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宝是谁演的使用的双捡现在找到了吗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汉唐风云之关公战秦琼
作者:&& 更新时间: 11:07&& 阅读最新章节
正文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 文武场梅妩显&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五节&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六节 闵玉珠客栈急送&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七节 杀闵府逃出新&第一部分 第三章 汉关羽大兵压境,小将军&第一部分第三章 第二节 小将军校场标名&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三节 初献艺轻取刘封&第一部分 第四章 汉军攻破安平州,西征将&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二节 魏延狂傲言语不&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二节 (下)&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四节 庆攻城魏延出恶&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五节 西征献计各用心&第一部分 第五章 魏延孟达身先死,刘封暂&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二节夏侯渊语意泄玄机&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三节为争帅印各怀心腹&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四节 拙孟达残命丧无&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五节&第一部分 第六章唐人逃回退三关,梅妩汉营&第六章 第一节 郭奉效化名投唐营(二)&第六章第一节 郭奉孝化名投唐营(三)&第六章 第二节 火烧看山双城涉险(上)&第六章 第二节 火烧看山双城涉险(下)&第六章 三节 唐人韬晦退守三关&四节 王妃鼎力,梅妩捧印&五节 汉军入并进驻河东&六节 唐将帅同心守并西&六节 将帅同心守并西(二)&七节 汉室将帅又起纷争&七节 汉室将帅又起纷争&八节 关羽设宴,将帅解和(一)&第四十五回 将帅解和&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扫描下载客户端帖子主题:关于长贴《也说几句秦叔宝》审查?
共&454&个阅读者&
军号:744722 工分:142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关于长贴《也说几句秦叔宝》审查?
文章提交者:maidi1027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20-0-1.html
有一个很长的几万字长贴《也说几句秦叔宝》(1-25),想发板块中,一共25部分,不知道怎样审查?因为原贴必须分割成几个部分.(作者公开同意转贴的)海魄冰情-海冰论坛 → 海魄冰情-海冰论坛 → 热剧评论 → 也说几句秦叔宝 18:42也说几句秦叔宝(一)为寻找下载,偶尔链到这里,一直潜水,不好意思。我已不是追星的年纪了,很麻木,所以很羡慕在梦境和热情里生活的所有人。看到大家的言论,挺有意思,所以想说几句关于秦叔宝的话。网上议论最多的是,黄海冰的形象不是五大三粗,不像秦叔宝,可是,秦叔宝并非五大三粗啊!他遗留人世的唯一画像就是凌烟阁功臣像,大家看过了吗?在那里,秦叔宝身穿宽袖长袍的朝服,头戴朝冠,手执笏板,细长的双眉斜向上倾,同样细长的双目是那样的平和温顺,面目俊朗,长髯飘洒,浑身散发着儒雅的气息。这是中年以后的秦叔宝。同样的形象在年画里也看得到。我们很难找到秦叔宝的生卒年表,但是,据史料记载,秦叔宝是自幼从军,很年轻就当了,和他同在张须陀旗下效力,官阶相同,名气一样大,并始终一同作战的另一位名将罗士信(罗成的原型),死时才二十多岁,由此我们可以想见秦叔宝的年纪也不会大,所以,当时驰骋沙场的,就是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清秀可人的军,可以说,黄海冰高挑的身材和漂亮的面孔,正好演秦叔宝。秦叔宝现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主要来自小说,因为他是初唐著名的猛将,所以很容易赢得五大三粗的容貌定式,这是可以理解的。关于秦叔宝年纪的推断也来自小说(秦彝之子),所以也是错误的。在开国元勋中,秦叔宝是死得很早的,盖棺定论——古人也这样,所以,这个没有受到后来政治风云的影响的人物就成了大唐很多纪念活动的主角,史料记载,在他死后过很久,朝廷还用他在平定叛乱中缴获的巨大铁枪来炫耀武力,缅怀先人的功绩,他的故事也早在就走进了民间的说书坊。也说几句秦叔宝(二)有的网友提到,后二十集的故事里秦叔宝太少作为,还缠绵病榻,其实,历史上的秦叔宝真的长期缠绵病榻,他的早逝与此有关。《唐书》记载过这个事实,而且还记录了秦叔宝的一段话,他说,我生长在军中,身经数百仗,流的血有好几斗,这么会不生病?在历史演义《说唐》中,秦叔宝的多病直接造成两个大家最喜爱的小将的死,那就是裴元庆和罗成。先说裴元庆。他没有死在李元霸手下,因为李很佩服他的武艺,惺惺相惜放他走了。瓦岗攻打临阳关,与隋朝大将尚师徒鏖战,秦叔宝在交战中跨越溪涧,战马绊在礁石上扎死,枪也折断了,虽然后来缴获了尚师徒的长枪宝马,但是由于疲劳过度和落水受寒,回来之后“发寒发热,病倒营中”,因此 “徐茂公吩咐诸将紧闭营门,将养叔宝”,高挂免战牌。几天后,裴元庆押运粮草回来,他不顾大家的阻拦冲出去战斗,被尚师徒和红泥关总兵新文礼诱进火雷阵炸死。瓦岗的兄弟倾巢出动,为他报仇。重病的秦叔宝听到外面杀声很不寻常,逼问详情,伤心得昏了过去。被手下救醒以后,命令手下给他披上铠甲,属下看他连站都站不稳,极力劝阻,他却强迫大家把他扶上战马,冲进敌阵。新文礼正在苦斗,突然看到秦叔宝冲进来,就有些慌乱,匆忙应战,结果“被叔宝纵马一锏,打倒在地。众将一齐上前,把他剁为肉酱。”秦叔宝对团团包围中的尚师徒说:“你关隘已失,何苦如此恋战?我劝你不如降了吧!”尚师徒看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了。再说罗成。李世民蒙冤被关进天牢以后,他的部将被遣散,单单把秦叔宝留在朝中,秦叔宝借口回乡祭奠先人,也溜出长安,和罗成,程咬金一起回了山东老家。由于“少年积受风霜,吃尽劳苦,得了吐血的病症”,一路劳累,心情又不好,一到家秦叔宝就伤病发作,卧床不起。他十分挂念被关押的李世民,可自己又病重没法去探望,只好默默地流泪,罗成很感动,就自告奋勇,代替秦叔宝去长安探视,后来罗成被二王谋害的故事,电视剧里都演了。罗成死后,家人打捞了罗成的遗体运回山东,程咬金正操办罗成的后事,家将报告:“程爷不好了!秦爷闻罗爷消息,大哭一声,就死了。”程咬金急忙带人过去抢救,“叔宝方才醒来,口叫:‘罗贤弟,都是我害了你也!’便哭个不住。”很有意思的是,秦叔宝做为一员著名的猛将,却挺爱流泪的,《说唐》、《隋唐演义》等书中,都有不少记载,而且,每次落泪都很感人的,有时间的话,我想聊聊这个话题。不过,从下一个帖子开始,我将说说真实的秦叔宝的故事。也说几句秦叔宝(三)看了大家的留言,我有些惊讶,我不知道这里喜欢秦叔宝的人还挺多,其实,当初我发帖时心里很忐忑,这里是黄海冰的论坛,不是秦叔宝的,而我很少看电视,不了解海冰,倒是了解秦叔宝,因为中国古代史和古典文学都是我的专业,有的姐妹因此献花,很过意不去。既然大家不讨厌我在这里捣乱,那我就把自己知道的历史上真实的秦叔宝的事,多告诉大家一些吧。顺带说说罗成(罗士信),因为他俩是形影不离的,而且是同乡,都是齐州历城人(今山东历城),山东人乐坏了吧!秦叔宝最初从军时年纪很小,是隋将来护儿的手下,但很受器重,他母亲去世时,特别派人去慰问,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来护儿说:“这个小伙子有才干,武功又高,而且人品气节没有丝毫缺陷,将来一定有出息。(史料原文:是子才而武,志节完整,岂久处卑贱邪?)”秦叔宝扬名的第一仗是跟随通守张须陀平定卢明月的战争,这也是罗士信扬名的第一仗。当时,隋军只有一万人,而敌军有十万,两军相距6、7里各安营寨,互相对峙。十多天后,隋军没有粮草了,准备撤退,张须陀说,我们撤退时,敌人一定出动大部分人马追杀,敌营就空虚了,如果有人趁机突入敌阵,一定会获胜。但将校们都不吭声,只有秦叔宝和罗士信自告奋勇,于是他们一人带一千士兵埋伏在草丛中,等敌军追兵出城后,他俩就发动突击,敌营的大门很坚固,攻不破,他俩只身翻越寨门,拔下旗帜,杀死数十名守军,从里面打开营门,带领隋军一连攻破、烧毁三十座大营,卢明月急忙回军救援,结果因受到两面夹击而大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只有卢明月和几百名轻骑兵得以逃脱。这一仗发生在公元614年,因为罗士信有明确的死亡年纪和时间,可以推算出当时参战的年纪是十五岁,而从战场表现、官阶、相关记录及后来的年表反推,秦叔宝的年龄应当不超过十七八岁——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一仗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破多的战例,也是一个奠基战,它奠定了秦叔宝、罗士信不可撼动的名将地位。随后,秦叔宝又参加了在海曲平定孙宣雅叛乱的战斗,在战斗中,他又是第一个登上敌人的城楼,因此又立大功,被授予建节尉的官职,这是秦叔宝有明确记录的第一个官职。也说几句秦叔宝(四)看到了对(三)的留言。看来真的有姐妹喜欢这些信息,我就心安理得地接续下去吧!