

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我曾经就读于一所全省前2名的高中(广东省),身边不乏有很多学习极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在高考中能在70万人排进前1% 也就是前7000名。和他们学习在一起之后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当中有挺多人花费在玩的时间并不比考进前5万名的学生少,甚至更有多。他们却能做到玩的很多,却成绩又很好。通常,当老师提出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他们能非常快速的理解和运用,其他学生则需要花费一点时间。考试的试卷设计通常会让普通学生得到60%-75%的分数,优秀的学生得到75-85%,而厉害的学生则能得到85%-90%的分数(理科尤为明显,后面的大题不是靠背书就能解决的)。我觉得,努力能让一个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可想进入前1%, 除了努力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现有多人提出,会学习,能持续学习,会制定计划这些能力均属于“天赋(如智商)”的体现,大家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按票数排序
365 个回答
我们学校每年进清华北大50个左右。高中同班同学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是前1%。我想我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楼上的回答我都不赞同。这是个伪命题。能够努力学习也是智商的一种。生活中不难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很聪明的,只是不愿意努力学。’潜台词就是瞧不起努力的人,觉得人家是书呆子。殊不知,他们远远做不到别人那样努力。学霸属性绝对也是智商的一种!同班的既有不怎么学习,经常考年级第一,每年都拿竞赛一等奖,早早保送北大的大神A。也有三年如一日,每门课坚持预习(大家知道这有多难吗?),每晚复习到两点,最后保送清华的大神B。我实在不知道哪一个智商更高。因为这两种我都做不到。也许有人要问能努力学习怎么也算智商。那我解释一下,所谓的智商,无非就是大脑中的神经活动。有的人的大脑能更快建立神经通路并保持很长时间,就有‘照相机记忆力’。有的人大脑对于疲劳的耐受度高,能够支撑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就有能力‘头悬梁,锥刺股’。有的人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活跃,擅长天马行空的思维。说白了,不努力(其实是无法努力)就是注意力集中程度,对高强度学习的耐受强度,多线程任务处理能力比不上别人。同样,这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加强的,基因给了一个初始值,但后天的训练绝对有很大作用,我所表达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能努力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学霸,注意培养这种能力,也能有进步。但以后不要再嚷嚷着’某人只是比我努力,我比他聪明,我要努力起来,分分钟爆他。‘以上。欢迎讨论。
我高考在50多万考生中排一百多。天赋和努力都是在正整数这个区间,都上不封顶。因此天赋不足就多努力。我时常看到有好学生介绍自己经验的时候都是轻描淡写,只要认真完成课内老师布置的就行了,甚至有人炫耀自己抄作业考试还是很厉害,但是你按他们的路子走绝对不会成功。
我曾经成绩非常差,在班级里面倒数。家里没有对我期望过高,长辈从小就知道我记性差。但是对于家庭的责任让我不敢掉意轻心,我非常努力,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晚。但是没有效果,我连那些抄作业的人都考不过。直到某个假期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了,我开始正视我的薄弱环节,我下决心从头开始看所学知识。因为我没有一门是拿得出手,而数学最差。于是我先着手数学,我反复看最简单的题目,并思考自己在这些题目上的思维漏洞,天资差,没办法,一个学期仍然没有起色。但是我坚持到第二个学期,终于迅速提高,旁人惊讶,因为理科相通,我在物理和化学上面同样进步神速。自此我也过上了抄作业也能考好成绩的生活,因为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变得强大。
很少人能下定决心回炉重造,很少人能够分析自己思维的弱点。很少人能够彻底转变做题时的思维。很多人觉得应当多记做过的题,学习上通过题海战术提高的,绝对不可能比聪明的人考得更高,因为他们比你记得牢。
所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思维的懒惰是比行为的懒惰更可怕。只要不转变思维,再怎么努力收效也是微小的。所以农民辛苦一辈子,仍然只能图个温饱。有些人完全不敢直视自己的缺点,只是寻找智力上的借口。因为思维的转变是痛苦的,旧的思维发现不能用了,新的思维还没形成。
不可否认智力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我就见过有人过目不忘。但是世界是公平的。正如肝好的人容易酗酒致死。聪明的人过于依赖自己的聪明,而忽略了对于自身不足的探索。这是我超过他们的地方。
本来作为路人是不打算回答这个问题的……(一般这种问题都会演变成名校学生秀优越+囗观群众看热闹……的吧),不过看到许多人在答案中提到了高中时期的传奇人物每天吊儿郎当但还是考高分狂拉仇恨的例子,觉得还蛮有趣的。其实每年P大和T大的新生里面有不少人在高中时期是这类人(或者至少被别人认为是这种类型),就这几年的趋势来说新生里面传统意义上死读书巨刻苦的好好学生(典型可以参考中国合伙人里的黄晓明)比例是在下降的。在高中时期,他们的同学们大概会把他们的成功总结为智力上的优势压倒努力程度的区别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上大学之后又进行了另一次的分化过程,在更高的平台上,原本的智力优势不再明显,因此许多原本吊儿郎当也能学得很不错的人就只有转变心态,开始用功学习起来,不然就只能接受落在下风的现实。在新的平台上还能继续保持轻松领先的人只有这些精英学生中的更少数。如果你去了解一下P大T大以用功出名的学生,很多人其实在高中时期也是有过风光的,只不过到了大学就没人在乎你高中是不是轻松虐遍同学了。这种事情在北美也一样,斯坦福有个很出名的说法是叫“斯坦福鸭子综合征”:在阳光明媚的加州,每个学生看起来都很轻松自在,然而就像水面上的鸭子,看起来悠闲,可鸭掌在水下倒腾,为的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能出人头地。这些斯坦福的学生高中时期多数也是同学中的天才人物,到了斯坦福也就只能装成天才,人前风光,背地里拼命了。在P大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同学表面上装作游刃有余但实际上在人后拼命用功的事情,大概也是类似的心态,这种掩饰的心理本身恐怕也有部分缘于和高中时期的辉煌经历的落差吧?Again,在学术这条路上这种筛选可以继续下去,在北清毫无压力的人到了北美一流名校后不一定还是如此风光,phd时期轻松自在的人在junior faculty不一定顺利。虽然大体上我还是认同智力本身的差距大于努力程度的区别,然而人的智力总是有极限的,大多数人不能达到人类心智的最高顶点,那么在此之后就只有再往努力这种方向上发展了,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这是唯一的选择,抱怨智力上的劣势也没用。你看到智力出众的人会羡慕,其实人家在相同水准的人或者更高水准的人面前也会苦恼,也只有通过努力来弥补,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人艰不拆”的事实是,智力上越出众的人,总体上也是越努力的,因为比其他人更知道智力的局限和努力的必要性。)PS: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能让周围人羡慕其智力的环境中,实际上是有不思进取的嫌疑,反正我是不会太欣赏的。
