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游戏是用消除来战斗的游戏的,然后消到有金币的就自动收集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一从科技自媒体正式踏入自助终端市场创业已有一个月时间,我的项目进展整体还不错,但当中遇到了一些行业现象级的问题,小结了一下并拿出来分享,这也是正在爆发的自助终端市场的一线情况。想从线下场景获取流量、赚取暴利,变难了近几个月,科技媒体们先后讨论过共享充电宝、照片打印机、夹娃娃机、迷你KTV、自助按摩椅,以及各类自动贩卖机等,实际上市场中的自助终端产品已不只这些,例如自助拍照机布点也非常广,但似乎没什么人讨论,还有一元夺宝线下版产品也在部分商场出现,另外还包括我在做的自助终端产品(正式宣传还没启动,暂时低调处理,只讨论行业)。从流量角度看,当互联网流量基本被垄断之后,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创新都开始聚焦在线下寻找机会,例如照片打印机的微信吸粉功能,就被当成一个获取线下流量的入口,部分夹娃娃机、饮料自动贩卖机也提供了类似功能。从利润角度看,最初夹娃娃机被广泛关注,主要是其博彩性质所产生超高营收能力。而近期较热的迷你KTV、自助按摩椅项目,是从时间碎片化为立足点并切入到线下场景之中,其较高的单次服务定价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风口角度看,共享充电宝被资本当成是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线下入口级的产品,所以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涌入,并促使其在线下诸多场景之中迅速普及。实际上,分开来看,以上产品分别都被媒体广泛关注过,都是有目共睹热点项目,然而若把这些项目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如今线下自助终端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臃肿,各类产品严重饱和以致过剩,之前线下场景的空间红利正在消失。自助终端混战,线下点位在加速成为稀缺资源对于普通人来讲,商场、电影院、地铁、景区等场所似乎有用不完的空间,但实际上每个场景在建初期都会有规划,虽然后期也会开发一些空地空间,但这些空间中大部分已经被夹娃娃机、自动贩卖机、迷你KTV、自助按摩椅、共享充电宝、照片打印机占据,很多过去不起眼的点位现在月租都能创收千元以上。如今的自助终端市场处于同业相争,跨界混战的局面。这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线下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越来越少,最初我在刚有创业想法时,判断5年后线下场景将会成为稀缺资源,但随着项目前期筹备对行业关注更深入发现,这个时间很有可能会缩短到3年,而当真正启动项目做BD时发现,按照目前的市场态势,这个时间或许用不上1年。线下空间点位成为稀缺资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少,未来某些看似不错的自助终端项目会因为没有位置而无法在场景中布点。当然,已经在线下布点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租约合作,所以理论上有机会等其他项目租期到了之后再取代它们,但实际上对于互联网创新项目而言,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等个半年意味着有可能错过最佳时机,进而会有更多人抢走你的市场。场景经济需遵守商业地产市场规则,价高者得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线下场景成为稀缺资源时,场景方优先考虑的是相同的位置,谁可以给更高的租金,这也是我们此前遇到过的一个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租金收益是场景方的招商经理关注的核心。此前舆论媒体也热衷讨论场景经济,与线下场景深度结合会产生如何如何的效果,现在来看,场景经济也要遵守商业地产的市场规则,同一个点位,价高者得,一旦如此或会极大的限制线下场景服务的创新空间。某些做配套服务的互联网创新会因为场景方对场租的要求而被拒之门外,或者某些创新服务沦为为场景方打工的工具,一年下来的利润全都交给了场景方,如此一来,场景经济的创新空间只会越来越少。暴利产业、资本进场与媒体关注,促成高场租导致线下场景点位租金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夹娃娃机、自动橙汁机为代表的暴力产业。