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帖子(四)和前面的(一)、(三),采用的全部都是史料,没有文学内容,(二)采用的是元末明初的古典名著《说唐》,属于文学内容。公元616年,张须陀带兵讨伐瓦岗军,在河南的大海寺中了埋伏,兵败被杀,秦叔宝和罗士信集合残兵,归附另一位大将裴仁基。公元617年四月,裴仁基投靠了瓦岗军,秦叔宝和罗士信也成了瓦岗义军的将领。这时他俩一个十八岁,一个二十来岁。瓦岗军头领李密最喜欢的将军就是秦叔宝和程咬金(程咬金是自己成立乡勇民团,然后在秦叔宝和罗士信之前归附瓦岗的)。当时,李密挑选了8000名最勇猛的士兵作为“内军”,任命秦叔宝和程咬金为骠骑将军,分左右两军来统领,他常吹嘘说:“这8000人足以抵挡百万大军!”,当时的罗士信被授予总管的军职,这个职位也是很高的。历史证明李密没有看错人。公元618年七月,瓦岗军和宇文化及在河南黎阳展开大战,这就是载入史册的另一个反败为胜的战例——黎阳之战,鏖战一天之后,李密被箭射中,昏迷坠马,大家都以为李密死了,四散奔逃,瓦岗军大败,宇文化及趁势追杀,秦叔宝独自奋战,在万军之中拼命将李密救了出来,随后,他又集合溃败的兵将向敌军反攻,终于打败了宇文化及。这时的罗士信在哪里?他已经归顺王世充了。原来在黎阳大战之前,瓦岗军还和王世充打了一仗,罗士信身中数箭,重伤被俘。王世充正缺少大将,抓到罗士信后如获至宝,把他接到王府里,和他同吃同住,照顾得无微不至,罗士信很感动,就投降了。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趁瓦岗军刚刚打败宇文化及,伤亡惨重未得休整之机,在通济渠上突然架起三座桥,带领精兵2万,骑兵2千对瓦岗军发起攻击。李密被刚到手的胜利冲昏头脑,不顾众将的反对坚持正面迎战,两军在河南邙山遭遇,这就是著名的邙山战役。战斗中,程咬金等十多员大将受重伤,单雄信投降,李密见大势已去,撇下瓦岗军去投奔大唐,瓦岗军群龙无首,士气极其低落,王世充趁机劝诱,结果,秦叔宝、程咬金等数十员将领全都归顺了王世充——真是白拣了个大便宜。一下得了这么多的猛将,王世充高兴极了,他立刻封秦叔宝为龙镶大将军,程咬金为将军,其他众将也都得封赏,也因此不但不再把罗士信当宝贝,反而越来越冷落他了。罗士信有一匹宝马,王世充的侄子王道询很眼红,王世充就把马强夺过来送给王道询,罗士信非常气愤,对王世充的忠诚也动摇了。后来,王世充又重用曾经卖主求荣的邴元真等人,邴元真是个贪财的卑鄙小人,罗士信羞于与他为伍,就渐渐起了背叛的念头。而面对王世充的高官厚禄,秦叔宝和程咬金则从一开始就根本不买帐。史书明确记载: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量狭窄,动不动就诅咒发誓,胡说八道,像个巫婆,又奸诈反复,决不是可以平定天下的明主,秦叔宝也有同感,两人就寻找机会离开。四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与唐军在河南九曲交战,秦叔宝和程咬金向唐军冲击,跑出一百多步时,突然下马,回头对王世充施礼说:多谢您的款待,我们也想报答,但您猜忌心太重,身边小人又多,实在不是我们能久留的地方,现在我们就向您辞行了。王世充和将士们都知道两人的厉害,谁也不敢追,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跑进唐营。很快,罗士信的机会也来了。同年(619年)七月,王世充派罗士信去攻打唐军占据的河南谷州,罗士信就趁机归附了大唐。大唐可不嫌名将太多,唐王李渊派特使前去迎接,还赏给罗及部下彩帛5000匹。从此,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开始为大唐打江山,踏上成为唐朝开国元勋的道路。此时秦叔宝二十刚出头,罗士信还不满二十岁。也说几句秦叔宝(五)谢谢姐妹们的鲜花和礼物,我收下了。我经常在各个论坛闲逛,极少注册、留言,当时写(一),就已经大大突破我以往留言的长度了,能写到今天这么多,都是姐妹们的功劳。有姐妹说到史料中常常会观点各异,这是不错的,但要看被记载的对象是谁。像秦叔宝、罗士信这样没有被卷入政治斗争的纯粹的战将,各种版本的记载比较一致,仅在细微的枝节处有出入,将它们互相印证补充,就比较容易得到相对完整准确的结论。不说闲话了,我们接着谈秦叔宝。秦叔宝、程咬金降唐后,李渊把他俩派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闻两人的大名,十分器重,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程咬金为左三军统军。就在他俩降唐的第二个月(公元619年三月),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刘武周发兵攻打大唐,从此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柏壁大战的序幕,在此战中,唐朝大将秦叔宝与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的数次交锋,也演变为著名的传奇故事“三鞭换两锏”。刘武周进犯时,负责防御的就是李元吉。李元吉一向只喜欢打猎游乐,把军务当儿戏。刘武周大军攻来,他强迫车骑将军张达只带100名步兵迎战,结果当然全军覆灭,张达一怒之下投降了刘武周,并反戈相击,带领军队攻克榆次。五月初,刘武周攻克石洲,五月十九日,又攻陷平遥,六月,在鼠雀谷打败唐朝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直接威胁太原。李渊派大将裴寂驰援,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率尉迟敬德等将领迎战,当裴寂行军到介休时,宋金刚军切断了唐军的水源,唐军不得不拔营寻找水源地,宋金刚大军趁机截杀,裴寂大败。李元吉一看援军无望,就于九月十六日放弃太原,逃回长安。刘武周轻松拿下太原后,派主力宋金刚军继续前进,宋金刚军中尉迟敬德等大将骁勇善战,唐军不能抵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连续攻克晋州、龙门、浍州,至此,大唐在黄河以东的领土几乎全部失陷,李渊被迫下诏,准备完全放弃河东领土,退守河西。李世民上书极力劝阻,他认为太原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不能放弃,恳求李渊准许自己带“精兵三万”,收复河东。李渊同意了。同年十一月,李世民趁黄河冰冻之机,率部队从龙门渡过黄河,在柏壁安营扎寨,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相对峙。众将要求出战,李世民却坚壁屯粮,只派小股人马袭击粮道,准备在宋金刚粮尽退兵时再进行主力决战。不过,主力对主力的交锋,却比李世民的预想来得早。在李世民渡河之前,河东的夏县与蒲州的隋朝旧将起兵响应刘武周,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率唐俭等征剿。十二月,夏县守军抵挡不住了,请求宋金刚派兵增援。宋金刚派尉迟敬德率精兵悄悄离开大营,绕到进攻夏县的唐军的后方,突然发动猛攻,夏县的守军趁机出动,里应外合,唐军大败,永安王及所有大将全部被尉迟敬德抓获。尉迟敬德大功告成,志得意满地返回浍州,他不知道,在得到夏县唐军溃败的消息后,李世民也派了一员大将领兵悄悄离开大营,在夏县与浍州之间的美良川埋伏,正等着他送上门来,这员大将就是秦叔宝。也说几句秦叔宝(六)谢谢大家的夸奖。下面我继续秦叔宝的故事。美良川之战是秦王主力与宋金刚主力的第一次正面交战,秦王军参战的将领是秦叔宝、殷开山,敌方参战将领是尉迟敬德、寻相。在美良川遭遇秦叔宝之前,尉迟敬德已经连胜近十个月了,这次又一举抓获数员唐将,相当自负,根本没有把唐军放在眼里,所以毫无戒备,秦叔宝、殷开山抓住战机突然进攻,尉迟敬德、寻相措手不及,部队顷刻就完全溃散,根本无法抵挡唐军的猛烈攻势,只能节节败退,终于突出包围,带领残部逃回浍州,秦叔宝等将士也在取得斩杀敌军2000多人的重大战果后,迅速撤回自己的大营。美良川之战是整个战局的转折点,刘武周连胜的势头被遏止,并从此每战皆败,美良川之战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没过几天,蒲州也向宋金刚告急,宋金刚又派尉迟敬德、寻相带兵驰援。这一次,李世民不打算再给尉迟敬德攻城拔寨的机会了,他亲自挑选军中最骁勇的将士3000人,连夜从小路插向尉迟敬德的前方,终于在安邑超过了敌军并设下埋伏,尉迟敬德又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到了最强大的敌手,不仅大败,而且败得更掺,全军覆没,只有尉迟敬德和寻相两人拼命逃回浍州,其余兵将全部被歼灭。这下,宋金刚老实了,不敢再轻易派兵四处支援了,李世民抓住机会,一边让主力部队与宋金刚军继续对峙,一边派小部队收复被占州县,到次年(公元620年)的四月十四日,和唐军对峙五个多月的宋金刚军终于粮草耗尽,全军北撤,唐军立刻追击,追到吕州,遭遇宋金刚后卫寻相的顽强抵抗,唐军击溃寻相,继续追击。这是历史罕见的大追击,数万大唐将士平均一天要走200里,与敌军的阻击部队交战数十次,连李世民本人都连续两天没有吃过一口饭、三天不能解甲休息,但是艰苦的努力是有丰厚回报的,唐军终于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的主力,两军展开决战,一日之内连打八仗,唐军将领勇猛异常,八战全胜,歼灭宋军数万人,宋金刚、尉迟敬德、寻相及两万残部突出重围,逃往介休。但是唐军又马不停蹄地立刻追了上来,宋金刚率两万部队在介休城西门背城布阵,南北长约七里,李世民命令秦叔宝、程咬金攻打北端,翟长孙、秦武通攻打南端,徐茂公等从正面迎击。战斗中,徐茂公等被宋军击败、后撤,宋军趁势反击,李世民亲自上阵抵挡,唐军将士齐心合力,终于打败宋金刚,杀死宋军3000多人,宋金刚逃走,尉迟敬德领着小股残兵退回介休城。这时,在并州的刘武周得知主力已经被全歼,就弃城逃往突厥。李世民欣赏尉迟敬德的勇武善战,派人劝降,尉迟敬德见大势以去,就投降了李世民。至此,长达五个月的柏壁战役结束,大唐在黄河以东的半壁江山全部收复。