本来嘛,此类精英向问题,本人这样高考时勉强进入2%的渣渣,瞅瞅热闹就成了。但是几十个答案看下来,居然无处点赞,水答一记如果题主问的是如何考上一个二本大学,我会说努力确实最重要。如果题主问的是如何考进全省前100名,我会说天赋绝对不能忽视。但是,题主问的是全省前1%的学生,那么,这两样都不是决定性的。你这个全省top2的高中,才是关键呀和题主一样,当年我读的高中也算不错。基本上,高考班里前15名,就能进入全省前1%。如果题主的学校真是全省top2级别,这个比例只会更高。在一所这样的高中,考入全省前1%根本不需要你有什么天赋,也不需要你成为悬梁刺股的学霸,只要按部就班跟着进度来,即使天资平平的学生,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去。要知道,我高考的那一年,理科一本的达线率不过3%出头而已。什么时候上个一本也需要拼天赋了?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好,很多时候被归结为这些学校的生源就好,确实如此,但这绝非唯一的原因。我的初中,是在一所普通中学上的,中考超常发挥,也不过是班级前五。由于学校给成绩好的学生奖学金,班里前十名的学生基本都留下了,只有我和另一个女生,去了本地最好的高中三年后,高考结束,我发挥正常,可以上个重点大学。我的初中同学中,只有一人成绩高过我,就是同样去了重点高中的那个女生。留下来的同学里,一人勉强过了一本线。其余的,考上二本的都没几个。他们的高考成绩,甚至不如我那些达不到入学条件,花钱买进学校的高中同学那些留下的初中同学中,有当初天天跟我一起逃课上网吧,但成绩始终压我一头的好哥们。有其他科目平平,但物理数学总是满分的怪才(此人后来高考数学理综皆不及格,去读大专了。。)还有文笔极好,英文吓人的女孩子。而且他们,都有足以进入我那所高中的中考成绩,这些人的天赋不如我么,扯淡吧那么,是我比他们勤奋?还是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深表赞同。我高中时代有严重的拖延症,课后基本不写作业不学习,每天晚上在房间里看电视玩游戏,直到高考都是如此,解题量太少,成绩上不去也很自然,但如果这叫努力,那真不知道啥叫不努力了于是问题来了,那些无论天赋还是勤奋程度,皆不逊于我的老同学们,为何考不好高考呢?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很久,最后的答案是,环境。高中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重点高中,并不是仅仅把好学生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这里有比普通学校强得多的老师,不仅能总结重要的知识点和解题规律,还能用易于记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我的高中同学会在课间讨论一道诡异但有趣的数学证明题,初中时绝没有这种事。这里还有应对高考的丰富经验,能够合理的安排复习进度,用一轮又一轮的强化来巩固最重要的知识点和题型。对于真正的精英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可能并不重要,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说,这就足以左右几十分的高考成绩。举例来说,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一定记忆量的科目,高一高二时我经常不及格。但是在高三一遍又一遍的课堂强化,一遍又一遍的专项测验后,即使是我这样课后不花时间的学生,也能做到看一眼题目,答案心中有数。最终到了高考,我的化学只丢了5分确实,高中时代,我见过不少非常努力,或者非常聪明的学生,他们大多也能考的相当不错。但我认识的考到全省前1%的学生中,大多数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学霸,他们跟我一样,只是上了一所好高中而已
以江西省每年20-30万高考考生来说,前1%算前2000名吧,我高考全省排名1000多名。本校高中全年级600多人,本校排名第7,高中三年没有落出过前十名。我的努力程度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点40开始早自习,上午4节课,中午回家吃午饭加午休,下午3节课,自习到5点半回家吃晚饭,周一到周三晚自习,7点到9点,周四周五晚上在家,周六上午上5节课,中午回家吃饭,其他周末时间不上课。高一高二还有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周二周四下午上完两节课开始“素质教育课”,比如学吉他、踢足球、解剖蚯蚓,干啥的都有。每天晚上十点半去洗漱,11点睡觉。高三推迟半小时,11点半之前准时上床睡觉。周末在家的话,上午到11点,下午到5点,就不学习了,出来看看电视,等饭吃。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额外自己找的参考资料屈指可数。然后我比广大学习到凌晨2点的同学分数都高。但是我觉得我的努力程度不能单以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或在玩上的时间来论。虽然我学习的时间少,但是我每分钟得到的产出高啊。我觉得我的诀窍就是认真完成作业和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听讲,紧扣课本。比如说我高一数学差点不及格,是人生中考过最低的分数。但是高三的时候我做完了一本大概有牛津字典那么厚的数学参考书——就是屈指可数的额外参考资料之一。做完之后我可以教我爸妈,这个知识点有几种题型,每种题型的解法通常是从哪里着手,等等。就是说我能自己归纳总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英语,初一的英语老师说每天要读三十分钟,我一丝不苟地执行了,就连放假坐了一天的车回老家,之后两天我都每天跟磁带读45分钟补回来。所以从初一开始我的英语就语感好、分数高、有兴趣、学得快。再比如化学生物我是对教材内容掌握得非常清楚有条理。我记得当年高考化学部分有一题是将教材上的一段话整个扣下来填空,有一个平常都学习到晚上3点的女同学居然错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另外举个反面例子吧。我的语文啊,自从分到理科班之后换了一个讲得不那么好的老师,从而主动放弃听课改为跟后座同学讲小话,语文成绩就从高一偶尔还能上140变为高考只有120……我深深觉得这就是不听课的代价。对了发现好多同学都来看,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的班主任物理老师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她大学微积分学不好,期中考挂了,就去图书馆找一本习题集,一题一题做,做一题看一题的解答,然后归纳这个知识点有几种题型,每种题型的解法通常是从哪里着手,期末就考好了——我就是这么跟她学的,我觉得回头看,真的称得上努力的就这一个故事了,而且它跟天赋没有关系,只是我听了老师的经验,然后自己去做了。