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书中以六件宝物是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文言文阅读。谏逐客书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于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采纳B.强公室,杜私门杜:杜绝、堵塞C.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得到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
:使……成就功业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B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C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D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圣人之所以为圣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文言文课外阅读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度:估量。B.至秦,会庄襄王卒&&&&&&会:恰巧赶上。C.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跟从,随从。D.会韩人郑国来间秦&&&&&&间:离间。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诟莫大于卑贱&&&&&&&&&&&&&&&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B.①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①昔者秦穆公之霸&&&&&&&&&&&&&&&②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D.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够表明李斯“西说秦王”和“亦在逐中”的原因的一组是(&&&)A.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②李斯者,楚上蔡人也B.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C.①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②斯乃上《谏逐客书》D.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②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在郡里当小吏的时候,看到厕鼠和仓鼠的不同境况,感悟到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B.李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听了荀子不可错过机遇的教导后,就西行到秦国去,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就先充当了吕不韦的舍人。C.李斯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但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不要非难社会、妄图功名利禄,要与世无争。D.李斯建议秦王在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的情况下,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任命他做丞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采纳B.强公室,杜私门杜:杜绝、堵塞C.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得到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 :使……成就功业【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B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C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D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圣人之所以为圣【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思路点拨: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的修养及对人格的塑造。
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我听说官吏们议论着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⑦。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⑧,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⑨,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⑩,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过去,秦穆公访求贤才,从西戎获取了由余,从东宛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多个诸侯国,成为西戎的霸主。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命,各国诸侯都表示亲近归服,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将士,攻取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仍然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向西边兼并了巴蜀,向北边收取了上郡,向南边攻取了汉中,吞并了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了鄢、郢两郡,东边占据了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边事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除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了王权,制服了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步吞并各诸侯国,使秦国建成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国君都凭借了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当初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予任用,这就不会使国家出现富饶的实际状况,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如今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宝物,悬挂着如同明月的珍珠,佩戴着太阿宝剑,乘坐着纤离骏马,树立着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设置了灵鼍皮制成的大鼓。这许多宝物,秦国不出产一件,可是陛下却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制造的器皿就不能成为玩赏的东西;郑国、魏国的美女就不能充满后宫;骏马也不会充满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能用来制作器物;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来渲染彩色了。用来装饰后宫嫔妃的珠宝、充当姬妾的美女、娱乐心意和耳目的东西,如果都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宛珠装饰的簪子、镶满小珠子的耳环、东阿的丝绸衣服、精致华美的花边就不可能呈献在眼前;而那些随着社会风尚而装扮雅致、善于把自己打扮得艳丽窈窕的赵国美女也不能侍立在身旁了。敲瓮击缶,弹筝拍腿,又呜呜地唱着以娱乐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而郑国、卫国和桑间的新调,韶虞、武象之类的古代乐舞,都是外地的音乐。如今抛弃敲瓮击缶的声音而听取郑、卫的时兴乐歌,停止弹筝而采用韶虞乐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这只不过是图眼前的快乐,使自己感官舒适罢了。现在选择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适用,不问是否相宜,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我听说,土地广阔了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了人口就众多;军队强大了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嫌弃细流,所以形成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恩德。因此,土地不分南北,百姓不分国家,四季生活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驱逐客卿使其他诸侯建立功业,使得天下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裹足而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做法。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物品不出产于秦国,能够作为宝物的东西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而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也很多。如今陛下驱逐客卿而去资助敌国,减损自己的百姓而去增加仇敌的力量,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则与各诸侯树敌结怨,(这样下去,)欲求国家没有危机,是不可能的。【注释】
①客:指客卿。他国人在本国做官,称为客卿。②过:错误,不妥。
③缪公:指秦穆公任好,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缪:通&穆&。
④由余:春秋时秦大夫,原是晋国人,后逃亡到西戎(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西戎王派他出使秦国,秦穆公用计使他归秦,并采用他的计谋,统一了西戎各个部落。
⑤百里奚:秦大夫,关于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他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曾做过虞国大夫,后又沦为楚国奴隶,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任为相,所以又称五羖(ɡǔ)大夫。
⑥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由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任为上大夫。
⑦丕(pī)豹:晋国人,其父被晋惠公杀死后,他投奔秦穆公,助秦攻晋。公孙支:字子桑,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人,游于晋,从晋国入秦,任大夫之职。
⑧二十:虚指兼并很多小国。
⑨获楚、魏之师:前340年,商鞅攻魏国,俘虏魏公子。同年,秦军又南攻楚国。
⑩惠王:指秦惠王嬴驷,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前325年称王,此后秦国国君都称王。张仪(?&前310):魏国人,主张&连横&的纵横家,曾几次任秦丞相,他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六国,使秦更加强大。
拔三川之地:此计出自张仪,但在秦惠王时未实行,直到前306年,秦武王才派甘茂攻取三川。三川之地: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伊水、洛水,故称&三川&。
上郡:魏地,郡城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前328年,魏国战败请和,向秦献上郡十五县地。
汉中:在今陕西汉中地区。前312年,张仪诡称给楚国六百里土地,诱使楚国与齐国断交,事后只答应给六里,楚王一怒攻秦,反而丧失楚国汉中六百里土地。
九夷:指巴蜀和楚国南阳一带的少数民族。&九&是虚指,表示最多数。
鄢(yān):在今湖北宜城,楚国旧都。郢(yǐnɡ):楚国国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北。