战后,唐军统计战果,全部将领中立功最多的就是秦叔宝,因此被加封上柱国的官衔,赏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李渊亲赐黄金瓶一个做为嘉奖,并对秦叔宝说:“现在你就是想要我的肉,我也会割下来赠给你,更别提金银财宝了!(原文: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也说几句秦叔宝(七)谢谢。秦叔宝的确是初唐最勇猛的青年战将,但有姐妹称他为军事天才,这有些不妥。在瓦岗军将领中,可称军事天才的应当是武功不那么厉害的徐茂功,他和单雄信是结拜兄弟,瓦岗军失败后,他直接投奔了大唐(比秦叔宝早几个月)。他善于指挥,谋略过人,而且也很年轻,参加柏壁战役时刚刚25岁。另一位因与李密不和、比徐茂功更早投奔大唐的瓦岗将领王君廓(后来做到右武卫将军)也比较精于谋略,我说的是事实,不要扔臭鸡蛋啊!当然,如果上了战场,一刀一枪地比功夫,厉害的毫无疑问是秦叔宝,他在战场上罕有对手,这在后面还有很多例证。其实,包括李世民在内,秦王府的将领们当时都很年轻,几乎都只有二十来岁,可是,辉煌的大唐盛世的确是在他们手中诞生的。闲话不说了,我们谈正题。柏壁战役胜利以后,李世民在用人上出现了一些失误。他爱才心切,对投降的尉迟敬德、寻相等非常重用,这使得将领之间产生了隔阂。为什么重用秦叔宝、程咬金时就没有这个问题?一是因为唐军中瓦岗将领极多,像徐茂功、王君廓、牛进达等等,出生入死的战友再次重逢,高兴还来不及呢!二是秦、程等并没有和唐军交过战,名气又大,即使是秦王的老部下,在心里也是接受他们的。但尉迟敬德等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柏壁战役时间很长,决战阶段打得又异常艰苦,唐军损失也很严重,所以将领们对战败投降的尉迟敬德、寻相等人从心理上不是很接受,李世民没有考虑众将的情绪,又非常看重这些降将,让他们各领旧部,将有过无功的降将和原来的唐军将领同等对待,伤害了众将的感情。所以,降将与原大唐将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降将们对这种处境当然不满。李世民一番苦心,结果却是把双方都得罪了,这个矛盾一直带进了洛阳—虎牢战役。就在唐军进行柏壁战役的时候,王世充趁机扩充地盘,占据了河南大部分州县,自立为夏王的窦建德也在河北境内大肆扩张,因此,在刘武周被剿灭后,中原已经形成了王、李、窦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在唐军休整了两个月之后,李渊命令秦王李世民率马、步总管7人、战将25员、大军近10万东征王世充,同时,派遣使臣与窦建德和谈,使其保持中立。其实,大唐与王世充的交战一直没有间断。在柏壁战役期间,著名的勇将罗士信一直就在河南前线,全力抵抗王世充的进犯,并向洛阳方向步步逼近。到东征之前,罗士信的部队已经打到了距洛阳城西不远的慈涧附近。公元620年7月底,李世民任命罗士信为东征大军先锋,率部包围慈涧,王世充得到消息,亲率大军3万前来救援,从此开始了大唐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洛阳—虎牢战役。也说几句秦叔宝(八):古人是怎样打仗的大家过年好!今天很晚才有时间上来,看到了姐妹的留言,帖子的点击率也增加了,心里很高兴,有位姐妹问到古代是怎么打仗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正确解读古代战争,所以我今天专门用这个帖子来说一说。在很多电视、小说、评书、戏曲中,大家看到的战争场面,都是两军整齐地列队,大将出来单挑独斗,一旦失败就全军溃散,这种戏剧化的过程当然是不对的。而不分青红皂白,将领与士兵混在一起乱哄哄地打成一片,同样也是不对的。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帅、兵、将。“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这里所说的“帅”,并不仅是“元帅”,对大战而言,“帅”可能是皇帝,对小战而言,“帅”可能是校尉,当然,也可能是谋臣,就是诸葛亮那一类人物,总之,一个正确的指挥者是每个战役都必不可少的。他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作战能力、补给状况、天时地理等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这一仗该怎么打。就拿大唐的统一战争来说,李世民就采用过许多不同的战略,比如刚讲过的柏壁战役,采用的是敌疲我打,后发制人的战略,而下面将讲到的洛阳—虎牢战役,则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其后的五陇坂战役,又采用了反间计,等等。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的指挥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战略方针一旦确立,中途更改的可能性极小,一旦失误,往往就满盘皆输,所以“帅”是最重要的。在前面的一些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徐茂公的武艺远远不敌秦叔宝,但他的军功却比秦叔宝大,在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也高于秦,就是因为他是属于“帅”的将领,精于谋略。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就需要“兵”和“将”来一刀一枪地把它变为现实。其中,“兵”是战场作战的主力。我们常常会听评书中说到“阵”,其实,“阵”就是“兵”在作战中采取的作战方法,它并不神奇,却简单有效,可以把单个的“兵”变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人拼刺刀的能力很强,近战肉搏时八路军伤亡很大,后来八路军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三角阵,就是把班细划为战斗小组,每组三人,肉搏时,三人为一个攻击集团,背靠背拼杀,结果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大大降低了伤亡率——一个最简单的“阵”,作用竟如此之大。正因为如此,“阵”就成为古代作战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不仅单兵与单兵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作战配合模式,小队与小队、营与营、射手与盾牌手、马队与步兵之间,也有许多作战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前人在长期作战中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各种版本的兵书中,主要内容就是“阵法”,这些模式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手、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时,如何交替掩护进行进攻,如何井然有序地撤退,等等,士兵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练习武功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演练各种阵形的变化,一支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各种阵形的军队的确是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所以,古代打仗,并不是大家“排排坐”,等着大将们单挑,也不是像电视中那样,呐喊着蜂拥而上,而是整齐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动集团冲锋,弓箭、盾牌、骑兵、步兵……交替出阵,互相掩护,如果是大规模阵地战的话,进攻往往是波浪形的:第一批大将率领军队,以一定的阵式向敌方发动冲锋,其他战将则整齐地列阵于其后。战场拼杀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当攻击到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将领会带兵后撤休整,第一个作战回合就结束了,第二批将领率部队再发起下一轮攻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敌人被大量消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时,全军就将发动总攻击,一举歼灭敌人。由于“阵”是“兵”在战场上作战的主要形式,所以在大家熟知的成语中,与“阵”有关的比比皆是:战前谋划叫“排兵布阵”,打仗叫“冲锋陷阵”,抵抗不住时就“阵脚大乱”,失败了就是“败下阵来”……搞清楚了古代“兵”的作战方式,那么“将”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将”就是在平时指挥“兵”进行有效训练,在战场上灵活使用不同阵形指挥“兵”打击敌人的人。所以,一个将领必须熟读兵书,熟知各种阵法的变化,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阵”在战场的运用效果有切实的体会。评判将领好坏,主要指标也是两个:一是治军有方,这里主要是指训练必须有成效,而不仅仅是纪律严明,多做好事等等,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所以训练成绩是最主要的;二是战场上沉着冷静灵活多变的指挥才能,这种才能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四个字:“布阵”、“破阵”。“布阵”我不多说,大家一想就明白,“破阵”的意思则是要想办法瓦解敌军将领对部队的有效指挥,使敌方不能形成有效的阵形。