夹娃娃机的暴利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而自动橙汁机也是暴利产品,前两天在与场景商谈合作时得知,某自动橙汁机给他们带去的综合月租竟高达6000,其产品背后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虽然并不是所有点位都是这个价格,但暴利产品正在刺激场景方不断提升各点位的价格。第二是资本聚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助涨场租价格。资本聚焦共享充电宝项目,刺激各公司加快市场布点速度,所以根本不考虑场租成本问题,这给了场景方足够的要价空间,为了能进场,某大机柜共享充电宝每年的租金支出就不少。从这一点来看,小机柜、桌面式的共享充电宝的综合成本要更低。第三是媒体频繁曝光的刺激作用,使更多个体入场。如迷你KTV、自动贩卖机等产品,都采取开放加盟模式,媒体对这类产品的关注使得很多围观群众愿意冒险一搏,花个几万、几十万做加盟,然后放到各场景之中,无形间也助推了场景点位的租金价格。惯坏场景方,用高租金策略跨界碾压场景竞对实际上,虽然不断上涨的点位租金正在惯坏场景方,让其愈发贪婪,但从竞争角度考虑,高租金也是一种碾压式的市场策略,原理很简单——“有钱的玩,没钱的滚”。在这波自助终端浪潮中,最大的获益方绝对是作为地主们的场景方,不劳而获坐地收钱才是最佳的商业模式。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大部分的自助终端都是在给场景方打工,例如某自动贩卖机公司,前几年一直不赚钱,最后靠加盟和广告才赚了。经过一个多月的BD下来,现实的发现,不要跟场景方谈理想、谈未来、谈价值、谈配套服务,直接告诉他们每个月能拿到多少收益就够了,讲再多不如直接给钱管用。所以有钱的金主们直接给钱就够了,没钱的玩家自然会知难而退。自助终端市场已呈现泡沫化,明年将开始洗牌很明显,如今的自助终端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泡沫,不断上涨的点位租金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某些产品的新鲜期已过,营收能力大幅下滑,例如抓娃娃机,活跃度已大不如前。再看迷你KTV多数点位并不赚钱,租期结束之后自然会退场;而免费照片打印机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大机柜式的共享充电宝在场租面前恐难有盈利,若没有资本进入很难持续下去。高租金自然会加速行业大洗牌,不少点位会清退一批产品;另外,当资本停止输血,依赖资本的项目将会崩盘;而随着媒体的声音从支持转向质疑,代理商也会犹豫不决;明年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市场空档期,这是其他自助终端一次重要的市场机会。聪明一时没用,自助终端需为可持续发展打算最先做夹娃娃机的赚了一大笔,最早做照片打印机的都很聪明,提前布局自助贩卖机的某公司已大获丰收,某橙汁机公司近来势头也很猛,共享充电宝在一片质疑声下仍成为资本宠儿,迷你KTV、自助按摩椅已成为线下场景的标配。如今的线下自助终端越来越丰富,能在线下场景中拓展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人都不简单,但长远考虑的话,其中有些产品恐怕很难持久。比如夹娃娃机等产品是奔着赚一票就走的,照片打印机、迷你KTV等产品,新鲜感一过最终留存多少粘性用户还是疑问。在线下做产品离不开场租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当初的维络城刚开始做的不错,后来也受累于场租问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被淘汰。所以在自助终端市场创业不得不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产品是不是一个暴利项目;第二,产品未来发展在哪。如果项目能满足第一点,只需关注眼下就够了,如果无法满足,就需要明确第二点,低毛利的产品未来如何盈利?我对自己的项目还是有清楚的认知和规划的,不过从项目筹备到启动的这三个月时间来看,自助终端市场已经在悄无声息之中激流勇进,按照计划下周首批设备将会投入使用,届时我会详细分析一下我所做的项目机会与难点所在。(钛媒体作者:王利阳,现职:自助终端创业者,新书《社区新零售》即将出版)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二日,杭州一家商业场所内的共享充电宝。 图/视觉中国行业进入调整期,创业者快跑争当头部;入场费拉长运营企业盈利周期;用户认为产品可有可无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的投资人表示。