我的物理一直学得不好,特别是电类(所以大学学了个偏力学的),最后一题都是主动不做的,但这个班主任说,数学物理没有其他窍门,就是做题,然后因为数学实在是差了点,我就用这个“窍门”把数学攻克了,物理嘛反正看得过去,就那样吧……总而言之,我读高中的时候,高一高二排在前十的同学基本上都比较稳定,而这一堆同学都是学习效率高但是学习时间不长,性格开朗玩得很多的同学,进入高三之后,有好些排名20-50之间的同学靠长时间地学习和刻苦努力冲上来了,但是高考的时候,那一年高考卷子简单到直接从教材上扣一段话下来,成绩出来,排在前1%的同学仍然是之前那些从一开始基础就好,会学也会玩的同学,反映的还是谁基础打得好。所以回应题目,我觉得一是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个是学生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学会归纳和总结,这个并不是聪明或天赋,而是要自己花时间去动脑筋,很多人并不是笨,只是可能没想到这一层,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讲的,却没有自己去动这个脑筋;三是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妈教育我常用的一句话是,坐在桌子前一分钟就要有一分钟的收获,我也用这句话送给大家。
作为高中时代大小考试都是校、市第一,山东高考第三的大学准毕业生,我认为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我感觉最重要的,一是利用时间的效率,二是对自己有清醒的了解。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努力,每天晚上10点回到家,看一小时新闻和各种节目就睡觉,周六日经常逃课回家玩。但是在学校的几个小时,我基本上保证每分钟都有收获,老师对早已掌握的知识点喋喋不休时,自己在下面做自己薄弱部分的题(比如数学课做语文卷子);刷题遇到新题难题再动笔,其余题想想思路就过。这样做,我比别人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多看/做了很多东西。很多人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只不过在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自己要清醒认识到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才能有效安排自己的时间。
在天赋方面,我认为自己属于“聪明”,但和在各项国家级竞赛获一等奖的牛人差距很大,上大学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说多了都是泪。。。
怎么这个题又如约变成了“大家一起发段子,发身边牛人”,和刷名人名言,刷价值观输出了。。。。知乎凡是在遇到讨论高中阶段学霸的话题,只要祭出”不是你不努力,只是你的敌人智商太高“这种论调,貌似就很能有认同感,瞬间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安慰。应该来说中文社区里面所谓“学神”和“学霸”的话题,基本上成了一种无聊的消费,旁观者亲自去选择性的摘取“周围的人”,塑造一种不可逾越的高大上形象,一边与其他人进行着此类互相聊“段子”的游戏,一边感叹自己蹉跎的青春,将自己年少之时所有的遗憾(大部分是学习),以及无奈的现状顺着这个话题宣泄出来,“对的,一切就因为有学霸,他们不是人,所以blablablabla。。。。)鄙人实在不认为这种方式延伸到知乎来有什么讨论意义。说说我的看法吧,仅供参考。首先,我们来定义下智商:流体智力指人们能够“独立于已有知识 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的说,我们通常说人“聪明”就是指流体智力了。再由于智商是测量流体智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项训练任务提 高了我们的“智商”。(引用自本人 )也就是说不论哪一种测试体系下,智商都是针对“独立于已有知识”的能力,而且测试标准没有公认的科学性,何况在现有的研究之中,普遍共识是“智商”和“系统教育”有关系,因为无论哪种测试标准,大学阶段都会让智力曲线有一段突长而对于高中阶段的成绩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知识的接受和整理能力”,这两个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完全不能等同。我不否认天赋对于学习的影响,但是遇到什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赖给智商,这种论调是否值得商榷呢?高中阶段,在我国的考试体系下,很容易形成一种分层的状态,在竞争越激烈的高考大省,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甚至说高三下学期的几次诊断考试从整体统计学上来看,几乎就能够反应高考的定性预测结果。这样的话,在整个高中的竞争当中,就很容易出现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处于整个分层阶段的最上层,在应试竞争中,对于其他层面的学生拥有压倒性绝对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长期而言,是不容易打破的,他们会长期会霸占这一层面,并且在频繁的考试中展现这种优势的压迫感。而如果,在你的观察中,这群人比较吊儿郎当的话(其实吊儿郎当也是相对的,很多人习惯性把学霸想象成小学道德课本里面的学习标兵,甚至学霸出门打给wow都可以引起一顿惊呼,这种心理容易形成逆向反差)。然后再这种语境下,这些学霸在你的心中就是拥有无穷的智力优势的不可逾越的绝对领域,简称“牛人”。。。但是事实是这样的么?当这些人进入清北两校,985一期之后,仅仅一次期中考试就可以拉出无数的差距,而正是这些牛人在不是很难的普通测验中都有人挂科,这就是大学阶段的“一次洗牌”,而他们往往都是高中的风云人物,往往有着对外看似“轻松,霸气,优势”的高中排名,而且这样的学生在中国顶尖学校中的比例越来越多。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在公共课开始集中出现的时候,他们都放弃了曾经所谓“天才”的傲娇,开始模仿小学道德课本中的学习标兵,开始变成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只会努力的孩子”的时候,难道他们的智商集体悲剧了???就鄙农场学校而言,无论自由的风怎么吹,阳光怎么照在胡佛塔的尖端,无论有多少疯子在草地上玩魔方。。。学习标兵永远是主旋律。。。这说明三件事情:1,高中阶段的压倒性优势是考试的特性,多重的积累,不是单一而就的因素。2,每一次环境的变迁造成新的洗牌,所以智力的作用相对间接。3,越被看做有智力的人,往往越愿意去努力,而且不会在乎“吊儿郎当却成绩好”这种听起来很有个性,很有谈资的名声,而喜欢干这件事情的反而是无聊的旁观者。最后说点正经的,高中成绩好个人观察无非以下几种东西,有天赋的成分,但是不完全:1,知识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2,知识整合能力和总结能力。3,应试技巧,以及良好的做事习惯。4,心态调节技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5,打“持久战”的耐性和坚持。6,充沛的体力和好身体。鄙人从来不否认天赋,但是与其在纠结于天赋的时候,我反而建议你去试着做一下,“做事情”是个态度问题,“怎么做”是方法问题。。。。当然做过了的人,也就不要对后来者一声悲鸣,聊以自慰了。。