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往来的传令兵也往往会被击杀,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下,指挥阵形变化的工具主要就是鼓、锣、旗帜,所以从帅到很小的军官,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指挥全军的旗帜总是很多,很鲜明,并围绕在主将的身边(京剧里直接背在背上了),如果能一直杀入敌阵的中心,夺取军旗,甚至斩杀主将,就可以完全瓦解敌军“阵”的作用,使敌人成为单兵作战的散沙,直至完全溃败。“破阵”几乎是猛将们专有的特权。在战场上,猛将的作用并不是比别人多杀几个敌兵,而是在最骁勇的亲兵和卫队的掩护下,直接向敌人的主将发起攻击,他们体力过人,武艺超群,一般敌兵和将校都无法匹敌,因此最有可能撕开层层的保护屏障,杀入敌人的心脏,直接挑战敌方主将,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不过一旦得手,就为最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根据史料记载,唐军中最擅长这一手的,就是我们都喜欢的秦叔宝将军,面对敌军的骁将,他“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秦叔宝列传》)。在虎牢战役中,唐军与窦建德军打成胶着状态,秦叔宝就从正面一直杀到敌军的背后,然后展开携带的唐军军旗,掉过头又杀回来,敌人以为被包围了,立刻阵脚大乱,唐军趁势进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叔宝也因此立下卓越的战功。所以,帅才、猛将、训练有素的军队,就是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对阵”是基本的作战方式,对李世民来讲,既有包括他在内的徐茂功、屈突通、殷开山等“帅”将,又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翟长孙、秦武通等骁勇无比的猛将,再加上久经战阵的军队,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说几句秦叔宝(九)谢谢鼓励。下面我们继续洛阳—虎牢战役。在“也说几句秦叔宝(七)”中,我们谈到,罗士信被任命为东征大军先锋,率部包围了洛阳外围的慈涧,王士充领兵3万前去救援,这就是洛阳—虎牢战役的开端。在得知王世充的行动之后,李世民亲自点兵5万急驰慈涧,打算与王世充在洛阳外围决战,王世充当然知道李世民的厉害,立即决定放弃慈涧,退守洛阳,利用洛阳坚固的城池与唐军抗衡。李世民知道洛阳易守难攻,就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切断洛阳与周边的联络,孤立洛阳守军。我们前面提到,宋金刚的旧部寻相等与唐军将领关系非常紧张,但大军统一行动时,很难找到叛逃的机会,洛阳外围战斗开始以后,主力部队开始分兵,将领们或被派去断粮道,或被派去收复较小的城池,调动频繁,给了寻相等人较大的活动空间,所以,从九月开始,宋金刚的旧部纷纷带领各自的人马发动叛乱,陆续逃离唐军,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军营。愤怒的唐军将领们立刻将尉迟敬德抓住关押起来,并准备杀掉他,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当即下令释放尉迟敬德,还把他带到自己的营帐中,拿出一些金银对他说,我们志趣相投,所以才走到一起,如果今天你也想走的话,请带上这些钱,作为对我们相识一场的纪念。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不过,其他将领对李世民的举动非常担心。老将屈突通就说,尉迟这个人武功高强,被大家关了这么久,心里一定很生气,肯定要报复的,你把他放在身边太危险,最好还是杀掉。可是李世民不肯听从大家的意见。9月21日,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和500名骑兵巡视战场,王世充得到密报后,亲自与单雄信等大将领兵1万出来截杀,尉迟敬德一面向大营求救,一面拼死保护李世民,在突围过程中,还将单雄信刺落马下,唐军将士接到消息后迅速救援,反而将王世充包围,王世充的军队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被杀近1000人,被俘获近6000人,王世充带残兵仓皇逃回洛阳。从此李世民与尉迟敬德的关系变得相当亲密,而众将也不再怀疑尉迟的忠心了。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李世民决定仿效李密建立“内军”的做法,组建一支直接听命于自己、在征战中时刻跟随、保护自己的“亲兵”,他从10万大军中精选了1000多名骑兵,又从将领中挑选出武功最好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翟长孙四人做统领。这些猛将勇士,全部身穿清一色的黑衣黑甲,所以号称“玄甲队”,李世民自己也做了一套黑衣黑甲,从此,每逢重要战斗,他都披挂上黑色衣甲,率领“玄甲队”充当先锋。如果按照人数和战斗能力来综合评价的话,这支由精兵中的精兵、猛将中的猛将组成的黑色劲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厉害的军队,他们以一当百,横扫战场,所到之处,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敌军无不望风而逃。比如:公元621年正月,老将屈突通与赞皇公窦轨巡营,突然遭遇王世充率领的一支主力部队,李世民立刻带领玄甲队前去救援,这支仅千人的部队,不仅成功击退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一路追杀下去,共歼灭敌军6000人,活捉大将葛彦璋,王世充在众人的掩护下拼命逃回了洛阳城。(总觉得电视中燕云十八骑的故事,是从玄甲队偷去的。)从公元620年7月至621年2月,经过八个月的外围作战,唐军先后攻占了龙口、回洛、洛口等军事重镇,在河南全境,一共有50多个州县相继被唐军攻克或投降,到621年2月,洛阳已经完全处于唐军的包围之中,粮道也完全被切断。从2月起,李世民大军重新集结,兵临洛阳城下,李世民自己也在洛阳城西北角安下营寨。2月13日,王世充看到李世民的营垒还没有建好,就带领2万人马冲出方诸门,部队很快行进到谷水边,与唐营隔水相望,李世民命令屈突通率5000名步兵涉水过河,在与王世充交手时施放浓烟,烟雾很快笼罩了战场,视线一片模糊,王世充的军队有些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李世民率玄甲队突然冲过谷水,杀入王世充的军阵,浓烟中突然出现的这支奇兵让王世充阵脚大乱,屈突通也趁机率兵反攻,双方激战半日,王世充又在兵多的情况下大败而逃,唐军一直追杀至洛阳城下,共歼灭敌军7000多人,此后,王世充只能依托洛阳坚固的城墙死守了。也说几句秦叔宝(十)公元621年2月下旬,唐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向洛阳城发动总攻击,为了迅速拿下洛阳,唐军的攻势昼夜不停,而洛阳守军则依仗高大的城墙和城中的巨石炮、八弓弩等非常有杀伤力的武器拼死抵抗,唐军连续进攻整整10个昼夜,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也未能攻破洛阳城。就在这时,战局开始向不利于唐军的方向转变了。早在洛阳被围之前,王世充就数次派使节联络河北的窦建德,希望他能出兵夹击唐军,同时又联络北方的突厥,希望他们能借机攻打大唐的北方边境。窦建德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于公元621年3月亲自率大军10万水陆并进、救援洛阳,途中连续攻克管州、荥阳等重镇,在虎牢关附近与王世充部将郭士衡率领的数千兵马会合,并在虎牢附近的广武山扎营,严重威胁到唐军的侧背。几乎同时,北方突厥的颉利可汗率兵进犯大唐北部重镇并州、延州、原州等地。唐军腹背受敌,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鉴于情况危急,李渊密令李世民撤军。而在这时,李世民的总管刘弘基等部将也建议撤军,因为洛阳外围战已经打了8个月,洛阳城的攻坚战又连续不停地打了10天了,将士们得不到休整,都非常疲劳,当时虎牢的守将是唐军大将王君廓和王世充的降将沈悦,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当时将领之间战斗力的差距是很大的,如铭水战役中,王君廓加上1500名士兵,还比不上仅有200名士兵罗士信),如果窦建德大军突破虎牢关,就有可能与王世充里应外合,重创唐军,因此不如立刻退兵。可是李世民认为,如果退兵,几个月来的流血牺牲就将全部付诸东流,不如扩大战线,同时打击王世充和窦建德,他认为,窦建德军虽然人多,但他的部队并没有打过什么硬仗,征战三年多来,最大的对手就是驻守幽州的大唐燕郡王罗艺,而且屡战屡败,至今都没有攻克幽州,所以他们并没有和真正厉害的军队交过手,战斗力不能高估。这一路得胜又太容易,容易骄傲自大,如果派精锐部队前去阻击,并不是没有胜算的。(说到这里我插一句,罗艺和罗士信、秦叔宝并没有什么关系,他是隋朝的将门之后,举兵起义后归附大唐,在大唐平定北方的各次战役中作出过突出贡献,被封燕郡王。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兵变后,罗艺起兵造反,失败被杀。而且,罗艺的年纪也比秦叔宝他们大不了几岁,在后面的铭水战役中,他们还曾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刘黑闼军。)因此,李世民力排众议,并说服李渊下定决心将战役进行到底,同时停止对洛阳的进攻,改为围困,命令齐王李元吉指挥对洛阳的围攻(李元吉和罗士信一样,战役开始时正在中原战场,因此加入了征讨王士充的作战),围城需要很多军队,否则容易被突破,李世民就将一半的兵力留下,又命大将罗士信和经验丰富的老将屈突通等协助齐王,自己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将领带着玄甲队和其他精锐部队共3500人立刻驰援虎牢,其他部队随后跟进。3月25日,李世民率玄甲队等精兵强将进驻虎牢关,因此,在洛阳战役尚未结束时,虎牢战役又开始了。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关于长贴《也说几句秦叔宝》审查?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268 工分:124957