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陈维城编辑:王晓琳《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三日,杭州一家商业场所内的共享充电宝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的投资人表示。《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四来源: 新京报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编辑:田跃清)来源: 新京报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冷夜责任编辑《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五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六
导读今年,关于共享充电的话题不断。资本的看好,巨头的入局,使得这个领域成为继共享单车后的又一风口。然而上线不足7个月,就宣布出局的“乐电”,给行业抛出一个新问题:共享充电宝行业是否迎来了洗牌期?当然,我等吃瓜群众最痛心疾首的还是没能看到思聪直播吃翔1上线仅7个月,共享充电宝公司“乐电”就宣布停止运营了10月11日,自助式智能充电宝“乐电”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公司将停止运营该项目,已经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并通知用户及时将未的押金提现。这是i黑马了解到的第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宣布倒闭。今年,关于共享充电的话题不断。资本的看好,巨头的入局,使得这个领域成为继共享单车后的又一风口。火爆的共享充电宝行业还引来了口水战,5月初,聚美优品宣布斥资3亿元街电项目后不久,王思聪就怒批共享充电宝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立帖为证”。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资本战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在进入2017年4月之后的40天时间内,行业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引发了业界不少的质疑。然而上线不足7个月,就宣布出局的“乐电”,给行业抛出一个新问题:共享充电宝行业是否迎来了洗牌期?2关于乐电乐电于今年3月份上线,是一种自助式的智能充电宝租借终端。投放于杭城各大商场、火车站、电影院、旅游景点等场所。每台设备设置了9个仓门,仓门内放置的充电宝自带了适用于苹果和安卓手机的数据线。当仓门对应的绿色指示灯亮时,表示充电宝为满电状态,可立即租借。据悉,乐电智能充电宝杭州地区BRT公交站服务点已于3月21日正式运营。截止3月,乐电在杭州铺设了近200台设备。覆盖范围包含公交站、商场、KTV、酒店等。租借方式为,用户使用微信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并关注乐电公众号,之后再点击“借电源”按钮,支付50元押金后即可借用充电宝。归还时,在乐电机器上,将充电宝正面朝上插入仓门,即归还成功,并立即退还押金。收费方面,24小时内可免费使用,2元/天,50元封顶。从乐电发布停止运营的通知中得知,提现后余额会在1至2个工作日原路退回。对于部分用户,乐电方面回应称,“服务器由于故障原因,有部分用户可能暂时无法提现,技术人员正在维护中。”乐电方面没有公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的具体原因。不过,据杭州日报4月6日报道,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为楼莹莹,其曾公开表示,一台小型的充电宝自助机柜成本大概在元不等。“仅仅依靠充电宝租赁是比较难实现盈利的,更何况接下来会有更多竞争者的加入。”3行业冰火两重天近期,行业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有企业传出融资失败、“花样裁员”,也有企业高歌猛进。据悉,行业领先的企业小电科技正进行新一轮融资,融资数额将超过5亿元;另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充充也在8月宣布,获得唯猎资本等参与的5亿元A轮融资。而另一边,除乐电倒闭之外,天使轮融资过亿的Hi电,则被爆出以“调员工往边疆城市”为由,“劝退”旗下200多名员工,遭遇员工集体维权,其创始人则拒绝回应。共享充电宝被推到风口,这届资本为何这么亢奋?在投资人看来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共享单车火了。