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大多数人的天赋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努力的程度。上面两句话其实都是对的,特别是和前1%比较的时候。根据我所见各种前1%,两者必占其一,还有占了两项的。
不是努力也不是智力,是一颗永不服输的自尊心。
努力,智力都可以是成绩优异的一个条件,但是在我的观察里,如果没有在学习上有一颗永不服输的自尊心,是成为不了那1%的人。一同学在一个相册活动中圈出了我,照片名称叫“你这一生遇到的最聪明的人”。但我从不认为我成为那1%是靠我的聪明,另外要说明的是,也不是勤奋。高一那年进了尖子班,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班级倒数第五名。拿着那张成绩单我哭着问班主任,能不能不让家长签字。在家里被妈妈用衣架打的时候,在班级里优秀同学冷漠我的时候,我萌生狠劲,我一定要成为班级第一。接下来的那一年我狠狠听课狠狠地回答问题写作业,一年后从倒数第五名成为年级前五。然后又重新回归了那个“不努力”的我。那1%的同学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让我观察到他们的狠劲。这些狠劲来源于他们不服输的自尊心,这自尊心成了努力、和勤奋必须的催化剂。同桌A每次看到我的成绩后会沉默不语,然后在接下去的那个月里埋头做题然后在下一次考试时让我沉默。老师指出基友B的简便方法有缺陷,基友B会为了这个解法埋头三个小时只为了证明老师说的是错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尊心,他们在乎学习,他们在乎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评价,于是这颗自尊心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我不知道清北的情况,单单说说复旦。有一次和朋友讨论复旦人的一个共性,朋友说了一个字“要”。阐释的话,两个字叫“要强”。我也见过很多非常努力或是非常聪明的同学,我以前总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后来我渐渐觉得他们缺少一种狠劲——要强——自尊心。我想象着如果有一个摄影师能够拍下那些1%的同学们发狠学习时的那种眼神,肯定是这样的
从高考成绩上我是江苏的前1%,而且江苏由于政策奇葩,所以排名其实可比性不强,所有高中竞赛都有省级奖励,而且是冲保送失败之后转而高考的,战斗力还算比较凑合的,优势在于技能全面 :-D 啥都会啊=====================有幸成为了题主部分师弟师妹的老师广州前二那就是华附省实了,总体来看,少部分人智商不错,见过智商特别好的学生,不过也就2,3个,天才果然还是少数。在中国这个教育体系下,片面的强调了努力,却没有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就我经验来看,同样一条难题,第一次见到,智商好的那部分人总是能做出来一点,大部分人直接就放弃治疗了。但是讲过方法之后,智商一般的人也能做出全对,成绩上就体现不出区别了。今后这种相似题,大家都会做了。甚至出现一些逆袭的情况,比如我班上就有上课特别认真的女生,答题也特别细心,那帮聪明但是粗心的混小子能大概做出来 ,结果到处纰漏,反而被智商略差的给逆袭。至于中国教育为啥不讲方法这事,本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比如我所在的机构,放眼望去要么是清北党,要么是竞赛党,再差也是985,学生只要智商不是太捉急都能学到很多精彩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多都是我们当年自己琢磨出来的独门秘籍,毕业于师范的公立学校老师基本不可能讲到,但是这些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是立竿见影。长远来看,我们做题时的一些习惯,一些思想方法也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他们只要会模仿,虽然他没有完全理解题目,但是他做对 了,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出题的花样也就那么多,掌握常用方法+几个杀手锏足以应付竞赛水平以下的考试。遗憾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找不到这么好的师资,因此只能强调勤奋了。大部分重点学校的老师水平其实很有限,个人认为老师应该要解决3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某个物质/模型/定理的本质和特征,为什么它有这些性质,考试的时候遇到它该做什么。大部分老师在这个3个问题上做的很有欠缺,尤其是英语老师,因为英语要讲明白为什么只要说“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理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大部分理科老师当年的水平也就是考个师范,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远不足和奥赛选手相比。比如,学生里面就有拿我出的题目去阴他们老师的,结果屡试不爽。己之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只能跟你说,勤奋吧·······个人认为对于高中学习而言,天赋努力都不是最大的差距,方法才是王道。=================================================今天有空正好说下方法这件事高中的理科知识体系从低到高可以分成 基本知识点 ,典型模型/场景/定律,在掌握这两者的基础上可以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成体系的基础上才是技巧。基本知识点:数学物理的定律公式,化学的常见物质性质典型模型/场景/定律:例如常见的不等式证明方法,常见的力的分解,常见的物质连续变化这两个是基础,这两点做不好其余的一切免谈,实际上考试也是以这两个为主,所占分值在一半以上。在上述两点基础上你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以我所教的化学为例,铁这一节可以分成:铁单质,铁的氧化物(三种,它们各自的性质),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性质(3种,氧化性与还原性,配合性,水解性),铁系其他元素,实际上有些内容已经是竞赛内容了,也就是说,我的着眼点是高于高考的,高考如果拿一个镍当知识扩展题,实际上我的学生已经直接预见了答案。再关注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再动手写点典型方程式,这部分就掌握的十分牢靠了。技巧 是最后说的,但不代表要最后学,平时一定要多关注技巧类的解法,因为这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深化你对问题的认识,如果不发现问题的本质,怎样才能想出巧妙的解法 ?没见过巧妙的解法,你就不会去想问题的本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教育另一件坑爹的事情就是留一手,好学生之间往往这样,彼此的方法不交流,胸襟狭窄。好在我跟学生之间已经没有利益冲突了,有高中学习上的问题我都乐意回答。有感于的私信,多写了一些。当年一时迷误,没有一个好的领路人,虚掷了多少光阴。对于广大学生的各种疑惑我都会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仿佛能看见当年那个迷茫的自己