/ 排名:7688
左箭头-小图标
已经同历史版主取得联系,可以发往中国历史区本帖终结,有何疑问请用站内短消息与中国历史版主联系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4722 工分:1425
左箭头-小图标
也说几句秦叔宝(十一)论坛里的yinshenhui妹妹提出了和李世民有关的疑问,这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清楚的,在后面关于玄武门兵变的帖子里我们再仔细谈。需要指出的是,李世民的形象和电视剧差别很大,从外型到个性都截然不同,他在对兄弟下手时毫不手软,连年幼的几个小侄子也没有放过,全部斩尽杀绝,还要对追随太子的文臣武将下手,结果被大家力劝阻止了,李世民有一大批优秀的臣子,这是他非常幸运的地方,但不少人也逐渐背离了他,也包括凌烟阁的24位开国元勋中的某几位。其实,真正碍于兄弟的情分,临阵手软的是太子李建成。一直以来,我心里都很不踏实,现在也是,这里毕竟是黄海冰的论坛,我们离题太远了!我开始时并没有料到会写这么多,还是尽快结束吧!姐妹们如果有问题,还请尽快提出来,我尽量详细地回答大家。我们接着说下去。李世民3月25日抵达虎牢关时,由于洛阳久攻不克,而窦建德军人数又很多,所以部队的士气有些低落,李世民决定采取点措施来杀杀窦军的威风。抵达后的第二天(26日),他借口出外巡视窦军阵营,带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和500名精兵离关而去。半路上,他命令秦叔宝、程咬金等带兵埋伏在树丛中,自己仅带着尉迟敬德和4个骑兵继续前行,到达窦建德的营前时被哨兵发现,李世民大喊“我就是秦王!”,回头就走,窦建德立刻派骁将殷秋、石瓒领着5000多骑兵追赶,李世民等且战且退,将敌军引到有伏兵的地方,秦叔宝、程咬金等突然杀出来,殷秋、石瓒本来就技不如人,现在又猝不及防,匆忙迎战,顷刻间就被刺落马下,双双被俘,追兵也被冲散,300多人毙命,李世民得胜归来,军心大振。随后,唐军大队人马也抵达了虎牢关。虎牢关地势险峻,窦建德几次派兵攻打,都被挡了回来,窦建德大军一连20多天被堵在虎牢关外,粮草渐渐耗尽,将士们也疲倦了,开始想家,有人建议打道回府,管他王世充是死是活呢!4月底,就在大军急需补给的时候,李世民派王君廓带1000多兵马偷袭了窦建德的运粮队,大军粮草被抢得一干二净,还俘虏了负责押运的大将张青特,军心更加动荡。鉴于这种情况,大臣凌敬建议放弃虎牢,向西进攻大唐的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直接威胁太原等大唐的河东重镇,逼迫唐军撤兵解围,但窦建德的部队一直在河北作战,很少有长途奔袭的经验,这次远征将士们已经叫苦连天了,再加上王世充的使臣重金贿赂,大家都不愿采纳凌敬的建议(和能征惯战的唐军比起来,窦军的作战能力确有问题,史料也记载窦军“兵骄将惰”)。看到军心已经不稳,再拖下去将不战自败,窦建德就急于寻找机会和唐军决战,想借人多的优势一举成功,李世民猜透了窦的心思,就和大将们商议,决定将计就计,给他一个机会,把他的部队引出营垒,伺机歼灭。5月初一,窦建德得到一个“消息”,说唐军牧草已经用完,只好去黄河边牧马,现在河边已经放牧了1000多匹战马了,他以为机会来了,立刻命令全军出动,10万大军沿汜水河布下20里的长阵,齐头并进,一面擂鼓向唐军挑战,一直走到唐军大营附近,只隔着一条汜水河了,可李世民却按兵不动,还将在河边“放牧”的人马召回。窦建德急了,派300骑兵渡过汜水,来到唐营门前挑战,李世民却只派王君廓领着200名长槊手出来迎敌,双方你来我往,拖泥带水地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结果是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中午时分,窦建德的将士都站累了,又饥又渴,想回营又没有收兵的命令,纷纷席地而坐,不少人来到河边喝水,还互相争执打斗,秩序已经混乱了。李世民决定试阵,他派出300精兵从阵前冲过,试探窦军的反应,发现窦军阵形不稳,指挥散乱,李世民就下令出击,唐军主力部队突然冲过汜水发起攻击,李世民亲自率玄甲队等精锐骑兵做先锋,直接冲击窦建德的大营。这时窦建德正和一帮文臣武将在帐中议事,唐军已经冲到眼前了,窦建德一看无法组织抵抗,就命令大军东撤,窦军的将士也慢慢缓过劲来,他们利用人多的优势,边撤边组织阵形反击,唐军越打越不顺手,局部已经出现溃退,战事陷入胶着状态。由于窦建德的人多,一旦战事拖延,窦军重新集结整合,唐军就有可能反胜为败,必须趁目前阵形混乱、指挥不利的时刻给它致命的一击!李世民命令大将秦叔宝、程咬金、史大奈、宇文钦携带军旗杀入敌阵,一直冲到敌阵的最后方,然后展开军旗,掉头往回攻,混战中的窦军看到自己的后方出现了唐军的大旗,以为后路已被切断、处于包围之中了,就慌了手脚,四散奔逃,互相践踏,唐军一路追杀,一直追了30里,斩首3000,俘获5万,窦建德自己也在混战中中枪落马,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抓获。至此,虎牢战役结束,唐军大获全胜。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4722 工分:1425
左箭头-小图标
也说几句秦叔宝(十一)论坛里的yinshenhui妹妹提出了和李世民有关的疑问,这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清楚的,在后面关于玄武门兵变的帖子里我们再仔细谈。需要指出的是,李世民的形象和电视剧差别很大,从外型到个性都截然不同,他在对兄弟下手时毫不手软,连年幼的几个小侄子也没有放过,全部斩尽杀绝,还要对追随太子的文臣武将下手,结果被大家力劝阻止了,李世民有一大批优秀的臣子,这是他非常幸运的地方,但不少人也逐渐背离了他,也包括凌烟阁的24位开国元勋中的某几位。其实,真正碍于兄弟的情分,临阵手软的是太子李建成。一直以来,我心里都很不踏实,现在也是,这里毕竟是黄海冰的论坛,我们离题太远了!我开始时并没有料到会写这么多,还是尽快结束吧!姐妹们如果有问题,还请尽快提出来,我尽量详细地回答大家。我们接着说下去。李世民3月25日抵达虎牢关时,由于洛阳久攻不克,而窦建德军人数又很多,所以部队的士气有些低落,李世民决定采取点措施来杀杀窦军的威风。抵达后的第二天(26日),他借口出外巡视窦军阵营,带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和500名精兵离关而去。半路上,他命令秦叔宝、程咬金等带兵埋伏在树丛中,自己仅带着尉迟敬德和4个骑兵继续前行,到达窦建德的营前时被哨兵发现,李世民大喊“我就是秦王!”,回头就走,窦建德立刻派骁将殷秋、石瓒领着5000多骑兵追赶,李世民等且战且退,将敌军引到有伏兵的地方,秦叔宝、程咬金等突然杀出来,殷秋、石瓒本来就技不如人,现在又猝不及防,匆忙迎战,顷刻间就被刺落马下,双双被俘,追兵也被冲散,300多人毙命,李世民得胜归来,军心大振。随后,唐军大队人马也抵达了虎牢关。虎牢关地势险峻,窦建德几次派兵攻打,都被挡了回来,窦建德大军一连20多天被堵在虎牢关外,粮草渐渐耗尽,将士们也疲倦了,开始想家,有人建议打道回府,管他王世充是死是活呢!4月底,就在大军急需补给的时候,李世民派王君廓带1000多兵马偷袭了窦建德的运粮队,大军粮草被抢得一干二净,还俘虏了负责押运的大将张青特,军心更加动荡。鉴于这种情况,大臣凌敬建议放弃虎牢,向西进攻大唐的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直接威胁太原等大唐的河东重镇,逼迫唐军撤兵解围,但窦建德的部队一直在河北作战,很少有长途奔袭的经验,这次远征将士们已经叫苦连天了,再加上王世充的使臣重金贿赂,大家都不愿采纳凌敬的建议(和能征惯战的唐军比起来,窦军的作战能力确有问题,史料也记载窦军“兵骄将惰”)。看到军心已经不稳,再拖下去将不战自败,窦建德就急于寻找机会和唐军决战,想借人多的优势一举成功,李世民猜透了窦的心思,就和大将们商议,决定将计就计,给他一个机会,把他的部队引出营垒,伺机歼灭。5月初一,窦建德得到一个“消息”,说唐军牧草已经用完,只好去黄河边牧马,现在河边已经放牧了1000多匹战马了,他以为机会来了,立刻命令全军出动,10万大军沿汜水河布下20里的长阵,齐头并进,一面擂鼓向唐军挑战,一直走到唐军大营附近,只隔着一条汜水河了,可李世民却按兵不动,还将在河边“放牧”的人马召回。窦建德急了,派300骑兵渡过汜水,来到唐营门前挑战,李世民却只派王君廓领着200名长槊手出来迎敌,双方你来我往,拖泥带水地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结果是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中午时分,窦建德的将士都站累了,又饥又渴,想回营又没有收兵的命令,纷纷席地而坐,不少人来到河边喝水,还互相争执打斗,秩序已经混乱了。李世民决定试阵,他派出300精兵从阵前冲过,试探窦军的反应,发现窦军阵形不稳,指挥散乱,李世民就下令出击,唐军主力部队突然冲过汜水发起攻击,李世民亲自率玄甲队等精锐骑兵做先锋,直接冲击窦建德的大营。这时窦建德正和一帮文臣武将在帐中议事,唐军已经冲到眼前了,窦建德一看无法组织抵抗,就命令大军东撤,窦军的将士也慢慢缓过劲来,他们利用人多的优势,边撤边组织阵形反击,唐军越打越不顺手,局部已经出现溃退,战事陷入胶着状态。