充电宝跟单车一类比,盈利模式都是直接复制,基于押金的现金流操作,比如在头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基本是免费充,之后才开始按时收租金,比如每小时1元或每天2元收取费用。而且充电宝单品成本低,几十块钱,按照一小时一元来看,不少投资人认为几乎不到一个月最多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而且线下铺设的场景更多,有机场、火车站、地铁、商场、电影院、餐饮、酒吧、游乐园等。可以主打机柜也可以是充电接口,更诱惑的是,损耗率与硬件成本更低,乍看之下,比共享单车更有前途。如果时针拨回去两年,这种共享充电宝的点子,估计会吓跑投资人,因为它一点都不性感,有了滴滴、共享单车之后,它才开始变得符合这届投资人的口味。4为什么共享充电宝火不起来?关于共享充电宝为什么火不起来,许多理由也是有点理性判断与常识都能看到:一是手机用户都需要充电,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手机充电是刚需不代表在外租赁充电宝就成了刚需,但充电宝体积小随身携带方向,当前电池技术的进步,一天一充基本上是可行。其次,对于用户来说,在紧急的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不是高频现象,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事实上打的其实是这种偶发性需求而不是高频需求。而要命的是,充电宝几乎是手机用户人手一个,实在手机没电又急着要出门,带个充电宝耽误的时间远比到处找商场去租赁一个充电宝要来的方便,不至于像投资人所说的“当前人们出门连钱包都不想带,更别说带充电宝”。即便用户会使用充电宝,但也不会是一个高频的行为。另外,当前无线充电、快充等技术在发展,电池技术理论上是在不断进步,一天一充发展到2天一充,再到7天一充是技术进步的规律。说到底,当前共享充电宝创业者赌的是充电与电池技术未来多年将会原地踏步不会进步的这种侥幸心理,因此这个生意就只能是一个短期圈钱的项目,不可能是一个全国铺开长远运营下去的生意。另外从共享的本质来看,如今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和滴滴有着本质的的不同,滴滴仅仅是做一个互联网平台,将私家车等闲置资源吸收进入平台共享,所有的共享资产都是平台供给侧用户(司机)自己的,它的边际成本效应为零。滴滴的模式说是共享经济平台是可以说的通,这也是它形成规模效应之后能够快速形成共享平台网络效应的根本原因。但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都是,都需要不断花钱去制造设备,不仅要运营互联网平台,还要不断铺设备,桌面与机柜式充电宝都需要一个商场一个商场不断去进行地推,随着硬件摊子铺开越来越大,花的钱越来越多,维护成本与风险越来越大,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越来越小。一方面,因为滴滴这类共享经济模式它的设备是供给侧用户自己的,因此,它不会产生公地悲剧遭遇过度使用被破坏。而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都会引发公地悲剧,即作为一项共享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与消耗,快速损毁。这难以避免的是维护成本对现金流的啃噬、折旧对净利润的消耗等。而共享单车比共享充电宝好在,产品属性上,前者高频产品、单价足够高、不便携带容易丢,分时租赁是可行的,而共享充电宝则单价低、易携带、偶发性需求、属于低频产品,不适合大规模去铺量。另一方面在于在外充电宝需求是偶发性需求而不是持续性刚需,共享充电宝目前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尽管有广告、超时收费等收入,但整体从一个稳定持续运转的商业模式来看,随着边际效应递减,怎么持续的赚钱填补成本投入还是一个问号。此外,抛开盈利模式不谈,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忧虑。目前关于充电宝质量不过关而导致的爆炸、失火等事故时有发生,充电宝自动匹配读取用户隐私、安全数据、被植入相关病毒的新闻时有发生。在全国范围内这个生意大规模铺开的话,安全事故的概率会大大提升。说到底,这类共享不是真正的共享,而是一种重资产模式的硬件租赁。这类硬件租赁项目不是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鼓励人们把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获取一定的收益,而是在该类硬件的拥有量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没有对人人皆有的存量充电宝的闲置资源的二次利用,而是不断制造增量,制造落后产能与硬件垃圾。