成皋(ɡāo):当时周朝都邑以东的要塞,即今河南荥(x&nɡ)阳县的虎牢。
膏腴(y&):肥沃。
施(y&):延续。
昭王:秦昭襄王嬴则,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秦武王异母弟。秦武王死后,他由养母芈(mǐ)八子和她的异父弟魏冉拥立为王(秦国政权被这个外戚集团控制)。范雎(jū):字叔游,魏国人。被秦昭王任为丞相。
穰(r&nɡ)侯:魏冉的封号,前255年被废黜。
华阳:即华阳君,芈八子的同父弟芈戎的封号,后被遣回封地华阳(今河南新郑东)。
杜私门:指范雎帮助秦昭王从穰侯和华阳君等人手中夺回实权。私门:指魏冉等权贵家族。
随:即随侯珠,春秋时随侯的一颗夜明珠。和:即和氏璧。
太阿(ē):宝剑名,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铸造的名剑。
纤离:古骏马名。
翠凤之旗:用翠凤的羽毛做装饰的旗帜。翠凤:一种珍奇的鸟。
灵鼍(tu&):鳄鱼类,俗名&猪婆龙&,皮可蒙鼓。
犀:犀牛角。象:象牙。
(ju&t&):古代北方名马。外厩(ji&):设在宫外的马圈。
采:彩饰。
下陈:指站在后列侍奉帝王的宫女。
宛珠之簪(zān):用宛地出产的珠子装饰的发簪。
傅:附着。玑:非圆形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珥(ěr):耳环。
阿缟(ɡǎo):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出产的白色丝织品。
随俗雅化:随着社会风尚而装扮雅致。
佳冶窈窕(yǎotiǎo):指女子善于打扮自己,使自己的容貌体态艳丽美好。
瓮(w&nɡ):汲水的瓦器。缶(fǒu):小口大腹的瓦罐。秦国把这两种瓦器用作打击乐器。
搏髀(b&):拍着大腿打拍子。
《郑》《卫》:指郑国、卫国地方的民间音乐。《桑间》:卫国濮水边上的一个地名,相传这个地方的民歌十分动听。《韶》《虞》:相传是歌颂虞舜的乐曲名。《武》《象》:周初的舞曲名。
藉:借。赍(jī):给予,赠送。
仇:仇敌。
李斯(?&前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始皇死,李斯为了谋身保位,曾被胁参与赵高矫诏谋杀太子的阴谋,后又为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李斯在帮助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为巩固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他的收诗书愚百姓、严刑苛法、残酷剥削等主张,也使当时的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苦难。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奏章。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最终使秦王收回了逐客的成命。《谏逐客书》因此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古传诵。
全文第一段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论据。第二段运用比喻来说明秦王对物对人的不同态度。这段比喻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提出问题。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第四层用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是重物色而轻人才,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指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错误。此段照应了前文,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极有说服力。《谏逐客书》的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论辩有力,说理透辟。第二,结构上曲折多变,严谨有序。第三,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在语言形式上富有建筑之美,在音节上又给人以一种韵律的美感。《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一文选自()
A.《李斯文集》B.《史记&李斯列传》C.《韩非子》D.《泰山刻石文》
2.李斯思想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农家
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的句法结构是()
A.判断句B.陈述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C.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演绎法
5.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B.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C.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愿望 D.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十分充沛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大肆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A.批评秦王劳民伤财,声色误国 B.渲染秦国强大富足,无所不有
C.投其所好,以便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D.阐发重物轻人不可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7.《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别的诸侯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例证法 C.类比法D.对比法
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不包括()
A.秦缪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
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例证法的是()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盗粮&
1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不包括()
A.排比B.对偶C.类比D.归纳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4.强公室,杜私门。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8.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9.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10.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三、翻译题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6.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列举秦国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3.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4.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5.找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五、理解与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文中所列举的论据。(3)指出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4)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B5.B6.D7.C8.C9.A10.D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来:使动用法,使&&来。2.却:拒绝;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
3.散六国之从:瓦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从:合纵,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4.杜:堵塞、杜绝。5.所以:所用来&&的东西。
6.制:制服。7.藉:借给;赍:赠与。
8.适观:使感官舒适。9.施:延续。
10.向使:假使当初。11.让:推辞。
三、翻译题
1.我听说官吏们议论着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2.假使当初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予任用,这就不会使国家出现富饶的实际状况,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3.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嫌弃细流,所以形成它的渊深。
4.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5.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驱逐客卿使其他诸侯建立功业,使得天下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裹足而不敢进入秦国。
6.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做法。
四、简答题
1.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列举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主要说明客卿对于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客卿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同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从而说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样就论证了中心论点。
4.在第一段中正面讲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建立了帝业,同时又从反面讲如果当初四位君王不重用客卿就会出现的恶果;第四段先从正面说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在于&不却众庶&的道理,然后又从反面讲秦王拒绝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的做法。这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强有力地说明了秦国拒绝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5.文章的铺陈部分集中在二、三两段。例如:&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等,其铺陈的作用是列举大量的事实作为论据,说明事实胜于雄辩,无可辩驳。
五、理解与分析
(1)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损伤自己、资助敌国的错误做法。
(2)本段采用的论据有: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
(3)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4)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比喻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藉寇兵而赍盗粮&。排比有:&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对偶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思路点拨:侧重于&谦虚&这一话题,可以援引名言警句及有关事例来论证。
编辑推荐:
-&专注考试&服务考生&轻松考试&快乐学习&考试通关必选!
24小时热线电话:400-698-1266
地址:郑州市花园路丰产路南50米路东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谏逐客书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