由于窦建德的人多,一旦战事拖延,窦军重新集结整合,唐军就有可能反胜为败,必须趁目前阵形混乱、指挥不利的时刻给它致命的一击!李世民命令大将秦叔宝、程咬金、史大奈、宇文钦携带军旗杀入敌阵,一直冲到敌阵的最后方,然后展开军旗,掉头往回攻,混战中的窦军看到自己的后方出现了唐军的大旗,以为后路已被切断、处于包围之中了,就慌了手脚,四散奔逃,互相践踏,唐军一路追杀,一直追了30里,斩首3000,俘获5万,窦建德自己也在混战中中枪落马,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抓获。至此,虎牢战役结束,唐军大获全胜。也说几句秦叔宝(十二)谢谢大家,不过我还是应该抓紧时间结束连载,这些帖子在论坛里的确比较扎眼。先答复fredy妹妹的问题。关于秦叔宝是否救过李渊一家的命,我以为没有。秦叔宝是个非常纯粹的军人,自幼从军,一生没有离开过军队,不像捕快那样独来独往,如果真有这段故事,历史上应有记载。我倒认为,就是因为李渊那段赞扬他的话太肉麻了,不禁令人产生联想:是不是秦叔宝和李家有什么特殊关系?演义中的故事往往就是这么诞生的。从历史资料来看,秦叔宝从军后就跟随来护儿在山东临海地区驻扎,而李渊是西凉武昭王的后代,世袭唐国公爵位,一直在山西、陕西一带活动。后来,街巷中传言“桃李子,有天下”,隋炀帝开始怀疑李姓大臣,首先被驱逐的是蒲山公李密,因为他是将门之后,又年轻(李密死时才37岁),而且长得器宇轩昂,相貌不凡。然后又诬陷成公李浑谋反,杀了他的全家。后来又听说李渊很受将士拥戴,召他觐见,李渊哪里敢去送死?就连着好几个月一直称病不敢出门,还送去许多金银珠宝贿赂杨广的幸臣,花钱买命,才免除一死。所以秦、李早期的生平经历没有相交之处。小阿蕾曾问过:秦叔宝和罗士信是不是表兄弟?我以为不是,他们都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在新、旧《唐书》中都有“列传”,不是无名的小人物,如果是亲戚,应当有记载。由于他们都是山东历城人,是同乡,都在张须陀手下为将,一起打过仗,后来又一起投奔了瓦岗寨,所以演义里很容易给他们弄点故事。应该说,他俩是很要好的战友,在瓦岗众将里,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罗成的原型)、裴行俨(裴元庆的原型)的关系是很好的,但没有“表兄弟”的记载。关于fredy提出的凌烟阁排名问题,我估计到有人会问,所以准备在最后加一个综述的帖子,把比较凌乱的问题集合在一起讲。就请妹妹耐心地多等两天好不好?大家如果还有问题,就请尽快提出吧,我一定尽力回答。下面回到洛阳—虎牢战役。战役已经是尾声了,但有些人物在电视里比较重要,我觉得应该交代一下,所以专门用了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内容比较散,大家要有耐心啊!剿灭窦建德之后,李世民大军重新回到洛阳城下,这时洛阳城已经撑不下去了,早在3月份,洛阳的粮食就极度缺乏,现在更是弹尽粮绝、山穷水尽。王世充打算突围,避走襄阳,可是前途又会如何?大家都不愿意再打了。因此,在虎牢关胜利之后没几天,即5月9日,王世充带太子与文武大臣开城投降。唐军进城后,除了张榜安民,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把王世充手下最重要的段达、单雄信、郭士衡等十多位降臣绑赴洛水边处决了。单雄信是瓦岗的旧将,前瓦岗军的将领们纷纷替他求情,单雄信和徐茂功是结拜兄弟,所以徐更是苦苦哀求,愿以自己的官爵抵罪,赎回单雄信一命。但是,因为单雄信是王世充的主要将领,不仅差点杀了李世民,还在作战中险些刺死李元吉,所以这兄弟俩都不松口,无奈,徐茂功从腿上割下一片肉,请单雄信吃下,算是保全了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谊。我们再说罗士信。罗士信在洛阳一战中也是功勋卓著的,他没有参加虎牢战役,但在外围作战中打得非常漂亮,尤其是智取千金堡一仗,也被载入了史册。他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的遗骸。裴氏父子的故事,我们由于着重写与秦叔宝有关的事,没有太多涉及。其实,裴行俨就是演义中裴元庆的原型,他非常骁勇善战,外号叫“万人敌”,很小就是著名的猛将,跟随父亲东征西讨,立过不少战功。后来他们父子领兵攻打瓦岗寨,朝廷派的监军昏庸无能,又因洛口一战救援不利,将受处罚,裴氏父子被逼得走投无路,索性带部队投降了瓦岗寨。李密当然非常高兴,封裴仁基为上柱国,随后,裴氏父子又为瓦岗屡立战功。也许是少年英雄、惺惺相惜吧,罗士信和裴行俨特别要好。后来在与王世充决战的邙山战役中,裴行俨、程咬金奉命救援单雄信,裴行俨在进攻时中箭落马,伤得很重,程咬金把他抱到自己的马上往回跑,战马载着两员披甲戴盔的将领当然跑不快,结果被追兵赶上,也刺成重伤。这一仗瓦岗军共有十几员大将受重伤,李密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大唐,群龙无首的将士们多被王世充收降,其中包括裴仁基父子。王世充非常欣赏少年英雄的裴行俨,还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秦叔宝、程咬金背叛的时候没有找裴、罗商议,是不是与他们当时太受器重有关?)。后来秦叔宝、程咬金等相继叛走大唐,王世充就对裴氏父子猜忌起来,处处提防,形同软禁,而且王世充的为人也让裴氏父子很失望,所以他们就联络其他大臣,决定杀了王世充。洛阳毕竟是王世充的地盘,眼线众多,裴氏父子没等下手就被王世充觉察了,抢先一步将裴氏父子斩首,还夷灭了裴家三族。洛阳城破后,罗士信找到了裴家的遗骨,重新厚葬在邙山,还对大家说,如果有一天我战死的话,也要和他们埋葬在一起。好好的人突然提到“死”,看来真是不吉利啊!大概罗士信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很快。洛阳战役对大唐来说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得到了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并不在洛阳,而是在窦建德手中。我们又得加点插曲了: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带着萧皇后和后宫佳丽北上,在河北的魏县称帝。河北是窦建德的地盘,所以窦建德打着为隋炀帝报仇的旗号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战败,一直退到山东聊城,被窦建德攻破,宇文化及和他的弟弟宇文智及、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都被窦建德抓住斩首,传国玉玺自然也落入窦的手中。窦建德生活简朴、不近美色,他将后宫全部遣散,只有萧皇后无处安置。隋朝有一位义成公主,因为和亲嫁给了突厥可汗,知道这个消息后,派人来接萧皇后,窦建德乐意做个顺水人情,派兵把萧皇后送入突厥。窦建德兵败被俘后,为了赎命,他的妻子带着一些大臣来长安向李渊投降,并献出传国玉玺,但是,李渊仍然把窦建德杀掉了,王世充因为是投降的,所以免死,贬为庶人。李渊父子杀死窦建德和王世充降臣的做法,直接促成了后来的刘黑闼叛乱。洛阳—虎牢战役之后,李渊评功封赏,有三员大将因此位列王公:秦叔宝封翼国公,赏黄金百斤,帛7000段;程咬金封宿国公,罗士信封剡国公,两人的赏金不详,肯定也少不了。至于尉迟敬德,此时的军功还不能和秦、程、罗相比,他是在玄武门兵变之后被封吴国公的。徐茂功此战也功勋卓著,他早在秦、程降唐前就被封为上柱国、曹国公了,后来因兵败还投降过窦建德,后来又再次降唐……他的事比较乱,留到最后再说吧。也说几句秦叔宝(十三):与隋唐历史有关的图书今天突然把这个帖子插进来,是因为看到了秦正妹妹在“也说……(一)”上的留言。妹妹所说的《秦琼演义》,我没见到过,不过,我想也许是妹妹的笔误。长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秦叔宝演义》,不知道是不是你买的那本书?因为妹妹将它当真实的历史来读了,所以我想在这里集中谈一下关于隋唐的一些著作,也许有些姐妹对隋唐历史感兴趣,将来会选一些书看,这也算是尽我所能给大家做的一个导读吧,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我个人的心得。关于隋唐两代的历史记载,比较权威而准确的就是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代魏征修撰的《隋书》(1到6卷本),但是都比较简略,其中帝王的本纪是比较详细的,文臣武将的列传一般都几百字,而且不太好懂,需要一定的古文学功底。隋唐时代的演义故事,从晚唐就开始了,唐宋时期有不少笔记小说,如《大业杂记》、《隋遗录》、《迷楼记》等,后来被《隋炀帝艳史》(齐东野人编)综合到一起,主要写隋炀帝的各种奢靡生活,再后,又被清朝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抄了过去。现在图书馆里比较好找的还有一本《隋唐嘉话》,是唐代刘肃等编著的。推动演义故事发展的主力是说唱文学“讲史”。在宋代、元代的“讲史”中,隋唐故事是很重要的内容,而且英雄的故事开始成型,如元代时已经有了《程咬金斧劈老君堂》、《魏征改诏风云会》、《徐懋功智降秦叔宝》、《长安城四马投唐》等取材于讲史话本的著名杂剧。现在能读到的最早的成型作品是《大唐秦王词话》,诸圣邻(澹圃主人)编著,成书在明朝万历年间,据说是根据罗贯中的《小秦王词话》改写的,它的根基也扎在说唱文学中,秦叔宝开始成为核心的人物,“五虎丛中最无对手”。这本书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过,看起来不很费劲,故事也精彩了,不少图书馆都有收藏,仔细找找应该可以找到。第一个把秦叔宝作为主要人物来写的隋唐故事是《隋史遗文》,它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苏州才子袁于令。其实袁也不能算“作者”,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说书艺人柳敬亭,他最拿手的书目就是《秦叔宝志传》,现在这个话本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知道里面有一出叫《秦叔宝见姑娘(姑姑)》,由此可见,关于秦叔宝早期经历的故事已经成型了。