最后在如此短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玩家和资本,共享充电宝行业确实存在泡沫。不经思考一窝蜂而上多半会诞生许多烈士。如今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的诸多创业项目无非又是跑在一条老路上,很显然,“风口”上的共享充电宝创业,想让王思聪“直播吃翔”还是太难。希望在若干年以后,创业者与投资者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疯狂,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来源:期货圈您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专注于服务新媒体、财经探索、政策解读及传播行业真相,讨论金融行业需求痛点项目对接,合作共赢按住二维码识别关注你是 爱学习 金融人士?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更多资讯!
《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七据36氪报道,充电宝租赁企业“来电科技”已获得A轮融资,由SIG、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这是迄今为止行业最大金额。来电科技成立于2014年8月,专业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手机智能充电产品。开创了全球范围内首个“移动能源共享平台”,将传统移动电源销售模式重构为生产和储存、输送、智能终端及智能服务的自动式循环系统,有效地减少锂电池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实现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并借助互联网,将移动能源智能化、交易开放化及共享化,从而实现城市能源智能化。据悉,截至目前来电科技已经入驻80多个城市、铺设1600+台机柜,平均每天租借2万多次,每次租借时长3个小时,累计用户数超200万。该公司研发的自助借还充电宝终端机,拥有32项专利。自共享经济大爆发以来,生活服务领域各种各样的共享开始出现。充电宝存在的本质是解决17:00以后、离开家和办公室时的移动、应急充电问题,充电宝租赁无疑解决了没有随身带充电宝的这部分人的刚需。除了来电科技,同行业内还有小电、街电等相继获得融资。对于此次投资,SIG合伙人张琳娜表示:“大机柜的垄断性场景和专利是公司的壁垒和护城河,且暴露空间大、附带屏幕,在高流量人群场景下广告优势也是营收的现金牛;来电作为该领域先行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把充电宝租赁当作入口,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红点中国管理合伙人袁文达表示:“来电经济模型更好、专利技术壁垒更高,从研发周期更长的大中型机器入手、与上百家大型企业及互联网巨头有独家合作,未来可以覆盖全场景,可延展商业模式可以抵抗价格战风险。根据安迪比尔定律,硬件技术能力发展未必赶得上人类的消耗速度,期待来电成为能量供给领域巨头。”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则认为,充电属于全方位的大众需求、是正待唤起的新线下场景,且容易在线下进行规模化复制,基础设施也已普及,此事的发展将有三个核心:产品成熟度和维护成本:信用免押金、弹出成功率等体验会直接影响,来电有3年的经验优势,同时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商业化验证;用户习惯培育:密度和安全性是让用户产生“到哪都能充”心理预期的关键,而且异地取送的便利性使网络效应比较明显的,其次才是价格;融资:投到一定密度、价格战触发时,需要大量资本支撑。《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八原标题:旅途周折他投了个能优雅休息的盒子 3㎡空间24h供路人歇脚 已落户青岛◆正被使用的微厅盒子的玻璃会从透明玻璃变成磨砂玻璃,以保证用户隐私。文| 铅笔道 记者 冯超高沛正在查看产品不足一个月的使用数据。产品名叫微厅盒子,是团队于今年11月投放的。长2米、宽1.5米、高2.2米的盒子里配备了按摩椅、液晶屏、恒温空调和空气净化等设备,用户可通过声控系统控制相应设备。他想让盒子满足那些想在旅途中歇歇脚休息的人。