从高一期末全校第560(全年级600余学生)名,到高考某人口大省全省第四名,我敢说全知乎没谁像我这么奇葩。我的感受是,智商决定了你的limit (or range),努力则决定了你离limit的距离。中考凭借不错的成绩(超过重点线)外加家里的积蓄我进了全省顶尖的高中,并成功沉迷于电脑游戏和ps。逃了无数课,撒了无数谎,除了刚开学考得不错,高一成绩一直在谷底。我转变的原因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我还记得我爸当时跟我说如果我高考考到了本省某211大学,那么他不会给年满18的我一分钱,想读书就自己挣学费生活费,然后从家里滚出去。这句话对我震慑颇大,一是我最害怕的就是有朝一日过上衣食有忧的生活,二是我父亲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前军官(在我高一时还曾把我打的血流了一地),对我冷酷且言出必行。想到自己在大学里可能过上连饭都吃不起的生活,我不寒而栗,开始了疯狂的补课。我记得高峰期我每个月可以做一百多张模拟试卷,每天一点睡七点半起,课间从不玩儿,每天只在中午去一趟厕所。另一方面,除大棒外父母用胡萝卜政策诱惑我想象美好未来。每次考好了他们会给我几百块钱奖金让我自由支配(十几年前也是巨款了),我开始穿得起阿迪耐克了。十八岁生日那天,我一生都记得,二诊考出高分后,爹拉着我去喜来登吃了顿饭,对于一个眼界狭隘的少年,那就像书中盖茨比的宴会厅。他说:“儿子,在这儿吃饭的,都是成功人士。你要是考到北京,每天都能过这种日子。你要是考砸了,老妈兔头你都得算着月吃。”原谅他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管怎样,这番话征服了我。关于我的故事,我想澄清的是,努力不是万能的。因为努力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总有一个极限你无法突破。一般人想在一年内取得这样的进步仍然很困难。但是对于每个没有努力的人,一定记得这一点,努力会让你变得更好,能让你达到你想不到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在别人看来是多么普通。
谢谢大家的意见和提问,我更新了一些理论解释并且放了几个测试自己天赋领域,智能,智商的网站链接在文里,都是非常好玩的测试,还有BBC的小实验短片,很有意思,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做着玩儿;更新理论如下:努力这种行为和天赋之间的关系; 智力能不能培养发展;Gifted and Talented 学生的鉴别。所谓的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超能生,优等生,尖子生)
有人天天玩成绩还能一骑绝尘,有人天天苦学成绩遥遥领先,有人奋发苦读缺怎么也超越不了,其实这种差别是全球范围普遍存在的。可以说,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这种区别,但是有的国家会认可这个区别(比如英国的北爱尔兰和英格兰,南非, 瑞典,芬兰等等)而有的国家会努力忽略这种区别(比如苏格兰)。在教育学中,有潜能的学生叫做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而在平均水平左右的学生,则不是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那么到底什么是Gifted and Talented学生呢? (2003) 认为 “ Gifted 就是指在智力,社交,创造力,体育能力方面远超平均水平。 而Talented则是在表现能力方面有远超平均水平。”另一种分类的代表则是北爱尔兰和英格兰地区的政府政策文件,他们认为gifted是在学术领域有突出表现比如在数学或者英语科目上面,talented是在其他表现领域有巨大潜力,比如像体育,音乐,设计,创造等等。我们发现其实不管怎么分类,大家都认同Gifted包括了学校科目的学习,而Talented则包括了个人表达及创造能力。一般情况下支持G&T教育的学校指导政策会包括G&T的人数比例。但大致在10%-20%之间。这些学生的选拔过程比较复杂,并不只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智商测试,成绩测试,老师观察,同学观察等等,而且这些手段都是交叉使用的,非常严谨。(这点和国内的很多重点班并不一样,重点班和实验班总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班的)按照这个定义,其实学生之间确实是有差别的。天赋的不同导致学习的起点确实会不一样呢,像这种潜能颇高的学生,的确有可能会学的比非gifted and talented学生更轻松,甚至能够向更多更广泛的领域发展。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却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他们有一部分人学的也特别特别认真,通过大量的时间来换取学习的成就。这样的学生到底算不算Gifted and talented其实在教育界也颇有争论。因为这个涉及到了智力的定义和分类,而人类对于人类智力的认知,途径和答案也确实是五花八门。 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热爱学习,喜欢挑战和困难,愿意向更高深的领域探索,具有创造思维,不喜欢被拖慢速度, 喜欢跟同层次的同学交流问题等等等等()。 几种对人类智能的认识
进尖子班应该凭智商吗?
首先放一张智商Bell curve(图片是维基百科的,详细资料大家有兴趣可以挪过去多看看):这个是人类智商钟型图,按照正态曲线下的面积,我们大概可以得到,大概45%的人都是中等智力水平,而只有1.5%的人是天才,智商过了140,也就是门萨的入会标准。既然这样为什么G&T学生上限在20%左右呢?这个就涉及到大家讨论的问题,就是智商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评判标准。而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们也在不断地从新的角度认识我们的智力。只有尖子班的学生才是聪明的孩子吗?为什么有人偏文有人偏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比如说对今天美国社会教育影响很广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5),他就觉得人的智力是表现在8个方面的: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 人际,自省,自然环境。因此有人数理化好,有人语文好,有人适合体育,有人有音乐天赋,这些其实都应该被考虑进学生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没给人的潜能。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如果有除了学术能力以外的潜能,一般情况下都回去专业院校深造发展,比如舞院,美院等等,入学考试基本就算是鉴定过程了。天赋跟努力,到底哪个决定学生成绩?——三元天才理论 (The Three 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另外根据广大知友的讨论,大家对非常用功学习和“专注打野三十年”这种意志力到底算不算潜能还是有一些争论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另一个理论,就是三环天赋理论(The Three 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这个理论是讲,人的成功是三方面相辅相成的:中高智能,创造力,热忱。(Renzulli, Joseph S.