所以《隋史遗文》也是根据说唱话本改写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它的前半部分以虚构为主,后半部的史实比较多,如美良川、洛阳、虎牢等战役都有提及。秦正妹妹提到的《秦叔宝演义》,我曾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可是书被借走一直都没还,但我查到作者是袁于令。我没有听说过袁于令还有这么一本著作,所以认为它是出版社将《隋史遗文》换了个名字,就没有再去借。在这里我想问问秦正妹妹,你的书是不是十二卷六十回?它的最初章是:“第一回:图夺嫡晋王树功,塞乱源李渊惹恨”,最末章是:“第六十回:二憨除秦王即真,百战勋秦琼赐爵”,对吗?如果是,那么它的书名应当是《隋史遗文》,如果不是,请妹妹摘录几个章回的名字,我好判断一下它究竟是本什么书。无论如何,都想请秦正妹妹答复我。麻烦你了!袁于令曾说过:“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秦正妹妹手中的书,不论是不是《隋史遗文》,还原历史的可能性都不大,因为袁是著名戏曲家啊!他很会编故事,他的《文君当垆》、《西楼记》、《合浦珠》一直都是昆曲名剧。《隋史遗文》之后的隋唐故事,以清朝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和无名氏的《说唐全传》为最著名。其中,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前半部许多地方照抄了《隋史遗文》,后边关于隋炀帝的故事则来自《隋炀帝艳史》,所以《隋唐演义》一出现,《隋史遗文》就渐渐被遗忘了,直到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才被发现。与隋唐有关的古籍有二十来种,大多很不好找,而且没有更新的内容。大家没有必要费力去找。应该说,清朝的褚人获是个搜罗高手,他几乎把能见到的隋唐故事全部塞进了《隋唐演义》,并将故事整理编排了一番,给许多原本孤立的故事加上了关联,这也就是《隋唐演义》看起来比较乱的原因,从创作上来说,《说唐全传》体例、内容上都更加完整。这两部书是民间说唱、讲史作品的集大成者,可以看看,不少姐妹也看过了。当然,这两部书都是演义,不是历史。也说几句秦叔宝(十四)照例,先答复yinshenhui妹妹的问题。唐太宗登基之后,天下并不太平,刚登基就遭遇突厥入侵,紧接着是罗艺叛乱,贞观三年大唐发兵10万攻打东突厥,贞观七年平定江南,等等,这些战役都发生在秦叔宝去世之前,许多将军都重新披挂上阵,但是秦叔宝始终没有参战记载。史料记载,玄武门兵变之后,他就不断受到伤病的困扰,去世也很早,于贞观十二年病故。他没有能见到自己的画像被悬挂在凌烟阁,那是贞观十七年的事,当然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名垂千古,因为他去世时只是左武卫大将军,这个职务并不高,武卫将军是禁卫军军官的称呼,左、右武卫大将军相当于禁卫军统帅,所以,关于秦叔宝的故事也只能讲到玄武门兵变。我们前边说过,唐王李渊父子杀掉了投降的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大臣、将军,这样的作法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刘黑闼叛乱。刘黑闼本是瓦岗军将领(瓦岗真出人才啊!),还是窦建德的同乡,俩人关系很不错,年轻时他家里很穷,窦建德常接济他。后来当地有个叫郝孝德的人揭竿起义,他就参加了起义军。公元617年,这支起义军因为人少力弱,就投奔了瓦岗寨,刘黑闼也跟着去了,被李密任命为裨将。刘黑闼也是很骁勇善战的,本来应该有一番作为的,但不走运的是,上山仅仅两个月后,即617年的4月,裴仁基父子、秦叔宝、罗士信就降了瓦岗,再加上以前的程咬金、徐茂功、单雄信、王伯当……瓦岗这时猛将如云,刘黑闼没法和这些大将相提并论,只能在他们的手下委屈着。公元618年,瓦岗军在邙山败给王世充,大部分将领被王世充招降了,刘黑闼也在其中。王世充把他升成骑将。后来瓦岗众将纷纷叛走,王世充就加紧了对瓦岗将领的防范和盯梢,这时刘黑闼也对王的为人不满,私下闲谈时总说王的坏话(英雄所见略同!),被人告发了,王世充觉得他呆在洛阳对军心不利,就把他打发到新乡守城。前面说过,徐茂功降唐后又被窦建德打败,转而投降窦建德,这时正领着窦建德的部队进攻王世充,并于公元619年11月攻克新乡,俘虏了刘黑闼。窦建德很念旧,不但没有处罚他,还立刻把他升为将军,封为汉东郡公。公元621年5月窦建德战败,7月在长安被杀,刘黑闼和许多将领就私分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逃回乡下躲起来。唐朝派铭州刺史李君实和右武卫将军秦武通追查窦建德的逃亡将领,逃将们被抓住后,李、秦二人就严刑拷打,追索财物,一时间闹得河北人心惶惶,曾在窦建德手下效力的人都觉得没有退路了,大家互相串通,决定起兵造反。因为刘黑闼在好几支起义军中干过,有经验有智谋,武艺也不错,大家就推举他为首领。所以,就在窦建德被杀后没几天——7月19日,刘黑闼带着100多将士攻占了漳南县,正式竖起义旗,附近窦军将士纷纷响应,8月,刘黑闼攻克俞县,唐魏州刺史、贝州刺史联兵一处进行征讨,都被刘黑闼杀死,这时刘黑闼的部队已扩充到2000多人。随后,刘黑闼又攻陷历亭、深州,杀死唐屯卫将军王行敏、深州刺史裴希。从隋末开始,窦建德占据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十多年了,他为人淳朴重义,深得百姓和将士的拥戴。所以刘黑闼起兵后,各地的百姓和士兵都跟着起义,到8月底,郓州、衮州、陈州、杞州、曹州等8个州爆发起义,唐朝官吏大都被杀,刘黑闼势力快速膨胀。大唐朝廷闻讯后,命令右武卫将军秦武通、燕郡王罗艺等带兵征剿,9月,秦、罗两军会合,加上从附近州县调来的军队共5万人,与刘黑闼在饶阳城南决战。本来刘黑闼兵少,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攻击开始后突然风雪交加,唐军迎风进攻,被吹得睁不开眼,刘黑闼趁机大举反击,一战消灭唐军3万多人,秦武通逃回长安,罗艺则率残兵逃回幽州。刘黑闼乘胜进军,连续攻克瀛州、毛州、观州、定州、冀州,12月8日率兵数万南下,攻打宗城。镇守宗城的正是徐茂功。他见刘黑闼来势汹汹,估计抵挡不住,就带着5000多兵马弃城逃往铭州,刘黑闼得到消息迅速追了上来,徐茂功全军覆没,孤身一人从混战中逃脱。鼎鼎有名的大将栽在昔日裨将的手上,想想也够窝囊的。好在当时唐军一路溃败,大将、刺史等被杀了几十个,所以也没有精力深究“徐老道”的过失。随后,刘黑闼又攻克邢、魏、赵、莘、黎、相、卫等州,击败大唐另一位右武卫将军张士贵。只用了半年时间,窦建德当年所占据的地盘已完全掌握在刘黑闼手中。公元622年正月,刘黑闼在铭州称王,定都铭州,改年号为天造,大唐在河北地区的统治完全瓦解。为了收复大唐在河北的失地,公元621年12月,李渊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刘黑闼,同时命令罗艺再次领兵南下,夹击刘黑闼。12月15日,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王君廓等大将率兵向东北方向进发,大军绕过响应刘黑闼起义的州县,直捣刘的首府铭州,铭水战役从此开始。也说几句秦叔宝(十五):秦叔宝的官有多大?有妹妹问起过类似的问题,本来想放在最后讲,可是这次yinshenhui妹妹又问了,看来大家的确是搞不太清楚,所以我就加了这个帖子。古代的官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各个朝代都有变化,反正妹妹们不是搞专业的,我就尽量简化一下,为的是方便大家理解,而且我只涉及唐代早期的官制结构。唐代的官不像现在这样单纯,就拿秦叔宝为例。他入唐以后,分别被授与马军总管、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等,这都是什么意思?其实,唐代的官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官职。职事官,顾名思义,就是指他干的工作,他的职位、权责和任务,比如秦叔宝,可以做马军总管,也可以做刺史之类的其他官员,这个官是经常变化的,每个战役都会有所不同,这个官不代表他的身份地位。散阶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散阶决定官员的地位和报酬。文武百官都拥有“散位”、“本品”,是“随人走”的,不论干什么都是不变的。由于“官职”、“官阶”是不一样的,所以官大职小、职大官小、甚至有官无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其实这种分别现在军队里也使用,比如“少将”是军衔,但不见得能当多大的官,著名滑冰运动员叶乔波就是“少将”,还有一些歌唱演员,军衔也高,但连个小排长都不是。唐代的散官品分正、从,正从中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九品三十阶。太师、太傅、太保、司空(三师、三公)以上正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上从一品;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以上正二品;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京牧、大都护上将军以上从二品;门下、中书侍郎、六尚书、左右散骑常侍、太常寺正卿、左右卫及金吾卫大将军、左右神策、神武、龙武、羽林大将军、侍监以上正三品;御史大夫、殿中、秘书监、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监、将作监、京兆、河南尹以上从三品。所以,“左武卫大将军”是“正三品”的官阶,也是秦叔宝的“本品”。那么“国公”之类的又是什么?