因此,他选择了青岛的2家写字楼、3家商场作为首要投放场景,并正在洽谈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其实,共享按摩椅、共享太空舱也能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休息需求。只不过,前者无法保证用户隐私,后者可能造成用户的心理排斥,在他看来,都是舒适有余,优雅不足。但有多少用户愿为这份优雅付费呢?他好奇地翻看着:1500多个注册用户、日流水600~800元……他发现了凌晨1点的使用数据,随即莞尔,“是我们目标用户外的安保人员”。注: 高沛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休息要优雅高沛的飞机又晚点了。虽然他知道晚点司空见惯,但一想到飞机不知什么时候起飞,一股烦躁感还是不觉涌上心头。为登机排好的队伍也散了开来,他一个不留神,机场大厅就已座无虚席。无奈之下,他拉着行李四处转悠,想找一个能坐下歇脚的地方,可最后的收获却只有一片嘈杂。他更烦躁了。都说出行奔波周折,为什么就没有人提供一个舒适又私密的空间,让人在周折里抽身休息呢?他看着偌大的机场,径自沉思。一次闲聊中,他把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晚点经历顺口讲出,不料在座的几位好友都开始大吐苦水。高铁站机场也好,景区商场也罢,大厅的座位似乎总是供不应求,即便有位置,舒适度也是个问题。市面上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共享按摩椅就是这样出现的。高沛经常见到有人在商场使用这种按摩椅,但他自己没尝试过,“感觉很尴尬,像是在给路人展示表演”。何况,用户财产安全也难以保障。共享太空舱似乎比按摩椅“优雅舒适”一些,但也被高沛否决。在他心中,睡觉是件很正式的事情,需要脱衣入梦好好放松。想到自己要在共享仓里进行这项“仪式”,他多少有些心理洁癖上的排斥。更重要的是太空舱很难快速布点。“投放的多了,太空舱就相当于胶囊旅馆之类的酒店,需要各种行业的许可证,运营难度很高。”他想让用户“微微”且“优雅”地停下脚步休息。于是,他在今年7月开始筹划满足这一设想的“微厅盒子”:像微缩的客厅一样独立又舒适。可搭建“微缩客厅”要把控的细节,远比他设想的要难得多。为盒子装上人工智能高沛设想的盒子搭建步骤看起来简单清晰:搭一个盒子,放进用于休息的设备,设定操作流程。但在第一步,团队就遇到了盒子密闭性的难题。如果盒子透明,用户隐私就会完全暴露;如果盒子封闭,外面的人就不知所以。为此,团队采取过拉窗帘、开展示口等处理方式,但都未能“根治”。几经实验后,团队最终选择了成本更高但效果出色的光电雾化玻璃。这款玻璃可在无人使用盒子时呈现普通的透明玻璃状态,方便周围人观看;用户扫码进入后就会变成雾化玻璃,挡住外人视线。可密闭盒子还有通风不良、空气清洁度低的缺点。在试验了十几款国内外的空气净化器后,团队选择了一套来自美国的空气净化设备。高沛介绍,这套设备是在经受住了吸烟、吃泡面等极端考验后脱颖而出的,用户抽烟后开启设备,5~8分钟后烟味就会完全消除。 “当然,产品里面是严格禁烟的。”他笑着补充道。◆风格简约的微厅盒子颇具时尚感。当然,除了灯具和空气净化设备外,微厅盒子内还配有按摩椅、液晶显示屏等休闲类设备。但如何让这些常见的设备焕发出新的活力,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呢?高沛和团队又开始琢磨起来。最后被敲定的答案是人工智能。“我们要打造一个无人值守、人工智能的微厅盒子。”很快,一套语音中枢控制系统就被应用在盒子中。音响唤醒词是“微厅盒子”,用户若想开灯,只需说“微厅微厅,请把灯打开”即可,“不远的将来,盒子里的所有设备都将接入语音控制系统”。就这样,团队的第一台样机于今年10月研发完成,1.0版本在一个月后上线。产品长2米、宽1.5米、高2.2米,售价4万元/台。高沛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到该投放的时候了”。从青岛起步青岛11月的风有些阴冷,能生生地把体感温度拉低好几度。但高沛并不在意,他正全神贯注地筛选产品的投放地点,体感信息很难占领他的脑神经。他首先瞄准的是写字楼,“白领在中午需要休息来补充精力”。由于不少写字楼都把餐厅附近的地方打造成员工的娱乐休闲地区,团队便将设备投放至写字楼负一楼员工餐厅附近。除写字楼外,最易想到的投放场景便是商场。青岛有不少大型购物广场,如李沧万达广场、凯德广场等等,这些地方人流量大,“外形设计很酷”的微厅盒子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高沛介绍,为方便用户使用,详细使用步骤会贴在盒子外部的显眼位置。盒子也支持用户中途外出。为此,团队还专门设置了“中途出门”的按钮,盒子会自动锁门保证他人无法进入,用户回来只需再次扫码,最后使用完结束计费就可以离开盒子。而因盒子内按摩椅的流程需要19分钟左右,所以用户的单次使用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按1分钟0.8元计算,盒子的客单价约15~20元,“和共享按摩椅的收费标准差不多”。