1984)所以,对所学习的东西有极高的热忱,富有创造力,也可能会在学业上有很大的成就。这大概就解释了为什么G&T学生不完全都是智商超过140的天才,而像一楼知友说到的刻苦学习的同学,应该也属于这个范畴,他的热忱专注及学习方法,使他成为了一名G&T。所以天赋和努力,都能使你挤进那20%。天赋高的学生会退步吗?没天赋的孩子进了尖子班能赶上吗?——固定智力和成长智力(Fixed Mindset & Growth Mindset)还有 上次问,天赋可能后天培养或者转移吗?这个心理学家也有研究,Prof. Dweck(2006)认为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可以分为固定智能(fixed mindset)和发展智能(growth mindset)前者认为智能生而具有不会改变,天赋是不可培养的。后一种却认为,其实天赋和智力这种东西就像肌肉一样练练就会增长。所以要去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图片在这里,因为是书我就不转载了(所以她建议家长夸孩子要夸很努力,不要夸你真聪明,因为孩子一旦认定自己是特殊的,是聪明的,就会选择低级别的任务,因为他会害怕自己面对挑战的时候一旦做错了就说明自己不聪明了,结果就是他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成绩也会慢慢下降。反之,夸他努力他就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会证明自己比现在更好所以就去不断地挑战 能翻出去的朋友们可以看下她关于孩子智能方面的实验介绍,挺有启发性的)放几个有意思的智能测试版本给大家做着玩儿:1 多重智能测验:看看自己到底在哪个方面有潜能,哪个方面是短板,可以在这个网站测试一下(这个测试结果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点击测试后会有中文版本的):2 还有一个是BBC的智商测验小实验,大家也可以想一下,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取酒瓶塞实验)
3 这个是个文档,大家自己搜一下。Triarchic Intelligence Theory Self-Assessmentby Robert Sternberg and Elena Grigorenko, 2000
4 BBC提供的mini test:5 IQ测试网:题主的困惑——中国大陆地区Gifted and Talented(尖子班)学生筛选方法和带来问题Dolph在2012年的时候梳理过而中国大陆地区智商测试发展历史,他认为我们的心理学实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加上引入的西方智商测量方法和自己编写的,一共也就才不到20个: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表
吴天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龚耀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林传鼎 张厚粲韦氏学龄前和初小儿童智力量表 龚耀先瑞文标准智力测验
张厚粲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 李丹斯-欧非言语智商测验
张厚粲托尼非文字智商测验
吴武典 蔡崇建 胡志芬 王振德
林幸台 郭静姿(台湾)
张雨青 龚正行(大陆)浙江省儿童智力筛查量表 汪文鋆,王和春,傅根耀,王敏团体儿童智力测验
金瑜中国幼儿智力量表
龚耀先龚氏非文字智力量表
龚耀先 画人智力测验
傅根跃陆军学院学院团体智力测验
刘旭峰这些智能测试虽然在教育教材改革中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张厚粲先生的一系列论著和研究)。但我们国家也没有正式承认G&T教育的地位,甚至也没有一个普遍可行的G&T学生筛选方法,态度还一直都非常地暧昧,导致基本上每所学校都会有尖子班,重点班,实验班。可是没有官方的指导政策,又加上我们高考基本意味着学生的一切命运,所以,每个学校设置G&T班级的目的,也基本上都是升学率,成绩等等比较现实的因素,几乎很少是为了够完全满足学生潜能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开设额外的高深领域的发展课程,或者为这些G&T学生量身打造发展计划。结果就是一般中国大陆地区的Gifted and Talented班级都是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学生,因此,如果你真的非常努力,或者用考试技巧来超常发挥(另一个问题中有知友问说自己同学吃利他林之类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该怎么办的),或者个别家长可能能够找到人托关系,你也是可能进入重点班级的。但是进去后会面对的压力就非常大。一部分学生可能就退出了,一部分学生就花费更多时间扑在学习上,还有一部分同学就会求助仙丹神药。在一般学校中,这样是可能使自己保持在实验班之类的。但是如果,像芬兰美国南非之类的国家,完全按照G&T学生来设计课程,那可能就会无法适应,他们中有些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行简单的大学课程或花费更少时间在基础课程反而修更多更感兴趣的课程,比如机械学,神经科学,小学生真的非常热爱学习这些课程,老师都是大学老师来合作的。
因此,按照题主的描述,在我们国家,除非是鼎鼎大名的中科大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谢谢@jackdaw的提醒我重新查了一下)这种极端超前的班级,一般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少部分学生是有可能以大量时间来拉齐水平的,这个是有理论支撑,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但是大部分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在学习某一方面时是gifted and talented的,不管是在哪一个智能方面突出,也不管是否是因为智力出众,还是热忱度高,他们都是Gifted and Talented 的学生。不过题主你描述的,每天玩很多还能学很好明显是天赋异禀的那一批了。
结论所以这个还真的就是天赋问题(G&T中玩的那一批天资过人的孩子)。但是咱老祖宗不是也说,勤能补拙么。(三环理论和发展智能理论支撑下苦读到半夜的那一批天赋并不突出的学生)。不过,要是让这两类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和资源学习,那结果也可能还是天赋胜利吧。————————————————————以上————————————————————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Dolph, B. (2012). Competing tasks as measures of intelligence and predictors of job performance
Department of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2008). Identifying gifted and talented learners – getting started(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Gardner, H. (1985).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ic books.
Gagné, F. (2002). A 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dmgt).
Renzulli, J. S. (1984). The Three 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Creative Productivity.
Stevenson, H. W., Lee, S. Y., & Chen, C. (1994). Educa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Japan.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看到大学同学答了转念一想我好像也是1%呢= =,现在太学渣了以至于完全不记得曾经的光辉岁月啊...按照我和我身边的同学来看,高中时代只要做到认真即可,不需要刻苦。认真的定义就是该学习的时候集中心思学,该做的作业不开小差地做,做过的每道题都搞清楚所以然就可以了。及时的梳理和总结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神马熬夜学习啊,题海战术啊,完全没必要。当然,其实成年之后的学习也是这个理,但是集中力不可避免地差了好几个数量级...咦看到大部分答案都扯到智商,老实说不觉得高考考查了多少智商,即便是到现在也不认为工作和高等教育中的挑战有困难到拉开智商的程度。不过倒也不会反过来信奉只有努力才是真,我觉得吧,集中力才是最最重要的。