是爵位,它是对有功的人的特别封赏,表示皇帝对他的喜爱和恩宠程度,有固定的食俸,可以世袭。职事官再大、本阶再高的人,可能并没有爵位,而有爵位的人也不一定有官职和官阶。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每一等又可以再细分,在公之上还有“王”,所以“王公”是最高爵位。关于“王公”,按照唐代的排名顺序应当是:一、亲王,只有皇帝的兄弟和皇子可以封亲王;二、郡王,一般用来分封皇亲国戚,但是重要的尤其是据守藩镇、独霸一方的大臣也可以受封,比如罗艺就是燕郡王;三、国公;四、郡公。一般来说,郡王以上享受正一品待遇,国公享受从一品待遇。“翼国公”和后来加封的“胡国公”,都是秦叔宝的爵位,即使老了、病了,什么官都不做,也可以享受从一品的待遇。那么“上柱国”呢?它是勋级,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现在军队里战士或将领立功了,可以授予一等功到三等功,立功很多的人,可称为“战斗英雄”,战斗英雄里又分为“特等战斗英雄”、“一等战斗英雄”等等,古代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现在也一样,黄继光是特等战斗英雄,而一个将军可能什么功也立不上,所以立功是不分级别的,只看你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贡献。荣获“上柱国”勋级的人,不论官职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换成现代的名词,大概就是“特级战斗英雄”吧!也就是所有战斗英雄中荣誉最高的一种。秦叔宝被授予“上柱国”的称号,是因为他在作战中表现得最勇猛、战功最多。其实,根据秦叔宝的这些官职和勋、爵的级别,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秦叔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曾跟朋友们说,秦叔宝是初唐真正的第一猛将,这帮深受“演义”毒害的人差点把我砸扁了!我们知道,隋末唐初的猛将,以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最为著名,参加过的战役也差不多,可这些人中只有秦叔宝获得过“上柱国”(特级战斗英雄!)的荣誉,另三个都没有。在降唐的瓦岗将领中,另一个获此殊荣的是徐茂功,但原因不同:瓦岗军在邙山败给王世充后,大部分人都降了王世充,而徐茂功没有参加邙山战役,他负责留守黎阳等十个郡。主力军队没有了,李密也降唐了,他没有了归属,结果在魏征的劝说下,率十个郡的全部官、兵、民降唐。这个功劳当然很大,所以刚归顺就被封为曹国公、右武侯大将军、加封上柱国。这和秦叔宝不能比。秦叔宝投唐时两手空空,全部功勋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当然,从官阶上分析,秦叔宝是个比较纯粹的武将,是难得的将才而非统帅,所以他战功卓著,屡受褒奖,皇上也喜欢他,但官阶不高。简单说了这些,不知道说清楚了吗?对姐妹们有帮助吗?顺手再回答yinshenhui妹妹的另一个问题:“秦叔宝”比“秦琼”名气大,叫得人多,史料上也说他“以字显”,就是说“秦叔宝”这个名字比较的为人所熟知。至于他去世的年纪,我认为在45岁左右,这个后面我会专门讲到。还是那句话,欢迎姐妹们提问,我一定尽力回答。也说几句秦叔宝(十六)先回答大家的提问。小阿蕾妹妹:秦叔宝没有做过护国公。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唐太宗加封他为胡国公,演义中所谓的“护国公”,应当是“胡国公”的误传。蓝如水妹妹:你说的“鲜卑八柱国”,年代不很清晰,请你告诉我具体年代好吗?鲜卑政权即使从北魏开始纪年,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跨越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中间又有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不知道年代真的不太好回答你。下面继续铭水战役的故事。在铭州以南的相州,李世民的部队与刘黑闼的阻击部队交手了,几仗打下来,刘黑闼就知道遇上了劲敌。刘黑闼这个人不是打硬仗的材料,发现情况不妙,马上就会溜,所以他并没有等到军队被重创,就迅速撤回了铭州。唐军比较轻松地于正月十四日拿下相州,继续前进,一直到达与铭州不远的肥乡,才停下脚步,安营扎寨,与刘黑闼占据的铭州隔水相望。这时,燕郡王罗艺率数万大军南下,部队也打到了鼓城。在铭州的刘黑闼主力面临被两面夹击的危险。刘黑闼决定先解决其中之一。这两支部队他都刚刚交过手,李世民胜了,罗艺则输给了他,所以他决定先打罗艺。于是留下左仆射范愿和一万部队镇守铭州,自己率主力部队北上。刘黑闼的意图被李世民觉察出来了,为了避免部队被各个击破,完成在铭州合围刘黑闼的作战计划,必须设法把刘黑闼拖在铭州。刘黑闼离开铭州后,经过一天的行军来到沙河,夜晚在沙河安营。就在这天夜里,李世民命令当地(永年县)的县令集中了60面大鼓,天黑时在铭州城外二里处的河堤上一字排开,然后同时擂鼓呐喊,顿时鼓声振天,范愿吓坏了,以为唐军要连夜攻城,急忙向刘黑闼告急,刘黑闼只得派其弟刘十善统兵一万迎击罗艺,自己则领着大队人马返回铭州救援(一般都是把敌兵吓走,只有李世民是把敌人吓回来)。正月三十日,刘十善的部队与罗艺在徐河遭遇。刘十善被打得大败,8000多人被歼灭,自己率残部逃回铭州。二月初,铭州东部的铭水城发生了背叛刘黑闼的起义,起义军占据了城池,李世民派王君廓领1500名骑兵去帮助起义部队守城。由于铭水处在贝州等地向铭州运粮的通道上,战略位置比较重要,所以刘黑闼立刻派兵攻打,李世民下令秦叔宝前去增援。秦叔宝带兵离开主力的大营,在铭州、铭水之间的列人地区布阵,阻击进犯铭水的敌人,刘黑闼军连续向唐军阻击部队发起攻击,都被秦叔宝击溃,两军一直打到二月十一日,刘黑闼的部队也没能突破秦叔宝军的防线。这时,罗艺的部队正在定州鏖战,为了策应罗艺的进攻,李世民决定率主力部队沿铭州西部北上,攻打邢州,尽快与罗艺会师。秦叔宝是主力大将,又是亲卫队的统帅,自然不可能留在敌后协助守城,必须跟大部队行动,所以李世民命令秦叔宝撤回,刘黑闼军趁机包围了铭水城。本来,李世民想让王君廓坚守铭水,因为铭水城四面环水,水宽50多步,深三、四丈,易守难攻,而且城池也小,虽然起义部队和王君廓的军队人数不多,但守城也够了,大部队北上和罗艺会师用不了太长时间,只要大军一会合,就会立刻派军队回来解围,所以只要在部队离开的这几天坚持住就行了。可是,攻城的敌军却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一到城下,就迅速开始在铭水城的护城河上架设甬道。一旦甬道建成,铭水城的防守优势将不复存在。王君廓请求李世民下令弃城突围。这时李世民却犹豫了。铭水是切断敌人粮道的战略要地,现在弃城,将来必定还要重新夺回来,况且,只要守住几天就可以了啊!于是他召集众将商议,大家都认为铭水一定守不住,劝他下决心放弃,李世民很不甘心,就问,难道真的没人能守吗?这一问,把大将罗士信年轻好胜的心给打动了,他立刻站出来说,我来守(原文:愿以守),李世民非常高兴,就派人在铭水城外的高坡上用旗语命令王君廓突围,趁着王君廓杀出包围的时候,罗士信带200名精兵冲进铭水。主力部队北上了。二月十七日,李世民大军攻克邢州,就在这一天,敌人的甬道也建成了,开始向铭水发起猛攻,罗士信的抵抗异常顽强,铭水始终没有陷落。二十四日,李世民与罗艺胜利会师,大军立刻掉头南下,这时,罗士信坚守铭水已经整整八天了,只要再坚持一、两天,大军的增援部队就赶到了。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铭州地区突然天降大雪,南下大军行动受阻。这场大雪对罗士信和守城的部队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从城上向下看,白茫茫的雪地特别刺眼,一会儿就眼花缭乱,什么都看不清了。所以,当二十五日敌军再次攻城时,守城将士的弓箭、巨石很快就丧失了准确性,抵挡不住了,敌军终于越过城墙,杀进铭水城。罗士信仍然带领将士奋力抵抗,由于大雪的遮盖,看不清道路的状况,罗士信的战马踏进了淤泥中,结果被刘黑闼军俘获。刘黑闼当然知道罗士信的厉害,百般劝诱,罗士信怎么可能向当年的裨将投降?刘黑闼于是下令将罗士信斩首。罗士信的阵亡,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负主要责任的还应当是李世民。得到铭水失陷、罗士信被杀的消息后,李世民痛悔万分。他特意向刘黑闼军派出信使,重金赎回了罗士信的遗体,隆重装殓。唐军主力重新在铭州附近集结。经过短暂休整,在铭水失陷的第四天即二月二十九日,唐军开始攻打铭水,当天就一举攻克了城池。罗士信遗体被赎回以后,大家想起罗士信在九个月前、收葬裴家遗骨时曾经说过的话,就派人把罗士信的遗体运回洛阳,安葬在裴仁基父子的旁边。罗士信年纪很小就是名将了,而且人长得也很英俊,我们虽然看不到他的画像,但知道这样的史实:隋炀帝曾经命人把他作战的形象画下来,挂在宫中欣赏。罗士信的个性也比较孤傲冷峻,做事情一点都不留情面,所以,尽管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也舍得把赏赐分给手下,但是,即使长期和他在一起征战的亲兵也不敢太亲近他。看来,演义中关于“冷面、寒枪、俏罗成”的描写,真的是一字都不落空,非常传神。罗士信去世时才二十多岁,不同史料在记载具体年龄时有些差异,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记载,即罗士信参加征讨王薄的作战时是14岁,以此来推算,这位刚刚受封为剡国公的青年将军,阵亡时年仅二十三岁。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条记录]&分页:
&对关于长贴《也说几句秦叔宝》审查?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冠曲奇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