◆年轻有活力的微厅盒子团队当然,团队也考虑拓展更多场景。除了正在谈判对接的机场、高铁站外,团队还将考虑高校和景区等场景,微厅盒子的定位也将由基本的“休息场所”变为“娱乐场所”。为了让盒子搭载更多社交娱乐类的内容,团队开始积极和第三方对接。自助售卖机、自助咖啡机、美甲店……高沛正将这些需要场地的产品结合起来,推动双方业务的互相促进。至于进一步的扩张策略,高沛已经做好打算。团队目前在目标城市招募两类合伙人,一类是C端事业合伙人,“我们会寻找在场地和人脉方面有优势资源同时又希望低成本创业的人群,由他们进行产品的投放,按照目前的数据样本,8~12个月收回成本已经是比较保守的预测”。另外一种则是有丰富地推资源和经验的B端城市合伙人。他们将负责团队在目标城市C端事业合伙人的寻找和发展,同时也会承担线下的运维工作。目前,团队已经在青岛投放了2家写字楼和3家商场,共有1500多个注册用户,日流水600~800元,已有20多个准事业合伙人和近5家城市合伙人待签约。团队正在寻求1000万~2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用于明年上半年的产品铺设,主要目标城市是青岛、北京和上海。“写字楼的白领都反映产品太少,总要排队,我们需要加快脚步了。”/The End/编辑 赵芳馨 校对 朱明驰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yangmao-71,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我是本文作者冯超,近期关注行业。有相关创业者,欢迎加我微信(Fchaoer1994?????)聊聊。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暴利、资本与媒体聚焦,自助终端的场景经济游戏》 精选九共享单车的硝烟还未散去,共享充电宝却迅速成为了风口,在最近短短几个月内,这个细分领域共获得超过12亿元的融资。而王思聪则怒怼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他吃翔。那么,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不是伪需求?共享充电宝的投资逻辑是什么?面对BAT巨头,共享经济项目的机会在哪里?日前,我们与小电科技投资人、德同资本合伙人陆宏宇聊了聊。口述?陆宏宇(德同资本合伙人)整理?张晓军共享经济背后的四类升级从共享出行、共享度假到共享充电宝,这几年共享经济很火,在我看来,共享经济的一个核心要义是资产盘活,资产网络化,提高对资产的使用效率。类似于滴滴、ofo、途家等公司,它们所做的打车、骑自行车、出租这些事情早已有之,只不过现在是把原有、零碎、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资产,组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有很多新玩法,同时可以把线下流量搬到线上。要盘活这些资产,前提需要的是一个软硬件的基础,如果没有硬件基础,带宽网速不行,GPS不够精准的话,是没有办法网络化的。所以我们说,滴滴打车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PC时代也有电话打车,只不过效率太低下。只有下单的人,中间的平台和提供资产的人,这三者位置都很清晰时,依靠平台融合才能很高效地运营起来。除了软硬件,另外关键的一点是消费者的刚需。共享经济项目一定要建立在刚需之上,同时,它所面临问题的替代解决方案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说你打车不用滴滴,那解决方案就是坐地铁、公交。自行车你不用共享单车,替代解决方案就是走路。对于处在消费升级中的人来说,肯定不想这样,而且体验也很差。近来新出来很多共享项目,比如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有的我并不是非常看好。拿共享雨伞来说,替代解决方案非常多。一到下雨天,地铁门口就有一群老大妈举着伞卖,五块、十块,甚至用一个、一本杂志等,就可以解决问题,这就不是一个特别硬的刚需。德同资本合伙人陆宏宇如果把共享经济背后的需求再深入解剖一下,放到消费升级这个概念当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品牌升级。原来有黑车,现在有滴滴打车、神州专车,黑车在安全性、服务态度等方面可能都不太好。类似像神州这样的平台机构,可能干的是原来黑车一模一样的活,只不过在大家推动下,网约车成功合法化了,并收编了很多零散资产,集中在一个平台规范化运营,这其实就属于品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消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