对这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身处高中教师行业。楼上大部分回答者(曾)是省内顶尖学校学生。仅想从非顶尖智商天赋的学生们的角度,尝试回答。1、智商天赋差距是存在的。
典型的表现就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资料、同样的努力和时间,但做题时,有些人就是被卡在某个地方,怎么也绕不过,可能被他人教导后知道怎么解题,但下回遇到另一知识点的题时,依旧卡住。
最明显的表现,就像以上回答者那样说的,智商天赋厉害的学生,可以很快吸收了知识点,很快就做完作业,以至于他们常常有时间去玩,在天赋较低些的学生看来,他们就是不用怎么读书也可以考出非常惊人的高成绩。
最细碎的表现是,有些人的记忆力比别人好。有些孩子到了高中还常常读写记,还不如有些孩子眼睛扫扫就记住。有些孩子抽象能力比较低,有些孩子一看几何,脑海中就立体出现。有些孩子单是记住当天的知识点就挺困难的,有些孩子当天的知识点就像看电影一样,还能剩下许多精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些孩子对老师教导的方法,一点就通,有些孩子则还在云里雾里。
最简单的就是,同样的内容课件,同样由我引导,2个孩子由于有事没来,要给他们补上。一个孩子需要花45分钟,还不太清楚;另一个孩子20分钟不多,题目做对了还能提出额外的问题。2、当智商天赋差距不多的群体里,努力和勤奋成了关键。
甚至是“不怕天赋比你高的人,就怕天赋比你高的人还比你更努力百倍。”
例子如回答者中的“沙秋吾”所说的。
最近常用这东西提醒孩子们,提醒自己:
对于这个,自己深有体会。因为没什么野心和追求,读书时常常凭点小聪明,就pass了许多考试,且成绩还过得去。但有时会因为没有脚踏实地,心虚,缺乏安全感而搞砸一些事。
现在遇见这样的孩子也不少。
有孩子非常聪明,上课不怎么听,下课也不怎么看书,但一考试成绩也不会太差,但他一努力,就直升。
想起第一次来当地一流学校时,就感叹:我读书时的二流学校,自由散漫无太压力,有也是自发的。一流学校的学生智商比我们高,却比我们更努力,更多作业更高难度,花在学习的时间也更多。怪不得他们考出来的成绩,我们学校追逐不上。3、智商天赋不成问题时,努力勤奋的方法是关键。
在班上有一部分学生,非常非常努力,作业也做得相当不错,课本内容滚瓜烂熟,就是考不出什么分数。
问题就在于,如“贺仙”说的技巧。缺乏一种自我寻找方法的兴趣和意识,无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方法系统。
但这种兴趣、意识和能力,似乎也和智商有关系。好法子和一般法子还是有差别的。4、逆袭和心态
智商天赋高的孩子,不加以引导,浮躁,往往最好埋没了天赋。
像在我们学校,由于扩招,拔尖与平庸共存,智商天赋高的孩子容易凸显出来,更容易小骄傲而导致落后。有些智商天赋一般的孩子,外加一般的法子技巧,外加踏实平和的态度,稳打稳扎,虽然慢,却每时每刻都有些进步,最后逆袭成功。回答得太长了,囧。PS:天赋智商不错,成绩不拔尖但中上,稍微努力就拔尖的那群孩子,他们的课外生活应该不错。个人倾向喜欢这类。——————————————————————————————————————————————————————————————————————————————————————添加一些:1、数学公式的本意是:我们需要努力,无论智商天赋多少,努力多一点点,日积月累后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个人、我们来说,更多是一种激励、积极的状态。2、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智商天赋和努力的定义概念不同,结论也会产生不同的。
但作为老师,只是县最好学校的老师,只是希望我能引导孩子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调节
为孩子们长远考虑,我不强调智商天赋,这容易让某些智商天赋高的孩子依赖自身的“小聪明”。
更愿意做的是,希望能过引导他们,让他们培养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有寻找方法的乐趣和意识。
然后坚持它、修正它。3、在个人看来,方法和能力都属于智商,包括后天培养;而能否脚踏实地地去做、去坚持、去修
正,是归于努力。在两者兼有的情况下,到底哪个更重要呢?前者。4、最后,更希望孩子们除了学习,还会生活。
虽然成绩不算顶尖,但好歹复旦毕业的,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吧。从小我都不复习功课,也不预习,没买过额外的习题,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但是我能做到一点,上课四十分钟,我每一分钟都是认真听讲的,我是非常专注于学习的,不会开小差。这主要来自我妈培养了我的专注力,也就是很小的时候,我做什么都不打扰我,我几岁就可以一坐几个小时。现在很多家长会逗孩子,孩子在好好地看书,大人会去打断他们,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有专注力是最基本的,然后是有好奇心,直到今天,毕业十年了,我对事物还抱有好奇心求知心,不断自学各种东西。可以说,人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心是能学好的东西的根本所在。如果你没兴趣,怎么能学好。这个主要还是家长在孩子学龄前的培养,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是打击他敷衍他,还是耐心和他探讨。如果小时候就丧失了对事物的好奇心,可能一辈子都会活得很无趣。除去这两点,我才承认智力的影响。至于用功,没有专注力和好奇心的用功,大部分是在苦挨。所以,好多孩子都是毁在爹妈的手里的。
楼上答题的各位,不要抬举高中学生了好么? 高中生需要什么天赋?本人是北方某高考大省理科生,考大学的时候是全省二百名以内(理科一共50多万那年)。实话实说,上大学以后感觉周围的同学比我聪明的简直太多了,在智商上感受到了非常直观的 明显的差距。大一的时候,英语和数分分班,我都被分进了慢班,痛苦极了。但是,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的GPA在本专业大概是前百分之五,托福和GRE也比大部分同学要高。(虽然后来也没出国)大部分人的智商或者说天赋都是相差无几。人们只津津乐道于天赋过人的神奇,却看不见无数个平凡如你我之辈勤勤恳恳的故事。
我高中毕业后这十几年一直在帮着母校做学生联络工作,对于前后几届校友的情况比较了解。我们高中最顶尖的那波学生现在都是博士或者已经出站,散布在世界各地,做着足够改变世界的事情。他们具有高度相似性:木讷、做事专心、足够努力。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天赋二字。我的一位表兄考过山东的理科前十名。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做金融工作,工作两年后觉得不适应,辞职回到某211大学任数学系任教,现年40岁,未婚。木讷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在他身上我也看不到天赋二字。每届学生里都会有些看起来非常聪明但成绩不稳定的家伙,他们有技巧、敏感度高,无论在什么行业都够轻松取得高分,我有一大堆这样的学长学弟学姐学妹们,他们现在大多是各种行业骨干,拿着年薪分红,投资红酒大豆。他们是真的靠天赋吃饭的人。我还想讲老宅的故事,但他太极端,他是绝对有天赋但极端不努力的典型,这种非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做反面材料都不够格。-------------------------------------------其实一直觉得题主的本意应该是“在努力的基础上比拼天赋”。因为中国的高中应试教育已经把时间排满了。一天就24个小时,睡觉八小时不能克扣,剩余的16小时学校至少盘剥了12小时,再努力发挥也就只能从吃饭上厕所洗漱的时间里克扣。 一个成绩在中上游的老实孩子,能克扣的时间还有多少?他们成绩的差距是天赋造成的吗?我觉得在努力和天赋之间,还有个学习方法问题。比如我的侄女,今年高二,数学成绩30多分,其他科目都能稳定在110分以上。她自知数学差,每天花两节自习课自己看数学,但依旧是50分以下。后来我试着给她讲了几道题,发现她是连初中数学基础都没打好,基本的三角公理都掌握的似是而非。这种情况下抱着高中数学书看两节课又有什么用?所以我直接让我哥给她请了个数学家教,从初中开始恶补。现在半年过去,她的数学偶尔能达到90分了。我觉得这就是方法,查清楚自己为什么不会,然后再努力。我国高中教的是应试技巧而非学习方法,学生某一方面落后以后不会自学,而好学校又都是大班制学生多,老师不可能照顾每一个人的进度。经年累月差距越拉越大。对于足够勤奋的学生,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学习,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没有欠缺,越到后面积累的越厚实。这就是勤奋的学生能保持好成绩的原因。-------------------------------------------在我看来,努力+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正常人进入1%的范畴,天赋+努力+正确的方法可以进入0.5%,而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正确的方法可以进入1‰如果一个极端努力的人,碰巧有那么一点天赋,那么他就是未来的大师。---------------------------------------------
一般还算上进的但成绩不好的(而不是很多自称学渣的学霸)都有以下特点:每次去书店买书都幻想着自己能看完这些书,如此反复;看书看了没几页就幻想着自己看完会有多强,当然一般半途而废;看到学习好的就向他问学习方法,然后听着人家扯一通自己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明觉厉;觉得自己很努力,每天搞到很晚,从来不计算自己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考试考差了,觉得如果把粗心错的分加上就会牛逼很多,忽视考试暴露的漏洞;很少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的学习计划往往从第一条开始就无法完成;。。。。。。。天赋是客观存在的,但高中非竞赛的内容根本无需天赋,甚至学科竞赛省级赛区拿一等也不需要天赋。靠的是用心。用心的等级排在努力之上,用心一定努力,努力不一定用心。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要努力,还要努力对方向
我一直以为我是没资格回答这样的问题的,但是算了一下以后忽然发现我居然也是前1%的选手,这让我诚惶诚恐,觉得很对不起后面的选手们。我主要是依靠智商保持我的成绩水平的,,,在上面众多谦虚的牛逼的选手面前说这句话实在有点丢脸,,,从初中开始就没怎么听过课,自从学会抄作业后能抄的就抄,尽量不自己写,初中是个很差的初中,初一第一第二,初二第三第四,初三就沦落到十几名去了,然后还是混上了重点高中的招生底线,在暑假培训的时候侥幸超越了大部分选手以倒数第三的成绩进入到最好的班级。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进去的,完全没有努力过,稀里糊涂考进去了,放榜的时候我妈还挺激动,说要奖励啊,我没好意思说其实我没认真读,那时候有点后悔,要是认真了考到更好的名次是不是能让她更开心点。高中的时候因为跟班主任关系不太好,他第一节课就罚我站,彼此之间都有点记恨,所以我高中也不怎么热爱学习,一般来讲给我面子对我好的老师才能激发我学习的兴趣,但是从小到大就只有初中的化学老师让我想好好学习过。高中是混日子混过去的,上课看小说嗑瓜子打贪食蛇,手机被摔过几次,别人的手机也在我手里被上缴过,课是从来没有听过的,我也不是那种上课不听课回去以后自己努力自学的孩子,我是那种上课不听课回去继续努力玩的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我学习成绩还行,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我可能有点学习的天分,并且自觉得如果努力学习,考个第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的物理老师是学校的党委书记,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说学生分几种,有些学生讲一遍就会,是考清华北大的;有些学生两遍三遍就会,是考985、211的;有些学生四五遍才会,是考普通一本的;剩下的人都是二本三本的。然后他接着说我就是那种讲一遍就会的学生,后来我听说了这件事,虽然挺得意的但是还是想反驳他,他的物理课我也基本没听过,我是一遍都不听靠自己看书也可以会的学生,毫不夸张的说,高中的物理题目,我基本上都是看完了几个物理公式就可以去做题目的,在考场上自己推导出没有看到过的公式也是常有的事情。最后高考考了2296名,江西省,也算前百分之一。我为什么要写这个答案?证明排名在前1%的我是靠智商才获得了这样的成绩的?证明我是个具有学习天赋的天才?不是的。我是来阐述我的后悔的。---------------------------------------------------------------------------------------------------------------------------------其实问这样的问题是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题主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我还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你所有学生面对的事实并无帮助,一点都没有。不管你是聪明还是笨,不管你有没有学习的天赋,你都不需要想太多,你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努力,去在你的智商的基础上,获取你最好的成绩。更何况,我写这个答案也是想告诉还没有高考的各位,高中的知识真的不难,而且掌握了诀窍就很轻松,我之所以能够学的很轻松是因为我轻松地掌握了学习理科的诀窍,我的语文和英语都很渣的,因为我找不到这两门课学习的诀窍。---------------------------------------------------------------------------------------------------------------------------------而我的后悔就是我高中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只考上了一个普通的985.我想很多人都会后悔高中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的,因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肯定是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的,可是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懂这样的道理。---------------------------------------------------------------------------------------------------------------------------------最后,这个问题下面的所有答案,看过就好,不用挂记于心,接着努力,好好努力。
题主问的是实力的前1%,还是标准化考试的前1%?如果是前者毫无疑问,是努力。所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今天正好看到这篇文章:原文我就不转贴了,重点词句摘抄一下:“如果你学完一门课,还有一些习题做不出来,那说明你这门课没有学好,应该再重新学一遍,我学过的课习题都是要做一遍的。”“YUN神看过的书后面的每章的习题是都做的,YUN神说,他如果不做习题,一味地看书感觉就是看小说了。”“YUN神说他从大学以来到现在(SINCE 2000),有13年了,平均每天都是高强度地搞10小时以上的数学,从未懈怠过。”这样的故事在不同的领域顶尖牛人轶事当中应该出现过很多遍了:十几年几十年持续不断、每天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这才叫努力。每当听到有人说“我很努力啊,我每天(再忙)都要抽一定的时间学数学(编程、音乐……),为什么还是水平很一般?”的时候,心里只有一句话:“你那真不叫努力。”后者的话努力和运气兼而有之——当然此处所谓的努力比前者要少不少,但是毫无疑问也是也是努力的。“玩的时间多”不等于不努力,而是他们节约了许多“开小差”的时间来学习和玩。比如考试排名前1%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努力学习五个多小时,玩五个多小时,只有一个多小时在开小差 ——甚至还更少。考试成绩中等,但看起来很“努力”的学生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努力学习两个小时:玩一小时:开小差十个多小时。表面上看来后一种学生玩的时间少的可怜,睡觉比前一种学生还晚两三个小时,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各种“开小差”的活动浪费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斯汀比伯身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